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反思

篇1

    “名正”才能“言顺”:研究性学习的重心在“学习”

    我国“研究性学习”概念,“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1]。这里有三个基本内涵:一是以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为主要手段;二是以实现课程目标(加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和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价值取向;三是定位于认知领域,属于一种学习方式,重心在“学习”。我们发现,由于对基本内涵的理解不同,研究性学习在当前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矛盾的做法。

    1.过于强调“研究性”导致学习程序、培养目标等脱离中学生实际。如很多研究性学习案例与《历史教学问题》杂志上的“研究生课程讲坛”,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程序都很相似[2]。这反映了我们的一些研究性学习,过于强调“研究性”,基本照搬历史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程序,把中学生当成历史专业的研究生来培养。我认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也有层次性,中学生使用的研究性学习,首先,研究的任务要简单并与教材联系密切;其次,研究的对象要多样而浅易,有文字、图片资料,也应有学习过程、历史场景等;最后研究的程序应简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周期较短等。

    2.把成果展示和交流过程等同于研究过程。一般而言,研究过程应包括提出和分析问题,收集和使用材料解决问题,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反思研究过程等环节。如“掸去‘土布’上的尘埃”[3]的案例基本包含了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环节。但有的案例就把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等同于研究过程,如把双方辩论过程作为研究过程等。我们认为,辩论属于交流学习成果范畴,辩论过程虽然能获取和应用知识,但是否“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值得推敲,同时,对实现学习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效果不很明显,这也就没有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功能。

    3.把明显带有体验式学习特征的学习活动归纳到研究性学习范畴。一般认为,体验式学习是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感受、理解、感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学习对象的过程和方式。它与研究性学习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式,都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但两者的最大区别是,研究性学习突出“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而体验式学习不能归属于研究性学习范畴,它与探究式学习[4]、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一起构成当前中学历史学习的三大主要学习方式。

    4.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笔者认为,有利于达成历史课程目标,是任何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存在的前提条件;强调任何一种特性,都不能以牺牲全面达成课程目标为代价。当前很多研究性学习,缺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的反思,与主要历史基础知识间的联系不密切等,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根深”才会“叶茂”: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研究性学习能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历史课程目标的达成率。所以,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价值功能的前提,是以历史课堂为主阵地。主要理由如下。

    1.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历史学习的基本特征。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基本目标、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以课堂为主要学习场所等基本特征。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是主要的” [5]。

    2.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校时间长,学习任务重,中学历史课程又不是核心课程。在此背景下,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是不现实的。

    3.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课堂使学生处于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主与合作,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更能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率。

    4.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长时间多渠道地收集历史材料,解决一个或两个历史问题,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而言,是不现实的。在课堂上,以学生应该掌握的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收集和使用材料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一举两得,事半功倍。脱离教材而让学生课外收集历史材料,既没有方法保证,也缺乏过程监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并不否定适当开展历史实践研究活动。但课外的研究活动只能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拓展。

    “张弛”也要“有度”:研究性学习倡导“标准”下的“多元”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多元化,研究性学习也强调多元,而研究性学习又属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必须完成课程目标。因此,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倡导的“多元”是有“标准”的多元。而目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则存在着一些多元与标准的“过”与“不及”。

    1.在评价历史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强调评价方法而忽视评价标准。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课程标准专门有“过程与方法”维度的学习目标。但对于评价历史事物来说,没有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是无用的方法。如果我们只引导学生掌握“要拿证据说话”和“把历史人物放在当地、当时的特定环境中去考察,进行‘换位思考’”[6]等评价方法,而不涉及依据什么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可能得出事与愿违的结论。是否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维护和扩大民族利益等应是评价任何事物的标准,没有这把“标尺”,就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

    2.有的研究性学习只强调学习过程而忽视学习结果。如用课堂辩论的方式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如果教师不及时而有力地进行引导,就有可能出现辩论过程轰轰烈烈,辩论结果与课程目标相差很远的现象。比如在“强调‘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恰当吗”[7]的案例中,首先正、反方辩论的观点与辩题不符,因为辩论的内容是是否失败,而辩题是“强调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强调“不可能使中国富强”并不说明没有对中国发展有贡献;其次,辩论的结果不是“真理越辩越明”,而是越辩越糊涂,因为辩论双方站的角度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也就不可能出现谁说服谁的结果。辩论不是目的,也不是课堂的全部,正如专家点评的那样,教师应该在评价标准、评价角度、评价过程等方面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全面达成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

    3.任由学生的理解误区的发展。由于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学生在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暴露出许多理解的误区。学生暴露误区是好事,但如果教师不及时纠正将遗患无穷。如当学生提出“没有封建残余的明治维新能成功吗”这一问题时,就暴露出他们对日本明治维新是否成功存在着理解误区;当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用到“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倒幕运动掌权者是否是工商业资产阶级”、“纯粹的资产阶级政府”、“中下级武士的主力军作用”[8]等知识时,就暴露出学生在理解上的误区。可惜的是案例中的教师并没有对此加以澄清,这不但影响了学生解决“明治维新带有封建残余具有必然性”问题,而且必将影响以后学生对其他相关历史事物的理解。

    4.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有余而多元不足。如很多案例基本采用课外收集有关材料,课堂展示学习结果的程序开展研究性学习;而研究结果的展示基本套用历史专业研究生的讨论方法等。我们认为,掌握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是所有学生的共同学习目标之一。但给予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程序和展示学习成果方式的权利同样重要。因为学生选择与自己特长相匹配的学习程序和方法更能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可见,研究过程具有多元化特性,如研究过程可以穿插体验式学习或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等学习环节;又如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的方式,除在一问一答中解决问题、双方辩论等方式外,还应包括撰写与交流论文、编制板报、编演课本剧、再现历史场景、模拟新闻会等方式。

    “画龙”必须“点睛”: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是“问题”

    研究性学习开始于问题的形成,结束于问题的解决和解决过程的反思。问题是引导研究性学习展开和步步深入的航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结果之一。就目前的实践来看,研究性学习在问题的形成、问题的引导、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篇2

美国在小学阶段就开展研究性学习了,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论的东西(如定理、公式)也可以是未知领域,答案不确定、不唯一、丰富多彩都有可能,但提出的课题对学生必须有价值、有意义,符合学生实际。笔者曾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一. 关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三)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数学开放题的常见题型,按命题要素的发散倾向分为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摸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量化设计型、分类讨论型、数学建模型、问题探求型、情景研究型;按信息过程的训练价值分为信息迁移型、知识巩固型、知识发散型;按问题答案的机构类型分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无限离散型、无限连续型。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出设计类型的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国际数学教育心理会议的公开课问题:“在一块矩形地块上,欲辟出一部分作为花坛,要使花坛的面积为矩形面积的一半,请给出你的设计。”是一道公认的开放题,花圃的图案形状没有规定性的要求,解题者可以进行丰富的想象,充分展示几何图形的应用,这种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的开放题往往有趣而富有吸引力。

将数学开放题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载体,首先必须有适合的问题,如何编制能够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这是值得研究的。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有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生的参与,必将促进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选材特点;数学应用意识;研究性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71-1

研究性学习与通常的学科课程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差异,它不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置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个由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这对高中数学教师来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值得我们共同研究、探讨的。

一、研究性学习的选材要符合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

1.综合性。即围绕某个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2.社会性。即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如注意开发社区资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等。

3.实践性。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

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向要抓住学科特点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向,可以从这几方面参考:(1)从教材中选择内容;(2)从拓宽知识面选择内容;(3)从数学应用中选择内容;(4)以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题材。“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切身体验和对科学的领悟与概括。研究性课题从学生中来,可以揭开研究性学习的神秘面纱,从而增强学生的研究热情。因此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确定选材,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确定“曲线划分平面的部分数”、“我看数学发展史”、“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彩票问题”、“高层建筑与阳关照射”和“计算器在数学中的应用”等课题。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应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大致有三种模式:用信息技术展示问题发生、发展过程的演示模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探究模式和以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在第一种模式下,在引入概念、陈述定理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向学生展示难以用语言或一般教具阐述的事实,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理解新知识。如对于一些轨迹问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的轨迹功能,制作一些动画,演示轨迹形成过程。

在第二种模式下,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演示功能,而且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利用信息技术的测量、绘图、变换、运动等特殊功能,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来处理数据,发现规律。例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可以给出某城市十年期间燃料的消耗量,让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给出这些数据的回归方程,画出方程的图象,并预测若干年后的燃料消耗量。通过图形计算器,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描点、画图,并根据图形猜测方程为指数函数,还可直接利用其提供的功能直接求消耗量。

在第三种模式下,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小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例如,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研究性课题,如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函数y=Asin(x+φ)的图象、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事件发生的概率等,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事件的发生过程,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小组合作探索获得问题的解答。

四、研究性学习要注重学生过程的评价

数学研究性学习评价重在考查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水平。所以,成绩记录除设基本分外,对有创意的研究性学习论文或设计方案给予加分,等级一般为优秀、良好、及格,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时,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启发学生能够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评价方法可分为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两个方面,个人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所在集体对该学生的评价;集体评价可用课题小组之间的互评和老师的评价方式进行。

研究性学习评价就是对参与活动的全体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就是鉴定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在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综合素质。评价从本质特性来说是一种价值判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追求。因此,在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更加重过程、重创新精神、重体验、重合作、重参与。

五、研究性学习要突出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1 问题的提出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索性学习为主,从学科课程、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个人或小组合作进行的学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运用研究性学习重构整个课程体系,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教育为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 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把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划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两部分,并规定了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为了明确当前示范高中学生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山西10所示范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情况进行了调研,指出了当前示范高中落实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就此提出了改进建议。

2调查方案的设计

调查内容主要围绕目前示范中学学生自身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学校和老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安排,研究性题目的提供者及完成情况,学生目前做研究性课题的主要方法,学生目前的主要学习方式及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每个方面设置有相应的调查题目,以单选和多选形式呈现。调查对象为临汾一中、 临汾三中、昔阳中学,同煤集团第一中学等10所示范中学的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依据调查目的和实施的可行性,我们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在各学校随机抽取学生发放问卷,现场答卷,现场收卷,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9份。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如下。

3结果统计与分析

3.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态度的统计与分析

表1显示,约12.8 %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非常熟悉,他们常参加研究性学习,在学习中善于思考、有自主性。约45.0 %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只是一般性了解,他们参加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动手动脑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竟有约42.2 %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一点也不了解,他们没有接触过研究性学习,说明学校不安排,教师不重视。约55.0 %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充满兴趣,他们中的大多数能在社会生活中发现感兴趣的研究性问题。这部分学生能自主地、积极地去探索知识,研究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因此,化学教师应改进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鼓励学生发现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创设吸引学生探究的情境,把持“无所谓”和少数“不喜欢”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吸引到研究性学习中来,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给予有效指导。约93.3 %的学生选择与别人合作共同研究,这表明大多数学生有合作意识,认识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和重要性。说明多数学校的教师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发挥了应有的主导作用。然而,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认识与运用,还需要提高与加深,如何去研究,如何去探索,如何研究与探索更有效,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表2显示,约48.8 %的研究性题目是由老师提供的。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协助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许有些肤浅,但那都是有价值的。有的学校、教师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将安排好的课题分配给学生,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也就不会认真的去做,只是应付了事。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相悖的。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只做少量研究性课题,甚至约14.2 %的学生从来没有做过。原因是学校对于研究性学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以及合理的指导,导致研究性学习难以获得大的成效。

3.3教师与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及安排的统计与分析

我国中学课程计划规定:研究性学习是必修课。然而,表3显示,约30.5 %的学校每学期不安排研究性学习课题,约59.3 %的学校每学期安排1~2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原因是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都有高考的压力,为了提高升学率,使得学生把大多数时间、精力放在了高考的考试科目上,而无暇顾及研究性学习。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大多原于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实验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然而,仍有约87.0 %的学校实验室是不开放或不完全开放的, 学校不给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 以致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提高滞后。通过访谈得知,研究性学习开展受阻,虽有其他一些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考方式的影响,这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亟待出台。

3.4目前学生做研究性课题的主要方法的统计与分析

兴趣与方法是学好知识的重要前提。表4显示,在做研究性课题时,不少学生能运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采用多种方法做研究性课题,说明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现代意识、自主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实验法约仅占16.6 %, 主要是学校的实验室很少对学生开放,学生动手机会少,学校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这是必需改进的。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分组实验对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示范性中学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的开出率应为100 %。但调查显示,约47.4 %的分组实验内容是验证性的,约32.4 %的学生很少做实验,实验时约42.9 %的学生没有动手机会,约72.6 %的学生按课本写的老师讲的填写实验报告。这与示范性中学的标准是不相符的,严重影响到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养成和课程目标的实现。可见,实验教学的改进刻不容缓。

3.5目前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及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统计与分析

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其学习成果。表5显示, 约37.5 %的学生目前的学习方式仍是传统的,缺少探究、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与新课程要求是相悖的。一些教师仍然没有改变教育理念,只注重讲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学习方式单一, 死板, 没有创新, 缺少实践。约39.0 %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既能获取知识又能解决问题,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并认真地去做研究性课题,从而能得到锻炼、增长才干;约17.1 %的学生没有能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收获,这是需要引起教师注意并改进的。由于有些研究性学习课题,不是学生太感兴趣的,或学生在研究时存在困难得不到解决等,研究性学习存在缺陷,使得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足,研究时往往只搜集一些信息,问题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这些都是有待改进的。多数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符合实际,这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力。

4 结论

目前示范性高中对研究性学习没有足够重视,虽然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学生接受学习的方式很少有改变,研究性学习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的培养滞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改进, 但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 有的甚至还停留在“传统讲授法”,对于探究式教学却敬而远之。实验教学状况令人担忧,一些学校对实验不重视,导致学生的实验能力薄弱、学习兴趣下降。

5思考与建议

创新和超前是示范的核心,是示范学校的灵魂。示范学校应是先进办学理念的典范,也是科学管理的典范,应坚持改革创新,成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率。

5.1正确认识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近几年, 高考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其改革的理念与新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且正朝着考查学生基本素质和选拔优秀人才的方向努力探索。显然,再用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和“填鸭式”灌输、“题海训练”的教学方式去应对高考已经落伍了。在基础教育改革这样的大趋势下,作为化学教师不能再固守着老的教育观念和老的教学习惯,不应把改革的阻力全部归于高考方式的弊端,而是应该高瞻远瞩,放眼未来,用动态的眼光去认识高考,积极地行动起来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努力研究和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和高考需要的教学模式, 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列[3]。 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正确认识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2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示范学校应该做科学管理的典范,遵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急功近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大胆探索高效、科学的管理机制, 为同行引路导航[4]。学校的教学工作应坚定不移地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展开。中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 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培养“英才”。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对于单独设置的研究性课程,要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校内外结合,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并实施;对置于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中的研究性课程,要注意结合学科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渗透[5]。调查显示,学生希望学校实行“开放式”的教学,能够自主地探讨和研究问题。而学校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对学生要求太古板,任务太重。学校应把”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的教学。

5.3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的姿态对待和实施新课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作为示范中学的化学教师,不仅应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完善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师德素质、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还应充分认识“科学探究”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是落实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示范性中学的教师应重视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初步掌握探索新知识、新事物的基本方法与规律,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认真思考、敢于创造的基本学习方式和良好习惯, 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6]。教师要与时俱进,紧跟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实践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有效安排教学过程,力求有绝大多数学生满意的教学质量。要重视化学实验,合理安排探究性实验、生活实验和趣味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的作用[7]。

参考文献:

[1]郭启华.调查:八成教师仍以传统方式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7.9:3(3).

[2]王振功.高中化学新课改中探究性学习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4):114~119.

[3]王卫国.对示范学校的期盼[N].中国教育报,2008.4:8(5).

[4]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

[5]皇甫涛.示范性高中教育创新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63~64.

篇5

一、哲学所蕴含的革命性质

(一)哲学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变革和理性再造的实践活动

历史上的任何一场社会变革都会产生一种新的思想,而一切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又都会引起一场划时代的社会革命。从哲学的产生背景来看,哲学作为19世纪40年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它的创立是人类思维运动走进一个崭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不仅如此,哲学也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哲学革命的完成者。这场具有非凡意义的思想革命,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和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使之无论在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上抑或在研究主题与基本对象上、无论在其本质特征与价值取向上抑或在其现实功能与根本使命上, 处处都张扬着有别于以往任何旧哲学、旧思想的一种革命性姿态。从其精神指向上看, 哲学并不是像以往哲学那样,一味单一地、死板地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 而是倡导人们去改变世界和创造世界。它强调:现实生活的人们需要用一种革命性的态度和精神去面对各种理性前提和现实生活世界, 反对只在纯粹的思想领域进行的所谓改变意识或是变革。“认为那些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革命词句, 实质上连现存世界的一根毫毛都不曾触动, 相反, 而只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 也就是说, 借助于另外的解释来承认它。”诚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到:以往的哲学家都只是在探讨怎样认识世界,但重要的改变世界。”

(二)哲学具有否定性的方法论

哲学对以往旧哲学的颠覆具有彻底性与毁灭性。 不仅终结了它的理性前提和现实基础,而且还在方法论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的断裂。哲学强调对现存世界不能从心灵出发进行抽象,因为从心灵出发解释虽然是对人类自觉能动性的高扬,但是却不能正确的揭示世界原本的面貌; 也不能从客体出发进行纯直观式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感性直观,而要对现象进行理性沉淀。它认为对于世界,更重要的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进行实践性的理解。换言之,就是要从人与外在世界的否定性关系上去进行革命性的理解。现存的感性世界不是一开始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样子,它既是我们人类世世代代劳动的结果,也永恒地处在革命性的变革实践中。这就要求我们对它在肯定性的理解中又作否定性的理解, 实质上就是将之置放于整个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进程中作暂时性的理解, 这种理解才真正体现了哲学的辩证本性和革命立场。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 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按其本质来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二、内在的革命性所引起的研究方法的反思

正如前文所说,哲学的革命性质要求哲学自身不断的创新与发展,而当下我们对哲学研究方法仍然存在某些不当之处。基于以上对哲学革命性内涵的分析,对当代哲学研究方法问题的重新反思仍是有必要的。本人认为,对于哲学的研究必须符合其自身特质的要求,而其内在的革命性要求我们对其研究的方法应是顺应时展的跨学科的对话与整合,即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必须与其它学科展开充分的交叉融合,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必将成为推动哲学和其他各类学科发展的不可逆的整体趋势。例如:代表学者衣俊卿认为有必要“建立起哲学和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同盟和有机联系” [3];而孙麾则认为“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和哲学完整的结合在一起,是我们把握马克思思想实质的基本框架”。因此,我们应该探究哲学需要跨学科整合和对话的原因,明白其原因,我们就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可行的方法。

(一) 跨学科研究的原因

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来找寻答案。第一,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性质出发。哲学作为时代的精华对以往传统哲学的超越,主要是把具体科学及人类的时代精华包含了自身体系之中。而哲学之所以会引发一场哲学革命是因为自身所包含的“文化逻辑”。即哲学并不是纯粹哲学,而是时代文化精神的精华。正因为其自身拥有一种文化逻辑,因此,对当代哲学的研究,就不完全是“纯哲学”的( 特别是在哲学的传统意义上),而应该是跨学科。就现实状况而言,按照学科分类的方法,哲学并不能被划入到任何一门“一级学科”里面。它自身不仅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也自身也包含其中,然而,这些所谓的“一级学科”并不能涵盖哲学的内容。更为遗憾地是,无法被“一级学科”包含旗下的哲学却划入了哲学、法学等“二级学科”的门下。直到2005 年,教育部决定“增设理论一级学科”,一个合理的研究的学科才得以成立。因此,就哲学自身所具有的跨学科的特质而言,对其研究就应该也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且此方法应视为哲学研究的根本性方法。

第二,就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上述研究方法并未给予重视。比如“回到文本”、“以西解马”等研究方法,这样的思路仍然是把哲学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区域进行研究,并不能达到对研究跨学科融合的目的。不仅如此,对哲学的研究也遭受到各个具体学科领域的阻碍。我们可以先不讨论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是什么,但如果任由这种矛盾长期存在,那么对哲学的研究必然是不利的,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哲学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整合是历史发展的重大趋势,那我们究竟怎么样做才能对进行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二)展开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一,根据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和谐关系,对当代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吸收和借鉴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和重大优秀理论成果。具体说来,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实现人文学科领域的跨学科整合,同时更要必须汲取和吸收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早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也都对当时的自然科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加入到了自己的学术理论中,这样才实现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创造。然而,当下对哲学的研究却忽视了这样的一个研究过程,学者们都局限于自己的学科领域,对当下自然学科的重大成果并未给予过多的关注,这样的现状,使得要保持哲学与时俱进的精神难上加难。因此,当下我们要对哲学研究行式进行相应革新,就应该在不断强化哲学在人文科学领域的融合,更重要的是不断增强吸收和借鉴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重大优秀理论成果。

第二,对于当下哲学的研究应该跳出中国哲学的藩篱站在中国以外的角度去审视和推进哲学的研究方法。在对哲学的研究中,学术界已然对哲学西方中心论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但是正如有些专家学者指出的那样,我国在推进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过多的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其成为研究哲学的最主要的学科力量,甚至把中国文化放置在世界文化的中心位置。诚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对哲学实现中国化的途径中是必不可缺少的文化根基和土壤,但是在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过多的倚重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会使得对其的研究所吸收的学科仅限于中国传统哲学一家。西方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都将导致马克思哲学研究所借助的学科领域基本上限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并不能使哲学的研究扩展到更广泛的文化思想领域和具体的自然科学。因此,实现哲学的中国化,就应该先实现把哲学的研究与身处全球化的中国当代现实紧密结合。当然,这样的结合并不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中心推进哲学的研究,二者不能混淆。

三、跨学科的研究哲学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对于跨学科研究哲学的重大意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讲述。第一,跨学科整合使得哲学能够保持与时俱进的内在精神,使其成为当下时代的精神精华。对于当前哲学的研究,必须以当下日趋扩大化的全球化作为时代语境,对于当今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回应和解答。因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能牢牢抓住所处时代的问题主题,这样的哲学早晚会被历史的洪流所带走。而哲学本身的革命性质赋予了其自身能紧跟时代步伐。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哲学自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具体科学的现实成果,对其成果加以扬弃,才能真正的实现哲学的与时俱进,永葆时代精神的精华。

篇6

【关键词】意象化思维 造型基础 教学范式 效果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3-01

一、教学范式和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教学范式是指人们对教学这一特殊现象和复杂活动的最基本理解或基本看法。从当代西方教学范式研究的主要成果来看,主要有艺术范式、科学范式、系统范式、能技范式和反思范式等五种,我国较为成型的教学范式主要是10+35模式、271模式、循环大课堂、自学/交流、大单元教学、整体教学系统、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以及五环大课堂等。

二、意象化思维理论研究

意象思维方式亦称为象征,是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来说明某种抽象的观念或原则,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中国传统意象思维的优点是富于灵感,带有跳跃性和创造性,但它的缺点是不够严密、精确,缺乏科学性。从这种思维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人长于文学艺术的创造,而乏于科学技术的创新。

鉴于西方后现代的实验性理念和人文化精神,我国当代的很多艺术教育家相应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化,将造型基础分化出研究性素描、表现性素描、印象性素描、实验性素描、设计色彩、装饰色彩、归纳性色彩等多个概念,呈现出各种纷繁的样式。

三、意象化思维教学范式的建立

1.构建“物象――心象”观察体验模式。从“物象”到“心象”的过程主要体现的是科学的观察方式和逻辑思维理解方式。科学观察是对事物外在与本质进行理性思考和概念加工,遵循理性逻辑,力图达到对事物的科学认识。这是感知层面,教师通过鉴赏、解读、示范等方法让学生体验造型的魅力,并形成对较高水平艺术作品的判断与体味;逻辑理解是以推理为表征的形象表达,必须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观点、主张。

2.构建“心象――意象”思维表现模式。从“心象”到“意象”的过程主要运用的是心理思维方式和意象化表达手段。心理思维所包含的思维形式集中在直觉、顿悟、灵感方面,可以说心象是散乱的、无序的,必须进行提炼及概括,通过演绎、归纳、类比等方式来梳理和表达。因此学生们平时对于哲学、文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就显得非常突出了。

四、意象化思维教学范式效果评价体系建立

1.建立多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造型基础》强调实践技能的同时非常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课堂必须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比较自由的,互动的过程,太多的约束会扼杀教师的教学激情,创造力与个性发挥,艺术设计领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教师与学生的观点碰撞会激发出更多的设计灵感,因此,教学评价指标设定不宜过度细化,应该以定性评价为主,给予教师充分的包容和教学自。

2.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科发展

教学评价应该始终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讨论、反思,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并且要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允许犯错误,不怕犯错误,尽可能让教师的才华得以施展,尽可能让被评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得到长足提高。

3.学生作品的互动性评价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互动的。教师不再成为唯一的评判者,而只在评价过程中发挥调节与组织的作用。做到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师评做到既重视结果的评价,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更多关注学生在绘画表现过程中的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自评是学生挖掘自己设计思维的过程,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剖析,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向与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有利于教师给予更符合个人风格发展方向的有效引导。

综上所述,高职《造型基础》意象化思维教学范式需要重视学生阅历、文化和眼界的积累。其宗旨意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认识、组构、创想、表现形体,在这种思维模式定位下,立足于传统审美情结,以个体感知为主体,意象化审美为依托,创造性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概括能力、把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以求改变被误读了近百年的学院式造型基础理念。在此基础上的效果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在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第一次出现了要求在高中的必修课中使用“研究性课题学习”,如今,我国高中学校对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定方式方法的实施,通过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教学上的进步,为高中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高中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成熟的经验,需要学校、教师等各个方面多加观察和改变。本文就高中数学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及相关策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1.什么是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社会生活中、课本中选取具有促进高中生思考能力的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在与科研相似的学习方式中实践自身学到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的效果以及研究性思维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开放性就是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的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没有任何限制。探究性就是指让学生主动的进行研究问题,需要学生对问题的深刻了解。实践性就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高中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2.1在进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要做到因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学校和学校之间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在地域、教师能力、学校的氛围、学校的硬件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差异,做到因学校的不同而不同,做到适合本学校的发展。比如在经济发达的、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高中学校能够通过与周边的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以及学术性团队之间数学专业的创新性人才进行交流,选择合适的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比如,银行存贷款汇率的研究等。但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不丰富的地区就无法做到以上的程度,这些偏远地区的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育更加需要得到实施,在这些地区就需要充分运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充分了解自身存在的优势,以及所在地区能够支持的资源,然后通过整合运用到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例如:怎样打车能够做到最省钱?通过对出租车的计费方式和变量进行分析,建立一个里程数与出租车费相联系的方程,通过方程计算最优的打车方案。另一方面,各个高中学校的教师专业素质并不相同,按照拿来主义的标准进行自身学校的实施,不仅不会产生促进作用甚至会产生相反的作用。所以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因学校制宜。

2.2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中要注意教师因素,转变教师的观念

2.2.1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一个主要因素,承担着进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角色。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所以就需要教师从传统的课堂主导者转变成为研究性学习课堂的引导者。学习最终起于对问题的疑惑。在高中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做到时刻引领学生思考和对问题的质疑,帮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建立知识的重新组合,比如,通过情景化的问题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解疑。

2.2.2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中要做到有针对性,结合区域因素、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的状况进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此外,还需要教师在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必要问题做好解释,在实施过程中视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2.2.3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做到及时对学生作出评价和对此次教学作出反思。在实施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一个阶段完成之后,需要教师主动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改变的方式都要做出合理的评价。比如,把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较优的学生的研究方法、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评价的典型例子进行全班评价,同时,总结出符合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理论。教师还需要进行本次研究性学习教学的评价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总结出本次教学优秀的方面以及不足的方面,然后,再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规避不足,逐渐完善和发展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2.3实施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需要做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实施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模式,需要做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主体,让高中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数学研究性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通过模式的改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通过在课堂上设置单独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规定好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能够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到。

总之,在高中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中,需要做到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参与,改变传统的高中教学模式,实施素质化教育、研究性学习教育,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兴趣,从而使学生切身参与到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去。

【参考文献】

[1]何昱.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0

[2]张欣.基于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7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问题;思考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应该说,目前中学对数学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体现在推动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学校、社会、家庭间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推进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快了教学设备的更新,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充分尊重与满足师生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有助于学校形成支持和激励的氛围,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数学研究性学习没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因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深入思考,并在实施前就要加以注意。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要学会因校制宜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数学教师,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

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部门的数学人才和数学电子信息资源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需求越迫切。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数学教师观念转变是前提,同时要求数学教师也要进行角色的转换。首先,数学教师应是学习者。因为“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数学教师要摸清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以学习者的身份去体验数学研究,以学习者的立场参与其中,去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

其次,数学教师应充当指导者。再有,数学教师应充当评价者。这里的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注重过程,注意激励与导向的结合。注意多元化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方面已达到的程度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行为、情感、态度的生成和变化,一些中学开展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答辩会和成长纪录袋的评价形式值得借鉴;二是数学教师对自身的评价。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对任何学习活动都要有反思与体验,对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从这一点来讲,数学教师应当去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强化评价意识。只有知道什么样的选题是好的选题,自己才能帮助学生把好关、选好题,只有知道什么样的指导最到位,才会引领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三、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及其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只针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结果都必须独一无二.。强调这样的定位,有助于预防数学研究性学习变为新的数学学科竞赛。

四、应着眼于使学生认识数学文化的魅力,将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

数学研究性学习应首先着眼于让学生融入生活实践,所研究的数学问题不要求很大,只要能有一定的生活实践意义和价值,不管多么小的问题,都不失为一个好问题。在以往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中,也己体现了这一着眼点。如某中学同学研究的“学校食堂窗口的设置问题”就是从生活实践的角度出发,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找到了学生到达窗口与厨师盛饭时间的大致规律,从而让同学们更加融入了身边的生活实际,也增强了服务于生活实践的意识。学校和教师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的管理者和执行者,一定注意不要贪大舍小。要首先从观念上教会学生融入生活实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数学是生活世界的财产,在实践中应用数学财产,而且这种应用与感兴趣的日常实际密切结合,就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实践、提高生存能力,从而使生活变得轻松,因而会让学生们感到学习数学的轻松愉快。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究其实施过程,也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作为载体。从而,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学也都应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方法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介绍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又称之为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教育者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1]。在学生探求问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从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则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传授者,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况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从而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适应中职学生特点,创新研究性学习

分析中职学生特点。研究性学习方法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可能操作的难度比较大。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中职学生的特点。现在的中职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和团队精神;学习上主动性不强;生活上高度依赖父母;精神上无所寄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易走极端;行为习惯差、意志力差、厌学等成了他们的“通病”。贯穿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学习的主动性,正因为这点,研究性学习要在中职学生中实施是非常困难的。

创新研究性学习。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如果教师放手完全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是非常低的。因此我们不能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作为中职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尽快进入该学生,减免学生对这样开放性的学习产生恐惧,应该把“发现问题”变为“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团队努力、动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回归到课本上。在学习任务的设计方面,我们遵循以下思路:明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归课本。下面以如何系领带为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一)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各章节的内容对教学内容作相应地调整,明确每一章节的学习目标,制定好教学计划。虽然教学计划制定好,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每一章节教师要给学习明确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

(二)提出问题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都高于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向学生展示自我学习的过程,以引导学生探究与尝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言语描述、图片展示等方式,展示商务人士着装礼仪的搭配要求,根据上一个任务的知识总结,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和学习的。图片展示比较正式的场合,男士穿着西服的时候需要佩领带,那么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打好领带呢?教师把问题与任务提出给学习,让学生利用团队的力量完成任务。

(三)分析问题

小组进行简单的分工合作,针对问题与任务,安排好人员工作,通过网络、书籍、图片、视频等形式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依据信息资料来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组内安排好相关工作,如负责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领带有哪几种系法和具体每一种如何系,根据视频学习如何系领带等等。

(四)成果展示

学生可以把本组收集的相关信息整理好,制作成课件,向班级同学展示。本组学生对问题与任务的解决方法进行小结,解答领带有几种系法,并且请组内成员现场演示如何系好领带。通过学生的团体努力,把本组成员的劳动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

(五)回归课本

到前面学习为止,课堂都是交给学生的,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不能像普高甚至高职学校老师一样,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研究性学习方法在普高和高职学生中可以成熟地运用,但在中职学校就不行,所以这个时间我们中职教师应该补充一个环节就是回归课本,把课本相应的知识要点给学生重复一遍,可以当作小结,回顾知识,同时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实训操作,加强学生技能的训练。

三、实施效果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反思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如何在本章节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教师教学的精心构思是必须的。本学期通过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渗透,增强学习对学习《商务礼仪》的兴趣,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中职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因为学生学习信心不足,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甚至解决问题,教师加以赞扬和肯定,这给学生以无穷的力量。研究性学习需要团队的力量和精神,分工合作创造出的成果是惊人的,增强了学生团队精神,分组分工合作,有问题共同解答,有想法互相交流。教师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坚定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展望

鉴于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效果明显,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商务礼仪基本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会沿用本方法。但在学习过程中侧重引导学生总结评价,进行问题反思,培养求真务实的思想意识。反思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审视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过程并改进思维策略,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思考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它的功能在于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二、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

2.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作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切入口,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题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

3.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以下的问题均可做为数学研究性问题来进行讨论:(1)购房贷款决策问题;(2)对当地或国家近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调查,预测今后人口数量;(3)气象学中的数学问题;(4)当地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预测今后的耕地面积;(5)无盖盒子的最大容积问题;(6)商品营销策略问题等等。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数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实施中,数学教师观念转变是前提,同时要求数学教师也要进行角色的转换。首先,数学教师应是学习者。因为,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数学教师要摸清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以学习者的身份去体验数学研究,以学习者的立场参与其中,去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其次,数学教师应充当指导者。为此,数学教师在选题阶段,要针对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条件、特点,开发设计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在方法上,教师也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鼓励学生不断对实施方案进行微调。再有,数学教师应充当评价者。这里的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注重过程,注意激励与导向的结合。二是数学教师对自身的评价。数学教师应当去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强化评价意识。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目前,“研究性学习”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我们共同走进“研究性学习”吧。

参考文献

[1]李建平 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5,31。

[2]程太生 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