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锻炼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锻炼逻辑思维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锻炼逻辑思维的方法

篇1

[摘要]当今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在强调重视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时,却忽视了儿童抽象思维的培养,似乎儿童美术教育只与想象、感知、形象思维有关,而与抽象思维无缘。其实,尽管儿童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分析、综合、概括的水平不高,只能达到简单、浅显的逻辑思维程度,但它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性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起来。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 功能 拓展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

儿童美术教育利用视觉艺术这一手段,对儿童美感、审美情趣、个性发展,以及创造潜能进行培养,对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应把握其内在价值,更全面地拓展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而促进儿童的成长发展。

然而儿童美术教育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往往会碰到一些矛盾性的问题,如在培养的方向上,是偏重于儿童的“童趣”呢,还是注重于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训练,众所周知,儿童美术由于童年的生活、心理特点,使其在绘画的表现上有独特的“稚趣”美,但随着儿童心理年龄的生长,便会逐渐去对“稚趣”美的兴趣,再加上“应试教育”产生的功利性影响,使得人们更注重于技巧、技能的培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偏重于“童趣”还是偏重于技能都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对人材多元化的要求,因此,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停留在上述二个层面,需要研究其特征,拓展其潜在的功能。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特征和功能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特征

儿童学习绘画是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因此儿童美术教育就是利用视觉艺术这一手段来进行人生教育,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的价值,引导儿童去发现美,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儿童美术教育由其教育过程中具有的实践性,即集手、眼、脑为一体的学习特点,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美术教育涉及到美学、社会学、历史、人文、地理等广泛的教育面,使得儿童美术教育更适合作为教育创新实践的一个载体,从而带动教育的整体创新。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正如前面所述,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集手、眼、脑为一体,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及动手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培养,因而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多样的,全方位的,明确的来说包括三个方面:文化功能——包含艺术知识的获得,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功能——通过美术创作和技能练习,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体验制作和创造的快乐;生活功能——增强精神的涵养,学会平静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控制自己。

以上这些功能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思维和悟性的启迪。

二、研究儿童美术教育功能及拓展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材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因此,“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

(二)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美术教育要发展,并在素质教育一地中建立好自己的位置,就需要渗进一些新内容、新涵义,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素质教育中将更重视学生智力的启发,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当然,智力并不仅仅是智商的体现,它包含了智商、情商等多种元素、智力启发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因为清晰的思维逻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所以儿童美术教育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能否以此为契机,利用美术教育过程中所独有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儿童心理的特点即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全方位拓展自身的功能,并使儿童美术教育走在教育创新的前沿。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

当今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在强调重视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时,却忽视了儿童抽象思维的培养,似乎儿童美术教育只与想象、感知、形象思维有关,而与抽象思维无缘。其实,尽管儿童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分析、综合、概括的水平不高,只能达到简单、浅显的逻辑思维程度,但它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感性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儿童进行的美术活动的思维,虽然是直观形象性思维占优势,但在活动过程中却把实物的特性概括成概念加以表述的,如造型、构图、色彩等,感知的是实物,反映到脑中却是抽象的符号。

并且儿童有一个心理特点,那就是“喜新厌旧”,如果老是把画画停留在“稚趣”美上,就会逐渐失去兴趣,因此随儿童心理年龄的成长,儿童的绘画也因逐步脱离“稚趣”,而失去发展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思维的逻辑性为什么重要?

说到逻辑性往往感到高深,其实逻辑性与思维是一体的,“思维发展心理”学揭示,逻辑性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是指思维对客观事物规律性关系的反映,指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形式、方法,是按一定规律进行的,这是认识的理性阶段,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外联系,产生认识过程的突变,才能是体会地、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事物,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思维逻辑能力的定义

在学习和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会“想一下”,这种想就是思维。而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就是思维的逻辑力,因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离不开逻辑思维,其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儿童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儿童的智慧极为重要。

篇2

偶尔会听到有人抱怨自己的脑子不够聪明,又担心孩子遗传了自己这方面的缺点。可是科学家们指出,终其一生,大多数人只运用了大脑的3%~4%,其余的97%都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现实生活中95%的人,仅仅只使用了自己的左脑,而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这是一个令人吃惊和遗憾的数字,同时它也传递给我们一个好消息,就是说如果能够做好全脑开发,那么,每个家庭都会拥有聪明宝宝!从这一期开始,我们会陆续介绍一些方法,使宝宝更加聪明。

婴幼儿期是人生中脑部和智力发育的最宝贵时期,使其左右脑协调并用、充分整合是儿童智能全面发展的根本,但是有些家长对左右脑职能的区别没有深入地了解,甚至存在误区。有的孩子是左撇子,家长却强硬改变孩子的习惯,其实这是不对的。

■左脑+右脑=画美丽图画

左脑与右脑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同等重要。左脑是管理逻辑抽象思维,右脑则是管理形象结构思维。运用左脑,宝宝可以分辨出红、黄、蓝等色;加上右脑,他能运用色彩画一幅美丽的图画。会让妈妈大吃一惊,这就是左右脑全面发展的威力。

■左右脑启智秘方:金字塔

专家说,三角金字塔塔尖是指营养。即为宝宝提供好的物质营养,特别是对脑部和视觉发育非常重要的ARA和DHA。因此妈妈应在宝宝的饮食中添加海鱼类或藻类食物。充分的ARA和DHA可以满足宝宝左右脑的营养,让脑部发育更全面。

中间部分即益智游戏。根据宝宝发育的不同阶段,设计出有助于开发左右脑智能的新奇有趣的玩具。有针对性地开发宝宝的逻辑思维和创意思维,让他们智力迅速升级。

最下面部分是指妈妈参与。妈妈要为宝宝提供最好的营养,与宝宝一同参与游戏,用科学的方法抚育宝宝。

■不同阶段宝宝不同激发方法

1至3岁―活跃期

脑部特征:语言逻辑能力迅速提升,左脑作用显现,右脑也处于活跃期,开始用画表现看到的东西,逐渐能判断多少和分辨方位。

左脑开发:可利用益智图卡,教宝宝看图识字,同时教他分类、排序,锻炼他的逻辑思维;向宝宝提问时,可多出现名称、动态等词汇,如“小鸭子是不是在水里睡着了?”培养他的语言思维。

右脑开发:鼓励宝宝绘画及多用左半身,如用左手拿东西,用左耳听音乐,增加左视野游戏等;并用和谐悠扬的乐曲锻炼他的右脑;用右脑记忆法训练他的记忆,培养他对图形的认知。

3至6岁―学前期

脑部特征:左脑有更好发挥,词类范围扩大,能说较复杂的句子,数学逻辑能力提升;右脑形象及创造性思维起作用,语言中有明显感彩,对音乐很敏感,手能做出更多精细动作。

左脑开发: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能力,妈妈可以一面教他背成语,一面锻炼他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还要加强他对数的应用,用算盘进行传统的心算训练。

篇3

关键词:Scratch软件;信息技术;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b)-0000-00

1.引言

麻省理工学院开发设计的Scratch软件运用积木组合的可视化的编程语言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增添新的活力,使学生在图像化的编程环境中通过拖拽程序模块像搭建积木一样快速编写程序,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创造独特的故事。Scratch软件交互性强,方便学生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得创作的乐趣,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2.Scratch软件介绍

Scratch软件又名“猫抓”,它是MIT Media Lab为8岁以上儿童基于“做中学”的学习理念设计,在Logo语言的基础开发的一款可视化环境下的程序设计语言。Scratch软件不像VB、C语言等传统的编程软件那样命令冗长、逻辑抽象思维强,不需要逐行敲写代码,而是秉承“所见即所得”的思想,采用乐高积木的方式拖拉命令模块搭建程序。

Scratch软件跨平台,既适用Windows、Mac、Linux单机版,又支持网页版程序,并可以根据需要在多国语言之间转换。Scratch软件操作简单易懂,但是内涵丰富,其宗旨是“创作和分享你自己的交互游戏、动画、音乐和艺术”。Scratch软件完全免费,儿童通过Scratch软件平台快速学习编程,通过作品分享表达自己,在学习社区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3.Scratch软件特点

(1)简单易用

Scratch软件采用积木的思想将计算机指令封装集合起来,儿童在创作编程时无需弄懂每个集合的内在含义,只需像搭建积木一样进行操作。Scratch软件的素材库和媒体导入选项为学生创作提供多种素材。儿童在Scratch可视化的编程环境里学习编程,创作设计作品,增强推理能力。

(2)指令丰富

Scratch软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类指令通过图形化界面蕴涵着程序设计的方法和编程的概念,如控制、运算、动画、逻辑、建模、事件等。学生在创作设计程序时,运用多样的程序设计方法如程序结构化、控制语句、线程调度、面向对象、数值运算、动作指令等,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内容多样

Scratch软件囊括多种响应如键盘、角色、广播等,多样的传感如声音、温感、键盘、光感、键盘、相机等,各式的素材如文本、游戏、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儿童运用丰富多彩的素材在Scratch软件平台上通过图形化的编程制作各式各样的交互性作品如音乐创编、交互游戏、故事情节的动画。

(4)共享创作

基于Java的Scratch软件有众多的粉丝,支持学生的作品上传到互联网上,构成一个庞大群体的“猫抓圈”,学生在这个学习社区中运用Scratch语言交流、学习、分享和再创作。Scratch2.0在云时代的背景下增加“云数据”功能,添加“My Blocks”指令集,界面发生变化,增设“Backpack”一栏菜单,分享与交流功能进一步提升。

4.Scratch软件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Scratch软件有助于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身体精力充沛、好奇心强烈,学知识的速度比较快,思维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但仍以直观形象的思维为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Scratch软件兴趣盎然、精神饱满,沉浸在创编活动中乐此不疲。学生在创编活动的过程中分析规划任务、推理对象间的关系、搭建测试程序,思维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度,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

(2)Scratch软件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利用Scratch软件创建项目时,要进行方案预设、系统规划项目、分析各个角色、提出解决方案并搭建程序进行调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管理文本、图片、动画、音频各种格式的媒体素材,注意各种素材的搭配、造型;学生在运行调试代码时通过添加或者删除指令动态地修改脚本和代码。学生始终动态地处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作过程中。

(3)Scratch软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Scratch软件的学习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设计、创作属于自己个性化的作品,鼓励创造性思维。Scratch软件中丰富多样的对象、素材、指令、交互、色彩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放思维,学生在Scratch开放的平台中可以天马行空地创造形形的作品,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创作时与小伙伴交流互动、思维碰撞,在集思广益中产生诸多奇思妙想,通力合作不断解决新问题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

(4)Scratch软件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Scratch软件程序设计的学习并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小程序员,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对以往的程序设计课因其枯燥乏味、抽象晦涩而索然无味,然而Scratch软件可视化的编程环境、生动活泼的界面、表现力强的素材、友好的交互功能、积木式的指令集合令学生如痴如醉。在Scratch软件中,学生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融入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持下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推理方面发展,从而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1]。

5.结语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积木式编程的Scratch软件降低程序设计的门槛,能避免复杂语法的程序设计,减少程序设计的抽象程度,使程序设计变得直观形象、有趣。Scratch软件使得信息技术课堂魅力四射,学生可以运用丰富的素材在可视化的编程平台里轻松地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凌秋虹.聪明的想法+简单的操作――谈Scratch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意义[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Z1)

[2]袁庆.将Scratch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0)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目标;逻辑思维

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生活不能离开数学,重视数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公民的数学素质,以及更好地支撑科学技术领域,就要着重培养数学后备力量,加强数学教育。这样,作为基础教学的小学数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一般程序为:以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练习巩固,最后是小结。在数学教学时,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总体来说教学效果是好的,但很容易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十分精彩而下面的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情况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然而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如何吸引他们,从而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所接受、吸收并很好地应用,这就成为现在数学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学会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一个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却离不开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小学生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小学的儿童大致处于其中的第四个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他们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数学是理解性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问题,并在孩子回答后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孩子,适合小学生数学教学。

一、创设趣味性强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针对教学要点难点提出趣味合理的问题,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样教学就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把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刻。

三、合理地提问与讨论

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了课堂的群体作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四、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回答正确与否,通过老师恰当的语言,都能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都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带给他们人格发展第四个阶段中不可或缺的成就感

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如何确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目标”。具体说来,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识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考虑所教内容的特点,依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不断做出改变。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加以调节。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经验;数学教育

一、关于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

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苏霍姆林斯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布鲁纳说过)”。传统的数学课堂将数学课上得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将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的潜在的吸引力发挥到极致,从而能够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还可以组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算,一题多编等活动,显示出数学特有的内在力量,唤起学生对之产生深刻的兴趣。

近几年,在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中,把质疑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能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给儿童发展思维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要通过恰当的思维训练,让全体学生经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法则的归纳和演绎过程,定律、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过程,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自主、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自主探究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是不好的,真正的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该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而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教师上课所讲内容入耳后可能即忘,而自己亲自动手做过的,就会刻骨铭心。数学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才能给事半功倍。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有一些题目,教师如果让学生直接回答,对小学生而言是有困难的。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学会逻辑地思考。

三、关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对小学生学习数学而言同样很重要。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合作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合作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学生共同合作学习。

四、关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常,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参考文献:

篇6

1.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人会提出,这个要求在学科课所包含 的实际活动中就能做到,或者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实现。我认为这是误解。诚然,小学数学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诸如观察、实验、练习等,也能培养学生某些个性要素,但它服务的目的不同,它只是为学科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学科课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没有具体教学时间的界限;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应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每节课教学时间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相配合。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受益,比较好操作,因为学科类课程所担负的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各项规定,由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所列举,由国家规范的教学、考查等计划予以落实和检查。而活动课是以培养个性特征为标志的新课型,系统的操作硬件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难处。但是,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从活动课参予 程度讲,不要像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那样,只允许少数数学爱好者参加,而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从活动课的课程设计讲,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 间;从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讲,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爱好都得到提高,这是受益。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提高不甚明显,但是通过数学的橱窗对观察课外天地,观察实际生活的兴趣产生了,这也是受益。更有甚者,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虽然没有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这种活动课教学尝试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思维印象,能成为今后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参考,这也应该说是受益。纵或阻塞了他们对数学的爱好,但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促使他们去爱好其它学科,也同样属于受益之列。一言以蔽之,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受益,就是指小学生的个性要素,主要指兴趣和情感,通过数学的载体而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小学生的年龄阶段( 6~11、12岁), 在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期(或称学龄早期)。这一阶段,小学生不但身体发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阶段,而且由于从一个备受家庭保护的幼儿变成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这就促使儿童心理特征产生质的飞跃,概括起来,就是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小学生的思维,在四年级之前,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过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作为小学阶段思维训练的一门主课,小学数学的学科课和活动课,责无旁贷地要促使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怎样选择这些材料?荷兰数学教育家凡・希勒(Van Hiele)认为:人类认识数和形有五级水平,小学四年级以前学生,应选择认识“形象级水平”的材料,就是学生通过图形和数的整体形象,而不是通过性质去认识数和形。四年级之后的学生,可选择“性质级水平”的材料,即通过图形和数的性质去认识数和形。至于后三种水平材料的认识 ,则是中学以后的事情了。这种认识可作为小学数学活动课选择充足有趣具体形象材料的依据。二是通过设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及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活 动课的思维材料的选择上,一要“不超纲”,即所涉及知识不应超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之外;二要“不超前”,即活动课的教学进度与学科课的教学进度基本保持一致,知识与能力训练尽量做到前后配合。在活动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为要当学生智慧的启迪者,不要当真理的恩赐者,更不能藉活动课之机,把学生当成“仓库”,拼命向学生灌输他们不愿接受的成人化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压,感到不耐烦。否则,数学活动课就 不能促使学生个性要素的发展,增长才能的数学目的就会落空。

2.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2.1 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对四年级以前学生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的数学游戏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应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

2.2 数学讲座

小学四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这是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发展学生能力。

2.3 数学实践

小学四年级后的数学活动课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这是拓宽学生视野的又一种好形式。如去银行了解什么是年息?年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什么是月息?月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也可到市场去了解怎样用统计表处理变化的市场价格?怎样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成优美的商标图案等等。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

篇7

一、在数学阅读中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及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真正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之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在潜移默化的示范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三、在各种探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话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话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总结。如,米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且能正确解答。

3.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四、在具体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好色彩的纸张,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丰富了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述说操作过程,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了强化。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突出重点 发展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对学生进行思维 训练的重点,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在概念教学中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 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以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例如,教学《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约数的概念,找出1、2、3、4、5、6、18的约数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归纳成下表: 自然数,约数 。

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自然数的约数的个数,提问:“按照约数的个数把表内的自然数分成几类?”让学生 自由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于是,有的学生说分成两类:有1个或2个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约数。有1个 、3个、5个……奇数个约数;2个、4个、6个……偶数个约数。还有的学生说分成三类:只有1个约数;有两个 约数;有3个或3 个以上的约数。……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请学生翻开课本,看看书上是怎样分的?再请学 生说出,同时老师板书: 只有一个约数 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只有1和本身两个约数 3、5 质数 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它约数 4、6、18 合数 这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比较、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抽象概括出质数与合数的本质特征。掌握了质 数与合数的概念。学生从中不仅掌握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而且学习了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二、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

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一项 重要任务。在长达六年的计算能力训练过程中,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

以六年级教材《分数除以分数》的教学为例:板书例题─÷─后,

提问:我们已经学会分数乘法及分数除以整 数的计算方法,谁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找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呢?再让学生按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尝试探 求计算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端出”法则。这样,学生进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尝试计算 ;有的相互交流。同学们从已学知识及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按照各自不同的思考途径,提出了不同的推理方 法:

3 2 3 2 3 2 3 3 9

①─÷─=─×1÷─=─×(1÷─)=─×─=──

7 3 7 3 7 3 7 2 14

3 2 3 2 2 2 3 3 9

②─÷─=(─×─)÷(─×─)=─×─=──

7 3 7 3 3 3 7 2 14

3 2 3 3 3×3 9

③─÷─=─÷(2÷3)=─÷2×3=───=──

7 3 7 7 7×2 14方法各异,却殊途同归,学生运用运算性质等已有知识 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找到了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可见学生的思维潜力是多么大。继而通过多种形式的 技能训练,使学生运算正确、熟练。

三、在几何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学校开展数学课程有两个的目标: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实践能力,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二是帮助发展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例如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各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目的就是要锻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找寻学生的认识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循序渐进地去完成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这一教学任务。

一、小学生所具有的数学思维的特点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另外就是要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进行过程中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呢?在寻找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之前,首先我们就要去弄清楚小学生所具有的思维能力有哪些特点,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小学生也就是儿童的思维能力与思维结构与成人的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就介绍了小学生数学思维具有的几个特点:

1.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能力从具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由于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学前教学的作用,使得儿童的知识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积累,小学生开始逐步地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这一思维能力,并且这种思维能力也跟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这并不表示着儿童的具象思维慢慢减退,只是在小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抽象的逻辑思维开始起主导作用,发展的速度更快一点,产生的意义更加深远一些。

2.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一种单维度的特性。单维度的思维模式指的是儿童在运用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只能够站在一个维度的方面去思考问题,这也是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还不够全面的一个表现。

3.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容易形成一种自然结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自然结构的意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去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时,利用大脑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日常经验就足以获取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信息,随后就按照自身经验把这些相关信息进行联系,以这样的模式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思维结构就称为自然结构。和这种自然结构相对应的就是经过后期思维加工所形成的结构,即应然结构,这也就是教师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形成的思维结构。当这两者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往往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二、完成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具体措施

前文已经大致总结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一般特点,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具体措施对他们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措施:

1.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现如今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将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只有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才可以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数学课堂的课堂活动中去,也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在黑板上事先设计出一份“宝藏图”,图中安插入不同的“线索”。得到“线索”就需要解开“线索”对应的口算题,每个学习小组要选出一名学生来“搜集线索”,也就是解出相应的口算题,解的题越多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解算数学题的兴趣,也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感受到了快乐,从而能够积极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课堂中设计一些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合适的问题来要求学生去找出答案,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能够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就可以尝试先和学生做一个互动游戏。就是对学生说:“无论同学们说出什么整数,老师都可以马上告诉大家它是否能被2或5整除。”然后让学生开始举例,老师都可以立马给出答案,在经过学生的验证后,发现老师的回答的确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有疑问,老师就可以顺势讲解这一知识点。这时,学生就是带着一种疑问的心理,希望迫切能够得到解答的心情来学习的,这样也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语言表达。俗话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够清晰地表达出相关知识点的内容,那么往往学生的思维也是不清晰的。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中不仅要注意自身的语言表达,而且还应该注意去发展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让学生在思考时做到思维有条理,举证有根据,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必须在小学这一早期阶段就要开始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应留心将这一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融入教学的过程细节之中,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且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思考氛围,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选修课;Scratch;趣味程序设计

一、课程背景

经历几年的教学观察,以往在VB教学中,发现算法与程序部分比较抽象,与生活不贴近,是学生难以学懂的模块。有些学生很有创意,但因为VB的代码语法拼写错误,而调试了半天,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与信心。如何突破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我们一直不断地试探教学方案。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scratch软件,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很多新意。

二、课程理念与思路

降低技术门槛,注重趣味性,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趣味程序设计》是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与通用技术教师合作开发,并针对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实际水平自主研发的一门知识扩展类校本选修课程,也是一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数学、科学、艺术、游戏、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学科课程资源,初步构建作品构思、建模、制作、等系列内容的课程体系。《趣味程序设计》采用全新的程序语言scratch教学,完全不用背指令,使用积木组合式的程序语言,让学习变得更轻松,并充满乐趣。在教学中采用游戏范例教学,完全贴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融入具体的小游戏开发中,让学生在快乐的作品开发中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国内Scratch教学现状

全国各地区很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都开设scratch教学,其中温州中学的老师们将传感设备和scratch进行结合,实现了对外部设备的驱动。北京景山学校在scratch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他们的重点是编程方面的实践。由此可见,scratch积木式编程在国内已经渐成气候,出现了较多的典型和案例学校,有的地区编写了专门的教材,有的地区正在全面推广。

四、scratch在高中课堂的教学实践

笔者主要在高二信息技术课中引入本课程,采用自编的教程《趣味程序设计》,主要侧重于编程能力的训练。目前已经在高二年级六个班中进行了实践,学生的作品渐渐成熟,学生的编程能力也得到了训练。特别是小游戏的编写,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在备课时,主要运用范例教学与任务驱动法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模块的小任务,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学生在自由地发挥创作,整个教学过程的环节顺序大体如下:(1)展示优秀的趣味小游戏;(2)学生欣赏并探究游戏开发思路和游戏建模;(3)师生共同分析游戏中的关键程序指令;(4)开展协作学习,允许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自由创作游戏或动画(教师巡回辅导,做好点拨与鼓励);(5)学生作品到教学网站,并互相欣赏,在教学网站的BBS上讨论;(6)师生共同欣赏并给出作品开发的建议。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教学平台,比如moodle或ITtools(可从下载),这些教学平台在作品分享阶段尤为方便。

五、教学实践启发

1.趣味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才会自觉地用心去思考和学习。在教学中,Scratch用兴趣的火种点燃儿童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致力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Scratch软件充分融合了儿童游戏的心理,不用背指令,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探究学习的精神。大多数学生兴致勃勃地设计自己的新作品,争先恐后要求展示自己的作品。

2.乐于分享,实现自身价值

Scratch软件的主旨是“想法、程序、分享”,主动将自己完成的作品分享到校园教学网站,并到Scratch社区,与平台上来自全球各地的Scratch爱好者探讨、学习,由此可锻炼学生学会分享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并鼓励学生学习借鉴同伴的优秀作品,对他人的作品进行恰当的评价,同时也能看到自己作品中的不足,在互相学习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吴向东等.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目标体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9).

[2]王继华.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内容结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10).

[3]陈捷.Scratch语言简介及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6).

[4]张钰.高中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初探[J].青海教育,2010(04).

[5]邓苗军.程序设计课程的任务驱动分组教学法[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

[6]陈秀,许素.快乐学习:浅谈小学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J].中小学电教[J],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