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中学英语,研究的对象是初三年级的2个班,其中三(4)班作为实验班。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进行课堂观察,主要的研究过程如下:
1. 合理分组。将本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从高到低排列,平均分成四部分,分别是高、中上、中、低四个水平。然后将本班学生每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每组成员的成绩分别处于班里的高、中上、中、低四个水平。选定一个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负责掌握该组成员的作业收缴、单词背诵及其它相关英语学习的情况,由老师定期检查。
2. 制定活动方案。制定合理的活动方案,充分调动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丰富多彩。首先,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英语文化。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模仿生活中的语言情境进行交流,营造出富有浓浓的英语氛围的课堂环境。其次,引入课堂游戏,增强小组间的竞争。初中生都有争强好胜、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只要有竞争项目他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因此,涉及到竞争的课堂游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3. 设定学习任务,给每个小组设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范围由教师提出,由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确定各自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有一定的灵活性。
4. 学习效果的检验。实验初期,学生一下子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但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逐渐认识到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重要性,产生了既要自己学好还要帮助同学的双重责任感,萌发了追求小组内“人人进步,全组成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过实验,现在学生能积极地投身于各种探究学习实践活动中去,课前预习已不必教师专门布置,一部分知识上完,学生会主动预习新知识,有些学生还超前预习。另外,利用分阶段考核法,制定一份考核表,从作业、听写、背书、课堂检测、考试等多个方面检验小组学习效果,就每一次考核内容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制定一个具体的考核标准。对于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于考核较差者给予批评和鼓励。
初三(4)实验班和对比班初三(3)班的学习成绩分析结果如下(两个班的人数都是50人,满分都是120分),表1为初三第一次摸底考试的英语成绩(2010-2011学年度),表2为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实验,第一学期期末英语考试的成绩(2010—2011学年度)。
由表1和表2对比可见,通过学生小组学习提高任务型教学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三、研究的体会
篇2
关键词:数学思想;研究性学习模式;运用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思想是指导学习的根本要素,具备哪一种思想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成效。”伴随着我国小学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坚持用科学的数学思想指导教学,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诸多方便。同时,学生从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数学思想,对其个人知识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推广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不可缺少的。
一、数学思想与研究性学习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基本数学思想则是体现或应该体现于基础数学中的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和最广泛的数学思想[1]。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制定的科学、可行、高效的数学教育模式。
二、数学思想的实际运用
1.数形思想
数形思想,即“数形结合”思想,这是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思想理念。小学生刚接触数学知识,面对未知的数学世界充满了好奇。顾及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数学教育可联系数字、图形等开展形象化教育,取得的教学成效颇为理想[2]。如:数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字与图形结合,通过“数方块、数圆圈、数线条”等方法,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概念。
2.转化思想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相似或相近知识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坚持转化思想,面对相似的问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指导小学生学习。以“数字大小比较”为例,2与5的比较,既可以说“2比5小3”,也可以说“5比2大3”,或者说“2加上3就是5”等,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转化的结果都是围绕着2与5进行的。
3.类比思想
通过两种数学对象之间的对比,可以充分认识其存在的差异性。类比思想能够帮助小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具体特点。在图形教学里,应用类比思想能让学生形象地掌握知识差异。如:三角形与正方形对比,引导学生从边、角、长度等几个要素观察对比,经过观察可判断出两种图形的差异性,并且总结每一种图形在角、边等方面的特点,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三、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推广
1.选定课题
推广研究性学习模式必须有明确的课题,以保证学生研究活动的目的性。根据数学教学进程的需要,教师可适当放宽学习时间,为学生设计更多的研究课题,以满足其数学的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必须围绕着书本教材,如数字运算、图形对比等,若脱离这一范围则会偏离课程教学的规定。
2.拟定方法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拟定研究性学习方法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的数学思想。如:喜欢图形的学生,可设计画画、拼图等活动,在活动中研究不同图形的特点;喜欢数字的学生,可设计数字游戏,锻炼学生加减算法的运用能力。
3.引导研究
结束研究性活动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对本次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真实的参考。如:要求学生结合研究活动,拟写一份研究报告,把整个过程遇到的困难、问题表达出来。作为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研究性报告,也能认识到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以更好地调整教学模式。
数学是比较实用的学科之一,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其他课程学习是有帮助的。新时期数学教育正积极改革,教师应学会把数学思想与研究性学习模式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越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汪小霞.数学思想与研究性模式联用的分析[J].数学教育参考,2011,33(15):60—62.
篇3
[摘要]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已列为高中必修课。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研究性课题选择时既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选题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教学作为建议者、协助都和倾听者,注重知小组的交流,在交流时积极采用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更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的评价,注重学生在研究中的学习体验。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时刻注意“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篇章。在“纲要”中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为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思想,以及认知同化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的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纲要”所提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要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选题中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教师可提出一些参考课题。同时在选题时应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要求,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几类课题,供学习选题时参考:
(一)知识探究性课题:这是研究性课题的最低层次,学生在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后,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
1、画图教学课题:如何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色彩在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图画时的作用等课题。在完成此类课题时就提倡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精灵画笔、小白雪等作图软件。
2、文字输入和处理教学课题:怎样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怎样制作成绩表、课程表等各种表格;怎样编写班级知识小报;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等课题。在研究时注意不同软件的横向比较,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是;写字板、word、wps2000等。
3、多媒体制作:如何帮助老师做课件,如何利用电子幻灯片组织班队会等课题。
(二)知识综合性课题:综合性课是指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学科学习中,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中,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开展收集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图文资料,并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纪念碑大观园”,在自然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动物的进化,生物种类多样性,动物习性与环境关系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解决各学科中的研究性课,既拓宽了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课题只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可以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在一定基础上更要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四、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篇4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随之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1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诠释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有着特殊学习方式的课程,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
研究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觉等。它不同于学法指导,是学法指导的扩展与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既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又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2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2.1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回归。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地思考,大胆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重情趣”,“有情有趣是教学”,罗丹说:“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重感悟”,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都来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读、写、说,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积累”,学文如积沙,收集信息,积累语文知识,学生的积累过程同样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构建开放型的语文知识体系,厚积才能薄发。研究性学习科学的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育回归儿童本性的价值追求。
2.2 研究性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视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应是广阔的。因而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着眼于发展,通过补充、探究收集、调查了解等多种方式进行吐故纳新。让学生在专题性研究的收集、整理、讲座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风采、韵致。这样,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把在课堂上习得的技能在实践中转化,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课本教材的内容进行印证和强化,并在广泛收集资料时丰富词汇,积累感性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这样的研究性学了具有认识功能外,更具有实践,它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情意体验,促动学生用内化了的或生成中的语文素养进行历练,由此获得提高。
2.3 研究性学习使语文学习的课堂更精彩。研究性语文学习的课堂需要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学形式、方法,从而“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课堂乃是研究性语文学习的基地。在课堂上是要习得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要发挥好“范文是一个例子”的功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如何准确使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性的学习方法、途径是贴近学生需要的,在实践中,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小先生”,自己钻研教材并上课;创设更多表演的情境,使学生在形象的层面上感受,在理性的思维中领悟文章遣词造句的精确;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
3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3.1 从生活中设定研究课题。“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如,《飞天》就是一个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好课题。我们班在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期间选择开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在电视里、互联网上相关材料较为丰富;另一方面,本课题切合时宜,与学生生活较贴近,容易激发孩子的研究兴趣。他们分别从“古老的传说”、“‘神五’跨越”、“‘神六’辉煌”、“永远的梦想”等内容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学习。作为教师,我们的目的更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航天知识、研究广袤宇宙的兴趣。这一角度的选题,不仅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而且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了渠道。
篇5
小学《品德与社会》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就是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开放性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选择和确定内容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我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体验 探究 实践"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体验――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昂的情绪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而研究性学习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时空观,创建开放式的育人环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近自然,走进社会,到集体活动中去学习社会、思考问题、体验生活,使教学更贴近儿童生活。它让学生在开放的、动态的教学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体验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获取社会知识的方法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校园探秘》一课前,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我们校园的各种资料,分成几个小组,自由商量路线和计划,让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走遍校园的每个角落,特别是学校的成果展览室,也可以向老师们了解学校的过去和现在。于是课堂上各小组交流合作的结果,有介绍校园设施设备的,有介绍学校历史变迁的,有述说学校荣誉的,更有细心的同学介绍了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老师的状况。又如在教学《传递文明的纸》时,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材料,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种,在上面写字或画简单的图画,然后与自己平时用纸写字和画画的体验进行比较,请几个同学发表自己完成作业的内容,并谈一下比较的结果,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和认识造纸术的伟大意义。
体验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从课堂走向了社会。
二、探究――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参与方法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了亲身经历、自由探索、开拓创新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学生敢想敢做、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锻炼能力。
如在教学《俯瞰祖国大地》时,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规定了“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祖国的位置、海域、行政区划、地形特点、人口及资源分布等。教师不仅为学生怎样去收集信息提出了建议,如书籍、报刊、杂志等方面,并且随时关注他们收集材料的过程进展,帮助他们整理加工,最后在课堂上交流各自小组的结果,达成了学生间学习的共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小组特别提到了家乡川东气田,并列举了打渔洞村天然气采集站,同学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获知。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人生价值,体验成功后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当学生把兴趣、爱好同探究相结合时,就能感受到探究活动中所蕴含的知识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
三、实践――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自主参与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而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倘若离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离开了主体的参与、体验和感受,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真正意义。课程标准还倡导: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不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正因为如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引导小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格,对实现学生适应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品德与社会课责无旁贷的任务。所以必须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社会,强化实践,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社会角色意识。
篇6
在素质教育推行的当代学校教育中,很多学校和教育部门都把研究性学习纳入了议事日程,以为只有开展这样的学习,才能够表示自己对新课改的重视。当然,这比起原来老师的满言堂,对比原来单一的教学方式来说,自然好好得多,但是,对于小学生的数学教学来说,我们是否有必要来推行这个研究性学习呢?
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理论依据是:首先,“主体教育论”认为:教育要培养主体性的人。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的品质与能力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三个方面。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老师”。通过双向互动,体现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主体性。其次,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纵览“研究”热潮在全国范围的中小学中的开展现状,我们到底是众口一词地唱赞歌,还是冷静地分析思考它的利弊呢?就目前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校面临的教育形式的发展来看,在剖开“研究”这颗“盛夏的果实”,并且品尝了它的酸涩之后,尤其是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们得认真思考如下问题:
一、接受知识与研究知识
学生从信息获得、接受到形成感性知识,直至自主思考形成理性知识,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知识的获得和接受,也必定会有自己的发现。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获得、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就没有学习能力的提高,发现知识的时候学习能力的就一定提高的很快、很高。
作为教学方式之一的“研究”的提出,不应该是以全盘否定获得接受知识为前提。否则,各门学科开设就没有“不知为那般了”,只要从小学直至中学、大学一路“研究”下来,便可以在大学阶段顺理成章地培养出一大批经过“研究”锤炼出来的研究生了。
二、少数精英与多数大众
毋庸置疑,“研究”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可以看成高考状元或者奥林匹克竞赛奖牌获得者,他们确确实实是学生中的精英,那么,他们在学生中的比例肯定是少得可怜,以他们的成绩来说明“研究”的成果,肯定就像“管窥全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广大普通学生成为绿叶,把精英学生衬托得“分外妖娆”。
而新经济时代不仅仅需要精英来引领时代潮流,更需要广大从业者的素质提高做支撑。没有了厚重的基础,那么精英们的成果就象是“空中楼阁”,对于社会的发展只能是“画饼充饥”。
三、专门研究与学科教学
诚然,“研究”的开展有益于学生在综合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但是,支撑它的还是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不能设想让一个没有掌握一定学科基础知识的学生,去完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如何综合性解决这样的复杂课题。
千百年来,我们积累的厚重的学科知识,不可能由那些肤浅的“研究”的简单操作来替代。它最多是沟通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一座桥梁。至于开设一门专项课程,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为没有那个全才,能够上得好这样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课程的。我们还是应该把“研究”当作一个良好的教学方式,分化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才符合它的本来面目。
四、临时凑数还是长期深入
从开设“研究”课程的初衷来看,它确定地是要尊重人的价值——由学生选题,学生自己选择指导老师、学生自己安排调查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学生自己撰写研究报告;考查“研究”的成果也是重在学生的参与研究的过程。
多数情况下,学生还是一枚棋子。奥林匹克竞赛要参赛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集训;文艺会演要评比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排练;运动会比赛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做运动员临时上阵。现在,一部分学生被重点培养成“研究生”。我们不可能根本否定这些活动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不难从学校的实际操作中发现,能够成为“幸运儿”被安排在这些活动中的必定是少数学生,甚至是相对集中的少数。且不说广大被遗忘的学生如何,单只是这些“幸运儿”是真的被“尊重”选择的志愿者,还是无奈地被糊弄的棋子,也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罗伯逊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的而不是创造性的学生。”所以开放性是创新性的重要方面,由于开放性内容知识容量大,思考方法多,解决问题活,极富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能从各种不同的思考过程和问题解的特征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不同程度地发展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得创造想象能力进一步加强。
但是我们呀还应该认识到,“研究”既然是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它是否能全部地适合每一个学生,这本身就要打上一个问号;现在,它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硬性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做一次“研究生”,那么相当多数的学生就会像被赶上架子的鸭子——乱叫。
篇7
而今,当我们感到现今教育的错位与滞后,大张旗鼓倡导新的教育方式——研究性学习时,由于没有充分地思考、研究和实践,致使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跌入误区:认为仅仅是课外活动,让学生完成某一课题,从事某项研究,写成某一论文。更有甚者,企望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搞创造、发明,以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由内而外,即研究方向由文本、课内向课外、校外拓展,简称课内研究性学习。二是由外而内,即由课外、校外向校内、学科回归,简称课外研究性学习。课内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提高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在研究性学习中,个性化阅读与个体体验,则是十分重要的。
近日再次拜读语文特级教师周红阳先生有关——“本”、“四度”的论说,即“本——语言本体”;“四度:厚度——语文教学的基石;宽度——拓宽语文教学的边界;亮度——弘扬语文教学的精彩;深度——提升语文教学的品位”,颇受启发,联想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个性化阅读,欲以此文就教于大家。
一、以语感为本
语感,简而言之,是对语言的感受、感悟与感动。这是需要长而久的“学”与“习”、“阅”与“读”而形成的能力,也是语文“教”与“学”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因为,文本阅读,首先映入视觉的映象是语言文字,进而给人意象的是思想、观点,进而给人情动的是情感、情操。换言之,对文本的阅读,第一是倚靠语言文字刺激读者对文本的感受;第二是凭借文意诱导读者对文本的感悟;第三是批文入情、批文入理激发读者对文本的感动。而缺乏感受、感悟与感动的“读”,只能是机械地“读”,枯燥地“读”,索然寡味地“读”。
考察我国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阅读,不难发现,小学生偏重于从感觉出发,对感受有趣的文本有较浓厚的兴趣,即通过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获得兴趣盎然的效果;中学生偏重于从知觉出发,着意感知文本的知识,以获取全人类的知识成果;大学生则综合各种感受器官,着力于对文本有选择地、深入地个性化阅读,感悟文本的事理、道理与哲理,以吸收全人类的理性成果,并加以自己的思考与选择,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二、以独特认知为要
所谓个性化阅读,即从阅读个体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习惯、方法等出发,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阅读,加之阅读的多样性、层次性和灵活性,阅读成果的丰富性、积淀性,使之成为一种独特认知的审美活动。通过对文本的选择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和感悟性阅读,认知山川大地、名胜古迹、花鸟虫鱼、动物生物;感受时辰变换、四季更替、岁月变迁、时光流逝;感悟自然法则、天道有恒;了解社会万象,感受时代脉搏,感悟国家、民族的兴衰;认知人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感受人的动物性生长、精神性生长及社会性生长;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荣辱与共之有利与有益。
三、以深刻思辩为务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强调了学与思的结合。同样,在个性化阅读中需要读与思的结合,这“思”既包含思索与思考,也包含思维。即聚合思维,含对文本的概括、归纳、总结与提炼;发散思维,含联想、想像、演绎与推论等。如此,才能较好地把握文本的思想与观点、情感与态度,也才能较好地理解文本的思路、结构与谋篇布局的特点。与此同时,在个性化阅读中还需要运用辩证分析的观点,即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这有助于较客观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与情感、态度,并作出恰当的分析与评价。
四、以疑为方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又有诗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足见,“疑”在阅读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在个性化阅读中更是作用非凡。
因为在理解性阅读中要勇于质疑。设想是发现之源,疑问是求学之始。带着疑问去阅读,更能使自己获得独特而又深刻的理解,将感性上升为理性,将直觉升华为知觉,从而较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与外延,底蕴与内核,理趣与情趣。
篇8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9(b)-0141-01
实施新课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呈现出多元化教学模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简便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形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时机,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充分地调查访问、收集整理、观点交锋,去体检感情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并内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小学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即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更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因此,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情感上、合作技能上互相理解、尊重、宽容,而且在互相学习等方面也能得到提高。因此,在思想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合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摸索出部分思品课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1 开放式
基本式:这类组织方式的特点是,各组研究题目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选题领域广泛,学生同社会的联系面比较宽。
变式:每一个研究题目至少有二个小组各自独立地开展研究。便于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
1.2 半开放式
基本式:各小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但具体题目互不相同。特点是,学生必须在统一的主题、范围内,自主选择研究题目。
变式:与基本式的区别就在于小组研究的题目可以重复,每个题目都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小组独立开展合作研究。
1.3 集中式
基本式:邮全体同江这讨论或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一个引起广泛举的研究题目,作为唯一的研究题目,各合作学习小组独立开展研究。这种组织方式研究的视角、方法、过程及至结果各不相同,差异性大,“组间竞争”可能比较激烈。例如:就“环保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课余收集大量有关资料,各级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交流研究结果。
2 思品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首先要摆正教师的位置,教师既应是他们的学习伙伴,共同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又必须当他们的参谋,起好组织、引导作用。学生离开课堂的学习、考察过程,应比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索有更大的难度,需要勇气、胆魄、恒心和能力在过程中教。
2.1 选择小课题的指导。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联系知识、能力、生活实际,结合教材,选择合适不同年级、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学生的研究小课题。课题类型一般分为知识探究型、知识运用型、问题解决型。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注重知识探究型这种最初始的研究性课题比较好,以降低难度,提高成功率,激发学生投入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完成研究的信心。指导选题切忌大求全,好高骛远。选题确定的时候应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起好指导参谋作用,切忌越俎代疱,一手操办,失去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如有学生崇拜英雄,就指导他们选择这一方面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如《战斗英雄》、《少年英雄赖宁》等,并把研究结果以革命故事比赛进行汇报。有的同学关心环保,就指导他们选择《恐龙为什么会灭绝》、《树木的功能》、《为什么要保护鸟类》等小课题,促使他们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我们还根据少年学生的爱好和生活特点,向学生推荐诸如:“我最喜爱的小玩具的设计和制作”、“爷爷、爸爸和我的零花钱的调查”、“某某风景区环境污染的观察”、“市区盲道的调查”等研究性学习小课题。从效果看,有些小课题很受学生欢迎,没有一个课题成为无人问津的“冷课题”。
2.2 研究过程的指导。确立课题的时候,研究小组一般都已见雏形,教师应做好激励工作,教给他们分工的方法。小学生的动手和社会交往尚有限,应让能干外向、知识面广的学生担任组长,具体指导、安排研究学习的具体过程和步骤。教师应教会他们一些参考研究的方法和克服困难的对策,避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虎头蛇尾。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急功近利,要重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不刻意追求其结果。但也不能一遇到困难就知难而退,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去取得成功,培养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研究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学科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就要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过多地依赖于教师,教师是学生一切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语文学习只是单纯的词语、句子记忆,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和精神,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指导学生扎实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着自已的智能结构,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着丰富的感受、体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显现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小学生研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地思考,大胆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重情趣”,“有情有趣是教学”,罗丹说:“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重感悟”,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都来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读、写、说,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积累”,学文如积沙,收集信息,积累语文知识,学生的积累过程同样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构建开放型的语文知识体系,厚积才能薄发。研究性学习科学的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育回归儿童本性的价值追求。
二、结合学生具体生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应是广阔的。因而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着眼于发展,通过补充、探究收集、调查了解等多种方式进行吐故纳新。让学生在专题性研究的收集、整理、讲座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风采、韵致。这样,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把在课堂上习得的技能在实践中转化,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课本教材的内容进行印证和强化,并在广泛收集资料时丰富词汇,积累感性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这样的研究性学了具有认识功能外,更具有实践,它使用权学生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情意体验,促动学生用内化了的或生成中的语文素养进行历练,由此获得提高。如教学“沸腾”一词,学生在开动脑筋,想出各种新异方法记住了字形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词语内涵。学生:老师,什么叫“沸腾”。老师: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沸腾”就是水烧开了。教师:对,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我是星期天问了妈妈以后知道的。教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那么,大家看到过水烧开的样子吗?学生:水烧开后,锅底会冒出泡泡来。学生:还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呢。教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这就是水沸腾了。那么,课文中说“北京沸腾了”,是说北京被煮开了吗?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我是这样想的,人们听到申奥成功的消息,马上会高兴得跳起来,大声地喊起来。所以,家家户户都热闹起来了。学生:他们还会跑出家门,把这个消息告诉亲人和朋友,告诉所有的人。所以大街上的人一定很多很多。学生:他们还会聚到一起,唱歌、跳舞,庆祝申奥成功。学生:人们唱啊、跳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快乐!教师:是啊,申奥成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为之欢欣鼓舞的大事,让我们来看看当时那沸腾的场面吧!教师播放录像。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词句,不是照搬字典中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感受来体会词语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学生真切感受到结合生活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篇10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个较宽泛的概念,具体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文章提出了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一是教材开发的责任和权力过度自由,缺乏监管和调控;二是地区教育部门推广使用统一编制的地方教材,教师和学生只有使用权,不利于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完善和发展。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对策就是,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要进行特色化开发的观点。
关键词 高中综合实践;教材开发;问题与对策
一、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个较宽泛的概念, 具体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中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作为必修课程在小学到高中各学段开设。 而高中学段由于学业压力大,课程安排紧张,往往忽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对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开发缺乏重视,直接影响了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高中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大多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设。研究性学习,直观地说,是指仿照科学研究过程来学习某些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重在让学生自选课题,搜集相关信息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深化课题研究,最终多形成论文进行总结。它是一种动态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搜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书面表述素质等。然而,在实践中,也产生了这样一个误区:研究性学习就是做研究课题不需要用教材。于是,一些教师和学生就把精力放在远离教材的课题研究上,而且,片面地追求课题的全而深,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显示研究性学习的特色。实际上提倡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意义是革新学习方法,并不是要改变或抛弃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依然是国家对中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范围的体现。现在国家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材几乎没有,只是在普通学科教材中涉及一些探究活动或者研究课题。学校研究性学习教材也处于无序状态,形式内容复杂多变,或者就根本没有形成系统文字教材,紧靠教师口述为主。有些研究性学习教材还是仅提供研究素材和资料,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指导很少,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研究性学习教材。
笔者在高中担任一线教学工作,在高一、高二阶段学校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往往开课前,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报名选择各类课程,但开课后反映差异很大。有的课程课题吸引力很强,但学生参加后发现实际内容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很多教师是临时备课准备;有的课程纯粹是知识性的幻灯片,没有活动的深入开展;有的课程难度太大,与学生已有知识脱节,学生难以理解,逐渐失去兴趣。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高中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甚至是没有课程纲要。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也有成功的案例,都是建立在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相配套的教材基础上的。
通过对高中学校已有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开发调查发现有如下两种较极端的问题:一是教材开发的责任和权力过度自由,缺乏监管和调控。部分区域和学校为了减轻负担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开发权之间赋予了教师和学生,这种做法虽然方便简洁,但是由于个体教师和学生精力能力的局限性,对教材的质量难以把控,不利于优质教材的形成和推广;二是地区教育部门推广使用统一编制的地方教材,教师和学生只有使用权。这种做法虽然能保证系统教材的形成,但是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某种程度上会遏制活动的开展。毕竟教师和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主体,在活动中鼓励思维的创新和大胆的探究,统一不变的课程教材会使师生思想趋于僵化, 不利于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完善和发展。
二、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特色化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有无必要开发,这是由其基本功能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能不能开发,这是由学校条件决定的。对于前一问题,主要取决于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与需求的适切度、 教材本身的质量以及使用的有效性; 而后一问题,不同的学校差异比较大。 总的说来,目前并不提倡每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编写教材。事实上,也并不是每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需要教材, 也并不是每所学校都能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开发并不能简单地问答有无必要和可能与否的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学生需求、教师发展、学校条件以及课程调整等因素。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材开发需求性最大的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的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的编写,能引导和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活动。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活动能按照教材的思想脉络,有计划、有规律、有特点的进行,开发了高中生们的潜能,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增强了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上一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
- 下一篇:安全经费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