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主要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虫害防治主要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虫害防治主要方法

篇1

关键词:马尾松;防治效果;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79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75-2

马尾松是一种乔木,它的树径可达40m以上,树干较直,可用于植树造林,其经济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近些年来马尾松由于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虽然种植规模较大,但其种植质量却一直没有明显的提高。因此研究马尾松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具有比较现实的意义。笔者根据自己以同行的经验,对马尾松几种主要的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 松苗猝倒病

松苗猝倒病是马尾松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从我国这种病的研究来看,其病原主要包括多种镰刀菌和丝核菌两种,当树木出现这种症状之后,一般会有以下几种主要的症状:首先是在树种的芽还没出土之前就会由于腐烂而死去,其次是在树的幼苗刚出土时其幼叶就变为褐色,随后腐烂死亡,再次是在幼苗出土一周时间内树苗的周围的水变得混浊,幼苗出现伏倒死亡,这也是比较严重的症状之一,最后是树苗出土后的三个月时间内,其茎木出现腐烂现象,树根也随即死去。

根据松苗狂傲病的这些症状,其主要防治方法可以将化学防治摆在首要位置,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地育苗,忌用粘重土壤和前作为瓜类、棉花、马铃薯、蔬菜等的土地作苗圃,选晴天整地,精细筑床,用黄心土垫床厚1-2厘米,然后播种。播种时可在苗床或播种沟内撒药土。药土可选用下列农药配制;敌克松每亩1-1.5公斤;苏农6401每亩2.5-3公斤;五氯硝基苯代森锌合剂(1:1)每亩2.5-3公斤(我国北方使用为宜),将农药同30-40倍干燥细土混合均匀使用;或每亩用硫酸亚铁15-20公斤碾碎撒施。

2 松苗叶枯病

病害常从幼苗的下部针叶逐渐向上发展,病叶开始出现黄褐色的斑点,后扩大呈段斑,并逐段枯死,颜色暗黑,在病斑上产生许多纵行排列的小黑点,病叶虽枯,但不脱落,如全部针叶发病,苗即枯死。在华东地区,松苗叶枯病一般在8月中旬开始发病,9-10月为盛期,11月以后为害渐弱。在发病期间雨水较多的年份,病害最易流行。

松苗叶枯病的防治方法要以提高松苗的抗病能力为主,如果松苗出现大面积枯萎,可以给予一定的灭菌药物,从而在病发的初情使其得到有效控制,具体的措施如下所示:

(1)生长过密的苗木,应及时间去弱苗,以免形成发病中心,并使苗木生长健壮。

(2)从8月中旬开始用1:1:100-200(硫酸铜:生石灰:水)的波尔多液喷雾防病,每二周喷药一次,每亩用量75-100公斤;或用波美0.2-0.3度的石硫合剂,用量同上。发病盛期用50%退菌特800倍液防治,效果较显著。

3 马尾松赤枯病

赤枯病在我国贵州省和四川省发生较为普遍,严重地区大面积幼林生长停滞甚至干枯死亡。病害主要为害当年新叶,病叶初出现淡黄褐色或灰绿色段斑,逐渐向上下方扩展,随后转为赤褐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并出现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子实体,针叶自病斑部分弯曲或折断。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树上有病针叶中越冬,4月下旬产生孢子进行侵染活动,侵染盛期在6-7月。

防治方法:据贵州和四川的经验,用“621”烟剂或含30%硫黄粉的“621”烟剂每亩0.75-1公斤在6月上、中旬放烟一次,效果良好。

4 松瘤病

又叫松栎锈病。除马尾松外,尚可为害多种其他松树,已发现的有黄山松、云南松、油松、黑松、华山松等,其中以马尾松在海拔400米以上地区,云南松在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黄山松在海拔800米以上地区感病较重。树木枝干受病处形成木瘤,通常圆形,直径5-60厘米,表面密生龟裂纹,心材部分积满检脂。每年4-5月间,瘤的表面产生许多黄色疱状突起,随即破裂散出黄色粉末状的锈孢子。轮换寄主有栗属和栎属的多种树木。

松瘤病的防治方法如下所示:(1)根据松瘤病的特点将其感染程度较高的树枝去除,并且清除周围的灌木。

5 马尾松毛虫

篇2

关键词:油松;病虫害特点;防治技术;综合防治

油松是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具有很多优良的特点,广泛种植于我国北方地区,是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并且具备很多的药用、观赏、工业价值。病虫害的发生为油松的生长带来了消极影响,不仅影响了油松的正常生长,也妨碍了其使用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在种植油松的时候要提前对其常见病虫害进行防治,当出现病虫害危害的时候及时扑灭灾害,以促进油松的生长。下面我们将对油松主要病虫害的特点与防治方法进行讨论。

1 油松生长习性分析

中国劳动人民栽培油松历史悠久。油松为松科松属针叶常绿乔木,高达30米,胸径可达1米。油松为阳性树,幼树耐侧阴,抗寒能力强,喜微酸及中性土壤,不耐盐碱。为深根性树种,主根发达,垂直深入地下;侧根也很发达,向四周水平伸展,多集中于土壤表层。油松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要求并不严格,但要求土壤通气状况良好,故在松质土壤里生长较好。

油松分布广,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油松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树姿雄伟,枝叶繁茂,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在山区生长的油松,多在阴坡、半阴坡,土壤湿润和较肥沃的地方。

2 常见油松病虫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2.1 松大蚜 松大蚜又名油松大蚜,属同翅目大蚜科,国内分布于北京、辽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内蒙古和华南等地。松大蚜病虫害出现时,以成、若虫刺吸干、枝汁液。严重发生时,松针尖端发红发干,针叶上也有黄红色斑,枯针,落针明显。盛夏,在松大蚜的为害下,松针上密露明显,远处可见明显亮点,当密露较多时,可沾染大量烟尘和煤粉,当煤污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松树可得煤污病,影响松树生长。

对松大蚜的防治方式,应采用抚育管理,尤其幼龄林,冬季剪除着卵叶,集中烧毁,消灭虫源。病虫害一旦对油松产生危害,就应采用农药治疗的方法,喷洒5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用50%久效磷乳油、50%氧化乐果乳油5-10倍液在树干基部打孔注射或刮去老皮在树干上涂5-10cm宽的药环,均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2.2 蚧壳虫 蚧虫,又名“介壳虫”。介壳虫是危害油松生长的重要害虫,常见的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等。介壳虫危害叶片、枝条和果实。介壳虫往往是雄性有翅,能飞,雌虫和幼虫一经羽化,终生寄居在枝叶或果实上,造成叶片发黄、枝梢枯萎、树势衰退,且易诱发煤污病。蚧壳虫繁殖能力强,一年发生多代。卵孵化为若虫,经过短时间爬行,营固定生活,即形成蚧壳虫 。夏季高温、高湿天气为虫害高发期。

对蚧壳虫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植物检疫、人工防治和药物防治三种方法。

2.2.1 植物检疫 在自然情况下,蚧壳虫活动性小,其自身传播扩散能力有限,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生产的发展,花卉交换、调运频繁,人为和远距离传播病虫害的机会日益增多。检疫工作规定花卉不带危险性病虫(含各种繁殖材料)方可运输。如发现病虫,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消灭,防止进一步传播扩散。

2.2.2 人工防治 在栽培花卉的过程中,发现有个别枝条或叶片有蚧壳虫,可用软刷轻轻刷除,或结合修剪,剪去虫枝、虫叶。要求刷净、剪净、集中烧毁,切勿乱扔。

2.2.3 药物防治 根据蚧壳虫的各种发生情况,在若虫盛期喷药。因此时大多数若虫多孵化不久,体表尚未分泌蜡质,介壳更未形成,用药仍易杀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500倍液,或255亚胺硫磷10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喷雾。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捕食吹绵蚧的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寄生盾蚧的金黄蚜小蜂、软蚧蚜小蜂、红点唇瓢虫等都是有效天敌,可以用来控制介壳虫的危害,应加以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2.3 纵坑切梢小蠹 纵坑切梢小蠹主要取食寄主的干部韧皮组织和梢头的髓部组织,切断树内水分和养分供应,造成树叶枯黄调落,树木枯死。该虫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部分省、市发生、危害极为严重,该虫的整个生活史的绝大部分时间在枝干内部,隐蔽性极强,在云南,年均温度14-20℃ ,月均温度8-23℃ 的范围内均适合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生长发育。该虫有效侵入孔数量与大气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在气候干旱的情况下,月平均气温高,该虫有效侵入孔增加,虫口数量大,危害严重。该虫靠成虫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可作短距离的自然传播;人为调运带虫原木、伐桩,以及带皮松木则可以造成远距离传播。

对纵坑切梢小蠹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种:首先,要及时清理蠹害木并及时进行更新造林或补植补造,努力营造多树种针阔混交林,增加林分的生物多样性和对病虫害的自控能力;其次,要加强对从疫区外运原木、枝桠、薪柴的检疫,对外运的原木、枝桠、薪柴可用40%氧化乐果乳液50-1000液进行处理;此外外运原木、小径材必须剥皮或采用熏蒸硫酰氟、溴甲烷20-40克/立方米处理1-2天;磷化铝30-40克/立方米处理4-6天,有水源的地方也可将被害木水浸一个月以上进行处理;最后,对风景林、行道树、水源林等一些高价值林分中的受害木,有保护价值的稀疏林地中的受害木或林区中呈单株及零星分布枝梢受害木,每年可在小蠹虫梢转梢期间使用孔机注射树虫净防治;对发生的中幼林使用川宝一号粉剂防治,用药量 15kg /h平方米,也可用吡虫啉粉剂防治,用药量 15kg /h平方米。

3 加强综合管理措施,对油松病虫害进行预防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油松病虫害进行防治,就需要加强对油松的综合管理。对油松的综合管理主要从选种管理和田间管理入手:

3.1 选种管理 油松的选种主要结合种植地区的气候特点和降水量来进行品种的选择。在选择品种之后,要对种子的品质进行挑选,去除一些变质、有瑕疵等无法成功种植的种子,并且将一些非油松种子进行摒弃,将合格的油松种子进行晾晒之后,加入农药搅拌(此步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病虫害,使油松种子的成长率达到百分之百)。在准备好油松种子和种植机械之后,要选择温度和湿度适当的季节进行播种,按照油松的品种选择播种的密度和深度,并且投放适度的肥料,以满足油松成长的需求。

3.2 田间管理 当油松投入种植之后,要对种植期间的病虫害、杂草、自然灾害等进行预测和排除,避免油松遭受各种病害的侵袭。在油松生长一段时间后,应喷洒具有除杂草目的的农药,并以一定的比例与水混合,喷淋处理土壤。当油松出现病虫害迹象的时候,应及时采用人工或药物防治的方法,从根源上将病虫害铲除,防治产生更大的病虫害隐患。

参考文献

[1] 刘凤祥,陈霞,徐丽欣,王丽,钱欣. 油松幼林抚育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 中国西部科技,2011,36:55-56.

[2] 单积文,吴生斌. 园林绿化树种油松的病虫害防治[J]. 中国园艺文摘,

2013,08:112+193.

[3] 曹建平. 油松病虫害防治技术[J]. 现代园艺,2013,18:76.

[4] 郭玉清. 油松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 农业技术与装备,

篇3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方法;安徽旌德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149-01

旌德县位于皖南山区,土壤、水质、大气等经检测均有利于无公害水稻生产。旌德县为单季中稻生产区,常年种植面积为8 000 hm2。主要水稻病虫害有水稻稻瘟病、稻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偶发水稻霜霉病、条纹叶枯病。自然天敌资源主要有蛙类、捕食性昆虫(如蜘蛛、隐翅虫等)类、寄生性生物(寄生蜂类、线虫、菌类)等种群150多种。目前,旌德县水稻生产基本达到无公害生产水平,但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仍存在重化学防治,轻农业、生物、物理防治的现象。因此,根据生态环保、控制有效的绿色植保技术要求,提出该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1 旌德县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 稻瘟病

由于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差异,雨量、雨日与水稻感病生育期吻合程度,每隔3~4年遇水稻稻瘟病重发,感病品种受害可造成绝收。旌德县苗叶瘟一般始见期在5月下旬,水稻分蘖盛期叶瘟较重,抽穗期一旦遇连阴雨甚至多雾露天气穗颈瘟均较重。据笔者观察,种子带菌是目前该县稻瘟病主要初侵染来源,也是一些新品种在当地当年种植就受害较重的原因[1-2]。

1.2 稻纹枯病

该病发生在田块之间差别较大,有明显的逐年累积效应,长期灌水、水稻无效分蘖多、田间通风透光率低发生较重,畈田明显比梯田重。

1.3 稻曲病

水稻抽穗期间遇较长连阴雨天气,发病就较重。

1.4 水稻霜霉病(黄化矮缩病)

一般播种早、秧田期遇低于12 ℃气温,覆膜保温效果不好(无纺布覆盖透气性好,但保温效果比塑料薄膜差),秧苗发病率高。如2013年旌德县白地镇大面积使用无纺布覆盖水育秧,造成该病发病率较高。

1.5 水稻条纹叶枯病

该病为灰飞虱带毒传播的水稻病毒病。由于旌德县极少种植小麦,灰飞虱越冬基数常年都不高,主要是北方麦区迁入。发病程度与水稻品种关系密切,该县历史上发生最重的品种为D优158。

1.6 水稻二化螟

近年来,旌德县二化螟稻桩越冬基数在3.0万~4.5万头/hm2,1代幼虫危害期主要在6月上旬,可造成水稻基本苗受害,严重降低稻株分蘖力。2代、3代二化螟虽然造成少量枯孕穗或白穗,但对产量影响不大,且对控制水稻无效分蘖具有一定作用。

1.7 稻纵卷叶螟

随季风梅雨过程迁入境内,常年主要危害代次是四(2)代、五(3)代。据笔者观察,四(2)生前期,是稻纵卷叶螟天敌绒茧蜂、赤眼蜂发生高峰期。水稻偏施氮肥、靠近蜜源作物的田块发生较重。

1.8 稻飞虱

发生危害时序分别是灰飞虱(5月下旬)、白背飞虱(7月下旬)、褐飞虱(8月中旬)。就稻飞虱本身危害的情况来看,近年在旌德县造成损失(冒穿)的仅为褐飞虱,防治适期与稻纵卷叶螟防治适期相近。该县稻虱两索线虫(Amphimermi sp.)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经调查稻飞虱线虫寄生率可达66.7%(2013年8月,旌德乔亭)。农户前期使用敌敌畏等广谱性农药,后期稻飞虱很难控制。

2 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充分利用农业、生物、物理等节本环保的防治方法,特别是化学防治要合理选用农药品种,严格控制防治指标,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尽量减少化学农药次数、用量以及喷施农药的作业面(如能在秧田期防治的,不在大田防治,能撒施的农药不喷施等)。注意水稻水肥控制,适时烤田和平衡施肥。根据旌德县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第1次用药主要针对1代二化螟,防治适期在6月上中旬。第2次用药主要针对“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防治适期在7月下旬至8月初。第3次用药主要针对水稻穗期病虫害。同时在每次施药时,应当配用井冈霉素以兼治稻纹枯病[3]。

2.1 稻瘟病

选用抗病品种(要求抗病等级在0~5)。重点抓好种子消毒处理,即选购已消毒的包衣稻种,未包衣的稻种播种前应先晒种,提高种子活性,用45%施保克(咪鲜胺)4 000倍液,浸种12 h。水稻生长期间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易感病期如苗期、分蘖盛期和破口露穗期生长过旺。对发病田块,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00 g/hm2(首选)、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高有效成分含量)450 g/hm2,或40%富士一号乳油1 500 g/hm2,对水900 kg/hm2喷雾,一般施药2~3次,即可控制病害发展。据观察,选用抗病品种和种子消毒处理基本能控制(下转第156页)

(上接第149页)

该病发生流行,秧田期和破口露穗期用药预防效果较好。

2.2 水稻纹枯病

农业防治以“宽窄行”栽植方式,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能,防止过量施用氮肥。发病田块具有“累积”效应,应加强防治,5%井冈霉素水剂2 250 mL/hm2对水900 kg/hm2喷雾,水稻生长中后期结合其他病虫害防治,用药2~3次。

2.3 稻曲病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安排水稻播种期,以避开旌德县“立秋”期间的连阴雨天气。用药适期在水稻水稻破口前5 d左右和水稻破口期,用5%井冈霉素6 L/hm2对水900 kg/hm2喷雾,可结合稻瘟病防治。

2.4 水稻霜霉病(黄化矮缩病)

水育秧遇低温阴雨天气发病较重,而且一旦水稻发病后期不能正常抽穗,应做好保温或适当推迟播种。该病对铜制剂敏感,秧田苗床播种前撒施硫酸铜3 750 g/hm2,可有效控制水稻黄化萎缩病发生[4-5]。

2.5 水稻条纹叶枯病

选用抗病品种,减少糯稻种植面积,抓好5月中下旬秧田期防治。用有效成分吡蚜酮90 g/hm2对水900 kg/hm2喷雾。

2.6 水稻二化螟

1代二化螟防治适期在6月上中旬,早栽水稻可以在配合撒施分蘖肥、除草剂用90%杀虫单原粉750~900 g/hm2,注意田间需保持水层3 cm左右,使其自然落干。迟栽水稻应在秧田防治,结合稻瘟病、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吡呀酮、杀虫双混合药剂喷雾。2、3代二化螟只作为兼治对象。采用性诱剂诱杀二化螟是近年来推广较好的生物防治措施。

2.7 稻纵卷叶螟

7月中旬前,是旌德县有益生物(如绒茧蜂)敏感期、繁殖高峰期,三(1)代稻纵卷叶螟不用农药防治,发挥天敌对其控制作用。7月下旬四(2)代稻纵卷叶螟可能造成危害,防治措施应推广使用仿生物农药、矿物农药及植物农药。水稻卷叶率达0.5%时,选用1.8%阿维菌素悬浮剂1 200~1 500 mL/hm2,或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225~300 g/hm2,或18%杀虫双水剂2 250 g/hm2对水900 kg/hm2喷雾。

2.8 稻飞虱

主要针对四(2)代稻飞虱进行防治,采用“治前压后”的方法控制后期稻飞虱危害,一般五(3)、六(4)代稻飞虱只在前期防治不好或没有防治的情况下才发生较重。防治指标:四(2)代控制在1 000头/百丛以下,五(3)、六(4)控制在1 500头/百丛以下。禁用、限用广谱性杀虫剂,如呋喃丹是杀虫杀线虫剂,对稻飞虱两索线虫具有较强杀伤力,拟除虫菊酯、敌敌畏、毒死蜱等对稻田蜘蛛影响较大。化学防治有效成分吡蚜酮90 g/hm2或噻嗪酮375 g/hm2,对后期田间虫口较大或成虫比例较高的混用烯啶虫胺15.0~22.5 g/hm2对水900 kg/hm2喷施稻株基部[6]。

3 结语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不仅要考虑防治效果,更要考虑农业投入品特别是化学农药对环境、产品污染的情况。2002年旌德县参与全国无公害水稻生产示范项目,2013年开始水稻有机产品生产试验,对病虫害防治提出严格的操作规范。试验表明,旌德县在三溪科技示范园区,选用水稻品种良种、采用稻鸭共育模式、施用标准有机肥和优质沼液等措施,基本控制水稻病虫草害,水稻产量达到全县平均水平,稻米品质符合有机米标准。

4 参考文献

[1] 向洪爱.浅谈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科技风,2011(17):134.

[2] 夏登华.长丰县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6):157,159.

[3] 赵兴喜.秦巴山区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0(3):129-131.

[4] 周淼.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12):86.

篇4

关键词 青稞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进展;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S435.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179-01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粮食、饲料和酿造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2007―2008 年青稞播种面积11.7万~12.0万hm2,总产量 59.5万~62.0万t,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 69%~70%、65.1%~65.9%[2]。青稞病虫害每年平均造成产量损失10%~20%,严重危害年份达50%以上,已经成为制约青稞高产、优质、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持续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对青稞的危害,对确保青稞稳产增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现就青稞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1 研究进展

1.1 抗病虫品种鉴定与选育

国外对大麦条纹病、细菌性条斑病病原菌致病性、黑穗病、分子标记和定位、抗大麦条纹病基因鉴定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国内对此的研究报道较少[3]。大麦细菌性条斑病、黑穗病、条纹病是我国大麦产区的主要病害,种子药剂处理虽能防止该病害的发生,但费时费力,且药剂残留会导致环境污染。应切实加强选育抗性水平高,加快选育多抗和兼抗品种[4]。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生物技术选育抗病虫品种的工作和推广速度。的抗病基因工程已经处于起步阶段,自治区青稞种质改良和牦牛繁育重点实验室已经开始着手筛选抗性材料,并成功鉴定出抗青稞白粉病的育种材料[5]。

1.2 农药新品种的引进

近年来,由于温度升高,异常气候使得地区青稞主要病虫危害突出,发生面积大幅增加,灾害频率逐年增加。经过连续几年调研,主要病虫害包括条纹病、黑穗病、细菌性条斑病、蚜虫、地老虎、蛴螬等。总体来看,自治区农牧民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不够重视,存在防治时期不当、重复用药、盲目用药等,加之农村当前施药器械落后单一,农药利用率低,防治效果差。

项目组通过引进苦皮藤、杀蝗绿僵菌、农用链霉素等多种新型农药以小区试验、大田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筛选试验示范,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减少农药残留,改进抗药性监测和治理技术,充分利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因素,强化农业防治、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保护利用天敌,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农药,在保证作物高产、优质的前提下,达到控害目的。

1.3 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

自治区青稞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防治,长期以来引起了病虫的抗药性和再猖獗、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因此生物防治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项目组已经鉴定出寄生性天敌蚜小蜂类、茧蜂类的优势种,捕食性天敌瓢虫优势种2~3种,并基本弄清其在当地的生物学特性,主要用于防治青稞蚜虫等。

2 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1 抗病性品种的选育

选育抗病、虫性的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有效的途径。的青稞抗病虫害基因工程还处于起步阶段,与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基因工程抗病虫害育种相比,研究相对滞后,各方面仍需要深入研究。

2.2 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

受研发和应用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自治区的生物防治技术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防治的优点是除在使用之初发挥作用以外,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下,生防物可以存活、增殖,从而持续保护作物免于受害,但是生物防治的基本特征是作用比较迟缓,而且效果的稳定性易受生态环境因素所左右[6],加之价格相对偏高,农民难以接受。

2.3 基础性研究

由于地域、重视程度的限制,长期以来,自治区对青稞病虫害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对病理、抗药性等方面的研究还属空白。基础研究的滞后已严重制约了主要病虫害关键防治技术的发展和灾变规律研究的突破。研究害虫的生理学机制、学习行为、致害行为、取食行为以及致病毒素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学机制;应用分子标记、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研究青稞的抗病虫机理,害虫的抗药机理以及快速简便的抗药性田间检测方法等。探索计算机等在病虫分布判别、预测预报、专家管理咨询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2.4 加大科研投入

提高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水平,是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抗灾夺丰收的重要措施[7-9]。青稞的总产量在逐年上升,其中,每年因有效防治病虫害挽回的损失占总产的5%,但是每年投入青稞病虫害研究的经费却不高。建议自治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全区开展的病虫害调查、药效试验、防效调查等公益提供经费支持,并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推广先进的植保机械。

3 参考文献

[1] 吴昆仑.青稞功能元素与食品加工利用简述[J].作物杂志,2008(2):15-17.

[2] 强小林.青藏高原区域青棵生产现状调研考察初报[J].农业科技,2011,33(1):36-38.

[3] 刘万才.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发展探讨[C]//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1998:56-61.

[4] 丛斌,李玉清.辽宁省春玉米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发展与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1(5):413-417.

[5] 原.青稞种质资源材料白粉病抗性鉴定[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4(4):8-14.

[6] 林汝法,柴岩,廖琴,等.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7] 郑惊鸿.应加大植保专业化支持力度[J].农药市场信息,2010(18):1-2.

篇5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江苏大丰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41-01

大丰市地处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常年种植小麦面积达4万hm2以上,通过近几年来的监测,大丰地区小麦上的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虫害主要有麦蚜、小麦吸浆虫、小麦黏虫等。如果这些病虫害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必将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及蔓延,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优质小麦的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现将大丰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 小麦白粉病

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该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茎秆、叶鞘和穗部[1]。茎秆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小麦受害后一般减产5%~10%,重病田减产达20%以上。种植易感病品种[2],偏施氮肥,过早、过量播种,田间植株密度大,湿度高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一是实施配方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二是种植抗病品种。秋种时要适期、适量播种。三是在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施药,用12.5%烯唑醇300~735 g/hm2,或15%三唑酮750~1 050 g/hm2,对水450 kg均匀喷施,可兼治小麦锈病。四是播种时用2%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可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的发生[3]。

2 小麦纹枯病

近年来,该病逐年加重,严重地块可达30%~40%以上,一般减产10%左右。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小麦基部的叶鞘和茎秆。多雨潮湿、播种过密、过早,施用氮肥过多利于其发生。

防治方法:小麦纹枯病防治的关键技术是“一拌一喷”。一是药剂拌种。用3%戊唑醇湿拌剂或20%三唑酮乳油拌种,用量为干种子量的0.02%~0.03%(有效成分)。二是喷雾。在小麦拔节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600~700 mL/hm2,或80%多菌灵1.2 kg/hm2,或70%甲基托布津1.2 kg/hm2对水喷雾,同时可兼治小麦锈病和白粉病[4]。

3 小麦赤霉病

该病主要危害小麦穗部,造成穗腐。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是病菌侵染并引起发病的最适时期,这时一旦雨湿条件满足,小麦赤霉病便暴发。

防治方法:一是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可以避免和减轻病害的发生及流行。二是把握关键防治时期,赤霉病防治效果不取决于施药次数,而取决于首次施药的时间。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为扬花期。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喷药,用40%多菌灵胶悬剂600~900 mL/hm2,或50%甲基硫菌灵450~750 mL/hm2进行喷雾,间隔5~7 d,喷第2次药[5]。

4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6],叶锈病主要危害叶片,秆锈病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区别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防治方法:用12.5%烯唑醇60~80 g拌麦种50 kg,或15%三唑酮60~100 g拌麦种50 kg。按每10 kg麦种加1 kg水(10∶1)的数量拌种,然后闷种4~6 h播种。在小麦拔节或孕穗期喷施80%多菌灵1.2 kg/hm2或12.5%烯唑醇1 000~2 000倍液[7]。

5 麦蚜

麦蚜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麦黍缢管蚜[8]。麦蚜以刺吸口器吮吸麦株茎、叶和嫩穗的汁液为害。麦蚜分泌的蜜露黏在小麦叶片上能影响小麦的光合、呼吸作用。麦蚜还能传播黄矮病。麦蚜繁殖能力强,扩散速度快。通常,冬暖、春旱有猖獗发生的可能。

防治方法:用40%乐果750~1 125 g/hm2或5%蚜虱净600 g/hm2对水喷雾防治。在小麦扬花后至灌浆期间,蚜量上升迅速时防治,应提倡适期早治。

6 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主要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2种,其中以麦红吸浆虫的危害最为严重。一般情况下,雨水多常会引起该虫的大发生,土壤团粒结构好,土质松软,也有利于其发生。

防治方法:卵期用高效氯氟氰菊酯750~900 mL/hm2,或毒死蜱颗粒剂30.0~37.5 kg/hm2喷施地表;成虫期用高效氯氟氰菊酯900 mL/hm2喷施[9]。

7 小麦黏虫

黏虫是迁飞性害虫,属鳞翅目,夜蛾科。黏虫取食小麦叶片,产量损失达4%~20%,若咬断穗子,则损失更重。黏虫幼虫在每年4月上、中旬孵化,5月上、中旬进入暴食期,此时正值小麦抽穗之后。若温度较常年偏高,多阴雨则有利于黏虫的发生。

防治方法:用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600~900 mL/hm2,或高效氯氟氰菊酯900 mL/hm2对水喷施。幼虫数高于225万头/hm2的条田列为防治对象,防治适期应掌握在2~3龄幼虫盛期[10]。

8 参考文献

[1] 崔春华,杨济蔚.浅谈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0(15):311.

[2] 崔晓卉,赵艳芳.小麦抗白粉病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97-99.

[3] 盛宝钦,周益林.河北省和北京地区小麦白粉病菌寄主范围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4,9(1):101-107.

[4] 王文桥,韩秀英,张小风,等.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杀菌剂筛选[J].华北农学报,2007,22(S1):230-234.

[5] 宋凤仙,张匀华.小麦赤霉病危害损伯与防治指标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3,8(2):21-27.

[6] 高应奇,张建立,袁智兴,等.小麦条锈病药剂防治试验初报[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85-86.

[7] 夏松年.南陵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种业导刊,2006(6):33-34.

[8] 昊崇行,侯平军,冯青军,等.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5):65-67.

篇6

关键词 机插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原因分析;防治对策;沿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137-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3-year investigation(from 2013 to 2015)of the main diseases,insect pests and weeds among machine transplanting,manual transplanting seedling bed and the common fields,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diseases,insect pests and weeds of machine transplanting rice were explored.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when analyzing the causes,which aim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ontrol management of machine transplanting rice along the Huaihe River and the Changjiang River,and provide som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

Key words machine transplanting rice;main diseases,insect pests and weeds;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causes analysis;control countermeasures;the region of Huaihe and Changjiang river

水稻机插技术适应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经济高效的社会发展需要,经过几年的大力推广,其发展较为迅速,特别是沿淮地区,水稻机插的面积增加更为显著。机插水稻因栽培方式的改变,影响到田间小气候,导致病虫草害生存环境的改变,引起病虫草害发生与危害的变化。笔者对沿淮地区的4个县机插水稻、人工移栽水稻2种栽培方式下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与危害进行了初步研究,探索了机插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防治对策,旨在为沿淮地区机插水稻的病虫草害防治提供参考,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1 基本情况

观察地点选在凤台县桂集镇、寿县堰口镇、颍上县江店镇和怀远县包集镇,水稻品种为丰两优香1号中籼稻。人工移栽秧田播种时间是5月10日,机插秧田播种时间是5月20日,都在6月10日移植;种植21万穴/hm2。每种栽培方式大田各地合计面积40 hm2,其中1.6 hm2为空白对照区,秧田面积0.16 hm2为空白对照区,其他是药控统防统治区,用药种类、浓度、时间、次数在同县一致。各栽培方式按其栽培特性进行常规肥水等管理。主要病虫草害调查方法及分级标准按其调查规范进行。2013―2015年连续3年在水稻生产期间对几种主要病虫草害进行调查,并进行整理分析。

2 发生特点

2.1 秧苗期立枯病、恶苗病机插秧田高于人工移栽秧田

机插秧田播种密度明显高于移栽秧田,地下根系密度较高,通气透光性较差,如肥水管理不当,易得立枯病。试验地机插秧是旱育秧或湿润育秧又因密度较高,易造成秧田小环境温度较高,温度是影响恶苗病发生的最主要环境因子,较高温度有利于恶苗病的发生。

2.2 大田草害机插田重于人工移栽田

2013―2015年在空白对照机插、人工移栽大田移植后20 d进行杂草调查(表1)。

机插大田、人工移栽大田杂草总株数分别是59、34株/m2,前者是后者的1.7倍。原因是机插水稻前期苗小且稀,以浅水层灌溉,通气透光性较强、湿度适宜,较利于田间杂草萌发和生长。

机插水稻阔叶杂草,尤其是野慈姑数量明显较多。机插大田与人工移栽大田禾本科杂草的比例是1.4,而阔叶杂草的比例是2.6,尤其是野慈姑的比例达到3.0。原因是阔叶草争肥争光能力较强,在机插栽培条件下更有利于其生长。

2.3 灰飞虱数量、条纹叶枯病病株率机插大田轻于移栽大田

2013―2015年7月中旬在大田条纹叶枯病发病高峰期进行调查,见表2。

人工移栽大田、机插大田条纹叶枯病平均病株率分别为1.10%、0.53%,前者是后者的2.1倍。1代灰飞虱成虫峰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高峰期在5月底至6月上旬中期,虽与试验田的人工移栽秧田期、机插秧田期都吻合,但机插秧田期比人工移栽秧田期缩短10 d可减轻灰飞虱传毒。

在实际水稻生产中,机插时间有早于人工栽插的,于2013―2015年连续3年对周边非试验区调查,发现平均灰飞虱虫量还未移栽的人工移栽秧田和早插的机插大田分别为0.077、0.001头/百株,前者是后者的77倍,说明早插的机插大田感染条纹叶枯病的概率比同期未移栽的人工移栽秧田要小得多,原因是大田前期机插秧苗由于秧苗嫩绿特性分散没有秧田期集中不利于灰飞虱的趋向(表3)。

2.4 水稻纹枯病机插田初见期较迟,前期病情较轻,中后期发展较快

同期栽插的机插大田与人工移栽大田比较(图1),人工移栽大田纹枯病初见日在7月5日,比机插大田早3 d;人工移栽大田在7月15日之前病情指数平稳上升,之后病情指数上升较快,进入发病高峰;机插大田在8月5日前病情指数平稳上升,之后病情指数上升较快,进入发病高峰,说明了纹枯病发病高峰期机插大田比人工移栽大田延后,一般是15 d左右;原因是机插田小苗移植、机损大,返青期长,分蘖发生迟,分蘖期较长,前期田间郁蔽程度低,通气透光性强,不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发展。人工移栽大田纹枯病9月2日后病情指数发展变慢直至平稳,而机插大田纹枯病要到9月16日病情指数才发展变慢,且之后还有一段缓慢的上升过程直至平稳;原因是机插稻虽营养生长阶段缩短,但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应推迟,后期同期有利于纹枯病进一步发展。

2.5 褐飞虱见虫早,后期世代重叠较重、虫量较高,常多1个代次

系统调查机插大田比人工移栽大田褐飞虱初见日早3 d,原因是本地区褐飞虱第1次成虫峰期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因机插水稻是小苗移植,水稻长势比人工移栽水稻较嫩绿,有利于褐飞虱的趋向。机插大田期长,抽穗期、成熟期推迟,造成褐飞虱在田危害时间增长,常多1个代次,易造成世代重叠较重、虫量较高。2013年至2015年9月20日左右六(4)代褐飞虱各地若虫峰期普查:机插田褐飞虱平均2 850头/百丛,其中成虫、低龄、中龄、高龄若虫分别占1.1%、30.4%、66.7%、1.8%;人工移栽田褐飞虱平均虫量2 010头/百丛,其中成虫、低龄、中龄、高龄若虫分别占0.5%、92.5%、6.4%、0.6%。数据比较分析可知:机插田虫量是人工移栽田的1.4倍;机插田成虫量是人工移栽田的2.2倍,这些成虫是七(5)代成虫,说明机插田后期褐飞虱世代重叠较重,如穗期、成熟期过于延迟就可增加褐飞虱1个代次的危害。

2.6 大田前期稻纵卷叶螟机插田比人工移栽田发生普遍较重

由表4可知,四(2)代稻纵卷叶螟平均百丛卵量机插田是人工移栽田的1.6倍,平均百丛虫量机插田是人工移栽田的1.8倍。原因是机插秧由于秧龄小,大田前期机插稻田普遍较嫩绿,实际生产中移植又较早,有利于稻纵卷叶螟趋向,稻纵卷叶螟各地常年普遍早发,发生量明显重于人工移栽田,成为四(2)代稻纵卷叶螟的主害田。

2.7 1代二化螟发生较轻

由表5可知,人工移栽秧田卵量、螟害率分别是机插秧田的1.4、1.8倍。沿淮稻区常年1代二化螟成虫期在5月10―29日、高峰期在5月中旬,卵孵期在5月21日至6月9日、高峰期在5月下旬。因此,1代二化螟成虫产卵基本上都在秧田期,而人工移栽秧在田期比机插秧在田期一般要长10 d左右,与1代二化螟成虫期吻合时间长,着卵量人工移栽秧较多,移植到大田后人工移栽稻螟害率也较高。

3 防治对策

3.1 做好浸种杀菌、喷雾杀菌工作

可选用咪鲜胺浸种,秧苗1.5叶后及时用咪鲜胺喷雾预防恶苗病,用恶霉灵、甲霜灵、多菌灵喷雾防治立枯病[1-2]。各药剂使用方法见产品说明书,下同。

3.2 及时做好大田除草工作

做好“一封”“二封”“一补”“二补”除草工作。“一封”:在机插大田栽前沉实期,可用苄嘧・苯噻酰(如稼佳保)防治。“二封”:栽前未进行封杀处理的田在插秧后5~10 d,栽前已(下转第141页)

(上接第138页)

封杀处理的田在插秧后15~20 d,可用五氟磺草胺・丁草胺(如农地隆加丁草胺)或苄嘧・苯噻酰(如稼佳保)防治。“一补”:对千金子、稗草等杂草发生严重的田块,在机插后15~20 d,可用氰氟草酯(如千金、稻笑)加五氟磺草胺(如稻杰、农地隆)防治。“二补”:对多年生莎草科野荸荠、水莎草及阔叶杂草野慈姑等发生严重的田块,在水稻分蘖末期,杂草3~7叶,可用苄嘧磺隆(如稻鼓)加灭草松(如久盼)或2甲4氯钠盐防治[3-4]。

3.3 做好秧田期灰飞虱和二化螟的防治工作

机插大田条纹叶枯病、1代二化螟虽然比人工移栽大田较轻,但也应搞好秧田期的灰飞虱、1代二化螟防治。秧苗2叶1心后可用吡蚜酮或吡虫啉加阿维・氟酰胺或氯虫苯甲酰胺或杀虫单防治,还要做到带药下田[5-6]。

3.4 做好大田前期的四(2)代稻纵卷叶螟,大田中、后期的纹枯病、稻飞虱的防治工作

机插大田前期四(2)代稻纵卷叶螟普遍较人工移栽大田重,这个时期机插水稻还处于未分蘖或分蘖前期,如危害重极易影响水稻正常分蘖。对达标田块可在四(2)代稻纵卷叶螟低龄若虫峰期用阿维・氟酰胺或氟苯虫酰胺防治。

搞好纹枯病、稻飞虱的系统调查和普查工作,切实掌握中、后期机插稻田间病虫情况,防止虫情突发而难以控制。对达标田块可用噻呋酰胺或苯甲・丙环唑或己唑醇或井冈・蜡芽菌或烯肟・戊唑醇防治纹枯病,用吡蚜酮或烯啶虫胺或乙虫腈或噻嗪酮防治稻飞虱[7-8]。

4 参考文献

[1] 韩兴华,杜永林,侯本民,等.淮北稻区机插水稻生育特性及高产配套技术[J].北方水稻,2011,41(5):46-48.

[2] 钟平,邵文奇,孙春梅,等.机插水稻旱育秧的生育特点和病虫害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2008(1):30-31.

[3] 梁迎暖,孙永泉,谢勇,等.机插水稻恶苗病发生的原因及控制方法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14(3):381-382.

[4] 李群,徐蕾,耿跃,等.影响灰飞虱及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因素[J].江苏农业科学,2006(6):163-165.

[5] 陈银凤,张家豪,张孝然,等.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2):127-128.

[6] 张青,张景飞,陆建国,等.苏州地区机插水稻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原因与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4(10):53-57.

篇7

一、大豆病害防治方法

1.大豆褐斑病。大豆褐斑病由壳针孢属大豆球壳孢菌引起。病菌在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从伤口、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侵入,引起初侵染。病苗可借风雨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叶片病斑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状,呈褐色、红褐色或黑褐色,发生重的叶片上多病斑联合成褐色斑块,使整个叶片黄枯,引起早期落叶。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收割后清除田间病叶及其他病残体,并进行深翻,以减少菌源;常用药剂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铜高尚乳油500倍液、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2.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由短胖孢属大豆褐斑短胖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种子带菌易引起幼苗子叶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而侵染叶片发病。病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中央为灰色,边缘褐色,似蛙眼状。潮湿时病斑背面生有密集的灰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使叶片干枯。

防治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共有11个生理小种,不同小种的致病性不同,应注意小种的变化;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结荚盛期喷药防治,常用药剂可用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3.菌核病。大豆田发生的菌核病,主要由初侵染引起发病的,冉侵染机会很少。所以,防治的重点是减少菌源,防止初侵染发生。

防治方法:药剂防治,防治时期:一般于大豆2-3片复叶期(此时正是菌核萌发出土到子囊盘形成盛期时期)喷药,若田间水分差,喷药时间适当推迟。药剂配方如下(均为每公顷用药量):25%施保兜1050D1500毫升+0.13%康凯3O-45克或益微300-450毫升+米醋1.5升;40%菌核净750-1050毫升+0.13%康凯30-45克或益微300-450毫升+米醋1.5升; 50%农利灵l500毫升+0.13%康凯30-45克或益微300D450毫升+米醋1,5升;50%速免灵1 500毫升+0.1 3%康凯30D45克或益微300D450毫升+米醋1.5升;施药方法:以上各种药剂兑水喷施,7D10天后再喷一次。

二、大豆主要虫害防治

1.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据资料2004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在大豆结荚鼓粒期时,蚜虫大发生,经大面积调查发现,大豆品种垦丰9和垦丰12蚜虫危害轻。

2.种子处理。用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拌种。

3.大豆胞囊线虫。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由胞囊线虫属大豆胞囊线虫引起,该线虫以卵在包囊内于土壤中越冬,主要分布于20cm内的耕层土壤中。发病时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植株矮小,节间缩短,整株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黄似火烧状。根系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线虫是好氧生物,需要呼吸,在通气性良好的土壤类型中,线虫密度大,发生早而且重。而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等不利于线虫生存。包囊中的卵可以存活7~8年,连作地块线虫数量逐年增多,为害加重。

防治措施 在重发生区应采取5年以上轮作,用3%呋喃丹颗粒剂与种子、肥料混播,同时可兼治根潜蝇和地下害虫;大豆保根菌剂拌种。每ha大豆种子用液剂1500~2250ml拌种,用大豆保根颗粒剂1050kg/ha与种肥混施,或豆丰1号生防颗粒剂, 75~150kg/ha,与种肥混用。

4.大豆食心虫。大豆食心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轻者沿瓣缝将豆粒咬成沟形,重者可把豆粒吃掉大半,使豆粒呈缺刻状,豆荚内充满虫粪。食心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第2年7月下旬破茧而出,爬到地表重新结茧化蛹,羽化成虫。在东北,8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8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期,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荚内为害。幼虫在荚内为害期为20~30天,9月下旬脱离豆荚进入土壤结荚越冬。

防治措施 选用抗虫品种。一般选择豆荚无绒毛、组织致密的品种,抗虫性较强;秋季深翻。将越冬幼虫埋入土壤深层,减少越冬虫源;药剂熏蒸。在成虫盛发期,用长30cm的高粱秸或玉米秸,一端去皮,侵于80%敌敌畏乳油中约3分钟,使其吸饱药液,把另一端插入大豆田垄台上。每隔5垄插一行,棒距4~5m,每ha均匀插上450~500根药棒;喷药防治。在成虫盛发期,喷施化学药剂防治成虫和卵。常用药剂可用15%阿维毒乳油15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5.防治红蜘蛛。在点片发生时就应该及时防治,常用药剂有(每公顷用量):40%乐果1125D1500毫升;2.5%功夫90O一1500毫升;48%乐斯本750D1500毫升;73%克螨特600D1050毫升加入喷液量l%的药笑宝、信德宝等可明显增加药效,并可减少30%用药量。

篇8

[关键词] 小麦 病虫害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095-01

我市作为全省农业大市,粮食的产量与品质至关重要,在5月初,冬小麦开始抽穗扬花,也是决定其产量与质量的重要时期。但是各种病虫害也随之而来,比如有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麦蜘蛛等。所以,为了做好我市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保障小麦的产量与质量,现将如何防治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的办法进行总结。

1 小麦全蚀病

1.1 主要的病症

主要危害根部,是比较典型的根病。一旦染病,其幼苗整体比较瘦弱,下面的也逐渐变黄,且分蘖减少,降低成穗率。拔出麦苗,用水冲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黑褐色。这种病容易传播,且扩散速度快,只需3年就可以蔓延整个麦田,同时这种病还很难根除。

1.2 主要防治方法

可用12%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02%~0.03%拌种。苗期可用12.5%禾果利300~450g/hm2对水3t/hm2,沿垄喷茎基部。

2 小麦条锈病

2.1 主要的病症

主要发生在叶面,危害叶片,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严重时可危害叶稍、茎秆和穗部。

2.2 防治方法

当病叶率达0.5%~1.0%时,要尽快采取普治,主要是通过12.5%禾果可湿性粉剂450~525g/hm2,或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7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70%呲虫啉水分散粒剂7500倍液防治,每隔7~10d喷1次,持续喷2~3次。

3 小麦赤霉病

3.1 主要的病症

赤霉病菌喜潮湿,所以小麦赤霉病一般常出现在潮湿和半潮湿的区域,特别是温带地区,由于多雨造成的湿润气侯非常适宜赤霉病菌的存活。易感染这种病的时期是小麦齐穗至扬花期,感染后会导致小麦出现枯苗或者是茎基、秆以及穗的腐烂,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穗的腐烂。如果是种子带菌就会导致整苗的腐烂。

3.2 防治方法

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雾,防效可达80%~90%,防病增产一般可达20%~40%,病粒率可下降70%以上。也可用0.05%多菌灵与尿素混用,效果好更好。但用药一定适量。

4 小麦白粉病

4.1 主要的病症

主要是对小麦的叶片进行危害,如果染病,首先会表现在叶片。严重时还会危害叶梢、茎秆以及穗部。常见的病斑有圆形或椭圆形,且会在其表面覆盖白粉状的霉层。严重的会使病斑扩大,直至连成一片。

4.2 防治方法

播种前可以先进行拌种,要采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1%~0.3%。对有效治疗锈病、腥黑穗病、散黑[病、全蚀病等;成株期在田间病叶达到10%时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5 小麦麦蜘蛛

5.1 主要的病症

主要是在春、秋季节依靠吸取麦株上的汁液,一般以成虫和幼虫为主。对小麦的危害较轻的会一直其生长,导致植株矮小,降低穗粒数;严重的会造成整株枯死。并降低其抗害力。

5.2 防治方法

当田间平均单虫量达200头以上时开始防止,可用50%马拉硫磷2000倍液喷施麦种,可以有效的组织麦蜘蛛的侵害;或田间喷雾40%呲虫啉乳油2000倍液、40%三氯杀螨醇乳油1500倍液,药液用量1125kg/hm2。

6 小麦蚜虫

6.1 危害症状

以成虫和若虫在小麦叶片和麦穗上吸汁液,发生代数多,繁殖速度快,这种虫前期主要聚集在叶片上,道路后期主要集中在麦穗上吸食其汁液,最终导致麦苗生长比较缓慢。

篇9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粗缩病、玉米苗枯病、玉米纹枯病、玉米褐斑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等多种病虫害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要做好玉米生产,就要防治好玉米病虫害。根据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消长规律,现将其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发生在叶鞘和苞叶上,病斑多由中下部叶片发生,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叶片迅速干枯,影响灌浆,减产可达15%~30%[1]。玉米粗缩病是由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取食引起的病毒病。迟播春玉米、早播夏玉米出苗至九叶期,为易感粗缩病敏感生育期,与灰飞虱成虫发生高峰期相吻合。玉米苗枯病是玉米苗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造成玉米苗心叶卷曲、萎蔫,严重时造成死苗。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叶鞘及茎秆上,最初为淡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玉米螟在当地一年发生3代,1代玉米螟在春玉米上发生,2代、3代玉米螟主要危害夏玉米[2]。其他病虫害还有玉米绣病、玉米纹枯病、玉米黑穗病、玉米蚜虫等。

2防治技术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采用生态控制、物理诱杀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2.1播期防治

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如农大108可抗玉米大斑病、粗缩病和黑粉病,中抗小斑病,郑单958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黑粉病。二是播种时,种子要用冷水浸泡12~24h或50℃温水浸泡6~8h,浸泡过的种子摊开阴干,然后用种衣剂或药剂拌种,可防治玉米病虫害[3]。三是减少迟播春玉米和早播夏玉米的播种面积,推迟夏玉米播期,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率。

2.2苗期防治

防治对象为玉米粗缩病、玉米苗枯病等。根据当地玉米生育进程及玉米病虫发生规律,春玉米应在4月30日以前播种,夏玉米应在6月10日以后播种,以避开玉米九叶期麦灰飞虱危害传毒,从根本上解决玉米粗缩病问题。苗期要重点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外部环境,及时拔除粗缩病病株,减少毒源。玉米苗枯病一般发生在播后至7月上旬,一般可结合田间管理防治,也可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百菌清1 000倍液喷雾防治1~2次。

2.3拔节期防治

防治对象为褐斑病、纹枯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螟等。玉米褐斑病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5kg/hm2,或12.5%禾果利粉剂450g/hm2对水450kg喷雾。如结合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防治,可用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喷雾。有弯孢菌叶时可加5%退菌特,掌握每隔7d用药1次,连续用2~3次。玉米纹枯病田间发病初期,用井冈霉素水剂或可溶性粉剂112.5g/hm2对水喷施玉米基部,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d左右。在春玉米田1代玉米螟产卵盛期和夏玉米田2代玉米螟产卵盛期,用Bt可湿性粉剂4.5kg/hm2,按药、水、干细沙比例为0.4∶1.0∶10.0配制成颗粒剂丢心或与其他药剂混配喷雾。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花叶株率达5%以下时可以不施药,花叶株率在5%~10%时进行挑治,花叶株率达到10%以上时进行普治,花叶株率超过20%或玉米累计有卵30块/百株以上,需连防2次,可选用辛硫磷颗粒剂135~180 g/hm2丢心[4,5]。另外,玉米螟性诱剂的应用效果也很好。及时追肥,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性。汛期注意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降低湿度。

2.4灌浆期防治

防治对象为玉米锈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等。田间初见玉米锈病病叶时,用20%三唑酮乳油900mL/hm2,或12.5%烯唑醇(禾果利)450~600g/hm2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酌情补治。玉米螟虫穗率达10%或花丝有虫50头/百穗时,先剪去穗顶花丝,再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900mL/hm2对水喷玉米穗顶。当玉米蚜虫株率达30%~40%,出现“起油株”(蜜露)时,选用对蚜虫高效、对天敌杀伤小的药剂防治,如24%抗蚜·吡虫啉450~600g/hm2,或10%吡虫啉(蚜虱净)450~600 g/hm2,或抗蚜威150g/hm2对水喷雾[6]。玉米收获后,要将秸秆粉碎还田,或集中销毁,以压低翌年玉米螟的越冬基数。

3参考文献

[1] 柏新娣,范志军,何香竹.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9(9):36-37.

[2] 顾秀艳,王醒.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民营科技,2008(7):98.

[3] 张振林.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J].农家顾问,2007(4):35.

[4] 焦素环.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7(7):18-19.

篇10

【关键词】柑桔;病虫害;防治

1.柑桔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由于用药不适时,施药方法不正确以及长期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作用机制的农药、随意混用农药等,都容易造成柑桔病虫害的发生。为此应树立无公害柑桔生产意识,逐步掌握柑桔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做到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不污染和很少污染环境,残留毒性小,少杀伤天敌,能预防和延缓病虫产生抗性。

2.柑桔主要病虫害

2.1柑桔树脂病

柑桔树脂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菌主要以无性世代的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枯枝、病树干或病树皮上越冬。不良的栽培管理,特别是肥料不足或施用不及时,偏施氮肥,土壤保水性或排水性差,各种病虫为害和阳光灼伤等造成树势衰弱,都容易引致此病的发生。老树和成年树发病较多,幼树发病少。

防治方法:在春季发现初病树,及早把病部刮除。可用刀刮病斑至木质部(刮下来的树皮集中烧掉),然后涂药。在定果后的6-8月间喷药3次,每次间隔期视降雨量而定。一般可在累积降雨量达到200-300毫米时喷药一次。药剂可选用80%大生M-45600倍液(兼治锈螨),70%代森锰锌500倍液。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要注意做好防寒工作。

2.2柑桔疮痂病

蜜桔最易感病,雨量充沛高湿条件下,适宜发病温度为20-21℃。该病只侵染感病品种的幼嫩组织,初抽出的新梢嫩叶尚未展开前和幼果在落花后豆粒大小时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春梢嫩芽开始萌动,芽长2mm左右和花谢2/3左右时,进行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甲基托布津和松脂酸铜等。药剂可选用:0.5~0.8%波尔多液,80%金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禾益万克水悬浮剂500倍液,57.6%冠菌清干粒剂1200倍液, 77%可杀得(2000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2.3柑桔溃疡病

柑桔叶、枝、果均受害,甜橙类最易感病。当气温达25℃以上、雨水多湿度高时,潜伏在病组织内的细菌溢出,借风雨、昆虫及枝叶接触传播,从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幼嫩组织发病。带病的苗木、接穗和果实是远程传播途径。

防治方法:必须对苗木和接穗进行严格检疫,发现病株就地烧毁。目前主要掌握好在果实横径平均为2.0厘米左右时进行防治,药剂用0.5%等量式波尔多液或77%可杀得2000型600倍液或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500倍液等。此外,每次台风暴雨过后要及时喷药。[1]

2.4柑桔炭疽病

发生严重时引起落叶、落花、枯梢、落果,贮藏期造成果实腐烂,导致产量下降。

防治方法:对该病的防治要抓好果园的管理,增施磷钾肥,剪除枯枝、病枝,清除落叶、落果及时烧毁。冬春两季用波美1-3度石硫合剂清园消毒。于6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各喷一次化学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炭疽福美、代森锌600倍液交替喷布。

2.5柑桔潜叶蛾

柑桔潜叶蛾是为害柑桔叶片的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10多代,以每年7-8月间嫩梢抽发盛期危害最烈,尤以秋梢危害最重。不同地区发生早迟亦有差异。受害叶片上有许多银白色虫道。夏、秋梢萌发期是重点防治期。

防治方法:控制肥水,使整齐抽梢。当大部分新梢长2-3厘米时,即开始喷药,每隔一周喷1次,连续2-3次。药剂可选用:20%好年冬乳油2000-3000倍液;24%万灵水剂或5%卡死克乳油或5%抑太宝乳油1000-1500倍液;1.8%虫螨杀星乳油5000-8000倍;2.5%天王星乳油4000-5000倍液等。[2]

2.6柑桔红蜘蛛

柑桔红蜘蛛是常年发生危害最严重的柑桔害虫,其抗药性强、代数多、繁殖快。柑橘全爪螨又名红蜘蛛:主要为害叶、枝和果实。受害叶片正面和果实表面,出现苍白色斑点。当每叶(果)上有虫、卵5-10头时是重点防治适期。

防治方法: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在果园建立稳定的天敌群落是防治柑桔锈蜘蛛的根本性措施。当每叶或每果虫数达到5-10头时,应立即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阿维菌素4000倍加进口机油乳剂800倍加10%吡虫啉1000倍兼治桔蚜。2%阿维菌素4000倍加15%单甲脒1000倍喷杀。

2.7柑桔花蕾蛆

花蕾蛆是柑桔花期的重要害虫,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桔园土内越冬。成虫在3~4月份柑桔现蕾时(花蕾直径2~3毫米)出土,将卵产于花蕾中。幼虫为害花器,受害花蕾缩短膨大,不能开放。幼虫危害花蕾10多天后爬出,落地钻入土中结茧。

防治方法:可在多数花露白时选用80%敌敌畏1000倍液喷雾,然后及时人工摘除受害花蕾(俗称灯笼花)、集中深埋。

2.8柑桔粉虱类

以若虫群聚叶背固定吸食为害,造成枝枯叶落,并诱发煤烟病。

防治方法:保护利用天敌。在各代1-2龄幼虫盛发期喷药防治,重点部位是当年生新梢嫩叶背面,药剂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或乐斯本加吡虫啉等,严重桔园分别间隔14天施好第二次药。

2.9柑桔煤烟病

严重影响柑桔的品质和产量,煤烟病为害枝梢、叶片和果实,在表面形成黑色或暗褐色霉层,后期于霉层上散生黑色小粒点,手擦易脱落,发生严重的桔园,远看如烟囱下的树被盖上了一层煤烟,光合使用受阻,结果少,品质低劣。

防治方法:加强防治蚧、蚜、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另外选用代森锰锌、松脂酸铜等在4月下旬至8月下旬交替多次使用。

2.10天牛

天牛每年发生一代,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以幼虫钻蛀为害。

防治方法:对受害严重的衰老树,及早砍伐,减少虫源;利用天牛中午栖息特性,捕杀成虫; 6-8月间检查树干,发现虫卵及幼龄幼虫可用小刀刮杀;幼虫蛀入木质部后,可用钢丝钩杀幼虫,也可用80%敌敌畏乳剂或40%乐果乳剂5-10倍液,用脱脂棉吸收后,塞进蛀口内毒杀幼虫。

3.结语

随着气温上升,柑桔各种病虫害也随之发生,防治病虫害宜在发生初期开始,以减轻后代危害。目前正值柑桔幼果生长期,也是柑桔各种病虫发生为害盛期,必须抓紧防治。对柑桔要抓好虫情监测、检疫及防治工作;密切注意常发性害虫发生动态,按虫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