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发散思维 创新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用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以灵活多变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积极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找准教学的发散点,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一、关键词语为发散点。

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要言不繁,启发几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领略,自必使学生大有受益。”如在教学《养花》一课时,可抓住学生对“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一句的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理解“劳动创造美”的含义也不再困难。

二、以教材中的“矛盾”为发散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教学中,我们教者以此为出发点,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认识分歧,先“异”而后“同”。例如在《火烧云》一课最后写到:“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都不像,什么也看不清。”表面看来,有些矛盾,让学生读课文,展开讨论。这正是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极快给人们带了的真切感受。经常以类似的“矛盾”为发散点,学生也比较适应,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总会自觉的细读课文,探究发现“统一”之外,偶有分歧,也会辩论的热火朝天。课堂活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活了。

三、学生独特的感受为发散点。

在《可爱的草堂》教学中,让学生谈谈自己觉得草塘什么地方最“可爱”为进程随机调控,学生乐学,教师也教得轻松。

四、以学生的质疑为发散点。

在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文时,有学生质疑:既然拉纤是一个很苦很累的活,为什么这些纤夫还要拉呢?干别的不行吗?教者根据这个疑问,将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学生,借机引导学生发散:仔细看图,细读课文,想想纤夫们愿意拉吗?为什么?既然那么不愿意,为什么还要拉呢?如此发散,学生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也就会理解得更深刻。

其实,在许多课文中,作者往往留下了很多“空白”给学生能够想象的空间。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列宁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后来主动给姑妈写信认错,列宁到底在信中说些什么,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给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代列宁给姑妈写封信。再如《坐井观 天》一课小鸟鼓励青蛙跳出井口,那么青蛙跳出井口后会是什么样,会怎么想,会怎么做,让孩子们试试写一下,或是做个手工画也可。有时候看图作文时,可以大胆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可以和老师不同意见,鼓励和老师辩论。闲暇之余,很多的文字不妨画画代替,很多的社会现象不妨做个漫画,画画也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作文既动脑又动手,更能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作文时,鼓励学生多角度审题,多放少收。在指导学生作文审题时,鼓励学生多侧面,多角度,深入而灵活地审视题目的内容、要求,指点学生领悟题目蕴含着的新意和深意以及比喻义或引申义,帮助学生发现特点,提示规律,引导学生显示创新思维的审视变通性,领悟灵活性等。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从事物的不同角度,从正反方面进行审视,写出新颖独到的作文,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多侧面立意。多侧面立意,即立出新意,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不落俗套地确定积极、富有新意的中心,突出创意,使作文蕴含一定的创新成分显出新特点。

我们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在语文课上闪亮发光, 一 、 要善于引导,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思维。 二 、 要善于保护,对学生提出的新见解、新观念,应该充分肯定。即使是与自己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我们也应该认真考虑,认真对待,以鼓励为主。 三、 要多加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关系到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高低。一个人的创新,通俗地说就是想到了他人没有想到的可能性,出其不意、高人一筹的创新之处,就是想到他人不会想到、不可能想到甚至是不敢想象的可能情况,做他人认为是不可能做或者不敢做的事情。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能善于独立思考问题,能不断提出与过去不同的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具备创造能力。

篇2

一、看一看、想一想,发现问题

家庭中有许多物品,它们形状各异,这些都可以作为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材料。如一圆形的盘子,可以让幼儿看看“像什么?”孩子可能会说像车轮、皮球、月亮等。还可以用豆子、萝卜等实物,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像什么,让他说得越多越好,大人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说,引导孩子观察、发现,不断扩大想像的范围。

在不少的家庭中,“故事”是一种易被幼儿接受的形式,那么,利用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也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思维是行动的前提,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为幼儿的创造力准备良好的基础。

平时给幼儿讲故事,可以先讲前半段,后来怎样了呢?让孩子去想,去说,等孩子说完了,最后再告诉他答案,或者只讲开头和结尾,中间部分让孩子编。还可以让孩子想一些“假如……”的问题,如“假如你是一只小鸟,你想怎么样?”“假如天上总是不下雨怎么办?”“假如月亮可以取下来,你用它做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都是训练幼儿发散思维,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好材料。

二、制造小障碍,想想怎么办

生活中常有各种事发生,当问题出现时,不要急于给孩子答案,可以先让孩子去想办法,这样会使孩子得到心灵的满足,从而锻炼幼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夏天,母亲和孩子一起吃冰激凌,故意少拿一把木勺,然后请孩子想想怎么解决。孩子会想出“用舌头舔”、“两人合吃”、“一个先吃,一个后吃”、“将木勺折断变成两根”等等。最后,母亲和孩子一起讨论哪种方法最好,选出最佳方案。

又如,锻炼幼儿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途径,向幼儿提出,怎样让烫开水快点变凉呢?孩子会说:“用嘴吹、用扇子扇、放进冰箱、加冷开水、加冰块”等。再如,如果地上有些废纸,你怎样把它弄出去?孩子会想出:用扫帚扫、用脚踢、用风吹、用吸尘器吸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创造力也能得到发展。

三、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多让孩子动手,会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篇3

【关键词】 扩散思维;扩散思维的应用;能力培养

一、什么是扩散思维

多触电思维是扩散思维的另一个名字,顾名思义,从一个点出发把问题发展向多个关联的方向. 在思考的过程中,完全培养了思考主体的主动性. 小学时期,应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模式,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样看来扩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生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这种懒惰使填鸭式教育方法猖狂. 在数学学习中,要充分调动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对这一问题多方面的探索,使孩子们能将自己置身主动的位置,去思考、探究,不仅对学习知识点有益,更能激发孩子对数学的热爱.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词语“创造性思维”,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扩散性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它仅仅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个问题可能发展的不同趋势,而“创造性思维”是结合了扩散性思维及集中思维. 将发散的观点及可能性集中筛选后,选择最优的,就是创造的过程. 这也说明扩散思维是自身必要的能力. 下面我们将介绍扩散性思维的优点.

二、扩散思维的优点

1. 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

学生的个性在小学的时候会有一个初步成型,在这个时候我们尤其不能仅仅一味地追求学习的成果,而是过程中对孩子学习习惯以及个性的培养. 扩散性思维使得学生们培养了主动思考的能力,而通过对思考问题方向的回顾,可以对自己的思考方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根据经验在以后的思考中也会轻车熟路,是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之中,能及时发现在学习中自己存在的盲点,在课堂讨论中及时解决. 我们一直强调,学习是自己的事,学生的主动思考才能真正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

3. 使学生们更富有创造力

我们刚才讨论了创造力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不同,但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 学生要想富有创造力,必须加强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力”是科学进步的灵魂,让我们的小花朵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责任.

4. 增加了课堂上师生的交流

虽然,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无可避免的就会使课堂时间增加,但是通过老师对学生提问题的扩展方向,可以对学生的性格,以及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也会使学生乐意与老师进行交流.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能力,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三、具体应用到课堂上应该怎么做

1. 创设问题情境

先设立问题,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时问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问题一定要生动有趣. 问题合理而有趣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循序渐进就会不停地引发学生去思考它. 比如在算数问题上,问题可以这样设立. “大家平时最爱吃什么水果?”“如果苹果是大家最喜爱的,那么我们三刀可以把苹果分成几部分?”“如果是六部分,要分给爸爸、妈妈、你和妹妹,怎么分?”这对以后的问题求和,问比例都是可以询问的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可以询问小朋友自己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在设立的问题情境中,有效调动学生的扩散思维.

2. 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生动有趣,就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学生如果不积极地思考就会使思维懒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是去除懒惰的最好办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障碍、设置冲突、引入问题、增加问题趣味性等等方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让学习不是任务,而是兴趣所在.

3. 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一般情况下,能够激发我们的兴趣的、激发我们自主思考的内容往往更容易记住. 在小孩子的世界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让学生有意识的求异,利于学生不拘一格的思维的形成,即发散性思维. 在设置问题时,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 多种形式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途径有很多,“一题多问”、“一图多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 多种形式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思考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的思维发散,那么我们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就达到了.

四、结 语

小朋友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小朋友的想象力得到抑制,并不利于小朋友们的发展. 在数学学习中,老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提问题,去培养小朋友们的发散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扩散性思维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质,这种求异的发散性的思维使得孩子的个性得以发展.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水平更先进,使我国的教育成果更喜人.

【参考文献】

[1]袁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培养及应用[J].科学咨询,2009(6).

[2]张志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9(2).

篇4

[关键词]艺术感觉 创新思维 独立自主 发散联想 激发创新

进行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树立全新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特别要摒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式”、“实践发现式”、“讨论探索式”等美术教学新理念。

目前,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是“简笔画”教学法,第二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第三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其共同特征是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学生学习绘画的目的,教学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让他们从小学会从最平凡的事物上发现美,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去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身心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那么,什么是艺术感觉呢?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包括“多情善感”、“浪漫超脱”等等。人有没有艺术感觉,其差别是很大的,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比一般人更“多情善感”。“多情”就是感情丰富,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有艺术气质的人往往都感情丰富,见到什么都能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或是将感情移到别的事物上,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有艺术感觉的人,对美的感受力特别强,能从平凡的、很多人视而不见的事物中发现美。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形成对色彩、造型和结构等的敏感性。除此之外,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以及通感等方面的训练也很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闻、去踩……然后把自己感觉到的说出来,最好能画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

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要能感受美,就要懂得欣赏美,所以艺术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欣赏的内容应该广泛,自然风景美、动物美、人体美、建筑美、服饰美、生活美,以及各类艺术的美等。至于美术这门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美术的形式感。美术方面的形式感包括空间感、均衡感、节奏感、色彩感、韵律感、透视感,以及形象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对变形和比例的把握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这些感觉,然后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创造出新的艺术。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兴趣。所谓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它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一般来说,兴趣越广泛的人感情也就越丰富。

美育的主要目的之二,就是要培养学生超脱现实的审美态度。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但要能理解作品、欣赏作品美,还要学会用语言、用激情,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情景中去。教师要会“引”,学生才能“入”。只有真正进入作品情景中去,学生才能陶醉其中,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什么叫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是积极的、有变化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的心理基础是自信心、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所谓自信心,就是自己认为自己行,有能力创新,思维良好。教师和家长应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发现和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拥有自信心,绝不能轻易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只有在创新思维良好的状态下,人的潜在能力才充分地发挥出来。

创新思维的方法是形象的积累、发散思维和内部整合。美术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创新思维与创新想象有密切关系。形象思维又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具有的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特征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需要依赖并经常对这类思维进行训练,以保证美术创作练习的完成。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应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才能对他们提出恰到好处的学习目标和恰如其分的学习要求。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创作活动应由教师引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由师生共创的交互创作完成。学生的美术创作一般表现为偶发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时兴趣所致,突发奇想,但瞬时即变,待到动手操作时,可能又改变了想法,其作品的创作完成,还需要教师的不断赞赏与激励。

篇5

记忆是指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中遗留的印迹,印迹的保持和再现表示记忆的存在。良好的记忆力是积累知识经验的基础。 新生儿第2周,妈妈以固定的姿势喂奶,就建立了这种条件反射,说明2周的新生儿已出现了记忆。 1岁的孩子能再认相隔10多天的事物,3岁时能再认几个月前的事,4岁时可再1年以前的事。3岁时的记忆可保持几个星期,4岁时可保持几个月,4岁以后可保持更长的时间,一般来说, 人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只能追溯到四五岁左右。 婴幼儿记忆的特点为记得快,忘得也快;记忆的内容和效果很 大程度上依赖于事物外部的特点,如对鲜明的、形象生动新奇的、 他们喜欢的事物,就能无意中记住,且记得很牢。记忆不精确,只是片断的、不完整的,记不住主要的、本质的内容。 幼儿的机械记忆比较好,他们能对不理解的东西产生记忆,并 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它们,所以常常记错,曲解词义。更高级的理解记忆和逻辑记忆才能记忆大量的信息,所以在教幼儿背诵比较深奥的古诗时,要记住幼儿的记忆特点,仔细听他的发音是否准确,对一些生疏的词是怎样理解的,如果不懂,要向他们解释清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只满足于孩子会背。适当的训练有助于孩子记忆力的提高。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要针对孩子记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

1.运用教具,形象记忆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物体,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激发幼儿情感的事物,容易被幼儿识记。幼儿在学习知识中,教师能恰当的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幼儿就能产生形象记忆,提高记忆能力。

如:学习数的组成、加减法,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利用教具演示、讲解,幼儿就能理解知识,加之幼儿动手操作,很快掌握了知识。又如:音乐课学习歌曲, 运用图片或实物等教具向幼儿解释歌词,就会帮助幼儿记住歌曲内容,并达到教学目的。其它各科知识也是如此,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教具,就会使幼儿轻松的记忆知识。

2.开展游戏,潜能开发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

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的确,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和智力。教师把知识融于游戏之中,可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记忆。如"潜能专家特训营游戏"等。认识水,再水中放入各色插塑玩具,先让幼儿进行玩水游戏,通过在水中玩插塑,让幼儿知道水是无色的,再让幼儿用小竹篓盛水,用手抓水,从而知道水会流动,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掌握了水的性质。

3.多种感官,尝试记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

如:认识纸,让幼儿用手把纸放水里看纸吸水,把纸放在火上烧一烧,用手撕一撕纸。通过实验,幼儿记住了纸的四个秘密。又如:小班认识西瓜,通过看、摸、闻、尝,了解了西瓜的颜色、形状、味道,最后让幼儿画西瓜,加深了尝试后对知识的记忆。"潜能专家特训营游戏"中的记忆拼版色彩十分丰富,是锻炼幼儿各种感官的最好的游戏。

4.找准异同,

如:认识鸭子,可在认识嘴、脚时,出示鸡,让幼儿比较鸡嘴和鸭嘴的形状,鸡脚和鸭脚的样子,根据不同,明确记住鸡、鸭各自的特征。

5.发散思维,创造记忆发散思维是思维者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

因此可让幼儿多进行发散思维,创造性的掌握和记忆知识。在教幼儿学习知识时,要引导幼儿从多个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寻求多种答案,通过创造记忆知识。 如:引导幼儿用"天"字组成"天气"、"白天"、"星期天"等不同含义的词。又如:认识沉浮,教师可出示大小、颜色都相同的皮球、铁球各一个,让幼儿想出多种区别不同材料的球的办法,让幼儿在发散思维中达到识记的最佳效果。

6.布置作业,任务记忆积极发展有意记忆,对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有重要意义。

开始可把记 忆任务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联系起来,以后渐渐给他们提出一定的任务,让幼儿有目的的记住一些东西,培养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如:认识长方体,除在幼儿寻找长方体的东西以外,还要让幼儿回家找一找什么是长方体的,以此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再如:在幼儿园学习了儿歌或歌曲等,可让幼儿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带着 任务去记忆知识。

7.加强复习,强化记忆学过的知识。

篇6

[关键词] 幼儿 创造性思维 动手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幼儿的创造思维可以在他们的许多活动中表现出来,其主要特点是敢于大胆想象,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制。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语言教育活动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3岁~4岁的幼儿仍然处于口语敏感期,所以也是我们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良好时机。如在小班创思活动课《有趣的故事》中,我让幼儿先思考故事里有谁?它们在干什么?后来又怎样了?最后又怎样了?再引导幼儿专注地倾听,并随故事的情节开心、悲伤、感动……使幼儿逐步有了表达的欲望。

我班大部分幼儿能根据图片内容学说完整的句子,初步建立“语言表达要完整”的意识。比如,“小熊马特在吃饭”“小熊马特在玩玩具”“小熊马特在……”等等。在平时的课堂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大量的表达自己的机会,在户外活动时也可随时随地让幼儿练习口语表达。如教室墙上的装饰画就可以让幼儿自由的讲一讲:你喜欢这副画吗?为什么?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达吗?街上的广告画也可以让幼儿说一说:你觉得画的是什么?它是做什么广告的?总之,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教育契机存在,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并充分利用,就会使孩子受益终身。所以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创设良好的语言教育活动,幼儿的整体素质也将全面提高,也将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观察能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起点

3岁~4岁的幼儿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逐渐丰富,他们对周围一切不懂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很想知道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开始变得爱问问题,喜欢问:为什么?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探索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能够耐心地回答幼儿的问题。在思维活动课《聪明的小鸡叽叽叽》这个单元里,让幼儿通过可爱的小鸡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着重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观察能力。孩子们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小鸟为什么会飞?小鸡为什么不会飞?”“母鸡为什么会下蛋而公鸡不会?”“小鸡是从鸡蛋里出来的,我是从哪里来的呢?”“南瓜有妈妈吗?”“谁是它的妈妈?”“小狗、小猫又是从哪里来的?”等等。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因为好奇心是孩子主动观察,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动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起点。

三、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基础,如果没有思维的发散,就不可能具有良好的创造力

3岁~4岁幼儿的形象思维刚刚开始形成,这时侯就开始注重幼儿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幼儿将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就像在一张白纸上打上一种美丽的底色,底色定好了,就更容易描绘出宏伟的蓝图。但由于这时候的幼儿知识、经验都非常缺乏,所以他们的思维也就会比较单一、狭窄。对此,教师要通过一些具体可感的东西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给他们多种选择,来拓宽幼儿思维的渠道。

在学《山羊的南瓜》一课时,我通过山羊妈妈用南瓜给小山羊做了6种不同的食品,(如南瓜冰激凌、南瓜粥、南瓜汤、南瓜面、南瓜饺子、南瓜饼等)让幼儿意识到了:一样东西,可以变成很多不同形式;在这次思维教学活动中,引发幼儿思考除了这几样,南瓜还可以做成哪些不同的东西?结果每个幼儿的回答都不一样。有的说:南瓜可以做南瓜糖果,南瓜条、南瓜汁、南瓜蛋糕、南瓜面包、南瓜三明治。有的还说:南瓜可以做南瓜面具、南瓜小汽车、南瓜灯笼、南瓜足球、南瓜房子等。使得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散,打破思维的局限性;同时,再通过各种有趣的水果图卡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拼出各种各样有趣的水果小人,如苹果小人、葡萄小人、西红柿小人等。幼儿的思维路径拓宽了,思维的散发性也就开始建立了。

四、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对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俗话说“心灵手巧”。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还有句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动手能力是创造力的组成因素,通过动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动手能力,通常指是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已经通过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得到证实。

但在现实中,许多孩子的动手能力比较弱,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问题跟家长有很大关系。许多父母包揽孩子能做的事,不给孩子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条件,剥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没有独立做事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谈什么创造性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下面来说说我的几点做法:

1.指导幼儿做手工,如折纸、剪贴

2岁半的幼儿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到3岁时可学2~3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4~5岁可以剪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我们老师可让家长在家多辅导幼儿多做手工以发展手的技巧。在幼儿园可利用美术课或在美工区多引导幼儿做多种手工,让幼儿在动手的同时培养创造能力和直接促进思维的灵活转化。

2.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整理玩具、打扫房间、洗小物品

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特别是家长),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学习擦桌子扫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帕等。不许包揽孩子能做的事和剥夺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权利,多给幼儿自我发展的机会。

3.给幼儿提供一些操作性强的结构材料,使他们既动手又动脑

在动手时,让孩子学会技巧和专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发挥创造性思维。

篇7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的灵魂,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力。通常我们觉得创新与幼儿教育无关,其实不然,幼儿的知识经验少,世界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那么神奇,那么具有吸引力,所以他们好奇、好问、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这说明幼儿不仅有创造性,而且幼儿期还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那我们如何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呢?

1 在各项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

1.1 在语言活动中:讲故事时,我们应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机会,从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的习惯。这样的方式,比单纯的告诉小朋友结果要好的多,因为他给了幼儿想象的空间,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看图讲述时,我们可以采取倒叙的方式,让幼儿充分的去猜测,充分的去想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步步的设悬,一步步的解答。自始至终的过程幼儿始终积极主动,有利于幼儿发散思维的培养。我想那种传统的语言教学法很难促进幼儿的创造力的培养――对于故事的名字、故事的人物,教师把这作为非常重要的问题来提问,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对幼儿也没什么促进作用。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采用能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形式来活动。

1.2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创编歌词,还可以让幼儿为歌曲自由的创编动作,幼儿好动,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动起来会使幼儿感觉到“如鱼得水”般的快乐,而在幼儿快乐活动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能力。我们要避免那种一句一句教的机械的教育方法,这使课的本身失去了活力,孩子也只是一味的机械的模仿,调动不起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1.3 在美术活动中:绘画是一项极富创造力的活动,对幼儿来说极为重要。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组织绘画教学,创造轻松快乐、自由自在的气氛,让幼儿大胆的想象、大胆的创造。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我们要帮助幼儿观察,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我们应多带幼儿到户外去看看,增加幼儿的感性经验,开拓视野,激发绘画兴趣。视野开阔可以使孩子的想象更为丰富,因为所有的想象都离不开客观的原形,只有看到的多了,孩子才会画出有猪鼻子,企鹅身子,蛇尾巴的极富想象力的图画。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评价的正确性。我们要表扬有创造性的作品,而不是单纯画的像的作品。不要说“某某第一个画完了或第一个做完了,真棒”因为可能有的孩子在想象别人从没有想过的东西,在积极的创造,这当然需要时间,如果我们一味的表扬快的幼儿,那真正有创造性的幼儿可能会为了追求表扬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并以后只追求快而不再去积极的想,多么可怕的表扬。

2 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

幼儿教学中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幼儿的教育很重要,毕竟地区孩子能在家庭和社会中感知各种具有文化的情境,但孩子成长的明天是他的将来,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光适应文化教育远远不够,孩子以后面临的是这个开放而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有要积极创设情境营造孩子接受各种科学文化的熏陶。

每个孩子的智商、能力都是不同的。而那些各方面发展一般或偏下的孩子,他们在集体中处于不显眼的地位。他们的进步与成绩很容易被老师忽视。因为他们再努力、再进步,做出来的事跟“优等生”相比还是差得远的。他们由于不易得到表扬,老是品尝不到取得成绩的快乐,又易受到批评,就会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个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孩子,成功和失败对他来说是无所谓的,也就谈不上什么创造精神了。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时,要以正面教育,积极鼓励为主。对于能力弱、控制力较差的孩子和各方面优秀的孩子,要用不同标准来评价,特别要注意发现能力差的幼儿的进步,哪怕某一方面有微小的成绩,都该及时地肯定、鼓励和表扬,来强化这些幼儿因取得成功而欢乐的心理,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常识活动中:我们要给幼儿营造创造环境;多提问、多启发,为幼儿营造产生新办法,新形象的环境;多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为使幼儿思维物质化奠定基础。另外我们还可以建构创造角,为幼儿提供发挥想象、创造性地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空间和条件,充分的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可让幼儿自己探索皮球、哑铃等的玩法;在有规则的活动中,幼儿玩熟后,可以改变规则,或让幼儿自己去创造玩法等。

篇8

一、阳光课堂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1.培养正确的学习志向。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老师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培养正确的学习志向。只有拥有正确学习志向的学生才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转变“为了家长学习”或是“为了老师学习”的错误观点,当学生主动去承担学习的这份责任的时候,他才能够真正发自内心去爱上学习,使语文课堂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活”起来。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方面的“灌输式”教育显然不能够保证年龄较小的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的本质,这就需要老师循循善诱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让孩子的态度从“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例如在学习《群鸟学艺》一文时,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可爱的鸟类图片,在开始授课之前将鸟类图片贴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们今天的学习主题是鸟,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会立刻被调动起来。兴趣是学习^程中最有效的动力,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孩子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阳光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1.尊重孩子的独立思想。

语文教育中需要相互的尊重,但相互协助并共同进步是语文教育的目的所在。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协助并且提供学习条件的作用,然后便是传授学生基本的理论以及学习的方法,并尊重孩子存在的独立思考的想法,让学生能够独立学习,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思维才能使中小学生更加投入学习的氛围中。

2.多制造独立思考机会。

新课程的目标中也提到过,要重视培养孩子独立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便需要教师多留给孩子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多制造让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在思考之后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讨论活动。例如在学习文章《少年闰土》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鼓励学生对闰土的形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3.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独立观点。

由于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不同,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让孩子多多表达自己的独立观点,让孩子之间相互交流,接触更多不一样的观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可以有效促进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

三、阳光课堂重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

1.多积累。

语文作为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已经成为了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每个人都需要且必须掌握一门语言,才能实现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从而在社会上立足。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不仅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还有语言形式的积累,另外还需要多积累有关文学方面的片段,提高文学素养。

2.多拓展。

孩子的语文学习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课本中的内容虽然都是精心编排的优秀内容,但因为课本不可能收录所有优秀的内容,我们应该在空余时间多进行文学内容的拓展。组织各项文学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通过活动来感染学生,使其慢慢地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实体化语文的学习内容,让知识不再虚无缥缈,而是存在于现实。语文无处不在的道理应该被大众所接受,将教育融入生活中可以说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感受生活。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用规定一节课需要解决几个内容,多让学生思考提问,通过回答不同角度发现的问题,来完善一个课题的讲解,从而达到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的根本目的。

篇9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幼儿园教育,是盲目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育。这种方式不仅会抑制大多数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很多不良影响。众所周知,学龄前儿童因为年龄的关系,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太长时间,并且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这些特性,根据孩子的思维特点和喜好,将更多的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中去,进而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意义

1.帮助孩子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常说“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就是提倡执教者要在乐趣中传授知识,学生们要在乐趣中学习。“寓教于乐”对于学龄前儿童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的仅仅是知识的单方面传输,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这种方法不仅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使他们养成一些不正确的学习方法,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将游戏融入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是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做出的重大课程调整。一方面,能够让孩子们从小培养学习兴趣,更快适应学习环境,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让孩子们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在课堂学习上,让他们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吸收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习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需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鼓励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就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模式,它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重心有教师的“教”逐渐转移到学生的“学”。在课堂游戏中,孩子们能够充分表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游戏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设计

1.拼图游戏

在游戏化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拼图游戏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在完成拼图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设计拼图时,可以选择孩子们平时喜欢的卡通人物作为拼图模板,再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将拼图设计成不同的块数以区分难度。这样一来,孩子们对拼图的兴趣会大大提高,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能在不断练习中得到提升。

2.手工作业

小孩子的认知能力比不上成年人,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比成年人丰富得多。幼儿园的教育更多的是要去激发孩子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因此,在课堂上插入一些手工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老师们在组织手工活动时,可以为孩子们准备好相关的材料,让孩子们自由分组或独立去完成他们的手工制作。活动结束后,老师要鼓励孩子们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手工作业,使他们能够更加投入参与到活动中去。

3.小组竞赛

小组活动是一种培养孩子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好方法,同时也能够让孩子们在平时的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老师们要多融入一些小组活动,如小组知识竞赛。老师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然后针对近期学习的知识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们以小组的方式参与答题。一方面,孩子们通过组内讨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意识;另一方面,竞赛的方式也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4.故事演绎

老师们也可以考虑在课堂上融入一些寓言小故事或生活中的小故事,组织孩子们分角色来演绎。孩子们也需要接触社会,也需要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这些东西往往无法从课本中学习到。通过对小故事的演绎和重现,能够帮助孩子们深入浅出地理解做人的道理,建立孩子们的是非观。这种方式的教育效果往往比直接说明道理更有用,同时也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5.讲故事练习

真正地理解知识,需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到的知识转述出来。盲目的让孩子多读书或许并不能够有效地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反而让他们对读书产生抵触心理。老师们可以考虑在课堂上增加讲故事环节,每天鼓励不同的小朋友将近期读到的故事讲述给其他小朋友听,最后再由老师对这些小故事做出总结和评价。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孩子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能够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正做到将读到的知识与心中所想结合起来,最终用自己的语言呈现给别人。同时,鼓励小朋友们给他人讲故事也能够鼓励他们多阅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结论

篇10

实例B:美国一个小学美术教师,在昆明进行教学交流,看到中国孩子的画技非常高,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画让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画了同一个事物――圣诞树,原因是教室墙上贴着一棵圣诞树,当美国老师把圣诞树覆盖起来后,那些画技超群的孩子竟然无从下笔,瞪起了眼睛。

一、中国教育的误区

分析以上两个例子找到答案:范画孩子的眼晴孩子的手,最后由手把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晴到手的过程,一个类似“拷贝”的过程。长此以往,孩子的绘画就仅仅是一个由眼晴到手的过程,他的眼睛有画,心里没有画。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由于在他眼里只有别人的画,于是在他心中就很难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来。

我们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误区:

一是以为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

智力是一个人各种能力的综合,它的高低取决于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人先天最少存在有智能”,不了解孩子的资质与潜能,盲目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不但会事倍功半,而且会影响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是以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

智力包括记忆力、想像力、观察力、思考力等。吸收知识可以锻炼记忆力、丰富想像力、提高观察力、增强思考力,但是智力的发展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过程,比如需要适当的营养、需要健康的心理环境、需要正常的社会化等。这些“需要”都绝不是吸收知识可以完全替代的,把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其结果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

三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培养创造力必须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所以说,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这是中国素质教育的误区。

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也就是说,创造性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因此,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

所谓“教”,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育计划、目标、要求及内容,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教育的过程。“教”绘画就是把绘画的“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至于如何让孩子画他自己的画,教师却做得不够。

凡是能传给他人的,一定是可以重复的;而可以被他人重复的,则一定不具有创造性。例如,绘画的“知识或技能”是可以从A传给B又从B传给C的。创造性是潜伏在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性,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也是无法从A传到B的,因此,幼儿的创造性是教师培养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最后它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孩子创造性的环境。

例如:

1.讲出一种特性,让幼儿列举有此特性的事物,鼓励幼儿列举得越多越好。如谈话活动“什么东西在变”,启发鼓励孩子去发散思维,他们会说出无数个“变”:有看得见的“小树越来越高”,有感觉到的“气温越来越热”,有速度上的“车越开越快”,有时间上的“人越来越老”等。

2.提出某一事物,让幼儿列举其用途。如常识课上,结合认识“水”,让幼儿说出水的用途,孩子会说出“水能喝、水能浇花、水能发电”等。

3.画出一些图形符号,让幼儿大胆想、大胆说。如画一个“O”,让幼儿说出想像的事物,孩子会说出“像太阳、像眼睛、像轮胎”等。

4.故事课上,老师只讲故事情节,请幼儿给故事起名字;或讲到结尾部分戛然而止,请幼儿续编结尾。

在幼儿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方法还有许多,以上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新《纲要》的指导下,教师要更新“教”的理念,树立起“教”的目的不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才能全面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