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诊断与防治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虫害诊断与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虫害诊断与防治

篇1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类型;诊断;预测预报;防治技术

森林树木生长周期长,少则几十年才能成材,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林木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1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森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使得病虫害迅速回升。森林病虫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即使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数代繁殖之后又能迅速传播。此外,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日益频繁,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随之扩大。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多。害虫的遗传特性和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病虫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长期适应使得其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

2 森林害虫类型与诊断

2.1 根部害虫

根部害虫有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蟒槽和金针虫、双翅目的种蝇以及直翅目的蛾类等,此类害虫栖居于土壤中,取食刚发芽的种子或幼苗的根、茎以及幼芽,或蛀入幼树根内取食,其发生与土壤的类型以及水肥管理、圃地的前作、林木和灌木的种类等有关。

2.2 干部害虫

干部害虫主要有鞘翅目的小蠢、天牛、吉丁虫、象甲,有鳞翅目的木蠢蛾、透翅峨和膜翅目的树蜂等。除成虫期生活外,这些害虫的卵、幼虫、蛹等均在树皮下、树干裂缝中或木质部内隐蔽生活。

2.3 枝梢害虫

一是钻蛀害虫,即蛀食林木枝梢的昆虫。有鳞翅目的螟蛾类、卷蛾类和鞘翅目的象甲类、天牛等。它们影响主梢生长或主干形成,或使主干扭曲、顶梢丛生,从而降低木材的利用价值,甚至引起整株枯死。二是刺吸害虫。如同翅目的蚜虫、粉虱、木虱、叶蝉等,其若虫和成虫均以刺吸树木汁液为生,可引起枝叶萎缩和枯黄,或形成瘦瘤,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枯死。

2.4 叶部害虫

叶部害虫种类繁多,主要有鳞翅目的枯叶蛾、毒蛾、尺蛾、舟蛾、袋蛾、刺蛾、潜叶蛾、卷蛾、斑蛾,有鞘翅目的叶甲,有膜翅目中的叶蜂,还有直翅目中的竹蝗等,其中枯叶蛾科的松毛虫历来是鲁中地区松林的重要害虫。大多数食叶害虫生活,生殖力强,受气候、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显著,近老熟时幼虫食量剧增,因而在发生数量上带有明显的暴发性或周期性,迁移扩散速度快、范围广,林木健康与否都能受害,林木叶片被吃光后常导致小蠢、天牛等干部害虫大量发生。

2.5 果实种子害虫

果实种子害虫有鳞翅目的螟蛾、卷蛾、麦蛾,举肢蛾,有鞘翅目的象虫,还有膜翅目的小蜂、叶蜂和双翅目的花蝇、瘦蚊等。这些害虫大多在寄主花期或幼果期产卵,随果实的生长而逐渐发育,取食果轴、种鳞和果仁等不同部位,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发生严重地区常导致种子连年失收。

3 森林病害类型与诊断

3.1 病害类型

森林病害的种类很多,由寄生性生物所致的病害具有传染性,称侵染性病害;由不良的非生物因素所致的病害无传染性,称非侵染性病害。引起林木病害的生物主要有病毒、类菌原体、细菌、真菌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其中真菌所致病害种类最多,约占森林病害的80%以上,森林的许多毁灭性病害都是真菌引起的;细菌对森林的危害远比真菌轻,已知的严重细菌性林木病害有细菌性溃疡病、青枯病等少数几种;病毒主要侵害阔叶树种,引起花叶病和枯斑,但很少危害裸子植物。

3.2 病害诊断

对于森林中的常见害虫,森林病虫害专家根据国内外资料和实践观察编写了大量的害虫检索表,如主要蛀干害虫幼虫类别检索表,从而为森林病害的诊断提供了帮助。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温度、湿度、光照、林木的生育阶段、天敌种类以及人类活动等。一般来说,根据症状可以确定植物是否生病,并且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是病害的症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种寄生病原物在不同的植物上,或者在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或者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都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相反,不同的寄生病原物也可能引起相同的症状。因此,仅根据症状做出诊断并不完全可靠,必须进一步分析发病的原因和鉴定病原物,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4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4.1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将观察材料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林木生长发育状况结合起来,从而正确推断出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市、县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在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4.2 以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

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和生态总体入手,首先从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和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而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其次,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因此,要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

4.3 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关系。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这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已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和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学防治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如泡桐根颈打孔注药内吸防治大袋蛾,菊酯类农药毒笔、毒绳触杀松毛虫以及氧化乐果等涂环内吸防治松毛虫、松干蚧等,这些方法既能杀虫又能保护天敌。

总之,在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张执中等.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3]陈昌洁.松毛虫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4]张星饶.森林病理学研究的生态数学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5]崔彦海,杨彦龙,刘国新等.森林病虫防治策略与方法[J].吉林农业,2010(7):150,161.

[6]吴小芹.大气污染对森林昆虫的影响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4(3):36-42.

[7]杨培峰,刘云计.浅谈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J].内蒙古林业,2004(12):34.

篇2

关键词:多源图像;融合技术;棉花;病虫害;识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TP391.43;S4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555-03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事农业劳作的劳动力总数急剧减少,农业生产与加工的逐步自动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从传统的根据农业部的病虫害监测调查规范进行调查,通过人工调查、人工记录,到微小昆虫自动计数技术、昆虫诱捕自动记录装置来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监测,这些信息收集和数据管理都存在劳动量大、效率低、数据误差大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像融合技术在军事、气象、医学、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如何将图像融合技术应用在农作物病虫害中是极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1 棉花病虫害诊断技术研究意义及发展趋势

棉花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一直在中国和湖北省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品种、栽培制度、生态环境等变化及棉花生长环境日益恶化,病虫害有不断加重趋势。危害棉花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黑斑病、枯萎病、黄萎病等,炭疽病在长江流域棉区的发生尤为严重,一般苗期发病率为20%~70%,严重时可达90%;黑斑病在阴湿多雨年份往往猖獗流行,给棉花生产造成毁灭性灾害;而枯萎病在棉区一直发生较多,死苗严重,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方面;自上世纪80年代末枯萎病得到控制后,黄萎病上升为棉花第一病害。目前黄萎病发病面积达到全国棉田面积的50%以上,发病后棉苗减产30%~70%,有的甚至绝产,而且严重影响棉花品质。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棉花病虫害有效防治及控制已迫在眉睫。

1.1 棉花病虫害诊断技术的研究意义

在进行植物保护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各类方法中,化学防治是投入少、见效快、收效大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针对在大生态区域内可能暴发成灾的重要病虫草害,化学防治迄今仍是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一般可以挽回15%~30%的农作物产量损失。使用农药(各种杀菌剂、除草剂等)进行化学防治在世界各国一直占主导地位,它投入较少,防治迅速,特别是当大面积、暴发性病害发生时,只有化学防治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样,在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化学防治仍然是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对棉花危害的最后一道把关防治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这些农药会通过空气、水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又由于棉花病虫害症状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农业生产者受个体素质和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正确合理地判断病情,导致滥用农药、化肥等引起更大的危害;此外,由于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在减少,由劳动力不足带来的农业减产问题已日趋严重。所以,精确作物病虫害管理和机械化变量施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势在必行。为实现精确的棉花病虫害管理和变量施药,首先要能够准确地识别棉花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程度。传统的方法主要依靠生产者或专家经验来判断病虫害原因及其危害程度,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很难做到对病虫害做出精确定量分析和判断,因而容易造成不合理的病虫害防治,也对生产管理者的农技水平要求较高。一些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虽然能识别诊断棉花病虫害,但是过程复杂,不能进行实时处理。随着信息技术、光谱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使基于生物信息的作物病虫害智能识别诊断成为可能。通过多源图像融合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取棉花病虫害信息,对已发生病虫害的棉花区域根据病虫害程度实行定量喷施农药。这样既可大量节省农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同时大幅度减轻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棉花病虫害防治水平。研究多源图像融合技术对农作物病虫害诊断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经济价值。

1.2 棉花病虫害诊断技术发展趋势

纵观近几年国内对作物病虫害智能识别诊断的研究,目前对棉花作物病虫害识别诊断主要集中在以专家系统为代表的智能化信息技术和光谱技术上,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棉花作物病虫害识别的研究报道较少[1,2],而结合光谱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研究的则未见报道。目标的高分辨率和高识别率是对获取目标信息的基本要求,仅仅利用可见光范围或在近红外范围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作物病虫害识别诊断,其单一光谱不足以准确、全面反映作物病虫害的差异,还需利用其他生物信息对其补充和加强,以达到全面地反映作物病虫害的差异[3]。

为了实现对低探测性目标的探测和识别,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的目标探测系统,而由多源传感器组成的光电成像系统是最为常见的目标探测系统。图像融合就是利用各种成像传感器得到的同一目标或同一场景的图像,综合这些不同图像的冗余信息和互补信息,以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图像描述。为此,针对湖北省主要经济作物棉花,综合利用光谱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及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基于多源图像信息(可见光和近红外视觉图像信息)融合棉花病害(炭疽病和黑斑病)识别诊断技术。深入研究作物在不同病虫害危害下的反射光谱特性及变化规律,确定光谱敏感波段及其特征表现,提取可以有效表征作物不同病虫害条件、不同危害程度下的计算机视觉图像的灰度、纹理、形态特征信息和近地光谱特征信息,探索基于多传感信息融合的病虫害识别诊断方法,构建病虫害智能识别系统,为精确作物病虫害管理和机械化变量施药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2 多源图像融合技术

图像融合[4]是对多幅源自同一场景的图像进行综合,以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和易于机器识别为目的,产生比单一信息源更为精确、更完善、更可靠的图像。多源传感器图像是由成像机理不同的多种传感器获得的图像。由于每种成像传感器都是为了适应某些特定的环境和使用范围而设计的,具有不同成像机理的多种传感器获得的图像之间存在信息的冗余性和互补性,通过对其进行融合,能够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图像信息的利用率。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采集图像数据的手段不断完善,出现了各种新图像获取技术。如今图像融合技术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遥感、计算机视觉以及军事等领域[5]。利用图像融合技术可以准确地获取检测数据,如在医学图像分析中的超声成像、核磁共振、计算机层析、血液细胞自动分类计数、癌细胞识别等极大地提高了准确率[6,7];图像融合技术在遥感雷达卫星的发展后,已成为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的重要研究热点,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地形测绘等[8]。图像融合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目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农产品的无损检测和农作物生长态势及产量评估方面。如采用互信息最佳阈值迭代优化分割法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图像进行融合来对番茄成熟度进行无损检测研究[9];通过加权平均融合法对红外和可见光图像实现对苹果进行无损检测研究[10];采用蚁群算法的模糊C均值聚类图像分割算法的图像融合技术对作物几何参数进行测量。

多源传感器图像融合系统一般有3种类型: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

2.1 像素级图像融合

像素级图像融合是通过对源图像进行预处理和空间配准,对处理后的图像采取适当的算法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图像后再进行显示和后续处理。简单的像素级融合方法主要有:像素灰度值平均或加权平均,像素灰度值选大,像素灰度值选小。简单的像素级融合方法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但应用范围有限,融合结果不理想。故现在的融合方法多采用基于对源图像的多尺度分解。这种分解方法是一种多尺度、多分辨率的图像融合方法,是在不同尺度、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分解层上分别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方法能明显改进融合效果[11]。

2.2 特征级图像融合

特征级图像融合是从不同的成像传感器所获得的同一对象图像中提取一些特征,产生特征矢量,然后对这些特征矢量进行融合。特征级图像融合是中间层的图像融合,精度一般。其融合方法有基于假设前提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和基于知识的方法。

2.3 决策级图像融合

决策级图像融合是最高层次的融合,是首先依据每一个成像传感器所获得的同一对象图像各自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识别和判决后,做出独立的决策,然后将这些独立的决策综合起来,给出最终决策。决策级图像融合适合于多类不同传感器图像的融合,但融合结果精度较差。其融合方法有多重逻辑推理方法、统计方法、信息论方法等都可用于决策层的图像融合。

特征级图像融合和决策级图像融合方法通常应用于某些特殊场合,像素级图像融合的应用更普及,融合所得图像更有利于人眼的判读、欣赏和机器识别。对于已经配准好的图像,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不需要显式地提取图像特征,在速度和鲁棒性上有明显优势。为此采取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图像进行融合处理,使其符合人类视觉特征,融合结果更有利于对图像作进一步分析、理解和识别。

3 多源图像融合技术对棉花病虫害诊断的方法

1)在特定栽培条件下,培育不同棉花病虫害的试验样本及正常的对比样本。

2)对棉花病虫害样品的叶片和冠层进行光谱分析。利用便捷式光谱仪测量叶片和冠层的光谱,寻找棉花病虫害种类的敏感光谱波段及其反射率特征,分析不同病虫害种类和病虫害程度的敏感光谱波段反射率特征的变化规律。

3)根据光谱分析结果,构建多源图像计算机视觉采集系统,采集棉花作物样本多光谱图像,用VC或MATLAB编写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特征提取。

4)对所获取的特征应用模糊特征优选、主成分分析(PCA)和独立分量分析(ICA)进行优化组合和筛选,通过各种统计方法寻求作物病症与特征对应关系。建立图像特征与病种、病虫害程度的关系模型,利用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棉花病虫害种类及程度的模式识别检测试验[12]。

4 展望

棉花是中国和湖北省主要的经济作物,长期以来棉田病虫害对棉花生产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对棉花病虫害防治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对棉花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各种方法中,传统的方法是依靠人们的经验确认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区域、种类和发生程度等,且是进行手工或机械喷洒农药,这不仅劳动效率低,劳动成本高,而且常规施药技术会带来农药利用率低下、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药在作物及其产品中的残留导致对人类的危害等。所以,结合光谱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展棉花病虫害的识别诊断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小燕,史 岩,李道亮,等.棉花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5,22(1):9-11.

[2] 严智燕,廖桂平,高必达.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 415-417.

[3] YUTAKA S,TSUGUO O.Automatic diagnosis of plant disease recognition between healthy and diseased leaf[J].农业机械学会杂志,1999,61(2):119-126.

[4] 何 友,王国宏,陆大金,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5] 王 宏,敬忠良,李建勋.多分辨率图像融合的研究与进展[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21(1):145-151.

[6] ZHENG Y F, ESSOCK E A, HANSEN B C.Advanced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fusion algorithm and its optimization by using the metric of image quality index[J].Optical Engineering,2005,44(3):1-12.

[7] 李秋华.基于红外图像信息融合的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

[8] 吉 微.多源气象卫星图像融合技术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

[9] 李明喜.基于多源图像融合的收获目标准确定位研究[D].江苏镇江:江苏大学,2008.

[10] 杨万利,沈明霞,严 君.红外图像处理技术在苹果早期淤伤检测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1):149-152.

篇3

付建新安阳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农业病害虫的防治环节尤为重要。目前主要是采用化学农药来抑制农业病虫害的频发,虽然具有快速、高效、使用灵活等优点,但是随着化学药剂的增加和盲目大量的施用,致使农业害虫的抗药性提高,施药次数增多,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药的效能降低,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使自然控制虫害能力减弱;由此产生残毒,污染环境,使多种鸟类、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此外,还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等。

要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必须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来治理农业病虫害。无论是从生态角度还是经济角度,这都被认为是最有吸引力的方法。

一、农业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农业病虫害发生潜在危害性大,传播广泛,各种农作物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各种材料可能带来不同的病虫害,一旦这些病虫害在某地区发生为害后,就有可能传播到其他不同地区、不同的作物上,给这些病虫害传播到大范围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由于虫害病害种类多样,一般虫害、病害发生多是多种害虫、多种病原物共同侵染为害所致,症状复杂,给诊断和防治带来了困难。

二、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内容

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在病虫害预测、诊断以及调查危害的实际情况、分析发生流行的条件和规律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通盘考虑,将植物检疫、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防治手段和措施加以优化组合和协调运用,探求一种综合防治方法,充分把握农作物生长的生理时期和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时期,经济、有效地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昆虫学家马世骏这样定义:“综合防治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态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产的目的”。

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包含着生态学、经济学、环境与资源保护学等多个学科视角的理论思想。从生态学视角看,农业的高产稳产必须建立在植物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司的协调基础上,从而建立或保持最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不断促进和培养环境资源。从经济学视角看,要充分重视自然控制因素,有计划、灵活地选用必要的防治措施,讲求实效,降低生产成本,把害虫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从环境与资源保护学视角看,根据环境保护原则,科学地选择和使用农药,尽量减少农业生态系统以至整个生物圈的有害副作用,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注意问题

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是从农业生产的全局或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创造抑制病害发生危害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存在繁殖的条件,因地制宜,优化协调各种防治措施进行病虫害治理。

因此,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充分利用自然天敌,可通过人工繁殖、引进、移植天敌等技术进行生物防治。第二,要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做好田间及时排灌和清理工作,可提高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有效控制病原生物的侵染。第三,要把握最佳时期防治,同时强化预警和监测机制。第四,科学使用生物制剂,研发高效、低毒、低残毒生物农药。第五,合理运用转基因技术,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发生。

四、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法律思考

现行法律政策的缺失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涉及政策法律较多的就是植物检疫防治。植物检疫防治方法也称为法规防治方法。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首部以动植物检疫为主题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实施条例》,规定了检疫职权问题、检疫措施和法律责任等具体问题,还颁布了若干具体的办法和名录,出台了与国内动植物检疫直接相关的众多规范性文件,其中最具约束力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对疫情的预防、产品的检疫和紧急防治等制度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然而与很多国家诸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相比,我国的立法起步晚且不完备,国外的动植物检疫立法较早,在实践操作中又附之配套法规、检疫规程,这些都值得我国进行学习和借鉴。

此外,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只要求“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和“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没有对污染防治的具体监管、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各项措施作出详细规定,有待于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存在着法律效力不强、条例内容滞后等问题,呼吁《农药法》的正式出台。

篇4

关键词:花椰菜;病害;数值诊断

花椰菜病害数值诊断法是在收集大量相关花椰菜病害书籍、专著的基础上,根据每种病害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再按照病害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排序,并对各种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条件以及防治方法进行整理总结,最后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和灰色系统理论,将病害症状信息用隶属度或灰度量化为诊断指数,在诊断中用模糊识别法进行比较鉴别,经简单加减运算求和,以和值最大者为诊断结论。此法具有内容详尽、通俗易懂、方法简便快速等优点,经回顾性验证、考核性验证及双盲试验等多种方式检验,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适用于广大菜农、基层农业人员和农业大专院校的学生以及其他园艺技术人员。数值诊断法是蔬菜病理诊断学与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信息论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蔬菜病害诊断方法,有利于推进植物病害诊断的现代化。

1 试验过程与方法

1.1 研制过程

①确定花椰菜病害的数目及名称 由于花椰菜病害数目很大,而且种类繁多,从查阅的资料中收集所有的侵染性病害,按病害出现频率的高低进行排序并分别编号。最终确定了细菌、真菌、病毒三大类中的20种花椰菜的病害作为研究重点。

②建立病害的“综合卡” 将每种病害所涉及的名称、俗称、病原的名称和拉丁文学名、病害的主要症状,以及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等全部列出,再依次进行补充,将20种病害全部列出。

③建立症状水平项目表 将20种病害的症状逐条列出,包括病害的初期症状、中期症状和偶发症状。

④建立症状水平频数表 在症状水平项目表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按每个病害每个症状在诊断中的定义不同进行综合评定,即症状在相应花椰菜上为害的重要程度和该病的普遍性,算出20种病害每条症状的频数,并依次给每条症状标出相应频数分值,并建立症状水平频数表。

⑤建立分数“矩阵表” 利用坐标纸,依据前述1,2项,将20种花椰菜病害的各项症状的频数制成分数矩阵表。

依据前述1项和2项中列出的病害序号和完成的病害的“综合卡”,在坐标纸最左端按顺序列出病名、序号及每个病的症状,按幼苗期、成株期等几个时期,每一时期再按叶、茎、根、花球等顺序将相应病害逐条列出,力求将病害全部列出,没有遗漏。

在每个病害的每条症状和相应病名的交叉处,按该条症状是否在每本书中出现,如出现,即划勾,将20种病害的每条症状全部划完,最后运用“主观贝叶斯评分法”,在每条症状后,依据4项中水平频数表和专家教授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标出分值,从而建立分数矩阵表。

⑥建立病组 有些病害在某个发病阶段会出现相似的症状,在判断中容易混淆,遇到这类问题便选择具有相似症状的病害放在一个组内进行鉴别、比较、诊断,并以此项相似症状作为病组名称,即建立病组比较诊断卡。

⑦建立病组病害数值诊断卡 a.制作数值诊断卡。数值诊断卡和前述第5项中所作分数矩阵表相似,表左端为症状栏,表上端为病名序号和病害名称,表末有总计量值栏。b.病名排序。将每个病组中的病害按病名序号从左至右,由小至大依次排列,填入诊断卡上端的序号和相应的病名栏。c.鉴别症状的选择。依据病组内病名排列顺序,先将序号最小的病害的症状从分数矩阵表中全部找出,然后逐条填入数值诊断卡左端的症状栏内,并在每条症状与病名交叉处填入分值,此病害填完后再依次填第二个病害的症状,依次类推,直至将所有病害的症状和分值全部填完为止。d.计算总计量值。将病组中每个病害的全部症状的分值相加,其和值即为总计量值,填入诊断卡最后的总计量值栏内。e.有关“防治方法”的说明。防治方法均按病名序号依序写在防治篇节中,待利用病害数值诊断卡诊断出病害名称后,即可按照病名序号到防治篇节中去查找防治方法,而后应用到生产中。

1.2 试验方法

使用本数值诊断卡对花椰菜病害进行诊断的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以症找组,以卡诊病,以病求治。

①以症找组 依照花椰菜病害表现的症状,到第一节中查找病组。选准病组是正确进行花椰菜病害诊断的第一步。选病组的5条原则是:a.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以主要症状选择病组;b.多数病株的症状与少数病株的症状,以多数病株的症状选择病组;c.发病早期症状与中、晚期症状,以中、晚期症状选择病组;d.固有症状与偶发症状,以固有症状选择病组;e.特殊症状与一般症状,以特殊症状选择病组。

②以卡诊病 a.找准病组后,到第三节中找到该组数值诊断卡。b.首先对病组第一病症进行诊断,即对诊断卡左端第一、第二… 症状进行检查,直至将该病的全部症状检查完。病株有哪项症状就在哪项症状上做一标记,没有的症状就略过,最后将所有标记的症状分值相加求和,记录下这个和值,并用此和值减去总计量值,记录结果。c.第一号病害诊断完后,再按上述方法依次对病组中的第二、第三号病害分别进行诊断,并分别记录和值及差值。d.比较各个病害和值、差值大小,以差值大的病名作为暂时诊断的病名。e.多进病组减少误诊。如果有2个病害初次诊断计量值相近,可以在病株上再选其他1,2个或多个症状分别进入其他病组,各病组仍按上述方法进行诊断。如果进入3个病组后,有2个病组诊断结果相同,即可把这个相同的病名作为诊断病害名称。f.多次诊断减少误诊。经初次诊断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诊断.g.查找防治方法。根据诊断的病名,依其序号在防治节中查找防治方法。

③以病求治 用此诊断卡诊断花椰菜病害除上述方法外,如果读者拥有花椰菜病害知识,看到病株症状后,即可确定发生的是哪种病,那么可以按照自己认为的病害名到第二节“花椰菜常见病名称、序号及所在病组”中找到相应的病名,再根据该病所在病组序号,到其所在病组进行核对检查症状,计算分值,具体方法同上。

有2种情况,应按下述方法处理:a.在一个病组中若有两个病最后所得差值相等时,则需再选择其他症状进入其他病组进行诊断。b.若对初步诊断的结果有疑问,可以再另找一个主要症状进入另外一个病组,若结论相同疑问应消除;若两组结论不同,应再选第三个主要症状进入相应病组,作进一步验证。通常只要症状选择准确,一次就可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回顾性验证

用原始的主要参考资料上记载的病例对数值诊断卡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即根据资料上记载的某种病害的部分症状,利用数值诊断卡进行诊断,以验证此诊断卡的可用性。

从表1可见回顾性验证共计120例,有115例与原结论符合,符合率为95.83%。

2.2 考核性验证

用未在编制诊断卡中使用过的资料上刊载的病例来验证。

从表1可见,考核性验证共计56例,有53例与结论符合,符合率为94.64%。

2.3 双盲测验

请两种人作此测验,一种是不懂花卉病理学知识的学生利用此诊断卡诊病,另一种是有多年经验的病害专家凭经验诊病。

从表2可以看出,应用诊断卡诊病符合率为95.65%,专家凭经验诊病符合率为71.25%。

3 结论

①花椰菜常见病害数值诊断卡的诊断方法简便易学,凡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会做加减法的人,用几天的时间就可以掌握,并用于花椰菜病害诊断,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②数值诊断卡的准确率高,可以准确地用于指导花椰菜生产,防治病害,且不需任何特殊仪器。所以“花椰菜常见病害数值诊断卡”便于推广使用,有利于提高花椰菜的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信,赵国防,王琦,等.植物病害数学诊断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5-17.

[2] 赵国防,陈德芬,赵大顺,等.植物病害数值诊断概述[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1,8(3):45-48.

[3] 王就光.蔬菜病理学(华中农业大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8:80-106.

[4] 侯明生,黄俊斌.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67-389.

[5] 王久兴.图解蔬菜病虫害防治(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5-79.

[6] 朱国念,曹若彬,刘树生.蔬菜病虫草害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67-86.

[7] 宋元林,孙庆才,徐明涛,等.新编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31-52.

[8] 夏生广.蔬菜病虫害防治原色生态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03-126.

[9] 王就光.彩图蔬菜病害诊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6-68.

[10] 翁祖信,剧正理,钱洪.蔬菜248种病虫害防治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01-123.

[11] 房德纯,蒋玉文.新编蔬菜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5-17.

[12] 林彦茹.叶菜类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4-27.

[13] 祝树德,黄奔立,童蕴慧.名品蔬菜病虫害原色图谱[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5.

[14] 房德纯,关万鹏,蒋玉文,等.白菜甘蓝类蔬菜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4-45.

[15] 李宝栋,冯东昕.白菜甘蓝病虫害防治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7:28-49.

[16] 房德纯,蒋玉文,关天舒,等.白菜甘蓝类蔬菜病虫害诊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3-36.

[17] 张宝棣.蔬菜病虫害原色图谱[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15-28.

[18] 王久兴,贺桂欣.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谱-白菜甘蓝类分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77-90.

[19] 李志,刘万代,景延秋.农作物病害及其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45-157.

[20] 陆家云.植物病害诊断.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415-417.

[21] 赵国防,陈德芬,赵大顺,等.植物病害数值诊断概述[J].天津农学院学报,1998,5(4):35-37.

[22] 赵国防,陈德芬.植物病害数值诊断概述(一)[J].天津农业科学,1998,4(3):16-18.

[23] 赖传雅,袁高庆.农业植物病理学(华南农业大学本)[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79-302.

[24] Al-Kaff N S, Turner D S, Covey S N. Multiple pathogenic factors influence aphid transmission of cauliflower mosaic virus from infected pla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997, 103(1): 65-71.

Research on Quantitative Diagnostics of Cauliflower Disease

LIU Lili, YAO Xingwei, WEN Zhenghua, SHAN Xiaozheng

( Tianjin Kerun Vegetable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300384 )

篇5

关键词:景东县;农作物;烤烟;预测;防治

中图分类号:S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34-1

景东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烤烟是云南省景东县的重要农作物,也是云南省景东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全县有11个乡(镇)、120个村、880个组、12311户(合同户数5727户)种植烤烟,种植面积达69637亩,收购烟叶216019.32担,其中合同数205000担,丰产烟叶11019.338担(含级外烟叶)。实现烟农总收入达16272.96万元。随着景东县烟叶产业的快速发展,病虫害问题也日益严峻,如何有效预测和防治烟叶病虫害问题,是景东烤烟种植的丰收和促进景东县烟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景东县烟叶病虫害预测现状

目前,全县主要有景东县植保站和景东县烟草公司两个测报点,各测报点都有较先进的监控及通讯设施,可及时发现并传递测报信息。并根据测报信息及时提出防治的措施。病虫害情况由测报人员传真至县公司,再由县公司下报至各烟叶开发点,各开发点以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到烟农,使病虫害防治措施得到了落实。各开发点建立了烟叶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户籍档案,由培植员对各个烟农的烟草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记载,让烟农填写反馈意见,及时反馈落实情况。

二、景东县烟叶病虫害治理现状

烟叶病虫害对烟叶的质量和产量存在较大影响,因此,景东县各级政府及烟草相关部门为预防烟叶病虫害都投入了很多精力物力。目前,景东县对烟叶病虫害常用的防治方法有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方法,效果最为直接,但化学药剂在清除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部分有益生物,因此对烟田整体生态系统也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并且也存在如农药残留等一些难以解决和回避的环境与社会问题,所以要寻找一种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理方法。

三、景东县未来烟叶病虫害防治要点

烟叶病虫害防治需要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从烟田的整体生态系统考虑,综合考虑防治措施,才会把烟叶病虫害对烟叶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一)构建更为科学和先进的预测体系

要有效预测病虫害,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更为科学和先进的预测监控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预测准确性,可从以下两点改进:

1.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简称3S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在其它领域已经广泛应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烟草病虫害预测和防治也可以借鉴其它行业,利用3S技术建设监测体系,结合各测报站点的监测情况,对烟叶病虫害情况实施动态监控,实时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并作出科学预测,科学防治,以减少病虫害对烟叶造成的影响,增加烟农的经济收入,提高烟叶的质量。

2.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病虫害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烟草病虫害的诊断和预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基层测报人员要有丰富的病虫害知识和丰富的大田生产经验,辨别出病虫害情况后要及时通报。因此不断提高基层测报员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网络、通讯等现代科技成果,利用人工判断和病害测定仪等先进仪器,可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快速准确辨别烟草病虫害的类型、范围,并及时通报交流,为科学预测和防治烟叶病虫害提供依据。

(二)采用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理措施

1.采用抗病品种,采用消毒包衣种子。近几年景东县烟叶主栽品种以K326为主,占到栽培面积的近80%,现在在K326的基础上,开发出KRK26。生产中应并注意品种的更新,避免长时间使用单一品种。种子要全部使用烟叶基地生产的经过严格消毒处理得包衣种。

2.加强大田管理。烟叶生产中要做到合理轮作,景东县较适合烟稻轮作;推广漂浮育苗,优苗壮苗,壮苗可缩短缓苗期,提高烟叶抗病性;适时移栽、合理施肥,加强水肥管理、及时清除烟田间病残植株,严格按照生产规程进行大田管理。

3.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具有环保、生态和安全等优点,在烟叶生产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2008年7月25日,采用黑光灯诱虫的方法诱捕害虫达2万只以上,效果明显,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防治成本,在害虫大发生时诱虫效果会更好。烟田中安装频振式杀虫灯不但能对主要害虫有一定的控制效果,而且诱虫结果能较准确的反映出害虫田间消长情况,其成本为化学防治成本的23.9%并且在减少农药施用而使环境得到保护得意义更为长远。

4.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害虫天敌,在没有达到防治指标情况下,尽量不防治,允许部分害虫存在,有利于其繁殖。比如释放赤眼蜂是防治烟青虫的好方法,可在产卵盛期开始放蜂,至卵高峰下降后止,每三天放一次,放蜂30万-45万头/h,连续3次,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5.化学防治。生产中以化学防治为辅,严格控制农药施用,做到施药时间、方法和种类“三统一”,不断优化传统农药产品的种类,选择更为安全有效的农药产品。烟叶生产中所需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农药均由县公司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在病虫害预测的基础上,按需要及时配给,组织烟农统一配药、统一施药,做到科学用药、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王刚.我国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进展与展望[J].中国烟草科学,2004,(1).

[2]刘家成,韦永保,刘明熙.农作物病虫害总体预报和总体化防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

篇6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害;防治

Abstract: The wide variety of garden plant diseases, a variety of different diseases have different causes, the occurrence of conditions and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methods are not the same. Therefore, the correct diagnosis of disease is a disease of garden plants for the reasonable control of the premise, if the diagnostic error occurs, control measure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a deviation, not only does not work, but there may be delays and aggravate the condition, resulting in greater losses.Key words: landscape plants; disease; prevention

TU986.3

一、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1.现场观察法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场观察病害的发生与周围的地形、地势、土壤、气象、栽培、农药、以及附近的废气、废水、废渣、烟尘等关系。观察病害的分布情况,是大面积均匀分布还是小面积点片分散分布,是否有发病中心等。一般来说,非侵染性病害为大面积均匀分布,无发病中心;侵染性病害为点片的分散分布,有发病中心。根据现场的观察情况,初步判定是非侵染性病变还是侵染性病变。若是非侵染性病变,再用化学诊断法,做进一步确诊;若是侵染性病害仍需用症状鉴别、病原鉴定等方法再做进一步的确诊。

2.症状鉴别法

一般来说每种植物病害都有特异的症状。因此,通过症状可以鉴别植物的病害。这是一种简单常用的病害鉴定方法。症状鉴别法可用肉眼和显微镜进行观察病变的病症和病状。非侵染性病害无病症,侵染性病害病害和病症都明显。但是病毒病害也无病症,易于非侵染性病害相混淆,因此,尚需做嫁接传毒和昆虫传播等试验,加以诊断区别。

3.病原鉴定法

植物病害的症状有“同症异原”和“同原异症”的现象。例如丛枝病症状可由真菌引起,也可由类菌质体引起。黄单杆菌能引起植物叶斑病,也能引起萎蔫病。因此,病状鉴别不是唯一可靠的方法,有的还需做病原鉴定。病原鉴定的方法一般挑取病组织或做徒手切片进行显微镜检查病原物种类。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物,侵染性病害可检查到病原物。真菌病害可检查出真菌丝、孢子和子实体;细菌性病害可检查出菌脓;线虫病害可看见其形态;病毒病害在电镜下可见病毒颗粒;有的病毒病害在显微镜下可见其内含体。

4.柯氏证病律

通常用显微镜检查病原物,往往混杂有许多腐生性杂菌,影响了镜检的准确性。为此,有的尚需做人工诱发试验。首先将病原部的病原物进行分离培养,并接种于同种健康的植物上,观察是否发生相同的病害症状。然后,再从发病部位分离出相同的病原物,这样就证明了引起病害发生的真实病原物。这种检验方法成为柯氏证病律。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此法得到结果,但有时即使是该病原,也可能接种不成功,因此,还涉及到其它一些因素,如复合侵染问题等。

5.化学诊断法

化学诊断法一般用于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通过症状和病原的诊断,初步确诊为非侵染性病害后,再经过分析植物组织和土壤中的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以确定缺素病的性质,然后,用所缺的元素盐类进行喷洒、注射和灌根等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病株是否恢复健康,以验证诊断的正确与否。此外,物理和血清等方法也可以用来做某些植物病害的诊断。

二、园林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

1.苗木检疫

一些病虫害分布范围较窄,仅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但这些病虫害可以随苗木的种子、用作繁殖材料的插条或根、原木以及其他园林产品的远距离运输传播到新区,扩大其危害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或地区间的人员往来和产品交流日趋频繁,增加了危险性病虫害传播的机会。因此,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检疫法规,在机场、港口和车站等商品进出口的门户抓好苗木病虫害进、出口检疫,在国内抓好苗木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防患于未然,是控制危险性病虫害扩大蔓延的重要措施。

2.园艺技术

园艺措施是防治病虫鼠害的根本措施,应贯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主要措施有:

(1)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树种。不同树种间、同一树种不同品种间对各种病虫害的抗性均有差异。一个品种如果仅具备速生、丰产特性,而不抗病虫害,则很难在生产中得以推广。

(2)按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树种和密度。

(3)营造混交林,避免树种单一化。

(4)用无病虫害的壮苗造林。

(5)采取中耕、除草、施肥、灌水和修枝等措施加强对中幼龄林的管理,促进植物生长。

(6)及时清除系统中的病虫木,改善卫生条件。

(7)严禁乱砍滥伐,促进多层次的植被生长。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使植物生长健壮,抗病虫能力增强,各种天敌昆虫、有益微生物和鸟类等天敌明显增加,从而提高了整个植物系统对病虫害的控制能力;园艺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减少了病原物和害虫的种群数量。

3.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防治园林病虫害具有节省能源、防治成本较低、不污染环境、可以持久发挥控制效果等优点。近十年来,生物防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值得大力提倡。

(1)微生物制剂。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昆虫病毒等。我国每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面积较大。

(2)天敌昆虫。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赤眼蜂、肿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蒙古光瓢虫、异色瓢虫等。除人工释放外,在生产中应注意保护人工林的生态环境,为天敌的繁殖创造条件,从而提高自然界各种天敌昆虫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3)益鸟。在杨树人工林中利用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大山雀、啄木鸟和灰喜雀等益鸟,可以明显降低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密度。据观察,一对啄木鸟可控制20~30hm2杨树林中的光肩星天牛。猫头鹰对林鼠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4)性外激素的应用。70年代以来,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开始用于一些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我国应用白杨透翅蛾性信息素、舞毒蛾信息素制作的诱捕器,捕杀杨透翅蛾和舞毒蛾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4.化学防治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病虫害大发生和消灭虫源基地的主要措施。我国化学防治面积占整个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的70%左右。在搞好预测预报的前提下,正确使用农药适时进行防治,一般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国内常用的杀虫剂有爱福丁、吡虫啉、锐劲特、灭幼脲等;杀菌剂有百菌清、多菌灵、粉锈宁、托布津。主要施药方法有喷雾、喷粉、熏蒸、拌种、放烟等。近年来飞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防治效果,节省了劳力,降低了成本。在生产中还开发了在树干上用毒笔涂环,捆扎毒绳或药纸带,往蛀孔中插毒签或塞药片,注射药液,撒毒土或毒饵等简便易行的施药方法,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毒性较低的农药,如杀虫脒、苯来特、托布津、溴氰菊酯等部分依靠进口。由于药价偏高,飞机防治费用不断上涨,地面喷雾防治喷雾器射程不够,影响了防治效果。一些地方长期单一使用溴氰菊酯,害虫出现了抗药性,影响了化学防治工作的进展。

杀菌剂可分为铲除剂、保护剂和内吸剂。铲除剂直接可杀死病原物,如五氯酚、甲醛等。保护剂可直接施于植物体,保护植物不受侵害,如低浓度的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有机硫、有机磷、有机氯等。内吸剂是指被植物吸入体内,起抑制病原物扩展的药剂,如托布津、多菌灵、苯莱特等。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包括土壤消毒、种实消毒和喷洒植株等。

5.物理防治

在生产上可利用一些害虫的成虫对灯光的趋性,设置黑光灯或高压灭虫灯诱杀成虫。还可采取超声波、热处理、射线照射等方法处理种子和插条,消灭病原物或害虫,如47~51℃温水浸泡桐种根1小时,可防治泡桐丛枝病。我国北方利用松毛虫下树越冬习性,在松毛虫春季上树前在树干上扎上塑料带,可阻止越冬幼虫上树,减轻其危害。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植物保护;实践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21-04

《植物保护》是高职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支撑植物生产与管理能力的一门核心课程。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1-3]。其基本任务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锻炼学生的探索进取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终达到综合能力的提高[4-7]。植物保护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对植物保护的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植物保护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植物保护职业素质,具备植保“四会”能力,即会识别诊断、会调查分析、会制定方案、会组织实施的植物医生。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构建了由实验室、校内基地、校外基地三级配套,并与职业技能鉴定对接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植保“四会”能力培养提供教学保障。

(一)植保实验室

植保实验室是植物保护课程实验实训、教师进行科研试验以及对外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实践场所。包括显微镜室、病虫标本室、病菌分离培养室、植保实训室、准备室共6间,使用面积406m2。经过多年建设,实验室设备完善,配备了显微投影仪、摄影生物显微镜、摄影实体显微镜、冰箱、干燥箱、培养箱、超净工作台、孢子捕捉仪、防治器械、杀虫灯等先进的教学仪器及标本采集用具,全部面向学生开放。每位学生配备一台生物显微镜和实体显微镜,3~4位学生使用一张大实验台,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实训内容,提交实验实训报告。充足的实验实训场所和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完全能够满足课程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100%。

病虫标本室存放和陈列各类植物病虫害盒装标本1000余件,浸渍标本2000余件,昆虫分类标本500余盒,昆虫玻片标本及病原切片标本500余片,标本建设每年都在及时更新。各类病虫挂图30余幅、数码图片200余张,农药品种100多种。这些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的储备,能够满足学生技能训练中“会识别诊断”、“会调查分析”及“会组织实施”相关项目的训练。

(二)校内实训基地及周边实训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植物组培中心、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及实训工场10多亩,常年种植各种农作物及园艺植物。校园绿树成荫,植物种类繁多,病虫害种类较多,便于开展现场教学和教学实习,实施调查与防治,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进行科研试验的重要实践场所。课余饭后,学生绕着校园走一圈,手中至少可以采集到50多种病虫害标本。校园周边农田、城市公共绿地等开放性的实践条件是本课程最大的资源优势,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而便利的实训条件。

(三)校外实训环境

1.依托“国家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培训平台,为课程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与环境。我院农学系于2010年11月批准为“国家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依托贵州省“阳光工程”农村青年创业培训及遵义市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平台,我系的专业教学与农业生产联系日益紧密。在多年为“三农”服务的基础上,课程组教师发挥专业优势,深入企业和生产一线,不仅指导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而且通过对外技术服务与合作,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也十分乐意为学生校外实训提供实训场所和指导,实现了校企双赢。本课程与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农业高新企业和农业专业户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涵盖农作物、果树、茶树、蔬菜、花卉、中药材、苗木和种子等生产方面的病虫诊断和防治问题。培训平台和农技服务既是教师学习、实践和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平台,又为本课程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与环境。

2.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融生产、科研、教学实习、科普教育于一体,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院农学系与贵州国豪种业、遵义绿地园林景观有限公司、遵义三阁园林有限责任公司、绥阳县佳鑫蔬菜专业合作社、遵义长丰肥料有限责任公司、遵义三农农资公司开展合作办学,公司为教学提供学生实习场地和部分顶岗实习。可开展植物病虫害普查、主要病虫害调查、标本采集制作、常用化学农药的配制与使用、防治器械的使用与维修、主要病虫害的识别诊断和防治实施等实践教学项目。我系学生的毕业实多是预就业性质的实习,缩短了实习与就业的距离,适应了社会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外基地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深入基地参加生产实践和“科技练兵”,参与生产单位病虫防治方案设计和实施。通过“真学+真做+顶岗”,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以及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显著提升。

(四)职业技能鉴定

学院设有国家247号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可为学生进行植保工、农艺工、花卉工、蔬菜工、果树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植物医生“四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初步入门、强化训练、独立运用”三个阶段,培养和增强学生病虫害防治实践技能,为学生双证书和多证书的获得奠定基础。中级植保工职业技能鉴定历年通过率98%以上。

二、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1.实践教学内容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对应植物医生的三个工作岗位“植物病虫害防治操作员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员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主管”,遵循生物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了三个递进式的教学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技能应用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每一教学模块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教学内容,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内容体系。

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对接病虫防治操作员进行岗位能力培养,训练学生对各种基础实验仪器和专业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能认识并独立操作、使用本专业范围内常用的器皿、器具及仪器设备;能利用昆虫附肢、附器及各虫态的特征鉴别害虫所属的类群;能依据症状类型及病原物的形态鉴别病害的类群;能进行真菌、细菌的分离培养,为病原鉴定、病害诊断服务。

篇8

(1.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430200;2.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武汉430223)

摘要:构建汉江中下游生态防护林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对于降低该区域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提高无公害防治率、灾害测报准确率、种苗产地检疫率和主要有害生物常发区监测覆盖率以及为汉江中下游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健康、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态防护林;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S43;S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3-0619-04

汉江中下游范围主要包括汉江流域自丹江口水库以下至汉江与长江交汇口河段干流与支流,包括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东西湖区、蔡甸区、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南漳县、谷城县、老河口市、宜城市、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孝南区、应城市、安陆市、汉川市、沙市区、荆州区等21个县(市、区)和太子山林管局。该地区现有林地面积890 231 hm2,森林蓄积量38 203446 m3,森林覆盖率23.5%;在现有森林资源中,马尾松面积161 034 hm2,杨树面积188 244 hm2,分别占该区域有林地面积的18.1%和21.1%。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森林自然防护和修复能力差,极易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是湖北省有害生物发生的重灾区和重点防护区域。加之相邻的宜昌、恩施是松材线虫的疫区,有害生物进入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危害性非常大,森防工作十分严峻。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起的水文变化,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一些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发生范围都将有所变化,增加了防治难度。因此,构建汉江中下游生态防护林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对于减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对汉江中下游地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该地区农业稳产高产,维持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汉江中下游生态防护林有害生物及防控体系现状

1.1汉江中下游生态防护林有害生物现状

目前,汉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有松材线虫、萧氏松茎象、松褐天牛、小蠹虫、鞭角华扁叶蜂、马尾松毛虫、橘大实蝇、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银杏大蚕蛾等。据统计,近几年该地区发生病虫害情况如表1所示,病虫害发生的面积虽有所减少但形势依然严峻,已严重威胁汉江中下游地区森林植物的安全,也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森林面积的不断增大,加上气候异常等因素,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频率也在逐步加大。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汉平原为了发展生物质能源,营造了较多油茶、黄连木等生物质能源树种,油茶炭疽病、煤病、软腐病、油茶毒蛾、黄连木尺蛾、黄连木种子小蜂等病虫害也相继发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又发生了新变化,增加了新内容[1,2]。

十多年前发生的“非典”,前段时间陆续发生的禽流感,以及在湖北潜江等地发生的森林脑膜炎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而这些病毒都是以森林为栖息地的果子狸、禽类和蜱虫为媒介传染。这些公共安全事件危害的虽然不是森林资源,但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更大,影响更恶劣,林业部门需要监测并治理这些生活在森林中的传染媒介。

1.2汉江中下游生态防护林防控体系现状

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2011)别提出,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主要任务是加强防控体系建设,到2015年,全国基本建成与林业发展相适应的以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监测预警体系,以风险评估、检疫追溯、除害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检疫御灾体系,以应急防控指挥、航空与地面防治、应急防控物资储备等为主要内容的防治减灾体系。虽然近年来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国债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汉江中下游地区逐步健全和完善了省、市、县三级森林病虫害防治网络和综合防治体系,森防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是,同当前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形势相比,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层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难以达到群防群治的效果,不适应林权制度改革后的社会需求,急需解决和建设,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打下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②林分结构单一,纯林多,林分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弱,急需采取营林和增强林分抗逆能力的有效措施,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③防御体系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无法满足预防工作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在除害处理设施、防治设施上严重不足,缺乏应急防控所必需的物资储备;④监测预防手段落后,防控体系不健全。包括湖北省森防总站在内的各级森防机构的监测技术仍停留在传统的工具和手段上,信息传送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及时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作出准确的预测预报,延误了控制灾情的最佳防治时机。

2汉江中下游生态防护林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构建的策略

2.1森林健康示范工程建设

通过开展森林健康示范工程,探索森林健康状况的动态监测方法,恢复亚健康和不健康森林的营林措施,积累营林保健的成功经验,示范和辐射带动湖北全省乃至全国的营林技术为基础的森林保健工作,促进森林健康发展,保护生态安全,为汉江中下游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健康、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1.1抚育管理工程建设由于汉江中下游地区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植物群落简单,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抗病虫害能力差,极易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因而对现有林分进行抚育管理,增强树势,可以有效提高林分病虫害抵抗力,降低林业病虫害的发生。①抚育管理对象。根据2012年该区林业病虫害发生情况,抚育管理对象为病虫害严重发生地区的林分,每个县(市、区)选取100 hm2林地进行抚育管理。具体地点为:谷城县、老河口市、襄州区、樊城区、南漳县、宜城市、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荆州区、沙市区、安陆市、应城市、云梦县、孝南区、汉川市、东西湖区、天门市、潜江市及太子山林管局等地。由于仙桃市和蔡甸区近3年抚育管理良好,林业病虫害发生面积较小,森林健康状况良好,不安排进行抚育管理。②抚育管理技术措施。抚育管理的技术措施包括清理枯死木、病枝,林地耕翻和施肥等。③抚育管理规模。根据初步调查和统计,该区需要进行抚育管理的林分面积为2 000 hm2,其中,谷城县、老河口市、襄州区、樊城区、南漳县、宜城市、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荆州区、沙市区、安陆市、应城市、云梦县、孝南区、汉川市、东西湖区、天门市、潜江市及太子山林管局等地各进行抚育管理林分面积100 hm2。

2.1.2补植补播工程建设补植补播对象为病虫害发生严重,抚育管理后需要进行补植的林分。幼龄林、中龄林补植前对林地进行松土、除草、施肥和修枝;近熟林补植前消除林木上的枯枝和病腐枝。补植树种必须选用与原树种不同的树种,并优先选用阔叶树和当地的乡土树种,补植的林分密度应达到同类生态林树种的密度。补植补播面积为2 000 hm2。仙桃市和蔡甸区林业病虫害面积发生较小,枯死木较少,不进行补植补播,其他每个县(市、区)各补植补播100 hm2林地。

2.1.3杨树林主要病虫害的专项防治工程建设

杨树是汉江中下游重要的防护林和用材林树种,也是受病虫害危害非常严重的树种之一,对杨树产业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影响,有必要对其中危害严重的林分进行治理,以减少病虫害危害造成的损失,为社会上病虫害防治起到示范作用。防治对象为杨树现有林中受病虫害危害较严重的林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内容包括蛀干害虫、食叶害虫和杨树溃疡病的防治。由于这些病虫害危害常常是在一片林分中同时或交替发生,因此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防治地点包括潜江市、太子山林管局、谷城县、樊城区、南漳县、沙洋县、应城市、孝南区和汉川市,具体防治对象为2012年所监测杨树病虫害危害程度属于重度的林地,每个县(市、区)防治规模最大不超过50 hm2。

2.1.4马尾松林主要病虫害的专项防治工程建设由于马尾松毛虫口积累极容易导致大发生,即使某年某地是轻度发生,如果不采取措施,在当年的下一代或翌年就可能严重发生,甚至爆发成灾,因此,对马尾松毛虫的控制应采取大范围预防的办法,将其控制在经济域值以下。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采用布设生物导弹法。生物导弹是以昆虫病毒流行学理论为基础,基于昆虫病毒(N病毒、G病毒、C病毒)所具有的专一、高效、安全三大特色和其在害虫群中易形成病毒流行病为依据,以赤眼蜂为媒介,将高技术处理后的病毒直接通过赤眼蜂传递到马尾松毛虫卵壳表面,吸引初孵幼虫摄食染毒卵壳罹病,并通过种群接触感染,诱发病毒流行,在作物受害之前将害虫控制在防治值以下,达到控制松毛虫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在所有马尾松毛虫发生区都开展此法防治,防治规模达到3 475 hm2。

2.1.5益鸟招引工程建设为了增加鸟类的数量和种类,充分发挥鸟类消灭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可以通过人工设置营巢条件,保护和招引益鸟[3]。用悬挂巢箱可以招引山雀、椋鸟、红角鸮、红毛鸲、白眉姬鹟等鸟类。尤其在人工林中,用悬挂巢箱的方法招引大山雀、沼泽山雀来保护森林免受虫害,极为有效。根据各地2012年虫害发生面积情况,在各县(市、区)监测虫害危害程度属于中度和重度发生地段的生态防护林进行治理,每个县(市、区)防治规模最大不超过50 hm2,共800 hm2。在潜江市、太子山林管局、谷城县、老河口市、襄州区、樊城区、南漳县、宜城市、京山县、沙洋县、荆州区、安陆市、应城市、云梦县、孝南区、汉川市等重点防控区,放置鸟巢。规划每公顷挂置9个鸟巢,拟放置鸟巢7 200个。

2.2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以“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监测预警系统是预防林业有害生物形成灾害,防止蔓延的重要举措,也是制订防灾御灾决策的重要依据。控制有害生物形成灾害,不仅可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在经济方面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地点可在湖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太子山林管局、谷城县、老河口市、襄州区、樊城区、南漳县、宜城市、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荆州区、沙市区、安陆市、应城市、云梦县、孝南区、汉川市、东西湖区、蔡甸区共23个单位进行。该体系建设包括:①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无人机监测防控服务系统、网络服务系统、通讯系统、多媒体电脑、激光打印机、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太阳能测报灯、多功能GPS、PDA软件、防治信息系统软件、监测调查望远镜、监测调查工具箱、多功能野外调查工具、气象观测仪器;②监测信息处理与系统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信息处理系统、数据库软件系统、预测预报软件。

2.3检疫御灾体系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无疑将极大地推动汉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林业有害生物传播的危险性会越来越大。而汉江中下游地区植物多样性低、生境脆弱,一旦发生灾害,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恶劣的影响。防止有害物种进入汉江中下游地区,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是一项长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4]。建立较为完善的省、地、县三级检疫执法系统,完善检疫基础设施和检疫信息化管理,提高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水平,实现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快速准确检测、诊断和除害处理,全面提高检疫执法能力,有效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

2.3.1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系统建设

该系统建设内容包括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系统、光学聚焦显微图像系统(含软件)、调查采集成套设备(含车及各种辅助设施)、检疫证书专用电脑、票据打印机、电子显微镜、解剖镜、多功能检疫检查取样工具。建设地点为湖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太子山林管局、襄阳市、荆门市、荆州市、孝感市、武汉市、谷城县、老河口市、襄州区、南漳县、宜城市、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安陆市、应城市、蔡甸区,共21个单位。

2.3.2林业有害生物远程诊断与评估系统建设该系统建设内容包括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数据库、视频诊断系统。建设地点为湖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天门市、太子山林管局、谷城县、老河口市、襄州区、南漳县、宜城市、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荆州区、沙市区、安陆市、应城市、云梦县、孝南区、汉川市、东西湖区、蔡甸区,共20个单位。

2.3.3检疫执法装备建设该系统建设内容包括检疫执法成套设备(含车)、检疫执法专用车。建设地点为湖北鄂林隔离苗圃病虫害防控中心、谷城县、老河口市、襄州区、樊城区、南漳县、宜城市、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荆州区、沙市区、安陆市、应城市、云梦县、孝南区、汉川市、东西湖区、蔡甸区,共19个单位。

2.3.4检疫追溯系统建设该系统建设内容包括检疫信息管理软件、检疫登记配套软件。建设地点为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太子山林管局、襄阳市、荆门市、荆州市、孝感市、武汉市、谷城县、老河口市、襄州区、樊城区、南漳县、宜城市、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荆州区、沙市区、安陆市、应城市、云梦县、孝南区、汉川市、东西湖区、蔡甸区,共27个单位。

2.4防治减灾体系建设

强化应急防治指挥系统,加大县级和县级以下基层常规性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防治物资储备,提升生物防治能力,全面提高常规防治和应急防治水平为重点,形成“功能齐备、配置合理、运转顺畅、协调高效”的防治减灾体系,有效预防重大危险性和突发性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5]。

2.4.1地面防治设施设备建设该项建设内容为基础性应急防控成套设备(含专用工具车)、不锈钢弯管烟雾机、太阳能杀虫灯、高压水泵、手持风向风速仪、生物药剂购置、机动喷雾喷粉机、打孔注药机、油锯、高枝剪(高枝锯)、防治专用工具箱、劳保用品。建设地点包括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太子山林管局、襄阳市、荆门市、荆州市、孝感市、武汉市、荆州区、沙市区、谷城县、老河口市、襄州区、宜城市、南漳县、樊城区、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县、孝南区、安陆市、云梦县、应城市、汉川市、东西湖区、蔡甸区、佛子山林场、长寿林场、陈场林场、潜江市林木良种场、东荆林场、熊口林场、东风林场、刘家院林场、赵西垸林场、十里牌林场、大口林场、盘石岭林场,共39个单位。

2.4.2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库建设按照“突出重点、辐射周边、就近调配、满足急需”的原则,结合该区各县(市、区)分布情况,将该区划分为5大区域,重点建设区域性应急防治物资储备中心,作为省级储备库。建设内容包括配置大型防控成套设备(含运输工具)、不锈钢弯管烟雾机、机动喷雾喷粉机、打孔注药机、诱捕器、药剂购置(3%高渗苯氧威乳油、10%阿维·除虫脲、1.2%苦·烟乳油)。土建部分:建设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1 000 m2,结构为砖混结构,其中每个物资储备库200 m2。建设地点为湖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襄阳市、荆门市、天门市和武汉市,共5个单位。

2.5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2.5.1区域性防控服务中心建设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三地林分多分布在道路、河流、渠道两旁和农田林网等,且树种较为单一,生境脆弱,人为干扰大,极易受到病虫害危害和传播。因此,在天门市建设区域性防控服务中心,对三地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实时防控,进行联防联治,实现三市之间数据的快速传递、图像实时传输、人员合理调配,在发现病虫害时及时治理,全面提高三地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设内容包括指挥调度车载成套设备、调度指挥视频会议通讯系统、监测预警视频监控系统。

2.5.2科技支撑系统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开展春尺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木本粮油树种林业有害生物的无公害防控技术研究、杨树溃疡病流行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杨树烂皮病发生特点与控制技术研究、湖北省林业主要外来有害生物预警及生态调控关键技术研究等多项防治技术研究,已有所成果。针对汉江中下游病虫害发生情况,可由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牵头开展杨树溃疡病流行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杨树烂皮病发生特点与控制技术研究和湖北省林业主要外来有害生物预警及生态调控关键技术研究等3项研究并进行技术推广。

2.5.3网络森林医院综合服务系统建设该系统建设内容包括建设网络森林医院、建立专家档案库、并对数据库维护及更新。其中,数据库维护与更新每年一次,共3年。建设地点为湖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天门市、太子山林管局、谷城县、老河口市、襄州区、南漳县、宜城市、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荆州区、沙市区、安陆市、应城市、云梦县、孝南区、汉川市、东西湖区和蔡甸区,共20个单位。

3结语

通过汉江中下游生态防护林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的构建,可全面提升汉江中下游地区森林病虫害动态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水平,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信息管理、应用和研究水平;促进林分抵御病虫害和自我修复能力,能有效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扭转汉江中下游地区林业有害生物的高发态势,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基本实现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从而达到保护该区域生态和国土安全、林业经济贸易安全、森林食品安全的目的,为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新枝,陈

亮,王海东,等.湖北省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现状及发展对策[J]. 湖北林业科技,2013(1):66-68.

[2] 高发祥,闵永发,陶惠萍,等.湖北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 中国森林病虫,2006(4):42-44.

[3] 宋建英,杨君.福建省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J].林业资源管理,1999(4):22-25.

篇9

男,植物病理学博士,副教授,潍坊科技学院蔬菜病虫害研究所所长,潍坊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寿光市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手。主要从事蔬菜病虫害诊断、防治、预测预报、植保软件开发等方面研究。主讲《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蔬菜病虫害识别及防治》等多门课程。主编出版《蔬菜病虫害防治图谱》系列丛书(共9册)。研制成功“蔬菜病虫害诊断防治实用专家系统(VDDS)”软件(软件包含千余种蔬菜病虫害及万余幅数码图片)。主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

红粉病是近年来温室蔬菜生产中发生的一种病害,笔者曾对黄瓜红粉病的发生及为害情况做过调查,近几年发现保护地栽培中番茄、辣椒、茄子、甜瓜等蔬菜上也有红粉病的发生,且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需引起菜农朋友及植保工作者高度重视。如2012年笔者在寿光洛城、孙集、古城等地调查,番茄、黄瓜、甜瓜等棚室均有发病,病棚率在5%~13%,病株率25%~89%。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将大棚蔬菜红粉病的为害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症状

为害番茄时,主要在果实上发病。果面先出现褐色水浸状、近圆形病斑,后期病斑颜色加深为黑褐色(图1),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出现粉红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图2),发病后期,果实软化腐烂(图3),无法食用。

为害黄瓜时,主要在叶片上发病。叶片病斑椭圆形或近圆形,病斑中央淡褐色,边缘颜色稍深,有黄绿色晕圈(图4),后期病斑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出现粉红色霉状物(图5)。红粉病的病斑比炭疽病的大,病斑较薄,病斑上不产生黑色小点,这是该病与炭疽病和蔓枯病的主要区别。

为害辣椒时多在果蒂部位发病(图6)。茄子发病部位出现近圆形凹陷病斑(图7)。为害甜瓜时叶片和茎蔓易发病,叶片出现近圆形褪绿病斑(图8),茎蔓出现红白色粉状物(图9),后期变为粉红色。

2 病原菌

病原菌为Trichothecium roseum (Pers.)Link,称粉红单端孢,属半知菌门真菌。菌落初为白色,后渐变为粉红色。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无色;分生孢子顶生,单独形成,常聚集成头状,呈浅红色,分生孢子倒梨形,无色或半透明,成熟时具1隔膜,隔膜处略缢缩,大小(15~28)μm×(8~16)μm(图10)。

3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病原菌一般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黄瓜叶片上,多从伤口侵入。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高于90%发病较重。湿度大、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植株徒长、植株衰弱等原因易造成该病发生流行。

4 防治方法

适度密植,及时整枝、绑蔓。适时放风降湿,雨后及时排水。选用无滴膜,防止棚顶滴水。蔬菜苗期最好进行炼苗、蹲苗,培育壮苗。植株生长势较弱时易得红粉病,结果期保证营养供给,同时注意坐果适量。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发病前可用15%百菌清烟剂预防,每667 m2用药剂250~300 g。发病后可喷洒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

篇10

1科学选用农药

1.1首选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微生物农药或生化农药(农用抗生素)和植物源农药既能防病治虫,又不污染环境和毒害人畜,且对农田自然天敌安全,害虫也不会产生抗药性。如苏云金杆菌制剂(Bt)、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农用链霉素、农抗120、喷可杀、蓖麻油酸烟碱、绿神花宝等。

1.2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农田自然天敌杀伤力小的化学农药,且限量使用。如敌百虫、杀灭菊酯、辟蚜雾、克螨特、功夫乳油、波尔多液、DT、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锰锌、乙磷铝、硫酸锌、磷酸三钠、弱病毒疫苗N14、高锰酸钾等。

(2)有针对性地选用中等毒性农药。在使用低毒农药无法扑灭暴发性病虫害的情况下,可以选用中等毒性农药,但使用这类农药必须注意2点:一是要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程要求施药,不能随便增加药液浓度和施药次数;二是要选择其中毒性相对较低的药剂,如杀虫双、好年丰、巴丹等。

(3)严禁选用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两高三致)的化学农药。如甲胺磷、呋喃丹、1605、1059、3911、氧化乐果、杀虫脒、杀扑磷、六六

六、DDT、甲基异柳磷、磷化锌、久效磷、氟乙酰胺、有机汞制剂等。有些农药虽然低毒,但是在土壤和作物中残留时间长,也不宜在蔬菜上使用。如三氯杀螨醇等,其成分分解慢,施药1年后作物中仍有残留。

(4)选用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农梦特、伏乐得、抑太保等,这类农药的杀虫机理是抑制昆虫正常的生长发育,使之不能化蛹繁殖,从而发挥很高的杀虫作用,且对人畜毒性很低。

1.3要推广土农药

利用自己配制的而非工厂化生产的、且非药剂性物质来控制病虫的发生危害。如800~1000倍的尿洗合剂溶液(1份尿素、0.2份洗衣粉、100份水混合而成)、石灰烟草水(石灰2份、烟草0.2份加水100份浸泡一昼夜过滤而成)等,对蚜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100~150g碳酸氢铵加水15kg喷雾,可防治黄瓜霜霉病;喷施1.5%~2.0%的过磷酸钙液可防治辣椒、棉花等上的棉铃虫、烟青虫等;将自然死亡的菜青虫、棉铃虫等鳞翅目昆虫幼虫捣烂加水稀释后过滤,喷雾可防治菜青虫、地老虎等多种鳞翅目害虫;将20~30g大蒜洋葱头捣碎成泥状,加10kg水,取过滤液喷雾,对蚜虫、红蜘蛛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科学施用农药

2.1准确诊断,对症下药

在正确诊断农作物所发生的病害和虫害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农药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选用合适的农药类型和剂型。如扑虱灵对白粉虱若虫有特效,而对同类害虫蚜虫却无效;劈蚜雾对桃蚜有特效,对瓜蚜则效果很差;甲霜灵(瑞毒霉)对各种蔬菜霜霉病、疫病等高效,但对白粉病几乎无效。在防治保护地病虫害时,为了降低棚内湿度,可选用烟雾剂或粉尘剂。高温条件下使用硫制剂防治瓜类蔬菜叶螨、白粉病,容易产生药害。

2.2把握关键,适期用药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危害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适时用药。如蔬菜播种或移栽前,应采取苗床和棚室消毒、土壤处理及药剂拌种等措施;当蚜虫、螨类等点片发生,白粉虱发生密度较低时采取局部施药。一般情况下应于上午用药,夏天应于下午4时后用药。

2.3控制药量,调适浓度

不同蔬菜种类、品种和不同生育阶段的耐药性常有差异,要根据农药的毒性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合气候、苗情等,严格掌握用药量和配制浓度,防止造成药害及对天敌的杀伤,只要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即可。如防治白粉病,对于抗病品种或轻发时只需用粉锈宁45~75g/hm2(有效成分),而对于感病品种或重发生时则要105~150g/hm2。此外,提倡运用隐蔽施药(如拌种)或高效喷药(如低容量细雾喷施)等施药技术,并且提倡不同类型、种类的农药合理交替和轮换使用,可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减少施药次数,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用药量,减轻环境污染。

2.4科学混配,兼治病虫

采用混合用药技术,达到一次施药控制多种病虫危害的目的。但农药混配要以能保持原药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不产生化学反应并保持良好的物理性状为前提。一般各种中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中性农药与酸性农药可以混配,酸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但碱性农药不能随便与其他农药(包括碱性农药)混用;微生物杀虫剂(如Bt)不能与杀菌剂及内吸性强的农药混用,以免降低甚至失去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