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课程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税法知识和纳税实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高端纳税服务业务和从业人员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税务课程教学方式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与创新。作为一名高校会计系税务教师,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享高校税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税务课程的改革目标
税务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具备税务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人才为目标,通过模拟实务让学生理解税务知识的同时并掌握必要的实务技巧。就目前而言,学生对税收理论知识学习普遍缺乏兴趣,但是对税收实务操作和案例研究却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税务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课程改革可以推行“知识探究―案例分析―实践运用”三位一体的改革方案,将理论教学与实务模拟有机融合,衔接课程间的知识和观点,提高本专业税务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把专业知识、实务处理技巧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
三、税务课程改革方案设计
上述方案的实施需要从“理论探究―案例分析―实践运用”三方面展开,以税收类课程为改革载体,改变传统“知识讲授型”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研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主体,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创新运用。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1.以案例导学解释理论知识
为了让学生理解税务理论知识的客观真实性和实践性,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必须在课前案例,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从而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教师则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解释案例所涵盖的税务知识,比如税种的属性特点以及征纳关系等等,让学生了解客观事实同时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后续的案例分析教学和实务模拟奠定理论基础。
2.通过案例教学联系理论与实践
在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独立自主地深入探索,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包括:案例研读、资料收集、方案筹划等。然后,教师再根据小组展示的成果按照具体标准进行评价,同时让小组互相提问相互评价,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3.运用模拟软件检验案例分析结果
结合以上环节的研究学习成果,师生运用学院配置的“税务模拟”软件进行税务登记、税种鉴定、纳税人身份认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申报等等方面实务模拟操作。作为本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一环节为师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模拟税收征纳关系以及实务环境,本方案在这一阶段对师生进行角色分工(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教师在这一环节主要负责学生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维护。扮演税局端的学生角色需要模拟两卡发行,发票发售及发票收回等操作,而扮演企业端的学生角色则需要按照具体要求完成开票,纳税申报等操作。
课程结束之后,教师会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交流总结在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将自己对企业税务实务的理解和感受撰写成课程总结报告,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成绩作出综合评价和建议,并将相关经验和成果转化为详尽的评估报告。
四、税务课程改革方案的适用延伸
篇2
关键词: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改革;再思考;模拟公司;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40-02
1高职教育要求与课程性质研究
1.1高职教育要求研究
2012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很显然,高职教育的要求比中职教育更进一步,中职强调的是一线技术技能,而高职除了技能要求外,还要求教育出的学生是可发展、复合型、创新型,这就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会做,还要会思考,会创新。对于“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来说,学生不仅要知道调查与预测的具体方法,而且还要会灵活应用,甚至要能够针对具体情况,思考出创造出更好的更合适的调查或预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吸收转化成自己的思想。
1.2课程性质研究
“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调查、分析、预测和解决企业相关市场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市场对信息搜集与分析的需要。一方面,调查与预测的知识和技能来自于实践,是人们对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前人把它变为文字,上升为理论,给后人参考,以使后人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更好地去处理市场上那些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信息,使这些信息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为企业服务。因此,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不仅是要知道还要会用。
2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研究
2.1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经过三轮教学实践后,笔者就开始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并于2011年4月在《科教文汇》杂志上发表了“‘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一文。从教师自身有进行改革的能力、学生有进行改革的需求、督导提出进行改革的建议三个方面对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五大改革思路。第一,成立模拟公司,开展真实的调查活动;第二,课堂情景模拟,体验调查方法;第三,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第四,引入上机实训,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第五,改革考试方式,采用大作业和课堂测试相结合的方式。
2.2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2.2.1取得的成效
(1)模拟公司成立,学生听课积极性明显提高。
第一堂课成立模拟公司,布置调查任务,后面的内容都以调查任务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得到明显的提高。以前学生听课缺乏动力,听着听着就会走神。但是现在只要一提到模拟公司的调查任务,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的眼神马上会变得专注起来,有些认真的同学还会拿笔出来进行相应的记录。课堂效果和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
(2)多媒体课件引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力进一步提升。
引入多媒体课件后,学生上课更专注了,感觉多了一样吸引他们的东西。精神状态也要比以前使用板书时好很多。上课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也提高了。这说明引入多媒体课件后,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率比以前提高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比以前提升了,多媒体课件的引入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3)考试方式变革,更合理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考试方式改革之后,期末考试成绩中一半的成绩决定于市场调查报告,而市场调查报告就是他们实际操作能力的反映。这样的考核方式很好地兼顾了理论和实践,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考查。另外,理论考试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这考查了学生的个人水平;而市场调查报告,是以模拟公司为单位完成的,需要学生间相互合作,这就考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考试方式的变革还同时兼顾了个人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查。变革后的考试方式更合理全面的考查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2.2.2存在问题
(1)学生成立的公司名称不规范,调查报告内容不规范。
第一轮尝试时,对学生成立公司的要求不明确,导致学生成立的公司五花八门,有成立广告公司的,有成立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报告和PPT的内容也各不相同。给人感觉有一点乱。
(2)多媒体课件内容不够丰富。
第一轮尝试,只是做到了各章都有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还不是很丰富,视频只有一小段,图片也不是很多,框架结构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课件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市场调查报告评分体系不完善。
虽然对调查报告的评分结合了报告质量和ppt演示情况2个方面;对调查报告质量的评分从规范性、充实性、实用性、实效性四个方面进行,ppt汇报演示的打分也结合了老师的评分和学生评委的分数,但是评分标准还是不够细致。
(4)课堂情境模拟和上机实训尚未实施。
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课时安排较紧,机房安排紧张等,使得课堂情境模拟和上机实训两项改革尚未实施。
一轮实践完成后,我根据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了改革方法,并进行了新一轮的实践尝试。这一轮的教学效果又比前一轮有了新的提升。
3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再思考
3.1成立模拟调查公司,规范公司名称,将调查过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第一堂课简要介绍学习要求和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后,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商量成立模拟调查公司,每个班成立3-4个公司;明确公司的名称一律为xx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公司的经营内容是:提供市场调查服务;并且布置本门课程的市场调查任务:为我系校园电子商务网站的成立开展调查,收集相关信息。
这样的设计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学生踏入社会,可以创业,自行成立公司,招募员工;也可以去应聘,为他人打工。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强行为他们安排工作伙伴,作为老板,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需要的员工;作为员工,可以自由选择想去的单位。让学生自行成立模拟公司,而不是直接分配人员成立模拟公司,正是想让学生真实地体验一下市场上的这种双向选择的过程,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锻炼。第二,对于每个班成立模拟公司的数量有所限制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模拟公司若成立太多,后面的调查结果PPT汇报会占用大量时间,教学课时不够。二是学生踏入社会,自己成立公司,也有人数的要求,寻找不到合作伙伴,找不到合适的员工,那也只能选择为他人打工,否则,不劳动就没饭吃。所以,事实上,公司也不可能无限制成立。第三,对公司名称和经营内容的明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公司的成员,要做什么。在两轮的实践中发现,高职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些不足,不将公司名称、经营内容清楚地明确化,到后面,学生就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成立的公司五花八门。第四,第一堂课就明确模拟公司的调查任务,是为了让学生在后面的课程中都能进入角色带着任务有目的的去听讲、学习、思考。
此外,在以后每一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将调查任务贯穿进去,引导学生站在模拟公司的角度去思考。高职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还不是很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引导,不提点,那一开始成立的模拟公司就是空的,他们很难真正进入角色。
3.2完善多媒体课件,增加图片与短视频,提升课件吸引力
多媒体课件是上课时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工具,鲜艳的色彩,漂亮的图片,活动的视频都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但是高职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他们的专注力不够,看了两眼,觉得没新意了,还是会走神。所以要想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就要对现有的对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要进一步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短视频等内容,减少大量的文字堆积,增加自定义动画效果,减少静态页面停留时间,只有PPT动起来,变化起来,才能长时间吸引学生的目光。吸引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所以图片、段视频及文字的内容要紧紧围绕课程的重难点,突出课程的重难点,要让学生愿意看PPT,想看PPT,并且能学到相关知识。这对PPT的要求很高,做起来相当不容易,但是这是值得去探索改进的,是今后改善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向。
3.3改革考核方式,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细化实践分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能够比较合理全面地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符合课程的教学目的。本门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由平时和期末两部分成绩组成。期末成绩由卷面考试成绩和市场调查实践成绩两部分组成。各部分成绩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课程考核成绩组成分布表
对调查报告的格式给出明确的要求,统一封面和里面应包含的内容,各部分的字体、字号、行间距等也给出明确统一的要求,并对市场调查实践成绩进一步细化。对调查报告质量的每一分的取得都制定出明确的标准。例如规范性方面,封面、序言、目录、摘要、正文、附件齐全,排版规范,得6分。缺一样,扣1分,排版不规范,扣1分,扣完为止。调查报告演示:取学生平均分和教师打分的平均分。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交上来的调查报告更整齐统一,对实践成绩的评定更客观合理。
3.4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将课堂情境模拟与上机实训落到实处
课堂情境模拟与上机实训两项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要进一步开展。但是,这两项内容同时又受到课时和一些客观条件的影响。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教学进度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内容,空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课堂情境模拟和上机实训。课堂情境模拟主要用于市场调查部分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调查方法。上机实训主要用于市场预测部分,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计算机对市场上的相关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并进行预测,为学生踏上社会后真正使用奠定基础。上机实训的实施还需要提前和机房及教务部门协调,妥善安排实训课时。
4总结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虽然经过了多轮的思考与实践,但远没有结束,每一轮实践都会有新的思考和收获,每一次思考都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和验证。课程教学方法将在一次次的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中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以确保符合市场的需要,培养出掌握扎实知识和能灵活应用技能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2012,(6).
[2]高慎英.有效教学的新思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5).
[3]郑丽芬.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课堂理论教学与课下模拟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管理学家,2012(14).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专业审核评估;地方院校
一、引言
为了更细更好地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校进行精准的专业建设,高等教育的评估体系已由以校为单位的评价方式转变为以专业为单位的评价方式,如湖南省将在2020年前完成所属高校所有专业的第一轮审核评价。专业审核评价能更细地展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能力,也加大了专业的竞争和淘汰的态势,有利于专业的优化,对高等教育由注重数量发展转为注重质量发展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对地方院校而言,专业审核评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一些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将脱颖而出;挑战是需加强特色不足的专业,以评促建,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而言,因为它是地方院校各专业的一门通识课程,所以将影响到多个专业的审核评价。可见,对它从专业审核评价的视野下进行充分的教学改革非常必要。通过对专业审核评价的研读和教学实践的总结,我们探索出了针对性的面向专业审核评价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具体如下。希望通过该方案推进各地方高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
二、专业审核评估视野下的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
在专业审核评估视野下,我们对地方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1.加强校内协同育人。作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而言,计算机应用课程以服务美术类专业课程提供支撑作用,如电脑美术、动画设计、CorelDraw、Photoshop等课程;而湖南城市学院按专业不同有支持城市建设等专业的AutoCAD、有支撑制造类等专业的3DMax。因此教师在教授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时,需与对应专业课程教师协同教学内容,以形成课程良好的衔接和针对性教学,达到协同育人,目标化教学。这样不仅使计算机应用课程能提前介入专业课程部分,又具有特色,也发挥了课程的定向支撑作用,实现了协同育人的目标。2.组织教师教学竞赛。地方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师由于受地域和师资的限制,需要通过竞赛的方式同外部进行交流提升。教学竞赛先在校内进行,与本校的教师就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等不同形式组织竞赛,先达到校内交流、选拔的目的,以赛促教。然后将校级竞赛选的优秀教师,派到省里参加课堂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以达到与省内高校特别是省会高校交流、学习的目的。然后参赛或获奖教师回校后,向其他教师传授经验,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的目的。3.组织学生学科竞赛。为了提高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地方院校的学生也需要同省内其他高校的学生以竞赛的形式相互学习交流。计算机应用课程已有的赛事包括计算机作品赛、大学生“挑战杯”等赛事。学生竞赛的方式是由教师指导,学生成立团队,经学校初赛后选拔出优秀的计算机应用作品,然后参加省里的大学生“挑战杯”或者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4.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算机应用课程适合组织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因为计算机应用在社会各单位和部门应用广泛。创新创业项目可以采取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由指导老师牵头接洽地方企业,从地方企业的现实需求中找出适合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项目。5.申报专利。计算机应用也适合学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围绕着计算机各个组件再加上美术类专业学生的设计素养,可以在计算机显示屏、键盘、机箱等各方面设计出特色的实用新型专利。由于学生缺乏专利申报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部分可以由教师主导,学生提出创意和设计方案,教师加以指导和申报。6.开展特色教育。为了使计算机应用课程具有地方性特色,体现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课程可以开展世界大学城的特色教育。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时,要求学生建立世界大学城的个人学习空间,一方面便于师生交互,另一方面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色。
三、结语
专业审核评价能更细地展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能力,也加大了专业的竞争和淘汰的态势,有利于专业的优化。地方院校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为此,从专业审核评价的视野下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研究。从加强校内协同育人、组织教师教学竞赛、组织学生学科竞赛、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专利、开展特色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这套面向专业审核评价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也能给其他地方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林静.审核评估视域下地方高校双学位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培训,2016(8):31-32.
[2]李进,刘民钢.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意义与重点[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2):001.
篇4
为此,《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制度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两个部分,《方案》对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式以及评价方式都作出了详细规定。
从设置本意来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考试属性截然不同,前者是水平性考试,后者是选拔性考试,而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尚未建立像高考制度那样严密的考核程序和评定标准,其可信度和效度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两者如何与高招录取挂钩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省高考方案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校招生选拔的参考依据,将两者与高招录取进行“软挂钩”。从发展趋势而言,随着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综合素质评价应逐渐变成高招录取的硬性标准之一。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课程的可选择性。中学各门课程都包含了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而且选修部分又开设了众多系列的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从高考与新课程的互动关系考虑,选修课程内容要求高考设置相应的选考内容,否则,选修课程在中学课程中将不受重视。但是,如此众多的选修系实给高考内容、范围的划定出了很大难题。*省从保证高考信度与效度的角度出发,把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中的部分系列统一划定为考试的内容。对此的相应措施是健全中学教育评价制度,鼓励中学尽可能开设那些没有被列入高考范围的选修课程。
科学命题侧重高考实质性改革
命题是考试的根本所在。从高校招生而言,高质量的命题可以提高考试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将真正有识之士选,提高选拔人才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高质量的命题可以从命题导向、考试方式、试题内容、题型组配以及试题等值等方面引导考生活学活用,有效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因此,命题改革是高考的实质性变革,理应成为高考改革的重中之重。
对此,*省把此次高考改革的重点放在命题改革上,切实发挥高考命题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导向作用。《方案》提出了4条命题原则,即注重科学性、突出能力要求、体现公平性和重视可操作性,并要求建立命题研究机构,加强命题研究。
注重命题科学性主要指提高命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方案》明确要求“命题力求试题设计与课程评价目标相一致,切实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试卷应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并提出“合理控制试题难度”,“避免偏题、怪题”,“命题要努力实现试题结构和题量的科学、合理、适度”。
突出能力要求是指命题指导思想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方案》要求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科思想方法的应用,考试内容力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以往高考注重识记、理解以及简单应用等初级认知目标、陈述性知识占高考内容的比重过大,对策略性知识与高级认知目标的考核偏少。针对这种情形,《方案》把命题重心由知识考核转向能力与素质考核,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分析、综合、评价等策略性知识的考核,力求考试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些措施有助于克服中学消极应试现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高考科目组合看,“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是*省多年来一直推行的高考方案,尽管在调研中,多数中学教师、学生和校长对文科与理科
科的小三科要求实行同场分科考试,而且学界研究认为分科考试比现行的综合考试更有助于提高高考的效度,但考虑到新课程强调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理念,而且综合考试毕竟是高考发展的未来方向,因此新方案仍决定采用“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高考科目组合模式,考试科目、分值权重、时间配置均没有改变。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获得社会大众的心理认可,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而且在中学教学与高招录取实践操作上能较好地实现平稳过渡,有利于新课程的平稳推进,减少不必要的社会震荡,并降低制度改革的社会成本。
多元选才推进招考制度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的分层与分类越来越明显,不同层次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潘懋元教授从学科结构类型的角度把我国大学的办学层次大体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和职业技术型3个层次。3种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研究型高校主要是培养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科研型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职业技术型高校主要培养掌握应用性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本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分层分类客观要求高考改变以往用同一考试标准来为不同层次与类型高校选拔人才的做法,3种层次高校分类招生考试的改革势在必行。
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省高考改革把学术界有关高校分类招生理论转换成为政策实践,大胆探索多元化评价选拔体系,积极推进高校选拔录取模式的改革。在“逐步加大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的考查”的基础上,确定“积极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专业发展潜质的人才”为高校招生宗旨,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首先,经批准的省属“211”本科高校可进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划出一定招生比例,试行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评价的选拔办法。其次,一般本科院校招生则以高考成绩为主要标准,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新生的必要参考。再其次,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在实施各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确定适当招生比例,不需要高考成绩,而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院校测试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招生。3级分层的高校招生制度突破了以往高招把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有利于各类高校选拔适合各自办学定位与专业发展要求的人才,也有利于中学打破以往将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与学生唯一指标的被动应试局面。
民主决策提高方案的合法性
高考方案实质上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行分配与调节的规则体系,而合法性是指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高考方案若要获得合法性并被贯彻执行,就必须符合社会普遍的规范而被社会公众认为是公平、正义、有效的,从而获得社会公众的心理认可与自愿服从。一项政策能否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取决于是否表达和满足了政策主体的利益需求。社会由不同的阶层、群体和个人组成,他们对社会资源分配有各自不同的诉求和主张,往往可能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冲突,为了实现社会发展与稳定,必须确定一个让各个阶层和群体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规则。
篇5
【关键词】workshop 实训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27-01
一、工作室实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实训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高职类院校大多采用工作室项目化教学的方法来开设本课程,项目内容则按照学校特色和课程大纲而定,大同小异。另一方面,Workshop作为高校设计类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已被广泛使用,但通常以培训或课外实践的方式开展,因此workshop与真正的课程衔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考虑通过实训类课程改革来实现将workshop形式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目前实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各门实训课程所涵盖的能力全面性不够。笔者考察了浙江的几所高职院校,以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为例,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不同学期开设了不同项目的实训类课程,但由于每个学期实训类课程所侧重训练的设计能力均成点状分布,因而无法在某一门实训课程中实现所有能力的贯穿运用与线性提升,也难以考察和发挥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
2.实训项目之间的内容连贯性较差、考核关联度较低。目前众多高职类院校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实训类课程在项目内容设置与考核标准的制定上都是独立的,可谓一学期一项目,因此项目之间的内容连贯性较差、考核关联度较低。几个学期下来,虽然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横向扩充,但是难以实现纵向连续渐进,并且难以跟踪检验学生某方面设计能力的提升程度。
3.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缺乏整体性互动与合作
目前众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中,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缺乏整体性的互动与合作,不利于学生设计能力以外的领导、沟通及协调能力等专业素养的锻炼与发展,亦难以形成整个专业的设计氛围与特色传承。而这一点,恰恰是workshop形式的精髓之一,即全年级交流互动。
二、课程改革方案
针对以上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对实训类课程提出基于workshop的工作室实训教学改革方案: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在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原有的点状技能类实训课程课时减半,只在单数学期开课,并于每个复数学期增加一门线性技能提升的产品造型workshop设计实训课程,统一排课,使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同一时间参与实训,全年级师生一年一度均参与其中,采取跨年级教学的形式进行集中授课。目标是实现点状能力与线性能力的共同培养,且实现跨年级的互动与合作。
2.优化课程大纲及评分机制
在课程大纲和授课计划中,可将workshop项目设置为某个设计竞赛或社会项目,目标是将所有产品造型设计的能力学习与提升贯穿其中,包括设计调研、设计定位、手绘创意、电脑效果图表达与模型制作,实现所有设计能力的综合发挥和熟练运用。此外,参考学校的考核方案来完善workshop的评分机制,以此来实现将workshop融入到课程大纲、授课计划、考核方案中去,并以公平和激励原则来带动专业学习和参与技能竞赛的热情。
3.明确各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与目标
大一的学习目标是以专业认知与协助学长为主,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并明确往后的学习目标;大二的学习目标是以专业技能的提升为主,同时熟练掌握业务流程,进一步明确下一年的学习任务与目标;大三的学习目标则是以提升设计综合能力为主,并且拓宽技能竞赛相关知识与实践经验。
三、改革创新之处
1.全面贯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workshop工作室教学的形式,增设一门线性技能提升的产品造型workshop设计实训课程,从全年级师生同时参与实训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改革,既实现了设计能力的全面贯穿与线性提升,也实现了全专业师生的互动与合作,尤其是老生带领新生做设计,兼顾了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2.使workshop完全融入课程:在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对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考核方案做出周全的考虑与调整,使workshop与课程无缝衔接。以workshop的形式开展专业实训课程,可以将实际竞赛项目与社会服务项目引入到课程中,真正把工作室化教学落到实处,更便于竞赛人才的物色与培育。
3.形成独特的专业氛围:workshop跨年级教学的改革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设计氛围与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课程改革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外语院校学生都会在在各个阶段都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并且会根据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个人因素进行评估和调整,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不符合大学生今后所要从事职业要求。学生在就业后经常会出现行业知识缺乏,不懂本行业专业术语,导致企事业用人培养周期长、培训费用大等,或陷入一方面企事业单位急需人才却招不到所要的人才,大学毕业生又急需就业,却没有合适的单位的尴尬境地。
因此,计划将外语院校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学生的职业规划内容和目前外语院校所开设的课程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实际运用与课程设置间的矛盾点,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方案,从而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外语人才。同时最大可能地达到学生所规划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以及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调查课程改革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多方位发展学生的自身素质,拓展各领域知识,提高学业水平,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并指出现阶段外语院校课程存在的不足,以促进不断的完善,以此来达到教学目标。
2.课题研究的内容、对象、方式
收集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初步的统计,了解各外语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学生的职业规划。
本问卷以我校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为对象,结合学校的就业调查,对东语学院日语、韩语、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对英语学院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西语学院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抽样问卷,总计进行了近2000份问卷研究,并通过网上回馈,收回有效纸质问卷及电子问卷合计1304份。在老师和各学院学工部门及学校招就处的协助下顺利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从中了解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和课程改革教学的评价,整理出课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课程的不完善导致的就业问题。
3.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数据收集。下面截取问卷调查的两个主要问题,分析调查结果。
(1)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A.明确 B.比较明确 C.不知道
其中选择不知道的同学有578人,约占总人数的44.3%,选择比较明确的占502人,约占总人数的38.5%,而明确的同学则只有224人,只占了总人数的17.2%。由调查统计可知目前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很低,这也导致了大学生自我评估不明确,没有确定的职业选择,也造成了大学生的自身的潜在优势未能很好的开发,降低了自身毕业后应对竞争的能力。从当今社会的就业情况可以发现有很多大学生缺工作,而职场却又缺的是复合型人才(即称职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加强在此方面的监督,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职业规划对日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2)你觉得在对外语院校哪些选修课程需要进一步改革来适应以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A. 管理学类 B. 法律类 C. 教育类D. 机械类 E. 金融类 F. 纺织类 G. 经济类
调查结果统计如图1所示。
从图表中可以发现经济类和金融类的占的比重比较大,分别占31%和21%。
于此同时,我们还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所开设课程对就业有帮助,但需要完善的占52%。从各别抽样调查的访谈中,有些学生认为,目前经济和金融专业比较有就好的就业前景,进修就是为了能够掌握更多的经济和金融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真正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图表反映出经济类,金融类课程受学生的欢迎度较高。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沟通能力、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学校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增设经济金融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实现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另外我们在访谈中发现有不少毕业生认识到了一些专业商务外语证书在职场上的重要性,例如剑桥商务英语、托业证书、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英语高级口译证书,日语中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等考试,也成为了外语专业学生要步入外企的一个砝码。
图1
三、课题研究改革方案及结论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每当毕业季来临之时,必定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高校的教育情况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最近几年来,高校的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大学生活经常被认为是“混文凭”,间接影响着高校的招生情况。所以很多高校也想用优秀的毕业生来证明自己的教育质量,因此课程改革也显得颇为重要。笔者认为,深化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实质性突破,把专业的价值和就业实战结合起来进一步升华,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结合语言教学,尽早抓起针对各类学生学习类型、方式及就业方向有关的各类指导,注重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要。
(二)选择性原则:着力开发适合学生特色的各种课程,并与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语言类专业所涉及的职场需求,不拘泥于专业书本知识,培养学生跨专业、跨职业能力。
以校为本的原则: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条件,根据校情,建立新的选修课程机制,建设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四)适应性原则:培养及输送企业和社会所需的实用性人才,特别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设各类实践课程,增加灵活多变的实践作业,提供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实践平台和实践时间,增加面试技巧及职场礼仪的专项讲座等。
总之,对于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忽视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方向及目标规划尚不明确,缺乏求职方面所要具备的综合条件,只注重课本知识。实践经验不足,在较大空间上有待进一步完善自己。因此学校可以开设指导大学生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座谈会或实例教案,鼓励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使其了解市场动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视性和规划性。另外根据本校各个学院开设的课程安排和不同年级选课进展情况,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财政学、会计学、剑桥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商法的选修课程,这些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大部分学生的要求,而且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也从另一面也能避免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社会招不到人才的尴尬境地,使就业朝向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伟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案例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春灿.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杨国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03).
篇7
关键词:德育教育;课改;课程设置;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C7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6-0136-03
德育课课堂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的本质和方向。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在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进德育课课程改革,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对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德育课改方案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
1993年、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进行过两轮重大改革。在此之前,中等职业学校没有自己完整的德育课课程体系,1993年第一轮课改,我校根据学制、招生对象、专业类别设置了九门德育课程,这次改革构建了既有别于普通高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程体系。
第二轮德育课改始于2001年,这一课程改革把“政治课”改称为“德育课”,职业指导列为必修内容,必修课程从原来的9门精简为“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将“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更名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拓展了课程内涵,突出德育育人的特点。设置“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充实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内容,注意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这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进入实施阶段。
这次课改德育课的“性质和定位”基本没变。德育课“主要任务”的核心内容没变,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设置,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构成,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4门课,选修课明确开设“心理健康”,同时要求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
对于必修课的教学安排和要求,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选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不少于64学时。其他选修课程由各地根据实际况开设,报教育部审批后由地方组织实施。
德育课改新方案有以下三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充分反映了中国化最新成果,时代感更强,将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4门必修内容之中。
二是进一步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针对性更强,即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教学目标由“认知、运用”二维目标变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增加“情感态度观念”。
三是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实效性更强,单独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保留了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设置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将“心理健康”纳入了德育课程体系。
二、中职校德育课程教学课程设置情况
及教学课时安排
2009年秋季之前,根据大多中职校实际情况德育课课程的开课情况是:一年级新生第一学期进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学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二年级学生第一学期进行《经济与政治》、《哲学基础知识》的教育;第二学期进行《职业指导与职业道德》的教育。其中《职业指导与职业道德》课程使用我校教师和其他兄弟学校合编的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校本教材,其他课程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学生在校学习的两年时间内,有些专业科在教学安排中保证四个学期每学期36课时的德育授课时间,有些专业科只安排了一年的授课时间。2009年秋季之后,大多中职校认真组织制定德育课改新方案实施规划,停止使用校本教材和旧教材,统一使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除库存的《职业生涯规划》外),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安排,确保德育课改新方案如期全面实施,确保教学目标任务实现。
关于选修课中的时事政策教育和其它内容的教育我们是贯穿在德育必修课课程教学中完成,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抗震救灾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国情教育及行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例如在《经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等时事政策的学习和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抗震救灾精神、预防艾滋病的教育、在《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课程中进行奥林匹克精神、国情教育等内容的教育。在授课期间,如果发现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及时向专业科和心理咨询室老师反映,共同实施教育。
根据各专业科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课程,合理安排授课时间,例如财贸科因为专业课上《政治经济学》,就把《政治与经济》课程改为《财经职业道德》。这种调整既符合国家教育部对学生德育必修课内容的要求,也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从学生成人、成才的要求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探讨和改进德育课教学方法,提高
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目前中职校的学生多为中考的失利者,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受传统观念影响,进入职业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人生没有目标和进取心。他们背负着来自家庭、社会鄙薄职业教育的精神压力,部分学生法纪意识比较淡薄,遇事容易冲动,与人沟通能力和情绪自控能力差等问题。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将更早步入社会,对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影响更为直接,中职学生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劳动大军的素质。因此,探讨和改进德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估,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经过几年的探讨和经验积累,目前中职校德育课教师课堂教学授课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1.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以往的单纯老师的“知识”传授转向“小故事大道理”“案例分析点评”“情景设置表演”等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
2.从教师“灌输”转向双方“对话、讨论、互换角色”,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特点;
3.从知识接受转向心灵“感悟”生活“践行”,从学生“受爱”转向师生“创爱”的共识授课方式,把课堂教学和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德育课吸引力。同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观摩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带学生参加就业招聘会,同组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评课,集体研究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活动,取长补短,择优选择,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加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提高教学实效性。改变了以往教师授课条块分割,各司其职的教学情况。
德育课评价标准要坚持知、情、意、行相统一,即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对学生培养情感,端正态度,树立观念,提高能力,学以致用。为此对德育课成绩的评定,德育组老师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进行评定:课堂纪律要求占一定比例,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严格自律,养成遵纪守时的良好习惯;加大课堂提问的分数评定,让学生对知识边学边消化,并积极发言,参与课堂活动,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引导和纠正。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尽量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动态,例如心理健康的测试、法律案例的收集、采访课任老师,给家长写信等等,让学生课后养成看书看报收集材料的习惯,学会走进老师和家长,倾听他们的心声,建立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同时减轻书面知识的考核,侧重能力的培养,使德育内容从课堂授课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保证每位教师的授课材料和考核试卷做到资源共享,同一门课程制定统一的教学评估体系。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规定,从2009-2010学年开始,德育课程将进行相关的改革,重点是提高德育课质量。德育课程改革将注重加强与其他教育的纵向和横向衔接,努力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完成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我们全体德育工作者将认真学习,不断探索,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目前德育课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应打破单纯的课堂灌输、报告宣传的模式,积极采取各种现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德育功能,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加大德育的信息注入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正确区分、辨别、选择和吸收多种社会信息的能力;树立“人人有责” 全方位德育理念,把德育教育同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让德育渗透到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领域,通过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全方位、多渠道开展道德教育。
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学
体育教育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及其改革是相关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在“快乐体育”“全面体育”“终身体育”等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阻碍着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并积极地提出应对对策,是目前相关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1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效
1.1“育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明确
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也需要有明确的理念来指导教学的实施。体育课程改革后,“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明确,主要体现在这样3个方面:(1)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往的体育教学更注重教学计划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如今更加考虑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教学强度适应方面的需求。(2)更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学校开设的课程和体育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而现在赋予了学生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方面更多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3)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更常见的是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现在推行的“三自主教学”模式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更有利于学生培养体育爱好。
1.2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更合理
课程改革后,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模式变化下的课程类型也跟着变得更加多样。改革后的新课程纲更贴教学实际,课程教学更加开放,不再局限于校内、操场上、体育馆内,课程的教学还延伸到了校外课外,比如很多高校开设了户外拓展训练、野外生存等体育公共选修课。伴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更加合理。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都是教师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对重点动作进行演示,让学生分组练习,现在的体育课不再局限于户外教学,还注意与时俱进,结合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是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改革后的体育课程评价不光重视结果,也注重过程中的评价。更凸显出教学评价只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并非教学最根本的目的。
2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改革效果存在校际差异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各高校改革后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虽然大多数高校还是能贯彻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纲要,但仍有一些高校是为了应付教育部的教学评估才在小范围内开展了课程改革工作,而且还忽略了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安排等实质性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改革不仅不全面,还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教学实践的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拥有的资源存在差异,导致在课程改革方面的经验和条件不尽相同。
2.2改革重点不明,层次不清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最主要内容,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同时开展这些改革工作的话难以在各个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效。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应该结合各高校以往的教学实践突出重点,并注重工作落实的层次性。在课程改革中,高校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全盘否定,实施全新的教学计划,这样会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显出成效。另外一个误区就是将改革内容全面铺开,没有轻重缓急。总的来说,就是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时太过照搬照抄教育部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思想,忽略了学校教学和师资的实际情况,容易导致改革的重点不突出,没有层次。
2.3体育课程改革不彻底,缺乏持久性
改革不彻底,缺乏持久性也是现今体育课程改革的另外一个突出问题。体育课程改革面向的是高校的学生和体育工作者,学生是参与的主体,体育工作者是负责落实体育课程实施工作的,也是改革的执行者。在很多高校中,教师和学生只是在改革的初期表现出兴趣和参与积极性,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积极性就会一日不如一日。比如,在一些高校中,主要的体育课程都集中在了低年级。这会导致学生在前期培养的体育锻炼意识和掌握到的科学锻炼方法不能持续下去。对学校而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工作得不到延续和传承。
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改进对策
3.1树立全面、循序渐进的课改理念
改革不是个别学校的任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所以需要有更全面、循序渐进的理念来指导体育课程的改革。改革应该面向所有的高校,在具体落实时应该结合高校以往的教学情况,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改革纲要修正存在的问题,探索出适合该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案。不能盲目追求短时间内提升改革的效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该有重点,有先后。各个高校实施改革的经验水平参差不齐,可以在高校之间组织经验交流和研讨会,可以要求有经验的体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学者共同商讨改革方案。
3.2设置精品课程,带动体育课程的改革
改革开放讲求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再带动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富裕。教育的改革中也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每个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多少不一样,很多高校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会由于受到教学场地、教学配套的体育器材、专业教师数量的限制,使得改革工作难以进一步推进。这种资源上的校际差异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这就要求各高校能利用好现有的一切资源,结合自身的优势,去打造一些体育教学的精品课程。高校应该将体育教学的资金和师资力量更多地投入到这些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去。通过先开设好这些课程,可以带动学生和教师的改革积极性,积累课程改革的经验,以便后期将改革延伸到更全面的课程中去。
3.3构建“大体育”的教学概念
教学的目的会随着面向对象的改变而改变,在中小学开设体育课程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为了鼓励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也要注重身体锻炼。大学的学生拥有更多可支配的时间,对于这一群体来说,通过体育课来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不再成为上课的目的,所以大学的体育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该有“大体育”的教学概念。大学的体育教学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自主提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单一的课堂教学是难以满足这种教学目标的,因此在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应该多结合户外训练、体育运动竞技赛等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科学的锻炼方法,帮助其养成锻炼的习惯,运动竞赛能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
作者:张丽丽 钊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体育教研室
参考文献
篇9
二、教育部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的常设组织机构,并组成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育专家以及教育实践工作者共同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为课程改革的国家决策提供研究咨询意见,负责新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新课程实验的指导。
教育部在部分师范大学建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承担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课程改革任务,开展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验,进行课程研究人员及实验教师的培训,提供课程研究信息和咨询服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当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积极开展新课程的实验。实验区将分层推进,滚动发展,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确保2000-201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并运行起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三、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中已经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本指导纲要的实施,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承担起课程改革的领导、组织和协调的职责,比照国家级专项,相应划拨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四、为了保证新课程体系的实验与推进,必须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加强对与课程改革实验有关的中小学校长、教师、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干部和教育科研人员的培训。
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必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相互配合和衔接,在培养适应新课程的合格师资方面,任务更加艰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已经启动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应按照课程改革的精神,同课程指导纲要的实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中小学教师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
通过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务聘任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并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收非师范专业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从教,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各级教研机构今后10年的中心工作,要把研究、指导、推进课程改革作为主要职能,参与制定课程改革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加强对学校实施课程的指导,做好相应的调查与评估工作,提供多方面的咨询报告和总结报告。
省级教研部门要与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和专家工作组保持密切联系,并与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
发挥其它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我国课程研究的专业队伍。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原则,建立教育部门、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有效机制。要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扩大社会各界讨论的机会,引导公众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进一步健全家长委员会和社区共同参与学校课程改革的机制。
篇10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 考核方式 应用型本科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已经不光只需要理论性人才,而更多需要的是能够懂得生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国情下,许多高校开始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以应用为目的,以解决生产为主的技术性本科,它主要强调学生的社会需要和就业导向。这就需要学生更多的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作为理工科学生进入高校所学习的第一门实验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为今后学习本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物理实验考核的重要性
虽然各高校开始加大了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认识,并陆续制定了许多的改革方案和教学方法,但是就目前的形势看,仍然存在重视理论而轻视实验的误区。例如,随着各高校学生的不断扩大,就会出现实验仪器数量过少,多人使用一台实验仪器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一些学生虽然对物理实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自主能力较差,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佳,不能达到教学目标[1]。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大学物理实验的考核方式有关。现阶段大学物理实验考核的方式有很多种,大体包括“实验考试”、“笔试考试”、“论文考试”等。这些考试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考试形式过于单一不能面面俱到的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达到因材施教。所以,加大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方案
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开设在大一的下学期和大二的上学期,根据国家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要求,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具体现状,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所涉及的实验主要以应用为主,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物理实验的考核的内容既要包括理论知识,又要包含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2-4]。因此,根据实验的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将考核方式贯穿到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创新考核”三部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的考核方案和评分细节如下。
(一)平时考核。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不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大学物理实验更加重视平时的实验过程,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由于平时考核又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实验报告四部分,为了更好的量化平时考核的成绩,将四部分内容进行细致分配,即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实验报告分别各占平时成绩的10、40、10和40。其中,实验预习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来评定学生对本次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仪器的调节和操作程度;数据采集主要评价学生在整个实验中的认真态度;实验报告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等,实验报告的撰写主要来自于课下,它能够检验学生在整个实验环节的认识程度和知识运用情况。所以,平时考核的合理分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整个实验的操作。
(二)期末考核。期末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的掌握情况。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有试卷考核和实验操作考核,其中试卷考核只单凭一张考试题不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各学校学生的不断增加,大面积采用实验操作考核的方式会造成很大的困难。为了减轻负担,期末考核可采用“口试+操作”的方法,这种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20。具体的实施方案是设置100到200道题签(根据学校理工科学生的多少设定),题签主要包括口试题,口试实验的原理、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及数据处理方式等;操作题,具体操作某个实验的一部分等。考试期间,让学生随机抽取题签完成题目,根据回答或操作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这样的期末考试既能检查学生对基本物理量测量、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还能够减轻工作负担。
(三)创新考核。创新考核主要是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和熟练掌握实验仪器的能力。创新考核占总考核的10。具体的实施方案是针对某些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完善方案,最终达到最佳的实验设计。例如,重力加速度的测量、电表内阻的测量、电表的改装等等。这种创新考核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的实际研究能力,使学生更加的热爱物理,并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中去。
三、总结
我们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创新考核”这种考核方式贯穿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整个环节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如此,这种考试方式的实施,教师也能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整个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培养了应用性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5]。
参考文献:
[1]蔡青,向安平.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贵州大学学报.2004,21(7):61-65.
[2]刘义,孙文斌,李海金.大学物理实验考核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2,
29(1):125-130.
[3]刘义,孙文斌,汪文明.大学物理实验量化平时考核研究与实践.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28(1):122-123.
[4]陈晓莉,陈洪,刘存业.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1(5):196-199.
- 上一篇: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
- 下一篇:保险最安全的理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