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瓦斯爆炸事故 矿山安全管理 现代化安全生产管理
在中国,矿山工作已经被列为是最危险的工作之一。我个人是在上大二的时候开始关注矿业工作的,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发生了众多的煤矿事故,至今历历在目:
2009年2月22日,山西古交市屯兰煤矿(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公司)四采区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初步核实当班入井436人,造成78人死亡、114人受伤,其中重伤5人。
3月21日,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三角塘镇企业办煤矿(非法)发生透水事故,经调查,共有13人被困在井下。
5月30日重庆松藻矿务局同华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突出事故,共造成30人死亡77人受伤。
5月15日,云南昭通地区镇雄县武德镇干沟村茶山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事故发生时有13人入井,其中10人死亡,3人轻伤。
6月17日,贵州省新桥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9人死亡,4人失踪。
7月22日,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鑫永丰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有24人入井,其中1人升井,23人被困。
11月22日,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郭家湾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5人死亡。
2010年3月1日神华集团骆驼山煤矿发生透水事故,经调查,事故发生时井下共有77人,目前已有46人安全升井,还有31人被困井下。
这些也仅仅是一部分事故,据网上估计,2008年煤矿事故共造成3092人死亡,但是相对以前已经有很大的提高, 2002年6995人遇难,2003年6702人遇难,2004年6027人遇难,2005年5491人遇难。这一系列数据是多么吓人啊!而事故的发生有绝大部分是因为人为原因,因此必须进行矿山安全管理。
所谓矿山安全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地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它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只能够由于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实现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管理的内容如下。
(1)系统危险性的识别;
(2)系统可能发生事故类型和后果预测;
(3)事故原因和条件的分析,可做定性分析,也可作定量分析,可做“事后”分析,主要做“事前”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而定;
(4)针对系统做可靠性或故障率的分析;
(5)用人机工程的控制,研究人机关系和最佳配合;
(6)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因素的研究;
(7)安全措施;
(8)应急措施。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系统管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室,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已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人本管理。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3)预防原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以预防为主,通过有效地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4)强制管理。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活动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和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地安全生产管理。
结语:实现现代化安全生产管理已经迫在眉睫,每年如此大的伤亡是多么的恐怖,只有实现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才能使煤矿行业有一个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矿山事故分析与系统安全管理.冶金工业出版社.
篇2
关键词:现代港口安全;安全生产管理;生产事故;系统管理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059-02
市场经济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为港口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经验告诉我们,事故的控制必须同时从“技术、管理、教育”三大措施入手,而其中管理是最重要的措施和手段。通过对近十年来秦皇岛港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发现,大部分事故是可以避免的,造成事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指挥人员的违章指挥、操作人员安全知识的匮乏、安全管理不到位等所造成的:(1)劳动者安全素质下降,生产经营单位的职工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无知和侥幸心理,安全认识不到位,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贯彻落实;(2)大安全、系统安全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必须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和优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3)应对突发事故的预案和预案的实施有明显不足。
一、现代港口安全生产管理
为了有效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并将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内的目标,营造一个安全、稳定、无害、和平的作业环境,作为港口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方针,应用现代港口安全生产管理方案。
(一)现代港口安全生产管理内容
随着安全生产管理科学的发展,以及职业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推行,形成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的运用这些原理对港口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管理,将会收到很好的成效。
(二)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基本规律及其预防措施
事故的发生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反应,即:人员伤亡的结果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致。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首先,要结合港口企业装卸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在宏观上对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体系,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来监督企业的装卸生产作业活动,在宏观上调控安全生产,保持企业整体安全。其次是微观上的安全生产管理,运用安全评价来发现和评定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找出安全生产管理的漏洞;以人为本,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水平;采取有效的设备、技术管理手段,不断改善设备、工艺、技术的安全状况等等,从而在提高人的安全素养水平的同时提高物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度,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
1.以预防事故为中心,进行预先安全分析与评价。预防事故的根本在于认识危险,进行危险性预测,运用科学知识和手段,对装卸设备、生产系统和作业中实际存在的危险及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和推断,并进一步做出估计和评价,以便查明系统的薄弱环节和危险所在并加以改进,同时也可对各种设计方案能否满足系统安全性的要求进行评价,作为制定措施的依据。
秦皇岛港一直推行危险源分级管理,对大型装卸机械设备、变配电室等重要的部位进行重点控制,实施定期检查和随时监察,严格进行危险预控,保障安全。
2.从总体出发,实行系统安全管理。在装卸生产过程中,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很多的,包括人、设备和环境等因素,如人的误判断、误操作、违章指挥及违章作业,设备缺陷、安全装置失效、防护器具的缺陷、作业方法及作业环置的缺陷等。因此,安全是同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和条件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的,不考虑这些联系和制约关系,只是孤立地从个别环节或在某一局部范围内分析和研究安全保障,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实施系统安全生产管理,应当包括安全设计、审核、评价,安全制度、教育、操作,检修、检查及事故管理等各项安全工作。
3.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把安全同生产的稳定发展统一起来。现代港口装卸生产广泛实行自动化和连续化,设备和部件如发生故障或失效,不仅会使功能降低,影响生产的稳定,而且还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把可靠性、安全性和生产稳定性三者结合起来,是企业进行管理与经营决策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则,设置防止误操作设施的安全装置以及采取预防性维修等措施来提高设备和部件的可靠性,实现设备、装置的本质安全化。
(三)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所采用的方法
1.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和教育。秦皇岛港非常重视安全宣传和职工教育,采取多种教育途径,其中主要有集中的安全培训、班组安全活动日等,同时充分发挥安全会议、港报报、有线电视、黑板报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已经逐步形成“我会安全”的职工整体意识水平。
2.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重视激励作用。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同时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引入多种激励机制,从而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
二、应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不断提高秦皇岛港口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管理问题,既有人对物的管理,又有人对人的管理,还包括人、机、环境三者的多元复杂的多矛盾问题。也就是说现代港口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实现科学、系统的安全管理,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根据对秦皇岛具体的事故分析,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认真学习安全管理专业知识、规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
在秦皇岛港一直推行安全目标精细化管理和安全生产责任网络管理,全面推行质量体系标准化,实施安全评价和隐患排查相结合等。认真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重视事故的调查处理,查清事故发生的原因,对职工进行深入教育,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做好事故的统计分析,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制定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以此指导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要从生产环节和岗位的标准化抓起,推广周边港口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建立健全各环节、各岗位的安全质量工作标准和安全生产责任制,规范安全生产行为,监督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严格落实,特别是各部门安全第一责任人。在秦皇岛港,推行安全生产承诺制度,从上到下,层层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同时要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发挥广大职工的监督作用,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和奖惩制度,定期对各类人员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这样将责任分解到每一位职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责任网络体系,提高了整体安全管理水平,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篇3
【关键词】 建筑施工 安全管理 PDCA 危险源
建筑结构形式复杂,规模大,施工环境更换频繁,建设主体各参与方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施工过程缺少相应的标准化要求,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决定了施工安全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结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制度不完善、现场的安全达标率低、伤亡事故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建筑规模越来越大,施工速度和难度也不断加大,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更给建设工程施工带来不确定安全因素,安全问题对技术、劳动力、安全意识以及科学管理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增加安全生产的基础设施可以改善劳动条件,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发展优势。通过安全管理系统的完善能够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改善劳动作业条件,保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能够保证工程质量的合格,减少返工等带来的经济和进度损失。
1 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识别和安全性评价
1.1 危险源的基本定义和分类
危险源是指能够引起工作环境破坏,财产损失,劳动者产生伤害的根源,是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问题,包括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两种。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释放意外能量的危险物质,例如运行机械、氧气瓶等。第二类危险源指导致危险物质释放能量,或者破坏约束措施的各种因素,例如人和环境因素等。第一类危险源可以采取相应的约束措施来限制危险的发生,第二类危险源则要强调人的行为安全性,不能破坏对危险源的约束条件,减少失误。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主体,决定了事故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则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决定了可能性。
1.2 危险源的辨识和控制过程
危险源辨识及时找出可能引起事故的根源,主要任务有识别可能的危险因素和识别发生时可能导致的后果。常用方法有现场观察、询问交谈、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事故分析树、故障分析树等。
基本过程包括业务分类、辨识危险、确定风险、确定风险的接受程度、制定控制措施、评审措施。通过编制工作活动表,收集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将施工流程按照流程划分。评价时考虑控制的有效性和失效后造成的后果,编制控制计划时要确保新采取和已有的控制措施仍然后效,最后检查风险的容许性。
1.3 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又称风险评价,是一个综合性过程,涉及到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因素,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做出综合评价,针对问题,结合当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将危险程度降低到最小。
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不仅要进行现场检查和整改工作,还要对施工现场的整体安全性进行分析和监控,结合建筑现场的特点采用成熟的评价方法,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综合评价。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和层次分析法等。
综合评价的基础和关键是评价指标体系,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安全生产、卫生防疫、劳动保护以及安全文化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可以分为高处坠落、电击伤害、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四种,在制定指标体系时要将安全防护、脚手架、临时用电、施工机械等作为重要因素。
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系统可以纵横向分解。纵向为公司层和项目部层,公司层负责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总方针、总目标以及操作标准。项目管理层主要负责在项目上具体的将各项制度、方针实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横向分解为安全生产部、工程技术部、物资部、设备部、运输部、培训教育部、消防保卫部等。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以安全生产为目标,将各阶段、各环节以及各职能部门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互相协调和促进的整体,有明确的目标、权限和职责。安全管理的内容要包括管理制度、安全方针和目标、机构和人员管理、安全技术管理、设备和设施管理以及安全生产评价等。
建立安全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了解事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组织、管理、技术和经济上保证生产的安全进行;能够将全体职工协调组织起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和工作,建立全面的安全管理网络;可以在整个企业内部沟通安全信息,使管理能够上下衔接、左右协调。
3 PDCA循环模式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3.1 PDCA基本原理
PDCA代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通过制定计划确定方针、目标等活动内容;然后组织力量执行计划,确保计划顺利实施;通过检查分清执行情况的对错,找出执行中的问题,提高效果;最后总结处理结果,吸取成功经验,找到失败原因,以利于以后工作借鉴。
循环的基本提点是周而复始,每次循环解决一部分问题,出现新问题和没解决问题时重复循环;大环带小环,一个企业是一个大的循环,内部各部门又是一个小环,每个层次都要进行循环,将整个计划紧密的结合起来,共同发展;阶梯式上升,没循环一次都要有所进展,有所创新,保证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采用统计工具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例如直方图、因果图、统计表、分层法等。
3.2 PDCA循环应用的制度要求
统一的安全生产制度,安全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产起到促进和保证作用,不能为了降成本、赶工期而忽视生产安全方面的投入,片面的强调生产是极其危险的。要以统一的制度对生产和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实行程序标准化、安全设施规范化的职业安全管理体系思想,做好危险源的分析、评价等一系列工作。
全员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是全员参与的活动,安全涉及到生产经营的各方面、全过程,只是第一责任人和安全机构的力量无法保证没有疏漏,安全生产中全员都要责任和义务监督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隐患。
持续推进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和PDCA循环要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能因为一方延误另一工作,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来提高循环的效果,同时循环的不断进行也能找出制度的不足,不断的促进制度完善发展。
3.3 PDCA在安全生产管理上的难点
PDCA最先应用到的是质量管理上,而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相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难点,所以要了循环在应用中的难点和差异。
缺乏成熟的管理模式,我国长期以来侧重技术、轻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指导性文件和标准,不同企业和项目之间安全管理的实施情况差异大,不能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价。
安全管理策划的规定不明确,安全管理策划的规定总体还是建立在实践经验上,不能适应当前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和危险源的复杂多变。
危险源的辨识复杂,危险源是随着施工工艺和生产条件不断变化的,每一个施工阶段危险源都在不断变化,危险源的辨识是一项困难的工作。
施工现场的安全评价方法少,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危险隐患,缺少针对性和预见性的方法,安全管理更强调的是遵守法律和相关规定,对分包队伍的管理不完善,只是重视执行环节,安全检查方式被动,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动力不足也是安全生产的难点。
参考文献:
[1]吴慧娟,张强.当前我国建筑生产安全形势、原因及其对策.建筑安全,2003,18(9):5-5.
[2]王健.浅谈现代建筑企业生产安全管理.西部探矿工程,2003,15(11):186-188.
[3]程杰.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现代管理科学,2002,21(9):42-43.
[4]上海工程建设监督研究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篇4
一、职业安全教育对预防事故的作用
化工行业的特点是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泄漏、连续生产、事故易发、安全生产风险较大等,属高危行业。要防止事故,就需要掌握事故发生和控制的原理,即事故预防原理。在现代安全系统论原理中,事故系统涉及四个要素,通常称“4M”要素,即:
人(Men)——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
机(Machine)——机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最直接因素;
环境(Medium)——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人的行为和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因此是构成事故的重要因素;
管理(Management)——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因素,因为管理对人、机、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
人作为安全活动的主体,是安全系统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成为实现动态安全的关键。人的安全行为受安全意识的影响和支配,安全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安全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化工生产逐步向集中化、复杂化、连续化发展,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随之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操作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那些高危化工生产过程的企业来讲,高素质的操作人员对于安全生产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双师型”师资
目前,化工类技工院校大都没有开设安全教育方面专业课程,也没有专职的安全专业教师,并且教学所用教材及所讲内容,不少与生产现场实际相脱节,而一些在生产中早已普及使用的先进设备,却没有出现在安全教育的课堂上,这必然导致安全教育效果不好。
学校应增加安全教育的师资力量,注重师资的外引内培,真正让安全教育做到卓有成效。一个途径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讲授安全专题教育课。企业工程师大都掌握许多关于安全生产的案例,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授课,可以加深学生对安全重要性的感性认识。另一个途径是专业教师去企业生产现场收集安全案例,体验各种生产现场,参与企业的实际操作。教师把收集到的事故进行分类整理,配以资料、图片和课件,对各种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防范,发生事故后如何处理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安全知识培训。事故案例教育在培训中对学生有极大的震撼力和说服力,学生听起来精力集中,记忆深刻,使学生把已有的对安全知识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提高安全意识。
三、在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化工安全内容
教师可以在讲授化工工艺方面课程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化工安全教育渗透其中,包括化工生产的特点与安全、化工生产中的重大危险源、化学危险物资、防火防爆技术、工业防毒技术等内容。在讲授化工设备、化学产品有关原料性质、工作原理等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去实施操作工作。
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渗透安全意识
篇5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U412.36+6文献标识码: A
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复杂、露天作业繁多、建筑与地质环境关系密切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高速公路施工项目在筹划、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都面临着众多的风险。因此,加强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分析、控制与防范,对高速公路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施工风险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对风险的认识和处理
要想加强对施工项目的风险控制,就必须对风险有着很清楚的认识,要在对各种风险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严格把握住施工面临的风险状况,通过对风险的精确估算、严密的判别和科学的分析,从而对整个施工项目的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同时,有助于施工单位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采用多种方式对将要面临的风险进行对比,从而做出最合理最科学的决策。
2、促进决策科学化,降低决策的风险性
在施工管理中全面实施风险管理,可以促进施工决策的科学化,大幅度避免决策的失误,从决策上降低施工的风险性。在对施工项目各种风险的深刻认识上,采用先进的风险评估手段,对施工项目即将面对的各种风险作出处理,这样便可以将施工项目中的各种损失降到最低;或者采取相关的前瞻性策略,让施工项目及时在遭受了风险的情况后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费用补偿,从而大大降低了施工中的损失,有助于提高施工的经济效益。
3、提高风险意识,有助于安全开发
对施工项目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有助于培养提高施工单位的风险意识,有利于改变以往被动的接受施工的风险,实现对施工中各种风险的主动认识,并对风险作出合理的预测,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这样有助于施工建设的安全开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增强了应对施工中风险的能力。
二、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内容
由于高速公路施工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而为了预防和应对这些风险,有必要引入安全风险管理理念,对风险进行识别和预防,进而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提高高速公路施工的风险预防能力,保证高速公路施工的顺利进行。
1、风险识别
指找出影响高速公路施工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因素,并识别出这些风险究竟有哪些基本特征、可能会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风险识别是高速公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整个高速公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不能准确地识别施工面临的潜在风险,就会失去处理这些风险的最佳时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速公路施工的风险识别工作。
2、风险评估
指在整个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连续的辨识和分析,为有效地控制风险提供依据。风险评价通常也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风险辨识;第二,风险分析。对隧道施工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估算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大小,找出其中的关键风险,确定高速公路施工的整体风险,为如何处置这些风险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风险评价是高速公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前提,在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
3、风险应对
指当高速公路施工风险发生的时候,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进行处理和应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应对措施:一种是在风险发生之前,针对风险因素采取控制措施,以达到消除或者减缓风险的目的,包括风险规避、风险缓解、风险分散等措施;另一种是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财务安排来减缓风险对隧道施工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包括风险自留、风险转移等措施。
4、风险监控
指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的处理效果进行监视和控制,风险监控应该贯穿于高速公路施工的全过程,并且需要连续进行,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
三、风险管理在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1.建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是以传统管理的经验结合现代科技方法,结合法制、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实现项目生产及社会活动的正常运转,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要做好安全生产,施工单位的负责人是关键,应当建立和健全以负责人为首的分级负责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实现施工项目的“本质安全化”,即项目的建设从开工开始就必须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源头消除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对安全事故进行预控,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2. 高速公路施工的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
随着建筑施工项目规模的不断增大,施工难度和科技含量日益提高,对于已知风险的预控已不能满足安全风险管理的要求,应更主动的结合项目特点进行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即在项目施工之前,首先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进行概略的分析。由于安全风险具有潜在性的特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发展成事故,因此在项目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应当对危险因素、危险源、触发事故的条件进行分析,考虑在不安全的现象或状态下,能够转化为安全所应具备的条件,以及产生事故的情况及后果,并对产生的危险进行等级划分,根据频繁程度和危险性的起因等进行分析,从而决定如何采取预控措施,避免其发展成为事故。
在对风险源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频繁程度、产生的后果进行确定之后,施工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综合评价,最终得出各项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哪些项目需要投入更多资金与人力,并最终确定适用的安全风险控制、管理措施。
3.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采用危险回避措施,在建筑施工项目完成风险分析、评价之后,如果发现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很高,且可能导致的损失也很大,又没有其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降低风险时,可以主动放弃项目、放弃原有的计划或改变预期目标,使其不发生或不再发展,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
或者采用风险控制的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例如对施工进度的安排上可以前紧后松,留有余地;对建材采购中严把规格质量关;雨季施工时考虑汛期排水等。同时可以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尽可能防止扩大和恶化,减少损失,例如对于施工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延期可以采取加班加点的方法,调整计划安排来控制工期损失。
4.高速公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由于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较差,所以安全教育作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抓不怠,劳务队组进场后必须经过公司、项目部、队组三级教育,并在施工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将工程特点、危险源、安全操作规程等予以告知,最终实现安全工作总体目标的前提保障。
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日益增大,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密度与安全管理难度随之加大,应当加大对安全生产科技技术的投入。可以在施工难度高、危险性较大的施工区域安装电子信息监控系统,这样不仅能及时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也能对安全风险重点、难点部位进行有效的检测与控制。同时,大力推广安全适用、先进可靠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设备,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与设备,也能对全面提升施工企业安全风险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高速公路施工项目在施工的时候,客观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在高速公路的施工过程中,应当进一步的重视风险管理的作用,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这样不仅有利于投资效益的提高,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且对降低工程风险带来的影响和损失,提高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也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对安全生产管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上述的辅助安全生产管理均可采用网络技术来实现。而且,无论是通过Internet,还是通过生产经营单位内部自己建立的局域网,都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取信息资料更容易、更迅速。当前社会,在安全生产管理信息获取方面,网络似乎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2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2.1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对管理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加工、存贮、维护和使用,以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据安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安全信息为对象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一样,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是把人包括在内的人机系统,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1开放性
如果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则称之为开放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有其自身的结构,但这种结构要想发挥其功能,就必须对用户开放,对其他系统开放。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的其他子系统,如生产系统、运输系统、教育系统、劳资系统等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2.1.2人工性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帮助人们利用信息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决策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工系统,具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2.1.3社会性
信息系统是为了满足人们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信息交流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流。信息活动起源于人类的认识活动,信息交流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都要求人们收集和传递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它具有社会性。
2.1.4系统行为的模糊性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其边界条件复杂多变,系统内部也存在着许多干扰,这种干扰是系统本身所无法克服的。此外,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作为系统的主体,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人的行为不同于机器的运作,容易受感情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具有意向性、模糊性。由于上述两个原因,造成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行为的模糊性。
2.2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2.2.1开发的几个基本观点
1)系统的观点。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系统,它具备系统的基本特点。一个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有它的系统目标,整个系统的功能就是为了系统的总目标,而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分解为若干相互关联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各自有其独立的功能及边界,有它的输入和输出,它们彼此联系和配合,共同实现系统的总目标。2)用户的观点。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安全管理者决策服务的,安全管理者是系统的用户,只有使用户满意的系统才是好的系统,这就要求系统分析设计人员自始至终与用户一起共同进行。系统开发人员必须有这样的观点:不是“我来设计,你去用”,而是“我来设计,为了你的使用”。3)阶段性观点。严格区分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阶段性,每一个阶段必须规定明确的任务,审核每个阶段的阶段性文件(成果),该文件是下一阶段的工作依据。如不严格按阶段进行开发,将会给工作带来极大的混乱,甚至造成返工。例如:系统分析未完成便匆忙选择机型,确定硬件配置;系统设计未完成,就开始编写程序,这些做法都可能造成浪费和返工。
2.2.2开发的基本条件
实践证明,计算机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并使用恰当,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5]。1)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计算机能将大量的数据高速、准确地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变为对决策者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只有输入的数据准确、完整,才能真实反映客观情况,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输出结果。国外有句名言:“进去是垃圾,出来也是垃圾”。设想,若一个管理不善、生产秩序混乱、原始数据不全、不准的单位,那么它只能向计算机输人“垃圾”,当然输出的结果必然也是“垃圾”。因此,只有在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稳定的生产秩序、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准确的原始数据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计算机的有效作用。2)需要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开发队伍。由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它的开发需要一支由各种专业人员组成的开发队伍。不但要有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技术人员、安全管理的技术人员,还要有既懂计算机又熟悉安全管理工作的系统分析人员,当然还要有系统硬、软件的维护人员和操作人员、数据管理人员等,而这支来自各部门、各类专业,知识结构不同但开发目标一致的队伍,还需要有一个善于组织工作的领导来全面负责系统的开发工作,使全体开发人员分工负责、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系统的开发目标。3)系统使用单位最高领导者的领导和支持。开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周期长、耗资大、涉及面广的任务,它的开发影响到安全管理工作的制度和方法,也会涉及到安全管理机构的变化。这种影响大的开发工作,如果没有单位最高层领导的参与和具体领导,就不能协调各部门的需求和步调,开发工作也将不可能顺利进行。4)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一套庞大的计算机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系统,这就使得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本身需要巨大的开发费用。开发成功后还需要各种各样系统运行费用,比如系统运行和维护费、员工培训费、水、电、纸、软盘等日常开支等。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处理业务扩大的需要,一些机器设备也要随之更新并增添功能更强的各类软硬件,这些都需要巨额的投资。
2.2.3开发的基本步骤
1)安全管理需求分析通过需求分析深入了解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现有安全管理基础工作的状况,比如:现有数据资料的完整情况、数据采集和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信息源(点)及时获取信息的可能性、整体上的软硬件环境(技术条件、管理条件)是否具备等,以便为正确决定开发信息系统的时间、规模及目标提供依据。2)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与规范化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要处理的主要对象。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与规范化的工作量十分浩大且要求较高,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数据的来源主要有:现行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业务流程中的有关报表、报告、卡片、图示及各种文件和各种任务指标信息,比如事故档案、安全检查情况及隐患整改报告、安全管理文件、专业分析资料及现场图片等。数据收集的方法见本章第一节,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按照统一的格式做规范化处理。3)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关键性工作,难度较大,需要进行反复认真的研究分析,其重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程序设计、程序编码、代码设计和数据结构设计等。4)数据库设计主要工作包括:用户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选用关系型数据库系统,通过建立概念模型来解决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使有关的数据模型与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模式相符合。设计时应本着减少冗余、结构规范合理、又容纳尽可能多的安全信息的基本原则。5)应用软件编程针对安全信息管理要解决的不同对象问题,设计各个程序模块,然后选择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和必要的软件工具,按模块分别编写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在应用软件开发技术方面,尽可能实现优良的人机界面及系统的优化和多功能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采用先进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平台技术、全汉化的人机界面以及随机帮助提示和滚动条浏览,操作时不必手工输出,只需轻点鼠标或移动光标选取即可,或采用触摸屏方式,使安全信息处理工作在高效、可靠、友好的环境下轻松完成。独立清晰的体系结构和先进的集成化技术,使安全信息的输入、维护、检索查询、统计分析、图形处理、事故预测、图表卡片输出及系统管理等各功能模块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依存,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充性。具有完善的Windows特性,可实现对图、文、声、像等各类安全信息的综合管理,具备多媒体处理功能。6)系统运行调试首先,对编制完成的各程序模块进行单体调试,确保程序运行的通畅,并具有良好的自检功能和容错功能;其次,在单体测试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联接测试与综合测试,完成系统集成和综合试运行。7)系统验证和维护完善包括系统目标的科学性、软件程序设计的正确性、有关预测管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的验证和整个系统运行的维护完善工作。
3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最重要环节。系统设计过程就是实现系统需求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提出各个环节的处理方案,最终达到程序实现。系统设计工作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程序实现。
3.1总体设计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是根据系统安全分析所确定的系统目标、任务和逻辑模型,按不同对象或功能将系统划分为若干分(子)系统。系统的基本结构可以抽象的用系统简化模式描述,如图1所示。
3.2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数据结构设计数据结构是用来描述系统中某一系列相关数据元素的集合,其名称主要用来惟一标示这个数据结构,故不能有重名或别名。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应在遵循信息系统设计原则的同时,根据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后确定。从数据名称到每一个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和字段长度的设定,都应符合系统规范,以便于安全信息的处理。如:事故及原因分类、隐患分类、术语表达等数据字段的设定和处理,都要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范(规定),缺少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也要尽可能与目前通行的表达方法一致。此外,还需要对数据结构及字段含义作简要的描述。2)代码设计为了便于整个系统信息的交换和系统数据资源的共享,同时也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需要对安全管理各类数据统一分类编码。在代码设计过程中,确定代码对象和编码方式时,有的数据元素已有国际代码或行业内通用的代码,则尽可能选用之,如:事故原因、事故分类等,没有通用代码的部分则应本着符合规范、便于使用的原则去编写。3)输人输出设计根据安全信息处理的要求、业务管理部门规定的统一格式和日常工作习惯,设计数据的输人输出格式,如各类安全信息图表、事故分析报告等。4)数据存贮设计设计确定数据存贮内容和存贮容量,并根据数据存贮要求和设备条件,设计文件系统的结构及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保证。
3.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在详细设计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功能特点将系统划分若干模块(子系统),在每个模块下面还可以划分若干子模块。各模块间应具有独立性和关联性,使整个系统易于调试、实现、维护、扩充,增加系统的灵活性和通用性,这样就容易适应系统环境的变化。如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设计以下主要模块:安全信息综合录入维护、多媒体信息查询、统计分析、事故预测、辅助决策、图表处理、系统管理等。
4基本配置方案
4.1系统软件平台选择
根据安全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和当前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情况,软件的选择应着重考虑易于开发、维护、使用及具有多媒体处理功能的新一代软件。一般有以下几类:1)数据库系统选用目前较为流行、较为完善的新一代关系型数据管理系统开发平台,如:Vis-ualFoxpro等。2)操作系统选用具有优良人机界面的中文操作系统,如:中文Windows2000。3)编程语言尽可能选用功能较完善的程序设计语言及有关的软件,如:C++,Pascal,Java,Office2000,VisualBasic等。
4.2系统硬件设备配置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设备配置,首先要从计算机系统的琐能、可行性、安全性以及成本和有关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实际需要和本单位的具体条件,选择合理的配置方案。常见的有单机、终端和网络等不同的配置方案,单机方案通常只需一台主机和打印输出设备即可,终端方案需要主机、终端显示器、键盘和电缆连接线,这两种方案较经济实用,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网络方案是安全信息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通常建一个局域网接口需要的硬件设备有:服务器、工作站、网络接口卡和电缆接线等。人和机器是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两部分,同时也是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的重点。而人的行为又是第一因素。只有当人们的安全意识非常强,再加上正确的管理、科学的工作方式,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5安全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篇7
关键词:施工技术;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确保施工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就必须加强科学的技术管理工作。但是建筑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生产活动。在每一项工程开始施工之前,有关单位必须按照施工组织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工程各自特点和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从投资进度、技术质量、组织管理、安全文明等各方面建立起系统的控制体系,以指导工程施工,实现投资与建设的目标。那么本文就阐述一下,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工作。
施工技术管理的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在国家相关规范、政策的指引下,依据先进管理技术,高效率的组织工程施工,形成优良的施工秩序,保证文明施工、安全施工的实现,切实提升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确保建筑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完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可以确保工程施工技术满足国家规范要求,施工工序不出现颠倒。
1.2通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施工人员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有针对性的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切实消除工程施工质量隐患,确保建筑工程高质量完工。
1.3加强技术管理有助于机械设备、材料和施工人员潜力的发挥,合力攻关施工技术难题,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工程造价,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通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有助于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更新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切实提升工程施工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2.1了解工程概况,有备而战,要想做好每项工作,必须在工作前对这项工作进行全面了解,这样才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①要熟悉施工图纸、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了解设计要求及细部、节点做法,了解清楚有关技术资料对工程质量的要求;②要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技术经济文件对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技术措施、施工进度及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的要求,了解清楚完成施工任务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③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和了解,熟悉施工图纸,只是对工程的纸上了解,这是不够的。要清楚、全面了解工程,掌握工程概况,必须亲自到现场进行勘察、了解。认真了解工程的基本情况,有利于更好地实施管理、落实施工方法,更好地完善工作。
2.2实行目标组织,面面俱到,实行有目标的组织协调控制是基层施工技术的一项关键工作。做好施工准备,向施工人员交代清楚施工任务要求和施工方法,是为完成施工任务、实现建筑施工整体目标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尤其重要的是在施工全过程中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有关技术、经济文件的要求,围绕着质量、工期、成本等施工目标,在每个阶段、每个工序、每项施工任务中积极组织协调,严格控制,使施工中人、财、物和各种关系能够保持最好的结合,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关键部位要组织有关人员加强检查,预防事故的发生,凡属关键部位施工的主要操作人员,必须强调其应有相应的技术操作水平。在一个施工班组中,人员技能有所差异是必然的,这就需要施工技术员合理分配。施工管理当然离不开“管”和“理”。要“管”好人手的分配,也要“理”顺施工的程序,要随时纠正现场施工各种违章、违反施工操作规程及现场施工规定的倾向性问题。另外,如遇设计修改或施工条件变化,应组织有关人员修改补充原有施工方案,并随时进行补充交底,同时办理工程增量或减量记录,并办理相应手续。并且要在图纸上标识修改的内容,便于施工的顺利进行。不但要做好以上工作,还要严格质量自检、互检、交接检的制度,并督促有关人员做好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
2.3安全管理,预防为主
安全管理工作,在建筑行业上是一项重点工作,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名誉和管理素质。因此,在施工管理工作上,一定要把安全教育工作放在施工管理工作的首位,若忽视了施工安全的管理,那是最大的隐患,是最大的危险,是施工管理工作中最大的错误。而且安全管理的好坏牵连到人的生命,所以安全是企业的命脉。作为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要做足安全措施,对所有的进场人员要做好安全教育与宣传工作,要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让他们自觉遵守安全规则,执行安全措施,才能保障企业生存和工程的效益。
2.4强化组织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管理建筑工地时,要确保工程能够安全,按质、按量地完成,不但要有一定的技术,而且还要有科学的管理,注重良好集体的建设。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凝聚力,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施工班,集体的凝聚力越强,班组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越顺利,越有效果。因此,必须加强集体的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使集体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为了使工程质量符合有关设计要求,就要依靠技术人员的团结协助。如何得到班组人员的信任,同时可以很好地管理他们的工作,服从自己的安排和要求,要依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融洽关系。一名施工员不但自己要有高质量的技能,而且还要具备科学的管理能力。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开展工作过程上依靠集体的力量,双方达成共识,哪怕工程再大、楼宇再高、要求再严,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工作中,我们不能忽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应关心施工人员的生活,从各方面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自尊心。
2.5加强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企业按有关规定要求,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所建立与形成的反映工程实际情况的资料。主要包括:工程管理资料、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工程验收资料等,它是施工过程管理过程的实施反映。
3.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3.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教育培训体系,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3.2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组织施工安全作业;
3.3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做好季节性施工准备工作;
3.4经常进行预防性试验,对机械设备做好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修,确保设备性能符合安全标准要求;
3.5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应当符合安全使用要求,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应当采取专项防护措施;
3.6及时发放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作业人员应当遵守安全施工的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等。
4.结束语:
技术管理工作事关建筑工程质量大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贯穿于工程实施全过程,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呈现极其重要的地位。施工中的协调工作,牵涉面广且又琐碎,突出了各专业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性,项目经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同时做好每一部分的工作。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开展经常性质量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reason模型;事故致因;建筑事故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建筑业长期以来一直是职业伤亡事故多发的行业,其中仅死亡人数每年就达二千多人。建筑业伤亡事故多发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也给企业带来惨重的经济和信誉损失。因此,要减少建筑业事故的发生,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基于reason模型对建筑业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对建筑业事故原因进行阐释,供大家探讨。
1.reason模型的基本原理
199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james·reason在吸纳海因里希、舒赫曼、菲伦泽、伯德、爱德华兹等学者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在其著作《人的差错》中提出了“瑞士奶酪”模型,即reason模型。reason模型认为,事故通常不是孤立因素导致的,而是系统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各层次的缺陷不一定必然导致事故,当所有层次的缺陷同时出现时(光线穿透奶酪),系统就会失去多层次的防御保护而发生事故[1]。
该模型认为事故发生遵循“决策错误,管理不善,形成不安全行为的直接前提,产生不安全行为,防御系统失效”的规律。在1995年的后续研究中,reason又进一步深化了组织缺陷对系统安全的影响途径,提出了组织事故病理学模型[2],见图1。将组织错误、作业场所危险因子和个体/群体失误称为事故的贡献因素,认为事故是由组织缺陷经现行失效路径与潜在失效路径对系统安全及纵深防御产生影响而导致的不期望后果。现行失效路径产生于高层决策,通过不同作业场所下错误产生和违章升级的条件延续至相关人机界面中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最终突破系统防御而引发事故;潜在失效路径则直接产生于组织过程,危及系统的纵深防御机能[3]。
2.基于reason模型的建筑业事故致因理论分析
根据reason模型的基本原理,相关文献研究及案例分析,同时结合建筑业自身的基本情况,作者对reason模型进行了一些修正。建筑业事故致因模型主要分为管理缺陷、不安全行为前提、不安全行为和系统防御失效四个层次。
管理缺陷主要指的是施工现场以外的宏观管理上的缺陷,比如政府监管的缺陷、法律法规的缺陷、建设单位安全管理的缺失、企业安全文化的不足等等。
不安全行为前提主要是从施工现场来考虑,结合4m理论,主要包括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作业的因素以及施工现场管理的因素四种。其中:(1)人的因素包括:心理的原因、生理的原因、职业的原因等。(2)设备的因素包括:机械、设备设计上的缺陷;机械、设备本身安全性考虑不足;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或标准不健全;安全防护设备有缺陷;安全防护装备供给不足等。(3)作业因素包括:相关作业信息不切实际;作业姿势、动作的欠缺;作业方法的不切实际;不良的作业空间;不良的作业环境条件等。(4)施工现场管理因素包括:管理组织的欠缺;安全规程、手册的欠缺;不良的安全管理计划;安全教育与培训的不足;安全监督与指导不足;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不良的职业健康管理等。
不安全的行为指的是直接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其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是最常见的不安全行为。
系统防御失效指的是各种安全设备设施、监测监控设备、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及一系列相关人员没有达到应有的防御预期。
3.基于reason模型的建筑业事故致因实证分析
3.1 一起案例
某年5月12日上午9时20分,河南某工地发生井架倒塌特大伤亡事故,造成21人死亡,1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68.3万元。
发生井架倒塌事故的1c号烟囱采用滑模工艺施工,在南侧设4孔钢管组合井架一座,供提升物料使用。从地面至井架顶共设4组缆风绳,每组缆风绳分别向四个方向各拉1根,共4组16根,缆风绳上端采用“y”形与井架杆件连接,下端与地锚相连。井架和缆风绳安装一次完成,由于滑模烟囱位于井架北侧,北侧缆风绳影响滑模施工,每当施工到缆风绳高度时该处缆风绳拆掉,随即围绕烟囱捆绑后与井架拉结。
顶端缆风绳高于烟囱,不影响施工而保留至滑模施工完成。
5月10日,在安装烟囱爬梯时,捆绑在烟囱上的缆风绳影响施工,滑模工程施工负责人同意作业人员拆除了井架北侧在烟囱上中间两根缆风绳,但爬梯安装完毕后一直未恢复。5月12日,现场组织井架拆卸工作,作业人员共42人,其中地面8人,井架上部6人,其余人员沿高度方向相隔站立在井架南面架体上,以传递拆卸的杆件。当井架顶部的红旗、把杆、吊轮拆除后,由于需要拆除井架顶部杆件,现场领工要求作业人员松开井架顶部缆风绳的地锚。南侧和北侧地锚卸掉绳卡后,缆风绳未能拔出(南侧被浇注在混凝土地板中,北侧被土埋入)。当松开西侧缆风绳地锚后(东侧尚未松开),作业人员用铁锨挖被埋在土中的北侧缆风绳。井架在被拆掉的两根缆风绳没有恢复的情况下,北侧仅有两根缆风绳来平衡南侧4根缆风绳所产生的拉力,以保持井架的稳定。在挖土过程中,作业人员松开了井架顶端北侧埋在土中的缆风绳时,井架上力系失去平衡。南侧4根缆风绳产生的拉力对井架形成向南的倾覆力矩,从而导致井架在瞬间向南倒塌。
3.2 原因分析
(1)管理缺陷
政府安全监管职能上的缺位使工程建设的安全监控处于真空或失控状态,保证施工人员安全与健康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如同虚设,施工中的诸多安全隐患不能排除,伤亡事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该事故中开发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没有认真履行市政府赋予其规划建设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责,放弃了对开发区该工程的管理,导致安全监管缺位。
建设单位不合理压缩工期,程指挥部在有关建设手续未办理完备的情况下,急于开工建设,且要求施工单位把合同约定工期110天压缩到71天,严重违反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2)不安全行为前提
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滑模工程施工使用的施工方案未经监理审批,施工中也未认真按此方案组织作业,拆卸前更没有进行技术交底,对关键部位没有进行检查。施工现场的负责人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指挥。
工程项目部未对外包作业队的资质、从业人员资格进行审查,现场未配备专职安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管理处于失控状态。该事故中,施工作业人员大部分为临时招募的本地农民工,未进行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差。倒塌的井架是滑模施工队伍自行加工的非标准井架,且未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项设计,制作粗糙,使用前未经检验和验收。
(3)不安全行为
该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差,违规作业,在没有恢复北侧缆风绳的情况下,盲目拆除顶部缆风绳造成井架倒塌。
(4)系统防御失效
施工中的重要环节,监理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对专项施工方案没有进行审查;项目经理部负责人、监理人员不在现场监督,且无专职安全员,现场安全管理混乱,没能及时发现重大的安全隐患。
以上四个层面的缺陷分别串联起来,共同导致了该事故的发生。
4.结语
reason模型告诉我们,组织各层次的缺陷不一定必然导致事故,当所有层次的缺陷同时出现时,系统就会失去多层次的防御保护而发生事故[4]。把reason模型用于建筑业事故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用系统的思想考虑问题。建筑事故的发生不是由单一层面的单一原因导致的,而是由多个层面的缺陷在一个事故促发因子上同时或次第出现从而导致不安全事件失去多层次的阻断屏障而发生的。这为我们认识建筑业事故的原因及事故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reason j. human error [m]. u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reason j. a system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 error [j].ergonomics, 1995,38(8):17-21.
篇9
【关键词】供热生产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问题与对策
1.供热生产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设备的管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一门学科,当某一管理方式不适应其发展时,就会出现形形的问题,进而有可能转化为管理与质量、安全、环境和救益等矛盾,具体说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1管理机构不健全
一些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精减机构,压缩编制,不重视机械设备管理,导致机械设备管理班子不全,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和人员,或将机械设备管理职能并八其他非本专业部门.使设备管理技术人员过多压减,力量薄弱,无法正常行使其综合管理职能,由此造成上下脱节,最后形成谁也不管的散乱局面。
1.2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很多供热生产施工企业没有认真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规范规程和标准的要求,缺乏严格、完善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没有建立设备台帐,缺乏机械运行的原始记录和维修记录.机械设备技术档案管理落后等,导致无章可循,管理杂乱,缺乏约束机制。
1.3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力度不够
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主要是设备的购置管理和设备的内外平衡调度管理,一些企业不能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划、生产经营状况来科学制订技术装备规划和需求计划。有关设备管理人员不了解机械设备的技术动态和现状,缺乏应有的市场信息,不能有效地对设备进行动态管理,导致购置的设备或从外部市场租赁的设备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其次,有的企业下属单位无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企业总体装备规划,违背装备原则,自购、滥购设备,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4施工现场“重使用、轻保养”的拼设备行为严重
供热生产施工企业推行项目管理,一些项目只注重抢施工进度,讲经济效益,没有长远打算,对设备只管使用,不管保养的拼设备行为,造成机械设备超负荷运行,带病运转,违章操作,甚至发生机械设备事故,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其次,部分机械操作人员的惰性作风,只要机械能转得动,根本就谈不上去保养,最终造成机械设备损坏。
1.5维修管理制约设备能力的发挥
在维修管理方面,企业采用“事后维修”管理体系,对重要设备和生产线上的设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采用“计划预修制”,则形成过剩维修或失修的现象;其次,维修工人的技术素质、责任心,维修配件的质量、贮备和供应,以及维修工艺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也制约着维修质量。
1.6机械设备陈旧老化.更新改造困难
由于市场的影响,部分供热生产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企业装备费用不能到位,使装备计划成为一纸空文,企业只能以陈旧老化的设备,甚至是报废多年东拼西凑的机械设备来勉强应付施工生产,这些设备技术性能差,故障停机率高,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
2.强化供热生产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的相应对策
解决上述问题,供热生产施工企业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中华全国安全生产法》,按照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12800l一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IS0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等标准的要求,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行业、地方等有关规章制度,重点要落实和完善以下几个问题:
2.1提高认识、落实组织、建立健全设备管理机构和制度
企业的主要领导应对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对设备管理的方针、目标作出决策,要建立健全设备管理机构,定员定编,落实岗位责任制;企业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条例、标准及规章制度,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和规范设备基础管理工作,制订一系列较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操作性强的规章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建立强而有力的约束机制;其次,对机械运行原始记录、维修记录、设备台帐、机械设备技术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也必须引起重视,实行微机跟踪管理,使之实现其科学、有序的管理。
2.2加强设备前期管理工作
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生产和经营状况制订技术装备规划和需求计划,合理选配设备,做到有的放矢,在购置设备特别是大型机械设备和技术先进的机械设备时,首先要有充分的市场调查,掌握设备的技术动态和市场状况,遵循“先进、适用、经济”的原则,优化选型,比质比价,选购价格合理、性能优良的设备;其次,新购设备开箱和初次使用验收要有管理制度,发现不合格等问题,要及时向供方反馈信息,按合同进行处理。
2.3严格检查,严格考核
严格检查,严格考核,改变传统管理方法,是一条重要的新举措。严能带出设备维护保养的好作风,严能提高设备管理部门的权威性,严能使制度得以落实。要严查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遵守操作规程等情况,杜绝违章,有效防止拼设备行为;其次,对大型机械设备要实行“机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增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
2.4科学维修管理
现代机械设备维修制度是预知维修,但是,根据供热机械设备的使用特点,全部采用预知维修是有困难的,对一部分简单机械也是没有必要的,通过实践摸索,将计划预修制的基本原理和预知诊断技术结合起来,可产生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具有一定的故障诊断设备和仪器,采用较强的故障诊断技术,开展设备状态监测与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降低故障停机率,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2.5采用适用的维修新技术
根据供热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在对设备进行维修的同时,适时地进行设备的局部技术改造和更新,建立专业分工的维修体制,配备先进的维修机具,掌握维修新技术,培育维修质量好、工期短的维修能力;对燃料、油料实行科学管理,根据油质化验结果确定使用期。这样可以花费较少的资金,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6保养与维修相结合
维护保养是修理的基础,修理是维护保养的保证,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及时处理发生的问题, 随时改善设备的技术状况,防患于未然,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就能稳操主动权。大量事实证明,机械维修保养工作做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机械能否正常运行,能否充分发挥效能和寿命,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安全。工程机械的维修保养工作目前仍旧坚持传统的清洁、紧固、调整、和防腐。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应尽可能地将状态监测与维护保养工作结合起来,提高维护保养工作的科技水平。
综上所述,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人员的全面参与,积极配合,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各方人员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开拓进取,以适应现代高技术设备的发展需要。 [科]
【参考文献】
[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12(3).
篇10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管理措施
铁路施工企业项目工程财务管理是铁路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盈利的最重要基础工作之一。经营中会面临着外部市场大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考验,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铁路施工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专门方法,对铁路施工企业的资金及其运营,进行全面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认真履行财务管理职责,做好各项财务收支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依法合理筹集和利用资金,有效利用企业各项资产,以质量为目标,加强成本控制,搞好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铁路施工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经济效益,实现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价值最大化,确保企业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
1、铁路施工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项目成本管理是铁路施工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工作总体上看比较规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1 粗放经营,财务管理滞后
经营管理工作还处于生产型、经验型阶段,各级管理者对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虎头蛇尾。财务会计的反映、监督、参与决策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
1.2 资金管理分散
施工企业的特点是点多、线长、流动作业,这使得流动资金难于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尽管这些年开展了工程项目管理经理负责制,实行“买料到现场,拨款到项目”的管理方式,但仍然发生资金分流、财权分离、管理分散的现象。
1.3 工程成本管理弱化
在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上,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成本意识淡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被削弱,片面认为企业的各项支出就是成本,什么样的费用支出都可以列支,成本科目成了“万能科目”,致使工程成本开支范围扩大,造成成本核算不准确,乱挤、乱列、乱摊工程成本现象时有发生。
1.4 工程价款结算清理困难,占用资金严重
目前,施工企业工程价款清算难已成为老大难问题,并且呈快速上升趋势。由于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使施工企业变现能力减弱,资金周转困难,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5 基础工作薄弱,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一些工程项目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粗放、不正规、不标准,会计人员是临时借调的,甚至有的是未经专业技术培训,无证上岗,从而出现了银行、现金账不能日清月结; 会计账簿设置不合理、不齐全;成本核算方式不科学,内容不全面等问题。
2 、铁路施工项目工程财务管理措施
2.1加强施工中的成本管理
(1)材料费控制。施工所用的材料在公路工程成本中占很大的比重,一般可达50%以上。材料成本的节约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材料采购要坚持价格最低、运距最短、储存合理原则,控制好采购成本;派可靠并富有经验的收料人员严把材料质量和数量关;按预算工程量及配合比做好各种材料的用料计划,并加强对生产过程中耗用材料的数量控制,把原材料的消耗率降到最低点;提高模板及零部件利用率。
(2)机械台班费控制。根据施工工序要求,合理调配施工设备,并切实加强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部分机械可实行租赁制,减少购买机械的支出费用,对外租设备,要做好原始记录工作,结算准确;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尽量选用当地的网电作施工电源,降低费用;加强各种机械操作人员的培训,使之更加熟练、规范,防止降低机械的利用率。
(3)人工费控制。尽量控制施工人员的数量,尽量选择多面手的生产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尽量减少使用计时工资方式,而尽可能采用计件工资方式;制定奖惩制度,提高生产人员的积极性;严格控制非生产费用的支出,严格费用程序,节约管理成本。
(4)分包工程的管理。根据招标文件和业主要求,可以进行分包的分项工程,合理分包对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确保工期起到积极作用。工程分包要注意如下方面:一是要选择专业施工队伍,分包队伍不一定要取报价最低的单位,但一定要专业,从其施工的业绩、施工人员素质、相关的施工设备等方面进行考察;二是分包要进行内部招标程序,防止一些技术水平低但要价高的队伍通过关系混进来;三是合理界定分包范围,对自己施工能力不强、地方关系难以处理、以劳务为主的施工项目以及工期紧张的工程均建议以采取分包形式。
2.2加强工程结算和工程款回收
公路施工竣工以后,要及时收集各种竣工资料。做好竣工决算单位工程在施工中应及时收集和保管各种资料,实事求是地进行工程结算,保证不漏项、不漏算,正确套用预算定额和不同类别的工程费用定额。同时,工程竣工决算通过后,应按合同规定,及时收回工程款和工程质量保证金,不能听任业主无故长期拖欠,以致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对追收欠款有显著成绩的人员应予与一定的奖励;对一些故意拖欠工程款的业主单位,应毫不迟疑地诉诸法律,强制债务单位执行。
2.3严格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合同履行过程,包括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工期管理、合同管理等内容。加强施工项目管理·也是公路施工成本管理的重要方向。一是质量管理。质量是控制成本目标的前提。决不能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使用劣质材料甚至偷工减料,从而降低工程质量。当然也不用一味追求超设计的“过剩质量”,质量的过剩,则成本就会上升,经济效益就会降低。二是安全管理。在施工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应根据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做好预防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三是工期管理。正确处理好工期与成本关系,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盲目抢工期赶进度,加大项目成本,更不能因自身管理不善造成项目工期的拖延,加大项目各方面的成本,影响企业的信 誉。四是合同管理。依据施工图、承包合同,根据合同要求的质量、进度等指标,详细地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制定计划成本。对合同中的暂定项目和存在变更的分项工程,及时申报,所有签证、索赔、变更及补充协议均应明确结算造价,手续完备。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合同的变更索赔工作,这是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也是维护企业利益的必要手段。加强合同管理,用合同赋予的权利合理的增加收入,减少支出。
3、铁路施工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
由于工程项目具有价值量大、建设周期长、价格构成比较繁杂等特点,因此在工程价格的确定、控制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众多复杂多变、甚至是不可预见的因素。为避免造价的失控和“三超”现象, 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控制措施, 并使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具体说来,工程项目进行财务管理
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工作:
(1)抓好设计阶段的财务管理控制。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是项目建设提高效益、节省投资、缩短工期的重要保证,抓住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就抓住了造价控制的核心。
(2)做好项目资金管理工作。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部应根据项目规模的大小、性质、施工组织特点、核算力量强弱及项目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安排项目部的资金管理。
(3)建立有效地统一领导、归口管理、责任到人的监督体系,逐步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靠制度来规范开支,靠监督来约束开支。
(4)企业应建立健全工程项目预算和定额管理等制度。如可建立材料订单管理和订单审批制度,从而形成责任约束机制。结合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方法,年末根据预算编制情况编制设备购置计划,做到设备采购事先有安排、财务有预算,筹资有计划,这样既可节约资金又能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需要。
(5)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工程项目的各项资产和人员的优化配置,实现工程项目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教务处新学期工作计划
- 下一篇:中药学专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