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及创造成果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及创造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及创造成果

篇1

关键词:乡土史 研究性学习 幼师生

乡土史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乡土史的研究也是目前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都提出过要教给儿童乡土知识。德国的哈尔尼希是“乡土教育论”的代表,他提出课程以同心圆式的结构呈现,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使儿童从周围生活及直观的范围中去寻找知识的起点。美国的杜威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中就包括了乡土历史探讨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密切学生与周边环境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将来担负培养儿童责任的幼师生在学习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统编教材中很少体现到的乡土史知识,利用好周边极其丰富的乡土史资源,更好地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去。因此在对幼师生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加强了对乡土史教学资源的挖掘,在此就在引导幼师生开展乡土史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认识和探索与大家分享。

一、乡土史是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载体

1.丰富的乡土史资源中有很多可供学生研究的课题

笔者所任教的安阳市地处河南省北部,这里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市区西北部的殷墟,为商代后期的都城,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古都。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又是《易经》的发祥地,殷墟文明在3000年前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市区西北20公里处的古邺城,在战国时一度为魏文侯的都城,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做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在安阳这方沃土有着深厚的沉淀与积累,安阳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安阳山川物藏、人文风貌颇具特色,其乡土史资料亦极为丰富,这些都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极好载体。

教师在乡土史教学过程中要克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兴趣特长,有选择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就某个领域或问题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或研究家乡的一位名人,或研究家乡的一处古迹,或者研究城市的变迁、街道的历史,可供研究的资源可谓应有尽有。对学生而言探究性的研究首先注重的是过程,其次才是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只要了解和初步掌握了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能迅速拓展,新的思想观点、新的创造成果就能逐步形成。

2.熟悉的乡土史材料可充分激起学生的研究兴趣

身边的历史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熟悉的材料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自然乐于接受。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人文景观、历史状况、发展前景等,总是特别关注、感情深厚。这些形象、生动、生活化、通俗化、本土化的材料比起课本上的资料来更适合学生的口味,更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轻松掌握知识。

3.亲身参与的研究体验可以促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必须与科学道德、科学态度的培养相统一才会真正地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学生要学会从家乡的实际出发,通过认真忠实地调查和探究,获得符合实际的结论。在参观、参与考查工作的过程中学习专家们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并且要懂得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在汇总知识的时候要从科学的认识论出发,学习科学的论证方法。总之,通过对地方历史的探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在研究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史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就定能进一步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试问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家乡都毫无感情可言,又从何去爱国报国?

家乡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与现实,通过感性了解逐渐深化为理性的认识,进而产生一种永不消失的热爱之情,自然也会产生亲切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了对家乡现状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心系家乡与祖国的命运,使他们树立将来建设美好家乡和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二、利用乡土史开展研究性学习

乡土史教学资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可实践性等特征,本身存在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非常适合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针对幼师学生的特点,在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加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一些简便易行的课题,加强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体验完整的研究过程。

利用乡土史开展研究性课程设计时可以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出土文物、风土民俗、土特产品等方面选择材料。比如在名胜古迹方面,学生可以调查安阳地区的名胜古迹的分布,也可以调查名胜古迹的历史和现状,还可以提出保护、开发名胜古迹的建议、设计解说词、设计相互联系的旅游线路等。

利用乡土史资源可以选择许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下面举例说明:

1.活动案例一

主题:安阳历史一日游方案招标设计。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历史的博大与宏伟,同时,通过调查、采访、小组活动、制作等一系列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参与、合作的精神。

活动过程:

(1)搜集资料,学生5~6人一组,去图书馆、书店、旅行社、上网,充分利用资料,确定一日游要去的景点及路线。

(2)学生讨论,分工,模拟旅行社工作,起草一日游方案。

(3)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确定一日游的最佳方案,撰写各个景点的解说词,拍摄照片、录像,计算旅游经费,设计美化一日游方案设计书。

(4)模拟旅游竞标,同学们布置会场,聘请教师和部分学生组成评审会,按小组分别介绍自己设计的“安阳历史一日游”方案,并散发自己设计的旅游宣传单。

(5)评审会对各个“旅行社”的线路确定、导游词撰写、价位安排、标书设计、方案介绍进行评审,最终评出“安阳历史一日游设计方案”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2.活动案例二

主题:安阳老字号研究

活动目的:了解安阳老字号的历史和现状,探索老字号盛衰的原因。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综合分析材料撰写调查报告。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每3~5人为一组。

(2)确定研究题目,制订研究计划。

(3)收集历史资料,通过查阅地方志、走访知情老人、网上调查等方法。

(4)实地考察研究老字号的现状,制作一些图片资料。

(5)小组成员集体讨论、交流,撰写调查报告。

篇2

一、遵循认知规律,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对中学生来说,头脑中旧的表象很少,展现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在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存在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牛顿三大定律,各种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等内容中突出科学创新思维的教育,并逐步渗透如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

二、注重教学方式,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在讲清概念、规律、定律的基础上,要重视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物理过程,要确立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变演示实验为学生的随堂实验,让学生观察、探索、总结,找出规律。要吸取当今大量的科学信息和生活实践来创设情景、设疑,通过教师点拨,逐步使学生开窍,打开思维的闸门。具体的途径是这样的:

1.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

基础分生理基础和知识基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生理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基础知识。上海的课程改革是成功的,它们根据不同年级编写的新教材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等方面作了重大改革,强调了物理学科的实践特点和情意目标,充分体现了人文因素,具有较系统的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趣味性和思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了知识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各校要根据不同的生源落实本校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的“度”。加强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决不能超越学生实际盲目地拔高,因为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

2.落实分层教学的策略

层次分感知层次和思维层次,一所学校在找到了传授基础知识的“度”后,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确立不同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设置不同的内容和途径,落实分层教学的策略。农村学生接触社会少,观察的事物面较小,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多创设情景,可借助于录像、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施,让学生尽可能身临其境,达到感知,实现点拨思维的目标;对城市的学生,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可多举一些生活实例,或让学生多接触社会,请学生用某一物理规律解释身边的物理情景,或升华到周围的情景用物理规律加以说明。

3.采用启发教学的模式

启发式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发分简答式的提问和探索性的点拨。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简答式的提问,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由于提问简单,不易激起学生兴趣,引发思维。应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用眼观察实验现象,自己用脑总结实验规律,教师再进行启发式点拨,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会学物理,不是学会物理。笛卡尔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物理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确物体运动的几个物理过程,每个物理过程遵循的物理规律及各物理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围绕公式、定律让学生反复解题,搞题海战术,题目越挖越深,学生依样画葫芦,思维活动越来越少,这种死教书、教死书的方法再也不能出现了。它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教师还应围绕物理规律的得出,适时介绍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本中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换句话说,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磁力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

篇3

【关键词】体验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一、 结合高中生特点,迁移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英语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英语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高中学生认识英语课的重要性。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高中生的特点,只有注意了解他们的个性,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双差生”学习英语是让很多老师头疼的事,学好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而“双差生”缺乏的往往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只是从正面向他们大谈学好英语的好处,恐怕收效甚微。如能把这些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英语中来,则可事半功倍。有一次,我把班上的几个常逃学 到街上打电子游戏的学生叫到办公室,打开电脑,让他们见识“红色警戒”“沙丘2000”“星际争霸”等游戏,那令人震撼的32为音效,赏心悦目的3D动画,人性化的交互式操作,让街上游戏中的16为甚至8位的游戏望尘莫及。很快的,他们就融入游戏之中,但每每就在他们指挥千军万马,即将解放全人类,实现心中梦想是4,屏幕上却出现了数行的英文提示,这些学生全傻眼了,这时我就在旁边轻描淡写的给予翻译,学生顿悟,下世纪,玩也要懂英语。事后,我发现英语课上,这几个学生“重新做人”了,可见,巧妙的迁移学生的兴趣,正如“四两拔千斤”。对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大有裨益。

在指导学生学习英语时,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反复启发,再结合习作训练,提出“谈英语学习的重要地位”这一论题,让学生举例论述,促使他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有了理性认识。诚然,仅此一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在英语知识的运用中亲身体会英语知识的作用,使之感到学之有用,方能使学生学有趣。 高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尤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熏陶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激烈,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来,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例如,我们可以将日常口头操练用语变化成竞赛用语,问答可以来一个“抢答”;拼读学词可以来一个拼“单词大王”竞赛,以及书写比赛,猜谜语大赛,传悄悄话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用积分法,给予鼓励,效果更佳。课堂上适当的竞赛,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时,一定要结合高中声的特点,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延续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快乐学习并不是一堂课的任务。相反,这是个系统的工程和长期的过程。比如,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奖励他们出色地完成了研究学习的任务,我在第二天让学生们欣赏了一部关于火山爆发的原版电影。在轻松的氛围中,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又增加相关的逃生常识。另外,指导有积极性的学生继续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落实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措施。通过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预习之前,老师应及时给予方法指导,有必要布置适当的预习作业。其内容安排要细,教师对语音、词汇、语法、句型乃至课文理解要达到的目标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且做定时检查,及时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从而有利于老师备课及课堂教学的准备。久而久之,学生在预习中自我指导实践,就会养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目标而自主学习的习惯。然而,要想使学生达到直正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逐渐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比如,预习作业不再面面俱到,把一些学生经过阅读就能找出答案的问题删去不用,而刻意安排一些需要认真思考或讨论的题目,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BookI Module1的课文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时,可让学生预习时思考这样的问题:①What is your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like?②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Senior High school?此类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答案,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有益处,不但有利于学生运用大量新的语言材料,而且还可以用到许多已学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及学习的兴趣。

最后,教师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凡是学生自己能通过活动掌握的内容教师就不要讲解,凡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表达的教师就不要急于提供帮助。教师要通过设问和应用性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现出运用英语的潜力。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弥补自己的不足,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记住:给学生点时间和空间,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

从学生方面入手,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指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但“学无定法”。因此,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哪种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摸索发现。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具体适当的教学目标,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在课堂上示范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某些学习策略,使学生逐步领悟和掌握。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策略的“协调者”、“诊断师”和“指导者”,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学习策略,还可以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策略,并不断反思等。

参考文献

[1]唐晓杰等 《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刘玲玲,“对学生小组活动的几点思考”,《中小学外语教学》2/2002

篇4

一、用情感引起学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谈到情感教学,人们总容易想到教师的微笑、鼓励、和蔼可亲上去。这只是情感教学的一个方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状态怎么激励人,没有勃勃的精神怎么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中来。”我以自身对历史的热情和爱好投入到教学中,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赏识学生,尊重学生,以此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态度之好坏既取决于其自我意识(自律)也受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他律)。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师生关系良好,学生便会对该老师持肯定态度,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认可,从而转化成对该老师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学生所以对某一学科深感兴趣,产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许多情况下是受老师的感染、启发、鼓励而促成的。因此,教学过程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就要求教师应注意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更具人文气息的教育氛围,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和导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心理研究表明,兴趣是由迷惑、疑问、好奇引起的,因此,作为教师应精心准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仅要上好第一课,每堂课的导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该堂课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

2、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形象逼真的景观,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代替单纯的说教与复述,让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其中,既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合作精神,又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商鞅变法,我作了如下设问:如果你是商鞅、秦孝公、旧贵族、老百姓,你分别会对变法抱什么态度?为什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陈述不同人物的观点。

4、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确运用诗词、俗语、典故、成语等进行教学。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如“卧薪尝胆”、“纸上谈兵”等成语生动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中的故事。

三、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

在目前教学中,往往重结论,轻过程,学生通过受教育过程,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的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理定势,这非但不是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解放,反而是对学生个性的控制和压抑。新的课程标准就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努力改变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而要做到这些,开放教学内容就显得极其重要。书本不应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材也不应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材料,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仅仅依靠教材教学是无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因此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已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学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利用现代化手段,搜集和整理网络中的历史资源,开展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中查找相关资料,核实整理成文字材料,带到课堂中与同学、老师进行展示、交流。这些活动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主动探究知识,体验创造成果的喜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篇5

关键词:新课标;素质教育;中学数学;创新

我们常为一个颇为尴尬的话题争论不休,那就是我们参加中学生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往往是摘金夺银。无限风光,而我们的这些高材生经过大学四年甚至研究生三年或者更多的深造,到目前为止却始终与诺贝尔奖无缘。“高分低能”,这是我们不愿承认却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杨振宁先生回顾在美国的学习、生活时说,他的老师泰勒教授几乎每天都提出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十有八九最终站不住脚,但剩下的一两个问题往往能引出新的发现、新的创意、新的发明,把课堂变成学生好奇心的引发地和自由发问的场所,应该是优秀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适应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满足社会全面多元的需要,我们实行了多年的传统数学教育模式、教育方式需要改革。如果再继续因循守旧,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与国际数学教育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大。突破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探索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已是我们目前中学数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中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是在充分吸收国际课程改革经验和我国数学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它拓宽了数学领域,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中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对于改变当前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将起到十分现实而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实施新课改,落实新课标的主体力量,是新课标的执行者、实践者与研究者,每一项教学改革如果缺少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改中去,迎接挑战,与时俱进。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必然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引导者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等:合作者是指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新课标让我们的数学教师由一个单纯的“演说家”变成了身兼数职的“总导演”。因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在许多方面必须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目前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过去我们的数学教师对教材、教参有较多的依赖性,随着课程综合性伸缩性的加大。一个中学数学教师如果只是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那么这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自己都是不利的。新课程标准给教师留下了能够发挥的广阔空间,他们可以不拘泥于课本,可以更多地融入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要会设计和开展课程,懂得如何教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处于动态的人,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一套标准的既定模式,教学工作必然是永远充满着未知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

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课改》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数学学科知识,还需要掌握数学教育理论、科学艺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只有获得比学生更丰富详尽的信息和资料,才能吸引学生多样的兴趣,应对新课程的教学。比如当前蓬勃兴起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生充分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学会学习、使知识和技能内化为素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大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其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将教学引向深入。加强对一些落后地区的数学教师和一些老教师使用多媒体或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培训,应该被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列入议事日程。

二、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

《课改》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适应新课程的一项措施。教师与学生都属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逐步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真诚交流,让师生关系成为培养学生人格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场所。以期实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角色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地感受学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并给予恰当的指导。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新课程中的课堂学习内容,将不仅是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必将融合其中。将使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位置”。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与自己已有知识的联系,营造一个互相合作激励探索加深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表达交流,并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正确计算、逻辑思维、数学语言、数学解题、识图画图、分析教材、组织教材、板书设计、制作教具的能力,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数学教师还要掌握新的技能,如具备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能力,具备课程的设计、整合开发的能力,具备广泛利用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课改》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得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归纳得到的。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有中学数学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探索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把握好、引导好的前提下,让学生走上讲台,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此举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都是行之有效而且意义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