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中,教学方式的改变被视为改革的核心。在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关键词之一。由于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相似,都提倡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这两个概念加以混淆。本文以两者的基本概念为基础,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二、概念理解
1.研究性学习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或一种教学策略,或指一门专设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相对的概念,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它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强调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形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态度,摈弃那种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
2.科学探究
要真正地理解科学探究,首先需要把几个与探究有关的概念加以分析与区别。
(1)探究与科学探究
探究的英文Inquire起源于拉丁文的in 或inward(在……之中)和动词quiler(质寻、寻找),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索、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广义的探究指一切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追根究底、好奇爱问,试图弄清楚事理的行为。它既包括成人那种深思熟虑的“思想实验”,又包括儿童那种尝试错误性的体验探索;既有自觉的,又有自发的;既有新颖独特的,又有可能是模仿的。可以说,广义的探究倾向是人类的天性,人皆有之。
狭义的探究专指科学探究,包括科学家的探究和学生的探究。对科学家而言,他们用科学探究研究自然界,并基于研究所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他们进行的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2)探究教学与探究学习
探究教学就是把科学探究引入到学校教学过程中。探究教学的本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既有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又体现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必要帮助和指导。
与学生的科学探究相比,探究教学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更强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即突出了“教”。但是在学生方面,探究的重心和出发点仍然是学生的探究,教师只是为学服务。因此又出现了“探究学习”的概念。
目前,国内对探究性学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大体可以认为是学生从各种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而探究学习更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3.比较分析及其结论
(1)相同之处
首先,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策略,都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不同,强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它们都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研究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其次,两者都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探究,但都不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安排有一定内在结构、能揭示各现象间联系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在关键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2)不同之处
第一,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一种课程形态,而科学探究可以是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但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
我国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第一次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它作为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部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每周三课时,高中阶段共计188课时。该课程2000年9月开始在一些省试行,2002年在全国所有高中都执行这一新的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有一定的课时数,它与其他学科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有同等地位,但是研究性课程与学科课程存在本质的区别: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掌握必要的体现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研究性学习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它以获取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但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又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中。
第二,在学习的内容上,科学探究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因此在教学中更多地强调要应用在理科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可以应用在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学生可以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社会中选择需要研究的课题,它可以覆盖到任意学科的知识。如日本“综合学习时间”包括环境、信息、国际理解和健康四大领域。
另外,研究性学习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要求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因此,它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主动地获取知识,更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而科学探究主要用于自然科学,通过探究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强调知识的获取。
第三,在学习的情景设置上,科学探究强调把知识的学习情景设置成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然后按照预先设置的顺序一步一步完成学习过程,这样才有培养探索能力的可能;而研究性学习则没有这个要求,它所关注的是产生问题的可能,因为只要有问题产生,就可以进行研究,而不关注这个问题是来自自然,还是社会或是书本。
第四,在学习活动时间上,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花上几个星期或数月的时间,很少能够在课堂内完成,虽然它规定每周2~3个学时,只是教师用来进行阶段性指导与学生交流;而科学探究由于存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探究,课堂内探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基础,精心设计探究方案,指导学生在课堂内按计划进行,在一节课内完成。课堂外探究主要由学生自主设计计划,主动开展探究活动,时间可以是几天或几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外的科学探究也可以认为是研究性学习。
篇2
一、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建构分析
1、转变教师固有的教学思维方式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是教师与学生探究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以自然、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直接体验和探究获得直接经验,其可行性、实践性、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思维方法应当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情感交流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资源的咨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信息资源与计算机等教育手段的关系与功能的开发是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另一种功能性结构的教学,是一种理论化、理想化的建构主义学习方式。
教师的作用应体现为:(1)在中学物理教学活动之前。要精心搜集、筛选、组织学习资料,将其制成学习网页。(2)在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导,帮助各小组确立研究专题,指导学生明确研究思路。(3)制定研究计划、方案,有目的地利用网络等各种手段搜集信息资料。(4)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恰当评价,加强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
2、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自身生活及社会生活的经验,提出问题,选择器材,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进行实践研究,把探究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讨论、归纳结论,并自我评价探究的结果。它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价值观、态度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都通过了学生实践、体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1)学生能根据教师揭示的目标、设计的情景、提供的资源积极思考并能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2)能围绕研究的问题与教师、同学交流讨论,并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3)对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查阅检索、分析、加工、合成,获得信息。(4)对知识进行探索、主动发现,和所学知识进行主动建构。(5)在不同情景下能利用自己原有认识结构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它不再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被动依赖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科学研究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发现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3、确定问题情境为导入
以研究性学习为理念的物理教学,是把问题呈现在面前,提出猜想,选用器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验实践,以解决问题为教学的导人点。这与传统的教学顺序颠倒,但它是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的更新。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冲动。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问题而展开。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行知识反馈。学生能很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并对学习策略进行有效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理解概念、原理和掌握学习策略,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提取,学习策略在新问题中的迁移。如:以苏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二节电路的基本方式的教学为例,进行问题情景设计。课前学生观察和调查家中电器和教室中电器的使用情况。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下载或设计两盏灯都亮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你要使两盏灯亮起来,需要用到什么器材?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又有哪些猜想呢?请你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自然地导人问题情景,使每个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研究中,实现了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究。
4、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合作讨论是思维形成的过程
在物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活动的意义在于:(1)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先有的知识储备,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问题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2)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学生会经常感受到不同观点的冲突,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反馈和评判。(3)关键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人人都积极探究、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优良环境。只要研究的问题恰当有丰富的内涵,就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探究的机会,对问题生成多层次的理解,然后将各个方面的见解集合起来,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
5、研究结果与评价的反馈
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立足于教材,拓展于生活和社会中的物理知识,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为了提炼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力,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问题解决思维过程作出反馈意见。反馈的目的在于:(1)内化新知识,加工与整合新旧知识的联系。达成同化或顺应,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2)加深理解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使知识得到迁移。(3)科学的反馈能使新问题成为教与学的归宿,在原有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问题,这些新问题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是研究的成果、学术水平的提高及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更强调学生要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这样就要应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去衡量不同学生,让学生展示各自的长处,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设计
1、进入问题情境
师生通过课堂讲座、组织调查、组织参观访问、通过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等形式,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做好有关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交流、讨论的形式提出学习活动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再经过各种手段有效地搜集相关的物理知识资料,进一步确立研究的问题,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分析问题等一系列垫捕后,小组成员拟定初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做好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如:计划、方案、搜集有关学习活动的信息资料等。
2、进行实践体验
在进行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学生要学会掌握搜集资料的科学方法,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去伪存真、整理与归纳,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得出结论。同时要考虑结果是否能充分证实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采取措施。(2)学生根据设计好的方案和方法,选择恰当的对象进行调查,如实记录调查中的各种有用信息,获取客观的调查结果。同时反馈调查结果是否足以支持研究的结论,或者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性。(3)学生将得到的研究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互相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正确认识。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以及团队精神。
3、文字语言的表达和交流
在研究性学习中,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极为重要,它是每个学生获取各种知识信息的重要传媒,也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交换思想及思维的重要工具。学生应学会将获取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他人,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维,也敢于和善于申辩。从而得到科学世界观的培养和形成,最终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篇3
1.缺乏对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认识。
在初中数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究,通过大量的调查显示,对新课改理解、支持并全力投入研究的教师占85%,但对研究性学习标准的认识程度来看,达到标准的不到40%,有许多教师还没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重视实现教学目标,加强知识面与归纳分析的能力培养,但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经验积累与交流活动的开展。
2.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严重不足。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虽然数学知识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阶段,其深度与高中、大学相比相差甚远,但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比传统教学内容更加复杂化、专业化,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数学教学经验与指导能力,能有效掌握教学安排,对不同阶段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进行预设,还要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与课外的知识。然而在职的许多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与关注点的认识不足,缺乏全面性,导致教学效果差距大,进而出现对课程产生排斥情绪。
3.缺乏初中数学课程资源。
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是以数学活动和课题学习为主,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分为问题引导贯穿研究的全过程,以科学实践来验证学习达标状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只有部分数学课题能实现学生衔接数学知识与日常活动,大部分课题出现知识陈旧、知识面窄、难度高、缺乏吸引力,不具备操作性与适用性。在内容上,没有层次性,不同学习水平的差距设计在教材中没有体现,数学课题研究知识单一,缺乏对不同领域知识的综合使用。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策略
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从教育管理、管理组织、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进行。
1.提高对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育理念的认识。
造成研究性学习实施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发展。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亲自参与研究性学习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储存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利用,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模式,就是把每位受教者放在主体地位,通过自身的实践,实现其主体价值,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贯彻教以学为主的理念。
2.加强资源开发,是实现数学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手段。
资源开发分为长期与短期两个方面。短期开发从课程安排计划上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编,对研究性课题进行资源再加工,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具有更强的数学价值与可操作性。进而增强教材课题的连贯性与层次性,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长期性的资源开发是构建数学教育家、数学教师与数学家等一体化教学研究。通过教育家对各阶段学生的数学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进行全面的规划,结合数学教师提供的实践经验,对教学课例进行开发整理,设计符合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进行推广运用。
3.加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篇4
研究性学习即通过各种能力和方法取得最优学习途径和理解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就对“研究性学习”这项学习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且作为国家教育的重点举措,希望通过这项能力使得21世纪青少年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当然,要培养这种能力,就必须通过不同于传统手段的方式进行培养。
那么到底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主动学习和课堂教学活动交流的一种方法和理念,它不局限于某种特定学科,适用于任何学科教学。从深入的内在意义讲,它是一门单独成立的课程,可以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设疑问答来进行与科学探索类似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进行资料收集、分析、探索、交流等,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索、研究能力。
传统教学是被动式的“填鸭式”教学,“研究性学习”是它的对立面,其宗旨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继而影响其创造、实践能力,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当然,这都是因为它与传统教学相比较之下存在更多的优点。
1.研究性学习针对的载体是“问题”,也可以说是一种课题或者专题等,主要是根据问题本身引申出来的专题活动。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一个课堂案例或者是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出问题。
2.开发、自主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因素。问题多源于生活,涉猎极广,很多都是学校提供不了的,所以就需要我们给予开放、自由的空间来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时期是大脑活跃的关键时期,每个人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同的,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不一致的,甚至会突破原有的教学封闭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或者自主学习进行的课堂活动,整个课堂的导入和实施都是通过学生完成,表现了学生的个人基本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特定时间内作为一个命题中“问题”的引出者和实施人,当然,这就表示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责任,培养了学习责任感。
4.研究性学习侧重点:多方面、多角度、多实践。多方面就是可以依据一个学习内容从多个方面进行组织,更有利于知识的融合;多角度就是可以通过让学生练习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性问题,或者联系(甚至可以是一些大的方面: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等)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多实践就是在学习一种相对意义不是特别明显的知识时,可以在其实践的过程中直接获得学习的经验和途径。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的设计
英语课堂中的语法教学很多都是直接展现的方式,而且范围很广,几乎涉及英语课程的所有单元。这样确实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记住、记牢,但这是一种笨拙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大脑中不是对这一语法的理解,而只是单纯地记忆,这样不仅起不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更加深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研究性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语法是有规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结合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总结、再发现等,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正确的做法是应用一些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由传授转变为引导性教学,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教学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对于学生的解答,正确时给予鼓励,以此增强学习自信心;当不正确的时候,正确分析出错的原因,用正确的方式演示一次。这样学生对语法的学习和认识就更深刻,也为教师教学做很好的铺垫、巩固。
以学习倒装为例,采用以下步骤:
1.创教学情境,将材料展示。
2.提出问题:展示两组句子,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
3.得出结论:语句意思相同,其语序不同;发现前一句都是倒装的句型。(如果这是学生首次遇到的句型,教师应当告诉。)
教师提问:什么是倒装呢?
学生经过讨论和总结之后说:其特点是主语和谓语进行了调换。
学生对这种句型掌握之后,教师应当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接下来的问题分析:
问题1:倒装在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问题2:倒装句型都是一模一样的吗?
问题3:倒装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那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适用呢?
举几组例子,然后将第一句进行连接,感受不同,回答问题1;将句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进而让学生回答问题2;仔细读取几组句子,然后小组进行分析、讨论,并派代表回答问题3。完成以上问题之后,基本上学生对于这种倒装句型已经完全掌握。以上的探究过程都是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由教师进行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就使得学生处于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对策
研究性学习方法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加强学生的创造力。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产生自主的学习意识,更能符合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了独立自主的学习机会,促进了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沟通交流。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研究性学习这个概念起源与20世纪60年代,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发现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会了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也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其次,研究性学习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实践性较强,同时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也是围绕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来展开的,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探讨、合作,提高了学习效果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对策
1.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研究性学习内容
研究性学习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虽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并非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制定。一定要把握好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要学会在概念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的教材中概念性的知识特别多,如果直接将一些数学概念交给学生,那么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些费力,也不容易掌握。而老师在讲解概念的过程中引用相应的实例,便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更易于理解,进而将概念熟记于心。比如关于函数概念的学习,老师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发现函数中的变量关系及表达方式,像针对某一天的气温变化的曲线揭示的气温和时刻等。学生便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这一理论,学生在这样的反复研究过程中,掌握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对函数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
2.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任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都应该是起引导作用的,而不是将课堂占为己有;老师要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应该如此,数学的学习内容比较枯燥,如果利用合理教学情境,便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所以,老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的大部分理论知识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相符的实例,结合实际创设情境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关于“平方根”的学习,老师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大象和蚂蚁为何一样重?可以这样解答此题:设蚂蚁的体重为x克,大象的体重为y克,它们的体重之和为2m克,则x+y=2m,两边同乘以(x-y),得(x+y)(x-y)=2m(x-y),即x2-y2=2mx-2my,变形得:x2-2mx=y2-2my,两边都加上m2,得:(x-m)2=(y-m)2,所以,x-m=y-m,即x=y。这样,蚂蚁和大象就一样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奇怪的结论呢?学生们一定都非常好奇,然后组织学生开始讨论,但大多数同学还是未能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这与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有关。学生便会利用老师所指的知识进行论证,深入研究这一过程,这样学生们的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求知的欲望也特别强烈。
3.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
由于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老师应该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数学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开拓了思维,也拓宽了知识面。比如,我们每天都要接处的通讯工具--手机,不同的通讯公司根据不同客户需要推出不同的消费套餐,老师便可将学生分成五组进行市场调查,收集每一家通讯公司的消费套餐情况,并制作成一个表格。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和深入了解,并且亲身参与其中,获得了相应的资料,通过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和理性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奥妙。
结束语
初中数学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锻炼了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强子.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3(04)
篇6
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则要求教师或其他成人不要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认为关键是要转变目前学生学习语文的单一方式,引导学生从以接受为主转变为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从而开发和张扬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体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会逐渐丧失。显然,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以知识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它关注的不是“懂不懂”而是“能不能”,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沿着前人探索的路子去思维,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学会学习的方法。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堂。
1.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情景。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质量也高;主动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就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强烈需求。例如:我在教《麻雀》一课时,当问到学生老麻雀不顾自己的安危而于猎狗展开搏斗,你觉得老麻雀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你是老麻雀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老麻雀做得不对,它根本没考虑周全,它既救不了小麻雀连它自己的性命也会搭上,要是我是老麻雀我不会这样做的。”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做了肯定的评价:“你说得很有道理,考虑得很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事情。”而不是指出学生这样回答不很好,而是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融入情境,让学生知道老麻雀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爱”在行动里面,老麻雀才会奋不顾身地与猎狗展开搏斗。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了课文,又有了自信心,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
针对他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理解的同时,其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2.尊重学习的选择。
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样的问题存在疑惑,想去研究。其次,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上,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选择研究的内容,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自己实现学习目标。由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目标的导引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研究问题的过程,在主动参与中酝酿了创造的契机。
3.给予“人人成功”的条件,激发创新的动机。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往往是受偶然成功的欢乐所激发的,好学生一般学习刻苦,主要原因是他们获得了成功,有了动力。相反,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上消极、逃避,是因为一次次的失败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信心。教师不要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本来就千差万别的孩子,要照顾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给学生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创新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语文口语交际”《我爱吃的水果》当中,我创设了“水果超级市场”的情境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用到学习当中,自己推销自己的水果。通过活动学生情绪高涨,达到了口语交际的学习目的,每个人都品尝到了成功的甘甜。
篇7
【关键词】化学研究性学习;思考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68-01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是单学科,也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偏重于实践活动,也可以偏重于思辩性的;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也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到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4)实践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取专题内容要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愉悦的途径与机会。
2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1)文献研究型。是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者网上资料,可以是对某一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反应规律的探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探究或反应条件的确定研究等等。
(2)实验研究型。主要是研究化学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现;实验装置的设计、制作和改进;实验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实验设计方案的研究等等。
(3)调查研究型。是指学生通过对某一事件的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再通过整理、分类、综合和分析,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
当然,研究性学习的类型若根据活动的性质和目的,还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认知研究型、技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综合研究型等等。
3 研究性学习对现阶段中学教师的影响
3.1 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声誉与地位,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律师、医生、工程师都具有一种被人尊重、值得受尊重的学问,他们代表着一门科学和一种技术。大学教师也代表着他们讲授的这门学科以及其他对这门科学钻研的程度。而一位中小学教师就缺乏可资比较的学术声誉,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从皮亚杰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中小学教师学术声誉和地位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师缺少坚实的教育科学的支持;二是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
研究性学习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可能。外来的研究者对实际情境的了解往往非常肤浅,因此提出来的研究建议往往无法切入问题的关键,而由教师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是最直接的最适宜的方法。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和组织者,最贴近学生,使教师处于一个最佳的研究位置。不仅如此,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更多的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角度看,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自然状态。如想既要达到观察目的,又不改变原有的气氛和状态,只有依靠教师,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活动,他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境的最佳人选。
3.2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看,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要特别关注与人类共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来看,教师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必须具备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必须具备正确的对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篇8
一、营造和创设“探究、创新”的校园和课堂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二、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地全面提高。
篇9
关键词: 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 内涵 理论基础 途径 反思
作为文化传递的工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会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既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走向,又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也随之成为语文课程建设的核心。
一、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内涵,目前学界有两种通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一种观点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1]
总之,两种观点,虽表述有异,但在努力培养学习探究问题、探求知识这一点上有着共同之处,即将研究性课程渗透并融入语文学科课程当中。作为研究,语文学科课程有其它学科不具有的特殊性,这主要取决于语文学科突出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等特征,因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感性、主观性、创造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也由此决定。
1.开放性。开放性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是指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空间及获取知识渠道的开放。现代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内容除学校学习内容外,还包括社会生活内容,其知识面涉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习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这显示出语文学习空间的开放性。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扩大,呈开放趋势。
2.探究性。语文探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并通过收集信息,努力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以探求结论。学习方式应是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探究的,教师只起到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建议者、指导者、促进者及各种能力培养者的作用。
3.过程性。区别于传统语文学习只注重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更为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由于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生的体验和领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体验和领悟过程便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追求的目标。
二、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界掀起的一场学习革命,是建构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观念基础之上,其意义在于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我国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理念,严重遏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现代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在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的精神召唤下,教育界确立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也由此奠定了其理论基础。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大基本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20世纪奠定建构主义理论与发展基础的是心理学家皮亚杰与维果茨基。“20世纪后期,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正面临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的挑战。强调依据信息技术进行意义建构与知识创新的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学习观”。[2]其基本学习理念主要体现在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教师可以教,但不可以代替学生学习。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需要在合作的组织形式中进行,并且学习需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和恰当的程度,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3]
2.多元智能理论。20世纪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并将智能定义为“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有别于传统的一元智能观。加德纳强调智能发展的文化性和情景性,认为每个人虽有多种智能,但其发展的程度和方向会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上可以看出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能的核心能力。智能在每个个体身上有着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而且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智能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应用,将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潜能开发与智能的培养上,强调“为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而教”。[4]
三、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途径,可通过两方面进行。
1.将研究性学习融入语文课堂。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设计出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行为目标的问题。在做好背景知识铺垫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二是培养批判思维。在教学中,对一些既有结论又有传统观念性东西,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批评,打破贯有的思维定势。三是培养审美意识。语文教学是审美教学,审美是对美的发现、对美的鉴赏。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促发想象,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参与到审美鉴赏的过程中来。
2.将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发展延伸。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增加研究内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构建知识。比如,举办读书、演讲、辩论赛等活动;又比如,开设讲座、座谈、学术报告等活动。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调查采访、考察活动等,去探究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二是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课题研究或者项目设计为载体,通过教师的指导,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主要分三个步骤,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课题”。课题的选择应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原则,鼓励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课题,但需考虑课题本身要具有可供研究的价值,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等等。在此基础上,组建协作学习团体。其次,实施计划,收集信息,进行研究。最后,将观点或研究成果进行提炼、整理形成书面材料,成果形式提倡多样化。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要注意思维方法上的指导。
四、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在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者和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教师的行为及其表现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成效。基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将更有利于今后教育教学的发展。
1.教师业务水平。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原有的权威地位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减弱。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说道:“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课堂充满了生成性和动态开放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知识面广,而且需要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等。很显然,对于一些教师而言,很难适应这样的要求。因此,在研究性教学当中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随便出几个研究课题交给学生,然后放任自流。与此相反,走向另一极端的是实施研究性学习,却削弱了知识的传授,把接受式学习方式打入冷宫。推行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应与接受式学习并列而行。
2.学生学习状况。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应使学生具有主动获取知识和探究的能力。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由于过多地强调知识,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对问题的了解还是“就事论事”,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另外,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践、探究过程,从资料收集、分析到获得结论,每一部分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完成。但从目前研究性学习状况来看却不是这样,许多学生为完成规定任务,将从期刊网、书报上等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剪裁、拼凑,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达到研究性学习效果,反而败坏了学风。
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强化教学管理体制,适时地落实好每个教学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方式来引导教师以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以开拓教师与学生的发展空间。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其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高文等.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篇10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现象中选择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从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本文中所指的研究性学习是狭义的含义。语文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自己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对产生于学生的经验的真实问题的研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中职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有以下几方面探索:
1、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研究性学习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评价,进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教师首先要转变一个观念――好的课堂应当是安静的,教师的授课比学生的发言更重要,这种观念会阻碍教师对新的实践方法的尝试。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助者,学生则是友善的合作者、自主的研究者,生活的体验者,所以研究型学习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我们的职业学校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仍然是以“填鸭式”、“满堂灌”为主,且不管学生是否爱听、是否能听懂,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没有摆脱“主讲”角色,往往滔滔不绝一堂课,自己“累兮兮”,学生“茫茫然”。李政道曾经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现在我们的学校一般都是让学生学会“答”,注重学习回答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学生始终处在“配角”的地位,这里有个很大的原因就在教师握有提问的“权力”。而研究性学习恰恰是还学生以学习“主角”的地位,变学生的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用活教材,设计灵活多样的研究话题。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重要的是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提炼出能激发学生思考和研究兴趣的灵活多样的研究性话题。教师要善于从无疑处提出新话题,在无惑处产生新问题。提出的话题要做到:(1)善于从心理角度设置悬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急于究源探底的热情;(2)从多角度设置话题,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善于从时代要求设置话题。追求新奇是人们的共同心理实际,青少年的好奇心则尤为强烈;(4)善于从学生实际设置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知识实际、能力实际,使学生可望经过一番努力又可达到,恰到好处,切莫拔高,这样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
3、拓展思路,强化学生研究意识。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要的不是得出研究成果,而在于让学生熟悉研究的过程,学习开展的方法,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研究实践消除对研究性学习的神秘感,体会到研究性学习并非高不可及,而是无所不在,人人都可研究。比如对于“月”这个意象,柳永的《雨霖铃》中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名句。在学习这一首词时,可以引导学生将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跟“月”有关的名篇名句作综合比较,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体验去评价,这就是研究;再如学习《茶馆》时,我们就以“小茶馆、大社会”为题,并与鲁迅小说《药》中的茶馆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请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这也是一种研究。而让学生带着一个“研究课题”,通过查找材料、筛选信息、撰写小论文,更是一种研究。要让学生明白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寻常可见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尝试引导学生从语文学科向相关的学科以及社会生活迁移,从中发现问题,并寻求方法得到解决。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拓宽视野,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中,从学校与社会热点话题接触之中,不断增强研究意识和研究水平。
- 上一篇:理财规划的阶段
- 下一篇: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