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开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课程开题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的状况如何?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示范性高中作为案例,以案例观察、记录、反思的方法,对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并不在抽象层次上评论研究性学习应该如何开展,而是根据已有的文件和已经形成共识的研究性学习有别于其他课程学习的视角、功能、方式,作为衡量研究性学习教育实践的“尺”,来评判案例学校的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独特功能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界开始讨论研究性学习问题时,不断强调的一点是:研究性学习需要防范陷入科学主义、精英主义,研究性学习必须从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贴近儿童的情趣与现实生活[2],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了解研究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形式[3],并通过回归真实的生活,发展学生的完满个性[4]。
基于这些观点,本文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儿童对周围现象和世界的研究;作为儿童观察周边世界的重要手段,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应当是让学生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学会探究自己周边的世界。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的另一点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学者石中英根据《纲要》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应当具有多样性、参与性与自主性三个特征[5]。学者张华、仲建维也同样认为研究性学习应当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究式学习,并且并不局限于某个课程领域内,而是一种突破单科限制,强调知识多样性、综合运用的学习[6]。
基于这些研究,本研究认同研究性学习应当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多学科综合的一种探究性学习,其特征也集中表现为自主性与综合性。
三、某中学研究性学习研究者观察记录
2013年10月中下旬,笔者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论专家参与北京市某中学初二、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文科班级开题报告会,对学生的开题报告予以具体的指导与评价,同时观察并记录如下内容。
1.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在这两次开题报告会中,每个年级各呈现6个研究性学习的开题报告,这些开题报告的研究问题如表1所示。
2.开题中学生的表现
案例中,研究性学习通常以学生组成6~12人的研究团队形式进行,并由研究小组的部分成员上台以PPT形式予以开题报告展现。在展现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明显的“教师选题”倾向
笔者观察到学生在陈述开题报告的过程中,大部分都带有较为明显的“被选题”倾向——即学生在陈述研究的目的、选题意义时,讲述通常是照着念一遍开题报告,并且其讲述内容明显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会出现诸如“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这样明显的教师口吻。还有些学生在评审委员对某个选题的意义提出询问时,根本无法回答,旁边的教师赶紧予以解释说,“这个题目是老师定的,学生不太了解”。
(2)学习内容影响兴趣
以不同开题报告学生组的陈述表现来看,学生的陈述热情并非很高。仅有几组与学生兴趣密切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的陈述中,学生十分富有激情。按照热情程度排序,大致是:高一年级英语学科《英文电影配音》、高一年级英语学科《英语校园剧、课本剧创作及表演》以及初二年级语文与英语学科合作的《戏剧表演的生活化》。这些学生更为感兴趣的研究性学习题目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都需要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电影节目;都需要学生通过表演形式进行成果展现;都需要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去,如观察不同群体的行为等。
四、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者观察反思
根据笔者对某中学初二、高一年级文科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的观察记录,笔者对本案例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反思意见。
1.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缺失
从笔者对该中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的观察记录来看,这些研究性学习明显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都集中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由学生自主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
(1)选题弱化了与生活的联系
从两个年级不同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题目选择中能够看出,这些问题的选择都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倾向是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而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兴趣脱离很大。初二年级语文组的三个题目都是与课本课文紧密相关,是课本中学生非常难以理解的“鲁迅式散文”的再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这个途径,深化学生对鲁迅文章和精神的理解;高一年级对《诗经》的相关研究也是基于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拓展。英语学科中,英文电影配音、英文电影欣赏或话剧表演等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研究性学习,在开题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参与热情。政治、历史中的主题是大众阅读的首选,但奇怪的是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对这类选题更加地热衷,初二年级提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更像一个系列,而不是研究性学习这种主题学习应该具有的题目。
(2)教师指导缺乏学生视角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学习方式,学生难免不适应,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是,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是一个什么角色?这是一个教师学职前教育的基本问题,不管是柏拉图的“助产士”,还是“爱弥儿”式的自然教育理念,或者现代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都在说明教师的角色在于去“帮助”学生去思考,而不是“告诉”他应该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仍然是传统课堂的延伸,这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从开题报告会的情况来看,教师仍然在“告诉”而不是“帮助”。这种指导方式的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都显得“一本正经”,没有试图理解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二是开题报告的撰写与陈述过程中,教师干脆,学生表现出的被动状态令人吃惊,学生可能直接陈述“本研究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话语。
此外,在教师对学生开题的评论上,教师毫不隐讳自己希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够与实际的本学科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想法,希望利用这些时间对学习成绩或学生德育带来积极影响。例如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的《中的情感与表达》研究,教师在评价时建议学生更多体会“忠、孝、礼、义”等感情,而不是学生最初所提出的亲情、友情、爱情。
事实上,上述这些教师对选题、开题报告撰写及选题方向的指导,都集中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仍然与传统课程一样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与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究相违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教师指导都削弱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
2.反思:研究性学习,应以儿童视角为主
设立研究性学习的主旨,应当体现主题学习的方式,认同研究性学习应当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与视角出发,自主地探索自己身边的、感兴趣的世界。然而,大部分研究性学习在选题上还是课堂教学或学校教育的延伸,而在组织形式上教师由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变成了计划制订者,削弱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
事实上,北京市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这种情况并非独此一家。笔者在山东省与云南省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也同样对两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进行了了解。从研究性学习题目的选择以及开展的具体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具体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从题目选择来看也同样存在着儿童视角缺失问题。尽管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脱离学科教学,但它的主题学习性质更应该体现跨学科和问题意识。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多地减少教师干预,还原研究性学习是以儿童视角展开的、儿童自主对身边世界探索的本质,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话题。当然,首先应该做的是对这种大家都不熟悉的学习方式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5).
[3][5]石中英.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2(8).
篇2
1、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探讨在lnternet环境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实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和途径;以及以研究性学习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相关实施案例。
课题成果将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对改革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弊端,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2、选题的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探究学习的方式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作为当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中一门新的课程,由国家设置,需要由地方和学校根据《纲要》规定的基本框架,来规划课程的类型、内容和具体活动的方案。我们岗厦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有两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基于lnternet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刚刚起步,亟待上级行政和教研部门的支持。
3、研究方案
(1)、基本理念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网络信息技术。
(2)、基本目标
探讨“基于lnternet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学习模式和评价方式。
(3)、具体内容
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②如何以综合主题研究和综合项目(活动)设计的方式,组织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
③在我校《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④面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方法;
⑤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实施案例;
(4)、研究重点
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的开发,以及与学科整合的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探讨。
(5)、创新之处
在于把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从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模式”,为我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和范例。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4、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总结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5、预期主要研究成果
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习评价;评价体系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不断深入,很多问题被凸显出来,其中一个比较困难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本文以如何科学评价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以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探索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体系,以此为评价工具设计评价方案,同时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等信息技术提高评价工作的实效性,切实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基于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评价特点分析
基于中学信息技术课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从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
(一)初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备的能力。基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者,一般已经步入青春期,他们观察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相对小学生来说进一步增强,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力上处于高速发展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逐步增强,有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有较强的好奇心,新鲜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但自觉性往往较差,因此要关注、提高评价的监督作用。初始能力上,经过小学六年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通过网络搜索信息,操作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能够使用简单的软件来辅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这些都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强调网络教学平台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高效率这一要素。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完整的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较多的工作量,因此我们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评价,主要工作体现在:采用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式、评价方案在平台上进行共享、利用平台的交互功能发放和回收评价量表、成绩的统计与分享、成绩公布等等。
(三)充分考虑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依托信息技术课开展的条件。这一特色就是说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要充分考虑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目标,将知识知识目标负载到能力目标之中,重新组合两者的关系,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合二为一,强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专业能力、发展的能力、社会能力等。例如,具体的评价设计中课体现在,学生的选题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内容开展,这样有利于课程知识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本文从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普遍规律出发,研究并制定针对初中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比较全面、科学、适用的评价体系和操作规范。
评价方式来说,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很难做到单一的、定量的评价,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表现性指标,从欣赏的角度看待学生的每一次发展。所以我们采用以学习过程的表现性评价为主,辅以档案袋评价、成果展示评价、系统评价等评价方法。评价要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要进行开题时的评价、活动过程的评价和结题时的评价,同时要体现了评价的主体多元性的特点,即评价要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导师评价”三位一体的形式。
评价标准要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水平来制定,也就是要在充分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评价标准。本文制定的评价标准如下,选题标准:课题来自课程内容,选题科学,依据可靠,课题贴近实际生活,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实施阶段的评价标准:按时按量完成课题,研究思路能根据需要及时、适当的调整,解决遇到问题的方法合理、恰当。研究过程的记录能反映课题的全过程,资料完整、整理规范,实验数据完整、真实可靠、数据整理规范,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的解释与说明。[1]按时参加活动,态度端正,服从指挥,善于与他人合作。结题阶段的基本评价标准:课题研究方法恰当,且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研究成果能够体现处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知识,能综合课题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且具有创新性、建设性。[2]
评价权重:评价权重的分配是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侧重点决定的。评价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评价的主观性会影响评价的公平和公正,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在评价中的诚信意识和认真态度,约束学生自评的随意性。这就需要通过评价量规所占权重的合理分配来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在我们的实践中,考虑到时间、经历等问题,利用已有的、合理的、基本符合我们实践的权重分配为借鉴基础,综合考虑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分配评价权重,最终确定:开题评价占总成绩的20%,过程评价占60%,结题评价占20%。[3]
三、基于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过程
根据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进展的具体情况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基本要求,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设计上初步设想以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为时间进程,即从开题、实施、结题三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设计评价方案评价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首先,开题阶段的评价工作,研究性学习初期向学生发放《研究性学习评价实施方案》,并对评价做相关说明和指导,向学生阐释评价方案、评价标准,小组同学共同建立电子档案袋,学生选定题目后,由评价小组对开题结果进行评价。其中对开题报告的答辩以及开题答辩的评价需要使用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我们确定了两次小组汇报,小组选出发言人汇报近期的研究情况,遇到的问题等等,这样既做到了定期监督,也能够方便学生之间的了解、交流。在实施阶段的评价工作包括对两次汇报的评价,这部分的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结题阶段主要包括对结题作品的评价以及对成果展示汇报、答辩的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个人的最终成绩是在小组成绩之上进行评定的。学习过程中采用的具体评价方式是,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个人成绩=小组成绩*个人等级系数)。个人等级分为A、B、C三个等级,对应的个人等级系数分别是“1”、“0.9”、“0.8”,也就是说,如果小组成绩为90分,个人等级为B,最终的研究性学习的成绩为90*0.9=81分。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发挥了小组的团队作用,又体现了小组内的层次差异,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品质。
结束语:在研究性学习评价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使用这一评价体系,一方面切实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另一方面促进从制度的高度保证了研究性课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尚志.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一、专题培训,激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我进行了三次专题辅导,着重讲清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一则小故事的启示:
说的是拿破仑在一次战斗中与卫兵走散,又被敌兵追赶,情急之下,求助于一个毛皮商人。毛皮商人将之藏于一堆毛皮之中,追兵对着毛皮一顿乱戳后走了,这位法国皇帝的卫兵也终于赶来了。毛皮商人问拿破仑:“当敌人对着毛皮乱戳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拿破仑大怒,命令卫兵枪毙这个胆大包天、口不择言的商人。商人面向墙壁,听着身后整齐的拉动枪栓的声响,刹那间百感交集。等了很久,拿破仑微笑着对商人说:“现在,你知道我当时的感受了吧?”
对于教育来说,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故事。我们知道,真正深刻的教育,是能够触及灵魂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恒久有效的。亲身经历过这样一次死的威胁,毛皮商人才可能真正了解当死亡的威胁来临时的感受,不然,任别人怎样述说,也是隔靴搔痒。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而言的,研究性学习要解决的是“如何学”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它具有问题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1.以问题为中心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2.以开放为形式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上,也体现在研究的过程、方式、方法上。在学习过程中,活动时间和空间是开放的。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进行;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节假日进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有广泛的学习手段(读书、上网、社会调查、科学实验、实地考察、讨论辩论等)。
3.以探索为过程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全过程都以学生“探究”贯穿。从研究课题的确定,到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手段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达等,都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学习和探究,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
4.以实践为依托
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划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从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现实、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人类生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等社会现实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访问咨询、实地考察、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
(二)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资料一:
据调查,全球有4000名公认的首席科学家,按中国占世界1/5的人口比例计算,中国应该有800名,可事实是中国仅有13位,这与我们的人口比例极不相称。更让人吃惊的是,这13位首席科学家里,香港居然有11位,而大陆只有2位。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现实。缺乏一种创新的机制与氛围,出不了大师,出不了顶尖的科学家,而这也正是国家发展之关键。
资料二:
2005年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去世前又提到同一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它是沉重的,更是不容回避的。
资料三:
香港大学在内地招收本科生时,每年都有近三分之一的省(直辖市)“状元”在面试环节因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被拒之门外。
跟踪资料显示,中国已毕业的“状元”,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大有作为。
1.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形成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
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既然家长和相当数量的教师只关心那些大家都必须学的东西,那么学生只好割舍自己的兴趣,任个性特长、潜质、潜能消磨殆尽。学校、教室、课桌就是学习的战场。方寸之地,流失十几年的岁月,常常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远离火热的生活和社会,眼界只能日趋狭窄,实践能力难以形成。
知识发生的艰辛过程,科学探索的曲折经历原本已被教材浓缩为简洁的定义原理,再加上老师多年“应试经验”的提炼,全都变成了两点间的直线。既然学生只能吃别人嚼过的馍,那就无法品尝到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日益衰退。
日新月异的时代告诉我们一个现实: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中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恪守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究和注重解决问题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只上从课本学习知识的传统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
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必修116个学分的12.9%。 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河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要求,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流程的理论学习,专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不少于3个,保证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不少于270课时。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类型和研究方法
1.课题类型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一是课题(问题)研究类。课题(问题)研究类以认识和解决某一专题性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文献研究等。
二是项目(活动)设计类。项目(活动)设计类以解决某一个操作性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科技类项目两种。
2.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问题探究法。这是课题研究比较常用的方法。通常是由某一具体问题出发,探讨其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的方法等。如:课题“测量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阻力系数”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出问题,并探讨形成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问题讨论法。这种方法有益于扩展学生的思路,如“菜刀上的力学知识”,有的学生考虑到刀刃的利钝、刀身的宽窄;有的学生考虑刀背的薄厚、刀柄的长短和刀的形状;还有的学生会分析、比较锯齿形刀的优缺点,这样的研究课题每个学生都参与,同时又有不同的深度和层次,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使研 究的课题更为完善。
(3)实验探索法。通过实验探索解决问题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例如,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振子质量的关系”等问题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4)模拟制作法。根据构想而制成模型的方法。例如,“研制水火箭”,这种方法既丰富了课题研究的内容又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现场调查法。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来增加科学知识,掌握素材,为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6)文献查阅法。可以说是课题研究必用的方法。对某一研究课题必须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才能为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进而开展研究课题。
二、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研究性学习的展开一般分四个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相邻阶段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整个过程可以通过下面图表呈现:
(一)选题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即选题阶段,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研究性学习全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的发挥,研究成果的大小、好坏,甚至某项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题选择。既然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在研究性学习中,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1.提出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会对各种各样的现象提出很多为什么?问题的提出可以从多角度。可以从自己兴趣出发,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从自己学习的学科出发,提出一些学习中自己较困难的问题;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出发,提出自己观察到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问题。
2.使问题转变为课题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开展深入研究的课题,在众多的问题中选出一个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虽然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当我们要真正确定一个课题进行探究时,我们又会发现自己的头脑中的问题太一般化了,这些问题好像很难成为一个课题,不值得研究,这就是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时感觉到没什么可以研究的原因。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然, 爱因斯坦说“问题”不是一个一般化的问题了,而是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即是课题。
研究课题就是针对某一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和任务的问题。
要使问题转化为课题,我们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大和小的关系。一般说大课题的研究价值高,成果的社会影响大,但它比较复杂,开展的条件要求高,不易出成果;小课题涉及范围小,任务单纯,目标集中,容易开展,容易出成果。但作为学生不能一味求大,小看小课题,忽视小课题的研究,有的小课题的研究往往也会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的价值并不比有些大课题低。
二是难和易的关系。难的课题往往比较有价值,但难度大的课题对研究者主观和客观条件的要求高,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而且容易因久攻不克,失去信心,导致半途而废。
对于中学生来说,选择较小的课题,选择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课题进行研究应该说是比较合适的。
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能力训练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观察能力;需要学生经过发散、提炼、概括,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因此,选题阶段最好能较长的时间,我们安排了四个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选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多种指导和训练,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课题论证,这对训练学生思维的聚敛、领会问题的实质,对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实施非常重要,使选题过程真正成为一种训练学生的过程。
(二)开题指导
本阶段就是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准备研究材料阶段,三部分内容最后以开题报告的形式表述,开题报告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能为研究者提供明确而可操作的程序。
撰写开题报告三大注意:一要注意可行性,二要注意科学性,三要注意过程性。开题报告要详细、明了,研究方法和步骤要具备可操作性。实施计划要写得具体、翔实,各研究阶段时间安排要合理、充裕,课内时间一般用于选题、搜集资料、交流展示,而调查、实验、材料处理、论文撰写尽量安排在课外;若是实验研究要考虑重复实验,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题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的指导能力来确定。资料搜集和实验尽量在校内完成。开题报告要体现出立意新颖、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等特点。提出问题和目的意义要与预期结果相吻合;方案中各部分切忌张冠李戴;获得的信息资料和提出的观点要客观真实,经得起推敲。整个研究过程必须在开题报告中体现出来,如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选题开题资料搜集实施结题交流展示研究后反思)和预期结果等等。
(三)过程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许多学生因缺乏科研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思维训练,特别是高一学生,接受了九年的教育,已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存在着许多思维定势,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往往觉得无从着手或打不开思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遇到的思维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种:1.思维角度单一。2.过早下判断。3.只关心答案。一般学生碰到问题时,就希望赶紧找到答案,而对问题本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漠不关心。4.钻牛角尖。5.忽略想象和灵感的重要性,缺乏创意和活力,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因觉的枯燥乏味而兴趣减弱。
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提高思维素质呢?1.要创造自由、民主、安全、和谐的环境和气氛。学生只有在无拘束的宽松气氛下,才会充分发挥创造能力。2.运用学科中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辅导。;例如一个课题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振子质量的关系”这一课题的探究时应给测量多少个全振动的时间来确定周期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引导他们去探讨测量中的误差问题,从而搞明白了测量的全振动次数取决于研究要求的相对误差和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在相对误差一定的情况下,振动的周期越长,需要测量的全振动的次数也就越少。3.要注意思维指导的启发性。思维指导的艺术在于巧妙指导和提示,点到为止,千万不可和盘托出。例如,一个课题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自动称米机”的实验验证过程中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这时,我启发他们:“你们能否先从理论上证明结论的正确性?然后从理论的证明过程中去改进实验装置。”最后他们找到了实验设计中的问题。4.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灵感。钱学森指出:“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灵感需要培养和诱发,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关注,学会交流,在关注中产生灵感,在交流中激发灵感。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应由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转变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指导教师全过程监控学生的研究活动,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全过程的自主学习、研究,并在必要的时候向老师咨询,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而不是“教导”和“灌输”,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自主设计调查主题和组织调查,自由分析资料和撰写论文,这样,学生才真正的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翁,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四)结题指导
结题阶段包括三个方面:①对研究成果的书面的表达,②对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汇报交流,③对课题研究做出恰当的评价。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表达方式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科技作品以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展板、墙报、编刊物、音像资料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的答辩。在学期末分别举行班级和年级交流报告会,年级编辑优秀成果集。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新的世纪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投身教育研究、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才能发展教育事业,为祖国的复兴、社会的进步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虽然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也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材料,但由于我们的科研能力有限,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研究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本课题研究结束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将实践转化为理性的思考,丰富研究的内涵,推广研究成果的应用。具体表述为:
1.通过示范课、研讨课等形式,继续实验并推广课堂教学模式,继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进一步探讨组织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张大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中的课题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2(2)
[3]阎金铎.物理霍益平.研究性学习.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典型课示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黄达成.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调查与思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10)
[5]王耀村.开展课题研究 培养创新人才.物理教学.2001(1)
[6]施良方崔允■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2001(1)
[8]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有效性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后政治课教学发生的显著变化和突出亮点之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对如何深入、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认知上很模糊,选题“随意化”、研究过程“形式化”、研究结果“空洞化”。那么如何才能使研究性学习在政治课中深入、有效的开展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从以下三方面谈谈看法。
一、合理分组、精心选题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空间进行拓展研究。换句话说就是所选主题应与所教学科目、所教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其次,研究性主题的选择要有挑战性。教师在选题时要有一定的难度,至少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个人独立解决比较困难,而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能够解决,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再次,研究性主题的选择要有独特性。有的老师在选题时,直接从网上找了几个别人已多次使用的主题。我们知道当前学生查找资料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网络搜索,当学生搜索到一样的课题时,思维很容易受到别人研究内容的影响,这样会大大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二、搜集资料、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展开小组讨论是提高研究性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搜集资料是研究性学习实施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需学会用各种方法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料,然后分析、整理、归纳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去掉与课题关系不大的信息,加工、处理和利用有用的信息。小组讨论是推动研究性学习有效开展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告诉学生讨论的内容包括哪些,一般情况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交流各人搜集的资料。虽然每位同学都根据组长布置的任务搜集了一些资料,但对其他人搜集的资料不是很了解,所以交流资料可以使每位组员对本组研究的课题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②删选资料。有的同学搜集的资料对课题的研究很有价值,但也有同学搜集的资料和课题的关系不大,这就需要成员进行讨论,对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和归纳。③列出提纲。研究性学习最终是以课题报告作为价值呈现形式的,在进行资料的交流和删选后,各小组组长负责领导小组成员在讨论的基础上,列出本小组研究课题的提纲,为接下来写课题报告做好铺垫。
三、优化报告、展示成果
出色的成果、优秀的结题报告是研究性学习最有效的价值论证。
任何文章只要仔细审阅,都会发现或大或小的问题。因此,每个小组在完成课题报告的初稿时,我都要求各组组长在一个星期后召集组员对初稿进行审阅、修改。因为人的思维有“滞后性”——写完就修改,往往跳不出原构思的“圈子”。所以搁一段时间后再修改,原先的思路淡薄了,或许能得到新的启发,这时修改的效果就会更好些。当各组完成初稿的第一次修改后,我再组织小组间的相互交流,因为课题报告都是各小组精心写出来的,自己觉得很恰当的才写进去的,要自己去发现哪些地方不恰当就不那么容易了,互相交流有助于找出问题及时修改。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两次修改,课题报告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即是在课程具体研究结束后,各课题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过程用各种形式予以展示,如多媒体、录像、摄影、图片、实物、书面材料等,并组织相关师生观摩、评比。这样的展示评比活动一般是在课题结题后举行,其目的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欣赏他人的成果,学会肯定优点,寻找差距,开阔视野,提高鉴赏和评判能力。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13-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纲要》颁布以后,研究性学习成为许多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谈论、研究的热点,也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体验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中形成能力并获得经验,从而在思想、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得到升华。研究性学习以主动探究和勇于实践为主要特征,具有开放性、问题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中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主流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首先,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环境多限于课堂,且合作时间相对有限,而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不仅在课堂,更多的是在课外,学生可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合作探究的时间相对宽裕。其次,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面对的是某个知识点,探究的领域和深度要求不是很严格,而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任务是一个选题,探究领域比较宽泛,探究的深度也大大拓展。最后,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程序相对复杂,比如选题、开题、论证、结题这些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大大弱化了。一句话,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无论是广度、深度和难度都较课堂合作学提高。
那么,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应该怎样实施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及思考,谈几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选定课题,合理分组
开展研究性学习,选定课题是关键,教师不能自己只拟定出一个课题,就让全班学生分组研究。可以同时列出5-10个选题,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和知识储备任选其中一个(个别学生也可以同时选择两个)。然后分类统计,将选定同一课题的学生组合成一类进行分组,分组时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学生自愿的原则,二是教师调控的原则。学生之间根据各自的兴趣、性格、默契自愿组合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适当调控,比如将成绩优秀的、性格活泼的、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均衡到每一个小组,以保证小组竞争的公正性。这种分组方法有点类似于合作学习中“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所不同的是更多地尊重了学生的意愿,教师的调控属于“微调”,且要征得学生的同意。
二、创设情境,培训技能
因为研究性学习的许多内容需要在课外完成,并且可能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比如深入工厂、企业、家庭等环境进行调研,因而在具w实施中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料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各小组选定的课题,及时召开小组研讨会,创设问题情境,预设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与学生初步拟定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其实是在逐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要适当对小组成员的合作技巧进行培训。这里的合作技巧既指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学生走出学校后与人的合作。笔者在进行课题试验的过程中,曾经和高一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过一个研究性课题《从正宁民谣看汉语的地域性特点》,这个课题就需要学生深入群众大量走访,调查获取资料,然后分类汇总。那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从走访者口中获取最有价值的资料,如何在小组内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进行必要的取舍和处理,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能力,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研究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三、合作研究,监控指导
这是小组合作在研究性学习中实施的关键环节,课题组成员要集体研讨、反复论证,拟定出研究的可行性方案并初步写出开题报告。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选题,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小组成员既要以各自承担的小课题作为研究中心,又要相互协作,交流分享,共同为小组承担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贡献力量。
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监督指导,表现在应适时调研各小组研究的进度,了解各小组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纠正某些小组研究方向的偏差,以保证研究性学习按照预定的方向和目标正常开展。教师的监督指导要尊重研究小组成员的集体意愿,及时发现并鼓励学生的创新点,善于捕捉并助力学生研究中闪耀出的智慧之花,切不可按照个人意愿对学生的研究做出不当的反馈和评价,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以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学生的研究过程。
四、汇总成果,反馈评价
篇7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不应当仅仅通过测量与评价学习者的行为和结果来评价其学习,而是要对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方式的变化和学习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价。这种测量与评价应当就是学习机制的一部分。那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当如何开展,评价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评价的方法有哪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依据应该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相结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不同成分分别设置各自的评价标准。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要求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同等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得学生在这些对人的发展有深层影响的指标上有所进步。基于以上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与常规课程应该有所区别。评价内容的增加会导致评价主体的变化,类似于体验的情感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完成。
二、评价特点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传统的单科课程的评价主体是教师,一般是任课教师对该科目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由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目标的多样性,显然由单一任课老师作为评价主体是不合适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需要从多个方面同时进行,可以包括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小组、学生个体、学习小组、与课题相关的企业、单位、部门,甚至如果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有或者报奖的话,那么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参与了评价。
(二)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中指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3)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5)学生学习的结果。
从这一指导来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包含了知识、态度、能力等3个方面的内容。有研究者对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知识评价包括:经验性知识、跨学科知识和方法技能性知识;态度评价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对待科学知识、对待自然和对待社会4方面的内容;能力评价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手段的多样性
传统课程的目标是传授知识,这就决定了他的评价手段多为使用试卷进行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来判断该课程的效果。然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包括了情感体验、能力培养、交往技能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的培养,等等,显然传统的考试并不适合研究性课程的评价。
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手段宜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手段:问卷、访谈、小组讨论、口头报告、活动总结、研究成果汇报、鉴定会等。在评价方式上也可以采用互评和自评结合的方式。
(四)评价时间的延续性
对研究性学习所进行的复杂的、系统的考察和评判过程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必须在早期做出一次评估,再在后期做出几次评估,从而才可能确立所发生的变化。因此,研究性学习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张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改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手段。
从时间上看,一次研究性课题的开展少则需要几个月时间,多则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监督学生的进度。从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学生是对社会、自然和生活中的课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理解研究的课题,纠正研究中的错误思路和方法。
从阶段来说,宜采用3阶段的评价:
1.开题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题价值评价、研究方案评价和开题报告评价。
2.中期评价。这种评价一般在课题进行过半的时候进行,评价的内容包括:活动情况评价(包括出勤、活动情况和活动记录等)和课题进程评价(包括资料收集、研究方法和研究进程等)。
3.结题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研究成果评价、现场答辩评价、学生的体验情况评价和成果的创新之处或社会效益评价。
三、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意义
(一)对学生而言,有助于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评价活动所共的各种信息,逐步学会对过去的行为的反思,对未来的计划的修正和补充;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团队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绩和问题。
(二)对教师而言,有助于帮助教师有效地知道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
(三)对学校而言,正确的评价对该课程的开设、实施和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另外,研究性学习评价可以帮助学校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M].教基[2001]6号,2001.
[2]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通知[M].教基[2000]3号,2000.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6.
[5]尹后庆.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教育, 2001,(17):21-23.
篇8
一、研究性学习与物理知识的关联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所学知识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如有立题报告、开题报告、答辩过程、结题报告、论文等步骤),让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和领导、组织、管理、协作的能力。由于此项活动是学生感兴趣的、自愿的,所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从而构建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
而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不但需要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对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学会用物理知识进行解决,这就需要学生有学习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恰与研究性学习的宗旨相吻合。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果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就会对知识掌握牢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物理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和广泛,学生经常接触和应用,这样就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融入研究性学习,将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当然,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的能力,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在物理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提出课题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选择课题,而课题的提出至关重要,因为一个课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施过程的难易程度和成败关键。而现在学生还不太会选题,容易出现课题过大或太偏的情况,如有的学生提出“生活中有关力现象的研究”,这种题目太笼统,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很多,没法研究,还有学生提出“关于黑洞现象对人类生活影响研究”,这种题目当前科学界都还处于理论阶段,查资料很难,学生自己更没法研究,不能深入实施。所以教师在这一个阶段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课题,或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课题,在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应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物理基础和学校、家庭的条件出发进行选题,这样才容易实施。具体来说可从物理规律上进行选题,如:“研究影响滑摩擦力的因素”、“各种液体的折射率”研究、“液压千斤顶的原理”研究、“不同水的电阻率测定”研究等;也可以从物理实验上进行选题,如:对“超重与失重实验的改进”研究、用注射器对气体实验定律的研究等;还可以从社会热点和生活中物理现象等方面进行选题,如“氟里昂对大气的影响”研究、“温室效应”的研究、“菜刀上的力学知识”研究……研究课题。
2、要注意研究方法的指导
学生提出课题后,教师应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设计出表格,比如立题报告书、开题报告书、答辩记录表、访谈表、实验记录表、结题报告书、结题答辩表等一系列表格,要求学生对表格内容进行仔细认真的思考后再进行填写,让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研究思路。作为教师还应对学生所选择的课题引导他们进行认真的分析,如对课题选择的背景、研究课题的方法、涉及的物理知识、实施的方法与步骤等等。找出存在的问题,对研究方案进行论证与探讨,制定出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
3、要注意强化实施过程的指导
由于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一阶段做不好就得不出满意的结论,学生就得不到完整的锻炼,比如我带的一个小组对超重和失重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想把原来用手拉物体加速(减速)运动改为用电动机带动,这就需要控制电动机的转速及正反转,以及功率的大小计算,这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查阅哪些资料、弄清楚原理,知道需运用哪些知识来解决问题。还有比如对弹簧劲度系数的研究,教师可指导学生应学习哪些知识,然后让他们绕制不同的弹簧来研究劲度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4、要注意课题结题的评价体系
篇9
摘要:本文从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入手,来研究WIKI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点,并阐述了如何通过WIKI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以及基于WIKI的学习环境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WIKI;研究性学习;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发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并加以研究或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及利用信息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它是适用于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展开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分析或解决的实际问题,但是作为培养学习方法的一种手段而言,其在选择要研究的问题时,对于该问题的解决与否以及解决之后的科学与社会意义的考虑应放在其对研究性学习的培养之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种或几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行为的拓展和深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自主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征,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的。具体来看,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 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研究性学习以研究项目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亲自参与、亲身经历和亲手解决。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调研、发现线索、提出问题,深入图书馆搜寻资料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入实验室对解决方案进行验证、修改甚至重新设计,并且在遇到问题时,通过专家求教。通过这些过程,使学生获得各种直接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研究能力,体味研究精神。
(2) 探索性。对未知问题的探索是科学的基本态度之一,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学生需要用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进而得出结论。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问题。问题可以是学科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面临的问题出发选择课题,选择的课题须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逻辑性和可行性,便于学生探究。
(3) 自主性。自主性学习即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研究性学习较好的反应了学习的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课题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整个课程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式都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由学生自己规划、自主设计、自行实施。学生由于承担了实现课程目标的义务,肩负着一种责任,学生被真正置于学习主体地位,其主观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便有了内在动力。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再起“传授者”作用,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
(4) 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强调统一的课程内容,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与兴趣爱好选择研究内容。大部分课程资源来自校园以外及各种媒体,学生学习途径、方法不一,学习时间、空间都具有相当弹性,研究结果形式各异,学生是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因此,研究性学习无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活动过程、结果都具有开放性特点。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
2WIKI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
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由于其自身的实践性、探索性、自主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使得其对于学习的支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WIKI技术的出现使得研究性学习环境的构建有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WIKI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支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信息资源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而这个学习环境的创建就需要以丰富的、开放的信息资源作为基础。
(2) 提供信息处理的工具
研究性学习包含非常复杂的信息加工活动。学习者需要借助于学习工具,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最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出来。这可以极大地增强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上的主动性。WIKI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WIKI用简单的格式标记取代了复杂格式标记的HTML,毋需美工,任何人通过简单的习都可以创建出一个标准的WIKI首页。对于第一次创建WIKI首页的人来说,最简单办法是,复制其他WIKI的首页,保留其形式,替换上自己的内容就可以算完成了。
(3) 提供实践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有六个具体的学习目标,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二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一个赖以支撑的平台。
3基于WIKI的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模式
基于WIKI平台开展课题研究模式,主要有5个步骤:分别是课题讨论、确立课题、分析研究、研究结果以及汇总意见与总结。
(1) 课题讨论。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然后进行学习内容分析,并且结合学生们的一些兴趣爱好以及社会上最近比较流行的话题,概括出适合集体创作和小组合作的学习主题。教师要在学生认同的基础上,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或者进行全班的讨论。与此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学法指导,如一些与所提问题有关的网站、书籍及杂志等。
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对自身进行自我分析,分析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小组或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整个学习中可以融入集体,调整自己的认识,避免利己主义。
(2) 确立课题
经过上一阶段的讨论研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或者推荐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而学生可以在课题资料库中,查找资料,或者完善资料,确立完成课题的方法、步骤,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教师或其它同学的帮助。然后,上传开题报告,这时教师和同学可以针对课题报告展开讨论,最终根据讨论的结果,由教师最终确认课题,并根据此主题可能要涉及到的知识情况以及班级各个学生的特征信息(即认知能力原有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来建立各个协作学习小组,当然对此课题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加入该课题小组,共同研究。
(3) 分析研究
学习者经过开始阶段形成了自己的初步观点,他们开始自己的观点。不同的学习者会对知识的理解有所不同,于是开始产生一些分歧,这些分歧会是学习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使他们学会多方面考虑问题。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进展,可以根据学生的进度和认识程度给予一定的引导。学生从同学和老师那里得到的启发和提示,会使他们的观点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的观点和认知改变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直至对问题的认识比较透彻。
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各个小组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在WIKI上进行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对此过程进行监控、组织和指导,以保证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不仅仅局限于WIKI,还可以通过各种交流方式进行交流,如Email、网络聊天室、QQ、MSN、NetMeeting等,这样就更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同时,学生们可以随意地去参考其他小组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学习资料,以此来激发小组解决问题的灵感,优化小组的方案。
(4) 研究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判断和决定是否锁定页面。在锁定页面之前,要添加每次题目的总结和完成情况,表扬有突破性的观点,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在锁定页面后,学生或教师再次产生想法和新的认识可以通过补充页面发表观点,来和教师、同学进行讨论。
总结评价课上各个小组进行问题解决方案的汇报,而此时WIKI则充当了成果演示的工具。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向该小组同学提问,此时如果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计算机终端,还可以在WIKI上进行提问。在全部小组汇报完毕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方案给予评价,提出意见与建议,并对整个课题的解决情况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些小组出现的问题、走的一些弯路,教师要一一指出,并给出一些避免的建议。
(5) 汇总意见与总结
提交方案课后每个小组根据课上老师以及同学们给出的意见与建议去完善本小组的方案,并在WIKI上提交最终方案。同时,教师组织各个小组对整个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从中学到了什么,了解到了什么,锻炼了哪些技能,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让学生们在WIKI上写出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这样,更有助于整个反思过程的深入进行。
客观评价教师综合各个小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成果汇报的情祝、各个小组的最终方案以及学生们的心得体会,判断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如果完成,则结束本次学习,并总结经验;反之,则必须重新开始学习,并反思为什么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以备重新开始学习时借鉴。
4基于WIKI的研究性课程学习环境的构建
WIKI研究性学习平台作为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系统主要为研究性学习的交流、信息资源的、协作学习提供场景等服务,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中存储、、查询及交流信息,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功能。
随着Wiki社区的应用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支持该社区的WIKI系统。按照系统运行环境,主要分为四类:基于PHP环境的MediaWiki、Drupal Wiki等;基于JSP环境的JspWiki等;基于Perl环境的TWikiClone、UseModWiki;基于ASP环境的JsWiki、OpenWIKI等。在众多Wiki系统中,MediaWiki是全球用户最多的、最大的、开源的Wiki系统,全世界最大的Wiki项目维基百科是MediaWiki的成功范例。
因此系统采用MediaWiki平台作为系统的平台。之所以采用MediaWiki平台,首先它具有良好的中文支持功能,其次它是全球用户最多的、最大的、开源的Wiki系统,全世界最大的Wiki项目维基百科是MediaWiki的成功范例,再次其系统支持比较完善,比较详细的安装和使用说明。
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来设计该平台,即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Web服务器采用Apache,以MediaWiki开源软件搭建学习平台,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资源中心、课题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和成果展示与评价中心组成。
5存在的问题
基于WIKI的研究性学习环境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教师负担过重问题,教师在WIKI教学系统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有教师的既是参与和指导,因此在基于Wiki的研究性学习环境中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学习评价机制不完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比较好,而Wiki系统的设计中考虑到内容的相对稳定和规范,对于编辑人员进行了限制,因此无法通过内容对学习人员的贡献情况进行评价,进而影响到学习评价机制的完善。
但是虽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随着Wiki在教学中应用的逐步深入这些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或规避的。
参 考 文 献
[1] 成全,焦玉英. 基于Wiki的知识联盟创新机制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01).
[2] 王升.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4-175.
[3] 段庆.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WIKI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 赖晓云. WIKI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6):1-3.
篇10
论文摘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选题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过程趣味性强,研究结果有实用价值。笔者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例,提出了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应用问题并解决问题。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研究性学习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认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我们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1.选题内容的广泛性
地理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从自然现象到人文。地理学科的特点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从气象气候、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 [1]。
2.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咨询专家、实验分析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
3.研究过程的趣味性
地理课程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研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究。在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观察水循环时,看到浓密的乌云瞬间变成倾盆大雨,雨水又通过小河流向大海,高兴地跳跃惊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4.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环境污染、节约用水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如有的学生在节约用水的研究性学习中,设计了简单的雨水收集管道,将搜集的雨水用来浇灌花草,非常具有实用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途径
2008~2009学年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以“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因此在很多方面有了提高。结合这次实践活动,总结出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一些途径,供参考。
1.选题要恰当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同时要与社会现实,周边的生活环境结合,尽量让学生研究熟悉的环境,这样既可以降低研究的难度,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选择“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一是这一课题与课本知识“地球上的水”联系紧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二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是大家身边常见的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也便于学生观察、研究。
2.目标要明确
研究性学习要想取得预计效果,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次研究性学习,从总体上有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加强学生对水循环和水资源保护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从情感价值上讲,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2];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式要灵活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不规则的、活跃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课题在调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拍照、走访专家、调查问卷、实验分析等手段认识问题;在解决问题阶段,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讨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体现获取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4.组织要严谨
为了保证这次研究性活动的质量,特制订了详细的计划。把整个研究活动划分成三个阶段:
(1)选题分组阶段:时间为期一个月,这个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动员,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撰写研究开题报告,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时间为期五个月,各小组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长每个阶段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小节。
(3)成果展示论文答辩阶段:课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或小发明、小制作,举行成果交流会,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3]。科学、合理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认清不同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按照学科的性质确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制订严谨的研究活动计划,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研究性学习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实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5.
[2]高晓华.论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