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参与管理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65-02

一、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一)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含义

高校学生参与管理,是指在高校的管理中,视学生为能动主体,依据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高校的管理(制度制定、决策、监督等),并能实质性影响高校管理的一种现代学校管理活动。目前学界对此界定主要分为“全面参与说”和“部分参与说”两类。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学生参与自身利益相关事务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既是学校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培育学生主体性,实施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随着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基于民主管理、学生消费者、学生发展等立场,高校管理的学生参与也定将逐渐成为现代学校制度构建的重要组成。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体现了政治民主化与教育科学化,是实现高校与学生双赢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校从多方面保障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可以促进学校改革发展,是提高管理理念和发展方式的一个途径。高校学生参与管理主要内容分为学习权物质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学校宏观管理等方面,一是在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方面主要是参与学业保障、安全保障以及各种后勤服务的管理工作。二是参与高校教学管理。如教学质量评估: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提出对学校管理部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此外还有科研与学术交流等。三是宏观方面参与学校发展目标规划的制订,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等。不过,如果根据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层次来看,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可以分为:第一是对自身的管理。包括自主学习,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实践活动;第二是对班级事务的管理;第三是对学校事务的管理。包括参与学校教研、科学、后勤、保卫等方面的管理。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从参与管理时大学生的身份来看,可分为参与决策的管理和直接决策的管理。前者是指大学生仅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管理决策,后者是指大学生本身就是决策者的管理活动。

二、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困境

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三个不同性质阶段的划分标准,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在高等教育自身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同时,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在环境条件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不可否认,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高校都开展各种活动以鼓励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并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参与监督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但是由于很少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学生参与意识缺乏,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学校管理者方面来看,大部分的管理者将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并没有将学生看做是一个主体,只是依据一些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来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学生的参与仅仅停留在象征意义层面,其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都得不到有效发挥。从学生方面来看,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培育了学生善于依赖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倾向,普遍缺乏独立意识观念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观念,对维护自身权益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管理范围狭窄、层次较低、途径形式化

当前,虽然学生权利在许多高校得到逐渐重视,但学生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我国高校管理普遍不重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一是出于管理成本和效率的思考,二是担心学生参与管理影响自身地位,威胁自身权力。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仍然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和层次内得到了实现,普遍存在深度不足、内容有限、层次较浅的问题。不过,已有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在教学评价、宿舍管理、园区服务等方面具有直接参与或者监督的相关制度并得到了实施,但涉及学校整体管理、学校办学定位、学校发展规划等学校建设发展核心问题,学生参与被极度排斥。由于参与管理得不到实现,部分学生通过其他不当途径维权,实际上对学校声誉也造成了不小损害。

(三)缺乏明确的机制和程序、管理机构交错繁杂、秩序较差

相比发达国家高校的学生参与,可以得知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实现机制仍然很不完善,我国高校管理机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机构为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但学生组织大多是隶属于校团委,并接受学校的领导和监督,学生组织作为学生根本利益维护者的作用发挥很不理想,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体制不完善、保障较弱。我国关于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法律条文几乎为空白,2005年出台的《高等学校管理规定》中提出学生具有“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的权利,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因此,关于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没有完整的体系,规范性很差。就高校制度而言,大部分都不具备完善的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体制和制度,没有制定统一的制度,制度建设存在缺陷,学生的管理权得不到保障。因此,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方法,致使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去。

(四)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效用不高、作用十分有限

学生对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愿望十分强烈,并认为应该参与学校的重要决策过程,但实际中发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经历较少,且在访谈中发现当前学生仍普遍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的重要管理决策,愿望和理想相差悬殊。此外,学校的学生管理活动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开展,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呈现象征性的倾向,学校管理者对学生参与能力不认可,学生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对学校管理者影响十分有限,大多很难被采纳。另外,学校对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没有任何反馈,直接导致学生对民主管理的实际情况的满意度很低。

三、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

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进程,因此,为了推进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教育理念的转变就成了首要之举。学校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以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全面进行学生素质交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另外,教师也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应该大力支持帮助广大学生参与到高校民主管理的过程中,肯定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听取学生的建议,改进自身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为其参与民主管理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仅仅有学校和教师的支持肯定仍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大学生作为学校民主管理的主体,也应该全面增强主动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意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主意识。除了认真学好学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积极主动参与民主管理,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高校应该拓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进一步丰富管理内容

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要改变象征性的参与方式,应鼓励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校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和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其他政策都应在学生全方位直接参与下制定,应鼓励学生全方位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结合学校特点,充分征求学生意见,体现学生的意愿,在学生全面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高校相关制度。除此之外,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学校在面临问题时,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在学生的参与下共同解决问题,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

(三)完善高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参与管理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

高校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问题一直存在并得不到有效解决,这和不健全且不成体系的制度保障机制是紧密相关的。真正实现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须从组织制度上落实保障,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规范相应规章制度,真正支持并保障学生参与权的有效落实。目前在各高校普遍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尽管许多高校已经有学生参与管理,但是学校有关学生参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还不明确,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个适合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同时,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是推进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进程所必不可少的元素,学生积极有效的监督能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和机制更加有效的运行。推进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除以上工作外,确定管理原则、完善组织机构、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借鉴西方成功经验也不容忽视。

(四)改进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方式和途径

根据一些学者的调研,目前,在我国高校管理中,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形式主要九类:一是通过学生会组织参与学校管理。这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二是以学生社团为中介参与学校管理;三是通过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干预学校的管理决定;四是学生出任学校管理委员会(或校务委员会)代表的制度;五是学生出任校长助理制度;六是通过建立校长接待IEI拓宽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七是成立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等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参与学校管理;八是利用电子通讯工具进行管理沟通工作。一些学校通过开通“校长热线”“校长在线”、电子邮箱以及电子期刊等形式,定期和学生进行交流;九是通过选聘优秀高年级学生、学生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协助学校与学生事务部门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行使学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能。

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我们建议采取以下两种途径作为重要补充,一方面是发挥网络平台在学生参与管理方面的作用。这种参与机制的优点在于学生参与的范围更宽、更便捷,从而增加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是重视学生团体、学生自治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来管理学校相关事务。例如,学生会是学校中设置的最为基本、最为普遍的学生组织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机构。不仅是学生会,根据相关法律,高校学生参与管理应该健全制度,同时大学生社团也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广大学生可以通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实现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同时也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篇2

1.班级管理的现状研究

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为班主任抓眼前利益,没有中期和远期目标,管理的计划性较差,常规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班主任精力有限,无法管理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往顾此失彼或者班主任做了很多耐心细致的工作,但其反响并不好。也有学者认为班级管理目标的单一性、评价的片面性以及人本意识和法治意识的缺失,扼杀学生的个性,甚至导致厌学情绪,评价的片面性表现为把工作的绩效性和终结性评价指标作为衡量班级工作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忽视了班级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不仅有失公允,而且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人本意识和法治意识表现为遇到“问题学生”,部分班主任缺乏调查的能力和耐心,不尊重学生人格,动辄训斥、甚至体罚学生。

2.班级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学者阐述的问题,相关研究也对此给予了分析。有学者认为没有发挥家长的建议和指导的作用,家长对学生的个性了解更甚于班主任,也更希望子女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同时能够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需求,家长的参与是解决管理目标单一或目标不明确以及学生个性被束缚的有效途径。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班主任没有发挥家长分担日常管理任务的作用,家长参与有利于降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强度和难度,使其走出班级管理苦与累的困境。还有学者则认为,班主任的“一言堂”、人本法治意识的缺失以及评价的片面性是由于未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与评价作用,家长从不同于班主任的角度对班级管理制度的设计、班级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更全面地评价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激发起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总之,在班级管理中与家长进行合作,有利于形成立体的管理体系,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部分问题。

3.班级管理的策略研究

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研究文献并不丰富,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由不同工作,不同阶层的家长组成,负责畅通家庭和班级的沟通渠道,协调班级管理工作。其余研究多为工作的实践描述或者经验总结,如家访、利用家校通平台、制作班级网页、开展“家长日”活动、开展家长沙龙活动等建议与措施。有学者探讨了家长通过参与教学与课程来参与班级管理。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学校层面的文献较多,而研究班级层面的文献较少

在家长参与这一研究领域内,更多地关注于“学校管理”层面的研究。很少有学者提及”家长参与班级管理”这一概念。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学校层面研究家长参与有其适用性,以美国为例,其以放权为特征的学校管理改革后,逐步放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家长参与力度不断增强的根基,美国联邦政府在家长参与方面的各种法律和法规以及教育计划都保障了家长逐步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我国的教育改革还在不断的深化中,相应保障家长参与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完全按照国外的理论和经验,可能会遇到各种阻碍而无法达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目的。同时,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班级”和“班主任”的概念,班级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最基础的单位,班主任是一线具体实施管理的人员,从“班级”以及“班主任”入手研究家长参与我国教育管理,通过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成功,自下而上影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甚至家长参与政策的制定,也许是另一种研究思路。

2.阐述现象的较多,而具体研究策略的文献较少

梁红梅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目前关于家长参与的研究仍集中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描述以及家长参与的重要性的探讨。对班级管理的研究较多是对现状和问题的阐述。以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仅指出了家长应当参与班级管理这一观点,如何参与并未提及;研究指出需要通过扩大家长参与的范围,却并未说明从哪些方面如何扩大家长参与的范围;个别学者提出深化家长参与管理的层次,例如建立监督机制,但如何建立有效的完善的监督机制,并没有学者进行阐述,人员配置、培养机制以及机构的建立,目前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操作性上仍然欠缺。具体的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做法只在少量一线班主任对于自己工作实践的零散总结中提及。

3.研究家长参与日常管理的较多,而研究家长参与建议、决策和监督评价的较少

篇3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democratic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e college management system is faced with severe challenges. The trends of college management system are from centralization to decentralization, from centralization to democracy and from control to service. Now in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dominant position is not manifest and they are just treated as the receivers of management. The power of college administration is still controlled by administrative staff and teachers while students' rights to participate in college administration are obscured. This article doe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pinions and willing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ollege administration, and some meaningful conclusions are achieved.

关键词: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权力;现状;分析

Key words: students' rights of participation in college administration;present situation;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87-02

0 引言

高职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拥有参与学校管理权力。现阶段,高职学生群体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如何?对当前高校管理现状及本身所接受的管理与服务看法如何?希望以何种形式参与学校管理?为全面了解学生关于通过管理权力参与校务管理的意见或建议,促进高职院校实现民主管理,笔者对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职院校300名在校生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随机采访了部分师生和管理人员。

1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权的现状

本次调查选择的对象为高职学校全日制在校生。笔者拟用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研。调查问卷设30个选择题,发放问卷300份,全部有效回收。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对现阶段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持否定意见。首先从参与管理的范围、人数、程度的调查来看,65.2%的学生认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范围一般或很少,另外有72%的学生认为能够参与学校管理的人数不多或极少,认为参与程度为一般或无的有82%。这些数据表明学生运用管理权力参与学生管理的范围比较小;参与管理的学生人数比较少;参与学校管理程度比较低。同时,笔者通过针对部分师生和管理人员的访谈了解到,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都通过微博、论坛、校长信箱、座谈会等途径参与校务管理,高校在做出重大管理决策前都进行校务公开,通过学生代表征询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并且在出台重大决策前都会提前召开学生座谈会、听证会等意见征询会。

通过这个调查可以看出,高职学生都愿意参与学校管理,但现在能够参与学校管理的只有各大学生管理组织中的学生干部,那么这些组织和学生代表,普通学生认可吗?他们能起到的作用有多大?学生干部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代言人吗?在300名调查对象中,有半数的学生对学生代表制提出质疑,33.5%的学生认为无用,65.3%的学生认为作用甚微。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普遍不认同现阶段已有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组织,并且质疑学生干部的作用。

近年来,不少高职学校都在尝试开展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活动,但从实际情况看,高职学生并未充分参与到校务管理,参与的有效度低。这是因为现阶段的高校还未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所从事的工作多为联络性的日常事务,而且是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涉及重大决策时参与管理的深度和广度都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得不到独立锻炼的机会。

2 对自身参与管理的看法

学生参与管理权力的程度和认同度低下,是否因为被调查者并不赞成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呢?从调查看,结果是否定的。结果有85%的学生非常赞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为何学生会赞成参与学校的管理呢?根据调查,有81.2%的学生认为参与校务管理对于学生本身来说是一种历练,而且也能提升高校的管理效益。学生赞同参与管理是基于他们从中可以得到锻炼,可以提高个人的能力。大多数学生认同运用学生管理权力参与学校的管理对学校和个人的重要意义。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权力既是学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管理实践的实效性、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民主办学的体现。高校的管理活动最终要服务于广大师生,学生有权知晓并参与校务管理,如果基本权利得不到满足,必然会让学生站在学校整体利益的对立面,对缺乏学生参与而出台的不尽合理的管理规定可能会消极执行,还可能引发强烈抗议,从而造成。

3 对自身参与管理的意愿和能力的认识

绝大多数的人都认同学生运用管理权力参与管理的积极意义,那么是不是赞同就意味着愿意投身其中呢?通过调查发现,有72.5%学生有兴趣参与学校的管理。这说明学生对于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可通过调查还发现,有55%的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抱有怀疑的态度,这也是成为他们能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种障碍。其实,在工作中,学生除了自身能力和水平的问题外,在参与学校管理中,还会遇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不配合,同时还得不到学生的理解的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阻碍学生运用管理权力真正参与学校管理的原因。在访谈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指出高校虽然积极宣传培养技能型人才,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排斥学生参与管理实践,致使学生无法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锻炼的机会,使得学生对于自己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4 对自身参与管理程度不高的分析

既然多数学生表示有兴趣参与校务管理,那么是何原因导致其参与程度不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参与途径和制度等问题造成了参与人数太少。另外,现在学生会等学生管理组织未能发挥其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不重视和缺乏载体。从调查看,学生普遍认为高校不重视学生参与校务管理的事情,而且大部分高校中普遍存在两种不利观点,一种认为“让大量的学生参与管理,只会造成规章制度很难出台”,一种认为学生就是学生,不能全面客观的分析学校的情况,因此无力承担参与决策的重任。此外,高校通常在做出重大决策的初始阶段允许学生广泛参与,但随着重大决策的纵深发展,学生参与管理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频频受限,作为目前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评教活动也因为评价结果的隐性使用而遭到学生的质疑,由此导致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潦草应付。

5 学生行使管理权力参与管理的途径与内容

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从学校定期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充分发挥学生会以及其他学生组织的作用、吸收学生参与制定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有关制度、在学校的各类委员会中设置学生席位、参与教学督察组和后勤服务监督组织等工作这5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2.2%学生认为参与制定政策和进入决策层是参与学校最有效的途径。但在现实中,学生认为可以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最有效的两个途径,恰恰是我们目前工作的空白点。但同时学生对于能够参与到政策制订和决策机构中后,他们能否得到尊重,他们的意愿能否获得重视,他们还抱有疑虑,同时现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大部分集中在一些非学术事务管理上,即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就业创业等方面,而在学校发展规划、改革发展的决策等方面,特别是比如教师职称评定等学术事务管理的参与上,学校对学生开放的力度不够,更缺乏学生的参与。

6 调查结论

6.1 高职学生行使参与学校管理权力的有限性。高职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有其特殊的有限性:其一,参与学校的管理本身并非是学生入学的主要目的。学生入学主要是接受技能培训,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动手能力。学生在校仅为3-5年,如果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追求对高校事务的参与,则会过多占用学习时间,从而背离入学的初衷,也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宗旨。其二,高职很多事务具有复杂的专业性,学生经验与学识均不足,难以胜任。所以在校学生行使参与管理管理权力的在范围上是有限的。

6.2 参与范围狭窄,内容、途径单一,方式简单。现在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权力范围虽然已涉及到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个领域,但参与的活动内容却是比较表面性的工作,如在教学、后勤的一些领域参与而已。从学校领导决策层面来看,目前高职学校有部分尝试将学生管理权力的范围扩展到学校重大决策领域,但都存在参与的方式走过场,过于形式化的问题。在教学管理上,有不少学校建立了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估的体系,对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学生的意见和评估结果并没有作为对教师评价、奖惩、晋升的重要依据。如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和后勤工作管理上,目前大部分的高职学校利用学生资源参与图书馆业务和学校后勤管理方面,其参与程度相比较教学、科研管理而言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但是参与人数和普及面仍然有限。

参考文献:

[1]方若石.论高校处分权与学生权益救济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8,11.

[2]吴静,斯荣喜.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3]吴慧平.高校管理过程中学生参与角色的变迁[J].大学教育科学,2003,2.

[4]郑文.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管理权力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4,9.

[5]李宁.西方大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6]周湘林.试论中外高校学生自治权的来源与依据[J].复旦教育论坛,2008,6(6).

[7]郑文.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管理权力的演变[J].复旦教育论坛,2006,4(4).

篇4

本文将简单介绍校本管理的基础理论,着重分析职业院校实施校本管理的可行性,以及对职业教育管理发展带来的启示。

一、校本管理概述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简称SBM),又称学校现场管理(School-site Management)、现场管理(Site-based Management)等,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界定。赫尔曼(Herman)认为校本管理是“一种结构和过程,它允许学校在指导、预算、政策和规则的制定、人事等方面拥有更大的决策权。同时,学校的各种利益相关者要参与学校的决策制定。”马兰(Malen)等人认为校本管理是“一种权力下放的形式,学校是教育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基本单位,通过决策权的重新分配,能够激发并保持学校的进步。”拜雷(Bailey)认为校本管理是“一种决策参与过程,参与决策的人员要对决策负责。”

综合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校本管理这一概念具有两层含义:

1.学校决策权从上级部门下放到学校,学校作为自主决策、自主发展的办学主体,在课程设置、人事安排、财政预算、资源分配等各个方面拥有自主权。

2.与学校联系紧密的各种相关利益者,如校长、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都有权参与学校的决策。

二、我国职业院校实施校本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当今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对职业院校的控制过多、过死;职业院校内部管理混乱并且缺乏创新性等。主要是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校本管理理论是一种普适性的理论。

校本管理代表了教育改革及教育管理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其优势非常明确。可能有人会认为当今实施校本管理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有具备实施的条件,而我国似乎还不具备。其实不然,现在有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成功实施校本管理的例子,如巴西、洪都拉斯等。即使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实施的校本课程也不尽相同,主要是各国国情差异也很大。因此,校本管理并不是固定的范式,是一种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每个国家以及国家内的不同地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实施校本管理。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更适合实施校本管理。

这是由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有其独特性,而校本管理正适应了这些特点。(1)多样性,由于职业教育要为社会培养成千上万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人才,因此,职业技术院校及其专业设置必然表现为多样性。

(2)多变性,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同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系特别密切,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的。传统的外部控制管理模式,是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外部控制方法管理职业院校,而类型繁多的职业院校及其多变性,致使管理机关无法迅速地、灵活地应对不同学校的情况。 校本管理以学校内部管理为主,将学校的管理权下放到学校的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等,这样学校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灵活地设置学校的专业及其课程。校本管理的实施,会使所有的职业院校与政府部门相脱离,从而都要接受市场的调控,促使其优胜劣汰。既能够激励职业院校的发展,又能够使职业院校更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校本管理模式更适合职业院校的发展,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对我国职业院校实施校本管理的建议

以下是对于实施校本管理的建议。

1.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在校本管理中,权力下放是最核心的问题。从广度上看,下放的权力包括学校目标和政策制定权、财政预算权、人事安排权、课程设置权等。从深度上看,可以将权力下放给校长、学校委员会(学校董事会) 或学校各种各样的专业小组或工作小组。权力下放意味着教育决策权的重新分配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教育行政部门须改变传统的对学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控制的方法,通过立法、拨款、中介组织、政策引导、督导、信息服务等各种间接手段对学校进行宏观调控。职业学校也应相应地改变职能,由原来的执行机构转变为决策机构,被动管理转变为自主管理。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基于学校层面的战略管理,包括环境分析、系统的计划和组织构造、组织成员的合理发展和指导、积极的监控和评价、领导艺术等。

2.改革学校管理体系

校本管理主张将权力下放到学校,交给学校委员会。学校委员会一般由校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科技界、企业界人士、社区代表及学生代表等组成。学校委员会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经费预算、人员聘用、课程编制以及其他各种事务方面参与学校的各种决策。委员会的组成由学校自行决定。还可设立各种专门小组,如规划小组、评估小组、教职工发展小组、实验小组等,另外还有各种根据需要而成立的临时特别小组,帮助学校委员会决策。

3.注重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和校本科研是落实校本管理的基础。校本管理的根本,就是落实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自主权。即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主设置课程及进行学科建设。而职业院校更需要根据所处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进行课程改革。校本科研即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4.追求学校管理的求精和创新

校本概念突出的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现实而展开的。学校管理的求精和创新,是校本管理的追求,即精益求精和创新发展的品质意识。每一所学校都应从区域及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构建有自身特色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使学校更具活力,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夏新斌 校本管理理论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篇5

关键词:学校管理决策;优化

现代管理科学指出:完善的管理过程应从决策为主要指导,由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几个方面组成,不断循环最终达到管理模式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目的。决策作为机构运营的指导者,在整个学校管理的战略角度上来讲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还存在着诸如封闭式、简单化、集权化等问题。只有不断更新和改善教育理念,将学校管理逐渐组织化、系统化才能适应当前复杂、创新式的管理模式。同时为更进一步的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就必须从决策的创新与发展着手,实现学校决策水平的深化改革。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学校决策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手段。

1.学校管理决策的含义与特征原则

以育人为目的的管理特征让学校管理有别与其他领域管理。学校管理可以定义为学校决策层为实现学校各项教育目标并对学校未来教育活动的发展,在策略、内容和原则上进行选择的过程。学校决策的组成可以从管理决策主体、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向三个方面来概述。首先是决策主体,管理决策的主体是决策者和决策层人员构成。其次是为了个人活动和决策组织来对问题进行选择来实现学校管理目标。最后是根据学校目前情况就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对学校各项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确定。

分析学校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决策者更好行使管理只能的关键,学校的管理决策的特征原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目标性与人本性原则,目标性是决策的基础和核心,学校管理决策正是以教育的目标为中心来对学校发展的方向进行定位和开展的。人本性是学校决策管理的载体,学校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的,人本性正是学校管理决策的基础。在充分发挥师生的人本机动性,可以有效的让学校管理高效化、人性化。第二、可行性与动态性原则,可行性是学校管理决策能够科学合理开展的重要特点。管理的执行是需要一定的教育资源的,对于决策方向的选择和拟定不仅需要考虑到学校未来发展的必要性而且还应注意教育资源对决策的支持程度。动态性是学校管理过程中呈现的一种特点,随着学校改革的发展,更具开放性的学校管理成为学校与周边物质环境相协调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周边环境变化的把握,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第三、公平性与教育性原则,公平性是教育公平性在社会公平性价值体系的延伸,它体现在学生的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的公平性等,如何能够公平的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是目前学校教育发展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教育决策的教育性与教育效用有直接联系,积极的教育决策能够达到正确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育人的目的。涪陵十九中对学校教师的要求是争做教学楷模,这正是积极教育效用的重要体现。

2.学校管理决策现存的主要问题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传统的教育决策模式存在的诸如封闭式、集权式和单一化等模式的问题日益凸显。只有教育理念上的不断创新,打开学校组织的公平开放度以及教育主管权利的下放等才能不断适应变化迅速的新时代。学校管理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决策参与形式化的趋向的问题。现存的决策参与形式往往缺乏实效性,并且决策参与的程度和采取的方式最终的结构都是个人决策的结果,形式化的决策方式日益呈现出其弊端。关键事儿不开会,大事儿开小会等现象的产生正是这种方式下的结果。其次是决策主体集权现象。现行教育模式下的决策主体是校长负责制,校长作为学校法人其权利往往没有制约而是受到相关政策的保护,一旦校长个人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学校管理决策上就会出现问题。再次是决策过程的单一化问题。目前学校教育决策多存在单一化现象,决策者往往会急于求成,在决策的过程中缺乏完整性和实效性。最后是决策认知的常识化问题。学校管理中关于决策认知的先入为主现象是目前学校决策管理中常见的一个问题。这种问题会直接造成决策缺乏科学合理性。

3.学校管理决策的优化

3.1 注重因地制宜,把握决策原则

随着全局观校园管理模式的兴起,日趋开放化和社会化的管理特点成为当下决策管理主流。为适应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决策管理环境,学校在进行校园管理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模式,在决策制定的时候要注意如下几个原则。首先是民主化原则,作为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民主化的决策方式是学校教育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化的决策方式可以有效的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教育决策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这也是集体的力量与智慧的体现形式。其次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学校管理者大局观的重要体现,将系统整体的总目标下放到学校各个教育职能部门,从总体的角度来看学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科学合理的制定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再次是科学性原则,建立健全完善的体制体系,将决策、反馈、执行和监督等决策过程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和制定,科学化原则是决策能够有效执行的保证,也是一系列决策原则的综合体现。只有制定了科学的、系统的、民主的决策运行机制才能确保管理决策能够更好更适宜的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服务。

3.2 加强理论学校,有效提升决策水平

对学校管理决策的正确认知是进一步提升决策水平的保证。将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各方面的知识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剖析和认识,理清教育现象与社会、学生、知识等各方面的基本关系是保证决策的实效性的关键。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与许多教育中师生关系理论都有联系,真正做到教育工作的有教无类、学有所教的效果。为避免教育工作中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方式,就必须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同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分析来制定相适宜的决策方式,这是提升学校自身管理素质和决策水平的重要前提。

3.3 倡导多元方式参与决策,加强决策程序的理性化与规范化建设

传统的决策方式中单一决策方式占据主导,这无法实现决策的科学合理性。积极实行集体决策、教师家庭活动参与决策、社区参与决策等多元化的决策参与方式。多元化决策参与方式是学校决策管理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加强决策过程理性化和规范化建设,转变传统的决策观念,避免一些诸如依靠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的问题的发生。将决策过程细化为问题分析――设定目标――搜集资料――拟定优选方案――实施、追踪的循环方式。这样就能够保证决策朝着多元的、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发展。

4.小结

学校管理决策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科。只有科学的研究精神和全局观的决策眼光才能将学校管理决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正,确保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是学校未来发展能够得到更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许杰. 文化管理语境下校长行为方式的转变[J]. 中国教育学刊. 2008(09)

[2]丁建国. 以人为本:校长品格培养的基点[J]. 学校管理. 2004(04)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02)

[3]宋嘉. 学生是“先”生[J]. 当代教育论坛. 2006(01)

[4]谢学仁. 论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以人为本[J]. 成功(教育). 2009(09)

篇6

关键词:数据采集平台 使用 建设 办学水平评估 管理

中图分类号:文章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概述

1.1 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也从规范化建设转到内涵建设上,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要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加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与质量监控,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高专院校全面推进实施新的评估与质量监控体系,主要是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采集平台)的使用,深化新评估方案,从内涵、形式等方面彻底革新原来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所沿用的做法。

建立“数据采集平台”的主要意义正如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长范唯所强调的那样:我国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主抓两头,一头是抓重点建设,即108所示范院校建设;另一头就是抓基础性的普及工作,涉及全国近1200所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与质量监控,即建设使用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1.2 数据采集平台的内涵

“数据采集平台”由10个一级项目分类和45个二级项目分类组成,通过36张数据采集表、约500个单项观测数据指标,最终将约120个汇总统计指标集成在1张统计汇总表中。每个状态数据基本来源于数据生成的源头,能更好地关注监控教学实施和管理运作的真实有效性、原始即时性;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各项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指标的导向性、安全性以及数据的可用性。

1.3数据采集平台的用途

“数据采集平台”本身具有以下四个功能:

1、统计汇总,反映现状。

2、管理监控,促进学校规范化。

3、分析开发,提供决策,把有价值的数据转化成知识。

4、知识管理,激发创新

“数据采集平台”的这些功能除了用于评估之外,还可用于学校内部的长效管理,可将导出的数据表组成各类工作簿使用于部门、专业和岗位的运作管理。

2. 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

2.1 数据平台建设的目标

2.1.1管理上的目标

要把平台建设作为学校不断的完善保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平台建设来促进学校管理方面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平台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通过平台深化内涵建设。

2.1.2要实现四个满足

平台建设将在全国为形成一个从学校到省教育行政部门及省厅、教育部三级教学管理网络,这个网络构成要满足四个方面的需要:一要满足高职院校的需要,学校从平台中随时随地了解差距,加快学校教学改革进度;二要满足教育行政部门的需要,将来实现平台网络化之后,就可以直接在网上点击相关链接,了解各学校的运行的状态,比如学校的发展,示范性院校验收、年检、二级工程的启动,以及精品课程、优秀的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特色专项评审等等;三要满足评估工作的需要,平台条目里已包含新方案当中所需要的众多信息,涵盖了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且一些专项的评估也可以使用;四要满足社会各方的需要,平台对社会公布后,学生、家长、企业等可以借助该平台了解各学校的运行状况。

2.2 平台设计的三个依据

2.2.1 主要依据

(1)教高[2006]16号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平台的指导思想、贯彻实施、字段设计均依据16号文。

(2)教高[2004]2号文,《教育部关于印发》主要是评硬件,它是数据平台预审的主要依据。

(3)教高[2008]5号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是平台的框架结构,字段设计的重要依据。

2.2.2 示范性建设文件依据

平台设计还充分参考示范性院校的文件精神,如示范性院校的引领、榜样作用等,体现高职特点。

2.2.3 借鉴依据――高基报表

平台的填写说明,指标的解释与高基表的注释有一定的互通性。数据平台2009年做了一次修改,本次修改主要是针对与高基报表接轨问题。

2.3 平台建设的原则

2.3.1原始性

数据的原始性要求采集原始数据,由下而上,必须由信息的源头(如教师本人等)来填写。因此,数据的原始性就是要把信息源头的状况采集上来。

2.3.2 即时性

平台要跟踪变化、反映实时状态。数据有两大类,一是静态数据,二是动态数据。静态数据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信息,如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宿舍面积等。而平台所关注大多数动态数据(高职评动不评静),如教师数等,经常会发生变动,能否即时采集这些动态数据,不仅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程度。

2.3.3 独立性

平台要求“端对端”对接,采集者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平台是独立运行的,它不依附于校内现有的一些软件系统。

2.3.4 写实、公开

平台数据要求实事、实情、实态、实数、实话,要向全体师生员工、社会各方公开。

3. 数据采集平台的使用

对高职院校来说,怎么把平台规范化、制度化操作,怎么使用好平台非常重要,要真正使数据采集平台成为学校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质量的一个良好工具。这其中理念的转变很关键,要从思想上、意识上接受这个平台,只有接受了,才能更好的了解平台、熟悉平台,理念不接受,平台就上不去。所以要认真了解平台的内涵,合理使用平台,才能使平台发挥最大的效用。

3.1 分析信息内涵连结

平台中的各项数据是客观存在的量化描述,但是孤立的数据所对应的往往只是单一的维度,既缺少内涵更不能代表整体。所以要善于进行组合提升,使那些孤立的数据加工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信息。

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各系统、各部门、各项工作、各方人员之间都存在联系。因此,要将理念、组织、机制、队伍、过程管理、资源配置和监督评价的信息连结起来加以考察、判断。

要尽可能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从发展趋势分析影响因素与影响强度,比较其在同类中的位置,寻找造成其优、劣的根本原因。

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不仅可在院校之间进行,还可以在专业、课程等层面进行。

例1:根据上海市2009年数据采集汇总平台,可知上海市高职专业分布概况如下:学校平均专业数:20个;专业平均规模数:185人;学校平均规模数:3622人。

同样,通过福建省2009年数据采集汇总平台,可以得出我省2009年的相关情况:学校平均专业数:19个;专业平均规模数174人;当年招生专业数占专业设置比为88%;学校平均规模数:3286人。

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各个地区之间的高职教育的发展情况。

例2:

上海市在2009年新专业申报时,首先在平台查找学校教学基本条件、师资、专业设置及招生整体情况,为评审专家提供客观的第一手资料。

上海市进行教育建设规划时,可以借助这一数据平台,了解各学校发展状况,使数据平台在建设规划的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3.2 规范运行和合理使用

1、规范有序运行:建立制度、明确流程、规范运行、提高质量

(1)制订运行规定:理念即时、操作及时(如参观一次基地,回来就可以马上填写,不要等一年后再填。)

(2)分解指标任务:平台有400多个字块,要进行分解,有的信息由领导填写,有的信息由教师填写,然后再进行重新组合。

(3)明确汇总手段:端到端、点对点(个体对自身输入的数据负责,不能采用中间审核环节,每个数据输入后直接汇总到管理员处)。

(4)掌握操作方法:通过系统培训使每位老师准确了解应该输入什么信息、如何输入,明确每一种信息的内涵。

2、充分合理使用

(1)院校领导可以参照数据了解学校发展状况,同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做出判断和决策。

(2)评估专家要明确角色和程序。

①根据数据找重点,熟悉量化标准,积累评估经验。

②根据“说明”找原因:以“说明”为切入点,分析取得成绩或存在问题的原因。

③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3、努力达到“五个满意” :教职工满意 、校领导满意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满意 、教育部满意和社会有关各方满意。

建议各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建设和使用数据平台,使之不仅能为新评估方案提供最原始、真实、即时的数据,而且能成为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个院校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

4. 数据采集平台的问题分析

4.1 平台本身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字段设计不够合理。

2、有的注释内容不够全面 ,反映问题不够全面。

3、操作技术不够简易,Excel单机版存在局限性,而网络版就会好很多。

4、对个别指标内涵的理解上,容易造成歧义,不同学校存在不同的理解。

4.2 福建省数据采集平台普遍存在的问题

4.2.1 不少学校在思想意识上没有真正接受数据平台。

很多学校还只把“平台”当作填报上报数据的工具,而没有把它也当作是学校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质量的一个工具。

在实际填报的过程中,很多学校会询问教育部各种数据的具体指标是多少,言外之意是要参照指标来填报,而不是依据实际情况来填报,这既违背了“原始、如实”的原则,也违背了“平台”填报的初衷,同时也无法为学校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再比如有个别学校把一些社会有职务的名人当作自己的专任教师,这明显违背了“独立、原始、即时、公开”的填报原则。诸如此类现象的发生,表明有部分学校只是将平台当作一个应付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填报工具,而没有把平台当作是一个有效的学校管理工具。

其实“如实、即时”填报好的“平台”完全可以当作学校各级领导的一个管理工具,领导可以随时通过平台上所显示的信息,了解自己学校的发展状况,并把它作为学校发展管理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比如领导想了解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具体落实情况,可以查看与其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表4.2)的实际运行情况、查看在该单位的顶岗实习与录用情况(表7.4)、查看与该单位的产学合作具体情况(表7.5),通过查看平台上的这些数据,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的执行情况,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原始的参考依据。

4.2.2 学校在填报数据平台时,会存在多级审核现象。

数据平台要求源头采集,不允许中间存在各级审核环节。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适当的审查是可以的,这个审核主要是落实数据填报的规范性问题,而不能修改源头采集的数据。数据一定要正确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

4.2.3 在填写时对于规范化的要求做的还不够到位。

有很多学校也很重视平台的填报,通过多渠道了解应该如何填报数据平台,但最终还是会出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规范填写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格式填写不规范,比如规范的时间格式为“2008-09”,但在填写时经常会出现大量不规范的格式,表现为“2008-9”、“2008/09”、“2008年9月”、“2008.09”、“2008.9”、“2008”等。

(2)填写时没有注意数据的单位,数值没有按照要求填写。如表6.1.1中的“行业企业工作时间(年)”已经标注好了单位是年,这时下面的表格就只能填写数值了,而且填写的数值应该是介于0-1之间的数值(因为平台要采集的是一学年之内的数据)。

再比如表4.1中的“设备值(万元)”已经标注好了单位是万元,如果填写时没有注意,按元来填写,就会造成统计错误;如果填写时又重复填写单位,就会造成数据无法汇总统计。

(3)有些不该空缺的栏目空缺,而该空缺的栏目却没有空缺。比如表6.1.1中的“是否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判断类单一选项字段不能空,但很多学校在填写时把它们空缺了。

没有数据而且不是单一选项的项目,要求放空,不要再填写“无”了,如表6.1.3“校内专任教师其他情况”中的项目如果有就填,没有就空缺不要填,如果一个老师所有的项目都没有,那么连这个老师的名字都不要填写进去。此外像教工号等项目如果空缺,那么在汇总统计时,就会造成该老师的所有数据丢失。

(4)此外还有不少学校出现一人多专的情况,即一个人会以多种专职身份出现:院领导、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专职学生管理人员、专职招生就业指导人员、专职督导人员、专职教学研究人员不能是专任教师,也不能一个人兼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专职工作。

(5)还有的在填写时会用简称,没有采用严谨的规范用词。比如表6.1―6.4/7.1―7.2里的系部和专业要用规范的全称,不要用简称,否则会让人感觉整个平台数据杂乱无序。

(6)有的学校在填报时没有注意平台所采集的时间段,会把多年的数据都采集进去。如2009年上报的数据应该是发生在2008年9月1日―2009年8月31日的数据,但很多人在填写的时候会把多年的数据都采集进去,比如表6.1.3中很多人的获奖时间、时间都是前几年的,甚至还有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

(7)信息不全。部分学校在采集的时候只采集了部分信息,这就没有办法如实反映学校的办学状况。

4.2.4 对于个别指标的内涵理解还不够透彻。

由于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导致不同学校对平台数据的理解不一致,所以在填报时会出现同一个栏目里,不同学校填报的内涵不一致。有的学校在填报时没有注意认真阅读填报的注释,导致其对指标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

5. 对数据采集平台的使用和建设上的建议

结合笔者在数据采集平台的填报汇总过程中的工作,总体感觉高职教育界对数据平台都很重视,但侧重点不一样:教育部官员和课题组的专家重视平台的实际作用,而各个高职院校重视的却是如何填报,这与教育部开发数据平台的思想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就要求各个高职院校一定要改变观念,切实重视数据平台的建设,不仅要严谨对待数据平台的填报,真正做到“原始、即时、独立、公开”,而且要把数据平台当作一个学校管理的工具,在使用好数据平台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各个学校自身的情况,积极参与数据平台的建设,使之真正为我所用。下面将从各院校对数据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层面上,提一些个人的见解和看法:

5.1 平台使用、建设的即时性

教育部要求平台一年一报,但从学校自身使用的角度上来看,完全可以做到一月一报,甚至可以随时填报随时汇总,具体操作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太可不必全校上下大动干戈。一般每个学校都会有专人负责数据平台的管理,这样就可以在上一年度填报的基础上,由学校老师和部门随时把出现变动的信息及时填报并传送给负责数据平台的管理员,管理员再及时汇总,这样平台就可以随时体现出学校运行的基本情况。

5.2 制度管理、促进规范。

在即时填报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平全可以给学校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引导学校建立可靠、高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更加到位,学校应及时将发生变化新数据填报上去,以减少数据的误差,同时实现校内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通过使用平台,推进学校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法的改革,使之更科学化、信息化。比如若能及时把各专业的学生信息输入到平台中,那么这时不管是哪位领导或老师需要了解学校学生的情况,就不要再去找教务部门或学生部门要数据了,可以直接通过平台来查看了。再者通过平台的使用,一方面可以使全体教师既能看到自身的成绩,又能看到他人的成就,同时还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另一方面,教职工可以通过平台看到学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校领导可以通过平台了解教职员工的情况和学校的发展瓶颈,从而使学校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

5.3 认真研究平台数据,服务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

高职办学的要求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对这些办学要求执行的怎么样、落实的怎么样,专业开设是否合理、是否平衡、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这些信息都可以在平台上体现出来,各级领导要认真研究平台的相关数据,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5.4 使用平台可以起到相互监督和为各种考核和评选提供数据支持。

平台数据可以在校内公开,所有的数据接受同事、领导的监督,这在无形当中就可能成为个人发展的动力之一。数据平台涵盖大量的基础信息,可以成为老师教学工作量考核、科研工作考核、人事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平台上也汇总了大量专业和课程的基础信息,它也可以作为学校评选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参考依据。

5.5 数据平台的制度建设

在平台的建设和使用上,要使之形成制度,并严格运行,唯有如此才能使平台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挥更大的效用。比如可以出台政策,明确规定平台的采集、浏览、分析与管理权限,不同类型数据的采集周期要求,不同行政与教学部门对所采集数据的浏览与分析要求,明确整个平台运行过程的奖惩办法。也可出台政策明确平台运行管理部门对平台进行开发、维护和角色授权等细则。

5.6 对数据平台的技术建设上的建议

各个高职院校可以以教育部开发的平台为基本依托,开发适合自己学校需要的新平台。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根据学校教学和管理的需要,适当增加栏目,使得平台的信息更加齐全;第二,根据需要开发 “仪表盘”,使数据统计更加直观,既可以横向对比,又可以纵向对比,这样经过对比后能产生比较的曲线或图标,或是发展的曲线或图标;第三,可以在EXCEL单机版平台的基础上开发网络版的平台,现已有很多省份在开发和试用了。我省教育厅和各个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开发网络版的平台,它更能体现“原始、即时、独立”的原则,通过网络版,老师可以随时输入有变动的数据,数据输入之后在网络的终端直接就生成汇总的数据,这样可以使统计的数据更及时,也减少了中间的审核管理环节,真正实现“端对端”的管理,更能保证数据的原始性。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各高职院校要切实提高教育理念,真正重视数据平台的建设和使用,这样就能把数据平台做的更好,使它更好地为学校管理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服务,更好地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服务,从而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用专家的话说,就是“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好了会引起高职教育管理的一场巨大变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文。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高【2004】2号文。

[4]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文。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38-02

高中学校的特殊性体现在“上接初中,下启大学”,高中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旨在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而实现人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对学校管理者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从根本上说都是对人的管理。因此,高中学校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管理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还认为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两者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就高中学校管理而言,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由此可见,人是学校管理中的根本。在高中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需处理好约束与调动、服从与协调、使用与培养、求同与存异的关系。

一、以人本主义理念为基础,关注人

在学校管理体系中,人是管理的主体,管理是否有效甚至高效,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度的约束就无需再三强调,职工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由此可见,在高中学校管理中,作为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切实以人本主义理念为基础,以关注人为核心,做好学校管理。

通过一些关于学校管理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管理得好的学校,如台湾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多年来一直以其优秀的学校管理而享誉盛名,究其原因,是因为该校管理坚持以道德教育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任何一所学校而言,其管理的核心都是人,这就意味着管理不能只是一些冷冰冰、毫无人情味的制度,因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是一个个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立的人格、有丰富的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需要,也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作为学校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这些生命体的特性,从而在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学校管理理念,就意味着学校管理在确保科学性、程序性的同时,还要充分做到民主管理,关注教师的发展,了解并尽量满足他们在物质、精神、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做到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使其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以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为保障,管理人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这从很大程度上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再深层一点,就是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成功的学校管理在于发现人才以及培养人才,这是一个学校办学的根本。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并不是依靠各式各样的铁的制度,并不在于如何对教职工进行约束和规范,而在于采用恰当的管理方法,选择有效的管理模式,积极挖掘教职工的潜能,充分注重教职工的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来有效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大胆创新,最终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完成本职工作。由此,学校管理就必须以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为保障,切实达到管理人的目的。

在高中学校管理中,采用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需要管理者立足于教职工实际,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核心,切实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让他们乐于为学校服务,而不是为了完成工作。对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务必做到最大程度地尊重教师,对于他们的成绩给予肯定及激励。在管理中不能武断,而要平等对待教职工,善于征求并采纳他们提出的良好建议,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也应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各项活动,支持学校各项工作。这样,以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为保障来管理人,必定能使学校的管理事半功倍,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广大教职工会以校为家,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以人本主义评价机制为辅助,鼓励人

管理的效率会直接影响人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在高中学校管理中要让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得到较好的发挥,就需以鼓励性评价机制为辅助,让师生员工在过程中享受快乐,在结果中收获快乐。

首先,对教师的管理是高中学校管理的核心。学校对教师的工作可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一是对班主任的评价。在学校管理中,班主任充当了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工作辛苦,因此,在对班主任的评价中,要坚持“既看到功劳又看到苦劳”的原则,通过制定班主任考核方案对班主任进行考核,考核以强调工作态度和工作过程为主。二是对毕业班教师的评价。高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未来,也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对高三教师的考核,在突出日常管理的同时,要将重点放到教学管理上。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结合班级学生情况制定相应的学科考核方案,方案要突出鼓励性。三是对其他教师的评价。对其他教师的评价则要在鼓励其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尊重教师的人格,关注其精神需求,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帮助、支持、肯定、鼓励。管理者只有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评价教师的工作,利用各种场合表扬、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对其点滴进步给予鼓励,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心情愉悦、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工作。

其次是对学生和职工的评价。就高中学生而言,他们更关注精神鼓励,而物质鼓励次之。在对高中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多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如在评优选先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成绩优秀的学生,还要关注有进步、在学习过程中其他方面表现积极的学生,尽量从学生身上找优点进行鼓励性评价,评价要多在正式场合(如校会、颁奖会等)进行。对学校除教学人员外的职工的评价则要多关注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如节日发送礼品时,对工作积极的职工予以特殊考虑。当然,这要在平时的常规考核中得到体现后方可实施,不然容易造成员工间的矛盾,要注重形成积极的竞争氛围。

四、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留住人

“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也是管理的基础。在高中学校管理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管理都需要以爱贯穿始终。只有对教师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宽容、善待,才能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要做到这一点,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要注重以活动为纽带,让教师在活动中享受快乐。如通过工会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活动中给予教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不仅让教师享受到运动的快乐,在运动过程中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优点,如果再对其施予人文性的关怀,教师工作起来会更加积极,也会自觉将这种爱传递,为形成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的良好氛围奠定基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更多体现在对其行为的引导上。当前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学校应成立相应的心理辅导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正确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学校的呵护,能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并自觉遵守。

在管理中实施民主管理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现代学校管理所推崇的在制度管理基础上的自主管理,是管理的一种新境界,即制度管人和人的自主管理结合起来,刚柔相济,注重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些都需以团队为基础。在高中学校管理过程中,要以行政管理班子为核心,做到“有事大家说,有事大家议”,在此基础上以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等组织部门为纽带,到各教研组、备课组、各班主任,由上而下进行管理理念渗透,再由下而上对实施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形成民主化的管理氛围,推动学校管理的顺利进行。

篇8

与学校对其他方面的管理相比,学校对校园暴力的管理更有可能涉及学生的隐私权、身体权和受教育权等。在美国,预防暴力的教育政策法规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校园暴力的发生,但是这些政策法规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学生得排队进校门,通过金属探测器、搜身、书包检查等重重关卡,还得出示证件,才能在指定的校区内活动。”吸取美国校园安全立法的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在立法中注意处理好学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关系,防患于未然,我国的校园安全立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利益。

一、美国校园安全立法中出现的两难问题

预防校园暴力和保护学生合法权利问题是美国公立学校的两难问题。随着各种预防校园暴力的法律、政策的实施,金属检测仪、带刺的铁丝网、武装的门卫和警察以及拿着警棒的学校领导成为美国学校的一道“风景”。在预防校园暴力的同时,学生的各种权利受到侵犯:学生的活动受到监视,隐私权被侵犯;搜查学生的身体、书包、上锁的衣柜等,导致学生的人身权受到侵害;以开除和停学等方式惩罚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可能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在学校管理权和学生权利之间维持平衡相当不易,学校经常被指控在管理上做得太少了,或者太多了。美国校园安全立法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取向:

1.偏重于对学校管理权的保护

1980年新泽西T.L.O一案经过反复审理,最终在联邦最高法院以微弱的优势确认了对学校管理权的保护,成为具有经典意义的判例。案情经过如下:1980年,新泽西高中的一位教师发现两个女孩在洗手间抽烟,其中一位是高一的T.L.O.。因为抽烟违反校规,因此那位教师将两女生带到校长办公室。T.L.O.承认自己违反了校规,但矢口否认自己抽烟。于是校长助理搜查了她的手提包,在包中发现一包香烟和香烟的卷纸。根据经验,高中学生拥有这种卷纸,很可能用于吸食大麻。于是,这位助理彻底搜查了手提包,发现了少量的大麻、一支烟管、一些空塑料袋、一些一美元的账单、表明T.L.O.与大麻交易有关的两封信。T.L.O.认为,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规定:“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除依据可能成立的理由,以宣誓或代誓宣言保证,并详细说明搜查地点和扣押的人或物,不得发出搜查和扣押状。”校长助理搜查她的手提包违反了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是非法搜查行为,根据“违法证据排除原则”,证据无效。但最终联邦最高法院接受了“合理的怀疑标准”,认为搜查有效,确认学校的搜查合法,成为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的例外。

“合理的怀疑标准”适用范围逐渐扩大,“针对某个群体的合理怀疑”也可以成为学校搜查的理由。Carthage学区Thompson一案就是如此。1996年,Carthage学区的一个学校接到报告,说有一位身份不明的学生带刀和枪进入学校。学校管理者立即搜查了学校所有的男生,让他们掏空了所有的口袋,并且使用了金属检测仪。在搜查过程中,Thompson被发现持有一个含有可卡因的火柴盒,于是被学校开除了。他母亲学校,宣称此开除是基于非法收集的证据。第八巡回法院支持了此次搜查,认为相对于校园中的武器威胁来说,此次搜查是“扫荡式的、但最小限度的打扰”,并非非法搜查。

2.偏重于对学生权利的保护

在学生权利保护方面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1975年GOSS v.Lopez一案。在该案中,美国最高法院作出判决:学生在被停学或开除之前,有权利“被告知”这个处分并且有机会进行申辩。告知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告知的时间、内容和方式依赖于“对不同利益的适当调节”,法院要求通知学生和听取学生申辩应当尽可能在学生违纪或违法行为发生的同时。即使在某些紧急情况下,不经过告知和听取申辩就直接将学生停学或开除的做法也不被支持。

但是,随着保护未成年学生权利的要求和规定越来越多,学校管理权力受到限制。加拿大皇后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人权运动的高涨影响了对校园恶霸的打压,加拿大自从实施《权利自由》及《青少年犯罪条例》后,教师觉得管教学生的权力被削弱了,也较无立场为自己辩护。青少年对自身的权利及《青少年犯罪条例》知之甚详,教师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三思是否应插手,因为教师的权利不像学生权利那样受到那么多保护。有些教师表示:“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管理学生,多少都会触犯他们的权益,现在的孩子相当清楚这点。”这些孩子一遇到麻烦,他们的家长便随时准备学校和教师。在学生权利得到越来越多的保护的同时,学校的管理权力相对在削弱。

二、国际上平衡学校管理权和学生权利的尝试

1999年国际警察首脑协会出版了《对学校暴力的预防和反应指导》一书,对部分可能侵害学生权利的政策法规予以限定和指导,主要包括:

1.对错误怀疑的及时反应

当学校职员意识到对暴力威胁的怀疑是错误时,应及时做出反应,以保护受怀疑的个体免受人格诽谤和其他流言的攻击;另外,在调查中要尊重个人的权利和隐私。

2.合理的搜查和没收

搜查和没收学生财产必须遵守宪法第四修正案。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况下,学校职员在对学生或学生财产进行搜查时应当遵循下面的要求:合理怀疑被搜查者违反了法律和校规,当时的信息、事实和环境足以让一个理智的人合理地推断出在搜查中会发现犯罪或违反校规的证据,搜查的广度与需要找到的证据相关,搜查打扰的程度与威胁的程度相对应。

3.停学和开除的程序

学校让学生停学或开除学生的程序和使用的标准要与当地、州、联邦的法律一致,保证听证会完整并且有正规的记录,保证判决者在听证会上的决定是基于充分而公平的证据和观点。

4.保护学生的隐私权

学校与司法机构一样,要保护学生档案资料的机密性。包括:青少年法庭听证会不对公众开放,不能或者出版青少年的姓名、照片,青少年法庭记录档案要保密,学生档案要保密等。

该书一方面确认了学校必须拥有的搜查、没收等管理权,另一方面又对这些权力的行使条件、范围和程序等做出明确的限定,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学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平衡,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

三、我国校园安全立法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在我国现阶段,学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矛盾还没有表现出

特别的尖锐性。但是,随着校园安全立法对学校管理权的要求以及学生自我权利保护意识的增强,这对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笔者曾对北京市朝阳区和丰台区7所普通初中的3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有一天,学校得到通知,说有学生带匕首进学校,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学校要求搜查每个学生的书包。你认为学校这么做对吗?”

调查结果显示:有53.0%的学生认为“不对”,45.0%的学生认为“对”,还有2.0%的学生未置可否。

在选择“不对”的学生中,83.3%的学生认为“书包是我的隐私,学校不能侵犯我的隐私权”,70.9%的学生赞同“学校只是得到通知,又没有证据,不能随便翻学生书包”,32.5%的学生坚持“又不是我带匕首进校,凭什么检查我的书包”,22.7%的学生选择了“我书包里面有不想让老师看见的东西,所以不希望学校搜查学生书包”。

认为学校这么做是对的学生当中,81.9%的学生认为“为了学生安全,当然可以搜查书包”,40.4%的学生赞同“可能会搜出其他违反校规或者违法的东西”,9.9%的学生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学校都有权力搜查学生的书包”。

在总体样本中,约40.0%的学生选择了“隐私权”、37.6%的学生选择了“证据”作为对学校搜查书包行为说“不”的依据,说明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权利意识在增强。另一方面,总体样本中有37.0%的学生同意为了安全而进行的学校管理,说明学生对学校管理措施还是比较支持的。

如何协调学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关系,也是我国校园安全立法必须直面的问题。如果学校在管理上做得不够,则校园暴力会越来越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学校管理过度,则会导致对学生权利的侵犯,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制订;影响力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教育院校在教学规模以及教学工作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于学生科学有效的管理也成为了教学工作面临的新问题。院校在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多是采用约束的方式,制度在制订的时候没有过多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没有对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甚至一项制度已经运行了相当长的时间,已经不适应实际情况仍然没有相应的改观。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管理的效果,甚至偏离了制度订立的初衷。

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制订主体参与情况

1.1 学校行政部门的参与情况

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机构,同时也是制度订立的主要参与者,在制度制订过程中,其地位具有不可代替性。作为教育机构,在办学理念上依然遵循的是以人为本,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理念的落实却比较困难,没有具体的制度作为支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但实际情况上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1.2 学生及家长的参与情况

从理论层面而言,学生作为被管理的一方,学生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度制订的民主,科学,公平性。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参与到管理制度的制订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校方没有为此提供有效的途径,家长在意识层面也没意识到自己作为监护人参与被监护人管理制度制订的合理性。在学生没有违反学校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家长都不会了解学校相应的管理制度。学生作为被管理者,没有参与到管理制度的制订中去,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学生作为个体存在而具有的差异性,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

1.3 教师参与情况

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前线,对学生的情况较为了解,在制度制订过程中可以为其提供判断,发挥引导作用。但实际情况中教师会将大部分时间放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上,不会留意学生管理方面的事情。在潜意识中认为管理是管理部门的工作,自己主要的职责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通常是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去了解相应的制度。学校在制度制订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会征求教师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而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同时决策者在制度订立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没有特别重视。

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制订主体参与的影响力分析

从理论场面上来看,参与教学的各主体都能有效的参与到制度的制订工作中来,制度在可行性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学校管理部门在制度制订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对制度的科学合理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当管理部门在制度制订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时候,制度从某些层面上反映出来的就是学校的想法,甚至是管理者自己的想法。多方参与的目的就在于保证制度在制订过程中不会由于受到制订者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而偏离了最初目的。学校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从教学整体的角度出发,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没有经验,在制度订立的时候,相关方面因素不会被考虑进去。管理制度过分强调了对于学生的约束,而没有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进行考虑。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不能有效的达成结果时,通常是采用强制执行的方式。

家长及学生参与对制度订立的影响。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有权力也有责任了解学校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且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二者在看待问题时出发点以及落脚点不同,得到问题的答案也不一样,差异的存在通常就是需要考虑并进行变革的地方。同时,家长的参与是对学校管理工作的监督,也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

作为制度适用的对象,学生参与是重要的环节。制度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但是更多的是保障与服务。学生参与能够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从生活中带到制度制订及改善的环节中来,让制度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增强制度的实用性与适用性,而不是现实中通过单方面约束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历史上,大治水先是采用了“堵”的方法,后来发现“疏通”更加有效,那么在管理工作中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不能单纯的讲求约束性质的管理,更多的是要考虑到疏导性质的引导。

教师是学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对学生的情况较为了解,参与制度的确立,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制度的制订提供相应的判断,保证制度在内容方面的合理性。

3 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制度的确立要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否则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矛盾与对立。作为学生工作的管理部门,应该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思想意识方面要从传统的管理向服务和保障方面转变,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

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到制度制订的过程中来,为制度的制订提供相应的建议。就参与的方式而言可以是参加学生管理工作,或者是提供建议发挥监督的作用。

学校要提供家长参与制度制订的途径,建立科学有效的程序,家长发挥自身建议与监督的作用。

学生在制度制订方面相对而言是弱势的一方,意见往往得不到决策者的重视。学生可以通过组织的方式向管理工作者表达群体诉求。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形式。同时以学生作为媒介,减小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减少矛盾与对立,也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

学生参与的方式有多种,如学生会,学生评教,学生事务公开,听证制度,学生申诉制度,学代会制度等等。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到W生对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参与热情,以某校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通过在线问卷对学生参与管理工作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于现有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方式是否了解,个人对于学生参与工作的态度,是否认为自己有能力参与到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中问题的反映渠道等方面。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2.5%的同学表示有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对于参与管理工作的方式是否了解有55.7%有学生表示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有61.6%的学生表示相信可以做好管理工作。

4 结束语

高校一般都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制度的某些方面也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如制度确立的过程参与主体的全面性与有效性。不同的主体代表的是不同利益,只有有效的结合各方面的诉求,才能保证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斌.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实施中的主体参与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1(11).

篇10

调查发现,教职工对于绩效工资的实施效果的评价并不高,只有13%的教师肯定“绩效工资的实施效果好、教师的积极性大大提高”,28%的教师认为“没什么效果,和以前差不多”,高达55%的教师感到“难以起到激励作用”,还有4%的教师认为“形成了新的平均主义”。在问到“绩效工资的实施是否有助于您最大限度激发自身的专业技能”时,42%的教师认为有一定程度的帮助,45%的教师认为很少,还有13%的教师认为从未有过。大多数教师认为绩效工资对效率的考虑仍然不够,影响了激励效果。4.绩效工资的考核体系调研主要从考核的指标、过程、主体、反馈和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在考核指标上,现有学校考核最相关的指标是个人工作量、业绩(52%)和职称(36%),而教师认为应全面整体考核,教师对职称的选择比例只有12%,却增加了岗位责任(18%)和团队业绩(25%);在考核过程“公开公平”上,13%的教师和32%的教师认为很满意和满意,而45%的教师和10%的教师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在问到“你是否参与了学校绩效考核的制定、你提出的意见是否被采纳”时,90%以上的教师都认为参与了,而只有4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意见受到了重视,还有5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意见根本未引起重视;在考核主体上,85%的教师选择是校长、学校行政会或教研组负责人,只有15%的教师选择了自己;在考核反馈上,8%的教师认为“考核后,管理者对我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并寄予期望”,31%的教师认为“管理者利用其他途径转达了意见”,55%的教师认为“划分了等级、管理者未发表任何意见”,6%的教师认为“没任何反馈”;在考核的评价上,教师认为当前学校绩效考核体系非常合理的占14%,合理的占25%,不太合理的占44%,不合理且急需改进的占17%。

二、目前学校绩效管理的主要问题

1.教师绩效观念问题

教师对学校绩效考核的低满意度和教师自身对绩效工资的认识偏差有关,很多教师简单地将实施绩效工资薪酬制度理解为普调工资,而与国家运用新的绩效工资薪酬制度、实施优绩优酬的出发点相背离,希望学校能够把学校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位教师,说明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固守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认识。

2.学校岗位配置问题

岗位配置问题集中体现在学校课时配置和班主任岗位的聘任上,在实施绩效工资后,工作量的均衡将成为工作安排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一些能力差点的教师为了不减少收入,也会抢着去上课,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此外,实行了绩效工资,班主任津贴有了大幅提升,班主任工作成为学校里的香饽饽,以前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做班主任,现在学校却面临着怎样选择和平衡班主任岗位的问题。

3.利益分配失衡问题

主要反映在占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的分配上,《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规定:“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而没有对管理人员作具体规定,导致了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在分配中无论倾向于哪一方都会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其次是学校不同岗位和不同学科工作量的计算问题也不协调,教师更多是从自己岗位或学科的认识出发,而学校往往从全局的角度进行统筹,因此导致双方的利益不一致。

4.绩效考核体系问题

绩效考核体系本身的突出问题是绩效结果不能体现教师的实际付出,反而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从指标看,传统的“职称挂钩”和“考试成绩分数”依然占主要方面,没有考虑这两方面之外但对学校教育依然重要的其他方面;过于强调教师个人的绩效情况,忽视组织绩效和团队绩效,不利于形成教师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工作氛围;在考核的过程中,缺乏教师的实质参与,也影响了教师的普遍支持和认同。国家仅仅规定了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致使学校在自由制定绩效体系的时候,容易走形,造成学校内部新的矛盾。

5.政策不配套问题

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实施绩效工资要与规范津补贴结合进行,教师工资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保障,不再允许行政部门和学校自行发放任何津补贴,这给学校管理“必要自由”带来了影响。如名师或骨干教师的激励问题,按照“组织80%的绩效往往是由组织内20%的成员创造”的“二八”管理定理,名师或骨干教师在学校发挥着重要的教育教学作用,实行绩效工资前,往往都有针对名师或骨干教师专门的经费开支,而实行绩效工资后,意味着所有的费用都列入教师的全部绩效计算;还有如考务、临时性加班等学校必要工作也是如此,这等于说教师绩效再大,也超不出上级划定“绩效工资边界”,绩效工资政策的不配套使得绩效工资在具体的实施中略显僵化,反而对很多能力强的教师形成了新的不公平,也挫伤其积极性。

三、优化学校绩效考核管理的思考

“有钱发”还得“发好钱”,否则不能实现绩效工资的激励意义,还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完善绩效工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个人三个层面的统筹优化和密切协作。

1.教育行政层面

要加大政策研究、政策宣传和政策配套。绩效工资的标准幅度到底该如何准确界定?绩效工资分配和原有学校传统的分配方式该如何衔接?绩效考核的基本要素及权重该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师德、学生管理等教育教学的软指标该如何评定?等等,这些普遍性的问题,都还困扰着绩效工资的改革实践,需要我们加大政策调研和政策评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培训和宣讲,帮助学校干部和教师解读、领会绩效工资的实施意义。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出台必要的绩效工资配套政策,如统筹学校的岗位设置,明确在编不在岗的考核办法;尝试建立学校管理人员和一般教师绩效考核的双轨机制;设置鼓励名师、骨干教师辐射引领和基层学校特色办学的专项资金,让业绩效最优秀的教师、办学最好的学校拿到最高的奖励性工资等。

2.学校管理层面

要解决好“考核什么”、“谁来考核”和“怎么考核”三大核心问题。学校绩效考核主要包括考核的内容、主体和流程,即要做到合理设计考核指标、多元参与的考核方式和公正有序的考核流程。根据绩效工资的基本构成,可以把考核指标分为基础性指标和奖励性指标。基础性指标指体现作为教师职业基本特点和要求的一般性指标,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教育教学过程常规;奖励性指标指体现不同教师自主发展、教育教学效益和学校办学特色的个性化指标,如超额教学工作量、教学成效、各种公开教学、指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竞赛、课程研究和开发、科研成绩以及其他的学校特色工作等。考核主体有学校管理者、学生、教师个人、同行、家长、校外专家等,可根据考核的具体需要综合选择。绩效考核的一般流程有“考核组织-考核辅导-考核实施-信息处理-集体考核-结果公示”。应该指出,学校绩效考核的目的并非简单地分出等次,而是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我、主动发展的持续过程,是一个考核方案本身朝着不断改进、合理修正的循环过程。

3.教师个人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