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生活情境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掌握程序与方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自主探究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自身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个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真实表现。学生有了自主探究意识,就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有目标的支配自己的学习行为,去努力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看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科学,学生对设置的问题是否感兴趣,在学习中设置问题的关键是要创设真实情境,即设置的问题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有关问题的直接经验,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例如小学数学教学《时间》一课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请学生拿来钟表,让学生找出哪个针是时针,哪个针是分针,时针转一个大格是多长时间,这样,学生在老师的一个个问题的追问下,或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我在上这节课时做了这样的尝试。对于时间,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课前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时间的资料。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关于时间你们课前收集哪些资料?学会了哪些知识?快和小朋友交流交流。这时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和小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在整个探讨过程中,孩子们既学会了课本知识,而且还知道了很多时间的课外知识。如时针和分针的关系,二十四时计时法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篇2
创新是时展前进的动力,是当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教育是培养人类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国家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国家新时代的课程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更深层次的教育改革亟待继续进行,因此,在《基础教育课题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以主体,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足够的探究空间,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材料,同时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让学生在探究中爱上学习,在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并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学生可以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指导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养成自主探据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是符合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符合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二、实践研究的意义
有一句话对当前教育改革做了很生动的解释:“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也就说明: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忘记学过的内容,如果是学生自己阅读学习,记忆的效果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如果让学生在一个探究性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是学习的效果大大提升。因此,现今的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理的增加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着,并适应着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是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的学科。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性,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使之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主动进入到知识的海洋中猎取知识,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思考,自由发挥见解,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
所谓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其实就是由一个专题引出,在一个有效的领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取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和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的一个过程。它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实践的有力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作为一个核心的领导者应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课题和条件。在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共同合作,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新课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依据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实践的应用以及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小学数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策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的知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提高学生自学、自己理解、自己提高,这样可以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的能力。
四、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自主即自己、主动,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站在学生的思维中去考虑他们对学习的认知,积极创造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爱学、主动学,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
2.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学生是一个求知者,老师应该女里创造一个学生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和谐、有趣、平等充满愉悦的平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去自主求知,自主创造,而不是单纯的为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结论,让快乐的气氛带动同学们展露个性,大胆提问,实现师生之间的全面交流。
3.亲近生活,亲近数学。
篇3
教学片段
一、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信息的运用非常广泛,大家说说,在生活中哪些领域运用了数字信息,运用数字信息有哪些优点?
生:我爸的车牌号是苏GC22**,这说明车是江苏赣榆的,上网后还能查到我爸的其他资料。
生:可以知道你爸爸的电话号码吗?
生:应该可以吧,我家的电话是0518—869031**。
师:你们知道这个电话号码所蕴含的信息吗?
师:生活中大量的数字都代表一定的信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一组数字110、112、114、117、119、120、121、122、12315,你们知道这些号码的意义吗?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2.看一看
师:出示信封,左上角和右下角各有一组数字,叫什么?有什么用?
生:叫邮编,用来寄信的。
师:我们这里的邮政编码是222100,这么一组数字怎么寄信,它们说明了什么?小组讨论,也可以查阅资料。
生交流汇报。
师:写信给南京的笔友该怎么样填写信封?他的邮编是210036。
3.比一比
师:在小组交流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师: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不同的身份证号码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一部分包含的信息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讨论后汇报交流,集体评价。
师:你还知道哪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例子吗?用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呢?我以上述的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意识,激活探究思维。
这节课的引入是比较直白的,但是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得到老师肯定的时候,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得到满足,这也利于新课的开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即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不知道该选择哪一种答案才对,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教师便引导学生探究,用事实或推理证明哪种是正确的解题方法。
二、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探究性学习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是人性化的。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三、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的方法。
1.围绕矛盾处质疑
教学过程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矛盾所在,然后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篇4
【关键词】 诱导 激发内需 延伸 拓展空间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实验阶段。回首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什么?“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下课反复背、练”。听、记、背练成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这其中又有哪一项能由学生自由支配、自由探索?没有。因此,本次课程改革把“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核心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怎样在教学中实现探究性学习呢?下面谈几点浅见:
1 合理诱导,激发研究内需
学生的学习内需是实现有效学习最好的动力。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合理诱导,巧设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在需求。以《工程问题》为例:一段公路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俩队合修几天完成?
首先,让学生按照平常的解题思路列出算式:30÷(30÷10+30÷15)=6(天),然后诱导:如果这段公路长60千米,几天修完呢?
学生不假思索:12天。是吗?请同学们算算再答。计算结果出乎意料:还是6天。“路程扩大2倍,时间竟不变”,学生质疑。教师再适时诱导:如果路程是15千米、45千米、120千米,时间又是多少呢?学生不再胸有成竹。片刻答案又出来了:都是6天。
为什么公路的长度不管变成多少千米,时间总不变呢?是不是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无关呢?能不能不用知道具体的工作总量也能求出工作时间呢?
合理的诱导引发了学生对以上问题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思维热情,使其在欲罢不能的浓浓探究氛围中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
2 合理延伸,拓展探究空间
目前的数学教学,基本空间固定在教室内,时间固定在课堂上,即使是课堂外,也是反复背概念、做练习题,我们有必要改变这种状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时空”。
如: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在上课前,可要求学生到商店调查一种或几种商品的价钱,有条件的可以买几个商品,算一算自己花了多少钱。真正体验一下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篇5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重点势必落在课堂教学上。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在对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研究的同时,探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本人就小学数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谈几点看法。
1.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阐明了数学的重要作用:“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研究手段自己获取新的知识,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从而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小学数学习题的探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习题。如小学数学中的行程问题,小学生学习后可能今后再也不可能碰到这样的问题,那么这类问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呢?学习研究解决行程问题,恰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研究这类问题将会告诉我们:如何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探索条件之间复杂的隐含联系,从而创造出更新更直接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这种问题解决策略正是通过对各种数学习题的探究性学习才得以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构建解决问题和认知策略,这就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探究性学习可以分成形成型探究性学习,应用型探究性学习等等。
数学新知识、新概念的学习与形成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具体经验很接近,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目前,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知识与技能形成性的探究性学习,而对另一种更重要的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或应用型的探究性学习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解题中引导学生重视常规而又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解题中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别出心裁地提出新方法、新见解、不因循守旧,不迷信权威,善于联想、善于类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研究解答好思维性强的习题使学生得益匪浅。
如学生学习了分解质因数知识后,可以出这样一道题,两个整数的积是144,差是10,这两个整数分别是几?学生可能会把乘积是144的两个整数都找出来列成一表:
这样可发现只有18与8是相差10,则18与8即是本题的答案。如果进一步提出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吗?经过研究,可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两个整数的积相等,那么这两个整数所含有的质因数的种类与个数完全一样,知道两个整数的积,只要把积所含有的质因数进行重新搭配,就能找出各种各样的乘法算式,如果因数是整数,则这些乘法算式的个数是有限的。同学们还会根据这个结论去编出很多相关的应用题。这样就把分解质因数这样一个数学知识巧学活用了。
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认识数学知识,或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一般采用这样一些策略。
3.1教师要准备可供研究的材料,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内容,抽象逻辑思维也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数学现象或数字的显著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中心点。教师提供材料开始都应该是直观形象的。
3.2直观形象的材料要让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动手算算、划划、分分、拼拼,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与重新组合,以事实为依据来验证假设,并且不断地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
3.3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与认知策略,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3.4教师还可以提供相类似的材料,以便学生将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迁移能力。
3.5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以体现互助合作精神。
下面仅以一例,说明以上策略的应用。教师给出一个问题解决的材料,现在有一个比萨饼,如果切10刀,最多能切出多少块大大小小的比萨饼。教师引导学生去画一个大圆代替比萨饼,然后用直线代替切刀,先试切一刀,二刀,三刀……学生动手操作,最后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切一刀,都是二块;切二刀,就有三块、四块之分;切三刀;更有四块、五块、六块、七块等多种答案。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介绍他是如何切的。学生可能一开始也不能切出7块,可能也是4块与5块,但他及时注意到了问题的特殊要求,再继续尝试,结果切出7块。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讨论切4刀怎么样?怎样切才能使分成的块数最多。经过讨论,学生会得出这样的假设,如果以直线代替刀,则要使每两条直线都相交,并且交点不重叠,才有可能分出最多块。然后再让学生试5刀、6刀,这时学生会发现第5条直线、第6条直线已经很难画上去,圆也越画越大。教师可适时提出,我们能不能对已研究得出的结果排列出一张有序的数据表,来思考一下其中的规律呢?
观察结果,学生会发现前一个块数加上后一个直线条数,即是后一个分成的最多块数。这样就很顺利地推导出切5刀,切6刀,甚至切10刀的块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获得了第一个成果。教师这时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更新的问题。如果要切49刀,50刀等,这样推算是不是太麻烦?能不能找出2,4,7,11,16……这样一串数与1,2,3,4,5……之间的关系,找找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发言,形成大组讨论的形式,最后能推导出一个计算公式:(刀数+1)×刀数÷2+1=块数,然后再进行逐个数据的验证。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由此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再回到具体的研究思维过程。是源于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是参谋而不是主谋,到位而不越位。
4.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
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优点是明显的。
4.1促进智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研究去学习,可以使学生按照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信息。
4.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验到研究中的乐趣,从而将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3培养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和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再学习,而这种研究方法的雏形对将来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迁移作用。
4.4提升学生记忆品质。学生自己研究得到的成果,会把整个研究过程形成的记忆产生丰富的“再生力”而长期保持下去。
但是探究性学习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①通过探究性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较低。②探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适用范围。③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不能实践操作的,就不能建立有效的假设,那么,研究的结果就变成一种盲目乱猜,变成一种形式主义。④一个人不可能只凭发现、研究去学习,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任何研究都是不现实的。
总之,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探究性学习在使学生掌握科学发现,探究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概括性知识的必要途径。显然,这些作用都是接受性学习所不能替代的。总之,学校教学应以接受学习与研究学习并存,并随教育层次的变化相应地有所变化。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从接受走向研究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学的材料等具体条件,选择教学方式,只有真正适应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才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正宪.《我与小学数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聂艳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而探索活动始于提出问题,探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没有问题,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因此,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内容虽然抽象,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2.制造认知冲突。“数学充满着矛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交替不时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要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3.趣味性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竞赛、讲故事、辨证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二、探索发现,研究问题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主探索,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1.选择恰当的探索形式。在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中,活动形式由问题解决的途径和难易程度而定,一般有独立探究式、小组讨论式、分工合作式、师生互动式。当然,这几种活动只是在组织形式上有所不同,而目的都是为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提供操作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这几种形式往往是相互渗透,交替使用的。2.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时,有一定的数学思维策略,能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
目前,在小学数学中以“探究性学习”为名的做法很多,这种积极性是值得倡导的。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对探究性学习有着很多的误解,这些应该值得我们去加以思考。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评价通常是由教育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番评价,主要评价的核心是学生做题是否正确,表现是否让人满意等方面,长此以往,评价的目的就固定在了那里,导致学生形成了一种依赖的心理,总是一味的等待老师的评价,而自己没有一种反思意识。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将评价目的放到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来,不断的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并将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加以改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目标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这样一种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加以关注;不仅要对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予以关注,还要对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而表现出的情感及态度加以关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为此,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机制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机制
1.评价的内容要多方面
(1)要评价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的态度。(2)要评价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3)要评价学生探究成果的质量。
评价要贯穿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从探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看,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的评价:一是开放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激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二是中期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探究成果、展示的方式以及对其探究全过程的认定情况。
评价的主体和方法多元化、多样化。学生探究学习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学生的课题小组、因此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评价可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方法进行。
评价的结果定性化。采用“优”、“良”、“及格”、“不及格”的方式加以记录,而不要以分数加以定量的评价。此外,对学生尽可能多的加以表扬,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不要单一的以分数或学习的结果来评价学生。
2.注意探究性学习的层次性
当我们追述探究性学习的来龙去脉时,不难发现它最初源于科学方法论。鉴于此,往往很多人认为探究性学习只有一个层次或有限的几种模式,如研究事例—提出猜想—检验猜想—修改猜想—论证猜想,在教学中不分年级学生,这样做既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应就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内容加以区别对待。
1.不同的年级探究的层次应该不同。低年级学生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思维能力都比较低,他们还不能自觉地对各种现象加以比较、分析。这一切都有待教师加以引导,而且他们探究往往还停于对个别题目,我们就不必急于让他们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而高年级的学生,无论是知识还是思维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时我们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或分小组就某个问题加以探究并总结出一般的规律,甚至让学生试加以论证,而且教师可以作为一个组织者,只做必要提示,大部分探究工作由学生独立完成。
2.不同的内容探究的深度应该不同。有些比较简单的内容我们在学生探究得出规律后,完全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进行拓展,或者在学生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试着从理论的角度加以论证。而有些比较难的内容,学生经过研究事例、提出猜想、检验猜想后就不必让学生进行论证,或者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例证,也就是不完全归纳。
篇7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动机; 过程; 开放; 合作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61-02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核心任务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便是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之一。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性学习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我认为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进行内部活动的动力,学生的创造力在动机之下才易于引起。实践证明,动机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巧设问题情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巧妙地把数学学习的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新旧知识之间制造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探究的情境。但创设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实现本节课的目标,讲究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设置这样一个故事情境:花果山景色秀丽。有一天,孙悟空做了四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分给猴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孙悟空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猴乙两块。猴丙更贪,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孙悟空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六块,分给猴丙三块。猴丁更不甘示弱:“我还要更多。”于是孙悟空把第四块饼又平均分成八块,分给了猴丁四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分得多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孙悟空分得公平不公平,积极性很高,都急着想让老师讲新课。这种情境最符合小学生的身心规律,最容易使小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而这种浓厚的兴趣又给小学生探究学习带来不可估量的活力和情趣。
二、挖掘教材内外的探究性题材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入手,为学生组织感兴趣并且有能力通过探究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题材,开展探究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
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实践活动课“可能性的大小”时,通过掷硬币猜一猜是正面还是反面和掷色子猜一猜出现不同点数的形式,让学生分别对这些可能性作出预测,继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在活动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工实验统计掷硬币和掷色子的情况并记录下来,算出百分比,由此学生也许会发现与自己的预测存在较大差距,对自己的预测结果产生了怀疑,认真分析原因,进而对每个小组及全班同学统计的百分比情况进行统计、观察、分析,感受到随着掷的次数的不断增加,每个小组统计的结果百分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从而通过全班讨论归纳出结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预测――实验――分析――结论”这条主线,积极进行操作、讨论与合作交流等活动,在自主探索中,经历了科学地探究问题的过程,逐渐掌握科学地探究问题的方法。这一案例中掷硬币与掷色子的题材本身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加上实验、统计等形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因此,教师引导组织的“探究性学习”就易于展开并获得成功。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展开“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外的探究性题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
注重突出探究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究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学会了合作交流?……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1)独立思考。54×(3+7)、6×100+9×100、(6+9)×100、54×3+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2)100×2+100×8、(a+b)×c,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3)小组合作研究,(250+12)×40、96×19+4×19,哪个题目容易计算?为什么?(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四、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这对于学生实现认知上的互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合作意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不仅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探讨,互学互动,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合作技巧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中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像让学生收集零花钱的情况、调查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学生的体重情况,都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收集。在制作统计图时,我们让学生根据出示的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然后反馈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提出问题,看统计图考考自己组内的同学。这样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效果。再如“编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分组让学生编应用题,适时反馈,这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性学习。
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探究性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去观察、思考、分析,从中揭示某些规律,并再用以指导生活实践,体验探究的价值,初步形成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
如,教学了“利息、利率”这一内容后,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怎样求利息的方法,学生欲欲试试的心情可想而知。此时,我安排了以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完成:(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能取回多少元?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存钱。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极为深刻,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注重课前调查,培养了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课堂上,敢与放手,促进主动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能深刻体验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篇8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练习,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意愿和主动性。其实,学生更愿意教师将课堂留给他们,自己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既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为此引入探究性的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模式注重学生内心的意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二、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围绕着某个问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获取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获取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的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体性。在整个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只扮演着指导和参谋的角色,这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2)主动性。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地分析和探究未知的内容,而不是消极地等待。(3)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方式以探究问题为中心,不要求唯一的答案,更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的策略或者是答案的多样性。因此其结论是开放性的,是不断发展的。(4)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模式需要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由于学生之间各方面存在着差异,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观点得到丰富,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5)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验性,通过直接的体验获取最为直接的学习经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根本的还是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然后才能进行创造性实践,实现学习的目标。
三、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1.开放性练习促进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型的学习,分析和探究问题敢于从不同的角度着手,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对于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可以通过变形题目考查学生的思考应变和创新的能力。另外,这一类型的题目能够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而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拓展。数学知识其实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只要掌握其中的核心理论方法,写生可以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进行解答。
2.猜测激发学生探究猜测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实践操作最终发现数学规律。比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节时,单纯依靠教师在黑板上画图不足以使学生完全认识和理解。但是通过实践操作就会变得很形象生动了。教师组织学生拿一个胡萝卜,将其削成圆锥形状,学生一起动手测量胡萝卜的质量以及高和圆的半径等,最终得出圆锥的体积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了圆锥体积的验证方法,并且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3.理论联系实际一个授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堂中一定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假如只知道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不仅学生听起来会感觉很枯燥、很抽象,而且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只有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的学习项目,才能将当天的课堂知识巩固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合理规划教材内容教育改革是一项漫长的工程,不是一气呵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地自我完善。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规划,并且为探究性教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实践,促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
5.激励评价,延伸探究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教学,而在于唤醒和鼓舞。采用激励评价的方式对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且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探究性学习不仅要进行表面的探究,而且要向更深层次的探究延伸,从课堂走向课外,能够使学生体验到一些课堂中无法体验的快乐。为了实现探究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即既要注重学习的结果,也要看到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也要关注他们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四、总结
篇9
探究性学习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成为一种常规式的学习方式。现今在国内也被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教育模式广泛的推广开来。数学作为小学一门基础性学科,自然是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一块主阵地。从2001年起,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小学数学教师经历了面对新课程的无所适从和茫然。课改伊始,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潜心实践与反思,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式都有很大的转变,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尤其是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我们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明确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意义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且掌握了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我们要明确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探究性活动的必要性。小学生是学习方法以及心智精神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只教会其“死读书,读死书”,对小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涯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而数学正是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能力以及是非辨别能力的关键时期,正是因为如此,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引入探究性活动,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并且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优选教学内容,明确探究方法
探究教学离不开大量的教学材料,而且这些材料不是随意选择的,它们之间还必须存在某种关系或联系。所选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材料间能发生多教师在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把握所需探究问题背后的知识点以及知识重点,并且积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可探究点,优选探究内容,进行巧妙的包装。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将探究性活动与小学数学课堂融合起来,真正发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作用。种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联系方式,以便学生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活动。
三、巧设问题情境,提高探究兴趣
在将探究性学习活动与小学数学课堂融合起来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要以提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寻求多种解决方案为主,而不要仿照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教为主,否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思考如何设置问题的情景,才能够更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如何设置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优异的思考方式以及学习方法。
如,草地上有12只小兔子采蘑菇,有7只小白兔先回家,草地上只剩下5只小灰兔。让学生根据这一问题情景列出算式:{12-5=7(只)12-7=5(只)},接着再出示天色渐渐暗下来,7只小白兔先回家了,5只小灰兔也回家了的情景。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继续解答:(12-7-5=0)。这样用动画的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减法的意义,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十分有利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
四、创设独立探究,获得思维方法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没有替代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活动,因为每个思考题都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各种猜想。并且问题的设计能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对如何计算圆锥体积作出思考,提出猜想,进行验证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一把剪刀,引导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后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它分成的两个部分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推导出计算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就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联系已学知识,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获取新知识,不仅懂得了面积计算公式,还从中获得了学习方法。
五、强化实践运用,增强应用意识
实践运用,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生探究总结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以加强运用:一个圆柱形木料,底面直径20厘米,高30厘米。若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这样学生可根据条件自由地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解答各种问题及解题思路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运用知识于新的问题情境的实践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10
合作探究;探究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4—0083—01
一、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为探究性学习开启大门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去发现规律的过程。然而,我们在实际授课中认识到:小学生的知识还很缺乏,解题技能很有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尤为重要。
1.在操作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操作——发现——结论。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如,在教学“15-9=?”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1)“15-3=?”你能计算出答案吗?用小棒摆一摆。
(2)“15-9=?”你也用小棒摆摆看,会发现什么?
(3)5减9不够减怎么办?(四人为一小组,先摆后交流)
2.在实验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实验——对比——结论。在实验中探究,在类比中发现。如,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圆柱体体积的公式,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拿出制作好的圆柱和圆锥模型进行装沙实验,找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边实验边记录,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这样,学生在探究中得出圆锥体体积的公式为V锥=sh。
3.在游戏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游戏活动——解决问题——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玩中得出结论。如,一年级教材中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所设内容是通过投球比赛来进行的。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领悟力差,对“投中”、“没中”理解不透。因此,教学时,教师先进行投球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活动理解“投中”、“没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看课本情境图,选出优胜者画上笑脸,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4.在猜想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猜想——探究——验证。先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会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会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接着教师出示一组数:13、23、26、29、49、46……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数:12、15、36、39、42、45……都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猜想揭示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注重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同时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得到修正,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不能作为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加入到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中。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
三、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俗话说: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只有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多想办法、出点子,鼓励学生多动手做数学,用数学的魅力感染学生,让他们觉得数学有趣,进而自觉地去探究。
四、体验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