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的分类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遗传学的分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遗传学的分类

篇1

论文关键词:学科;高考;传统模式;分析

本文提出以我国80个一级学科作为高考出题的组织单位,从3月1日开始考试,2天考一个学科,8月20日考完。先考艺术、军事等以前0表考试的学科,然后按学科号码,顺序考试。出题由国家认定的一级学科前3名的重点学科学校组织出题,考前随机抽取试题,考生可以参加他喜欢的任意次考试,学校按志愿顺序录取。但8月25日之前,所有考生必须在所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中认定自己将要选择的学校,所有学校在9月1日后确定自己的最后录取名单并择日开学。具体方案和优点论述如下:

一、改革的具体方案

(一)出题的模式和分数。高考的科目确定为数学、语文、文科综合、专业综合,数学和语文300分,文科综合和专业综合200分。每个学科的具体出题考什么,由这个学科的学位委员会专家讨论决定。原则上,文科综合应该含有外语和政治,专业综合应该含有这个学科需要和重要的基础知识,学位委员会认为不考外语、甚至数学等可以不考。每年考试结束,学科公布明年考试的大纲,公布具体的考试范围和方法。

(二)出题的单位选择。出题单位的选择按国家教育部一级重点学科评估的分数前三名作为首次出题的单位,具体以后的出题单位确定由学科学位委员会决定。但必须是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学校才能作为出题单位,如果学科一级重点学科少于3个,由学位委员会推荐有优势的单位,保证出题单位不能少于3个。如果出题单位出现违纪问题,将取消该单位5年的出题资格。国家每次评估以后将按新的评估结果确定。

(三)出题范围的确定。数学和语文作为基础知识,各个学科要求的水平不同,各学科可以根据自己学科的要求,决定出题的水平。对于艺术和体育等学科,数学和语文的要求水平可以大幅度下降。甚至可以以专业考试替代数学,但语文原则上必须考。外语根据学科要求可以多出或者少出,甚至不出。但政治课教育部可以限制比例,出考试大纲,供出题单位选题。至于地理、历史等课程根据专业学科的不同,出不同的比例。物理和化学等也是按学科专业需求确定比例,生物在医学类学科可能出120分的题,而机械学科可能根本不考,这样,出题的范围可能变化非常大。

(四)判卷与录取分数线确定。每个学科由3个学校出完考试题以后,公证处在考试前确定考试单位,确定的单位负责判卷。考试前公布出题单位,使考生了解这个学科的三甲。在考试结束以后,考试主持单位公布参加考试的人数,参加录取学校的数目,每个学校录取的人数。判卷以后,公布成绩,考生名次,以便于考生报考志愿。各个学校收到第一志愿的学生成绩和材料以后,决定录取后给学生发录取通知书。国家和学校根本没有分数线,但每个学校发完通知书以后,公布自己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如果考生超过这个分数线而没有收到录取通知单可以起诉学校。事实上,由于多数考生可能收到几个录取通知书,学校已经从录取的主宰单位变成被考生主宰的从属单位(除前9所重点大学以外)。

二、考生的考前准备和高中教育的同步改革

中国高中教育一直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跟着的本质原因是一个高考,可以押题、可以定向培养种子选手、搞冲刺班、搞文理分科。不论国家怎么企图纠正都无济于事,因为高考决定一切。但这样改革以后,有80种高考,押题已经无济于事。定向也没有用处,学生各有各的的志向,每人考的都不一样。教师没有办法辅导,没有方法办班辅导了。冲刺班也因考试要拖半年时间,没有统一考试时间,没有冲刺的意义。以前高中文理分科害死人,副科没人学。现在分成80个学科,高中不可能分成80个科,没有方法分科,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家一起学习一样的知识,到3年级开学,参加结业考试,高中学业结束。最后一年,学生各自根据的特长,复习自己喜欢专业学科的考试内容,参加自己钦点的考试。一改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三、学科分类高考的优点分析

(一)彻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问题。这项改革以后,考生可以直接参加自己喜欢的专业考试,没有考好,马上可以再选相近的专业再考一次,有的考生可以参加10场以上的考试。根据录取的学校,综合学校、专业、学校城市、毕业去向来决定自己最后就读的学校。

(二)彻底改变高考计划经济的体制。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高考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无论人们怎么反对就是不改。这样改革以后,高考就可从计划经济变成市场经济。学校从高考的主宰部门变成高考的被选择对象。各个学校的各个专业要加大宣传、多做广告、许诺奖励考生、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考生,以便让考生在几个选择中,最后选择自己的学校。招生垄断造成的腐败会大幅度收敛。

(三)便于不拘一格降人材。现在的高考全国一张卷,偏科的天才肯定限制在门外。外语和数学变成高考永恒不变的考题问题可以解决。北京体育学院培养不出一流的运动员的问题马上可以解决,中国戏曲学院不会数学也可以录取,生物、地理、历史等以前的副科也会成为很多专业的主课,高中的选修课可能成为很多学生的主课,中学教育除了语文,各个学科的地位几乎同样重要,中学教育的素质教育可能真正实现。

(四)让考生知道选专业重于选学校。现在全国的最优秀考生都集中在清华和北大,实际上,清华有21个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北大有18个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处于前三名的地位的还要少。大多数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的前三名分布在其他学校。但绝大多数考生不知道这些情况。其实选专业是选学科,不是选学校。应该让立志学习某一个专业的考生真正考到这个专业最好的学校,同时提高一些具有专业特色学校的声誉和地位。让考生知道他考试专业的前三名是那些学校,让学校的学科之间真正形成竞争。

(五)将考试变成一个产业。将来全国从3月到8月的都是在高考,如果9月到11月安排学院考试,12月到2月安排研究生考试。职业学院考三门,数学、语文、综合考试,各个学科职业技术学院最优秀的学校组织出题考试,全国统考。按高考的模式考试,一天考完。研究生则按高考的模式完全一样,按国家一级学科前三名学校组织考试,仍然按高考出题的三个学校出题考试,每天考2个学科,2月份考完。这样,全国研究生的水平基本一致,各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在考研究生以后一目了然。由于全国全年都有这样的考试,将使考试变成一个产业。

(六)既和国际接轨又有中国特色。国外多数国家都是好的学校自己组织考试,全国统一考试的并不多。即便有统考,各个学校录取的自主权是完全放开,没有统一的计划。学生可以考很多学校,然后给各个学校写申请希望录取。我们的改革是招生计划由教育部将名额给各个学校,不要限制各个专业人数,只限制学校总人数,防止学校的无序乱招。其它就没有必要限制学校。学校每个学科参加不同的考试,各个专业有竞争,各个专业入学人数市场调节,优胜劣汰,专业自然学校自己就调节好。

(七)整合学科和专业的统一。我国大学学科和专业始终不统一,欧美学派的学者认为专业越少越好,学科和专业统一,培养通才。苏派和实用主义者希望大学专业越细越好,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大学就办什么专业,没有学科统管专业的概念。许多人认为学科是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原则。按学科分类考试以后,所有专业都面临自己划归什么学科。当然,绝大多数专业都有对应的学科,个别专业和新专业就面临选择学科的问题,有的专业可能跨越2个学科,这些都需要甄别。我认为,参加高考的学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学科目录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应该通过高考把学科和专业尽快统一。

四、职业技术学院的招考和研究生招考的改革思路

对于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要完全放开,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办什么专业,至于那个专业属于那个学科我们以后再详细的讨论。实际上,教育部可以按学科分出几十套考题,各个职业技术学院自己选取就可以,不一定限制在学科的范畴。

研究生教育原来就按学科分类,不存在统一的问题。但研究生按学科全国统考的要求更迫切。现在研究生的统考比高考更荒谬,80个学科一张卷,是无天理。各学校出题的不公平已经一目了然,个别学校漏题,监考不严非常严重。由专业部门组织考试,全国学科统一出题可以纠正这些问题。现在的研究生考试对学校学科建设没体现,也没有意义。如果改成以学科全国统考,学科之间有竞争,你的学科没有人报名,自然应该取消这个学科的招生资格。报考人数多的,学校重点投资。由于现在的考试没有各个学校统一衡量标准,对各个学校的学科发展不利,现在的研究生招生的计划经济特色更浓。本文仅限讨论本科生高考,不对研究生和职业技术教育详细讨论。

篇2

关键词基因组医学精准医学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已经步入“精准医学”(PrecisionMedicine)新时代。精准医学主要利用疾病基因组学以及药物基因组学大数据,通过基因诊断并以此为依据对疾病进行分类、分型,根据基因组特征,采用最新的个性化治疗等技术,为病人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最有效的药物,最安全的剂量,对传统的医疗模式进行革命和创新。

基因组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而迅猛发展。基因组医学是由诸多科学家在2003年为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年时所提出的一个医学领域的新名词。基因组医学是以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为基础,将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相整合,从而将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这将是贯穿21世纪的在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在基因组医学时代背景下,各临床专业科室都必须适应基因组医学带来的临床变革,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基础和临床相互融合且发展飞快的学科,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其可以将相关知识致力于临床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对医学遗传学传统教学内容及模式进行调整。因此,如何以基因组医学为导向,着眼于精准医学,推进临床医学教育,加强医学遗传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临床应用,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其普及社会是我们面临的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对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思维等进行了改革。

1改进课程内容设置

我们以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根据医学专业的发展特点,合理设计医学遗传学课程,而课程的设置、编排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进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质量。因此,课程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1]

首先,对于基本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我们将围绕遗传病开展教学,课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让学生对遗传病基础有一定了解,课堂抽查课前预习效果。课堂上从临床遗传病常见病例着手,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介绍其发病机制,如何导致疾病发生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然后系统地介绍遗传物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再从临床遗传学角度开展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基本知识点和原则逐点介绍。

其次,根据医学遗传学课程发展需要,我们新增加生物信息学内容,介绍如何利用信息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技术,收集、整理、研究目前快速发展的基因组测序、蛋白质组序列测定、结构解析和代谢组等领域的大规模数据,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实例,讲解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通过病例为示范,引导学生将生物信息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例如我们实验室收集到一个高度近视的隐性遗传家系,致病原因未明,我们先采用基因芯片进行连锁分析定位致病区间,然后对两个患者和一个正常人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指导学生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法对三个样本的测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检测到的患者共有的而正常人没有的外显子区间影响功能的纯合突变进行初步筛选并对定位致病区间的突变在家系内进一步筛选验证,最后成功定位到3号染色体189713156位置上的NLEPREL1基因一个GLN氨基酸的终止突变。该基因与胶原蛋白的装配和稳定性有关,此突变与带有白内障和玻璃体视网膜退化表型的非综合征型高度近视有关。这样的案例式教学法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进行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涉及数千种遗传性疾病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和前沿性并存的特点。[2]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及相关遗传病的研究进展,我们同时开设了“医学遗传学研究进展”课程。“医学遗传学研究进展”是一门以“医学遗传学”课程为基础的课程,它着眼于现代医学遗传学最新最受关注的领域,旨在让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升华,它的课程内容紧跟国内外前沿,针对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内容和最新进展设置讲座内容,结合教师当前研究的科研项目进展加以讲解,促使学生了解和关注医学遗传学的前沿进展。该系列讲座强调结合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开阔学生的眼界,掌握最前沿的科研进展。2改革课程体系

绝大多数疾病均与遗传相关,临床中每个科室都应不断更新对相关疾病的知识,因此我们在临床医学范畴下的二级学科的教学环节中应增加相关医学遗传学内容的介绍。例如,消化系统专业课,我们将增加消化系统的遗传学基础知识的介绍;神经内科专业课程,我们拟设置专门的神经内科遗传病及致病的遗传学基础的章节,系统介绍神经内科常见的遗传病种类、遗传学基础、分子和细胞系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遗传咨询要点。

将基因组学作为一个大平台,根据不同的学科,每个学科上课的比重都不一样,把基因组医学与疾病基因组学灌输到临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教授核心知识点,并且把基因组医学、遗传病学、精准医学、个体化医疗等理念贯穿到临床教学中去,使学生掌握从基因组水平上考虑对疾病诊断、防治与治疗的重要观念。通过打破常规,教授新的医学遗传学理念,以鼓励学生不拘泥传统的循征医学思维模式,以基因研究为导向,提倡“精准医学”,让个体化医疗这一概念从理论中走向生活。

3教学思维,引领学生建立个体化医疗的观念

在教学上,我们率先突破常规的循征医学思维模式,建立以基因研究为导向,提倡精准医学的思维模式。“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上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精确寻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亚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这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革命和创新。[3]美国总统BarackObama在今年年初的国情咨文中正式宣布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MedicineInitiative),该计划的提出是集合了诸多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的知识与技术体系,体现了医学科学发展趋势,也代表了临床实践发展的方向。[4]我们顺应时展潮流,率先将个性化医疗、精准医学的理念引入课堂,不断渗透精准医学理念,使学生掌握从基因水平上考虑对疾病诊断与防治的重要观念。

为引领学生建立个体化医疗的观念,需要我们加强各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使现有的教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我们积极推进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预防医学、材料学、计算机学等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既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交流,又培养了学生跨学科的思维模式。通过交叉学科的建设,学生将本科专业知识和医学遗传学知识重新组合,更具创新性思维。我们还成立了“教育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吸引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入医学遗传学领域来,学生在实践课题或项目的设计当中,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并引进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来弥补自身不足。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进入大数据时代,高效准确地处理数据显得愈发重要。以医疗大数据作为支撑,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是“精准医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数据分析平台。我们与生物信息专业进行合作,将临床诊断中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再将分析的结果反馈到临床中去,建立个体化医疗。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但传授医学遗传学核心知识点内容,而且将精准医学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从基因水平上考虑对疾病诊断与防治的重要观念。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遗传学史 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感觉和反应。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此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1]。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已、对人、对社会、以及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做事情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2]。在高中生物遗传学教学中引入遗传学发展史的介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为今后促进我国遗传学的进步提供生力军。

一、 情感教育的意义

1.调节课堂气氛,是新课导入的有效手段

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因此课堂教学相对比较沉闷,如果没有一个适当有效的新课导入方法,会导致整个堂课显得沉闷,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情感教育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遗传学史的学习,不仅在遗传学教学上主题明了,生动有趣,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轻松愉快的融入到新课中,让他们积极地投身到我国遗传学事业的发展中去[3]。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学还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认知优化和促进对知识认知深化。积极的认知也会反过来引发积极的情感;消极的认知会导致消极的情感。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生的认知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素养

科学态度是指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尊重实证,思路开阔,积极主动地去考虑不同的、有冲突的实证。批判性地思考,权衡、观察和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评价。灵活性,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科学精神则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是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影响人类发展进步。科学素养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积极的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健康发展。

3.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需要教师自身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情感教育的实施,不仅能引起教师对自身专业情感的关注,还能以积极的情感促进自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仅仅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时展和新课标对教师要求,还必须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 遗传学在高中生物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六部分。必修2教学时间长,内容的抽象和繁琐,重难点相对集中,题目中对知识点的运用灵活多变,造成了学生学习难度大。纵观必修2,遗传学部分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新课标对本册教学的要求主要有:第一,要求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第二、让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第三、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调查、观察、实验和制作等相关活动,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生殖、遗传和进化奥秘的过程,学习有关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应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三、遗传学的产生和发展史

遗传学(Genetics)―是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遗传信息和表达规律、了解基因本质的科学。遗传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包括了以下两个时期:

1.遗传学的诞生时期

1865年孟德尔研究表明生物遗传性状的传递和表达上具有相对独立的遗传单位,首次把生物的性状和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即基因联系起来,并发现了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经典遗传学的基础;1900年剑桥大学的遗传学教授贝特森(Bateson)等人重新发现孟德尔法则并创立了遗传学、等位基因、纯合子、杂合子等概念;1909年丹麦的科学家约翰逊(Johannsen)创用了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遗传学概念,这一时期称为遗传学的诞生时期。

2.遗传学的发展时期

遗传学的发展时期有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细胞遗传学时期(1900-1940),1910年摩尔根及其学生创立连锁定律,1927年Muller X-射线诱发突变,说明了基因是一个抽象的遗传因子,既是功能单位,又是重组单位和突变单位。第二阶段:微生物遗传和生化遗传时期(1941―1960年),1941年Beadle和Totum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1944年Avery确定遗传物质为DNA;1951年McClintock B.发现跳跃基因或称转座子;1953年Watson和Crick建立双螺旋模型;1958年Kornberg发现DNA合成酶;在此期遗传的基本单位是顺反子(Cis―trons)。第三阶段:分子遗传时期(1961~1985年),1961年Jacob和Monod建立乳糖操纵子模型;1962、1968年Arber,1978 Smith发现限制性酶;1964-1965年Nirenberg,Khorana破译遗传密码;1972年Berg建立重组技术;1975年Temin发现反转录酶;1977年Sanger&Gilbert 建立测序方法;1977年Sharp 和Roberts发现内含子;1980年Shapiro发现转座子;1981 Cech和Altman 发现核酶;1985 Mullis K. 建立了PCR体外扩增技术,此期基因的概念是一段可以转录为具有功能性RNA的DNA,它可以重迭、断裂的形式存在,并可转座。第四阶段: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时期(1986~至今),90年代,随着全球性基因组计划尤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规模空前、速度惊人的推进,人类对生命世界的理性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但是,人们在欢呼基因组计划辉煌业绩之时,亦愈来愈清醒地意识到一项更艰巨、更宏大的任务即基因组功能的阐明已经摆在面前,生命科学几乎在转瞬之间开始了新的征程―蛋白质组研究,进入了新的纪元―后基因组时代(postgenomeera)[4]。

四、遗传学发展史具有的情感教育价值

1.遗传学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每门功课的基础,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高中生物遗传学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演绎推断能力要求极高,尤其是在解答遗传学相关计算的试题中。因此,遗传学史的介绍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有很好的认知体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科学态度。除此之外,对整个遗传学发展历史的认识还能够增加学生对遗传学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对科学发展进步的正确认识,让学生更加尊重科学和热爱科学;重温先人的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理论,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 的求索和创新精神是有益的[5]。思想的改变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反过来又促进思想的进一步升华,这不仅指生物学,其他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思想意识的更新。遗传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这些科学事实客观存在,但由于受当时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水平制约,很大程度地阻碍了科学真理的揭示,这要求研究者打破传统的思想方法。因此,对遗传学史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态度,对社会进步的正确认识、领悟科学精神和认识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习遗传学史对于学生认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习遗传学史能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比如基因与表型的联系;遗传在育种中的应用,能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价值的正确态度,促使他们将来去追求真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遗传学的产生和发展衍生出了分支学科,比如发育、进化、分子等,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生物学有促进作用。

3.遗传学史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遗传学知识是科学家对前人的结论不断质疑,不断证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通过了解遗传学核心概念的发展历程,对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能加深学习者正确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事实中提高哲学素养[6]。另外,在遗传学在育种和生物制药方面的发展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在对世界各国科学研究者的科学事件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世界观;遗传学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贡献还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五、全文总结

遗传学史是科学史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史,它是研究遗传变异的客观规律及利用规律改变生物性状的历史,其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曲折,凝聚了几代科学研究者的智慧和汗水,其科研成果举世瞩目,取得了辉煌成就,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带动和催生了其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以历史为线索,使学生遵循历史发展的迹来学习遗传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特别是科学世界观,科学道德观和科学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人类的每一项科学成果和科技进步过程的过程中,都包括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互作用。因此,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加强遗传学史的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晓星,陈家麟.情感教育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6(1):32

[2]刘长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分类及表述[J].大连教育学院报,2009,25(3):15

[3]吴雪芳.遗传学史与遗传学教[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NO.07:166-177

[4]贺福初.蛋白质组(proteome)研究―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力军[J].生物学通报,1999,44(2):113-120

[5]李明晖.遗传学史在遗传学教学中的作用[J].遗传学教学,2006,28(8):989-992

篇4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基础医学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097-02

基础医学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于1996年在我国原北京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学校首批承办了该专业[1]。我校南京医科大学也于2014年开始招收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掌握扎实的基础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潜力,将来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医院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医学实验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专门人才。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既要熟悉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临床医学的新进展和新成就,也要具有良好的基础医学各学科实验技能,掌握现代生物医学的基本实验技术以及医学实验的分析、设计方法和操作技术。因此,找到适合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使医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及临床培养紧密相结合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现状

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已成为医学科学领域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被称为现代医学新的五大支柱课程之一[2-3]。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的结合,是一门研究人类遗传病发病机制、传递规律以及诊断、治疗与预防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4-5]。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涉及广泛,与很多学科(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有一定的交叠,因此知识零碎,且涉及一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相对枯燥抽象;而临床医学遗传学则与人类健康、优生优育密切相关,不仅需要掌握遗传病发病的因素和机理,还要求熟悉临床表现和基本防治手段,但目前我校医学遗传学教学侧重于基础知识方面,没有临床实践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开设的医学遗传学总课时为54(理论36课时,实验18课时),理论和实验课时都较少,导致以往教学过程中采取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且最后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与临床医学相比,基础医学专业着重强调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说明教学改革的急迫性,本教研室对这学期刚上完医学遗传学的2015级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做了授课问卷调查,其中50%的学生都认为医学遗传学的授课需要改变,这其中有67%的学生都反映医学遗传学比较枯燥乏味,需要更有趣的内容或授课方式,基于这种现状,改革医学遗传学教学和评价的方式迫在眉睫。

二、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1.开展综合教学模式。当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多样,授课再也不应采用单一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教师为讲课中心的一种传统教学法。为此,我们计划采取LBL、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及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C合教学模式讲授医学遗传学。首先选择LBL教学模式,使学生准确系统地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再通过本教研室编写的两个医学遗传学案例(“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和“笨小孩”)实施PBL案例导向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科研及临床思维能力等。同时,与时俱进,安排学生参与本教研室构建的医学遗传学E-learning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利用丰富多样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全面开展辅助教学。我们教研室安排教师轮流值日,每章节授课结束后平时作业,使学生学习不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同时及时回答网上同学的问题,积极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及临床的结合。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着重培养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即理论知识与科研及临床相结合的能力。故当五大类遗传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线粒体病和体细胞遗传病)讲完之后,可以安排学生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如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的遗传医学中心见习,让学生实地对临床病例进行观察,研究遗传病的发病原因、传递方式和治疗方案,从而使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还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单的临床遗传咨询案例,请学生模拟遗传咨询师,解答咨询者的问题。

从科研角度结合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可以把医学遗传学最前沿的知识融汇到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动手能力。在讲授医学遗传学的过程中,如表观遗传学这章,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可以安排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撰写综述,从而培养学生查找和阅读文献的能力,让学生了解该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安排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参观我们发育遗传学系的实验室,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做些简单的实验,并参与实验室例会;同时当有国内外科学研究工作汇报的时候安排该专业学生进行学习。

3.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目前我校医学遗传学考核方式还是单一的试卷考核制度,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并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能力,以至于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研究团队拟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如上面所说的PBL评价考核;E-learning平时作业和参与度考核;综述写作考核;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考核以及最后的试卷考核,将这些考核按照一定比例综合,得出一个合理的分数。当然,这些不同考核方式的比例和打分标准应该在开学时就和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解释清楚。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4.培养优秀的现代化医学遗传学教师。现代医学遗传学发展迅速,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向学生传输最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长期进行继续教育。除了平时多读文献充实自己之外,遗传咨询师的培训则是其中一个实现医学遗传学教师自我提升的有效方式。遗传咨询师是将先进的技术以易懂的方式宣传给大众,同时能为普通大众遇到的遗传问题提供建议及相关解决方案,使先进技术迅速、准确地转化为临床应用的专业人才,同时我国现在至少有2―5万遗传咨询师的缺口。因此,在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参加遗传咨询师培训有利于我们掌握最新的医学遗传知识,并能有效地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语

医学遗传学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基础医学专业作为我校南京医科大学新开设的学科尤其强调理论联系临床和科研的培养,因此我校急需进行医学遗传学全面教学改革,包括进行医学遗传学综合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及临床的结合;开展综合性实验;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及培养优秀的现代化医学遗传学教师,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基础医学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赵丽,罗艳琳,韩松,李俊.谈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1):47-49.

[2]顾鸣敏,望铸钢.医学遗传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3]刘忠平,李质馨,徐冶,田洪艳,林冬静,潘晓燕.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7):684-686.

篇5

关键词:动物遗传学;教学实践;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133-03

《动物遗传学》是动物科学等相关生物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包括遗传学基本定律―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摩尔根的连锁互换定律,遗传的染色体理论,遗传的重要物质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群体遗传结构中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概念以及遗传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平衡理论、影响平衡的各种因素:选择、迁移、突变、遗传漂变等,数量性状的概念与主要遗传参数遗传力、遗传相关和重复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1]。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历史,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分子遗传学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动物遗传学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并且相对抽象,属于畜牧专业中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课堂理论较实验课程较少并且不断压缩,已经由课程初始设置的125学时减少到目前的50学时,甚至是44学时。压缩理论课时,学生普遍反映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时间较为紧张、知识面跨度大、学习难度大,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产生抵触的情绪,给教学工作带来较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应积极改进遗传学教学法,并且重点培养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提高遗传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其教学效果,值得深入探讨。

1 培养学生对动物遗传学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有效地诱发和强化学习动力。单单靠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传授、笼统地灌输知识,势必会降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绪论作为第一节课,是教师宏观的对学生介绍一门课的方向,并且是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教师自身的水平、性格、态度、言语表达、情感、穿着等都会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在绪论课上,可精选一些典型的遗传学学史事例,一些在遗传学领域中作出较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事迹,在当前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与遗传学相关并且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事例,充分展示课程的重要性,在学生了解遗传学的建立与发展的同时,进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2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更多的研究信息

对于遗传学的学习,教授的引导、启发、推理以及学生的想象占据了大部分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授过程应运用生动的语言,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学习兴趣。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充分地联系起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动画及图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形成较为直观地形象理解。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照片、视频等媒体为辅助,生动形象的介绍学习内容,建立学生对知识点的直观理解,使学生对其产生新鲜感并成为对认知过程形成主体意识的主动构建者。在学生心理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会逐渐减弱并且产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学习态度以及行为方面。从教师角度来看,如果单纯利用视听媒体的优势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信息,只是依托媒体照本宣科,势必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追求“直观”也不能限制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而迟滞抽象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启发式教学的思想预先注入媒体的图像、视听造型及媒体的组合之中,确定启发式精讲与媒体的启发式展示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3 对于不同的章节,应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

采取题海战术在遗传学的教学实践中是不可取的。例如遗传的三大定律、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变异等不需要死记硬背,教师应通过鼓励学生多做习题或者上习题课的方法来掌握。在布置习题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的习题并重点说明。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对习题进行深入地解析,使学生可以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

4 增设讨论课,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总结能力

遗传学内容抽象,不易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有些学生可以理解,有些学生一知半解的现象,应充分对某些学习内容开展一些必要的课堂即兴讨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学的三大遗传规律教学中,针对处于不同时期及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对某些概念点的实质的联系、区别,在细胞核遗传、细胞至遗传以及母性影响的区别和联系,还有一些较为典型的F因子、Fc因子及Hfr区别和相互影响,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上较为典型的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如有必要可将其作为一次课后作业让学生充分思考。在经过充分的讨论及课后的静心思考后,可由学生自主理清思路并且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或者以讨论形式在下一节课堂上进行专门的讨论。这种形式[2]可充分改变由教师一个人形成的主讲式课堂,并不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而是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去学习理解。这种穿插式的讨论和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遗传学的学习兴趣增加并且对知识体系产生深入地认识,提高了自主学习性,并使学生的总结能力、分析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地表达对问题的观点,教师可适当的引导和提问,让学生相互质疑、相互补充等从中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对所得出结论进行点评。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且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使学生保持着一种积极好学的心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5 精心准备遗传学的实验课

遗传学在农业、医学、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实验教学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3]。实验教学在育人方面有其独特作用,不仅可以授人以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影响人的世界观、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而实验教学又是培养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人才的最佳途径。在遗传学课程的安排中,实验课占了1/3~1/4。实验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分析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仅仅停留在以果蝇为材料的实验方法上,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结合生物科学目前发展的趋势,为学生开展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实验,例如DNA的提取、基因克隆、DNA测序、转基因等等,让学生对当前的实验技术有所了解[4]。这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进一步在生物科学领域深造的欲望。

6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自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体系应该与时俱进,要利用网络的生物资源对学科的发展前沿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数据库共享,对网络资源的应用和对课堂教学的引入都极大的利于学生在对遗传学课程学习知识体系的扩展、更新和学生自学能力、自身素质的提升。

随着遗传学的快速发展,遗传学在教学中的缺陷表现为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因此产生在学习中对课本获取知识的不足。但网络的信息资源的数据共享便可弥补这一缺陷,因此为教学构建了一个较为便捷的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由学生提出关键词、教师总结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网络查询,使网络与课本相结合,自主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程,有助对学生积累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升,并且可以对所学的内容有所巩固,开阔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

7 多做习题,熟练掌握各种遗传规律

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性状的遗传也是非常复杂的。如果在教学中缺乏实习、加上实验条件的限制,没有接触各种遗传现象的机会,则可以通过做各种各样的习题来弥补。如为学生出各种各样的习题,每讲过一段以后,可进行一次习题课的讲解,最后再做一次综合练习。让学生从各种各样的习题中发现、掌握各种各样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从中摸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8 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好的教师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条件。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优劣[5]。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幽默诙谐。苏联作家斯维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一个概念,讲授时有无幽默感,表达效果就不大一样。幽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趣味性一般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情趣。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也是教育教学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

9 结语

以上是对遗传学教学中的体会作了一些总结和探讨,如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文明,徐翠莲.探讨遗传学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5):95-96.

[2]刘金文,曹宁,余丽芸,等.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23):177-179.

[3]王林生,张雅莉,王彬.本科遗传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高教论坛,2010,(09):22-24.

篇6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整合;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257-02

《遗传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是一门运用严密逻辑推理和大量实验论证来揭示生命奥秘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遗传学实验课是高等学校生物学科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容博大,涉及的知识面广,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从广度和深度等层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经典遗传学的内容。近年来,为了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体现实验内容改革以学生为中心,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我系认真分析现有遗传学实验内容的现状和特点,并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学习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和基因工程实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遗传学实验内容的现状和特点

高校实验教学的目标是训练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设计实验和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1]。遗传学实验教学服从于理论教学,当前遗传学实验内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陈旧,验证实验较多,综合设计实验较少,缺乏新技术、新方法的内容[2],因此,不能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要求,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为了跟上现代遗传学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必须进行实验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新体系主要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核心,重新整合实验内容,将原有实验内容分成经典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四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优化,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各个环节,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实际应用和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3]。

二、遗传学实验内容的整体优化

1.经典遗传学模块。传统的经典遗传学实验包括果蝇饲养以及生活史观察、果蝇的性别鉴定及突变体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果蝇单因子实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果蝇的伴性遗传和基因的连锁交换及三点测交等实验内容,整合优化后改为果蝇杂交大实验,见图1。实验材料为黑腹果蝇的纯系野生型(红眼、长翅、灰身、直刚毛)和突变型(白眼、长翅、灰身;白眼、小翅、焦刚毛;红眼、残翅、黑檀体)。并告诉同学们眼色位于果蝇的X染色体上;体色、翅型、刚毛形态均为于常染色体上。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互换定律、伴性遗传、三点测验等理论知识设计实验,例如正交:檀黑身(雌)×灰身小翅焦刚毛白眼;反交:灰身小翅焦刚毛白眼(雌)×檀黑身。学生通过设计实验一方面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学生自己培养果蝇,观察记录,写出实验报告,并运用理论分析实验结果。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发现的现象可以先查阅相关资料,然后与指导老师商量,写出具体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将这些实验分开来做,而且都是提前告知学生怎么做,去验证一些现象或规律等,整合后,将验证实验改为综合实验,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参与进来,尽管实验内容没有变,学生积极性却提高了,不仅培养了学生多种实验技能,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细胞遗传学模块。细胞遗传学模块中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制片和观察、植物微核实验、姊妹染色单体分染技术、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植物多倍体的诱发及细胞学鉴定等实验内容主要是锻炼学生培养材料、制片、染色、观察、分析。整合后的内容改为蚕豆根尖细胞不同处理后的观察与分析,见图2。实验前将学生分组,把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讲清楚,让学生自己培养材料,并鼓励学生材料和处理试剂自选,如“多倍体诱发与鉴定”实验,让学生自主选用不同的实验材料,摸索秋水仙素适宜浓度和最佳处理时间,研究探讨影响染色体加倍效果的不同因素[4]。

这样学生实验的兴趣大大地激发,主动性得到发挥,并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还会发明一些小装置,例如:在暖壶盖边缘一圈打孔穿线,做成网状,然后在孔上滴蜡封孔,制备水培的培养瓶,简单、耐用、环保、经济。

传统教学内容中,这些实验分开讲解,尽管观察的实验结果不同但是实验步骤大同小异,学生就会感觉实验过程单一,没有创新,没有兴趣,从而影响实验效果。整合后学生分组培养材料,同时制片观察实验结果,同一时间内就可完成几个实验的内容,不仅解决了实验学时少的现实问题,而且将枯燥单一的实验教学改为灵活多变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另外,学生还可以自选材料进行相应的设计研究,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3.分子遗传学模块。分子遗传学的实验主要包括突变型的筛选与检出、突变型的鉴定、DNA提取及纯化和PCR扩增及检测,整合后改为大肠杆菌基因突变型的筛选与鉴定,学生从突变体的诱导,到鉴定,每一步都需要自己查阅资料,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操作。比如突变体的诱导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包括物理的和化学的),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进行诱导。突变具有多方向性,实验结果没有唯一性,这样学生实验内容灵活多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得到很好发挥。

4.群体遗传学模块。群体遗传学的实验主要包括人类ABO血型的群体遗传学分析、人类指纹的群体遗传学分析和人类对苯硫脲尝味能力的遗传分析,这些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人类群体遗传性状基因频率的分析,了解群体基因频率测算的一般方法;加深理解遗传平衡定律,了解改变群体平衡的因素。保证教学目的不变的情况下,将3个实验整合为人类群体一些遗传性状的调查和分析,学生可以任选某一感兴趣的遗传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

三、教学效果

我系遗传学实验内容整合以后,经过2年的尝试,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实验内容灵活,学生自由选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实验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教师讨论,得到结果,锻炼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大多实验是分组完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懂得了实验的成功需要每个成员积极配合,团结协作。对今后的科学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尽管实验内容整合以后大多数变成了综合型实验,学生参与机会多了,但是教师应该在实验前做好实验指导的关键环节,使学生在实验思想和态度的培养、实验方法和条件的确定等方面都受到系统的训练。保证实验顺利开展。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改革考核制度,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闫绍鹏,王秋玉,王晶英.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75-277.

[2]宋宇,朱昌兰.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8173-8174,8177.

篇7

地球生命的一大特点是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整个生物界是既连续又不连续。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命,到复杂的高等动植物,不同物种之间都或多或少相似,例如绝大多数生物有大体相似的细胞结构,相同的遗传密码,相似的代谢途径,等等,这证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物种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体现了生物界统一性中的多样性,连续性中的不连续性,不稳定中的相对稳定。

现代生物分类学家只对现在存活的生物进行分门类别,而不涉及目前的物种曾是由于那些原始演化而来的,更不涉及那些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灭绝的物种。与非时向的物种概念不同,如考虑时间向度,识别和区分物种需要另一些标准和定义,因为物种是随着时间而进化改变的,一方面是同一物种表型的连续改变,另一方面是种内分异,形成两个或多个分类群。

各学科因识别和区分物种的依据不同而又有若干不同的物种标准。

在形态学方面的标准:因为绝大多数物种在形态特征上易于识别和区分,因此,现代的大多数分类学家在分类实践中,仍然主要以表型特征作为识别和区分物种的依据。某些分类标准只能人为的决定,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归类,这实际上否认了物种存在的客观性。

在遗传学方面的标准:根据遗传学的理论来认识物种,物种被定义为互交繁殖的群体,共享一个基因库,生殖隔离成为识别和区分物种的最重要的标准。遗传学上区分物种的标准也有人称做生殖种或者生物学种概念,这个概念揭示了物种的遗传学特征,使得分类学和遗传学结合。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每个物种占有一个生态位,每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处于它所能达到的最佳适应状态,就像在适应场上占据一个适应峰。中间杂交所产生的中间型个体,其适应值降低,因而被自然选择所阻止。

不同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是不同的,有的分布区很广,有的分布区很狭窄,每一物种都有自己的分布范围。因此,物种的地理分布也是区分物种的标准之一。

我们认识到生物种不是单凭若干区分特征而划分的一种简单分类,而是由生物的综合因素,包括生殖、遗传、生态、行为、地理分布、通讯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组合。一群个体属于同一物种,主要不是由于它们具有这种或那种相似性,而是由于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以及它们和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

由个体组合为种群,由种群组合为亚种,由亚种组合为种。在亚种与亚种之间,有时也有中间性质的形态,如半种等。在亚种与种之间,有的还存在隐种的形态。半种也是亚种和种之间的过度形态。这样的组成称为物种的结构。在现代遗传学对物种结构中各个等级单元在遗传上的距离做了定量的测量。这一工作对物种的结构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材料: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遗传物质的改变所造成的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物种的形成提供原材料。迄今为止,自然条件下的定向变异仍未得到遗传学上的证实,因此,一般认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这种随机突变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在群体内非随机的积累和储存,从而使群体发生分化。

随机突变无方向性,而且大多对生物体有害,少数中性,极少数有利。这些突变多以隐性杂合状态存在于自然群体之中,当环境条件,包括无机的和生物的改变时,某些基因型会体现出某种优势,从而发生方向性选择。当这种选择不断地作用于群体时,群体的遗传组成就发生了变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条件:物种的形成一般是通过隔离实现的,因为只有隔离才能导致遗传物质交流的中断,防止因基因交流而将彼此间的差异淹没,保证群体向各自的方向发展,使歧化不断加深,直至新物种形成。因此,隔离既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又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一旦出现新物种,就标志着群体间生殖、变异的连续性出现间断。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物种的形成方式可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果以种形成所需的时间和中间阶段的有无,可分为渐进式的物种形成和骤变式的物种形成;如果根据物种形成时的地理特性,可以分为异地种形成、邻地种形成和同地种形成;如果考虑时间向度,特别是从系统学的观点来研究物种的形成,那么物种的形成还可以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的物种形成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之间有的是相互涵盖的,如继承式和分化式的物种形成方式以及异地种形成方式多为渐进式的物种形成方式;量子种形成通常与地理因素无关,可在同地形成,也可在异地或邻地形成。

随着人们对生物遗传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一种人工进化――自然界没有的,由人创造的新物种陆续面世。这种人工创造的新物种,一般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需要,在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产生的。产生人工物种的研制途径一般有:远缘杂交、体细胞杂交、染色体工程、遗传工程和进化工程等。

物种形成是生物对不同生存环境适应的结果,生物生存的环境具有变化性和异质性。环境随时间的变化导致生物的适应进化,环境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导致生物的分异(性状分歧),分歧的结果是不同类型的生物,即物种的形成。不同的物种适应不同的局部环境,不能设想有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一种生物。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分化,歧异产生更多的物种意味着也能够占领更多的生存环境,生物的不连续性是生物对环境的不连续性(异质性)的适应对策。物种间的生殖隔离保证了生物类型的稳定性,物种在种间生殖隔离的存在下能保持物种相对稳定的基因库,没有种间的生殖隔离就会使已获得的适应因杂交而溶化丢失。所以物种的存在使得生物及保持遗传的相对稳定,又使进化不致停滞,保持进化的不可逆性,成为进化的基本途径。

篇8

方法:40例CML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后,定期检测血常规、染色体核型、bcr-abl融合基因,评估其疗效。

结果:中位伊马替尼治疗时间平均为26.5个月。慢性期患者累积所获得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CHR)、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MCyR)、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CyR)和主要分子学缓解率(MM0R)分别是70.0%、80.0%、75.0%和70.0%。

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可获得较高的遗传学缓解和分子学缓解,明显延长生存时间,但是对加速期和急变期疗效则不理想。

关键词: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63-02

1研究对象

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并进行全面评估的CML患者40例,最低随访时间为6个月。所有的患者都经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染色体核型和(或)融合基因的检查确诊。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中位发病年龄平均为45岁。根据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时患者的不同疾病状态,共分为慢性期20例,加速期和急变期20例。

2治疗方法

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治疗方案,给予慢性期患者口服伊马替尼中位剂量400mg/d,加速期和急变期口服伊马替尼中位剂量为600mg/d。治疗过程中,根据治疗反应调整药物剂量,最大剂量加至800mg/d。根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程度给予适时的短暂停药、利尿、消肿、保肝等对症治疗。

治疗初期每周检查血常规,直到血象稳定,其后每3-6个月进行一次骨髓细胞形态学、染色体核型,有条件者行Fish法检测Ph染色体,同时采用RQ-PCR或RT-PCR技术检测骨髓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

3疗效评估标准

3.1疗效评估。完全血液学缓解(CHR):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3.2耐药标准。原发耐药:患者口服伊马替尼≥300mg/d治疗达3个月仍未达血液学反应,口服剂量≥400mg/d治疗3个月仍未达至少次要细胞遗传学反应,6个月仍未达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12个月未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获得性耐药(继发耐药):任何时间出现的血液学复发、Ph染色体重现、间隔时间≥3个月Ph染色体增加超过30%,或者出现Ph以外的其他异常染色体克隆。

3.3危险度分组。Sokal评分系统:评分=Exp[0.0116(年龄-43.4岁)+0.0345(脾脏大小-7.51)+0.188([血小板/700]2-0.563)+0.0887(原始细胞-2.1)]。

根据评分结果分组,1.2分为高危组。

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医学统计软件,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应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5结果

5.1临床疗效评估。共分析40例患者,计算的中位治疗时间平均为26.5月,按照疾病分期,患者在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累积达到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和主要分子学缓解(MM0R)率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0例观察的慢性期患者中,在用药1-3个月后18例均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例患者在6个月达血液学缓解,1例在8个月时才达血液学缓解,1例患者始终未达血液学缓解,1例达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1例无细胞遗传学反应,治疗时间为9个月,1例在伊马替尼治疗5个月时因为并发严重的肺部感染死亡。

通过Sokal评分将本研究中的慢性期患者分为低危组(10例)、中危组(6例)和高危组(4例)三组,三个组之间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学反应疗效见表2,在血液学反应、细胞遗传学反应及分子学反应上,低危组患者的缓解率均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并且低危组和高危组之间累积达到的MM0R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7),剩余危险组间疗效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5.2不良反应。非血液学副作用:伊马替尼治疗过程中非血液学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发生在治疗早期,一般表现为浅表组织水肿、恶心、肌肉痉挛、肌肉骨骼疼痛、过敏(皮疹)、肝功能异常、乏力、腹泻腹痛、头痛及骨关节痛。大部分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较轻,不需要调整剂量可耐受。

血液学副作用:血液学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表现为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减少,大多是发生在用药后2-4周左右,尤其以初诊患者和加速期、急变期患者多见。出现明显骨髓抑制后,短暂停药或适当减量可使血象逐步恢复,后患者可逐步耐受,表现为血液学的稳定。

6讨论

本研究采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血液学疗效和遗传学疗效均较高,这一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可见,伊马替尼可有效地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克隆性白血病细胞,进行有效的分子靶向治疗。本研究同时发现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出现了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下肢水肿以及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随时调整药物使用剂量,以避免或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韩晶.12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及临床作用[J].当代医学,2011.1

[2]陈珊珊.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需注意的问题[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6,27

篇9

关键词:PBL;传统教学;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33-02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与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以往我校《医学遗传学》课程主要采用大班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地位。这种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陷入“高分数,低能力”、“有知识,缺素质”的尴尬境地。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医学遗传学》教学显得非常迫切。

一、《医学遗传学》应用PBL教学模式的意义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始于1969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目前欧美以及澳洲等国家80%以上的医学院校采用了这一教学模式[1]。教师根据临床典型病例设计问题情境,学生分组对情境中临床表征、病史、诊断和治疗等信息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引导、观察、鼓励和管理。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将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和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临床医学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相对抽象、枯燥,适合采用传统的板书推导、PPT或flas演示教学;而临床遗传学直接与人类健康、优生优育息息相关,涉及遗传病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教学中如果以临床病例为主线,从遗传病的体征、病史追溯其诊断、治疗手段、致病原因以及如何来预防等问题,用遗传学基本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可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这一点正好符合PBL的特点: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课堂总结。近年来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也陆续尝试将PBL教学模式融入到遗传学教学中,初步证实这种方式切实可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遗传学的整体教学效果[3-5]。

二、PBL在《医学遗传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的《医学遗传学》课程采取了“双模结合”的教学模式,即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以PBL教学模式为辅。《医学遗传学》理论课总计39个学时,前21个学时采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后18个学时进行PBL模式的案例教学。

(一)课前准备

教师和学生的合理定位是开展PBL教学的重要保障。为开展好教学,学校一方面邀请了McMaster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PBL专家对40名骨干教师进行了PBL专项培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明确PBL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教师扮演着激励者和观察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在安排PBL课程前,对学生进行基本培训,使学生对PBL教学模式有初步了解,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

(二)案例的设计与编写

PBL模式的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的病例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学习未知领域的知识,因此一份来自真实生活又具有明确知识导向的案例是PBL教学的核心。我们以临床病例(如苯丙酮尿症、先天愚型、视网膜母细胞瘤)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编写案例,并适当渗透人文和法律的内容。为了保证案例的精确性,我们还邀请了临床、人文、法律相关专家进行审核。

(三)PBL教学过程

每班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人,各选出一个主席和记录员。每个案例包括三幕,三次课(共9个学时)完成。第一阶段(3个学时):教师将案例第一、二幕内容发给学生,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初步讨论。第二阶段(3个学时):学生紧紧围绕第一、二幕的问题,对各自查阅到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发放第三幕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第三阶段(3个学时):回顾第三幕的问题,汇报结果;学生对整个案例进行综合讨论和总结;最后教师分析和解答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点评学生表现、归纳应掌握的知识点。

(四)学生对PBL教学反馈

本次PBL教学完成后,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效果、学生的自身感受和建议等方面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6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92%学生愿意接受PBL教学模式;86%的学生对教师基本满意;90%的学生认为锻炼了文献检索能力;68%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88%的学生认为拓宽了知识面;78%的学生认为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但是,55%的学生提出课时安排过于紧凑,没有充裕的课后时间来查阅资料;17%学生提出案例的内容略显枯燥乏味;53%的学生认为在讨论中团队协作还有所欠缺。

三、总结

PBL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相比,PBL教学模式能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和综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学科知识体系性建立和教学效率上,传统教学方式更胜一筹。对于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讲授,而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后,安排2个案例进行PBL教学。这样,在有限的学时中,将传统教学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当然,我们在PBL教学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案例内容略显单调,还需完善和更新;案例教学课程安排得过于紧凑,一周宜安排一次为妥;语言表达能力稍欠缺的学生还不太适应PBL教学,教师应该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尽量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成长和锻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时不能相互间资源共享,难以形成团队优势,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指导学生进行分工协作,帮助学生形成课后小团队。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PBL教学的每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总之,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值得进一步的开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萍,臧伟进.西方现代教学理念与策略之剖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22-24.

[2]Smith CA,Powell SC,Wood EJ.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J].Biochemical Educ,1995,23(3):149-152.

[3]陈芳杰,李春义,孙秀菊,等.医学遗传教学中合理运用PBL教学模式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04-306.

[4]张玉萍,朱金玲,侯霞,等.PBL教学新模式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实施与探索[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6):62.

[5]张娟,李莉,刘铭,等.七年制医学生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6):425-42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BL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Genetics course

Jin Yucui,Li Lingyun,Zhou Bisheng,Yue Shen,Yu Tingting,Ma Changya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篇10

关键词:概念教学;遗传学前概念;前概念成因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85-1本文中,前概念指的是学生在习得某一科学概念之前,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与体验产生的对该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他们总是试图将新的信息、观念、经验与最适合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因此,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而言,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分析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的障碍之所在,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高中遗传学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研究遗传的物质基础、细胞学基础和遗传规律等内容,涉及基因、染色体、细胞分裂、遗传定律等众多核心概念。由于遗传学概念的抽象性和相互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较多的遗传学前概念。本文对高中生具有的遗传学前概念进行调查,并对前概念成因进行了分析,为遗传学概念教学提供参考。

一、高中生具有的遗传学前概念

高中生在“基因”概念的学习中往往认为“基因是染色体片段”、“DNA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上有基因”;而在学习“细胞分裂”时,学生认为“同源染色体只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同源染色体必须为‘X’形,且形态、大小相同并两两配对”等;在有关“性状”概念的学习中,学生认为“相对性状是同一生物的不同性状”、“相对性状只能有两种不同的表现类型”、“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是不能表现出来的”等;学生在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时认为“基因型YyRr的个体形成Yy、Rr两种配子”。

二、高中生遗传学前概念的成因

1.日常生活经验因素

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生物学前概念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直接观察和感知,形成大量的感性知识。以这些感性知识为基础,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作出判断,而这些感性知识将形成日常生活概念。日常生活概念对现象的解释要求以满意为主,而科学概念追求的是对现象的完美解释和预测,二者对事物本质掌握度的要求不同导致学生在将日常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中遇到困难,这些困难将导致学生形成前概念。[1]

2.社会媒体信息因素

现代生物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普通大众对一些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理解那些深奥的生物学术语和专用名词,媒体往往会对这些术语和名词进行浅显易懂的诠释。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概念的严谨性和精确性会被人为降低,导致学生从社会媒体中获得的科学资讯和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信息存在不一致而引起前概念的产生。[2]

3.相关学科知识因素

生物学很多的知识与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不同学科对同一概念的阐述有差异,或者是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还没有学习,学生在建构某些生物学科学概念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例如:应用两大遗传学定律计算概率的问题,数学上有关概率的内容还没有学习,学生对于概率的一些原理如“乘法原则”、“加法原则”常难以理解,导致对概率计算的问题始终是迷迷糊糊。另外,数学上有关概率的内容几乎不涉及“条件概率”的问题,而遗传学概率计算很多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如“生病男孩”和“男孩生病”在数学上没有任何的不同,但在遗传学概率计算时是显著不同的。

4.学科概念教学因素

研究表明,教师拥有大量的科学领域中的前概念。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在科学用语、术语上的表达不够严谨以及教师口语等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正式或非正式教材上的定义、图表或者提供的实例不够全面也会使学生产生歧意,从而导致前概念的产生。

例如:在进行“相对性状”的概念学习时,老师对“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进行举例往往都是举两种不同的表现类型,如“豌豆高茎和矮茎”、“人眼睑形状的单和双”等,给学生造成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只能是两种,从而在判断“人血型分A型、B型、AB型、O型”不属于相对性状。

5.个人认知缺陷因素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认知缺陷导致前概念的产生。这可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自身的学科知识不足,往往对概念的了解不够全面、准确;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缺陷,如进行不恰当的类比,依靠直觉和想象进行判断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