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实效性;研究分析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课前准备是化学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一定要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并制定出详细的教学策略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提前做好教案,我这节课应该完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应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并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还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等)、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疑惑(反应前后明明是不一样的物质,为什么还要质量守恒呢?)教师把这些方面全都要在课前进行考虑、总结,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课堂进度,提升教学效率。

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它能够将复杂的知识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还原,从而创设出教学的情境,例如,在进行“酸和碱”的教学时,教师不可能把实验室里所有的酸、碱都拿到课堂上让学生感受,而且有的酸碱还具有腐蚀性,很危险,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常见的酸、碱以及酸碱反应的视频来让学生观看,这种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肯定要比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效果好得多;其次多媒体也具有可保存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来提前制作教学的PPT、视频在课堂上的时候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下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把这些资源分享到网络上,如果学生有上课没有听懂或者是有疑问的地方可以下载下来进行二次学习,这样的方式间接提升了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有很多的知识点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如果要求W生独立完成的话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保证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进行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时,很多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疑问,他们不理解究竟什么是溶解度,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每五六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分享自己的观点、见解,最终把大家的建议进行总结、整合,这样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能会更透彻一些。但是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这几点:首先就是小组内的成员分布要均衡,小组内既要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有“学困生”,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其次,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合理,难度过大的话很有可能导致学生探究不出来,难度太小又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但是一定要遵守合作学习的原则。

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每个人天生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千差万别,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设置统一的要求、教学方法的话,那么总有一部分学生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对化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比较困难的教学任务并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相对普通的教学任务并重点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对于化学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相对简单的教学任务,并重点对他们进行指导,保证他们在教学中能够有所收获。分层教学并不是对学生的歧视,而是采取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五、多元化评价,重在鼓励

在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化学成绩来进行,这种形式太过片面。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呢?首先,教师要少批评、多引导,保证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改进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再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看看学生自己的认知中有哪些缺陷并引导学生进行改进。这样多元化的评价形式才更能激发学生改进现有的问题,提升学习的效率。

总之,近几年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越来越注重教学的额实效性研究,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呢?今天我们就如何保证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率做了一下研究,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也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能够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与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途径

1.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开展课题研究

化学学科是一门与社会,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的学科,化学科学的每一次进步和变革都会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我们也经常强调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即把生活同化学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一改化学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拉近学生与化学科学的距离,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在化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我们在确定研究课题的时候也可以从社会生活着手,指导学生以现实生活的角度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又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教师在讲到自然界的元素时,就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一些类似于“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环保问题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学会从化学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题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宝贵课题资源[1 ].

2.联系前沿科技开展课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目的是深化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因此,在选题的时候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而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前沿科技就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这些前沿性的科技不但在课题深度上满足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些前沿科技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在高中阶段开展一些类似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未来眼光和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讲完了教材上“胶体”的内容以后,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关于“纳米技术”的资料,研究一下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材料具有哪些特征?纳米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通过对纳米科技这样一个前沿话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有效深化课本上的内容,同时也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前沿科学视野.

3.以化学实验为对象开展课题研究

毫无疑问,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在化学学习中,实验既是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行研究探索的重要手段.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实验手段是最为直观有效的研究方法.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化学实验为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为了降低实验研究的难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教材上已有的实验,或者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过的实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来达到目的.例如,在课堂上讲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可以以此实验为基础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稀硫酸不能与铜发生反应”、“究竟多少浓度的硫酸才能与铜发生反应”等课题;又比如,在学习了“氨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以后,教师可以提出“用什么样的方法制取氨气的效果最好”这样一个研究课题,让学生运用手边的工具设计出其他的氨气制取方式,然后进行研究对比分析.除了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拓展研究,课堂上一些常规实验发生的异常现象、失败的实验等也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有效实施策略

1.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而在化学学习中,这种差异性表现的往往更加明显.在确定研究课题以后,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对课题的把握和实施能力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水平等,然后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课题辅导[2 ].

2.实施有效的分组

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想有效的实施课题任务,研究学习前的分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更加依赖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鉴于单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限,以分组的方式开展研究学习最为恰当.然而,看似简单的分组其中也包含了大学问,如果分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课题的实施.因此,实施研究课题之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例如,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就可以让他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多承担一些实验操作类的任务,有的学生比较擅长观察分析,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和分析研究过程等.这样合理分工、各尽其才,既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原有能力优势,还能有效提高整个研究学习小组的综合能力.

3.教师要扮演好恰当的角色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把握是一个难点部分,如果教师管得过多,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如果教师管得过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又难以顺利实施[3 ].因此,作为教师,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关心,并以启发为手段给学生提供信息、补充材料、建议方法等,在研究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分析和总结,以进一步巩固研究学习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胜光.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3(12).

[2] 沈颖.浅谈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J].福建教学研究,2003(5).

篇3

研究性学习开始之初主要以小实验、小文献、小调查为突破口,在课堂内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探究基础,可以选取探究过程的某一环节进行重点突破。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初步学会收集和分析资料,养成多角度研究和探索问题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内进行研究性学习时,问题的切入口一定要小,质疑与讨论一定要充分深入。这类课题中实验验证模式有:高一第一章小结———漫谈二氧化碳、氯气与金属反应的实验改进、氯水中漂白成分的探索、氯气与氯化氢溶解性的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二氧化硫和酸雨(调查研究和实验验证)、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生活中的铝、铁及铁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金属的化学性质(复习课)等。文献调查模式有:燃料的充分利用、元素周期律及其发现史等。调查研究模式有:生活与能源、上海的硫酸工业等。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实验探索与单元认知结构建构方法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应不断引入,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要求更高。如碱金属单元,可以划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这一单元相应实验的探索,然后利用一定课时,让学生讨论、归纳、形成单元知识的认知网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教师除了选择有关课题在课内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外,应积极帮助学生捕捉思维的灵感,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抓住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的问题,安排一定的课内外时间及时展开研究,充分体现开放性、主体性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角色定位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认知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善于设想,勤于思考,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要具备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品质。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课题研究中对正确引导设题、提示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课题、支持交流评判、引导归纳总结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法指导。

三、研究性学习的几种类型

1、化工工艺类。如:学习高中化学中h2so4的工业制备、hno3的工业制备、氯碱工业等三酸二碱工业生产时,让学生研究归纳此类化工产品生产的原理、工艺流程、生产计算等,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渠道去研究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深度的课题。

2、知识归纳类。在高三进行催化剂、漂白剂等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纵观高中化学并联系生活,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入的认识。如复习催化剂时,可以通过学生资料查找、小组讨论,研究催化剂对人类的益处、催化剂与加快反应速率的关系、催化剂的选择、科学发现催化剂的例子等,使学生了解到书本更多更有益的知识。

3、实验改进类。如锌粉与碘的反应,按课本实验要求,一般课堂实验会失败。教师可以创设实验失败的课堂情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研究和提出改进方案,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找到:把锌粉与碘粉充分研磨和将混合粉末用热水浴加热等多种成功的改进方案。又如在研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有学生认为书上实验步骤不够明了,通过研究实验,许多学生用化学估量法找到用胶头滴管替代量筒进行简易对比操作的方法,结果使实验变得清晰明了,减少了许多干扰因素。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确还存在不少实验改进的研究点,学生对此相当感兴趣。

4、学科交叉类。化学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学科之一,而自然界的许多问题则是与多种学科有关的综合性问题。高中化学中的许多应用型问题,就属于这类问题,需要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分析研究。如:电解类题型中经常与物理、数学相联系,用v=s*h求电解池的体积,用q=it来求电解产生的电量;有机物结构推断中又经常会碰到立体几何共面共线等的相关知识。

5、生活环保类。化学之所以让学生感兴趣,是因为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化学教学中,经常找到与生活相关的研究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研究。化学与化妆品生产、化学与新药研究、化学与能源开发、化学与环境保护等,把它们作为一个个的研究点,以课堂为主,以课余为辅,指导学生开展有滋有味的研究学习。如高二学到甲烷时,学生从解放初农村使用沼气情况,谈到最近海底发现固态甲烷以及这种新能源的开发技术等,课堂显得很活跃,信息量也大。又如,高三进行醛类研究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大型建材超市进行调查,发现有些家具与涂料能挥发出对人体有害的醛类物质,对此,也研制出了新型的绿色环保涂料和除醛喷雾剂等新产品。

四、研究性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篇4

关键词:化学实验 研究性学习 有效策略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来被很多化学教师广泛应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一改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放在教学首位,它通过研究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研究、思考与创造的空间与机会,它的实践性与创造性与化学实验的特性不谋而合。应该说,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个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创新过程,在化学实验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供学生对化学展开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将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对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探索化学规律、理解化学概念、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如何在化学实验中持久、深入、有效地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相关性探究

当前初中化学课堂实验一般具有两种模式,其一是在已知课题结论的前提下,以验证结论准确性或认知已知事物作用过程为最终目的的课堂实验模式,例如《自然界中的水》一课,其中关于水的用途,对于中学生而言,人类生活离不开水,这是基本常识,然而水究竟是怎样作用于人类的?还需通过实验来验证;其二是在未知课题结论的前提下,以实验来获取课题结论的课堂实验模式。例如《什么是有机化合物》一课,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是什么?其由哪些元素构成?对于学生而言,这是未知的,因此也需要课堂实验来验证。两种实验模式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却也有其共通的一面,即都是需要通过研究才能得出最终结论。因此,严格来说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关于这一结论,不仅适用于学生,同时也适用于化学教师,乃至专家学者。

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实验来培养学生参与研究的意识,需首先使学生建立起对实验活动的兴趣。其次,学生有意识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代表将所有主动权都交付于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想更好的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必须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充满兴趣与探究意识的课堂无疑是成功的。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有多种,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必须要能够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即:求知愿望、表现欲强,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

例如《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笔者曾尝试以两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一,牢牢把握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先入为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如笔者设计的问题:在自然界中有一样事物,科学家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员将它称为灭火的先锋,而环境学家则指责它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猜一猜它是什么?

其二,从与课题相关的大自然中引入,迅速提炼知识点,并以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如图片展示桂林芦笛岩的岩洞,并结合相关问题:同学们,这样的美景是出自人力,还是大自然的杰作?人类中有这样的能工巧匠吗?事实上,这正是二氧化碳所造就的美景。那么,二氧化碳是怎样创造岩洞的呢?下面我们来共同探究。

2、转化实验内涵,变验证为探究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上,实验的根本目的是为验证某一结论,实验本身无可厚非,而错误的,是实验的性质。即便是以验证结论为目标的实验,事实上也能转化内涵,将验证性化为探究性,而关键则在于教师的引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分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以已知作为切入点,以未知作为探究的动因,如此也能够实现以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

例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一课,空气是由多种类型的气体组成,这是为学生的已知,而所谓“多种气体”究竟有哪些?应该怎样辨别它们?这对学生而言是未知。因此在这一课所开展的实验中教师可由学生的已知导入实验,并以未知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则实验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是构成低效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更多的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其首先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可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课题,并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例如《性质活泼的氧气》一课,本课首次涉及了与木炭相关的基础化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木炭司空见惯,然而对于木炭的形成,相信大多数学生都不能了解。对此,笔者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后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制木炭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设计实验过程;又如在《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后让学生通过简单器材制造二氧化碳,并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汽水,等等。

【结语】综上所述,可见化学实验与化学研究性学习息息相关。对于教师而言,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能够更好的构建有效课堂,而对于学生来说,在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化学实验中能够更直观的感受知识发生过程,也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何惠彬.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

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理论渊源;形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07-01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根据国家教育部对研究性学习解释,可得出研究性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研究性学习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涉及的知识是综合的,但不是几门学科综合而成的课程,也不等同于活动课程;

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

3、研究性学习仍然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像科学家一样”的学习,它形式上是“研究”,实质上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渊源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学习就是关于事物意义的建构,认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由主体建构起来的,主体的建构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

2、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首先强调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奥苏伯尔则认为,发现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不是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在把最终结果并入认知结构前,首先要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排列、重新组织或转换,然后再进行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他认为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有一种引导学生把已有知识用于问题解决的明确限定的程序,学生现有知识与所要学的知识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以便让学生求得问题解决的办法。

发现学习理论注重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的观点,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形成。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包括认知、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涵盖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五类知识的学习。

1、认知目标

言语信息:用言语陈述有关事实或事件的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有组织的言语信息便于信息的储存与提取,可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它主要表现为对问题的表征、资料的筛选、对问题的口头或书面的传达与交流、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等。

智慧技能:运用符号对外办事的能力,用于回答怎么办的知识。包括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五个亚类。在研究性学习中主要表现为思维和推理、科学方法的运用等。

2、动作技能目标

动作技能是指学习者学会在一系列组织化动作行为中完成运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实验或活动的操作技能、语言文字表达等传意技能。

3、情感态度目标

态度是指学习者获得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心理状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运用、检验和改组知识的习惯;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的习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自己的开放心态;不满足现状、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尊重差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对社会及环境的合作意识和人文关怀。

四、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1、课堂形式。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除沿用一贯常规的教学手段之外,适当地在课堂中开展简而易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达到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新知识的预准备(将要研究的内容)。特别在引入新课之前,老师结合已教内容、学生将要学的知识,提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甚至动手做一些小小的研究实验,要求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但不作评价)。在老师讲完所学知识之后,再回过头来让学生自己检验自己的结论,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刚才研究过程中的正确与错误,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

2、课外形式。在课外,学生相对具有比较灵活的时间和自。在目前实施的课时标准和课程教学中,对高中学生特意安排了研究性学习时数,就充分考虑到学生有必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课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安排单人或集体的研究性学习内容。个人的研究课题应为小方向,简单易于操作的(在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就安排了比较多的适合学生个人动手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对于集体内容,可安排几人一组,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可以是广度的,且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研究小组的每个成员充分发扬集体协作精神,各司其责,各尽其能,集思广益,采用民主集中的原则共同得到对某一研究课题的最终结论。对于学生课外研究的课题,大多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结合生活中化学让学生去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3、社会形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很重要一点是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真正实施的时候,却往往感到知识的浅薄。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还存在社会形式。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娴熟使用、驾驭工具的能力,通过查阅文献、做实验、作调查、作访问、小考察、体验学习、上互联网等手段,针对提出的研究课题,学生从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信息资源汇总,然后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与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个人见解,再融合成集体对研究课题的共同意见。在这过程中,取长补短,对每个学生都有帮助。

参考文献:

篇6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课程资源的差异、学校条件的不同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等,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因而,教师要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变为自己的工作。

1.课程素材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素材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除了重视教材基础配套资源的建设外,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注意教材资源的利用。首先,教师应注重对“章头”“引言”“选学”中的素材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其次,对“资料”“阅读”“讨论”“练习”中的教材素材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再次,加强对教材中设置的“研究性学习”“小实验”栏目的素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注意对教材中的图表、数据、阅读资料的挖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素材提供的有效信息,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服务。

第二,注意经常收集化学教学期刊和化学教育研讨会议的相关资料。这些研究文献资料记录了同行的经验、教训、反思,教师可以将其转换为课程资源,并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与其他教师讨论、交流,使所选择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少走弯路。

2.课程课件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脑的普及,教师在课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力求课件内容编选科学合理,表现场景和方式生动活泼、简单易行,使学生理解、识别起来较容易。目前,教学网站上有一些关于新教材内容的教学课件和实验演示的三维动画、音像资源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这些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源,建立课件资源库并进行开发。

3.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研究性学习,重视通过组织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其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最佳的途径之一。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体验探究。同时,教师也要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形成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库,确保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在建设资源库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健全确保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课题资源类型。研究性学习课题资源类型与研究性学习类型密切相关,主要有实验探索型、调查考察型、文献研究型、实践体验型和思辨讨论型等。

4.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来源

纸质教学资源来源于教材、教辅资料。经验型教学资源来源于师生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化学知识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验教学资源来源于实验仪器、实验试剂、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方案、实验案例、实验方法、实验报告、实验结果等。网络教学资源来源于教学资源网上的教学活动、教学参考资料、课件和素材、优秀的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论坛、网上图书、杂志、学报等。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选用

1.纸质教学资源的选用

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情况,虽然每种教材的编写都立足于课程标准,但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这就使得教材的结构内容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应该选用已使用新教材省区比较成熟的资料,留意教学期刊和学生读物中刊载的与对应章节相关的资料,及时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2.知识性教学资源的选用

在高一新课程的试教过程中,教师应该先熟悉学生初三阶段使用的教材,弄清楚学生经过初中化学学习具备了哪些知识,从初中化学已有的知识点入手,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为高中化学新教材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3.经验型教学资源的选用

经验型教学资源包括师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与化学相关的经验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新课程除了在选修教材中专门设置了“化学与生活”模块外,在其他模块中也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体验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7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研究性学习 学生能力

学生的发展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实施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有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要有搜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要有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各种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力系统

教学的每一个策略,首先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创设客观探究情境,包括各种实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从而使智能得到发展。创设智力情境,包括各种问题情境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

例如:研究性学习课题――古诗鉴赏。研究的课题内容:古诗的特点、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古诗的语言特点、古诗的形象与意境、古诗的思想与感情、古诗的背诵技巧、古诗的鉴赏方法、古诗的答题技巧、古诗的命题趋向。研究的思路提示:研究内容比较多,每组可以自选课题的内容;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搜集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在班级内展示优秀论文。教师点评部分学生作品。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安排,学生学习的动力十足,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二、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我们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去交流。实施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治理河水污染。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河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每个区域污染的程度是否相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沿岸的居民、工厂、单位持什么态度?本地的气候条件对水污染有何影响,水体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2.探索研讨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亲身实践调研)、何种组织方式(小组或个人)、何时完成等。按照计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对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3.总结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例如,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知道水污染处理可以采用化学处理、物理处理、生物处理,还有节约用水减少排污量、调整工业布局、改革产品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法。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以下学习习惯:(1)常规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审、检、作业书写、预习、复习方法的习惯;(2)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主要是指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以及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科学思维,勤于思考的习惯;(3)合作性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积极参与合作操作、实践。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学习信息,思考探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习惯;(4)自信的学习习惯,自信心是创新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质。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习惯和联想探索,假设习惯的培养,体现个性发展。以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习惯培养的统一。以素质教育的培养为目标,创造性地超越和拓展传统的学习习惯的内涵。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训练学生,注意扩展到课外家庭、社会,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是适应时展,创新的培养策略与培养方法的研究。

四、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从不适应研究性学习到逐步适应研究性学习再到乐于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意味着学生从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过渡到了新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整合,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推进学校的数字教育具有极大的好处。新的学习方式的获得,必然意味着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知识的途径。与以往相比,运用网络的学习方式由“自发状态”转化为了“自觉状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融合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探究兴趣;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能力被学生提到了比较高的地位,以往单纯学科成绩好的学生不再是最吃香的学生,一部分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强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信心,全面素质得到了提高;关注历史和文献成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和求知的动力。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知识的途径,对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看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生命力所在。

例如:研究性学习课题――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研究性课题内容:高中学生上网都做什么?每周花多少时间上网?高中学生上网对学业是否有影响?提供研究的思路提示:举行小型“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座谈会;问卷调查,设计一份“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统计表”,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查阅、搜集关于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资料,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撰写《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报告。把这次活动的优秀调查报告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展出。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这样的研究性活动设计,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很高,会收到很好的效益。

五、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因此,我们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抓实教研活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要求教师按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确立课改理念、策略,不断为自己充电补血,从思想上、理念上、行动上适应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因此,我们把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抓实教研活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要求教师按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确立课改理念、策略,不断为自己充电补血,从思想上、理念上、行动上适应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加强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优化学生主体活动过程,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与创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用发现法、探究法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更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

总之,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金选.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体现[J].新课程(教研),2011,07.

[2]王德明.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

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密码学;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1]。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2]。《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豫教基〔2016〕123号)明确提出,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5个方面纳入评价范围。其中“社会实践”方面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情况,要求采用写实的办法客观记录集中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不仅使同学们拓展了视野,也对生活、对社会多了一份思考,这份收获是无法通过“刷题”获得的。

2015年高一暑假期间,在郑州十一中王晓旭老师的指导下,本人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你说的是什么――关于密码的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被郑州市教育局评为“2014-2015学年郑州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学员。”以此课题为例,对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思路进行分析。

1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和流程

1.1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 狭义的理解是指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3]。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也就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究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活动, 它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是面对现成的陈述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题, 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它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4]。

1.2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流程

根据老师指导和探索实践,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一般包括“分析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计划、设计行动方案、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结论探究”五步流程(图1)。按照上述流程,对“你说的是什么――关于密码的研究”研究性课题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

2 分析确定选题

2.1 确定选题的方法

选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是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高一暑假期间接到研究性学习任务时,对选择什么样的课题进行研究,同学们想法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遵循选题是否有意义、是否适合中学生水平、探究步骤是否合理、研究结论是否清晰等标准,保证了我们选题的科学性。

2.2 确定选题的实例

以上四条原则,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我们小组最终确定的选题是“你说的是什么――关于密码的研究”,就符合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课题内容贴近日常学习中的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知识,同学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破译传统加密技术的小试验,验证了相关结论,锻炼了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同学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3 制定研究计划

3.1 制定计划的方法

与大家熟悉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在研究性W习中“学什么”要由你自己选择,在研究性学习中“怎么学”要由同学们自己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同学们自己作出预测和规定。

因此,确定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之后,我们首先要制定研究计划,也就是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想法或思路。一般来讲,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下几个问题来制订研究计划:“问题是什么?”、“你对这个问题已经了解多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还需要了解什么?”、“为了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你将要做什么?”等等。当然,这个研究还会随着后来新想法、新信息的出现,而加以适时调整与修订。

3.2 制定计划的实例

确定了“你说的是什么――关于密码的研究”的研究性学习选题后,同学们经过分析,感觉密码学作为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按照中学生目前水平,深入研究得出创新的结论比较困难,所以,我们把自己的研究性学习工作计划进行了定位,主要是学习密码学的古今发展历程,了解一些简单的密码学构型原理,对简单密码进行制作破解等。

4 设计行动方案

4.1 设计方案的方法

通过分析研究计划的内容,确定整个行动方案的框架,再根据目前所具备的条件和小组成员情况,设计调查研究方法和具体行动方案。

4.2 设计方案的实例

(1)采用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密码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并对最新的成就进行研究,展开学习。分析古典加密(机械阶段)和近代加密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编程)的异同点,

(2)采用实践法,通过有趣的密码破译游戏,让大家认识到密码的魅力所在。了解密码的基本原理,使研究更具说服力和真实性。实践内容包括简单的替换加密法、换位加密法、进行密码加密法,以及利用米汤密写、利用化学方法进行密码加密等。

(3)采用实践法,了解计算机时代加密矩阵法、替换加密法、换位加密法、多码加密法等加密技术的原理,通过小组实践演示进行密码破译。

(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问卷的方式获得不同年龄和职位人群的信息数据,调查人们对密码的了解情况和兴趣,对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结论。

(5)汇总研究性学习成果,由指导老师对小组的研究提出建议,小组成员进一步改进,对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汇总成文。

5 开展调查研究

5.1调查研究的方法

按照设计的行动方案,通过诸如问卷、观察、访谈、查阅文献资料、搜集事物作品等形式,去获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料信息。

5.2调查研究的实例

我们小组首先利用化学方法进行密码加密。在这个环节中用了两种办法进行密写,分别是米汤密写和柠檬汁密写。米汤密写就是利用米汤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纸上书写不会留痕迹,干燥后与普通白纸并无差别所进行的,就是将平常家中蒸米饭时的米汤降至室温,用毛笔蘸取米汤在纸上写字,晾干后用碘酒来显示,字体呈蓝色 。而柠檬汁密写则更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它需要将柠檬榨汁,再用毛笔蘸柠檬汁在纸上写字,晾干后将白纸与热源保持20cm距离烘烤,受热后变棕色,字迹就会像变魔术一样渐渐显现出来。而原理呢,则是因为柠檬汁中含有赛璐玢,晾干后纸上不会留下痕迹,柠檬汁着火点低于纸,在火上灼烧,密写后的地方会变焦面显出棕色字迹 。

接下来我们小组成员们对密码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查阅了许多资料,并对从书上找来的密码进行了分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加密矩阵法(二分密码:二维的,用5×5的矩阵加密)、替换加密法(仿射密码:替换密码,一个字母对一个字母。凯撒密码:即将密文的每个字母向后推三位即得到原文希尔密码:运用基本矩阵论原理的替换密码。摩尔斯电码:由一些表示数字的点和划组成,数字对应单词,需要查找一本代码表才能知道每个词对应的数),以及更深一层次的换位加密法、多码加密法等 。又通过学习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根据书中主角索菲・奈芙的密码破译工作,把一个个奇形怪状的文字符号中蕴藏的深深的玄机来进行检验,别有一番乐趣。

最后,小组成员做了一些简单的小密码,并发放了一些调查问卷,针对不同的年龄、身份人群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包括密码的运用以及对密码的了解等,了解了一些当代不同职业人员的对于密码的看法。

6 进行结论探究

6.1结论探究的方法

对搜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处理,或者对原有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结论;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或者对各种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

6.2结论探究的实例

第一,由于时间的仓促以及准备的不够充分,对于构成当今社会的安保基础――电子密码系统的了解不深,可以说只是懂了一点皮毛。

第二,在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时,因为没有老师现场辅导,再加上本身的思考不够全面,走了不少弯路,虽然最后完成了实验,但也给大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提了一个醒,遇事要多问,并且要细心考虑周全。

第三,当自己制作简单密码的r候,并没有完全掌握密码的精髓,有一部分是比葫芦画瓢做出来的,主要是因为研究不够深入。

7 结束语

当今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密码学已越来越重要,本小组研究的“你说的是什么――关于密码的研究”课题是一个实践技术较强的探究,涉及到历史,化学以及数学相关学科的知识,经过大家一个暑假的辛勤探究,初步有了一些成果,对密码问题有了一定的看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对“分析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计划设计行动方案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结论探究”五个阶段有了明确理解,并掌握了具体步骤;通过自主完成有关密码验证的小试验,对培养自身的科学探究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既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大家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家在活动中领会到了小组协作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很难学到的,在未来生活中难得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化学研究性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主体

1 引言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最大可能地激发其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进而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对学生实施研究性教学,让其通过自己探索、思考,实践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正是通向此目标的途径之一。国家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组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充分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值得深入探讨。

2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分析

化学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必修课程,已经成为新课程化学学科要求或渗透的内容。然而,目前化学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的开设和推进存在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社会因素

这里说的社会因素包括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受选拨人才制度的影响,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片面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质量高低和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为数不少的学校、教师、家长对研究性学习持赞成态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是否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影响升学率。

另外,中学各班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校舍图书设备不敷使用,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短缺,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纸上谈兵。

2.2 教师素质

教师的个人素质主要包括:教改意识、问题意识、关注实际、专业知识精深、基础知识广博、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等十多个方面。现仅从教改意识、心理学认识和知识储备方面进行分析。

2.2.1教改意识方面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它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的熟悉和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艺术、揣摩高考动向等,而是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都发生变化。

据调查报道,在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盲目照搬外地经验,脱离实际情况,学生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因而失去研究兴趣。还有部分化学教师对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热情,仍以给学生灌输知识,追求高的升学率为教学目的,时常会出现在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至于化学研究性学习,则被视为教学的额外任务。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化学研究性学习本身并无异议,只是迫于当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仍有所顾虑。

2.2.2心理知识方面

老师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仅保持在一般了解的层面上,而且还认为可以忽视学生感受,全力抓紧学生学习成绩才对。这体现了现在部分老师还是困囿在传统的只重视学习的老思想之中,对学生的心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

2.2.3知识储备方面

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否丰富是否精深是家长和学生普遍重视的问题,也是教师能力的显示。教师想要组织好“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具有实践能力。而有着广博的基础知识,又精通一刻专业知识,而且有着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相当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中更有用武之地。

2.3学生兴趣及社会的态度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所持的态度亦令人有所担忧。面对升学的压力,考试的压力,高分数对他们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失去了他们学习中应有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甚至对充满趣味性的探究性化学实验,他们也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

3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通过主动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习方式。在化学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3.1 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表现:第一,学习的地点和内容的开放性。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已涉及诸如能源、环境、材料、生命、健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不拘泥于课本。如塑料及其回收利用, 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 关于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设想与调查等。第二,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过程也具有开放性。学生不仅向书本学,还要向社会学,向网络学,向他人学,养成一种开放的思维习惯。第三,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走出课堂和校园,走向社会,利用图书馆、化学实验室、网络、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资料,把课内和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的联系起来。

3.2 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以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主要表现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处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按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自主释疑,自主探索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实践性

“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对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自主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如在“关于海水淡化问题的研究”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采集海水样本,查阅有关资料,讨论并制定实验方案,安装实验装置,用AgNO3测定有关数据,再处理数据,分析结果。这一系列过程都需学生的亲身实践。

3.4 过程性

化学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不单是实验或调查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更注重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而且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多方面收集资料,知道除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这为他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4.1 正确处理好一个关系

正确处理好化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科学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而研究性学习在让学生感知直觉经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不是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应改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接受性学习。

4.2以促学生发展为目的,精选研究课题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有关“水”的知识时,可以让一部分学生查阅资料、向有关管理部门咨询及实地考察相结合,了解本地区水污染及其危害的情况,并就如何防治水污染献计献策。另外一部分学生就我国水资源、本地区居民饮用水的品种、价格及质量情况进行调查,还可以去了解本地区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生产的水质问题等情况,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

4.3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化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它学科产生了很大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这就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可在明确课题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过程、研究信息的分析、归纳、整理、研究课题总结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但不能反客为主。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挖掘学生潜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这对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应在活动中强化自主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加速自我完善的过程,要求化学教师不仅要精通化学学科的知识,又要对相关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去解释化学问题,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使自己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宽广、教学技能过硬的“专家型”教师。

4.4 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探究性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难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当然他们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他们学会了无怀疑的接受,从而削弱了自己的问题意识。这就需要在学习中多鼓励学生自己发表不同的看法,解决问题采用不同方式,走不同的路径,同时尽可能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提出疑问,从而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通过实验创设情景。用生动、鲜明、直观的实验现象以及意想不到的实验事实和结果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更深刻,全面的思考探究问题,使探究活动得以深入进行。例如,在介绍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之前,先播放一段录象:桂林的七星岩和芦笛岩的岩洞。学生们肯定会被这仙境美景所吸引。再问:这位雕琢美景的能工巧匠是谁?学生们联想翩翩。通过小组讨论后揭开谜底:二氧化碳。同学们面面相觑,不可置信。这时再引出实验:氢氧化钙―碳酸钙―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马上就高涨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 总结分析

篇10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模式 研究型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素质教育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21世纪的化学教师必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本文就实施新课标一年多来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形成的创造性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研究和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是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中的学习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和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法的改变,而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科学素质提高的大问题。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搞好基础教育的需要,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宏伟基业的需要。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工作。

其实,研究性学习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在做着研究性学习工作。比如:我校高一九班的王立国和王金石同学进行培养胆矾晶体实验,他们经过找数据、列仪器、制溶液、选晶种的活动,一天几遍地观察晶体生成情况,精心操作,终于得到了标准的平行六面体晶体。经过化学教师及时指导,提供仪器药品,让他们科学操作、大胆实验,使他们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中大大激发了进一步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不久,王立国同学又主动提出做NA2O2与水反应后溶液中化学成分分析实验,并顺利完成。虽然这只是定性地完成化学反应,但毕竟是他自己提出并在第一次实验后提出的实验要求,是今后不断探索的良好开端。

一名学生完成一两次实验很简单,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主动实验,并在实践活动中找到了研究问题的乐趣,找到了自信,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后来的学习中同学们通过学习NO分子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NO分子对植物体影响的调查,经过查资料、访问专家学者、实践操作、记录、总结的过程,写出了完整的调查报告。已经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科学实验,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课中不断地提出了很多问题。如:硝酸与铜反应只生成NO的最大浓度是多少?怎样才能制出N2O?N2O助燃吗?怎样验证?为什么NaN02会致癌?白磷为什么会有毒?有感于患者输液时看护之苦,他们想设计自动止液,自动退针的装置。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有数不清的问题在激励他们,都需要我们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任何理由去制止、扼杀、伤害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因此,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可以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适当地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尽一切为学生提供研究的便利的条件,促使学生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习成绩。

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提出的研究性课题也不一样。对此,我们要一视同仁,都要满腔热忱地帮助,不要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理由剥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权利。要让学生都增强自信、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是跨学科进行的,有很多知识是教师不能解决的,即使是本学科知识教师也有很多不知或不懂的问题。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