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篇1

一、现代企业理论:现代会计学的理论基石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的性质,有两种较大的观点,表现为对企业的两种不同定义,一是科斯的定义,二是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的定义。

根据科斯的定义,“企业的显著标志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他把企业和市场视为“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在企业之外,价格运动调节着生产,对生产的协调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实现的。在企业内部,这些市场交易不存在了,与这些交易相联系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让位于调节生产的企业家一协调者。”②显然,科斯基本上是把企业理解成为一种与市场协调机制具有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行政协调机制。

关于企业的另一种定义是詹森和麦克林于1976年提出的。他们把企业定义为一种组织。这种组织和大多数其它组织一样,是一种虚构,其职能是为个人之间的一组契约关系充当连接点;就企业而言,这“一组契约关系”就是劳动所有者、物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提供者、产出品的消费者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③这里的契约关系既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明确的书面或口头契约,也包括不明确的契约,即所谓“默契”。

如果我们以个人为基本单位,企业所包含的就必然被分解为若干契约关系,参与这种契约关系的无非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和产出品的消费者。如果我们撇开这些契约关系,再来看企业的话,那么,企业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了。

显然,如果詹森和麦克林的观点正确,那么,意味着对科斯的观点之否定。詹森和麦克林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但是,他们忽略了“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科斯却相反,他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忽略了“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因而未能充分指明企业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市场协调的内在联系。企业不同于市场的根本之处在于它具有生产的功能。就契约关系的确立而言,企业确实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但是,作为一个与市场不同的、具有“生产功能”的企业,在契约确立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贯彻这些契约。这时,企业就成为一个层级组织。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就是在这样的层级组织中进行的。因此,全面地理解企业的性质,应该是把表面上似乎对立的这两种企业定义结合起来,企业既是个人之间一组契约关系的连接点,又是一个层级组织,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可见,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企业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性质正表明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层级组织,企业是市场的对立面,它是一种性质不同的协调手段;然而,作为层级组织的企业恰好又是市场本身的产物。除非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一个“巨型企业”,否则,离开了市场,企业便不能产生。在确立了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之后,后面的行文将根据需要而强调其中某一重性质。

尽管今天企业的组织形式存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三种形式,但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同时,推动了现代会计学的发展和完善,而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通过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又反过来促进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和繁荣。这就是现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具有共生互动性。因此,以现代公司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构成现代会计学的理论基石。现代会计学的许多基础问题如会计主体概念等都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基础上。离开现代企业理论就没有现代会计学可言。

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因此,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之进行探讨,有助于会计学界从更高层次理解和把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

会计主体(Accounting Entity)概念是一个古老的会计学概念。

13世纪地中海沿岸各国的会计活动中广泛采用的复式簿记(复式记帐)就已经有了“会计主体”的萌牙,但是,它发展到今天成为现代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却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虽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大概到19世纪下半叶才在现代管理理论上得到正式承认,但是早在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出现之时,独立会计已经孕育着这样的基本思想:企业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其所有者的经济实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主体基本假定促进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然,会计主体概念的真正确立必须以企业经营独立性为前提。在独资或合伙企业阶段,会计主体概念虽然产生,但仍不可能得到充分认识和。只有到了股份公司制度阶段,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明显地分离了,会计主体概念才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

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上,从而,在经济上要相对独立,必须成为独立于所有者之外的“法人”。而公司制度就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法人。但是,事物的发展并非如此简单。在早期,会计主体棗企业的所有者并没有放弃自己对企业的所有权。在相当长的对期内,指导会计主体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权观念(Proprietary Concept),所有权观念主宰着财务会计。虽然这个理论也承认企业在会计上是一个独立的主体,甚至也承认企业所占用的资产应当与业主或所有者分离,但是,它又突出地强调,企业的全部资产归所有者所有,企业全部的负债也由所有者承担,构成所有者的义务。所有权观念只是要求会计主体概念服从于业主严格管理和考核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并不完全承认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在经营上的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

以后,随着金融市场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居上。这时,财务会计的基本观念发生相应的变革,从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Entity Concept)。西方会计学者对主体观念的表述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基本上都包括:①公司与股东的关系如同与外界长期债权人的关系;②股东不拥有公司的经营利润(只有宣告股利及股利支付范围的份额才属于股东);③股东仅仅是公司的投资者,不干预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④财产视为公司占有与支配,而不属于股东;⑤财务报表是面向包括公司管理当局在内的全部利益集团,并非仅仅为股东编制。根据主体观念,公司被认为是一个与其所有者相独立的主体。这个主体本身是独立存在的,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公司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而股东则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企业拥有的资产是企业的资产,企业拥有的负债是企业的负债。我国的公司法体现了这点。

会计主体概念要求主体与主体的所有者以及其它主体严格区分开来,会计总是计量某一个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现代会计学的会计主体概念。然而,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不同,法人都可以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却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独资或合伙企业在会计上视为会计主体,但是,它们却不具有法人资格。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它强调的是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关系。这点正与我们前面强调的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点相吻合。这也正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的原因之所在。

企业要成为真正的会计主体,必须在法律上被赋予独立的财产权。而现代公司制度满足了这一点。现代公司制度可以从不同侧面来描述,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制度至少包括三项内容:①法人财产的形成制度或会计学上所说资本金制度。在投资者依法将其资金投入公司之后,这部分资金就与投资者的其它财产相区别,投资者不再直接支配这部分资金,也不能随意从公司抽回。所有投资者注入公司的资金加上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负债所形成的资产,构成公司的法人财产。②法人对其财产的权利制度。一方面,公司法人可以依法对法人财产行使各项权利如财产的支配权、使用权等;另一方面,公司以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③投资者对公司法人财产及其权利的制约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这是因为:①如果公司没有必要的财产,公司就不具备法人条件;②如果公司对其法人财产不具有独立支配的权利,公司就不可能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也不可能成为民法关系的主体;③如果公司没有法人财产权利,公司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在这里,会计主体实际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的同义语,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在现代公司制度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总之,主体是会计学赖以存在和的前提条件,会计主体概念促进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有现代公司制度才赋予企业真正的会计主体地位,而会计主体概念从微观层面上保证了公司法人财产权不可侵犯,从而保证现代公司制度正常有效运转。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学基础。

三、资本成本会计构想: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

公司资本来源渠道不外乎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条。然而,在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债务资本成本,而没有确认权益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旨在矫正这种缺陷。其主要思想是以股东为导向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右边结构应该进行修正,把原来的股东权益(Shareholder Equity)分成两个部分: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Entity Equity)。根据前述企业的性质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财务报告应该报告主体本身的活动与状况,而不应该主要关心股东们的利益。如前所述,企业(公司)本质上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发达的市场把许多契约关系连接在企业(公司)这个连接点上,股东与公司的关系只不过是这一系列契约中的一个部分。作为一系列契约连接点的企业(公司),与外界存在许多的契约关系,这些契约关系所隐含的经济利益关系都是财务报告所应该报告的。

(一)强调主体权益,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

根据主体观念,会计主体被看成是独立于其所有者的,那么,会计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拥有资产,会计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结欠外界负债。这样,某个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应该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利益而不是其所有者(股东)的财务利益。从这点看,资产负债表的右边报告会计主体的资本来源,而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列示的数额代表在资产负债表日资本投入的各种形态。在这里,资产负债表并不意味着反映各个利益集团和个人在会计主体中的利益或权利;相反,资产负债表只是企业整体投资和筹资活动的汇总报告。因此,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应该是“资产=资本来源”。

按照上述思路,资产负债表右边要进行相应修改。这时,资本来源包括:(1)负债。负债代表各种贷款人、供应商(以应付帐款形式表现)、雇员(以应付工资及退休金等形式表现)和政府(以递延所得税形式表现)提供资本的数额。(2)股东权益。现行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部分并不代表股东所提供的资本数额。尽管实收资本项目反映股东原始投入的数额,但是,留存收益却不代表股东的贡献,盈余是会计主体本身赚取的,而不是股东赚取的。股东实际提供资本的数额大于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实收资本数额。除了实收资本这种直接投入外,股东提供的资本还扩大到与使用这些实收资本相联系而又尚未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他们的权益资本成本(权益利息)部分。尚未支付的普通股权益利息本应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是,在的资产负债表上并没有体现。目前公司对债券持有者的负债是按照其原始发生额加上尚未支付利息额进行计量的,普通股股东权益数额也理应如此计量。如此,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号概念公告的定义不同,股东权益不是一种剩余求索权,“股东权益代表着股东提供资本的数额。它包括他们直接投入的数额加上这些资本应计的利息。利息是使用资本的成本。权益利息是使用股东权益资本的成本。”④(3)主体权益。根据上述,会计主体实际上有三种类型的资本来源,除了负债和股东权益以外,还有会计主体本身努力所创造的资本来源,这就是主体权益。主体权益与现行财务会计程序下的留存收益并不是一回事。在一定时期内,某个会计主体本身的经营活动所创造的资本来源数额通过净收益来计量。净收益应该是各种收入(包括利得)与各种费用(包括损失和权益利息)之间的差额。正如现行的财务会计程序每个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加到留存收益上去一样,每个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应该加到主体权益上去。然而,由于权益资本成本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加以确认,加到主体权益的数额比现行财务会计程序下加到留存收益的数额要小一些。某一特定时日的主体权益是截止到该时日为止的净收益之和。

因此,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资产负债表左边反映某个会计主体的各项资产,而各资产项目反映各种资本形态的性质及其投入的资本数额;资产负债表右边反映取得资本的各项资本来源:负债、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显然,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提出的“主体权益”概念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

(二)现代会计主体概念: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的基础

如前所述,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和企业组织形式以独资或合伙形式为主体时,指导会计主体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权观念。这时,单独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相反,重要的是要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因为从所有者的角度来看,债权人是唯一的、真正的“外来者”。而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相联系的公司通过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个渠道来筹集其所需要的资本。这时,从公司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角度看,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相对公司这个独立的“人格化”主体而言,都是“外来者”。

值得指出的是,现代财务会计一方面倾向于接受主体观念,另一方面却在会计实务中的某些领域继续采用所有权观念。权益资本成本的“待遇”就是其中一例。根据主体观念,无论是债务资本成本还是权益资本成本都是公司使用资本的代价。目前,有些会计著作还认为债务利息从性质上看并不是费用,而是收益的分配,即对各种权益所有者进行的分配,均属于公司收益的分配。根据主体观念,主体本身的经济活动与主体的所有者如股东以及其他主体必须区分开来。因此,从理论上说,利息费用、所得税和股利都是公司的成本或费用。但是,当前的财务会计理论却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利息费用和所得税作为费用处理,而股利作为留存收益分配处理。把支付给股东的股利作为留存收益分配处理,违背了主体观念。它把公司这个主体的所有者(股东)与公司主体本身混淆起来了。这不能不说,当前财务会计不仅理论与实践相违背,而且理论本身也并不是一致的。

综合上述分析,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强调了主体权益概念,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而且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突破了传统会计学只计量债务资本成本而不计量权益资本成本的局限,从而将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全面计量产权成本。

四、结论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以金融市场为依托,以现代企业理论为基础,讨论安东尼教授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并以此为契机对会计学概念进行经济学思考,以期拓展会计学研究的视野,沟通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讨论,形成如下结论:

第一,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从微观层面向经济学靠拢,从而会计利润向经济利润靠拢。

第二,企业性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会计学必然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独立领域。从总体上看,财务会计为“契约关系”的确立服务,管理会计则为“契约关系”的贯彻服务。而现代企业是“契约关系”确立过程与贯彻过程的统一,又决定了现代会计两大独立领域将在新的层次上融为一体。

第三,企业理财的目标应从股东财富最大化转移到企业价值最大化上来。

篇2

前言

MOOC理念近年来备受教育界关注,2012年开始,美国的一些著名高校就建立了网络学习平台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现在我国像清华、北大等名校也已经加入了MOOC教学平台并且会定期相关课程,除此之外还设立了类似“学堂在线”等公开课。MOOC课程引入时间还比较短,我们也是处于一个摸索尝试阶段,下面我们主要对这一理念下《酒店管理概论》这一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进行分析说明。

一、MOOC理念下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设计

《酒店管理概论》是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应用型课程,除了讲授酒店管理的基础管理理论和知识外,还要介绍酒店各主要业务部门的管理方法和实践,而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能将知识内化成能力、缺乏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等主要问题。要在MOOC理念下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了解这一理念下《酒店管理概论》的课程特点,并针对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逐一解决。

(一)《酒店管理概论》MOOC建课结构分析

a.设定十六周作为一个课程周期,每周的视频学习时间可以在90分钟,一节课,课后有15分钟的时间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例如: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对于《酒店管理概论》这门课程在学习的时候,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分割,将重点知识均匀分到每一节课程之中,让学生能够学习的更加全面。

b.对课程部分内容进行模块化的分割,创建酒店管理MOOC教学视频的目录指南和相关章节大纲。使学生能够快速的通过目录找到所需要的知识点视频。每个视频围绕一个概念、知识点或者主题,便于学生查找所需要的知识点。根据《酒店管理概论》的大纲筛选出酒店组织管理、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业务部门管理、酒店服务质量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营销管理等重点章节,并增加到MOOC教学的过程中,来适应不断变化的酒店行业发展现状,使酒店管理本科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来选择性学习。例如:在制作“酒店业的发展”这一节的视频时,根据该课程讲授的规律,一般把它放在第一章较为合适。

c.多样化MOOC视频拍摄,提高技术支持。由于《酒店管理概论》这个课程教学要偏向于理论学习,这样这个课程中很大一部分可以使用PPT录播,一小部分可以采取到五星级酒店选景外拍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选景外拍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直观和形象的了解酒店各个业务管理活动的开展,在进行“酒店主要业务部门管理”这些章节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多制作外拍视频。

(二)《酒店管理概论》MOOC课程教学制作设计

MOOC课程设计一般来说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课件、讲说稿件和视频。《酒店管理概论》MOOC教学设计是运用角色深入的方法来从酒店内部过渡到外部进行教授,其中主要角色变化过程是由门外汉到酒店职场新人,再到未来管理者这样不断深入,所以仅靠PPT来展示效果不明显。建议制作一些酒店业务管理部门英文的课件,这样展示会更加的生动形象,也能提高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酒店英语基本交流能力,如经费足够也可聘请专业的团队来完成。在课件的最后可以加入吹泡泡游戏,使学生在调节放松的同时还能回顾这段知识点。对《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来说,讲师讲课是否条理,语速快慢,音质好坏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效果好坏。此外,还可以在视频中安排讲师穿着酒店各部门的专业制服,这样会使整个视频显得更加专业化,更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学习课程的学生普遍会存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她们会避免与老师同学交流,所以在互动环节我们提前设计准备好,实际拍摄之前做好排练工作。

(三)《酒店管理概论》MOOC考核方式和线上社区建设

在课程教授完毕后,我们还需要考核一下本科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可以在每一阶段视频结束后作一个小的测试或者在平时作业中做一些随机测试,最后可以做一次闭卷考试,这样多次考试结果权衡下作为期末的成绩,这样激励学生去刷新成绩,进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在对线上社区进行建设时,我们可以建立几个不同的板块,建立能帮助大家相互认识、同伴互评区域模块和大家可以合理建议的知识共建区域模块,以方便师生交流和教师改进。教师在整个MOOC社区中扮演着辅助指导员的角色,使学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实现信息共享,进而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结语

篇3

关键词: 新高考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 复习策略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2009年广东省新高考方案3+文综/理综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高考要求文科考生需要参加物理、化学、生物的水平考试,三门考试要求达到3C以上才有报考本科资格,艺术考试需要达到2D以上才有报考本科资格,同时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将作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依据之一。下面是我总结的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策略。

1?郾研读考纲,明确目标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考试大纲》阐述了命题的指导思想,对考试能力要求、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要求,以及考试题型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应结合过去2年的水平考试真题,认真研读考纲,明确水平考试考什么,怎么考,这样才能在复习中有针对性,不至于备考迷失方向。比如考纲说明了水平考试注重考查考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而对于偏、难、繁的内容不必深究,如在有机物的教学中学生了解官能团的特征反应和常见有机物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的性质即可,对于出现的乙醇氧化为乙醛、葡萄糖的银镜反应等无需作过多的要求。

2?郾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是联系中学化学各部分知识的纽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虽然是学习的难点,但突破这些难点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电解质”概念为例,学生对定义“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并不能准确地表征为“电解质是(一种)化合物”,而是相异构想为“电解质是(一种)导电的”或“电解质是导电的化合物”。由于学生在初中从实验中很深刻地知道NaCl溶液能导电,NaCl固体不导电,因此错误地认为NaCl溶液能导电是电解质。同样对“电离”与“化学反应”概念的理解是了解离子共存和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对于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离开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去学习化学将无法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成为空中楼阁。我通常采用分散和专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复习,对于独立、自成体系的概念和理论,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系统复习;对于与某一部分知识紧密相关的一些概念和理论,则分散、结合到各个概念和理论的知识载体点、块的复习中。这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理论的准确理解和灵活应用。

3?郾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有效性

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念时常还停留在以量制胜的题海战术中,认为课堂的时间不足,要多讲些,采用“满堂灌,填鸭子”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结果反而使得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辛苦,许多学生没有听懂,或者当时糊里糊涂地听懂了,但是并没有领会知识的精髓。其实课堂效益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在于学生到底学了多少。老师在课堂中要精讲,讲清重点、难点、要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讲太透会使得学生不劳而获,造成思维懒惰,不愿独立思考。

练习是水平考试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做适量的题,以提高解题速度、巩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题必做,势必会沉溺于题海中。这样学生虽然做了大量的题,但多数可能是生吞活剥,没有获取题目所带来的更多的价值。对于练习题的选择,我在广州市化学教研室所编写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科复习与训练》用书中精心挑选难度适宜,既有典型性、针对性,又有启发性、发展性的题目,分层设置给学生训练,帮助学生走出题海。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精讲精练,力争使学生“答一题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

4?郾注重学法、解法的指导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高二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巩固双基,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与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强化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方法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由于水平考试的题型都为选择题,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把正确的选出来,把错误的排除掉”的做题技巧,要求学生仔细审题,养成“先看短的,再看长的选项”的良好解题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答题准确度和速度。

如案例1(单选题).据新华网介绍,近日,由于日本核泄露危机,在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出现部分民众听信谣言集中抢购食盐的事。加“碘”食盐已经较少使用碘化钾,因其口感苦涩且贮藏和运输中易变化,目前代之加入的是()。

A.I2 B.KIO C.NaIO D.KIO3

学生在阅读选项后,利用化学物质分类思想中“同类物质具有相同的性质”的普遍规律,首先排除了BC选项,亦或者是知道次氯酸根具有强氧化性,常用来作漂白剂,故而食盐中不可能加入。在AD项中,学生固有知识中有“淀粉遇碘单质变蓝”,从而联想到生活中加盐的面条并没有出现蓝色的事实,从而排除A项。课堂生成中也有个别同学说I2是紫色的固体,如果食盐加入I2,那么食盐也会有颜色,最后得到正确答案D。

在课堂教学中,我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让学生写出做题的思维过程。这样做选择题虽然费时,但是学生在写出思维的过程中和老师在点评其他学生的思维过程时会深受启发,真正地发展了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5?郾指导学生背诵核心知识点

学业水平考试考查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记忆力基础上的能力,学生缺乏一定的核心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将无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背、去记,指导学生在背诵与记忆的基础上去构建知识体系,以减少遗忘,加深理解。

6?郾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学业水平考试是对高中化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构建,有些学生在往后不再系统地学习化学课程。因而,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化学基本观念的教学,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能使学生自觉地利用化学的视角审视所见所学,使学生树立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考试院.2009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科考试大纲,2009.

篇4

关键词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产;基本理论;教学方法;对话教学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授受式”为主,当然也存在简单的师生问答式对话,学生在对话中唯书、唯师,缺少自主思考、独立探究、平等交流等自主活动。即使在小组讨论中,对话明显集中在少数优秀的学生身上,大多数学生仍然是沉默的看客。这样的对话是一种认知与被认知、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我们所讲的对话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基础上的,是要激发学生思维的、学生参与的自主对话,在对话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实施教学对话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对话中,掌握知识

学习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发现、解决、升华问题的过程,此过程中,离不开问题,问题是对话的核心,要使对话有效进行,对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

(1)明确问题,问题要有联系性、层次性。每个问题都应有关注点、有明确的目的性,以问题作为脚手架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你希望学生了解、理解、掌握什么;哪些是学生学习的素材;确定好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据此设计相关联的、有层次性的问题组。如《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是盐类水解的实质、规律。教学中的对话就要围绕这个关注点,根据重要素材设计问题组。与盐类水解有关系的内容有哪些呢——盐溶于水后,溶液的酸碱性如何;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同类型的盐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这些问题的设置紧系知识点——盐类的水解。由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从而分析出各个有代表性的盐的水解情况,再进一步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并进行小结,得出规律后,便可把规律应用于其它的盐溶液。

(2)问题具有思维性。没有思维活动的课堂是低效的,没有思维的对话是无营养的。课程改革恰恰要改变的就是导致思维惰性化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激发学生的思维。对于抽象、难理解、难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就应由学生自主思考、彼此对话,在探讨中明晰。对话问题的设计还应是在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基于学生与书本对话的基础上,通过再一层次的思考、交流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它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时,在学生所学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由学生再现各种反应类型的方程式,在这些方程式中寻找氧化还原反应,并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确定能否用“一定”或“不一定”来阐述他们的关系。这些问题就需要学生经过分析、思考、或者交流才能准确作答。

二、有效组织课堂,顺利实施教学对话

(1)建立积极的对话关系。首先要信任学生,给学生自主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尊重、理解学生。注意聆听和理解学生的话语,允许学生在对话中出现不同的声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不同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积极灵活地评价各种声音,切勿在对话中表现出不满与烦躁,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营造了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才能让师生各自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

(2)恰当选择对话方式。教学对话是多取向的,可以是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对话方式也是多样的,如:阅读、问答、讨论、汇报、质疑探究等。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对话,使课堂动静相宜,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以便于形成更有意义的对话,也使学生能享受对话的乐趣。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可以由学生质疑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总结、汇报等形式进行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再如学习物质的量时,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可由教师提出一组有递进性的问题,把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进行分解,降低难度,即采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式对话……学习化学键一节内容时,把学生分成两个备课组,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授课,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更能理解教师,也让学生充满自信。对话方式的多样,使课堂变得丰富,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被生动的诠释,自然能促进再一次对话的进行。

篇5

1 正确认识开卷考试。很多初三学生会这样认为:政治学科是开卷考试,平时根本就不需要多花时间,考试前只需看看考纲,考试时能多抄点内容即可。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初三政治学科开卷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对考生能力上的要求很高,而且试题灵活,有一定难度,涉及知识面又广,因此开卷考试试题要比闭卷考的试题难度更大。考生最好进行全面复习,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2 加强基本理论的复习。思想政治学科考纲是初三思想政治课总复习和初中毕业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命题的依据,我们每个考生在复习中必须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复习及把握内在的联系。因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中首先要熟悉考纲,熟记一些重要的观点,把基本概念、原理经过归纳、综合、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做到点、线、面的结合;在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联系实际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因为考试往往是:“题在课外、理在书内”,所以对基本理论要做到“加深理解、重在运用”,这样才能全面而系统地认识和分析问题。

3 提高审题解题能力。提高审题和解题的能力这是最为关键的。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来分析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解题思路不对,没有掌握题型的要求、准确把握题意。

②不善于从考题中获得信息,单向思维,认识上的片面性。

③混淆概念,混淆基本内容。

④不会正确运用和区别有关原理和概念。

⑤不会联系实际。

而这中间最核心的问题是看不懂题目,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这是造成中考政治分数低落的最主要原因。

篇6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

总学时:64

总学分:4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适用专业:物理学

一、课程描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光现象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使学生熟悉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基本理论,掌握其规律,对一些基本的光的本性的问题能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

第一章  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  

1.1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1.2费马原理

1.3全反射

1.4成像的基本概念

1.5光在球面上的折射

1.6 光在球面上的反射

1.7薄透镜

1.8理想光具组

考试要求

掌握光的传播的基本概念,如光线,波面和光速的实象和虚象,虚物等。理解光程的物理意义;理解费马原理的物理思想。掌握光的成像原理。

考试内容

第二章  眼睛 视觉与色觉  

2.1眼睛

2.2色与色觉

考试要求

了解眼睛构造的一般情况,眼睛的调节机能以及简化眼概念。掌握非正常眼了解光色与五色的由来,了解三基色原理。

考试内容

第三章 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

3.1照相机与投影仪器

3.2放大镜目镜

3.3显微镜

3.3望远镜

3.4象差概念

考试要求

扼要介绍照相机,投影仪和电影放映机的基本构造与作用原理。理解阐明放大镜,目镜,显微镜的构造,原理和放大本领。理解光通量,发光强度和亮度基本概念。

考试内容

第四章  光的干涉

4.1光的电磁原理

4.2干涉的基本理论

4.3杨氏实验

4.4菲涅耳双面镜  劳埃德镜  半波损失

4.5空间相干性与时间相干性

4.6薄膜干涉概述

4.7等倾干涉

4.8等厚干涉

4.9迈克耳孙干涉仪

4.10干涉现象的应用

考试要求

掌握了解光的干涉现象,阑明光波的时空特性及其表达式。以杨氏双缝干涉为重点,分析双光束干涉形成的条件以及光强分布的特征。掌握在薄膜干涉中半波损失在光程差公式中体现的条件。重点掌握等厚干涉(劈尖和牛顿环),的规律机器应用。

考试内容

第五章   光的衍射

5.1光的衍射现象

5.2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  

5.3夫琅和费单缝衍射

5.3夫琅和费双缝衍射

5.4光栅光谱

5.5夫琅和费圆孔衍射

5.6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5.7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

考试要求

掌握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的积分表达式的意义。 掌握利用半波带法,分析费涅耳圆孔衍射, 重点掌握夫琅和费单缝衍射,并用费涅耳积分公式定量计算光强分布。利用单缝衍射和双缝干涉从物理概念上会分析双缝衍射形成的原因,找出双缝衍射光强分布的规律,并说明干涉和衍射的区别与联系。

考试内容

第六章  光的偏振

6.1偏振现象与光的横波性

6.2线便振光与自然光

6.3二向色性与人造偏振片

6.4起偏与检偏,马吕斯定律

6.5反射与折射起偏布儒斯特定律

6.6双折射现象

6.7 晶体双折射仪器

6.8椭圆偏振光与圆偏振光 偏振光的检验

6.9偏振光的干涉

考试要求

掌握自然光,平面偏振光,部分偏振光,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的器方法。惠更斯波面作图法解释双折射现象

考试内容

第七章   光的量子性

7.1热辐射普郎克量子假设

7.2光电效应 光子 爱因斯坦方程

7.3康普顿效应

7.4波粒二象性

考试要求

理解量子论的早期发展过程和普郎克量子假设在微观领域的重要地位,适当介绍科学家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根据光电效应的实验定律,利用爱因斯坦量子概念解释光电效应,掌握爱因斯坦方程。介绍康普顿实验极其规律,进一步认识光的量子性。阐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意义。

三、考试形式及要求

1.考试方式:本课程实行闭卷笔试、考勤、课堂笔记、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考核。命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考试内容反映大纲规定的深度和广度,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一、明确二轮复习的任务

    把二轮复习与一轮复习明显地区分别开来。具体任务如下:

    第一项任务:形成知识网络系统并强化记忆。与一轮复习的区别:

    ①一轮复习是逐个知识点的记忆,初步掌握知识结构;

    二轮复习是系统的知识网络的记忆,熟练掌握知识结构。

    ②一轮复习的记忆倾向于展开;侧重于点。

    二轮复习的记忆倾向于浓缩;侧重于网。

    ③一轮复习是会——记;二轮复习是记——熟。

    第二项任务:在系统把握整体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学科能力。与一轮复习的区别:   一轮复习的特点是“知识单项”、“跨度小”、  “解题思路较为单一”。能力要求:低----中。

    二轮复习的特点是“知识多项”,“跨度大”、“解题思路多变”。能力要求:中----高。

    第三项任务:提高考生解题的速度及准确性。

    与一轮复习的区别:一轮复习侧重于做“对”。

    二轮复习既要“对”,又要“快”。

    二、二轮复习中的几点做法

    二轮复习:综合训练与专题训练相结合,如有机、无机推断专题总结,阿伏加德罗常数,离子反应等内容。并整理一部分题目当堂完成,训练答题的准确性、规范性和速度,加强易错点、失分点的练习。而化学实验的复习则应注重思考方式、基本模型的建立,信息题则要学会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具体如下:

    1、立足基础  重视教材

    现在的高考强调以“能力立意”命题,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因为综合卷容量有限,无法追求考查知识的覆盖面。综合测试考查的知识点随机性增大,今年的“热点”,不一定是明年的“热点”。这就意味着课本上的知识,任何一处都将会是“热点”,无主次之分。为此,高考复习备考一定要降低复习重心,淡化“热点”,立足基础,回归教材、大纲,踏踏实实地完成教学任务,全面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1)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一个较为牢固的知识网络体系

    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和杂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物、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等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进行联想记忆、理解、应用,做到融会贯通,使学生构建一个较为牢固的知识网络体系。例如:可以元素周期律为中心形成元素化合物(包括有机物)网络,以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等形成基本理论体系,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形成化学定量简单计算网络,以药品选用和仪器装配形成实验技能体系。要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内容。

    (2)力求改变按照复习资料线索组织教学复习

    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能完全代替课本。基础都出自课本,来自课本。无论是简单题、还是难题它的“根”都离不开课本,而且都能从课本上找出解题依据。在复习中要增强对课本的使用意识,以课本为复习过程的支撑点,按化学科《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内容,逐条逐项的对照过关,使课本的概念与理论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即将零碎分散而繁杂的知识点串联成知识线,再将各知识线并联成知识网,从而形成知识面。使概念理论浓缩与凸现,便于“系统记忆”。近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的化学II卷版块结构淡化,走向双基的综合,学生往往因为一个知识点的模糊不清而导致整个题思维困难,只有扎实双基,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防止出现“以考代学”、“以练代本”的错误做法。

    (3)活化基础

    重视基础并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理论知识重复一遍,而是要在复习过程中,对各种相关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首先要将相关概念、理论知识进行并合和串联,如四大平衡即“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都可以用化学平衡来进行统领或从化学平衡来归纳和发散。其次是要将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之于化学学科的大环境中,注意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与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交叉融合。化学概念零碎分散,而且不少概念相似难辨,这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与难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表格与图形来区别相关概念。注意在复习中挖掘不同概念的相互关系,着力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相异点及联系。进行科学分类,精心对比。

    2、跳出题海、突出方法

    由于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复习掌握大量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就必须跳出题海,突出方法,提高复习效率。若仍然用“时间加汗水”,一味追求大运动量的训练,追求新题、难题、偏题,让学生整天埋头于题海,那只能是对学生身心的摧残。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应是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重视要求、指导学生通读课本,并留给学生思考和通读课本的时间。

    (1)解题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能力训练

篇8

论文摘要:在乐理教学实践中,有不少专著(包括译本)、教材对变化音、音程、等音、调式交替等基本概念的阅述存在着不妥之处,对之加以比较分析,就此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是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课程之一。清末至今,我国也有不少专著(包括译本)、教材或类似的通俗性读物相继出版:这对国民音乐教育、理论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不难发现一些基本概念欠妥的问题,等闲视之,似为不妥:就此提出一些个人意见,进行商榷。

    基本的概念、术语是否准确、科学,是乐理教学及教材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据笔者所见,不少已出版的教材、书刊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妥之处,加以修正或增补非常必要。下面几例仅是我国较有影响的乐理书上选下来的。

变化音的概念

    正确地识别不同类型的半音与全音,对各种音程的构成、和声及调性转换的分析尤为重要:何谓变化半音?“由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所构成的半音,叫变化半音;”何谓变化全音?“由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或隔开一个音级所构成的全音,叫做变化全音;”(分别见斯波索宾著《音乐基本理论》20页、李重光编《音乐理论基础》12页)

    二者比较,不难看出:变化半音只能在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之间构成,而不能象变化全音那样可以隔开一个音级形成。为什么?恐怕找不出理论根据:在b.赫伐斯琴科编的《音乐基本理论习题》一书及近现代乐谱中,时常见到#e-bg,#a-bc这样一类的倍减三度的音程。上述概念对此无法做出解答。这正是变化半音概念的不妥之处:笔者认为,变化半音与变化全音一样,均可在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或隔开一个音级上构成,只是它们实际包含的音数不等而已。

    还应强调,所有自然半音与全音、变化半音与全音,它们分别在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上形成,这是辨别各类不同半音与全音的根本标志:理应在教材中体现出来。这样看来,上述定义与其认为是变化半音或全音的概念,毋宁说是构成这类半音或全音的方法,方法与概念不能取而代之。上述概念倘若改为:含有1/2个全音数的变化音程叫变化半音;含有一个全音数的变化音程叫变化全音,这样也许会使学习者更明确、易辨些。

    音程的概念

    “同时弹奏的或顺次弹奏的两个音的结合,叫做音程:”(斯波索宾著《音乐基本理论》第58页)“先后弹奏的两个音形成旋律音程。”“同时弹奏的两个音形成和声音程。”(李重光编《音乐理论基础))43页)

    两个概念的共同不妥在于“弹奏”二字不当。众所周知,音乐有两大门类即器乐与声乐,“弹奏”一词显然专指器乐而与声乐无关,同时演唱或先后演唱的两个音仍可形成和声音程与旋律音程。因此,建议用“发响”二字替代“弹奏”一词。

    如同变化半音与全音的概念一样,上列音程的概念其实是构成不同音程的方法,无关音程的本质。音程是指两音之间的距离(包含音数的多少)与相互关系。

    等音的概念

    在十二平均律中,固定音高相同而音名、意义记法不同的两音,叫等音(亦称同音异名,笔者认为称同异音可能更准确些):如把这种等音,单纯地解释为“bd音等于#c音”,"#f音等于bg音”,、音等于bc音”(廖天瑞编著《基本乐理》82页、康讴主编《大陆音乐词典》390页)也是不能成立的。“等”是指“相等、等于”之意,等音即相互等同的音:既然等同,即可取而代之,试看取代的结果(以#e等于f为例):

   从不同音律的角度讲,纯律或五度相生律中的#e与f存在“等音之差”,两音是不等的,从音.级角度讲,c调中的#e音是变化音级.,而f是自然音级,从调式的音程上看.,c-f为纯四度乍:自,然,协和音程,而c-#e则是增丰度...变化不协和音程;从调试的角度分析亏耗:的角滴式(或弗里第亚调式),不能说成是f的清角调式(或里第亚调式),在大小调体系中,等音的记谱更是界限分明,否则会导致调式、调性的含混不清:从和声上来看,这种取代的结果,将发生和声意义与调性意义上的根本转变。可见,音乐中使用的等音其实质是不等的,因此,这种称谓也不恰当。某些教材也改用“同音异名”代替,’等音”一词,虽说相对准确,但总不如把“等音”称为“同异音”更为适合。然而“等音”或“同音异名”之术语,已被人们沿袭使用,因此也无需作名称上的更换(如同雅乐、燕乐、清乐音阶的称呼不妥贴一样)。重要的是应当把问题的实质,在授课或教材中讲清楚。

    调式交替的概念

    什么叫调式交替?众说纷纭,请看:

    “在调式关系的扩大和发展的接触中.,为了丰富调式的表现力,因而使一些调关系较近的调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调式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两个调的主音在乐曲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这种新体系叫做调式交替。·一共有三种类型:1.同音列交替;2,同主音交替;3.不同音、不同音列交替:”(李重光编《音乐理论基础》182-186页,高天康编《音乐知识词典》429页)

    “音列相同或主音相同的不同调式在音乐作品中先后出现,叫做‘调式交替’。”(孙从音《乐理》35页)

    “一只旋律在1音音高不变的情况下,较长时间地从一种调式转到另一种调式,就形成了交替调式。(黄虎威著《和声写作基本知识》149页)”“所谓调式交替是指在音列相同的条件下,调式主意的转移。”(吕宏久著《蒙古族民歌调式初探)68页)

    “调式交替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调式相互穿插与交织。(童忠良等编《简明体音美词典》359页)”

篇9

在我国的财务会计基本结构中,我国提出的关于资产负债的观念就是与国际同步的重要表现。资产所反映企业的关于未来的经营利益,企业的所有盈利都是通过企业的资源转变而来。所以,利润与资产负债紧密联系。企业的资产与负债是会计在以后研究的方向,资产与负债不是关于销售与费用之间的关系,是用来表明企业在发展中哪些属于资产,进而哪些又属于负债。这不仅是我国财务会计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世界财务会计发展的方向,将被全球的发展所接纳。虽然我国在资产与负债的概念推广与应用上有一些困难,但都是暂时性的,主要是牵连到了国际上的关于公允价值的应用以及全面收益的确定与认可。但是对于这些财务会计的转变,不仅是我国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学习的方向这也是我国会计在未来需要发展的方向。

二、关于财务会计基本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探析

(一)财务会计的基本结构与准则的联系

关于财务会计基本结构与准则之间的联系,有3种说法。第一:财务会计的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的基本结构相一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延伸。第二:是对财务会计基本准则的修订之上,再创造一份新的财务会计基本结构。第三:用财务会计的基本结构框架代替财务会计的基本准则。

(二)财务会计的基本结构与理论之间的联系

对于基本结构与会计理论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不同的两种看法;第一:一些财务会计研究人员认为正是因为有着会计理论的存在基础进而产生了财务会计的基本结构,认为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差别,是完全一致的。另一些人员认为,财务会计的基本结构与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内容层次上,财务会计的基本结构被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所包含,财务会计的基本结构是另一种低于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知识。

(三)如何使财务会计的基本结构标准化

关于财务会计的基本结构的言论层出不穷,无论财务会计是等同或差别于理论,还是与准则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但是都没有明确的表明财务会计的基本结构。因此要想明确财务会计的基本结构,一定要加大对财务会计的基本准则的学习,使得财务会计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发展方向。其次,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并参考国际发展状况,制定财务会计的基本准则,使其逐步向财务会计基本结构迈进。最后,要加大对财务会计基本结构的探究。使得我国的财务会计基本结构更加成熟与具体化。

三、财务会计基本结构的转变

(一)引进公允价值的计算方法,使我国财务会计的计算基础扩大在我国财务会计过去的计量方式中,大多采用历史成本的计算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很明显的利润与支出比例不相符的情况,利润按照现在的市场价值计算,然而发生的成本与费用则是根据历史成本去计算,使得到的会计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真实性不强的问题。在21世纪初的国家颁布的会计发展准则上,提出了与国际会计发展准则相一致的“公允价值”。随之,众多的企业在进行财务会计的核算时都采用这一计量方式。公允价值的计算方式与成本费用、利润的比例配合更一致,提高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得以真实的反映。有助于真正的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果。例如:由财务会计的基本结构的转变在进行资产的利润划分时,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使得借贷双方会计科目的经济划分更加明确。但是公允价值也存在着不足,运用公允价值在众多企业财务会计使用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挑战。财务会计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像理论上那么简易。企业在使用公允价值计算时要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如果利用不当,将会致使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性不高,从而阻碍企业的经营发展,降低企业的经营效果。

(二)金融性的工具的类别区分,依据国际准则的同时,从我国的实情出发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可供出售的金融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变化要计入会计科目中的资本公积,在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再计入当期的损益。然而在国际市场的大量的金融性的资产中,很多的金融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的核算以及相关的变化都会纳入除此之外的综合性的收入与利益,在经过一定的处理后不可以再纳入公司的损益。在21世纪初,我国的大量的上市的股份公司,在交易性与出售的金融性资产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公允价值的浮动。如果根据国际的准则来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对我国的公司的利益损失将会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数目。因此纵使我国在21世纪初颁布了很多关于财务会计的条例,但是这并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财务会计的基本结构,因为没有明确的概念以及结构的框架,随之带来的效果也并不明显。我国的财务会计有着自己独具的特点,与国际上的财务会计基本结构相比也有着明显的不足,所以要求我国在制定关于财务会计基本结构框架时要遵循国际的准则还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财务会计基本概念与结构框架。

四、总结

篇10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方法有共同的特点,但由于其功能层次不一样,也各具特色。大学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方法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勤学苦思

勤学苦思是学生学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时都需要遵守的学习方法,当然对基础课也同样适用。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应将勤学苦思当成一种习惯。大学课堂教学知识量大、新,有些知识难,大多数知识学生不能全部快速消化、吸收转化成专业能力,因而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必然成为学习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一种常态,也只有通过预习与练习才能牢牢掌握知识,进而建立起思考的平台,找到思考的切入点。所以勤学苦思对学生们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好、学懂、学通有重要的作用。

二、准确

准确更侧重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专业基础课是指选择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类基础课程,涵盖该专业能够用到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没有此类基础课程,学生学习专业课就很费力。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找不到支危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由于大多数的工程类专业主要解决的是宏观世界的工程问题,因此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只会随着学科的发展而萌生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所以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概括为“准”。学生们需要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做到一字不差,并能将此类知识的来龙去脉、千变万化以及衍生知识都一一理解透彻。

三、灵活

灵活更侧重于专业课的学习。专业课是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专业基础课为依托,建立宏观的工程理论与知识,是专业基础课的升华。专业课的知识面很广,加上课时有限,专业知识的应用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时大多是取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来逐层拓展。正因为如此,专业课的学习必须“活”。专业课的“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运用基本知识要“活”。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的知识。这两类知识的共同点是准确度高、适用性广。在专业课学习中遇到问题与疑惑需要从这两方面知识入手,找到问题的关键点,针对关键点罗列核心知识,将核心知识与基本知识进行融合,至此就能够综合应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和疑惑。但是此类问题和疑惑不可能和基本知识是一字不差的,此时就需要灵活运用基本知识,有时还需灵活地将各类基本知识结合,综合性地解决问题和疑惑。基本知识的灵活应用不仅有助于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和疑惑,更有助于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提升基本知识的综合应用,从而为专业课的学习开辟一种新的思路与途径,让专业课的学习也更活。

(2)学习专业知识要“活”。专业知识集中体现在工程实践的各个环节。工程实践会随着时间、地点、气候等客观因素发生静态变化,也有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生动态变化。专业课教材中设计的一两个工程案例不足以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所有问题,其只是提供一种思路、一种思维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时要“活”,不能把其当作一种模板、一个标准。学习专业知识要“活”还体现在另一方面,即作为某一个专业的科班生,一定要注意观察现实生活中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现象与问题,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力争做一个有心的人,遇到问题去思考、去解决,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活化。与此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逐步建立起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

因此,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都需要学生勤学苦思,重点是将专业基础课学准、专业课学活,将知识学好、学懂、学通,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能力,培养自身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