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病虫害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防病虫害的方法

篇1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类型;防治措施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我国的农业生产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在整个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粮食安全和稳定的保障。因此,在水稻发生病虫害之际,我国各大相关部门需要予以重视,针对病虫害发生频繁和面积广的地区进行重点整治,尽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和稳定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了预防水稻病虫害,这就要求对病虫害的常见类型进行研究和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深入考察,找出科学有效的解决和防治办法和对策,为将来的水稻病虫害问题做参考。

1 水稻常见的病虫害类型

1.1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的大多数水稻种植区都有发生,这种病虫害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在离近水面的地方出现暗绿色的斑点,并不断变大,演变成椭圆状和云纹状,不同的温度会导致呈现的颜色不同,叶片和叶梢受病病逐渐枯死,从而导致水稻的产量大大下降。一般来讲,水稻受到纹枯病的影响,往往不能正常抽穗,产量会平均每株损失10%-30%,如果情况严重时会高达50%,不仅影响水稻的整体产量,同时也影响到农作物的出口,提高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1.2 水稻稻曲病 稻曲病主要是发生在水稻生长的后期,往往在水稻丰收的季节发生,人们会误以为大丰收,其实不然。稻曲病主要表现是:在初期害穗上部谷粒,抽穗的数量少达一粒到几粒,多达十几粒。初期会露出淡黄色,并且不断膨胀,最终完全包裹全部,体积远远超过正常的谷粒。病谷粒的增加,不仅消耗了整个谷粒的营养物质,同时也也导致空谷粒的明显增加,更严重的是,稻曲病会产生一定的毒素污染稻米,人们食用后会引起食物中毒,威胁生命健康。

1.3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是水稻病虫害的病害之一,在整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受害,在受病初期,水稻的株叶边缘呈黄绿色斑点,随着病害的加重和恶化导致叶脉呈苍白色,最终干枯而死。发病一般从叶尖和叶的边缘开始,严重的情况下是害叶梢,由最初的暗绿色沿线斑点演变成黄白色病斑,最终不断扩展变成枯白色,如果不及时防治和治疗,就会在短期之内坏死,影响整体水稻的产量。

2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对策

2.1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首先,正确选取抗病的品种。品种的选择和使用大部分决定着水稻的正常生长情况,抗病品种的选择是有效预防水稻病虫害的方法和对策。优质的抗病品种会产生对病虫害的抗体,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有效预防大面积水稻受病。其次,要注重清理菌核。在每季的种植之前,要及时对浮在水面上的菌核捞起,可以通过加深水进行打捞,捞出的菌核要送出进行深埋或者烧毁,从而减少菌源,减小水稻纹枯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最后,加强栽培和施肥管理。在进行水稻灌溉的时候,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有间歇性地灌溉,从而防治水稻早衰。同事增加施硅肥,按照一定比例施肥,增强茎秆的强度,从而有效抵抗病虫害。

2.2 稻曲病的防治 首先,注意科学合理进行施肥灌溉。大田施肥有条件的应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使用,不要过多过迟施用氮肥。在灌溉上也要注意把握好,在晴天和阴雨天气要分别对待,比如阴雨天气,要适当降低田间湿度,从而有效刺进水稻茁壮成长。其次,药剂防治是有效预防病虫害的措施。在水稻抽穗前7-10天及齐穗期,按照一定比例用50%菌灵或者3%井冈霉素,加上750kg的水各喷雾一次,同时适当配合磷酸二氢钾、增产菌等相结合,防治效果更佳。

2.3 水稻白叶枯病的预防 第一,加强对水稻的检疫工作。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疫工作,防止病种带入非病区,尽量预防病虫害的侵入。如果非要引入新品种,就要严格按照比例调配进行催芽。第二,适当进行施肥。在初期进行施肥,早施氮肥,促进水稻早抽穗,到了后期就不要施氮肥,从而减少白叶枯病的发生。要注意勤灌、浅灌还要注意晒田,对预防病虫害侵入都有一定的抵御作用。第三,要进行药剂防治。一旦发现病株后,开始喷洒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药100g,对水50L,用叶枯宁防效上不去时,可在施用叶枯宁同时混入硫酸链霉素,防效明显提高。

3 结语

水稻病虫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对于水稻病虫害问题,要提高重视度,对病虫害进行深入研究,寻找适合并且有效预防的方法和对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水稻的产量,保证稳产、增产,减少病虫害的侵入,从而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徐翔,尹勇,罗林明.四川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与不施药防治对比试验[J]. 植物医生,2005(03)

篇2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症状;防治方法

一、主要病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1.玉米大斑病

(1)症状

重点为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田问染病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开始为青灰色水渍状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纺锤形或梭形的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出现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无规则。

(2)发病规律

该病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温度在18~22%高湿时出现偏重,多数以连阴雨天气或多雾多雨流行暴发。

(3)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及孢子的形成和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其中温湿度是主要的。

(4)防治方法

第一,防治大斑病的根本方法是采选抗病品种,不同的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具有明显的差异,目前生长上常用的抗病品种中有中单2号、中单14号、四单8号等。第二,农业措施。轮作倒茬深翻能降低菌量;全部除掉田间病残体,能降低初侵染源;发病初期,去除下部病叶,能降低发病程度;适期早播,可以起到避病功效;提高肥水管理,能增加抗病力。第三,药剂防治。用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40%克瘟散乳剂500~1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需要的话可间隔7d左右,进行下一次喷药防治。

2.玉米小斑病

(1)症状

重要为害茎、叶、穗、籽等,病斑小,一般长不超过1厘米,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病斑纺锤形、椭圆形或者长方形,显灰褐色或黄褐色,高温条件下病斑出现暗绿色浸润区,病斑显坏死黄褐色小点。

(2)发病规律

此病病原是玉蜀黍平凹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多雨天气和温度高于25%发病重。

(3)影响发病的因素。与玉米大斑病一样。

(4)防治方法。与玉米大斑病一样。

3.丝黑穗病

重点为害玉米的开花和果穗,只要染病基本上整株颗粒无收,为害非常严重,别称“灰包”或“乌米”。

(1)症状

本病是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症状出现在抽雄后。病果穗基部大,端部尖而外观比正常果穗短,顶部无花丝抽出。开花发病的植株通常没有花穗,刚抽出的花轴顶端成为一小堆黑色孢子堆,个别时开花抽出后小花畸形成为叶状物体。

(2)发病规律

病菌厚垣孢子落入土中,被种子携带或混入粪肥的一种可以抵抗不良环境的特种孢子――厚垣孢子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并经过芽鞘入侵寄主幼苗。入侵后,菌丝进入植株生长点,随植株生长,外延到天花和果穗,形成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环,无再侵染产生。土壤比较干燥温度较低时,玉米出苗迟缓,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发病率高。本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

(3)影响发病的因素

粪肥和土壤的带菌量以及土壤的温湿度条件是影响本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4)防治方法

第一,选用抗病品种。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中单2号、中单14号、中单12号等。第二,实行深耕、轮作。经过多年的连作易让土壤中菌量提高,染病较重。落实3年以上轮作,从根本上能够除掉土壤中病菌的为害;深翻土壤能降低菌源,减少染病。第三,早期拔除病株。在病穗白膜未破裂之前拔除病株,将病株拿到地外烧毁或深埋。第四,药剂防治。在苗期利用药剂预防病菌的侵入,将会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常用药剂有:17%三唑醇(羟锈宁)拌种剂或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

二、主要虫害

1.玉米螟虫和大螟

又叫钻心虫,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常在幼嫩茎叶处钻入咬食,破坏茎叶组织,使养分和水分不能输送,影响玉米生长,抽穗后钻进雌穗使果穗折断影响授粉。

防治方法:抖克1000倍、金世纪1000倍、莫比朗2000倍或千虫克1000~1500倍灌心或者喷雾。

2.小地老虎

食性非常复杂。日夜群集在作物幼苗的叶片或心叶背面的初孵化幼虫,将叶片咬为孔洞或缺口。3龄后迈入暴食时期,天将亮露水多时出来活动.白天藏匿在土表下,将玉米从地面3~4厘米高处茎部咬断将断苗拉至洞中取食。

防治方法:(1)除草灭虫:地老虎产卵的重要区域是杂草,也是幼虫向玉米幼苗进行为害的主要通道。(2)堆草诱杀:用米糠+豆饼粉或花生麸碎炒香拌5%敌百虫,在傍晚每亩地分散放10堆,每堆半斤,上面铺上新鲜嫩草,引诱小地老虎幼虫来觅食。

3.粘虫

篇3

一、土壤处理

在蛴螬、蝼蛄、金针虫混合发生区或单独严重发生区要采取土壤处理进行防治。方法是:每667平方米用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5~2千克,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2~2.5千克在犁地前均匀撒施于地面,随犁翻入土中。也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每667平方米用量250毫升,对水1~2千克,拌细土20~25千克配成毒土使用。

在小麦吸浆虫严重发生区,可用林丹粉进行土壤处理。20%林丹粉每667平方米用量0.5~0.75千克拌细土20~25千克于犁地时施用。此法可兼治地下害虫,非吸浆虫发生区不得使用。

二、药剂拌种

对地下害虫一般发生区,可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进行防治。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常用农药与水、麦种的比例为40%甲基异柳磷乳油按1∶100∶1000(农药∶水∶麦种)拌种,50%辛硫磷乳油、50%一六零五乳油、50%甲胺磷乳油按1∶50∶500拌种。

拌种时先将农药按要求比例对水稀释成药液,再与种子混合拌匀,堆闷5~6小时(内吸性药剂要堆闷12小时以上),摊晾后即可播种。

在小麦病毒病、黄矮病、丛矮病严重流行区,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5~1千克兑适量水拌麦种100千克,还可兼防麦蚜、灰飞虱。

三、冬小麦综合拌种技术

对小麦黑穗病、地下害虫及苗期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区,可采用杀虫剂、杀菌剂、增产菌或小麦专用微肥三种混合拌种,具有防病、治虫、增产的综合效应。小麦“三拌”的用量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一般先拌杀虫剂,再拌杀菌剂,然后拌增产菌或小麦专用微肥。拌后的种子不宜久放,要随拌随用。

四、使用包衣种子

包衣剂是由杀虫剂、杀菌剂、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成膜剂等配制成的药肥复合型种子包衣新产品。小麦良种包衣,可有效的综合防治小麦多种病虫害,并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等功效,应大力推广应用。

五、种传或土传病害及苗期锈病、白粉病

篇4

关键词:苗圃虫害;病虫害防治;预防措施;研究分析

苗圃的虫害分为地上虫害以及地下虫害等两个主要类型。地下的虫害主要对苗圃种植的嫩芽、根部以及幼芽等形成威胁,严重之时会导致顶芽出现孔洞或者是引起苗木的死亡,并且进一步的出现侧枝丛生以及苗断等严重情况。而地上虫害威胁的来源则主要是各种食叶害虫,使得苗木的生长出现明显的变缓迹象,逐步的影响越冬物质的储备以及苗木的出圃,在地上虫害当中,主要的虫害类型有黄刺蛾、黄卷叶螟等等。全面的针对病虫害的类型以及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更好的预防病虫害,进而保证苗木的生长。

1 地下害虫类型以及防治对策分析

在苗圃种植的地下虫害当中,主要的害虫有蛴螬、小地老虎等两个种类。首先是小地老虎,又可以将其称作为切根虫,属于夜蛾科目。在一些老苗圃种植地以及低洼的地带尤其严重。一般的来讲小地老虎主要威胁的对象是苗圃的幼苗,虫害会逐步的切断幼苗与地面相互连接的根部,进而引起整个植物的死亡,导致出现侧枝丛生等情况,使得种植和培育的价值丧失,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害。小地老虎的发生规律,在每年的4月20日至5月20日发病的情况最为严重,在树苗高度长至约5厘米至10厘米之时,也有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小地老虎病虫害。其成虫在昼夜之时出现,而白天则全部躲避在阴暗部位。在温度约为20摄氏度左右之时,害虫的活动最为频繁。针对小地老虎的防治,需要很好的掌控其发生规律,并且掌握其出现的时间,进而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合理的预防。首先需要对培育的土壤进行处理,使用杀虫粉加水进行稀释,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喷洒在培育的土壤之上,制作成毒土。其次,则是进行人工扑杀,在清晨之时观察苗圃之内的苗木,如果发现被咬断的幼苗则需要及时的使用小刀沿断面附近刨土,进而杀死幼虫。最后,还可以通过药剂防治的手段,使用敌百虫、灭扫利乳油或者是杀螟松等,对土壤表面进行喷洒,合理的防治虫害。

在地下虫害当中另外一种类型是蛴螬。蛴螬是大黑金龟子幼虫,属鞘翅目,金龟子科。以幼虫危害杨树幼苗,咬断幼苗邻近地面处的茎部、主根和侧根,严重时常造成苗木死亡。(1)发生规律。蛴螬在土中活动情况与土壤温度有密切关系,春季土温达5℃时开始出现并且活动,13—18"C时是最适宜活动温度,超过25℃后向深土处移动。(2)防治方法。1)配制毒士。利用敌百虫以及其他类型等杀虫粉剂配制毒土,在整地深翻前,均匀撒施地面。翻入土中。2)人工捕杀。结合中耕除草,破坏蛴螬适生环境,进行人工式的捕杀。3)灌水减轻危害。5月上中旬杨树苗生长期适时大水浇灌,可使初孵化蛴螬由于表面的湿度大窒息而死,另有一部分蛴螬爬出地面,可以放鸡禽啄食或人工捕捉。

2 地上害虫类型以及防治对策分析

根据上文针对地下害虫的主要类型、出现的规律以及防治的具体措施进行探析,可以对苗圃培育过程当中地下害虫的主要防治方案有着全面的掌握。下文将针对地上害虫,诸如黄刺蛾、黄卷叶螟等等出现的规律以及防治的措施进行研究,旨在更进一步的提升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针对黄刺蛾,又可以将其称作是毒毛虫,其幼虫会将叶片作为食物,将叶片咬成孔洞状或者是残缺状,进而对苗木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不良影响。黄刺蛾的发生规律,一般一年发生一次,其幼虫在每年的5月至6月发育为成虫,而幼虫则在每年的7月至8月对幼苗造成伤害,时间为一个月左右。黄刺蛾的成虫一般在昼夜出现,并且有着极强的趋光性。针对黄刺蛾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人工防治以及药物防治等方法,人工防治可以在苗木的枝干或者是侧枝之上将黄刺蛾的蚕蛹摘除掉,而在幼虫发育阶段当中,可以使用硫磷乳剂以及青虫菌等进行系统性的防治,喷洒在苗木之上,减少黄刺蛾带来的损害。

黄卷叶螟也是地上害虫当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也可以将其称作是黄翅野螟。其幼虫在苗木之上以叶片为食物,严重之时会将整个叶片全部吃光,对苗木的生长造成极大不良影响。需要明确的是黄卷叶螟的出现规律,一般此害虫每年发生四代,第一代出现在每年的7月上旬,第二代出现在每年的7月中旬,而第三代则出现在每年的8月中旬,第四代出现在10月底。尤其以第三代的威胁最为严重。幼虫孵化出来以后会大量的在苗木顶端,以叶片为食物,造成植物呈枯黄状态,约4天左右即可将叶片吃光。针对黄卷叶螟的防治方式,在成虫的发育阶段当中,可以设置黑光灯进行扑杀。其次,还可以深入的摸索以掌握黄卷叶螟的幼虫孵化时间,进而在孵化的初期使用杀虫双水剂等进行喷洒,根据相关的实践可以发现,此方式对幼虫的杀害具有极强的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苗圃主要虫害发生的具体规律以及防治的措施方案进行探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当前阶段出现的地上害虫以及地下害虫等进行研究,深入的探索害虫出现的规律,并且根据实际的操作经验,总结得出防治的方案以及对策,针对各种常见的病虫害诸如黄卷叶螟、小地老虎以及黄刺蛾等等出现的规律以及具体的应对方案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更进一步的促进苗圃种植工作的进步与发展,为更好的防治以及抵御害虫所带来的损害而作出积极的贡献。

篇5

关键词:园林绿化 病虫害防治 可持续发展

前言:园林工作的重点在养,除了日常的养护与管理工作外,病虫害的防治是园林绿化的重点项目之一,对于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则必须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进行,以发展生态园林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从实际的工作情况来看,人们常会忽略环境与资源问题,过于重视表面结果,埋下诸多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问题。

1.园林病虫害的诱因

从当前的工作情况来看,造成园林病虫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就是栽植的品种较为单一,密度较大,如果出现病虫害,非常容易诱发大面积灾害。第二,在引种栽植的过程中审核不够严格,引进了病虫害的植株。第三,在防治园林病虫害的过程中,化学农药用量过大,很多有益的微生物与天敌被消灭了,不仅影响环境质量,同时也威胁到生态的平衡,造成人力与物力的浪费。

2.预防与控制园林绿化病虫害的目的

不可否认,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好的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这将是未来我国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对此,在园林的植物病虫害的治理工作中,必须要充分的发挥园林绿化独特的生态群落中所有有利的因素,坚持以可持续方针为工作指导,单纯的减少化学农药并不能达到城市绿化的目的,必须要坚持以人、环境为中心,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长远利益,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2.1 控制好植物的数量

将病虫害的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强对植物的疾病检疫工作,从根源上切断外来病虫害的传播途径与渠道,做到不引进、不使用带病源、虫源的危害植株。

2.2 选用抗冰虫能力强的新品种

各地的环境不同,气候差异较大,对品种的适应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科学的研究力度,不断地研发出新的抗病、抗虫能力好的新品种,通过这一方法来达到预防园林病虫害的目的。

2.3 利用生物间自身的相生相克关系

生物的生存是有一定的生物关系的,彼此之间互生、循环、竞争,在病虫害的预防工作中,科学的设计、合理的搭配,有计划的选用配置不同科目、不同属性的乔木、灌木及草本作物,将其安排在一个生长群落中,通过生态治理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美化城市园林,同时也可以利用植物自身的特征及优势,切断病虫源的传播途径。过去,城市园林过于追求整齐划一,但却忽略了品种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对园林病虫害的重视,这一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通过这样的种植方式,改变了过去单一种植的模式,丰富了城市园林的美观性,同时也达到抵御病虫害的目的。但要格外注意在选择栽植品种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植物和病虫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进行合理的配置。

2.4 采取有效的养护管理举措,提高植物自身抵抗力

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同样离不开养护,合理、适量的给作浇水、施肥、除草,同时进行整修,这些工作对病虫害的防治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工作对植株的生长都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减少了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进而抵御了外来病虫害的侵袭。在冬季的时候可以将植株周围的土壤进行深翻,将越冬的虫卵杀死,疏松土壤,为第二年的生长打下基础。而对于乔木类,可对树干进行涂白,不仅能杀死树干基部上的越冬虫卵,也增强了美观性。

2.5 坚持以物理防治为主

c其他手段相比,物理防治的方法更加科学,对作物的损害也较小,最常见的就是阻隔、诱杀、忌避,运用害虫自身的特性来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所谓的阻隔就是运用物理手段来阻断害虫的侵袭或生活周期;诱杀则是利用害虫的趋性或者其他的特征配以杀虫剂来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当前的技术手段下,白炽灯、黑光灯、饵料加农药都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国外则先进一些,微波加热、激光、红外灯都已经运用到这一领域。

2.6 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某些生物或者是生物产物来达到抵御害虫的目的,通过这一方法消灭害虫,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或者是利用其他的生物物质来达到治虫的目的。包括保护天敌昆虫,运用生物自身的生存情况来达到抵御病虫害的目的,进而减少园林病虫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人们对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仍然十分重视,上文的方法都有其合理性,相对而言,第三、第四重方法的发展空间更大,也更加长远,也是未来这一工作的主要方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对工作人员、对作物的生长情况、对整个城市的绿化情况、对当地的环境都必须要十分熟悉,掌握病虫害的生态、危害方式及发生规律,通过科学的研究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不能单纯的防病除虫,而要充分的考虑人与环境及资源等因素间的关系,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坚持以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促进园林病虫害工作技术的提高,促进城市园林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莱芜市主要园林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技术[A]. 秦胜玉.2015年建筑科技与经济学术论文集[C]. 2015

篇6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防治

       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1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究其原因是:

        (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2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4)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3  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2)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3)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如泡桐根颈打孔注药内吸防治大袋蛾;菊酯类农药毒笔、毒绳触杀松毛虫以及氧化乐果等涂环内吸防治松毛虫、松干蚧等,这些方法既能杀虫又能保护天敌。

        4  结语

        我们在对森林虫害进行治理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04

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述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所采用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的,而且对涉及到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水资源、土壤、生物资源等,都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综合性管理,以促进农业持续而稳定地发展。

2 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所产生的病虫害特点

2.1 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导致各种病虫害产生

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在玉米耕种中采用了保护性耕种技术,为各种病菌的滋生和生长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农场为了提高土壤质量而采用秸秆还原技术,当秸秆在土壤中腐烂之后,就会加速地下各种害虫的繁殖速度,造成农场的玉米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而导致玉米生产损失巨大。

2.2 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导致病虫害复发率提升

在玉米病虫害中,玉米锈病是较为常见的,而且对玉米农作物的危害性非常大。虽然农场针对这种病害采用了综合性的控制措施,但是,玉米的耕种采用了免耕作技术,玉米的残体会堆积在农田中,使玉米锈病菌有条件滋生,原有的玉米锈病就会在这样的条件下滋生,对玉米的危害程度是非常大的。

2.3 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会导致新的病虫害产生

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在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还由此引发了新的病虫害而严重影响到了玉米的产量。比如,半知菌亚门真菌中有一种病菌叫玉米灰斑病菌,其菌丝体可以生存在玉米的带病残体中。即便是冬季,这种病菌也不会冻死,而是会在玉米灰斑上有很多的分生孢子,到第2年玉米种植的时候,这种病菌就又会恢复活力而在玉米植株上造成重复感染并扩大感染范围。

3 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所产生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3.1 根据玉米种植所在地区的环境选择科学的种植方法

在玉米的选种上要从玉米生长环境出发,包括气候环境、水资源环境、土壤环境等都要有所考虑。为了降低病虫害的侵袭,要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且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的玉米种子[1]。玉米耕种的过程中,要注意早耕种、密植要科学合理,并有效地控制好肥料的施用量和施用频率。

要及时地将玉米地中带病的植株清除,并在距离玉米地较远的地方销毁,以避免病菌在玉米地中扩散。

3.2 玉米田地要做好杂草清理工作

对玉米田地中的杂草清理,可以采用除草剂进行除草。由于除草剂属于是化学药品,所以,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且注意除草剂在使用的过程中的残留问题。关于除草剂的施用,在玉米出苗之前,要使用除草剂将玉米田中的杂草消除,对没有出土的杂草进行封闭处理,以将玉米苗期的害虫消除。

3.3 高度重视防治玉米病虫害的技术培训工作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培训工作需要得到高度重视。要求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以宣传方式传播防治玉米病虫害的技术知识,塑造防病虫害环境,让所有的种植户都提高防病虫害意识。

3.4 充分发挥大机械和飞机航化作业优势控制玉米病虫草的危害

随着现代化大机械的推广,农场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高地隙喷药设备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显示出更大的优势,对于后期病虫草害的防治更加方便、及时;飞机航化作业在大面积快速喷洒防治病虫害药剂上发挥出不可取代的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玉米螟、后期蚜虫、大斑病防治和叶面肥的喷施。

4 总结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对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玉米,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但是,由于这种耕作技术为玉米病虫害创造了条件而使得病虫害发生几率增加,就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农场的玉米产量高、质量好。

篇8

桑天牛、光肩星天牛和锈色粒肩天牛等是危害我县城乡绿化和造林树木的主要蛀干害虫。桑天牛、锈色粒肩天牛2年发生1代,光肩星天牛1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4月中、下旬开始活动,5月中、下旬化蛹,6月上、中旬开始羽化,6月中旬-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产卵期为6月中旬-8月上旬。

防治方法:

1.毒杀幼虫法:对流树液、有湿印或有木屑排出的地方找出天牛幼虫蛀入孔,①用磷化锌毒签插入蛀孔中;②或用磷化铝药片塞入蛀孔中;③或用脱脂棉团蘸药(久效磷等杀虫药液)塞入蛀孔中;④或用注射器向蛀孔内注入久效磷等杀虫药液。(请注意:用上述方法处理后,都需用粘泥封塞蛀孔。)

2.注干防治法:胸径10cm以上的树木可在树干基部用注干机打孔,并注入内吸性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等)4-8倍液3-10毫升,注药后用粘泥封住蛀孔,防止农药挥发降低防治效果。

3.结合树木整形修枝,及时修除病虫枝,并集中烧毁。

4.保护或人工招引啄木鸟,利用鸟类等生物因子来防治天牛等害虫。

5.捕杀成虫法:对漏治后羽化的天牛成虫(每年6-7月间),利用天牛成虫具有假死习性,震动树干,人工捕杀落地的天牛成虫。

二、枝梢害虫草履蚧的防治

草履蚧每年发生1代,2月下旬至3月上旬随着温度升高,出现上树高峰。草履蚧若虫爬到嫩枝、幼芽等处吸食树木汁液进行危害。

防治方法:

1.阻隔法和涂毒环防治法。阻隔法是目前防治草履蚧的最有效的方法,花钱不多,效果好,具体做法如下:在草履蚧若虫上树之前,在树干高度1.3米左右处将树干老皮刮平,用胶带(或新塑料薄膜)严密围树一周,同时在胶带上下涂毒环(毒环配方为敌杀死:机油=1:100)将若虫阻隔在胶带以下,并将其杀死,未杀死的若虫于每日下午进行清扫,集中烧毁。

2.补救措施。对已上树的草履蚧若虫,可用氯氰菊脂2000~2500倍液喷雾触杀;对喷雾难以达到树冠的大树,可在树干基部打3-4个孔,用1:4氧化乐果或久效磷等内吸性较强的药液灌孔,注药量为每胸径1厘米注入1毫升左右。

三、食叶害虫的防治

1.舟蛾类

泗洪县危害杨树的舟蛾类害虫主要有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等,每年发生4~5代。

防治方法

1.1根据杨舟蛾类初孵幼虫有群集危害的特性,人工摘除群集在叶片上取食的初龄幼虫。

1.2喷洒80%敌敌畏乳剂或90%敌百虫晶体1000-1500倍液,毒杀幼虫。

1.3大树用久效磷、氧化乐果、吡虫啉等内吸型农药1:4-8倍液,树干打孔注药,注药量为每胸径l厘米注入l毫升左右。

1.4保护鸟类等天敌,发挥它们对害虫的抑制作用。

2.刺蛾类

泗洪县危害杨树的刺蛾类害虫主要有黄刺蛾、绿刺蛾等,每年发生2代。

防治方法:

2.12.5%溴氰菊酯乳油(敌杀死)或20%杀灭菊酯(速灭杀丁)1500~2000倍液喷雾。

2.2大树用久效磷、氧化乐果、吡虫啉等内吸型农药1:4-8倍液,树干打孔注药,注药量为每胸径l厘米注入l毫升左右。

3.杨白潜叶蛾

杨白潜叶蛾在泗洪县每年发生4代,以蛹在茧内越冬。幼虫孵出时,从卵壳底面咬破叶片,潜入叶内取食叶肉,被害处形成黑褐色虫斑,虫斑逐渐扩大,常由2-3个相连形成大斑,占叶面的1/3-1/2。严重时成片树木叶片枯焦,导致大量落叶,树木营养不良,生长受到很大影响。

防治方法:

3.1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喷杀幼虫和成虫。

3.2大树用久效磷、氧化乐果、吡虫啉等内吸型农药1:4-8倍液,树干打孔注药,注药量为每胸径1厘米注入1毫升左右。

四、杨树溃疡病的防治

杨树溃疡病是一种比较常见也是对杨树危害较重的病害,主要危害苗圃里的幼苗和新栽杨树。主要类型有:大斑型、水疱形。

防治方法:

1.对于水泡型溃疡病,可采取刮破病斑,用10%碱水涂抹,或平茬或用代森猛锌500倍液树体喷雾或涂干,也可用1°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喷雾或涂干,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篇9

关键词: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褐斑病;穗轴褐枯病

1 葡萄常见病虫害——霜霉病

1.1 霜霉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染病初叶片上有半透明油渍状病斑,后扩大为黄褐色病斑。环境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一层白色霉状物。果实:幼嫩果粒高度感病,果色变灰色,并生有白色霉层,后期皱缩脱落。

1.2 发病特点

中温高湿病害,多雨雾、露水天气易发病,潜育期短仅4天左右。多雨天气,防治不及时病害易迅速蔓延,引起大流行,造成早期落叶。为害枝梢扭曲畸形;果实瘦化酸涩,降低当年产量;枝条不充实;冬芽不饱满,降低次年产量;诱发黄叶病。病菌在病残体中越冬或随落叶在土中越冬 潮湿、冷凉、多雨、多雾露的天气发病重。

1.3 霜霉病防治方法

1.3.1 预防为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 : 病害发生前,尤其在雨季来临之前,注意用保护剂进行预防:安泰生 700倍液是最好的药效,同时可有效防止葡萄大小粒初见病斑或在病害多发期,用治疗兼保护药剂进行治疗和预防:如霉多克、烯酰吗啉、氟吗锰锌等。

1.3.2见病治疗:发现零星病斑可以喷施常规治疗剂。如 25%甲霜灵 500 倍液、霜脲锰锌 800 倍液等。 银法利尤其对抗性霜霉病防效优异,杀菌速度快,持效期长达半月以上 。

2 白腐病

2.1 白腐病发生特点

发病早晚、轻重与降雨关系密切:雨季早,发病早;雨量大,发病重;雨季长,发病持续时间长。每逢雨后就出现一个发病高峰。特别是遇暴风雨或冰雹,常引起大流行。发病早晚、轻重与栽培方式关系密切,果穗距地面越近发病越重。

2.2 白腐病危害症状

果梗、果柄上生有褐色、不规则水渍状病斑,逐渐向果粒蔓延,造成果实变褐腐烂,果面生有灰白色小粒点,受振动时,病果甚至病穗极易脱落,在潮湿条件下,病组织有土腥味。发病特点:该病为高温高湿病害,靠风雨传播,7、8月份多雨季节,特别是遇冰雹或暴风雨后,极易引起大流行。

2.3 白腐病防治方案

2.3.1 发芽前用3~5°Be石硫合剂喷布全园,铲除病原 病害未发生时注意预防,可用安泰生 800 倍液、福美双、炭疽福美等。 病害发生初期,用好力克 5000 倍液进行防治。遇暴风雨或冰雹后及时用好力克 3000 倍液进行防治和铲除,防止病害暴发流行。果实近成熟期,用好力克 3000 倍液喷雾,重点喷果穗。

2.3.2 白腐病药剂防治方法。萌芽前①对植株喷1次3~5°Be的石硫合剂。开花前喷安泰生 800倍液,落花后喷安泰生 800 倍液加上 5000 倍液好力克。未发病前定期喷保护剂预防:① 安泰生 800 倍液(喷后4小时降雨不需重新喷药) 。②50%多菌灵 600 倍液(降雨后需重新补喷) 。③50%福美双 500~600 倍液(降雨后需重新补喷) 。发现零星病斑及时喷治疗剂铲除 :① 好力克 3000倍液(喷后4小时降雨不需重新喷药)。 ② 50%福美双 600 倍液(降雨后需重新补喷)。

3 炭疽病

3.1 发病特点

前期侵染,潜育期长达 20多天,近成熟期开始发病,果实成熟期进入盛发期;成熟期侵染,潜育期4天左右;高温、高湿和有雨、雾、露水时发病重。

3.2 炭疽病防治方案

3.2.1 花前、花后用 3000 倍液施保功铲除病原菌。前期预防保护用安泰生 600~800 倍液近成熟期,用好力克 3000倍液喷雾,重点喷果穗,预防和铲除作用非常理想。套袋葡萄套袋前和摘袋后,用好力克 4000 倍液浸穗,预防果穗病害效果很好。

3.2.2 炭疽病药剂防治方法。萌芽前:5°Be石硫合剂 落花后:喷安泰生 800倍或福美双 600倍液套袋前用安泰生800倍液+施保功 2000 倍液单独喷果穗后套袋 幼果膨大后:喷安泰生800 倍液和福美类农药交替使用。天气旱 20 天1遍,降雨多10~12 天1遍。着色后:用好力克 3000 倍液单喷果穗。叶面喷 7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间隔10~15 天1次,连喷2~3次。摘袋后,用好力克 3000 倍液单独喷果穗。

4 褐斑病

4.1 褐斑病症状

葡萄褐斑病为害对象:主要危害功能叶片,发病特点:靠雨水飞溅传播,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造成早期落叶,高温高湿多雨季节易发病。

4.2 葡萄褐斑病防治方案

4.2.1 发病前坚持用保护剂预防。如安泰生、波尔多液、大生、代森锰锌等发现病斑后及时用疫斑佳 3000 倍液治疗,病重时用好力克 3000倍液,连续使用 2~3 次,重点喷中、下部叶片,效果很好。

4.2.2 褐斑病防治方法。未发病前喷一般性保护剂预防发现零星病斑,喷疫斑佳 3000 倍液治疗。病害严重时,连喷3000倍液好力克2遍,间隔7天。

5 穗轴褐枯病

5.1 葡萄穗轴褐枯病

为害对象:危害幼穗的穗轴,造成大量落花、落粒发病特点:欧美品种、地势低洼,老龄树及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易发病。

篇10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