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研究性学习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实验;安全与环保

中学化学课本中,将近一百七十多个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易爆物的制取及性质实验,同时又接触到了工业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业、炼铁、炼钢、电解、电镀等化工生产过程,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容很多。在每章、每节的教学时,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例如讲到水污染时,应重点讲明白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含有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的使用。常见的重金属离子为钡离子、汞离子、铜离子、铬离子等。这些重金属离子可使生物体内蛋白质凝固,一旦含有这些重金属离子的水被人饮用,则会使人体中运输血液的血红蛋白凝固而导致缺氧窒息死亡。

一、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常见实验安全案例分析

(一)违反操作规定。

案例1: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可是,如果你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这是因为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实验过程中打开塞装锌粒跟实验开始时装锌粒相同,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

案例2:在制乙烯时,在大试管里倒入酒精和浓硫酸,加热时,就会发生液体喷出事故。为防止这样的事故发生,在加热液体制取气体时,应加入瓷片以防爆沸。还要注意,如果你用酒精和浓硫酸加入瓷片加热制乙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完毕时,先撤去了酒精灯,冷水就会沿导管流入盛浓硫酸的烧瓶,以致引起烧瓶炸裂。这是因为你违背了实验操作而引起的。加热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灯。上面的操作正好颠倒了,先撤去了酒精灯,还没来得及取导管,水就沿导管流入反应器,引起仪器炸裂,溅出硫酸。

(二)用药过量发生事故。

一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

案例3: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反应很剧烈,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在做分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放入的药量一定要适量,不得随意用药,否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

案例4:配制银氨溶液时,如果加入过量的氨水,且不随配随用,久置后再用,溶液中生成了容易爆炸的物质,用时就会引发爆炸事故。此实验要防止加入过量氨水,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能久置。

案例5:铜和热浓硫酸反应,铜和硝酸反应。尽量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只要能得到正确的有明显的结果,学生能观察到其物质的存在,了解和掌握它的性质就可以了。

(三)药品混入杂质。

案例6: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错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使得药品中混入了杂质,造成了爆炸事故。因此用药时要认真辨清药物,不得马虎从事。

案例7:做甲烷的演示实验时,有人没有把空气排净就点燃甲烷气体,产生爆炸事故。此实验应先做甲烷的性质实验,再点燃甲烷气体,以防空气的混入,保证甲烷的纯度,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四)使用失落标签未经鉴定的试剂发生事故。

案例8:在配制溶液时错把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伤害事故。凡失落标签的试剂一定要检验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五)实验室空气不流通。

案例9:在演示氯气、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时,或学生实验可燃性气体。如制氢气、乙烯、乙炔等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必须做到实验室空气流通。

二、学生实验安全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从“安全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一丝不苟做好演示实验。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验时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哪怕是最常用仪器的使用也丝毫不能大意,对于一些有危险隐患的实验更要充分备课,引导学生把不安全因素想全想透。

(二)合理使用反例。

对于一些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的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误的反例加以验证,以加深学生印象。如不纯的可燃气体点燃爆炸,水倒入浓H2SO4中进行稀释的后果;加热时先撤酒精灯导致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等,只要条件允许,装置设计合理,不会引起事故的均可一试。

(三)严格监督,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生进入实验室亲身体会的印象是最深的,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平时学生实验中除了讲清楚规范操作,安全要求外,加强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四)增强防范意识,培养自救能力。

例如:强酸、强碱溅到身上时的处理,偶遇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处理和进行自救。

(五)利用录像实验辅助教学真实可信。

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则拍成录像,于课堂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密度。

案例10:如讲“碳还原二氧化碳”时,很多同学很难想象这个反应实验该怎样做。我经过多次试验之后,确定采用铁管作为木炭还原二氧化碳的反应器,然后把实验拍成2分钟的录像,这样把一个复杂、反应时间长的实验带到课堂,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为了改进实验教学,在制取一些有毒物质(气体、液体)时,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乱淌。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如制取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氯气等有毒气体时,对其尾气的处理,可用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

三、收获与反思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了解各种化学实验事故发生的引发原因,遵循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地进行操作,就可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实验。在实验操作中,还要教育学生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学生一昧追求趣味而乱动手摆弄。要求学生在制取有毒气体时,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危险也能变为安全。反之,安全也变得不安全。但也不要害怕,也不必满腹恐惧不敢动手实验;要熟悉操作规定,了解反应规律,不懂要问,不可蛮干。否则,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危及师生的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且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事关重大,务必高度警惕。

参考文献

篇2

    1、概念的界定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的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的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

    当前,我国在艺术教育理论研究方面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整理和研究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历史,以作为进一步发展艺术教育的依据;收集和研究国外各个艺术教育学派的理论、方法和经验,以作为发展我国普通学校教育的借鉴。为此,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托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进行题为“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将此课题列为国家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以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的形式出现。丛书分为“学校音乐教育系列”和“学校美术教育系列”及《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和《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内容包括对我国古代、近代和当代学校音乐、美术教育的研究;着重介绍我国美育及艺术教育理论着作、学校艺术教育的政策法规、教育机构、主要教材等,以及外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政策法规、教学经验、主要学派等。

    3.课题研究的目的、价值和意义

    音乐美术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是人类通过特定的手法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艺术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通过音乐、美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艺术学科的真正内涵,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理解艺术美与生活美的联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理解艺术学科的广延性,关注艺术作品中的文化现象,激发人的潜在素质。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逐步形成协调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总结、吸取和借鉴国内外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推动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我们中学音乐、美术教师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趣,发展艺术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从课题组成立至今,这期间我们经历了明确指导思想、开展交流、提高认识水平、组织指导学生实施、师生共同积累成果的渐进过程。

    第一阶段:教师准备阶段

    1.学习理论:广泛收集并学习有关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有关资料,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2.设计方案:共同研究探讨制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目标,课题实施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实践,明确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明确分工,各负其职。音乐学科研究性学习在高一进行,美术研究性学习在高二进行。

    3.挖掘、编写出艺术学科教材中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化分阶段任务,分阶段实施。

    4.组织相关教师上好研究性学习研讨课并撰写出音乐美术实施研

    究性学习的教案

    5.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体会。

    第二阶段:指导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筹备阶段

    首先,我们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围绕教材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挖掘了艺术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同时将每个班级的同学分为四组,将研究素材和信息提供给每组学生,让学生自主选题,同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求每组同学的选题应结合本组同学的实际做本题目的可行性调查,在筹备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全员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探索性原则等研究的基本原则。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实施研究性学习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确定本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采用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研究课题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最后确定实施的策略。然后通过上网查询法、亲自参与实践等方法,组织本组学生进行排练,将知识内容、对艺术类别的研究与学生的演唱、演奏、舞蹈、音乐剧、诗歌、绘画等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课型,以备在课堂上展示。完成学生研究性学习方面的作业。

    第四阶段:学生自主实施研究性学习小组成果展示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每班每周一节音乐、美术课的时间,将每班一个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然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拓展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正确结论。这一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烈的参与的意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

    三、研究的成果:

    研究报告、论文、研究性学习教案、艺术学科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材料,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等成果资料作为本实验报告的附件的形式一并上交。

    四、研究的结论:

    高中音乐、美术实施研究性学习,为我们探索艺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教师树立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应时展的需要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挖掘探讨艺术学科自身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使艺术教育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之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最终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

    本课题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至此顺利结题。

    参考书目:《外国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

    附件:美术研究报告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研究

    引言

    《美术课程标准》最值得肯定也最有意义的,就是确定了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它的人文性,它将使我们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和媒材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是课堂里绝对的权威,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对学情和生情的了解很有限,师生缺乏互动和沟通。形成的结果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学学生的,老师觉得上课很累、没有情绪,学生听的没意思,所得很少。随着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理解和逐步实施,美术教学中对新课程理念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应用,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研究,换位思考,对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益的尝试。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 具体做法

深化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是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中心课题。作为既具创新意识,又能展示中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造学习欲望,大受中学生欢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目前正在各地中学普遍采用,某些学校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此,我结合近年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尝试谈谈感想。

一、要建立科学的语文合作小组

由于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因而建立起科学的语文合作学习小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可以这样说,语文合作学习小组建得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基于此,我按照全班学生语文水平总体平衡(还考虑到性别、气质、性格、能力倾向等因素)的原则,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按1∶2∶1的比例分成若干小组,前后四桌(单人单桌)四人为一小组,并进行编号或起个组名,如:“飞鹰组”、“起航组”等。四人同桌共凳,面对面,无距离,这样在学习中就可以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互相竞争,互相监督。每个小组选一名能力较强的当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并及时跟语文老师汇报与联系。小组成员之间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合作学习:

1.共同讨论。

共同讨论和研究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各抒己见,后达成共识,并作出相应记录。

2.互相促进。

小组内互相督促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语文作业,尤其是背诵。同时对完成的语文练习和作文自觉进行批改评价。

3.合作课题。

小组四人团结协作,分工明确,群策群力,完成语文老师布置的研究性课题。

二、要选择和确定开放性的语文研究性课题

有了科学而和谐的合作学习形式,还必须设计明确的研究性课题,而且这个课题对学生来说具有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即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易流于形式。同时,研究性课题的确定必须考虑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同步,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及操作的可行性,比如高中语文新课标有专门的一些研究课题,可以以此为基点,让学生探索研究。自然,这样的课堂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可以有很多形式。

1.组成小组集体备课。

教师先以讲读课示范,指导学生如何把握课文的学习重点,如何突破难点,探索学习方法,然后将教材中比较浅显通俗的课文分配给小组。教师略作要点提示,要求学生自己备课,查阅参考书、工具书,甚至参考网络资源,小组内合作,展开讨论,并扮演教师角色写出教案,准备教具(教师可做适当辅导),最后推荐学生上台讲课。课毕由老师指出其优劣及注意事项,还可让学生作出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既明白教师备课的辛苦,又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更摸索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开拓思维,提高语文能力,老师也了解学情,真是一举两得。

2.创设情境,或角色朗读,或讲演,或辩论。

在上散文单元时,可让学生扮演作者,在深刻理解课文背景及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朗读,如对《荷塘月色》朗读,可以配乐。另外对演讲和辩论,师生共同合作,创设教学情境,共同参与,使之更贴近作品实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创造和排练课本剧。

在上小说和戏剧单元时,为了让学生形象地、创造性地理解作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进行小组合作表演剧本。集体创作排练中,可以分工,分成导演、道具、服饰、场景、舞美、灯火、音响等部分,既各司其职,又统一协调,最后可以在全班,甚至全年级表演。比如对戏剧《雷雨》最精彩部分的表演。这是培养个性才华、展示个性才华的最佳舞台,既能涵养性情,又能增长见识,丰富经历,对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撰写小论文。

读写结合是语文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文学鉴赏活动当然要阅读,但还要借助“写”,写批注点评笔记,写评感批评文章,写鉴赏短文,写文学作品读后感和文学作品短评等,以至于引导学生撰写文学小论文,最后由教师全班评读。这样读写结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沟通,更好地把文学鉴赏和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学作品读后感和文学短评。

5.办语文手抄报或板报。

篇4

1.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研究性学习能力是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研究性学习能力,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吃透课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学习的困难,联系生活中的典型实例,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现代中学教材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教材图文并茂,知识的呈现多样化,有的以文字的形式表述,有的列出系列图表资料,还有一些景观彩图和其他材料,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知识的重难点,结合教材上的案例,依据课标要求,适当引导学生看图识图、积极分析、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教材知识,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

2.在高一阶段地理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相对滞后,特别是数学、物理知识滞后,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适应地理学科学习的需要,对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做一些必要的说明和补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顺利理解、掌握,从而形成一些科学的结论。譬如在讲到太阳高度时测定了北极星的高度角,我就通过作图分析,形成结论:北极星的高度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而太阳的周日视运动要让学生理解形成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日出东偏北,日落西偏北;冬半年日出东偏南,日落西偏南;春、秋二分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这些规律归纳将会对学生终生有用,并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资料非常有限,而高考的涉及面广,各种资料也比较广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适当补充资料,并引导学生分析资料,提取相关信息,探究考试命题的可能性方向,提高学生提取有用资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材是教与学的典型范例,而并非有系统的知识体系,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先学习案例,通过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而并非抓住教材不放。教师也可以以个人讲义为准,但要求讲义要以课标为准,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写出适合教师教,学生学的讲义,而讲义绝不能高于课标,更不能有知识的遗漏和失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下工夫,多花力气,一切为学生服务,一切为教学服务。

篇5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篇6

一.加强学习,锐意进取。

本学期我们认真组织教研组长和教研组教师学习了全国和沈阳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了同志的"·一"重要讲话。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师以"三个代表"思想作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出发点的自觉性,提高了教师的师德修养和爱岗敬业精神,全校上下发永不满足,追求超越"的桐柏精神,努力工作,锐意进取,开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我们还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二期课改的有关文件和精神,着重选学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文章资料,对研究型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深入地学习和探索,我们还要求各教研组长结合学科教学组织组内老师进行专题学习。如数学组选学了《中学数学》、《数学教学》、《数学通讯》中有关研究型课程的课例,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还积极在组内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公开教学课进行实践和探索,并取得成功,受到市、区有关方面的好评。

二.认真规范,抓好常规。

不断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健全教导处的质量监控网络是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学期教导处继续规范、认真地抓好学校的各项教学常规,如教案检查、作业量检查、作业检查、教师的上下课礼仪、考试命题、试卷质量分析、学生座谈会和补缺补差等等。与此同时,教导处根据五年规划提出的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重心逐步下移的部署,本学期进一步加强了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在学校分层管理和过程管理中的作用,在教学质量分析上,我们制订了(任课教师、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导处)四级质量分析制,并请年级组长一起参加教导处组织的质量分析会,积极发挥年级组长在质量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本学期我们还建立了备课组长例会制,每月由教研组长召集会议商讨教学工作,教导处并不定期举行备课组长工作研讨会,及时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分析和交流,并为校长进行教学调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条件。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年级组长的教学管理功能得到了加强。

针对高一新生不适应高中学习以及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低的状态,教导处还组织有经验的各科教师为学生举办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系列辅导讲座,进行作业规范教育和学法指导,并成功地举办了以高一新生为重点的学校第三届优秀作业评选和展示活动,为高一新生在高中阶段能顺利学习打下了基础。三.课堂教改,注重重效。

本学期教导处以教科研为龙头,继续深入开展"优化教学过程,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课堂教改攻坚活动,积极发挥学校"课堂教改指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抓好"四个突破"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工作,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学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各教研组共开设校级以上带课题研究的公开课18节,其中区级4节,市级2节。

2.加大对家常课的听课、评课活动。本学期校"课堂教改指导小组"对课堂教改进行了有的放矢的研究和指导。本学期对"青年教师"、"问题教师"、"高一、高二复习课"等专题共进行了四次集中的家常课听、评课指导活动,共计听课72节,进一步促进了家常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开展校高三教学工作调研活动。由校长室、教导处及"课堂教改指导小组"成员联合进行视导。联合参加了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分析研究了教学现状,尔后进行听课评课,此轮调研共听课32节。课后又组织8名教师开设示范观摩课。通过一轮调研,有力推进了高三教学工作更加健康地开展。

四.积极实施二期课改。

根据区教育局推进二期课改工作的统一部署,我校于上学年在高一年级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试点工作,共开设了19个研究项目。在将近一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摸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同时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各开设研究课题17个和20个。每周二课时排入课表进行活动。本学期我们逐步完善和规范了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研究性学习管理和指导,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和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召开了研究性学习经验交流会,还表彰了优秀指导老师和优秀学生。

我们还要求全体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研究性学习,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本学期教导处共收到以研究性学习为课堂教改研究课题开展公开课的申请27节,本学期已实施7节。

五.加强教研组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校长室的领导下,本学期我们还积极开展教师教学工作专项申报活动和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选活动,通过教学工作专项申报活动,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了教师的自主发展,使学校的教学管理逐步由"规范"向"规范+自主"转化,通过开展优秀教研组和优秀备课组评选活动,也进一步推进了各教研组教科研和学科类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各备课组教研、备课活动的质量。本学期已收到申报书7份,拟先进行初评,下学期再继续推进,期末再进行总评,并组织交流发扬。

篇7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研究 完善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改的深入,学生身心特点的变化,教学工作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者型”教师愈来愈受学生欢迎;“照亮别人,完善自己”已成为新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孜孜追求。高中化学教研工作急待完善和提高。

一、引领高中化学教师的思想意识,确定教学研究的方向

改革和发展是教育的生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教育改革取得成功关键是思想意识的改革。作为主管教育科研教育改革的校长同时也是一线的化学教师。她清楚的知道我们一线教师的优势和短视。她曾多次在化学全组教研活动中明确地指出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必然走特色之路,而研究性学习和化学选修课是学校特色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上好必修课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两方面的工作(是加强而不是减弱,关于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部分是老师有疑虑的)。因此,全组老师积极地开展开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并形成了化学与生活、社会、环境、人体健康等一系列的选修课校本教材,并归纳整理成我们的资源库,成为组内共享的资源,组内任何一位老师在恰当的时候都可调用。这不仅让我们组内全体高中老师在新课改到来之前率先适应了新的课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改变了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读书的认识及知识的辩证认识(如两化学家的认识)。另外受到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的启示把必修课与生活、社会、环境、人体健康(如肌肉、啤酒肚、肥胖儿是如何练成的)。

二、专家示范——促进化学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示范”,通常指的是具有教育研究专长的人员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先进经验引导和带动全体第一线教师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以及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动形态。

1、请专家专业引领:学术专题报告、教育科研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

2、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化学组十分注意抓住教学动态管理,努力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采用多种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寻找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例如,骨干教师每个学期要上一节全校或全区示范课,每个人每个周都要听每个青年教师的常规课、研究课,时刻关心和解读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老教师细致认真辅导年青教师,经常听课诊断、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他们为提高全体的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总结和推广成功范例,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蔚然成风。

专业引领针对性强,有利于教师困惑和疑难问题的解决,进而帮助教师迅速发展。

三、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教研水平

“同伴互助”是建立在教师个体主动积极的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学校中一批有着共同志趣的教师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为谋求教学专业发展而结成或紧密或松散的学习共同体,开展有益的互助合作学习研讨活动,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探索问题,共同实现教学专业的主动发展。

1、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例如,新旧高三经验交流,听专家的专题报告,交流化学教师的教案,初高中化学老师的相互听课等等。

2、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使我们老教师的经验能在新教师身上体现的更好。

3、每周定期组织教研组成员分备课组认真分析教材,做好集体备课,随时相互交流教学及作业批改中想法,使备课活动趋与日常化,使教研组内的信息交流及反馈及时有效。

4、以课题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围绕共同的课题,相关学科的教师组成课题组,以合作共同体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以课题组为单位的教科研虽然在组织形态上属于学校组织中的非正式团体,但因共同合作的目的非常明显。以课题组为单位的教科研最主要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本着“学是研之源,研为学服务”的思想,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②将项目研究与业余学习相结合。实践证明,课题研究是一种富有实践意义、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有效提高了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了教师的素质。

此外,教研组内每位成员注重自身发展。通过杂志、网络等途径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最新研究动态,组内多数老师定阅了教育教学杂志,放在案头经常翻阅,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例如,还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优质课大赛提升教师专业成长水平。

正所谓教学相长也,做好化学教研工作,既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又可以发展我们化学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我们相信,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化学教师要继续探索,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而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 姚远标.教学相长教研共进——浅谈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化学

教育,1996:05

2 秦克铸.谈谈教学与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07

3 魏壮伟.促进中学教师教研态度转变之策略[J].晋中学院学报,

2007:01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教学法;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

物理学科是前人在认识与探索自然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抽象、验证不断完善起来的一门自然基础科学,蕴藏着无穷的魅力,它是高中时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学生仅学习课本当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锻炼综合能力。然而,高中物理因为其理论性强,内容涉及面广,难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在这种困难面前,学生学习的热情逐渐消退,给课堂教学带来压力。具体表现为:对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在乎的是期末考试的分数,而不是知识本身;课堂出勤率偏低,迟到、旷课现象严重;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那么,如何让提高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效率呢?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从学科发展背景和历史来分析,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上都给出了新的尝试。

首先,案例教学法丰富了高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这种单向性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被抑制,教学成了教师一个人的演出,学生成了可有可无的观众。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成果完全表现在学生多背了几个概念,又知道了几个原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效果上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在课程情感上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学更是倍感吃力。案例教学法则对这种教学方式做出了改进。案例教学法重视双向交流,而双向交流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体,原来教学方式中的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主客体关系转变为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的主客体际关系。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给予相应案例,想起提出问题,然后指导他们查阅各种他们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主动进行的。在学生逻辑分析和缜密思考后,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这不仅是学生深刻的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也是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活跃了课堂气氛。

其次,案例教学法促使教学内容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大学是“象牙塔”,但大学不应该以此为理由而远离世俗的社会。当前的一些大学课堂,教师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教案若干年不做修改,知识理论体系跟不上学科发展的进程。结果是,对学生有用的和学生想学的知识学生学不到,一些陈旧的观点却充斥着课堂。这怎样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案例教学法迫使教师关注社会现实,引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去印证课堂理论知识。只有把眼光投向社会现实才能把理论知识讲的生动透彻,传统教学内容中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只会让课堂显得沉闷枯燥,消磨学生学习的耐性。案例教学引用生动的案例来阐释基本理论知识的内涵,其深刻性和具体性远远优于教师乏味的理论说教。要运用好案例教学法,教师就不得不勤于搜集相关的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

再次,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只是以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为目的,没有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如此,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找不到锻炼的机会。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是会鹦鹉学舌的工具而已。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不只停留在捕捉理论知识的层面,它还要求对案例运用理论进行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应视为学生能力上的升华。与此同时,学生思考的结果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的问题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可见,案例教学法在锻炼学生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知识储备上,也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上。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只能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不能干预太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方法要多样化,研究性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因此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他们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开放图书阅览室,让他们自己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提出教学案例之后,首先要引导他们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的概念框架,提出预期目标。其次是让学生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进而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反复修改论证,确定比较可行的研究方案,再次根据研究方案进行探索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作好实验记录,进行思考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得出研究结果。然后对研究的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检验、评价,最后进行总结交流。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品格,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探索、创新的欲望,逐步形成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四、总结

总的来说,学以致用是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并提升了他们的分析能力,也让老师在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这恰恰表现出教学环节中教学相长的特点,这一教学方法值得高中物理中不断推广和深化下去。

参考文献:

[1]朱亚平.分析高中物理新课程取向与物理教师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篇9

德育工作:创新自主管理模式

记者在卓尼县柳林中学采访时,正赶上学生的午饭时间,走进学生食堂,只见学生整齐地在各个取饭口排着队,虽然有3000多名学生集中在食堂吃饭,但整个食堂并无一丝混乱和嘈杂,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校长张建炳指着学生胸前的胸卡,道出了这张小小的卡片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记者看到,学生所佩戴的胸卡有三种颜色,分别为纯白、粉红、浅蓝,每张卡上有一组编号。“一种颜色代表一个年级,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年级的学生。”张建炳介绍道。

胸卡上的编号更融入了学校管理者的心血和智慧。张建炳说,这个编号是一号三用,分别是教室的座位号、宿舍的床位号和食堂里的座位号。因为学生多,这样编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比如,学生到吃饭时,就到自己的座位上,不需要乱找座位。同时,哪个座位上留有剩饭剩菜或有浪费现象,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样,不但大大节约了学生时间,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率。

记者在食堂采访时看到,不到40分钟,3000多名学生就吃完了饭。“这是学校管理效率的体现。”张建炳不无自豪地说道。

张建炳还介绍说,小小一块胸卡,还可以在宿舍评比、班级评比、卫生纪律评比中发挥出作用,便于监督和管理。

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管理方法,使学校形成了人人参与、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学生自主管理的氛围非常浓厚,真正达到了自主管理的目的。

同时,围绕学校德育中心工作,柳林中学还组建了六条德育工作线,分别是,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组成的管理育人队伍;教务处、教研中心—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任课教师组成的教书育人队伍;总务处、党政办、信息中心—各后勤服务室、图书室、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组成的服务育人队伍;校团委—学生会、班团支部、班委会组成的活动育人队伍;政教处、党政办、总务处组成的创建校园软硬环境的环境育人队伍;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值周学生组成的日常班级考核评价队伍。

在这六条德育工作线的有效助推下,学校的管理工作显得有条不紊。

同时,学校结合重大节日,强化人本理念下的教育、引导、影响和感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结合实际,加强生活、交往等实践技能教育,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通过班干部培训、主题班会等形式,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提升了道德境界,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文化阵地的宣传作用,开展了“班级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校园环境文化、德育制度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

校本教研:打造一流的课改教师队伍

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利推行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保障。

为了使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确立了学校领导包年级组的工作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校本教研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将每周周三下午课外活动确定为校本教研活动时间,活动形式主要有:专题研讨,教学问题探究,案例分析,集体备课,师徒对话,说课、评课和教学反思等,这为学校校本教研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和时间保证,从而促进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在教研中心的组织下,教师在深钻新课标、新教材的基础上,开展了示范课、研讨课、观摩课、同课异构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新教师能力考查课等公开课活动,通过开展课后说课、评课、议课、教后反思,总结成功的新教法、新学法,初步构建了适合学校教学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有效手段,为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保证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训练、有效评价的落实,学校依靠教师力量,开展了以校本教研为主的集体备课。

每次集体备课时,由主备人备出完整的教案。备课时,主备人针对教学设计要充分说明教学设计的依据、意图和思路,重点阐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然后备课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和主备人的设计发表见解,优化教学设计,形成共案。最后教师根据学情,进行个性化处理,形成个性案。教学后教师及时课后反思,下一次集体备课时,把上次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

集体备课的实施,使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准确,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加规范。集体备课形成的个人教案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适应高中新课改。

张建炳说,实施新课改后,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之间的精诚合作,这不仅体现在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中,更体现在课前和课后的交流中。如,同级同学科教师在一起办公,课前可以共同商讨教学策略,课后共同分析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集体探究改进的办法,以求达到最佳教学设计,供下次教学使用。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师师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呈现出新的气象。”张建炳认为,教师从传统教学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者,另外还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上。

与此同时,为了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教研中心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州、县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以及校内组织的教学比武和说课竞赛活动。鼓励年轻教师多听课、评课,倡导对话交流,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以同级同学科为主)。

通过各种平台锻炼教师,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促使教师取长补短,转变教学方法,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教学改革是新课改的关键,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新课改就无从谈起,卓尼柳林中学在考察了省内外课改名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九环节教学模式:预习—导入—自学—合作—交流—解疑—练习—总结—反思。

为了真正体现出高效课堂的内涵,学校首先要求教师要备好课,做到研读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备教法、备学法,要多思考教学目标该如何确定,多思考教材该怎样使用,多思考问题该如何设计,多思考学生学情,多思考学习方法等,力争优化各个环节。如,对预习的要求是,学生依据“导与练”自主学习问题设计,通读教材,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和思路,边看书、边思考,把不清楚的问题记下来,并完成自主学习问题设计。而对解疑的要求是,针对全班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教师进行精讲,要讲深讲透,要分析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要求各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时安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弹性课时制。

学校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每年完成一个课题,高一年级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高二年级由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指定课题;高三年级由学生自主定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实行五级管理,即,教导处—教学管理,备课组—教学组织,班主任—班级管理,指导教师—具体课题管理,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要经过学法指导、选择课题、组织实施、制定计划、开题交流、开展研究、整理总结和交流评价八个环节才能完成课题研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选题申报,教师认真审查,提出研究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然后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开题报告交流;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实现研究成果共享。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发展;研究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24-03

普通高中课改对教师的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与策略等职业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面临着来自理念,专业、心理、行动等新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引导和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整合知识结构,重塑自我,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都要重视的问题。为尽快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关教育部门制定了很多相关专业发展计划,也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可就形式来看,它们大体都是至上而下、单向的、教师“被动接受”式的,不能好地发挥教师主动性,能动性,培训的实效性也受影响。笔者有幸作为第二期福建省英语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到加拿大参加为期八周的研修学习,受益匪浅。笔者认为加拿大教师发展研修培训模式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模式。

一、加拿大外语教师发展研修培训模式及其效果

加拿大的外语教师发展培训模式是研究性培训模式,即受训者在培训者的指导下主动参与探索教育教学问题的培训。研修的内容有五个方面:英语教学原则;课堂管理;英语教学技能;英语测试;英语教材。与国内研修不同的是:学员们不是专门听讲座,而是像学生一样融入课堂,切身体会。每堂课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随发的相关材料一般包括:学习主题,头脑风暴,讨论问题,小组活动,反思质疑,阅读书目等几个方面。例如,Strategies for Large,Multi-level Classes(水平参差不齐的大班教学策略)这一节课的研修步骤设计:①头脑风暴(看完外语课堂现状的文字介绍后):水平参差不齐的大班教学有哪些挑战?②讨论(老师介绍大班教学的4种组织方式“全班,小组,结对和个人”后):在你的国家,你们的班级是怎么分组的?你选择的分组方式对你的教学角色有什么影响?③活动:分别针对大班教学的4种组织方式,学员们进行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例如:展示一堂全班教学的例子,说说你如何通过全班教学评价学生的语言输出(结对),完成一份五分钟的听说活动等。④反思:你评价学生遇到哪些困难?你怎么确定你的学生爱学习了?等等。⑤课外阅读(提供图书馆可查阅到的书,还标注了第几章,第几页)。学员们在课堂上不断思考、讨论、发言、交流。课后大家根据材料上提供的书目到图书馆找书阅读,强化理解并写下心得。另外,大家不仅每天要写学习日志,而且要完成一个接一个的任务,如结对备课写教案;结对上课、说课;三人合作设计教学任务等。开始时,大家个个疲惫不堪,人人叫苦连天,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听讲座做笔记,被动接受、直接拿来。但是,当我们经过训练,从被动到主动,变压力为动力后,都惊喜地发现自己思想和行为正在改变着。我们在指导老师Kathy的“加压”下克服了惰性;在写学习日志中习惯了反思总结;在合作中学会了取长补短,互相包容;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主动参与和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更可喜的是在使用英语完成各项任务过程中,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和词汇量得到了长足提高。回国后,尽管在加拿大所学的并不都能用得上,但观念的渗透已改变了笔者以往的固守,笔者常在反思中寻求自己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的差距,在借鉴中探索有效的教改捷径。

二、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性培训模式意义

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性培训课堂的组织形式具有示范性和实践性。受训者至少可从中获得以下四个方面的体验。

1.体验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新课程大力提倡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需要研究性教,研究性教,需要研究性培训。基于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的教研内容就是培训的主题。教师针对该主题所进行的研究探讨过程类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因而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际指导会更有的放矢,对其过程和成果的评价更加到位。

2.体验学生合作学习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自身合作精神和合作体验就特别有意义。在合作过程中所获取的经验和采用的情感策略等都将成为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感性材料。

3.体验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技能。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知识、过程和情感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及空间的保障,使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而加拿大的研修培训模式恰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始终是主动参与者,其主动性、能动性等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它的培训课堂组织形式和具体操作方式,也为教师提供了效仿的范例,让教师先行体验了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可以说,它是教师演练有效教学技能的实践课堂。

4.体验“师师合作”,共同发展。当前,各个学校重点以名师“传、帮、带”等手段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但是,新课程的实施是全员参与的教学活动,全体教师必须自我发展,方可从观念到行动上接受挑战。事实上,各个年龄段的教师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如青年教师经验不足,但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信息技术运用相对娴熟;经验丰富的教师又常常会固守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和教学习惯;还有一些教师有课改的热情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但不知从何入手;在师生中享有威望的优秀教师和被公认的名师,有时也会出现自身发展的“高原期”或停滞阶段。因此,共同探索教学问题的研究性培训模式为“师师合作”取长补短和共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实施研究性培训的渠道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培训呢?笔者认为除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课堂应该体现研究性,主体性和示范性外,基层学校的校本培训也应借鉴研究性培训模式。较好的组织形式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和学科带头人组织,针对新课程的热点问题,结合学科进行研究探讨,大家思考、讨论、发言、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培训主题可以是来自课堂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也可以是来自书面材料中的专题。例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联合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之《英语课程标准研修》就是一本很好培训材料。它具体安排了总学时、研修专题、研修目标、研修内容和研修形式。我校英语教研组曾有计划有步骤地尝试使用过,效果很好。当然,我们有时会针对本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实际出现的问题,模仿该书的模式进行研讨、培训。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分配年级同学科任课教师时,应注意不同层次教师的搭配,使年级备课组形成一个小型的研究性培训集体,遇到具体问题时可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教师发展是教育事业的建设工程,科学、高效地施工是我们追求的境界。改进教师培训模式的空间很大,重要的是培训必须体现研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合作性、示范性和实践性,让教师树立全新的角色观、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和学生观,真正在课改中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