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堂一对一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课堂一对一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课堂一对一教育

篇1

一、网络课堂的特点及优势

就成人在职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特点而言,英语网络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诸多实际问题。

第一,多媒体网络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以多维度、多方式渠道展现传送内容,实现了动静结合、声像皆备的效果。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有助于缓解诸多客观因素给在职学习者造成的学习易疲劳、记忆难的缺陷。

另外,巨大的网络空间所提供的丰富新颖的英语教学资源不仅能够提供课内的语言学习内容,又可提供课外延伸或补充,为学习者训练语言技能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机会,有利于拓宽学习者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网络课堂不会出现因职业原因造成课堂缺席而导致的学习损失,不仅如此,由于交流中没有了视觉因素引起的诸如羞涩或尴尬等心理障碍,在职学习者参与语言学习的讨论和训练时会感到轻松自如,这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与愿望。

第三,网络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因材施教的特色。由于网络学习受时空限制较小,这为学习者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机会和氛围。国外的一些研究显示(Carr, 2000),吸引学生注册网络课堂学习的主要因素是:(1)网络学习不易与其繁忙的工作安排产生冲突,反而显得便利、灵活;(2)网络学习不会对其参与家庭活动和实现家庭责任带来障碍和影响。因此,构建完善的网络课堂体系是解决在职学员学习与工作、学习与家庭矛盾的有效途径。

网络课堂还为师生间的充分沟通提供了便利。在虚拟课堂里,教师提供自己的教学内容,布置批改作业,通知,补充教学材料,了解学员学习动向,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而学员也可随时随地与老师保持联系,寻求咨询与帮助。总之,网络课堂轻易地颠覆了传统教学中师生缺乏互动的局面,实现了师生一对一的互动,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四,网络环境的自由与灵活性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责任感。网上学习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更高,加之网络课程对知识选择的余地大而灵活,学习内容广泛多样,学习者会更愿意自觉地投入精力和时间。这样一来,学员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单纯地与学业或“学位”考试挂钩的功利学习态度自然会削弱,甚至消除,随之对语言素质的要求提高,一个良性的内在语言学习机制便得以产生。

更重要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虚拟课堂是一个由学习者参与选择和完善学习内容的过程。网上学习存在着对学习内容及策略的不断协商,在相当大程度上,它是一个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不断做出调整、修正的过程。另外,由于在职学员社会经验丰富,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归纳演绎能力相对较强,网络课堂所需要的自主性能够使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彰显与加强。

第五,网络英语课堂能够强化和拓展学习者的已学知识,培养开放、友好、和谐的品质。网络课堂里,师生、学生彼此不见,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大胆地与人建立沟通,否则,学习中的困难无法克服,问题难以解决。相反,通过交流,学习者可以去帮助别人,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此外,在传达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之后,还可获得他人的真知灼见,这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强化与加深的过程。网络课堂创造的是一个和谐交流、相互促进的开放、友好的学习环境。

二、在职人员英语网络课堂的设置原则

篇2

关键词:网络教学;现场感; MOOC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77-04

当代,网络传播逐渐发展为主流的传播形式,教育传播也因此发生改变,“教育传播方式也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扩展为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方式”。[1]网络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也是当前一种重要的教育传播形式。而网络教学效率低下一直以来备受人们诟病,归根到底,是因为网络教学缺乏课堂教学面对面的“现场感”,难以吸引学生长时间专注于学习,学生参与度不足。“现场感”作为学习者的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对提高网络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教学现场感的特点

“现场感”一词出多现在新闻传播领域。“电视新闻现场感主要是指,电视新闻的工作者通过对电视画面、报道方式和同期声的巧妙结合和合理选择,使新闻能够更具有接近性和真实性,从而更容易被广大观众接受,在观众心里引起的如同亲临新闻现场一样的主观感受。”[2]网络教学现场感具体说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的有效融合,拉近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知识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面对面授课的真实感,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其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体的存在性

“主体的存在性”指主体自我意识的存在。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罗洛・梅认为,“人在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时,能够超越各种分离,实现自我整合。只有人的自我存在意识才能够使人的各种经验得以连贯和统整,将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连为一体”。[3]具有现场感的网络教学,表现为课程制作团队(包括教师)能够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及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激发学生主动地以整个“自我”投入教学活动中,以主人翁而非旁观者的角色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从而超越了网络时空的距离。知识的学习对学习者来说应该是一种近距离的“对话”过程。

2.情境的整体性

通常情境可分为三类:“真实情境,指人们周围存在的他人或群体;想象情境,指意识中的他人或群体;暗含的情境,指他人或群体行为中包含的一种象征性意义。”[4]具有现场感的网络教学情境是三位一体的:具有现场感的网络教学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活动的真实存在,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营造丰富的学习情境,把学习者带入知识情境中,激发学生丰富的思考与想象,产生共鸣与共享的教学机制。从而“把个人认知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的情境脉络中”,[5]使教学情境更加饱满立体,使学生易于内化知识。

3.情感的变化性

对某物有体验,必然伴随对之产生某种情感,情感是体验的必然结果。“由于体验的情感性,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地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所以,主体在积极的体验中会形成对事物积极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其中。”[6]具有现场感的网络教学能够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性,所以学习者对知识的体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要更加深刻,同时也伴随着积极的情感变化。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变化表现为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更愿意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学习持续时间更久。学生对新知识感到新奇,表现出惊讶的表情,或产生共鸣,表示赞同。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体验到一定的成就感。

4.学习的交互性

教学活动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主体间的交互性是其主要特征。而网络教学则是一种特殊的网络人际交往活动。“网络人际互动的本体性价值的生成有赖于网络个体的人际互动。”[7]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互动情境中产生的,然后再被个体所拥有”。[8]具有现场感的网络教学,将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师生互动、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与机会,从而提高“网络人际互动的主体性价值即网络人际互动满足网络个体需要的属性和意义”,[7]进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

二、网络教学现场感的价值

基于网络教学现场感的特点,可以看到具有现场感的网络教学有多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有益于提高网络教学效率,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社会存在感

“社会存在感最早被界定为个体在群体交互或人际关系中的凸显程度,Garison等学者在教育学领域中将这一概念修订为:学习者将自身的社会性和情感性真实地映射在学习者群体中的能力。”[9]由于网络世界本身的虚拟性以及网络教学主体时空分离,在网络教学中,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弱。教学现场感的产生能够使学习者把真实情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角”,而不是没有情感投入的“旁观者”。此时,学习者首先通过被激发的自主学习活动,体验到“自我”作为活动的主体存在,其次在与社会媒介的交往以及相应的“情感性参与”中,强化了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

2.弱化心理距离感

“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在德国叔本华的‘超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距离说’,布洛的所谓‘心理距离’是指介于主体自身与对主体发生影响的事物(或主体对事物的感性)之间的距离。”[10]由于网络教学活动主体时空分离,这势必拉大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包括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即对知识体悟的程度。而具有现场感的网络教学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丰富的学习交互行为改变学习者对学习的体验,引发学生情感的变化,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缩短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同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因为有些学习主题在现实课堂中较难实现,例如一些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事物。

3.深化学习参与度

“Skinner和Belmout定义学生参与度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持续性的行为参与,并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具体参与完成活动任务中表现出积极的情感特质,例如热情、乐观、好奇以及兴趣。”[11]网络教学学生参与度较低是网络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很多学习者只停留在表层参与中,例如仅仅是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等,缺乏深度参与。该定义不仅着眼于学生行为的参与,更强调了学习情感体验,这也符合教学现场感的本质特征之一,即情感的变化性。教学现场感的营造能够引起学生情感的积极变化,进而诱发积极而持续的学习动机与行为,促进学习者深度参与,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三、教学现场感的实现

基于教学现场感的特点及价值,在网络教学中营造教学现场感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进步,很多网络教学模式已经非常注重营造教学现场感,现场感也成为网络教学的内在追求。本文结合MOOC具体阐述网络教学现场感的实现策略。

1.“虚实二重性”是营造教学现场感的内在条件

网络世界一直被认为是虚拟世界,但殊不知网络世界既是虚拟的世界也是现实世界的延伸。“网络世界这个虚拟世界或者虚拟空间不仅仅具有虚拟性,而且具有隐匿在虚拟性之后的深刻的现实性,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的矛盾是网络世界的主要矛盾。”[13]“‘虚拟’不是‘虚假’和‘虚无’,而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存在’,各类信息传播媒介的普及使人的‘现实存在’具有了相当明显的‘虚拟化’和‘非具象化’的特征。具体说来,就是作为行为活动主体的人的现实存在,都可以凭借一些技术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时空的局限,或用来获取信息,或用来沟通交往。而做到这些,他们都可以‘不在现场’而收到‘亲力亲为’的‘现场感’和‘实效感’。”[14]所以,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人们完全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网络教学中也能体验到教学现场感。这是网络教学之所以能够营造教学现场感的内在条件。

2.信息符号是营造教学现场感的主要载体

苏珊・朗格认为“符号是思维的工具,对于人类而言符号化的过程与吃饭和睡觉一样重要,我们通过符号及其意义来理解适应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它可以让人们思考超越事物即时存在以外的东西,人类的情感和体验是以符号为中介来传递的”。[15]教学现场感具有情感的变化性与意义的生成性,所以对符号的理解、选用、创设是营造教学现场感的重要依托。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等多种符号表征信息,那么这样的教学必然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更易于营造教学现场感。所以,为了营造网络教学的现场感,我们需要丰富的符号来传播信息。

MOOC区别于传统以言语讲授为主的网络教学,学习者主要通过视频影像这一图文相织、声画并茂、具有丰富的符号形式的媒介为载体接收信息。“在MOOC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视频图像是承担教学任务中知识传递的‘能指’主体。与传统课堂教学学生接收信息的信源直接来自教师的声音、动作语态以及板书展示不同,MOOC是通过‘屏幕’中介将这些内容传递给学习者的。”[16]用镜头语言呈现教学图景,能够把不在场的学习者带入“图像”所构建的情境中,这也是“图像叙事”所能产生的现场感。“图像是一种‘不言自明’的语言,绘画以它的方式说话,这种方式就是它依靠‘自然和直接手段的知觉器官’进行表意;就效果而言,图像符号试图和物体一样令人信服……向我们的感官呈现不容置疑的景象。这就意味着语言叙事是一种‘不在场’的符号行为,图像叙事则是一种‘在场’的言说。”[17]MOOC不仅呈现丰富的图像而且还配上“同期声”,使网络教学活动更加真实。MOOC比一些精品课程只是简单地对他人课堂进行录像要更具有现场感,这就源于MOOC对信息符号的精心处理。

3.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使用是营造现场感的基本途径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合理化使用使MOOC更具教学现场感。清华大学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近期制作了一门关于MOOC的MOOC――《e时代的大佬师――慕课教师的修炼心法》,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将本课程列为官方培训课程,获得通过后,将获得由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颁发的培训证书。该课的主讲教师明确谈到了MOOC是“理想课堂的呈现”,“理想课堂”是指理论上我们可以去任何能够把这个知识讲解得最清楚、最明白的地方来讲解相关知识。比如说需要推导讲解,那么就直接使用数位板、录屏工具来拍摄推导的过程;如果动画显示会显得更加直观,那么就直接展现动画的形式;如果需要实地的参观考察,我们就把教室放在室外;如果需要观看实验,我们就用最直观的形式把课堂上不好演示的环节轻松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加以呈现。MOOC教学源于教学现场,又突破了教学现场的时空局限。“‘呈现’二字主要体现在学习的‘现场感’上,在观看传统的网络公开课视频的时候,你会发现教师从来就没有看过这个学生。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边远的学生在旁听这门课程。而MOOC首先要给大家的是一种‘现场感’,所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眼睛会去直视镜头,让学生感觉到有一对一授课的感觉,而这种现场感也会让学生更切身地投入其中。”[18]

在这门课程里有一个知识点是“MOOC与网络公开课的区别”,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主讲教师在讲授时,并不是对教师进行特写,镜头同时会带入整个教学场景,场景还会间歇切换,呈现多个教学现场,防止视觉疲劳。镜头会随着讲解内容切换各种与内容一致相关的画面,再配上“同期声”,犹如与教师置身于各个现场与学习者进行交流。所以,在网络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使用,完全能够营造教学现场感。

4.实时同步网络课堂是营造现场感的重要方式

网络教学通过计算机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大部分网络课程包括MOOC都是事先制作好的,这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价值所在,即信息的存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然而,这也导致网络教学缺乏现场感,因为现场感更加强调此时此刻的交往体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9]在新闻传播领域,“现场直播”是最能让观众感受到现场感的传播方式。“人们渴望能够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获得感知,在过程中同步体验,将个体生命融入集体之中。”[20] “实时同步网络教学”是最能够营造教学现场感的网络教学形式。比起“异步网络教学”,“实时同步教学”能够增加许多互动环节,可以运用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的视频会议系统来实现。还可以借助YY语音等即时通讯社交软件来进行辅助网络教学,创建一种“对话型同步网络课堂”,即“教师与学生基于互联网,在不同空间和相同时间进行远程在线互动和教学活动,且学生行为占有率等于或在0.3以上的网络课堂”。[21]这种模式的网络课堂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师生实时同步的交往对话,学习者更易于体验到教学现场感,犹如面对面的授课。

教学现场感的诉求就是对MOOC等网络教学的优化策略,也是网络教学本身所追求的价值。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其对教学现场感的追求是MOOC课程本身的重要诉求,同时这也为其他类型的网络教学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

[2]吴坤.电视新闻现场感的重要性[J].中国传媒科技,2013(12).

[3]罗洛・梅著,郭本禹、方红译.人的自我寻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

[4]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837.

[5]戴维・H・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友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3.

[6]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7.

[7]吴满意.网络人际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视域[D].电子科技大学,2011.

[8]保罗・埃根、唐・考查克著,郑日昌译,教育心理学:课堂之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16.

[9]詹泽慧.面授与远程学习者社会存在感之作用差异研究――以美国高校学生为样本[J].中国电化教育,2014(2):325.

[10]孟欣.大众传播心理距离的嬗变[D].吉林大学,2011.

[11]Chapman,Elaine.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accessing student engagement rates. Practical Assessment[DB/OL]. http:///getvn.asp?v=8&n=13.

[1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64.

[13]冯务中,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D].清华大学,2006.

[14]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229.

[15]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8-119.

[16]周煜.论MOOC教学的语言特性与传播归属[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7).

[17]赵.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J].中国社会科学,2013(8).

[18]http:///courses/TsinghuaX/MOOC101_2014/2014_T2/courseware/7cc57d60808442bd 8c467baf6e35333b/32030e1ec1c64b9f868c42dbdb4e252f/.

[19]周廷华.建构主义与多媒体辅助教学[J].职业,2010(11).

篇3

关键词:网络课堂;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就我国当下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仍主要是以面授教育为主,然而随着我国考试模式及内容的灵活多变,面授式教学由于老师及基础设施的局限,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至此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此环境条件下,要想实现传统教学与新兴网络教学模式两者逐渐合同、优势互补,双互动式教学方式已成为其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法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2013年学校提出了“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提出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机互动”和“学生和社会互动”的教学模式。

开放教育学院2013年在开放教育省开课中践行了“四动”教学模式,通过对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的探索,构建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方法,来探索和应用“四动”教学模式。设计是以全面系统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面授教学课堂和网上教学课堂――“两堂”为主线;以突出重点、讲解难点、引领要点的实时教学环节和非实时教学环节――“双环”为平行主线;以培养能力、塑造素质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的人与人互动和“人、计算机、资源互动”的人与资源互动――“双互动”为桥梁,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方法。

如图所示:外侧三角形线为实时教学环节(学生――计算机――教师,教师――资源――学生),内侧三角形为非实时教学环节(教师――计算机――资源,学生――计算机――资源),外圆为人与资源互动(学生――计算机――资源,教师――计算机――资源)。

二、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3年,开放教育学院在开设的124门课程中,对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探索。

(一)面授教学课堂的建设

远程开放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形式。它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这种新的模式必然要引发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与此同时,由于网络资源的日趋丰富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开放教育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愈来愈广。因此,面授教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前提下的一种辅措施。我们的面授教学一定要纳入整个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链条中去,使面授教学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下面授教学的特点,决定了面授只能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引路”,而不能是“课堂上面面俱到讲解问题”。因此在课程面授教学中应完成以下教学任务:1、指导学生尽快掌握这门课程的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方式,适应其课程特点。2、注意做好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的运用,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授课的艺术与技巧。3、在照顾教材系统的前提下,按一定的教学目的,结合学生的实际,讲清、讲透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扫除学习中遇到的障碍。面授教学的形式可以采取专题讨论、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在2013年开放教育学院开放教育所开设的124门省开课程中,强化了面授课堂的教学设计,重点抓了以教学资源光盘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资源整合,使学生有内容可学。在面授课堂的组织上,打破了以往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在本学期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个别化导学为主要方式,教师全过程服务为特点的面授课堂教学形式。

(二)网上教学课堂的建设

多种媒体的网上学习资源是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建立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模式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强调网上资源的一体化设计,是指对网上各种教学资源的科学设置及有效组合。其重要意义是:可以补充完善文字教材的缺欠,保证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务实是指设计的网上资源不仅结构设置科学,而且更有实用性,注重提高知识信息的针对性、新颖性,减少重叠性,陈旧性。在2013年开设的124门课程中,按照一定的进度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自学,还设计了自学导读、作业讲评、期末复习、视频课程等栏目、为了帮助学生检测相应阶段的学习效果,除作业外还安排了两次在线考试。在网上教学的组织过程中,以网上课堂为主要形式,将教师在面授课堂的内容搬到网上,同时根据网络的特点,进行以“师生”、“生生”和“生机”为主要形式教学模式探索。

网上教学课堂的建设一年多,效果非常好。通过对180名学生和11名教师的调查,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实时教学环节和非实时教学环节的实现

远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学生的小组学习,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远程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教学环节。这些教学活动交流的方式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几种,有实时交流也有非实时交流,可采用的方式比较多。教学通过面授教学、即时通讯软件(QQ)、电子论坛(BBS)三种方式实现实时教学环节,通过电子论坛(BBS)、电子邮件(E-mail)实现非实时教学环节。

值得指出的是通过通讯软件(QQ)、电子论坛(BBS)建立视频的教师实时辅导,将学生的在线学习由非实时辅导转化为非实时辅导与实时辅导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多、更直接地得到教师的帮助,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贴近、形象。

老师在与学生交互的论坛中,得到了在平时难于得到的信息,学生的各种见解,无形中给老师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参考资料,在这种特别适合他们的品味的环境中,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随之高涨,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四)双互动的加强和督促

“教育以人为本”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理想。从孔子到苏格拉底,从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杜威到今日的每一个教育者,人们一直追求着尊重学生、促进人充分发展的完满教育。“以人为本”首先就要确认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确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其次是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虽然信息媒体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人―机交互或是人―机―人交互,但是技术的应用并未改变人与人互动的本质,技术只是为学生个体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创造环境。[1]

以培养能力、塑造素质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的人与人互动和“人、计算机、资源互动”的人与资源互动――“双互动”为桥梁,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两堂双环―双互动”教学模式。此模式下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教学资源学习,和同学、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

互动教学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人与人之间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另一个是“人、计算机、资源互动”的人与资源互动。在2003年接手这门课程起,我就开始注意资源的建设,建设了网络课程、网上学习环境、建设了丰富的网上课堂等多种媒体资源,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设备等支持服务很完善。随着远程教育的开展,随着“两堂双环―双互动”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我感觉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2]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多种方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首先每天中午12点,教师准时登陆QQ和电大在线的BBS讨论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也在这个时间登陆,在QQ的课程群中不只讨论课程问题,也谈事业、家庭、交友、休闲等等问题,大家就象好朋友一样。我们还经常使用视频或语音聊天,大家象天天联系的朋友一样,成为一个集体。有的学生没有QQ号,不会使用,我就帮他申请,教会他使用,使每个学生不掉队,共同解决学习、工作甚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而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一些手段和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来吸引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还要能够主控整个学习过程,掌握教学进程并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方法在开放教育省开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经验。既符合远程学习的要求,又在实践中优化了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正如学生调查所说:这种教学模式优化了学习过程,促进了我们教学创新与改革,刺激我们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学方式,应用更恰当实用的教育技术,寻找更好的理论支持。使自己的教学、学习与工作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相长。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两堂、双环、双互动,适时更新教学观念,兼收并蓄教学改革成果,要付出大大超过课程规定课时的劳动量,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作者单位:辽宁省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森.论网络时代高等教育教与学模式的创新[J]. 成人高教学刊,2003,(2):26-39

[2]刘永泽,吴大军,刘淑莲,刘媛媛.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4 (6)

[3]谢江田.电大系统学习资源建设的策略选择[J]. 中国远程教育,2002,(4):38-40

篇4

关键词 教育教学管理 信息化 大数据 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057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相应的配套硬件,更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学校的管理部门、 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也要密切配合和参与,最后还要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组织和管理整个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工作 。

1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现阶段发展状况

然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现实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缺乏信息整体化的布局结构

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各个学校的各个部门也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但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些高校没有全局性的战略眼光,而是由各部门各自为政,因此就建立各种分散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的高校按照企业管理中的业务流程模式进行规划,构造的是部门业务流程电子化建设,都不是从全局、全面、全程、全员的战略角度,去规划、设计、构建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方案,就可能导致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整体规划长期缺位。

1.2欠缺对大数据时代带来变革的足够认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受其影响,发生变化,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而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实有很多未被我们注意到的巨大金矿 。

2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方法

2.1整合学校内部及学校之间的信息资源

在高校内部设立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机构部门,根据各个学校实际的教育规划、教学特色、办校宗旨,从全局的战略角度,去规划、设计、构建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方案。使学校信息化的总体方向一致,避免重复建设,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的保留各自信息化特色,从而做到总体布局统一,但各专业特色化。

另外,高校的专业虽然种类繁多,但中国高校也多,有很多高校都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高校都是自己教师独立教学,而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都鲜有交流,但如果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够在各高校之间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高校教师可以推出自己的精品课程视频,其他教师就可以有机会借鉴其他同行的先进教学经验,专业技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2以大数据为背景推动个性化教育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云技术、物联网和基于二者的大数据技术正推动教育发生着变革。未来教育在互联网等技术的作用下变的越来越个性化,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个性化教育,标准化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组织学习,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教师由教学者逐渐转变为助学者。在逐步到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更多的交往互动、个性化服务和灵活的学制将使学校获得新的生机。

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并不是要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让新技术解放人们本来就有的学习能力和天分。建立教育的信息化服务公共平台,开展数字化校园的实验工作,设立各种“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开发“微课程”,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一对一的“E课堂”教学实践等举措。要充分做好“螺旋式”上升的准备,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和理念超前。学校里更少的课堂与更多的实验室,更多的交往与更少的讲授,更多的互动与更少的灌输,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灵活的学制,将是未来学校得益于互联网教育得到新生的机会。

2.3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B-learning):网络课堂预习教学+课堂多媒体辅助讲授+网络课程辅导+远程学习平台交流互动。在网络课堂预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在网络中寻找,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对相关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了解到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借助于课堂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的讲解,以及熟练的操作和应用,最后提出更深层的难点。

篇5

1网络平台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优势

“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才能把这个时代的伟大的技术成就,变成一种成熟的、高级的艺术,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在人类文明中具有深远的意义。”较之以往单一呆板无法吸引学生的教学模式,网络课堂教学正如吴刚所言“比之以往的印本(纸笔)文化,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借助于赛伯文化(cyberculture),更强调‘视像素养’(risuaIliteracy)。”它整合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并配有超文本超媒体链接方式。使原本呆板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从多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加主动的接受教学信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摇篮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中倡导: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刨作,强调只有当精神获得最大程度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充分释放学生创造力并以此激发艺术才能。因此只有在教学方法多样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释放潜能,从而设计出富有创造力的作品。

2艺术设计网络教学及交流平台的构成

2.1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视像化

在网络教学中,首先要确定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进行展开,每个知识点成为独立的教授单元,这样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知识点来确立教学主题。网络课堂的艺术设计的教学目标应尽可能的利用视像体现教学的多样性、综合性、个性化的要求,通过影像、动画或者虚拟情景尽可能的模拟知识产生的原生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2.2教学行进中的网络资源共享

为确保学生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应提供丰富的资源共享,建立畅通的信息平台。如设计软件的共享与安装、图形图像的下载与传送、电子图书的检索等。

2.3教学过程外的自主多样化学习

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传统专业,它的学习过程中更加依靠强调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共享。为了满足学生在课后随机进行学习交流的需要,应建立一个信息畅通的交流平台。应尽可能的实现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集语音及视频于一体的实时与非实时资源共享的交互模式。通过电子邮件(E-mail)、网络论坛(BBS)、博客(BLOG)、中继聊天(IRC)QQ;飞信;MSN等形式,打破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模式。以西安艺术家建立的西维网为例,该网站注册用户多为西安艺术家及艺术院校学生,网站分为论坛、艺术区、西安派(新浪博客圈)、青年文化、国际艺术讯息、下载、网站联盟等板块,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点击进入各板块,通过“发帖/回贴”、“查看”、“下载”等形式进行话题讨论、交流学习、展示作品、视频观看、洽谈合作等,成为一个具有区域性质的艺术网络交流平台,使注册用户有很强烈的归属感,有很多毕业学生仍然通过该网站了解地方艺术院校乃至地方艺术的发展,不仅在艺术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情感交流方面更具有深远的影响。

3艺术设计教学资料库的构建

传统的教学资料库主要是按一定的分类组织教学资料,主要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等。以文本、图片、视频、简单动画等形式进行分类存储。其形式内容及种类相对单一。而艺术设计这门学科本身对资源的更新要求非常高,它有其前沿性、多样性、多元化等特点。因此对于艺术设计教学资料库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在课前要根据自己的讲授需要,调用并组合教学基本资料库中的素材,完成具有个性化的电子教案,使其具有网上教学的功能,并提供共享。于此同时教师应在制作教案的过程中不断的补充、更新与专业相关的各种资料到资料库中。其次,开展多向式互动,即学生与计算机与老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共享国内外优秀作品、学生自身优秀作品、制作方法与技巧等,并将这些交流过程中相关的图片、网站、文字进行整理分类补充到教学资料库中。最后,根据艺术设计课程连续性的特点,对资料库进行联展。比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就是标识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装帧的基础:而这些又是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等三维设计的基础。可将这些课程的学生作业整理成连续性资料库,可以宏观的观察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连续方式,有助于学生思维拓展。以上只是建立艺术教学资料库的初探,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科技在不断的进步,教学要求同时也在不断的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资料库的构建只是一个开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更多的问题尚待提出、分析、发展及完善。

篇6

    关键词:网络教学;多媒体;英语;培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的全球普及,利用网络时效性、便捷性、经济性等有利条件所构建的互联网远程教育教学培训平台现已被世界各国视为国家战略和 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 。基于此 ,本文拟对 当前我国利用互联网技术较多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问题略加探讨 ,以期对互联网远程教育之良莠利弊有清醒认识的同时,还可对远程网络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方法手段 的改进与提高有所裨益。

    一

、中小学远程英语教师网络培训的优势性(一 )对于 网络课堂 的课程可 以达到重复收 听的 目的:一 个 人 不 能保 证 上 课 的所 有 时 间都 是100%注意力集中,稍微一走神,可能老师上课教授的知识就漏掉了,而这一知识点恰恰是其所不掌握的,但是如果利用 网络教学 ,学生可以反复收听、收看老师讲解的知识,就不会存在知识点被遗漏的问题,这样保证了授课老师的最终目的;而且针对自己薄弱的知识点可以做更为详细的笔记,这样在 自己觉得重要 的部分不会漏掉授课 的每一个 细节 的同时,将 自己薄弱的知识环节全部弥补上 ,从而更加有利的提高 自己的专业水平 ,更好的开展工作。

    (二 )利用 BBS如遇问题可 以随时和授课教 师沟通 :1.一般的课堂,如果老师上课,学员只能在课堂休息期间提问,那时很多学员没有领会全部的知识,只能是提出相对肤浅的问题,而且一旦下课,无法找到授课教师,那样没有办法沟通 ,往往是在课后学员经过消化理解之后会 出现大量的更为深层次的问题 ,这样沟通就会 出现问题 ,而问题得不到解决。如果应用 网络教学 ,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出现 ,在网络平台上建立针对各个教师的 BBS,或者针对授课教师和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沟通 ,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有问题的时候就提问,每天保证教师到 BBS上浏览学员的问题,保证学员的问题在几个工作 日内必须做出回答 ,这样 ,学员的问题就能够得到很好 的回复 ,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深层次问题的解答。

    2.课堂教学中每个学员所问的问题只有其本人能够知晓,同时教师也只能面向某一位学员的问题进行解答,而其他的学员不知道这一问题是否也是自己所未了解的知识点。通过 BBS这种方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某学员在网络上提出问题,所有学员是可以看到这一问题的,然后通过老师的解答,不仅提问的学员可以了解相关 的知识 ,其他学员也可 以看到问题以及答案,这样就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其他学员如果存在相关的问题,也可以在别的学员提问的基础之上继续提问,老师也可以继续答疑 ,这样一个问题可能会引发多个不同角度的问题出现,从而解决了一系列 的相关问题。这样一来 ,所有的学员都能对最初的同题以及从该问题引发 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做一个系统的了解 ,如此就可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对一个问题的深入讲解能够达到全班的学员的理解 ,大大提升了问题解答的效率 ,提高了知识面的拓展。

    (三)普通课堂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让学员在课堂上所学的资料可能很多人 只是稍微熟悉 了一下就结束了,没有深人的了解到每一个细节 ,老师讲解 的地方对于学员来说也未必面面俱到。如果下课之后学员还能继续学习课堂上的资料那么对于学员来说可以把课堂上的知识进一步消化理解。网络教学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课后教师可以将本堂课程中的所有资料上传到学员空间,大家都可以分享这些资料,在空余的时间就可 以把这些资料进行 反复整理 ,进一步消化老师上课所教授的知识 。这些资料的形式不仅是文本的,同时可以是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多媒体的形式 ;内容也可以是多种的,比如可以是新闻的,那么这种多媒体形式就是视频信息,不仅从画面 ,而且从声音 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可以是一位主要人员的讲话,那么这种多媒体形式就可以为音频信息 ,从听觉的角度 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可以是相关文化的介绍,那么这种多媒体形式可以为图像、图形、相关的动画等,从视觉上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这样就省掉了老师上课时的担忧 ,可 以让学员下课后更好的学习课堂上没有那么多时间讲解的课堂资料。

    (四)作为语言学习 ,教师不仅需要 了解学员写的情况 ,同时所 留的作业还包括学员的说的能力 ,这种作业在课堂上虽然也可以做到,但是由于学员太多,对于个人来说有用的时间仅仅为几分钟,这样的效率实在是过于低下了;同时这种作业对于课堂式教学还不能课后完成,这样就导致教师无法了解学员的说的能力 ,不能有效的安排后续 的课程。通过网络教学却可以做到这一点:教师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口头训练 ,布置 口头作业之后 ,学员可以根据作业要求课后完成相应的口头作业,利用录音设备将 自己完成的口头作业制作成电子版的作业,然后上传到教师的空间中,这样就能够达 到教师 了解学员 口头学习的情况。这样从说的角度对培训的学员进行有的放矢 ,从而达到一对一 的说的训练 ,这样就能够达到大幅度提升学员说的能力,对于授课教师来说也大大提高了针对性 。

    二、中小学远程英语教师网络培训 中的弱势 问136题解决策略目前很多中小学英语教师都存在着基础相对薄弱,尤其针对教授给学生的英语知识很多是所谓的“中国式英语”,很难 和外 国友人进行有效 的沟通。

    这种情况主要是 由于对“英语思维”模式的不解所致。

    就以受诟病最深的写作为例,英语世界的人们在陈述问题和作文时一般思维模式是 以“总分 ”的方式来说明观点,也就是每段的开始部分直接说明观点,然后再对该观点进行非常详尽的论述 ,同时举出大量的事实作为该观点的支撑;每一个段落只有一个核心的“idea”,所有的论据都要围绕着这一“i-dea”而论述 。当然 ,有一些习惯我们的国语也一样,但是大部分的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不同。比如:国语思维中存在的分总模式。我们更习惯于“分总”的方式 ,即先阐述论据 ,然后经过利用这些论据来总结观点;同时国语的写作中喜欢在开始部分写入铺垫,给人以渐进的方式,最终才是我们所要阐明观点。这与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英语的写作思维中以总分的思维方式为主,当我们使用分总的方式时,英语思维的人就无法理解我们所要表述的含义,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篇7

关键词: 艺术专业课程 多维创新教学模式 在线开放课程

创新教育及创新在线教育已成为国内外学校教育学生的共识,而实施创新教育的渠道包括课堂教学、视频教学及在线教学。其中课堂教学是一种较为传统的面授形式,学生在较为固定的场所接受教师的现场教授,教与学的活动人员、场所及环境相对固定,信息接收主体较为单一化。而视频及在线教学尤其是现在提倡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以下简称MOOC[1])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给在线学习甚至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影响。

1.MOOC理念的引入

MOOC理念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传送到世界各个角落,它将传统课堂与单向网络课堂相融合,大部分课程由世界著名学校的教授提供,学员来自世界各地,教授采用教学引导性授课,课程中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都能产生互动讨论,其中设计作业及考试机制也被引入[1]。这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将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加速高等教育创新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在中国MOOC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在努力构建中国的MOOC[2],今后,越来越多优质的开放课程学习平台将逐步呈现在我们面前,新的教育生态环境即将形成。

2.艺术课程教学特点

艺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较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强调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基于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MOOC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艺术类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与时俱进的教育需求,必须与创新的教育理念及专业特色相结合,构建独特的多维教学模式,促进艺术类课程的长足发展。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注重实践性,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构成教学模式,由教师课堂授课,学生接受教学内容,通过手工实践,最终以作业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课程品评作为考核。由于学生有时把精力放在画面的精工细作上,忽视对造型的研究与探讨,作业虽经历较长的绘制时间,结果却不十分理想,且一旦完成,改动困难,造成教学成果的遗憾。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能更完善地辅助实践性教学,是以后艺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节省制作时间,探讨艺术设计课程中多维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改变艺术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教师引导型授课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立体直观地掌握艺术设计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和熟练运用多媒体,数字网络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习惯。

3.艺术课程多维教学创新模式

目前,建立现有在线平台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缺乏网络技术和在线平台支持,相关信息、交流等无法时时在线传播。而利用现有网络平台作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新的设计交流互动平台,以在校师生为主,进行设计交流作业评估等互动,而且热爱设计和非专业人才也可以在此平台上与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设计思维与设计积极性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积极搜集和自己专业和课程相关的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和整理分析,精心加工成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或网络课程中,共享给学习者,成为其学习材料和提供参考资料。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的特征和起点水平,制作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料,如教学录像、课件PPT、学生实践视频等,这样才针对性强,加深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效果也会更显著,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有效教学。[3]

然而在网络这样一个开放式教育平台,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而“时空分离”又必然带来“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因此,教师必须加大对教学结果的控制力度,从读书笔记的检查、学习进度的跟踪、平时作业的批阅和讲评、各种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形成性考核结果的评价和反馈等环节入手,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监控和指导,从而既保证开放教育目标的实现,又培养、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学习和自我控制的能力。[4]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新型多维教学模式的概念,其运行整体情况包括:面授+视频/微课堂+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软件+教学互动协作+学生互评、互促+师生学生互评、互促。通过面授教学我们能够建立学生与课堂、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一部分的课程在课堂上进行,教师更为直观地了解学生,通过面对面交流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度。在网络在线平台,如腾讯QQ上传课程相关的视频/微课堂,不仅辅助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充分吸收课程知识和内容,让学生不再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而发愁,而且针对某些吸收能力较快的学生上传一些课程中相关联的视频资料能够辅助学生从多维角度充分学习本课程。其次,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软件素材、软件下载包及网上在线教程,辅助学生学习相应的软件制图、建模、渲染技术,使他们拥有实际的将平面作品转化为立体的虚拟三维产品效果图的能力,让其设计的作品更为直观地表现出来。此外,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实现时时互动交流,通过学生互评、互促,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改善自身作品的不足提升相互间设计作品的质量从而激发新的设计灵感,实施师生间的互评、互促,缓解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不和而产生的种种冲突,进而提醒、促进教师改善和改进教学方式。

在课程安排上,例如《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的基本学时48,线上学时40+,比传统学时增加近一倍的教学互动时间,符合艺术专业课程多维教学模式要求,旨在提高课程的空间拓展和学习的延续性,加强师生间设计思想的交流,建立良好的设计团队互动互通关系,激发学生的无限创意,提升作品的实现价值,辅助优秀设计作品的成果转化和现实交易。

与此同时,本课程也十分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在课程安排中小组讨论和在线互评的学识共计28+,根据实际讨论程度的不同,课也会相应的延长或者缩短。通过上传习题,供学生课下完成,将学生的课下作品上传到平台上进行审阅和点评,能够让学生在不断地改进当中完善其作品。例如,在微信平台上实现习题的布置和作品的评阅,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知识产权进行较好的保护,另一方面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对于非本课程的学生只有加入此平台才可以看到其中的内容,且必须参与到相关的习题中分享自己的作品,共同扩展和激发创意灵感,通过讨论发现他人及自身作品的不足,在教师的指点之下不断完善,共同进步,同时通过查看学生的评论数观察活跃因子,了解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学习进度。对于较为完善的作品,经学生授权后,教师可将其到网络平台,如微博上进行讨论,扩大受众范围,让其他公众参与点评和讨论。

整个课程结束之后,教师挑选较优秀作品进行再次深化和完善,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帮助他们申请科研立项,并对好的作品进行专利申报、与企业合作孵化成型,进行在线交易/售卖让学生体验到设计转化的价值。对于竞赛当中取得成绩的学生,可在网上进行表彰和推广,让企业家们了解在校学生设计能力,提高优秀学生的就业几率,扩大学校影响力。

4.结语

在网络平台,如腾讯QQ、微信、微博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实现从资源到时间的立体式教学。利用时下最为广泛和较为完善的一系列网络平台,突破目前的技术瓶颈,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进行示范性教育,寻找经验,不断扩大平台的范围和影响力,促进此模式的成熟,逐步构筑属于规模化艺术专业的MOOC平台,让设计爱好者、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师齐聚于此,共同讨论、相互学习、互促互勉。由于多维教学模式中的一些教学环节不再受时间、地域、人员、资源等限制,使用起来更为便捷和有效,将会成为一种新型教学发展趋势,它对一对一、一对多、面对面的交流不断扩展延伸,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网络交流和学生反馈,突破以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限制因素,多方位地辅助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促进专业水平提高的同时,让学生更近距离地面向设计,获取知识,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蔡文璇,汪琼.2012:MOOC元年[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6-18.

[2]王左利.MOOC生态出现[J].中国教育网络,2013,9:17-20.

[3]曾佑伟.网络课程视域下高校教师的有效教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

篇8

关键词:雨课堂;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82-03

一、引言

混合式教学概念是在混合式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最早由学者Josh Bersin于2002年提出,主要是对e-Learning反思后的回归。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课堂面授式教学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W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目前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以及结合MOOC的创新课堂模式,从实践效果来看,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在小班授课制下教学效果改善显著。然而,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高效便捷的师生互动工具,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仍然处于割裂状态;另一方面,教师所设计和组织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在大班授课下其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受到了很大限制,使得大班课堂的翻转难以实现。

因此,提高大班授课的课程参与度,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需要在现有课堂中融入一种促进互动和反馈的教学工具,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迅速而便捷地沟通。清华大学MOOC平台给出了解决方案:雨课堂。

雨课堂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互动式智慧教学工具,将“学生课前―教师课上―学生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了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促成了师生互动。雨课堂通过使用微信号实现了教师课前推送教学内容、课上实时答题、弹幕答疑与学生多屏互动和学生数据分析等功能[2]。

雨课堂的推出解决了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问题,为混合式教学的落实提供了便利。如何利用好这一工具,加快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步伐,需要一线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们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二、雨课堂的特点及主要功能

1.雨课堂的特点

雨课堂是应用于微软PowerPoint(2010以上版本)中的一个插件,能够与课堂教学、MOOC平台紧密结合,是一种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混合式教学实现手段,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3]:

(1)全天候。雨课堂的应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覆盖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答疑乃至测试、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只要有数字终端和网络信号,课程的教与学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2)个性化。不同于MOOC,雨课堂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了授课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对于课前预习、课堂讲授中没有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点“不懂”,教师通过管理界面能够及时了解有多少学生对哪些内容点了“不懂”,授课时可以动态调整教学进度,课后可以实施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此外,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高,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3)零投入。雨课堂是零投入、便携式的智慧课堂。对于教学管理方,不需要投入资金购买昂贵的硬件设施,只要有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流畅的网络支持,雨课堂教学就可以开展。对于教师而言,亦无需进行专门的操作培训,只要会使用微信,会制作PPT,就可以轻松玩转雨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一部开通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通过微信扫码就可以与雨课堂亲密接触。

(4)大数据。雨课堂的管理平台能够生成覆盖课前-课上-课后每一个环节的个性化报表,提供全周期、立体化的教学数据,帮助教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驱动式教学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教学进度,这对教学效果改善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2.雨课堂的主要功能

雨课堂将在线教育和实体课堂的优势相融合,并通过以下几个主要功能,实现全新意义的混合式教学。

(1)微信推送教学资源。教师可将课前预习PPT、课堂同步PPT、限时完成的测试题、作业等教学资源通过微信平台给学生,还可以设置提醒功能,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共享名校视频资源。雨课堂不仅可以添加教师自己录制的音频、视频等,还允许添加MOOC视频以及优酷、土豆和腾讯等平台提供的网络视频。实现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共享,促成更大范围内的公平教学。

(3)弹幕实时问答互动。传统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学生由于各种顾虑回应不够积极,并且班级人数较多,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见解,课堂互动效果不佳。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开启弹幕功能,学生通过手机实时回答教师的问题,答案会显示在屏幕上,然而学生并不知道答案是由哪个同学给出的,打消学生担心答错等顾虑,以头脑风暴的方式促进了课堂问答互动。

三、《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工科高等院校电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物理概念的理解,又要逐步建立工程思想,因而大多数学习者都会觉得这门课很难吃透。多年来,致力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从未停歇,文献[4-6]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不同角度着手进行教学理论以及实践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形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慕课、翻转课堂、私播课等的兴起,对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2年以来,国内高等教育MOOC蓬勃发展,爱课程网、学堂在线以及网易公开课等平台了海量、优质且免费的课程资源,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上的更大自主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观看视频、在线互动讨论、完成作业与考试,最终还可以获得证书。

然而,慕课的兴起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将会被取代。对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而言,该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决定了面对面教学仍然是必须且主要的教学形式。

具体的实体课堂中,教师普遍感到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缺乏主动的批判性思考,课堂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师生互动效果欠佳。

本文在上述背景和形势下,利用投资少、收效快、便于操作的教学工具雨课堂,开展《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建立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的有机联系,取长补短,顺应翻转教学的改革要求,构建全新意义的教学范式。

四、《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

1.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混合式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根据某个具体的教学单元的目标及内容,首先构建“学情分析―教学要素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实施” 的基本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W情分析指的是对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有一个大致了解,并分析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们有哪些自和交互行为?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情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学习者的熟练程度确定教学目标,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

教学要素组织包括教学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准备活动,教学中所需的教具、设备等的调试,以及整理所用到的PPT、视频、教学进程文档等教学资源,上传至雨课堂,生成微信二维码。

教学活动设计,是指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学情分析,确立多种教学要素的呈现顺序,并从认知逻辑关系出发,协调讲授、讨论、问答互动等教学活动。

实施混合式教学时,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应该通过雨课堂的管理平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讲授、分组讨论、课后答疑辅导等环节,以雨课堂为媒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使得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达到情境上的统一。

2.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施

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忌将网络课堂与实体课堂进行简单叠加,只注重形式上的“混合”,而忽视内涵上的“融合”。为了避免混合式教学流于形式,教师需要利用好雨课堂这一教学工具,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得教学资源、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混合式教学的全过程。

基于雨课堂的《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实施结构如图2所示。

3.混合式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在网络学习、课堂学习、互动环节、小组项目等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从而形成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应用雨课堂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部基础数据,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同步学习、问答互动、限时测试以及在线考试,方便建立个人电子学习档案,有利于对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形成客观的评价,也利于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反思。

混合式教学评价是基于过程的评价,相对于传统“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

雨课堂的大数据分析功能,相当于给教学的各个环节配备了精密的“仪表”,教师能够及时、全面地获取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在课程进行过程当中就知道哪些学生在学习哪些内容时遇到了困难,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五、结束语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阐述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混合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新兴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为载体,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构建了新型的便携式智慧课堂。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雨课堂混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提高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每个环节的参与度,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实现大班授课真正意义上的翻转教学。

毋庸置疑,在唤醒学习的原动力、让教育回归人才培养本真的召唤下,混合式教学将大有作为。然而若要落实到规模化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全身心投入,还需要教师群体逐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更需要学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在政策上、机制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 [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曾瑞鑫.学堂在线召开会推出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J].亚太教育,2016(24):1.

[3]臧晶晶,郭丽文.滴水成雨――走进雨课堂[J].信息与电脑,2016(8):235-236.

[4].《电子技术》教学中引入EDA的探索与实践[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7(增刊):37-39.

篇9

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克服学校中强制技术的使用所造成的惰性。进行网上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乐于使用技术的为数不多,而教师间专业知识的交换也很少,出现了大量兼职教师增加的局面。大学英语教师对技术抵制的原因包括:使用技术缺乏经验和信心,教师认为方法学没有得到验证,计算机的使用威胁了面对面教学的人们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因特网在高等教育中使用速度使很多教师面对这一挑战,还没有足够的意识和充分准备。

1.因特网和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改变。因特网的使用和发展是其他如收音机、个人电脑和电视使用的三倍。所有这些技术都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信息、新闻和娱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成功地实现从大众用途到教育用途的转换。1992年Strommen和Lincoln认为:“技术的改变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然而对教育系统并未产生很大的变化”,在因特网广泛使用以前,这种评论是当时技术的缺乏使用在中学和大学里的真实反应。这个过程将会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为教育者创造有效的浸入式的教学环境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工具。为老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合作方式,尽管有人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认为因特网的使用会减少人们之间的交流,但是因特网仍然为人们提供了合作和交流的机会,这是以往的技术所不能比拟的。

因特网给教育者带来了很大的希望,对于许多新的创新来说,它需要对传统的方法和角色进行重大的重新思考。对技术的迅速理解意味着大学管理者对按部就班地使用技术不再满意。在线教育使管理者想像更加丰富,在减少预算开支,减少教学成本方面,他们看到了以计算机和资源为基础的潜力。作为减少对教师依赖的一种学习途径,网络教学课程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计划的中心。因特网使用势头已经成为从上到下政策驱使的推动力,而不是从下到上教育创新和实践的传播。

2.大学英语教师的新角色。源于教学理论的教学研究清楚地表明:相比于1968的教学机器,网络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不会是一种威胁。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对学生学习的成功至关重要,然而,如果大学教师的传统角色只是被转换到网络教学中,令人激动的机会就会消失。

网络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换。Wade(1994)指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提高意味着学生责任心的提高,如果要成功,需要“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重新定义和提高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过程是把教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作为一个中心和重要的教学因素,并且作为教学方式的一种选择。

设计学习环境的传统方式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最好方法是把复杂问题分成几部分,进行简单化处理。然而,Perkins(1991)建议应该避免把学习环境过于简单化,设计者和教师应该为提供合适的指导和支持探索新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当学生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时,教师能够提供技能,策略和链接。

网络教学的设计者和管理者认为网络课程应该包含学生能够学会某个课题的所有资料。然而,期望学生在网络课堂上能够独立工作的教师不仅忽视了合作的好处,还忽略了专家帮助的好处――提供忠告,建议和重要问题,“指导作用”能够使他们解决更多的复杂问题。Collins,Brown和Newman(1989)指出这种指导具有特定环境,与学生试图把技能和知识结合起来时产生的问题有关,教师仍然具有最好的指导作用。确信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永恒性在新的环境中不复存在,或者教师坚决避免把在“传统教室里使用的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带到虚拟空间来”。不是提供和发送信息,大学英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创造具有协调的、真实的和支持的学习环境。

3.网络教学能力。如果大学英语教师充分准备面对网络教学的挑战,那么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呢?Gustafson和Gibbs(2000)建议:很清楚表明网络教学环境不只是简单地转化教学技能。成功的指导者会采用教学策略发展网络“天线”,从而使电子环境更加人性化,使用新的方法指导学生讨论,评论和得到良好的反映。显然,这些策略不是面对面教学的教师个人技能的全部体现,他们也不需要这样。在实践中,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技巧解决学生由于技术失败引起的困惑,以及其他技术相关的问题诸如病毒、软件的不稳定性和不兼容等问题。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兼备以下八个方面的角色:(1)程序联络员,扩大网络活动范围,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2)咨询员,给学习者提供一对一的帮助,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和咨询;(3)评估员,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估,反馈和确认;(4)调查员,提供教学领域里最新的相关知识;(5)辅导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课程内容;(6)技术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7)设计员,设计更加适用的网络学习任务;(8)管理员,管理学生的注册,安全和记录等。

篇10

【关键词】 互联网+ 温病学 名师课堂

自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互联网+”成为热门话题,在医药界并不例外[1]。“互联网+”全面助力中医药飞起来,极大地发挥了文化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作用,推动了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构建及其产业发展,对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普及中医药文化理念,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2]。作为传播中医文化与知识的教育者,利用“互联网+”,使学生会学会用,是当前“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挑战与机遇。已有大量事实证明将“互联网+ ”应用于中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利于提高中医教学|量, 有利于培养现代新型中医人才[3]。《温病学》 课程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具有古典性和传统性的特点,内容丰富,学时相对不足,因此非常有必要充分抓住“互联网+”的优势,借助网络课程让学生课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直接快速,省去了查找资料的时间,并通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可以获得直观感受,进一步了解温病学的重点、难点,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反复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也是中医爱好者学习的园地,与课堂内学生一样,可在网络平台恣意学习,并通过留言板块与名师互动。因此,建立名师网络课堂势在必行。

一、温病学名师课堂网站构建的方法

1.1页面风格

《温病学》是数千年中华民族积累的医学经典,是中华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页面设计以水墨风格为主,充分体现中医经典古典而素雅的文化氛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中国美学的独特韵味。

1.2栏目设置

《温病学》名师课堂网站既是对温病学课程内的巩固,又是对温病学课程外的补充,不仅涵盖了《温病学》教学、考试、课外拓展等内容,收集了文档、音频、视频等多种多样资源,具有资料下载、留言等功能。内容丰富详实、查阅方便快捷、师生互动良好、学生亦感兴趣。主要分为三大版块:

1.2.1名师课堂

主要介绍有关《温病学》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

(1)课程简介:简要介绍温病学,使本科学生、研究生、中医工作者及其他中医爱好者对温病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课程目录:运用“目录”介绍温病学全书内容、篇章结构,做到“纲举目张”。

(3)学习要点:以总结归纳、概括、图表等形式展示温病学学习要点,帮助学习者把握学习重点。

(4)名师慕课:链接由湖南省首门成功运行的校本慕课《温病学》及其讲座,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学的特点,把课堂教学内容移植到网络上,并配以教师生动的讲解和视频、图片等,使学生跨越时空学习经典,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5)教学大纲:以64学时教学大纲为例,指导学生学习,把握课程脉络,制定学习计划。

(6)教学课件:分享温病学精品课程课件,帮助学生课后掌握课程重点。

(7)温病学习题:提供《温病学》各章的练习题及答案,帮助学生课后练习,巩固章节重点知识。

(8)教材与教学资源:介绍《温病学》教材版本,并推荐课后学习的相关书籍及课程教学资源库、相关学科网址。

1.2.2 扩展资源

收集《温病学》教与学过程中相关资源,补充温病学教材的不足,并在运行阶段,不断填充完善,保障、丰富、优化教育资源。

(1)温病微课程:分为名师微课程与学生微课程。名师微课程主要收集温病学相关讲座,讲解温病经典著作、温病名家等;学生微课程主要收录学生制作的优秀微课作品。

(2)温病名方数字库:将温病常用名方分成温热类、湿热类、温毒类,每一类别下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每一方根据药物组成,主治病证,方歌,临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3)温病病案库:收录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温、暑湿、伏暑、大头瘟、烂喉痧的典型病案,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拓宽临证思路,加强辨证思维。

(4)温病名家学术精华:从温病名家生平传略、学术精粹、诊治精粹介绍温病名家,帮助学生快速吸收名家学术精华。

(5)温病学大辞典:收载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学、病因学、病机病理学、症状学、预防学、方剂学、医籍、医家等项词目,为温病学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6)温病症状学图片库:以图片展示温病学舌诊及症状学的内容,加强学生对辨舌及温病典型病状的理解。

(7)温病经典著作原文赏析:节选温病大家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湿热病篇》的原文及学生诵读原文的音频。

1.2.3 其他

(1)名师队伍:简要介绍温病学教研室及温病名师李鑫辉副教授。

(2)温病诵读“天籁之声评选活动”:以温病学原著条文诵读、温病名家学医典故讲述、温病名医临证故事讲述、温病名家医德典范畅缅等为主题,生动活泼地展现了中医经典文化。

(3)学科动态:即时更新与温病学相关的新闻,包括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信息等。

(4)资源链接:链接好大夫网站、新浪博客等,多方面了解医学。

(5)留言板块:提供给师生、同行、中医爱好者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可针对《温病学》课堂内容,学生在线提问、教师在线解答;也为同行提供交流的平台,同时也面向所有中医爱好者,都可发帖留言,各抒己见。

二、温病学名师课堂网站构建的启示

2.1 对学生的影响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的身边充斥太多的信息,然而,网上的资源良莠不齐,对于学生而言,尚缺乏辨别的能力,倘若误信不正确的内容,将有可能误入歧途;另一方面,网上的资源非常零散,而且有很多重复的信息,学生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往往花费大半的时间浏览重复的内容,不利于系统掌握知识,并浪费时间。名师课堂网站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核心,围绕教学大纲建设相关资源,内容准确且完善,方便学生系统学习,快捷查找相关资源,并能近距离与真正的名师互动交流,安全方便快捷准确。互联网教育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学生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在互联网中可以接受不同课程,鉴别吸收最有益的资源。学生学习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地学知识到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

2.2 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在温病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与学生一对一,不拘时间、不拘地点,自由而深入交流,是名师课堂网站的一大优势,学生的疑问可在名师课堂网站上得到解答,通过答疑有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教师的任务也可在名师课堂网站中,直接而方便,快捷而经济。有的网站虽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往往要求注册,耗r不便,而且不能排除有钓鱼网站的可能,所谓的名师或者名医可能仅仅是雇佣来的非专业人士,与其交流,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甚至可能被窃取私人信息,名师空间网站避免此隐患。另外在中医经典教学中引进互联网,使得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经典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迫切要求教师努力增加知识储备,改良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向学习的指导者转变,指导学生如何自学,有效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提升教师素质。

2.3 对温病学的影响

名师课堂网站的建设为学生也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平台,不同于传统的师带徒或是课堂教学,名师课堂网站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学生学习中医的需求,方便省时,同时节约了师资力量,传播了温病学,宣传了温病学,让更多的中医爱好者热爱温病学,学好温病学,用好温病学。

通过《温病学》名师课堂网站建设,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温病学知识库,推动教师从“教学工作者”向“课程工作者”转变,丰富《温病学》教学手段,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温病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自主发展的培养目标[4];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更多地参与学生的讨论,进行答疑解惑、纠错及针对性指导,实现温病学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打造丰富、实用的温病学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以促进信息技术和温病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为课内外一体化温病学教学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全力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参 考 文 献

[1]许方霄.互联网+中医药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1:29-30.

[2]周旭文.中医药文化穿越互联网的现状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03):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