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自主合作

高中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大量存在着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研究性学习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实施研究性学习既要把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实施,并实现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它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又要把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学校校本科程范畴,开发和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并突现数学的科学品质。本文介绍一下研究性学习的科学设置过程。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1、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与主体能力,形成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学习形式和勇于质疑、善于思辩、尝试批判的创造性思维品质.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学会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沟通、合作与表达交流,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分阶段目标:

目标原则: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程进展状况,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基础性、反复性和递进性。

1、第一阶段,以“阅读材料”、“课外作业”、“研究性学习课题”及部分教学内容的招展与延伸为载体,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确定研究专题的方法,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探究意识和查阅文献资料技能、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沟通表达技巧等。

2、第二阶段,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和“撰写研究报告”为载体,学习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验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重点培养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预见、构思与策划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观点的能力及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3、第三阶段,以“阶段汇报”、“解题答辩”、“成果展示”为载体,继续学习有关研究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资料佐证和提炼观点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晰自如、条理清楚的表达能力、综合思辩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4、第四阶段,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高考热点问题为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与应用机会,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实践与应用活动中获取各种知识,发展各种技能。

2、指导性原则。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坚持“教师指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监控评价全程”的原则,避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危险性,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得自信和动力。

3、过程性原则。注意实践体验,注重全员参与,关注研究性学习中的过程感受与情感发展。

(二)课程计划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准备阶段

1、请区教研室专家指导实施工作。

2、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以年级主任为组长,各备课组长和该学科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实施课程的课题组,并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单位,成立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小组。

3、做好请示、协调和物质准备,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各种方便。

4、宣传动员:对学生及家长召开宣传、动员会议,宣传课程的意义与价值,争取家长支持,激发学生兴趣。

5、指导学生组建“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

(二)实施阶段

1、指导小组有教师相互协作,分工负责,管理教学时空,安排辅导与研究指导等。2、内容、方法与策略见《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管理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在年级“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监控评价与行动研究总结等;各备课小组主要负责课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指导与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各小组定期开会协商,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

(二)年级各备课组按课题组要求,具体负责各阶段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管理。

(三)按照预先设计的实施方案、评价方案、课程监控量表评价量表等组织课程实施,并随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每一阶段实施结束,进行相应的总结,提出下一阶段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并根据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修改原有方案和量表。

(四)课程实施随时注意积累相关资料,分阶段调查学生感受和进展情况,分析相关数据,为下一步行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同时注意建立数学研究性活动课题库,汇总、展示相关成果。

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教师的正确评价有利于激发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进行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工作。评价工作在学校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科教部和数学教研室共同完成。通过教师所指导学生的研究成果质量,所指导学生的问卷反馈及其在课程实施中所发辉的作用而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定:指导者的热情,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提供研究方法的能力,指导课题设计的能力,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能力,课程开发实施及相关研究成果等.评价结果量化后纳入教师年级考核,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选题指导;大胆假设

有些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不宜在初中进行,也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到校外学习活动,这都是误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好地解决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应对学业水平考试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指导先行,做好选题指导

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做好详细的预案,把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应做的事设置得详细、具体,特别是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寻找问题,学会观察,发现问题(研究课题)、记录问题、查找资料。初步理解寻找信息的途径,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尝试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合、概括,学习怎样提出问题。我们在选题中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知识能力所及的课题,将其范围界定在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象的范畴内。

通过动员,学生的研究热情很高,很多小组都提出自己的课题,结合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设计了两个研究性课题:“利国镇铁矿资源的历史”“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考察报告”。其中利国地区微山湖生态系统研究这个问题比较切合实际,但有些大,分工不明确,为此我将该研究性课题细化为:水资源以及养殖业;微山湖周边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的调查;南水北调对利国地区生态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大胆假设,小心论证

初中生在智能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水平较弱,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相对很少。所以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按照“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要求教师在引导过程中,精心设计地理探究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重演”地理学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历程,像地理学家那样观察、思考、提出假设、得出结论。

在研究性学习中,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为此我们按照分工的小课题进行网上和图书馆、阅览室杂志中资料的收集,然后做出资料卡;做成一份问卷调查,由微山湖畔黄山村的学生进行调查;由我本人亲自带队到事先选好的地点进行考察、拍照、采集样本。最后按照分工进行材料的分析、整合、调查报告的撰写和展板的设计。后来我们通过学校将“对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保护的建议”报送给相关部门,受到环保部门的好评。调查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搜集资料、分析问题,主动地运用了所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去分析问题,如绘制利国段微山湖简图、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气温和降水图等,都给我带来了惊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进行学科间知识的借鉴,如生物、政治、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我也通过自己的收集给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和平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通过研究性学习,同学们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有利于他们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激励评价,展示成果

初中研究性学习评价必须遵循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依照初中研究性学习具体目标进行评价。评价中不能太注重成果,不必太关注“做得好不好”,而应该多关注他们“是否做了”,多进行过程指导;要运用表扬勉励的手段,分阶段评价的方法和从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展示的成果也有很多:研究性学习报告(将整个的研究原因、方法、过程、结论形成一个研究报告)、展板(图片、文字)、地理小论文、地理手抄报、研究性学习的感想、体会反思等。我们学校两个研究课题:“利国镇铁矿资源的历史”“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考察报告”,学生撰写了质量很高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并做成展板获得区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一等奖,受到学校、家长的好评,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篇3

1.设置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设置有效的研究性学习的情境.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情境主要就是指学生需要在一个具有浓厚的研究性的环境中进行学习,需要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设置一个有效的研究性学习的情境,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应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并且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疑问式的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过程中,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不小心把家里的三角形窗户玻璃打碎成几块,问小明要去玻璃店配置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需要带哪块碎玻璃去呢?通过这种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设置,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学习方法很重要,如果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学生会在学习中遇到很多的困难,也无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教师针对学生不会学习的问题,教师应该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能够逐渐地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规律,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一些学生不善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喜欢自己研究问题,教师可以支持这种做法,主要是由于如果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将影响到自身的研究性学习的效果,那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独立性的研究.而针对于一些比较活跃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水平.3.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研究性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应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的策略,教师尽量避免一些负面性的评价,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的研究性学习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评价,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着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一对一评价的方式,这样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

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研究性学习任务的数量和难度应该进行重点的把握.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研究性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教师为学生布置过多的学习任务,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即使有学生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也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另外,在研究性学习任务的难度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很多的学生学习能力不高,如果布置学习任务难度过大的话,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应该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布置相对简单一些的学习任务,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难度稍大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完成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能够实现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其次,教师的引导方式需要大胆和合理.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习惯,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如果学生无法完成自身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而针对于一些有能力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学生,教师最好不要过多的参与,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三、总结

篇4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性学习

已有实践表明,每个初中学生可塑性很强,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见得比别人差。例如我在讲《食物从何处来》这篇课文时,开展了一个名为“绿色食物从何处来”的研究课题,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几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组合在一起,我曾经不放心,但在研究性活动中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分工合作广泛收集资料(他们大都喜欢上网玩),访问专家(他们都很大胆),实地考察(他们喜欢户外活动),最后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这给他们很大鼓励,也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

有人认为初中生年纪太小,不适宜开展研究性学习。我认为这是片面的,美国的小学生都可以做到,我们的初中生也应该可以。又有人会说那是在美国。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每年大约有50%初中学生升上高一级学校深造,其中约半数的学生将成为社会劳动的后备军,要分明分批走上工作岗位。如果我们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在初中阶段完成培养他们自学语文的能力,那么他们日后的生活与工作实践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不懂得自学语文,那很难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不具备继续深造的能力,久而久之回到文盲的境地。因此,这是很有必要的。

众所周知,教育部所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但是如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会很被动,许多学生要补修语文这一课。因此必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组织和实施研究性学习

1、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要求

初中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只掌握读写的基础知识,好奇心强,可塑性强。他们既需要学量语文知识打基础,也需要研究性学习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与其他类型学习方式相比,首先它更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运用,而非掌握语文知识数量。重在亲身参与语文探索性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师们不要只注意学习的结果,学生写了多少篇论文获奖,而应重视学生学会语文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其次它面向全体学生而非个别尖子学生。教师们眼睛别只盯着论文写得好的学生,而应重视每个学生的每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再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要把研究性学习和讲授式学习对立化。

2、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怎样的?它采用组成课组以小组合作方式展开学习探究的较多。本文以《鲁迅自传》为例加以说明: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确立研究课题。预先准备数个课题供学生选择;(1)谈我最喜欢的一部鲁迅作品,(2)别人眼中的鲁迅;(3)鲁迅精神今天还有用吗?(4)名有自传研究。接着组成3-6人的课题小组,学生自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可以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教师、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组员们要分工协作,各展所长,协助互补。有时,为了了解学生个人的研究能力也可采用个人研究的方法,但这要在大多数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的基础上才可实施。为了节省时间,全班集体讨论结合的方法有时也可以在语文课堂运用,但这需要学生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指导初中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以“鲁迅专题研究”(其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有十几篇)活动课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为便,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是:

(1)开设鲁迅作品文学讲座,网上查询中山大学,寻找他在中大的足迹。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诱发探究的动机。

(2)指导选题。研究性课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也可以师生合作,确定题目。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较小的课题受欢迎并容易实施。如:“鲁迅精神还有用吗?”“少年闰土和我和童年”等。

(3)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组可由学生自由组合,共同制定计划,教师适当调节。研究计划要有目标、有方法、有过程的设计,教师可整体来指导,学生修改,避免走弯路。

(4)实施研究。学校、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条件,并对研究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指导。例如组织参观鲁迅博物馆,介绍图书资料的查找方法和渠道。学生也要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体会。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指导,逐步放手。由于初中生年纪小,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时,一定要主动介入,要加强指导力度,逐步放手。在每个阶段,教师要自己尝试一下,预见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例如:课题启动阶段,要教会学生怎样上网寻找资料,也要防止学生上网游离课程内容做其他事情。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时指导,例如得用中午时间,轮流值日接待求教学生,及时解答学生问题。

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语文数学 评价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四个基本理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们是新时期语文课改的精髓和准绳。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和组织好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应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真正地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好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异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谓“标准答案”去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单人的课桌已不适应集体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讨。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读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们也建议取消教师的讲桌,或是与学生同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与讲台是他们的展示舞台,教师是他们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分子

二、营造和创设“探究、创新”的校园和课堂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四、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

篇6

一、教师的“导”

首先,教师要对研究性学习的方向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比较熟悉自己所教学生和所教学科的特点,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评判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能更清楚什么学习阶段的学生适宜进行哪方面的学习。例如,同样对《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开展研究性学习,初中生和高中生由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所进行研究的课题是不同的。初中生可进行一些表层的,难度不高的研究,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读原著,理解主要人物形象,并就同一人物及突出的现象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撰写研读论文。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可以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等高一层次的问题进行研究。总之,教师只有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进行大方向上的指导,才会避免其盲目性,增强研究性学习的针对性。

其次,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指导。研究性学习需要科学的方法,而学生自身可能缺乏这方面的能力,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性方法。方法得当往往会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会事倍功半。从大的角度来看,在学习过程中少不了集体讨论法,学生可以自由切磋,资源共享,在思想的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研究的结论。

二、学生的“学”

陶行知是我国提倡“研究性学习”的先驱,他在教育实践中创造了“教、学、做”合一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理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全面推行。而我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是在2001年。但是,几年过去了,依旧有很多人没有弄明白,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应该怎样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又该掌握哪些能力,应该有什么收获?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要获得既定的目标,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一味地注重知识的结果。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学生和教材所组成的封闭环境下接受教师所输出的知识,学习偏重于死记硬背、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而研究性学习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积极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探索问题,充分体会学习的过程性,弄明白知识为什么是这样的。例如,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古代汉语的语法往往是一个难点。很多教师都认为,给学生讲语法,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爱听;不给学生讲,考试又得考查,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于是,很多教师在两难处境下,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即出现一个知识点,就告诉学生这个词是某某活用,这个句式是某某特殊句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通过死记硬背掌握了一些学过的篇目中的死知识点。等到了课外文言文,学生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面对这种情形,我让学生对此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先积累一些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对其中的文言现象进行归纳、研究,弄明白每一种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一方面,避免学生觉得单纯讲授语法枯燥;另一方面,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而并非知识简单记忆。其次,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交流,总结成果。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强调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理性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其次,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更多体现的是“教师设疑,学生解疑”,而这造成的重要后果就是学生越来越不会问,不敢问,不愿问了,进而造成学生距离独立思考、独立创新越来越远。但实际上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维冲动,更谈不上研究问题。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是创新精神的开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体现。而研究性学习,可以实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均来自平时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或者存疑的地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自主设立研究课题,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学生在质疑、研究求证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利于学生真正语文素养的获得。

篇7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真正地能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氛围的营造

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异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单人的课桌已不适应集体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讨。

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释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们也建议取消教师的讲桌,或是与学生同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与讲台是他们的展示舞台,教师是他们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一分子。 转贴于 二、营造和创设“探究、创新”的校园和课堂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地全面提高。

四、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

篇8

一、以学生为前提,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发现语文现象、掌握语文规律、获取语文知识,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以提问为基础,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发现问题,确定研究问题。例如,在试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尝试。备课时可准备几个问题:①百草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②怎样看待“我”在私塾的学习生活③怎样评价“三味书屋”里的先生?让学生对所准备的三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枯。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四、以小品文为依托,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品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篇9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48-03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可以运用于学科课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思想品德学科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的变化,更加迫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思想品德课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和思考。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根据教学的内容指导选择研究的课题

如何根据初中教学的内容来选择研究的课题呢?一般地说,要把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作为研究的课题。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要点,突破难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对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的背景性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究和拓展知识。例如,根据初三教材内容,可以设计出一些拓展性研究课题,如“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状况及作用”“为自己设计合理的消费方式”“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思考”等。又如结合当前中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现状,引导学生去探究“培养合理消费观念”。此外,我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时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或者查阅收集其他相关的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学生也可以根据主课题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能力,提出子课题。尽管不少学生研究的“成果”仅仅停留在对所搜集的信息材料的加工整理,但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获得了与这一专题相关的诸多知识,并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2.深挖教材,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新课程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注重向研究性学习方向发展,结论与过程并重,有助于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给教学留下了较大的探究空间。例如初三《关注经济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及国家的政策态度”作了如下表述:“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但教材并没有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不监督和管理、监督和管理不适当的后果是什么。在教学中笔者没有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结合本地经济模式实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从课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懂知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从生活中发现的困难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可见,要学得实际的学问,就必须从生活出发,把书本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根据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政大事设计课题,例如“台湾倒扁的思考”“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思考”“我校学生的消费观”等,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史料,或者通过调查访问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形成小论文。如“上华镇中小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上华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调查报告”。尽管学生的论文比较浅薄,但通过研究,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更深的理解,也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懂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

二、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学生主动参与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

①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学生亲自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如自己选题,设计活动计划、步骤,设计调查问卷,亲自上网查找资料等,从而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培养了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上华镇中小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充分通过对所在村居调查访问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因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②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通过小组合作过程中交流信息、分享成果的方式来实现的。学生以课题分为小组,一起查找资料,一起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互动合作探究;同时又在论文报告会、辩论会或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分享成功的喜悦。可以说,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受益的,并不是所得到的研究“成果”,而是探究问题时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和创造灵感,在解决问题和交流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和所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

2.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是通过自身的角色扮演来体现的。在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①选题的指导。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选择有代表性又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开展的题目为课题。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又必须考虑其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如在学习初三《学会合理消费》时,有部分学生选择了“XX学校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这个课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且选题的切入点比较好,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包括能力、兴趣、需要);又与教材内容相吻合,操作性强。又如在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关于传统文化问题时,有部分学生选择“潮汕文化的探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尽管社会价值大,但可行性小,因为这个课题对于中学生来说所涉及的范围太大,按初中学生的能力、精力、知识一时无法完成。因此建议学生把课题缩小,选准一个切入点去探究,后来学生确立了“潮汕功夫茶的探究”“潮汕民居建筑艺术的探究”等,最终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师给予选择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②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工。首先,结构要合理。教师必须依据学习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个性特点、组织操作能力以及课题类型等进行分组。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就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异质分组就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是我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中常用的两种分组方式,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应针对教学内容与课型,灵活选择,交替运用,以达到理想效果。其次,分工明确。要确定小组合作学习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篇10

关键词:初中政治 新课改 自主 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换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路人”。如何在教学中践行新的课程理念,真正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主动地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为此,我在平时的思品教学中展开了不断的探索,下面谈谈我对“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尝试。

一、整合教材,拓展教学时空

在教学内容的运用上,教师既要凭借教材,又要不局限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发展的要求,随时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与发展的需要。

我们根据生活实际和青少年身心特点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剪裁,或增或减。删除了空洞或陈旧的内容,增添了学生感兴趣、与时事联系紧密的内容,并设计成专题课。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的内容时,结合学生实际,我开设了以下四个专题探究课:1.拒绝诱惑,告别网吧;2.珍爱生命,远离;3.尊重科学,消除愚昧;4.防范侵害,保护自己。再如依照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的内容,我们紧扣时事,回归学生生活,开展了三个专题探究活动:1.我看“十一五“规划;2.宣传绿色消费,合理支配零花钱(压岁钱);3.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共同打造和谐校园。这些专题课在吸引、打动着学生的同时,能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时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优化教学过程,开展专题研究

1.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开学初,我们充分地利用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系列专题讲座,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什么?它的目标、形式是什么”、“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一般程序有哪些”等等,同时还有计划地展示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一些资料、成果。这样,能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研究性学习”操作的环节、具体过程,知道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清楚思想品德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并能在研究过程中生成、感受并自觉践行思想品德课的观点。

2.确定研究课题。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目录浏览全书,知道教材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学,对教材中的观点或内容有赞同、质疑、补充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认知及条件组成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选题的方式可多样化:可由教师围绕某一教学内容编制一组参考课题供学生选择;或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确定;也可由教师创设一定情境或提出一定要求,让学生自由选题。

3.开展课题探究。首先,小组成员依照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合作设计研究方案。制定方案时,教师应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能及时地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其次,围绕某一课题,小组成员合作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方案付诸实施。

4.搭建平台,展示成果。如在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时,我就安排了A小组同学上台展示“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的研究成果。小组成员各展所长,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演讲活动,有“做环保卫士,创绿色学校”的行动宣言,有精彩环保用语大荟萃,也有“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方案交流,还有“优秀环保企业介绍”等精彩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学生脸上始终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自豪感。

三、注重多元评价,完善评价机制

1.改变评价项目。学生的总评成绩由课堂成绩(包括课堂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课堂发言)、作业成绩(包括书面作业、行为作业)、研究性学习成绩(包括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作用、效果和课题报告)、期考成绩四大部分构成。

2.丰富评价内容。除了增加评价项目以外,在每一个项目里还充实了许多具体的内容。以作业为例,我们强调作业应根据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体现开放式、合作式、多样化、行为化。

作业可以是名言警句的背诵,可以是某项活动的设计与总结,也可以是漫画的创作,小论文、小评论、小调查的撰写,还可以是对某项行为习惯的实施与执行。实践中,我们积极鼓励学生的作业作品化、个性化,并多方提供其展示的机会和舞台,使其产生自信心、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