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

篇1

【关键词】绿色;低碳;旅游产业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旅游产业的概念。旅游业,国际上称之为TOURISM INDUSTRY,即旅游产业。它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六个环节的服务并获取经济收益的综合性产业。但其支柱性产业只有三个,即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和酒店餐饮业(住宿饭店)。

(二)绿色经济的概念。国际维基大百科全书对绿色经济学的定义是:为了整个人类与我们行星的共同利益,而伦理地、理智地和生态地对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做出可持续的创造和公平合理的分配。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循环、高碳汇,强调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生态资本总和的不减或持续增加。

(三)低碳经济的概念。《经济途径研究》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低碳经济特别强调降低碳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二、哈尔滨市绿色低碳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调整,哈尔滨市旅游业已从过去单一的旅行社产业发展成为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门类较齐全的产业结构体系,初具产业规模形态。但总体看,由于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高速度、低效益仍然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但未具规模。2009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10.2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9.5%,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旅游业已经成为哈尔滨市综合性重要产业。在哈尔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哈尔滨市旅游业整体规模还不大。以“十一五”前四年旅游发展情况为例,虽然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年均增速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位,但总量排名第12位,仅比2006年提高了一位。这也说明哈尔滨市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旅游业六大要素部门齐全但未能实现协调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部门――吃、住、行、游、购、娱种类齐全,这些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旅游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但从旅游业内部协调发展方面看,住宿、交通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以住宿业为例,哈尔滨市中级宾馆数量过多,而高低端的宾馆数量偏少。此外,哈尔滨市住宿业多集中于市区,周边旅游景区住宿条件差,星级宾馆匮乏,旺季时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旅游产品以形成结构体系但缺乏深度开发。目前,哈尔滨市旅游产品已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体系,传统旅游产品发展比较成熟,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探亲访友旅游、生态旅游、体育健身旅游、农业旅游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己具备一定规模。但总体看,旅游资源开发深度还不够,精品、名牌旅游项目还不多,尤其缺乏高品位、大规模、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产品、娱乐旅游产品,游客停留时间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吸引力大、牵动力强的龙头项目。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品种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四)旅游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小效益差。哈尔滨市旅游企业数量较多。但从旅游企业规模看,普遍存在“散、小、弱”的问题,主体核心竞争力不强,管理相对粗放,旅游要素还没有充分发挥。2009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30家旅行社共实现营业利润率1.78%;48家饭店实现营业利润率为-6%;14家较大规模旅游景区实现营业利润率-3.1%(不含政府补贴)。从企业资金运营情况看,哈尔滨市住宿业举债情况较为严重,餐饮及旅游景区情况略好。

三、哈尔滨市低碳旅游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哈尔滨市在发展低碳旅游业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存在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低碳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资源优势发挥不够。具体表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哈尔滨市作为全省的旅游中心,并没有将一些宝贵的低碳旅游资源综合利用,而是一味的强调冰雪旅游!而冰雪旅游也只是一味强调冰灯、冰雕、雪雕等一般观赏游,缺乏高端的消费性冰雪旅游。

(二)缺乏低碳旅游整体规划和政策手段。哈尔滨市总体旅游规划和专业旅游规划还是沿袭传统的旅游发展思路,指导思想还是传统的发展思路。只注重短期的效益,忽视长期可持续利用考虑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规范和引导去引导低碳旅游发展,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去规划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使旅游企业向低碳旅游经营模式转变。

(三)旅游区和旅游产品缺乏差异化定位。哈尔滨低碳旅游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目前旅游区和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大同小异,与南方很多人工制造的景点没有什么区别,没有突出原生态、低碳、绿色、环保的自然景观特色。尤其是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出自己独特的旅游产业,重复建设,趋同性比较严重。

(四)对公众环保生态低碳意识的宣传不足。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差,可以说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游客乱扔的垃圾废渣、废物剧增。一些著名的景点垃圾随处可见,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而对这些垃圾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同时产生碳排放。国内公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明显不足。

(五)旅游业粗放式运营缺乏低碳配套设施。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承包商为求利益最大化,使用一系列非环保产品。如宾馆饭店的一次性牙刷、牙膏、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拖鞋等日用品,质量差、使用率低、浪费严重,而且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后都会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导致风景区内垃圾废渣、废物剧增。

在主要景点缺乏生态停车场、电瓶车、新型能源车和低碳旅游路径。也缺乏低碳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垃圾回收方式、生态卫生间、污水处理和回收利用设施,在自然景点不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筑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信息网

[2]张辉,历新建等.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 2004.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24~30

篇2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099 — 02

旅游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快速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改善生活质量和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扩大对外开放、加速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国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始于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旅游产业的基本发展状态,旅游产业的关联,旅游产业模式等方面。Burkart,A J.and S.Medlik, Brian Archer等提出对旅游产业的性质、特点、地位和影响力进行了分析〔1〕~〔4〕。Lanfant,M,De Kadt,E等对发展旅游的经济效益和代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旅游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5〕~〔9〕。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运用定量的方法对旅游区域的旅游发展进行实证分析。谷新辉选取江西省为研究领域,对其旅游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10〕。

1 研究区概况

齐齐哈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拥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别称龙城、龙沙、龙江、黑水等,皆取其黑龙江首府之意。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建齐齐哈尔城,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移驻齐齐哈尔城。直至清末,黑龙江将军衙门与齐齐哈尔副都统衙门合署管辖齐齐哈尔,至此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255年之久。近几年,齐齐哈尔市的旅游文化建设进一步突显,真正成为一座集文化、娱乐、旅游、运动、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城市。全市旅游大项目建设情况进展顺利,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扎龙温泉旅游名镇项目、北大仓酒文化产业园项目、飞鹤乳业生态观光牧场项目、雄鹰集团飞碟射击运动靶场项目、昂昂溪罗西亚大街综合旅游开发项目等均在逐步建设。因此,对齐齐哈尔市制定科学客观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11〕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定量的比较或描述系统之间或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随时间而相对变化的情况,即分析时间序列的几何形状,用它们变化的大小、方向与幅度等的接近程度,来衡量他们之间关联性大小。这种用于度量系统之间或因素之间随时间变化关联性大小的尺度称为关联度。本文对齐齐哈尔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选取灰色关联的方法更加的适用。依据空间理论这一数学基础,按照规范性、偶对称性、整体性和接近性这四条原则,设系统行为序列〔11〕:

2.2数据来源

为了达到关联分析的准确性,本文选取近十年的数据,即从2002年—2011年的相关数据。其中,对旅游企业进行分析的因素包括旅游总收入、国际旅游收入从业人员、国际游客、国内游客数量;旅行社包括旅游总收入、旅游利润、从业人员、旅行社数量;旅游星级饭店包括旅游总收入、从业人员、饭店数、客房数;旅游交通包括旅游总收入、旅游利润、从业人员、载客总座位,数据来源于2003-2012年《齐齐哈尔市统计年鉴》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3.1齐齐哈尔市旅游产业关联分析

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化经营体系的核心,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旅游总收入X0、国际旅游收入X1为母因素,从业人员X2、国际游客X3、国内游客X4为子因素。可知子因素对母因素的关联度,其数值越大,表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显著,成为关键因素。子因素对齐齐哈尔市旅游总收入X0和国际旅游收入X1的关联序均为X3>X4>X2,即:国际游客>国内游客>从业人员。这表明国际游客对旅游总收入、国际旅游收入的关联度最大,国内人数的关联性介于中间,从业人员的关联性最小,就上述三个子因素来讲,发展国际游客是影响旅游总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的关键因素,是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是现代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3.2齐齐哈尔市旅行社的灰色关联分析

旅游社是为旅游提供服务的专门机构,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旅行社具有旅游产品的设计,营销功能,同时在各个部门中也起着很重的沟通作用,通过旅游客源的组织和旅游产品的生产,将旅游业务于部门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旅游业内部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因此旅行社的规模和经营水平直接对旅游业发展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以旅游总收入X0、旅游利润X1为母因素,从业人员X2、旅行社X3为子因素进行关联分析。可知子因素对齐齐哈尔市旅行社旅游总收入X0的关联为:X2>X3,即:从业人员>旅行社数量。而子因素对齐齐哈尔市旅行社利润X1的关联序为:X3>X2,即:旅行社数量>从业人员。从整个矩阵S来看,从业人员X2对旅游总收入X0的关联度最大,因此,要提高盈利能力,从增加就业人数着手应是最有效的方法。结果表明,旅游总收入X0和利润X1对子因素的关联度都较大,说明对齐齐哈尔市旅行社增加各项投入可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3齐齐哈尔市旅游饭店的灰色关联分析

旅游饭店是一个以向旅游者提供休息,住宿和餐饮服务为主的多功能场所,饭店是重要的旅游基础设施。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饭店起着极其基础的作用,所以说,饭店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设施。游客在进行旅游行为时,首先考虑的是住宿的环境及便利性,而星级饭店正好能够符合游客的要求,因此本文以星级饭店为研究的方向。以旅游总收入X0、从业人员X1为母因素、饭店数X2、客房数X3为子因素进行关联分析。可知子因素对齐齐哈尔市星级饭店旅游总收入X0的关联为:X2>X3,即:饭店数>客房数。而各子因素对齐齐哈尔市星级饭店从业人员X1的关联序为:X2>X3即:饭店数>客房数。从整个矩阵S来看,旅游总收入X0对饭店数X2的关联度最大,因此,要提高盈利能力,从增加就业人数着手应是最有效的方法。结果表明,旅游总收入X0和利润X1对各子因素的关联度都较大,说明对齐齐哈尔市星级饭店增加各项投入可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4齐齐哈尔市旅游交通的灰色关联分析

旅游交通是旅游者抵达目的地的手段,同时也在目的地内活动往来的手段〔5〕。旅游交通的关联分析以旅游总收入X0、旅游利润X1为母因素、从业人员X2、载客总座位X3为子因素进行关联分析。可知子因素对齐齐哈尔市交通旅游总收入X0的关联为:X3>X2,即: 载客总座位>从业人员。而各子因素对齐齐哈尔市星级饭店从业人员X1的关联序为:X3>X2,即:载客总座位>从业人员。这表明载客总座位对于旅游交通中的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收入都是最重要的,因此,要提高盈利能力,增加载客总座位是最有效的方法。

4.结论

齐齐哈尔市的经济整体水平在全国范围看,还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经济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也带动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只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才能使旅游产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使旅游产业为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齐齐哈尔市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相对重要的方向投资,上文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知首先要考虑旅游饭店的发展,要不断提高旅游饭店的从业人员自身素质和饭店数量;然后考虑旅行社的投资问题,旅游社的从业人员比较关键,应该从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入手,增加服务水平;最后考虑旅游交通的条件,载客座位数比较重要,然后是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总之,要发展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产业,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都是很重要的,要有先后的进行投资发展,从而为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产业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Burkart A J S.Medlik.Tourism Past.Present and

Future.London:Cox and Wyman Ltd.1998:7-8.

〔2〕Brian Archer.Director.Domestic Tourism as a Develo-pment Factor.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8,5(01):126-141.

〔3〕Pye.E.A..Lin.T.B.Tourism in Asia:the Economic Imp-act.Canada: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1983:4.

〔4〕Bruner.Edward M.‘Transformation of Self in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02):38-50.

〔5〕Lanfant.M.International Tourism Resists the Crisis.In

Leisure and Life-style. London:Sage.1989:178-193.

〔6〕Sargent J.R.et al.Report of the Tripartite Economic

Survey of the East Caribbean.London:H.M.S.1967.

〔7〕Bryden J..M.Faber.Multiplying the Tourist Multiplier.

Social and Economic Studies.1971,20:61-82.

〔8〕Bryden.J.Tourism and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the Common wealthCaribbea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73.

〔9〕T.Hills and J.Lundgren.The Impact of Tourism in the

Caribbean:a Methodological Stud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7,4(05):248-267.

篇3

关键词:陕南 特色产业 理路基础 问题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205-03

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商洛3个地级市,下辖28个县(区),面积70068km2,人口908.23万人。长期以来,陕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在全省经济总量分额明显偏低。陕西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陕南突破发展战略”,这是省委、省政府继“关中率先发展”和“陕北跨越式发展”后提出的促进全省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陕西塔委、省政府在布阵全省发展战略时。为陵南确定了一务最具全球“前沿”意义的经济路线――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就成为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和主攻方向。所谓绿色产业,是指人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符合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有利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新兴产业。简言之,即为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的产业。面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刺不容缓的关键时刺,如何破解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难题,解决特色产业“长不大做不强”的“成长烦恼”,已成为陕南实现突破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现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中,比较优势理论是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内核”,赤松的“雁行形态说”和弗农等人的“产品循环说”是其发展的“合理外壳”,产业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是其根本的发展理念。产业集群发展理论是其发展方向。这些理论为陕南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一是综合运用区域优势理论发展特色产业。区域的优势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时序优势和后发展优势。对于陕南来说,在区域优势分析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责源禀赋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影响力已经逐步减弱,而时序优势、后发展优势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中时序优势是一个区域要率先发展新兴产业。就会建立这一产业的相关标准,会形成与区情紧密联系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形成一种产业发展的势能。而后发展优势是我们在建立某种产业的过程中,不必经历这一产业发展初期的各种痛苦的探索历程,在发挥区域某方面的优势基础上,直接从一个高的起点上建立成熟和超前的技术工艺水准,促进产业的超常发展。要通过时各种优势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利用后发优势和时序优势的思路,培育发展陕南的特色产业。

二是明确区域特色产业的目标定位与发展理念。按照区域优势分析的理论,陕南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青山绿水,人文历史,生态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优势是大自然和陕南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所赋予的。是一种绝对优势。基于这些优势的产业会给区域带来持久的活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恒久的市场开发价值。因而,陕南地区的特色产业必然要将重点放在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业、矿产资源开发上,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入发展的思路中,将首要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上。同时,按照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及基础产业协调发展理论,要明确的问题是,区域特色产业培育的目标是将特色产业培育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要注意特色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要通过产业之间复杂的关联,延长产业链,形成复杂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是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的选择,决定着陕南特色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如果我们按照赤松的“雁行形态说”和弗农等人的“产品循环说”建立发展模式,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必然要经历艰难漫长的痛苦历程,这与陕南突破发展极不适应;如果按照梯度推移理论承接高梯度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来发展,实践已证明,低梯度地区只接受高梯度地区转移出的产业几乎不可能改变落后面貌;如果我们把时序优势、后发优势与“雁行形态说”和“产品循环说”结合起来,直接从一个高的起点上建立产业和技术业标准。依托资源优势,引进大企业集团来研发新产品新工艺,从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深精加工。使产业发展和产品循环不必经过“从低级向高级、从粗加工到深加毁再到精细产品”的过程,直接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高度化。即实行跨越式发展。一步到位达到“雁行形态说”和“产品循环说”的后发展形态。而且这样的跨越式发展还必须借助政府力量强势推动,对选好的战略产业应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优越化和高级化,进而就能使陕南赶超发达地区发展水平。这种由政府主导型与跨越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称之为“后突破发展模式”。

四是遵循产业集群化、团区化的发展规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和产业组织形式,国内外宾践证明,产业集群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降低创新和交易成本,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工必然趋势。是加快落后地区工业化进程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建设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有利于改善园区要素条件,有利于培育固区主导产业,有利于形成固区创新网络。由于陕南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和规模化开发,正好与产业集群所需的社会网络和规模经济要求相似,特色产业内的农户、企业、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相互协作、互通信息、传播知识、转化技术就能够在地域集聚的同时取得集群化的效应。同时,产业集群化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配套实施和环境,而园区化建设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产业聚集形成循环式的链状经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二、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色产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调查发现,陕南特色产业发展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特色产业还没有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成为陕南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式。从组织形式和规模上看,陕南绿色产业以农户为主体。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大多农户还处于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生产格局。种植面积小且分布零散,缺少相对集中连片、配套设施齐全的规模化、专业化开发。这种社会化程度极低的组织形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地阻碍了农产品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从质量和效益上看,产业化程度低,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时改善优化当地工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合理

化、高度化的作用不大。以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的商洛为例。2008年正在大力发展的五大特色产业中,现代中药增加值仅占经济总量的6%左右,特色食品不超过3%,生态旅游占5%左右,劳务输出占6%左右。增加值最多的矿产建材业也只占到9%左右,没有一合产业超过10%。工业化是产业化的基础,陕南产业化程度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程度低。2008年,陕南生产总值达到760.32亿元,经济总量仅占到全省的11.1%,“陕南第二产业占总产值比重为36.8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29个百分点;第:产业增加值为279.90亿元。仅占全省的7.28%。”

2.发展理念层次低,产业发展空间狭窄。从产业定位上看,目前的倾向是把绿色产业定位于大农业之中,实际上是耙绿色产业看成是农业中的一些特色产业或特色项目。从产业发展看,各地市都提出了“打响绿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的口号,把发展绿色产业的方向基本上集中于荼、果、菜、药、林特产品和生猪等领域,种植和养殖的品种都以传统型居多,科技含量高的少。这样低层次的认识和定位大大地限制了绿色产业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容易把植物的绿颜色和绿色产业等同起来,而忽视甚至丢掉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内涵。导致产业缺乏绿色工业支撑、产业结构趋同、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形成长期以来制约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品种一长串、产品几汽车”的有特色品种,无特色产品和品牌效应的困境,使陕南特色产业发展陷入“长不大做不强”的“成长烦恼”之中。

3.产业链条短,资源配置能力差。尽管陕南各地市围绕优势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培育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但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还停留在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层面。从农产品加工上看,由于龙头企业少,加工水平低,陕南特别是商洛的核桃、板栗,烤烟、蚕桑、生猪等特色产品,在市场销售的只是原生产品或初级加工产品,还没有一个产品能够形成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农户、市场、生产、加工分离,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很少有大企业集团引领、大产业项目支撑。如汉中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占全省的3.8%,年产值过亿元的不足全省的2%。而且多数企业小而散,带动能力不够,与农户和生产基地的利益联联结机制还不健全。从矿产资源开发上看,开采装备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采、选、冶的总回收利用率很低,浪费非常严重。如表1显示:商洛市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29%,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只有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尾矿综合利用率仅为2.7%,比发达国家落后54.3个百分点,比全国落后近4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5.7%,比发达国家落后86.8个百分点,比全国落后57.1个百分点。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

4产业配套能力差,支撑体系不健全。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现代产业发展必须具有科学的产业规划指导、健全的政策体系引导、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衔接。就陕南地区来说,无论是基础设施和生产配套,还是创业环境和生活配套,目前均不能适应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与关中及沿海地区具有较大的差距。从产业规划指导上看,陕南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有待系统化制度化。尽管已颁布了《陕南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陕南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但三地市还没有建立陕南特色产业合作、协调发展联席会制度,这就使得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处于各自为战、自我发展的态势,难免陷入急功近利、盲从模仿、重复建设的产业发展格局之中。从政策扶持上看,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尽管省里每年拿出2.5亿元专项资金,来扶持陕南特色产业的发展,但是,存在着投入量少面广、重点不突出的问题,难以起到产业快速孵化、发展壮大效果。而且国家对陕南生态补偿政策还处在试点阶段。还没有扶持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国家政策和项目。从科技创新上看,科研单位与企业和地方结合还不够紧密。据陕西科技统计,2006、2007年,陕南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在82个承担项目的第一单位中,企业75家,研究院所5家,大专院校1家。其他1家。”从社会服务上看。陕南发展绿色产业的服务方式以自我服务为主,社会组织与政府的服务少而且能力差。目前,整个陕南还没有针对农户生产的风险预测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尽管农村各类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资金、人才、技术的制约,很难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三、加快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1.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区域产业布局引导。由于陕南各市地缘、资源等状况极其相似,从而决定了区域产业发展具有趋同性。要避免这一区域走小而全、重复建设的产业发展模式。应从进一步加强产业布局规划入手,制定严格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以引导支持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实现陕南突破发展。为此。建议由陕南突破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联合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农业厅、国土资源厅、商务厅、省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着手共同编制《陕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陕南特色产业的范围、发展目标、基本思路、战略重点和空间布局。提出国家支持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还应定期《陕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目录》,以作为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的依据。

2.联合构建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走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是加快资源市场化、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陕南地区应从有利于实现产业规模化,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打破行政区划,以大型企业的战略联盟为依托。加强产业内的联合和产业间的配合。加大重点优势产业的协作力度,联合构建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形成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实现陕南共性资源共同开发,优势稀缺资源互补互给。应充分利用陕南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富集的特点,建立电矿联营,拉长循环产业链,做强现代材料循环工业;充分利用陕南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高度关联的特点,共同打造陕南黄金旅游环线,做大旅游业的蛋糕:共同做大陕南农林产品、中草药、绿色食品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绿色农业。

3.提高陕南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就是要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产业积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产业配套优势”。一是制定产业配套规划。在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产业配套现状,以支柱产业和现有大企业为配套基础,以中介服务组织为主要配套对象,以三地市的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的突破口和重要栽体,以推动园区产业

的适当集中和集群发展为目标,制定陕南地区产业配套的指导性意见。出台产业配套目录、规划及实施方案,成立产业配套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时产业配套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二是优选产业配套项目。项目是产业配套的栽体。产业配套项目要通过招商引资得到体现和落实。陵南应围绕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优选产业配套项目,采用改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的方式,改变片面对外宣传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的倾向,把宣传推介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产业配套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方向。按照“龙头项目一产业链一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特色,全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三是改善产业配套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务环境,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相关配套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创建布局紧凑、产业聚集、资源节约、功能优化、开放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模式,加快培育建设大关中城市群,提高大中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承栽能力,充分发挥城市对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聚集、辐射和示范效应。

4.多渠道筹措产业发展资金。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陕南各政府应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规划的制定,改善产业发展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区域内外的业主、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产业发展。省里也应加大对陕南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日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要在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按照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外商投入带动域内投入的思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银企协调力度,着力破解投入难题,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5.建立健全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陕南三地市应紧紧抓住交通瓶颈解除以及“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西三角”建设的良好机遇。在加强与陕西省关中、陕北地区经济合作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促进陕南与成渝、武汉经济区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网络、现代中医药产业、现代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与开发。在加快多边贸易与投资的同时,为减少川陕渝、陕鄂各地区间的经济摩擦,促进陕南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川陕渝鄂4省市应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区际利益协调机制和对话协商平台,促进“行政区划经济”向“经济区划经济”转变,实现跨区域的资源与要素整合、产业和企业的重组,实现“区城外部规模经济”,为陕南区域经济发展与协作提供宽广的空间。

篇4

关键词:廊坊市;绿色产业;绿色产业体系

收稿日期:2013-10-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3023),课题组成员:靳微微、霍建波、孟建锋、赵斌

作者简介:靳微微(1983-),女,廊坊师范学院组织部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产业经济。

廊坊市地处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之间,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要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实现有效与京津对接,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为理念。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河北与北京”共同和谐发展的理念,对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天津打造北方经济中心均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同时,廊坊也面临着资源约束、生态约束、人口增长约束、竞争力约束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结构,构筑绿色产业体系,是廊坊市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廊坊市绿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廊坊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首都北京政治中心和天津经济中心两个国际化大城市的中心位置上,距北京40公里,天津60公里,在世界上也很难找到这样区位的新型中等城市,因此也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的腹地。在环渤海经济圈中,京津冀处于中心位置,其中从河北省的城市布局上看,从石家庄到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一线的中心城市,构成一个坐标系,廊坊就在这个坐标系的原点上,因而廊坊同时也成为环渤海经济带的腹地。这是廊坊最突出、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

2.交通优势

廊坊市境内有京秦、京山、京九三条铁路干线,京津塘等四条高速公路,五条国道,八条省道,四十多条省级以下公路。在轨道交通方面,廊坊市已经完成了市区、燕郊以及固安对接北京的初步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建议北京市修编《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将地铁4号、5号、6号线延伸至廊坊界,可以使廊坊更好更快地融入北京,还可以进一步缓解北京和廊坊交通与环境的压力。在高速铁路方面,现已通车的京沪高速把廊坊贯穿其间,缩短了到北京、天津甚至上海的时间,改变了廊坊没有城际铁路的问题,使廊坊的区域经济优势更加明显。

3.后发优势

廊坊市由于设市较晚,发展相对迟缓,但也因此在后期受益,保留了较好的环境土地后备资源。廊坊市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兴建大型的、污染较重的工业或低水平的小企业,为现代高科技、低碳、环保产业的兴起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而且廊坊市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这成为构建廊坊绿色产业的城市品牌。

4.产业优势

过去五年,廊坊市三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2007年的13.2︰56.6︰30.2调整到2012年的11︰54︰35。金字塔型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总部经济、网络经济、创新经济方兴未艾,华为中国区域总部落户廊坊,润泽国际信息港、中国联通华北基地、汉能全球研发中心等一批高端项目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富士康、中轻造纸装备、南玻玻璃、航天振邦、燕达国际健康城、中商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亚太国际家居材料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电子信息产业势头强劲,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7倍,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9.3%和16.7%。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奥集团、汇福粮油、梅花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以落实“双三十”工程为重点,实施505项减排工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8%,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9.8%和21.8%,圆满完成河北省下达的任务。

二、廊坊市绿色产业发展劣势分析

1.县域发展不均衡制约经济发展

廊坊市共10个县区,随着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结构、产业效益和投资等方面各县都有所增强,但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强县愈强,弱县愈弱”。在经济布局上表现为发展落后的县均集中在中部板块,经济在地域上呈“两边高,中间低”的特点。这种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可表现出市场化程度、产业层次、经济结构的差距,在GDP总量上的差距,也影射出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差距。这些不均衡问题,影响着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如不妥善处理,还可能诱发社会矛盾。

2.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

廊坊市辖区内没有大型矿产资源,因此无法走开发资源之路;土地资源有限,在边界上已经和京津两市接壤,土地本身的价值增加,“寸土寸金”,在开发和利用时,也属稀缺资源;在水资源上,廊坊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随着近年来人口增多,人多地少、人多水少的现状更加突出;同时,在人力资源上,廊坊市处于京津两市之间,在承接京津辐射的同时,也明显受到两大城市的“空吸”作用的影响,导致大量高科技人才、优秀管理人员流失。

三、廊坊市绿色产业发展机会分析

国家“十二五”战略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标志着京津冀和京津廊的区域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而河北省在2010年底提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战略,即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市、区),打造环首都经济圈,简称“14县1圈4区6基地”。其中,在14县中离北京最近的廊坊占6个,这说明在环首都经济圈中,廊坊是“领头羊”,具有引擎作用,廊坊的产业集聚是全省最好地区。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纲要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提出8个辐射:金融资本、生产业、科技、市场和流通、总部经济、人才和教育资源、信息、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这些都会为廊坊的产业化升级、价值链分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创造前所未有的良机。

四、廊坊绿色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京津的空吸作用制约其绿色产业的发展

北京所具有的优势,必将在很短的时间内集聚大量的经济要素,这对于廊坊来说,无疑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同时,廊坊市作为河北省的行政范围,与北京之间巨大的政策反差是制约京廊统一市场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多年来,由于行政区划分隔和国家在许多方面实行区域差别政策,致使相邻的行政区之间形成了很大的政策落差,这一点在京廊(冀)区域表现尤为明显和突出。再加上京津对廊坊资源、要素的“空吸”作用,使廊坊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2.区域一体化的步伐和政策的对接稍显缓慢

京津廊的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京津廊一体化的步伐在不断推进,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一些领域中仍存在着政策缺失或不完善。由于绿色产业的高新技术性,决定了科技创新在发展绿色产业中的重要作用,但廊坊市目前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鼓励政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还缺少有效性,发展绿色投资等方面还缺乏政策支持等。

五、廊坊市发展绿色产业的对策

1.加强政策引导,提高企业绿色意识

目前,对绿色产业本身的理解及其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政府、企业和民众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或是认识不到位。这就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引导。一方面,可建立各级绿色组织,对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鼓励企业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激励企业投资绿色产业的信心,用科学的理念、长远的目光看待绿色产业的发展潜力。事实上,联合国的研究早已表明,在未来生态经济政策导向条件下,投资于自然保护领域或所谓生态基础设施等新兴领域的经济回报和劳动就业的收益应远远高于传统的汽车制造、钢铁等传统产业。因此,企业投身绿色产业,从长远看不仅不会影响其经济效益,而且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长期收益。

2.加快推进绿色产业结构体系建设

坚持创新型引领、链条式集聚、集群化发展方向,加快构建富有竞争力的金字塔型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一是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建设。城郊都市型农业,以服务都市生活需求为导向,以建设首批现代农业试点县为重点,加快推进三河汇福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霸州达利食品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庄型、基地型、订单型农业。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总部经济、网络经济和创新经济为重点,引龙头、强配套、促聚集,加速推进高端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灾备中心等龙头项目建设,以政府云、金融云、电子商务云等为重点,打造云服务基地,促进三河通航机场、华为总部基地、富力总部信息港、安邦保险后援服务中心等总部项目聚集发展,充分发挥新奥能源生态城、汉能全球研发中心等创新经济项目的带动作用。围绕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中广核新奥燃气分布式能源站、洁能国际太阳能、霸州LNG等龙头项目,支持有关县(市)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三是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绿色概念,重点抓好汇福国际健康中心、鲁能生态城、香江全球家居CBD、华北油田地下储气库等项目建设,加快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产业的规模和实力。

3.加速绿色产业工业园创建

产业园区的绿色发展如果离开了政策扶持则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排污费资金、财政资金或者环保专项资金对区内产业链条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或污染物有明显削减的项目提供资金。对园区的污水处理、热电联产、中水回用、新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在贷款利率、还款方式、排污费征收、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加快产业园区的绿色创建。按照体系化、规范化、高端化要求,大力推进各类园区提质升级。围绕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以及管道、电梯、航天科技等优势资源,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全力推进空港新区建设,把空港新区建设作为廊坊未来新的战略平台和发展动力,加强与北京方面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省里支持,高起点编制新区总规和产业、交通规划,力求在征地拆迁、核心区启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推进廊坊开发区扩区,加快燕郊高新区、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固安大清河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建设。

4.健全发展绿色产业的投融资机制

绿色产业发展投资大、周期长。目前,绿色产业的投资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企业投入很少。这种机制既不能满足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也不能给企业以激励和约束,必须建立新型的投融资机制。可以通过建立绿色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绿色项目优先布局,并给予资金支持。同时金融部门可把环保因素作为银行信贷的重要条件,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耗能低、污染少的企业在信贷资金上优先支持,实行优先信贷、利率优惠等。此外,大力推行资本经营,组建绿色企业集团,增强绿色产业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多方吸纳商业资本、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本参与。

参考文献:

[1] 严立冬,邓远建,张陈蕊.三峡库区绿色农业产业发展

SWOT分析及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0,(9).

[2] 郝晋珉,赵明,牛灵安.区域绿色产业发展战略与实践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马林,王亮.安图县域绿色产业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对策

[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3).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Industry in Langfang City

JIN Wei-wei, HUO Jian-bo

篇5

关键词:绿色物流;国家竞争优势;回归分析;钻石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7-0074-06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我国的物流产业也不例外,尤其是给以外贸物流为主的企业带来很大压力,造成生产经营困难,业务量明显下滑,物流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退,进入了后危机时代,那么,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物流产业,应走怎么样的科学之路?采取怎么样的发展战略?基于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同时为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抵抗危机能力,发展以减少物流成本以及增加产业增加值为目标的绿色物流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

我们看到,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各行业虽紧密联系但实力各异。如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所指出的:“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产能在某些领域里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它们的企业长期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决定条件在于这些产业或企业所在的国家能否在特定领域创造和保持比较优势,这也就是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1]笔者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迈克・波特所论述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其着重于从“钻石理论”的角度来解释产业的竞争力。第二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一个国家(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即产业的国家(际)竞争力,是该经济实力和整体水平的体现。所以,研究金融危机后我国物流产业绿色化发展战略,就应该从国家竞争优势的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文献综述

物流――“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21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物流是指“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学术界及实业界又有了“第三方服务提供者”的说法,至此,物流与第三方物流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并且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理论深度不断地扩展与深化[2]。发达国家的工业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随着环境问题逐渐突显,环保、绿色经济的理念随之提出,西方研究流通的学者开始提出并着手研究“绿色物流”,很快就得到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关于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也是始于西方国家。20世纪中期以后,物流产业经历了从传统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向现代物流(Logistics)的转变。其中的个人代表和团体如美国物流学家彼・特拉卡、美国物流管理学会、欧洲物流协会,等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思想处在主流地位。供应链的思想是在迈克・波特于20世纪90年代初(Michael E.Porter)提出“价值链”(Value Chain)思想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指出:“物流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到消费进行低成本、高效率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实施、控制过程”[2]。波特在1990年提出并系统论述“国家竞争优势①”之后,其核心思想――钻石理论被研究者用来对产业竞争力分析而不是战略分析。也有学者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研究物流产业的竞争力,但相对比较宏观和笼统,缺乏应用数学模型等工具进行深入的探讨。

我国对于物流和绿色物流的研究落后于西方国家,其研究是在改革开放后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②是一个新概念,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随着绿色理念、循环经济的提出,才有学者进行研究。国内在绿色物流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是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文献着重于介绍绿色物流的理念、基本原理,浅析其发展途径等等,并着重于工业生态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研究。

虽然国内外对绿色物流产业的研究从多个方面展开,也为学术界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理论框架,但对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是以微观层面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为主流。笔者对于绿色物流的发展战略研究,是着眼于金融危机后,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的视角。论文的独创性体现在:对理解的国家竞争优势与传统理解有所不同,对定位的物流绿色化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低成本、高增加值并将它们紧密结合起来论述。主要思想体现在:其一,在物流成本、增加值等与国民经济发展等变量之间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体现了低成本高增加值的绿色物流对于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其二,运用钻石模型对物流产业绿色化发展进行战略分析,进而制定出金融危机后物流绿色化发展的战略决策。所以,本论文力求创新,精益求精。

三、模型的建立

在本论文中,模型包括回归分析模型和钻石模型。建立回归模型的目的是在论述物流成本、物流产业增加值与国民经济线性相关的同时,求出它们之间变动的具体影响,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建立物流产业“钻石模型”的目的是基于此思路的合理发展战略论述。

(一)建立回归分析模型与时间趋势推测

1. 指标的选取与设计。指标的选取与设计应该紧扣论文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因为笔者是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的视角对物流产业的绿色化发展战略进行探讨。所以指标的设计理应与国家竞争优势有关,基于这一层意义,应该先建立物流产业绿色化发展与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相关性模型。由于物流的绿色化发展的两大重要目标是减少产业成本和增加产业产出,同时这两项指标与国民经济、国家竞争优势密切相关。所以相关性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以及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两个比例关系是评价的核心[3]。所以选取GDP、物流成本③、物流产业增加值④这三个指标。

2. 回归模型的建立。现在先建立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如果变量x1,x2,x3,……,xp与随机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那么就意味着当x1,x2,x3,……,xp的值取定之后,y便有相应的概率分布与之相对应。那么可以得出随机变量与相关变量x1,x2,x3,……,xp之间的概率模型为:

y=(x1,x2,x3,……,xp)+?着

在上面的方程式中,y为被因变量或内生变量(被解释变量);x1,x2,x3,……,xp为自变量或外生变量(解释变量);y=x1,x2,x3,……,xp为一般变量x1,x2,x3,……,xp的确定性关系;?着为随机误差。然后建立相关性模型,根据前面选定的指标,建立GDP与物流成本、物流增加值的回归模型。物流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将会在降低高昂的物流费用的同时增加物流产业增加值。在开展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活动中推进绿色经营,减少中间消耗和环境生态污染,从而提升国家总体的经济水平,增加产业的竞争优势。为此需要通过建立GDP对物流成本与物流增加值的回归方程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设GDP对物流成本、物流增加值的回归模型为:

■=f(x)=a+bx1+cx2

上式中,y为GDP,x1为物流成本、x2为产业增加值,a为常数,b、c为回归系数。其中■、■=■

2. 时间趋势推测的提出。首先是物流成本与GDP比例关系时间趋势的推测。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目前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0%,中等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约为15%(如韩国),我国的这一指标约为17%~20%。由于物流技术的进步和逐渐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这一比值应该是逐渐降低的。社会物流成本的下降速度越快,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家竞争优势越强。其次是物流产业增加值与GDP比例关系的时间趋势推测。随着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各种物流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方物流专业化发展,物流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性行业。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专业性不强,同时物流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低,和其他产业(如房地产业)相比,物流并不是暴利行业,物流产业在经济中的先导性还不明显。所以,可以预测,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物流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并不会越来越大。

(二)物流产业钻石模型的建立

1. 模型建立。波特的钻石模型是对“国家竞争力”的规范解释,其重要之处在于说明“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就在于产业和厂商的竞争力,进而加强了整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的竞争优势。现在模仿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物流产业的“钻石模型”(见图1)。

2. 模型解释。物流产业“钻石模型”各个要素的具体涵义分别是:(1)物流生产要素――国家在物流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包括硬件和软件。生产要素有高级要素与低级要素之分,比如科技含量高的基础设施和高级的物流人力资源就属于高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是绿色物流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2)物流需求条件――本国市场对物流产业所提供的绿色物流服务的需求如何。需求越旺,物流绿色化发展越有动力。(3)物流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在物流绿色化发展过程中,其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绿色物流产业链的建造与完善,是物流绿色化发展的保障。(4)物流产业结构、企业战略与同业竞争――在企业的微观层面,绿色物流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形式与管理形态、经营策略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5)发展机遇――包括国内国际的机遇,作为一种机会,有着可遇不可求的特征。包括市场环境、技术发明等因素,比如市场环境不可预测的变化、某些具有偶然性的发明等。(6)政府行为――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是一种干预与放任的平衡。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行为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方面,同时为物流绿色化发展提供有利环境尤为重要。

物流产业“钻石模型”是一个双向强化的系统,其中一项要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状态,所以以上的六大要素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四、回归分析与实证检验

(一)数据采集

物流产业的统计涉及面广、分组独特。为了便于更好地了解物流产业的产业情况,需掌握时间跨度较长的统计数据,以利于科学地进行回归分析和趋势推算。因此笔者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物流统计年鉴(1994-2008年)》,数据包括GDP、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增加值等。

(二)物流成本与GDP的线性回归分析

表1中给出1994-2008年我国GDP、物流成本(TLC)、物流增加值(LAV)的有关数据⑤。

根据表1中数据,可绘出1994-2008年物流成本、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散点图⑥(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社会物流成本总成本、物流产业增加值随着GDP的增加而增加,大多数散点图都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呈高度线性趋势。通过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物流成本、物流增加值与GDP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y=11575.13+3.361225x1+6.718937x2

对该回归方程进行检验,取其临界值F0.01(1,8)远小于经计算检验所得的F统计量的值12 519.27。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1下,所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是合理的。从上面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看出,TLC的回归系数为3.361225,LAV的回归系数为6.718937。这就说明:这15年来,中国的物流成本每增加1亿元,GDP增加3.361225亿元;物流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GDP就增加6.718937亿元。因为物流成本是随着经济增长社会对物流的需求增加,物流规模的也就上升,所以社会物流成本也就自然增加。从方程中看出,物流产业增加值的权重很大,对经济发展和增强产业的国家竞争优势具有巨大的作用。

(三)时间趋势推测的验证

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物流成本与GDP以及物流增加值与GDP之间的比例关系,用曲线图表示(见图3)。图3中TLCBI表示我国物流成本与GDP的比例关系,LAV表示我国物流增加值与GDP的比例关系,FATLCBC表示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与GDP比例的平均水平。

1. 物流成本与GDP比例关系趋势推测的验证。从图3可以看出,在1994-2008年这15年来,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总体来说是逐渐下降的,说明物流业的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但同时看到,这一比例下降幅度并不是很大,由于抵抗风险的能力不足,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下,比率还有所增加,说明物流产业经济效率有所降低。同时,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率约10%左右[4],与之相比,我国还有很大距离,物流成本高也是近些年来导致物流产业经营困难、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物流产业增加值与GDP比例关系趋势推测的验证。同样由图3可知,近15年来物流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率不是提高,反而有下降趋势。1994年最高,达7.6%,2004-2006年都是6.7%,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降到6.4%。虽然我国物流总额的增长率超过GDP的增长率,但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很远。所以,要提高国家的整体运行水平和物流产业竞争优势,就得在减少物流成本的同时增加物流增加值,所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定位于低成本、高效益的绿色物流尤为重要。

五、基于“钻石模型”视角的物流绿色化战略思考

金融危机后,为了提高物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发展低成本、高效益的绿色物流,基于“钻石模型”的角度,战略对策有以下五点:

1. 从物流生产要素层面看,要发展绿色物流良好的基础设施、设备,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我国物流产业的费用可以概括为运输费用、管理费用与保管费用,其中运输费用占的比例最大,达一半以上。所以,发展绿色物流,就得先在物流运输设备绿色化上大做文章。其策略有:通过技术进步切实降低各种运输设备与基础设施费用;做好运输线路的运筹规划,选择环境友好的运输路线。另外,注重培养高级人才,尤其是有远见的管理者和物流运筹技术人才等。总的来说,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等支撑,要发挥包括企业、政府、行业协会、个人等在内的共同作用,才能创造出有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

2. 在物流需求条件方面,要尽量提供有利的条件。需求条件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需求市场也是产业竞争优势的一大关键要素,客户需求的形态和特征能够反映该行业的产业竞争优势[5]。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物流需求近年来逐渐增加,表2是我国2000年来每单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数。

由表2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我国的物流需求不断增加,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有所回落,但危机过后还会保持上升趋势。绿色物流要得到很好发展,需求条件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不仅要扩大绿色物流内需,还得扩大外部需求。其发展战略关键在:(1)从宏观角度,金融危机后,政府在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手段时,应注重扩大绿色物流的内部需求。比如政策鼓励、引导,为企业创造良好条件,加强信息服务等。(2)从物流企业发展的微观角度看,致力于发展绿色物流的企业,首先得做好市场需求结构的细分。同时,要有远见地预测到未来不久的需求情况。

3. 从企业结构与同行业竞争层面看,应根据不同阶段鼓励良性竞争。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与新形态的经济关系密切,绿色经济作为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绿色物流产业必定在未来成为高增长值的行业。所以,首先提倡物流企业具有绿色经营的企业目标,进而促使绿色物流一体化管理的实施。对于中国的绿色物流行业的同行业竞争,目前只是一些条件具备的企业才实行这一战略,还没有形成扩散效应。但随着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应鼓励同行业进行良性竞争而不是垄断。

4. 从绿色物流产业相关产业和支持性行业的层面来看,应逐步完善绿色物流产业链,促进物流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的冲击巨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产业缺乏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以美国著名的芭比娃娃产品为例,广东东莞制造芭比娃娃的玩具厂,出厂价是1美元,而出口到美国的终端零售价格是10美元。其中9美元的利润,渗透在“产品设计+大物流+终端零售”中,这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等。这就是所谓的“6+1”产业价值链[6]。中国的一些制造企业正因为不能打造完善的大物流产业价值链,利润微薄,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在危机中经不起考验,经营困难。所以,对于绿色物流产业来说,要打造完善的产业链,逐步建立完整的上下游物流业支撑要素,这是降低物流成本增加效益的可行策略之一。同时,鼓励物流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开展与加强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物流需求企业之间长期有效的合作。

5. 从政府行为层面看,应充分认识到发展现代化的绿色物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关键作用。从国家层面来看,“竞争力”唯一的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也正是国家如何刺激产业改善和创新的关系。所以政府在考虑和制定经济与产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把现代化物流作为重点环节纳入规划和政策范围[7]。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可以包括:一是加快形成统一的物流业政策体系,推行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激励,实行“绿色补贴”政策并落到实处。

六、结语和展望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后,以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增加值为目标的物流绿色化发展,是提高物流产业竞争优势与风险抵御能力的可行之路,也是提高我国产业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物流绿色化的发展,从“钻石模型”的角度可以得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对于物流绿色化发展战略这一新课题,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既有微观角度,也有宏观角度。笔者认为,从微观层面,运用运筹学、博弈论等方法实证研究绿色物流产业组织的统筹规划、合作创新等具备很大意义;从宏观层面,绿色物流产业的产业政策、产业布局等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展开与深化。

注释:

①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又称“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钻石理论”,其核心思想体现在钻石模型当中。

②绿色物流的学术解释:也称环保物流,是指实现物流绿色化,通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③物流成本是物流过程中消耗各种劳动的货币表现,能直接体现物流产业的效益,也是绿色物流首要目标。

④物流产业增加值反映了报告期间物流产业新创造的价值,是GDP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流绿色化发展的目标之一。

⑤数据来源于各年《经济统计年鉴》与《物流年鉴》。

⑥此散点图运用Eviews软件绘制而得,回归方程的计算与检验也是通过运用Eviews操作。

⑦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物流年鉴》。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日本综合研究所.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3]李莉,张建华,周海燕.物流产业发展与国家整体水平提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3,(10).

[4]帅斌.物流产业经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Staffan Lander.“The role of hom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in trad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J].Volume89,2008:18-19.

[6]郎咸平.产业链的阴谋I[M].中国香港:东方出版社,2008.

[7]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7-2008)[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c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Logistics Industry after the Finance Crisis

Deng Liang

(Economics School,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China)

篇6

随着现代工业和农业的飞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绿色食品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绿色食品在人们日常消费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健康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关注绿色食品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的经营效率,对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1]。

1 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河南省就开始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总体而言,河南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态势。

1.1 产业增长迅速

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起步较早,但初期发展较慢,到2003年整个产业的发展才有了新的突破,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报告,2003年河南省绿色食品企业10家,产品数量21个;到2008年,河南省的绿色食品企业已有83家,产品数量达296个;2013年,河南省拥有143家绿色食品企业,产品总数高达386个[2]。短短10年间,企业数量和产品数量都有超过10倍的增长,且产品的产量和品种也取得了大幅突破。由此可见,河南省的绿色食品市场供需不断增长,整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河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1.2 产业结构逐步完善

经过20多年的探索,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逐步成熟,产业结构逐步完善,从整个产业构架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地与农户为企业提供原材料,企业进行加工生产,这构成了整个产业集群的第一层,也是主体层次;第二层次指前端和后端产业,前端产业主要指提供种子、化肥、机器设备等的企业,后端产业主要指进行广告宣传、物流运输等的企业;第三层次主要指提供辅助服务的相关产业,包括政府机构、相关的行业协会以及其他中介机构[3]。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绿色食品工作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农业部的领导和地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扎实地开展各项工作,绿色食品继续呈现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持续发挥积极作用[4]。

1.3 竞争优势不强

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相较全国而言,其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还处于一定程度的弱势地位。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具有先天优势,但后天发展并不理想。从产量角度来说,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最新数据,2013年度,全国的绿色食品总产量为21 233 612.14 t,河南省的绿色食品产量为309 879.80 t,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46%。从企业和产品数量来说,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7 696家绿色食品企业,产品数高达19 076个;而河南省绿色食品企业有143家,产品数为386个,企业数和产品数分别占全国的1.86%和2.02%。由此可见,与全国整体相比,河南省绿色食品产在产量、数量、品种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竞争优势不强,亟待进一步发展。

从表1可以看出,近5年河南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并不乐观。就企业数量来说,河南省的绿色食品企业数量虽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极其缓慢,在全国的比重不到2%;产品数量的比重较企业数量来说稍高,但也仅为2%左右。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的省份,甚至也落后于河北、黑龙江等经济发展较缓的省份,其竞争优势还有待加强。

2 河南省绿色食品企业效率实证分析

龙头企业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对中小企业有引导作用,在整个行业的技术研发、创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拟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绿色食品企业的效率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对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有所裨益,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共同发展,改善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较落后、竞争力不足的弱势。

2.1 模型构建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模型)方法是1978年由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等首先提出的,通常被用于评价相同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称为DEA有效),其第一个模型被命名为C2R模型。从生产函数的角度看,从生产函数的角度看,这一模型主要用来研究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生产部门”的“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问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5]。

假设DEA模型中有n个待比较的项目,即模型的决策单元(DMU)数等于n,为了符合DEA模型研究的需要,并假设这n个DMU是同类型的,具有可比性。同时假设每个DMU有m种投入指标和p种产出指标。每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指数为:

hj=■,(j=1,2,…,n)

其中,xij表示输入数据,如企业投入的资金、人员等;yrj表示输出数据,如投资回报率、年收益等;而vi、ur则分别表示xij和yrj对应的权重;hj为效率评价指数。

同时DEA模型还能对低效率的决策进行改进,如对第j0个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可以建立如下优化评价模型:

目标函数:maxhj■=■

s.t.■≤1,j=1,2,…,nvi,ur≥0,i=1,2,…m;r=1,2,…p

其中,xij、yrj为已知数(可由历史资料或预测数据得到),vi、ur为变量。权重系数vi、ur作为模型的变量,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标值hj作为约束条件,因而效率评价指标值始终不超过1,同时把第j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作为求解的目标函数,即在考虑其他可比决策单元的基础上评价某一决策单元的生产效率是否有效[6]。

本研究拟运用DEA方法中的C2R模型来分析比较不同企业的生产效率,并对生产效率低的企业进行改善,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7]。同时,通过多个企业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建立生产前沿面,为企业的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进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2.2 样本和数据选取

2.2.1 样本选取 龙头企业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中极具代表性,因此从2014年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名单中选取了8家具有典型特点、产品覆盖较广且数据可得的企业,收集这些企业的投入产出相关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分析。8家企业分别为: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固始县豫申粮油工贸有限公司、河南诚实人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莲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大程粮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市长远实业集团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郑州博大面业有限公司以及郑州毛庄绿园实业有限公司。

2.2.2 指标选取 选取适当的输入输出指标体系是运用DEA模型进行生产效率分析的基础,指标选择的合理性对DEA分析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对绿色食品行业分析多属于定性分析,较少运用DEA方法进行生产经营效率研究。本研究主要借鉴一般性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关于运用DEA方法来评价企业生产效率的文献,并结合一定的指标选取原则,选取输入输出指标。一般性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存在共性,通常把资产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作为主要考虑的输入指标,把总产出和增加额作为主要输出指标。因此选取投入指标:①职工人数。现有的大多数绿色食品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投入是其重要的成本投入;②技术人员的数量。绿色食品较传统食品对技术的要求较高,虽然现有的绿色食品还多以初加工为主,但是其对生产环境、加工方式的要求更高;③投资额。资本的投入是最直接的成本投入方式,以较少的资本投入形成较高的产出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出指标:①绿色食品批准产量。由于绿色食品需要经过国家认证,其产量也需要经过国家批准,因此可以把绿色食品批准产量作为衡量企业绿色食品的产出指标;②绿色食品种类。很多企业不只生产一种绿色食品,企业绿色食品生产的种类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对绿色有机产品的生产能力;③年收益。考虑到很多企业的资本、人力投入不单只生产绿色食品,因此也引入了年收益这个指标对企业的整体收益进行衡量。

2.3 结果分析

使用Deap 2.1软件包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进行结果比较,得到了8家绿色食品龙头企业的生产效率指标值,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8家绿色食品龙头企业的生产效率相差较大,莲花味精、大程粮油以及毛庄绿园实业的技术效率较高,排序为并列第一。作为8家企业中惟一在主板上市的企业,莲花味精的各项产出数据均较高,根据莲花味精最新的年报数据,其品牌价值高达44.62亿元,品牌效应为其带来了巨大的附加价值。值得一提的是郑州毛庄绿园实业有限公司,它的各项投入均处于低水平,但是收益巨大。根据2014年河南省公布的各企业绿色食品批准表,该公司绿色食品种类为28种,远高于其他企业。郑州毛庄绿园实业有限公司实行“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电商渠道建立网上生鲜超市实现产品的直营,通过减少中间环节保证了产品质量,同时也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的高生产效率。这些行业中的标杆企业的生产模式、管理方法、营销手段等各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为生产效率较低的企业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河南省的绿色食品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好,8家企业的平均生产效率为0.766;但也有少部分企业的生产效率较低,如博大面业的生产效率最低,仅为0.228,不到平均值的1/3。企业可以通过调整部分要素投入数量,改进要素生产方式、管理水平等手段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运用Deap 2.1软件包得到的博大面业各项资源投入的调整值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博大面业的职工人数、技术人员数量、投资额均存在冗余,因而导致生产效率较低,要想提高生产效率,需要精简各项投入;职工人数和技术人员数量两个指标的投入相较投资额来说冗余程度更大,说明该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比较低,应该进一步精简,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3 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政府的扶持与管理

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有关的认证及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由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屡次发生,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大幅增加,但同时却缺乏对现行绿色食品认证的信赖,严重制约了绿色食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绿色食品行业的后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大力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帮助相关企业更好地成长;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监管,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绿色性[8]。政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制定行业的发展战略及政策。政府应根据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并辅以相应的政策,为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二,为相关企业提供政策扶持。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较全国来说并不理想,政策性的发展基金也较少,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绿色食品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各方面竞争力较差,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第三,优化完善行业管理体系。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的首要问题,绿色食品的生产环境、产品认证、加工运输、市场推广等各方面都应该实施全程监控管理,建立一套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完善体系,有效、稳健及安全地推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打造强势品牌

河南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在生产实践发展中已形成了某些稳定的经营模式:政策导向型、科技示范园区型、树立龙头企业型等。这些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绿色食品的新鲜度是极其重要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现代市场,绿色食品企业选择何种经营模式和销售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产业的质量,形成核心竞争力才是成功的关键。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通过供应链的梳理达到降低成本、扩大收益的目的,形成双赢模式[9]。现行的绿色食品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产品多为初加工产品,缺乏品牌知名度和技术含量,极容易被复制。要想促进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势在必行。

3.3 增加研发投入

目前国内绿色食品主要是初加工产品,深加工的产品较少,产品技术含量也较低,且整个产业存在着严重的产-学-研各自为政的状况[10]。绿色食品产业对生态环境、原材料以及生产加工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长久发展,企业和相关研究部门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增加研发投入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研发生产新型健康无害的肥料及杀虫剂的先进技术,从原材料层面来控制食品的绿色化;第二,研发对原材料进行后续加工的先进技术,利用高新技术提供更加健康绿色的有机食品。同时,必须建立完整的产学研体系,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进而形成具体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篇7

关键词:绿色产业 山区经济 梅州市 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06-03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的总面积大约占到国土面积的2/3,其经济社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对于发展山区经济,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实施了很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总的来说,仍缺乏从总体上对山区进行战略性规划和发展的措施。特别是如何在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山区经济,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么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要么就是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由于山区的贫困落后、经济欠发达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存在着因果循环关系,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必须探索出一条能够发挥山区资源禀赋优势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本文以广东省梅州市为研究样本,该市地处粤、赣、闽三省交界处,广东省东北部,全市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约占土地面积的86.7%,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200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77.88亿元,梅州人口、土地分别占广东的6.11%、8.9%,但GDP总量仅占广东省的1.34%,人均GDP只有11600元,仅及广东全省人均GDP的30.86%,是一个人多地少,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梅州市正面临着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和新一轮产业分工调整、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作为广东省重要生态屏障的梅州,面临山区发展战略抉择,探索一条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对梅州乃至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全国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绿色产业的概念界定

对于绿色产业的概念在理论界展有不同的看法,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陈飞翔、石兴梅认为,从狭义的角度看,绿色产业指直接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一些产业,随着环境保护意识被广泛接受,派生出直接从事环境保护活动来获得经济效益的企业和产业,如,在美国,许多州把资源再生利用一类的产业称为绿色产业;从广义的角度看,绿色产业指各种对环境友好的产业,既包括狭义的绿色产业,还包括其它对环境友好的产业,即在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中对环境友好的产业。胡援东、揭益寿认为,狭义的绿色产业包括粮食作物、畜牧、水产、果品、食品深加工、饮料、食品包装、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和人类其它生活用品等,由于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事物在国际上都冠以“绿色”,为更加突出绿色产品来源于最佳生态环境。因此,又称“绿色产业工程”,它是一项融科研、环保、农业、林业、水利、食品加工、食品包装及有关行业为一体的宏大系统工程,属于高科技产业。刘小清认为,绿色产业也称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绿色产业旨在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有前途又有实用价值的新兴产业。曾建民认为,所谓绿色产业是以绿色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绿色产品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为目标,从事绿色产品生产、经营及提供绿色服务活动并能获取较高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群体。它应包括环境保护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绿色技术产业、绿色旅游产业、绿色农业产业、绿色服务产业和绿色贸易产业等多个产业部门。

尽管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绿色产业的统一概念,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绿色产业与环境密切相关。所谓“绿色”,是“环境保护”或“无公害、无污染”的代名词,是生命的象征,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解释,“绿色(Green)”意味着自然的、无污染的状态。所谓“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在市场上表现为这些企业的相同或相近的经济活动,表现为需求指向相同或相近、技术特征相近、生产对象相近。

由此,本文将绿色产业定义为:是指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应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有利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增进人类健康,有利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从一般意义上讲,一切传统产业中,凡实施绿色技术改造、采用绿色科技创新、其生产经营过程和产品有益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产业,都可以进入绿色产业之列,其外延包括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绿色旅游、绿色医药及环保工业等等。从特定意义上讲,所谓绿色产业是指一切依托于生物体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而且其产出物是不破坏环境、不危害人类健康的产业。

二、梅州市发展绿色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1.产业发展定位不清,绿色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产业发展定位不清,招商引资急功近利。欠发达山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迫切希望通过发展大工业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着强烈的招商引资冲动,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出现“饥不择食”的现象。当前,广东省正在实施“双转移战略”,政府在引导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在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有很多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而不少县区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并没有加以甄别,有急功近利发展经济的倾向,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其次,在当前梅州市绿色产业中,绿色农业所占份额较大,绿色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但绿色工业则发展缓慢。由于梅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第一产业在GDP的比重较大,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104.75亿元,占比为21.9%,其中的大部分可以归为绿色农业范畴;绿色服务业中的主体是绿色旅游业,2008年旅游总收入为46.4亿元,主要来自于绿色生态观光旅游项目的贡献;而绿色工业的贡献值却不到GDP总量的5%,绿色工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2.经营者对“绿色”意识淡薄,尚未摆脱对传统观念的束博。其一,企业对“绿色”意识、环保意识淡薄,对绿色品牌优势缺乏认识。主要表现在: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认为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只是一种口号和宣传,花了钱,但不会带来多少实际好处。目前,梅州市的绿色产品生产者和生产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且缺乏比较成熟的品牌运作方式。除少数企业实施了品牌战略外,大量的绿色产品由于没有注册品牌或者缺乏品牌优势,虽然产品的品质优良,但产品的知名度有限,市场占有率低,造成绿色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

其二,农民、专业户对绿色生产和品牌意识不强。农民、专业户进行生产时,仍然是重量而不重质,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对依赖性很大。所以当发展绿色产品生产与施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发生冲突时,农民为提高产量仍然施用它们,却放弃生产绿色产品应遵守的规程,例如梅州市的主导农产品――梅州金柚的生产,在90年代后期就凸显这一问题,从而直接导致了持续多年的金柚销售市场萎靡不振。

3.绿色投入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绿色投入欠缺。从经济学角度讲,绿色产业具有正的外部性,非绿色产业具有负的外部性。绿色产业对产业本身及他人有益但与非绿色产业相比,其生产成本要高得多,如要求对绿色品种、绿色资源、绿色环境、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等进行投资。因此,客观上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优惠等政策,而目前梅州市在资金倾斜、科技投入、价格保护方面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没有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作用力小,措施乏力,从而制约了绿色产业的发展使绿色产品开发者的生产热情没有充分发挥,各地的绿色资源优势没有变成经济优势,绿色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没得到充分体现,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绿色投资渠道单一。从梅州市绿色产业的目前投资渠道来看,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和私人投资所占比例较少,还未形成多渠道的投资方式。这种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狭窄资金来源渠道,既无法满足绿色产业发展的巨额的资金需求,又不能给企业以激励和约束,难以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目前,梅州市绿色投资大部分投向环境污染治理,而且基本上用于末端污染治理,经济效益比较低下。

4.缺乏绿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绿色市场开发相对滞后。绿色产品品牌化和绿色龙头企业规模化是绿色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必经之路。但从梅州市绿色产品和绿色生产企业的现状来看,缺乏拉动性强、辐射范围广的绿色龙头企业和绿色品牌产品。还达不到“保护一片水土,振兴一批企业,富裕一方百姓,拉动一域经济发展”的目标。目前, 梅州市除少数企业和地区实施了品牌战略外,大量的绿色产品由于没有注册品牌或者缺乏品牌优势,虽然产品的品质优良,但产品的知名度有限,市场占有率低,造成绿色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在这种局面下,绿色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弱,绿色产品专业流通渠道、营销网络的建设滞后。一般而言,绿色消费以绿色营销为前提, 绿色营销反过来又会带动绿色消费。而目前,梅州市还未建立一家绿色产品市场和销售网络,主流零售业还未加入到绿色产品的销售体系中来,还未建立一个从生产到消费的畅通渠道,大多数绿色产品只能通过普通流通渠道进入市场,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影响绿色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绿色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三、构建梅州市绿色产业体系的思路

从绿色产业所涉及的领域和区域看,各类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生产水平、技术条件、资源状况、经济效益及需求程度的差异很大。作为经济欠发达山区市的梅州市,应该重点发展那些具有资源禀赋优势、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较高的绿色产品和技术。

1.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梅州山区山清水秀,空气、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较好,水土污染程度低,对于发展环保型绿色农业有较好的天然环境。同时,梅州市是农业大市,部分主要农作物生产在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上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定的优势。如梅县金柚种植面积28.6万亩,总产量达29.7万吨,种植规模和产量上位居全国同类品种第一位;梅州茶叶种植面积16.84万亩,总产量1.08万吨,占广东省1/5,位居全省首位,梅州市发展绿色农业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根据区域资源状况,应重点发展壮大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主导产品,打造广东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

在巩固和继续推广小庄园模式、“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必须按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大胆试验,创出各具特色、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模式。根据目前的实践基础条件,今后应重点发展六种模式:(1)运用立体种养技术的多层利用型模式;(2)实施林业持续发展的自净型模式;(3)以建设生态村为主的循环利用模式;(4)以建设生态果、油、茶园为重点的综合增值利用型模式;(5)以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目标的复合经营型模式;(6)以实现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绿色旅游型生态模式。

2.着力打造绿色高新技术工业。当前,梅州市的绿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农业是属于弱势产业,产品附加值低,对当地的经济拉动力小,要根本改变山区经济的落后状况,没有高附加值的工业发展是难于实现的。笔者认为,梅州经济的崛起,关键在于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高新工业。根据梅州市的资源禀赋状况,可以选择生物医药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等两个子行业作为绿色工业的龙头。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作为原材料,产业链条比较长,产品附加值比较高。这类绿色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够拉动绿色农业的大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绿色产业链。

目前,梅州市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已经有所发展,但除了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规模化企业以外,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显著,难以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笔者认为,生物医药业应该作为梅州市主导产业的首选,依据是:(1)生物医药属于新兴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产品附加价值高。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逆市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440亿元,同比增长21.18%。近8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复合平均增长率为20.45%,比全球药品增长率高出12个百分点。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近期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2)生物医药产业链条长,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大。(3)梅州市具有良好的南药种植基础,区内拥有药用植物785种,蕴藏量较多且分布较广的主要种类有50多种,农民有种植南药的传统,同时,区域内已经有华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嘉应制药股份公司、新南方青嵩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有实力的生物医药公司进驻,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吸引国内、国际知名医药生产巨头进驻,以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3.发展以绿色生态环境和绿色农业为基础的绿色生态旅游业。梅州山地丘陵面积广阔,森林覆盖率达70.6%,境内有48个自然保护区和60个森林公园,不但景色优美,而且绿色农业发展良好,特别是小庄园和三高农业发展规模大、水平高,享有“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誉。梅州市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生态景观资源,即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既有以阴那山、天柱山、七目嶂、王寿山代表的花岗岩、变质岩山地旅游景观,又有以五指石、南台山为代表的丹霞山地景观等,还有古朴、独特的客家民俗风情、客家文化。优越的绿色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地资源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成为梅州市开发绿色生态旅游业的良好资源。

开发策略方面,应该遵循绿色生态旅游发展的空间演化规律,以旅游需求市场为导向、以特色生态农业和地域文化为基础,对生态旅游开发进行科学的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在农业观光旅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旅游农业产品开发中,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提升挖掘,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保持乡村旅游的原真性,打造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景区。

四、梅州市发展绿色产业的对策建议

针对梅州市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推进梅州市绿色产业的发展:

1.加强生态建设,营造绿色环境。绿色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和基础。没有绿色环境,不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绿色产业就是失去了立足之地。千万不能一味强调发展经济去“征服自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掠夺性开采开发自然资源。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梅州市重要的比较优势,无论是发展以生物医药业为龙头的绿色工业,还是发展以生态旅游为先导的绿色服务业,都必须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现有绿色环境资源,禁止乱采滥挖行为。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使农民自身的经济目标与生态建设统一起来,提高生态建设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施行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等工作,同时要控制和减少水、空气的污染,制定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执行“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制度,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更新观念,树立“绿色”意识。目前在我国,整个绿色产业的创建和开发,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生产者、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了解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性,并把提高环保意识、生存意识、生命健康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并促使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把绿色产业列入优先发展地位,引导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针对广大公众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意识淡薄的现象,加强对绿色产品的“绿色”品质的宣传,传播绿色消费知识,及时将企业提供的绿色产品或绿色服务的信息迅速传递给消费者,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重视,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程度和进行绿色消费的自觉性,并产生购买欲望。加强对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知识的宣传,让他们知道绿色消费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健康的、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培养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为启动和加速梅州市的绿色产业发展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

其次,提高企业对发展绿色产品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推动和普及绿色生产的意识,诱导企业敢于投资开发绿色产品,对绿色生产企业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对非绿色生产企业提高税收和排污费,从而促进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政府的绿色发展意识也不容忽视。要建立环保教育和宣传制度,将环保知识引入教科书,对各级干部实施环保知识轮训。还要建立领导干部环境考核制度,自上而下层层签订环境目标责任制,并作为政绩加以考核。以便于指导生产者和消费者,树立和强化他们的绿色意识。

3.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加快梅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梅州绿色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积极探索绿色产业的投入产出机制、科技激励机制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国内外的开发,广开筹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渠道,支持绿色产业的绿色经济。同时各级政府应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域、行业界限,通过制定和实施工商、税收、财政、土地等优惠政策,以及实行“一条龙”服务,营造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为企业开发生产优质高效的绿色产品创造广阔的空间。

发挥高新技术是绿色产业生产、加工中的主导力量,而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的科技人才和具有现代化管理知识与能力的管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推动者。要把绿色产业的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此,一是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发展绿色产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二是在有关的高等院校增设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三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

4.培育绿色龙头企业,推进绿色产品名牌战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品牌化决定了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因此,要打造梅州绿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政府推进和市场引导促进绿色产业集团的形成,鼓励企业以资金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兼并和联合,培育绿色龙头企业,增强绿色产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行业促进”的品牌推进模式,进一步完善品牌扶持、奖励、培育机制,引导企业积极争创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等,以品牌促进企业做强做大。推进“绿色名牌产品――绿色龙头企业――绿色产业”联袂互动的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晓红,陈新川.中国绿色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5(12)

2.梅州市统计局.梅州市统计年鉴.2009

篇8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品;四川省;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9—0099—03

Study on the Cultivating and Development of Sichuan Strategic Emerging Products

MO Xiao—mei1, WANG Nan2, LIU Ke—ran1, LIN Dan1

(1.Sichuan Technology Exchange Center, Chengdu 610041;

2.Sich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developing style, selection standards and advantage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products,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strategic emerging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trategic emerging products; Sichuan Province;analysis; study

一、引言

国内专家学者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品做了深入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专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对策》中谈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推进技术创新,并且要将政策重心放在产品的市场推广上,加强市场培育。”同时也有专家认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重视产业的发展规律,并且要有正确的政策措施”。如今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 欧盟把发展重点放在本土已有的优势产业上,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初步形成“绿色能源”、“绿色电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城市”等产业的系统化和集约化。美国以新能源为驱动力寻找经济新契机,把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产业均作为投资重点行业。日本以长期需求为目标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将信息通讯、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生物工程等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并提出“环境能源基础创新计划”、“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鉴于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复杂性,需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并借鉴国外培育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发展的正确经验、理念,引导和推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产品。

2010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7大产业,这被看作是振兴经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继“4万亿”后国家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

二、战略性新兴产品的定义和遴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及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1]。战略性新兴产品是构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有关键技术突破和长远发展需求为支撑,具有高速成长性、对产业发展具有发展先导作用,而且可形成重大关键技术和市场突破的标志性产品,具有技术、市场、效益、资源等方面的战略性和先导性意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抢占技术经济制高点、提升四川省建设西部创新高地和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升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

2011年4月,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品“十二五”培育发展规划》,提出“攻克技术、培育产品、引导产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在省内具有基础、优势和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领域首批遴选确定了233个战略性新兴产品。据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联系会议办公室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末,233个战略性新兴产品已实现产值704.31亿元,利税80.84亿元,与2010年相比产值同比增长50.7%,利税增长46.7%。实现产值创汇3亿美元,新增就业人员20676人。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的产品有9个,1~10亿元以上的产品46个。因此,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品对于四川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四川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战略性新兴产品的特点

战略性新兴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篇9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低碳农业进行研究,“环保型”低碳农业逐步成为人们推崇的传统“工业型”农业最重要的替代方式之一。传统“工业型”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核心,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典型特征,由此带来了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农业环境污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SLJohnsonetal.;JSShortle,2001)。随着时代变迁,国外学者对农业碳排放进行研究,指出农业碳排放源于农业利用方式、农业废弃物的随意处置、畜禽肠道发酵与粪便管理、农业能源利用、水稻生长以及生物燃烧(Woomeretal,2004;ohnsonetal,2007;ACILTasmanPtyLtd,2009),虽然在农业碳源来源上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对低碳农业存在的巨大意义和低碳农业对于传统“工业型”农业改造升级上达成了共识。对低碳农业生产率的研究,国外学者也较早做出了研究,McMillan(1989)、Lin(1992)、Wen(1993)等学者首先对低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算,此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Griliches生产函数为代表的平均生产函数。而后,Mao(1997)、LambertandParker(1998)、Locatelli(2004)、Ernesto(2008)、Hugh(2009)等对碳汇、碳测算和低碳农业生产率进行了再探索,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SPA)和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为代表的生产前沿面方法在生产率测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传统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可归纳为:传统施肥方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条件下的效率要求,农民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位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农用化学品污染加剧;规模化养殖造成的种养业分离,导致大量的禽畜粪便直接排入河水中形成水体污染;多样化种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被单一品种的专业化生产所取代,局部地区农作物品种的单一会导致农田生态失衡和土壤肥力的下降。低碳农业对环境的提升方式归纳为:减少有害投入品,减少面源污染;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行无公害生产;推行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食用安全性;推行清洁能源模式;国内,王昀(2008)首次提出低碳农业概念,认为“低排放、高收益”就是低碳农业概念的最早雏形。而后王松良等(2010)、罗吉文等(2010)、刘静暖等(2012)等对低碳农业再次认识,将低碳农业认识提升到理论高度。而后,众多学者均对低碳农业发展进行了探索,均对低碳农业发展持支持态度(周诚,1995;杨素群,1998;卫新,2003;李国忠,2005;黄初枝、黄贤金,2007;李谷成等,2007),认为低碳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型农业的替代模式,能够实现农业各生产要素的活力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保护,维护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协调统筹。在农业碳排放研究方面,李迎春等(2007)董红敏等(2008)、谭秋成(2011)、闵继胜等(2012)、田云等(2012)、李波等(2012)、王才军等(2012)比较了农业与工业碳排放的区别,对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和农业碳排放量进行了再测算,并对其时序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农业碳汇研究方面,吕劲文等(2010)、马晓哲等(2011)、张大东等(2012)、陈秋红(2012)、李长青等(2012)、肖玲等(2013)利用CO2FIX等模型对湖北、重庆、山东等省级碳汇量进行测算。在低碳农业生产率方面,钱丽等(2013)分析了碳排放约束下农业生产效率,强调纯技术效率是制约其提升的关键因素;曾大林(2013)通过DEA评价方法对各省区市低碳农业效率进行评价,表明发达地区低碳农业效率高,农业大省较缓慢,吴贤荣(2014)分析了东中西部碳排放约束下农业效率贡献因素,东部凭借技术发展提升生产率,中、西部波动性较强且主要依靠技术效率。

2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问题

浙江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走在全国前列,乡村绿色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依然在政策体系、创新体系、产业发展、宣传监管等方面存在漏洞,需要我们聚焦重点、以点带面,全面发力,推动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政策扶持体系不健全。浙江省制定了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印发省绿色农业行动计划,出台“一揽子”计划,定位“六个绿色”,构建“六大体系”,推进“三调三治理”,落实“六个引领”,形成低碳绿色农业新格局。但是在政策扶持体系上依然不健全:一是主体扶持政策体系不健全。农业中小微企业资本薄弱,融资难、融资贵,从粗放型到绿色创新发展需要大量投入,但是政府扶持体系尚待完善,需要加大投入;农民、农业合作社等主体资金倾斜、政策倾斜、人才扶持等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农民、农业合作社等主体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的需要加强。二是管理政策体系不健全。低碳农业发展的规范化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未能有效建立,违反低碳农业行为的纠偏制度、惩罚机制未能有效建立。第二、创新研发体系存短板。浙江省在创新发展上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攻、科研院所主研、跨级科研合作跨越式推进的方向发展,但是存在诸多不足,主要包括:一是“硬联通”存在短板,科技基础设施创新体系存在短板,特别是在浙江西南方向,在交通基础设施、冷链物流、绿色防治体系、现代农业机械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二是人才队伍引进存在短板,虽然在杭州、宁波等大中型城市人才引进量巨大,引进了很多高层次人才,但是对于偏居一偶的乡村还是存在吸引力不足、发展平台优势不明显、企业实力不强、创新创业环境不够佳等突出问题,人才问题成为乡村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三是科技“软联通”存在短板,在城乡科技创新制度融通方面存在不足,乡村与城市相比在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多劣势,特别是创新组织体系、科研体系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缺活力。产业发展是低碳农业的核心目标,也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浙江省农业与二、三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发展,在乡村产业发展上打造了“浙江样板”。但是依然缺乏活力:一是产业集聚效益不明显。浙江省乡村农业产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缺乏农业龙头企业,而且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全省域的统一产业发展科学规划,虽然形成了具有积极作用的竞争产业新格局,但是也致使行业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受阻。二是全产业链条体系有待建立。虽然探索建立衣食住用行于一体的乡村农业发展体系,打造生产、加工、储存、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但是在基础产业和高层次产业链之间未能形成互相耦合的产业体系,产业链存在断层的现场,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三是产业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主体创新投入主动性差,对科技创新短期利益效益敏感性较差,难以在科研创新投入上形成政府参与、企业主导、社会协同的共治共享格局。第四、宣传监管机制有漏洞。浙江省乡村绿色农业、低碳农业发展成就享誉全国,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典范,依然存在宣传和监管方面的一些问题:一是存在外热内冷的现象。虽然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学习先进经验,但是本地许多乡村宣传力度不够,对向低碳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不清晰、发展举措不力,成效不显著。二是以点带面效应不强。目前,浙江形成了安吉等一批低碳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形成了点状分布格局,但是面上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很多乡村现代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三是监督依据和方法不多。浙江农业发展,很多发展污染、排放、资源消耗指标都在在先行规范标准之内,但是对于高质量低碳农业发展,远远不够,需要对先行低碳农业标准体系进行再构建、组建机构和人员体系,建立处罚查处机制,确保标准高、措施实、有成效。

篇10

关键词:油橄榄产业;问题;对策;丽江市

中图分类号:S5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8502

1 引言

油橄榄原产地是小亚细亚,并且在世界木本油料树种当中十分著名,其栽培的历史长达3000年。其中,将油橄榄果实榨油可以得到橄榄油,它的营养十分丰富,并且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保健的功能也相当全面,所以被人们称为液体黄金。

2 油橄榄产业项目区概况

丽江市油橄榄的产业发展适生区为金沙江的沿岸,该区是亚热带干热河谷和亚高山切割地区,海拔1720 m,年降雨量600~900 mm,年日照2600~2700 h,年均气温13~21 ℃,最冷月1月均温6.2 ℃,极端最低气温-4 ℃,最高气温33.7 ℃,10 ℃的活动积温5900~7500 ℃。

该区域的光热条件相当好,土壤肥沃,出产丰富,比较适合种植油橄榄、石榴、葡萄、桃等经济林木。

因为该项目区处于雪山冰川和金沙江的干热河谷区,所以,其积温较高,昼夜的温差相对较大,更加适合油橄榄的生长,是油橄榄一级适生区[1]。

3 丽江油橄榄产业发展有利条件分析

3.1 自然条件优越

经过油橄榄专家与相关学者对其栽培试验区的土壤以及气候条件进行分析过后,通过观察在上述条件下油橄榄的栽培效果,并同油橄榄的生产国产量标准进行对比,比较我国的油橄榄引种区,可以把种植油橄榄的适宜区划分成两级[2]。而丽江市处于金沙江的干暖河谷凉冬区域,可以作为油橄榄种植的一级适生区,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

3.2 土地与水利资源丰富

丽江市的土地面积十分广阔,并且具备大量森林资源,所以,在发展林业方面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其实际的林业用地在丽江市国土面积中已经占据将近80%,而适宜油橄榄种植的一级适生区的面积已经超过了80万亩。此外,丽江市的水资源十分丰富,油橄榄在丽江市的种植就有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3.3 市场优势明显

在人们生活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其自身的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对于绿色食品所含有的营养价值与保健的功效亦更加重视。油橄榄是绿色保健食品中的一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其实际的消费量也快速上升,成为了目前最畅销的健康食品[3]。丽江属于旅游城市,游客数量很多,进而为油橄榄的消费与销售市场提供了便利。因此,丽江市可以充分利用上述优势积极地开发油橄榄的产品,进而走进国际市场。

3.4 种植与管理经验相对科学

丽江市在种植油橄榄期间,将国内外的油橄榄栽培技术当作重要基础,并且积极地开展良种收集、水肥管理、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优良的油橄榄区域性良种,研发了适应其种植和管理的先进技术。丽江市油橄榄种植产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积极地总结经验与教训,为油橄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制约丽江市油橄榄产业发展因素

丽江市在种植并发展油橄榄产业的过程中,虽然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同样也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最明显的就是油橄榄产业在发展的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种植的成本极高,见效益的时间较长。此外,因为油橄榄产业属于新兴的产业,没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即便是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仅凭基础性的条件来推动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够的[4]。目前丽江市在发展油橄榄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形成完整产业格局,导致产业的效益很难实现。鉴于此,油橄榄产业在丽江市的发展中,一定要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当作重要载体,并形成完整产业体系才能够有效地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5 丽江市油橄榄产业的发展对策

5.1 强化组织领导

要想积极地推动油橄榄产业的发展,就一定要积极地贯彻并落实林业发展的思路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将油橄榄产业的发展当作带动丽江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积极地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并制定出优惠的政策,为产业的发展营造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提供全面的服务,进而积极地推动油橄榄产业的长久发展[5]。此外,需要构建专门的机构,并安排专业人员来负责,严格监督并管理专业技术、经费,产业体系等,积极完善监督管理的手段与方法,进而保证该产业的发展。

5.2 增强扶持力度

要想积极地推动油橄榄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创建专项资金。同时,优惠政策的出台还能够更好地增强适生区种植农户的决心,更好地吸引具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投资,保证该产业的稳定发展。此外,需要为油橄榄产业的发展营造相应的区域环境,并强化对于该产业扶持的力度,积极培养龙头企业,不断贯彻并落实产业的奖励制度,形成品牌产品,推动产业发展。

5.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积极地完善并创新资金投入机制,进而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针对油橄榄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对重要的建设项目、关键性的技术开发以及具有发展前景的研发项目都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5.4 技术创新与推广

应积极贯彻并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兴林战略的实施,重视油橄榄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丽江市政府需要对油橄榄的专项科研经费进行合理地安排,并保证产业规划的科学性,重视研发产业发展相关技术,进而积极地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6]。

5.5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应科学合理地制定出油橄榄的苗木供应管理方法,对苗木进行严格管理,进而在种源方面提高油橄榄产业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积极地制定出详细的油橄榄生产、加工以及流通标准,保证油橄榄的生产更加标准与规范。此外,还需要积极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与病虫害的防治体系,尽可能地减少对油橄榄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油橄榄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积极地创建自己的知名品牌。

6 结语

丽江市发展油橄榄产业,不仅在自然条件以及诸多因素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同时,在科技以及市场资源等方面也同样具备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发展油橄榄产业的同时,也同样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针对丽江市油橄榄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而积极地推动该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正是因为油橄榄本身所具备的极大价值,使得油橄榄产业在丽江市的发展中受到了政府及各领域的重视,进而为油橄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东升,黄 易,夏自谦,等.论我国油橄榄产业发展规划[J].林产工业,2010,37(2):50~55.

[2]宁德鲁,陆 斌,杜春花,等.云南省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林研究,2010,28(3):146~149.

[3]李俊霞,黄 易,徐骁巍,等.我国及世界油橄榄产业分析[J].消费导刊,2010(1):43~44.

[4]李庆华,丁德品,子桂才,等.丽江市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2015(4):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