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前和融资后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资前和融资后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息税前利润通俗地说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税的利润,也就是在不考虑利息的情况下在交所得税前的利润,也可以称为息前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顾名思义,是指不支付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
税前利润是指在所得税完税前的利润,就是企业的营业收入扣除成本费用以及流转税后的利润,叫税前利润,在这个基础上缴纳企业所得税。
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传统利润表中的“利息费用”
税前经营利润=利润总额+管理用利润表中的“利息费用”
篇2
企业价值一词,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在西方被明确提出。很多相关研究文献将前两者视为一体,并且认为在健全的市场中,企业市场价值应该逐渐与企业内涵价值趋于相等。企业价值评估是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对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进行分析和衡量。这一系列界定已被逐渐广泛地运用于投资并购决策、公司财务管理、上市公司股价评估之中。企业价值及价值评估理论的研究较早,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如对企业内涵价值的科学完整的收益法DCF评估法、EVA. MVA评估法,此外主要还有成本法等评估方法,使得企业价值评估已成体系。 本文评述了企业价值理论的一些重要思想,而后试图对价值的由来猜想,也做出了初步相关支撑的论述。本文特别注重对企业价值理论体系的研究,建立了企业全价值论的研究体系。而文章对企业价值真正的源泉做了新的基于自然生态的启迪的阐述。与大多企业价值界定相似,文章中界定了新的企业价值:企业全内涵价值简称为企业全价值VEN:在无外缘股权融资的现在企业创利体价值与由企业创利体与企业连接的市场创利体构成的规模创利体从现在起到总规模创利体内涵的创利新定义的所有价值之和(基本可以用DCF*组合法评估。改变折现,基本可以理解为企业从现在起的未来现金流按照创利体参照系去除规模创利损耗与加人企业中未计人DCF的最初小企业留存资金之和评估计算。)资金与资金等价物在股东带人企业后创利,指资产通过溢出方从而扩大或缩小资金与资金等价物的价值。因而提出了创利率,在理论上区别于资产盈利率时间利息率等。可是现下对于企业内涵价值的测算方法目前还是以未来现金流量法DCF测算最后价值,以成本法测算其有价值的资金或等价物的价值。
文章认为企业价值由企业股东所具有,对于一个时间ti,企业内l价值二企业融资前的全内涵价值+企业这次新股权融资的资金值两者之和,为等待原则的时间点。文章分析出股权市场的交易行为从外部对企业造成了正负融资,使得企业的内涵价值变动。并且以此作为依据构想了中小企业股权交易市场价格机制一股权、股价双变的自由价格机制,能对企业的价值做出公平合理的表达。文章提出建立更公平的支撑文章研究的企业全价值理论的股权资本市场,使得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合理的股权交易,创造股权、股价双变的价格机制,能使企业的市场价值逐渐趋于企业全内涵价值。同时,文章通过正负融资的表达,与外缘股权融资的等价企业价值的%的研究,使市场对企业股价合理的表达。通过对并购案例的中小医药企业价值评沽深人的考察与股权份额为例分析。希望这和交易机制才能使市场价值通过股权交易逐渐趋向企业的全内涵价值,才能使中小企业能公正的进行夕除融资,是未来资本市场的需要。
中小企业融资是指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的定制化融资解决方案;根据其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依照企业未来经营与发展策略的要求,通过一定渠道和方式,利用内部积累如业主个人储蓄或向外部资金供给者如投资者或债权人筹集经营资金,以保证经济活动对资金需要的经济活动。融资渠道又称筹资渠道,是指筹集资金来源的方向与通道,体现了资金的源泉和流量。融资方式又称筹资方式,是指经济主体获取资金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手段,有时也体现了资金的获得途径和属性。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进行不同分类。
二、正确评估企业价值的的股权份额与双变资本市场价格机制的构想
正确评估企业价值的的股权份额与融资后企业内涵全价值的再次预测 企业未经过合理的计算就决定发行的股权份额是不正确的,并且估算的融资后企业的内涵全价值与融资前企业的内涵全价值相同也是不正确的,应该再次评估才能正确估算融资后企业的内涵全价值。
假设股东享有与所持股份相同份额的企业价值的控制权,且企业全内涵价值是根据融资创利法计算得到的,那么我们应该按照股东提供的融资与预测期内的企业全内涵价值的份额等同原则来估算融资的股份份额,才能使股东拥有相应的股权。管理者以融资后企业资产资金组合份额价值等同为前提,才能再预测企业融资后的创利。而如果随意估算出让份额股权,并将其预测的内涵价值VAN作为发行股份的价格,这么草率的决定股权融资的股份份额,是不对的。
假设管理决策是由根据其听持股份份额,享有企业价值控制权的股东共同决策的,则融资后企业的内涵全价值需要进行再次的预测,否则会出现这一时刻的企业内涵价值计算的失误,使得最后创造的价值可能远远不同于预测的价值,但仍然是QOfi}哟价值。但与预测结果一致,就可以实现管理者的目标,因此股权投资者购人股权后带来的融资所创造的超额价值就会被管理昔费用化。
篇3
一、对特殊目的公司法律认识的误区
参考各国相关法律法令,大多对特殊目的公司或证券化融资有成文法的国家都将特殊目的公司自身应具备的特性写入了其中,用明确的法律特征框范住特殊目的公司的行为。这些法律将特殊目的公司视为区别于普通公司,具备某些特有属性的公司形态融资工具,在这个基础上规定其他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我国目前没有针对特殊目的公司的专门立法,现有的《公司法》和《证券法》无论是在立法初衷还是管理对象上都和为融资而设立的特殊目的公司相去甚远。我国官方对于特殊目的公司的定义见诸于相关部委出台的法规文件之中,主要是以下三个文件:2009年商务部牵头,六部委联合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200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伏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14年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关于境内居民通过特殊目的公司境外投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三个文件中对于特殊目的公司的概念采用了一个相同的表述结构,即创制人身份、设立目的、机构属性。
如此定义特殊目的公司,没有明确特殊目的公司有别于普通公司的特异性,即特殊目的公司是为融资而生的一种金融媒介,应该区别于《公司法》归管的普通公司。这样的认识为特殊目的公司的监管埋下了隐患。一是机构属性上无法分清特殊目的公司和同样具有投融资功能的普通境外机构,为利用特殊目的公司融资的境内企业搭政策便车留下了空问,如境内企业通过被特殊目的公司并购变身假外资并享受优惠政策。二是监管部门因为法律认识的偏差套用对待普通公司的管理思维,而不是以看待金融工具的眼光来看特殊目的公司,这样既限制了特殊目的公司的正常行为,又使监管滑向了一个误区。
二、对特殊目的公司行政监管的误区
当前我国对利用特殊目的公司融资的行政监管依据主要是各相关部门按照自己职权范围和上位法出台的法规文件,但是各部门对于利用特殊目的公司本身和利用特殊目的公司融资行为缺乏统一的法律认识,政令出台囿于各部门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使得归管利用特殊目的公司融资的行政监管体系不系统不科学,没有形成监管合力。目前对特殊目的公司实质性监管的部门主要是商务部和外汇局,以下按部门分别论述行政监管存在的误区。
(一)商务主管部门的监管误区
目前商务主管部门针对特殊目的公司监管执行的是商务部牵头六部委联合的6号令第四章第三节对于特殊目的公司的特别规定。
但如果把特殊目的公司看作境内企业的融资工具,把红筹上市看作一种利用融资工具达成的金融行为的话,商务部对特殊目的公司的监管就显得颇为牵强。首先,对金融工具或行为的监管不在商务部的职能范围之内,根据商务部网站上列明的诸项职能中,最相近的就是依法核准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变更事项,依法核准重大外商投资项目的合同章程及法律特别规定的重大变更事项,依法监督检查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合同章程的情况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指导投资促进及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工作,规范对外招商引资活动,但特殊目的公司并不是真正的外商,红筹上市也不是招商引资活动。其次,6号令总则第一条说明该文件出台的目的:为了促进和规范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就业、维护公平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依据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无法看出文件出台的目的和境内企业利用特殊目的公司进行证券化融资这种金融行为之问的直接关系。因此,商务部对于特殊目的公司的监管属于利用法律认识的模糊或误解擅自扩大职权范围。
另外,商务部规定的程序严苛繁琐,时问限制严格使得之前未完成红筹架构搭建的公司海外上市路径基本被封锁,自2005年商务部10号令的前身,关于特殊目的公司部分和6号令一劲正式出台至今,没有一家境内企业经商务部批准完成10号令框架下合法的红筹结构搭建。创投界在获批无望的情况下转而选择调整红筹架构绕过10号令的规管,或者隐瞒特殊目的公司设立融资情况向商务主管部门报批。从现实情况看商务主管部门的监管手段基本无效,同时因为被绕过而丧失了对我国以外资企业形态存在的红筹企业的统计功能。
(二)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误区
目前,外汇管理局执行的是37号文,虽然该文件开宗明义说明了出台的目的是:进一步简化和便利境内居民通过特殊目的公司从事投融资活动所涉及的跨境资本交易,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但是其依然没有界定清投资和融资的概念分别,加之外汇局在行政流程上是商务主管部门的下游单位,因此外汇局依然沿用了对待外商投资的方式来管理特殊目的公司返程投资行为。
但这样的处理会造成监管上的失焦和错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只关注特殊目的公司和返程投资而忽略背后的整体金融计划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金融计划才是整个融资行为的根本,特殊目的公司和返程投资只是过程和手段,舍本逐末的监管方式必然造成效果不彰。二是将境内企业境外证券化融资和外商直接投资混谈造成统计上的错误。目前特殊目的公司融资没有单独的资本渠道,调回资金也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和股东借款渠道,造成这两个项目的数据虚高和资本的真实来源地被掩盖。
三、相关建议
(一)针对特殊目的公司的融资行为专门立法
特殊目的公司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法律实体,在很多情况下是一家空壳公司,股东只有一人,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组织架构单纯只限于证券化融资业务。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立法初衷和归管范围内不包括特殊目的公司,因此如果套用上述法律来理解和管理特殊目的公司的话,法律本身就对特殊目的公司的设立、组织和经营构成了重大障碍。
利用特殊目的公司达成金融目的的特殊性和现行法律法规的一般性很难调和与兼容,而且在没有统一法律的情况下以政令代法律的管理也无不利于这种金融形式的顺利发展厂其具体应用过程除了涉及《公司法》《证券法》外,还可能涉及民法、税法、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土地法等,如果逐一修改相关法令,势必花费巨大的立法成本。同时,很多法律的放宽也许对于这种特殊的金融形式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因此对所有的公司都放宽,则可能造成金融业甚至整个商业系统的大混乱。因此,自行构建一套适用于特殊目的公司及应用的专门法,以适应其特殊性更具有现实意义。
法律出台之后适用时效很长,修订也较法规文件有更大的难度,因此法律出台需要一定的前瞻性,需要将法律适用期内被归管对象的发展列入考量范围之内。我国正处在一个金融的高速发展期,在这个阶段更多的金融需求和金融创新出现,更多的金融管制被放开,如果仅仅是针对特殊目的公司或红筹上市立法的话,可能会把其他形式的特殊目的实体或特殊目的公司在红筹之外的应用排除在法律规范之外。
(二)在专门法之下建设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
法律解决的是管什么的问题,而如何管则是行政部门的职责,如果监管部门在专门法之下对特殊目的公司及应用达成共识的话,首先,一些阻碍利用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发展的监管就会自行消亡,如商务主管部门的监管,因为商务部依据公司法和外商投资相关法律出台的管理特殊目的公司返程并购的法规文件,当明确特殊目的公司为非公司法公司,利用特殊目的公司融资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外商投资之后,商务部法规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一些原本应该负责而没有尽职的部门就应该加入进来,如证监会、人民银行、税务局等;同时,因为法律认识偏差造成监管错位的部门应该调整过来,如外汇管理局涉及特殊目的公司的外汇管理。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1.调整以事前审批代替监管的行政思路。事前审批的行政思路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下来的基于限制和有罪推定的行政思维,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前文述及商务部号令管理体系的失效就和严苛、低效的事前审批有很大关系,同时期稍早外汇局出台的75号文采用宽松的事后登记方式,两者最终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建议相关部门在确定具体的行政方式时要考虑到上述问题,采用更为宽松的事前报备、事后进行实质监管的手段。
2.各监管部门应放宽监管视野。目前对于特殊目的公司及应用的监管是各部门按照自己的职权范围和对特殊目的公司的理解在整个结构金融计划上截取一个断面监管。如:商务主管部门关注关联并购的过程,外汇管理部门关注跨境资金流动。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方式会误导监管关注点,因为只看金融计划的一部分,很可能将其理解为另一样完全不同的事物,这就是结构金融自身的特性之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将监管的视野放宽,让整个金融计划暴露在监管之下,只要才能避免中了结构金融的障眼法。
篇4
关键词: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影响;监管
一、研究背景及其研究目的
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成为最大的亮点。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代表性领域,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理念的核心变化,并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增减和股票市价的涨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同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新准则没有明确界定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某项金融资产的具体分类,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投资目的等因素,这为企业管理层对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留下了选择空间。
二、权益性金融资产的范畴
(一)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内涵
金融资产是金融工具的资产化形式,是对负债性金融工具或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的结果。本文所称的权益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对股票及其他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而形成的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归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个项下。其中,归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项下的权益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准备在近期内出售以赚取差价而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基金等;归属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下的权益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
(二)权益性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联系与区别
权益性金融资产的“镜像”是股票及其他权益性工具,与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股权投资”同属于股权投资,且上市公司的部分权益性金融资产就源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取得流通权的原非流通股。两者的会计核算方法有本质上的区别,最显著的区别是:不管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期末的账面价值都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报告,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根据表决权比例、对被投资单位的实质性影响等标准进行划分,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核算。
三、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影响分析
对某项资产的归类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项资产的归类对公司本身的影响。下面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以及会计处理差异对公司会计指标、全面收益、所得税、股票价格等方面的影响,以对管理层的归类偏好做出判断。
(一)会计处理比较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属于金融资产,都在活跃的市场上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它们的会计核算方法适用于独立的具体准则——《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两者的会计核算有以下异同:
一是初始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将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交易费用作为初始成本入账。二是期末,两者都按期末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的正常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跌重大或属非暂时性时,需计提减值损失,减少账面价值;在计提减值后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又上升时,如果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对负债性金融工具投资,则冲减原计提的减值损失(不在分析范围),如果属于对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增加资本公积。三是处置时,两者都须将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转出,但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转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出。
(二)会计处理差异的影响分析
1.对会计指标的影响
如果不考虑取得时所发生的交易费用,一项权益性金融资产被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被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不发生减值的持有期间的利润有差异,对减值期间及处置时的利润没有影响。当所持有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时,金融资产不存在减值,如果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导致当期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上升;如果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会导致投资企业的净资产、每股净资产的增加,不影响利润指标。处置时,两种归类方法确认的投资收益总额都等于出售价格与初始投资成本的差额,且投资收益的大小都受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影响。在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会使出售当期的投资收益大幅增加,每股收益大幅上涨;反之,在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会使出售当期的投资收益大幅减少,每股收益大幅下跌。处置时两种归类方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唯一差异来源于取得金融资产时对交易费用的处理差异。由于取得投资时的交易费用是一次性的支出,且金额一般不大,在本文的分析中忽略不计。
2.对全面收益的影响
(1)全面收益的含义:企业的全面收益是指“在报告期内,除与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以外,由于其他一切原因所导致的净资产的变动”,包括公司的经营损益、持有资产的未实现和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其中,公司的经营损益是指传统的会计利润;持有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是指在持有期间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上升和下降,也包括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持有金融资产的已实现利得和损失是指从取得至出售金融资产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包括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持有金融资产取得的应收股利、出售金融资产时收入超过账面价值的差额及转出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
(2)全面收益的计算
全面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的分配=(期末的资产-期末的负债)-(期初的资产
-期初的负债)-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的分配
全面收益的计算基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的变动,体现了新准则的资产负债表观,有别于传统的收入、费用观的会计理念。交易性金融资产对取得投资时的交易费用作费用化的处理方法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交易费用作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只影响取得金融资产当期的全面收益,不影响以后各期的全面收益的大小。另外,利润表的损益最终会结转到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下,如果不计所得税,则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处理方法也不影响全面收益。因此,采用全面收益评价公司的绩效,可减少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应以全面收益作为会计监管和市场监管的一个基础性指标。
3.对所得税的影响
(1)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和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影响分析。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时一并计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某项金融资产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不仅不影响当期应交所得税的大小,也不影响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因为不管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确认的损益都等于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后的差额加上原计入损益或资本公积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实际上等于处置收入扣除初始入账成本的差额,因此,不管归类为何种权益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对未来期间的所得税没有影响,即两种处理方法的递延所得税相同。(2)资产减值对当期和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影响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不需计提减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跌严重或属非暂时性时,需将公允价值的下跌作为减值损失,计入损益表。税法规定:除应收账款按期末余额5%。计提的坏账准备允许税前扣除外,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税法对资产减值的处理与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相一致。因此,虽然新准则对这两种权益性金融资产是否计提减值的规定不同,但不同的归类不会带来所得税的差异。
(3)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分析。新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根据会计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计算“暂时性差异”,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含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由于不同归类不影响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因而也不影响所得税费用。
可见,虽然人为因素可以操纵计入损益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小,但不能因此调节所得税。所得税是公司的一项重要费用支出,由于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不影响公司所得税,由此可排除公司借助改变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进行税收筹划的动机。
4.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新准则下,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对公司会计指标的影响有差异,但这种会计信息的差异只是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并未实质上改变公司的内在价值。如果资本市场是强有效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不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但在资本市场有效性不强,人们识别、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不高,只能简单使用少数几个财务指标进行决策的情况下,这种由会计政策选择引起的会计指标的差异传导到资本市场,对公司的股票价格、关联公司的股票价格乃至整个股票市场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众多中外学者关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研究表明: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预测公司收益、评估股票价值并做出买卖决策。有不少学者通过数据检验证明:每股净资产或每股收益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还有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每股收益对公司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大于每股净资产及其它财务指标的解释能力。如曹国华、赖苹2006年的研究《净资产、剩余收益与股票定价: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当期的每股净资产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较弱,当期的每股收益对股票价格很有解释能力,未来的每股收益对预测股票价格没有太多帮助。
据此推测,在一定条件下,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上升时,为了提高公司的营业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以至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持股公司更倾向于将长期股权投资归类为权益性金融资产,或将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下降时,持股公司更倾向于将权益性投资归类为长期股权投资,或将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前提条件一是持股公司认同有关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有用性、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结论;二是会计利润指标、市场价值指标在评价经营者业绩时权重适当;三是持股公司对股票市场有合理的预期。显然,股票市场价格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受宏观政策、资金的充裕程度、投资者的心理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持股公司难以预测所持有的股票的价格走势,而其他的两个前提条件是否能满足还有待验证。由此推断,管理层不存在明显的借助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影响公司股票价格的动机。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一项权益性金融资产被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被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影响公司的会计指标,进而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但不影响公司的全面收益、所得税。由于股市的不确定性,企业管理层在投资权益性金融资产时,不应存在明显的通过改变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具体归类影响股票价格的倾向。如果在监管中更强调全面收益指标的作用,可消除企业管理层通过改变对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而影响会计指标的动机。但权益性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相比,两者的会计核算方法有本质上的不同。一项股权投资被归类为金融资产与被归类为长期股权投资,对公司的业绩及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差异悬殊。因此,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应对企业的股权投资归类的正确性进行监管。在监管时,应重点关注权益性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划分的正确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汝莹,符蓉.经济收益、会计收益与全面收益的比较分析.四川会计,2003年第5期.
篇5
【关键词】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企业 风险管理 方式
一、融资租赁基础概念的廓清
(一)融资租赁内涵的恰当理解
随着我国金融业态的丰富与发展,金融市场进一步细分,融资租赁在银行信贷之外的非正规金融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融资租赁已然成为企业获得生产设备、工具的重要途径。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形态,企业以租赁的形式达到融资的目的,既规避了银行信贷的严格监管,使得企业融资更为便利,又具备节税优势,优化了企业财务报表。融资租赁的制度优势所在,使得其已然成为企业获得信用支持的又一大渠道。[1]
目前国内关于融资租赁相关法律制度的研究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且从多个角度对融资租赁的租赁物登记、监管问题、税收等问题进行系统论证,然而,大多忽略了对融资租赁基础理论的研究。从融资租赁的界定来看,融资租赁的内涵有进一步丰富的趋势,笔者结合学界对融资租赁定义及特征的研究,结合融资租赁行业的新发展,对融资租赁的内涵进行分析界定。在学界来看,关于融资租赁的定义不一而足。例如有的学者认为融资租赁是指在出租人与承租人达成租赁意向的基础上,由承租人按自己的意愿对租赁物及其供应商进行选择,由出租人提供资金向承租人选定的供应商购买承租人所选定的租赁物,再将该租赁物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支付租金并承担租赁物风险的一种以融物方式融通资金的交易模式。[2]也有的学者认为融资租赁的内涵还包含租期届满后,租赁物件所有权归属问题的处理,具体由哪一方以何种方式取得等问题,而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识别与管理甚至超越了融资租赁业务本身,还隐含着企业自身的管理及其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等。[3]笔者认为,融资租赁内涵不仅涉及企业融资的问题,还涉及企业管理、法律构造、交易安全等相关问题,应从融资租赁的基本架构中辐射到管理、法律、风险、税收等具体的内容上,从而全面、动态地把握融资租赁的内涵。
(二)融资租赁风险的界定
融资租赁是负责的融资活动,同时具备融资和融物的双重功能,因此为大量初创企业运用,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金融类公司等也纷纷布局融资租赁业。但各路资本纷纷涌入融资租赁金融业态的同时,也相应的产生各种不同的风险。融资租赁风险,是指,交易各方在实践融资租赁活动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交易活动其他方面带来的负面因素,并因此对各方造成效益的潜在损害。风险,意味着利益处于不确定状态,是指时间及其可能性的组合,而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是指融资租赁企业在营业过程中所面临的负面因素,包括企业内部管理风险、项目管理风险、合同履行风险等使得企业面临或然损失的因素。
二、融资租赁企业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金融租赁风险的研究并不多,在外文文献中,也仅在有关手册或教材中见到对金融租赁风险的介绍,如国际上最著名的租赁教育和咨询机构Amembal & Associates(2000)出版的《国际租赁完全手册》专门辟出一章介绍国际租赁中的基础风险―政治风险、商业风险、货币风险、税收风险和翻译或语言风险,并对风险的转移和分享问题作了讨论。[4]此外,还有一些文献则是针对比较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如在PeterK.Nevitt与Frank J.Fabozzi(2000)合著的《设备租赁》一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对承租人信用风险的管理,提出了通过事前评估、租赁期间密切关注以及租赁设备到期处理全链条控制承租人的信用风险。[5]约翰・B・考艾特、安东尼・桑德斯等人提供了信用风险的计量模型,主要有结构法和缩减法。[6]其他的一些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市场风险。如罗伯特・A・克兰、安东尼・G・科因和杰斯・莱德曼(1999)研究出一种用来对评价和管理利率风险的分析框架;而汇率风险方面,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对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分类等风险特征方面转换到风险计量来计算和控制汇率风险。[7]
在风险管理控制方面,Ansley和Cleverley(1983)认为风险控制也要是系统工程,应结合租赁物本身特性及金融业的特性考量,防范于未然。[8]Ambrose和Yildirim(2008)指出结构性信贷风险模型经常遭受一个常见的批评,那就是公司的资产价值的评估过程是不可观测的。而开发一个简化型的信用风险模型,可以避免出现资产评估过程中不可观察的情况,数据分析表明,承租人信用风险对租赁期限结构具有实质影响。[9]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对融资租赁风险的界定、特征的概括、管理手段的研究都相对比较多,对融资租赁风险的类型及控制的研究也较为深入。
在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特性方面,庞跃华(2014)认为,融资租赁用途复杂性决定出租方风险管理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所引起出租方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离性、复杂性、长期性、低流动性。[10]在风险类型方面,李宗勇(2015)将我国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的风险概括为信用风险、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风险等。[11]而范长河(2014)则将融资租赁的主要风险划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前者包括违约风险、技术风险;后者包括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政治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12]此外,也有实务界人士认为,我国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政治风险和技术落后的风险等。[13]
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我国学者分别从宏观管控、风险类型、区分项目、当事人视角等方面进行风险管理控制研究。王筝(2015)认为,应根据融资租赁的风险特征,建立“资产+信用”的风险管理模式,总结、抽象出衡量实物资产好坏的关键因素和指标,建立起一整套租赁资产的风险评级体系。[14]高雅洁(2015)则根据行业发展现状,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细化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同意行业监管、拓宽资金来源、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管理建议。[15]李家洛(2015)以出租人角度提出,首先在对出租人所有权风险的保护上应当建立公示制度防范所有权风险,应变更添附原则来控制风险;在针对出租人债权风险的保护上,则应增大惩处力度、扩大解除合同权适用范围并健全取回权制度。[16]
融资租赁企业作为出租人,串联租赁资产原所有权人与承租人,由此承担着最大的风险。若无相应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措施,出租人的正常运营将面临困境。
三、融资租赁企业风险分析及其管理
(一)关于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的分析
融资租赁业务的核心在于“融资+融物”,而相对于承租人而言,租赁物的使用权取得是核心目的,这也是融资租赁融资方式区别于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本质区别。基于此,融资租赁业务不仅须面对一般金融风险,也须面对租赁业务的具体风险。笔者认为,对于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的分析,应当根据不同维度对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进行分类识别,以便管理风险对症下药。从总体上来看,融资租赁企业面对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资产风险、法律风险、税收风险等。
首先,以主体的差异来分析,融资租赁的主体主要包含出租人、承租人和供货商。针对于出租人而言,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租金违约风险、租赁物损耗或灭失风险、承租人无权处分风险、合同法律风险、取回权行使障碍等或可主观避免,或只能降低损失的风险;针对承租人而言,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租赁物故障风险、出租人未按约定支付价款风险、租赁物不符合约定的风险、出租人的违约、不可抗力风险、其他违约风险;针对供货商而言,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瑕疵担保责任、经营环境风险、信用风险等。[17]
其次,从具体的项目类别上分析,不同的类别隐含的风险也不尽相同,应当采取的管控措施也因此相异。例如,以高速公路项目融资租赁的视角进行风险分析,主要隐含的项目风险有:融资租赁业发展的配套制度不健全、公路收费标准调整的风险、政策风险、经营性风险(公路运营风险、经济周期风险)、流动性风险、政府违约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以船舶租赁项目的视角进行风险分析,主要隐含的项目风险有:
融资租赁的发展存在两大隐忧:一方面,融资租赁风险控制(简称“风控”)薄弱,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其中信用风险是各种融资租赁风险中最重要的风险;另一方面,人才的缺乏也成为其发展的短板,这也导致员工控制在融资租赁信用风险防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关于融资租赁风险管理的方式
融资租赁风险管理应当从多维度进行考察,例如,从风险自身特征、企业内部管理、宏观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管理。
1.内部管理维度的风险管理。出租人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系统工程,而融资租赁企业的内部管理,是其防范风险的重要路径。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建立融资租赁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体系架构,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提出建立项目风险跟踪控制、强化资产监控机制、设计多样化资产处置方式等。融资租赁企业的内部管理必须渗透到融资租赁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阶段。第一,在交易发起阶段,项目负责人应当尽职尽责,应对所负责的项目实施终身负责;第二,在交易实施阶段,项目负责人应当保持与承租人的持续沟通交流,密切关注承租人的现金流流向,预防信用风险发生;第三,在交易终止阶段,应当完善结算程序,若因非正常原因终止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应及时通报公司资产管理部门,商定补救措施。第四,完善内部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时候处理机制;对承租人的欺诈行为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18]出租人应当在事前控制债权风险,积极采用保险等方式转嫁租赁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此外,在项目相关合同中约定租赁物质量瑕疵责任的索赔权,并通知供货商,以降低出租人承担租赁物质量瑕疵责任的风险。
2.针对项目特征的风险管理。在各类专项融资租赁项目风险管理上,应当有针对性的完善风险管控方式。例如,船舶融资租赁项目中,应重视船舶损耗或灭失的风险,有针对的增加保险险种及保险额度;在汽车融资租赁中,应当结合汽车销售、贷款、保险等系统的特征,由银行、经销商、中介、保险公司及汽车制造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在高校融资租赁项目中,应当准确计算高校现金流量,精确预测租赁物的未来状况及市场价格的变化等;在大型机械设备的融资项目中,应当完善质押抵押的制度规范,完善取回权的设置等内容,以此完善项目风险管理。
3.宏观风险管理。当前整体经济下行的情势下,融资租赁企业应加强宏观经济方面的风险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业务选择方面,应着重选择若经济周期行业;第二,探索各种新型融资渠道,提高资金流动性;第三,进行实质风险分析,以小额分散为原则,规避信用风险;第四,完善业务流程的内控制度体系,明确权责,防范操作风险;第五,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等。
四、结语
融资租赁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融资租赁行业同样面临着风险高及融资困难的问题。据统计,2014年年底,新增融资租赁企业比例为75%,而融资租赁合同余额增幅仅为50%,由此来看,融资租赁业务仍有较大进步空间。伴随发展的同时,新生企业应当加强融资渠道的拓新,并加强融资风险的管控,由此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进自身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参见高圣平,王思源.《论融资租赁交易的法律构造》[J].法律科学.2013.
[2]庞跃华.《企业融资租赁的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
[3]参见姜仲勤.《融资租赁在中国――问题与解答》(第四版)[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
[4]See Sudhir P.Amembal.International leasing:the complete Guide. Amembal & Associates.2000.
[5]See PeterK.Nevitt & Frank J.Fabozzi.Equipment Leasing,Wiley;2000.
[6]参见安东尼・桑德斯.《信用风险度量―一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7]参见安东尼・G・科因,罗伯特・A・克兰,杰斯・莱德曼.《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中译本)》[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See Ambrose,Brent W.,and Yildiray Yildirim.Credit Risk and the Term Structure of Lease Rates: A Reduced Form Approach [J].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8.
[9]See Ansley.C.E..and W O Cleverley.Lease financing and risk in the hospital industry[J].Topics in health care financing.1983.
[10]庞跃华.《企业融资租赁的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
[11]何佳.《融资租赁公司风险控制水平优化探讨》[J].财会通讯.2014.
[12]李宗勇.《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J].当代经济.2015.
[13]范长河.《论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4.
[14]王筝.《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初探》[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
[15]高雅洁.《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统计.2015.
[16]李家洛.《融资租赁关系中出租人的风险和利益保护》[J].商场现代化.2015.
[17]黄曦.《融资租赁中的风险控制》[J].法学.2012.
篇6
在讨论十余年后,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终于被国家层面认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REITs 的破冰可谓为濒临生死边缘的房地产企业注入一针强心剂,其战略意义远甚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REITs,不管是救命稻草,还是苦口良药,开发商们都要睁大眼睛,放手一搏。
国家决策层面正式肯定了REITs 的战略意义。对于此时此刻的房地产商而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露,但甘露既不会普洒人间,也不能根除旱情。
2008 年12 月3 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9 项政策措施,其中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以下简称REITs)作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措施之一在讨论十余年后被正式提及。REITs“但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局面终于有望改变。
似是而非
据有关统计,在2007 年发行的587 个信托中,不动产信托只有53 只,占比9.03%;集合信托融资金额为845亿元,不动产信托融资115 亿,占比13.6%。全国全年房地产投资额大致为25280 亿元,其中,来自不动产信托的投资占比为0.46%。可见,在信托业务中,房地产信托比重还很少。
与此同时,专家表示,内地当前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并不是REITs。主要区别在于:首先,REITs 是属于公募的基金,而不是目前信托公司所做的私募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其次,作为基金,REITs 的发行具有连续性,而不是像目前信托公司所做的房地产信托产品那样,一个产品仅针对一个项目,项目结束产品也到期结束。再次,REITs 应该是可以在交易场所公开转让的,但目前信托公司所做的房地产信托产品一般是采用由房地产公司赎回的方式实现信托公司的退出。这些区别所带来的结果是,目前内地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据了解,我国内地房地产企业一般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利用REITs 进行融资:
一是与海外REITs 联手,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此类海外基金主要以封闭式基金的方式进入中国大陆,包括:与开发商就项目合资,直接投资于项目,然后与开发商以股份关系进行利润分成,例如荷兰ING 与复地集团合作开发“复城国际”项目;对开发企业直接投资参股或成立新的投资公司,例如摩根士丹利和顺驰集团,万通集团和美国房地产基金的牵手;直接在内地成立投资公司,进行项目投资与开发,如麦格理银行投资的第一中国房地产发展集团。
二是以REITs 的方式到香港交易所或者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从而赢得境外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投资。2005年12 月,越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0405.HK)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这是首只以内地房地产为资产的REITs。越秀采用了买楼收租的形式,即投资于物业资产,以租金收入作为投资者主要的回报,用股息形式定期分派给投资者,股息率达7%。
种种迹象表明,REITs 已被列入丰富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应对经济下行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之一。
融资新器
诚然,一份可以在内地公开市场上市发行的REITs 产品尚属空白。随着国家决策层面正式明确了REITs 的战略意义,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公开表示,深交所已经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两种方式上报了REITs 产品方案,未来将进一步积极推动有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的研发。天津滨海与上海浦东相关物业就可能以打包方式成为首个REITs试点产品,分别登陆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
那么,对房地产开发商及物业所有人而言,REITs 究竟优势何在?
其一,融资规模较大,为溢价套现房地产资产多一条管道。REITs 融资不受中国房地产信贷政策的限制,不会将大型物业分拆成几个部分进行融资,而是将发起人的资产一次性变现。这样,在资产规模上就有一定的要求,否则难以在证券市场上成立一支基金,相应地,其变现之后的资产规模也相当可观。一般情况下,REITs 融资总额超过物业抵押贷款金额,交易价接近资产净值,对于开发商而言,可以很好地缓解资金方面的压力。
其二,接触更广领域的投资者,比如以收益为导向的投资者、另类风险组合或全球房地产投资者等,从而帮助房地产开发商在国际上建立声誉,扩大行业内和国际上的影响。与此同时,REITs 在存续期间仍可以收购在建项目进行对外投资,因而对于发起人而言,在证券市场上设立REITs 就是获得了一个长期发展的平台。在此后的发展中,发起人可以将自己的地产项目融入到已经发行的REITs 中而实现资产变现,进而推动公司优化资本结构、减少债务、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和潜在地推高股本回报。
此外,REITs 融资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节税优势等。
锦上添花?
然而,是否能事事如愿?
REITs 产品可以将一个项目未来若干年的收益打包折现,从而获得现金流从事另外的开发,同时还可以保留项目的所有权。从REITs 的国际发展经验就能够看出,几乎所有REITs 的经营模式都是收购已有商业地产并出租,靠租金回报投资者,并且资产包中的商业物业的出租率一般要求80%~90%,年收益率一般在7%~8%,还要扣除1.5%~2%的税收、管理费等成本,这样,年租金回报率平均在6%左右。而且,极少有进行开发性投资的REITs 存在。因此,REITs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房地产项目融资。开发商如果想要自如运用该融资工具,除了要增加自持物业,更要想方设法提高物业的租金水平和收益率。
而国内市场上的商业地产主要是以产权出售为主,这意味着,虽然房地产投资信托即将迈出“试点”这一步,但可能与绝大多数地产商无缘,更多机会只会属于拥有大量自持物业的开发商。
篇7
(一)总体设计
我院属于三本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办学定位立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计划中列明课堂教学不应单纯采用讲授教学法,而应加入体验式教学法,有机地结合两种方法,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教授会计六要素的核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是会计六要素职守,最为重要。另外,资产和负债、资产和收入、所有者权益和利润是在核算中对应较多的相关要素。在安排案例讨论和设计情境时,教师应该统筹规划,将这些对应科目融入相关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了解借贷方各个科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参与进学习过程中来,将核算的精神融会贯通。
(二)具体科目设计举例
在具体科目的设计中,将会计六要素分类主要分成:内容枯燥繁杂、以识记为主的科目,如货币资金;理解困难、需要全面了解的科目,如金融资产、增值税;业务中对应双方核算需要的对应科目,如存货和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金融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一性质的科目,如备抵账户、债权债务类账户。对应这些具体科目,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其中时,应具体设计教学方法和案例,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些会计科目的本质与核算。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是最简单、最基础的会计科目,会计核算非常简单,但政策规范较多,内容较为枯燥,容易遗忘。因此,教师讲授完该科目的账户结构和基本分录后,就由学生自己来解读政策规定,即银行存款结算方式,主要包括国内的银行汇票、银行本票、支票、商业汇票、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和国外的信用证八种。将全班学生分为8组,每组讲解其中之一,最后进行学生提问环节和教师总结并评奖。奖项的设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准备过程中,积极翻阅参考书或者上网搜集大量的相关政策资料,并且群策群力、发挥特长,做出了形象有趣的PPT,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有的小组是小品表演形式,每个小组成员都饰演流程中的一分子,有企业的老总、会计、银行工作人员等,加上自己编的买车买房等一些与现实相似的故事,将结算流程表演出来,寓教于乐,同学们不仅看得开心,无形中也会记住这个知识点;还有小组运用Flash工具,用做好的动画片来演示汇兑的流程,将每个小组成员的真实头像加入动画片中,作为参与流程的一分子,让人忍俊不禁。在提问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或难或简的各种问题,这些都经过自己的思考,所以会加深提问方和回答方的记忆,对整个流程也会了解得更加全面透彻。采用这样的形式,将原本由教师一人讲解的枯燥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看、去理解,由他们创造新的东西参与到教学之中,一方面,他们了解了货币资金的各种结算形式,掌握了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锻炼了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和随机应变回答问题的能力。体验式教学结束后,学生认为:正是因为在体验式教学中自己准备资料、参与教学过程,加深了对票据法相关政策的理解,所以,在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时,有效提高了做题准确度。金融资产金融资产表现形式简单,即股票、债券、基金等基本金融工具,但在分录处理和理解上则较有难度,更需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在机房利用证券投资模拟软件,让学生形象地认识什么是股票、债券等,并且每位学生都选择一支股票,运用模拟炒股软件进行基本买卖的操作,互相之间对比谁赚的钱多,以此提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来讲解这些股票、债券持有目的不同时,会作为不同金融资产科目进行核算。同是股票,可以做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区别在哪。同是债券,可以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三种形式,区别又在哪。公司按照不同的科目来核算,对公司有什么不同影响。学生通过做股票和债券的题目,列表来比较三种金融资产科目的不同处理方法,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金融资产科目的含义,并加以熟记。很多学生做完题目后,又将金融资产的四个科目列出了一个各时期的分录比较表(见表1)。此表可以填入各金融资产科目概念上的区别和各个时点的区别,也可直接列出各个时点的分录,便于对比和记忆。学生通过自己设计表格,列明区别,对金融资产理解得更加透彻、记忆得更加清楚。存货和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科目这两对科目中有资产、负债和损益类科目,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分属三章,但作为对应科目,通过一个业务题即可将这四个科目都讲解清楚,而不需要分解来看。设计的案例是:A公司向B公司采购原材料,A公司是买方,B公司是卖方,将学生也分成两组,各自做A公司和B公司的分录,再将两个公司作出的分录对比,如存货的入账价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入账价值对比、买卖双方对折扣的对比、运费的对比、增值税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的对比、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对比,这样,学生做一道业务题,即可全面了解内容,也可理解对应科目的概念,学会交易双方的分录处理。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市场,了解市场上不同的企业:买方、卖方、银行各自的角色,自己选择企业的类型、表演谈判、签订合同、成交各个环节,其中再加上真实的发票、银行票据的传递,这样学生就可以形象了解这四个科目,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备抵账户,如存货跌价准备企业的备抵账户有很多,有材料成本差异、××资产跌价准备、累计折旧等,先为学生归纳,然后将这一类账户对比讲解。如: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前者也叫调整账户,后者叫被调整账户。以某些城市的烂尾楼打比方,这些楼房本身是固定资产,正常情况的损耗叫累计折旧,仅修一半停修就要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虽然损耗类型不同,但都是固定资产在减少,所以作出的分录均应减少固定资产。通过让学生自己来画科目账户结构,然后放在一起做比较并调整账户和被调整账户,然而账户结构却相反,当固定资产出现,才有可能有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少,累计折旧也必然跟着减少,归纳出特点和分录。另外,注意体验式教学法还应该结合学习周期进行,课程刚开始时,可以运用本法来提高学生对于会计的学习兴趣。到学习的疲惫期,便可用此方法来刺激学生发挥自身内在的耐力、坚持学习。最终,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在学好《中级财务会计》后半部分课程的基础上,将其知识引申至其他课程。
篇8
关键词:资金成本:资金结构:证券:股权融资
一、绪论
采用股权筹资方式究竟是否合理,其资金成本如何,是否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和宏观经济状况,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尚不发达,市场监管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过分倚重股权筹资并非好事,股权筹资在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其经营效率和确保其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不利影响。
二、基本概述
1、资金成本
1.1、资金成本的作用
资金成本包括资金筹集费用和资金占用费用两部分。资金筹集费用指资金筹集过程中支付的各种费用,如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支付的印刷费、律师费、公证费、担保费及广告宣传费。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时,支付给发行公司的手续费不作为企业筹集费用。因为此手续费并未通过企业会计帐务处理,企业是按发行价格扣除发行手续费后的净额入帐的。资金占用费是指占用他人资金应支付的费用,或者说是资金所有者凭借其对资金所有权向资金使用者索取的报酬。如股东的股息、红利、债券及银行借款支付的利息。
资金成本在企业筹资决策中的作用表现为:
1.1.1、资金成本是影响企业筹资总额的重要因素:
1.1.2、资金成本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的基本依据:
1.1.3、资金成本是企业选用筹资方式的参考标准:
1.1.4、资金成本是确定最优资金结构的主要参数。
1.2资金成本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表现为:
1.2.1、在利用净现值指标进行投资决策时,常以资金成本作为折现率:
1.2.2、在利用内部收益率指标进行决策时,一般以资金成本作为基准收益率
1.3与资金时间价值区别
一般认为,资金时间价值这个概念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资金参与任何交易活动都是有代价的。因此,资金时间价值着重反映资金随着其运动时间的不断延续而不断增值的性质。具体地说,资金时间价值是资金的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资金使用者那里获得的报酬。
至于资金成本则是指资金的使用人由于使用他人的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它们都是以利息、股利等来作为其表现形式,是资金运动分别在其所有者及使用者的体现。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资金时间价值表现为资金所有者的利息收入,而资金成本是资金使用人的筹资费用;第二,资金的时间价值一般表现为时间的函数,而资金成本则表现为资金占用额的函数;第三,资金成本的基础是资金时间价值,资金成本既时间价值,又包括资金时间价值,又包括投资风险价值。
1.4、资金成本的重要性
所谓资金成本就是企业筹集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成本。每一个资本都有其特定的资金成本。例如,利用债券筹资必须支付相应的利息,利息支付可以是固定利率的,也可以是变动利率的。股票筹资必须支付相关股利,且大多数情况下,投资者的资本收益预期会随着股票的市场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资金成本在现代企业中是关系到企业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的重要问题。资金成本在企业筹资决策中的作用表现为:资金成本是影响企业筹资总额的重要因素:资金成本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的主要依据;资金成本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参考标准:资金成本是确定最优资金结构的主要参考。
资金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表现为:资金成本可作为项目投资的折现率;资金成本是投资项目的基准收益率。与此同时,资金成本是评定企业经营成果的依据,凡是企业的实际投资收益率低于这个水平的,则应认为是经营不利,这也是向企业经营者发出了信号,企业必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5债务筹资
1.5.1企业债券筹资资金成本分析
企业债券资金成本率一债券年利息×(1一所得税率)/(债券面值一发行费)×100%
发行企业债券的筹资成本较低。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企业债券利息在所得税前利润中开支的,属于免税费用,这样可使发行债券筹资的实际成本降低,而发行股票筹资向股东支付的利息,属于利润分配的内容,是在所得税后的利润中支付的,属于非免税费用。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者的双重课税的问题。故发行企业债券筹集的资金成本较资本筹集方式的资金成本低;二是发行债券筹资也可使股东获得财务杠杆收益,当公司赢利时,可以增加每股税后赢余。这点与发行优先股筹资和借款筹资是一致的;三是债权人的求偿权先于普通股和优先股股东,使债权人风险相对于股东风险较小,从而导致其资金报酬率较低,即对于筹资者而言,募集资金的资金成本较低。
1.5.2借款筹资资金成本分析
借款资金成本率一利息×(1一所得税率)/(筹资总额一筹资费)×100%
借款筹资资金成本也较低。原因有:借款属于直接筹资,筹资费用较少;借款利息在税前开支,属于免税支出;借款筹资可使股东获得财务杠杆收益;债权人风险较小,使筹资者的资金成本较低。
篇9
【关键词】公司融资 政治关联 文献综述
一、引言
市场中,与公司有关的利益相关者很多,政府是其中之一。政府通过两种方式来影响企业:一种是直接干预企业,另外一种是通过制定一些相关的公共政策来影响企业所在的外部环境,从而间接影响企业。在这里我主要探讨公司的融资政策与政府之间的关联。
公司的融资政策非常重要,关系到公司的发展,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们探讨的热点,当然也是研究现代公司理财的难点,而且在中国这种特殊制度环境下,地区差异大,市场化程度不一样,地方政府插手的机会更多,法制也不是很健全,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公司的融资方案和管理层的决策,所以公司除了会关注自己公司内部的智力和经营之外,还会主动寻找其他的机制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例如这种政治方面的庇护。众多学者研究显示,公司的融资决策确实受到了公司的政治关联的影响。
要做政治关联的相关研究,首先要弄清楚经济学中寻租的概念。在经济学里面寻租的原意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超过这种要素机会成本的剩余。学者要研究企业与政治关联的关系,也需要给政治关联下个定义,这样才方便在经验研究中选取合适的变量。因为不同的学者的制度背景的不同和关注问题的角度的差异,目前政治关联还没有一致的度量方法和定义。目前中国度量它的方法是这样的,只要公司的高管等现在或者以前任职政府官员,政协以及人大代表都可以被认为是有政治关联。基本上学者都采用这种度量方法,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下,政治职位不同而已,比如美国的国会议员之类的。然后学者们可以采用实证的方式建立模型进行研究,设置虚拟变量,1代表有政治关联,0代表没有政治关联,来取样进行回归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政治关联区别于政治干预,政治关联是公司与政府建立政治关系而已,进而获得某种利益,而政治干预是政府或者官员处于公共目的或私人利益,通过一些方式来影响公司。即政治关联的发起者是企业,政治干预的发起者是政府。另外一方面,政治关联这个概念和我们常说的腐败也是有所区别的。就如Faccio等[2]所说的,公司只是通过有政治关联的高管来影响政府部门做出一些判断,让自己公司获得优势,在法律上并不违法。
二、公司融资与政治关联的关系
何镜清、李善民和周小春收集了我国2006~2010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建立了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有政治关联的民营公司可以得到更多的银行贷款和更长的贷款期限,同时民营公司的政治关联程度越高,政治关联在金融危机中的贷款效应越明显。
而曹佳斌、陈明和张叶平收集了1996~2010年上市的农业企业的数据,这些企业是在沪深两地上市的,同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上市公司的政治关联与银行贷款数量显著正相关;政治关联所带来的融资便利性,更多表现为获取银行的短期贷款。研究表明,政治关联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本,能够作为非正式制度帮助农业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敖小波以沪深两市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结果发现,有些房地产公司能够取得更多的银行贷款,这些公司基本都是有政治关联的,为此,他还指出,公司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政治关联的影响。
王珍义、苏丽和陈璐做的数据是高新技术企业,选取了2006年以前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他们发现这些公司的技术创新与政治关联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间接表明高技术企业的外部融资与政治关联的关系。
胡旭阳对2004年浙江百强民营公司进行了回归分析,他发现,有政治身份的民营企业家进入金融业更便捷,使得民企企业能够放的融资,并促进了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
余明桂和潘红波收集了我过1993年~2005年在两所上市的民营公司的数据,同样以是否有政治关联来设定变量,最后他们同样发现,有政治关联的公司能获得更长的债务期限结构和更多的银行贷款。而且,在法制不健全和金融发展落后的地区,这种政治关联的融资便利效果更明显。
Charumilind et al通过对债务结构的角度对该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中的原因,因为政治背景在银行眼里是一种很有保证的抵押物,所以银行愿意贷款。
Faccioet al.(2007)认为,有政治关联的企业更愿意使用高杠杆的资本结构,是因为这种公司能优先得到政府的补助和更多的政策帮助。
综上所述,政治关联对公司的外部融资影响很大,对公司来说是一种资源,它能使得公司能获得更多的贷款,更优惠的利率,甚至在税率方面也有好处。这样使得这种公司敢于使用更高的财务杠杆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获得了其他没有政治关联公司的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这种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尤其在当今中国法制还不够健全,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尤为普遍,这种关系虽然有利于一些公司,可以优先发展优质的公司,但我认为市场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从长远来看,能使得经济更能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镜清,李善民,周小春.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关联、贷款融资与公司价值[J].财经科学,2013,(1):83-91
[2]曹佳斌,陈明,张叶平.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政治关联与融资便利性[J].产经评论,2013,(9):83-91
[3]敖小波.政治关联与房地产公司融资便利性研究――基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经科学研究,2013,(12):88-94
篇10
关键词:BT建设模式 ;BT建设项目风险; 直接施工型; 特许; 融资回报; 项目回购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spects of the BT building mode, BT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BT mode of operation the project initiator.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the BT mode; the risk of BT construction projects; direct construction type; concession; financing return; project buy-back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工程建设项目往往因为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及复杂度相对较高,及建设工程中所涉及利益相关方众多等因素,使项目建设工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一定的风险。建设项目的BT投融资模式,因增加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投融资因素,从而使该建设模式下项目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发生更多更大的风险事件。
1、BT及BT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概念
BT是指政府通过与投资者签订特许协议,引入非政府资金建设基础非经营性设施,项目建成后由政府按协议赎回其项目及有关权利。BT建设模式实质是一种融资建设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种演变,是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结果。
BT项目的回购实质上是一种资产转让行为,在工程建设期间,工程资产所有权归建设方所有,回购完成后,工程资产所有权转移给项目业主或政府所有。BT业主应根据建设财力平衡情况确定回购方式和回购期限。
BT建设项目风险是指BT建设项目在特许(BT项目合同招投标)、建设、移交等阶段的建设活动中,BT项目相关各方利益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项目风险管理则是对从项目内外部环境中抽取出来的不确定性信息进行可靠的风险识别和表征、分析和评估、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系统工程。
BT项目发起方的风险是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发起方的风险随不同的BT操作模式、不同的运作模式及不同BT合同架构所承担的风险不同。本文拟以目前我国常用BT建设操作模式为基础,对BT项目发起方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为发起方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2、BT建设项目操作模式及流程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第一个BOT项目以来,BT建设项目的操作模式及其运作流程也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足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特色的需要。操作模式、运作流程的不同,必将造成项目风险的差异,因此,对BT建设项目操作模式的分析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
我国BT建设项目操作模式主要分3 种形式:
(1)施工二次招标型。业主招标确定投资人联合体,由投资人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的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再通过招标方式选择施工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2)直接施工型。该模式区别于前一种方式的特点是施工任务由投资人之一完成,因为投资人兼有施工方的身份。该操作模式下,BT项目招标的资格是具有合格施工资质、融资能力符合要求的建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由业主直接委任或和项目公司共同委任,BT项目投资人或者说BT项目总承包方主要承担项目施工阶段、回购阶段的投融资任务。(3)施工同体型。与前两种模式有本质的区别:项目业主招标确定直接承担融资、施工和现场管理工作的项目投资人联合体,由业主和投资人共同成立项目管理机构进行工程管理,但不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项目公司,监理单位一般由业主委托。
由于直接施工型模式能合理划分业主(政府)与投资方在项目设计、施工阶段各自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享受对应权限及经济效益,所以该操作模式也是目前我国运用最多的操作模式。同时,该模式下施工利润降低了BT投资方的融资风险,相应提高了投资效益,也是这种BT建设操作模式在我国兴起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主要操作流程如下:
首先,政府(或政府授权的项目业主,下同)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对项目进行立项,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筹划报批等前期工作,组建业主方项目管理公司,进行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确定设计单位完成设计任务。同时,招标确定项目监理单位或项目管理公司。其次,根据项目施工图预算进行BT建设项目总包谈判、议标或公开招标,选定符合施工资质要求的、具有一定投融资能力的总承包单位进行BT项目建设施工,并根据BT项目招标方案或发起方和承包方双方协商结果确定BT建设项目的独立分包、业主指定材料及指定分包。最后,BT项目总承包方建设完成后移交、项目业主支付回购价款进行项目回购。
3、我国常用BT操作模式业主方风险分析
直接施工型BT操作模式的工程项目风险与其他BT建设模式一样,具有一般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特点,更具有因融资、回购等因素的增加而导致的自身风险特点。
3.1从性质上分
1)社会政治风险,是由于项目所在地区的政治状况以及政府行为可能对项目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变化风险、法律风险、诚信风险。主要表现为由于金融政策、银行利率的变化所带来的融资成本的变化;BT项目参与各方特别是业主方、总包方及提供融资的机构的信用体系,是影响融资成本的因素;而国家关于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各项政策也直接导致BT项目成本的变化。特别是法律方面,因为我国目前针对BT建设模式的法律法规非常不完善,这必将影响BT建设项目在运作工程中的法律风险。企业会计财务政策方面,BT总承包方的投资、利润在财务科目上的划分并未完全统一,这也间接影响BT项目业主方回购总价的不确定性。2)经济方面风险,主要是指BT项目运作过程中,社会整体经济环境不稳定,造成BT投资方的风险增加,间接造成BT项目发起方的融资成本。BT建设模式市场不成熟,影响参与各方对BT项目建设过程中不确定性的研判,促使BT项目的运作方案、招标不能顺利进行,进而影响BT项目能否顺利实现目标。BT合同架构设计,以及BT项目投资方对合同的熟练把握,也是影响BT项目未来不确定性的因素。3)工程技术方面的风险:主要反映在由于勘察设计、施工图设计误差引起施工成本的增减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为BT建设模式总承包合同的融资成本随着建设项目的大小、融资回购期的长短而选择确定不同的融资回报率,所以,如果工程项目总投资增减额比较大、进而影响建设工期变化大,也必将带来BT总承包合同所确定的投融资回报率误差,给业主方的总投资带来间接损失。4)自然风险,因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引起工程项目在投资、进度安排等方面造成不确定性,并进而造成项目的融资时间增多、融资成本增加及融资回报率变化的不确定性。
3.2从项目控制目标内容上分
1)质量风险:与一般建设项目一样,BT建设模式下项目总包方完成项目施工后,须立即转移项目资产给发起方,从而项目的质量风险也让渡到项目发起方BT,BT项目发起方承担相应的工程质量风险和完工风险。2)投资风险:BT建设模式的投资风险与其他项目建设一样,也存在受原材料价格变化、劳动力成本增加、工期延迟、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利率变化以及环境和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点是因为直接或间接导致融资回报率变化的因素的存在,导致BT项目投资增加的风险。譬如,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导致建设施工费用增加,融资额增加,导致增大后的融资额的融资风险的增加,及所支付的增加融资额的融资回报;工期延迟,导致资金占用时间的增加,进而增加融资成本;通货膨胀、利率变动、利率变化等因素影响融资利率的计算,及融资回报的增加。这些都将成为BT发起方的投资风险。3)进度风险:BT建设项目的进度风险,主要反映在招标过程中,发起方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去计划、谈判、定标;BT建设过程中,因为资金支付特别是第三方资金支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总体进度延误的风险;第三个方面是,BT建设各个参与方因对BT建设项目操作流程不熟悉、不熟悉BT运作,造成实际操作过程中协调困难,导致工作延误。BT建设模式对发起方和投资方的信用、配合度要求很高,责任大,相应风险大,这给双方带来很大的管理压力,造成工作过程中协调难度大,出现分歧时,极易造成工期延误。
3.3从BT项目运作进程上分
1)设计阶段:与一般建设项目一样,BT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风险也有因为方案及施工图设计不完善、勘察设计错误导致地下工程设计有误、设计变更增加等原因,造成项目投资额增加的风险。BT建设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因这些因素的存在,而导致BT项目施工过程中工期延误、总成本增加所带来的融资成本的增加。2)招标阶段:包括因BT合同条款不完善造成的风险、BT招投标市场不成熟造成投标单位不足降低项目的竞争性,间接影响项目各项效益指标。BT招标阶段,政府招标主管部门的政策措施,也是影响BT项目能否顺利开展的因素之一。3)施工阶段:BT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因施工协调难度的增加、资金支付不及时特别是涉及到得第三方支付影响工作进度,造成投资额增加,进而促使融资成本增加等风险。4)回购阶段:主要是银国家银行利率的变化引起投融资回报率的变化,造成BT项目回购总价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