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

篇1

学管理、语言学习材料等因素会影响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美 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加拿大学者Bilash博士的“成功语言教学模式”,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活动并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行动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得到了加强。

关键词:问题解决方法;学习者自主性;行动研究

Abstract

The ultimate aim of action research on learner autonomy is how to help learners to become more autonomous and better in language learning. The article reports an action research on fostering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by using the problem-solving method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 interview and theclassroom observ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strategies such as task-awareness, attribution, input and output, motivation, analysis and deduction, self-belief, motivation and self-concept are quite strong, but their risk-orientation, self-awareness, asking questions, self-monitor, self-evaluation, self-monitor, reinforcement and co-operation are quite weak. It is also found that society; cultural psychology, language competenc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s influence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In order to foster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a series of class scaffolding activities are designed and used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for one and half a year according to Howard Gardner’s theory and Dr. Bilash’s Success-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 Model. The majo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is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ir language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enhanced.

Keywords: problem-solving method, learner autonomy, action research

1. 引言

外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只是一个教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从客体转移到了主体,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者在外语学 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已得到母语习得研究 和外语学习研究的证实。在贯彻“以人为本”和“终生教育”理论的大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 外语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培养“学习者自主性”(learner autonomy)的重要性。此外,不少研究 表明,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许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如何促进外语 学习者自主性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今后外 语教学的新趋势。

在国外,著名学者Benson(2001:111)围绕两个关键问题,即“与学习者自主性有关的实 践是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和如何提高语言学习的?”,把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方法归纳为以 下六种:第一种是基于学习材料的方法(resource-based approaches);第二种是基于教育技术 的方法(technology-based approaches);第三种是基于学习者的方法(learner-based approaches)

;第四种是 基于课堂的 方法 (classroom-based approaches) ; 第五种是基 于课程的方 法 (curriculum-based approaches);第六种是基于教师的方法(teacher-based approaches)。他同时 指出,到目前为止,许多与学习者自主性有关的研究大多基于反思和推理,很少有基于对数 据的系统分析的研究。因此,基于数据的行动研究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国内学者对“学习者自主性”的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徐锦芬等,2004),所 有学者都肯定了培养“学习者自主性”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自主学 习能力的培养途径。目前,国内对“学习者自主性”的研究主要介绍国外的有关理论知识,只 有一些研究者如:王笃勤(2002)、徐锦芬等(2004)开始探讨一些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证研 究。何晓东(2004)认为,今后关于外语“学习者自主性”(LA)的研究应过渡到以实证研 究为主,同时,应紧密结合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开展研究、讨论。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

究成果发现,对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大纲和课程设置、课堂教学

、外语学习环境、专门的策略培训、自主学习中心、多媒体辅助教学、远程教学等。 许多研究表明,“学习者自主性”与学习策略密切相关。“问题解决”是学习策略的一种形

式,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问题解决”要求教师为学生 创造具体环境,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寻找 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因此,“问题解决”是培 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呢?任课教师如何发现这些问题 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呢?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探索学生英语学 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目的是促进外语学生的“学习者自主性”,最终的 目的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 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 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 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本人主要采用六步骤模式。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 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 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 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 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 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 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 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 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 释和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 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 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 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背景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级英语教育专业三个班级共91名学生,课程为《综合英语 课》,行动环境为实际课堂教学,使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英语教程》第 一、二册。执行者为本人。项目时间:2006年9月至2008年1月。

2.2 预诊

在2006年秋季学期初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虽然对综合英语教学很感兴趣,但是绝 大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地预习和复习功课,不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不能按时提交作 业且正确率很低,没有什么学习计划,合作学习的能力差。根据学生的表现提出了一下假设

:绝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设,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访问与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

查和访问使用了张立新和李霄翔(2004)设计调查问卷和问题,抽样调查了26名学生。通过 问卷调查、访问和课堂观察,试图发现本项目研究者所教的学生在哪些方面自主能力欠缺, 哪些方面较强,发现其中的原因。课堂观察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包括语言表现、对提 问的反应、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课堂讨论的情况等等。

表1问卷调查结果(按照均值从小到大排列)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整体能力较强项 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较强(接近或超过4分):任务评价、归因、输入输出、分析推理等、自

我信念、动机,自我信念,自我效能。

(2)整体能力较弱项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在以下几方面有待加强(低于3分):冒险,自主意识,提问

,自我监察,自我评价,加强,合作。

(3)课堂观察和访问结果 为了探索以上问卷调查初步发现的自主能力差异的原因,我们进行了课堂观察和访问

,结果发现,社会、文化心理、语言能力、教学管理等因素会影响自主学习能力。

(4)确认问题: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社会、文化心理、语言 能力、教学管理、语言学习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没有得到全面均衡发展。

2.3 拟定总体计划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项目研究者基于美国学者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加拿大Bilash博士的“成功语言教学模式”,并根据英语教育 专业的特点,从备课、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语言吸收和巩固、语言的输出、形成性评价和终 结性评价等五个方面,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级设计了 一系列的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 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2.4 制定具体行动计划

第一步:建立个人档案,通过个人档案获得学生信息和对学生做出评价已经成为重要 的趋势。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及其策略和方法 等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其档案中可以进行比较,了解自身发展的进程。 为了了解和掌握所教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经历,项目研究者参照《多语和多元文 化的欧洲》(1997-2000)和《欧洲语言档案手册》(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Junior version)

,制定了每个学生的个人档案,主要包括语言通行证(Language Passport),语言传记(Language Biography),和语言档案(Language Dossier),主要用于让学生自我了解各阶段学习情况 和记录学生语言技能发展,供下一阶段学习或教学参考。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项目研究者分四个等级(初 级:elementary, 中下级:lower intermediate, 中级:intermediate和高级:advanced)设计了语 言文字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视觉 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旋律智能

( Musical intelligence )、人际关系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和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等七大类的课堂教学活动, 如:Getting to know one another, Biographical, Bingo, Idioms, Noticing, Roll the dice,A fu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tivity,English songs, Teaching

activities, Dictation activities, Spring festival, The year of 12 animal signs, Jigsaw reading activities, Self-study in the computer center, Matching pairs activities, Home reading and retell

activities,Posters, Advertisements等。每个具体的课堂活动都有一系列的步骤构成。

第三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交替实施具体的七大类课堂活动,使学生从教师完全控 制逐步向学生自主地完成所有的课堂活动过渡,最终实现学生完全自主的完成任务。

3. 结论与讨论

我们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收集经过三个学期的行动研究教学效果,并得出以下结论:

3.1 个人档案

通过分析所教班级学生的三个学期的个人档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学生语言通 行证中的学习进步表格的填写上看,有44%的学生听、说、读、写等水平从A1-Grade 2 升到

B1-Grade 8, 有31%的学生听、说、读、写等水平从A1-Grade 1 升到B1-Grade 7, 有25%的学 生听、说、读、写等水平从A1-Grade 3 升到B1-Grade 9。这些数据表明,经过三个学期的课 堂教学活动,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二、从学生语言通行证中的学 生跨文化的经历看,大多数学生从原来的不敢、不愿意与外国人面对面、E-mail、信件、贺 卡交流等方式交流转变到了愿意、敢与不同文化的外国人进行交流活动。第三、从学生的语 言传记来看,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方法和策略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在语言学习方面 的进步也非常显著。第四、从学生的语言档案来看,学生不仅积极参与具体的七大类课堂活 动,而且在课内外都能够组织和运用这些课堂活动,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展。

3.2 课堂学习记录

从课堂学习记录可以看出,从第一个学期的第三周开始,85%以上的同学能按时预习和 复习功课,并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合作学习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79%的学生 能按时提交作业。

3.3 考试成绩

从三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看,所教的三个班级综合英语成绩平均分比同级别同类专 业的班级高了7分。

3.4 调查问卷

从三个学期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在冒险,自主意识,提问,自我监察,自我评 价,加强,合作等方面得到了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3.5 反馈练习结果

从每次上课后的反馈或反思的练习结果看,87%的学生成绩都达到良好以上,对课堂 活动的评价和任课教师的评价也比较好。

3.6 存在问题

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行动研究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计划周密、 教学设计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 学习能力,大部分同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专业技能得到了训练和 加强。对教师来说,行动研究中学与教、教与研的互动,提高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

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男女授受不亲”思想的影响下,如何使男女学生融入 到同一个课堂活动中?组织小组活动过程中如何监督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检测设计的课 堂活动的难度?仍有 7%左右的同学各方面进步不大,这些同学大都性格内向,语言能力和自 控能力差,大多不愿意参加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不积极主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课内外作业,

如何培养这些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等。这些问题为我们下一步的行动研究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Barbosa, I. & Paiva, M. Action research: a way to teacher and learner autonomy? [A] In F. Vieira, M. A. Moreira, I. Barbosa & M. Paiva (Eds.), Pedagogy for autonomy and English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nference of the working group – Pedagogy for autonomy [C]. Braga: University of Minho, 2002.

Benson, P.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2001.

Burns, A.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CILT, 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 for Adult and Vocational Language Learners, retrieved from cilt.org.uk/qualifications/elp/adultelp.htm on November 14, 2007.

Smith, M. K. (2002) 'Howard Gardner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encyclopedia of informal education,

infed.org/thinkers/gardner.htm. Last updated: December 28, 2007.

Wallace, J. M.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华维芬. “学习者自主”探析[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何晓东. 国内自主英语学习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语界,2004,(4):10-14.

兰昌亲,曾洁. 对培养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思考[J]. 外语界,2004,(4):24-30.

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 外语界, 2002,(3).

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魏玉燕. 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外语教学新概念[J]. 外语界, 2002,(3).

辛自强. 问题解决研究的一个世纪:回顾与前瞻[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徐锦芬,占小海. 国内外“学习自主性”研究述评[J]. 外语界,2004,(4):2-9.

篇2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基础英语课程 应用

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培养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基础英语课程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赖以“生长”、“发展”的土壤。基础英语课程涉及社会、科学、历史、文化、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的问题,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和大量的研究课题。笔者旨在探讨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基础英语课程中。

一、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特征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应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培养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的内容包括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成果等等”。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充分活动、充分参与的学习方式。活动能激发学生发展潜在能力,提供学生展现自己才智的机会和舞台,刺激学生产生新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与才智,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与阶段。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特点就是自主性: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自由创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锻炼解决问题和交往的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在基础英语课程中的实施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动员、选题和分组;实施阶段包括:拟定方案、成员分工、信息收集、实施实验、分析综合讨论、撰写论文报告等;评价阶段:结题、交流、展示、汇报、考核和鉴定等。

1.准备阶段

主要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特征和方式,明确基础英语课程的授课方式为研究性学习方式,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和基础英语课程的密切联系。在老师的帮助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知识基础,选择基础英语课程中的任意一个单元作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选择相同课题的学生,以自愿和适量为原则结成课题组,一般以4―6个学生为一组,每组由学生推选组长负责各项工作计划的安排和实施。

2.实施阶段

以基础英语课程的一个单元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负责该课题的小组自行决定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内容和单元内容相关是此次学习的唯一要求,在有条件完成的前提之下,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由学生决定。教师不再是学生面前的权威,而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再用命令的方式布置学习任务、填鸭的方式讲授内容,教师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课题的可行性、内容、方式提出想法,做为课题组的一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通过调查研究,汇总观点、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讨论,形成研究报告。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索讨论―调查研究―探索讨论―研究报告―问题反馈―反思巩固”等环节,有助于学生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学生的团队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3.评价阶段

组成评价小组,成员由课题小组成员、其他学生、任课教师、其他教师组成。课题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成果可以是文字、实物、幻灯片、短剧等多种形式。评价注重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肯定,淡化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

三、案例分析

以基础英语3第三单元《一周中的三个星期天威力》为例。课文由爱伦・坡的小说节选改编而成,“一周出现三个星期天”是凯特嫁给罗伯特的条件。课文讲述了凯特的两个海员朋友如何帮助罗伯特解决一周出现三个星期天的难题。这是一个有趣又令人费解的内容。课题小组成员提出了各自的疑惑、兴趣、思考方向,包括一周中能否真正出现三个星期日,为什么;各地时间差异;中国每个城市的时间是否一致;夏至时间和冬至时间;我们现在的时间和美国纽约的时间;星期天的由来;我如何度过星期天;假设我是罗伯特,我怎么才能娶到凯特;课文中凯特的两个海员朋友如何帮助罗伯特解决一周出现三个星期天的难题。从问题中看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自学开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问题超越了课文内容本身,加深了学习的内容。课题小组成员对这些题目都感兴趣,决定完成这些课题。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图书馆,收集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各自的成果,对研究成果进行讨论、评价,形成小组共同的认识,写出小组报告。向全班展示小组报告,全班同学对内容进行讨论、评价。

四、结语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享受他人的成果、聚集资料和信息的过程,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适度的自我评价。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应用课本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海东.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1,(9).

[2]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篇3

关键词:完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强调教师的教转向了现在重视学生的学,但是,由于英语学科的独特性,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目前很多学校的英语研究性学习仍然停留在形式化、表面化的阶段,还需要对英语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完善。

一、学校要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切实可行的条件

1.进行研究性学习对硬件的要求

学校要保证学生可以在校内的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找到所需的相关资料。

2.学校应尽量减少学生的负担

这样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从选题到收集资料,从整理资料到撰写开题报告再到展现研究成果以及最终的评价,每个环节都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付出大量心血,因此学校应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活动,在课程安排上也要考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际,确保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

3.要调动广大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绝不是为了装饰门面,要积极邀请专家对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对于指导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物质奖励,鼓励教师的积极性,不应该采用高压政策强迫教师指导学生。

4.“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有“课程成本”的观念

比如,为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如何对教师进行培训?应如何科学计算教师的工作量?如何增加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经费投入等等,必须防止不顾学校实际情况的浮夸做法,因地制宜地加以实施。

5.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即要抓好开题、搜集处理资料、结题三环节的管理。首先是开题决不能草率,学生选到的每个课题必须能详细陈述该课题的产生背景以及该课题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此课题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其次是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组织活动必须严密;再次,结题必须人人动手。小组资料可以共享,但结题报告必须人人书写。

6.加强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

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收集资料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外出,就给学校提出了如何进行组织管理的问题,学校必须组织严密,指导及时,确保学生外出真正是在收集资料。

二、广大一线教师要真正能够胜任指导研究性学习的重任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容易,作为指导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对研究性学习,要有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因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必须对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通,否则怎么去指导学生呢?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在接受系统培训时要认真学习外,还要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勇于做教育的先行者。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帮助我们科学地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从而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做好知识储备。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亲自参与探究、研讨工作,进一步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教师要转变观念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强调“研究”“创新”,因此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不仅指组织学生个人或研究小组就某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师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就基础性知识开展的质疑、研讨,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争辩,进而否定教师的意见。开展研究性学习,可先从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氛围及方法入手,教师多联系实际,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结合教学内容引申、推广到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针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和探索,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充分发挥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课题,选题恰当与否对研究性学习是否能顺利完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选题要切口小,易操作,否则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进程,甚至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因此,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进度和深度要做到心中有数,随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把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课题研究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在一定的层面上结题。

(2)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对研究结果的处理方法、研究成果的表述方法、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研讨交流活动的组织方法等,此外还应注意研究方案的制订,方案要切实可行,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使学生通过研究过程确实达到提高能力和增长才干等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4.完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目前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尚无遵循的评价标准,笔者通过参与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尽可能对评价加以评价:

(1)应注重过程和应用。研究性学习评价的重点首先是学生的参与研究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其次是关注学生是否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即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

(2)评价要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整个过程,包括:问题的提出、课题的确立、开题、组织实施、结题报告的撰写、成果的表达与交流等全部研究过程。评价既是对过程的评价,又是在过程中的评价,只要学生围绕课题认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即使未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要给予成功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3)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形式,整个过程不仅强调教师的指导,更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它所涉及的主体是多元的,因此,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化的,所以教师、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和学生小组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情况,进行评价。尽可能改变一言堂的状况,尽量公平、公正。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新生事物,目前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探索和改进,同时,教育部也应出台一些辅助措施,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以使研究性学习逐步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7-19.

篇4

一、专题培训,激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我进行了三次专题辅导,着重讲清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一则小故事的启示:

说的是拿破仑在一次战斗中与卫兵走散,又被敌兵追赶,情急之下,求助于一个毛皮商人。毛皮商人将之藏于一堆毛皮之中,追兵对着毛皮一顿乱戳后走了,这位法国皇帝的卫兵也终于赶来了。毛皮商人问拿破仑:“当敌人对着毛皮乱戳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拿破仑大怒,命令卫兵枪毙这个胆大包天、口不择言的商人。商人面向墙壁,听着身后整齐的拉动枪栓的声响,刹那间百感交集。等了很久,拿破仑微笑着对商人说:“现在,你知道我当时的感受了吧?”

对于教育来说,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故事。我们知道,真正深刻的教育,是能够触及灵魂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恒久有效的。亲身经历过这样一次死的威胁,毛皮商人才可能真正了解当死亡的威胁来临时的感受,不然,任别人怎样述说,也是隔靴搔痒。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而言的,研究性学习要解决的是“如何学”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它具有问题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1、以问题为中心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2、以开放为形式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上,也体现在研究的过程、方式、方法上。在学习过程中,活动时间和空间是开放的。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进行;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节假日进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有广泛的学习手段(读书、上网、社会调查、科学实验、实地考察、讨论辩论等)。

3、以探索为过程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全过程都以学生“探究”贯穿。从研究课题的确定,到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手段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达等,都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学习和探究,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

4、以实践为依托

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划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从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现实、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人类生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等社会现实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访问咨询、实地考察、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

(二)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资料一:

据调查,全球有4000名公认的首席科学家,按中国占世界1/5的人口比例计算,中国应该有800名,可事实是中国仅有13位,这与我们的人口比例极不相称。更让人吃惊的是,这13位首席科学家里,香港居然有11位,而大陆只有2位。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现实。缺乏一种创新的机制与氛围,出不了大师,出不了顶尖的科学家,而这也正是国家发展之关键。

资料二:

2005年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去世前又提到同一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它是沉重的,更是不容回避的。

资料三:

香港大学在内地招收本科生时,每年都有近三分之一的省(直辖市)“状元”在面试环节因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被拒之门外。

跟踪资料显示,中国已毕业的“状元”,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大有作为。

1、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形成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既然家长和相当数量的教师只关心那些大家都必须学的东西,那么学生只好割舍自己的兴趣,任个性特长、潜质、潜能消磨殆尽。学校、教室、课桌就是学习的战场。方寸之地,流失十几年的岁月,常常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远离火热的生活和社会,眼界只能日趋狭窄,实践能力难以形成。

知识发生的艰辛过程,科学探索的曲折经历原本已被教材浓缩为简洁的定义原理,再加上老师多年“应试经验”的提炼,全都变成了两点间的直线。既然学生只能吃别人嚼过的馍,那就无法品尝到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日益衰退。

日新月异的时代告诉我们一个现实: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中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恪守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究和注重解决问题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只上从课本学习知识的传统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

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必修116个学分的12.9%。 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河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要求,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流程的理论学习,专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不少于3个,保证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不少于270课时。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类型和研究方法

1、课题类型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一是课题(问题)研究类。课题(问题)研究类以认识和解决某一专题性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文献研究等。

二是项目(活动)设计类。项目(活动)设计类以解决某一个操作性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科技类项目两种。

2、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问题探究法。这是课题研究比较常用的方法。通常是由某一具体问题出发,探讨其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的方法等。如:课题“测量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阻力系数”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出问题,并探讨形成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问题讨论法。这种方法有益于扩展学生的思路,如“菜刀上的力学知识”,有的学生考虑到刀刃的利钝、刀身的宽窄;有的学生考虑刀背的薄厚、刀柄的长短和刀的形状;还有的学生会分析、比较锯齿形刀的优缺点,这样的研究课题每个学生都参与,同时又有不同的深度和层次,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使研 究的课题更为完善。

(3)实验探索法。通过实验探索解决问题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例如,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振子质量的关系”等问题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4)、模拟制作法。根据构想而制成模型的方法。例如,“研制水火箭”,这种方法既丰富了课题研究的内容又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现场调查法。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来增加科学知识,掌握素材,为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6)、文献查阅法。可以说是课题研究必用的方法。对某一研究课题必须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才能为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进而开展研究课题。

二、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研究性学习的展开一般分四个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相邻阶段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整个过程可以通过下面图表呈现:

(一)选题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即选题阶段,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研究性学习全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的发挥,研究成果的大小、好坏,甚至某项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题选择。既然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在研究性学习中,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1.提出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会对各种各样的现象提出很多为什么?问题的提出可以从多角度。可以从自己兴趣出发,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从自己学习的学科出发,提出一些学习中自己较困难的问题;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出发,提出自己观察到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问题。

2、使问题转变为课题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开展深入研究的课题,在众多的问题中选出一个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虽然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当我们要真正确定一个课题进行探究时,我们又会发现自己的头脑中的问题太一般化了,这些问题好像很难成为一个课题,不值得研究,这就是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时感觉到没什么可以研究的原因。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然, 爱因斯坦说“问题”不是一个一般化的问题了,而是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即是课题。

研究课题就是针对某一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和任务的问题。

要使问题转化为课题,我们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大和小的关系。一般说大课题的研究价值高,成果的社会影响大,但它比较复杂,开展的条件要求高,不易出成果;小课题涉及范围小,任务单纯,目标集中,容易开展,容易出成果。但作为学生不能一味求大,小看小课题,忽视小课题的研究,有的小课题的研究往往也会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的价值并不比有些大课题低。

二是难和易的关系。难的课题往往比较有价值,但难度大的课题对研究者主观和客观条件的要求高,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而且容易因久攻不克,失去信心,导致半途而废。

对于中学生来说,选择较小的课题,选择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课题进行研究应该说是比较合适的。

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能力训练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观察能力;需要学生经过发散、提炼、概括,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因此,选题阶段最好能较长的时间,我们安排了四个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选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多种指导和训练,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课题论证,这对训练学生思维的聚敛、领会问题的实质,对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实施非常重要,使选题过程真正成为一种训练学生的过程。

(二)开题指导

本阶段就是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准备研究材料阶段,三部分内容最后以开题报告的形式表述,开题报告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能为研究者提供明确而可操作的程序。

撰写开题报告三大注意:一要注意可行性,二要注意科学性,三要注意过程性。开题报告要详细、明了,研究方法和步骤要具备可操作性。实施计划要写得具体、翔实,各研究阶段时间安排要合理、充裕,课内时间一般用于选题、搜集资料、交流展示,而调查、实验、材料处理、论文撰写尽量安排在课外;若是实验研究要考虑重复实验,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题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的指导能力来确定。资料搜集和实验尽量在校内完成。开题报告要体现出立意新颖、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等特点。提出问题和目的意义要与预期结果相吻合;方案中各部分切忌张冠李戴;获得的信息资料和提出的观点要客观真实,经得起推敲。整个研究过程必须在开题报告中体现出来,如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选题开题资料搜集实施结题交流展示研究后反思)和预期结果等等。

(三)过程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许多学生因缺乏科研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思维训练,特别是高一学生,接受了九年的教育,已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存在着许多思维定势,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往往觉得无从着手或打不开思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遇到的思维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种:(1)、思维角度单一。(2)、过早下判断。(3)、只关心答案。一般学生碰到问题时,就希望赶紧找到答案,而对问题本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漠不关心。(4)、钻牛角尖。(5)、忽略想象和灵感的重要性,缺乏创意和活力,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因觉的枯燥乏味而兴趣减弱。

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提高思维素质呢?(1)、要创造自由、民主、安全、和谐的环境和气氛。学生只有在无拘束的宽松气氛下,才会充分发挥创造能力。(2)、运用学科中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辅导。;例如一个课题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振子质量的关系”这一课题的探究时应给测量多少个全振动的时间来确定周期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引导他们去探讨测量中的误差问题,从而搞明白了测量的全振动次数取决于研究要求的相对误差和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在相对误差一定的情况下,振动的周期越长,需要测量的全振动的次数也就越少。(3)、要注意思维指导的启发性。思维指导的艺术在于巧妙指导和提示,点到为止,千万不可和盘托出。例如,一个课题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自动称米机”的实验验证过程中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这时,我启发他们:“你们能否先从理论上证明结论的正确性?然后从理论的证明过程中去改进实验装置。”最后他们找到了实验设计中的问题。(4)、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灵感。钱学森指出:“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 灵感需要培养和诱发,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关注,学会交流,在关注中产生灵感,在交流中激发灵感。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应由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转变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指导教师全过程监控学生的研究活动,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全过程的自主学习、研究,并在必要的时候向老师咨询,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而不是“教导”和“灌输”,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自主设计调查主题和组织调查,自由分析资料和撰写论文,这样,学生才真正的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翁,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四)结题指导

结题阶段包括三个方面:①对研究成果的书面的表达,②对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汇报交流,③对课题研究做出恰当的评价。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表达方式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科技作品以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展板、墙报、编刊物、音像资料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的答辩。在学期末分别举行班级和年级交流报告会,年级编辑优秀成果集。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新的世纪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投身教育研究、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才能发展教育事业,为祖国的复兴、社会的进步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张大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中的课题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2(2)

3、阎金铎.物理霍益平.研究性学习.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典型课示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黄达成。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调查与思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10)

5、王耀村。开展课题研究 培养创新人才。物理教学,2001(1)

6、施良方崔允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2001(1)

篇5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帮助,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研究问题的提出者,学生要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层次,从生活中自选主题并且进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建立共同合作的学习框架和运作机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从而让每个学生的创造精神都得到最优发挥。

(二)问题探究性原则

语文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来组织教学活动,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课题不应该由教师指定材料让学生理解学习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中生已经是具有相当学习能力的群体,他们具有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如学习完《鸿门宴》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作《项羽新探》《失败的英雄》等文章,从历史和人性角度研究项羽,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语文教学中应设置“专题研究”课,即在语文教学中,以专题研究的形势穿插、设置一种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性活动。具体来讲,在教学中开设专题研究课程有如下步骤。

(一)明确目标、合理选题

研究性学习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征来进行合理安排。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与能力水平确定课题范围,通过学生喜欢的话题,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现实生活问题。

(二)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方案

研究主题方案和方向相近或相同的学生成立若干小组,组成分工不同、团结合作的集体,小组成员充分协商制定课题研究进度和计划。

(三)小组实施计划,教师负责指导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教师要根据每个研究小组提交的活动安排、详细报告、活动情况报告表,对于其中的不恰当做法提出纠正,对小组研究方法进行指导,以便提高小组成员的研究能力和技巧。而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交流、协调合作,以强化责任感和确保研究课题质量。(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四)成果展示与交流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完成后,课题研究小组要进行小组总结,并形成小组成果报告。各个研究小组在班级进行成果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成员负责完成最后的课题研究报告。

三、总结

篇6

一、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作用,提高自身能力以推动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1.态度要积极。

教师对研究性学习从态度上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抵触,原因在于,学生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完全超出了教师专业知识所精通的范围,因而导致教师在特定的问题情景中显得蹩脚和尴尬,教师的优势心理以及与这种心理相关的自尊感大大丧失。而要弥补这种失落,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种付出大半都是“无私奉献”的,所以很多人选择了退避三舍。只有转变观念,克服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压力,态度自然就积极了,才能真正与学生一起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与学生共同吞咽失败的苦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才能博得学生的尊重,也就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能力要提高。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应当有“一桶水”,要例行好学生学习指导者的角色,自身必须扩充知识面以提高自身研究能力。这主要包括:如何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如何设计问卷、调查表以获取信息;如何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如何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如何利用时间和其它资源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览众山小”,去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从而使研究性学习搞得最好。

3.组织要得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不理解、不支持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宣传和组织工作显得很必要,才能使学生学习兴趣长盛不衰。

二、要注重“研究性学习法”的课堂模式。在数学教材学习中,研究性学习是以每章为一个课题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研究。

1.自学质疑。

教师通过教材内容、生活实例、试验现象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自学,发现并记录新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采用各种手段,对新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利用网络、图书、报刊等资料,实现对问题的初步解决及认知结构的初步建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发现新问题、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启迪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2.合作释疑。

由于学生受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很难对当前学习内容有完整的认知结构,仍会存在很多疑问。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指出重点,解答难点,体现师生合作;课堂上师生关系平等,同学关系融洽,学生敢对老师说“不”,充满民主、合作的气氛。

3.学习报告。

学习报告的撰写与研究性学习同步进行,提醒学生及时捕捉、记录自己的新思想、新感受,不断积累素材。对于学习报告的撰写要求按规范格式去写,并要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具有新意。实践表明,学习时有知识总结、有公式推导、有专题分析、有争论热点、有学习体会、有错误例析、有方法归纳、有待解问题等等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的研究成果实质上已有知识的再现,学生的研究新意体现在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学习体会上。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报告要写出中肯的评语,并将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同学们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推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4.评价反馈。

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报告,同时根据考试结果进行总结,采用表扬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让其感觉到有希望,有前途,有信心的去学习。

5.深化交流。

为了让学习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采用分组答辩的方式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深化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只有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法”的课堂模式中真正学会“研究”、学会“学习”才能把研究性学习法的精髓落到实处。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的学习,才能把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达到最好。

篇7

关键词:地域性; 研究性学习; 体验创新; 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74-001

一、地域性特色的研究性学习的提出

通过前期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普遍对乡土课程资源较有兴趣,原因是学生开展研究感到亲切;可以体验、便于操作;学习中初步具备了解家乡、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的思想感情等。

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同时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选择研究课题。

二、开展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的操作策略

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切实保障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精心组建了一个纵向的组织系统,科学而有效地引导了研究性学习(见示意图)。

2.学习培训,准备到位,为开展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做好前期铺垫工作

培训的侧重点有两个,一是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二是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

我们所做的学生方面的相应的准备工作主要有:(1)召开系列专题知识讲座(2)开设科学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由市内资深教师介绍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3.精心规划,合理安排,科学有效地开展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

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考虑到学习头绪多、涉及面广,因此必须对此作出精心规划,合理安排,以保障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为此,我们主要作好以下工作:

(1)选聘指导老师;(2)建立学生课题研究小组;(3)在评估本土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系列小课题;(4)开设研究方法讲座;(5)举办专题知识讲座;(6)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7)开展社会调查与民间采风,充分挖掘本土人文资源;(8)加强学校与家长、社区的互动,寻求各界对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广泛支持。

在开发本土课程资源过程中,学生走进社会,更好地了解社区、理解社会,增强了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的接纳与判断的能力,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加强了。

4.监控过程,管理到位,实现研究性学习可持续发展

由于研究性学习对于学校来说是一项新生事物,在整个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管理十分必要,为此,我们制订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条例、方案、表格、计划,以期规范各项活动的展开。严格的监控与科学的管理保证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富有成效的开展,重点作好以下工作:

撰写结题报告;举行结题报告会;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和个人小结;学生学年成绩评定;教师撰写工作小结;对教师的考核与奖惩;编纂《震泽实验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集》。

5.总结整理,精益求精,构建学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与评价体系

研究型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它与学科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了相应的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目标的构成。(2)师资的培训。(3)课程内容的开发。(4)教学活动方式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参与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习和研究方法掌握情况;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研究性学习结果。

评价的形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根据有关资料,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评价量表。

三、开展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的成效分析

1.开发了大量富有教育意义的、充满地域特色的社区人文、社会、自然等课程资源

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开展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开展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经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开发了大量富有教育意义的、充满地域特色的社区人文、社会、自然等课程资源,本土课程资源,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为课堂教学的变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要从学校走向社会,去搞社会调查研究,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去打交道,因而学会了交往,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3.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强化了学科教学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与学生是平等的,他们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一起研究,师生同为研究遇到困难和挫折而忧虑,也同为研究获得突破而兴奋、自豪。由此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的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大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手段开展研究,要培训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为此,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否则,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很多教师或是认为教科研高深难测,存有畏难情绪;或是认为自己教育教学任务重,对教科研有一种排斥的心理,因而我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普遍地较为薄弱。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极大地冲击了这些陈旧而又落后的观念,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高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计划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105-04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力资本结构的变迁,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已成为个人发展的必备基础,成为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这成为政府未来的政策指向。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曾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这一要求主导下,围绕对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重点。[1]

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它以“问题”为核心,具有自主性、合作性、过程性、开放性等显著特征。[3]目前,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多通过课堂研讨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来实现。[4]其中,课堂研讨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地位,体现为授课中增加学生、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以学生为主导的报告;而科技创新实践则是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对已立项课题进行选题、论证、调研、实验、撰写报告和论文等,是以创新为特征和目标的科研全过程。在上述模式的实现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教学效果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但是,由于对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习惯性依赖,大学生发现问题并在问题驱动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仍较欠缺,一旦被要求主动探究问题与查阅文献等,多数学生往往表现出畏难和抵触情绪,对课程要求不能积极响应或是以被动敷衍的态度草草应付。[5]222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不足严重阻碍了他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这已成为影响研究性教学实施效果的重要瓶颈。

关于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现有理论研究多是从教师和管理者的角度关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一般模式或保障措施,如探讨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与培养体系[6]、开展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环境和技术支持[79]、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行为[10]和完善教学管理手段[1112]等问题。但是,大学生――这一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问题尚未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13]因此,探究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愿,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科学设计和改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形成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是以个体信息处理和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意愿的心理学理论。目前,计划行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消费者行为、健康相关行为、投资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中,并且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该理论对个人行为意愿的形成具有较高的解释力。[14]315因此,计划行为理论框架的引入,为分析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意愿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计划行为理论是在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提出的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可以由从事该行为的意愿推断,而从事某个行为的意愿受到行为主体对该行为的态度以及他人对该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的影响。[15]但在后续研究中,Ajzen发现,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意愿往往受到外界资源和条件的限制,这种限制使人感到行为受到了控制,即感知行为控制。通过在理理论中增加感知行为控制这一变量,Ajzen将理理论扩展为计划行为理论。[16]665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个体行为不仅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还受从事行为的个人的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因此,个体行为意愿的形成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变量决定。[17]77在上述三个变量中,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决定的。主观规范,即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如父母、领导、朋友等)在多大程度上希望自己采取某个行为。主观规范代表了个体在决策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而这种社会压力会对个体实施某个行为的意愿产生影响。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行为进行控制的感知程度,即个体对要完成某个行为其所必须具有的能力、资源和机会的评价。总之,对行为的态度越积极、他人对从事行为的支持越大、自身控制力感知越强,个人从事某个行为的意愿就越强烈。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意愿的形成与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因素有关。第一,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结果的价值判断和重要性的认识决定了他们对这一活动的信念和兴趣,从而决定其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也表明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第二,大学生所认为对自己很重要的社会群体,如师长、领导、同学等对研究性学习的看法和投入与否,通过主观规范影响自身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第三,大学生对自身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条件的评估,即感知行为控制影响其完成学习过程的信心,从而影响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愿。

三、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

(一)行为态度: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信念和兴趣

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信念包括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以及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研究指出,对于大学生而言,生存与发展、求知与自我完善、上进心和成就动机等内部因素是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18]大学生对学习活动是否有益于自我能力提升和未来发展的评价影响其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5]223若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所培养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在未来职业生涯以及深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则他们更容易对研究性学习形成正面、积极的态度。同时,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也有助于强化自身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态度。因此,加强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形成积极态度的重要前提,对提高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观规范:重要社会群体对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意愿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采取某个行为的意愿受到对个体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群体看法的影响,[14]315若个体认为对己重要的人希望自己实施某种行为,则个体实施该行为的意愿就会显著增强。[17]78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年期,且生活方式基本以集体形式进行,故具有较强的从众意识。[19]由于生活范围较为局限和封闭,大学生的学习、消费等行为更容易受到与之密切接触的群体,如老师和同学等的影响。这些群体对某种行为的认同和参与往往会显著提高大学生采取该行为的意愿。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老师以及高年级学生等重要群体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肯定和参与对于提高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其中,同学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态度有助于营造学习气氛,促进学生从众学习的意识,强化学习意愿;用人单位领导和老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以及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高年级学生的示范对于提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意愿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三)感知行为控制:大学生对自身研究能力和条件的评价和信心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认为自身具备完成某个行为所必须具有的能力、资源和机会时,感知行为控制较少,完成该行为的意愿更强。[17]79如前所述,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下,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通过课堂研讨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两大类途径实现。无论何种模式,均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主动、大密度地探究、发现问题,甚至通过查阅文献、动手操作或实地调查从而解决问题。[5]222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达到要求进行评价,对自身能否获得必需的实践条件、参与机会等作出预判。而评价和预期结果则影响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参与意愿和投入程度。所以,适合于本科学生的系统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对自身研究能力的评价,从而提高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

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提升措施

根据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学生参与意愿的提升应从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组织、课程设计三方面来实现。

(一)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应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和启发学生认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信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在教学中,应结合现实社会和科技发展背景,编写以热点和关注点问题的设定和解决为基本任务的教学材料,结合互联网、大众传媒的信息以及前沿理论和问题,通过增强教材的新颖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深入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熟悉研究活动的过程,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活动方案。此外,教师应更大程度地由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引导学习的角色转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给予指导,包括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与社会现实,使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实施上提出建议,从而帮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和乐趣。

(二)推行学习小组模式,营造积极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对大学生而言,组成合作型学习小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营造学习气氛,进而提升参与意愿。学习小组是由大学生组成的团队。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均应承担一定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如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具的准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等。通过小组成员的个人负责和协同合作,最终完成学习过程。

在建立学习小组时,应选择小组中学习主动、有兴趣、有组织能力和有合作学习经验的组员担任组长,合理配置小组成员,在组织成员完成研究活动的同时,不断调动组员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应鼓励小组成员间进行充分沟通和互动,从而在组内形成无形的规范,约束成员活动,这有利于任务完成和保持小组成员积极的参与意愿。同时,可引入组间竞争机制,激发竞争意识和小组凝聚力,以组员间的团结和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研究方法训练,提高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信心

在目前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中,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仅仅体现为专业课程中的研讨环节和围绕课题的调研活动。受制于课程学时和内容,大多数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系统的研究方法训练,导致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和信心不足,影响了学习效果,进而制约了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使其对更为专深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相关课程,全方位强化对学生的研究方法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减少学习障碍的目的。根据现有的课程设置,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依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要求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使之适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前,高校部分课程过度强调课本提供知识的真理性,缺少质疑和探究,更适于传授而不适于研究。因此,有必要增加课程中的探索和研讨内容,以树立学生的研究意识,使其明确研究内容和可行性从而提升其参与意愿。

第二,设计旨在专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课程。通过向学生介绍基本研究规范与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帮助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训练研究能力,从而减少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障碍,使其增强完成学习的信心而提升参与意愿。

第三,开发基于研究课题的课程设计,即结合理论前沿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在不同学科领域选择适当的主题,要求学生完成对研究问题的提炼和界定、资料文献搜集、研究方案设计与执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工作,使学生通过实践有机会运用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在研究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提升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

综上所述,为实现国家“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大学的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强化大学生参与研究性课程的主观动机,即激发和提升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愿。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受到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对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对研究性学习的信念和积极态度有重要作用;同学间的交流互动,特别是研究小组的形成和有效组织小组活动,影响主观规范进而影响学生的参与意愿;在课程设计中,强化研究方法和技能的训练,通过感知行为控制影响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信心和意愿。

[参考文献]

[1] 耿希峰,马丽枝,曲贵海.教学型大学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8150.

[2] 麻学锋. 基于课题的商科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文史博览: 理论, 2012(3):69.

[3] 刘智运. 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新体系[J]. 教学研究,2006(5):377383.

[4] 张利荣. 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2:38

[5] 张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及其提升路径[J].学理论, 2013 (20).

[6] 顾建民,楼程富.以研究性学习带动教学方式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2006(21):4142.

[7] 林秀曼,谢舒潇,吴芸.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生学习能力促进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9):5761.

[8] 汪人山, 邓宗南, 谢婷. 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对图书馆需求的个案实证研究[J]. 现代情报, 2013, 33(12): 7880.

[9] Donnelly R. Harmonizing technology with interaction in blended problembased learning[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54(2):350359.

[10] Chng E, Yew E H J, Schmidt H G. Effects of tutorrelated behaviours on the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J].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2011,16(4):491503.

[11] 宋义林,高树枚,陈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2144.

[12] 任良玉,张吉维. 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探索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11(4):2628.

[13] 张达,宋义林,陈刚,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影响因素研究――以地方性综合性大学工科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5658.

[14] 段文婷, 江光荣.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2).

[15] 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Reading:AddisonWesley,1975:30.

[16] Ajzen I.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locus of control,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6,32(4).

[17] 张锦, 郑全全.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 完善与应用[J]. 人类工效学, 2012,18(1).

[18] 杨彩霞, 谢发忠.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 中国电力教育:下, 2009(3):122123.

[19] 赵玉宝,张倩,冯晓华.从众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277279.

Factors on the Intentions of Undergraduates Participation in

Inquiry Learning: Analysis and Promotion Measures

ZHANG Y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篇9

一、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必然和必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倡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倡导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倡导探究性的学习,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近年来,教育界课程改革专家一致认为: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将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通过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就需要对当前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设置新的课程,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纷纷出台各种举措,其中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切入口。如美国国家教育经济中心特别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两种模式在美国的大中小学最为普遍。而我国“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正是为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在课程改革中起到积极的现实作用。

二、“研究性学习”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必修课,周课时3节,高中三年总授课时为288节,仅次于语、数、外三个学科。“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对“研究性学习”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适用于各类课程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指一类课程。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收集处理有关资料信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应当明确的是:中小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上说,大多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所以其实质是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过去过多地依赖“接受性学习”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赋予“研究性学习”应有的位置。既然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应当渗透到所有的学科教学中去,在学生的各项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这种学习活动。因此说,“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定位

“研究性学习”课程总的目标是:通过初步的科学研究,使学生获得结论性的陈述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同时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这里的“知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知识或书本知识,而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或集体研究获得的学习成果(陈述性知识)和对科学研究的性质、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性知识。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行动和实践,能够撰写出相关的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陈述性材料。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不应视为最重要的目标。我们所实施的这种课程,并不以研究结果的数量为评价标准,而是重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探究技能和探究精神的养成与提高。

探究技能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技能、思维和推理技能、操作技能、传达和交流技能以及合作技能等。其中资料收集技能包括倾听的技能、发问的技能、观察的技能、记录的技能、访谈的技能、调查的技能和文献检索的技能等;思维和推理技能主要是包括对材料分类整理、归纳概括的技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的技能,对调查研究所获数据资料进行解释的技能,正确运用逻辑原理进行推理和预测的技能等;操作技能包括怎样使用、保管仪器,制作、测量、演示的技能;传达和交流技能是指能够有效地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可以通过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吉、口头报告等形式进行;合作技能包括能对小组研究工作进展发挥推动作用的技能,能调解小组内的冲突与纷争、与小组成员友好相处、有效交流的技能等。随着这些能力的逐渐形成与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逐渐增强,具备了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的心理习惯,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和尊重差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三、对“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一)“研究性学习”汲取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

首先,“研究性学习”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挖掘学生自身潜力的科学的学习方式,与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把学生看做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得到满足的人。所以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罗杰斯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那种强制学生适应学校,重视智育,不重视整个人全面发展的传统教育目标;提倡教育目标应该是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应该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所以,为实现这种教育目标,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营造自由的、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研究性学习”正是以这种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努力去消除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以一种崭新的课程形式促进我国整体的教育改革。

篇10

1、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探讨在lnternet环境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实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和途径;以及以研究性学习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相关实施案例。

课题成果将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对改革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弊端,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2、选题的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探究学习的方式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作为当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中一门新的课程,由国家设置,需要由地方和学校根据《纲要》规定的基本框架,来规划课程的类型、内容和具体活动的方案。我们岗厦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有两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基于lnternet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刚刚起步,亟待上级行政和教研部门的支持。

3、研究方案

(1)、基本理念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网络信息技术。

(2)、基本目标

探讨“基于lnternet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学习模式和评价方式。

(3)、具体内容

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②如何以综合主题研究和综合项目(活动)设计的方式,组织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

③在我校《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④面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方法;

⑤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实施案例;

(4)、研究重点

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的开发,以及与学科整合的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探讨。

(5)、创新之处

在于把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从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模式”,为我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和范例。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4、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总结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5、预期主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