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教学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1 背 景
近年来,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兴起,云数据中心、多租户网络等新的应用场景推动了传统网络设计与管理模式的进步,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及其重要技术OpenFlow作为创新网络架构,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热点,不少大学建立了SDN/ OpenFlow试验网,开展网络领域的创新研究与探索。从200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Nick McKeown教授领导的Ethane团队(Clean slate计划)首次提出OpenFlow协议原型[1],到2012年ONFSDN白皮书 [2]1-12,SDN及OpenFlow完成了从试验平台向业务网络部署的跨越,SDN/ OpenFlow解决方案已在谷歌等云计算数据中心内部骨干网上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3],国内外主流网络厂商推出了多种SDN/OpenFlow交换机[4],SDN和OpenFlow技术的发展给网络人才的专业需求注入了新的内容,也给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网络实验室建设更新周期普遍较短,无论是采用传统网络设备的实验平台,还是专用的课程教学实验系统,大多面临扩展和更新的要求,实验设备和实验学时不足,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践环节薄弱。针对这些困扰实验教学的问题,已有不少实验教学改革的努力成果[5-7]。从目前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来看,多数仍依赖普通网络设备或传统网络仿真与协议分析软件,尚不足以完全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适应网络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给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提供低成本、易扩展、一体化的实验平台,扩展和深化实验内容,有必要在网络实验教学改革中引入SDN架构和虚拟化技术。
围绕SDN和OpenFlow有很多开放标准的开源项目,涵盖了多种SDN系统构件,包括OpenFlow软件交换机、SDN控制器、业务流程工具、网络虚拟化工具、仿真和测试工具等,丰富的开源资源为建立新型网络实验平台提供了实现的可能[8]。
2 SDN体系的主要组成
2.1 SDN的概念与原理体系架构
传统计算机网络的控制平面和数据转发平面是通过网络设备紧密耦合的,SDN的思想是将控制平面与数据转发平面分离,把网络协议的复杂性集中到控制平面,SDN控制软件通过开放标准的南向接口(如OpenFlow协议)控制数据平面,通过可编程的北向接口(开放的API)为应用层业务定制所需的网络服务。SDN的原理体系架构见图1[2]7。
SDN架构能够提供网络抽象层面上的集中控制能力和网络虚拟层面上的资源配置能力,使网络虚拟化与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联系一起,有力支持云计算服务的发展。
2.2 SDN控制器
SDN控制器(SDN控制软件)的功能相当于SDN的网络操作系统,向下提供对数据转发设备的配置、控制和管理功能,向上为应用业务提供网络编程接口。SDN控制器在逻辑上是集中的,在物理上可以是分布式的。
2.3 OpenFlow交换机
OpenFlow交换机是SDN数据平面的网络设备,它按照流表(flow table)的设置进行转发。流表由控制器通过安全通道配置,决定OpenFlow交换机的转发行为。流表项包括跨多个网络协议层次的匹配字段和转发行为。OpenFlow交换机的协议工作层次可以根据组网需要进行配置,可实现二层交换机、路由器和其他高层协议及策略的转发功能。
OpenFlow交换机有硬件形态和软件形态两种形式,硬件OpenFlow交换机适用于生产型网络的组建,软件交换机多用于搭建研究和测试平台。由于软件交换机成本低、配置灵活,对OpenFlow规范版本的更新及时,适合在高校的科研教学环境中使用。对于教学实验平台,建议采用可运行在虚拟机上的软件交换机Open vSwitch。
3 基于SDN和OpenFlow的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案
3.1 校园环境SDN的组网方式
校园环境中的SDN有不同的规模及组网方式,选择哪种取决于其在科研和教学活动中的目标定位,可以将其分为园区模式、实验室模式和单机模式。
园区模式基于校园网主干和硬件OpenFlow网络设备,用户可利用SDN和OpenFlow提供的网络虚拟化及逻辑隔离能力,在不影响校园网承载的正常业务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创新网络项目研究和试验,从而能够在真实网络流量背景下,对新型网络协议、新型网络业务等研究项目展开测试、评估和部署。
实验室模式的OpenFlow交换机可利用多网卡服务器实现,具体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服务器上安装NetFPGA板卡和OpenFlow软件;另一种直接在服务器上安装 Open vSwitch软件,实现OpenFlow软交换机。创新型研发工作可采用前者,教学实验平台可以采用后者。
单机模式的实验平台利用虚拟机技术和SDN仿真软件搭建。Mininet是斯坦福大学Ethane研究团队开发的SDN/OpenFlow网络仿真工具。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模拟软件,Mininet还是一个快捷的原型系统开发工具,它集成了Open vSwitch软件交换机,能运行实际网络协议栈和原汁原味的代码。在Mininet仿真平台上可以进行网络新功能的开发测试,然后再迁移到实际的目标网络上。Mininet仿真的虚拟网络还可以与实际网络连通。
实验室模式和单机模式的SDN环境都可以作为教学实验平台的构建方案,前者更接近真实网络,但是组网需要更多计算机(每一个主机或交换机节点都需要一台物理主机),而Mininet能够在一台个人计算机上仿真整个OpenFlow网络,网络的扩展性及其拓扑设计的灵活性更好,因而更适合课程教学实验应用。
3.2 基于Mininet的单机实验环境构建方案
Mininet是基于Linux 内核虚拟化技术开发的轻量级网络虚拟化平台,它提供了仿真SDN网络的所有构件:OpenFlow交换机、SDN控制器、虚拟主机节点。Mininet虚拟机镜像中还预装了常用的协议分析工具Wireshark,能够在独立的图形化界面中分析网络协议流量,可作为搭建网络实验环境的一个一体化解决方案。表1给出了Mininet单机环境的构成。
由于每台主机都能构成一个独立和完备的网络实验平台,完全可以按照通用PC机房的模式建设网络实验室,其在容量和扩展性上的优势显而易见。实际上,部分学生的个人计算机已经安装了虚拟机系统,搭建个人Mininet实验环境可谓简便易行,作为集中实验环节的补充,不仅能够解决实验设备和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还能进一步开展课外自主实验与创新探索活动。
4 Mininet单机环境中的网络实验
由于采用了虚拟机技术,教学时能够在Mininet平台使用流行操作系统的网络测试命令和协议分析工具,对仿真网络进行测试,还可以通过图形化交互窗口进行管理,保证了传统的网络实验内容在Mininet环境中的无缝衔接,这是Mininet优于传统网络仿真软件(如NS2、OpenNet)的地方。Mininet提供预定义的网络拓扑结构(最小化拓扑、树型、星型等),支持用户编写脚本自定义网络拓扑,还能通过API 开发新型网络功能。因此,在该平台上安排教学实验有很大的设计空间,表2给出了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参考实例。
通过所示的综合性实验,学生既能观察交换机外部行为,又能深入学习内部工作原理及算法实现;设计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对网络对象的系统级认知。从实例中看到,验证性实验细节均能够利用常用网络测试命令和协议分析工具完成。
使用Mininet实验环境需要掌握虚拟机技术和多种自由软件安装配置,综合性实验需要学习Mininet的常用命令,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掌握Python脚本语言的编程,实施中需要增加实验环境维护和实验过程指导的工作量,具体的实验教学计划可以根据专业定位、学时限定和培养目标来规划。
篇2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047-02
A Teacher Guided E-learning Pattern in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CHEN Yixiong, GAO Min
Abstract In most e-learning platforms, various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fulfill learners’ individual requests, while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is weak.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has proposed a teacher guided e-learning pattern.
Key words distance education;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得到越来越多同行专家学者的肯定,明确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然而,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中,虽然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个性化技术可以得到比传统课堂更好的支持,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往往由于虚拟课堂的生师比远超传统课堂而显得薄弱甚至缺失。
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网络学习模式。基于该模式,教师无需对数量庞大的在线学生逐一进行引导,而只需将精力集中在教学规律研究上,花费较少的时间将课程学习分解为一系列教学活动,定义各个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课程知识点的影响,系统就能自动生成适合不同学生的活动路径进行教学引导,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 现状分析
近年来一系列支撑个性化学习的技术,如协同过滤推荐[1-2]、本体[3]、数据挖掘[4]等,在远程教育中得到普遍应用,促进了网络教学发展,教学规模也飞速扩张。然而,通过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进行分析[5],可以发现当前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导致网络教学的生师比远远超过传统课堂教学的合理界限,使得很多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差别化的学习引导。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盲目而偏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参与并加以必要的引导,才能保证学习质量[6-7]。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进行转变[8]。然而,这一教学理念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以何种方式加以有效实现,是当前网络教育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总体研究思路
本文认为,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系统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为学生设计符合其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路径并利用程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为此,本文提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网络学习模式。教学系统在提供给学生所需学习资源的同时,可根据教师定义的教学活动规律,生成与之对应的学习活动路径及相应的调度方案,从而指导学生将学习资源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为了实现这种模式,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形成量化指标,才可能引入有关调度规划方法实现学习路径的自动生成,实现以教师为主导的网络学习模式。
4 教学模式设计
学习过程的量化 网络学习过程一般是用自然语言来描述的,而自然语言描述的实体定义和过程环境下的实体定义往往存在差异,势必造成过程和过程度量的定义不能和实际过程匹配的问题。为了在网络教学系统中用程序方式来生成学习活动路径,必须对网络学习过程做出形式化定义,同时设计符合远程教学规律的目标函数。在一般的调度环境中,调度方案的好坏可以通过时间跨度、延迟任务数等指标来确定;而在远程教育环境中,调度的优劣不能简单地由时间跨度等指标来衡量,而是应该通过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效果来确定。
如何建立比较客观和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估量化指标一直是远程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各类文献中也提出不同的量化方法。本文借鉴文献[9]中的思路,将网络学习活动的过程划分为图1所示五个阶段。
1)启动阶段:完成网络学习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2)检测阶段:根据学习的预期目标确定学生当前所处的位置,即学习起点。
3)调度阶段:是在预期目标确定后,选取完成既定目标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并为这些学习活动设定展开的先后顺序,即建立一个活动规划与调度方案,帮助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4)执行阶段:是学生按照调度安排开展学习活动以完成各项任务。
5)改进阶段:是通过某一学习过程结束后的实际教学效果反馈,为后续学习过程调度策略的改进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以上网络学习活动的过程可以借助ePAL(e-Learning Process Asset Library)标准进行形式化定义[9],并在此基础上把网络学习活动分解并映射为规划与调度算法执行所需要的任务集合。同时,通过适当的分类[10],借助相关参数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实现学习目标的形式化。
实施方案 在建立远程学习活动形式化描述方法的基础上,便可在现有的课程资源库上根据学习目标使用调度方法生成学习活动路径。
需要强调的是,课程必须按照知识点的方式来组织。知识点的划分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该门课程长期教学经验的教师或领域专家来完成,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决定了本文提出的学习活动路径节点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
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本文将学习活动路径的生成分为动态课程定义和规划调度两个阶段。动态课程定义阶段由教师参与,而规划调度阶段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样就使教师可以专注于课程教学规律的研究,而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对数量庞大的学生逐一进行指导。
1)动态课程定义阶段。
首先,要建立虚拟班级和学习内容包。虚拟班级的参与者由一组需要学习相同内容但学习偏好不同的学生组成。而学习内容包可借助智能检索、个性化推荐算法得到。由于算法都是基于知识点的,所以学习内容包和知识点关系图之间存在映射关系。
其次,建立学习活动对象以及它们对知识点的影响,即生成学习活动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规律来定义这些联系。通过学习活动层的定义,教师能够清晰地表达学生若要掌握某个知识点应该开展哪些学习活动。如果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要求不同,如某些学生希望熟练掌握,而另一些学生只需要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进一步定义学习活动对象对知识点的影响程度,使得调度算法的执行结果能够反映这种需求。此外,当应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课程信息、学习评价指标、学生的数目和偏好、可用资源的数量、并发访问数等,均可以在本阶段重新定义。
最后,需要完成学生属性和学习活动对象属性的设置。除一般属性设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建立学生和某个学习活动对象之间的联系。
2)规划调度阶段。本阶段系统根据结合不同的教学场景下目标函数反应的学习目标,利用调度算法在有效的时间内计算生成一个活动调度方案。该方案具体地给出了从初始时刻开始,针对特定的学生应该用多少时间,对哪部分学习内容(知识点)展开何种(如听、说、读、写)学习活动,最后一步一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篇3
[关键词]网页随显技术;网络课件;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22―02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网络课程的建设是网络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对网络课程地需求大幅增加,网络课件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并对网络课件的操控性和交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课件的研制与开发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因教与学的需求,希望在网页上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指随显示相关的内容,经不断探究与反复试验,一项新的交互性强且易于操作的网页随显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新颖的网络教学手段。
一 网页随显技术的实现过程
通过操作网页中被设定特定功能的文字,来控制同一网页中多个精确重叠图层内的图像交替显示,并利用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快速交替闪现源图和另一图层的图像,准确图式化展示文字内容,达到随指即显的目的。
网页随显技术可通过常见的网页制作软件及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来实现。网页制作软件本文选用Macromedia公司的Dreamweaver MX2004以上版本,图形图像处理软件选用Adobe公司的Photoshop。
本文通过一个实例,着重介绍网页随显技术在网络课件制作中的具体应用及实现方法。实例取自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网络教材中的一页(见图1)。
为了便于说明,从图1中截取与本文相关的重点部分见图2。
图2中右侧一幅小图(源图)与第二段文字的内容是相关的。小图为讲解正常血液及体液循环的模拟画像,画像中有大循环(体循环)、小循环(肺循环)和微循环,三种循环中血液的流动路径是教学过程中需要交代清楚的。小图中三种循环有重叠的部分,并且血液流经的路径比较复杂,难以用言语表述。如果在图中用箭头标注则较难表示清楚,还容易引起歧义,当然也可以用颜色线块勾勒出呼吸膜的界限,但会将局部结构遮盖。因此,如何既不影响观看,又能交代清楚,是课件制作中的一个难点。当应用了网页随显技术后,问题迎刃而解。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用鼠标指向网页中相关文字(可用醒目颜色标识)大循环(体循环)、小循环(肺循环)和微循环时,小图的相应部位立即会响应,即有薄纱样的色块显现,移走鼠标,色块立刻消失,局部结构依然清晰可辨,不受一点影响,并且可以随指即显,效果非常理想,在后续制作中被大量采用。
二 网页随显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
(1)制备图片
将源图(即上述小图)调入Photoshop,并新建一个图层。选中工具箱内的[画笔工具],将前最色设置为希望的颜色,然后用画笔在新建图层里把需要标注出来的部位涂抹,待修正无误后,在图层调色板内调节新建图层的“不透明度”或“填充”项内值的大小,使覆盖的颜色渐呈透明,让背景层内的相关内容隐约可见,调节合适后台并图层。随即将其另存为一个图像文件(如大循环图3)备用。需要注意的是绝对不能改变图像的大小,即图像尺寸要与源图严格一致,不能有偏差。
(2)插入图片
在Dreamweaver中打开需要编辑的网页,适当进行调整,使网页空出适当的位置来置放源图和制备图片。由于在网页中直接插入图片是无法实现网页随显技术的,因此,必须先在网页的预留部位插入图层,再在图层中插入图片,方法如下:
点击菜单栏中的[插入]项,在下拉菜单里点中[布局对象]中的[层]选项,将出现在网页中的层标志框拖拉到预定部位,此层定义为图层1。点中图层1,按鼠标右键选中属性,记下层属性面板中“左”和“上”框内的数据,此数据将作为精确定位图层2的依据。在确认点中图层1后,点击[插入]项,在下拉菜单里点中[图像]选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取源图,确定后可见源图已入。
重复上述步骤,插入图层2。不用再去拖拉图层2的层标志框,仅需在图层2的层属性面板中“左”和“上”框内填入刚才记录的图层1的数据,确定后即可见图层2已自动精确重叠在图层1的位置上了。在图层2中再插入预先制作好的备用图片,将图层2的层属性面板中“可见性”框内的default(默认显示)改为hidden(隐藏),此时可发现刚插入的备用图片已看不见了,显示的只有源图。
(3)定义文字
选中需要定义随显的文字(如本例的大循环),改变文字属性面板中文字的颜色,使其区别于其它文字,这点很重要,是实现网页随显技术的关键。然后点击面板组中的[标签检查器]使其展开,在展开的[标签1面板中点击[行为]选项卡,在[行为]选项卡的白板中有一行呈灰色的单元格,点击单元格的左列,在出现的选项框中点击下拉按钮,在下拉列表中选中onMouseOut选项。再点击[行为]选项卡的添加行为按钮,在弹出的选项框中选择“显示一隐藏层”,在随后弹出的对话框中选中层2(Layer2),点击“隐藏”按钮,此时完成第一次定义。本定义的目的是当鼠标离开定义文字后,将图层2中的图像快速隐藏起来,只显示图层l中的图像即源图。
当完成第一次定义后。在[行为]选项卡的白板中紧接着第一行的下面又自动出现了一行呈灰色的单元格,重复前面操作,在下拉列表中选中onMouseOver选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中层,点击“隐藏”按钮,再选中层2,点击“显示”钮,注意与第一次的定义过程完全相反,这样就完成了第二次的定义,其目的是当鼠标指在定义文字上时,把图层1中的源图快速隐藏起来的同时,即刻显示图层2中的图像。
可用同样方法制作小循环和微循环图像,如图4,5所示。
三 总结
网页随显技术是在网络课件的研制与开发过程中,经不断探究与反复试验,产生的一项新的交互性强且易于操作的技术,满足了教师和学生希望在网页上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指随显出相关的内容的需求,这种新颖的网络教学手段如果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必将丰富网络课件的交互性,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课程 网络课程 教学设计及理论 网络课程设计 网络课程开发 网络课程案例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普及,如何让我们的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需求?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网络远程教育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网络远程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无地域限制、无时空限制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而网络课程则是网络远程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通过它把信息传递出去。要想设计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首先必须先理清以下几个与网络课程相关的概念。
一.课程与网络课程
1.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教学中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所涉及的内容,而且还应该包括与这些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网上资源;“教学计划”指预先为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拟定、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其中,教学内容是指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自主学习;教学计划是指教与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过程。
根据上述关于课程的描述,不难看出,课程不能等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课程表、课件、教材,也不能等同于教学系统,它们的内涵是不同的,要把它们区别开来。
2.什么是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也可以这样描述: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按照这个定义,网络课程包括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网络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网络版或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可以由多个网络课件和数据库、资源库、试题库组成,它不仅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模型、文本、图形、图像等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依托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资源,所以网络课程通常应当包括教学资源在内,只涉及教材本身的网络课程不是理想的网络课程。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为了便于分工或并行运作的需要,有时也把教学资源独立出来,甚至将它与网络课程并列,称作“网络课程与网络资源开发”,这种区分只是开发的需要,网络课程本身应当包括网络资源。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正如前面所述,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来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教育的功能主要由网络课程来实现。因此设计和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根本保障。
在设计开发网络课程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教学规律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多媒体、手段一体化设计的原则;突出课程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原则;开放互性原则;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原则;技术设计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1.网络课程的设计
网络课程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结构设计、导航设计、交互设计、控制设计、反馈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等。其中,导航设计、交互设计、控制设计、反馈设计包含在界面设计中;学习活动设计包括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协作解决问题、探索式解决问题等。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最后分析评价其结果的决策过程与操作过程。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预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前导和定向功能,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习资源的支持,注重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境创设和教与学策略设计。
(2)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中的重要工作,包括功能结构设计和知识结构设计。其中,功能结构设计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要求,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而知识结构设计应以有利于体现教学内容的组织的层次体系,有利于实现个别化学习而进行。知识内容的组织可以是线性结构、树状结构或超媒体结构。
(3)交互设计
交互是指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人和学习资源、同伴及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它包括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人和学习资源之间的“人机”交互,由人来自主选择和控制学习的内容及进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并最终实现意义建构;另一种就是网络间的“人际”交互,表现为通过网络进行的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它支持协作学习、讨论学习、探究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在进行交互设计时,可以通过热字、热区、超文本链接、热物体、时间限制、事件响应、菜单等来实现。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功能模块有不同的交互实现方式,譬如在教学模块中,超文本、热字、热区等就比较常用,而在测试模块中,时间限制、事件响应就比较常用。
(4)控制设计
控制是实现交互的必要手段,是网络学习中人与学习资源、学习系统、学习环境的交互操作。控制包括学习者的控制、网络课程开发者的控制和学习过程的控制。
(5)导航控制
篇5
对于教学团队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北师大的刘宝存[2]教授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河北工业大学的孙丽娜、贺立军[3]认为“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远程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很多时候教与学是时空分离的,因而远程教育课程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因此,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也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课程团队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认为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可定义为:围绕一门课程的教学及科研,由相关专业老师、技术人员组成,人员分工明确,职称、年龄结构合理,课程教学资源充分共享,提升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的组织。学习支持也称学习支持服务。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及语文学院副院长、对学习支持有深入研究的艾伦泰特(AlanTait)教授,在1995年对“学习支持”进行了这样的描述:通过面授、函授、电话和万维网而进行的导学、咨询;通过电视、收音机和网络进行互动教学以及其他活动。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关键的要素,那就是以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为目的,不论他们是单独学习还是小组学习[4]。
2000年,泰特教授(AlanTait)在以上定义的基础上,对学习支持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扩展,提出了新的定义包括学习的评估,住宿式的进修班,图书馆服务,档案储存,信息管理,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多样化服务,如居住在偏僻乡村的学生、在囚的学生以及残疾学生[4]。2003年,他进一步将学习支持的定义描述为:那些与学生个体进行互动或对其做出支持的服务,无论学生是单独的学习还是小组学习。这些服务同统一形式的、不考虑学生差异和需要的服务是截然不同的[4]。从1995年到2003年,从艾伦泰特(AlanTait)对“学习支持”定义的变化可以看出,他对学习支持的理解不断拓宽。我国远程教育专家丁兴富[5]在2001年提出了他对“学习支持”的定义,他认为“学习支持”是“远程教育院校及其代表者——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其目的在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一个组成成员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要从年龄、职称、学历、专业方面按比例搭配。根据教学团队建设相关研究文献和远程教育现状,合适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组成如下:年龄按老、中、青的比例为2:5:3,职称按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为2:6:2,学历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专业包括课程所属专业、计算机专业、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职责与网络课程功能的结合,促进成员更有效地履行职责,提高学习支持服务质量我国远程教育机构可以分为三类: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全国电大系统、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机构(例如奥鹏教育)。其中电大学生占国内远程教育学生半数以上。这里以电大省级办学为例,对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职责与网络课程的结合进行讨论。以网络课程为中心的省级电大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应该包括课程负责人、课程管理员、课程技术人员、面授辅导教师、辅导员(或称班主任)[6]。
其中课程负责人(即团队负责人)、课程管理员、课程技术人员均为省电大专职人员,面授辅导教师、辅导员为分校或教学点聘请或专职人员。为便于开展工作,每所分校均固定配备一名面授辅导教师、一名辅导员参与团队所有活动,并负责传达团队活动内容给本校其他面授辅导老师和辅导员。融入网络课程功能的各成员职责如下所述。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团队成员管理、团队活动组织、课程资源的建设、更新及维护,掌握师生对网络课程的利用情况,团队经费的申请与管理等。其中团队成员网上教学教辅工作的督促、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更新与维护、网络课程师生利用情况调查、团队活动的通知和组织均可通过网络课程网站实现。课程管理员协助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课程的沟通协调,包括收集教师、学生对网络课程建设的建议,并及时将建议反馈给团队的相关成员,协助组织评选团队中优秀面授辅导老师、优秀辅导员等。通过网络课程,教师、学生可以直接发表关于课程的意见,便于课程管理员及时收集第一手资料,也能更加真实的反映客观问题。另外,面授辅导老师、辅导员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在网络课程中有相应记录,便于课程管理员更加客观公平地协助组织评优工作。
面授辅导教师负责集中面授或实践和平时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负责授课班级学生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一个面授辅导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不能太多,否则远程的学习支持服务质量会受影响。面授辅导老师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在网络课程中也有详细记录,能更客观地反映学习支持服务过程,便于面授辅导老师积极工作,为工作实绩的考核提供真实依据。学生平时在网络课程中的学习过程有科学的记录,能查询学生浏览课程资源的有效时间,查看网上交互学习的记录。其中浏览课程资源的有效记录是通过浏览网络课程资源时不定期的提问(问题来自题库,随机抽取)、学生必须回答后才能继续学习的方式实现的。另外,网上提交的作业也是随机生成的,避免了大面积抄袭作业的现象。因此,面授辅导老师对学生网上学习情况掌握较好,能合理的进行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
辅导员负责课程教材发放,协助面授辅导老师督促学生学习、考试,保管学生的作业及学习笔记等相关学习档案。辅导员经常要联系学生,告知或提醒相关教学活动,还要回答学生课程知识以外的问题。辅导员通过网络课程网上寻呼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既完成了工作,又有过程记录。网络课程对教辅工作的记录便于衡量辅导员的工作量,同时增强辅导员的责任心。课程技术人员负责网络课程正常运行,按照课程负责人的要求更新网上资源或课程栏目,对团队成员关于网络课程的技术疑问能及时提供帮助。#p#分页标题#e#
学校要重视课程团队建设,应把课程团队建设作为评价教学部门工作的重要指标。另外,要赋予课程团队学术自由权。围绕课程的教研教改活动,学校要积极支持。再有,要鼓励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若团队工作卓有成效,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则对校内专职团队成员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或评级方面给予优先,对校外兼职团队成员给予相当的物质奖励。最后,学校就要有课程团队的运行经费,特别要适当考虑网络课程运行成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费的管理要有明确文件。团队活动的经费支配要方便、快捷。课程教学团队经费的保障,是团队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因为课程教学团队中的面授辅导教师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而远程教育的很多面授辅导教师是校外兼职教师,因此用团队经费适当地奖励面授辅导老师是提高老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定期对课程教学团队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是课程教学团队长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熊英[7]认为,在评价内容上,既要注重对团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等显性成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团队带头人的影响力、团队的凝聚力等隐性成果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应采用多方参与评价的方式,既要注重同行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评价,特别是要建立学术同行的“第三方评价”,从学术角度对团队的工作做出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评价环节上,既要注重团队建设的终期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建设过程的阶段性监督和考核,通过定期的检查与评估,促使团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得以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进而确保团队建设总体目标的顺利推进。在评价导向上,既要注重团队教学改革成果的评价,还要注重团队教学研究成果以及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评价。以网络课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团队,相对传统课程教学团队,还要评价围绕网络课程的工作开展情况。评价内容要有网上教学、网上学习支持服务的内容,评价途径要有网上学生、教师的评价。
篇6
关键词:网络社会教师培训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设计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概述
1.1教学设计能力的定义
教学设计关注于如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一种方法论,教育界对教学设计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含义,但对教学设计能力的定义还很含糊。目前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
(1)从教学设计的定义出发,将教学设计能力定义为: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并作出相应修改的能力。
(2)从教学设计的流程出发,描述教学设计能力: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编制、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结果评价的能力。
(3)从影响教学设计的教师自身的因素出发,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分为以下几个维度:①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②教师对教学设计方法的应用;③教师对学习方式的认识;④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选择;⑤教师的教学媒体观;⑥教师的教学媒体应用情况。
综合以上观点,本论文认为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在科学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能够整合各种媒体资源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1.2教学设计能力的测评
早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测评是能力测量,以智力测验为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大量采用项目量表。由于对教学设计能力的过程性定义,因而在测评中出现了对教师完成各个阶段教学设计任务的测评。这些测评大部分基于技术和操作层面,忽视了人文方面的考虑,而情感、动机、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因素也是影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方面。因此,对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测评需要涉及到教师的个人特征,即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知、态度倾向、动力特征等。
2网络社会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2.1网络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1)资源的共享使教师可以及时获取信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2008年云南省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调查报告中发现,认为教学设计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步骤进行设计的人数占到了19.2%o说明以教为主的传统观念仍然还占据一定的位置,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教学设计的正确理解。同时,认为教学经验是影响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因素的师范生占到了25.9%,而认为受到科学的教学理论的影响的仅占23.1%。大部分师范生对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这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更新教师队伍的教学设计观念,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一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网络使信息在大范围内流通共享,最新的知识只被少数权威人士获悉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教师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最新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2)网络丰富的资源,为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支持。对教师进行培训,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对教师集中培训的过程中,一般使用的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计划,很难顾及到每个教师的个别情况。网络培训平台则为每个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从培训平台习者可以获得课堂材料、学习笔记、课外补充材料等,每位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学习。网络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鲜活的实例。让教师在案例分析中充分理解每种学习方式和媒体的优缺点、适应解决的问题情景等。网络提供的丰富的视频资源将枯燥乏味的理论转化成一堂堂生动的课,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教师的学习动力同时,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课件可以从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库中获得,减少了教师备课时不必要的负担。
(3)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交流的零距离,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交流可以将优秀教师的隐胜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为更多的人所共享。其中,交流既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也促进了个人知识的更新。网络提供便捷的交流王具,使得教师可以同全国范围内的教师、专家进行交流讨沦、寻求帮助,有利于教师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
(4)网络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新平台自我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讨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应用于教育的众多网络工具中,博客是比较典型的一种。由于博客所具有的“五零技术”的特点(零门槛、零成本、零技术、零编辑和零形式),使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教师的教学设讨一与实际操作存在着差距,通过博客的及时记录,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而月,利用博客资源日积月累的功能,实现r教师认知和思维的不断发展。
(5)网络有利于实现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多元化。原先的评价,大部分将落脚点放在对教师行为结果的测评上,即通常采用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对教师教学设计每一环节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分析,以判断出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水平这种研究取向没有对教学设计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目前的网络日志、BBS等保存了教师的成长轨迹,有利于过程性评价、他人评价,有利于实现评价的多样化。
2.2网络社会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新发展
(1)网络的出现颠覆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迫切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变角色。网络出现前,教师、书本是学生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网络的出现冲击了这一传统教育观念。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是学习者,又同时是信息的提供者,学生不再局限于从书本和教师那里获得知识。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被弱化,因需要其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设计方式,在新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角色,即不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充当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指导者、合作者
(2)教师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含义为: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加工、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4个方面:信自、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态度,其中信息意识为前提,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为核心,信息态度是保证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即使教师具有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但是也会因为不具备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fflJ受挫。因而,首先,要培养教师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如计算机的使用、各种信息处理软件、网络浏览器、网络通信工具的灵活使用等。其次,要培养教师整合各种媒体的能力,能根据各种媒体的特点,整合多种媒体,实现教学目的。
(3)网络的出现使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更加复杂的教学环境〔。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判断性思维的教育改革中,网络以其独特的优点,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网络孕育的新的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教学之中,而这些模式的运用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基于专题网站的探究式学习中,学生根据一定的任务要求,分工合作,通过探究进行学习。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将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并做好监督,定时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督促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给予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需要的支持,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新的学习模式的运用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自主学习;有效教学;导学;网络;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38-03
一、前言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信息素养作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还包括识别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并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专业学科教育结合起来。
2009年,广州大学提出了以“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思路,同年9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全面教学改革。该课程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由原来的54学时传统授课减少为20学时导学。课外,学生依靠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开展自主学习;教师晚上值班答疑或在线辅导。开课大约两个月后,学生统一参加由广东省考试中心组织的“通过性考试”。
在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达到教学最优化?自教改实施至今,我们不断探索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适应当前“导学+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理论基础
1.自主学习
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阐述。其中美国密执安大学的Printrich教授提出了一个较系统的定义。他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明确定义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Printrich,2000)。
而网络自主学习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以教育软件资源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和管理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它是学习者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的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主动地对自己的意义建构和问题解决活动进行监视、控制、调节、反思和评价。
2.有效教学理论
J.M.Border和J.H.Doffman认为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完成教学目标。国内学者则认为有效教学即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后者更具体地阐述了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和界定原则。
相对传统教学环境中的有效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的有效教学还需要考虑到教学不受时空、资源限制、依托网络技术优势等特点。如何考察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是否有效呢?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综合判断:一是是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过程是否促进学生的学习;三是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借鉴卢尚建提出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笔者构建了“网络自主学习有效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该体系由三层构成,分别是目标层、总体策略层、实施策略层。我们依照该体系中各个子目标指导教学,并采用具体的实施策略开展教学实践。
三、网络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及应用
1.目标驱动策略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即有效地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和处理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以该目标为导向,教师自身需精心制作导学目标,并协助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目标。
(1)有针对性的导学目标。本课程的宗旨是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可学生并非天生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提供自主学习策略指导和适当的帮助。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制定导学目标,例如,针对文科专业学生,导学的目标确定为“理解并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Word、Excel和PowerPoint;了解计算机网络知识,能熟练使用Internet”。对于理科生,除了达到这些学习要求,还需要具备知识迁移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个性化学习目标。网络学习环境的信息量大、链接繁多,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迷失方向。确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将有助学生找准学习的方向,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呢?我们在导学初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测试系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借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以此作为确定自己最终学习目标的依据。
2.课堂导学策略
著名自主学习研究者S.G.Paris认为,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使其具备自主学习的特征,无论自己的教学以什么样的具体任务为基础,都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选择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自由,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也给予学生发现信息、协调行为、达到目标的责任(Paris,2001)。因此,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课堂导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篇8
关键词 微课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38-02
微课程简单说就是微型课程,属于一种在线教学软件。是一种专门针对培训、教学等活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习者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要求,为学习者提供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在线教学服务。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主要依托于现代网络信息通讯技术,实现课程信息的传输与呈现。其由文字、音乐、视频这三大部分组成,适当的时候也会增加一些旁白解说,微课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动听的音乐、唯美的画面,以及形象直观的视频演示,为学习者带来视觉上的震撼,进而产生自觉学习兴趣,投入到对知识、理论的分析与探究中。随着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必将成为一大主流,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关键作用。
一、利用微课进行情境教学,营造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微课可以较好地创设教学情境。由于微课是在课堂教学前拍摄的,我们可以把微课的拍摄环境选择在和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现实情境中,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加切身的体验。比如,在进行“网络的功能与构造”这个知识点教学的时候,如果只是按照课本讲授的话,会比较枯燥乏味,于是笔者就选择在学校的网络中心录制这节微课,在微课里笔者为学生们仔细讲解了学校的防火墙、路由器、核心交换机等设备的构造以及这些设备是怎样连接起来的、数据在这里是如何传输的。由于网络中心是学校总的网络出口,它控制着全校的互联网访问,学生们上网时发送接收的信息都需要通过这里,再加上平时学生们没有机会进入到网络中心参观,所以学生们总觉得这个地方挺神秘、高大上的。因此,这节微课就把学习内容和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结合起来了,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利用微课实现分层教学,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高中信息技术需要学习两本教材,其中涉及若干的知识点,尤其是操作技能部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占了较大的比重,有些操作技能步骤较多,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做了后面操作忘了前面操作的现象,必须通过反复的操作练习,才能掌握相关的技巧,提升操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从主机组装到网络技术都尝试过,因此学习信息技术非常容易,有些学生平时很少使用电脑,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经常感到战战兢兢,学起来小心翼翼,掌握的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出现学得快的同学“吃不饱”、学得慢的同学“吃不了”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同时照顾到班级中的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活动往往开展得很被动。利用微课实施分层教学则可以有效缓解这个问题,微课的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的,每个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可以学会的、能够学好的内容进行学习,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知识点难度的不同,分别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例如“数据排序”这个知识点,分为一般排序、自定义排序、高级排序三个不同难度的操作技能。一般排序是基础性的操作技能,掌握相对容易;自定义排序步骤比一般排序步骤增多,难度有所增大;高级排序是难度最大的,需要有较好基础的学生才能掌握。对那些初学的学生,可以选择从最基础的一般排序开始学起;而那些基础较好、早已掌握一般排序的技能的学生,则可以跳过一般排序,从自定义排序开始学习,在掌握了自定义排序后还可以挑战高级排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三、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篇9
关键词:网络营销 项目教学 翻转课堂 制作商品描述
项目教学法是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以项目为导向组织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提高职业技能。不过,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花费很长时间用来讲授基础知识,在讲授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组织项目操作,一个学期下来会发现很多项目来不及实施。因此,笔者建议将基础知识传授放在课外完成,课堂上直接进行项目操作实践。在现代化信息时代下,学生能够非常熟练操作智能手机等现代化工具,预测在课外学习理论知识是可行的,而在课堂教学里集中于项目操作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内化,提高职业技能。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指的是在信息化时代条件下,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的方法进行学习,师生在网络平台上交互沟通,完成作业布置与批改、疑难问题的解答以及问题讨论等。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三个层面的改变:第一,翻转了教学方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翻转;第二,翻转了教学组织方式,理论知识能够在课外传授学习;第三,翻转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角。
二、翻转课堂在网络营销课程项目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营销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商务以及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本门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网络营销专业知识以及提高网络营销能力。
1.学习对象分析
网络营销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子商务概论、西方经济学、管理学、photoshop、网页设计、市场营销学等课程。这个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营销能力,使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已经不成问题。
2.课堂教学准备
(1)准备教学资源。网络营销课程资源库是实施翻转课堂以及项目教学的重要保障。网络营销课程资源库可以是文件资料、视频资源、课件题库等。这些教学资源可以由教师自行录制完成,也可以从国家精品课程教育网站等处下载收集完成,还可以从企业获取教学资源等。
(2)课前学习任务单。网络营销课程课前制定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重难点等。在网络营销课程课前学习任务单中,明确项目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资料来源、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学习难点等。课前学习任务单由学生完成,这样才能使得项目学习有的放矢。
3.教学活动实施过程设计
翻转课堂在网络营销课程项目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将教学活动划分为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阶段。下面结合网络营销课程中“制作商品描述”任务来阐述翻转课堂教学过程。
(1)课前知识传递。教师将制作的视频资源或者教育资源平台下载的资源上传到学习平台上,学生根据课前学习任务单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并且在自学过程中利用学习平台与教师互动,突破学习难点,顺利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制作商品描述”项目教学中,教师可以制作时长不超过十分钟的视频,内容主要是商品描述的定义、意义以及描述方法等。
(2)课中吸收内化。课中吸收内化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课中吸收内化可以分成两种形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能力的实践操作和增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实践操作。比如在“制作商品描述”项目中,课中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实践操作可以安排探讨问题训练,如要求学生思考制作商品描述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商品信息的来源有哪些途径,怎样对商品进行充分展示和描述等。课中增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实践操作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独立完成一种商品的描述,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制作商品描述。
(3)课后总结反思。学生将课中完成的作品上传到学习平台上,并且以工作日志的形式与其他同学以及教师进行分享。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后对项目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不断提升翻转课堂在课程项目教学中运用水平和质量。比如在“制作商品描述”项目中,收集学生的作品,对作品进行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并且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上传到学习平台上。
三、小结
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践型综合人才,翻转课堂运用于项目课堂教学,有助于节省课堂理论知识讲授时间,使得能够留下更多时间让学生集中于实践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篇10
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几年来,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明了课程教学目标,使课程名正言顺
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信息技术课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如果继续使用“微机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出这一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将微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国际上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是一个范畴较广的概念,相比之下微机或计算机的概括范围要窄得多。目前中小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是主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二、突破概念门槛,使学生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
由于信息是个翻译词,许多人理解得都不很深刻,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导言课中,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清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在讲授这个概念的时候,首先应给出信息的两个定义:
1、通俗的定义
信息是人们表达、传输、保存、处理加工的有价值的消息、情报和知识等。
2、科学的定义
信息是人们感知到的各种刺激中所包含的内容。注意,这里所说的“刺激”一定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概念,即学生在学习条件反射时所建立的刺激概念,为了进一步说明,可以从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等方面举几个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通俗定义是日常生活中实用的定义,科学定义是为研究问题方便而设的定义,两者的应用场合不同,讲这两个概念是帮助学生理解的,不能以科学定义而否定通俗定义。
为了进一步理解信息的概念,还应当考察信息的分类及各种特性、有关的信息基本操作及信息技术的历史演变。特别要向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信息可分为原始信息与高级信息;
信息传递媒介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举例;
信息的表示形式常见的有文字、图形、数字、声音、图像等;
与信息有关的操作包括表达、传输、处理加工、保存等;
要结合有关信息的操作深入讲解信息技术。
要向学生讲明,这门课将要学习的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课程中计算机是作为主要的信息工具出现的,要求学生从工具应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
三、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
信息技术课理想的教学环境是拥有先进的机房,能做到人手一机,每台机器都具备多媒体功能,最好都能上因特网。这种理想环境的建设投资较大,非一般学校能够负担得起,所以在机房建设方面应采取与自身承受能力折中的方案。在此也建议主管教育部门或社会自愿投资者,筹建一些商业性的机房为学生们提供有偿上机服务,使部分学校共享。
机房维护管理要有专项资金保障。一些同志认为机房建好就可以了,后续资金不必要。实际上,机房的正常运行及效率提高离不开后续资金投入。如自然的设备损耗如键盘鼠标需要更替、设备升级需要资金、新软件的购置也要花费等。机房维护得好,设备运行正常率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保障。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开设信息技术咨询信箱,开办“信息技术园地”橱窗,不定期举行信息技术专题讲座,举行电脑制作比赛、程序设计比赛,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思考
1、“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贯彻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以布置机器设置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也可以人为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讲字处理软件时,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讲程序设计时,一个联系实际的编程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任务等等。
2、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大纲规定了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一两名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再由他们去指导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学习,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
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优先讲解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应多装些学习软件,供学生学习时选用;如果机房内部联成局域网,可运行起多媒体电子教室;应该看到学生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时应有所侧重,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布置MIDI制作方面的任务,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给他们提供学习图像处理的机会,喜欢编程的同学可以单独为他们讲点编程。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