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人才;教育方法
近几年,我国在网络和网站建设方面的步伐十分迅速,已经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信息时代的时代要求,使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而信息人才的培养,80%来源于高等院校,信息类专业学生是否成人、成才,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加强对信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信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了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
1.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信息类专业学生主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熟悉常用开发工具,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和局域网及国际互联网等基本知识。
当代信息类专业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毕业论文在他们逐渐成人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网络发展异常迅速,他们利用已懂的计算机、软件和集成电路专业相关知识,自己完全可以从网上了解到社会的更多信息。多元化的社会造就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多元化特点,信息类专业的大学生见多识广,他们有思想、有理想,他们开放、张扬,对人生价值、科研学习、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占全国大学生总数1/3的信息类大学生已成为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品德的端正与否,将对国家各行各业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2.理想信念缺失
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特别是近些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呈现出新的特点:意识形态的渗透越来越多地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交流的隐蔽形式出现;并且更多地借助互联网、现代通讯系统、广播电视等现代电子媒体加强渗透,渠道更加多样;越来越多地利用非政府组织开展渗透和颠覆活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信息类专业的学生,使他们产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丧失、心理素质欠缺等问题。
3.民主法制观念缺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相应加强,但大学生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不用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普遍存在;与此同时,信息类专业学生不断地充实到各行各业中,出现了不愿意在专业的一线岗位工作,好高骛远,随意跳槽,部分学生做事不顾他人甚至损害他人或单位的利益等问题,相应地也出现了计算机人员、信息人员道德的失范、犯罪问题,比如,散布谣言、制造事端、窃取情报、传播病毒、黄色垃圾、进行诈骗、走私贩毒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抓起。
4.诚信意识淡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展需求日益多元化,其诚信表现也有所不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假设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社会给定的条件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此假设下,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目标使部分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比较明显,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常常以牺牲道德原则为代价,其直接结果便是使失信行为的发生变得理所当然。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通过一个个ID来代表自己,诚信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完全不重要,因为他们不用对自己在虚拟世界里的言语和行为负责,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各级诚信教育的滞后,导致这些学生对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失衡。
二、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研究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核心特征是教育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地位。硕士论文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优势丧失,同时又出现了信息超载和逆向选择的新问题。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主要是建设资源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构筑平等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育对象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
1.加强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的建设
所谓实施主体,也就是指学生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行政和党务管理人员等。信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言传更要身教,言传与身教是一个统一体。实施主体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传”。一位具有高尚人格的教育者所给予学生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他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是最为广泛、深刻、持久,让学生终身受益。实施主体将应该具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不断学习科学理论与相关专业知识(尤其是信息网络知识)是提高他们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方式。
2.注重培养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学生最容易迷失自我和方向,他们常常来不及进行理性地思考、判断就匆忙进行选择、接受多元信息文化,因此我们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这主要表现在激发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智能,引导他们自主判断和选择,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使他们在比较、判断、选择中走向成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去伪存真、建立起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发挥专业教师与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专业教师更是大学生在大学关键阶段职业道德的领航员,肩负着成才、成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课堂教学合情合理地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解疑释惑,这是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全面系统地讲授有关信息网络道德的知识,介绍相关法规和基本信息网络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为其学习和就业服务。
4.突出红色网站的育人功能,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针对信息类学生的教育特点,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入地学习,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医学论文 建成一个旗帜鲜明、内容丰富、技能完备、结构合理、科学管理、实用性强的网络群体,如建立深受大学生喜欢的网站和网页,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政治、生活等相关的版块,开辟网上辅导员专栏,并能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等,使之深入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寝室到教室的每一个教育环节。通过这个虚拟服务载体,实现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
5.明确诚信意义,引导学生文明诚信、遵纪守法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诚信尤为重要,诚信是古老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一切道德之基石,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和品质。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做人是否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状况和人格高下的重要表现,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和友善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修养状况和人格高下的重要标准。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健全合理的、可操作的道德规范是当前要做的工作,具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审查、监管保护等引导学生做到真诚守信、履行责任、遵纪守法,加强自我约束,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
6加强信息网络技术防范和监管,完善信息网络法规。净化信息渠道和环境
网络作为信息类大学生接受信息最多的一个渠道,现在的技术还不是十分完善,因此,我们要加强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和网络监管工作,职称论文重视技术的研发,完善技术防范措施,采取信息加密、身份识别、网上监控、安全审计等技术。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极大,对可能成为大学生实施网络犯罪直接诱因等信息要及时排查清除和取缔,对不健康的网络行为要及时警告和制止,同时也要系统的、明晰的、集中的出台一些关于网络安全、惩治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强有力的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让网络成为信息类专业学生学习园地和成才的基地。
参考文献
[1]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生物科学 健康教育 专业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是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海南医学院是一个地方性本科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发展,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同时,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将生物科学专业设定为健康教育方向。
在专业开设之初,我们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研后发现,多数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雷同,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针对性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缺少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这种不顾自身特色和条件,追求时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的办学,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扩大不了办学规模,又不能办出其自身特色,也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本文在总结以上专业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国内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医学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1 明确学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其中的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该类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使这三类专业有所区别。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是侧重理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而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研究中侧重于后期产品处理的部分,是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仍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分类特点决定了生物科学是基础性学科,其他两门应用性学科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
生物科学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同时又与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多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经常面临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掌握的困惑;而作为教师也经常需要考虑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重点向学生讲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展,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个专业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在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办学总体思路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立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面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战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生物科学人才”。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2.1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2 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
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刘斌,吴茜茜,吴克,等.开放实验室培养生物工程学生能力[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12-13.
[4] 吴克,蔡敬民,张洁,等.生物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1999,16(5):35-36.
[5] 赵晴.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满生.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比较教育,1999(6):17-21.
[7] 林连兵,陈朝银,余旭亚,等.把课程教育融于网络教学之中[C]//发展与探索.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 余旭亚,林连兵,李涛,等.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M]//发展与探索―― 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篇3
摘要:中职学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实践性较强的一个专业。面对当前的生源质量,应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就业竞争力?本文从多个维度阐述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烹饪;就业导向;职业素养;路径方法
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下简称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及食品安全法律意识,掌握现代烹调操作技术和营养膳食组配制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满足餐饮业需求的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烹饪专业作为一个实用性强、技能特色明显、就业率高的专业,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对饮食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受关注度也不断攀升。然而,与此相反的是,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有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或在顶岗实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如专业能力、敬业精神、沟通协作能力等)还达不到企业需求。
因此,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应针对当前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特性、整体素质,进一步开展专业规划,通过那些路径和方法来培养造就适合行业需要的毕业生,让毕业生实现专业和职业发展无缝对接。通过我们与广东省梅州市内外的餐饮行业、企业的座谈、交流,认为: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应重点加强学生职业忠诚度、职业技能、踏实肯干与沟通协作的工作态度、善于学习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教育。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
(一)何谓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二)职业素养的基本要素如图
其中,职业伦理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职业伦理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在人的一生中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职业技能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一个人能够做好自己最本质的工作,也就具备了最好的职业素养。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以就I为导向”的特点是体现职业教育的就业方向性,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等应与所就业的工作岗位要求相对应。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把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有助于实现就业作为学校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特征最根本的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贴近企业、贴近岗位,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全面、准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是贯彻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重要前提,是关系着职业教育规范、有序、有质发展的重要改革思想。办职业教育不转变这个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生命力和市场的。
三、餐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其对烹饪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期盼
(一)餐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据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美食导报》报道:2015年,在北上广深,每天新增的餐厅数量超过150家,一年就增加近60000多家餐饮企业。根据餐饮行业资深媒体―红餐网旗下红程餐饮招聘的监测数据,2016年上半年,餐饮企业用工荒断崖式需求明显,用工缺口迅速扩大。以北上广深为例,厨师缺口达到1:8,即一个厨师8家餐饮企业抢着要。
厨师需求大,目前大多数通过内部介绍为主,故而求职的活跃度不高。根据市场规律,稀缺的物品价格会上涨。餐饮用工紧张,其稀缺性则主要体现在薪酬方面。
根据红餐网旗下红程餐饮招聘公布的数据(以北上广深为标本),2014年餐饮行业平均月薪为4200元/月,2015年为4600元/月,2016年上半年为5030元/月。厨师的月薪平均为6590元左右,厨师长、店长的平均薪酬则在6000-9000元的区间。
由此可以看出,烹饪专业毕业生就业潜力大,而且后续发展空间大。
(二)中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
按照《美食导报》的上述数据说明:烹饪专业毕业生只要掌握一技之长,就业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必将终生受益。然而,近几年来,好大一部分烹饪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并没有走得更远,一部分毕业生仍然碌碌无为,一部分则转到其他行业另谋出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有些毕业生就业思想不端正,对专业、职业不忠诚。好大一部分学生入读中职学校成绩相对较差,对专业了解不够或者根本就不了解,选专业存在跟风现象。同学选这个专业、我也读这个专业;或者是听父母说“这个专业好”,就选这个专业。盲目选专业的结果,造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不想学,知识能力匮乏。
2、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承受挫折能力差。在当前这些学生中,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在家悠闲自在惯了,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岗位上,一旦工作无质量或者是工作过程中产生失误而受到批评,往往不是从自身工作失误中查找原因,而是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立马“炒老板”、抑或是立马辞工走人。
3、基本功、技能不扎实。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讲多做少。在理论学习上,静不下心来,普遍存在学习理论“无用论”;在实操课中,也是凭自己的好恶有选择的学习;对实操课程学习也不上心、不认真、不虚心,特别是对于烹饪基本功的学习,毫不在乎。
4、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有些学生在校不好好学,而在工作上则要求多,一上岗就要上锅炒菜、做大厨,根本不愿意从水台等基本岗位做起,或者是干基层岗位没几天就不干了。
5、学习缺乏原动力,对社会缺乏奉献精神、感恩思想,等等。
(三)餐饮行业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基本诉求
1、对职业有较高忠诚度
面对当前中职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或就业过程中易产生跳槽、工作懒散、挑三拣四、缺乏进取心等现象,很多企业都认为学校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应重点加强学生的职业忠诚度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行业的业务特点、职业发展方向,以及自己在工作中应如何应对社会、企业,自己在企业中应怎样准确定位。
2、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学生职业发展、创造财富的根本。所谓腰缠万贯,不如薄技一身。在校期间,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方向,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让学生爱上专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加强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
所谓正确的职业态度就是指培养学生踏实肯干与善于沟通协作。餐饮行业需要团队协作精神,单打独斗难有作为。在工作中,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互相沟通,才能有所发展。
所谓正确的职业精神,就是要开拓创新、善于学习、学会感恩。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工作中除了要具有好的态度,还需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善于向同行学习,虚心向师父请教,才能不断开拓创新;同时要学会感恩,要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
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与方法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打破传统的“2+1”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顶岗实习1年。应采用“0.5+0.5+0.5+0.5+1”以就I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把在校学习的2年,按4个学期划分即4个0.5,每一学期保证学生有8―10周的企业实习时间,让学生在企业教学实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专业氛围、职业氛围。每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围绕“在校学习10周企业教学实习8―9周期末总结考核”这样一个螺旋上升式专业学习循环开展,确保学生在企业教学实习整个周期能够掌握岗位技能、岗位标准。最后一个“1”是毕业前的顶岗实习。通过这样一种工学结合的模式,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践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为保证此种模式的学习成效,应着重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细化在校专业学习过程,细化企业教学实习的每一个岗位的时间、要求和应达到的目标、效果。
(2)要把课堂设在企业,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专业学习和思想动态,带好学生,管好学生;
(3)改革评价模式。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对接职业考核标准,采用多元主体考核动态评价。为满足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内与校外评相结合并充分关注学习态度。考核评价方式以现场“过程考核”为主,突出“工学结合”及“实践成果”,终结性考核为辅;评价内容以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考核”为先,“理论知识考核”为辅;评价标准立足岗位、课证捆绑融合,学习或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教师―学生―基地”组成多元主体进行考核评价,对整个学习或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比。
2、改革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课程体系也要打破传统,校企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改革。在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实用的方针指导下,增加专业技能的课时比重,突出抓好技能教学,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3、外引内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中职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内部提升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不断加强教师执教能力,即“内提素质”;另一方面要引进企业能人参与学校教学,即“外引人才”。通过外引内提,学校专业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专业发展需要、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从而避免“闭门造车”。
4、完善实训场室设备设施。
成功的专业教学,需要有良好完善的实训设备设施。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主动聘请企业能人参与到实训室建设中来,不断完善实训设备设施,让实训室就是五星厨房。
5、多轮驱动,强化专业建设。
中职烹饪专业建设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通过行业、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多轮驱动,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岗位技能需求,精心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化训练,将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分解到各个模块和项目中,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力量。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为学生树立好的形象、好的榜样。
2、行业管理精英、名师、名厨引导作用。聘请业界精英、名师名厨定期到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成才故事分享、成功典型案例教育,教育学生、告诉学生怎样才能成人、成才、成功。
3、成功毕业生示范带头作用。邀请事业有成的校友来校与学生互动交流,共同分享他们的成功喜悦教育学生在职业道路上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让学生学有榜样。
4、与时俱进,开创德育工作新路子。通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青年志愿者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活动,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理想、情操、道德、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锻炼和提高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更新领导和教师学校管理理念,实现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创建现代企业管理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三)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和塑造学生职业素养
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的文件精神,现代学徒制是通过校企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职业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形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吸引烹饪大师、名师进校园,有计划地让学生进企业,双向培养学生技能,更好地培养和塑造学生职业素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忠诚度,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法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非法学专业一般会开设《经济法》的课程,并成为其专业基础课。它为培养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其作用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方法也到了迫切需要改革的阶段。目前,高职院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大多由法学专业教师讲授,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授课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在实际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受到困扰。为实现有效教学,强化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本文就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这门课程的改革方向。
一、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授课教师认知结构矛盾突出。经济法是一个强调社会本位与国家调控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具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经济法主要包括: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经济法总论。经济法具体制度主要分为:一类是反不正当竞争制度、消费者保护制度、反垄断制度、特别市场规章制度等市场规章制度;一类是金融调控制度、财税调控制度、计划调控制度等宏观调控制度。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是与经济管理有关的法律制度,它包括了民商法、刑法和诉讼法的一些基础知识。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冲击着法学教师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造成教学重点内容移位的现象。
(2)缺乏有针对性的实用教材。现行教材大多是由法学专业教师针对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编写。非法学专业《经济法》内容容量大,不仅仅包括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还涉及了《民商法》基础知识,《刑法》《诉讼法》部分知识。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材编写人员忽视了这门课程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堆砌法条,有意简化经济法之外的知识,致使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偏离重点。非法学专业学生初次接触经济法,对简单堆砌的法条理解困难,造成认知结构上的混乱,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3)缺乏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专业教师团队。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内容无须更多理论分析,有的学院师资力量紧张,于是就出现了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师配备的随意性。经济管理类的教师被安排讲授经济法,其不具备足够的法律知识,在进行案例教学中显得底气不足;法学专业教师,尤其是行政法、民商法教师被安排讲授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很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将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混同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从而偏离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造成授课表面化。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有考取会计师、企业法律顾问的需求,由于法学专业的教师缺乏相关的经济知识,在授课时很难有针对性。
(4)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缺乏学习动机。首先,由于非法学专业学生不具备基础法律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快速培养起法律思维。烦琐的法条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困惑,自我效能感降低,对这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其次,实践性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过低。非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律基本理论的理解欠缺,因此在案例讨论中会偏离法律的视角,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5)《经济法》课程在非法学专业边缘化。由于《经济法》课程不如专业课程与职业所对应的岗位的工作任务联系紧密,所以在非法学专业的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经济法》课程被人为边缘化。有些学校在确定非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将《经济法》置于核心课程的行列,甚至还压缩课时,降低这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二、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方向探析
(1)强调《经济法》课程在非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突出地位。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和提高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养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促进了人才的全面发展。意识决定行为,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人们就会自觉遵守法律规定。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应知法、懂法、守法。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其法律教育极其薄弱,主要表现在法律知识不够丰富、法律意识不够健全。国内目前会计行业存在的会计执法环境差、会计信息失真、假账泛滥等现象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尤其是会计专业学生不仅仅要具有法律意识,还要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因此就必须强化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在其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加大《经济法》教学力度。
(2) 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1)《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要服务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考试,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国的市场准入制度要求就业上岗和职称的晋升都需要资格证书。目前我国高职学院大部分经济管理专业尤其会计专业都实行“双证书”制度。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职称有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师,在不同级别资格考试中,《经济法》均是必考的内容。所以在《经济法》课程的实际教学中要服务于从业资格考试,为学生顺利毕业及高质量上岗提供保障。2)《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要服务于就业、创业教育。高职生就业形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就业,二是创业。必要的经济法律知识是高职生就业、创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提供足够的经济法律支持。所以要加强《劳动合同法》、市场运行法律制度、企业法律制度的讲授,在保护学生合法就业权益的同时,又可以使学生熟悉企业设立程序,在企业运行中能依法、合理开展市场竞争,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人的本性。
(3)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传统的《经济法》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学习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指智慧技能和策略性知识,也就是动作经验的掌握。闭卷考试考察的只是学生陈述性学习的掌握情况,不能有效的考察学生的实践运用、动作经验的积累能力。要不同角度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既考查学生的陈述性知识掌握水平,又考察学生的智慧技能的掌握情况;既对学习结果进行考察又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考察。考核具体应分为两个部分:笔试和实践能力考核。其中,笔试成绩占40%,实践能力成绩占60%。这种考核方式强调了学生对经济法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察。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必会带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对实际操作的主动参与性,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快速进入工作角色。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法律英语 教学目的 涉外法律 课程改革
前言
法律英语是法律专业学科与英语语言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兴分支学科,是英美法系的司法界工作人员,如法官、律师、法学研究者等所使用的专业用语和习惯用语,其具有独特的句法规则与词法结构,是准确理解法律原文和书写英文法律文书的关键所在,即意味着学习该门课程应从语言的角度切入法律领域,掌握语言基础之余将其带入具体案件情境、语言活动中进行有效传达与交际。因此,对其研究应一面按照法律的观点来分析英语在法学理论中的运用,另一面遵循语言的基本原理来探讨法律学科的特点。本文将着重讨论当前法律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法律英语课程的合理设置,以期为促进法律与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议。
一、中国高校开展法律英语教学的时代背景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内企业海外投资与国际接轨的日益频繁,如国际金融贸易、涉外知识产权等对法律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同步增加。
在国内,法律英语的概念起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发展至今有三十余载,但其教学方式缺乏实际应用性与针对性,要想形成一门独立的成熟学科,尚需时日。在国外,即英语国家,称法律英语为Legal Language,其表述为法律科学概念或是进行非诉讼类法律事务时所选用的语种或某一语种的部分用语,换言之,法律英语还包括其他语种,如拉丁系语种、欧系语种等。由于我国法律制度属于大陆法系,而法律英语学习的法律内容主要是英美法系法律制度,由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区分清楚两大法系下法律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二、法律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进入21世纪后,全国八所独立设置的高等外语院校先后建立了法学院、政法学院,几大政法学院也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是我国现开设专门法律英语课程的高校实际为数不多。各高校自主开设的法律英语课程主要采取(全英语授课)+法学专业+英语教材的教学模式,至今尚无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课时各校不同,有的设为选修课,有的设为必修课。目前除了国际著名的法律英语水平考试―TOLES(法律英语证书考试)和ILEC(剑桥法律英语国际证书),以及国内挂靠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律英语证书(LEC)全国统一考试,没有权威的测验标准,教学效果优劣参半。
1.尚无确切专业定位,无统一授课教材。 法律英语这一学科发展至今,教育界对该课程的专业定位仍无定论。国内先后出版了多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与刊物,如法律出版社1985年2月出版发行,由中国政法大学罗典荣、苏绍亨编纂的《法学英语读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何家弘教授主编的《法律英语》;等等。尽管法律英语相关教材的版本多样化,但并没有高校统一使用,各有不足之处。比如,不论是法学专业或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教材,还是硕士研究生的教材,在内容与体例上基本没有显著区别;再有,所有教材都仅局限在阅读理解型的基本内容介绍上缺乏拓展型课后练习,未有过多涉及法律英语的特点及其系统性;另按照教材的常规分类,法律英语教材可分为语言技能类(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理论类(包括法律英语词汇)和法律知识类(包括法律专业学科),但现有教材并未作出类别区分。
2.教学对象难以厘清。由于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不同,采取学方式必然导致授课内容混乱。因为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使用英语来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并予以分析、解决问题已是挑战,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英语跨学科地去理解法律知识,则更是难上加难。
3.缺乏教学目标,施教方向难设定。就目前法律英语教学现状来看,缺乏科学客观、全面准确的标准教学目标,施教方向含糊不清。法律英语在本质上应属于语言类课程,而其教学亦是以法律作为载体的语言类教学,即学习英美法系国家是如何使用英语开展及从事司法活动、诉讼与非诉讼类法律事务,掌握如何使用英语进行法律交际活动等。
三、法律英语教学思路之课程模式设置与改进
法律英语到底应该怎么教,目前仍未有统一的定论。笔者认为,首先应厘清法律英语的研究方向,其课程的设置应当满足学生的特定需求,并引导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与专业相适应的语言语法、词汇语境、应用技巧等之上;至于教材的编写,则应包含英美法系相关司法文件以及典型案例选编。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建议如下:
1.改革教学大纲。 将教学大纲制定方向一分为二:其一,针对本科生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以英语作为语言媒介,学习国内法,为确保语言的准确性需要外教共同施教;其二,针对本科生大三下学期自主选修生和二年级研究生,以英美法系的法律内涵与体制为学习内容,学习英语使用国的法律,即针对法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必须有一门课程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并使用英语授课。
2.编排新课程及推广专业测评。目前国内采用的法律英语教材,多为阅读英语法律文书及司法文件,偏重培养学生从阅读中获取法律知识,但显然忽略了学生对英语法律语言的领悟程度。根据学界研究讨论,多数专家认为法律英语应该是法律的英语,而不是英语的法律。由此,针对法律英语课程的设置,应当遵循以下几点:第一,应当从英语语言的角度切入英美法领域,对法律英语词语特点及语法习惯、句法特征的系统讲解;第二,既要有语言层面的学习,又要强化法律知识的探索;第三,增加新课时数,进一步细化法律英语的阅读及交际能力;第四,针对英语专业与法律专业的学生分别编排法律英语课程,分为语言基础理论类,即系统学习法律知识与法律逻辑;专业英语类,即强化英语语言类的学习及应用。院校应按实际需求配置合适的教材,自主开发考试系统鼓励学生参加法律英语证书考试。
3.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与课程模式。第一,法律专业采用的课程教学模式为汉语讲授,结合法律英语阅读课程,其课程模式主要在法学专业类大学,如西南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大学等运用。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由具备法学资历的英语教师或英语较好的法学教师授课。但从此模式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问题在于选修课程对学生数量无法控制,即课堂阅读量有限,英语语言水平难以提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很难达到用法律英语进行交流的层次。对此,部分生源素质优秀的高校的法学专业课程可采用英语教材和全英语的授课,增加课时量,并将其列为主干核心课程,由此学生的法律英语综合素质将会得到明显提升。目前笔者所在高校的法律英语课程处于由前述阶段向后述阶段的过渡期,且仅限于法学院(我院的二级学院)。
第二,部分法学专业采用的课程模式为使用英语教材,用英语授课,并结合英语基础语言课程。此类模式多被专业英语院校的法学系选用,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加大阅读量的同时词汇量则自然增加,使得学生不仅达到英语专业的学习要求,而且打下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此模式下的授课教师不仅英文要流利,还要具备相当程度的法学专业知识。但对于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平衡知识重点与语言重点这个难题,仍未有统一标准,因此难以在全国推广。
第三,英语专业采用的法律英语课程教学模式为汉语讲授,结合法律专业课程。采用此类课程模式的高校主要是由原国家司法部属下的高校成立的英语系,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英语专业四级以上的考试,每周3至4课时,相关法律专业课程由法学老师用汉语授课,所学法学课程门类总量仅为法学专业的四分之一。由于英语专业规定的课时有限,无法再增加法学课程,建议将英语专业删除高年级阶段的部分英语专业课程,再将低年级基础阶段的阅读课程改为初级专业英语法律英语,综合优劣,使学生既能提高法律英语技能,又能扩充法学专业知识。
上述三种不同模式的课程教学方法,通过调整课时数量与授课门数、英语与法学课程的比例,实现统一的教学标准并非难事。除上述教学模式的择优综合适用外,对案例教学法亦应加以重视,案例分析是理论知识投射实践的最佳途径。另外,还应当加强对涉外案件中文化、宗教、民族等的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英美法系的法律体制。比如,法律专业术语:动产与不动产,英美法系国家称之为“personal property”;但大陆法系国家则使用“movable property”和“immovable property”。又如,英美法系国家称严格责任为“strict liability”,而大陆法系国家则将严格责任定义为无过错责任,即“liability without fault”。
四、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质量的优劣决定着法律英语课程设置的成败。有法律英语人才培养意向的高校,应该顺应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尊重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并积极开发与培养新生代师资,即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具备复合型专业素质的教师。鼓励英语教师学习法学,攻读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或考取法律英语资格证书;同时提倡法学教师进修英语课程,或聘请外教与外语老师联合开课、法律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联合开课等。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各类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已然成为社会主流趋势。对于涉外纠纷及法系各异的域外公、私法问题,市场亟须能熟练掌握法律与英语两项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英语教学和法学的教学应当与时俱进,有机融合,高校应该加大法律英语等课程的教学投入,培养符合国际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不论是法律英语的教学还是学习,都有较高的难度与要求,教师要在积极学习、备课之余,大胆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参考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将“专业学外语、用外语学专业”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实现“一箭双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金榜.法律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法学
[作者简介]代刃(1970-),男,重庆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学、现代远程教育。(重庆40005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63-02
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远程开放大学,因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于是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的开放大学建设工作已经纳入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之中。高等教育重视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而成人教育则是使学生在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素质,关键在于教学模式改革,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本文,笔者首先围绕开放大学实践教学重要性展开论述,之后结合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谈了几点认识。
一、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现实意义。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实践教学不同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它是以特有的教育教学目的和以人才培养为宗旨的特定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既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践操作学习为主,把理论学习和实际结合起来,以提高其素质。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索适应开放教育的实践课之特点和规律,探究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理论性实践教学,它是与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与课程理论同步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作业、实验、实习设计等;二是集中性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各类实习、见习以及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落脚到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表现在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法律操作,提高解决实际案例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实践实习,不仅能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的平台,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其动手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社会竞争能力;还有利于在教学中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熟知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技能,了解社会现状,拓宽知识面。归根结底,法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2.必要性。实践环节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1)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实践教学是保证法律专业知识有效运用和确保实现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2)教学体系完整的基石。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始终,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有效手段。(3)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实践教学效果能够有效检测理论教学的成绩,能反映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检测学生理论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方法。
二、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法学专业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条理解能力、案例分析能力以及法律适用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践分析,我们发现,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足够认识,毕业论文质量较差。学生对如何确定论文题目,如何占有材料,怎样写论文,论文的作用,怎样组织文字,论文的基本格式等认识比较肤浅,以致文不对题、抄袭、剽窃等现象时有发生,论文质量不高;(2)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指导工作不能完全到位。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严重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一位教师往往要指导十几名学生。由于时间紧、要求高,使得许多指导教师求速度不求质量,导致教学效果差;(3)答辩工作有待完善。答辩过程中国走过场、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答辩时间紧张等都严重影响着答辩效果。论文答辩中显现出学生对法学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了解较少,对法理知识掌握不够;(4)缺乏稳固实用的法律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偏于形式,使用效果不理想,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不够高。并且,实践环节大多以书面报告为主要反映形式,实践效果难以体现。(5)法学课程体系亟待完善。以部门法律进行划分是法学课程标准体系建立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教学方法重在传授理论知识,而不是培养应用能力;(6)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践考核方法。
分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的局限性。就学生而言,在实践环节上的局限性集中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资料不足、时间紧张、有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所以难以保证论文质量。同时,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大多学术研究都有自己的方向,所以教师教学和课程管理上相对独立,所涉及的部门法律也比较固定,这就造成指导领域相对狭窄,不可能高质量指导实践;(2)支持服务重课程轻实践的情况普遍存在。远程教育平台是为完成课程教学而设计的教学系统,所以,对实践教学的支持服务系统探索还远远不够,有关的资料、学术动态、指导意见、前沿资料获取的渠道等也还很不系统。远不能与课程教学资源相比,这就形成了重课程轻实践的格局,无法实现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全面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3)办学压力的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办学单位包括电大、各类大学、成人高校和网络学院,生源竞争越演越烈;(4)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专业课程设置有许多雷同,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上没有创新,导致毕业论文没有体现实践教学应有的特点。
三、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对策思考
1.更新观念。“质量是远程教育的生命,建立全面多元的远程教育质量观是保障远程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转变把实践教学仅仅作为教学环节之一加以实施的观念,树立实践性教学的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理念。实践教学应确立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性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目标。以期提高远程教育的法律专业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构建质量评价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学校只有建了一套严格、规范和可操作的规则程序,才能实施有效的监控,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良好运作与衔接,实现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目标。就教师而言,主要以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为评价要素,形成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指标体系,体现实践教学的适用性特征;就学生而言,主要以学生对知识面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对法律实务的操作能力以及论文答辩效果等为构成要件,形成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把培养目标、学生特点、办学特色结合起来,把实践环节的考核以应用性为主,考核方式以实践报告、实践总结或作业方式完成作为基本形式,以此为基础制定的适应开放教育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才能真正缩减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的差距。
3.丰富法学实践教学内容。一是注重平时作业。开放教育在课程作业的布置上,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作业应根据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材、学生水平来设计和安排,找准知识点,分清难易,做到题量适中、覆盖全面、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二是要重视课程实践。通过采取师生互动、模拟现场、双向视频教学系统演示、卫星电视系统播放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网络、多媒体和交互式等为主要特征的远程教育。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实践教学。三是专业实践。专业实践主要由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实习组成。一方面,社会调查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特点,既要符合法学专业特点,又要注重灵活性。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在该课程结束后进行,时间和地点应相对集中。另外,实习主要包括现场参观、实际操作、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要根据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4.加强教学支持服务。要借鉴过去行之有效的教学支持服务途径,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建有现代远程教育特色的校园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立法学网络网站,办出有特色的法学专业。结合法学课程特点,创办网络刊物、网络课程、在线讲座、模拟法庭、案例荟萃、法律前瞻等栏目,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学校还可以基于网络开展毕业设计写作远程指导,充分发挥开放教育的自由性、开放性、灵活性优势特点,通过多种载体适时进行师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论文指导水平和效率。
5.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可采用“判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模拟法庭”模式,改革传统的面授辅导模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剖析和技能训练。其中,判例分析法主要通过判例分析巩固学生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诊所式教学法和医学院学生在诊所实习相似,即设立某种形式和内容的法律诊所,帮助学生在接触真实当事人和处理真实案件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模拟法庭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向学生揭示法律问题的复杂性,还能帮助他们更清楚掌握解决法律纠纷的程序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竞争,学习分析处理实际案件以及出庭辩论的经验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论文指导教师师资力量建设。目前,远程开放教育成人学生逐年增加,而师资力量建设力度却远不能与之相适应,教师学术研究方向不能完全与指导领域对口,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论文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开放大学的优势在于系统庞大,师资可以共享。基于此,学校应建立起系统内外结合,以系统内教师为主体以普通高校专家为辅助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库。与此同时,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要求,明确责任,以此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针对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的现象,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管理论文指导师生比例和专业指导方向,从而确保论文指导质量。
7.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教学管理和督导部门应制定教学纲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时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进一步改进集中实践教学活动考核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和评定是通过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监控来实现的,对不合要求的毕业设计不能放低要求使其过关。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才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增强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开放教育健康有序发展。针对答辩,应本着方便学生学习和严格答辩的原则,创新答辩形式和过程方法,采取现场答辩、远程答辩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完善答辩环节。
[参考文献]
[1]余善云.走向开放的未来[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2]罗辉.对县市电大法学实践教学问题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8(10).
[3]余乐.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
[4]陈永忠.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探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5).
[5]丁新.构建全面多元化的远程教育质量[J].中国远程教育,2003(17).
篇7
书法与美术、音乐、舞蹈等是并列的。现在美术、音乐、舞蹈都是一级学科,而唯独书法在美术学之下,屈居二级学科,这显然是不公平、不恰当的。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颁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中,书法与它们还处于并列的地位。书法有其明显的独立性。把书法归于文学,它好像又不能脱离艺术;把书法归为艺术,又好像与哲学互为表里;把书法归为哲学,它又与历史学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将书法归为历史学,他又与教育学难以分离。书法的学科定位确实让人伤透了脑筋,因此出现了各个学科里都有招收书法生的现象,有的属于文学院、有的属于美术学院、有的属于历史学院,有的属于传播学院,还有的属于设计学院等。书法学具有独立的内容,它与许多学科发生关系,如文学的、绘画的、历史的等等,但这些学科永远代替不了书法本身,这就是说书法学独立的学科建设是必要的,否则,将会造成学科结构上的纠结。几千年来,人们在书法中注入了太多的内容,书法几乎无所不包,这样书法学本身就具有独立的性格。若将书法提升为一级学科,更符合事实的情况。可以将一级学科中的“美术学”改为“书法与美术”,同“音乐与舞蹈”并列,这样各种关系就比较顺畅。以这样的学科定位,各校可以组建书法学院。现在全国已有两所书法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的兰亭学院和曲阜师范大学的书法学院。另外还有两所书法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和西北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建立书法学院,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认可程度,都已具备条件。书法学院的建立将有助于书法学科的归属,书法应该摆脱不正常的依附关系,回归本然。现在我国已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同样我们也期待着独立建制的中央书法学院、中国书法学院的成立。
二、书法学学科建设是为了使书法这门学科成熟起来
那成熟后的书法学专业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对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和认识,书法学学科也应具备一般成熟学科的基本要求:学科理论基础已经建立,概念、术语界定清晰规范,拥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有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有独特的研究路径和方法,有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研究成果,有较大的社会影响等。从长久的发展眼光来看,书法学学科建设要有大书法学的概念,给书法学专业以更高的学科定位。所谓“大书法学”要包容书法的一切,在书法学学科内文化和艺术高度融合统一,不可偏废,书法是有丰厚积淀的传统文化的混合体,不容分解。弘扬书法学最根本的途径是技道兼修、文艺并重。这种大书法学的学科概念不会导致书法学本身的分化,不能把书法学分化为书法艺术学或书法文化学等,它们都是大书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可以说书法艺术学、书法文化学、书法文字学、书法考古学、书法文献学等是书法学的分支。同时,书法学学科方向定位应是多向度的。对书法学专业关注的角度不同,会赋予书法学学科建设以不同的内容。这与大书法学的概念并不矛盾,这种多向度的定位也应该在大书法学的背景下进行。书法学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弘扬祖国的文化经典——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最大的优点是文、艺结合。书法既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书法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起来的,搞好书法必须打好中国文化的底子。书法内在的艺术因素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书法上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是中国书法最可宝贵的东西,使书法显得厚重;书法上所体现的艺术因素是使书法显得活泼生动的东西,给书法披上了靓丽的光环,因此都要积极地予以传承。书法丰富隽永,在书法上前人追加了太多的内容。通过书法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国人的基本素质。现在全国书法学学科多数处于生成期或生长期,离成熟期还有相当的距离,高校书法工作者应该有足够的决心和耐心,利用现代教育的学科细化的优势,充分提升传统书法教育的档次和水平,继承书法的优良传统。
三、书法学学科建设的含义是建立、发展书法学学科
“书法学学科”的含义本身有两个层次,一是书法学学科群的概念,一是单门书法学学科的概念。在本文中,“学科”主要是“学科群”意思,这一“学科群”中当然包括书法学单一学科的内容。在书法学学科建设中这两种含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法学学科的建设就是要把相关老师组织起来,以培养书法人才为主要目的,同时也要兼顾书法研究和社会服务。书法学学科建设有其独特的组织形式、研究对象、知识体系、技法体系、研究方法、传统基础和文化背景等。书法学学科建设要完善学科运行体系,使其具有专业的系统性。古代丰富的书法论著、当代许多的研究成果、书法基地建设以及书法教育现有的体系等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书法学学科建设的内容非常庞杂,甚至可以说是不断延伸、无限扩展的。从书法学的教育实施方面来说,包括课程计划、课程目标、培养规格、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从书法学的研究方面来说,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培养学科带头人、组建研究团队以及研究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从社会服务的角度来说,包括书法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提供书法的其它社会服务如春联书写、装饰布置、书法鉴定等。不同教育层次也要有不同的要求,如本科教育偏于实用的知识技能,研究生教育则加强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师个人创作上要强调自由和独立,在培养学生和研究方面要强调合作。书法学专业由于起步晚,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目前与文学、历史学、音乐学等相对成熟的学科相比较,书法学的课程设置多偏雷同、单一。书法学学科建设应向纵深发展,如课程开设就可以增加书法文献学、书法文字学、书法文化学、书法美学、书法市场、现代书法等。各学校要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师资力量等条件,确定组织形式和发展定位。现代书法教育方法对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是颠覆性的,过去一种正体的基础往往要苦练几年甚至几十年,而现代教育几年内往往已把许多的经典作品梳理了几遍,改变了以往的慢节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代教育的特点是学科细化、科学化,书法的文化和技法的基础也越铺越宽,这也胜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科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人们在学科建设上常说要“顶天立地”,书法学科的建设也要这样
篇8
[关键词]司法会计 专业教育 规范发展
[作者简介]刘艳红(1974- ),女,河北邯郸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历建明(1973- ),男,河北唐山人,石家庄经济学院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教学。(河北 石家庄 050031)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国家青年基金课题“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就业指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CJA10017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10-02
司法会计学是指研究司法会计活动规律,提出司法会计活动的专门理论、程序、方法、标准、对策、规程的一门边缘学科。司法会计专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司法会计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本文从开展高职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的意义及现状着手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发展高职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的实现路径,期望对开展高职司法会计学专业教育活动能有所裨益。
一、高职发展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建设与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经济犯罪案件逐渐增多,贪污侵占、挪用公司资金等案件屡见不鲜,并且涉案金额日益增大,舞弊方式也日趋隐蔽和复杂。在对经济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出现的财务会计问题需要通过司法会计鉴定解决。在这一特定形势下,以经济犯罪侦查技术、对策为研究对象的司法会计学的繁荣与兴旺,将会直接影响犯罪案件的侦破与定性,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2.司法实践的需要。实践中,新型经济犯罪不断出现,相关的会计活动也具有复杂化、专业化和特征,随之而来的是会计法规的不断增多,会计活动越来越在法律的规范之下开展活动,法律法规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前提。相关的会计法规中,不乏有关刑事法律的规定,而刑法中也有一些关于经济犯罪的定罪量刑规定。会计中涉及不同的法律问题,法律事务中也同样涉及会计知识。在法律适用方面,法官、律师等法律人士只是某一法律方面专家而对会计知识知之甚少,对在案件中出现的会计专业问题难以做出判断。实践中,对经济案件的调查虽然有专业会计人员参加,或聘用注册会计师提供财务报表,但由于这些人员通常不具备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其获得的财务证据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局限性较大,从而影响到法庭对案件的公正裁决。因此,规范司法会计专业教育,培养具有会计和法律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是实践提出的要求。
3.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高校中从事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多以经济法学专业人士为主,这部分人缺乏研究司法会计的理论基础,实践中司法机关聘用的司法会计技术人员,虽然有从会计、审计岗位的工作经验,但充其量他们只是在应付诉讼,这些从业人员大多数只能从会计人员本身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缺乏法律的视角。由于司法会计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懂法律知识的不懂会计知识,具备会计专业知识的又不懂法律知识,给专业理论研究及司法实践带来了一些问题,现有司法会计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亟待提高,司法会计人员应该是具有会计学、证据学、侦查学等专门知识的专业人才。有鉴于此,通过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的改进和职业教育的加强,可以提高司法会计理论研究水平,以及从事实际诉讼人员的素质。这些人的素质的提高,可以为法律诉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法学研究和司法会计活动的质量。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的准确定位,可以让学者们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促进实践的发展。
二、高职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现状剖析
1.学科性质与定位比较模糊。目前,关于司法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概念、专业性质和定位还存在诸多争议。仅对“司法会计”的名称,目前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认识就不统一,有的称之为“司法会计鉴定”,有的称之为“司法审计”,还有的称之为“检察会计学”。至于司法会计专业的性质与定位,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司法会计学应属于法学的范畴,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司法会计学应归属于会计学,还有一部分学者将司法会计学同时列入法学和会计学中,认为它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一样应属于应用会计学的范畴。
2.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尚未建成专门的理论体系。在CNKI数据库进行“司法会计教育”关键词检索,搜索出研究性的文章少之又少,各大学校与科研单位对司法会计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少。司法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比如,由于对"司法会计"这一名词的理解不同,目前司法会计专业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主张司法会计鉴定即是司法会计的专家和学者主张,司法会计专业应当重点研究司法会计鉴定的原理、技术和方法。据此建立的理论体系为:司法会计鉴定学概论、司法会计鉴定技术理论、司法会计鉴定程序理论;也有学者认为:司法会计的研究对象是案件资金,由于特定的行业涉及的案件资金及会计取证的特点不同,因此应当按照行业的划分来建立此专业的理论体系。在这一思路下,专业理论体系为:司法会计概论、工业、商业、建筑、行政事业等专业司法会计、司法会计专论等。还有学者认为,司法会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司法会计活动及其规律,而司法会计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因此,司法会计依据其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可分为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两个分支。按这种模式建立的司法会计理论体系构成为:司法会计概论、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等。
司法会计专业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就有关司法会计活动中运用会计学的知识做出指导。但是,由于本门学科创立时间不长,实践经验缺乏,师资不足,至今没有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人才缺乏造成司法会计的理论研究和教学的被动,理论成果少,远远不能发挥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司法会计专业教育师资匮乏,制约了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的开展。目前,司法部规定司法会计为法学专业的选修课程,将其列入了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内。但不足的是,我国高等院校缺乏司法会计专业或司法会计方向的本科教育,即使个别政法院校开设了“司法会计鉴定学”或“司法会计”课程,也是将其作为选修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专职从事司法会计理论研究的人员也寥寥无几,只有一小部分学者兼职从事着理论研究工作,这就导致目前的司法会计理论体系相对滞后,理论成果少,且不完备、不系统,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目前我国专业从事司法会计专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
司法会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学科,决定了司法会计专业教学工作需要多学科、复合型的教学人才。现在司法会计专业教师一般都是临时抱佛脚,有的是从法学专业转来,有的是从会计等经济学专业转来,他们虽具有一些理论知识,但不是具有综合性知识的人才,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难以适应司法会计专业教学的需要。
三、规范发展高职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的现实路径
1.从实践出发,为司法会计专业准确定位。“司法会计”由“司法”和“会计”组成。“司法”的含义是指诉讼,它界定了司法会计的社会属性,即司法会计是一种法律诉讼活动,使司法会计能够与会计(经济核算活动)、审计(经济监督评价活动)、非诉讼会计检查与会计鉴定等社会活动相区别。“会计”二字则是指会计检查和会计鉴定,它界定了司法会计活动的内容,使司法会计能够与讯问、询问、搜查等其他法律诉讼活动相区别。需要指出的是,会计检查和会计鉴定都是在社会的经济管理或经济监督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社会活动,并非是诉讼中专有的社会活动。“司法会计”作为一种诉讼活动,内容涉及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司法会计文证审查及司法会计技术咨询等,这显然与所谓工业会计、银行会计、商业会计等“会计”工作有着明显的不同。实质上,并不是所有的会计学知识对司法会计都有用,会计学研究成果只是从技术层面上为司法会计提供了引用技术标准依据。因此,司法会计实质为一种“诉讼活动”,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理应成为法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2.从科学性和可发展性角度出发,完善司法会计专业理论体系。建立完善的司法会计专业理论体系应当考虑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可发展性两个方面。科学性是指本专业主要理论在结构方面具有完整性,其涵盖内容与相近学科内容应有科学的划分,避免跨学科重复研究,基础理论与专业实务理论之间要有科学的衔接;可发展性是指本专业理论体系的设计,在符合科学性的基础上,既要照顾现行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需要,又要考虑司法会计实践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要。
在具体专业理论体系构建方面,应以诉讼立法精神和刑事侦查原理为指导,对法庭科学中不同专业的基本原理进行划分。借鉴与司法会计学具有相同法庭科学原理的法医学,构建司法会计学科体系,即将司法会计从理论上和实务中均分为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两大分支,建立以司法会计概论、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为基本架构的理论模式。从学科原理、操作程序、操作方法和实务理论等方面解决将司法会计检查与司法会计鉴定分科的理论和实务问题。
3.多渠道壮大司法会计专业教学队伍。司法会计专业需要复合型教学人才,教学人员既要熟悉法学又要熟悉会计学,而目前同时具备这两种知识和能力的老师还为数过少。教师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对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
第一,校内专兼职教师继续深造。司法会计专业教育涉及到很多理论知识,并且这些理论知识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司法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应随之变动,这对该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诸如经济学、会计学、审计学、法学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才能跟得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教师可以通过进修、参加专业研讨会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同行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以此来不断巩固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在具备相应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更加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到基层锻炼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
第二,聘请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指导。司法会计专业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所教授的专业内容必须为司法实践服务。为此,在组织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邀请司法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教学案例讲解,以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实战经验,使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受到较系统的训练,形成较系统的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与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大力开展司法会计专业教育,培养司法会计专业人才,必将为司法实践带来新的活力,也必将促进祖国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篇9
选报一所大学是许多家长及考生的共同愿望,这无可厚非。高校不仅能让人接受到良好教育,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人文环境也能润物细无声地帮助考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受益终身。
但是,考生选报志愿时,专业选择也很重要。因为专业很多时候就是未来的行业,决定着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专业选择是职业定位及人生发展的第一步,它不仅关系到在大学学什么,更关系到今后干什么。选报志愿时如果仅仅关注院校,忽视专业,轻者入学后后悔不已,想方设法转专业;重者厌倦或放弃大学生活,重返高考考场;更严重者会影响一生的发展与幸福。所以我们认为:志愿选报时专业选择与院校同等重要。
专业选报分三大类
专业选择分艺术、文史、理工三大类,每一类包含的院校、专业、计划数是不同的。艺术类基本上面向文史、理工类考生兼招。文史类专业数量、计划数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而且绝大部分专业文理兼招。理工类专业数量、计划较多,只有个别专业招收文科生,理、工、农、医这四大门基本上都是理科生的天下。在教育部颁布的2013年《新版专业目录》中约有500个专业,其中理、工、农、医四大门类就有270多个专业,占总专业数的一半儿以上,可见理科生专业选择空间大,范围广。
考生和家长在志愿选报时要以今年北京市下发的《招生专业目录》为准,根据考生类别选择相应专业目录。文理兼收专业,在《招生专业目录》艺术、文史、理工各类别里都有所显示。
专业选择抓准内涵
面对诸多院校琳琅满目的专业名称,一些考生及家长“一头雾水”,感觉像“雾里看花”一样。
有的家长和考生会望文生义,从专业名称上妄加评定专业内涵。如看到“航空”、“航天”字眼,就认为都是研究制造飞机的专业,殊不知二者差别很大。“航空”研究的是地球大气层内的飞行器,如飞机、热气球、飞艇等;“航天”研究的是大气层外的飞行器,如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各种卫星等。可见,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家长和考生如何“拨开云雾”,清晰明了地识别专业的真实面目呢?我们认为,家长只有提前做好功课,从类似《高考专业介绍与选择指导》的书中、从招生通讯《招生专业目录》中、从《院校招生章程》中、从各院校网站上,通过不同渠道了解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修业年限、毕业后授予的学位及就业具体流向等事宜,才能“慧眼识真金”,迅速地揭开专业面纱,将专业内涵了解透彻,有的放矢地选择专业。
同一专业不同院校差异大
通过对2011年811所在京招生院校的不完全统计分析得知:有300所院校招收计算机类专业,280所招收英语专业,240所招收法学专业……这说明不同院校会开设相同专业,但考生及家长要注意,相同专业在不同院校差异很大。
随着高校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很多院校陆续开设“计算机专业”,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但彼此间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学水平却差别较大。相比而言:历史悠久、师资雄厚的综合性理工类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更突出一些,文科类院校要弱一点。
“法学”专业普遍开设,但每所院校专业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各不相同。有的即使在同一院校,培养方向也会有所差别。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培养的是既能从事立法工作,又能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高级法律专门人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是特色”,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四大 法学院,课程设置通识课、主要专业课等课程统一,占专业的90%以上学分,其余10%为自选,毕业生从事公检法系统或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较多;大连海事大学也是法学专业名校,但培养方向更趋于院校特色,有两个法学专业,一个学海商法,另一个向国际经济法方向发展。
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可根据高考成绩优先选择专业的院校。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院校,如土建类老八校是清华、同济、东南、天津、西安建筑科技、重大、华南理工、哈工大等,经济学类实力派院校是人大、北大、南开、复旦、清华、对外经贸、中央财经、上海财经、厦大等。然而,并非所有专业的院校都是重点院校,一些普通院校中的重点专业在全国也处于地位,如北京印刷学院的印刷学专业、北京建筑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日语专业等都是资格老、教学水平比较高的专业。所以,在分数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考生根据专业发展及培养方向不同,报考一些普通院校的重点专业也是明智的选择。
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的选报
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传统专业。近几年,新兴专业也时有产生,有的是两个专业交叉形成的,如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地理学加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对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科学;有的是从大专业中分离出来的专业,如给水排水专业是从土木工程专业中独立出来的一个专业,是负责房屋上下水工程、城市地下水管网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工程的学科;还有的是为适应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专业,如会展专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是一个新兴服务行业,是我国今后十年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
对于院校的传统、特色、主打专业,只要成绩允许,家长和考生可以放心大胆选报。一般来说,传统专业在院校录取分数中相对偏高一些。而对于新兴专业,一方面要看到新兴专业培养的是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急需行业的专门人才,有利于今后就业,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兴专业可能在教学上还没有形成相对独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资源、设备、师资上还有所欠缺,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前行的,还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检验。所以,考生和家长在选报时还需冷静分析、斟酌利弊、慎重取舍。
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选报
“冷、热门”专业是人们在填报志愿时根据现实的就业难易、就业收入和工作环境等情况而衍生出来的。其实“冷”与“热”是相对于某一时期的社会热点、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而言的。
在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报考时所谓的“热门”专业,如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如今在就业上遭遇了寒流,已连续3届(2007年-2009年)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报考时的“冷门”,90%的调剂专业,如地质、船舶与海洋、石油、采矿、油气储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如今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成了就业“香饽饽”。所以,家长和考生在志愿选报时不要过分追求当时之“热”,冷落一时之“冷”,要遵循“热”极必反,“冷”极必“热”的规律,结合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设立长远目标,合理选择专业。
实事求是选报适合自己的专业
篇10
(一)国内外有关法务会计的争议聚焦迄今为止,国外有关专家学者对法务会计的定义众说纷纭,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关于法务会计的界定也是争议颇多,法务会计到底应归属于会计学科还是法学科?亦或是归并到审计学科?仔细分析诸多观点,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交叉重合,也有部分差异,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以会计为重心,还是以法律为落脚点,或者说可划分为广义的法务会计和狭义的法务会计,要视具体目标而定,国外的主流观点分析归纳有如下特征表现:第一,法务会计的内涵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即从单纯的会计(舞弊)调查向会计鉴定、诉讼支持等司法纵深方向延伸扩展,这体现了多学科交叉渗透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第二,现阶段,法务会计的定义进入了“林立”状态,各种说法不断涌现,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呈现百家争鸣、不断创新的景象。第三,理论研究专家与社会实践专家对法务会计的界定具有很大的差异,主要源自视角不同,研究领域及价值观存在差异。从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是侧重于对法务会计实务的探讨,又受到案例的推动,较多关注热点问题和技术解决方案,特别是在执行舞弊审计、财务调查时的应用,至今已形成一套有效的、系统的舞弊调查方案以及在收集证据过程中所用到的先进技术方法,但对法务会计的理论渊源和理论框架的探索则非常少。国外学者对法务会计概念的定义趋于完善,但都未涉及到法务会计主体,有所欠缺。而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是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和历史的概括总结以及案例研究,实证分析很罕见。由此不难发现实用主义原则在法务会计理论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案例对法务会计理论的推动,这种实用主义原则现在仍起很大作用。从国内学者对法务会计概念的界定观察,有的是从处理经济纠纷中法律问题的视角进行界定;有的则是从学科和实务双重角度予以界定;还有的是从现行司法会计体制的角度对法务会计进行诠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想要对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应先明确法务会计的一般涵义。综合各家观点,总结我国法务会计的社会实践,笔者认为,所谓法务会计,是指由独立执业的法务会计师,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综合运用会计、审计及法律等多学科交叉知识和专业技能,对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纠纷及欺诈行为等进行调查、审核、估算、分析和鉴定等,据以提出鉴定意见或为法庭审理作证的特定专业服务活动。它是以法学和会计学理论为基础,集会计学、审计学和法学于一身的综合叉学科。要理解上述法务会计的基本涵义必须把握住以下五个要素:
二、法务会计的目标
(一)法务会计的技术方法。法务会计的技术方法是在执行法务会计业务时需要综合运用的调查、审核、估算、分析、判定与鉴别等技术方法,以取得合乎法律要求的各类证据。法务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最大区别在于:法务会计所执行的业务职能及出具的专业报告都是直接为法律服务的。法务会计经常涉及舞弊调查,并为公、检、法等职能部门和纪检、监察、律师辩护、经济调查及审计等专业活动服务。法务会计师执业有助于社会各界了解和解决诸如经济损失,特别是金额方面的损失。另外,法务会计师还经常帮助内部管理部门强化公司内部控制,以减少内部舞弊的发生。可见,法务会计师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纠纷、经济过失和经济犯罪等,其基本职能是向法庭等职能机构提供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庭客观、公正地裁决经济案件的专业依据。在法学科的法务会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确定的法学(法务会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审计的技术方法,熟知证据规则和法定程序,熟悉国内外会计财务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国际惯例,能够综合运用法律、会计审计知识、方法和技能,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技术或区域分析、解决法务会计问题能力,具备会计、税务、审计、鉴证等法务会计职业技能,适应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社会中介组织及企事业单位等需求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定位的鲜明特点是:具体详尽、面面俱到、学科交叉,涉及面广,出发点是适应性强,无论市场变化有多大,似乎都会有好的就业去向。但是,目前的就业竞争压力大,人心浮躁,学生一般只注重眼前,价值取向以实惠为主。经过几年来的培养实践,笔者以为,设置法务会计专业或专业特色方向,不论是在法学科下的,还是在会计学科下设的特色方向,都应该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源于实践需求,又高于实践要求,应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原则,既要简明扼要,又具有专署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保持预留发展空间,要可持续下去。培养学生的周期较长,市场瞬息万变,可能招生时形势一片大好,可到毕业时,市场风向标变了,所以,还是要有缜密的顶层设计。基于上述情况,分层次的法务会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本科可定位为:本专业(方向)培养适应信息化国际市场竞争需要,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具有法学应用基础与财务会计学功底,能够综合运用法律规则调查各类经济纠纷与财务舞弊案件证据,并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岗位需求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法务会计专业(方向)硕士人才培养的目标可定位为:本研究方向培养适应信息化国际市场竞争需要,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具有较深厚的法学应用基础与财务会计学功底,能够综合运用法律规则调查取证各类经济纠纷与财务舞弊案件,具有创新精神,并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岗位需求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法务会计专业(方向)博士人才培养的目标可定位为:本研究方向培养跟踪信息化国际市场竞争变化,德、智、体、美综合发展,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与财务会计学理论功底,能够综合运用法律程序调查研究各类复杂的经济纠纷与高端舞弊案件,具有创新精神,并胜任跨国集团、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研究与实践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美国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视培养模式和路径不同而有所区别。许多美国高校目前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仅停留在研究生在职教育阶段,加之社会上法务会计人才稀缺程度较高,各高校确定的法务会计培养目标以“能够胜任法务会计、舞弊调查等相关工作”为主。
(二)各类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设计一般复合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计较普通专业的课程设计复杂且目标要求高,搞不好就会出现“两张皮”或“拼盘式”的局面,全凭学生自己去消化融合。在学分有统一规定、不能突破的前提下,需要课程设计者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法学院的法务会计专业(方向)通常偏重开设较为系统的法学科类课程,因为法学科的一级学科门类较多,国家统一规定的法学科基础和主干课程就有十六门课,加入各部门法、专业法规,令人眼花缭乱,再按照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大学必修课、通开课、通识课,跨学科选修课等,剩下极其有限的学分分到复合的会计学科、审计学科,达不到需求。学生就业时常常出现会计学功底不扎实,法学又难就业。为改变这一局面,只能再尽力压缩法学类课程,增加一些经管类会计课程,但交叉融合又是难题,还是改变不了“拼凑”的色彩,改革创新就要冒风险。所以需要每年微调课程开设计划,按照“通、识、精、活”原则构建课程体系,逐年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样道理,在会计学院下设置法务会计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计正好相反,通常偏重开设较为系统的经管类会计学科课程,在国家统一规定的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就有十到十二门课,加上按照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大学必修课、通开课、通识课,专业主干课以及跨学科选修课等,剩下的要想置入法学科一系列课程不大可能,只能选择性嵌入部分主要的课程。学生就业经常是会计学具备一定的功底,但是法学知识不系统,法学思维跟不上。无论在哪个学院下面设置法务会计专业(方向),最关键的是看学生的兴趣和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根据获取哪个学士学位来定它的主要知识结构取向,然后实施课程再造系统工程。我们通过三年的努力,尝试性地进行课程再造,打破“拼盘式”局面,为有效地节省学分、提升专业交叉和学科融合度、扩大复合效果、增强实战能力,组队实施了课程开发计划,目前已经完成五门课程的改造和教材出版任务,正在试用阶段,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再进一步深加工使之完善。目前,在我国,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法务会计人才需要,缓解单一专业的就业压力,除了积极申办本科层次的法务会计专业以外,可以尝试多元化培养模式,如在财经类院校的会计学或法学专业开设法务会计第二学位;为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可以像国外一样,实施本硕连读制度,在本科阶段主修会计学三年专业,在硕士阶段主攻法学科和实践应用三年;实施硕博连读制度,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偏重法学和交叉融合性研究,培养出真正的法务会计高端人才。
三、探索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国外职业资格考试与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模式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应拓宽思路,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借鉴ACCA/CGA等在国内高校的办学成功经验,尝试探索学历教育与ACFE(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模式。本科阶段学习的第一要务是厚基础、宽口径、重思想、强能力,以专业素养教育为主,有的专业课直接对接ACFE的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抢占先机,凸显法务会计专业特色,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历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需求脱节问题,以适应市场变化对特殊人才的需要。
(二)探索国内与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目前,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国际化,国外大学积极抢滩中国的教育阵地,为了充分体现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断扩大队伍,我们应具有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发展战略眼光,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与国外有专长的大学合作,联合培养法务会计高层次人才。具体可以推行国际化“2+2”、“3+1+1”、“4+1”等培养模式以及“国(境)外高校交换生”等人才培养模式等。
(三)校内跨学科基地班培养模式现在许多院校都按大类招生,可以在本校的会计学专业与法学专业搭建一个“2+2跨学科专业平台”,由学生自主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可以组建“创新法务会计人才基地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实验班,推行全新教学法,设置综合性较强的特色系列课程。此外,有条件时不妨借鉴重点大学的办学经验,采取本硕连读或硕博连读模式,即本科阶段完成会计学教育,法学科放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完成。美国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表现为:要么仅限于开设舞弊调查与白领犯罪调查一门或几门法务会计相关的课程,涉及有关诉讼支持的培养计划较少。据调查,已有17所高校开设了法务会计课程,向学生系统、全面传授法务会计知识,其中有5所高校开展了法务会计本科教育的尝试,还有两所高校同时开展法务会计本科和硕士学位教育,其他高校多数只开展法务会计硕士学位教育。而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入学门槛,如工作经历、相关预备知识和学历要求等,主要教育对象为在职或在校生,主要教育形式为远程教育和全日制教育。开出法务会计课程的绝大多数是经济学院和会计学院,少数高校由法学院承担。
四、法务会计专业方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法务会计专业(方向)就业遇到的尴尬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需求巨增,新兴行业越来越多,学科划分也日渐细致,科学研究及各领域拓展急需一些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市场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显示,法务会计人才大有可为,如各级财政、税务、物价部门,公检法、纪检审、银行、企业等都需要既懂法律,又精通业务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目前,法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总体上很受欢迎,但在就业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尴尬。有些单位在招聘时,要么招纯法学的,要么招纯会计学的。从每年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专业要求看,要么是延续多年以前的专业类别要求,要么有新类别出现,但并没有单独设置法务会计这一类别,对专业要求也没有添加到新增加的目录中,学生如果选择要报考公务员,只能走法学系列,要去企业单位就只能选择会计学,可实际毕业时不可能同时拿两个学位,所以学生往往很纠结,到底要拿哪个专业的学位。笔者认为,国家人事部门公务员招录过程中,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与时俱进,根据有效需求,及时地更新招录专业目录和进行岗位设置更新。政府部门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也有责任千方百计扩大宣传和影响,有效推介复合型人才深入各行业基层,利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机会和招聘会及网络舆论宣传阵地,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借助政府和社会舆论宣传和网络信息强力推进法务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和行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法务会计与舞弊审计的辨析近年来,国内外资本市场上的企业财务造假、会计舞弊以及高级管理层犯罪案件此起彼伏,由此对舞弊审计和法务会计的需求日益兴盛,刺激国外的舞弊审计研究迅速升级。而在特别复杂的经济案件中,单凭舞弊审计和法务会计唯一手段是无法完成的,经常是双方交叉并联合作战,优势互补才能顺利结案。法务会计的产生和具体内容与舞弊审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许多著作和学者经常将两个词交叉使用,或者混为一谈,事实上,舞弊审计和法务会计虽然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详细了解两者的异同,合理安排,使两者相互配合协作,有利于在调查舞弊案件时使两者的优势最大化,促进反舞弊事业的发展。例如,美国“世通”公司董事会在知道发生财务舞弊欺诈案后,立即成立了包括前联邦总检察长、审计人员、律师等专业人员在内的“特别委员会”展开独立调查,聘请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执行部门前首脑提供咨询,共同解决财务欺诈导致财产被非法侵占案件中的财务、法律、会计等问题。在这之中,审计人员对账务进行舞弊审计,而前检察长、律师、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前首脑则相当于法务会计人员,对于账务资料提供法律方面的专家意见,支持诉讼,两者相互配合,共同解决财务欺诈案中的会计、法律问题。
(三)法务会计专业方向的课堂教学案例建设法学科与会计学科的最大共同点在于实践性强,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应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可聘请校外兼职教授定期来校讲学,如聘请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法务会计专家授课。以往单纯的法学或会计学课堂教学也有许多案例可以穿插学习示范,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案例素材获取都较为便利,也好编制成案例库。但是法务会计的课堂教学,包括教材编写却比较困难,成型的案例几乎没有完整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实际去发现挖掘,并组织课程组员抓住办案机会,团队式合作,不断反复实践探索法务会计调查与诉讼,再凝练提升编制成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资料,供学生熟悉操练学习之用。
- 上一篇:儿童锻炼逻辑思维的方法
- 下一篇: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