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发生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虫害发生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林业建设;病虫害;发生原因;防治策略

[引言]:近年恚我国林业建设规模虽然正在逐渐扩大,对林业建设管理水平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从覆盖面积到树木种类也都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病虫害的不断发生,这使森林资源的生长质量与数量并没有得到更好的提升,反而还加大了林业建设成本的投入与经济损失程度,对于林业建设来说,它是一项周期长、管理繁琐,并且还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工程,为了更好的发展林业,就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找出真正的原因,做出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1、引发林业病虫害的主要原因

1.1人工造林方面的原因

目前,在林业建设过程中,人工造林不仅方法简单、树木成活率也相对较高,已经成为林业建设中主要采用的造林措施,因此,人工造林的面积正在逐渐扩大,而此时也给病虫害带来了更多的发生机会,在人工造林中,为了造林方便,能够一次性实施大面积造林,所以对树木的品种过于单一,再加上人工造林中种植结构也不具备科学计划,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化,病虫害传播率就会加大。

1.2过于依赖化学农药

眼下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以化学农药为主,而对化学农药的使用也过于简单,农药调配、喷洒量等方面都不具备科学性,而在长期依赖于化学农药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多,首先,化学农药虽然可以有效杀灭虫害,同时对植物的健康也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很多有益生物因此受到损毁;其次,虫害对农药的长期施工会逐渐产生抗体,导致农药效果越来越越差,虫害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还有就是大量的使用化学农药,农药渗入土层,随着水分的流动,会大面积影响土质,导致土壤中的影响成分越来越低,不利于树木茁壮成长,进而树木的抗病能力也会相对较差,接受传染的风险也就会明显增高。

1.3防治技术落后

病虫害防治技术是能够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的关键,而我国针对病虫害防治技术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以至于防治技术水平与成效很大程度上要低于一些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落后,很难适应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多地区对林业建设完成后的树木成长情况比较过于注重自然成长,其管理、防治措施也会相对较少,更不会花费过多精力与时间在防治措施研究方面,因此,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仍是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简单处理,导致病虫害不能根除,复发率高,病发周期长,最后导致树木质量差,坏死林较多,经济受到损害。

2、制约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2.1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工作人员专业水平过低

很多人都认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非常简单,只是对树木生长虫子的位置进行农药喷洒就可以,所以对专业知识、技术操控、工作理念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比较欠缺思考,进而大多数病虫害控制管理人员为普通的护林人员,缺乏技术水平,也没有参加过任何知识学习活动,对病虫害防止经验也相对较少,对各种病虫害的发病原因、有效处理方面不够了解,进而盲目的实施农药处理,治标不治本的工作长期开展,最终导致农药的作用也无效,进而任病虫害肆意发展。

2.2林业相关部门之间缺少相互沟通与研究

在林业管理中,各部门过于专注自己分内职责,在工作岗位中只完成自己的任务,对其他林业管理、保护等从不参与、协商,造林、育苗、整地、栽培等各个环节都比较独立,衔接不够合理,工作交接也不够完善,对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处理也缺少关心与重视,认为防治工作是林业建设后专门管理部门的职责,因此,很难实现林业病虫害整体统筹防治工作,并且工作状态常处于被动式,相关的防治机制也不够完善,甚至即便是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的防治制度,但是缺少实践与落实意义,成为虚设。

3、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有效策略

3.1重视病虫害研究工作

加强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加大研究力度对有效防止病虫害发生非常重要,任何有效的措施都是从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分析、不断的总结中得出来,病虫害防治措施也不例外。经过对当前病虫害种类的调查与研究发现,目前病虫害种类逐渐增多,除了我国原有的一些病虫害种类外,还增添了不少国外引进的种类,如:松材线虫、白蛾、松针褐斑病等等,这些病虫害的存在加大了对树木的破坏程度,不仅传播率高,复发性也非常强,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检疫措施,并加强提高检疫水平的研究,要求对无论是国外引进的树种,还是其他各地购进的树种都要进行认真检疫,并对其做好检疫记录,减少病虫害的初期混入。

3.2做好病虫害监测工作

病虫害监测工作主要是针对未发生病虫害的树木进行定时检查与观察,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及时上报,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对已发生的病虫害树木进行病虫害发展状态的检测与观察,对防治情况以及程度进行分析,对无效的措施应及时提出并加以改进,保证防治措施能够充分发挥防治作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较快对监测技术的研究,促进检测技术水平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人员的专业水平,能够对已有的防治技术加以操控,并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对各类病虫害发生的预兆、危害、处理方法等全面掌握,进而促进病虫害防治工作更加有效。

3.3搞好林区生态建设,不断提高林区的生态功能

因地制宜地搞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作,减少人、畜活动对林区植被的影响和破坏。减少天然林的砍伐,通过研究天然林的树龄结构、树种组成、分布密度等,以天然林稳定的系统结构来指导现有林的建设和改造。在林区建设中选育抗逆性强的树种进行适当的混交,营造混交林,实施天然林经营模式,适地适树,实现林果、经济树木、灌木和草本的立体发展。努力丰富林区生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增加天敌数量,增强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对病虫害的抵抗性。完善防治机制,并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防治

       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1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究其原因是:

        (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2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4)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3  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2)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3)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如泡桐根颈打孔注药内吸防治大袋蛾;菊酯类农药毒笔、毒绳触杀松毛虫以及氧化乐果等涂环内吸防治松毛虫、松干蚧等,这些方法既能杀虫又能保护天敌。

        4  结语

        我们在对森林虫害进行治理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执中等.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篇3

关键词:林业产业 病虫害 无公害防治 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林业产业也越来备受关注,林业产业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对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5年全国林业产业总值达5.81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400亿美元,分别是2010年的2.6倍和1.5倍。我国已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加工中心,林产品生产和贸易跃居世界首位。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以森林为主的林业产业承担着全球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效果显著,森林覆盖面积大幅增加,并且森林保护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森林覆盖面积的大幅提高为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林业大学的邱俊奇教授对林业做了这样解释:林业培育和保护森林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防护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林业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原因

(一)病虫害发生特点

林业部门研究表明,每年我国北方森林遭遇病虫害的面积不断增加,严重降低了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林业病虫害具有种类多、危害大、易发生、易扩散、范围广、难治理等特点,对我国林木危害性极大。这些病虫害由外地传入到内陆地区,如2008年,美国的一种白蛾由山东省传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也有本地的病虫害:杨山舟蛾、杨树溃疡病等。随着我国林业绿化面积扩大,林木种类的增多,使得病虫害的种类变得复杂逐渐蔓延且难以治愈,防治难度逐步增大,加之气候干旱、冬季气温偏高等因素,冬季害虫的死亡率也在降低,导致病虫害影响面积逐步扩大;大多数的病虫害在治理后很少再发生,但是也存在少数病虫害顽固难治,呈暴发趋势,导致给治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病虫害在发生初期不能被及时发现,防治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总之病虫害不仅破坏林业生态系统,而且对社会效益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在林I发展过程中, 产生林业病虫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具体来讲包括洪涝、干旱等方面。人为因素主要有社会活动和管理制度的缺乏,具体表现为:1大量原始森林树木被砍伐,随意大面积开采原始森林资源,致使园林生态系统被破坏;2国家间增加交流合作互相出口商品,也加剧了外来病虫害在国内的传播;3我国绝大多数都是人工造林,天然林的覆盖面积较小,人工林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很差,病虫害缺少天敌,为病虫害的扩散提供了温床,就会导致病虫害大量繁殖与扩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忽略人工造林护林技术的科学性,不能做到适地适树,也会导致树木长势较差,抗病虫害能力低,易受病虫侵害;4造林护林专责管理不善,种植密度大,透光透气性差也会造成病虫害发生蔓延;5化学农药使用不正确,我国大力发展林业的同时,也对林木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而多数林业管理者不能正确使用农药,对其缺乏理论指导。如技术人员长期一味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污染大气环境,还会杀死大量对林业有保护作用的昆虫,同时也会使病虫产生抗药性。不能适量对林木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害防治效率低。

二、林业无公害防治措施及意义

(一)林业无公害防治措施

为了全面贯穿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态林业产业,需要对林业进行无公害防治。在制定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时,必须考虑生态安全与平衡、防治效果和经济利益,保证防治措施的科学性、严谨性,重视无公害防治工作[2]。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健全林业部门的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技术人才的素质。林业相关部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让每一位护林技术人员牢记无公害防治理念,普及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知识,增强自身工作责任感,同时宣传部门加大无公害防治的宣传力度,用实际行动降低病虫害对林业的破坏程度。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方针。

第二相关管理部门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无公害预防制度。正确合理使用专项防治资金,缩减不必要的过程,全面提高无公害防治的工作效率。专款专用,大力发展高科技技术,运用先进的科学设备检测预防病虫害的情况,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解决,逐步提升无公害防治的工作质量。

第三生物防治,引进抵抗性强的林木,做到适地适林,利用天敌抑制消灭病虫害。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能保护环境,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二)无公害防治的意义

积极倡导森林病虫害防治,维护森林系统生态平衡,是林业产业发展之必然,实行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能够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

三、结语

林业产产业的健康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之必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而林业病虫无公害防治是一项长久工作,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大力宣传林业病虫无公害防治的理念,真正实现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实况;原因

2013年,我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总的发生趋势为中等偏重发生。其特点是:玉米螟、玉米二代黏虫、双斑萤叶甲、水稻立枯、青枯病、瓜类霜霉病、除草剂残留药害、农田草害发生较重;大豆蚜虫、地下害虫、农田鼠害中等发生;水稻稻瘟病、苗期害虫、大豆食叶性害虫轻发生。据统计,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约461 300hm2(次),防治面积约376 700 hm2(次)。下面仅对2013年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防治状况、主要原因以及发生特点作简要分析。

1 虫害发生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1.1 玉米螟

玉米螟属常发性害虫,2013年发生面积约为50 000hm2,为偏重发生程度,平均百秆虫量165头,导致玉米减产10%~15%。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上年越冬幼虫基数高、成活率高,产卵至幼虫孵化期气象条件有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其次是多数地块未采取防虫措施。前期长势好以及村屯附近的地块发生较重。

1.2 玉米二代黏虫

中等发生程度,主要集中在吉兴、倭肯、双河等播种较晚的涝区平原乡镇,发生面积为1 300 hm2(次)左右,防治面积为2 000hm2(次)左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二代黏虫成虫迁入我县时选择了播种晚、苗期长势差的地块产卵,同时,产卵至幼虫孵化期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卵的孵化与幼虫成活。

1.3 双斑萤叶甲

连续2年发生,为害较重,多在作物生长中后期进行为害,2013年发生面积为56 700hm2左右,为偏重发生程度。全县均有发生,玉米百株虫量达350头左右,高者达600多头。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是上年越冬基数较大,大部分地块没有采取防治措施。大豆、马铃薯、万寿菊、蔬菜等作物均遭到严重为害。

1.4 水稻潜叶蝇

水稻潜叶蝇为常发性害虫,2013年发生面积达10700hm2(次),为中等偏重发生程度,造成损失5%左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块周围及水渠杂草较多、防治技术较粗以及防治药剂不理想。

1.5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为常发性害虫,全年发生面积在3 300hm2左右,为中等发生程度,虫食率为4.5%。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地块没有采取防治措施。

1.6 地下害虫

主要以地老虎、蛴螬、金针虫、根潜蝇等为主,发生面积在61 300hm2左右,为中等发生程度,全县均有发生。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施用有机肥、未使用种衣剂或使用了劣质种衣剂。

1.7 大豆蚜虫

中等发生,发生面积在2 000hm2左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天气阶段性干旱、天敌数量少且防治面积少。

1.8 其他

草地螟、斑须蝽、苗期害虫、三代黏虫等轻发生;亚洲飞蝗、水稻二化螟等未调查到。

2 病害的发生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2.1 玉米丝黑穗病

为常发性病害,当年中等偏轻发生,发病地块田间病株率在2.5%左右,最高达8%,各品种间发病率差异较大。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品种抗病性差、土壤中病菌积累较多以及使用了对黑穗病无效的种衣剂。

2.2 稻瘟病

2013年稻瘟病的发生特点是叶瘟、穗颈瘟发生较轻,发病面积约为1 000hm2,其中穗颈瘟零星发生,发生程度为中等偏轻发生。但上育397、垦稻12等品种及氮肥施用过多、过晚地块零星发生穗颈瘟。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品种感病、氮肥施用过多且过晚以及叶瘟防治面积少、忽视穗颈瘟的预防。

2.3 水稻立枯病、青枯病

水稻立枯病和青枯病是常发性病害,中等偏重发生程度。发病原因是今年秧苗出苗后遭遇连续低温多雨天气,日照少,以及秧苗根系少、素质差,导致该病发生较重。

2.4 水稻恶苗病

属常发性病害,中等偏轻发生程度。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未使用咪鲜胺类浸种剂,而是使用了901、903等应淘汰的药剂;其次是药剂浓度、浸种时间及每天搅拌2次等技术环节有问题。

2.5 大豆胞囊线虫病

为常发性病害,发生面积约3300hm2,中等发生程度。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重、迎茬严重以及使用了劣质种衣剂。一般在沙土地和旋耕地上发生较重。

2.6 马铃薯晚疫病

为常发性病害,发生面积在1300hm2左右,中等偏轻发生程度。发生较轻的主要原因是花期少雨,因而不利于病害发生。

2.7 大豆病毒病

为常发性病害,发生面积在10000hm2左右,中等发生程度。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未采取防治措施。

2.8 瓜类病害

为大发生程度,以细菌性角斑病、蔓割病、霜霉病为主。发生特点是细菌性角斑病、蔓割病、病毒病发生早、为害时间长、霜霉病发生时间偏早且为害重,对甜瓜霜霉病特效防治药剂偏少。

3 农田鼠害的发生及其原因分析

春、秋季农田鼠害的发生面积约27100hm2,统一灭鼠面积达10200hm2,为中等发生程度,造成损失在8%~10%,主要集中为害山边、沟边、道边等地农田。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天敌数量少、药剂防治面积偏小。

4 农田草害的发生及其原因分析

农田杂草为偏重发生程度,全县114 700hm2均有发生。偏重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土壤封闭灭草,90%的地块表现为无效。二是多年使用化学药剂灭草,使深根性、抗药能力强的杂草上升为农田优势杂草群落。如旱田的刺儿菜、苣荬菜、鸭跖草和水田的稻稗、慈姑、匍匐剪股颖、稻李氏禾、三棱草等已成为药剂较难防除的杂草。三是水田的稻稗达到无药防除的状况,即使使用王氟磺草胺(稻杰)、嘧啶肟草醚(韩乐天)也达不到理想的防除效果。四是农户除草时期掌握不准,错过了最佳除草时期。

5 除草剂药害的发生及其原因分析

除草剂药害发生面积为20 700hm2左右,主要发生在玉米、水稻、大豆以及其他经济作物中,中等发生程度,造成损失在8%~10%。发生情况与主要原因:一是除草剂残留药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田,发生面积在13300hm2左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上年氟磺胺草醚、异草松用量过大而引起残留药害;二是除草剂漂移药害主要发生在大豆、烟草、杂豆等经济作物田中;三是水田药害主要发生插前封闭药害与防除高龄稗草、三棱草、慈姑、泽泻等茎叶除草剂药害;四是部分农药经销商推荐除草剂用量大、乱加乱配农药,导致人为药害发生严重;五是在使用茎叶除草剂时,喷完大豆田除草剂后没有彻底清洗喷雾器就喷玉米田,导致玉米发生药害。

参考文献

[1]刘媛,扬明进,扬宁权等. 2011年宁夏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8):46-48,50.

[2]刘玉敏,王洪伟,丁海忠等.2012年青冈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发生实况及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60.

篇5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149-02

对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来说,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林业系统内的每个部门以及每个工作人员都要知晓病虫害发生的特点等,并且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实现病虫害的真正防治。

1 我国林业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 病虫害发生的种类较多并且损失严重

我国林业病虫害的种类多样,给我国森林植物等造成了严重的损坏。从笔者调研中收集的资料来看,我国某省在短短十几年间病虫害的数量就从25种增加到了40种,其中有从外地传入的,也有当地发生的。在病虫害发生面积上,每年因为病虫害导致的木材减少面积有几十万平方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

1.2 顽固难治,易暴发

很多病虫害在经过治理之后就不再暴发,但是有少数的病虫害会多次重复出现,这就给病虫害的治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比如说松毛虫以及天幕毛虫等病虫害在其发生的早期就表现得非常顽固,并且大多数都会出现暴发现象而很难得以根治。

2 发生原因

2.1 从人工造林角度分析病虫害发生原因

2.1.1 在人工造林过程中缺乏对病虫害的预防工作。首先表现在人工造林大都是使用单一树种,即用单一树种甚至是单一的系号营造出纯林,这样就会因为人工造林的植物群落的物种结构等较为简单而导致生物多样性较低,从而造成人工造林的系统较为脆弱而降低其抗御病虫害的能力。比如在我国人工造林的重大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因为树种组成过于单一以及配置不够合理,树种检疫和监测工作不够完善,最终导致病虫害如黄斑星天牛等在三北防护林涉及到的几百个县大范围地蔓延,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再如我国宁夏自治区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因为天牛等病虫害危害已经完全毁灭,陕西和甘肃、辽宁等地的三北防护林建设也存在重大的病虫害隐患。除了三北防护林工程之外,在四川省出现的蜀柏毒蛾病虫害,其发生也与树林的结构较为单一有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人工造林已经有了数十年的经验,但是却一直没有重视树种结构及配置的问题。

2.1.2 在引进树种上没有充分考虑病虫害问题。如果引进的树种并不适宜在植入地区生存,就容易出现病虫害问题。比如我国辽宁省在20世纪50年代就从引入了樟子松来进行固沙造林工程,以期起到很好的防止风沙的作用。但是从90年代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病虫害现象,其主要诱因就是气温较高以及水分失衡,从而导致病虫害蔓延,森林开始衰退。

2.1.3 在造林过程中缺少管理。我国已经开始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在很多地区已经开始实施对天然林的保护。但是因为很多地方对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政策以及技术规定理解不够深入,所以在具体执行上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很多地方已经全面地放弃了对于天然林的经营管理活动,从而导致森林卫生健康状况恶化,容易出现病虫害暴发。比如在我国云南地区出现的病虫害等都是因为当地政府不重视卫生状况有关。

2.1.4 林业政策与森林防治之间存在矛盾。从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来看,野兔以及沙鼠等都是我国重点保护的对象,对这些生物等执行非常严格的禁猎措施。但是随着对这些野生生物的保护力度加大也导致其密度急剧增加,而且野兔以及沙鼠等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此种林业政策与野生动物保护政策之间存在的矛盾导致了我国病虫害防治工作难上加难。

2.2 从内检工作分析病虫害发生原因

2.2.1 林业检疫工作不够充分。因为现在许多地方在林业检疫上缺乏有关法律知识或者受到利益驱使,造成了相当数量的森林植被逃避了该有的检疫。在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有数百万株从外地运到新疆的林种等没有进行检疫,这就导致这些没有进行检疫的林木把许多病虫害带到了新疆。

2.2.2 检疫站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实际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以及城市绿化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工造林,这样对于树种的种类以及数量和批次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相应地提高了病虫害的传播几率[1]。但是因为我国目前建设完成的树种检疫站数量较少并且在布局上不够合理,所以很难满足实际需要。按照笔者的计算结果来看,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现状还需要数千个检疫站才能满足实际需求,但实际上我国建设完成的检疫站只有200个。

3 加强林业病虫害预防治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3.1 搞好林业检疫工作

目前,我国在引进外来树种以及在不同省份之间进行树种交流过程中导致的重大病虫害呈高发态势,这就要求我国林业部门必须注重树种检疫工作,从而提升我国树种检疫水平,严格防止出现病虫害传播的现象。在已经出现了病虫害的地区要立即进行隔离,以避免出现病虫害的蔓延[2]。尽快地建立起国家、省、市、县的四级监测网络,采用常年监测以及定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来完善网络建设。通过完善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来建立起病虫害监测预告体系,形成快速的反馈体系。

3.2 做好树种搭配,营造混交林

在我国重点林业工程建设中,要积极地营造多样树种以及多形式的混交林,尤其是要大力栽种乡土树种,引进优良树种来做好树种搭配工作,不仅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同时还利于病虫害防治,混交林的比例不可以低于3成。在退耕还林过程中需要选用抗逆性较强的经济树种进行造林,实现灌木以及草木、经济植物的立体开发,实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3-4]。

3.3 使用新型技术防治病虫害

在新型技术的使用中,目前较为成熟的就是基于GPS以及GIS的有害生物记录系统。嵌入式的GIS系统基于GPS移动设备可以在数字地图以及GPS设备的导航之下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防治等进行快速的信息记录以及反馈。

4 参考文献

[1] 马正霞.浅谈青海乐都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制约因素[J].安徽农学通报,2007(3):141-142.

[2] 庹必新.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176.

篇6

关键词:城市园林;病虫害;现状;防治措施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能对环境予以美化、对空气予以进化,稀释空气中的粉尘和烟灰,还能对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进行吸收,对噪声污染产生的影响进行削弱。但是在园林绿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病虫害现象十分的严重,对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们就要对病虫害现象进行及时的防治,让园林绿化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1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现状

首先,在建设城市园林中,植物的品种逐渐的增多,这也间接性的增加病虫害物种的多样性;其次,随着城市园林作用的显现,人们加大了对城市园林的建设,扩宽建设的面积,绿化面积的扩大既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条件,还为害虫提供了宽阔的活动空间;最后,在现在的很多园林中,种植有外来移植的植物,这在无形中就将外来的害虫携带到了园林中来,将防范的难度予以一定程度的提高。根据病虫害现象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病害发生的时间主要为春季,而虫害发生的时间主要聚集在秋季,且造成的破坏性很强,夏季和冬季的虫害现象发生较少。病虫害的种类非常多,危害的区域非常广,对城市园林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过程中,病虫害现象是主要的敌害,对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制造了一些阻碍。

2 园林病虫害现象出现的原因

2.1 对新品种的了解过少,以致于出现各种病虫害现象

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园林绿化发展越来越好,有些城市为了更好地发展绿化,选择种植外来的树种,在短时间内,这些树的生长状况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但是在过一段时间后,就出现了感染病虫害、生长不良的现象。还有一些城市不惜用重金种植特大乔木,由于栽种人员对于树的特征、习性等缺乏了解,导致树在不良的环境下成长出现成活率低下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浪费了财力、物力、人力,还导致出现了病虫害现象。

2.2 园林树种的不合理配置,使病虫害的现象频繁出现

在园林树种配置中,出现了很多的不合理配置现象,如:把能产生转主寄生的植物一起种植(若把竹子与红叶小檗一起种植,就会产生锈病、把木槿和栾树一直种植,就会产生蚜虫)、把相克的植物一起种植(核桃对附近果树的抑制作用非常强,若在核桃旁边种植水果树种,会导致水果树种受到很大的伤害,或者直接致死)、把喜欢阳光的植物栽种背阴处(把模纹种植在大法桐树下)等等。这就导致出现了根腐病、蚜虫、黄化病、白粉病等病虫害。由于很多园林的周围条件和周围环境的限制导致病虫害得不到控制,使病虫害现象频繁发生。

3 城市园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3.1 在种植上做到适地适树

在种植之前,我们应对绿地的性质、功能进行分析,然后再判断适合种植慢生树种还是快生树种;通过对阳光的强弱进行分析,判断该绿地适合种植阴性植物还是阳性植物;通过对土层的厚薄分析,判断适合种植灌木树种、地被树种还是乔木树种;通过对周围建筑物朝向、高度和性质进行分析,选择不同要求、不同功能、不同形态的树种;通过对污染源的分析来种植不同的抗污染树种;通过对风力大小的分析来判断更适合种植浅根还是深根的树种。此外,对于外来引进的树种,在种植之前应对该树种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该树种是否适应该地的生长环境,避免出现病虫害现象。

3.2 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种植设计

因不合理的种植设计,导致植物之间会争夺阳光、水分和肥料,有些植物在争夺中会排出有害物质,这也就是植物间的相克,有些植物排出的又恰恰能满足它附近植物的需要,这就是植物间的相生。树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奇妙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所以在种植中,可以根据树种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合理的配置,增加树种间的互利互惠与合作共存,使病虫害得以控制。

3.3 开展人工和物理机械方法防治

在对病虫害现象进行防治时,可根据病虫的习性和特殊性,用光、电等生物进行病虫的防治,在众多的方法中,这种方法是最简单也是最科学的方法,既有显著的效果,又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对网蝽、木虱、红蜘蛛以及粉虱等害虫进行防治时,可实施潜所诱杀,在对叶蝉、蝗虫金龟子等害虫进行防治时可使用黑灯光进行诱杀。另外,还可以私用味诱、等方法进行害虫的防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丽水;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丽水市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成功后,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得到迅速发展,园林观赏植物的美化环境功能日益显现。但在园林植物养护管理中,由于缺乏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系统研究,对丽水市城区园林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和发生情况尚未系统掌握,相关投入也少,病虫害防治策略不尽合理,措施不尽得力;此外,很多绿化工程单位忙于工程建设,疏于病虫害治理,盲目引进物种,造成了部分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园林植物遭受着严重危害,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以及绿化工作的成效。为此,笔者根据近几年来工作积累的经验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丽水市园林病虫害发生的现状、原因,提出防治园林病虫害对策。

1 丽水市城区病虫害的发生现状

1.1 刺吸性虫害情况

近年来,丽水市刺吸性虫害发生比较普遍且严重的有:蚜虫、蚧虫、蓟马、木虱、网蝽、叶蝉、蜡蝉等,其中危害法国梧桐的方翅网蝽为2007年进来的外来生物。

1.2 食叶类虫害

危害严重的有:樟巢螟、茶蓑蛾、重阳木锦斑娥、黄杨绢野螟、柳蓝叶甲、曲纹紫灰蝶、珊瑚叶甲、浙江黑松叶蜂、恶性叶甲、葱兰夜蛾等。

1.3 蛀干性虫害

危害严重的有:危害加拿利海藻的红棕蟓甲、合欢吉丁虫 、星天牛、光肩星天牛等。

1.4 地下虫害

最常见且危害最严重的地下害虫有蛴螬、地老虎等,常造成草坪、小腊、女贞等植株的整片死亡。

1.5 真菌类病害

危害最常见的有:法国梧桐、紫薇、木芙蓉、十大功劳等白粉病 ,华盛顿棕榈干腐病,月季黑斑病,梨桧锈病等。

2 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2.1 城区绿化快速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病虫害的结构

近几年来,丽水城区建设发展日新月异,绿地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得到迅速发展,国内外各种不同的园林风格随之不断传入丽水,植物配置、种植方式也更加多样,打破了丽水原有园林绿化格局,城区绿化植物种类、数量以及绿地面积大量增加,改变了丽水城区原有的病虫害的种类、结构和危害。如今 “五小害虫”(蚜、螨、蚧、粉虱、蓟马)已成为丽水城区园林植物最主要的病虫害。

2.2 绿化植物配置不合理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

随着丽水城区绿化面积的大量增加,绿地植物配置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绿地因绿化植物配置的不合理而加剧病虫害的发生。如桧柏周围因有梨树存在,致使梨桧锈病发生严重;丽阳路上大面积密植栽培十大功劳,使白粉病发生严重。

2.3 绿化植物日常养护粗放、操作不当,造成病虫害发生严重

城区绿化植物所处的环境一般比较差,种植土质夹有建筑垃圾,容易板结缺肥,生长空间狭窄,植物还会受到各种空气污染和人为破坏。如日常养护工作不到位,植物生长势必削弱,抗病虫害能力大大降低。如前几年丽青路绿化带内的华盛顿棕榈,因操作不当,养护不到位,导致棕榈干腐病发生,造成部分树木枯萎。

2.4 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使外来病虫害猖獗

随着跨省、跨区域间植物交流活动的频繁,一些侵入型病虫害也不断地流入丽水。如2007年侵入丽水危害加拿利海藻的蛀干性害虫“红棕蟓甲”、危害法国梧桐的外来生物“方翅网蝽”,2008年侵入丽水危害铁树的检疫性害虫“曲纹紫灰蝶”,2010年首次发现危害五针松的浙江黑松叶蜂等,都对丽水市绿化植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惨重。

2.5 园林植物防治工作条块分割,加大了病虫防治的难度

丽水市区绿地在管理上是不统一的,如单位绿地归属各单位管理、住宅区绿地归属物业管理、社区绿地归属建设分局管理等,各管理单位没有采取统一防治措施,造成病菌、虫害间相互传染危害,给市区的病虫防治工作带来难度。

3 防治对策

园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病虫害防治,故不能完全照搬传统农业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应根据丽水市园林病虫害发生的现状,从生态系统全局为出发点,在城市绿化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适地适树原则和园林植物的养护问题;从区域角度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在满足审美要求的同时,必须便于养护,避免或减少大面积发生病虫害;从多方面考虑和着手,利用自然界对病虫害的控制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各种防治方法,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害蔓延。

3.1 严格开展植物检疫

在丽水市前几年发生的几次重大病虫害灾害,都是外来病虫害,如红棕蟓甲、方翅网蝽等,因此,必须严格开展植物检疫工作,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害的传入和扩散。

3.2 开展园林技术防治

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依据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科学合理配置,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和谐、稳定的植物群落。植物材料以乡土树种为主,避免片面追求新奇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尽量选择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抗性强、耐粗放管理的优秀树种。加强养护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及时清除病虫枝叶,改善园林植物生长环境,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3.3 合理利用生物防治

篇8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发展

我国占地面积广阔,森林资源丰富,但存在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且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极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不利地位。前些年我国重视经济发展,忽视对生态环境保护,导致乱砍滥伐现象严重,森林资源更加稀少,对我国生态环境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有不利影响。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与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对森林资源的稳固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平衡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我国森立资源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以及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加强,不断开展造林运动,促使我国森林资源覆盖面积逐年增加,已有大幅度提高和生长,这种现象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保护环境的大力宣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森林面积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种植过后管理不当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森林资源的进一步损失以及破坏,前期的种植工作也成为无用功。造成森林资源被破坏的原因有很多种,管理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而病虫害管理更是森林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1.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对于森林资源的危害损失严重

现阶段我国森林资源秘籍不断增大,增长速度在逐渐加快,病虫害发生发展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给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难度与挑战。引起病虫害发生的情况有很多中,未来物种入侵就是重要原因之一,高发势是这种病虫害发生的显著特点,之前的病虫害还没有实现有效的控制,再次引发该种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更为强大,抑制森林资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发展。所以,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占重要地位。

2.难以治理,病虫害爆发时有发生

对于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来说,由于其环境复杂多变,地域的交叉性强,这就使得我国的森林资源的病虫害种类较多,差异化较大,一些具有较强顽固性难以治理的病虫害,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样就极易导致大规模病虫害的爆发,甚至成灾,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给森林防治工作带来较大的波动和变化。

二、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工造林数量的不断增长与加强,致使我国的森林面积不断的增大,但是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与维护工作来说,尽管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对于我国广阔的森林面积来说,其治理和维护工作还不到位,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病虫害的产生及环境的影响破坏

由于大规模的人工造林,人工林品种较为单一,以及林龄结构等原因,都极其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由于近些年我国暖冬现象的发生,这就使得害虫越冬存活的基数增大,一到春季极容易出现大规模的病虫害的爆发。另外,由于国内区域贸易与交易的频繁,这就为病虫害的远距离传播与传输带来了极大的可能,使得害虫的种类和传播途径不断的开阔与发展,一些新生的病虫害的发生防不胜防,而且缺乏相应的治理管理的经验,这就加剧了病虫害的大规模发生。

2.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重视不足

长期以来,人们对森林资源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没有深刻的认识,特别是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危害性及破坏性的认识更是不足,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不仅仅是森林资源的破坏,而且还可能衍生出众多的次生灾害的产生。例如,一旦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就会导致水土流失,甚至产生较为严重的水患,以及可能产生的火灾,这都给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同时,由于其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治理工作需要长期、持续的进行。在实际的森林治理与防护中,更加注重绿化和防火,而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责任感,从而导致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缺乏实际有效的措施。

3.对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措施管理不到位

对于我国目前的林业监测与预报来说,其监测措施和方法还不到位,对于测报工作的重视度还不够,没有具体完善的测报网点的建设制度,而且在人员和制度的配置上还存在着不到位的情况,这就导致森林资源的防护和治理工作不能够及时地开展,使得森林资源的治理与防护较为被动。

4.对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到位

当前,在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中,其力度和强度还不够。在实际的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往往喷撒大量的化学药剂进行灭虫,这不仅导致了病虫的抗药性的不断增强,而且还导致环境受到较大的污染,在杀灭病虫的同时,也消灭了一些无害的生物,这给整个林业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和治理,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对于目前我国的林业管理工作来说,在确保森林不被破坏的同时,还要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确保林业生态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与维护。对于林业的防治与治理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森林防护工作的科技的应用

对于我国的森林防治工作来说,其森林地域广阔,区域差别性很大,不同区域的防护和治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加大了森林防护和治理的难度。因此要加强对森林防护科研的投入,以提高森林防护的技术水平,并有效地对森林进行治理。其中要重点加强病虫害的科研的攻关和研究,并推广新的林业病虫害的防护技术,扩大宣传,加强林业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普及基本的林业防护的技能。

2.大力发展生物防治

对于林业的病虫害的防治来说,生物防治是一种既经济又环保的重要的技g手段,它能够对林业资源的防治和治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重点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以及以高效无毒的菌剂为主的生物制剂,逐步加大引诱剂和无公害农药的应用,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林业防治道路。

四、结语

增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高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就要从林业的生产与营造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以降低病虫害的危害范围和程度。

参考文献:

[1] 钱宇航.增强森林病虫防治工作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建设[J].北京农业,2016(4).

篇9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资源现状 原因 问题 对策

近年来,福建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较快进展,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断提高、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由于多种制约因素导致目前仍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森林病虫害问题。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森林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森林资源现状

我县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境内主要种群有壳斗科、松科、山茶科、蝶形花科、苏木科、含羞草科、樟科、冬青科、蔷薇科、杉科等;全县境内土地总面积为21.68万hm2,其中林业用地为l4.93万hm2,非林业用地为6.75万h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8.86%和31.14%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l0.42万hm2,无林地1.74万hm2,灌木林地1.35万hm2,未成林造林地3 153.33 hm2,疏林地1.10万hm2。在有林地中,人工林7.52万hm2其中纯林7.14万hm2,占人工林面积95% ;混交林3 800 hm2,占人工林面积5%),占有林地72.15%,天然林2.90万hm2,占有林地27.85%。目前该县活立木总蓄积量为645.25万m2,森林覆盖率为48.1%,绿化程度为79.4%。由此可知。该县目前森林覆盖率、绿化程度较高,但人工造林尤其是人工纯林所占比重较大。

随着近年来该县境内林木树种的逐步增多,造林面积的逐年增大,有林地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导致森林病虫害逐年增加.不仅增加了当地林农防治工作量及营林成本,而且还严重制约了当地林业发展,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

2 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2.1 树种及其布局因素

由于我县范围内人工纯林树种单一,并且同一树种集中连片,植物群落的物种及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偏低,导致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抗病虫害能力差的后果。而当病虫害一旦暴发则极易蔓延、传播,甚至带来不可预测的损失和灾害,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从近年来病虫害统计情况来看,县内森林受害面积逐步增大、发生频率逐步加快、病虫害种类增多.对林木的正常生长造成了极大威胁。

2.2 防治机构缺位及监测预警滞后

对病虫害的监测是森防工作的重要一环,但也是相对薄弱的一环,目前虽然该县已经设立森防站,但由于编制及经费原因导致工作开展相对困难,其缺少相应的经费及监测手段,导致病虫害监测工作相对落后;同时对病虫害监测预报方式仍为传统的地面调查方式,国际先进的测报技术和设备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传递手段和经费问题而难以得到应用,因此对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远不能满足防治工作的需要。

2.3 管理混乱。外地害虫传入

目前从事苗圃工作从业人员多不具备从业资格,种苗生产及经营单位缺少必备条件等客观原因及疏于管理等导致林木品种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生产经营秩序混乱,甚至出现病苗、劣苗、弱苗等充斥市场。同时,无序从外地引进林木树种,难免将外地病虫害带入境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的难度。

2.4 防治器械匮乏

随着县内林地面积的不断增大以及树种的不断增加,病虫害发生的面积也必然随之增大。但往往由于树木高大导致林农拥有的防治器械不能发挥作用;而专用的防治器械却相对匮乏。因此一旦病虫害暴发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消灭。

2.5 防治方法不当

原来在农林生产活动中一般对病虫害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在防治过程中难免使用大量剧毒化学农药,在对病虫害防治的同时也使其天敌大量减少,导致病虫害种群失去了天然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防治病虫害的药物种类、剂型单一,长期以来使病虫产生了耐药性,因此防治效果相对减弱。

2.6 自然环境因素

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大尤其是部分地区退耕还林后致使病虫害栖息环境发生了变化,基本没有不利于病虫害生长的耕作措施,为病虫害提供适宜生长发育环境,因此导致病虫害泛滥成灾。

3 目前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病虫害发生面积增加。防治难度增大

随着近年来我县境内林业的大力发展,尤其是单一树种纯林面积的增加,同时该县地处亚热带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冬季偏暖等因素,导致病虫害逐年增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以及当前由于病虫害防治资金、人力、技术等缺乏状况等因素加重病虫害危害程度,防治难度逐年加大。据调查,近年来全县境内林业病虫害发生率已高达80%。

3.2 病虫害种类增多。危害严重

目前本县境内存在的能够导致严重灾害的病害虫种类已由20世纪末的30余种增加至目前的50余种,其中不少是从外地陆续传来的,也不乏原来县内从未发现的。危害比较重的如天牛类、星室木虱、焦艺夜蛾等,近年来暴发成灾,一时难以控制,导致全县每年由于病虫害原因导致木材减产近1万m ,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万元,在给当地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3 病虫害威胁增大。防治形势严峻

自21世纪初到现在,先后已有松材线虫等多种病虫害先后侵入邻县,虽然采取了针对性的控制病虫害蔓延措施,未造成巨大的毁灭性危害,但其潜在的威胁却不能忽视,其一旦侵入则可能带来境内部分树种在短期内毁灭的后果。

3.4 顽疾难治现象逐年增多

对于危害比较严重的松突圆蚧、松材线虫等病虫害一旦侵入则相当顽固,并且有暴发成灾的特点,马尾松毛虫等部分病虫害种类近年来甚至出现年年暴发的趋势;同时由于县内监测设备较为落后。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监测到,而当其发展到较为严重时则防治相当被动。

4 防治对策

4.1 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认识

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可持续发展是国家一项基本国策.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而病虫害防治工作则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保证;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同时也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保证其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协调起到正面作用;病虫害防治工作对加快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以及对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起着支撑保障作用,因此对其应从实现21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嘲。

4.2 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

病虫害预测预报是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能否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并及时做出短期预报或预警,决定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成败。若条件允许可结合当地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等对森林病虫害作出中长期预报,从而为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是对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进行提供有力保障。而要达到该目的需对病虫害进行长期调查和观测,积累基础资料,建立数据资料库,并用高端科学技术来处理监测和防治工作。其具体 实施应采取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等措施,便于对病虫害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杜绝平时不调查,待发现时则已经严重危害的现象;应以县测报点为中心,并建立多个测报分点,实现一个覆盖全县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实现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全县范围内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同时能够结合林木资源情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对其进行中长期预报。

4.3 加强技术改进手段

一是坚持生态林业路线。全县范围应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并营造混交林,在生产方式上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措施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摸索出一条能够同时满足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工作协调发展的路线。二是遵守安全使用农药规则。在对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遵守有关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对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等防治效果虽然明显但危害环境严重以及容易产生抗药性的药品做到逐步禁止使用,而应该大力提倡使用低毒、高效、广谱、环保的防治药品,以减轻其对环境及当地水资源带来的污染。三是发展生物防治。

在未来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生物防治技术及规模都应该有大的突破,并应推广普及,不断研发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并能够在生产中推广使用,并从多种树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区域内生物的多样性,对现有单一纯林向混交林转化,为其演替过程创建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调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营造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害功能。

4.4 防止新病虫传入

应加强对现有林木尤其是对新引进林木的检疫工作,采取增设检疫检查站点、加强产地检疫。尤其是针对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而其他公路又缺乏检查站点的情况应加强产地检疫.加强对森林植物及其附属产品的流通市场、存贮以及加工生产等单位进行执法检疫,取缔无证木制品加工企业。从多方面堵住一切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最大限度地防止县外病虫害随森林植物产品及种苗等流入境内。

4.5 安全利用技术

针对我县是松材线虫病疫区,实行全县松木检疫封锁,严禁松原木和未经除害处理的松木制品运出县外。同时,设立经上级林业部门批准的具有除害处理能力的松木安全利用地点加工企业,要求定点加工企业在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松墨天牛非羽化期严格按有关森检技术标准安全利用松疫木和非疫情乡镇商品性财伐的松木。这样在疫情除治过程中既能减轻林农的经济损失、缓解疫情除治工作难度,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到疫情除治与经济发展两不误。

4.6 适地适树

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做好树种、品种的搭配工作,积极营造多树种、多形式的混交林,尤其应大力栽植乡土树种,同时引进优良品种等,做好树种林种的配置,应努力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争取实现 混交林比例占50%以上。从营林措施上有效地控制森林病虫害发生和发展。

4.7 加大资金投入

应坚持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资金投入和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从多渠道、多层次筹集更多的资金;当地政府应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中,所需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以便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同时应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以便于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5 参考文献

【1】李宗德.互助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148―149.

【2】郭永玲,马国林,陈占林,等.宁夏惠农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9(4):78―79.

篇10

关键词:油菜;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28

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的种植不但能给人提供丰富的食用油,还能够帮助农民增收,提高基层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部分地区的油菜种植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种病虫害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油菜的产量。因此,必须做好油菜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预防工作。

1 油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出现的原因

作为一种喜冷的作物,油菜的抗寒力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强的。但是由于气候因素、地理因素等的影响,油菜出现了各种病虫害。下面,笔者将对油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

天气原因。天气的变化会引起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尤其是蚜虫的滋生率会相对较高。例如,在春秋季节,天气干旱,蚜虫的生长较快。

降水量多少。一般来说,如果在油菜开花的时节,如果降水量在5mm及以上,则油菜发生病虫害的概率就较大,且病虫害的程度也更为严重。如果降水量在3mm左右,病虫害的程度则相对较轻。如果降水量在1mm左右,病虫害的发生率就很低。

温度和湿度因素。一般来说,病菌在温度10~30℃左右十分活跃,生长相对较快。而同时,如果相对湿度低于90%,光线较弱的情况下,病菌繁殖较快。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几个方面之外,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地质条件等都不同,油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也大有不同。

2 油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类型及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此类病虫害的发生原因,是由于油菜在播种之前,种子中就存在某种缺陷,进入土壤之后,发生某种病变形成的。因此,种植人员应该选择合适的油菜种。油菜菌核病将会对油菜的茎杆产生较大的破坏作用,使得油菜花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而枯死。一般来说,这种病虫害会发生在每年的11月下旬和第2年的3、4月间,会严重影响油菜的正常生长。

对于此类病虫害,种植人员最好采用以下防治措施: 从根源入手,选择优质的油菜种,并在种植之前用食盐水对种子进行杀菌消毒,消除菌核病菌;对于那些发生病虫害的油菜,种植人员应该及时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立即剔除那些受到菌核病毒侵害的植株及叶片等,防止病虫害的扩散。

蚜虫。一般来说,蚜虫是油菜生长过程中最常见的病虫害。桃蚜和萝卜蚜是油菜种植过程中的产生破坏作用最大的两类蚜虫,会严重破坏油菜的叶绿素,导致油菜苗嫩芽发黄,甚至枯死。蚜虫一般多发于每年的10~11月间。同时,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蚜虫并不是油菜作物自身产生的,而是从其他相邻的作物上传播来的。也就是受,作物播种的时间越早,其出现蚜虫的几率会相对较高。

为了有效地防止蚜虫灾害,笔者认为,油菜种植者要从根源入手,防治蚜虫灾害:要遵循油菜晚种的原则;要尽可能将油菜与其他蚜虫病多发的作物分开种植,减少蚜虫的传播;出现蚜虫之后,种植人员可以采用药物防护的措施,及时杀死蚜虫。

霜霉病与白锈病。前者是指,油菜叶片的背部会生成霜状的霉片,而后叶片发黄,最后叶片脱落,油菜的茎杆会枯萎。后者则是指,油菜的叶背部有脓疮状的病斑,并呈现出白色。这类病虫害主要是通过风雨传播的,会对油菜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3 油菜病虫害防治的综合技术分析

3.1 提高油菜种子的质量

油菜种的优劣与否将会对油菜的生长过程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种植人员应该尽量筛选优质、产量高的油菜种。在播种之前,要将种子中的坏粒调出,随后将种子用食盐水浸泡,既提高其发芽率,又能防治病虫害。另外,要合理控制播种时间,最好在9月中旬左右,还要加大油菜的间距,提高产量。

3.2 药物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发生以后,种植人员要采用合理的药物来抑制病虫害,但必须注意所使用的药物应该是正规厂家出产的。同时,药物的使用决不能对油菜的生长过程造成影响。因此,种植人员要认真筛选可用的药物。

3.3 加强农业措施

在油菜的生长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合理使用氮磷钾等各种肥料,提高油菜生长效率。合理浇灌,防止旱涝形成各种病虫害。在洪涝季节,要技术开沟放水,并及时清除田间的污染物,为油菜的生长提供优质环境。

在油菜的生长过程中,种植人员要提高预防意识,防止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并采取各种积极有效地措施来抑制病虫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