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此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很明显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尤为重要,正如刘先生所说“问题是引导研究性学习展开和步步深入的航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结果之一” [2](p.49)。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和先决条件,这个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关系到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如果问题设计不当,再好的教学目标都没法实现,设计再好的过程也很难实施。
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研究,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所经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历史又是学科中的“副课”,不可能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正如刘先生所说,“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是不现实的”[2](p.48) ;此外,中学生本身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有限,没法从事专业性很强的研究,选择的问题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
聂幼犁教授在点评“与中国的近代化”这一案例时曾谈到,“课题深浅难易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最基本的是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准备”。他批评说:“‘是促进还是迟滞了中国的近代化’对这些学生来说,不是‘也许过于专业化’,而是太专业化了,是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所不能及的。致使辩论中,无论是选择与诠释史料,使用与理解观点,还是论证自己或者反驳他人,问题与错误多多。”[3]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不能选择过大、过难的问题。
刘先生谈到了“问题不能缺乏层次性”,这一点也相当重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各有特点”[1]。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选择适合的问题。对层次高的学生,要有适当的难度,对层次低的学生,却只能降低难度。如在“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这一案例中,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是上海市某重点中学中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如阅读史料能力、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力等)”[4],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选择了有相当难度的问题──“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而在另一个案例中,“学校是地处上海市郊的初级中学,学生的学历水平大体属于中等”,又“由于南北战争、林肯的知名度较高,学生对南北战争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5],教师选择了“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这个相对简单的案例,而且,教师不是采用让学生收集资料的方式,而是自己一步步呈现资料,让学生阅读史料,从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阅读史料、“神入”历史的能力。
此外,笔者认为,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的选择还应该因地制宜,发掘资源。“研究性学习选择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1]。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学生的积极性也较高,教师可充分利用。
利用地方资源选定研究问题的案例也很多,“嘉善田歌”很典型。教师在选定问题时,正赶上西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参与研究的学生又刚好是在西塘身边长大的,“他们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乡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都想为保护这份历史遗产做些什么[6]。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由教师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基本上都反对由教师指定的方式,认为研究性学习本来就是不应该像学科教学那样由教师主宰”,“学生更为强调课堂由学生小组讨论自主确定,而教师和家长则更多地主张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7]。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家长都必须认识到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直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呢?刘先生说,“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审视历史事物的角度等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能以伤害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为借口,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加提炼就让学生们研究解决”。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更加贴近课程标准、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历史课程三维目标” [2](p.49)(笔者认为,刘先生这里说的“贴近教材内容”不一定合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就应该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教材的束缚)。
教师对问题进行加工提炼确实很重要。如在“火烧曹宅对不对”这一案例中,当学生提出“学生烧人家房子是违法的”的质疑以后,教师及时抓住了火花,并没有放任自己的学生,提出“从当时的法制环境怎样看待火烧曹宅?”等三个问题[8],使问题更具有层次性,不至于过大、过难,为学生打开了积极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没有放弃“引导”。在这个案例中,明显体现了教师对问题进行加工、提炼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苏海亚(1980-),女,浙江海宁人。200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课程系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方向历史教学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2]刘俊利.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J].历史教学,2005,(1).
[3]聂幼犁.以“与中国的近代化”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4).
[4]韩春玲,聂幼犁.以“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1).
[5]陆建国.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J].历史教学,2004,(10).
[6]杨浙东,戴加平,聂幼犁.“以<嘉善田歌>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3,(12).
篇2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笔记等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本文就这一形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过程,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搜寻、发现、确立、探索、解决的过程,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尊重价值规律,树立商品经济意识》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l)如果不尊重价值规律会产生什么后果?(2)当市场上某一商品供大于求时,会造成商品价格下跌并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此时该企业应如何面对这种困难?(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我们是学生,直接去从事商品经济活动还很远,现在我们要不要尊重价值规律?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二、讨论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也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若干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首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的特点。这样的问题才能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观念。也就是说,讨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尽快得到所研究问题的结论,而是要宽分展现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挑战性,从而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结合上述学生的提问我设置了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某郊区一家奶牛场的工人,每天不得不把这个场日产量10%的一吨左右的鲜牛奶象污水一样处理掉,这种情形入冬后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由于新鲜牛奶不适宜储藏,只能及时处理掉。据了解,该郊区50多家奶牛场每天要倒掉数十吨牛奶。请谈谈对造成上述现象原因的看法,并为这些奶牛场出些点子以避免浪费。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办法,如制成牛奶副食品。送给福利院、提高牛奶质量等,又得出了: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尊重并运用价值规律的结论。通过这样的问题研究,可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减少了学生的盲从心理,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
三、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归宿,也是 “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景。对于教师来说,特别要利用好语言手段,即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教师都要及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必须用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或表扬,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以培养或巩固学生的自信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设计良好问题情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采用学生上台演示或讲解,体验角色转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等。结合学生的第三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研究:每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当年度的热门学校或专业报考的人数较多,因此造成许多学生分数较高也未被录取的现象;有些学生虽被录取,但由于同类专业毕业生太多,就业不够理想。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有什么启发?经过讨论研究,同学们一致认为:只要存在商品经济生活,价值规律必然存在并起作用,因而我们学生现在就必须树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正确观念。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第三个问题,也实现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我就让学生演示说明: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树立(平等互利等)观念(括号内为学生填写内容,以下同)——养成(平等待人、诚实守信等)习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树立(追求效率、竞争创新等)观念--养成(遵纪守法、守时守信等)习惯。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解决,使学生不仅搞懂了学科知识,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 协作式学习网络环境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门必修课程。它强调对所学习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目的是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获得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解决实际问题。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研究性学习,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共享资源,可以实现跨时空的交流,可以便捷地记录和展示学习过程,教学管理、评价反馈可以更为积极,资源和教学组织也可以更为灵活。但如何恰当合理地运用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服务,以及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当一个怎样的作用,写出来与大家探讨。
首先,把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整合于研究工作性学习,为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丰富资源和技术支持:(1)提供网上信息资源。研究性学习活动需要以大量的、开放的信息资源作为基础,而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好提高了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学生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子图书馆、电子报刊等所有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2)提供信息处理工具。研究性学习包括一个对信息加工的过程,学生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类汇总等,使之获得知识,以现规律,提交成果等。(3)提供互动交流工具。网络等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沟通交流和有力工具。而合作研讨在研究工作性学习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计算机网络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专家等的跨时空的交流,扩展思想的广度。利用网络,还可以实现学生的网上远程协作学习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4)作为管理监控工具。研究性学习必须有有效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评价。信息技术可以对学习活动的规划设计,搜集和保留关于学习过程和效果的信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测评、反馈和建议,并在必要时有针对性干预和控制。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是我们所倡导。那么,什么是协作学习呢?协作学习是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在协作学习中,学生借助他人(同小组的人或老师)的帮助,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并利用网络等共享资源,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协作式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五个步骤:1、确定任务,2、制定小组计划,3、协作研究,4、成果汇总,5、最终评价。协作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是: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同一协作小组内各个成员或不同协作小组针对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任务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协作交流,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利用网络环境可以开展校际协作学习、校际交流学习、校际合作学习、Think Quset、Web-Quset等。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校际协作学习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学习任务。(2)确定协作学习的对象。(3)制定学习计划。(4)制作上传学习活动成果的白板等。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工作性学习有三个要素:网上资源是研究工作性学习的重要知识源泉;工具软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网络平台是合作研究与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研究工作性学习班也要从这三个要素入手,创造一个网络协作的环境,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模式。
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
[作者简介]文红欣,柳州师专高级讲师,广西柳州54500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3―0178―03
当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研究型课程也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其作用,广大教师仍然在不断地探索。笔者试就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环境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内涵的再理解
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以说,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内容既可以是传统学科的,也可以是新兴学科的;既可以是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多科综合、交叉性的;既可以是偏重社会实践的,也可以是偏重文献研究和思辨的。即便是同一主题,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视角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留给学习者以足够的思维空间。研究性学习适应了信息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趋势,是一个理性的价值趋向,它有力地回答了校本课程向何处去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的:(1)面向未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基本的科研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2)立足现在,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具有“双向性”,既要注重学生今天的成长,又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形态迥异、独具特色的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力培养的成效性、实施过程的规律性和实施方式的灵活性。
研究性课程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是新课程结构中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
首先。基础性课程是课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知识基础、研究意识、研究方法和背景知识。如果离开这个基础,片面强调研究性课程,必将削弱课程结构的主体功能,使研究性课程丧失物质来源,从而最终丧失其生命力。
其次。研究性学习对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研究性学习又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必须的研究能力和方法,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最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相互作用,渐进发展。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依从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如果能辩证地认识和处理这“三课程互联体”的关系,那么,这三类课程的学习就会是一个在层次上逐级提高、在量上逐步扩大、在质上逐级升华的统一体。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历了好几年的发展过程,探索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和理解上的偏差,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功能的发挥,阻碍了研究性学习深入、健康地发展。
1 对研究性学习定位把握不准。对于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二是认为它是一种课程形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观点认为,它是指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将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求知,学会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实施中,坚持这一观点的教师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向研究周期短、内容适合的学科内容渗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模式。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研究性学习有必要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独立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理由是:(1)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为载体;否则,教师容易沿用习惯的课堂学科教学方法。(2)即使各门学科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3)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所以需要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开设研究性课程。
其实,在实践中这两种观点并不互相排斥。从理论上可以认为研究性学习既是学习方式又是课程形态。
2 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理解不透彻。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要求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3 教师思想与知识准备不充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学生在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时间,指导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和地位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在实际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有关文件学习不够,思想与知识也准备不足,结果一时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正常开展。
(1)教师思想准备不足。随着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对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降低,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把学习内容以结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学习内容的垄断者变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但相当多的教师思想准备不足,未能及时转变角色,不能很好地适应研究性学习指导,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在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时越位,甚至包办代替,学生创造性与自主性受到扼杀,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2)教师的知识准备不足。由于学生的研究课题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所以教师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从精于某一学科走向全面了解各个学科,从只懂专业知识到充分涉猎科学、人文、社会多种学科领域。我们的教师多数或许是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能手,但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在知识上仍然准备不足,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适应当前课程开设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知识储备,不断提高指导能力。
4 不重视研究性学习,拒绝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多教育者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仍然把研究性学习当作单纯的学科教学来看待。还停留在过去的考试和评价模式之中,担心开设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高考成绩,特别是担心会影响学习好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的人认为,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搞研究性学习难有作为,成效不大。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了某些学科的正常课时外的补充课,成为一种科普活动或兴趣小组等随意性较强的课外活动或者培养尖子生的课堂。
5 过度提倡研究性学习。与不重视研究性学习相反,过度重视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和正常学科教学对立起来,甚至用新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学科课程相对立,没有认识到必须将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课程的优势结合起来。
三、构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良好环境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在实施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需要学校、教师的长期努力,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中,在考试的超常压力下,研究性学习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教师、学生、家长的观念能否根本改变?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否达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是否愿意去搞研究性学习?在学生的合作意识差、研究能力低、缺乏成功体验的情况下,如何启动研究性学习?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合研究性学习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关系素质教育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课题。
1 要从转变观念人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校师生要转变传统的培养人才的观念,要认识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要站在国家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不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立体教育模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全社会人人有责。
2 要进一步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讨工作。实施研究性学习应该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性教育政策,是以改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评估制度、考试制度为其固有内涵的全面改革。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实施。
3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很难适应要求。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显得束手无策,有些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远不如学生。各地要有组织地进行师资培训,在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应尽快增加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模式、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
4 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各级教研部门也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评估,各校之间要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各地、各校可有侧重地先试点,后推广。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择个别班级开展实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绝不可一开始就一哄而上,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影响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篇5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
任何一种的变革都是对固有模式的辨证否定,“破”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立”。教育改革自然也不例外。
当前,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其“关怀人文,关注人性,关心理念,培养能力”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高屋建瓴的创新精神赢得了广大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无庸置疑,研究性学习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贡献,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但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避免“只追求表面的热闹,只作为应试的点缀;只盲目随波逐流,只热中于一蹴而就”的倾向。
一、表面热闹,内里空泛――“虚火”太盛
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无人质疑,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盲目性。比如,研究课题的立项方面,有些学校一夜之间,课题便如雨后春笋,一哄而上,蜂拥而起。大至“七星连珠”、“太空防御”,中至“巴以冲突”、“三农问题”,小到“交通安全”、“家庭盆栽”……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本文无意将研究性学习神秘化,但选题的盲目与盲从只能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歧途。对于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可贵的创新精神,当然要爱护、培养,但更应该恰当地引导。要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便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当然,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选题上可以尽可能的灵活些,但是,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是否应该多一些冷静与清醒?是否应该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能否在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的同时,实施一些科学精神的熏陶呢?还是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不要说那些“大课题”,就是那些“小课题”,即便是老师都真正难以“研究”清楚。有人可能会说:“研究性学习并不看重最终的结果。”不看重并不等于说没有。正是因为不看重结果,所以才侧重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试想,盲目又盲从地选定一些并不恰当的课题,结果会是怎样?只能是或举步维艰、虎头蛇尾,或草草收场,不了了之。学生也会对研究性学习产生误解,或以为科学研究高不可攀,或以为科学研究“不过如此”。这样不仅对研究性学习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也不利。加上有人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够,以为研究性学习冲击了应试,于是便匆匆转向,至多留下几个课题的“空壳”,以为应景之用。穿着新鞋,又走回老路,背离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岂不悲哉。
这种“表面热闹,内里空泛”现象的实质,是我们自身的浮躁与盲目,是“虚火”太盛。只有存一份“平常心”,才会营造一片“清凉界”。
二、急功近利,越俎代庖――“心劲”太高
近日,笔者的一位同事去观摩某校高二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回来后说:“他们那些成果据说两年才研究出,放在我的学生身上,两个礼拜就搞定了。”也许,该老师的弟子确实属于“高足”之类,也许该教师指点有方,也许,学校的科研环境特别好,也许,课题的研究难度并不大……但经过了解,上述诸因素均很牵强。
希望上述例子仅仅是个别现象,是例外,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究竟有没有类似的现象?“研究性学习”这个名称,是近年才流行开来的,但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精髓并不是新出现的。古人云:“博学,明辨,审问,深思,慎取,笃行”,不就包含有“研究”的因素么?每当听到把开展研究性学习当作某某学校的教育教研“特色”时,就不禁为研究性学习而担忧。难道我们平日里常规的教育教研活动就没有研究性学习了?好像只要冠以新鲜名称,就是喊一声“芝麻开门”,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梦想“今日播种,明日收获”不是研究性学习的追求目标。我们可以接受没有结果的研究,但是我们应该拒绝揠苗助长的急功近利行为。在中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基本的科研能力。若论“高深”,学生可以进入高校继续深造;若论“新鲜”,我们大家无非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因此,不必“着急”出所谓的成果,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何愁不出成果。
更有甚者,唯恐学生“不会研究”,教师便包办一切,越俎代庖,然后,罗列“成果”,蔚为大观。这种在强烈的功利目的驱动下的做法,已经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一代伟人曾咏:“心潮逐浪高,把酒酹滔滔!”那是旷达中有怀念,别有一番韵致。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的是心平气和,心无旁鹜,从容自然,以求知为至高乐趣,以探索为最大快乐,以创新为终极目标。“心劲”倒不必太高,只要严谨求实地按照科学规律去做,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急功近利、越俎代庖只能是适得其反。
我们的教育经历了太多的曲折,有过“万马齐喑”的肃杀,有过“上下求索”的迷茫,更有“百舸争流”的生气――毕竟我们是在往前走。
篇6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 优化问题 德育教育
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初步形成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高中数学中的优化问题体现出研究性学习中的德育教育。我通过三道优化问题的例题进行讲述。
例1:某单位用2160万元购得一块空地,计划在该地块上建造一栋至少10层,每层2000平方米的楼房。经测算,如果将楼房建为x(x大于等于10)层,则每平方米的平均建筑费用为560+48x(单位:元)。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该楼房应建为多少层?(注:平均综合费用=平均建筑费用+平均购地费用,平均购地费用=购地总费用/建筑总面积)
设应建x层
f(x)=21600000/(2000x)+(560+48x),(x≥10)
f(x)=10800/x+48x+560≥2 +560=2000
当10800/x=48x,即x=15时,f(x)最小。
答:该楼房应建为15层。
通过这道例题,学生初步对建筑有了了解,楼房该怎么建造,高度,每层面积,每平方米建筑费用之间都有关系,都要利用数学这个工具才能完成。
例2:计算机把数据存储在磁盘上。磁盘是带有磁性介质的圆盘,并有操作系统将其格式化成磁道和扇区。磁道是指不同半径所构成的同心轨道,扇区是指被同心角分割所成的扇形区域。磁道上的定长弧段可作为基本存储单元,根据其磁化与否可分别记录数据0或1,这个基本单元通常被称为比特(bit)。
为了保障磁盘的分辨率,磁道之间的宽度必需大于m,每比特所占用的磁道长度不得小于n。为了数据检索便利,磁盘格式化时要求所有磁道要具有相同的比特数。
现有一张半径为R的磁盘,它的存储区是半径介于r与R之间的环形区域。
(1)是不是r越小,磁盘的存储量越大?
(2)r为多少时,磁盘具有最大存储量(最外面的磁道不存储任何信息)?
解:由题意知:存储量=磁道数×每磁道的比特数。设存储区的半径介于r与R之间,由于磁道之间的宽度必需大于m,且最外面的磁道不存储任何信息,故磁道数最多可达 。由于每条磁道上的比特数相同,为获得最大存储量,最内一条磁道必须装满,即每条磁道上的比特数可达 。所以,磁盘总存储量
f(r)= × = r(R-r)
(1)它是一个关于r的二次函数,从函数解析式上可以判断,不是r越小,磁盘的存储量越大.
(2)为求f(r)的最大值,计算f′(r)=0
f′(r)= (R-2r)
令f′(r)=0,解得r=
当r< 时,f′(r)>0;当r> 时,f′(r)=0
因此r= 时,磁盘具有最大存储量。此时最大存储量为 .
这样,利用数学中的优化问题,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曾经和一个学生谈话,那个学生认为学不学习毫无所谓,反正以后想做生意。于是我给他看了一道题,让他看看做生意与数学的联系。
例3:某制造商制造并出售球形瓶装的某种饮料.瓶子的制造成本是0.8πr 分,其中r是瓶子的半径,单位是厘米.已知每出售1mL的饮料,制造商可获利0.2分,且制造商能制作的瓶子的最大半径为6cm.问(1)瓶子半径多大时,能使每瓶饮料的利润最大?(2)瓶子半径多大时,每瓶饮料的利润最小?
思考1:1mL饮料所占的体积是多少cm ?半径为r的瓶子最多能装多少mL的饮料?
思考2:每瓶满装饮料的利润(单位:分)是多少?
思考3:设每瓶满装饮料的利润为f(r),则函数f(r)的定义域是什么?
思考4:函数f(r)=0.8p(r /3-r )(0
思考5:函数f(r)=0.8p(r /3-r )(0
思考6:市场上等量的小包装的物品一般比大包装的要贵些(如半斤装的白酒比一斤装的白酒平均价格要高),在数学上有什么道理?
将包装盒捏成球状,因为小包装的半径小,其利润低,生产商就提高销售价格平衡与大包装的利润。
德育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行动”学习。但这里所讲的“活动”或“实践”,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从直观上理解,把它理解为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让学生“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为“知与行”、“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与统一。那些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没有触动的“活动”,不是真正的具有“育人”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篇7
专题研究性学习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语文教学思想。它打通了学科,打通了课内外,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有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和《我心中的语文》。这是课程改革精神在教材编排中的具体体现。从选材上看,这10个专题范围非常广,和自然、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教师与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不让学生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成为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
1.专题学习的凝聚性
一个专题就是一个聚焦点。“专题”的凝聚性是建立在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逻辑分类基础上的。比如专题《荷》,它可以把古今中外所有描写荷花的诗、词、散文、小说、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影视作品等等都囊括进来。这里“荷”是个聚焦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的时候能很好的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在这个专题的学习中也可以适当的收集一些关于其他花卉的知识进行比较,更好地了解荷的属性。但决不可以随意发挥,必须要以“荷”为聚焦点。这样就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2.专题学习的开放性
①专题学习形式的开放性
一般的语文学习都是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专题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确定了自己探究的小专题后可以到社会上作调查,可以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等等,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狼》专题前,可以上网观看狼的影片,了解一些关于狼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和学生多交流讨论,这肯定会让学生有新的发现。
②专题学习空间的开放性
学习的空间不再拘泥于课堂和校园,可以走出校门,延伸到整个社会和自然界,将学习与社会考察、公益活动、社会生活等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专题《广告多棱镜》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好的广告语进行欣赏。尝试给身边的某一件物品写一段广告语,也可以让学生为某一公益活动写个广告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③师生关系的开放性
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既可以是传道者的角色,也可以是学习者的角色,学生可以收集到老师不了解的知识,师生之间可以建立一种相互平等、民主尊重的和谐关系。
3.专题学习的探究性
在专题学习之前,教师就该告诉学生,“专题”中的内容是别人研究的结果,但只能是较好的,而不是最好的,还有待我们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探究本就是无止境的。学生要改变以前的依赖老师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题”学习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其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能力形成的过程。
4.专题学习的综合性
语文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它综合了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专题”的设计是跨学科的,给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冲破语文学科知识,衍射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如《狼》专题的内容就综合了文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学生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可以了解一些关于狼的文学作品,也能了解一些关于狼这种动物的特性。以《荷》的专题为例,可以将文学(写荷咏荷)、生物学(荷的生物属性)、地理学(荷的生长环境)、药物学(荷的药用价值)、经济学(荷的经济价值)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囊括进来,师生共同探究。
5.专题学习的实践性
篇8
关键词:探究学习;基本步骤;问题类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32-02
一、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
1.体育教师讲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对于学生探究学习来说,什么因素是必备条件,那就是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体育知识储备,他们是否具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思考与回答问题的能力。如果这些知识与能力不足,那么,探究学习实际上是很难有效地进行的。下面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些体育知识和能力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得呢?一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二是通过体育教师的讲授指导。在探究学习实践中,我们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与体育教师的讲授指导相结合,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2.合理地设计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学习中面临的“目的虽然明确但怎么才能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当学生在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契合、不匹配时,疑难问题会成为学生急切必须解决的心理困境问题。所以,合理地设计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情境,首先是要给予学生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学习内容,然后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机,继而是开发学生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新问题的创新性解决能力等。合理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根本在于必须合理地进行问题设计,严格来说,没有一定深度和难度问题的探究学习,是对学生没有产生一定心理困境的学习,探究的意义和价值都会大打折扣。所以,合理地设计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情境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3.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要素
在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都大同小异,问题会经常地出现,同样也会降临到许多老师和学生头上,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发觉到问题的存在并且把它提出来,这就是老师和学生都存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差异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敏锐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教师和学生,当然由体育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探究学习是比较多见的。探究学习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有一定深度、有一定难度的,一般来说是从记忆性问题开始,其后向理解性问题过渡,最后向创造性与批判性问题推进,所谓先易后难、层层递进、逐渐提高就是这个意思。
4.探究学习时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最重要
问题提出之后,如何组织与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体育教师要考虑下述一系列的问题,如确定探究学习的进度;预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明确探究学习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明确体育教师指导的重点,如何指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怎样指导才算充分;及时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适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适时指导学生向其他人或同学求助等,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在探究学习中要考虑的具体问题,也充分表明了探究学习时体育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是多么的重要。
5.探究学习的及时反馈与总结不可少
探究学习的及时反馈与总结必不可少,探究学习中,体育教师的理解更深刻,知识与技能的水平更高,在探究学习与指导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在不受众多背景性知识的约束下,可能会有更独特的视角,因此,在探究学习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应加以鼓励。探究学习中,学生可能并没有找到应该有的答案,可能有一些对问题的不同于常理的理解,也可能因学习能力有限、知识准备不足而没有真正投入到探究学习之中,体育教师要思考不同情况出现后的对策,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
二、探究学习的问题类型
探究学习的关键是要能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具有一定难度、具有一定探究意义与价值的问题。那么,探究学习的问题都有哪些类型呢?常见的问题类型有以下几种,我们以体育老师在抢篮板球教学中的探究学习为例,对问题类型进行分类叙述。
1.“是什么”类型
回答这类问题,就是要指出或确认某个经验事实。如体育教师提的探究问题是,同学们现在看一场篮球比赛录像,我们观察到,投篮命中率高的球队一般投篮命中率可以达到60%~70%的比率,而投篮命中率低的球队一般投篮命中率却只有30%~40%,那么,60%~70%与30%~40%之间的比率差距是怎么造成的呢?学生讨论后,回答:“60%~70%的球队比30%~40%的球队抢到篮板球多。”“很对,这说明抢篮板球的学习是不是很重要?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与掌握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师用探究问题做课的导入很成功。
2.“为什么”类型
回答这类问题,就是要寻找事物或现象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从而对某个或某类经验事实提供一定的理论解释,或者针对某种理论提供一层比一层深的理论解释。如看录像中,体育教师继续提问:“下面注意观察,抢篮板球成功技术实际上只占20%,如果几个人抢篮板球,怎样才能有效地抢到篮板球?”学生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然后选了一名学生进行回答:“要想抢到篮板球,我们感觉要先站好有利位置进行卡位。” 体育老师说:“回答得很好,这正是我们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内容。”这个问题的抛出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3.“有何用”类型
可以从事物或现象的应用方面提出问题。如体育教师提的探究问题是,同学们注意看,我做两个不同的示范动作,这两个示范动作不同点在什么地方?有学生抢先回答:“一个动作有转身,一个动作没有转身。”“很好。”体育教师进而追问:“转身为什么呢?”学生不太坚定地回答:“为了寻找起跳时机。”另一名学生赶紧接着回答:“还是为了有利于快攻。”这个问题链对抢篮板球后的快攻路径交代得很清楚,把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引导到体育教师想要的答案上。体育教师继续问:“抢篮板球时,双手和单手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回答:“单手高。”很实用的问题一下就让学生理解了单双手抢篮板球的不同意义了。
4.“如何做”类型
篇9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
“亲其师,信其道”,而亲其师是有前提的,一个业务平平、语言乏味、没有爱心的教师,学生很难亲其师,自然也就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应该做到勤思考,善钻研,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学艺术,用自己的知识魅力给自己的课堂增添一份亮丽,以此深深吸引学生。同时要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爱点亮学生前进的方向。无私的师爱,会在学生身上产生共鸣,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2.在教学中要善于“懒”、敢于“放”
教育家魏书生说:教师要用心去“懒”。教师要少讲,要做“懒”教师,让学生做“勤”学生!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应该怎样“懒”呢?很多时候知识不应该是由老师讲出来的,而应该由学生自己在探索中去思考、去发现,去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获得的知识才不容易忘。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谈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帮忙,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题可以让学生去讲,同时要求学生不仅要讲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还要通过这道题尽可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方法,以便解决同一类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严密的推理习惯;当题的难度比较大,学生解决起来比较吃力时,教师也不要急于解惑,可以给同学们一些提示,当然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对交流后的成果进行展示,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各取所需,各尽其能,老师只是起到了组织和点拨的作用。采用这种方式,课堂的气氛是快乐的、积极的,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能被调动起来。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学生在“放”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我们教师,自然也会在“懒”中感受到教学的幸福。
3.富有创意,引人入胜的导入
在教学中,富有创意,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不但能调节课堂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到数轴这一节时,某位教师引用了赵本山等表演的小品《卖拐》中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没病咱走两步。”然后找一名同学到台前来“没病走两步”,通过向前走向后走,从而走出了一条形象的数轴,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对数轴和它的三要素的理解就更形象、更具体了。在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借助一些实物,一些图片或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实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策略
具体方法是:按成绩把全班同学平均分为五组,选五名能力强、学习好的同学为大组长,负责对组员进行分工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名同学在学习中的表现都作为评分的依据,得分和扣分的条目可以打印出来贴在墙上,使学生有据可依,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都不会希望自己给组内拉分,会改掉一些坏毛病,并能积极表现,争取为组内赢得分数,冲刺冠军。这种合作竞争的策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借鉴网络游戏中的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为什么网络游戏吸引人?
(1)、网络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升级”,随着一个人的级别越高,他的能力就越强,使玩家每天都有所期盼,有所追求。
(2)、很多网络游戏会不时推出一些“任务”“奖励”给玩家。由于这些任务和奖励的吸引力和效果,使玩家们乐此不疲。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采用积分卡等类似的设计。例如:纪律达人卡(5分),发言达人卡(5分),书写达人卡(5分),善思达人卡(5分),考试达人卡(10分),并且根据所得的积分,学生可以换取一些喜欢的小礼物,积分越高,可换的礼物越好,还可以把积分高的学生的照片帖在班级的英雄榜上,在家长会上公布英雄榜上的同学名单,以引起同学们的重视。通过游戏式的“做任务”、“奖励”、“升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6.采用“思维导向四步法”,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道题拿出后,同学们的反映差距很大,有的马上举手,而有些同学可能连题都没看明白。不找同学说吧,会的同学就得等着,不仅浪费他们的时间,还容易造成他们趁机说话,那就找同学答吧,可那些不会的同学就会象吞了一把硬枣,难以消化,久而久之,自然会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思维导向四步法”,具体是:一道题拿出后,让学生先后思考四个问题:(1)这道题怎么做?运用哪些知识?为什么要运用这些知识?(2)如何用一句话,给其他学生以最具启发性的提示?(3)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还有其他结论吗?(4)改换或增添条件,又能变成什么题?例如:某商品每件的标价是330元,按标价的八折销售时,仍可获利10%,则这种商品每件的进价为多少元?一名同学给出的提示是:利用利润率公式。原本也就是10人左右举手,一句话使很多人豁然开朗,超过半数的人都自信的举起手来。接下来又有人提出,可以用增长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以免出现分数线,导致计算错误,还没等这名同学坐下,就有人提出可以把公式去分母进行变形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又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标价,折扣,进价,利润率已知3个可求第4个,按照这种方式可以有很多变形,马上有人回应他的说法,其实标价乘以折扣就是售价,所以只要给出售价,进价,利润率任意2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也有人谈到如果把利润率改成利润也可以把原题进行变形…他们都争着抢着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运用了这种方法,就不会有同学觉得无事可做,因为这种思考是无止境的,可以很好的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而且他们对其他同学的想法也很感兴趣,愿意积极的参与进来,这样就达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作为程度差些的同学在给出一些提示后,也可以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印象深刻。实行“思维导向四步法”,可以使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绽放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和灵活性。
7.补预习是后进生最佳良药,而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对于后进生,“补预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我们班,有一个叫李博的孩子,几乎每次数学测验都是倒数。一次期中考试过后,这个孩子非常消极,下课就趴在桌子上,不愿意接触任何人,为了帮助他,我决定给他补习。而他基础太差,对学习也完全没有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给他补预习。方法是这样的:第二天要讲的内容我给他提前讲,要求他必须会,并强调第二天肯定要提问他。到正式讲课的时候,我会选择一些简单的正常他能会的题提问他,没多久,他对我提出的问题就可以应对自如,在其他同学惊奇的目光中他找到了自信,并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一次考试中,他取得了112分的好成绩,同学们都反映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而我知道这都是“补预习”的功效。这次考试之后,我没有再给他补习过,而他的成绩却扶摇之上,中考达到了116分的高分。112分的成绩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成功真的是最好的激励。
总之,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以教师的爱和智慧为引领,讲求方法和策略,用心去琢磨,大胆去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08
[2] 肖川 欧阳新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02
[3]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篇10
一、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幼儿是在游戏中、人与人的交往中,在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中无意识学习语言的,所以在学习英语时。老师应该不让幼儿感觉到是在学习一门语言,而是在从事人生中的各种活动。那么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使那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再现而吸引他们,唤起他们的感受,让他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英语单词eyes、ears、nose、month时,教师可组织幼儿玩游戏《我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在哪里》。在游戏中教师用英语说幼儿则用小手指出来.游戏可以多次重复、变换角色,这样幼儿会轻松地记住单词。对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说:“Icanseewithmytwolittle……”然后让幼儿把英语的单词说出来。在学习家庭成员的称呼时,教师可先将教室布置成myfamily(我的家),而家里的成员,可让幼儿扮演,然后再进行角色游戏表演。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学到father、mother、grandfather、grandmother,同时也巩固了一些问候语:Goodmorning、Howareyou等。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练习不同的角色的用语,从而促进了幼儿英语口语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音乐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戏剧游戏以及歌谣游戏,展开教学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把游戏作为主要方式,让幼儿以动作、表情和口语等形式参与活动,使他们在动身体、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感受英语,运用英语。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玩的愿望。又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到英语。
二、尊重幼儿,把微笑带进课堂
尊重幼儿,对幼儿讲民主、宽容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交际教学模式”。微笑是创建愉快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微笑代表着老师良好的心态,可构建师生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老师对幼儿都是板着冷峻的面孔,学生就会感到可怕,心理产生压力,和老师就会疏远。在课堂上就不敢说,不愿说,这样的课堂气氛就活跃不起来。因此,教师应面带着微笑向幼儿致以亲切的问候。如:Howareyou?幼儿感到老师和善可亲,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会高兴地回答道:“I’mfine!”反之,如果同样的一句问候,但老师却是板着面孔说,那幼儿敢回答吗?所以说微笑创造快乐,老师的微笑,对幼儿的尊重会使英语语言的交际活动变得亲密无间。幼儿敢想敢说,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幼儿以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心态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育效果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拓宽英语使用的环境,使幼儿能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英语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自然渗透英语。幼儿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每一项活动都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英语交流,例如:早上幼儿来园见到老师,用英语向老师问候:“Goodmorning.”放学了和老师说:“Goodbye!”在活动中幼儿之间可以说一些简单的口语:“Whatisyourmane?”等。在教室的英语区域内,贴上附有英语单词的小图片,也可将书本、铅笔、尺子等学习用具放在区域里,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和幼儿玩游戏,要求幼儿回答时尽量用英语说出该物品的名称。总之,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把所学的英语自然地运用到生活环境中。同样,在幼儿园过生日会让幼儿开心,大家唱英文歌曲HappyBirthday,赠送礼物,其乐融融。所以无论是英语老师或是非英语老师,都应着力创设一个有利于英语教育的环境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并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地和幼儿用英语进行交流,为幼儿创设一个学习英语的氛围。
四、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 上一篇:直接融资的形式
- 下一篇:多媒体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