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改革及深入利用数学教材数学教科书的最大问题就是将答案标准化、唯一化,如此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单一认识,使学生们不敢大胆的去怀疑及探索新的解决途径。因此有必要丰富数学教材,使学生有可以学习及利用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素材。其次,注意对现有教材的进一步挖掘,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改变不同的提问方式,可以改变现有的问题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对问题进行肢解及重新再造,通过将问题演变成不同的方式,并去回答来提高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从而能够更好的掌握及理解知识点。
(2)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及批判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面对教师往往会显得不自信,对自己的答案不确定,不敢与教师进行直接交流。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及看法,弱化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不去强调结果的重要性,而更多的在意学生思考的过程及思维的角度等。其次,课堂教学中应该打破只有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应该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起来,使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互动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及激发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其次,应该鼓励学生们之间自由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知识方面的探讨,不仅可以倾听到别的同学的思考方式,还可以凝聚全班的团结心。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途径发散思维的最终结果是为了解决问题,所有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都要回归到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思维能力是形式上的层面,最后还要反映到结果的层面。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也不能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而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过多的发散思维会浪费精力,无法聚集到问题的关键点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教师应该使学生们正确理解发散思维的作用、目的、方法等。其次,应该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挑选经典可以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们充分发挥发散思维来进行解题,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PK,鼓励学生当众发言,广泛讨论。在作业中除了要求学生接步骤写出解题的过程外还要求学生写出简略的思考过程,简述自己面对一道题目是如何思考的,对于结果不正确但是思考角度新颖,思考方式正确的学生给予同样的表扬。
2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师的做法
(1)教师应该不断提高教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首先应该也同样具备发散思维。如果教师自身的素质不达标,很难对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去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虽然自己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但不要被这些经验的条条框框所束缚,犯了教条主义错误。其次,学校也应该重视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考核。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对教师缺少监督管理,只要教师完成了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学校对教师很少有其他方面的要求。这种松散的管理方式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全凭自觉与自律,缺少制度的监督、长期的教学使得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低,每天重复性的教学活动往往也会使教师陷入一个固有的思维方法中,对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等表现得不积极。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及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打分,丰富对教师的考核项目,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能提高较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给予物质及精神层面的奖励,对表现不佳的教师给反方向的惩罚措施,以此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提高对待教学的态度。
(2)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这是当下教学最迫切的要求。很多老教师虽然工作兢兢业业,但是长期的教学使其养成了固有的教学方法,但教师自己也许还没有意识到。可怕的是,如果教师自己的理解就是错误的,对学生的影响就更大了。其次,学校应该建立起教师在职培训制度,使教师能够在职参加培训教育,提高教与学的结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的含义对教师来说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是一个输出的活动,学是一个输入的活动,应该平衡好两者的关系,不能只进不出,也不能只出不进,应该有进有出,如此才能构建起一个健康的教学生态模式。在职培训也能使教师养成持续性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自己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不断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不断地改善现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更有价值的咨询及教学服务。
3结束语
篇2
创新是人的思维的一种内存潜力,也是人思维的一种固有属性,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开发和训练。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的手段,这是以创新人格为指向,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
创新是我“思”的过程,也是我“思”的结果。而我“思”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所以给学生自由的探索空间,突出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鲜明的特色。课堂中应始终把学生看作一个身心处于不断升华过程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课堂实际上就是一个大舞台,只有让学生唱主角,充分展示自己,积级主动地参与,才能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这也正体现了主动发展的原则。我在教学中,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培养发散思维
在讲《凸透镜成像》这一内容时,根据发散性教学的特点,把知识分为成像的特点和应用,根据成像的特点这一知识点进行发散,分别用实验法、作图法、观察法作出三种不同物距成的像的特点及像距,还联系平面镜,小孔成像及折射成像,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成像的规律,学生根据分析情况的多种多样,得出的结论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一结论。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其规律,这样同学们饶有兴趣地探索,培养了兴趣与能力。
2、训练创异思维
要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就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创新方法。
逆向思维是标新立异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些问题,从正面往往很难突破,而“反过来想一想”先行解决对立面的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用空瓶吞蛋的演示实验中,当实验成功后,要想把瓶中的蛋完整取出应该怎么办?如果采用正向思想的方法很难找到解决的途径。这时启发学生逆向思维,“解铃还须系铃人”,是气体将蛋压进去的,能否再利用它将蛋压出呢?学生思维的“按键”被点击,按照这种思路学生想出了办法。
3、研究型教学法
在教学中发现物理规律,提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启发学生将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定的联系,然后大胆猜想并加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也就是现在说的探究式教学,如在讲大气压的存在与测大气压的值时,不仅让学生在课堂内用手拉“半球”,让同学们在操场上进行“拔河比赛”,从而进一步意识气压之大,从而产生神秘,迫切想知道大气压的值,激起测大气压值的欲望。
4、巧设习题
定势思维能帮助学生形成观念要领,掌握规律,但缺少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易受束缚。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思维,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位多角度寻求答案的思维方法。因此,在习题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题多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发挥作用的广阔程度,其集中表现为思路宽广,能全面考察问题,教学中要选择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广阔性。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和思维活动的深度。在物理教学中我恰当地对题目进行延伸、演变、拓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对问题的本质属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变通性就是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我选择一些典型的习题,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或相关变量的特殊关系,寻求快解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三、立足于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学生理解知识的着眼点,在实验教学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教会学生:“看什么”和“怎样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把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讨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激发实验兴趣
创新意识是指导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必然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积极的动能。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学习和探究的先导和成功的关键。
3、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言是直接和思维联系的,我坚持做到“三多”。多复述,引导学生多次复述实验的方法和结论:多提问,教师多设问,学生多简述;多写实验报告,教师对实验报告批阅后讲评,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4、加强实验设计
设计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坚持新颖和有趣的原则,有助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将一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杠杆平衡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自动获取知识。
四、下基层课外实验活动
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现创造的动手“做”,才能有效。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应用知识的主要途径。
1、拓展物理学科活动
用物理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科学探索中应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创新。让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在唇枪舌剑中敢于质疑,推陈出新。在教室的“物理园地”中开辟“教改思考”、“趣题征解”、“请你设擂”等栏目,推荐独特方法,寻找最佳方案。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激发其求异创新的动力。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篇3
关键词:诱导,思维,化学课堂教学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关键在于“诱”,即怎样创设情境使学生善于“思”和乐于“思”。我们教师在备每一节课时,都在 “诱”字上做文章,“诱”得花样万千,则“思”活跃,善诱则通,善诱则得,诱思交融,百炼成钢,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根据本人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下面几种形式来诱导,以达到启迪思维、诱发思维、深化思维、发散思维和发展思维的目的。
1. 魔术引新课,启发学生进入思维的大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所以新一节课的导入首先必须得让学生感兴趣,然后还得由兴趣上升到建立学会的信心。所以在第三章《物质的量》的教学中,由于该节内容理论性比较强,而且此概念在理解起来也很抽象,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单刀直入引出这个概念,学生一定会对本节,甚至这一章失去学会的信心和兴趣,所以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事先已考虑到这些问题,于是我运用诱思探究导入新课:首先取两个体积完全相同的广口瓶,然后分别在两个瓶中装上大小均匀的绿豆,且一个瓶装得多,另一个瓶装得少,让同学们观察哪个瓶中绿豆多,根据外观,大家马上能指出来。此时全班每个同学地积极性和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大家在想,老师今天要讲什么内容呀?接下来我把两个瓶都套上大小相同的黑色纸袋,转身交换瓶子,再问他们,这种情况下如何知道哪个瓶中绿豆多与少?大家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用天平称质量,也有的说倒出来数个数等等很多方法,这其中一种数个数的方法不正是我们要通过诱思探究解决“物质的量”即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这个概念的关键吗?这样就把一个抽象地概念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迎刃而解了,同时消除了学生们对本节课的恐惧心理,记忆颇为深刻,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课堂效果好。所以新一节课的引入多运用诱思探究,已经注定本节课成功的一半,因为只有学生有兴趣,才会真正学,只有真正理解,才能真正学会,符合学生的思维,他们才会主动地学。
2.多方设疑,诱发学生乘上思维的快车
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悬念,存疑设问,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解决疑问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当学生迷惑不解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促其思索,帮其解疑,使之开窍、顿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合成氨工业适宜条件的选择时,我作了以下设疑:
①简述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什么影响?
②从反应速率的角度考虑,如何选择合成氨的条件?
③简述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④从化学平衡的角度考虑,如何选择合成氨的条件。
⑤综合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方面的因素,怎样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学生在逐个解疑中,由浅入深地不断处于思维亢奋状态,思维活动一浪高过一浪,从而把教师的“教”通过诱转移到学生的“思”上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强有力的锻炼,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3.巧用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愿望
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伴随有颜色变化、沉淀生成、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等。学生对这些现象最初的反应就是“惊奇”。这种惊奇感是获取知识的最佳开端,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感受最深刻的时刻。此时,教师若能充分地利用这种惊奇反应,因势利导,就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努力探索化学奥秘的强烈求知欲望。例如利用Na2SiO3性质的“烧不坏的手帕”,利用Na2O2与H2O反应的“滴水着火”,NH4Cl固体生成的“两棒相遇冒白烟”等有趣的化学“魔术”,往往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愿望,急于想知道“魔术”的谜底。因此,对一些课堂演示实验,应改证明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增强实验的各种表现功能。如原电池化学原理的演示实验,就可设计成学生分组层层深入的探索式实验,并结合实验再层层设疑,达到激思的目的。实验一:将Cu片插入稀H2SO4中,说明现象并解释原因(下同)。实验二:将Zn片插入稀H2SO4中。实验三:将Zn、Cu同时插入稀H2SO4中但不接触。实验四:Cu片和Zn片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插入稀H2SO4中,观察现象,同时再设疑:①谁得到了电子?②H+得到了电子从哪里来?③Zn失去了电子如何传递到Cu上?实验五:Cu片和Zn片用连有检流计和导线连接后插入稀H2SO4中,说明现象并证明电子的流向和电流的存在。这种层层设疑、循序渐进的探索性实验,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4.创设情境,深化学生的思维层面
在诱思探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设“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如在学习原电池一节时,可设计一系列实验和问题:
① 热能是否可转成机械能?
② 机械能是否可转化成电能
③ 化学能是否能转变成电能呢?
④ 化学能是如何转变成电能的?
⑤ 原电池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⑥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经过设问、实验、讨论,层层“剥皮”,使学生沿着一条思路,始终处于活化和积极思考的状态,自然地踏上教师创设的思维情境的阶梯,层层诱导,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4.一题多解,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精讲精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用知识、技能,发展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习题分析中多运用诱思探究,即对每一道题都应要求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多侧面地灵活思考,通过独立地自觉运用问题的条件,开展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同一化学习题中,寻找多种多样的解题途径。
例如:在标准状况下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7升,质量为2.25克,求
篇4
一、地理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由于受考试时间和试卷长度的限制,高考地理开放性试题考查设问在综合题中一般只有一题,或者在一大题中设计一问,答案长度不会过长(这些与平时训练用的开放性试题有所不同)。考查的核心地理知识集中在地理要素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产业活动、分析和评价区域人地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最近几年高考出现的开放性试题分析,该类试题大致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试题的开放性。开放性试题首先在选题和立意上具有开放性,利用文字材料、地理图表、景观图片等考查同学们读图、分析资料的能力。同学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材料可以形成不同的观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和解释同一现象。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具有开放性,不再单一地指向某一知识点,而是要求同学们灵活地运用某一类知识做答,给大家留有多角度答题和思考的可能性,能综合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问题背景的实践性。开放性地理试题的取材往往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时事地理,注重对同学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
三是答案的不唯一性。开放性试题的设计通过材料的开放性、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加大对同学们思考层次、思考灵活性的考查。同学们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地理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同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认识和观点。
四是评价的灵活性。开放性试题的评价不像封闭试题一样有唯一的答案。开放性试题只要同学们回答得有道理就可以得分。开放性试题提供多个层次的答案,阅卷中有只要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的说明(如2011年全国卷第37题第(2)问,得分说明:所述优势条件应与所举城市或区域相符,具体包括地理位置特点、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答出其中4个方面且论述正确即可得满分。
二、地理开放性试题的三种命题形式
1.判断说理型。这类题型的问题设计方式是:要求考生首先对明确提出的问题做出判断,然后阐述理由。常用“是否赞成”、“是否同意”等表述方式。如2010年全国卷第37第(3)问:“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又如2009年山东文综卷第26题第(4)问:“比较分析A地所在省(福建)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2.发散思维型。这类题型的问题设计方式是:某些地理事物有多个发展方向或某些地理问题有多个解决措施,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去回答。如2011年全国卷第36题第(3)问:“该国(新加坡)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又如2011年全国卷第37题第(2)问,读2009年中国大陆制造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图。要求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
3.模拟考察探究型。这类题型的问题设计方式是:以地理野外综合考察实习的形式和内容为设题线索,通过实习线路将沿途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特征贯穿起来。试题的创设依据是实际实习过程(分为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两个情景阶段),设问具有一定的现场感,以此考查学生的探究思维过程。如2011年山东卷第26题,提供野外考察线路、获取的资料,进行室内分析,推导结论,填写表格。
三、地理开放性试题解答对策
同学们在解答开放性试题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是:审题不当出现偏题、知识死板、思维狭窄、表达失误等。提高同学们的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提高开放性试题得分率的有效手段。
1.加强审题和信息解读训练
由于开放性试题材料和设问的开放性,同学们如果在审题时粗心大意,走马观花,就很容易造成答题失误,因此一定要认真审题,善于抓住关键,按题目要求作答,减少因审题失误造成的失分。
(1)审题。―要细审题干,包括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区域地图则要注意区域定位,图例、比例尺、注记、地理事物的分布等)。二要细审设问,包括问题的角度、限制性条件、关键词语、所属的知识范围等。
(2)获取及解读信息。①提取信息要全:最大限度地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分析出试题中的限制条件和隐含条件。特别是解读图表材料时要通过思维加工将图表的形象、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②解读信息要准:从题干、地图中提取解题信息,找出题干和设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辨析信息的重要程度,找出关键信息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判断与推理。③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及隐含信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拓展思路。
2.锻炼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答题时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牛头不对马嘴”的答案,显然是不能得分的。开放性试题的开放,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条件的开放,而是在开放的同时还有一定的限制,是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
一要注意有问必答,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同学们容易犯的毛病是答非所问、答案与题目的顺序不对应。
二要先“亮”观点,再述理由。答题时观点要清,叙述要明,做到“自圆其说”。例如,回答某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首先要明确表示出“合理”或“不合理”,再说明理由,不能含糊其辞。
三要阐述清楚,言简意赅。所谓“简”是要求叙述抓住主干和关键词,但在强调语言简洁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表意的完整性。对于发散思维型开放性试题,要尽可能多地把你所想到的答出来。
[巩固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由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到期,德班会议首要解决的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能否存续问题。在气候变化面前,地球的未来已危在旦夕,多项科学数据显示,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历史最高,要想实现在2050年之前将气温升高控制在2度以内的目标,国际社会必须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一半。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
(1)根据材料二指出煤炭开采过程和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并分析这种综合利用与单纯输出煤炭相比具
有哪些优势?
(2)本着对地球的未来负责,简述全球在减轻环境问题方面应该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3)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为实现减排目标、走低碳之路献计献策。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尔在维吾尔语里是“绿色岛屿”的意思。这里原是一片人迹罕至的万古荒原,195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奉命进驻阿拉尔屯垦戍边。他们借助那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经过几代兵团人的努力,阿拉尔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细绒棉和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长绒棉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5%。
材料二
(1)据图说明阿拉尔成为“绿色岛屿”的主要自然条件。
(2)阿拉尔地区大规模发展棉花生产,你认为是否合理?试简述理由。
(3)有人提出“海水西调引渤入疆”的设想,引渤海海水经东南部进入新疆盆地。分析“海水西调引渤入疆”对新疆受水区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1)问题:煤炭开采过程中引起塌陷(崩塌或滑坡),造成水源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会使大气圈CO2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继而引发一系列气候变化问题。优势:减少运输压力;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了能源多样化;减少了碳排放量;增加就业机会。
(2)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等。
(3)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开发使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森林;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减少能耗高的工业。发展高新工业等。
2.(1)位于沙漠边缘,地处山麓冲积扇地区;位于多条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
篇5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课堂提问 教学有效性
科学的课堂提问须由本质出发,首先依据教学的理论内涵和思维内涵,掌握教材中心和难点分析问题。其次,学生的本质理论水平和心理特征同样是分析问题的依据。因而人们设计分析问题时须找到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促使提问准确问到学生的心里。以下详细说明。
一、由直到曲,铺垫指导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提问同样如此,直来直往的提问是不行的。不仅启迪性较弱,时间长了,学生还将感到空洞乏味,将在某种层面上阻碍学生的发展。若人们通过“曲问”形式提问,可促使学生开动头脑,发散思维。例如教学《老山界》时,要求学生分析说明同志“抢了一碗就吃”里“抢”的功效。若人们采取间接询问,转换思维,“曲”问:“单字‘抢’能不能说明战员不坚守纪律原则?”则难点将会下降,几乎全部学生立即给出否认回答,并且主动思考缘由。列举铺垫为根基,引领学生通过类型比较说明,则学生对同志的“抢”自然能够理解。
又如在鉴赏古诗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时,学生通常感到不知从何做起。老师可询问学生句子里“但”字有何意义,并且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做一些铺垫,引用过去很多学生在写作时经常运用“教室内静静的,哪怕是一根针掉到地上均可以听到”形容教室内的寂静的例子,使学生迅速发挥自身的创新自主性。
如上所述,由直到曲、铺垫引领的提问方法对提高问题成效和准确率有很大帮助,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由易至难,层次分类
要把一节语文课上好,仅仅依靠几个提问是不够的,老师要有高瞻远瞩的能力,以全文、整节课为起始点,设置一系列有规划、有条理、有坡度的提问。如此提问才能具有相当的思维引导,方可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性与思维效能,在提问的时候照顾到所有学生,好、中、差各层次学生均兼顾。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依据课本特色与学生的真实水准,将难点从易至难、从浅到深地分解成小问题,也可将大问题分成小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提问,不断指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扩展。
由易至难、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层次分明的提问,能够促使文章重难点的接受变得十分简单,同样促使各位学生有兴趣回答各类问题,有利于所有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享受到获得新知识的情趣,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活跃教学气氛,实现教学目标。
三、设计矛盾,适当提出
在课堂实际操作中,老师应当深入研究课本,抓住关键点,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矛盾”点,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冲突”,进而出现处理“冲突”的期望,老师则抓住这类机遇适当提问,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多展多思,扩展思维
(一)全方位思考
教学提问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在把握理论知识时,提高与锻炼思维能力,因此老师要关注提出问题的深度与角度,从不同角度启迪学生,促使学生学会一题多解的方法。例如,课堂上往往会遇到一段文章有多个段落区分方法的状况,老师在与学生商讨出一个方法之后,应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本篇文章我们之前是依据什么区分的?应怎样划分?经过这种练习,学生今后学习时自然能够养成扩展思维、灵巧变通、举一反三的习惯。
(二)多趋向扩展
篇6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①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②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③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④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①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①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④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①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②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②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①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③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③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①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②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④
课外辅导
⑤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①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③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⑤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①
严要有度
②
严要有方
③
严要有恒
④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①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②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③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④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⑤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④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⑤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④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①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⑤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⑥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①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④
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①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②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③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④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②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③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
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③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④
实际的方法
⑤
时间因素
⑥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②
记得有意性加强
③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④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
7
岁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是九年义务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呢?本文将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特点
1、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摒弃过去呆板、教条、接受性的教育方法,代之以灵活、应变、求知性的教育方法。其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揭示教育的本质,即“教”中有“育”,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就要以开发小学生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为目标。
2、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特点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具有以下5个特点:
(1)基础性。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而小学数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必然着眼于小学生基本数学能力的培养,即数学基础知识、基本的思维方法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全面性。全面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不仅提高个体素质,更要注重于提高整体素质;二是针对具体的特定个体来说,要求其各个方面和谐发展,协调进步,不能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
(3)整体性。应该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能将其分割开了。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行为的完整与协调,即素质教育各要素关联纵向衔接紧密,横向发展协调,从而收到救失及时、扬善到位的的良好效果。
(4)开放性。素质教育要求灵活、开放的教学方法,要求学以致用,这样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开放的格局中实施和完善。
(5)长期性。显效慢、明显滞后的特点决定了素质教育的长期性。
二、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环节及方法
1、重视课前准备活动的引导作用。
课前准备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养成初步的学习数学的爱好和习惯。鉴于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搜索生活中丰富的感性材料并不断积累,帮助他们逐步地学会联想与抽象。
2、重视课堂教学的阵地作用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众多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最为重要的,可以说,数学的素质教育在课堂,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自主学习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以形成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为学好数学、发展智力打下基础,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学素质。
(1)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注重情感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不单单是数学教学的手段,更是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大,自制力差等特点,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情感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有趣并有适度竞争的课堂教学气氛,目的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古语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数学,并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符合时展的要求。
(3)重视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
传统教育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即重教轻学、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和重模仿轻创造。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时就要注重过程、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其中:
注重教学过程应该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教学,重在公式的推倒过程;运算的教学,重在运算的审题过程,应用的教学,重在应用的分析过程;
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应该做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规律,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抓住思维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特点,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抓住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其发展创新思维。
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应该做到:承认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彻底贯彻个别对待原则,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扬长避短的过程中全面充分的发展。
3、重视课后的减负增效,给学生相对宽松和舒适的课业氛围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想通过布置大量的作业练习和频繁测验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却往往适得其反――“题海战术”扼杀了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精神。“微波炉原理”(依据物质发热的原理,用高频微波振荡使物质中的水分子运动加速,直接从物质内部“加热”,虽耗电量减少,工作效率却大大提高)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作为教师应该重视解题思想方法的教学,精选习题并把握好练习的“度”,把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与此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效率意识、优化意识和辩证意识,着眼于把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掘,大胆走出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的怪圈,给学生相对宽松和舒适的课业氛围。
4、重视长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8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一个首要条件。审题能力就是学生全面认识问题及条件的一种能力,认清问题,并且把与问题相关的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充分提炼出来进行分析,正确完成问题的解答。而针对初中生而言,审题能力弱是很普遍的一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审题态度不端正。很多学生在阅读题目时一看到文字多,就开始快速浏览,而没有仔细阅读;(2)盲目审题。有些学生审题时抓不住关键和重点,从题目中无法得到有用信息。
为此,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要求学生将题目的关键词、关键句标记出来;(2)首先通读一遍,然后针对问题重点阅读,抓住关键点,删除无用点;(3)分解题目,简化问题。
例1毕业联欢会上,小明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再将铜圈加热后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蜡烛照常燃烧.请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此题看上去很新,大部分学生在看到此题时不知如何去解答。为此,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将关键点标记出来,学生标出:铜丝、罩在、火焰、熄灭、加热后、照常燃烧;然后让学生针对问题重点阅读;最后,将题目分为两小问,第一,铜丝罩在火焰上,蜡烛为什么熄灭?第二,加热后的铜丝罩在火焰上,蜡烛为什么正常燃烧?通过科学认真审题,此时学生发现此题就是换个方式在考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认真分析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后,根据题目信息,得:前者是因为铜丝吸热使蜡烛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后者热铜丝不会吸热,所以可以正常燃烧。
二、灵活运用解题思想和方法
初中阶段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点非常多,如空气、水、气体、质量守恒定律、燃烧、金属、溶液、酸与碱等等。因此,在解题时要根据问题搜索出与之相关的化学知识点,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分析题时要始终以基础知识为依据,再以合适的方法和思想简化问题、解决问题。常见的化学解题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排除法等等。
例2小亮在实验室发现一瓶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其标签已破损,从残余部分只能看出溶质质量分数为10%,具体是什么物质无法辨认。老师告诉他,这瓶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氯化钠、氢氧化钙或碳酸钠中的一种。
(1)小亮查阅氢氧化钙常温下的溶解度为0.18 g后,认为该溶液不可能是氢氧化钙,理由是。(2)小亮取少量样品于一只洁净的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后,溶液变为红色,溶液不可能是(填写化学式)。(3)为了确定该溶液的成分,小亮同学继续进行下列实验,请一起参与,并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设计实验方案甲:选择氯化钙溶液来确定该溶液的成份;
方案乙:选择稀盐酸来确定该溶液的成份。
进行实验请你从方案甲和方案乙中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反思有同学认为还可以用一种常见的碱溶液来确定,那么它是溶液(填化学式)。
此题有一定难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可采取“利用测定结果进行先排除,最后进行实验检验”的思路确定未知溶液,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氢氧化钠、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的性质。
三、加强开放题训练
要想提高初中生化学解题能力,首先要审清题,然后选择适宜的化学思想和方法。除此之外,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新题型和开放题的训练,这样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要求初中生根据所学的知识以及自身能力,给出灵活性答案。从近些年的初中化学开放性试题来看,主要以生活、科技、实验为主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的试题不仅检验学生的化学知识,而且检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加强开放题训练,不仅使学生所学化学知识得以实际运用,而且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化学知识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从实际生活和社会经验等方面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例32011年3月1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冷却系统的故障,导致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1)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发生(选填“裂变”或“聚变”)释放能量来发电的。(2)下面是核能发电中能量转化的过程,请将其补充完整。核能机械能电能
(3)“福岛核泄漏”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请你对发展核电简述自己的观点。
此题属于开放型题型,从社会的热点问题为情景,考查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科技的意识。问题1和2答案都是固定的,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发生裂变释放能量来发电的,氢弹的爆炸才是核的聚变。原子核发生裂变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加热水,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被送到汽轮机,带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所以能量的转化过程是: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问题3答案是灵活的,很多学生第一次遇到此题时主要从发展核电的优点和所带来的危害来阐述,很难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开发新能源、节约化石能源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核废料处理等某一方面来阐述,此时学生茅塞顿开。这种类型的题难度并不大,学生多多训练,无论题型如何变化,都知道如何着手解题,这样再增强学生信心的同时,增强学生化学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意识;激发培养
一、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我们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探究,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还包含了许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等。因此,探究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现象、一组数据、一些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 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二、初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尽管科学探究没有绝对固定的程序,但仍有一般的程序可循。而这个一般程序是学生做探究的必要知识,也是完成一个完整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所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单”,让学生学习探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初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比较好的形式可有以下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与交流现以:《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为例,把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进一步说明: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假设:问题的可能答案。
设计实验:边讨论交流―边合作设计,内容包括。
①所用实验器材;
②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数据记录表;
③简述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
①把测量数据记在自己的表格中;
②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写下来。
分析和论证:
①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
②跟你的猜想或假设有何差异?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
评估与交流:
①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
②测量结果如果不正确,其原因是什么?
③为自己的正确观点进行答辩。
④你在实验中是否发现了新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的框架,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也可涉及部分,要根据实际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不断发散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状态,以顺利推进科学探究进程。
三、关于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反思
1.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复合主体互动的过程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式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2.探究活动应允学生出错,不追求探究性过程的完整性
由于器材、环境、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
3.探究活动中应加强多学科知识的渗透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讨论中,教师要做到:①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②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③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④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A.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如学习了课文后,可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a.自由朗读喜欢的段落,抄写课后词语;b.摘抄并背诵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一幅山水画;c.写读后感或请你当一回导游写一段导游词。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B.留课外的作业。随着初高中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现象的解释和判断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结论。在进行《平面镜成像》教学时,应当引导同学们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后,一位同学突然提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属于轴对称的关系。当时我一愣,随后意识到初二数学中已学过轴对称的知识,如果用数学语言,平面镜成像中的四个特点(虚像、等大、等距、垂直)只需“平面镜所成虚像和物体相对镜面轴对称”一句话就够了。我在感到后生可畏的同时,也意识到物理老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各学科的发展进程,保持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习物理时尽可能把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和工具,同时也因其应用而深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认识,更通过相互渗透的过程开拓学生综合思考、分析的视角。
四、结语
在知识飞速更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在教育战线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篇10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导入策略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95-02
一、引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多数老师已经非常熟悉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即读前的话题导入,读中的线索梳理和读后的信息内化。
众所周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课前导入是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课前导入,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迅速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扫清下个教学环节中的词汇、语法、长句、难句等障碍。
二、导入原则
英语阅读课的导入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注重趣味性的教学原则,以使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开端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和良好效果。
1.教师主导
高中英语阅读课是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的 主要途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教师不仅要引导、帮助学生对语言(词汇和结构)和信息(主旨大意和细节)进行表层理解,还要引导、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关注作者情感态度、写作意图,进而培养学生鉴赏语言文化。
教师在阅读课的导入活动中应扮演多种角色,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是学习的指导者、是过程的合作者,也是活动的评价者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师一定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具备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了解各类题材和体裁的文章,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和深广度,从而设计出知识性、启发性和可接受性俱佳的导语,顺利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主题,使学生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氛围中吸收知识。
2.学生主体
英语阅读课的主体是学生。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应具备的基本阅读技能包括:理解主旨和要义、了解重点细节、推断生词词义、理解逻辑关系、推理判断、理解作者意图、评价阅读内容等。
阅读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就要考虑阅读材料的难易及学生的程度,运用切合学生实际的导语,以确定最佳的导入形式。教师主要是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引而不发,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动口、多动脑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导入时对问题的设计要从易到难,做到巧妙自然,符合实际,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感知阅读中的困难、问题及探索、积累经验、收获等过程,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3.注重趣味性
我们对高二两个班级的学生关于英语阅读课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80%的学生认为阅读课的目的就是应付高考,50%的学生觉得教师讲解式的授课很无聊,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能力差,100%的学生希望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可见,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排除阅读过程中的障碍,能使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发挥出来。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产生学习兴趣,就能随之产生积极的情感,如果他们想学、爱学、乐学,阅读教学的课堂效果就可想而知。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他们会想学、爱学、乐学,课堂效果就会更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导入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每一次语言输入、文本阅读的契机,利用每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辩证,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潜能,提高思维能力和质量。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导入方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已多元化。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就要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形成师生的合作、交流和互动,以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果。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还能更好地强化阅读的重点难点,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在设计导语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出发,紧密联系阅读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去设计各种导入方式,从而达到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我们课题组在阅读教学中在信息技术辅助下常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主题直接导入
高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学生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以地震为例,近几年来汶川、北川、玉树、雅安、芦山等地发生的地震以及2007年3月13日10时23分,在我们自己家乡发生的4.9级地震,同学们都记忆非常深刻,新课导入时就没有必要拐弯抹角。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Unit 4 Earthquakes的warming up这一课时,我在简单的问候之后便直接向学生提问:What do you know about earthquakes?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Wenchuang Earthquakes?Would you like to describe the Shunchang Earthquake in 2007? 同时,我给学生提示了一些他们在表达中可能用到的词汇。 这些问题,学生们都很能积极进行讨论,纷纷参与发言。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进入了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新课的学习,话题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多媒体播放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一段视频后,转向以下问题:What does the writer mean by“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Did anything appear strange before the earthquake? ……这种导入方法过渡自然 ,能把学生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内容的印象,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2.设问设疑导入
设问设疑导入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各种教学题材,英语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我根据学生求知心切、好新鲜的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有意识地设问设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启发,快速答疑。
在教选修七 Unit2 Robots时,我结合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形状各种各样、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后,以简介和问题的形式导入: We’ve seen robots in science fictions, literature , films, video games, TV shows and cartoons. A robot is a mechanical or virtual, artificial agent. A robot is a machine designed to do jobs that are usually performed by humans. Robots are programmed and controlled by a computer. There are varieties of robots, including industrial robots, household robots , and entertainment robots. Do you think it is possible for a robot to have its own feelings, needs and desires? 学生们对机器人是否可以和人一样有思维有情感展开了讨论,我随后展示了一个身材高大外表英俊的机器人Tony的图片 ,告诉学生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 Isaac Asimov 的科幻小说 Satisfaction Guaranteed的主人公,这个聪明机智能干英俊的机器人在三周内让女主人fall in love。这个故事学生很好奇,于是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让学生说出故事的主人公Larry Belmont, Claire Belmont, Tony, Gladys Claffern 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设计了简单的“T”or“F”题让学生抢答,再提出紧扣课文内容的问题,牢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新课的阅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3.幽默故事导入
英语幽默故事和笑话语言精练地道,富有文化内涵。运用英语幽默和笑话导入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通过英语幽默笑话领略中外文化的异同。
如在教A Taste Of English Humor单元的warming up一课前,看到学生课间休息时很开心,上课了几个学生还不停的笑着,因此就势利导:You are so happy.You’re sure to have a lot of fun. Now, before beginning our class, I would like to tell you a humorous story:
A mother and son were washing dishes while the father and daughter were watching TV in the room. Suddenly, there was a crash of breaking dishes, then complete silence. The girl looked at her father and said, “It was Mom..”
“How do you know?” asked her father.
“He didn’t say anything.”
短短的小故事,学生听了后开怀大笑, 纷纷要求再说一个幽默小故事。我又播放一段憨豆先生的喜剧视频,学生更是异常开心。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转入主题: “I’m very glad that you all like English jokes and humors. Jokes and humors can bring us happiness and fun in our life. I’ll tell you more jokes and humors later, OK? Now, the topic today is about humor.”简短的幽默笑话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进入主题教学。
4.幻灯图片导入
运用插图、网络图片及图示制作成幻灯片导入新课,具有操作简便、直观易懂等特点。我在平时收集或自制了大量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运用于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例如,选修九Unit 3 Australia 一文中,课文中有好多图片。我选了悉尼歌剧院、大堡礁、艾尔斯巨石、袋鼠等图片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作为新课的引入。学生马上猜出图片内容代表的国家是澳大利亚。于是就势让学生用英语说几句他们所了解的澳大利亚。学生们兴趣勃勃,积极发言。“Australia is located o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It is the largest country among Oceanian countries.”“The climate is nice most time of the year.” “Canberra is the capital of Australia, and Sydney is the biggest city.” “Australia has profuse natural resource and developed travel industry. Millions of tourists come here every year.”“ In Australia, some animals like koala bears and kangaroos are unique in the world. You can’t find them in other places in the world.”我趁热打铁,导入Reading?鄄Glimpses of Australia,提问:“What topic is common to all five texts?”(The five texts are about some aspects of Australia.)再问:“What aspect of the topic is discussed in each text? ”(Text 1?鄄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physical features and ecology of Australia and its political organization .Text 2?鄄A citizenship ceremony on Australian Day . Text 3?鄄Two rail journeys across the length and breadth of Australia. Text 4?鄄Uluru. Text 5?鄄Cradle Mountain National Park. )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图片图示以幻灯片的形式导入新课画面鲜明、引人注目、形象直观、简便易行,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助于加深记忆,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音乐及视频导入
音乐的美妙旋律和视频生动画面穿插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我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符合课文主题的视频和音乐,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极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文章相关的人物思想、事件情节,也有助于学习记忆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型。我根据青少年学生爱好音乐、喜欢精彩画面的特点,尝试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以音乐和视频导入。这种导入形式可开创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高一上必修二Unit 3 Music时,我在课前选取了Classical music、Folk music、Rock’n’Roll、Jazz、 Country music、 Orchestra、 Rap、 Choral等多种形式的乐曲片段,欣赏了各种不同种类的音乐形式后,我向学生提问:Do you know any famous bands ? Which band do you like?学生热烈发言,列举了他们熟悉的国内外乐队,如:The Beatles (甲壳虫乐队)、Rolling Stones (滚石乐队)、BEYOND、唐朝乐队、 零点乐队等等。我又提问: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Monkees?学生们基本上不了解The Monkees (门基乐队),接着我介绍门基乐队是一支美国本土乐队,由四人组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最初,乐队成员是应一则电视广告走到一起的。我给学生播放了the Monkees 的代表作《I wanna be free》和《I am a believer》的视频,于是引入了课文 The Band That Wasn’t,介绍门基乐队的组建,走红,解散和再聚首。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音乐旋律及视频画面引人入胜的独特效果来导入,可以快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启动他们的感官和思维,使他们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另外,音乐和视频还可以充分发挥其陶冶情操、提高效率和提高素质的功能。
6.简述主旨导入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题材丰富多彩,内容新颖有趣,是训练学生用英语口笔头表达的极好的语言材料。在学生阅读这些文章之前,我都要布置一些学习提纲让学生预习。上课时再指定二到三个学生用英语简述文章的主旨要义,教师补充点评。有时我利用视频片段对阅读内容如节日、机器人、奥运会、野生动物等先用英语简介,再指定学生补充。
例如在必修三Unit 1 Festival Around The World一文中,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西方过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愚人节、万圣节等的视频片段,用英语给学生做了介绍,然后问学生:What festivals or celebrations do we have in our country? What part of a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why ?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非常熟悉。我列出了这些节日的英语译名,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回答问题。可喜的是一些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也能用英语表达几句,我称赞肯定了他们,使他们增加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如此就势引入课文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分别对Festivals of the Dead、Festivals to Honor People 、Harvest Festivals 、Spring Festivals这几个部分阅读内容进行精读精练。简述文章的主旨要义导入不但可使学生扫除阅读障碍,迅速掌握课文大意,而且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口笔头语言表达的积累。
7.编导演一体导入
我利用高中英语课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强的特点,尝试把一些课文或片段改编为短剧,让学生表演。例如,在学习必修三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一课前,我指导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听课文录音,模仿不同人物的语音语调;观赏视频片段,体验人物动作表情,然后编写场景对话。我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扩展故事情节,添加细节,设计故事结局等,还设计了一些幽默夸张的动作,配以旁白。学生能把Oliver、Henry、Owner、Waiter几位人物都演得惟妙惟肖。编导演一体的导入形式既能把学习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又能调动学生参与英语语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四、导入环节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导入环节虽然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它毕竟在整个教学时段中所占的权重不大,但又不可或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为了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实施各个环节的教学,在导入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导入时间。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阅读理解,以培养阅读技能技巧为目标。导入的过程应为这个目标服务。若导入时间安排过长,整堂课便显得主次不分、头重脚轻。根据阅读教学的任务目标和已有的教学经验,导入时间宜限定在5至8分钟为宜。
2.导入方式。根据阅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运用导入方式。既不宜每次都用单一的方式,也不宜一次采用各种繁杂的方法。总之,要注重实际效果,有针对性,灵活运用。
3.教学反思。教师应把学生在导入环节的学习情况列入全课的学习成效评价,以反馈导入教学的效果,反思存在的问题,使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做出调整改进。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阅读课的导入是信息技术与英语新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各个环节的运用不仅仅是教师把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我们在阅读课的导入和其他教学环节信息技术的运用所取得的成效说明我们的改革路径是对的,我们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3
[2]王凯丽,李悦,赵颖.《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