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

篇1

要使孩子更聪明,家长从小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下面列举了10种比较容易操作的思维能力训练方法,家长们不妨选择其中的几种,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思维能力训练。

续编故事结局

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有意不将故事讲完,而让孩子自己续编故事结局。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思考的余地,因为故事有趣味性,孩子会乐于意积极地开动脑筋。

看图改正错误

家长可以随手画一张与常识相悖的图给孩子看,让孩子把错误的地方找出来,把对的画上去,最后别忘了问一声“为什么爸爸(或妈妈)画错了,错在哪里?”

鼓励孩子幻想

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广泛地接触、观察、体验生活,鼓励孩子大胆地幻想,同时适当地加以引导和指导。例如,孩子可能看着天边的晚霞说,那里是恐龙的家乡,父母不要打击孩子,说他就会胡思乱想,而应该问孩子:“为什么那里是恐龙的故乡呢?”

复述所见所闻

每天饭前饭后,家长可以让孩子把他一天的所见所闻讲出来听听。这样既能帮助孩子理清头绪,还可以借此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锻炼孩子思维能力。

设置疑难困境

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难题和困境,让孩子想办法解决。比如,孩子玩小汽车的时候,家长可以问:“前面有条河,河上没有桥,汽车开不过去了,该怎么办?”促使孩子思考解决的办法。

提问环环相扣

例如给孩子提这样一个问题:树上有10只鸟,用枪打下来1只,树上还有几只鸟?这时孩子往往会做减法,答:“还有9只。”这时家长不要马上告诉他答案,而应该再问:“枪一响,小鸟害不害怕?”“小鸟一害怕,还会留在树上吗?”当孩子回答“一只也没有”后,为培养其求异能力,家长还可以换个角度再问:“如果打中的鸟倒挂在树枝上,树上还有几只鸟?”“有只鸟受伤了,飞不动了,树上还有几只鸟?”……这样步步深入地进行提问,就可以使孩子的思维积极活跃起来。

猜谜语、编谜语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内容编成谜语,让孩子去猜。猜得多了、熟了,还可以让孩子学着自己编谜语,由家长去猜。谜语是训练孩子思维的体操,多进行猜、编谜语的游戏,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大有好处。

多玩棋类游戏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一些棋类玩具,让孩子掌握灵活应付、处理问题的能力。跳棋、动物棋、汽车大赛棋、象棋等等都是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有效玩具。

自制可爱玩具

家长可以搜集一些无毒、无危险性的旧材料,教孩子做一些有趣的小玩具。比如,用纸折飞机、纸炮,用化妆盒做电视机、家具,用装可口可乐的瓶子做花篮等。

篇2

创新思维,主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几个方面,在当今的低学年的语文课程中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难以言喻的巨大意义。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里都难以离开对创新思维能力应用。妇孺皆知的是,学生开始了解学习方法与出现理性思维的时期,以及他们身心发育的阶段均是小学这一阶段,所以在小学阶段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路,能很好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充分运用到创新这一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非常详尽的介绍并提出了,锻炼提高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路,这便是新课标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小学生创新思路的锻炼。进而,我们在严肃对待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完成并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一目标。

二、在语文课堂阅读中怎样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诱导知识接受者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前提条件便是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要想调动潜力,激发知识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涌现创新思维的成果,只能靠主动参与这一方法。因此,阅读必须构建一个互动活跃的学习空间,建立一个敢于想象大胆思考的学习气氛及,培养一种求思笃行的学习环境。举个例子:在上《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老师提出除了文中提到的这一方法,乌鸦还能怎样才能喝到水?学生可能会回答在瓶子上弄个洞或者是倾斜瓶子甚至提出找一根吸管来喝水等等,为了很好的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这时则要充分鼓励学生回答,用合理的方式表扬他们,并把这些观点择写在讲台前,对其进行分析,让全体学生进一步思考。因此,在语文课程中,合理利用积极参与这一方法,可以较好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并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2.锻炼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表述过这样的一句话:主动质疑比解决质疑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好的质疑,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在大家一共需找解决之道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顿悟,所以支持学生合理提出问题。第一,要确保学生主动质疑的动力。在学习文章之前,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时对课文某些方面提出质疑,并在接下来的实际教学中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动力,使他们乐于提出问题,再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地在自己的质疑中找出解决之道,这中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能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第二,还要让学生有思索质疑的手段,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和质疑的途径,指导学生要有对症下药的能力。通过可诱导孩子联系课文的类别特征和生活主动质疑,可引导孩子思考标题主动质疑,可开导孩子依照文章核心段落和语句主动质疑,可指导孩子找到课文的中心词语主动质疑等等的具体操作办法,锻炼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在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想象的能力,激发思维,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曾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想象远胜于知识。这不光是因为,想象力比知识涵盖的范围更加宽广,还在于它是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想象是种催化剂,它能催生出知识。在语文阅读活动里,老师应该充分运用课本上的一些图片,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想象能力,通过让学术对课文细节的展开,对文章故事结局的补充描叙或者合理的编纂全文等方法,使学生能在图文结合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的能力,更好地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4.在锻炼知识接受者的创新思维能力时,合理利用现代科技。

在当下现代科学技术充斥着的时代,多媒体教学也更多的走入在我国的学课堂,小学语文教师更因跟随时代的脚步,合理把现代科技融入到教学中,便于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如今的社会,小学生早已接触了电脑等教育设备,因而为了更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可以创建一个网络平台,把一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的读物放在这一平台上,在电脑上与孩子们进行沟通。例如:语文老师在取得学生家长支持配合的提前下,增加学生网上阅读的作业,这在让小学生掌握了解现代技术的同时,还能是他们拓宽阅读知识视野,更可以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语

篇3

例:已知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有一点P,作PD垂直于AC,PE垂直于AB,垂足分别为E、D。

求证:1.P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

2.若P在BC的延长线上时,上面的结论成立吗?

问:如何将PE和PD相加呢?

生1:作CMAB,交AB于M,作PNCM,垂足为N.

PN∥AB,∠B=∠NPC又因为∠B=∠C,∠NPC=∠C

在NPC和PDC中

∠NPC=∠C PC=CP ∠PNC=∠PDC

PNC≌CDP PD=CN

易知:矩形,MEPN PE=MN

CM=PE+PD

即P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

“居然一气呵成。”我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想得非常好,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要证明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就是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较短的线段,再证剩余线段等于另一条线段。”

“思路清晰明确,这种方法叫做‘截长法’,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补短法’,不论截长还是补短都要构造全等三角形,你能尝试一下如何补短吗?”

经过小组讨论,各组代表举手纷纷发言。

这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不服气地说:“老师,我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连接AP,根据SABC=SABP+SACP。

又因为等腰三角形ABC AB=AC

AB・CM=EP・AB+PD・AB

AB・CM=AB・(EP+PD)

CM=PE+PD

顿时掌声雷动,众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真是巧妙的构思。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兴趣的引导下,产生了一连串精彩的回答,孩子们那样乐意地去探索数学,那样痴迷于他们的数学世界,这是一种多么好的课堂氛围啊!

不可否认,学数学就得多做题,但靠“题海战术”将学生压得透不过气来,就只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鉴于此,深挖一道题,注意多角度演绎。可有效地巩固知识点,沟通不同知识点好的纵横联手,对开拓孩子思维和视野,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节课成功之处有:

1.一题多讲。锻炼孩子的思维开拓性。

2.一题多变。本例中,将P点运动到B延长线上,为第一问延伸,讲解时,将例题有目的、多角度地演变后变化条件。或将例题延伸,增强例题的教育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这就是教学时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应该把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而不应“无事生非”“故弄玄虚”。

3.对于一道例题,如果在教学中,轻易地将老师的思维和方法教给孩子,孩子会陷于机械的模仿中,就会失去对新思维开拓的良机。

篇4

一个4岁孩子想吃放在柜子上的饼干,会搬来椅子站上去拿,他知道这个办法管用;而2岁孩子可能会把他的长毛绒玩具叠起来,再爬上去,一跳一跳地去够柜子上的饼干,因为他要试试。

当然,2岁也是孩子开始学习约束和自控的年龄,这种学习很重要,但也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父母要在教给孩子必要的技能与培养孩子创造力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以下这些具体的指导方法可供参考:

鼓励孩子多进行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消遣。想象力就像肌肉,不运动就会萎缩。比如,孩子看电视只是在汲取他人的想象和构思,这种行为是被动的。而大声朗读和去户外散步,这些很平常的活动要比看电视更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尽量鼓励孩子与人交谈。提问有助于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创意。给孩子讲故事,并让他续上结尾,也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准备充足而又安全的物品。2岁孩子喜欢探究物品的新用途,家长可以找一些无毒的颜料、书签、粘土和面团让孩子把玩。孩子使用的道具衣帽要容易穿脱,防止孩子卡住引起窒息。乐器应选择小巧和无法分拆、无锐角的。

让孩子自己选择。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可以问他喝水是用绿色的还是蓝色的杯子,是穿条纹裤还是格子裤。对孩子而言,这是自主的开始。

容忍杂乱。在孩子着迷于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游戏时,父母最好对家里的凌乱泰然处之,千万别说“太乱了”或者“东西怎么可以那样放”之类的话。

父母的参与。父母和孩子一起玩创造性游戏,可以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和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孩子有兴趣,父母不妨坐下来和孩子一起用手指涂鸦或穿上各式服装,做做小品。

不要苛求孩子。想让一个2岁孩子画一座像模像样的房子或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不现实的。但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的无结尾的故事可能非同寻常,他的画可能色彩大胆,线条粗犷。不要强求孩子的作品逼真,要对孩子的任何作品都予以肯定,还可在冰箱或书桌上展出孩子的“大作”。

不要强迫孩子。如果孩子没兴趣,千万别逼迫他去学什么,否则孩子很快会兴味索然的。

附:居家小创造

家里的许多平常之物都可以被孩子用来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

土豆泥。给凉透的土豆泥染上食用色素,然后让孩子捏成各种小玩意。

零头袜子。将脸谱绘在穿剩的布袜上做成小木偶,与孩子一起用不同声音模仿各种木偶人物。

纸盒。收集各种不同尺寸的硬纸板,让孩子用它们折叠成堡垒或城堡,并鼓励他给你讲住在堡垒或城堡里的人物故事。

篇5

1.“我曾听说要多给孩子买玩具,这样可以刺激孩子思维能力。可是买了一堆玩具后,却听说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该怎么办?”

专家答疑:注意力的时间会随年纪增大而拉长,一般来说,3岁前对静态物体的专注力(如堆积木)只有5到6分钟,大范围的注意力(如坐着看电视)约有15到20分钟。当孩子很专心地在玩玩具时,家长不要一会儿叫他喝水,一会儿又叫他拿东西,若经常打断孩子的思维,久了会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同时也不要给孩子过于复杂的刺激:刺激过多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要一次性给太多玩具,每次只给一样,并引导孩子用不同的玩法玩相同的玩具,不仅可训练孩子动脑和有效利用玩具,还能节省家庭开支。

2.“我的孩子刚上幼儿园,看见其他孩子都已经报了特长班,我目前还未看出我的孩子有哪些特长,可是又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想请专家给一些建议。”

专家答疑:幼儿学习特长应根据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理智地选择学习时间,如果方法不得当,可能会适得其反。以下为学习建议:(1)学英语。如果想将来英语说得像国语一样好,从3岁开始学比较好。(2)学绘画。2岁半到3岁是孩子学绘画的最佳时机。(3)学钢琴。4-5岁时学钢琴比较适宜。(4)学戏剧。从3岁到成年,任何时候都是“适龄期”。(5)学围棋和象棋。3-4岁的孩子能了解棋上的文字即可。(6)学舞蹈。舞蹈技巧从6-7岁开始学比较理想。

篇6

一、教育观的转变对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传统计数教学的主要特点仍是以传授知识、灌输为主,这与计数的任务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计数的任务是将孩子的兴趣、知识、能力三者融为一体,任何单纯重视某一项均是不明智的。要让孩子从“老师要我学”变为“我想学,我爱学”,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作用。计算是培养人逻辑思维能力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幼儿的思维水平,设计与孩子思维水平相一致的教学进程与方法,正是立足这点,我将教育观的改变具体落实到了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这是一个具有根本性转变的一个衡量标志。

二、注重计算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幼儿的活动天地,如果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每周两节的计算课上,那么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我分析了幼儿的日常生活,发现在许多环节均可渗透进计算教学内容,于是我在带班中始终提醒自已记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但又常转瞬即逝的环节。再者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注意对孩子思维的训练。比如分点心时,每天中午6盘菜一个值日生分要分6次,我就提了一个问题,谁能用最好的办法把点心又快又好地分完。值日生想了想就左、右手各执一份点心,走了3次就分完了,真是又快又好。每天吴医生要来统计人数,而我们常常一忙就来不及数,孩子们就建议让值日生来统计,这又是一个好机会。我就在牌子上写好“出席”、“缺席”,每次点名后让幼儿来写数学,出席、缺席人数合起来应该是全班总人数,从这里孩子可以初步理解总体与部分、加减之间的含义,提高写数兴趣。有时逢几个孩子迟到,值日生就必须在出席的数上加几个,在缺席人数上减几个,合起来仍应是全班总人数。加法运算的传递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了,孩子的实际计数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常言道:兴趣是第一位教师,并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我认为,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要

1.以游戏形式来激发幼儿兴趣

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

例如:在“几路公共汽车”这一活动中,我请9个幼儿扮演9种不同的动物,分别标上数字,分别发给其他幼儿9以内的各式计算题,游戏开始,幼儿念“嘀嘀嘀,嘀嘀嘀,我坐汽车去旅行,我的汽车在哪里,看看卡片就知道”。儿歌念完后,幼儿根据算术题算出答案,并找到相应的动物汽车排在后面,开着去旅行。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时,所选用的游戏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大班幼儿应该运用挑战性的、有更多发挥余地的游戏为主,如竞赛性游戏、操作性益智游戏等。

2.以竞争效应激发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儿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因此,我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或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竞争心理的发展,从而间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例如,“挂钩”这一材料,我把运算卡片分成两等份,然后两个孩子比赛,计算卡片的算式,看谁先把自己的颜色卡片挂满相应的小钩上为胜,孩子玩得特别高兴,计算速度也有很大提高。

四、 尽可能多用鼓励法

篇7

一、幼儿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教学观念。纵观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很多幼儿教师仍然在用原有的语言教学的方法,幼儿在语言学习活动中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书本知识,没有交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语言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导致幼儿对老师产生依赖性。这种被动式的语言教学方式直接扼杀了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更谈不上激发幼儿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对幼儿潜在语言开发的能力也远远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目标。

(2)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很少能够做到把幼儿在课堂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我们教师对于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案例也不够丰富,有些地方甚至脱节,致使有相当多的幼儿在实际交往中缺乏语言实践,从而直接降低了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

(3)教学目标不明确。我们大多数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语言教学中只是为了教而教,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或者很少使用当前学前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幼儿语言教育。另外,我们一些幼儿教师也存在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也不能将幼儿语言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地整合,让各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就间接影响了幼儿学习语言技能的效果。

二、幼儿课堂语言教学的策略思考

(1)创设宽松的语言运用情境。大家都知道,幼儿的模仿能力是比较强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在一个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他们就会学到相应的语言。例如,要想让孩子学习普通话,那么就要把孩子放在一个时时处于语言是普通话的环境中。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幼儿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导他们进行交流,让其体验语言交流所带来的乐趣。

(2)让幼儿学会倾听。聆听是沟通的重要基础,也是与人交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使出现幼儿连自己在讲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让他多听听别的小伙伴是怎么说的,或许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先去学习如何倾听。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表明,让孩子学会倾听是最好的方式,这能让他们了解其原因和效果。

(3)选择合适的内容。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教师对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认真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广而浅地选择教育内容。比如,小班可选择“我来扮演爸爸、妈妈”“我的家”“玩具展览”;中班可选择“有趣的书”“能干的手”;大班可选择“生活中的数字现象”“钱币”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说话有所进步。

(4)让幼儿“创造性”地去说。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卡片和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幼儿去观察,然后让他们根据所看到的内容练习去表达。让他们结合自己所看到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思考,围绕“图上有谁,在做什么?”等进行教学练习。我们还可以将具体的行为与说联系起来,在做中诱发幼儿说的愿望,在说中进行语言表达的练习,从而锻炼幼儿的分析、概括能力。

(5)用故事加以引导。幼儿园的小朋友最喜欢听故事,像2~3岁的幼儿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差,一般喜欢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我们要根据幼儿个性上的不足,选择一些故事引导幼儿向良好的个性方向发展,比如,对粗暴、霸道的幼儿,我们可以讲一些谦逊礼让的故事给他们听;对胆小怯懦的幼儿,可以多讲些英雄的故事;对爱慕虚荣的幼儿,可以讲一些颂扬内在美的故事。教师在讲的时候,要让孩子认真听,故事讲完后,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让他们努力复述故事的大概内容,这样子既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增加记忆力,这对训练孩子思维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无疑是一种锻炼。

(6)让幼儿多看书。在幼儿时期,孩子的无意记忆非常占优势,思维特点都以形象思维为主,还有着极强的无意识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比如家长经常可以带孩子到书店去看一看,让他们从小多看一些 “小人书”,即使孩子看不懂,家长也不要忙于解释。长期的积累,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这对今后的语言创作是极其有利的。

篇8

小学阶段,人的思维比较灵活,具有很大的跳跃性。教育创新说到底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属高层次的积极思维,思维过程不仅有单纯的抽象思维,而且与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及梦境交织在一起,与习惯性思维、线性思维和正向常规思维不同。思维者的头脑即是精神过滤器、精神恒温器、质量监控仪,轻易不会热就热得发狂、冷就冷得冰凉。有区别于一般的本质特征:(1)幼稚性,(2)积极性,(3)独创性,(4)明确的创造目的,(5)综合中选择。

在小学阶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辐射和求异;要求思维探索的多样性。小学各学科的知识面广,但理性认识很少,因此,小学教学尤其适宜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教学应是多样化、生活化和充满创造力的。

2在小学教学中,应实施主体教学,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要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校、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勇于探索,多动口、动脑、动手,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敢于大胆发言,激烈讨论,爱刨根问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争议,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3开展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并加深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创新提供了动力。小学教学要立足于课堂,但也要走进生活,使学生在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充满自信、健康乐观的精神生活。

4营造一个创新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将创新活动渗透到教学计划中,要求教职工树立创新育人的事业心,逐步养成严谨的治学、治教的风气。使学生置身于创新的风气中,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5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首先要办好各种黑板报、墙报和学习专栏。通过这些学校特色的宣传,及时报道学校学生创新学习、活动的事迹。其次,要丰富创新文化的内容,通过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特别对于一些创新问题,可通过开展座谈会等形式,邀请学校领导和其他班级的班干部参加,引发师生大讨论,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扩大教育面。

篇9

【关键词】思维方法

人的思维是人们的高级认识过程,它是在大量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最后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规律性认识。由于小学生智力水平的限制,抽象逻辑思维还不够发展,因此,还不善于对记忆材料进行逻辑加工,使思维更好地为记忆服务。

同时,思维也是人们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概括与间接的反应,由于思维过程是理性认识活动,人们通过思维,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事物,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因此,小学生的思维力成为其智力的核心,因此,人们对于思维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

当孩子思考问题的时候,有的家长是多么想加速其思维的发展啊。但是,家长着急是没有用的,这里,关键是在于理解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当他们思维的时候,针对特点加以引导。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可见,小学阶段,孩子们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他们思维自觉性在开始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在整个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中,三、四年级之前,思维的成分主要地带有具体形象性;三、四年级之后,逻辑抽象成分在思维中占了主导地位。他们逐渐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考。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早晚,和是否教育的得法有密切关系。

当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启发他们早一点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

如: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首先要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再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思考,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与思维的方法。

一、提出假设,检验设想的思维方法。以一道数学题为例,来讲解一下这种解决问题与思维得到发展的方法。如:编筐小组2个人3天编96个筐。照这样计算,4个人9天一共编多少个筐?首先我们应提出假设:根据题意每个人每天编筐的个数是一定的,假设编筐的天数不变,人数由2个人增加到4个人,是原来人数的2倍。编筐的个数也是原来的2倍,天数由3天增加到9天,是原来时间的3倍,所以编筐的个数应是原来的(2×3)倍,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检验这个设想是否正确,最后得出,结论正确。在这种叙述方式和分析思路中,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二、分析、比较和综合也是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例如:教师在教“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以及相应的除法应用题之后,把它们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这一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同一种数量关系,只是已知和未知的变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也用除法。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算理,弄清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同时也使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较快地发展。

三、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圆的认识时,应先出示一些有圆面的物体,指出它们的面是圆形的,然后让学生剪圆形纸,进行对折,折过多次之后,学生会发现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然后抽象概括出圆心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概念的基本特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言表达的策略

一、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也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教学中应提供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只有让孩子关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下面从三个方面说说培养幼儿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意义。

(一)良好的语言表达有助于同伴间的交流和讨论。数学活动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幼儿用语言表达,如:教师讲解后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孩子倾听教师讲解后需要反馈对数学操作规则的理解或对操作程序的记忆。

(二)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任何思想只有通过交流,才知道是否正确。在进行数学思维交流时,只有良好的数学口语能力,才能表达自己对数学问题正确的见解。

(三)幼儿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衡量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对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二、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氛围、激发语言表达兴趣

语言表达是数学课堂不可缺少的要素,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幼儿就能在环境的熏陶下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进而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给幼儿搭建自由交流的平台,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所在。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让幼儿把自己“溶入”课堂活动中,首先得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幼儿想“说”,敢“说”。为此,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有效的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

(二)准确示范、培养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注重言传身教,教师自身语言要规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而不准确的,但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孩子做出榜样,通过自身的语言示范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数学概念的表述要准确、简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交给幼儿正确的数学概念,数学语言规范的教师,其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对幼儿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各类形状和立体图形的名称,“加数”、“被减数”等。这些数学名词在使用时都要求非常准确,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就必须准确的告诉幼儿这些数学名词的名称,并要求幼儿准确的复述,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准确使用,给孩子起一个示范作用。

(三)有效提问 培养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课堂上多用启发式提问,使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来组织语言,并表达出来,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我出示一个红色灯笼一个黄色灯笼后,问学生:“图上都有哪些图形?这些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请学生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在幼儿“说”的过程中,当出现不够顺利时,我帮他们进行梳理,把零散的知识连贯成完整的知识。又如:在教学大大班复习“5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加法”时让幼儿观察放风筝图,复习2的组成问:图中有几个孩子?几只风筝?1人放一只风筝,2分成了几和几?让幼儿尽量回答完整,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此外,还要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像小朋友喜欢吗?今天你们高不高兴?我们一起来学习好不好这类问题没必要多提。只有通过有效的提问才能引导他们学说完整的话,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锻炼说话的能力。

(四)有效操作 培养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也是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操作是幼儿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思维的有效手段,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由于幼儿语言区域狭窄,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借助学具的操作来提供语言的内容,在操作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如:在教学“拼一拼”时,每个幼儿一套七巧板和若干三角形图卡,教师出示几何图形,让幼儿说出名称,再观察书上图:这幅图上有什么?由哪些图形组成?幼儿自由拼图并说出拼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又如:在教学“平均分”时老师演示讲解,拿出4支笔,请出2个小朋友,问:1人可以分几只?(把笔分给2人),4支笔平均分给2人,1人几支?每人分到的笔是不是一样多?让幼儿实际操作分一分,然后用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的提问,就这样通过直观的操作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同伴交流 培养语言表达的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