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

篇1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1.引言

1998年研究性学习在我国首次被提出,并在2002年实现了在基础教学方面的全面推广,日益成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和热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主”,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着重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等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和审美能力。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出发,坚持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生活经验并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2.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2.1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

在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处在以教师单向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境地,语文课堂教学枯燥、僵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少活力和创造力。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处于学习的边缘位置,被动地接受知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我国大部分教师都已经参加先进教学理念的教育和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坚持以“理论联系实践”和“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1]。

2.2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有所创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就在引进国外教学理论和总结语文学科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重视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的局面,开创了促进学生读、写、说等能力全面发展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自主、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中,使语文学科的“教”与“学”达到了本质上的统一,在遵循语文教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长期的接受性学习也给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带来了负面影响。其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组织结构的优化,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再次,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情、意、理等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对以后的终身性学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最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的人文素养,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2]。

3.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结合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可行的。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出发,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日益成熟,能够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辩证分析,为深入的探究学习提供智力支持。

4.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4.1树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民主、生活、合作、对话、活动等教学策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上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够开展高效的研究性学习。民主、合作、对话等策略强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民主,师生、生生之间针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生活、活动策略强调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和生活化,语文作为语言学科依赖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日程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魅力,并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的应用能力[3]。

4.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打破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自主探究学习,树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体会到参与语文学科研究的乐趣,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语文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和团队能力。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4.3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普遍采用“五步走”的教学模式: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学习,初步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营造良好的语文研究氛围;第二,组织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内容进行研读,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并挖掘出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三,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拓展,在课后布置研究性作业,通过课外的延伸训练巩固语文课堂教学;第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组,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展开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第五,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给予合理、客观的评价,在总结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信心[4]。

4.4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利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事半功倍。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价值,注重教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例如在讲授鲁迅《故乡》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谁偷了碗?”,根据教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例如在讲授《守财奴》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设置疑问,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进行语文学科知识的研究,除了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外,还要注重语文知识探究方法的传授。

4.5创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要实现双重功能,既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客观、合理的评价,又要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性学习。在综合考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研究过程的方法策略、研究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后给学生予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的综合评价活动,实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此外,还要注重研究性学习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5]。

5.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和误区。部分教师因为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知识认识不足,认为研究性学习不利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忽视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既浪费教学时间又挫伤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面对这些发展中的难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加强研究性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真实意义上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何跃.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特性及运用[J].中学语文:下旬,2011,(8):11-12.

[2]郑炳欣.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下旬刊),2012,(2):148-149.

[3]焦咏梅.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神州(下旬刊),2012,(3):80.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研究性学习

当今世界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型社会,知识型经济使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教育应打破知识权威和教师权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宽松的空间。“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1]。

1.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应遵守的原则

1.1双主体变化原则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的过程呈现不断变化、发展和上升的特点,这必然从外部对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也在成长中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又必然从内部影响学生和教师主体性变化。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双主体变化原则,把握渐变原则,顺应其发展趋势,而不是超越变化。教师要主动地创造利于学生开展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的渐进变化。

1.2联系、主导原则

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材料之间的联系、局部之间的联系、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在解读人物形象或思想内容时应把握作品的主导思想倾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局部细节的意义和作用。比如学习的《雷雨》,学生对“周朴园是否对鲁侍萍真心怀念”展开研究。一些学生认为怀念是虚情假意,因为周朴园肆杀矿工,毫无人性,满手沾满鲜血的资本家不大可能有细腻的感情。还有部分学生则认为怀念是真的,因为周朴园可能动过真情。鲁侍萍毕竟为他生了两个儿子,晚年的周朴园精神生活空虚,繁漪又桀骜不驯,他在怀念中咀嚼着自己的过去,资本家也有人性。教师可趁势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鲁侍萍讲述往事时,周朴园的心理变化“沉思”“沉吟”“苦痛”“惊愕”的局部细节,这些细节都与作者的主导思想倾向有密切关系,都属于整体性范畴。经过研讨,学生对好文章畅达的思路,局部之间密切相连,局部服从于整体,整体驾驭者局部的特点会有深刻的认识[2]。

1.3多元化价值取向原则

语文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宗旨的,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生活的多元化,以求在多元化解读文本时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文学源于生活,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多元化的理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能丰富其知识储备,养成他们勤学善思的好习惯,因而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也应该是多元的。文学作品本是可以多元化理解的,若教师一味要求学生的理解一元化,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思想的火花被熄灭,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多元化解读文学作品,能促进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为学生成长助力,而不是给师生的思考带上以镣铐[3]。

2.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2.1“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受传统学科教学体系、目标、内容和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的局限,在学科中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的必修课纳入课程。“设”是为了“不设”,故而必须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一方面现行的学科教学内容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地借鉴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改革学科课堂教学,对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2.2“语文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相结合

在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中不仅要开展学科、科技、体育、文艺等活动,而且更要积极地开展“研究”。一方面学生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参加相关的课外小组活动,进行研究探索;另一方面课外活动指导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指导学生研究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变成课外活动的内容的延伸,也使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

2.3“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学校“人文科研究学习与校本教材研究”等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课题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使之成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开展研究,收集资料、形成成果。同时,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也要认真地探索这门新课程的理论、规律、特点,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能力,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课题,出成果,使它成为具有改革开放前沿时代气息的高中的又一特色。

2.4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

信息素养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目的之一是要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因而在信息技术课中,一定要培养学生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整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批判地评价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服务。同时在研究性学习中,也一定要学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研究课题的相关信息,建立个人、小组的资料库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5“点”与“面”相结合

在抓好全校研究性学习的同时,必须重视典型的作用。各班、各任课教师、指导教师、学校各教研组都要重点抓几个“点”,通过先进的典型,带动“面”上的工作,同时也通过典型,运用“滚雪球”的方式,组织起研究性学习的骨干。

3.结论

总之,关注每个人终身学习的需要,为每个个体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时代赋予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崇高使命。“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给语文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挑战,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将逐渐被人们接受并认可。

参考文献:

[1]宁志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自我调控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5):3.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02-01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

因此,结合现阶段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现状,在研究性阅读教学理论、研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性阅读教学方法、研究性阅读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加强和优化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办法和措施,以真正发挥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潜在功能,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一、进一步明确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指出,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因此,就目前来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省2005年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探索也将越来越深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目前在实践过程中,有不少师生还把研究性学习当作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课,甚至只是一种时髦,一种对外展示的实验窗口,认为所谓研究性课程与日常的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改革都没有多大关联,与高考应试更是相距甚远,因而开课也只是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之上。

二、教学中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结果。“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

1. 问题中心,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

2. 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 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启发;

4. 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不单是让学生“动”起来,更让学生的学习“活”起来,让学生对学习“乐”起来。下面是用这种新方式教学《失街亭》的一个简案:思辩街亭之失;感悟人生之要目标切入指导品悟思辩。①确立一个思辩品悟点。②命一个好题。③精当的“板书”设计。④联想历史上、现实中与之相似的人和事,把每个人或每件事概括成一句话,形成排比,并联系在写作中怎么用,联想写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处。⑤用诗、词、曲来总结点化思辩品悟的内容或感悟。⑥设计一小段交流思辩时精美的导入语。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1. 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

2. 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3. 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篇4

一、指导引入,灵活多样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学生阅读与研究,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相关课题,进行较深入的阅读与研究。它既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也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而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课堂学习,更加强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读量增大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深入多了。

1、学习过程探究化

通过设置综合化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如理解《药》这篇小说,设置“探究《药》的人物命名”这一问题,就能引领学生去列出课文所有的人名并思考其内涵;主人公为何姓“华”与“夏”?名字中的“栓”与“瑜”有何意味?等等,而通常的阅读教学是把它化为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的。

2、练习问题课题化

这是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将课后的练习题转换成研究性问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般的阅读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以及彷徨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可是,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问什么,多查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

3、文本阅读比较化

比较赏析是进行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打通思路,开阔视野。如同是爱情诗,斐多斐多菲的《我愿是急流》和舒婷的《致橡树》就不一样;同时小说中的母亲形象,鲁迅的《药》、高尔基的《母亲》、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叶圣陶的《夜》也因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4、知识梳理规律化

对语文知识的梳理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如中国是诗的国度,理解和鉴赏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人物。对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找出中国诗歌发展的基本规律,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二、把握特性,注意策略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研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教师在把握这些特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1、生活性与活动性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并为学生创设一些真实的活动场景,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做中学”,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真正的等同起来。

2、主体性与合作性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进要求学校、教师全面构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主体,把创新和终身发展当作培养目标,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同时,它又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间友好相处,资料共享,方法互用,智慧互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民主性与激励性

篇5

[关键词]创新;改变;革新;优化

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激励着全国人民,少年强则中国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前进的动力。国家创新实力的根基是教育的创新。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两个关键的节点。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进现代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国发展需要的创造型、学习型人才。

一、 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形成的,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学生是终身受益者。

1.要树立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教学观、价值观及人才观

教学并不只是应付考试,高中语文教学并不只是获取较高的高考语文成绩。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质其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其二是树立学生的学习责任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控性,使学生有强烈学习的愿望及探索合理学习方法。

2.教师应大胆改革教学模式

教师要放手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尤其要打破一本课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繁重的课后练习的方式,而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学生积极参与结合的方式,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创新”的策略,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心理和品质。

3.要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实践、去评价。教师不应只是站在前台上的指挥者,而应是组织好学生学习探究的协调者和帮助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学生的创新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学生构建创新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 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改变教学理念,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促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体,最终将语文能力和素养服务于社会。

1.精心组织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课

研究性学习课应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研究性等特点,包括选题、开题、研究、结题、成果交流与评价等环节。在语文课堂上应组织学生围绕选题大胆进行探索,展开讨论、分析和总结。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如讲授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不是按传统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教师讲解文章的主题和主线,使学生领悟“被人爱”与“爱别人”的关系,最终达到“创造爱”的启蒙教育,而是利用课堂平台,让学生研讨当今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爱”与“被爱”关系,结合课文,比较不同时代背景下“母子情”“父子爱”的内涵,课堂气氛活跃,争议、辩论彼止起伏,教师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要求学生进行实景调研,并以“母子情”或“父子爱”为题写出调研报告,效果出奇的好。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该文的主题,更给他们上了一堂很好的“爱”与“被爱”的伦理课,产生“爱”的正能量。

2.“良师益友”与“优化教法”

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去完成,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内外对学生应人格上完全平等,不能以“长者”自居,以心相交,以情相融。在学识上是学生的良师,在相处中是学生的益友。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自由选题,及时给予激励和指导,始终坚持赏识教育。

教学有法,法随人变,切不可千人一面,万课一律,作为现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从影视资料中欣赏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之美,变“黑字”为鲜活的“故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结合相关的影像资料,制成课件,由学生自行解读范文,并选派代表到讲台来讲解。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了相关技能,同时深刻领悟到作品的社会主题。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92-01

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真正地能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笔者在本文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语文教师首先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角色转化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给教师和学生展示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留有足够的空间。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角色,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而且要在指导过程中吸纳新知识,对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教互学,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二、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单人的课桌已不适应集体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讨。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读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们也建议取消教师的讲桌,或是与学生同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与讲台是他们的展示舞台,教师是他们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分子

三、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学习研究

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全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情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枯。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进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

四、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写作中

大多数中学生作文时,经常感到头疼,这有时也与老师的命题有关,有时命题会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没有出动学生的情感,所以造成学生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写不好。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话说、有话写呢?首先要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能力培养的过程,就是实践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并学会整理归纳与积累信息,并能够恰当的利用信息。其次,要让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能在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修改加工等,这些都离不开对学生时间能力的培养。再次,要让学生在写作时能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中学生学作文,可以研究一些写作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付出足够的情感代价,由情感趋动引发的情感共鸣而产生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反过来也可以深化认识,这是一种认识的把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的把握方式。

总之,将探究性学习与日常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必将推进初中语文课改的进程,让学生成为一个会思考、会探究、会感动的心灵丰富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 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篇7

一、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及意义

在现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大多数学生很难在高中压迫的学习环境中静心读书。所以,学会阅读并且能够自主阅读是高中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能力。然而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要会读能读,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学会鉴赏文学艺术。因此,高中语文学习的探究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是现今条件下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的理念。探究性学习重点在于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表现,提倡高中生学习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给予学生主体更多的发挥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知识的探索性研究。让学生在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来获取经验教训,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首要课题,对于教育来说也不例外。研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中的具体操作实践能力。阅读过程中,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阅读分析,在优秀的作品中品读出与众不同的感悟,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和人生感悟,将历史的逻辑观念和现代化的思维相互结合,大胆丰富的怀疑和想象,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在学习中寻找乐趣。同时,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调控和适应周围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的效率。

创造性思维是当下教育的一个新方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中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课题。创造性思维在于求异,重在独创性,是培养高中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注重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培养个性化的阅读能力、阅读语感以及对文学作品独特的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在激发学生语言学习优势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其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义务教育教学效益。

二、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的自主探究阅读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被多次提出,是建立在高中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基础上,以教师的组织引导为辅,进行的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停留在只是认知的表面,并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思想,也很难保留自己对于好文章的理解。因此,改变传统被动的接受式阅读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开始被人们逐步提上日程。然而怎样引导高中生在语文阅读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至关重要。

1.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激发其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教师对于学生课程的教授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出与输入,更是学生学习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决定着学生在学习时的思维模式的形成。因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至关重要。而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语文阅读对于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良好的阅读条件有利于学生快速的进入文章所描述的情景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激发其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总结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网络时代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在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采集和资料的整理,有利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全面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和发现问题。同时,学生在语文阅读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对于探究性问题的思考分析以及制定的学习活动方案有辅作用。

3.相应的组织一些专题讨论课程,激发学生在沟通协作时共同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的阅读学习要求学生不仅仅是思考阅读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对文章的品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实质性的实践。而专题讨论课程有利于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通过辩论和讨论的方式在课堂上彼此交流阅读心得畅谈自己的看法。

4.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研究性学习 探究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34-02

新课标的实施,不仅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使当代青少年迎来了机遇和挑战。不过,如今的青少年已不是几年前的青少年,更不是十几年前、几十年前的青少年了。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远远在从事教育教学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之上。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改进以往课堂教学的模式,实施探究性学习与教学。首先从教学模式上要突出“探究”,其次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以“探究”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自我反思,去体会科学的真谛。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也即学生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自我生活现象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其本质还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在高中各科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相互团结协作,共同承担责任,努力寻求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热点,教师讲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编写试卷、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没有不涉及研究性学习问题的。然而,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追求形式、走过场、实效差的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解决。

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应注重学习的过程、知识的应用、切身的体验、全体学员的共同参与和全体参与者的合作交流等等环节。

一、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的结果不一定具体。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等等。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活动目标,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努力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二、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研究性学习,在学习形式上,具有发现、探究等特点。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于解决一些具体的、有现实社会意义的问题。在学习者遇到复杂的,综合性强的难题时,要求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来解决难题。在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到知识面较广,学习内容复杂问题。与一般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更需要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所以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实践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

一般的学校教育都是通过教学经验的间接学习,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作为目的。这样学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从古至今人类通过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知识。而且现代教育又强调发展个人的特性、提高个人的素质,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需要有直接的、丰富的经验,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通过体验和内化,来逐渐形成能够自觉知道创造行为的个人观念,如果学生只空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能顺利理解、接受和掌握所学习的内容;把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浅表的感性了解深入到本质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并能在新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研究性学习活动要帮助学生经历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领悟研究事物、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研究性学习还要能够使学生的研究动机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四、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注重过程而并非结果,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每个正常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全员参与就是要求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人人都为实现同一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实现它,可以借鉴,但绝不是抄袭或照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在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懒惰涣散情绪,改头换面,重振旗鼓,与昨天告别,开始新的学习与生活,这从另一方面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更新效果。

五、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以及最大限度的包容对方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也体现了当今时代和当今社会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 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 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每一个学生在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状况, 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目的是希望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各有所得。老师不可以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还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 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取得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参与和支持,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朱亚静.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06.

篇9

一、指导引入,灵活多样

高中语文阅读,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与研究,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相关课题,进行较深入的阅读与研究。它既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也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

练习问题课题化是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将课后的练习题转换成研究性问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的阅读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可是,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

比较赏析是进行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打通思路,开阔视野。如同是爱情诗,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与舒婷的《致橡树》就不一样;同是小说中的母亲形象,鲁迅的《药》、高尔基的《母亲》、叶圣陶的《夜》也因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对语文知识的梳理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如中国是诗的国度,理解和鉴赏诗歌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找出中国诗歌发展的基本规律,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二、与文本对话,张开想象的翅膀,领悟文本内涵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其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都和学生的经历、积累有着巨大差距,有时甚至是难以逾越。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必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作品“对话”,碰撞出激越的思维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

如讲授《荷塘月色》第三段时,我请学生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境界,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并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荷塘情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在月下荷塘的景色之中,从而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做适当的点拨,那么文章的精彩就难以被学生发现。

三、借助网络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利用多媒体技术,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于一体,非常利于制造氛围,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一,文本情境延伸,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获得美感与享受。讲授《雨巷》一课时,先通过图片演示漂亮的丁香花,并配上古代关于丁香的诗歌,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去感受、去感叹丁香的漂亮和丁香花本身所带的“愁”的象征意义。静止的文本完全“活”起来了,亦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入感知体验的思维活跃状态。《祝福》《边城》等教材选编小说均被改编成了电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观赏电影与阅读文本相结合的方式解读小说人物,解读小说寄寓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的精彩,同时也评析演员的表演。改变过去单一的文本品读方式,而学生对这种多维的教学模式更感兴趣,对教材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第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的能力。再如讲授屈原的《离骚》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者,我们布置了一道探究题《走进屈原》,内容可以涉及屈原的生平、作品、习俗、传说等方面。学生通过看书、网上查阅等方式,自主查找资料。学生能对屈原的作品娓娓道来,对屈原在创作《离骚》时的心境描摹得入情入理。这样既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进行阅读针对训练,总结解题思路

高中阶段,文本阅读直接为高考答题服务,这就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阅读技能迁移实践,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合作式讨论。此时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自由发展的空间放给学生,让学生多方位展现问题思考的角度,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篇10

一、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随着《新课程标准》使用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研究也取得了进一步地深入。在选修课的设计、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准确的学生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极大进步。同时,高中语文教学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合和统一,对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提高了高中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扩展了高中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能给予教学更多的发挥空间,让教师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灵活地使用,进一步发挥高中语文在传授知识和培养人生观及价值观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教师与学生缺乏自主选课的权力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要让教师与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选修课程。但是从实际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与学生的这项自力并没有落到实处。主要原因是,各个学校选修课的选择者主要是当地的教育部门,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整个选修课选择的过程中去,教育部门为了减少麻烦往往对选修课的选择敷衍了事,有时只是选择对升学有利的选修课。这样,教育部门就变相地把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

2.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编写存在片面性《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根据《课程标准》,很多家出版社编写了选修的教材,到现在主要是5家出版社,但是对于这5家出版社的教材,教师普遍反映缺乏良好的科学性,过于单一。导致整个教学资源不能够合理地进行利用,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

3.高中语文选修课缺乏教学时间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希望能够把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不是很理想。大多数教师反映,在上选修课的时候,时间非常有限,导致整个教学过程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所以在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所以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过程中必须的研究性学习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4.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评价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在选修课上的学习成果需要教师进行评价。但是教学评价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我国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还没有完成。不少地区和学校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评价不重视,大多数只是组织一场考试来进行评价,基本上没有什么综合的评价方案。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课程的改革方式

1.教师指导学生对选修课的教材进行自我重组选修课顾名思义就是自己选择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课程,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还处于青春期,对于什么对自己有益处还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作正确的选择。同时因为高中语文选修课需要面对大多数的学生,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地学习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整个班级的共同意愿。因此自主选择的权力最好能够给予学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合理分配选修课的课时高中语文选修课作为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其所能分配到的课程还是相对比较少的,所以教师只能进行一定的选择,把其中《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进行讲解,其他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主学习,教师再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掌握好整个选修课的难度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高中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一些选修课的难度对于高中生还是过于深奥了,所以教师在教授选修课的时候要注意难度,最好能够降低选修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掌握好选修课的教学梯度每一节选修课都有其不同的功用,有夯实基础知识的,有拓宽知识视野的,有提高思维品质的,有锻炼实践能力的,有增强文学修养的,这些不同作用的选修课都是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的,所以教师在教授选修课的时候要注意整个选修课程的差异,对于教授的难度和速度进行准确的控制。

5.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在于让学生发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在上选修课时,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有趣。方法应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品读研讨、开展辩论、写小专题论文、总结学习心得体会、进行课文篇目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