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实施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改革现有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恰当地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可以提供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能把学科知识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研究中不自觉地把本学科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综合能力,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本文将以如下具体案例对研究性学习作些探究。
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2.1选题立项
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单独提出,也可以由教师与学生合作提出。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现状,选择课题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学生正在学习的学科内容,提出一个研究课题,做到与所学内容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真正有所得而不流于形式。例如在学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一课题后,恰好学校准备利用暑假时间对一使用年代较长、破旧漏雨的自行车车棚进行改建。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提出了:如何修建一个寿命较长的自行车车棚。这一课题为学生生活所熟悉,又紧密联系学习内容。课题一提出,学生立即激发了研究的兴趣,跃跃欲试。
2.2研究目标
初中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课题提出后,学生对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往往无法正确把握。这时教师就需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但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因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否则就有违研究性学习的本义。我首先让学生去实地考察自行车棚破旧漏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得出的结论是:(1)车棚盖破旧损坏严重,原因是长期风吹日晒,材料老化;(2)所用的钢架已锈蚀;(3)车棚地面的水泥面已风化,到处坑坑洼洼。经过调查,学生对自行车棚已有较充分的认识,知道要修建一个寿命较长的自行车车棚,需要考虑车棚盖的材料质量要好、车棚钢架要防锈蚀、水泥地面质量要高等。此时有学生提出为了防止钢架锈蚀,可以用不锈钢做钢架,这样既美观又不会锈蚀;甚至有的提出用永不生锈的钛合金。有的学生马上指出不锈钢成本太高,钛合金就更不用说了。于是一场有益争论在学生间展开了,争论中各说各理,彼此之间谁都不能说服对方。最后,大家决定各自设计用不同的材料修建车棚,看谁设计的车棚价格既低廉又寿命长。
2.3研究准备
在确定课题和明确研究目标之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般的研究程序,而且要指导他们针对自己的课题选择好研究的方法,制定切实的研究方案,并按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研究。在学生明确研究目标后,我马上要求学生先做好研究准备工作。于是,在化学科代表的主持下,全班通过讨论,决定先对本校及附近学校的自行车车棚进行调查,考察车棚的样式、材料与已使用年限等,为自己的设计打下良好基础。为此,全班共同讨论出以下具体的研究方案。
(1)分组安排为:考虑到初三时间相对较紧,为节省时间,学生决定全班分为四组,分工协作。第一组负责参观调查雄州中学的车棚;第二组负责参观调查市一中的车棚;第三组负责参观调查八一小学的车棚;第四组负责调查建材商店车棚所用材料的价格。
(2)活动要求:第一、二、三组需要调查清楚三所学校自行车车棚的总面积;自行车车棚修建所用材料;能排放多少辆自行车;访问该校相关领导或老师,了解建该自行车车棚的总造价;调查该校自行车车棚防护生锈的方法。第四组需要调查市场上普通钢管、镀锌钢管、不锈钢管、石棉瓦、水泥、黄砂等车棚建筑材料价格;到建筑工地了解每天雇佣一名工人的价格;到油漆商店了解防锈漆的价格,以及哪一种最好且价格适中;根据调查情况写一份市场分析报告,作为其他小组设计车棚的依据。
(3)活动时间:星期五下午第五、六节课,以及周六和星期天。
(4)活动注意事项:各组学生要听从组长的安排并特别注意交通人身安全;在参观中要讲文明、懂礼貌、有秩序,爱护所在学校的环境;在所在学校领导或老师介绍时,要认真作好记录并遵守纪律。
(5)活动总结:活动第二周周五下午第五、六节课。
2.4活动实施
初三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户外活动虽有兴趣和热情,但却不能持久。因此,学生的每一次重要的研讨活动和调查,教师都必须参加,并给予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每一个活动环节和遇到的问题积极开展讨论,相互之间要加强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去完成调查任务。在调查中,全班四个小组认真实施调查,前三个小组用家里带来的或借来的钢皮尺仔细测量三所学校车棚的总面积、所用材料的长度等,数出排放的自行车的总数,访问学校领导与老师得出车棚总造价。第四小组则在市场上认真调查修建自行车车棚所用材料的价格等情况。回校后,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相互合作,对所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整理并写出了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
2.5研究设计
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获得修建自行车车棚所需要的数据后,进行各自的讨论和设计。为了使设计更正确和专业化,我提出大家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去请教有搞建筑经验的师傅。先了解一下怎样设计建筑平面图,怎样根据市场材料价格设计总预算,以使自己的设计更加合理。这样那些参加过搞建筑有经验的家长、亲戚与邻居都被学生尊为师长请来指教,有些家长还亲自为自己的孩子出谋划策。
2.6成果展示与交流
经过一周多的时间准备,学生在化学课上各自展示出自己的成果,并交流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有的学生为了使车棚美观、长寿命,全部采用了不锈钢管;有的学生为使车棚美观、长寿命、低价格,采用普通钢管和角钢,但特别说明了防锈措施:先涂防锈漆再涂银粉漆,并要2―3年后重新涂漆;还有为彻底防锈而采用全塑结构。在整个设计展示中,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用不锈钢管成本高,且坚固度没有钢管好;尽管钢管易生锈,但做足防锈措施,同样能延长车棚的寿命;不生锈的全塑结构则强度和耐用性不行。在设计中,学生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考虑离散方便四周不设围栏;有的为便于防小偷四周加上围栏并装上铁门;有的设计还加了一些小铁钩,便于在雨天同学们挂伞和雨具;有的设计还加了日光灯,便于早晚与雾天排放自行车,等等。上述设计反映了学生在活动中的耐心、细致和周到,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现代的人文关怀设计理验。尽管还有许多设计是稚嫩的,有的地方甚至是可笑的,不正确的,但从学习研究的过程看,在活动中,他们亲自动手测量、观察了解、访问领导、询问老师、请教师傅,然后通过分析、比较,最后综合设计出自己的自行车车棚。此活动无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人沟通和相处能力等都有很大提高,这显然是从书本知识中无法学到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活动过程的参于而不是结果,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所在。
3.几点启示
3.1要学会做研究型教师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其选题过程、研究过程、结题过程,都十分类似科学研究过程。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才能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并有成效地完成对学生的各项指导工作。因此,我们要做一个研究型教师。
3.2教师要学会多样化评价学生
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研究性学习不等于科学研究,结果不是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发展才是研究性学习的归宿。在研究性学习中,有的学生表现出学习能力强,有的表现出动手实践能力强,有的展现出其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还有的出色发挥了组织号召力。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展现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活动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增强信心,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因此,教师应用多样化方式去评价学生,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多用赞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3.3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可在明确课题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过程、研究课题总结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但不能反客为主。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这不能变。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挖掘师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网络手段,去获取各种需要的信息、知识,然后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比较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研究的魅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的学科。这两个特点使科学探究在化学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翻开化学发展史,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任何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形成与发展,任何化学发现或发明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都离不开科学探究。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和研究初中化学,一定能提高科学素养,加强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探究性学习的提倡,能够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1.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观测和实验,并对结果进行思考。
例如,我们在对“蜡烛及其燃烧”内容的探究学习中,由学生自己带蜡烛,自己在课堂上进行实验,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观,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尤其是燃着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样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信息手段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实验并验证假设。
例如,在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内容的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到二氧化碳能够使燃烧着的木条熄灭并且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自己动手用排水法收集两瓶人体呼出的气体,并通过三组实验进行对比。学生通过向装有呼出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到人体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比空气中的多。再通过向两瓶不同气体中插入燃着的木条得出空气中O2 的含量比人体呼出气体中的多。又通过向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得出人体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多。学生通过系统的观察、交流,进行了几组简单的对比实验后,从而获得了一些事实性信息,相比呆板地听教师的传授,效果要好得多。
3.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够直接提出问题或通过描述已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从而明确提出问题。
例如,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相等时,学生会直接提出问题:化学反应有新的物质生成,那么反应前物质的质量和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是否相等?
学生知道验证此定律需要使用天平。学生通过动手做铁钉和 CuSO4 溶液反应, NaOH 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以及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发现反应前后,天平仍然平衡,得出质量守恒定律。但有些学生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蜡烛燃烧过程中,天平发生倾斜,蜡烛质量减轻,这个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经过分析与讨论,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去了,导致质量减小,从而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必须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而加深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进一步理解。
4.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我们在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习惯于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这对在初中化学新课程中实现学生从接受方式向科学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挑战。相对于较多地关注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接受式学习而言,科学探究还注重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体验和对科学方法的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科学探究的自主性特征,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因此,使学生具有强烈而又持久的科学探究的欲望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另外,学生是否具有探究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进行。
此外,对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也是我们所必须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收集学生的探究活动报告形成档案袋,并对收集到的数据和证据进行分析,形成一个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报告,客观地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进行的探究活动,我们可以采用活动表面评估。这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它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传统评价方法的新型评价方法,它将学习与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另外,纸笔测试是常用的评价方式,它具有操作简单、信度和效度较高等优点。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学习活动、一种学习过程、一种学习方式,因而,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在注重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时,也不能忽视对探究活动的结果评价。纸笔测试的方式可以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化学探究学习中纸笔测试评价应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作出相应的改进,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
篇3
一、以生命化课堂为载体进行情景创设型学习
生命化教学倡导以人为本,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焕发新的生命力。而教学情境也具有生命气息。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才具有生命活力。在生命化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景教学。
1、从生活实践中提取情境素材
生活处处有化学,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作为素材,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人类学习利用化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有用的物质和能量。例如在学习“酸碱盐”时,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小窍门创设教学情境,如“如何除去鱼胆的苦味”、“为什么馒头疏松多孔”、“蔬菜上的酸性农药如何除掉”,根据美术油性笔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标签内容认识物质的性质等等。
2、从历史信息中找取情境素材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找取许多化学教学的情境素材。在学习“金属”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学习海水“晒盐”时,可了解古代制盐的工艺流程,学习海水“制碱”时对不同国家不同化学家的成就进行对比,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一定的社会价值观。
3、利用现代媒体制作情景素材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将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在学习分子原子时,我制作了flash课件将微观物质的世界宏观化,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想象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界限和实现难以成功的实验,激发了学生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4、利用地方资源设计情景素材
我们生活在沿海地带,丰富的海上资源给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情景素材。学生设计出的很多问题情景都是以地方资源为基础,例如:晒过海带的土地再用来种庄稼行吗?海带可以用那些方法保存?沿海地带的人们经常食用海带,可以预防大脖子病,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5、联系社会与科技创设前沿情景素材
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建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系提出了要求,要培养学生善用化学的视角观察一切社会和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吸收化学新知识、新发明、新发现、新成果来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果不努力学习,将成为新的文盲。例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纳米材料”“飞秒化学”“航天技术”“非典”“猪流感”“日本核泄漏”“塑化剂”等社会热点和高科技都可以作为创设情景的素材。
二、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手段进行研究性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研究性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特别是实验的开放性。
1、实验方法上——改革老实验,创新新路子。初中化学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除了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外,还运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分析和解决很多困惑。
2、实验内容上----拓展旧实验,再生新实验。比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案过程中,通过对药品、原理、装置等探究思路的研究分析,又产生了新的实验课题: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催化剂的质量、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些小课题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灵感,促使他们去思考一些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等一些实际问题,设计对照方案并进行研究,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实验地点上---立足主战场,实践新天地。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们还将实验教学向课外延伸——布置研究性实验作业。比如: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月季花或者颜色鲜艳的对虾中是否含有酸碱指示剂?再如,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自己提出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的作业会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课后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实地调查考察、动手实验等,这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实践创新型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将选题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能永远生活在老师指定的狭小的空间里。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将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权利移交给学习的主人。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78
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开展教与学。探究性学习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提供必要的专业引领,使学生在探究中有明确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学生自主去思考、探究,而不是被教师直接引向问题的答案。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并对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
目前关于探究的具体含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方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作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从上述的定义可知,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围绕特定的研究问题展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探究性学习方法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根据考试要点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教学,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记下所有的实验操作过程,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而对为什么这么做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每一步的操作步骤;如果改变了步骤会出现什么后果等情况缺乏一个总体的认识。如果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事先让学生找准目标,然后再去思考解决该目标的方法,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来源就是兴趣与爱好。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变。探究性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现实中的化学现象或者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些化学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做这些探究性作业,提高自身对化学的兴趣。
3.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调控者,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其做到在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改善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具体的探究问题,创设探究的情境,把握探究的深度,针对探究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状况有一个预先的判断,通过总结和评价探究的结果,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因此,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调控者。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也能促使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通过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1.开展探究性实验。
实验在化学课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化学教材现有的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和演示实验为主,而探究性实验很少。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开设一些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实验问题、确定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方案、具体实验操作验证的整体思维能力。其具体操作可以按以下方式进行:首先,任课教师可以将班级的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给定一个问题,由各个小组设计一个能解决该问题的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进行相应的实验,通过对比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最后,各个小组对自己的实验思路、实验方案、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汇报,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总体评价。这种全方位的能力培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效。可以在一个学期中开设2~3个这样的实验,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不只是要求学生记住操作过程,然后像机器一样照程序操作。
2.布置探究性作业。
作业是学生用来发现自己课堂学习不足,巩固课堂知识的最好方式之一。学生只有通过课后作业,才能深刻理解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才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没有掌握的内容进行重点复习和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往往侧重于一些概念性内容,而对一些创新性和探究性内容的作业明显设计不足。因此,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些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究性作业。如:我们可以通过布置一些阅读课外资料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课外探究能力。讲授金属材料时,介绍现在的超疏水材料是一种非常前沿的科技材料,因为它有自清洁效应,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回去查找相关的报道和资料,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课外知识量。还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社会调查和实验类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去学习探究,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
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便捷性,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然后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WEB和移动便捷设备的网络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也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资源,开展一些探究性学习活动。利用现有的网络学习资源,或者搭建自主的学习平台,设计富有探究性的学习题目,由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提出解决方法,提交所设计的方案。
探究性学习强调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对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以及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一些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孙志璞,苏继红,陈淑清.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6(4):18-19.
[2]奚志茜.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2):28-29.
篇5
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实现结合就是一项重要的要求,在化学实验课程中充分体现了两者的结合.当前,探究教学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教学模式.本文对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进行简单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究教学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保证教师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探究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探究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1.设置的问题要符合现实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来进行相关问题的设置,并且设置的问题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在初中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接受化学知识的能力还不完善,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行为,并能深入了解课堂相关化学知识的内涵和意义,使学生能做到对知识的重新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在做“CH4的燃烧”实验时,其中CH4是通过碱石灰和无水醋酸钠反应得到的,但是在CH4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燃烧的火焰呈黄色状,和理论知识中的蓝色火焰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这种现象是由于碱石灰和无水醋酸钠在反应的过程中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造成的.在CH4燃烧实验过程中,要保证醋酸钠试剂和碱石灰是无水的状态,并且碱石灰的量要足够多,才能保证反应顺利进行,最终在CH4燃烧时出现与课本知识相符的蓝色火焰.这样的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1.在思考问题时,学生的思维障碍解决策略
初中是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学生不能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的理解,所以对于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经常模棱两可.尽管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直接问题答案的灌输,否则导致学生只会对化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能实现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把学生组成相关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把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与教师或其他小组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例如,镁和铝在与稀硫酸进行反应时,铝反应的速度应该要比镁快.但是在具体的实验中经常会发现铝在稀硫酸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气泡.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顺序产生了一定的质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异常的原因.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铝和稀硫酸反应时会生成一定量的盐,盐会影响铝和稀硫酸反应的速度,所以在实验中出现镁的反应速度比铝快.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了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要求.
2.在实验出现疑点或达不到预期效果时的解决策略
在化学知识探究活动中,因为客观的因素受到制约或者出现不符合科学逻辑的实验结果,教师不能硬性地进行课本知识的宣读,否则会造成学生不尊重实验结果的现象.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实验步骤中哪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通过科学手段进行实验的重复操作,保证实验结果符合课本的相关知识,然后与学生展开实验出现问题原因的讨论,解决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的疑问,从而实现化学实验的目的.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评价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实验结果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并且让小组之间进行客观评价,促使学生建立自我思维以及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思维拓展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课程标准重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师应该通过一些科学合理的策略来保证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开展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化学图形;特殊点;化学含义;知识迁移
作者简介:陈国君(1983,3-),男,河北沧州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初中化学教学分析.一、化学例图中的点
在化学题目中,化学反应变化图像问题是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处理其这种图像问题,首先要对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过程要有深刻的了解,其次应该充分考虑到化学试剂过量和不足的问题.并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图像中的特殊点,针对于不同位置的特殊点应该能够分析出所对应的反应现象,并能分析出试剂的用量等问题.注意图像中的特殊点是解决这类图像问题的关键.
例1向盛有100g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反应出现沉淀的质量随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图,如下图1所示.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并结合反应图像,就下列问题进行作答:
(1)观察A的位置,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化学信息有哪些?
(2)观察B的位置,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化学信息有哪些?
(3)逐滴加入NaOH溶液,反应至C点,此时反应容器中的溶质有什么?判断理由.
分析:
(1)很多同学能够判断出原点到A点时H+与NaOH反应,A点开始H+反应完全,同时CuSO4开始于NaOH发生反应生成的Cu(OH)2沉淀.根据题目信息,结合反应化学方程式还可以得出反应装置中硫酸溶质的质量为4.9g.
(2)反应达到B点时,沉淀不再生成,表示硫酸铜和NaOH溶液反应完全.根据题目和图表中B点所对应的数据,结合化学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得出装置中溶质CuSO4的质量为8g,生成沉淀的质量为4.9g.
(3)图中C点处于A、B两点之间,中和反应完成,硫酸铜与NaOH反应的时刻,大多同学都能对此时溶液中所包含的溶质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有小部分学生,由于考虑问题不够充分,忽略了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尚在进行中,溶液中还有过量的硫酸铜存在,在进行判断时只得出了生成物硫酸钠的存在.从(1)、(2)两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各个反应关键节点的判断较为准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但是图像中的信息一旦变得较为复杂多变时,学生对图像的理解分析能力就会出现不足,考虑问题变得不周全.比如说,(2)中进行沉淀质量的计算,在代入氢氧化钠质量时可能出现代入图中数据80g的错误现象.(3)可能部分学生对于问题的作答很正确,但是对于反应的原理并没有清晰的掌握.
二、图像中的“线”与“数据”
图像中的“线”的高低、走向以及平缓程度都蕴含着一定的化学意义.在掌握了图像中各点的多对应的含义后,更要进一步读懂图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线”.
例2化学废液污染环境,化学兴趣小组就化学废液桶中含有的大量HCl和CaCl2(暂不考虑其他杂志的影响)进行回收再利用研究.取废液12kg,向废液中逐渐加入Na2CO3溶液,质量分数20%.根据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反应所得溶液pH值之间的变化关系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2分析可得,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到达kg时,废液处理完毕.
(2)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到达12.5kg时,溶液中是否还有化学反应发生,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分析在进行问题的解答前,首先要读懂AB线段所包含的化学含义.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好的读懂图意,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反应的先后顺序,根据pH值得变化,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pH
Na2CO3+2HCl2NaCl+H2O+CO2
pH=7时
Na2CO3+CaCl22NaCl+CaCO3
pH>7时,Na2CO3过量
S着反应结束,过量的碳酸钠致使溶液呈现碱性.也有部分同学根据平时积累,认为溶液显中性表示化学反应已经结束,于是不能对AB线段之间的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
可见,判断图像问题时应对纵横坐标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分析,学生对于较复杂图像问题的读图分析能力有待加强.
总结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是解决图形类问题的前提.读懂图形意义是解决图形类问题的关键.通过对知识更好地把握,并经过平时多加练习积累,最后有针对性的解答一些陌生化学物质类的问题,是提高化学知识水平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秀琴.初中化学竞赛研究.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4):55-56
篇7
【关键词】课堂练习;有效设计;变式练习
初中生才接触化学课程时具有极大兴趣,特别容易被化学实验吸引,但随之而来的大量课堂练习:方程式书写、实验报告填写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注重课堂练习有效性,丰富课堂练习设计,引导学生正确探索化学领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化学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结合全班学生基础,选取针对性课堂练习
受到教学方式、接受能力、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化学上表现出来兴趣也会有所不同,在布置课堂练习时,教师应先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谈心交流、课堂抽检等方式,综合学生实际情况,选取针对性课堂练习。比如在学习初中沪教版“常见的酸和碱”后,可以从以下三个最基本题目进行课堂练习:
1.下列金属中投入到稀硫酸(H2SO4)中不冒出气泡的是( )
A.镁 B.锌 C.铝 D.铜
2.下列描述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物体物理性质的是( )
a.硝酸具有氧化性
b.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会生成白雾
A.a、b B.c、d C.a、d D.b、c
3.下列金属投入到稀硫酸(H2SO4)中产生氢气(H2)速度最快的是( )
A.镁 B.锌 C.铝 D.铁
从这三个简单习题可以看出,这一类练习主要针对基础知识,了解物质最基本性质和特征,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夯实“化学方程式”、“化学现象”、“物质现象”等基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做题速度和正确率,判断学生基本情况。
二、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探究性课堂练习
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较快,在学习过程往往忽略了合作学习,减少了同学之间交流沟通,因此,在进行有效课堂练习时,教师应选择部分探究性问题,提供学生合作机会,营造良好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化学知识。如在学习完“氧气和二氧化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重新做“氧气制取”实验,利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等三种不同实验,将学生分成平均小组,并配备好相应的化学物质和实验工具,使得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练习中来。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类课堂练习必须加入相应的目标和题目,布置针对性实验现象填写作业,如“当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水槽里的水会慢慢变红,这是为什么呢?”、“在实验完成后,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保存已制取好的氧气?”课堂练习与新知识学习有所不同,它偏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目的、有计划的带领学生探索化学领域。
三、注重课堂练习变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解题能力仍然适用与化学课堂练习。在教育事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利用学生课堂练习,通过变换习题形式,培养学生灵活变动能力。如:
原题:某种固体与适量NH4NO3在常温条件下混合,会产生一种刺激性气体,请问此种气体是( )。
变式1:熟石灰在常温条件下,与什么固体会发生反应并产生刺激性气味?
变式2:除了熟石灰和NH4NO3固体反应会产生刺激性气体外,还有哪一些固体同样也会发生此类反应?
通过变换原题条件、结论,以开放式练习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兼顾全班学生,需注意变式练习的阶梯性,在宏观层面上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答题模式。
四、丰富化学课后实践,拓宽学生知识获取渠道
以课后实践推动课堂练习有效性,拓宽学生化学知识获取渠道,将现实生活与化学练习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用途,如可以利用“醋”等物质消除水垢等,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再如学习完“奇妙的二氧化碳”知识后,可以布置以下课后实践:通过拍照、采访等方式,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二氧化碳,并利用某一堂练习课进行分享,使得学生能整合“二氧化碳”知识,更好地进行探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探索初中化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具体途径,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根据学生实际认知特点,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学生接受情况等方面,不断丰富课堂练习类型,有机协调理论知识和实验活动的关系,借助变式练习题,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题能力,同时,利用化学探究实验,多让学生动手获取知识,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良好的练习氛围,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以夯实基础为目标,提供阶梯性课堂练习,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要,树立学生化学学习信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邓超群.“卓越计划”下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情况调查分析――以G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12:14-19
[2]丁波,朴今哲.依托课题研究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课题成果展示活动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5.12:81-83
篇8
一、创设实验的趣味性、激励探究机制
创设有趣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形成学科的思维方法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设计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质疑,激发探究动机。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中,介绍“灯火实验”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一般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在三个集气瓶分别装有空气、二氧化碳、混有百分之十体积的二氧化碳的空气,创设教学情境,这三瓶气体是探险家从山洞中收集的气体带到实验室研究,请同学们帮忙研究并告诉探险家能否不带氧气瓶可以进入探险?探险家是怎样把山洞的气体带到实验室的?课堂上同学们讨论很热烈,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去探究去学习,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和欲望。
二、强化实验的过程性、掌握探究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示范实验。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老师的示范实验和实验报告验,使学生感知实施探究性一般方法。如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需给学生演示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蓝色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在慢慢滴入稀盐酸并振荡,当老师第一次给同学们“表演”演示实验时,学时几乎是既兴奋有无序观察过程现象,怎样让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成功地迈开他们观察和思考有关化学实验过程问题?老师应设置些问题“催化”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对探究实验进行得力引导,让他们感知化学探究实验的神秘与魅力。
在老师的示范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及有关的仪器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如在学习“空气的成份”中有一个探究活动――“通风不畅的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为了探究这一问题,先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以下问题:①你认为那些地方通风不畅?哪些地方的空气是新鲜的?②怎样收集气体样品?③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气体样品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④仅推测二氧化碳的含量能否准确判断空气质量?⑤你对该实验做了哪些改进?学生们兴趣高涨,思维活跃,不仅设计了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而且提出了要进一步检验氧气和有害气体的初步方案。实验结束后,学生通过实验反思,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会了探究,并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和思路。
三、挖掘实验的探索性,培养探究习惯
化学实验的探究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进一步增加实验的探索性,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索实验能力。而探索性实验是指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提出问题,通过科学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来获取知识。如在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探究时,给出探究情境:小玉同学在一个塑料瓶中,收集了二氧化碳,在向其中加入水,盖上瓶盖振荡都猜想他将看到什么现象?获得什么结论?请大家猜想一下可能的原因,通过大家激烈讨论,有六种可能性:①塑料瓶材料质地太硬;②瓶中二氧化碳没有收集满;③塑料瓶气密性不太好漏气;④在向瓶中加水时,没有把瓶口用玻璃片盖住一部分或长时间没有盖瓶盖,使大部分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空气中;⑤倒入塑料瓶内的水太少,没有消耗足够的二氧化碳,使瓶内气压减小不够;⑥倒入瓶内的水太多把大部分二氧化碳气体排到空气中。通过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四、拓展实验的创新性,形成探究能力
篇9
关键词:初三化学 学习策略 策略训练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93
本文对江阴市某实验中学初三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初三化学(人教版)课程中流行性策略训练的实验探究,为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江阴市某实验中学初中三年级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
1.2 研究工具
针对学习策略包含的内容,本研究采用的量表包括实验前、中、后三个方面。实验前包括计划性和准备性两个维度;实验中包括意识性、执行性和方法性三个维度;实验后包含总结性、反馈性和补救性三个维度。其中方法性又包括一般方法、听课方法、预习方法、练习方法以及复习方法等五个亚维度。因此,本量表包括三方面,八个大维度,十二个小维度,并且用SPSS8.0进行全部数据的统计处理,具有高信度、高效度等的优点。
1.3 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又分为准实验法和对比实验法。
2 具体研究过程
2.1 理论模型
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初三化学的教学大纲,对课堂教学实验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采用自评和他评共用的方式,达到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相关学习策略的实验目的。
2.2 实验中的变量
本实验中的变量包含因变量和自变量两种,其中因变量是本实验研究对象的化学成绩,自变量是研究对象的学习策略训练。
2.3 实验过程
首先,以一个真实实际的化学实验入手,要求研究对象写出解决本实验问题的具体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设计可以看出学生实验设计的意识以及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要指导研究对象备课,并进行教学自评和互评,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既稳定又有效的实验策略。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反省的经验交流,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交流找出自己实验中异常现象及错误实验操作的原因,在反省和再修改的基础上写出正确的实验问题解决方案。
3 实验结果
3.1 学习策略的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在准备性、听课方法和预习方法这三个维度上,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并不明显(P>0.05);其他维度实验组的得分均比对照组高(P
3.2 多元回归分析
选取本次研究中学生们的化学实验成绩为因变量,学习策略的各维度为自变量,展开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学习策略的各维度特别是计划性、执行性、方法性、反馈性和总结性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水平明显较高。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学习策略各维度对学生成绩的标准回归系数(β)和t检验分析结果
4 讨论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学习策略具有很强的可训练性,通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对学生进行流行性策略训练,就能够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计划性明显增强,实验意识性也更明确,并且能够根据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灵活及时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解决化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验之后实验组的学生比对照组的学生更加懂得自我反思和经验总结,说明实验组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策略性。本次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通过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策略对学生成绩的重要作用,说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有很大帮助的。
5 总结
本次初三化学(人教版)课程中流行性策略训练的实验探究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更加明确流行性策略训练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可以从教与学的方式改革着手,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包括计划能力、准备能力、调控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等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3,(1).
[2]梁笑桃.对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0,(10).
[3]陈灵志.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3).
[4]韩勇.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6).
篇10
如今,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它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进着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成为教育领域的崭新课题,整合教学成为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当今时代更是一个张扬个性,价值判断多元化的时代,时代的讯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对高质量富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的需求,个性化教育在经济发达国家间兴起,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化,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正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阅读优化人的气质,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是具有较强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活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问题——要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将会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信息源,在阅读教学中,新教材、新大纲的使用,给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以一种新的课堂学习模式取代传统的旧模式,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新课程中,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才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为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服务。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何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探索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会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指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
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三、课题界定
该课题的研究是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实现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有效整合就是指信息技术能够有机的融入个性化阅读教学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切实解决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困难,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使师生都能够通过教学获得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的是要探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资源来改革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创造性,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资源的最优化。教师能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媒体去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情感,从而转化成他们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进一步优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探索出在阅读教学中引入现代教学媒体,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将会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整体。这种整合了的教学内容,将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要把个性化的阅读和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是这一课题的创新之处。
具有助知功能、激情功能和交流功能的信息技术和阅读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将会使抽象、静态、平面的阅读内容形象化、动态化,立体化;与此同时,教学中还会实现学生与课件互动,与电脑互动,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互动。当这种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运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时,学生的思维将会被激活,学生的情感将会被调动。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会拓展课文内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会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和空间,真正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2.预期成果形式
①研究报告;②论文集;③ 网络教学课例集。
五、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阅读学习的情景、完善阅读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整合是课题研究的又一主要内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内容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行为研究法
师生探讨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在教学中研究构建适合“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的教学模式。
3.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适合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教学理论和实施策略。
七、研究思路及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将确定三个实验班(低、中、高各一个),三个对比班(同年级),以语文教材为实验教材,以新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为标准,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阅读能力为目的,以主动学习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运用为手段,构建阅读教学的新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深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该实验达到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学生会学习语文,并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康的人格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有以下阶段:
1.2006年5月—2006年9月,准备启动阶段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各课题小组依据本案,制定出相关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意见。
2.2006年10月—2009年10月,实施阶段
本课题实施将在各年级同时展开,实验教师学习计算机知识。实验课题小组的教师每学期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节课,利用多媒体或制作的网络课件,实施教学活动。依据各年级特点,安排内容,试验内容随时间推移逐年上升,以期获得年级阶段性成果。
⑴基础性研究(2006.10—2007.02)。统揽教材,共同研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通过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交流研讨。召开课题调度会,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⑵探索性研究(2007.03—2007.12)。选取典型课例,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初步构建适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做好研究论文和教学资源的整理工作,推出优质课参加评选。
⑶应用性研究(2008.01—2008.12)。应用初步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使教学环节安排趋于合理,使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将所收集的素材资源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初步建成专题学习资源库,在应用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本阶段中,课题组要跟踪试验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对模式的构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各实验教师汇报要研究进展的情况,交流彼此的经验与困惑。并进一步做好研究论文和教学资源的整理工作,推出优质课参加第二轮评选。
⑷推广性研究(2009.01—2009.10)。各实验教师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课例研究,做好研究论文和精品研究观摩课的评选。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检验研究成果、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修改和完善,各类成果最终定型。
期间开展优秀研究课、优秀研究论文等评比活动,以活动促研究,确保研究工作扎实有实效,促进优秀研究成果的形成。
实际操作中,②③两个阶段可以反复交替进行。
3.2010年1月—2010年3月,总结阶段
围绕课题,积极撰写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调查报告,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八、课题组分工情况
课题顾问组:刘正旺、姬平周。
课题领导组:马喜平、苗晶艳、曹 勇、刘 丽。
课题负责人:苗晶艳 刘 丽
课题组实验组:全体语文教师
九、研究条件分析和经费保障
1.条件分析
人员方面:课题成员中,一人具有高级职称;六人具有中学一级职称;三人具有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所有课题成员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
2.环境方面
⑴领导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投入大量资金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校提出了“三名”工程,尤其重视教科研工作。
⑵实验基础扎实。我校现有初中5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0余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实验群体,研究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可行性和可信性,这一切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经费保障
- 上一篇: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
- 下一篇: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一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