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研究背景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研究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1
随着新课改的不但深入,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发生很大变化,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如何在数学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我们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一点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性
新课改的宗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数学学科的特点需要研究性学习
大家知道,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内容,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是学生从亲身经历中选择课题,确定研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模式。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人们的生活无处不存在数学。例如数列中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储蓄和住房按揭贷款问题,病菌的繁殖问题,和数学指数函数有关,线形规划中最优化问题,卫星在轨道运行,生活中的概率与统计等等。都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把课本知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并把这种解决方法应用到以后的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单纯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三、数学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1、知识能力要求
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有很大区别,它要求学生重视过程研究,强调知识技能的合理应用,要求学生亲自体会参与,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不像其他学习需要教师传授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走进生活,关注周围的数学知识,打好数学基础,掌握数学方法,提高应用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不足,发现新问题,再回归课堂,加强学习。重视基础理论
2、学生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特点是教师安排,学生自行组合,各负其责。所选的课题组最好由三至五人组成,也独自研究。课题一般按照课本要求去做,也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课题,还可以在任课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性课题,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可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或外校教师或专家为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各成员之间各自有分工,也要加强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加强协作。大多数研究要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在假期集中进行,还可以采用“开放式长期性”的形式
3、学生学习过程
(1)问题提出和研究目的。(2)制定合理计划和实施策略。(3)过程资料的整理和积累。(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四、教师的作用
在以前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讲授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完全不动脑筋,只是认真听讲,学习很被动,没有思考时间,只是机械模仿。而在新课程学习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自己挑选喜欢的课题,自主学习和研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探究强化了相互的情谊,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有足够能力指导学生,不仅专业知识要学习,更要充实其他综合知识。积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五、研究性学习案例
案例: 以前对个人薪酬进行征收所得税,规定,公民全月工资、薪金所得不超过800元的部分不必交税,超过800元的部分为全月应纳所得额税,此项款项按如下表分段累计进行计算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不超过500元的部分 5%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 ……
…… ……
如果某人一月份应交此项税款26.78元,则他的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介于( )
A 800-900 B 900 ?1200元 C 1200-1500元 D 1500-2000元
解题分析:其一,该问题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性特征,立足于社会实践,考查学生应用函数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其二,该试题的时代背景是学生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经济问题,题中所涉及的专业概念较多让学生自习阅读试题,提取相关信息,建立数学模型,提出数学问题,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时代性、探究性、高效性、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现在的考试试题都是来源课本、来源生活,综合性强,突出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学生解决问题需要对知识的整合和灵活应用。在研究过程中选题要小,切入口要宽的原则。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应用都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结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对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现实意义。研究问题要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知道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他们求知的动力。
基于此,该题可做如下拓展延伸:(1)拓展一:该问题的结论和课本哪些知识有关,是不是一个有规律的函数,还是其他函数?假如某老师月工资收入为2500元,则他每月应纳多少税?(2)拓展二:问题逆向思考,已知某老师纳了的税款,你能求该老师的收入吗?(3)拓展三:请同学们把结果用函数表达式表示。另外教师还可把问题进行延伸,安排布置研究性课题:(1)调查一下学校教职工月工资应纳税人数,所纳的税额总数。(2)具体核实一下每段教职工纳税人数、纳税额等,利用统计知识绘制成表格或图形。(3)通过本“研究性问题”你觉得国家关于个人所得税缴纳有什么特点?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呢?(4)试将本文提出的“研究性学习”问题写成小论文的形式,题目自拟。(4)归纳总结在课堂的最后5分钟,让各组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们自由发言,相互补充,并尝试去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把学生们前面探索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可以提取出来,做为探索活动的延伸。
课后分析,总结得失,积累经验
篇2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一个好的活动环境,可以使学生主动、有效地接受来自各种途径的信息,进而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具有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喜欢创新的精神。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重视创设以下几种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2.合作互动的环境。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几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3.探究问题的情境。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准备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例如在研究“环境污染的危害和防治”的课题中,先布置学生调查环境污染的危害,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环境污染?再进一步设问: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参与?你计划用什么办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联系,促使其共同参与治理环境污染。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开展各项研究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这一点是创新的前提。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例如研究“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遗传学知识作为铺垫,如何来思考相应的问题?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像上题中资料的来源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调查、走访专家等等。
二是加工处理信息,这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当然这种创造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的整合。如在“鲜花保鲜手段的研究”课题中,在综合所查阅的各种资料后,可通过设计表格等方式对各种保鲜方法以及保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整理。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够通过对生物现象或事实的研究,进行分类或重组,发现内在规律。可见,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显得较为突出。
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1.归类整理。即把每位学生或小组的活动成果、报告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归类,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互相质疑、补充,让每一个学生接触整个研究活动的各个方面。
篇3
【关键词】球面几何;边角关系;面积;全等
一、概 述
球与球面是很常见的图形,地球、月亮、太阳等都近似于球体,清晨荷叶上的小水珠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它的形状也近似于球.研究球面上的几何叫做球面几何.球面几何又叫椭圆几何,它是曲率为正的常数的常曲率空间几何之一,它和双曲几何合称为非欧几何.
二、研究平面三角形与球面三角形的外角及边角关系
1.内外角关系
平面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三内角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小于180°.球面三角形则有所不同,通常所讨论的球面三角形为欧拉球面三角形,三内角的取值范围也是大于0°小于180°,但三内角之和必定大于180°而小于540°,且不是某一定值,不同的球面三角形,有着不同的内角和值.我们将球面三角形三内角之和超过180°的值称为它的球面角盈,用E表示,即E=A+B+C-180°.
另外,球面三角形的内角之间还有一些联系,它的任意两个内角之和,减去第三角,必小于180°而大于-180°.即:
图 1-180°
-180°
-180°
不同于平面三角形的内外角之间的关系,
球面三角形的任一外角,大于不相邻两内角之差,而小于它们之和,如图1所示,D为C的外角,则必有
A-B
B-A
对于A,B的外角,也有类似的情形.
平面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于不相邻两内角之和,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在平面三角形中,只可能有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否则,其内角和就会大于180°),而球面三角形则可以有两个甚至是三个内角都是直角或钝角的.
2.边角关系
平面三角形三边的大小没有限制,只要求它们满足三角不等式,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者说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可.但在球面三角形中,三角不等式仍成立,而且需每边的取值范围是大于0°小于180°,三边之和小于360°.在边角关系之中,平面三角形有“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的性质,这些性质在球面三角形中仍成立.
三、探讨平面三角形与球面三角形面积求法
平面三角形面积的求解,在中小学阶段一般给出特殊角,方便学生的计算,一般运用公式:S=1[]2absinC(a,b是三角形的两邻边,C是a,b两边的夹角);对于单位球面三角形ABC的三个内角分别记为A,B,C,那么ABC面积是:SABC=A+B+C-π.证明如下:
图 2证明 如图2,设A′,B′,C′分别是点A,B,C的对径点,A′B′C′是ABC关于球心O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它们的面积相等,球面ABC和A′BC构成球面上一个二面形,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和是2A,即:SABC+SA′BC=2A,同理有SABC+SAB′C=2B,SABC+SABC′=2C,将这三个等式两边相加,得
3SABC+SA′BC+SAB′C+SABC′=2(A+B+C).(*)
因为四个三角形即ABC,A′BC,AB′C,ABC′拼成一个半球面,又SABC′=SA′B′C,
从而SABC+SA′BC+SAB′C+SABC′=SABC+SA′BC+SAB′C+SA′B′C=2π.代入(*),可得SABC=A+B+C-π.
四、归纳平面三角形与球面三角形全等关系的证明
两个平面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有三种方法,即:边边边(SSS)、边角边(SAS)、角边角(ASA),易得证.对于两个球面三角形的全等有四种方法,即:边边边(SSS)、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角角角(AAA).证明(略).
五、总 结
球面几何是研究球面图形性质的几何学分支.它在天文、航海、测量和卫星定位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高中阶段,将球面几何的有关知识作为选修课内容向学生介绍是值得尝试的.球面三角形还有很多有价值的性质有待去研究,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猜想、证明等方法探究这些性质.
【参考文献】
[1]陈志杰.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单.球面上的几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越发显著,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亦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研究性学习由于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越来越受到各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以社会生活身边实际为基本的学习载体,学习科学研究性方法、获得的丰富体验和知识的新型教学形式课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
1.树立研究性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许多学校并不能有效开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研究性学习意识。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着眼于教材,以教师灌输模式为主,没有自我意识活动空间,学生大部分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过分地依赖于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以往的学习弊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对教材大胆质疑,敢于对教材本身提出疑问,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课文。语文教师除了教课传授知识外,更要注意在课堂中开发学生独特的个性,培养其学习能力。
2.以教材为本,制定可行性研究内容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以教材为本,这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根本方法。高中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特性,利用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为学生制定可行的研究内容,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热闹模式。研究的主题不仅要有内容,而且要有意义,有研究的价值,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有能力开展研究才行,并且要容易获取研究资料。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地位,不能越俎代庖,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代替学生的自我学习,主要起到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
3.探究小组的管理社团化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突显出课程的动态特征,我们必须重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科学管理,才能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探究的有效性。通过多年的尝试,文学社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可以将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校园社团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开展校园读书节、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小组组合成社团,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社团化管理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
4.完美过程性评价与多元评价
研究性学习不在于结论,更注重研究过程的体验。在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评价时,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更要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过程中的态度及表现、研究的方法策略、研究的成果,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客观的评价,我们还可以改变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
虽然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已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还客观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少教师语文教学观念陈旧,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足,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利于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就排斥研究性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培养,加强理论学习,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更新教学理念。同时注重让教师参入研究性学习的高效课堂体验中去,通过亲身观摩体验,以及教师同行之间的互相交流,从而更加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篇5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化学 学习兴趣 学习成绩 家长文化程度 教育环境1 问题的提出
兴趣作为人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致力于素质教育并因此实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指出,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每位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课程改革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初中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如何呢?对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2 研究过程与方法2.1 确定问卷指标
问卷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教学环节2个方面展开调查,对课程内容又从内容价值、内容编排、内容特点(化学实验、STS内容、化学史等)环节进行问卷设计,教学环节又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化学作业、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问卷的设计。2.2 问卷信度与效度
用SPSS11.5软件对问卷做了信度分析。采用克龙巴赫系数法,经SPSS软件分析输出结果为Alpha=0.8471,根据教育统计学评判标准可知此问卷具有比较好的信度,具有教育使用价值。
问卷编制好后,请本领域的部分专家和中学一线教师对问卷进行分析和评定,在专家和中学教师评定后,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及建议,研究者经过多次修改,确立了问卷的最终题目,修改后的问卷得到专家及一线教师认可。2.3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北省内石家庄、保定、邯郸、张家口4个不同地市的9所中学的16个初中三年级教学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901人,其中男生443人,女生458人,城市中学、县城中学、农村中学分别有340人、347人、214人。样本比较具有代表性。2.4 问卷数据处理
对问卷采取赋分计值的方法进行统计,从而得到现阶段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现状。为了便于计算,对每道题的5个选项按从强到弱的原则,从A到E依次赋5、4、3、2、1分。由此可得出每份问卷的兴趣总分及学生对各个维度的兴趣得分,依据兴趣得分划分出学生的兴趣水平,从而得出现阶段学生学习兴趣的现状。
问卷满分为80分,按照等分原则,16分为一个档,将学生学习兴趣分为4个等级,非常感兴趣(80~64分)、感兴趣(63~48分)、兴趣不稳定(47~32分)、没兴趣(31分及以下)。依据以上的规定和学生问卷得分,可以推测出学生现阶段对化学学习兴趣的现状,从而进行分析对比。
由于样本的总体分布并非呈正态分布,因此采用Y检验,根据样本频数分布对调查结果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3 调查结果与分析3.1 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水平现状
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水平分数的分布呈现正偏态分布,倾向于对化学感兴趣一方。从表1可以看出,初中生对化学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89.6%。而对化学兴趣不稳定及没兴趣的学生分别为9.03%、1.37%,占了总数的10.4%。由此可见,新课程背景下河北省初中生对化学学习呈积极态度。3.2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差异比较3.2.1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比较
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女生在智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那么男女生在化学学习兴趣上有无差异呢?调查结果如图2。
从人数百分数来看,对化学非常感兴趣和没兴趣的人数百分比,男生大于女生,感兴趣和兴趣不稳定的人数百分比,女生大于男生。为了说明这种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运用SPSS 11.5进行了卡方检验,经检验得出γ2=3.309,自由度为3,由此可以判断出性别不同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男女生的化学学习要一视同仁。3.2.2处在不同教育环境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比较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世界观、行为习惯及知识素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教育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划分。本文考察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主要是从宏观环境中所包含的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分为城市、县城及农村进行调查,结果如图3。
从人数百分比来看,对化学非常感兴趣的人数百分比,县城学校的学生高于城市学校的学生,高于农村学校的学生。而对化学感兴趣、兴趣不稳定、没兴趣的人数百分比,按照农村学校、城市学校、县城学校依次减少,那么他们之间是否呈现差异性呢?经过卡方检验得出γ2=30.205,自由度为6,则,因此可得教育环境不同,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呈显著性差异。
为了更进一步比较出教育环境不同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影响,把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重新分为两大类,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即把非常感兴趣与感兴趣合并为对化学持积极的态度,把兴趣不稳定和没兴趣合并为对化学持消极态度,从而得到表2。
由表2可得县城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高于城市学生,城市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高于农村学生,由此可得教育环境、办学条件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大影响,城市学校的师资配备、学习风气、教学管理水平应该高于县城中学,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不高,可能是由于城市有些中学过分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对于一些教育资源没有做到有效利用,农村中学由于大部分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教学设备落后等原因,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2.3 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比较
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研究者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一定相关,那么,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按照学生对自己成绩的评价,将他们在班级的学习水平分为优秀、一般和落后3个层次。成绩位于班级平均分左右的学生视为成绩一般,高于班级平均分的为优秀,低于班级平均分的为落后。调查结果如图4。
篇6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初中作文;系统性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大大提高了各个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系统性。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作文教学的系统性,是初中语文教学跟上教学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响应新课标的号召,更新作文教学的方法,构建系统性的语文作文课堂,有利于教学进步。
一、促进作文教学贴近生活,提高语文教学的系统性
生活是作文学习的源泉。写作,就是对生活的记录,每一个作文,都是一个时代的小缩影。要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系统性,教师需要引导初中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利用写作学习找到走进生活的一种方式。只有学生意识到生活的重要性,才能有更加真切的体会,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文章中。教师要有意给初中学生安排一些观察生活的任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融入生活,找到写作素材。
比如,在讲解了《微笑着承受一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每一个人的笑容,对这些人产生笑容的原因进行观察、猜测与记录。每一位学生最少要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录下十个笑容,在课堂中做汇报。利用这些生活中所得的写作资源,写一个有关微笑的小段落,有利于初中学生写作意识的形成。
二、促进作文命题方式丰富,提高语文教学的系统性
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过于关注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需求,忽视了学生的写作追求。当代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从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不再对具体的写作题目进行规定,只给学生写作练习的范围与题材要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留出自主思考与学习的空间。用丰富的作文命题方式,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意识到写作的意义,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从抽象思维运动向形象思维运动转变。
在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去搜集写作素材的同时,教师也应当积极观察生活,利用生活中的现象给学生写作的灵感,让学生自主命题去练习。“让座”是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下载一个有关“让座”问题的视频,可以是年轻人礼貌让座的视频,也可以是由让座引发争端的视频,鼓励学生自主总结主题,确定写作题目。新颖的命题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作文教学的系统化。
三、促进评价语言个性化,提高语文教学的系统性
写作教学,必然涉及文章的修改与评价。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用的评价语言,对于学生的写作学习心理需求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构建系统性作文教学活动的同时,提高教学评价语言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才能保障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每一位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同,追求也不同,如果教师一直利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作文学习过程与结果,必然会让一些学生感到失望或骄傲。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人写作能力以及写作的特点,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
比如,在围绕“让座”的视频组织学生写作时,多数学生会围绕让座现象写一写中国传统美德类的议论文,突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号召更多的人让座。但也有少数学生会从权利的角度去写作,他们认为让不让座是个人权利,不能用道德去绑架。面对这样的创意,教师要给予肯定。除了立意,学生的写作内容、形式也会出现差异。教师要积极接受学生的差异,且用激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引导,促使系统性作文教学活动更有教育意义。
四、加大语言思维训练力度,提高语文教学的系统性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输出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逻辑,正因为如此,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构建系统的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形成。每一次教学都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积极创新,让写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比如,在围绕季节变换主题组织写作学习时,一些学生会抓住季节变化时期的特殊景色进行写作,像春夏过渡时期万物复苏的场景。一些学生会对比有四季变换地区与无四季变换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状态,从更宏观的角度阐述自己对四季变换的喜爱,这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情感融入作文的字里行间,鼓励学生多应用修辞手法,优化写作语言。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更多生活化的写作素材,让学生自主去寻找写作的主题,丰富评价语言与作文训练方式,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作文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系统性的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映霞.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5).
篇7
关键词:信息素养;研究生;数据;北京交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45-03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这个概念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尔斯基首次提出后又经该协会定义的。随着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量以几何级数的方式递增。一方面,准确完整的信息是做好决策的基础,另一方面,如何进行有效的检索,是利用信息从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两者均取决于人的信息素养。
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高素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经说过:“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是21世纪管理的最大挑战。”
在北京交通大学,早在2004年,便把信息素养的教育列入了研究生学期教育的内容,为了全面掌握研究生信息素养情况,使信息素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我们于2011年9月对北京交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结合访谈的形式对于相关重点问题进行了确认。
一、样本与调查维度说明
调查根据各院系学术型研究生数量的相对比例,共随机抽取360位研究生进行调查。经检查核对,最后共获得有效问卷34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27%,样本总量占6 847名学术型研究生总量的5.3%。有效样本在各学院的分布情况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50人,计算机学院29人,经济管理学院97人,交通运输学院29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39人,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20人,电气工程学院20人,理学院21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1人,软件学院17人,建筑艺术系5人,语言与传播学院5人。在全部被调查者中,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占84.54%,其余为博士研究生;从年级分布看,一年级占45.18%,二年级研究生占43.73,三年级研究生只占11.07%;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占57.73%,女性占42.27%,与我校男女生总体比例58.4∶41.6持平。
调查的维度包括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基础、获取并利用专业信息的途径、对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途径选择与期望三个大的方面,共包含22个问题。
二、调查结果
1.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基本情况。调查表明:近四成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受过正规的信息素养教育。有34.74%的被访者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科技信息检索或类似的课程;有40.12%的被访者没有学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写作的课程或听过相关讲座。
2.获取并利用专业信息的途径。在使用各种信息资源方面,以图书馆资源配合网络搜索引擎为主;将近1/3的学生经常使用纸本书和期刊,并通过专业相关论坛学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利用免费的(见表1)。
在对既有资源的深入使用方面,对我校图书馆的使用情况的调查表明:有80.62%的学生使用过借还书服务;61.67%的学生做过电子数据库检索;44.49%的学生进行过书刊阅览;只有36.12%的学生使用过学术资源门户;26.43%的学生做过信息咨询;17.62%的学生使用过馆际互借;甚至有20%未使用过借还书服务(见表2)。
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涌现出很多面向公众的免费软件,这些开源软件除了在社交网络方面,在各专业领域里也层出不穷,熟练运用这些免费软件将是对我们当前有限资源的一个有效补充。但使用情况并不普遍。有15.42%的学生没有用过任何一款开源软件(见表3)。
研究生对本专业领域内优秀文献及前沿信息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创新力。研究生对其专业核心期刊及网站信息的掌握途径如下:60.79%的学生请教导师或同学,46.26%的学生利用期刊导航系统,28.63%的学生利用CSSCI或CSCD获知,11.45%的同学咨询图书馆员,其他途径为4.41%(见表4)。
从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情况来看,有3.08%的学生从不使用本专业外文数据库;有43.17%的学生不熟悉外文数据库但常用Google找英文文献阅读;只有29.52%的学生经常使用本专业的外文数据库。由此可见,我校的专业外语和外文数据库的培训亟须加强(见表5)。
学术数据库的便捷和及时已成为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随之而来的大量电子文档如果得不到系统的管理,会浪费掉很多时间和精力。与国外学校情况相比,我校研究生对参考文献管理工具的认识和使用情况令人担忧。以三种最广泛使用的管理工具为调查对象,使用过endnote、noteexpress或 refwork这三种管理软件的学生分别占16.74%、12.33%和8.81%,竟有近63.88%的学生没有使用过任何参考文献管理软件(见下页表6)。
3.提高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方向与途径选择。调查显示:31.42%的被访者不太能对所浏览的网站的权威性作出判断,2.65%的被访者完全不能判断出所浏览网站的权威性;有40.27%的被访者回答能够判断网站的权威性,但根据的是模糊的经验;只有25.66%的被访者因为听过有关讲座,从而能够准确判断所浏览网站的权威性。
信息搜索能力提高途径方面,43%的同学希望采取听主题讲座的方式;22%的同学选择上选修课;20%的同学选择自学;15%的同学愿意请教导师和同学。
三、分析与建议
1.需强调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结合。近四成研究生在入学之前没受过正规的信息素养教育,这样的数据映射了中国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国外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至今,相关的研究已相当深入。通过Elsevier、Infotrieve等检索系统都可以检索到众多的研究文献。而通过“google”进行网络检索则返回了1 180 000条记录。这些记录中包含大量的信息素养研究组织、论坛、专门研究网站和资源网站,可以找到数量丰富的研究报告、论文、会议文献及有关的项目和计划等资料。资料还反映出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逐渐由最初单纯的信息技能掌握到人的整体素养层面的演进以及信息素养重要性被广泛认可的过程。
相对而言,国内信息素养理论研究比发达国家滞后得多。1984年,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奠定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作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用户教育主要形式的地位。此后,受国外影响,中国图书情报界对用户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逐渐演变上升为信息素养层面的研究。就发文量而言,中国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真正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1995年首次在研究文献中出现了“信息素质”和“信息素养”的概念,但之后发文数量一直非常有限,到2011年一共682篇。反映出中国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多年来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
在对被调查者的访谈中,他们接受的信息教育要么就是计算机教育(简称为“计算机课”、“电脑课”)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并以掌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为最终目的;要么就是信息化教育,即将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用于辅助教育。从2000年开始,信息素养概念已进入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人士的视野,在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相关政策中也出现了“信息素养”的提法,但基本上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局限于信息技术教育之中。而图书情报界则主要是从原有的用户教育、尤其是文献检索课的视角来看待信息素养。
因而,针对于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强调信息技术与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联系,强调信息和信息技术在各个层次上的学习与应用,特别强调信息素养在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强调信息素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2.有待建立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涵盖教育的全过程。信息素养标准是信息素养评估的依据,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目标。因此,各国积极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标准。在这一方面,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制定的信息素养标准都对其他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信息素养标准分别制定于1998年和2000年。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与教育交流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并且涵盖了教育的全过程,是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全国通用的信息素养评估体系。《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并且比较有权威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该指标体系参照了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高校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共分为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
信息素养教育和其他任何一种教育领域一样,素养的提高是多个相互联系的因素持续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局部的强化难以实现。且研究生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便要走向职场,与其他层次的教育相比,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的压力,还有面临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的压力。如果单纯从研究生阶段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即使体系完备,也难以避免学生现学现用,不成系统的弊端。
3.信息素养教育亟待与学科课程整合。最新的研究文献数量表明:国外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已经转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探讨促进图书馆、学生、教师及管理层的密切合作、谋求多学科的信息素养教学已经是研究重点之一。
篇8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逃课现象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26-02
高校扩招以来,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有机会步入理想中的大学校园,实现青想。但是一些大学生在感受到大学所带来的压力时,选择用逃课来逃避现实。在高校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描述逃课的话: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从这句看似是玩笑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逃课已成为大学校园中的“正常现象”了。只有真正了解逃课现象的现状,深入分析其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设置在内容、数量、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目前尚有的应用型大学调整课程及正处在转型期的高校开设新课程提供参考。
一、北京地区应用型大学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现状调查
1.调查内容与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出问卷175份,收回155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86%。本次问卷发放人群为:北京地区14所应用型大学生,问卷对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成绩、课程安排等基本信息,逃课类型、频率、原因等进行了调查,并对北京联合大学的部分学生就课程设置问题做了深度访谈。
2.调查结果分析。
(1)性别与逃课率。参与调查的150名学生,男生有46人,其中逃课的有32人,占70%;女生有104人,其中逃课的有81人,占78%。这说明性别对于逃课没有太大影响,无论男女生逃课率都比较高。
(2)年级与逃课率。通过数据整理,北京地区应用型大学学生年级分布及具体逃课率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参与调查的大一学生有31人,逃课的有13人,逃课率为58%;大二学生有37人,逃课的有26人,逃课率为70.3%;大三学生有76人,逃课的有64人,逃课率为84.2%;大四学生有6人,逃课的有5人,逃课率为83.3%。上述数据显示,大三的学生逃课率最高,且逃课率在总体上呈现随着年级增加而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对课程越缺乏兴趣,或忙于其他事务而越来越不重视上课。
(3)专业与逃课率的关系。在对70余种专业按所得学位进行分类,所得逃课率偏高的专业分布及具体逃课率如表1所示。
上述数据表示,文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工学类专业的逃课率偏高,说明此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4)成绩与逃课率。参与调查的150名学生,成绩靠前的有45人,逃课的有26人,逃课率为58%;成绩居中的有89人,逃课的有72人,逃课率为81%;成绩靠后的有16人,逃课的有15人,逃课率为94%。上述数据说明,成绩靠后的学生逃课率最高,说明成绩对学生的出勤率有一定影响。成绩越不好,越不爱上课,如此恶性循环,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5)课程安排与逃课率的关系。在113名逃过课的学生中,77人由学校统一安排课程,占68%;32人为自选课程,占32%。上述数据说明,课程安排的方式与逃课之间有着较明显的联系。目前北京地区应用型大学普遍采取学校统一安排课程的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对课程内容及专业方向的需求。
(6)课程类型与逃课率的关系。在逃课的课程类型上,64%的学生选择逃选修课,35%的学生逃的是公共基础必修课。这说明目前北京地区应用型大学在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上的课程设置存在很大问题。
(7)逃课原因。根据数据整理,北京地区应用型大学学生逃课原因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在150名学生中,有87%的学生认为逃课是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的。此处可见逃课与课程设置之间有着较明显的关系。为便于研究,笔者着重分析从课程设置角度分析尚存的问题。在课程形式上,学校统一安排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自主选课限制过多,导致学生无法按照个人兴趣、时间等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直接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在课程时间上,课程时间安排不够紧凑,给学生个人时间的安排造成不便;在课程数量上,必修课占大多数,而选修课比例较小,造成学生自主选课的范围狭小;在课程质量上,课程类别较少,不能满足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和内容;课程缺乏实用性,没有与社会的最新发展成果相联系;学生在课程中少有专业实践的机会,在走向社会后缺乏相应的应用技能,导致学生认为这样上课并没有太大意义,所以大都选择逃课后自己自习或去兼职实习等方式来弥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欠缺。此外,教师的教学风格单一,课堂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上课教师经常不点名,而迟到、旷课对课程成绩没有太大影响通常作为学生选择是否逃课的因素之一。
二、针对应用型大学大学生逃课情况的建议
1.实行完全学分制,放宽学生自主选课的限制。通过实行完全学分制,放宽选课的限制,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的学习内容、进度、时间以及授课教师。同时还要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的限制,开设更多类别的课程,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其他专业的课程,选择更感兴趣的专业,重新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完全学分制下的人性化课程设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逃课率,既有效的利用了教育资源,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再者,实行完全学分制也是中国高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培养更加多元化的人才。
2.以专业和实践为核心,构建适合应用型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系。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的在于培养注重专业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能较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应用型大学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的学分设置普遍少于通识课程的学分设置,恰恰说明对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结合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应该更加注重专业和实践,同时纳入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和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以专业、社会为导向,构建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置体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丰富课堂内容。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在大学教育中不仅承担了传授专业知识的任务,还承担了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和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应用型大学,教师更是担任了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引路导师的重要角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摒弃“照本宣科”地讲课方式,以互动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通过音像资料、案例分享等多种方式,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机制。学校要加强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采用严格考勤制度、增加课堂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奖励全勤学生等方式降低学生的逃课率;同时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机制,组织学生定期对课程、授课教师进行评估,同时安排教师到教室查课,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情况,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5.吸取国内外应用型大学的先进经验。目前我国的应用型大学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学科化课程设置,即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它以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为目标,但与学生以后的职业联系不够紧密,因其简单易操作而实施频率最高。纵观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国外部分应用型大学的课程设置多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服务社会经济为目标,强调专业教育和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并且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三、结语
逃课已成为日前大学校园中的一种轻度校园越轨行为,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降低学生的逃课率,还要综合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重因素。总之,调整现有的课程设置,构建一套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注释:
①根据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的《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北京地区的应用型大学共有16所,具体包括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农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印刷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华女子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首钢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郑淑红.大学生逃课现象与高校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7)
[2] 韦洋D.从大学生逃课现象看高校公选课改革[J].大众科技,2014(10)
[3] 邓晓荣.两岸应用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比较[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0(1)
[4] 苑香红.从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看课程设置改革[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1)
[5] 严权,王前新.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篇9
关键词:网络时代 大学生 消费行为 教育对策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根据艾瑞咨询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网络消费市场交易规模达4980.0亿元,其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预计2012年这一比重将超过5%。[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呈上升趋势[2]。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研究分析,从市场层面则可以有效地拓展开发大学生消费市场,从教育层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消费观,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塑造全面的人格。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特征分析
1.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动机分析
消费动机动机决定消费行为。消费者购买物品一般要达到两种目标,一是实用目标;例如买衣服为了御寒保暖。另一种目标是情感满足,即从中获得好处、,例如有人买衣服是为了在同学面前炫耀显示自己的品位、经济地位等。网络消费者在网络中消费也能满足这两种目的,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网络消费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消费者同时也能达到多于传统消费模式的更多的消费目标。
(1)消费的实用动机和情感动机并存
大学生处于青春的成长期,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个性、时尚,这些鲜明的性格特征使他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希望通过新意的消费品来实现自己个性、品位的展示,因此大学生消费动机多元化,更注重情感动机。因此,色彩鲜艳的奇装异服在高校校园中屡见不鲜。
(2)寻求方便和便宜的动机
网络消费可以有效的节约人力和场地资源,它是一种更加便利、快速、低成本的销售模式。在网上购买的物品由于成本较低,往往价格都低于实体店。大学生作为一个纯消费群体,对于低成本消费有更大的需求和渴望,同时,目前大学生普遍比较“宅”,足不出户,他们更愿意便利地通过轻轻地移动和点击鼠标完成购买过程。
(3)自由选择动机
网上购物可以避开营业员的推销,其他购物者的关注,避免周围嘈杂环境的干扰,不必担心时间的限制,悠然自得,轻松自由的享受自己独立的购物过程。
2.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群体分布
大学生网络消费群体的分布呈“橄榄球”状分布,大一和大四年级的大学生网络消费相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来讲明显减少。大学生网络消费群体的“橄榄球”状分析主要是因为大一学生进入大学对于网络购物不熟悉,处于跃跃欲试状态。进入大二,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掌握,心理状态的逐步成熟,网络消费行为进入盲目状态,消费行为大量增加。进入大三大四之后由于课业、就业压力网络消费行为逐渐回归理性。在消费行为的性别比例上面,女生消费行为明显多于男生消费行为。
3.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平台与内容分析
当前各类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网、QQ商城、亚马逊、京东商城等是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主要平台,网络消费的主要内容分为实用型消费和娱乐型消费。大学生的实物型消费主要集中于衣服、鞋袜、图书、装饰品、电子产品上;娱乐型消费主要是集中在话费充值、网络游戏点卡、QQ币等虚拟物品上。男生是游戏点卡的主要消费群体,这类消费人群占了一定的比重。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是时代的生力军,他们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消费空间,但是大学生崇尚个性对价格敏感的消费香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引导,显示出大学生消费的不成熟。感性的、冲动的、过于追求个性的消费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理念。[3]大学生处于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网络消费时间过长会造成其娱乐休闲过度依赖网络,消沉意志,滋长懒惰。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聊天,网上猎奇,网络游戏等虚拟空间会必定会消耗掉大量宝贵的时间。同时,我国高校对网络资源的监督、监管和引导严重滞后,大学生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淡泊,网络诈骗和网络犯罪都会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和全面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1.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合理理性消费
大学生应从思想上加强自身的教育和约束能力,避免不良动机和外部因素的诱导。同时大学生应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到户外去,把更多的时间运用于人际交往和身体锻炼,避免出现过度依赖网络休闲。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理念的引导和教育
面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消费教育的误区,高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消费理念的培养及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新消费理念的指导力度。通过各种形式,例如开展消费讲座、建立消费社团、消费社会实践等方式,向大学生倡导新型消费理念,倡导合理、适度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
3.增加网络安安全,提高商家信誉度
大学生应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以及法律意识,避免网络诈骗和利用网络消费谋取非法利益。同时商家应该保证品牌质量,做好商场现场销售服务及售后服务,树立商业形象,提高信誉度。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公司.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大4980.0亿元[EB/OL].http://.cn
篇10
一、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经费不足
众所周知,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持,尤其是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高校应通过学科建设来促进高校快速转型,同时也是为高校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然而,在对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学科建设情况分析后发现,整体建设效果不好,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受到经费限制,经费不足将很难保证高校学科建设的顺利实施。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为了做好学科建设工作,背负很多地方债,这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再加上学科调整、人才培育、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将会给高校带来巨大的负担,而能够承受这些经费负担的地方高校却不多,从而对地方高校转型及学科建设国家工程造成极大的影响。
2.师资建设不足
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要进行学科建设,除了经费外,师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支经验丰富、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能保证学科建设的顺利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中,应结合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聘用相应的学科教师,尤其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才能保障地方高校转型和发展。然而,就现阶段来看,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教学名师有,科研主力有,双师型教师却极为紧缺。在一些工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其他学科的教师临时抱佛脚,改教工艺型课程。教师缺乏工学背景,没有实践应用方面的任职,只能照本宣科,很难为理工科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服务,从而影响到学科建设的质量,甚至会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更不利于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3.学科建设管理不到位
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在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针对学科建设应对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实施,确保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顺利进行。然而,在当前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学科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由于学科建设管理方面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使得整个学科建设、甚至学校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更不利于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也是很有必要的。
4.相关学科课程建设不足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应根据学科的综合特征,对学科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这也是保证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以及实施的基础。然而,从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建设过程中相关的课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理工科,在应用性、工艺性、实践性方面的课程开设不足,甚至有些课程设置过于形式化,未能从切合实际去考虑。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得到有效训练。
二、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对策分析
1.积极开展多元化筹资
经费作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旦经费不足,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确保经费充足,积极开展多元化筹资。首先,应征得地方政府财政拨款,适应高校转型的学科建设,旨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应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交流沟通,以获得地方政府、行业支持和资助。其次,应争取一些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将这些贷款主要应用于教学、科研、基建等方面,将这些有偿性的资金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打下夯实的财政基础。再次,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结合学校已有资源,开辟新业务渠道来增加收入,以此来保证地方高校转型中学科建设的顺利实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给高校的学科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针对这种情况作者认为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打下夯实的基础。首先,是外引,从国内外引进专业人才。针对地方高校所开展的学科具体情况,高薪聘用相关行业和领域专业人才,壮大高校的师资队伍,为学科的建设打基础。另外,在对教师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应制定严格的准入机制,确保人才招聘的可靠性,才能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其次,是内培,应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在地方高校,师资水平普遍不高,高校升级过来的教师数量多,课时工作量大,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知识方面更新衔接需要强化。多引进年轻优秀教师更有利于学科的建设。再次,应加强对学科教师的定期考核考评,一方面培养专业教师的进取心,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起到督促的作用,当然,应将教师的考核结果定期公示,尤其是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鼓励进行有效的专业进修或培训,提升师资的整体水平,实现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3.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学科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学科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从专科升级而来,在教学管理方面经验不足,有的甚至仍然沿用专科管理模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这类高校要想办出特色,在全国高校改革氛围下转型成功,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很重要。首先,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学校层次全面综合分析论证,并合理定位。组织专家设计方案,探索学校如何转型如何进行学科建设。尤其是在建设过程中,应利用地方优势体现本校特色;在开展学科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强化与地方行业结合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如果增设新学科,先要进行充分的地方调研,确定是行业所需,争取与地方、行业联合建设,方可建出特色。其次,应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加大对学科的调整力度,明确办学特色之后,对学科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其展开专业性的调整,当然,在进行学科调整过程中应注重几方面因素:①应考虑地方高校的整体利益和部门利益是否存在冲突,需通过改变自身的内部结构来对其进行调整,确保学科建设能够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切实有效的提高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水平。②结合学校的长远发展以及学科特征对学科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免盲目的发展给地方高校带来负面影响,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在明确学校办学特色的同时,不断的对其做出民主决策,稳步的推进学校发展。
4.加强学科课程建设
在进行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而由于地方高校不同院系教学资源过于分散,不同学科间发展不一致,无法有效的将这些教学资源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不利于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打破院系、专业限制,全校范围内整合优势教师和课程资源,方可取得学科建设的进展。首先,有些专业有些课程在不同院系重复开设,对于这种情况应注重对不同学科在不同院系的分布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属于同一学科、学科的基础课程应规划到同一个院系,加大教研室、课程组建设,不仅可以使用优秀教师资源,同时可以降低办学成本,提升教学质量。而且,学科课程组合建设,能够与相近学科之间产生辐射效应和聚集效应,从而有效提高学科建设效率,优化学校办学水平。其次,应打破院系分割的状况,以学科作为依据建设学科发展平台,以此来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将其投入到相应的学科建设中,并对学科课程设置进行系统论证,对精品课程资源进行重点建设,对教学内容更新调整,对教学大纲重新制定。最好是加强地方、行业合作,鼓励校企联合共建,提倡教师下企业,企业进课堂。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与地方行业双赢,在学科建设基础上,加强人才培养,优化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为地方、社会输出合格高素质人才。
- 上一篇:遗传学发展史
- 下一篇:银行资金安全保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