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我们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非常基础性的内容,就是真正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核心问题和根本问题。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以上方针政策和前人的一些正确的教育学专著研究为本课题的提出、研究与实验指明了方向及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初级中学,有460多名住宿学生,他们大多是来自本乡镇农村家庭,由于受到原来居家生活小环境的影响,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大相径庭。普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卫生习惯差,不会打理床铺,床上乱七八糟,床底杂乱无章;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自己不会洗衣服,把脏衣服打包回家,或让家人代洗;生活习惯不好,就寝时间随意性强,有的早晨不愿起床,晚上习惯讲话不愿按时入睡;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饮食习惯不好,挑食,随意倒掉饭菜;互相攀比,胡乱花钱;公共意识差,浪费水电,践踏草坪,乱画墙壁;集体观念淡薄,和舍友相处不好,不能容忍他人的小问题和干扰。学生这些表现令人担忧,急需想对策来为之矫正。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问题是我们农村初中学校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更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针对农村初中住宿学生的特点和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提出《农村初中住宿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的课题,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著名心理学家威廉瞻姆斯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这里隐藏着人类本能的秘诀,习惯一旦形成,它就极具稳定性,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所以说,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天生具有的,完全可以通过后天来培养。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环境、活动与学生自身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他们生活在学校,学校环境、教师的人格魅力及教师悉心说教是他们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同时,他们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和对不良行为的努力纠正可以很好的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养成教育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文明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是良好品德形成的标志。“行为”是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外部表现。“习惯”是指由于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自然需要的行动方式。

作为农村初中学校很有必要研究和强化住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来弥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 让每位学生成为具备良好习惯,拥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二)实践价值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点培养住宿学生以下五个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1、培养自律的生活习惯

根据学校住宿生的管理规定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订了《住宿生管理规定》真正做到了让住宿生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班主任要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言传身教,依法教人;循循善诱,全面引导;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学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自己懂得根据纪律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达到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对极个别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的住宿生,屡次教育仍不悔改,上报学校劝其回家由父母监管教育不再住校。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力地规范了住宿生的行为,杜绝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使住宿生的管理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2、培养文明的生活习惯

(1)以身作则,率先重范。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长,他们与生活教师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要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教师的生活习惯要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每次值日生工作,老师一边指导他们如何做,一边身体力行,做示范,和他们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学生就在无声的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2)建立制度,规范反复训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并在日常生活教育中不断的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才可以养成。例如: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看到地上的垃圾能及时捡起来;不随地吐痰、扔垃圾等。

(3)以活动育人。①开展以卫生知识、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活动,这些活动它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开展以良好卫生习惯为主题活动,如“爱学校,美化校园”、“讲究卫生,从自己做起”,把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同美化整个校园环境联系起来,并且通过活动引领学生自觉地实践。 ②开展文明宿舍、星级文明班级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活动,有力地调动寝室、班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卫生认识上升为卫生行为表现。

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土地利用;油橄榄;采访;开题;命题开放;总结报告;问题表现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64

新世纪的地理教育不仅要求学习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一些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地理能力得到发展,为高校输送一批有素养的人才。目前,在国内外中学地理教学方式上,提倡采取各种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到探索、发现、创造、成功的乐趣。

从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来看,教学时间紧,课时安排少,矛盾比较突出,教学任务是很难完成的,特别是高二、高三文理分科后,面临高考压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同时抓好素质教育,而且地理研究性学习又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地理研究性学习任务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学校实际情况就开展研究性学习说说个人看法。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搞研究性学习调查活动,学生也非常喜欢参与。每次实习从前到后整个过程中,开展得都比较顺利,经过紧张的忙碌,这些研究性学习活动都有了一定的结果。其中有收获也有失望,因此笔者就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了相关的评价,为今后研究性学习活动更好地开展奠定基础。

经过分析总结,预期的目的达到了,调查研究中,同学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态度积极、准备充分,他们面对面地调查过,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小组分析总结,写出了一定质量的小论文报告。有的组还配有一系列照片,说明问题很形象,效果较好。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获取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如:“两水土地利用状况及探索发展”小组,同学们做了采访单,他们通过采访乡村干部和社员获取非常实际的数据材料,记录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说服力非常强,并且他们和农民一起讨论农业发展,如布局时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有一些建议确实可值得农民参考。又如:“油橄榄调查活动”小组,针对当前两水地区油橄榄苗销售难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通过调查总结出原因,阐述了一些观点,他们找到目前油橄榄变成“油烂杆”的原因就是因为本地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近似地中海气候的地区,地域性很强,由于地形、种植范围、科技等因素的限制,油橄榄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在土地结构调整方面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所以在短时间内,大家发展的橄榄苗自然供过于求,而且橄榄苗的移植过时后,或非营养包苗,在地苗圃里越长越大,相互拥挤,更不利于成活。但是油橄榄的前景非常广阔,它的发展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相一致,既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又有利于发展经济,尤其是它的深加工,市场看好,农民可以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这得要让农民慢慢地接受和投资。总之,在活动中的有许多同学认真地参与,小组长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写出有水平的小论文,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值得赞可。有很多同学给我们惊奇,超出我们的想象,作为高一学生,难能可贵。

当然,在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着自主的原则,此次活动中作为教师我尽量避免参与实际操作,只在关键地方作以指导。必竟是学生,而且对于中学生存在问题也难免,这属正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选题。在活动的开始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课题选择问题。我们有很多供选课题,这些课题都和目前的地理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小组不知如何是好,千头万绪,拿不定主意。有的同学嫌课题太大,有的同学说课题不好调查。难道他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就一点感触都没有吗?不是。最后有的小组在不情愿的情况下随便选了个课题,这样必然会有影响。

2. 开题报告。有些报告中程序混乱,目的不明确,方法过于简单,材料准备不很充分,安全保障性不强。这样担子就落在小组长身上,如果小组长领导有方,大家齐心协力,出谋划策,选题不成问题,分工也就不难,活动也就有序。其中有些小组长,一马当先,几乎小组的活他一人干了,完全失去了协作意义,不符合多人活动的原则,不是大家共同研究的初衷,导致开题报告的失败。

3. 信息的可信度。这是研究性学习中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最真实的数据和文字材料,许多同学为了省事编篡一些数据,敷衍了事,从根本上和研究性学习相违背,这和闭门造车没什么区别,这种态度极不端正。也有的小组调查的数据太特殊,不具备普遍性。还有的小组分类不准确,数据比较混乱,统计结果就会有很大出入。这一切都将造成研究性学习的结题影响。

4. 写作质量。如果调查获取的资料不全,或数据的不准确,分析方法欠妥,调查的对象也很特殊,不具备普遍性,对问题的看法比较肤浅,提出的问题没有切实地得到解决,自然写出的论文质量也就很一般。另外,文章中过多的利用形容词也是不恰当的,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反映、准确的表达、严格的逻辑,不是华丽的词藻,希望能把问题发觉并在通调查研究过程中找到答案,且能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鉴于以上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了使以后的活动开展得更为顺利,更有意义,更能为课堂教学发挥作用,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探索,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课堂教学。教师课堂上不断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加快转变进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断增大教学的开放性,增强实践性,锻炼学生自信力,注重教给学生探索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的培养。重视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培养。

(2)命题开放。命题由教师供选到学生自主选题命题,家乡地理内容丰富多彩,如:212国道交通问题、商业网点布局(如当地的农贸市场)是否合理、如何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本地区工业发展情况调查等等。从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的研究课题来看,绝大部分课题都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反映国计民生中的热点。纯粹自然地理的考察选题极少。一方面表明学以致用研究社会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同时也表明地理学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应用功能。这在过去中学地理教学中是比较忽视,或者说体现不足。学生选择的课题中,既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调查,也有商业网点、农贸市场的调查,还有城市绿化、公园建设调查。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很容易,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引导学生写出好的开题报告,为研究性学习迈出成功的第一步,这一点至关重要,这样可以克服活动中的盲目性,减少失误,节省时间,使研究性学习顺利地展开。

(3)重视过程。研究性学习必须面向每一位学生,教师必须在活动前做一次动员大会,强调“多元主义”价值观,要选好小组长,带好头,做好一切准备,如:调查地点、时间、人员、对象、安全,采用什么形式,需要哪些材料等等。注意分工明确,发挥每个人的优点,调动积极性,增强个人自信力,这样既可得到研究乐趣,又能达到团结协作的目的。因为研究性学习侧重的是一个过程,并不重视研究的结果。这一点非常有利于他们潜力的挖掘、才能的施展、个性的发挥。

(4)师生互动。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参与者。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输真是排山倒海。我们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研究中的任务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注重引导,而不是干涉,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

(5)小论文评价。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要在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创造性、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审,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尊重学生研究的成果,该他们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优秀小组,以资鼓励,激发他们创新、探索的欲望。

篇3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为改革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中学地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1.帮助和指导学生选题。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是以“问题”为载体,整个学习过程都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展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和核心,“问题”选得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研究能否顺利开展和深入。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应当是非常灵活的,选题范围也十分广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的权利和机会。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能力专长选题。

2.开题论证。首先,要看看这个课题的研究是否对社会有意义。其次,要考虑研究的可行性,也就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这个课题的水平和能力。最后,要考虑研究的专题是否具有可深入探讨的内容,也就是学生能否把要研究的课题落实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几个层面上来。

3.在教师指导下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研,究人员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实践证明,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成功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一阶段,指导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课题的基本状况,该课题中隐含的争议性问题,可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并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和完善。

第二阶段,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了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

第三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与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和报告材料。成果中,还要包含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记录和组内各成员所做工作以及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第四阶段,撰写报告及组织答辩。在课题研究完成后,应当以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学生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向全班或者全年级公开展示选题原因、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同时回答各位评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要给学生选择课题的自由,但是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尽管在实施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很广泛,既有全球性的问题,又有中学生自身的问题,但还是有很多学生的选题不够具体,主题不够明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甚至不能说清楚主题的含义。

篇4

论文摘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选题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过程趣味性强,研究结果有实用价值。笔者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例,提出了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应用问题并解决问题。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研究性学习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认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我们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1.选题内容的广泛性

地理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从自然现象到人文。地理学科的特点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从气象气候、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 [1]。

2.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咨询专家、实验分析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

3.研究过程的趣味性

地理课程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研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究。在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观察水循环时,看到浓密的乌云瞬间变成倾盆大雨,雨水又通过小河流向大海,高兴地跳跃惊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4.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环境污染、节约用水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如有的学生在节约用水的研究性学习中,设计了简单的雨水收集管道,将搜集的雨水用来浇灌花草,非常具有实用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途径

2008~2009学年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以“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因此在很多方面有了提高。结合这次实践活动,总结出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一些途径,供参考。

1.选题要恰当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同时要与社会现实,周边的生活环境结合,尽量让学生研究熟悉的环境,这样既可以降低研究的难度,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选择“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一是这一课题与课本知识“地球上的水”联系紧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二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是大家身边常见的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也便于学生观察、研究。

2.目标要明确

研究性学习要想取得预计效果,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次研究性学习,从总体上有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加强学生对水循环和水资源保护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从情感价值上讲,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2];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式要灵活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不规则的、活跃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课题在调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拍照、走访专家、调查问卷、实验分析等手段认识问题;在解决问题阶段,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讨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体现获取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4.组织要严谨

为了保证这次研究性活动的质量,特制订了详细的计划。把整个研究活动划分成三个阶段:

(1)选题分组阶段:时间为期一个月,这个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动员,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撰写研究开题报告,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时间为期五个月,各小组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长每个阶段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小节。

(3)成果展示论文答辩阶段:课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或小发明、小制作,举行成果交流会,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3]。科学、合理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认清不同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按照学科的性质确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制订严谨的研究活动计划,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研究性学习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实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5.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33-01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可见,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合理、有效使用,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有效应用。

一、网络信息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拓宽了范围

《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的问题开展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因此,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而随着信息网络和出版技术的发展,今天的中学生可以较容易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拓宽自己的视野,再从网络信息、新闻报道、报刊杂志、专业书籍、电子信息等资料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转化为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参与活动激发了兴趣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是进入问题情境,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粉笔+黑板+嘴巴”的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起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然而,多媒体信息提供了多种外部刺激,如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等,他们具有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师在开题课设计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活动主题内容以及教学需要,恰当好处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走进情境、更好的体验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例如开展“走进泽雅山水”这个主题时,教师把收集过来的图片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ppt,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欣赏走近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提出许多感兴趣的问题。

三、网络搜索引擎为研究性学习收集资料开路

每个主题活动,几乎都需要搜集资料,在以往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当学生遇到搜集资料的问题时,唯一的方法就是查阅书籍或询问老师。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率比较低下。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利用网络上的搜索引擎则是最方便、快捷的,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学生查询资料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活动效率,拓展了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水平。如我们开展的《走进家乡的传统节日》活动,上网查找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成为学生的首选,他们遨游网络,撷取相关信息,说实话,学生从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不仅查找到了多种节日,它们的起源、发展,还找到了相关的一些风俗及不同地区的习惯与传统的不同。

四、数码作品为研究性学习记录了真实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因此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应注意收集和积累动态的、真实的和完整的研究过程。而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难以都用文本或图片的形式来表达和承载,这时可以鼓励学生用数码作品记录真实的活动过程。如在开展《美味的绿豆芽》这个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在自己培育绿豆芽和到豆芽作坊访谈时,都采用数码相机拍摄了照片、视频和录音,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信息产品的能力,也为学生真实开展活动提供了依据,同时又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长效实施积累丰富的资源。

五、多媒体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展示平台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终成果表达形式通常有:实验报告、论文、调查报告、反思性小结、心得体会、实物作品、演讲、晚会及过程性的视频记录片等。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活动资料整理成电子作品,例如文献资料类,文字量大的可通过网页或WORD文档的形式来承载。实物作品除了现场展示外,也可通过图片形式插入文档中形成图文并茂的展示作品,演示文稿和网页可以承载多种形式的文本、图片及视频信息,必要时还可在演示文稿或网页中加入视频短片的形式来呈现过程性活动;网络平台亦是学生表现自我,展现活动成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将学生的活动日记、收获卡、小制作、小发明、书画作品、获奖证等成果利用拍照、扫描、资源整理等信息化手段上传到校园网站进行公开展示,也极大激励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活动的热情。

六、电子储存为研究性学习活动建立了永久的档案

篇6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评价策略

1研性学习评价的目标应该比较自由

目标自由的评价观认为,如果不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向评价人员提供信息,那么评价就会比较客观。因此建议,作出评价结论的依据不是制定者预定目标,而是活动参与者所取得的实际成效。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学习的结果必然会五彩纷呈,但只要学生将他们学习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并且他们的判断力和创造力有所展示,就可以认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评价的标准应具有开放性。通过目标自由的评价方法能更好的判断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2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整合进教学中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从选题到制定计划,再到收集资料,最后到结果的呈现,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的思考。由此丰富了学生习的经验,进而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可见,评价应该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作出假设和解决问题进行,始终关注学生正在学习着什么,而不是建立一套学习的参照标准。所以说有效的评价应该整合进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传统的评价以教育者为主,评价观只着眼于人才的选拔与淘汰。对受教育者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较为忽视,导致教育者的期望和目的得不到实现,其结果只能流于形式。自我评价使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得到落实,通过真诚地指导和帮助被评价者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唤醒了被评价者的自我意识,实现了评价的教育功能,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经验和结果的获得是通过持续、主动地自我学习,自己亲自实践,亲自体验获得的。最好的评价者应该是学生自己。

4研究性学习评价也注在合作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合作体现在主要由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判断和选择,教师起到指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为学生介绍和提供测定和评价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根据反馈的信息,指导学生找出问题和缺陷,帮助改进研究方案。学生之间也有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便于课题研究的开展和深入。通过组内个人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和评判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学会交流和分享共同的成果。同时合作还可以向社会延伸,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

5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真实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研究的课题应该是接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真实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完成它们需要整合多重的知识、技能,它们应有助于学生以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性。因此,对学习的评价应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或在模拟的情景中进行,要排除评价对象及情景的任何虚假性。同时评价的技术也应该适合这样的要求。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评价一样,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主要有学生知识技能的充实,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形成。但是,它关注的重点和价值指向与学科学习评价有所不同。 从知识层面看,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内容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它对学习素材(研究课题)的探究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并有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更广泛的生活实际,它追求对书本知识的加深和拓宽,强调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加以联系、综合,并运用到实践中。评价内容指向有价值的数学任务和数学活动,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现。从能力层面看更强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它要求学生能多渠道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能从各种资料中通过分析、整理、归纳、提炼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对研究的课题提出“创造性”的解释,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规范的给出成果汇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个性品德方面强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造精神,学会与各种人往和团队协作,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计划性。下面介绍两种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相适应的评价方法。

1档案袋评价法

这是一种在欧美国家广泛推行的评价方法,指的是汇集学生的作品的样本,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档案袋内容的选择和提交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它的制作的过程,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整个跨度。它的保管由学生自己承担。

借鉴国外的经验,研究性学习的档案袋内容可以由4个部分组成:课题产生过程的说明。研究过程的记录、系列作品、以及学生的反思。课题产生过程的说明,是课题产生和学习计划编制的文件记录。比如学生以脑风暴(brain-storming)方式提出问题的记录,选择的问题的初步计划草稿,修改过或再次修改的计划,最后以开题报告形式提交的计划等等。通过这一部分档案袋内容,学生选择计划时的理想就能展现出来。研究过程的记录是学生在完成某一学习计划的过程中活动情况的记录。比如,进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活动后,每个学生都必须提交详细的活动报告、活动记录、活动结果和自我评价。这部分内容可反映出学习进展和深入的程度。系列作品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各种类型的作品集。作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小论文、图表、模型、课件、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这部分内容反映学生学习的广度和范围。学生的反思记录,它对于学生在学习上成长尤其重要。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里,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思考,研究中个人的参与程度、合作情况及其体验感受,已经取得的目标以及研究成果的质量的探讨等,都可以作为反思记录的内容。

档案线为学生和教师不断提供学习的信息,让他们及时准确地掌握学习过程,调整进一步的学习,其中还为学生提供了学会自己判断自己进步的机会。档案袋评价真正实现了评价和课程、教学的整合。

2学生的自我评价法

篇7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正文字数:6300字)

【参考文献】

[1]张健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1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9月;

[7]黄秉刚,《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郑晓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杂货内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2.2;

[9]李海北,《谈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开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11]毕作勤刘强王绪东,《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国教育学刊》,2003.4;

篇8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篇9

一、制定学分认定及评价方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用学分进行学生学业成绩管理是新课程的一项重要改革。学校把学分管理与课堂管理、学生管理结合起来,利用学分认定与评价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校学分认定方案采取修时、过程、结业考试三者相结合的办法,只有三部分均为及格以上才能获得该模块的相应学分。在获得学分的基础之上,教师依据学生个人在学习期间的表现。给出综合评价(优秀、良好、合格)。在方案中,我们从两个维度,即评价项目和评价主体。侧重于对修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分为三个层面:自评(20%)、班委会评价(20%)、任课教师评价(60%)。这种构成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修习过程综合等级由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平时测验三方面总成绩转换,即85-100分为A(优秀),70-84分为B(良好),60-69分为C(合格),59分及以下为D(不合格)。

通过一年的学分认定,教师反映这种办法能改善学生学习,强调自我认知,注重同伴交流,关注过程表现,切实把课改理念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体验到课改带来的评价变化。由于学分制管理是全程管理,重结果,更重过程,在新的学习管理方式之下,迟到、早退、旷课、缺席的学生减少了;学生更加重视课堂上的认真听讲、作业的独立完成;考试过后。认真反思的学生增多了。学分制管理促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

二、设置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学分,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为有效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使课本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检验、拓宽、发展、延伸和综合使用,学校领导与教师多次组织学习与讨论,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研修方案,通过多维的评价手段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评价中,鉴于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性质的不同。学校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案。

具体来讲,研究性学习在评价时,要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要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要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要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为了更好地落实评价,我们成立了以班主任为组长,4至5名科任教师为成员的班级指导小组、课题指导教师、学生课题组长三个评价主体。由三个主体分别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开题、过程、结题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对研究性学习小组内的个人进行评价。

当所有的评价完成以后,我们算出每个课题组员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得分,给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四个等级,不及格者不计学分。并依据不同过程中的评价,评出开题优秀小组、研究过程优秀小组和优秀研究报告等奖项。

由于“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时间跨度比较长,内容比较多,而且学分相对较少,高中生集中时间较少等原因。在实际评价中不易操作,因此我们按学分多少分解为活动积分,考核办法采取积分考核法。具体做法是,学生每参加活动半小时记1个活动积分。学生自己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积分不得超过50分:校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积分不得超过100分。将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分解为100个活动积分,活动以半小时为计算单位。每参加活动半小时记1个活动积分。学生以分散形式参加的社区服务活动积分。不得超过30分。

学校一般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开设“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课程。学生接受活动负责人的领导,根据情况分班、分小组开展活动。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开展情况。“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每次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填写《郑州十二中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记录表》《郑州十二中学生“社区服务”课程记录表》和《郑州十二中学生活动记录单》,撰写有关活动的文章。并由活动组织者、负责人或活动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每次活动后。班级要开展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介绍记录活动经历、收获、感受或体会等内容的文章、照片等。通过评价和交流,评选出活动表现优秀的学生,从而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中。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学会了查阅资料,提高了搜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探究的兴趣,锻炼了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增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学生学会了团队沟通的技巧,积累了集体生活的经验,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感受到了父母和教师的恩情,学会了尊重各自对事物的理解。培养了宽容的态度和关爱的品质:学会了思考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社会服务,增强了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省教育厅《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试行)》的规定,学校将综合素质评价分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为了便于考察,我们又将六个维度细分为20个要素,如将“道德品质”细分为亲近社会、诚实守信、严于律己三个要素。为了易于操作和评价,我们又将每个要素的内容结合平时学生的行为,设立了若干个观测点,如对“亲近社会”这个要素我们设立了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服从集体决定、在帮助集体时不计回报、有具体活动记录;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捐助的记录:无乱丢废弃物的行为和记录三个观测点。通过对各个观测点的观测与评价,进而评价各个要素的等级,根据各要素的评价等级及数量,决定各维度的评价等级。

评价时成立由各班班主任、班干部以及学生代表组成的班级评价小组,由政教处提供活动积分情况、违纪扣分情况,教务处提供有关学习情况并进行公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有关材料。在评价时采用“U”型评价法,对于某一方面的评价,如果其有实证性材料,材料是正面性的,就将其评为A;材料是负面性的,就将其评为D。如果没有实证性材料,可以根据平时表现,将其评为B或C。

我们充分利用《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和《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过程评价,评价内容涉及作品设计、活动剪影、获奖证书、学习反思、成长规划、个人主页、我和我家、青春宣言、读书记录、我的团队、成功展示等。

篇10

第一条为了规范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和管理行为,确保学分认定的真实性、严肃性和公正性,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豫教基〔2008〕138号)和《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教基〔2008〕530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普通高中学校应成立由校长任主任、相关副校长为副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学分认定委员会。校长是学生学分认定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三条普通高中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负责学生学分的认定等工作,并依据国家、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校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及相应的标准和程序。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四条学生修习时间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模块(专题)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学习过程(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际操作、实验报告、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综合评价合格方可申报学分认定。

第五条学科类课程学分的认定。学科类学分认定主要依据学生修习课时记录、修习过程反映、模块(专题)考试成绩。

(1)学校必须按照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开设课程,学生必须按规定参加课程修习,实际修习时间不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的六分之五。学生参加课程修习的时间由任课教师记录。

(2)任课教师如实记录学生在修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完成作业及各项学习任务情况,从事与修习内容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及平时成绩等。

(3)模块(专题)学习结束,由学校根据课程标准统一命题并组织考试。

第六条研究性学习学分的认定。研究性学习学分以课题评价形式认定。学生在三年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不少于3个。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立项时,要根据课题大小和难易程度,以及所需学习时间来确定学分。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

(1)开题报告和研究实施方案;

(2)研究过程记录(每学分不少于18学时);

(3)课题研究中所收集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

(4)具体反映每一成员参与研究的感受、体会小结;

(5)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包括论文、研究报告、解决问题的方案、活动设计、实物设计等)。

第七条社区服务学分的认定。学生三年内应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参加社区服务不足10个工作日的,不给学分。社区服务应突出公益性并坚持志愿与义务的原则。社区服务内容主要由学校负责联系,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但须经学校审查批准。学校依据相关证明材料认定有效工作日及学分。

第八条社会实践活动学分的认定。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提交个人的社会实践记录(需提供相应证明材料),获得2学分。不符合要求的,不给学分。军训是社会实践的独立内容,时间不少于一周。参加军训成绩合格的学生获得2学分。

第九条选修II课程学分的认定。学校应根据本地和学校实际开设学校课程,并在修习结束后参照学科类课程进行学分认定。

第三章基本程序

第十条学生在达到第四条基本要求、按规定完成模块(专题)修习并经考试或考核后,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第十一条任课教师要综合学生出勤、学习过程表现、考试或考核成绩等情况进行审核,提出学生学分认定初步意见,提交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

第十二条学分认定委员会对任课教师意见和学生相关资料进行复审,做出认定结论,并由校长签署意见。

第十三条学校对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予以公示,对未获得学分的学生,以书面形式说明原因并通知本人。

第十四条学校必须确保学分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第十五条学生对学校学分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7日内向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自接到复议申请15日内进行复议,作出书面决议并通知申请人。

第十六条必修模块(专题)考试成绩不合格未能获得学分的学生,可以申请重考,重考仍不合格者,必须重修;选修模块(专题)未能获得学分的学生,可参照必修模块方法执行,也可以申请改修其他模块。学生应在高三年级上学期末修满144个学分。

第四章学分管理

第十七条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学生学分认定工作档案的管理,妥善保存相关资料。

第十八条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分认定管理工作制度,特别要建立学分认定诚信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学校要为任课教师、学分认定委员会成员建立诚信档案。对在学分认定工作中有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行为者,要严肃查处,以维护学分认定工作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第十九条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且获得省级三等奖及以上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校批准,其相应学科的必修课程可以免修部分或全部学时,但不可免考。

第二十条普通高中学校不得奖励学生学分。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或在某一方面表现特别突出,可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相应栏目予以真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