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支持保障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金支持保障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金支持保障措施

篇1

现各灌区大部分末级渠道为土渠,部分已配套的田间工程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维修养护,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浪费水的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项目区的灌溉效益和经济效益。加之末级衬砌渠道大多冻胀或老化失修破损严重,土渠渠坡滑塌、淤积严重,输水渗漏损失较大,引水困难,渠道建筑物配套不全。

农民群众对工程管护意识不强,在思想上不重视。一方面不愿意投资对田间工程进行日常的维修养护;另一方面由于村级管理落后,致使渠道破损严重,部分已无法正常使用。

鉴于干谷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存在的以上问题,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县水务局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到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本次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主要是通过三年的时间实施在渭河、散渡河、藉河流域的灌区的工程建设,山丘区以雨水集蓄利用为主,高级阶地以提灌为主,河谷区以自流灌区节水改造为主,进行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和万亩以上灌区末级渠系的配套,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适度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并制定了详细的保障措施

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计划成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建设用地、协调等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2.质量保障措施。积极推进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认真贯彻“三检制”和质量终生责任制,切实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

3.技术保障措施。制定施工工艺及操作程序,以严格的技术规程保证工序质量,进而保证工程质量。

4.进度保障措施。甘谷县将制定周密的施工计划和合理的施工组织,并在施工中不断地得到优化,以保证年度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5.资金投入与整合保障措施。积极争取农田水利资金项目,整合农田水利项目资金,加大农田水利工程资金的地方配套投入,保障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需求。

6.宣传保障措施。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标语、墙报大力宣传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对在建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

1.建立管理机制,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前期规划及工程设计须由具有乙级资质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项目建设严格按项目法人责任制、施工招投标制和施工监理制。工程建设所需物资、材料由项目法人组织招标采购。

2.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使工程发挥更大效益的基础依据。项目首先要申报,对工程地点、规模、投工、投资计划等,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实施。

3.建立施工准入证制度和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取得水利施工准入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人员、生产设备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施工人员为标准确定,施工准入证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放并检审。

4.建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和实行严格奖惩制度。在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要以竣工报告形式报请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同时施工单位也要报经甲乙双方共同签字盖章的施工保证资料和必备资料,汇总的真实完整资料一套备案。

篇2

一、总则

(一)目的

为了保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我市财政部门能及时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保障各项处置工作顺利开展,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工作原则

1、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成立财政应急保障工作指挥机构,统一指挥财政应急保障工作。

2、各负其责,协调配合。财政部门应按照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统一部署和财政管理体制规定,落实应急保障责任,并与相关部门相互支持,协调联动,切实保障应急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行。

3、反应及时,保障有力。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强预警监测和前瞻性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财政部门应按统一部署,立即启动应急保障预案,确保各项处置工作及时,有序开展。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市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的财政应急保障事项。

二、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1、市财政局作为全市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综合协调主管部门,负责及时了解突发公共事件进展情况,加强与市直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研究提出财政应急保障政策措施建议并组织落实。

2、市财政局成立突发公共事件财政资金应急保障协调小组。负责市级财政应急保障工作,由局长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包括人秘股、预算股、国库股、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乡财局、会计委派管理中心、综合股、行政政法股、教科文股、经建股、农业外经股、财政监察室、政府采购办、培训中心。局外联系单位包括市人大财经办、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人民银行*市支行、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及其他相关部门。

3、市财政局应急保障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由预算股承担(电话:*)。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保障协调小组各成员迅速行动,在职责范围内具体执行规定的任务。

三、预警监测和报告

(一)预警监测

市财政局要实现与市级各部门应急监测和指挥调度系统的有效衔接,综合分析、科学判断监测数据和动态信息,加强应急保障措施和决策机制的超前研究,提高处置效率。

(二)报告

1、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需要市财政给予应急保障的,相关市直部门或乡(镇)政府应及时向市政府和市财政局报告。

2、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包括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影响程度和损失程度;已采取的主要措施、事态发展预测及控制程度;相关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启动情况,需要财政解决的突出问题等。

3、报告一般应为纸质文件。紧急情况下也可先电话报告,随后报送纸质报告。

4、局内处理程序:报告由人秘股承接,人秘股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局长汇报,并按局内职责分工,通知到相关股室(单位)负责人或财政应急保障政策协调小组成员。如相关业务股室首先接到报告,可以先行处理,再通知人秘股。(市财政局人秘股联系电话:*)

四、应急响应

(一)响应程序

1、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市政府启动相关市级应急预案后,市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随之启动。

2、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措施,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快速拨付方法等方面。

3、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全局性和局部性两类。

4、对造成全局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可同时采取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快速拨付等应急保障措施;对造成局部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可只采取部分财政支出政策或资金快速拨付等应急保障措施。

(二)财政收入政策

1、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和个人,市财政局会同市级税务部门,及时研究提出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并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报批。

2、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市财政局应及时会同有关部门拟定临时性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建议,并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报批。其中:属于中央或省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政府性基金,由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市直部门报告中央或省有关部门,提出减免政策建议。

3、因执行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优惠(减免)政策而减少的财政收入,原则上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由同级财政负担。

(三)财政支出政策

1、财政支出政策包括: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单位、个人的损失,由相关责任人给予补偿,没有直接责任人或责任人无力承担的,政府可根据情况给予适当救助和支持;在一定时期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为、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给予贴息;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其他财政支出政策。

2、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财政负担的经费,已在年度预算中专项安排且项目确定的,财政部门应及时拨付资金;需要由部门预算进行调剂的,财政部门在保证人员工资和必要支出外,可要求各预算单位调整部门预算的支出结构。部门预算调剂工作应按照规定程序办理。

3、年度预算安排和调剂不能满足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需要时,财政部门可提出动支预备费、超收使用安排等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及时追加相关部门的预算和对困难地区的补助。紧急情况下,财政部门可根据市政府的指示,先安排资金,再按程序补办相关手续。

4、军队、武警应地方政府请求,支援地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经费,由市级财政负担。

(四)预算调整

突发公共事件对财政经济影响特别严重、年度预算难以平衡时,市财政部门可提出压缩财政支出,以及调整财政预算的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五)资金拨付

1、市财政安排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资金,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拨款。

2、对同级主管部门的拨款,应在接到拨款申请后一个工作日内办理完审核和拨款手续。

3、对乡镇的资金拨付和调度,原则上应在一个工作日内办理完审核、拨款和调度手续。

五、后期处置

(一)监督检查

1、市财政部门应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应接受审计、纪检部门监督、检查。

3、对于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总结评估

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结束后,市财政部门应及时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进行清算,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价。

(三)信息

1、突发公共事件财政资金应急保障措施及实施情况等信息的,坚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原则,具体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2、市级财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及时将本地区支持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拨付情况及应急响应过程、应急措施和应急效果的综合评估情况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及相关主管部门。

六、附则

(一)预案管理与修订

1、本预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动态管理。市财政局可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变化,适时对本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市财政部门将本预案报市财政局备案。

(二)制定与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市财政局制定并负责解释。

篇3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提供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政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1.3.1本预案适用于我区行政区划内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以及发生在区外或境外对我区可能造成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的财政应急保障。

1.3.2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

1.3.3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和影响程度,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分为四级(具体分类标准按《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相关专项预案的分级标准执行),财政保障响应等级也对应分为四级,即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财政保障响应。

1.4工作原则

1.4.1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常备不懈,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配合、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保障有力的原则。

1.4.2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措施,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快速拨付办法等方面。根据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采取相应的财政应急保障措施。对造成全局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可同时采取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快速拨付办法;对造成局部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可采取财政收支政策或资金快速拨付办法。

1.4.3加强应急保障措施和决策机制的超前研究,提高处置效率。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机构及职责

2.1.1领导机构

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安排全区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财政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区人大财经工委、区政府办公室、区发改局、区国税分局、地税局、人民银行支行和突发公共事件相应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应急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随着区级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的启动,决定启动区级财政保障预案,并组织开展财政应急保障工作。

2.1.2日常工作机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财政应急保障工作,办公室设在区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由区财政局局长兼任,成员由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区国税分局、地税局、人民银行支行和突发公共事件相应主管部门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根据领导小组的要求,认真研究应急资金保障措施和相关财政政策,并组织实施;及时安排、拨付财政应急资金,确保落实到位;做好相关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应急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2.2组织体系与应急联动机制

2.2.1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后,各成员单位立即按照各自的职责,快速反应,沟通信息,密切配合,按以下分工及时开展工作。

(1)资金保障组

由区财政局、区发改局、人民银行支行、突发公共事件相应的主管部门组成,负责安全和筹措应急保障资金;紧急调拨资金并落实到位;安排对征用的设备、物资和场地等进行补偿的资金;向上级财政提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资金补助申请。

(2)政策拟定组

由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区国税分局、地税局、人民银行支行、突发公共事件相应的主管部门组成,负责根据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对受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单位和个人以及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机构,在财权范围内研究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政策的调整,并组织落实;对影响较大的突发公共事件,报请区政府或市政府作相应的政策调整。

(3)监督检查组

由区财政局、突发公共事件相应的主管部门组成,负责对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2.2各成员单位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工作的内部运作流程由各单位另行制定。

3应急准备

3.1为了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提供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区财政保障应急领导小组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及时协调各相关部门,筹集与应急工作相适宜的应急资金,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

3.2应急资金的来源

3.2.1建立应急保障专项资金。由区财政建立应急保障专项资金,保证一定的额度,用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应急保障。

3.2.2动用年度预备费。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在当年的预算编制中,按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一定比例设置预备费,优先用于处置当年预算执行中的突发公共事件。

3.2.3年度预算调整。在必要时,财政部门在保证人员工资和必要支出的前提下,协调预算单位调整优化预算支出结构,优先保证应急支出。

3.2.4申请上级补助。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财政部门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和对口管理部门申请,获得资金支持。

3.2.5社会捐助资金。社会各界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捐助资金应该用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捐助者有捐助意愿的,严格按捐助者意愿安排;捐助者无捐助意愿的,由接收捐助的同级民政、财政部门提出初步意见,报政府批准后统一安排。

3.2.6其他资金来源。必要时,突发事件相关单位和主管部门要优先动用责任人和保险公司赔款、历年结余、临时贷款和其他单位自有资金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程序

4.1.1发生一般(IV级)突发公共事件,启动本预案。领导小组率工作组赶赴现场确定保障方案,开展相应的保障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对乡镇(街道)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财政保障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

4.1.2发生较大(III级)突发公共事件,启动本预案。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政府汇报,并提出启动市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建议,领导小组率工作组赶赴现场确定保障方案,开展相应的保障工作。同时,请求市财政给予支持、帮助。

4.1.3发生重大(II级)突发公共事件,启动本预案。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政府汇报,并提出启动市级和省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建议,领导小组率工作组赶赴现场确定保障方案,开展相应的保障工作。同时请求市财政、省财政给予支持、帮助。

4.1.4发生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事件,启动本预案。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政府汇报,并提出启动市级以上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建议,领导小组率工作组赶赴现场确定保障方案,开展相应的保障工作。同时请求市财政、省财政和中央财政给与支持、帮助。

4.1.5如果上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在我区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启动之前已经启动,那么我区财政应急保障预案随之立即响应。

4.2财政收入政策

4.2.1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和公民,领导小组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上级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研究提出税收优惠政策建议,按审批权限逐级上报。

4.2.2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领导小组及时拟定临时性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建议,按相关审批权限报批后执行。

4.2.3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优惠(减免)政策到期后,突发公共事件对相关行业、企业和个人的影响仍然较大的,按原审批程序报经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优惠(减免政策)期限。

4.2.4因执行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优惠(减免)政策而减少的财政收入,原则上按照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负担。对减收影响重大而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按程序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上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4.3财政支出政策

4.3.1对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单位、公民以及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机构,由领导小组及时提出财政支出政策,报区政府批准执行。

4.3.2财政支出政策包括: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公民个人、行业、企业、单位的损失,由相关责任人和保险公司给予补偿,没有直接责任人或责任人无力承担的,政府可根据情况给予适当救助和支持;在一定时期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给予贴息;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其他财政支出政策。

4.3.3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需财政负担的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属于中央政府事权的,按程序积极向中央反映,争取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属于省政府事权的,按程序积极向省政府反映,争取经费由省财政负担;属于市政府事权的,按程序积极向市政府反映,争取经费由市财政负担;属区政府事权的,经费由区财政负担;属乡镇、街道政府事权的,经费由乡镇、街道财政负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和财政困难的乡镇、街道,区财政从财力和资金调度上适当给予帮助、支持。

4.3.4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财政负担的经费,已在年度预算中专项安排的,财政部门应及时拨付资金。需要由部门预算进行调剂的,财政部门在保证人员工资和必要支出外,应及时协调各预算单位调整预算支出结构。预算调整工作按照规定程序办理。

4.3.5年度预算安排和调整不能满足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需要时,财政部门可提出动支预备费、超收使用安排等方案。特殊情况下,经领导小组批准,可先安排资金,再按程序补办相关手续。

4.4资金拨付

4.4.1财政部门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资金拨付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建立紧急预案拨款和用款的“绿色通道”。

4.4.2对区本级部门或预算单位突发公共事件的拨款,由区级财政部门以文件形式下达应急资金预算后,用款单位接到有效通知,即可从本单位现有账户中支用资金;财政部门应在当日或次日上午10点前办妥相关拨款手续,确保应急资金及时拨付用款单位。

4.4.3对乡镇、街道财政部门突发公共事件的拨款,由区级财政部门将应急资金预算及时下达相关乡镇、街道。乡镇、街道财政部门在接到有关预算执行依据后于当日或次日上午10点前办妥相关拨款手续,确保应急资金及时拨付。

4.4.4乡镇、街道财政部门收到区级财政部门应急资金预算后,如财政存款不足以支付的,要确保应急资金到位,并及时向区级财政部门申请增加资金调度额度,区级财政部门及时办妥下级财政的专项资金调度工作,保障应急资金的预算执行。

4.4.5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和配合财政部门、用款单位做好应急资金调度和款项拨付工作,建立健全特别是节假日的应急资金调拨保障机制,保障用款单位对应急资金的支付,提现等工作。

4.5应急采购

4.5.1因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采购,可以不适用《政府采购法》的有关程序和规定。

4.5.2除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以外的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采购,经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批准,可采取竞争性谈判方式和单一来源方式进行采购。

4.6应急结束

4.6.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结束,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相应结束。由领导小组宣布解除应急措施,恢复正常工作。

4.6.2财政部门应及时将本地区支持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拨付情况等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

5应急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5.1财政部门应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2财政部门和突发事件主管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的处置特点及应急资金管理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管理。

5.3应急资金的管理、使用,实行专人、专账管理,保障资金的安全、有效。

5.4区级各有关部门要定期向区财政部门报送应急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区级各相关部门要定期向上级对口部门报送应急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上级各相关部门对下级对口部门应急资金使用进度和执行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5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财政部门应及时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资金进行清算,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价。

5.6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附则

6.1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变化,由区财政局适时对本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报区政府批准实施。

篇4

一、充分认识推进船型标准化在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船型标准化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利用率,改善内河通航秩序,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优化运输组织,改进内河船舶技术条件,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加强保护环境,推进节能减排,是提高内河航运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还有助于推进沿江船舶建造、船用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沿江地区经济发展。

二、加快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推进工作力度。按照《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通过部省(市)合作,进一步加大推进工作力度,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保障措施,加强宣传发动,合力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部省(市)将进一步深化研究新时期船型标准化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

三、合力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的措施。

(一)落实经济鼓励政策。

交通运输部负责协调落实《实施方案》明确的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各省、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实施方案》明确地方财政承担的补贴资金。有条件的省市可在《实施方案》确定的经济鼓励政策之外,进一步出台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的相关优惠政策。

(二)强化行政措施。

交通运输部所属航务、海事、航道、船闸和船舶检验部门,及沿江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定,保障《实施方案》明确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确保统一政策全线联动。

篇5

一、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应适应WIO新规则,利用有效的法律机制对其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根据WTO协议,其成员国可以利用四大自我保护法律武器:即必要的保障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反配额。而我国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与之相配套。我国的国有外贸企业一方面在某些不应该受到特殊保护的地方,受到了过多的法律保护,而另一方面在其应受到一定保护的地方却又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障。

首先,我们应积极利用世贸规则中的“保障条款”和《保障措施协议》,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其具有可实施性,保护我国国内产业的发展。我国已有法律明显不能适应这方面的要求。现行《对外贸易法》仅在第24条和第29条简单地涉及到保障措施,前者为服务贸易,后者为货物贸易,但操作性差,与WTO的保障措施有较大差距。建议借鉴世贸组织保障措施的规定,尽快制定这方面的实施条例,其应包括货物、服务两方面。实施保障措施的规定要尽可能多样化,如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减少国内产业遭受的损害或损害威胁,维护国家安全等。另外,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反倾销、反补贴法规,提升其立法层次,与WTO规则接轨,并增强其可操作性,以便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

其次,我们要抓紧制定《反垄断法》,而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系统的《反垄断法》。如不尽快填补我国法律在这方面的空白,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的垄断势力便会难以遏制。

最后,我们还需加强对WTO规则下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1995年1月到2000年5月,各成员国向WTO贸易争端解决机构(DSB)提起的贸易审诉案件多达194件,贸易摩擦主要表现在:(1)使用技术贸易壁垒,以保护人类健康和消费者安全为由设置障碍,(2)反倾销。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成立半官方的法律咨询与援助机构,建立反倾销机制,以有效解决各类国际贸易争端,利用WTO规则,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

二、在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应加强服务市场的职能,为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加大力度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加人WTO谈判的承诺,我国将进一步改革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近期的工作重点,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外经贸领域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二是继续严厉扣・击走私、逃汇骗汇利骗取出口退税违法犯罪活动。三是整顿市场竞争秩序,制止对外低价竞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适应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于2000年1月1日起再次下调关税税率,使关税总水平降低至15.3%,取消了21种机电产品的配额,许可证及特定进口管理措施同时应进一步放宽企业获得进口经营权的资格和条件,形成多元化的经贸格局。

(三)、建立全新的扶持服务机制。一是通过运用适当的补贴手段(这里的补贴不仅包括资金支持,还包括税收减免、低息融资等)支持中国的产业技术开发,达到出口结构优化的目的。二是创造企业开拓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服务机制,包括利用国有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运营资金和资金融通、风险分担、信息传输、技术培训、项目评估等内容。使政府的扶持从单纯为企业山口贸易服务转向为加速企业国际化进程服务,激励企业的国际市场创新能力,提供降低风险的支持措施。要建立起以企业为核心,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的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出口担保配套服务机制。

(四)、我国的外贸宏观调控体制须与WTO规则相协调。政府对经济干预的范围应比较明确,从而限制公开的或隐含的成本,政策、法规框架中被证明不利于生产的许多方面应被逐一放弃。要建立和健全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按照WTO的规则增加外贸立法的透明度,以促进国内重点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保护国内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国内稀缺资源,实现进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建立良好的进出口经营秩序,保持进出口平衡发展。另外,我们在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也应改进政府机构。建设一个能对有竞争力的市场起支持作用的商业外贸环境是国家对外贸领域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一环。

三、在加入WTO后,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应尽快转变

长期以来,外贸经营领域国有资产配置带有明显的计划和行政色彩,表现为现有外贸企业大都不是根据市场经营需要和竞争优势,而是按照条条块块和不同的商品建立的。因此,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地,外贸企业的结构、名称和经营的商品几乎是一样的,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注定没有多大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这种同构、同质性,使企业经营很难上规模,做大做强。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对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机制予以改变:

(一)、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外贸企业制度创新,为外贸企业转制创造适当的条件。从产权制度改革人手,积极推动国有大中型外贸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通过规范上市、与外商合资、相互参股和股权置换等多种形式,实现产权多元化。对中小外贸企业,可以尝试通过放宽职工持股比例、鼓励其他经济成分参股、购买、兼并及股份合作等形式实行公司制改造。要减少国有经济成分比重,使更多的投资者对企业承担责任。

篇6

关键词:中小河道;治理;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143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小河道治理的内容及意义 

1、中小河道治理的主要内容 

中小河道治理是指为提高中小河道的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兼顾河流水生态环境而展开的以堤防加固和新建、河道清淤疏浚、护岸护坡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治理项目。 

2、中小河道治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人们对水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逐渐加强,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已经成为增强城镇竞争力、提升城镇品位、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崇明中小河道众多,通过对中小河道的治理,能够有效改善引、排水条件,提高区域防汛除涝能力,减轻因水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减少岸坡水土流失的发生,从而减轻河道的淤积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达到节约河道维护费用的效果;还可以改善河道水质,提升区域周边水环境质量,提高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高质量的用水保障,为实现两高一优精细农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地区生态形象,有力地推动地区及整个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步伐和力度,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产生明显的综合效益。

二、中小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1、中小河道治理工作缺乏全面及系统的规划

根据《上海市骨干河湖布局规划》及崇明岛实际情况,崇明岛规划河网分为骨干河道和其他支河,骨干河道是指崇明岛内环岛运河及南北向的纵河,其他支河是骨干河道的细化及补充。目前《崇明岛域水利规划修编》对岛内骨干河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而中小河道属于其他河道范畴,由于中小河道量大面广,导致相关部门对其管理的权限较为分散,所以中小河道的治理目前缺乏全面而又系统的规划,这就导致对中小河道进行治理时没有统一的依据,各相关部门的具体执行标准不能够统一,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是在表面上得以解决,但是问题的根源还是存在,这个问题是中小河道治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2、防洪标准难达标

承担河道两岸及周边日常排水是中小河道的主要功能之一,目前,大部分中小河道现状堤顶高程没有达到《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若要达标,一般需要加高堤顶高程,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堤顶高程加高后,阻碍了两岸及周边的地表径流自流入河,需补充采取径流入河措施,相应地会增加工程的投资,同时,加高堤防需要大量的土方来源,而岛内土方较为缺乏,若外购土方,同样需要增加工程投资,此外,中小河道治理又缺乏明确的规划标准,因此,在目前的中小河道治理工程中,堤顶高程难以达标,一般是维持现状,局部十分低洼的地方适当加以培高。

3、河道配套设施不完善 

在很多镇、村级中小河道中,由于没有完善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和系统,部分生活、建筑垃圾无序堆放在河边,有的甚至直接倾倒入河;再次,受到市政设施和地理因素的制约,截污不彻底,一些生活污水和工农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河,使水质急速下降,造成河水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破坏了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

4、工程前期工作较复杂

近年来,崇明县中小河道治理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展开,其中,前期工作是较为复杂而关键的。前期工作涉及到工程范围内影响工程建设的建筑物、树木等的动拆迁,岸后土地的临时占用,堆土区域的确定等一系列问题,做好前期工作是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但是前期工作需要与周边老百姓及各相关部门做好全面妥善的协调,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地沟通,才能落实解决问题,因此,前期工作是比较复杂的。

5、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崇明中小河道量大面广,其治理管养对资金的需求很大,部分河道治理由于资金筹措难度大而搁浅,部分河道治理后由于管理资金配套不足,存在管理缺陷,使河道治理效果大打折扣,资金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小河道治理工作推进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中小河道治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对中小河道治理的全局规划 

 对中小河道的治理工作做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划,是治理中小河道的基础。在对中小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多种问题进行解决时,要把全局规划作为指导的基础,并按照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及标本兼治的方针对中小河道进行逐步的防洪减灾、防治水污染及利用水资源方面的治理。在规划时,对治理目标、标准、内容及措施等要明确,使中小河道治理工作有据可依,有据可循。上文中提到的防洪标准难以达标,也应通过全局规划,根据规范及地区河道实际运行情况,明确区域防洪标准,在河道治理时,若难以一步到位,也应逐步加强,最终贯彻落实,使河道治理的效果不打折扣。

2、通过工程保障及加强管理等措施提高河道水质

加快推进截污纳管工程,同时,采取雨污分流措施,严禁各类污水随意入河,雨水则可排入自然水体中;拆除沿河违章建筑,合理布置垃圾处理站点,以减少污染物的来源和垃圾的随意丢弃;相关部门落实责任,加强管理,重视大众教育,提高大众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呼吁公众参与河道管理,体现公众的主人翁地位,众人齐心协力治水保水。

3、政府保障措施

中小河道治理项目涉及周边居民及多个相关部门,单靠水利部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因此,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各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有了政府的保障,许多措施才能得以实施,才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4、资金保障措施 

地方政府要切实保障中小河道治理资金投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强年度计划管理,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段逐步实施。中小河道治理和管理权主要在地方,除中央资金重点支持外,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尽快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明确市、县配套资金比例和资金筹措责任,确保项目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同时要合理利用各类专项资金 ,多渠道筹集地方配套资金,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结束语

随着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立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崇明县中小河道数量众多,分布较广,加快推进中小河道治理,提高水系防汛除涝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崇明岛水环境质量,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促进崇明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崇明岛域水利规划修编崇明县水务局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1.08.

篇7

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相对于其他的一些建筑工程来说具备着其自身独特的特点,首先,其工程规模一般来说比起其他的一些工程都大,工程的时间也长,整个工程掌控起来就比较的麻烦,另外,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对于具体的技术操作要求更为严格,容不得一丝的马虎,因此,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控制就比较的困难,但是因为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的特殊性,其后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必须得到严格的保障,所以,做好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的质量保障工作是极为关键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要想做好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的质量保障工作却并不容易,基于其规模大、耗时长的特点,能够影响到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质量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进行控制的话就极不容易,很容易因为自身的一点疏忽造成整个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的失败,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的质量保障工作,努力把质量保障工作做好。

二、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的质量保障措施

做好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的质量保障工作并不容易,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也必须从各方面入手综合把握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的质量保障工作,只有如此才能切实做好质量保障工作,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管理到合同,再到经济措施等三方面针对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进行必要的质量管理。

(1)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管理在任何一个工程项目施工中都必不可少,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因为其规模大的特点更是应该加强管理工作,为质量保障工作打好基础,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细节做好管理工作:

1、方案的制定。

任何一个工程在施工前都必须做好相应的方案制定工作,这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同样也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在制定相应的工程方案时,我们需要考虑的内容有很多,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环境因素、技术措施、成本价格等都需要我们事先进行考虑,然后综合各个要素制定出最为合理的建设方案,进而指导后期工程的顺利进行。

2、做好细化管理。

当前细化管理在各行各业中都有所涉及,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把细化管理运用到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中来,正是因为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规模大,设计内容多,所以我们才难以进行整体的管理,而细化管理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细化管理把整个的工程细分为很多小的项目,然后再针对这些细节进行管理就容易多了,当然在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参考建设图纸,严格按照图纸规定的来进行管理和审核。

3、严格施工技术。

具体来说和施工质量联系最为密切的还是施工技术,因此,我们就必须确保在施工中施工技术的准确性,再进一步就是说再选择施工团队时要确保该施工团队具备施工的能力,能够准确无误的进行施工,避免素质低下的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另外,在具体的施工中我们也应该做好具体的监控工作。

4、保障施工设备。

设备也是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施工中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施工设备,这些施工设备的状态也决定了工程质量的优劣,因此,我们也需要确保这些施工设备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5、确保施工人员素质。

施工人员的素质不仅仅包括其专业素质,其本身的素养对于整个工程来说也是意义重大的,一个高素质的施工人员能够尽职尽责的完成本身的工作,而素质有待提高的施工人员则很可能因为松懈造成不必要的质量问题。

(2)做好相关合同的签订和保管。

合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施工中我们会和各种各样的施工团队和合作方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多情况下无法解决都是因为没有相关合同作为依据,可见合同对于工程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合同对于工程的质量保障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施工前签订必要的质量保障合同,一旦发现施工中存在和合同不相符的工程项目,就可以以合同为依据责令施工方进行整改,确保工程的质量,另外,在一些材料的选购和器械的租赁上也应该签订必要的合同来进行管理,这样不仅方便我们对于整个工程的掌控,还能够确保材料的质量和器械的正常工作。

(3)经济手段的合理利用。

一个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对于土木工程和房建工程这样的大型工程来说更是离不开资金,并且还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支持整个工程项目的运行,比如我们在材料的购买时如果没有资金的话就难以买到合格的材料,甚至可能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最终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此外,对于工程施工现场中的工人来说更是需要我们确保具备足够的资金来发放工资,一旦没有工资的话也就无法确保施工人员的顺利施工。

三、结语

篇8

【文章摘要】

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微型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提出重庆市微型企业融资发展战略,并提出融资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本文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参考依据,以便促进重庆经济发展。

【关键词】

原因分析;融资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1 重庆市微型企业融资状况

据统计,截至2012年2月,重庆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609.54亿元,较年初新增416.45亿元,增长3.16%。其中重庆市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余额合计1962.5亿元,较年初增加185.03亿元,增长10.41%;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549.48亿元,较年初增加43.93亿元,增长8.69%。综合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与个人经营性贷款来看,2月末,合计余额达到2511.98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8.47%;2012年合计新增228.96亿元,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54.96%,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6.87个百分点。2013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小微企业贷款1.03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企业贷款的42.6%,较去年同期提高9.9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2.5%,较年初增加1.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3533.3亿元,比各项贷款增速高6.3个百分点。

2 重庆市微型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2.1 微型企业信用等级普遍较低

由于我市微型企业成立时间短,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流动资金不足,财务信用问题明显等特征,重庆市微型企业信用等级普遍较低,这直接影响了微型企业的贷款评估报告,使得许多微型企业不在金融机构融资名单范围内,再加上一些贷款成功的微型企业信用意识淡薄,还款不及时,资金使用不规范等情况时有出现,这给金融机构带来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微型企业贷款的积极性,进而堵塞了微型企业的各种融资渠道。

2.2 微型企业主总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据调研数据显示,我市微型企业主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含中专、技校)及大学专科文化水平,在这三个学历层次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1.1%、33.7%和27.4%,大学本科以上文化水平仅占13.3%,表明微型企业主受教育程度低,企业人员素质不高。重庆市微型企业的企业主,大部分是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大学生,他们的自律能力差,管理粗放无序,诚信意识淡薄,贷款的道德风险增大,再加上银行信贷追责制度,银行发放贷款给微型企业的可能性降低。

2.3 微型企业融资渠道及方式狭窄

重庆市微型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亲友借贷、银行借贷、民间借贷等等。从表2.1可以看出,微型企业发展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自有资金,约占66.5%;其次是亲友间借贷,约占32.3%;通过银行(信用社)贷款的比例仅16%,说明获得银行贷款比较难,民间借贷的比例更小,仅占4.6%,“融资难”矛盾突出。

数据来源:重庆市发展微型企业促进就业的支持研究报告。2011年

3 重庆市微型企业融资发展战略模型构建

本文将政府、银行和保险三方合作,共同参与分担风险,构建了微型企业融资发展战略——“小额贷款保险融资”。该战略又包括三种类型,即: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战略;小额贷款信用战略;小额贷款责任保险。

3.1 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战略

从当事人角度看,保证保险的投保人是债务人,被保险人则是债权人。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是由贷款企业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凭借保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审核后向企业发放贷款。出现风险时,保险公司根据责任比例和偿还顺序向银行代偿欠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免担保、免抵押的贷款保证保险,由保险公司承担一定的贷款风险; 另外一种是抵押贷款保证保险,通过提高企业抵押物评估价值的方式,增加小微型企业信贷额度。

3.2 小额贷款信用保险

信用保险是指债权人向保险人投保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即债权人作为权利人要求保险人承担由于债务人的信用风险而使自身遭受利益损失的风险。小额贷款信用保险是由银行向保险公司投保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保险公司承担由于债务人的信用风险而使银行遭受利益损失的风险。

3.3 小额贷款责任保险

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小企业贷款担保责任险是由企业先向担保公司申请担保,担保公司向保险公司投保责任保险,三方共同审核后,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一旦出现信贷风险,担保公司先负责偿还银行贷款,共同处置反担保抵押物后,再向保险公司索赔不足部分。

4 重庆市微型企业融资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4.1 微型企业要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

微型企业必须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才能赢得市场,提高企业的获贷能力,进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作为微型企业的企业主,他是企业信用文化的倡导者、示范者,必须立足企业长远利益,在企业具体的生产运营过程中切实宣传企业的信用文化,将信用观念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用实际行动树立信用观,使整个企业形成良好的信用氛围。另外,信用理念制度化,建立企业与员工、员工与领导、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信任机制,将一部分或者全部权利授权给下属员工,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支持他们的工作,从而有效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参与信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帮助微型企业最终赢得外部融资支持。

4.2 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积极引进企业所需的专业管理人才,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各部门管理人员积极参与企业融资管理,帮助企业顺利获得资金。同时,还要对引进的人才进行培养,辅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晋升渠道、广阔的成长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位人才的潜能,更好的为微型企业服务。

4.3 拓宽微型企业的融资渠道

银行组织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以拓宽微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要重视微型企业的贷款服务,建立健全其“微贷”服务部门,有针对性的为微型企业提供服务。二是扩大政策性银行的服务范围,将一部分高科技微型企业列入重点项目单独资金支持,落实股份制商业银行“微贷”服务,增大地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

【参考文献】

巩委伟.重庆市小型微型服务企业亟待加大扶持力度[J].决策导刊,2012, (06):29-31

篇9

论文摘要:服务型政府的任务是着重于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其目标是发展社会事业和保障并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农村社会保障是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只有完善农村社会保璋体系,才能提高整个社会保障水平。

1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1.1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在国外是没有服务型政府的说法,而是国内学者在研究新公共服务理论时,逐渐演化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执政理念。所以,关于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学术界并无统一的定义。

    张康之教授在其所发表的((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一文中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即“服务型的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的语言表述就是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服务是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刘熙瑞教授认为,服务型政府就是在“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文章经过综合理解,概括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服务型政府涵义:从经济层面来说,政府要纠正市场失灵,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订公平的规则和加强市场监督,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从政治层面来说,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要确保为市场各阶层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实现有效的治理而不是统治。从社会层面来说,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健康发展。

1.2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美国学者罗伯特·b.登哈特和珍妮特·v·登哈特在所发表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文中提出公共行政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以公民为服务对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协调运作和有序发展。这一理论为我国现阶段“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新公共服务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一是政府的职能是服务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政府逐渐转变职能,即帮助公民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同时集中精力与公民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二是政府的目标是追求公共利益。公共行政人必须促进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也即要创立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责任。三是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富有社会责任心的公务员和公民能卑奸地促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并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四是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项目可以通过集体的努力与合作过程得到最有效并且最负责任的实施。五是承认责任。公务员不仅应该关注市场,还应关注宪法、法律、政治规范、职业标准、社区价值观和公民利益。由于这些都是政府行政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所以政府就得为其行政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六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对于公务员而言,利用基于价值的共同领导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不是试图控制或掌控社会新的发展方向。七是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效率。如果公共组织及其所参与的网络基于对所有人的尊重通过合作和分享领导权的过程来运作的话,那么它们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其问题

2.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农村社会保障是以法律为依据,以国家、集体、农民投人为主体,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因意外事故而在生活上发生困难的农户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其目的是稳定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现行的农村保障体系难以为继,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合现代农村状况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我国目前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社会保险五个方面的内容。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目前政府已经重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并已建立了一些初级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二,政府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但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相比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整体的制度设计,甚至有些地方已经终止农村社会保障的实行。

2.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大。就目前看,农村的医疗、养老、低保这三项最基本的保障形式,仅处在试点或探讨阶段。此外,农村社会保障相关的研究硬件设施也很差,而且在医保、社保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也巫待更新完善。②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法律缺失或有待完善。诸如农民工保障问题、农村非农业人口保障问题、失地农民保障问题以及农村残疾人保障问题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更需要政府关注。由于这些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目前都没有系统的社会保障措施,尤其相关的法律保障措施,多数问题尚在探索阶段。③社保资金的筹集困难和筹资方式单一。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短缺问题在历史上就一直特别严重。国家虽然加大投人力度,但远不及农民对社保资金的需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筹资方式,致使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承担,国家政策很难落实到位,导致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稳定性与持久性。④农民参保意识薄弱。受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农民养老一直是以土地为基础,以家庭为核心,靠子女赡养作为自身保障;部分农民收入较低,也交不起参保费用;而且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也比较淡薄,并不了解社会保障政策。⑤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迁移流动,改善了城市的人口结构,但同时也迅速地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农村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在丧失了劳动能力以后,极易陷于贫困,而针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缺失。

3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措施

    ①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制度建设。优先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灵活弹性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等。一般地区普遍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发达地区,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之外,鼓励农民个人按照自愿原则,缴纳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加快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条件成熟和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向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过渡。

    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以法律的形式来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使农村社会保障有法可依。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失地农民及其他农民的社会保障也在摸索中。所以,抓紧制定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措施,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抓紧制定农民尤其是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有关法律,解决他们在流动就业中的关系转移问题。通过系列立法来监管农村社会保障的实施,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

    ③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户共同负担的多元筹资机制,创建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机制。财政投人能否足额并及时到位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都要要明确各自责任和投资分配比例,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保资金支出比例,加大对农村社保资金的投人。同时出于社会公平起见,农民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受益主体也理应负担其中的一部分费用。另一方面,鉴于中西部地区财力较弱,中央财政应对中西部省份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予以重点支持;对东部省份的贫困县、经济发展较慢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也应加大支持力度。

    ④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提高农民参保的意识。农民参保的意识普遍不高,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落实形成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当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报道、宣传工作小组实地宣传、乡级政府宣传等形式来扩大政策的影响,以转变农民的“以儿养老”等传统思想,提高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认知度。

    ⑤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城乡差别客观存在,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显著特点,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和城镇要分别实行适合各自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尝试城乡统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困难老人、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推动老年福利由救助型向普惠型发展。

    ⑥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的绩效评估机制。“无论采取何种标准,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中,绩效管理都是欠缺的”。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然要求建立一套长久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所以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也必须用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来检验其落实的效果。这就包括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基金管理、社保基金分级运营的核算管理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评估。

篇10

和2021年度工作计划(提纲)

一、本地区2020年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政策制定和实施情况:清洁生产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情况;2020年推行清洁生产工作典型做法、成效及响应《关于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环办科财〔2020〕27号)情况。

(二)信息公开情况: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名单的公布情况;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按要求公布其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三)评估、验收工作情况:2020年度辖区内已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数量及其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情况,包括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及自愿开展审核的企业。进一步按照能源、冶金、建材、有色、化工、电镀、造纸、印染、农副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类别,总结企业数量及其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情况。

(四)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及绩效情况:2020年度辖区内产生和实施的无/低费、中/高费方案数量,投入资金,以及中/高费方案实施后取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情况。进一步按照能源、冶金、建材、有色、化工、电镀、造纸、印染、农副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类别,总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及绩效情况。

(五)奖惩情况: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监督和执法工作情况;清洁生产审核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包括对相关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做出的奖励措施,对违反有关规定的企业和审核咨询机构做出的处罚措施。

二、2021年主要工作计划

各市2021年主要工作计划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本地区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环办科财〔2020〕27号)的工作计划;

(二)制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方案,结合国家和地方节能要求和环境质量改善需求,以能源、冶金、建材、有色、化工、电镀、造纸、印染、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作为当前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也可根据本地行业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制定本地区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方案(2021-2023年),明确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行业范围、阶段性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及年度实施计划等。审核对象应包括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及自愿开展审核的企业。

(三)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模式创新计划,实施差别化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在行业集中推广清洁生产先进共性技术和设备等。

(四)本地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评估验收专家、审核机构和人员信息化管理建设,以及开展市级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培训计划。

(五)资金保障与政策支持计划,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地方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等。

三、问题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