法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学专业的就业方向

篇1

1.1英语基础薄弱

一般中职幼师专业学生选择中职教育,其自身一般不具有较高的高等教育的能力,因此其中大部分英语文化水平较低,甚至很多人连基本的英语语法和简单词汇都没有掌握,如果要讲求实际的运用更是困难。这些学生一方面对于理论性的学习没有充分的兴趣,学习方式和能力较弱,同时由于基础薄弱,英语学习兴趣和信心较弱。正因基础薄弱,因此在教学开展上,为了符合基本情况,教学内容要相对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进度较慢。甚至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低,无法有效吸收教师每天教授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教师的教学信心。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的信心,不能得到有效的成就感。

1.2缺乏英语学习氛围

中职幼师专业英语学习中,自身学校的英语学习氛围较弱,学生自身处于汉语文化氛围中,没有较好的语境环境辅助,在英语学习上,即便课堂已经吸收,但是没有实际操作的反复运用,实操能力相对较弱。同时英语的基本词汇量没有得到有效的巩固。课下时间一般学生不会进行英语学习,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1.3教学缺乏专业实用性

一般在教学的材料上,多采用统一性的中职教育材料,缺乏幼师专业的专业特性,教学缺乏针对性。同时教学内容过于依赖课本教材,而课本教材编撰具有滞后性,无法与实际专业和社会发展进程有效统一,因此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去甚远。同时由于缺乏实用性,学生没有更高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较为呆板、沉闷,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度。很多学生在课堂内容学习上甚至无法有效集中精力进行学习,课堂纪律涣散的情况较多。同时英语学习的强化力度较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进行教学规范。

2.中职幼师专业英语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要性

以就业为导向主要是提升学生自身英语的运用能力,这种英语运用表现在幼师工作中幼儿英语教学能力、日常工作基本英语读写与交流能力、教学中英语文化的素养能力等。可以有效地针对中职幼师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低、学习氛围不佳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提升学生基本的英语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其毕业后的再教育与终身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能力上得到有效的保证和提升。让教学内容充分贴合实际工作需要,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而非过度地强调理论性,让教学内容与实际充分地结合。甚至可以针对性地针对市场企业运作情况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让教学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工作要“以就业为导向”,从而促动教育者和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来努力达到这一目标。目标具有较强的指向性,成为教学工作开展各细节的指导标准。

3.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幼师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3.1重视幼师职业知识融入

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让课堂教学内容围绕幼师职业内容开展。例如幼儿英语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了解幼儿英语教学模式、知识内容,提升课堂中对幼师职业环境情境的模拟来提升教师英语运用能力。目前幼师专业性的英语教材比较缺乏,可以将幼儿英语教学材料以及网络专业性资料联合运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基本知识能力,更要懂得幼儿英语教学的方式,如情境模拟、游戏等兴趣教学方式,同时要强调幼儿英语教学中幼儿心理学的运用、幼儿英语接受能力,从而在教学的语言、方式运用上具有更好的针对性。

3.2充分建立学生英语学习有效性技术支持

在课堂学习中,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展现方式,为英语学习提供更加生动、丰富的材料和情境。课本教学材料具有局限性,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有效补充课本材料,同时材料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可以采用视听一体的环境对职业中遇到的英语情境进行展现,提升学生的情境感受能力,同时也让教学内容更与现实情况相符合。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也可以提升课堂的活跃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下,教师可以多推荐相关英语学习网站和软件,甚至是在社交软件中进行英文美文、学习方式、学习信息的交流、分享,充分提升学生的课下学习效果。例如,学生的基本词汇量不足,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机词汇记忆软件做训练,让学生提升词汇记忆效果;可以采用课堂歌曲MV欣赏教学,让学生通过音乐来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时在学生英语发音等能力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软件做监测、纠正等辅助工作,充分利用好英语学习资源。同时当下英语学习软件汇集了较好的实用英语,可以有效地通过软件的不断使用来提升日常英语运用能力。而阅读英语新闻,有助于学生掌握当下英文使用流行情况,特别是现代英文翻译软件可以有效地辅助英语能力提升。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是学生日后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效保障。在幼师职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拓展,传统的课本教学可能会逐步被信息技术所取代,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也可以运用到日后的工作中。

3.3提升教师对幼师职业的了解

要想提升幼师专业学生的职业化能力,英语教师本身需要深入地了解幼师职业。这种了解一方面需要教师深入到幼师的工作中,有较多的实际体验感受;此外需要在网络资源上对幼师工作有深入的了解,对幼师工作的发展做及时掌握,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充分地将情境模拟还原到当下幼师工作情景。要多与幼师工作者进行联系,可能是以往的学生,也可以是幼师岗位上多年的资深工作者。这样才能有效地针对幼师工作现状展开针对性的英语教学。

4.结束语

篇2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新兴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犁相结合的产业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所包含的每一个功能环节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去操作。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而由于交通限制、客户需求、服务质量要求等原因,物流操作往往是需要全天候24h作业,这种作业特点使得物流操作人员的需求成倍增加。并且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相应设备大量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以及市场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对物流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迅速提高。因此,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具备一定技能的物流操作人才,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一定技能的物流操作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但由于在教学计划中培养方案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难以顺利从事物流工作,以至物流操作人才严重短缺。

1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脱轨

多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脱离了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片面追求理论性,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割的倾向,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因为物流实训设备不足和实训场地有限,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上,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轨的。导致学牛实践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低,无法达到职业标准和岗位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教育理念滞后

由于物流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有关物流管理的许多理论尚处于不断探索与研究阶段,使得物流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于物流实际发展。据调查,90%的物流教育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课本纯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灌输,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理念的创新刻不容缓。

1.3教学手段落后

物流专业的实践性极强,需要有相应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软件,但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学设施比较薄弱,缺少应有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软件,这样的教学必然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j三要采用传统的简单化、陈旧化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影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制约了我国物流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主动参与学习,这应是当前物流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以就业为导向,推进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2.1教学理念的创新

对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以物流操作人员岗位的需求为基础,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将岗位需求化为教学目标、职业技能融入教学内容、工作任务,导入学习过程,创新形成“植物生长周期循环”等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特别是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师资和实践环境的优势,使教学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建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教学案例,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案例教学法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埘于处理实际物流管理T_作中的复杂问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表现在:①为学生提供一些生动具体的案例,学生犹如“当事人”一样,身临其境,处理问题,分辨是非,提出方案,因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③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2角色扮演教学法

如《采购运作实这门课程的教学。首先,由教师选择简单的例子作为采购交易项目,指派学生担当不同的当事人,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了解市场,确定需求,决定成交的条件,并拟定一份采购合同,在课上进行演示,让学生按导师所说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模拟,最后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这样,学生对自己参与的事情印象会十分深刻,同时也熟悉了采购业务流程。

2.2.3项目教学法

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讲授物流配送课程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配送中心的选址、设计等流程,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配送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

2.2.4校内模拟教学法

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模拟企业采购、仓储、供应链管理等业务流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采用物流现场教学实物模型、模拟沙盘、仿真教学系统等直观性强、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手段,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化物流管理工具。提高其在企业适应能力,同时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成本。

2.2.5校外顶岗实习教学法

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物流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行业技术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实践内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各学科,特别是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3教学设施的建设

教学设施是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载体,教学场所既要有数量较多的常规设施,又要有一定数量的先进设施,尽可能与物流行业技术发展水平保持同步,教学设施的建设要充分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将教学与实训有机结合,以实训教室或模拟实验室建设为主。例如要建立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室”的实训教室和“第三方物流”的模拟实验室,配备有“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标准化集配车”等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配送实验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教学设施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只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实践环境的训练,才能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使毕业生顺利地就业。

4“双证”制度的实施

篇3

一、课程内容分析及教学目的

1.遥感专业的特点与本课程内容分析。遥感专业属于测绘类大学科方向,主要培养具备遥感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各层次专业人才。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卫星遥感平台、传感器技术、遥感信息获取与数据处理、多传感器数据匹配和融合、图像自动解译技术等基本技术与方法,能够在城市规划、农业、林业、水利、地质、测绘等各类遥感领域,从事遥感电子设备与系统研制、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的建设与开发工作[1]。因此,对遥感专业的学生来说,程序设计是一门必备的技能。针对面向对象程序课程的教学任务量和教学特点,我校在制定遥感专业教学大纲中安排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程序设计课程,分上下两个学期学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2]:①程序设计基本概念与语法,包括数组、函数、类和对象、继承与派生、多态性、输入输出流、异常处理等,以及C++14标准中包含的模版、泛型、匿名方法、lambda表达式、新型智能指针等。②程序设计方法,包括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出发点之一就是弥补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一些缺点,但其可以使用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函数、数组等基本理论。本课程主要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同时要求学生采用规范的程序设计风格,形成良好的程序设计素养。③程序调试技巧。④专业问题的分析与程序转化能力。

2.教学目的。教师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学会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问题分析,能够熟练运用C++语言解决一般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大型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3]包括:①程序编写与调试能力,熟练掌握VC++的编辑调试工具,能够快速编写程序代码;掌握程序排错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快速进行程序调试。②专业问题的分析与程序转化能力,对实际专业对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抽象,设计出结构合理的对象关系图,并能进行求解。③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深入钻研,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给出合理解决方案;能够独立阅读参考代码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结构。

二、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大一学生们普遍反映该门课程的概念和知识点太多,课程内容的风格与其他课程差别很大,不易理解,一些学生甚至对编程产生了畏惧情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学生们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①学生对遥感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关系不清楚,学习的热情不高,比较茫然。②知识点具有一定难度,部分学生不注重对编程基础知识的掌握。③本课程是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多、学习任务量重。④C++中蕴含的计算思维方式不容易掌握[5]。部分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程后,不善于从计算机语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⑤编程环境VC++相对比较复杂,不太容易快速掌握。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老师具有多年的程序设计经验,容易惯性地认为所讲授的知识点比较容易,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再加上缺乏有效沟通,最终导致老师讲台上讲的很有激情,学生在下面一脸茫然。具体来说有如下问题:①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使得原本就不吸引学生的课堂变得更加枯燥无味,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6]。②没有因材施教。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大不相同,在教学中若进度偏快,就有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讲的偏慢,会在整体上影响教学进度。

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研究

遥感专业开设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目的并不是要每个学生将来毕业了都能够胜任程序员的工作[7],而是让他们学会利用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工具,具备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潜力。针对以上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表面上看起来,面向程序设计课程本身是一门很枯燥的课,课程内容不是概念就是代码,课程中很多内容又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如果不和学生互动,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理解很困难,而且其学习的成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在C++的教学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学生一直都能保持一种亢奋的状态,做到“乐于学、勤于练、善于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①从简到难,稳扎稳打。C++的知识点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在课堂上和上级实习中,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让学生每一步都能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②课堂上,对重点、难度知识点要尽量形象、生动地进行讲解,有时可以借助打比方、讲故事,也可引入UML或Visio绘图来辅助。③对容易混淆的概念,集中起来进行类比讲授。④引导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精心设计实习题目,全面覆盖专业问题。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来加深对课程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重现,又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既要考虑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考虑专业知识的覆盖,又要增加趣味性,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每个实验都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和调试,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引导和辅导作用。通过多次实践,学生不但可以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而且还可以在其基础上创新。着眼于学科体系内的课程衔接,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实习题目的设计:①从大一所学的高等代数中出一些关于矩阵、行列式运算方面的问题进行训练。②从遥感专业内容本身寻找题目,诸如遥感图像处理、影像显示和影像分类等问题,来让学生体会C++解决专业问题的巨大威力。③通过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引导学生既要善于独立思考,又要学会分工协作。C++语言基于面向对象思想,无论是微粒度的代码级的设计模式,还是软件模块的设计组织,都能很轻松地应对。指导学生在大模块软件设计编写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同时在自己的模块中精益求精。

3.既要纸上谈兵,又要参加实战。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8],如果只选择理论考试的方式来测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考试只会使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和知识进行盲目地死记硬背,即使考试拿到很高的分数,也不知道怎么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更不懂得怎么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学习C++目的是要利用这个计算机语言作为工具,解决本专业内的科学计算问题。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学会这门本领。每年都有校级、省级甚至全国性的GIS程序设计大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C++所掌握的不同程度,推荐其参加不同类别的程序设计大赛,真正在实战中检验和提高技能。

篇4

目前许多本科高校都十分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管理水平教育,但忽略了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或管理者,除具有强大的工作能力外还要学会如何为人处世,以高情商妥善安排工作。因此,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以情商教育为导向的管理实践教学,不断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方法。

一、实施情商教育导向下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对学生个人而言,拥有高情商的人可以在进入公司后快速适应新环境,对公司的动向和变化有敏锐的感知,并迅速做出改变去适应;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合理的掌控自己的情绪,学会运用自己的情商去号召大家,在关键时刻做好决策;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会碰壁,但高情商的人懂得积极协调大家,做好管理调动工作;要想组织好集体工作,促进工作高效执行,不仅要有强大的管理能力还要进行良好的情商管理。可见,高情商培养对学生个人素质提升和工作发展而言都十分重要,高校必须重视以情商教育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活动。

其次,对学校而言,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尤其是情商教育,对于高校建立完整的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探究出一套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教育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理应提高重视。另外,通过良好的管理学实践教育和学生情商培养,学校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学校赢得与大企业合作的机会,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和教育实力。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以情商教育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有着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其必要性非常显著。

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情况

( 一) 过多重视理论教育,实践教学课程较少

管理学知识无论在任何职业中都要用到,与多个学科都有联系,而且是一门非常实用、需要多在实际企业中锻炼的学科。然而,长时间来,由于受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影响,多数本科高校往往过分专注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只顾充实学生的理论涵养,没有走出传统教育方式的禁锢,开拓实践教学,现在真正实行实践教学的高校少之甚少,更别说实践教学的质量如何。

然而,学生今后若想取得事业成功,获得升迁机会,要靠的不仅是专业能力,更要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与领导、同事有一个好的相处方式,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多机会,这就既需要拥有丰富的工作阅历,还有高情商。而高校缺乏一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课程,尤其是情商培养,学生就无法真正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验证,更不利于学生高情商的培养。因而,学校要多与企业合作、通过模拟企业管理工作等在实际中锻炼学生,让他们学会什么情况应如何应对,这也就提高了他们的情商和协调能力。

( 二) 课堂缺乏实际案例分析,不益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讲得多,并没有给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学生不知道所讲的知识到底如何应用,这样老师讲的这些也就没有体现出它的价值。经调查总结发现,大多数学生期望老师增加企业管理实际案例剖析,模拟现实出现的各种情况,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如何利用上课讲的知识去进行管理。现在的教育模式,更多的是老师一个人讲,学生听,学生积极性差,只跟着老师走,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在企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具备专业基础是必须的,但也要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剖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组织调动、协调工作的能力,多安排实践教学,让学生悟出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三、情商教育导向下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了解高校管理类专业进行以情商培育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的重大意义之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校教学体系,进行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情商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工作。

( 一) 将实践教学纳入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中

情商教育融于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不仅受益于老师的教导,还被学校的整体氛围影响,因此,首先学校高层领导要对此有新的、全面的认识,引起重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要想实现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和情商培育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实行理论教育结合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成为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能力、情商发展的重要形式。学校要对教课老师做好思想、工作培训,使教师逐渐摒弃以往只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就业率、塑造高情商学生为出发点,将实践教学尤其是情商培育纳入教学体系。要意识到高情商对学生日后工作的重要作用,学生的情商可以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迅速得到提升,诸如产品销售、人才管理等工作经验均能帮助学生提高情商,还可以帮助学生把上课所学关于管理、情商的知识切切实实在实际中践行。现在许多高校学生情商高低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不能独立做事情,过分依靠老师讲解,缺乏自己独特的想法,没有自己的判断,遭遇困难时,容易情绪低落,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进入公司后一旦工作上不顺利,就很容易情绪化,不能与周围同事相处好,也无法高效地协调大家一起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的同时影响了自己的升迁机会,因此将情商培养以实践教学的形式纳入高效教学体系十分重要。

( 二) 在管理类实践教学课程中采取任课老师责任制模式

在开展管理类实践教学课程时,可以采取老师责任制,将学生分成几组,在实习基地或企业请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实践指导,并且每一组都要安排一个理论课老师作为导员,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之后定期进行汇报,讲述自己在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学到的新方法、为人处世有什么新感悟,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带动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定期汇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成果,高校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 三) 教师应经常使用案例进行教学,锻炼学生实例分析能力

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对管理学知识的吸收效果自然很差,授课起不到有效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实际案例教学与之不一样,这种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及管理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所学原理、分析方法去解决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模式能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选取什么类型的案例,第一,必须选择高质量的案例,这些一手案例和企业管理资料可通过实际调查、访谈等方式,教师可以提炼出案例的特点、问题,作为让学生探讨的题目;第二,要结合实践教学目标和需求,以锻炼学生管理能力、培养学生高情商为目标,有选择性、针对性地选取一些综合案例进行讲授,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进行管理角色扮演和实际情形模拟,通过这种案例教学和模拟现实场景,可以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对问题的迅速判断力、遭遇瓶颈时的情绪掌控力,培养出一批管理专业能力强、情商素养高的学生[。

( 四) 积极探索,将情商培养课程融入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课程中

目前,本科学校管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情商培养还处在开始阶段,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较为成熟的模式,学校还需要不断探究,不断进行改革,不断尝试摸索,一步步将情商培养融于管理学实践教学工作中,在提高学生管理能力的同时加强情商培养,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情商培养计划。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要想将情商培养融于实践教学中,首先应把情商培育与管理专业授课结合在一起,例如,对于管理学本科生,可以在开设必要的管理专业课的同时,开设一些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情商的公共选修课,诸如情绪控制、心理学、人际交往技巧、工商管理基础礼仪等在职场中适用的情商培养课程,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情绪问题,带动学生进行情绪自我控制、自我培养,让学生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礼仪。其次,在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践教学模块还没有情商教育,本科高校可根据管理专业的特点、合作企业情况,在实际案例讲解中穿插工作中人际关系处理、个人情绪协调等的讲解,通过实际案例、情景模拟、工作体验等模块,让学生切身体会管理工作常遇到的情绪问题及如何处理,相信经过不断努力,可以使管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中情商培育工作进行的越来越顺利。

( 五) 定期组织各种讲座、管理专业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高情商

除进行课堂基本理论讲解外,还要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课外学术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管理学专业能力,积极动脑去解决问题,无形中提升了情绪调控能力,培养了与人相处的高情商。鉴于工商管理专业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涉及重要知识点或重要概念原理时,可以邀请在这个领域了解颇深的国内外专业人士,尤其是世界优秀企业高层、创业成功人士等,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向学生们讲解实际管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技巧、失败教训、情绪困扰及如何解决。也可模拟企业管理情景,让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况,激发学生创造力、发现力,发挥主观情绪调控性,主动去想办法利用上课讲的管理学知识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接触到了许多企业成功人士,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理论教学没有的东西,开阔了视野的同时,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学会把眼光放明朗些,处理好个人情绪。

篇5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法学专业 房地产法学专业方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众多与就业率欠佳并存

1.1 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数量众多

法学专业曾一度被认为是朝阳专业,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公众普遍认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会稳步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我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为292所,2005年约为560所,截至2008年底,该数值则达到了634所。30年来增长了105.67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法律专科在校生达22万多人,30年增长了200多倍。①法学一跃成为了目前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三大专业之一。

1.2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欠佳

据中国社科院2012年6月11日的中国年度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2.5%),最低的是法学(86.8%)。2012届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专业连续两年名列红牌警告专业。从就业蓝皮书提供的2009届至2011届主要专业门类本科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来看,法学专业分别为82.3%、86.7%、86.8%,②连续3年垫底,而且在已经就业的法学毕业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的是与法学完全无关的职业,例如市场营销、文秘、行政管理等。

作为一名在民办高校从事法学教学的教师,笔者也亲身感受到报考法学专业的学生在逐年减少,即便是到校报到了,一年后也有很多学生会以各种理由申请转专业。对于法学教育人来说,这一现状足以引发我们的深思!

2 对法学专业就业率低现象的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法学专业就业率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学之外的宏观原因,(例如,崇尚法律、敬畏法律的公众意识还有待建立;由于体制问题,司法、执法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令民众对法律信仰产生动摇等),也有目前专业设置以及教学方式本身的微观原因。本文则力图对后者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改革对策。

2.1 专业设置的精密度低造成就业路径不畅

199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法学门类下的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学合并为法学,并将其作为一个二级类与理论类、社会学类等4个二级类,12个种专业,合并为大法学。从此结束了法学下细分专业的历史。全国所有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都必须上14门专业核心课,其余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大体一致。这就造成所有的法学专业学生所学内容同质化严重,刚性的授课内容与多变的法律就业岗位之间没能建立起良好的对应关系。

这个现象与工学门类的一些专业则完全不同,部分工学门类专业完全就是为相应的职业量身打造的,其对口性非常强。因此,笔者认为要适应法学新兴的就业途径,必须结束目前“大一统”似的法学专业设置状况,在教育部修订专业目录前可采用自主设定专业方向的方式来予以解决。

2.2 现行的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如前所述,目前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所有开办了法学专业的院校,授课内容都基本一样。我国又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比较注重对法学理论和法律法规本身的研究,结果造成了研究型法律人才供应过剩,而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却乏善可陈。而且顾及到教育部及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专业评估指标,规定的法学核心课程和相应的课时数是无法改变的,而其中如法哲学、中外法制史这样的课程,对于无意于法律理论研究的学生而言就等于是挤占了他们学习专业选修课,及接受实践教学的时间。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中国法学教育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教授主持了两会联席工作会议,并在大会上做了题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更加注重法律实务型人才的培养》的主题演讲。很多学者也都表达了未来我国的法学教育应更加注重以职业化为导向的想法。

因此,笔者认为在目前还不能增设法学类新专业的情况下,可尝试根据社会对应用型法学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设计一些专业方向,在方向课程中删除一些与未来就业方向关联性不强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让更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取而代之。

3 对法学专业方向课程建设的尝试——房地产法律实务方向

3.1 为什么选择房地产产业作为突破口

大学的三大职能中最为主要的是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而人才必定是为某个具体的产业服务,因此在设计新的专业方向时必须选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产业作为目标。房地产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举足轻重的产业,将其作为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服务对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1)资金的密集性,带来对法律服务的依赖性。可利用地的稀缺性和对房地需求的刚性,决定了追逐房地产的货币量永远都是很大的,造成房地产价值较高的结果。特别是国人对房地产有异常的偏好,造成近年来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大多数家庭甚至要依靠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在中心城区买到一套房子。交易额如此之高,使得交易双方都不可能如同在农贸市场购买白菜那样随意,必须依靠法律来约束彼此的权利义务。在交易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法律服务需求。

(2)综合性强,涵盖面广。房地产产业的产业链条很长、环节很多,房地产业法律事务的综合性极强,民事、行政、刑事方面的法律规定几乎都涉及到了,即使该专业方向的学生最终没有从事房地产业法律服务事务,也不会因为学习面狭窄而难以适应其他工作。

(3)发展空间大。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③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差距,因此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至少还有20年的朝阳期。这为一个与之配套的专业方向留下了足够的发展,直至成熟的时间。

(4)专业性很强,只有经过专门培养的人员才能胜任工作。从土地使用权的获得,到房产建筑过程,到交易买卖,最后到相应手续的办理,整个过程相当复杂且细致,其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非常庞杂。非经专门的学习培训,仅略晓基本原理的法学学生根本难以胜任工作。所以,必须在通晓主要法学理论之后,对高年级法学生开设房地产方向课程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训。

3.2 建设房地产法律实务方向课程可能存在的困难

(1)教学理念转变难。教学的理念是选择教学模式的前提。在现行的教学理念被奉行多年之后,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惯性,要想进行转变实属“知易行难”。虽然很多民办高校,甚至部分公立高校都定位为培养运用型的法学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房地产法律实务方向课程,既然带上了“实务”二字,就必定要与原来的教学理念有所区别。

(2)师资配备难。高等教育与现实脱节的问题不仅表现在教学上,也体现在教师缺乏对与其所属专业相匹配的产业现状的了解上,“学院派”的教师占到了较大的比重,多年重复性较高的教学容易使很多教师满足于现状,再加上沉重的科研任务,也在客观上让这些教师既无意愿也无精力去了解产业一线的实际状况。真正既精通理论又熟悉实务的“双师型”教师是非常可贵而且稀缺人力资源。在打造房地产法律实务课程这个课题上,民办高校的师资问题则表现得更为严峻。

(3)实践教学投入大。房地产实务方向课程既然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果学生不到房产开发公司或者相关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实习,而仅仅只是在校内进行课堂教学,恐怕效果会大打折扣。要建立起一批这样的实践教学基地,对教学单位的财力与人力投入要求会比较高。对于在2002年以后才兴办的这一批民办高校而言,财力上的薄弱是又一个难以回避的一个短板。另外,还可能存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接纳时间与校内教学时间的协调问题,一般的教学时间都是在每年的2月至6月和9月至来年的元月,而实习单位的接纳时间不一定能安排在空档期,从而导致两者相冲突,这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4 对建设房地产法律实务方向课程的几点建议

4.1 转变办学理念与采用多元的评价体系

(1)改变目前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教学理念,代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来建设房地产法律实务方向课程。办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措施的先导,直接影响教学方式、课程设计等一系列方面。因此,如果换汤不换药,则不过是徒有其名。理念的改变应通过课程设置和考核方法来加以体现,教学取向要多元化。对于无心于理论研究而热衷于实务应用的学生而言,要有相应的课程来对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支撑。

(2)改变一刀切式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对不同定位的专业方向采用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如同指挥棒,也会指引教学主体的办学思路。如果仍套用原来的评价指标,则如同用刀裁切不规则物使其整齐划一一样,会过滤掉专业方向中很多个性的东西,而这些个性可能是房地产法律实务方向最为可贵的创新成果。但是,评价指标不仅来自院校本身,更多的还是来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此,笔者也想呼吁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者能设定多元的评价指标。

4.2 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笔者身在民办高校,对于公办高校的法学教师状况不甚了解,对省外高校的法学专业状况则知之更少,因此不敢妄加评议。至少在我校内,既对房地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十分熟悉又具有从业经验的教师一个也没有。因此,短期内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恐怕不现实。笔者建议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即在某些实务性极强的课程上聘请相关的专职人员来校授课,如律师、房产经纪、公务员,但这只是短期内的权宜之计。从长远计,还是要立足于本校教师的培养,可鼓励教师到实务部门轮训,每次轮训时间为6个月至1年。

4.3 开放办学,加强与房地产实务部门的联系

如前所述,房地产实务方向立足于应用,学生和教师都需要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依托。如果只是动用个人关系资源去开拓实践教学基地,既难以达到一定的数量,也受困于人员变更等因素,恐非长远之计。因此,必须开放办学,充分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校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例如争取横向科研课题,为企事业单位排忧解难;聘任实践教学基地的负责人为荣誉教授,定期来校做学术讲座。

篇6

笔者认为,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当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含在法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综合考察全国大多数高校法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同小异。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实践环节等几部分。从课程内容安排上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设置了实践环节,但多数形同虚设,真正能够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校并不多。

笔者设想的课程设置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一)通识模块

1.公共必修课程。这部分课程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大学本科阶段必设的课程,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基本素养、基本能力的培养。

2.公共选修课程和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法学专业学生可以按照所在学校设置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体类等系列的课程自主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素质教育。同时,还应当鼓励法学专业的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如经济类、管理类等课程,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专业模块

1.专业必修课。根据教育部所确立的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内容,将“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16门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

2.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设几个选修方向,如可以分为专业基础选修课、民商法方向、经济法方向、刑事法律方向等;如果不具备条件的话,可以有选择的加以开设。

(三)实践模块

1.专业技能课程。民事实务、刑事实务、法律文书、论文写作等。

2.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口才实训、法律职业技能训练、专业见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社会调查等。

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时刻围绕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应当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除了必须设立的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之外,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二、构建完善的实践环节

我国大多数高校现阶段已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应当体现在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两个方面。

(一)课内实践教学

1.设立法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法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缺陷。

法律职业技能训练课采用实战式教学,学生或为法官、检察官,或为律师、当事人,或为法律援助人员、法律咨询人员,分角色参与其中,融技能讲授、启发指导、分组讨论、作业批改于“表演”中,逼真、形象而又实用、高效,既有实体,也有程度,既有宏观也有微格。

法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对于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起到了引导、督促的作用。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开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归纳出法律原则的发展以及现状,同时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因此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独特方法,并已经被广泛采用。

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和进步,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达到培养目的。

3.模拟法庭。目前,有条件的法学专业设有模拟法庭实验室,设施齐全,法庭模拟环境比较真实。在法学专业本科生的高年级中,可以采取模拟法庭的形式加以训练。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实体法知识,如刑法、民法、婚姻家庭法、合同法、行政法等内容,那么在开设程序法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将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结合起来,选择典型的案例,通过法庭演练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案件的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实现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外实践教学

1.专业见习。专业见习运用于低年级学生当中。由于低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法学理论知识还不全面,多数院校在低年级中还没有开设程序法,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主要适合到有关的单位、部门进行见习,大致掌握法律工作的概况,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通过接触社会而了解社会,并且使大多数同学能够逐步适应社会,获得宝贵的经验,为今后就业奠定社会基础。这个时期主要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实现培养法律思维、塑造法律人格的目的。

2.专业实习。法学本科专业实习是法学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形式。法学专业实习与课堂教学和其他实践性教学形式相辅相承。只有各种实践教学形式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

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法学专业的高年级中,进行学分管理。实习内容与法学专业密切相联,实习单位多集中在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专业实习能够将在实践中遇到的理论性知识进行筛选,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专业实习是最高层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知识和其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成功与否,有待通过专业实习进行检验。

通过专业实习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有立体感;提高掌握办理一般刑事、民事、行政和经济等案件的能力,将文化理论所涉及的刑事、民事和经济等各部门法律在司法实践中加以应用,参加到实际办理案件的工作中,熟悉刑事、民事及行政法律的诉讼程序,掌握司法实践部门的工作流程。实现具备精确的司法专业表达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目的,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打下实践的基础。

实践证明,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实习实现了身份的转变,把社会的需要作为考卷、把法院、检察院等作为考场,接受一次社会的检验。通过实习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磨练了意志,在艰苦的实践锻炼中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学生体会到了法律的公正、权威和尊严。在实习过程中通过接触大量的司法解释,对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部分进行的修复,扩大了信息含量,完善了知识结构体系,无论是对考研、还是就业都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增强了自信,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通过实习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思想素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为实现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顶岗实习。原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中说:“本科学习期间,主要任务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适应社会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认真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也要适应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急切需求。”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方案(试行)》中也将就业率列为重要指标。可见,法学教育也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就业需要。

正是由于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法学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没有准确的定位,从而导致我国的大多数高校法学专业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分析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说目前我们所培养的法学专业大学生缺少“技术含量”,用人单位对新分配来的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信任,影响了法学专业本科生一次性就业,这与我们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缺失不无相关。

顶岗实习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方式,它主要是结合培养目标,让学生在特定的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这种方式一方面解决了用人单位人手短缺问题,增大用人单位的选择范围;另一方面为大学生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创造了条件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顶岗实习是一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之一。正如《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所言:培养、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精神,必须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以便促进毕业生就业,使他们不再是求职者,而应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业。”

可见,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实践的过程、不断完善的过程。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确立,一方面,调动了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改思路的积极性,使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同步提高,优化了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使法学教学更具有实践性、实效性、实用性,以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工科院校应将其法学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经济需求紧密结合,以确定法学专业教育特色,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同时,学校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方式,有效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指出,专业设置一定要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出发,把专业置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大循环的动态系统中去考察,并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建设更要考虑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类型的需求。

一、工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全国已约600多所院校设立了法学专业,其中包括大量的工科院校。近几年,各工科院校培养出的法学毕业生已经陆续走向市场,从各工科院校所统计的数据来看,法学专业毕业生与所在院校的其他工科专业相比较之,其就业率均不甚理想。据教育部统计,我国2004年的大学毕业生是280万,比2003年增长了32%;2005年大学毕业生总人数为338万,又比2004年增长20·71%。然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总量的限制,社会本身提供给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有限,从而产生了经济总量与就业总量之间的矛盾,使得应届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备受煎熬。[1]

在为数不多的可供工科法学专业学生选择的岗位中,应聘学生也往往会受到各种限制。第一,学生为非重点大学毕业,用人单位不予考虑(在全国工科院校开设法学专业的大学中,重点大学仅仅是较少部分);第二,学生为非政法类院校或文科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认为其素质和能力不及政法类院校或文科类院校毕业生;第三,没有工作经验,没有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工科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很难获得求职机会(一般的法学专业学生都少有工作经验,而且法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在毕业之后才能获得报考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资格)。由于以上的种种限制,工科院校中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背负沉重的社会压力,屡屡受到冷遇或打击。同时也使工科院校面临着扩招与就业之间的尴尬。

我校作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其法学专业同样面临这一难题。如何在新世纪的法学教育中,改革教学方式与实践方式,切实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如何使其在毕业时具有就业竞争力,拥有其它政法院校法学专业学生们没有的优势;如何使法学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体现较高的市场化程度。这些都是摆在开设法学专业的各工科院校面前的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

在我国漫长的法治建设进程中,用人单位对法学人才的需求是持久的,但也是务实的,他们不会选择只会空谈不会实干的大学毕业生。法学专业毕业生之所以在就业市场上屡屡碰壁,关键在于毕业生的法律实务能力差。全国大部分法学院校一般只注重学生的法学理论教学,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却没多大的关注。很多本科毕业生连基本的法律文书也不会写,更有甚者,其中有的连《民法通则》等基本法律中常用的条文也不熟悉。多数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马上为单位带来效益,很少有单位愿意花时间和金钱为毕业生提供培训和实操训练。因此,在就业市场上法学毕业生往往遭受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的责难。笔者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应注重培养法律实务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培养理论型人才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任务。因此,我校的本科法学教育要更多地关注实务中要用到的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对法学专业特色建设的几点思考

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是: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培训;重条文注释,轻法律精神的培育;重教师讲授,轻学生的能动性;重考试,轻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素质提高。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不适合从事实践性强、技能要求高的法律职业。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注重法学教育的主体性、开放性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加实践性、应用性环节,注重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2]

(一)突出工科院校在法学教育中的专业优势

为了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我校法学专业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生成长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坚持以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了培养计划。在法学专业50多门的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和必选课、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包括了联系广东工业大学的实际,瞄准法学与其他工学科有密切相关的有关学科,比如知识产权法、环境保护法、土地资源管理法等交叉边缘学科。我们优化课程结构,利用学校的工科优势,提高选修课培养创造性、个性化及复合型人才的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准的应用型人才。只有充分展示我校的专业特色并与市场紧密相联系,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比如,工业自动化、建筑工程是我校名牌专业,我们就可以深入大型的建筑集团、公司进行调研,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需求来开设特色的法学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而且采取多种方式与这些集团、公司共建法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这样一来,我们培养出来的法学专业学生不仅具有工科院校的专业特色,易于学生就业,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毕业生达到用人单位各项岗位要求的适应期。

(二)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法律职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经验的积累,正如熟练的技术工人只有在经过强化性的实践练习之后才可能很好地适应工作一样,法律职业也是如此。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周密细致的实践环节的设置,又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多种实践环节的有序安排与结合。笔者认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摩审判。观摩审判是一种很重要的直观教学法,把学生置于现实审判场景之中,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际的审判活动,既能观察到法官如何审判,又能观察到当事人、律师、证人以及刑事案件公诉人等的诉讼行为,使枯燥的法律知识更具有立体性。

二是由资深法官、检察官和执业律师开设“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从新的视角对案件进行分析,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而敢于从事实出发来思考和评论法律问题。不仅对案件本身作出分析,更系统地对平时研究的法律理论问题有了全面和深层次的认识。这一活动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质疑精神,锤炼未来的法律职业者应该具有的独立思考品质。

三是通过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演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模拟法庭使法学专业学生熟悉法庭庭审程序和掌握并运用实体法律内容,增强学生的法律职业荣誉感。“法律诊所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承办真实的案件来学习法律的运用、运用法律的技能和作为法律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达到培养法学院的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合格的法律职业人才的教育。同时,因为选修“法律诊所教育”课程的学生要办理一些无偿的案件,所以实际上“法律诊所教育”又为整个社会的法律援助提供了一种模式。通过对弱势群体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可以使学生了解最基层的民众的法律需求,了解适用法律的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公益心、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四是到法律实务部门实习。专业与公、检、法、社区、政府机构和企业挂钩,建立可操作的长期稳定的法学专业学生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基地,通过学生实习法学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学习并提升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是法律服务进社区。开展法律志愿服务活动是学生将法学理论知识实践化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社区服务促使法学专业学生更好地深入社会,了解和认同专业,提高从业的荣誉感,培养专业必需的技巧和技能,学习遵守职业操守和职业伦理,训练专业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篇8

截至2010年7月,独立学院办校已十一个年头,总数量已达337所,承担了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培养任务,而独立学院的法学本科在校生规模占所有全日制法学本科生在校人数的三分之一。另据统计,目前在全国337所独立学院中,设有法学专业的独立学院总数已达181个。2011年4月,全国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年会上,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院长何向东强调说,法学是传统学科,全国有630所高校都开设有法学专业,学生约为29万人,就业压力很大。面对如此庞大的法学人才队伍,独立学院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推动学生顺利就业,“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我院法学专业自2004年独立招生、独立办学以来,至今才历经短短的8年时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拓开就业市场,一直是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构建符合我院法学专业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培养模式应当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等内容。

一、培养目标的制定

培养目标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各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列居第一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特点为基础。目前,主要有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种培养目标,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可分为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它强调以构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操作性技术知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较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重点,复合应用型人才主要针对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而言,它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要求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关于对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中得到了证实,即把法学教育的重点强调为两个方面———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的核心是“运用法律管理事务和解决问题”。因此,很多学者把本科阶段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独立学院本科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实践需求相对较强,把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显然不妥。因此,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目标才是独立学院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高级应用型人才与复合应用型人才相比有明显差别,前者在法律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的深度方面、非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方面相对要求较低,但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方面,高级应用型人才甚高一筹。

二、课程的合理设置

(1)完善理论课程体系。“教育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理论教学体系的设置分为三大模块,一是专业基础课,二是专业方向课,三是专业选修课。法学专业基础课是法学的精髓,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具有法的精神和形成法学思维的基本训练课程,是学习应用法学的基石、台阶和前提。在此环节,可把教育部规定的14门核心课程根据该校专业优势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中进行合理的归类。笔者认为,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应当归属于专业基础课,并把“法律英语”和“司法文书”纳入到此模块中。专业方向课应注重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和自身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开设,既可开设国际法方向、经济法方向、知识产权方向、民商法方向、环境法方向专业课程,也可开设政府法务方向、律师法务方向、市场法务方向和国际法务方向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是结合学生爱好和自身办学条件开设的科目,可开设《律师诉讼技巧》、《司法实务》、《谈判技巧》、《非诉处理》、《证据学》课程,除了开设与法律密切相关的课程之外,还应依托本校的其他优势专业,开设与法律有一定关系又与市场需求密切联系的的课程,如《企业管理》、《会计学原理》。法律的这种培养方式也正如博登海默所说:“甚至在提高专业能力较为严格的法律教育专业阶段,也必须提醒学生注意,法律乃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绝不存在于真空之中。法律并不是社会科学中一个自足的独立领域,能够被封闭起来或者可与人类努力的其他分支学科相脱离。”

(2)合理安排实践环节。法学是应用型极强的一门学科,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官之一霍姆斯曾经说过:“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方法。独立学院学生虽然入校分数较一本、二本院校学生低,基础相对薄弱,但对实践操作的兴趣极大,他们希望通过通俗易懂的实践来阐释枯燥晦涩的理论。所以,适时合理地安排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大一下学期,设置感知实习环节,组织学生去法院庭审观摩或组织学生参观监狱、看守所;大二下学期,设置案例分析环节,教学时数为2周;大三上学期,设置一个月的集中业务实习环节,实习地点为法院、检察院,学期末,结合“12.4”法制宣传日,安排学生进行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法律宣传的内容应结合当前社会中新出台并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热门部门法,宣传的方式可为发传单、挂横幅、制作移动板报、一对一提供咨询;大三下学期,设置模拟法庭审判和学年论文;大四下学期,设置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环节,以上实践环节中,诸如感知实习、业务实习和模拟法庭审判需要在公检法机关或模拟法庭实验教室进行,这需要独立学院对法学教育建设进行必要的投入或发挥专业所依托行业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讲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的效果是学生感觉法学枯燥无味、空洞晦涩,无法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具体案情。2009年,法学专业大三本科学生被允许在校期间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国家司法考试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法律条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为此,法学专业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教学活动中把主动教和主动学有机结合,吸引学生主动进入课堂。(1)课前演讲法。课前演讲可安排在授课教师正式讲课前十分钟,由学生自主进行,具体内容仅限法律问题,可围绕同学看过的法律案件、法律书籍、生活纷争谈看法、感想。(2)案例教学法和课堂讨论法。法律专业学习更多的是对法律原则、法律原理的理解和领悟,单一直接讲授会让学生感觉法律枯燥晦涩、索然无味,案例教学法能很好的克服这一缺陷。首先由授课教师根据将要讲解的知识点提出相关经典案例或者近期生活中有一定影响的疑难案例,列出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由此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将要讲解的理论知识。(3)视频观摩法。为了使教学生动形象,避免教师的口语化讲授使学生形成视觉听觉疲劳,可适时适当在相关讲授内容中播放视频。例如,在讲到刑法中的故意杀人罪或者刑罚裁量制度中的自首时,可以播放《中国法庭》中的“马加爵庭审实录”部分。(4)课后练习法。此处的课后练习不是几个课后作业了事,而是做配套练习题集。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司法考试考查能力相一致,可以选择典型案例居多的配套练习,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配套练习题集,在学完某一章之后,教师布置配套练习让其课后练习。

篇9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改进的思路有两个:第一是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第二就是改革“理论化”、“灌输式”教学现状,引进“辨析式”、“体验式”教学内容,先理解再记忆。

对“两难问题”的重视和充分利用,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法学专业学生是开展“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难问题”的时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法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面向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是站在法学的高度,坚持特定的原则,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重新把握。法学院的辅导员应该与马列部的专业教师加强合作研究,共同探讨“因材施教”的内容和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1):

表1:法学专业思想教育的特殊性

从国家和社会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定位而言,要求法学专业培养的是国家机器的操纵者,是管理者和统治者。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以裁判员身份出现的,而不是各执一端充当运动员角色。

一般专业对于道德和政治的学习,目标是应然的,是解决什么是最好的状态、这样为什么好的问题。而法学专业的学生要解决的不仅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

一般专业学习政治的目的是理解当前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学习道德的目的是理解共同规范对于老百姓生活的意义。法学专业的学生是在围绕制度而从业,他们要解释规则、利用规则甚至攻击规则、推动完善规则。

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不是灌输式的,而是辨析式的,学会辨证看待,教学生如何把握好“度”。

二、法学专业的“两难问题”的选择

所谓“道德两难”也称为“道德困境”,是指人们在道德选择上面临的两难境地。“两难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解决这类问题时必须抛弃那种简单化和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坚持辩证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循环,都会在实践和认识两个方面比前一个循环更进步。

法学专业的学生与一般专业培养的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的“公民”,法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是“国家机器”的“部件”。他们要掌握的不仅是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还要掌握为什么这样做。现实中道德问题不是简单的区分对错的问题,在法律实务中会面临很多类似“量刑”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解决“两难问题”中学会把握事情的“度”。

而且,法学专业要辨析的“两难问题”,也不能仅限于“难”的问题,而应该扩大到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千秋,综合利用。传统“两难问题”是左右为难,但是现实中最终必须选择其一;法学专业选择的“两难问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题”应该上升更高一层次,如下图1所示。

图1 法学必须辨析的“两难问题”

1、治国经略的教育:法家与儒家的抉择

对于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教育,应该不限于介绍“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二者的关系,应该通过辩论、论文等形式,加深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理解。法学专业的学生,以后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对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理解应该不止是理解的地步,还应上升到“为什么”和“度”的问题,学会协调,学会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

2、社会责任的教育: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理解,不应该限于一般的能辨析和能理解,还应该上升到社会管理的层次。能用来解决具体问题。比如中国的拆迁出现了很多问题,不能简单说西方国家个人财产至上就是好的;中国的城管出现问题,就说中国不尊重小商小贩的个人利益是不对的。

3、人性基础的教育:刑罚与教育的抉择

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到了刑罚,也应该辨析和教育的关系。但是对于西方过度的强调其教育功能,也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教育和惩罚的理解贯穿于整个学习和以后的生活中,是教育改造为主,还是惩罚、震慑为主,这是需要在这对哲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中才能慢慢把握好的“度”的问题。对这对概念的理解需要实践的方法、体验的方法、辨析的方法;需要站在国家的高度、社会的高度、发展的高度、公平正义的高度。

4、职业精神的教育:成功与正义的抉择

法律职业有特殊内容的道德要求,比如,“律师可以为他明知有罪的人辩护,法官为民解决纠纷不像行政官员那样免费服务,而是要收取诉讼费;法官不得对当事人抱有同情心;法官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暴行不得嫉恶如仇,而应当保持超然中立进行无罪推定;等等。法律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大都是在法律程序当中必须遵循和实践的。离开法律程序也就不会存在这种法律职业的道德要求。”②应该通过辨析使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法律职业道德之养成,为其将来从事法律职业打下可靠的思想道德基础。

5、实践精神的教育:法理与现实的平衡

法学专业的学生,有时对于法律有一定的想当然的、偏执的理解。或者是知识面窄,或者是某些极端西方法学思想的影响,不顾中国国情大谈特谈国外发达国家的法律如何健全,如何人性化,如何科学化。一般专业的学生理解不深可以,法学专业的学生即使不能去说服别的学院的学生 ,最起码自己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认识,心中有一个“博弈”和“阶段性发展”的概念。认识到法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矛盾都可以依靠法律解决得了的。这与目前有些人遇到问题和矛盾就振臂高呼“立法”,好像法律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偏激态度形成冷静鲜明的对比。

三、法学专业开展“两难教育”的建议

高等院校的“两课”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奠定了我国现阶段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但是两课教育的“理论课”地位得到了单边强化,学生对于情感、意志、信念、行动等一系列高级要求更加大打折扣。

对于高校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改进的思路有两个: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辅导员结合专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形式中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出现偏沉,由于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定位和教学工作量等原因,实践教育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观;大学辅导员作为教辅人员,同时也有思想政治教师身份,其工作的专业化也要求辅导员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交叉,担当起实践教育的重任来。二者关系如下图2所示:

以法学院学生为例,目前大学的管理体制多是“条块结合”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条块结合的。单独的学院(或者马列部)是从事全校教学的单位,是条状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思想政治要求,是块状分布的。条块的工作缺少结合,出现了“责任分散效应”、“社会惰化效应”等很多形式主义的问题。

毋庸讳言,法律和政治、道德是同一层面的话题,不能把“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专业学生”身上的应用,把它看作“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也不能把“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两课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属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问题。法学专业学生是开展“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最适合、最必要开展“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

“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面向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是站在法学的高度,坚持特定的原则,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重新把握。法学院的辅导员应该与马列部的专业教师加强合作研究,共同探讨“因材施教”的内容和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详见本文作者主持的课题《面向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山东省教育厅的“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2013年4月,在研。

②孙笑侠.职业伦理与大众伦理的分野[J].中外法学,2002(3).

参考文献:

[1]杨玮玉.“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两难问题教学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6).[2]徐嵘.一个诚实与集体主义的两难问题讨论[J].海教育科研,2000(2).

[3]冯雪姣.新时期道德两难问题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1).

篇10

前一阵子,电视剧 《何以笙箫默》在荧屏热播。剧中的男主角是个律师,哪怕是和女主角说情话,都会夹杂不少法律术语,精英的形象让粉丝们着迷不已。然而不少法律工作者却对此嗤之以鼻,主要原因是这些法律术语错漏百出。

律师应该与法官、检察官等法律工作者共同努力,捍卫法律的尊严,维护人们的权益。然而,从怀抱这一理想踏入法学专业那一天开始,到顺利成为法律工作者,这一路并不轻松好走。N多部法学专业教材的编写者、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明楷曾说过:“法学是典型的先苦后甜、胜者通吃的长线专业。你们必须经受各种痛苦的经历,无法承受的人趁早退出。入学第一天你们就应该知道,这个专业要背最厚的书,参加最难的考试,忍受最低的一次就业率……”

背最厚的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4章138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共15章452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共9章156条。

……

要知法懂法,就必须掌握各个法律名词,熟记各项法律条文。宪法、刑法、民法、商法、国际法、行政法、诉讼法……乍看之下,每一部法律条文就是百来条,多的也不过是几百条,背一背似乎并不难。而实际上,每一条法律条文都有相关的司法解释,你必须明白它的构成要件、立法主旨、一般法和特别法的关系、特别例外情况等。

比如,刑法对“犯罪未遂”的定义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记住这个定义之后,还必须掌握:犯罪未遂的特征是什么?它究竟是犯罪完成还是未完成状态?它和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既遂的区别在哪里……

这么一来,看似简单的法律条文就衍生出了大量概念、知识,要记住它们,必然要下一番苦功。

参加最难的考试

10个人考,大概1个人能过,国家司法考试堪称“最难的考试”。

法学生对它都是又爱又恨的。爱的是通过这项考试,拿到合格证书,就拥有了从事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相关职业的“敲门砖”。当然,有些法律相关职业对此不作要求,但是别人有而你没有,瞬间就被“秒”掉了不是?

而考试之难又不免让人一提起就牙痒痒。除了一条条法律条文,与之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运用都会考查。在这片法律条文的茫茫大海中,老师能不能帮着画一下复习重点?可以!拿出一本书,他会告诉你:“全部都是重点!”(晕倒……)

忍受最低的一次就业率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势确实比较严峻。2013年,法学专业还被专业调查机构出具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亮过“就业率低”的红牌。

这是为什么?因为人多啊!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有800多所,基本上都开设了法学专业,法学生真的是多如牛毛!加上司法考试是不限制专业的,只要有本科学历就能报考,无形中又为法学生增加了不少竞争对手。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口的就业岗位选择面较窄。政府机构、党政机关是法学生就业时的首选,其次是律师事务所,最后才是企业。不幸的是,这几年,公务员制度在改革,政府机构、党政机关的用人需求降低了不少。考公务员本就是一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路,这样一来,更是雪上加霜了。

享受法律素养带来的成就感

既然法学这么难学,为什么还要苦苦攻读呢?我自己的一大感受是,学法学可以提高法律素养。

具备法律素养有多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都有可能遇到法律问题,有时候不经意间,自身权利就被侵犯了。这时候,知法懂法,你就会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比如在超市买到过期食品,过去我可能会嫌麻烦自认倒霉;而现在,我会找超市的管理人员讨个说法,因为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销售过期食品,无论卖家是否知情,都要加倍赔偿。

国内的普法教育自改革开放始,几十年来成效显著,但还是有很多人对各项法律法规不甚了了、一知半解,有的甚至是相当陌生,不少人连最简单的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都分不清楚。

有一次,电视节目中播放了这样一场纠纷:A借给朋友B一笔钱,还款期过了B却赖账不还了。为此,两人闹掰了,A放出狠话:“我去法院告你,告得你坐牢!”

家中长辈看到这节目时,关注的是A到底能不能拿到钱,而我却在一旁指出A说的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借机给大家普及了一下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区别。

A和B之间的纠纷属于民事纠纷,是“民不举官不究”的,A不去法院告B,法院就不会主动介入。A告了B之后,B可以主动找A协商,两人“私了”并撤诉。如果A不撤诉,他能拿回自己的钱――法院会判B还钱,但他想告得B坐牢的愿望是实现不了的。因为只有刑事犯罪,比如盗窃、凶杀等违反了刑法的犯罪行为,才会被判承担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刑罚。

这一番说理,让长辈们对我刮目相看,令我瞬间觉得自己形象高大起来了!这一刻,多少也体会到了我们的普法工作依旧任重道远,每一个法学生都应该主动担起这份责任来。

体会法学的乐趣

如果你做好了经受磨炼的心理准备,愿意为维护法纪、维护他人的权利而努力,欢迎报考法学专业。法学虽然难学、压力大,但只要坚信心中的理想,调适好自己的心情,苦中也能作乐。

法学专业有很多有意思的课。比如刑法课上,老师总会介绍一些令人咋舌的离奇案件,惊讶惊叹之余,仔细剖析案情、分析庭审案卷,能对法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刑事侦查课上,可以学习怎么勘察案件现场、如何提取指纹等等。

更有意思的是,刑法、民法等法理课上会分组进行cosplay,老师会提供一个案例,给出许多案卷,让大家模拟庭审现场。你可以当原告,提出请求,传唤自己的证人;也可以当被告,为自己辩解;还可以当法官,按照审判的具体情况决定最后的判决。只有临场应变能力强、熟悉法律知识,才能从容发挥。

至于“最难的司法考试”,10%的通过率是全国的平均数据。很多已经工作了的人会参加司法考试,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复习,考不过势必会拉低通过率。而在校生参加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比这高多了。就拿我就读的浙江工业大学来说,参加2013年司法考试的同学中,大约有一半人通过了。而且要不是考研的时间和司法考试的时间冲突,通过率可能会更高些,毕竟很多同学是两项考试同时复习的,一心二用,成绩难免会受影响。

憧憬美好的未来

尽管法学生的就业在当前处于“寒冰期”,但种种信息表明,中国巨大的法律市场需求尚待进一步开发。

根据全国律师协会2013年8月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律师数量为232384名,每1万人口平均拥有1.6名律师。这个数字不但远低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是30人,英国是15人,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和阿根廷就分别达到了20人和12人。

所以,目前面临的种种困难只是暂时的,法学生不应该守株待兔,而应该主动出击,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相信终会冰破泉涌,每个法学生都将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Q&A

Q: 法学专业开设哪些课程?

A:有些院校的法学专业会有一个明确的培养方向,比如民商法方向、经济法方向、刑法方向等,课程开设也会有相应的倾向。不过,以下这些主干课程是法学专业本科阶段都要学的:民法、刑法、行政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商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法、宪法、法制史、法理学等。

Q: 国内哪些院校的法学专业比较出色?

A: 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是法学专业的传统“豪强”,在法学教育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法学专业,凭借名校效应、深厚的学术底蕴、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及一流的科研条件,也很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