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

篇1

高中新课标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信息素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一些教师由于新课标培训不够及时和不到位等原因,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存在偏颇,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技术内涵及能力培养的理解也不是很到位,这些都是课程的定位问题。因此有些教师会把必修模块的有些教学内容作简单处理,没有往课程的深度去挖掘,而是停留在“教软件”和“学软件”的层次上,并没能体现出“用软件解决问题”这一学以致用的基本出发点上。

由于根据2000年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编写的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已无法很好地适应高中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我省于高中课改开始后的第三年,即2007年初制订了《江苏省义务育教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并根据此纲要重新开发了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在当年的秋季学期开始使用。这一举措较好地解决了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衔接问题,弥补了高中课标因不再迁就零起点问题而导致的学时不足或重复教学等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各地区实施的差异太大而导致的不均衡性,造成了某些学校或班级的“多起点”问题严重,即学生的差异过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如何实现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更大难题。

不难发现,随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高中必修模块存在的必要性随之受到质疑,原因在于高中阶段的许多教学内容和义务教育阶段存在低层次的重复,教师教学中简单的低水平重复,导致高中必修模块的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不到应有的提升,这和新课标设置必修模块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如何调整高中教学的内容,尤其是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成了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课程的开设问题,即能否真正的落实教学计划,开齐开足课程

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有些学校和教师。按高中新课标规定的课程计划,高中三年开设信息技术应不少于72学时。一般按每周1学时来计,要学满4个学期,即高一和高二每学期都应该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但有的学校在高一上学期并不开设,只是从高一下学期才开始每周2学时的教学,到高二上学期的12月下旬的学业水平测试结束之后就终止信息技术教学。不难发现,实际学时仅64学时左右,真正用于新课学习的不过50学时,教材每个模块是按照36学时来编写的,所以教师普遍反映“时间太少,内容太多”。

另外,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设置了选修模块,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特点选学选修模块,但因为学校师资有限或是地区统一要求而变成了教师选、学校选或地区选。尽管高中新课标设置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这5个选修模块,但目前这5个模块都能开设并由学生自选的学校寥寥无几,许多学校和地区往往只选择“网络技术应用”和“算法与程序设计”。对于“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这3个选修模块,学生和教师并非不感兴趣,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曾经在课改之初有不少地区和学校选择开设,之后却几乎绝迹,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究其原因,是由于学校对于课程计划的执行力度不够,规范操作的意识不够,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课程实施的督导力度也还不够。

三、教学的评价问题,即是否能正确对待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江苏在新课改之后制定了新的高考方案,信息技术成为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一个科目,取代了之前的等级考试,并和高中学生的升学毕业有了一定程度的挂钩。因此,学校对这门考试的要求很高,对合格率有明确的要求,教师迫于压力,教学中采取“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不考的就不教”的对策,课堂上实行机械训练和题海战术。为了考试,学校会在课时安排上普遍采取集中开设的办法,这样做的教学效率似乎很高,但对于高中教学的持续性却有极大影响。高二上学期12月份学业水平测试一结束就绝少会再有学校开设选修模块的,因而对选修模块教学的真正实施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新课程提倡教学的多元评价,学业水平测试不该是评价的全部,尤其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更要体现其过程性、操作性。基于题库的机考模式,虽然每年都在进行考题的更新,考题的质量也在逐年提高,但碍于这种做法在评价方式上的局限性,也由于现在的机考软件在操作题和主观题评价上存在着先天不足,无法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做出准确的评测,而且在短时间内还较难弥补,所以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有限。因此,如何加强日常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如何做好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这些成了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正确处理的问题。

四、教学研究的问题,即能否切实解决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

虽然高中新课程已在江苏实施了7年有余,但从刚开始的满腔热情和充满干劲,到后来的回归常态和继而出现的略显疲态,有些一线教师或许是因为对新课程的实施已经了然,或许是因为迫于考试的现实压力,或许是因为对自身成长的目标缺失,开始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趋向。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传统、单一,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教学评价的低效、片面等方面。尤其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由于学校比较看重学业水平通过率的指标,也就渐渐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篇2

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顺利实施全县学校义务教育师资交流工作,促进教育公平、健康、快速发展,根据《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若干意见》(教师[*]2号)、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若干意见》(阜政办[*]72号)精神,结合全县中小学校义务教育师资现状,现就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我县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均衡配置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做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我县是农业大县,经济基础相对较弱,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差距较大,农村教师资源普遍存在严重缺额、结构失衡、素质不高等问题,县城义务教育也存在着优质资源较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等矛盾。正视当前面临的问题,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建立“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长效机制,是促进教育和谐与公平发展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也是实现全县教育崛起的关键所在。

二、切实建立“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按照《义务教育法》、省政府《关于实施〈国务院关于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皖政[*]8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皖政[*]04号)和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阜政办[*]72号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师和严格按照条件依法聘任中小学校长的职责,履行对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在内的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政策导向和经费投入主渠道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和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体制,均衡配置区域内教师资源。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本地教师队伍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要把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工作与学校布局听证和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与实施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三、建立稳定的教师补充机制,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皖政办[*]60号文件要求,在省政府核定的编制总额内,实行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定期对学校编制进行调整,报编制部门批准后执行。

(一)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统筹配备辖区内中小学教职工,对所缺教师岗位应及时补充人员,对缺额较严重的乡镇和学校作出规划,在3—5年内补足到位。在招聘教师时优先面向农村学校、城区薄弱学校和紧缺学科的岗位。加强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农村和城区学校师资在学科、结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

(二)扎实做好教师招聘工作。教师招聘工作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人事和教育部门每年根据区域内教师缺编情况拟定出教师招聘计划和招聘方案,经县政府批准,报市人事部门核准和市编制部门、市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后实施。严格教师招聘条件,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聘任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教师资格;规范教师招聘程序,统一招聘信息、统一报名、统一考试、统一考核、统一录用、统一调配使用,由教育、人事、财政、编制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三)推行教职工聘用(任)制。积极推行教职工聘用

(任)制工作,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岗位设置。各乡镇中心校、县直中小学要根据核定的编制数和教师岗位结构比例科学设岗,明确岗位职责,由教师聘任委员会根据任职条件和一岗一聘的原则,确定拟聘对象,严格按聘任程序进行聘任。城镇中小学、农村中心学校和其他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要设置5—10%的流动岗位,用于聘用本校以外的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建立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机制。

四、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开通教师和校长的合理流动渠道,盘活教育资源

县教育局要按照管理权限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合理流动,建立定期交流制度,以加强城镇薄弱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引导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向缺额学校流动。

合理划定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县教育局制定学区内校长(含副校长,下同)、教师交流制度。原则上县镇学区范围,凡男50周岁以下、女45周岁以下,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的教师和任职满两届的校长,要进行交流;农村学区范围内的初级中学之间,中心小学与村完小、村完小与村小之间校长、教师也应参照上述条件交流,切实盘活区域内的教师资源。

五、抓好支教,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薄弱学校师资水平

建立和完善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定期服务制度,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一)建立支教制度。城镇学校新进教师原则上应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1—3年。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现职任期内应有在农村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倡导和鼓励城镇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任教期间关系不转、待遇不变,对其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

(二)完善支教内容。县教育局要成立由城镇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讲师团,定期到乡镇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巡回讲学或定期上优质示范课,送教下乡、送科研下乡,指导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城镇学校应面向农村薄弱学校,积极探索开展“课程开放周”、“联片教研”等活动。省、市示范学校的骨干教师定期安排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支教,每年支教人数不得少于本单位高级教师人数的2%;城镇中小学每年都要安排不得少于本单位教师总数3%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1年,支教期间服从受援学校管理。各级骨干教师都要确定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作为指导帮扶对象,其指导帮扶成效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骨干教师评后管理考核的必备内容之一。今后,推荐和评选特级教师、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等省、市、县级骨干教师,要把在农村薄弱学校的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重要考评内容。

(三)改进支教模式。开展城镇学校与薄弱学校、农村中心学校与完小、教学点之间“结对子”活动。采取长期制、短期制、单向派入制、双向互派制、半日制以及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制等灵活多样的支教形式,支援薄弱学校。薄弱学校要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中心学校学习培训,与优质学校、中心学校教师一起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促进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班子建设。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有计划地选派城镇优秀校长和校长后备人选到农村薄弱学校挂职支教,选派农村薄弱学校校长到城镇中小学挂职锻炼。县教育局要把农村薄弱学校校长的培训作为干训工作的重点,通过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专题研修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六、加强领导,强化管理,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篇3

【关键词】教育新闻 深度报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均衡教育发展等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施行,进一步彰显了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育事业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并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上谱写出辉煌的篇章。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关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集中,教育新闻因此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最为重要的“民生新闻”。随着《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的面世,教育新闻宣传已成为报社新闻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让教育新闻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近几年来,《安徽青年报》的采编人员努力站在时代制高点,在新闻观指导下,积极探索教育新闻规律,不断总结教育新闻工作得失,力求让教育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一、勇于担当,做党的教育政策的忠实宣传者

随着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围绕教育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2005年底,国务院决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此举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报社组织记者深入到各县市区教育局、学校及学生家庭采访,掌握了大量鲜活典型素材。很快在《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发表了《阜阳多措并举强化义保经费管理》、《亳州市精细化管理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及时宣传推广全省各地对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科学化管理及建立义务教育经费安全运行长效机制的做法,系列报道发表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二、视角敏锐,及时关注教育热点

新课程改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课堂教学的难点和热点,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关注和谈论最多的话题。这次新课改的力度是以往每一次课改都无法比拟的。作为新闻媒体有责任对新课改发挥引领作用,更要以敏锐的视角关注新课改。《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首先通过宣传课改名师对一线教师产生引领作用。组织记者采访省内外一批走在新课改前列,对新课改大胆探索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名师。先后采访了课改名师史焕章、梁陆红、凌新、王小红等,并在《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显要位置发表了《史焕章:辞官从教追寻理想的语文课堂》、《课改名师梁陆红写真》等稿件,上述系列课改名师的事迹在报纸刊登后,在安徽教育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名师都处在教改一线,他们用丰富的经验及时解答了许多一线教师关注的新课改热点,消除了很多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的模糊认识,增强了推进新课改的信心。

三、牢记使命,敢为教育鼓与呼

新闻记者必须时刻牢记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善于运用舆论监督武器为教育工作鼓与呼,从而为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原阜阳市少年宫被开发后,新少年宫建设迟迟不能动工,市少年宫不得不租借办学场所,其生存受到严峻挑战。为此报社派出记者到阜阳深入采访,在《安徽青年报》头版发表了《阜阳市少年宫何时开建?》。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把少年宫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多方筹集资金终于按时开工。随后相继刊载了《阜阳市少年宫开工奠基》、《阜阳市少年宫正式投入使用》等稿件。

四、与时俱进,做教育新观念的引领者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堪称与培养新观念的有效工具,通过舆论引领,能使阻碍发展的旧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抛弃,有利于发展的新观念逐渐被民众所接受。”①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必须站在时代的潮头,以负责任的态度做教育新观念的引领者。

一个时期以来,媒体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尤其在每年的高考、中考揭榜之后,对高考状元、中考状元的宣传可谓铺天盖地。教育界众多有识之士对此颇有微辞。教育部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已着力强调素质教育,淡化对应试教育的宣传。作为媒体不应跟风炒作,不应过分关注高考状元、中考状元。为此《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推出素质教育的典型,宣传那些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对孩子终身成长负责的学校和教师。派出记者深入到素质教育较有成效的学校,并发表了《颍东区实实在在抓好素质教育》、《家校沟通: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搭建平台》等系列报道。

五、扬长避短,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

《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每周推出一期,新闻时效性先天不足,为此采编人员扬长避短,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

均衡教育是近几年来包括社会各界在内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阜南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是安徽省最后一个通过“普九”验收的县,教育资源的紧缺导致城区优质学校令人头痛的大班额。但自阜南县研究制定了《阜南县规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实施方案》,困绕多年的大班额现象在阜南县终于得到有效破解。为此组织记者深入采访写出了长篇通迅《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均衡教育的弯道超越》,文章在“关注”栏目整版刊登后,受到我国基础教育权威专家王文湛等人的高度评价,随后跟踪报道刊登了《阜南均衡教育弯道超越引发热议》,国内诸多强势媒体相继前往采访。

近几年来,我们还围绕教育系统热点难点组织了大量深度报道,诸如:《省城众多企业缘何舍近求远招技工》、《高中阶段学校亟待资源整合》、《谁动了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等深度报道在省内教育系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教育新闻报道大有可为。从事教育新闻必须有“大教育”的视角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从事教育新闻报道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不断地总结思考,从而在教育新闻宣传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和风格。■

参考文献

①陈燕如 著:《大众播与社会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作者单位:安徽青年报社)

责编:刘冰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均衡教育发展等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施行,进一步彰显了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育事业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并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上谱写出辉煌的篇章。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关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集中,教育新闻因此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最为重要的“民生新闻”。随着《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的面世,教育新闻宣传已成为报社新闻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让教育新闻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近几年来,《安徽青年报》的采编人员努力站在时代制高点,在新闻观指导下,积极探索教育新闻规律,不断总结教育新闻工作得失,力求让教育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一、勇于担当,做党的教育政策的忠实宣传者

随着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围绕教育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2005年底,国务院决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此举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报社组织记者深入到各县市区教育局、学校及学生家庭采访,掌握了大量鲜活典型素材。很快在《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发表了《阜阳多措并举强化义保经费管理》、《亳州市精细化管理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及时宣传推广全省各地对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科学化管理及建立义务教育经费安全运行长效机制的做法,系列报道发表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二、视角敏锐,及时关注教育热点

新课程改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课堂教学的难点和热点,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关注和谈论最多的话题。这次新课改的力度是以往每一次课改都无法比拟的。作为新闻媒体有责任对新课改发挥引领作用,更要以敏锐的视角关注新课改。《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首先通过宣传课改名师对一线教师产生引领作用。组织记者采访省内外一批走在新课改前列,对新课改大胆探索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名师。先后采访了课改名师史焕章、梁陆红、凌新、王小红等,并在《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显要位置发表了《史焕章:辞官从教追寻理想的语文课堂》、《课改名师梁陆红写真》等稿件,上述系列课改名师的事迹在报纸刊登后,在安徽教育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名师都处在教改一线,他们用丰富的经验及时解答了许多一线教师关注的新课改热点,消除了很多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的模糊认识,增强了推进新课改的信心。

三、牢记使命,敢为教育鼓与呼

新闻记者必须时刻牢记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善于运用舆论监督武器为教育工作鼓与呼,从而为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原阜阳市少年宫被开发后,新少年宫建设迟迟不能动工,市少年宫不得不租借办学场所,其生存受到严峻挑战。为此报社派出记者到阜阳深入采访,在《安徽青年报》头版发表了《阜阳市少年宫何时开建?》。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把少年宫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多方筹集资金终于按时开工。随后相继刊载了《阜阳市少年宫开工奠基》、《阜阳市少年宫正式投入使用》等稿件。

四、与时俱进,做教育新观念的引领者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堪称与培养新观念的有效工具,通过舆论引领,能使阻碍发展的旧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抛弃,有利于发展的新观念逐渐被民众所接受。”①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必须站在时代的潮头,以负责任的态度做教育新观念的引领者。

一个时期以来,媒体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尤其在每年的高考、中考揭榜之后,对高考状元、中考状元的宣传可谓铺天盖地。教育界众多有识之士对此颇有微辞。教育部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已着力强调素质教育,淡化对应试教育的宣传。作为媒体不应跟风炒作,不应过分关注高考状元、中考状元。为此《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推出素质教育的典型,宣传那些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对孩子终身成长负责的学校和教师。派出记者深入到素质教育较有成效的学校,并发表了《颍东区实实在在抓好素质教育》、《家校沟通: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搭建平台》等系列报道。

五、扬长避短,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

《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每周推出一期,新闻时效性先天不足,为此采编人员扬长避短,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

均衡教育是近几年来包括社会各界在内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阜南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是安徽省最后一个通过“普九”验收的县,教育资源的紧缺导致城区优质学校令人头痛的大班额。但自阜南县研究制定了《阜南县规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实施方案》,困绕多年的大班额现象在阜南县终于得到有效破解。为此组织记者深入采访写出了长篇通迅《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均衡教育的弯道超越》,文章在“关注”栏目整版刊登后,受到我国基础教育权威专家王文湛等人的高度评价,随后跟踪报道刊登了《阜南均衡教育弯道超越引发热议》,国内诸多强势媒体相继前往采访。

近几年来,我们还围绕教育系统热点难点组织了大量深度报道,诸如:《省城众多企业缘何舍近求远招技工》、《高中阶段学校亟待资源整合》、《谁动了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等深度报道在省内教育系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教育新闻报道大有可为。从事教育新闻必须有“大教育”的视角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从事教育新闻报道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不断地总结思考,从而在教育新闻宣传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和风格。■

参考文献

①陈燕如 著:《大众播与社会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篇4

新教材在此基础上适量增加了活动与探究,这就要求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实践中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关注科学探究。提倡在教学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能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主设计试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时地处理有关信息和资料;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深化素质教育。

一、新课程实践中关注科学探究

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学化等一系列变化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国家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国民的科学素质的高低。因而,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当今时代,为了迎接新的国际竞争,我国的教育改革应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所有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现实要求我们不能再以拥有知识量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应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衡量素质高低的关键因素。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衡量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要达到这一目标,传统的接受知识目标的教育模式是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功能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科学探究,强调学生在过程中学习,成长,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化学学科教学中应该更多的关注科学探究,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这是教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是时展对初中化学教学的要求。

二、新课程实践中关键在于教师理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为适应新课程实践中的教学,我们化学教师的观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教学理念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又是解决“新新程实践中的怎样认识教育目标”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清晰了,我们才能自学地根据教育目标,设计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案,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新课程实践中,初中化学教学不论你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因人而异,但教育教学改变的核心就只有一个:因地制宜,在原有教学注重双基的前提下,转变观念,关注科学探究,并把它作为贯穿化学教学的主线。

如果我们认真分析、比较传统的《教育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就不难发现,传统的教育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新课程实践中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教会学生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给我们的一个信息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能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由重视知识结果到以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为重心的转变,说到底就是要关注科学探究。

新课程实践中初中化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已由过去的“积累知识”一维目标发展为三维,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判断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新课程实践中初中化学必须强调经历过程,必须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实验探究。

三、科学探究的内涵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科学探究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作出假设与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篇5

校长必须明确课程改革的组织者、实施者、推进者与服务者的角色,同时又要成为课程改革的研究者与创新者。

学校是课改的主阵地,先进理念的实践、课改方案的落实、课标的解读细化与实施、新编教材的验证与创造性使用,这诸多具体任务的完成,均要在学校进行。校长作为学校法人代表,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总负责人,义不容辞地成为了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

作为一校之长,本单位课改工作各项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完善与落实、为适应课改各项配套制度的研究与制订、各种配套教学设施的再完善、各项课改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这些具体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必须由校长牵头组织甚至全过程参与。学校中,校长作为课改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的作用任何人无可替代。

众多课改实践证明,校长还必须成为课改工作的推进者和服务者。否则,课改工作的健康运行与深入推进就会受到影响。

这次新课改可谓一次最彻底的教育变革,它的核心问题是要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也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这是课改终极目标的体现。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然后不断转变和强化他们的教学方式,即教学的行为习惯。从现实情况来看,做到这一点,犹如短时间里要彻底融化“三尺厚冰”,并非容易事。我们只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点点渗透,一步步推进。随着课改不断深入,问题与困难就会不可避免地不断出现。为使课改者的热情不能随着时间的延续和问题的出现而消解,最大可能地避免反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反弹”现象,特别是为了尽量避免因为应用传统的观念和评价方式而挫伤课改者的工作热情与创新的情况发生,校长必须成为课改的推进者与服务者。

校长作为课改的推进者和服务者,必须为课改的健康运行,不断深入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要做到这些,首先应重视各种制度建设,用制度来保证课改工作的落实。在常规教学要求方面,要研究制定适应新课改理念的系列制度,在评价学生、评价教师方面,要应用新课改理念关照下的多主体、多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性、激励性评价策略和办法进行评价。在评优、评模、晋升职称、绩效工资考核发放等方面,要对课改一线教师和课改先进工作者予以政策倾斜。校长要理直气壮地为课改工作撑腰,自觉摒弃传统的与课改理念相违背的观念、意识和做法。着眼每个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使课改的进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特色化提升的过程。

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刚刚全面普及,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的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也才正式起步,可以说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处在“起步”阶段。新课改的理论和观念正在不断得以实践与创新。倘要保证课改理论能够始终得到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并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得到不断地正确应用与个性化创新,学校课改工作组织与实践的第一主体,校长必须成为课改工作不断学习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篇6

XX中心小学始建于198X年,是由X村联办的一至六年级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XX平方米,建筑面积XX平方米,现设有XX个教学班,在校生XX多人,教职工XX人。多年来,我校始终本着“XX”的办学理念;以“XX”为育人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努力创建人民满意的学校。先后被评为“文明单位”、“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双学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教学评估流程

(一)评估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教师教学评估流程及结果

教学评估步骤及时间安排:(**年11月中旬——12月底)

1、学习《XX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标准》。

2、教师自评:评估领导小组对照评估标准逐条进行。

3、课堂观察:学校领导及教研组长对每位教师进行听课,并做好课堂评价记录。

4、课堂教学评价:根据课堂评价记录评估。

5、教研组互评:教研组通过日常教学工作、课堂观察、教研活动等进行互评。

6、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通过调查问卷形式组织学生评价教师。

7、家长对教师的评价:通过调查问卷形式组织家长评价教师。

8、学校评估教师:学校评估小组汇总全体教师评估结果做出总体评价。

(三)学校教学评估流程及结果

学校教学评估时间安排:**年2月中旬——3月底。

1、学习《XX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标准》。

2、学校自评:依据《标准》的指标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

三、教师教学评估结果分析

1、教师专业水平:大部分教师能达到专科学历,部分教师正在进修本科学历。普通话水平均达到国家标准;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教育教学及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给与针对性的指导;大多中青年教师能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2、职业道德素养:全体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教师本职工作;关爱学生,遵纪守法,乐于奉献、教书育人,具有健康的心态,。

3、专业发展水平:全体教师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愿望,能积极参加学校及学校以上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课程,并写出读书笔记;大部分教师能够积极建立新的课程观,转变教学观,并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并尝试改进;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在集体备课、教研组活动中认真倾听、思考同时对问题的分析和改进意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40%以上的教师承担、参与了教育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成果获市级奖项。

4、课堂教学能力:能够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目标能充分利用教材设教学方案;科学演示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分组学科实验开出率达85﹪;大多中青年教师能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根据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学校教学评估结果分析

1、教学管理: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能够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交流,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能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明确学校、年级组长的职责、相互关系和考核标准;研究、制定保证新课程全面实施的校本教学计划,并组织、指导具体落实;各专用教室有专人管理,有教师专业素养、课堂教学、作业指导、成绩考查、专业发展的要求和考核办法;有教学研究、计划制度、教师评估、学校评估等反应教学工作的全貌的档案资料;能够经常开展德育实践、体育与文艺活动,让学生愉快学习。

2、课程管理:能开全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有计划的开设校本,建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工作;能按时为学生定足定齐教材,保障各学期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3、教学条件:教师学历基本达标,教师岗位设置及学科专业结构基本能满足新课程全面实施的需要;具有良好的教学经费保障措施,能满足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施配备、教学资料、教师培训、外出学习交流活动等经费需要;具有各类综合功能的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和卫星接收室,并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实验器材、文体器材、计算机和多媒体设施基本能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并能及时满足教师实际教学需求。

4、校本研修:几年来学校以逐步形成校本培训与教科研工作一体并进,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校级领导参与指导校内教研的制度有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和管理办法,有教研机构对学校进行教学指导的要求和措施。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及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计划、教研活动、研讨课资料的记录和教案。

5、评价研究:为了客观公正评价,我们制定了学科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等评价标准,建立了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的教学活动考察制度,以教师自评、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体制,从教师专业水平、课堂教学、专业发展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建立了教师教学评估制度,把评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任用的依据和标准。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方案和结果。

6、存在的问题:

(1)、各项管理制度应进一步完善。

(2)、教师的课改理念应进一步加强。

(3)、应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4)、专用教室使用率应加强。

(5)、音体美专业教师欠缺。

7、今后努力方向:

(1)、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成员的集体凝聚力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2)、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观念。

篇7

几年来,我校教学工作以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大力开展“三段式”校本研训活动。教学中坚持新课程改革与校本研训相结合;新课程改革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校本研训与课题研究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使学校教学各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年2月,按照县教育局《关于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工作制度的通知》精神,我校着手进行安排“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和“学校教学评估自查”工作。学校领导班子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评估工作,决定建立长期评估机制,将教学评估作为促进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代表组成的“教学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和领会了省、县有关文件,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二小教师教学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将教学评估工作与学校教学检查、教师两评四考工作结合起来,教师教学评估结果作为教师晋职、评优、评模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估的监督、促进、评价、改进功能。6月份,我校开始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自评。评估情况如下:

一、教师评估

1.评估程序

教师评估的基本流程:学习标准---自我评价---逐项量化---写出自评报告---他人评估---广泛征求意见---校评估组审核---确定评估结果---征求被评估人意见。

2.以教师自评为基础,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

为了公平、公正、真实、全面地对教师进行评估,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标准》。在评估中,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自评时由教师逐项对照,实事求是的剖析自己,将自己教学工作情况做“自我描述”,记入《教师教学评估自评表》。学校评估小组,按照教师自评表,逐项核实,依据评估方案量化打分。

3.建立复评制度,发挥评估促进功能

我校规定,教师对自己评估结果不满意或教学中有漏洞的,可申请复评。复评时先由教师提出书面申请,评估小组在2个月后进行复评。复评时,根据当时情况进行打分,标准略高于一次评估。

上学期共对42名专任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其中优秀15人,良好27人,没有不合格教师。教师的有关学习材料、反思材料、教学过程材料已经归档。

二.学校评估

学校评估领导小组,深刻领会《通知》及《标准》的精神实质,对学校的工作逐项进行了自查和评估。学校评估的基本流程:成立评估小组---对照标准---分析现状---征求意见---逐项量化---评估组审核—校长签字---确定结果。我们自评的结果是91分,档次为合格。

下面我们对照评估标准,将学校教学工作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教学工作指导思想: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大力开展“三段式”校本研训活动,坚持课程改革与校本研训相结合、新课程改革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校本研训与学校教学实际相结合,校本研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学管理

1.管理能力

学校领导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准确把握新动态,捕捉新信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先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充实自己,在日常工作琐碎而繁忙的情况下,坚持多渠道搜集素材,广开学习之路。坚决落实教育局关于班子成员听兼课制度,经常深入第一线听课,(上学期校长、主任听课达80余节,副校长、主任兼课4节,达到教育局规定的标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丰富实际管理经验,提升研究能力,有创名牌,干一流的勇气、信心和能力。

2.管理目标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足开全课程;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建立校本研训制度,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每学期开始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导处按计划督导、落实,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圆满完成。

3.管理机制

(1)教师实行集体备课。学校鼓励大家改革备课方式,创新备课过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统一认识,打开思路,使教案真正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料。本学年我校一二年级、科学学科、三至六年级数学学科均实行集体备课,采取大家议论、一人执笔、个体修改、课上创新、课后反思的改革试验,目前看,效果良好。

(2)加强教学过程监控。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为了加强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进一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学管理,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和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得失与成败。

(3)加强教研活动管理。教研组每周都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坚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一、保证时间。二、落实研究内容。三、尽量达到人人参与。四、每次都有记录。五、学校定期开展以“平等参与互动研讨”为核心的校本研训活动,教师将研训活动中的收获、感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上学期进行了以“把课堂有效的还给学生”为主题的系列教研活动,活动成果:闫平在市教学比武中获一等奖(最高奖)、温新艳获县教师素质大赛特等奖、赵新、包淑霞获县教师素质大赛一等奖。本学期校本研训活动主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4.教务管理

学校的各个功能室及室内仪器设备都有专人管理,并能充分利用。学校档案资料齐全,有反映教学研究、计划制度、教师评估、等学校教学工作全貌的档案资料。

5.学生管理

目前,我校有21个教学班,在校生1300多人,平均班容量61人,班容量略大。学校经常开展德育实践、体育文艺、科技等课外活动,教育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规定了作业批改的具体要求。作业批改是日常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利手段。以课后练习题为主,做在作业本上,教师要面批面改。教师结合自己学科特点,开发了许多特色作业,如:语文积累、日记、摘抄,数学调查等,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经常开展体育、文艺活动。利用五一、十月一、儿童节、邓节日举行全校性的歌咏比赛、会操比赛、篮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全体学生参加。平时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校内体育活动时间。

(二)课程管理

我校执行《*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实施计划》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从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出发,制定学期课程实施方案,均衡设置课程,要求教师开足开全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逐渐规范。上学期我校各年级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能力开展了多项主题实践活动,主要有:三年级“走进花的世界”、“可怕的火灾”,四年级“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调查”、“快乐的蔬菜”,五年级“饮料的调查”,六年级“节约是美德”等。这些主题活动深化了课本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沟通了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调查研究、搜集信息等多种意识和能力。

2.校本课程逐步上位。①按低、中、高年级分别开设《中华经典诵读》课程,扩大学生阅读量。②结合教育局《低年级校本课程参考资料》在一、二年级开设故事、诗词、名言、童谣等课程③所有教师开设学科学法指导校本课程。

三、教学条件

1.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教职工68人,本科学历21人,大专学历47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2人,一级教师16人。教师队伍老、中、青结合,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我校为更新教师队伍观念,使教师有终身持续发展能力,定期举行以“平等参与、互动研讨”为核心的“三段式”校本研训活动,在活动中让教师学习、接受、理解新理念,学会运用新理念,学会教学反思,自主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教学设施

学校拥有教学楼、实验楼,装备有多功能厅、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音室、德育活动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功能教室,各种教学仪器均达一类标准,满足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

(四)校本研训

我校创建了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先导、问题带动、平等参与、互动研讨、实践运用”为模式的三段式校本研训活动。近几年我校的新课程理念培训、学科教学研究、学校教学中的问题均是在校本研训中解决的。在校本研训工作中,我们的整体思路是:以校本研训为龙头坚持“三个结合”,带动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发展。采取系列活动方式,迁移新课程自主学习理念、合作学习理念、民主平等教学理念、互动研讨理念,研究新课程改革和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怎样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教师日常工作中去。研训的宗旨是以教师为主体,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每次活动主要流程是:自主定题——理论引领——自主学习——集体备课——课例展示——互动研讨——反思落实——总结提高。每学期6次左右学科主题研训活动,由于活动坚持经常,几年来效果显著。

1.研训计划

学校每年都有研训计划和教师工作目标,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2.组织建设

学校建立了由校长担任第一责任人,副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参加的校本研训领导小组,并将此活动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3.活动效果。(1)开展三段式校本研训活动以来,激发了教师学习、研究、工作的积极性,更新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促进了新老教师共同成长。(2)科研成果显著。近几年,我校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和获奖的文章明显增加。仅2004、2005年就在在县、市、省级刊物上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教学设计达60余篇。(3)全面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跟上改革的步伐;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提升。在2004学年国办小学的抽考中,我校获第一名;在2005、2006学年的抽考中我校也取得较优秀成绩。

五、评价研究

1.教师评价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为目的的评价制度,对教师实行四项工作考核,作为教师工作考核、任用的依据和标准。并将教学评估与教学过程考核相结合,建立评估、评价一体的教师考评机制。

2.学生评价建立学生评价综合体系,通过单项测试、书面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各科成绩。改革课上评价,分为口头评价、即时评价、评语评价、阶段质量评价四种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家长评价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函,家长在学生手册上,对学生在家中表现给予评价,召开家长会,及时沟通学生学习和成长信息。

篇8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随着数学学习内容的增删,数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数学课堂教学也更加充满活力,数学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除了传统的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等有关知识外,增加了空间图形的认识,数据的统计收集等内容,有理数一章侧重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第一章则侧重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生活中的数据这章重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学生的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的培养则体现在其它章节。以下就空间观念的培养和推理能力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空间观念的培养

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成为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新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传统的几何课程,内容差不多都是计算和演绎证明,到了初中后,几乎成了一门纯粹的关于证明的学问。表面上看是遵循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传统要求,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此过程中被无情地扼杀,数学应有的人文功能、应用功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尤其是错过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时期。事实上,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为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作为设计者要先从自己的想象出发画出设计图,然后根据设计图做出实物模型,再根据模型修改设计,直至最终完善成型。这是一个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探求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的思维不断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之间转换、利用直观进行思考的过程,空间观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生要的作用。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学习内容的原因。

按照《标准》描述的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具体要求是: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较多,亲身体验较多,因此在充分挖掘图形的现实模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之外,还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为此在学习之初,应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而以后,则应鼓励学生先想象,再动手。

二、推理能力的培养

标演绎推理就是我们熟知的三段论,而合情推理则是指借助归纳、类比、统计等手段得出结论。在初中阶段它是我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我们第二次教学几何知识是在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这一章除了在探索图形性质、画图、拼摆图形、图案设计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外,还要了解一些关于图形的概念,如:直线、射线、线段、角、角度、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和相关的一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换算以及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关系等等。其实这些内容小学里就已经学过,这里只是要求学生在小学学过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系统地理解和掌握。

在初一第二学期第二章有关“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教学中,我明确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包括测量、画、折等)、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因为这是老教材中的内容,往往会把老教材中的要求带过来,重视概念、图形的性质及判定,而忽视对空间与图形性质的探索和推导过程。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直观、形象化的数学模型,几何是不可替代的,由图形带来的直觉,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而对空间与图形性质的探索和推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推理的能力。

平行线、相交线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它们又构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与垂直的有关知识,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这一章教学中,通过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进行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以丰富数学活动。

三、应用意识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关于应用意识的刻画,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用数学的角度,运用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通过练习巩固,再让学生听一个经历过战争的老人讲述故事,讲到一半时可让学生先动脑筋想方法,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再继续听完故事,并进行讨论。可惜的是在自己设计时,我看到学生在纸上又画又写,有自己的一套方案,可听完故事后,没有一个同学再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了,问其原因,异口同声的回答是:没有那个战士想的方法好。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经历了自己设计和与同学交流即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时也让每个学生在自我设计之余与别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比较,找出了方案的优劣之处,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也提高了思维水平,同时学生的应用意识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篇9

关键词:普通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教学实施;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引导

课程是制约学生学习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就是要通过课程的变革来实现学生学习的变革,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多次提到学生学习的变革,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些已经进行了培养,或者说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那么教师是否还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引导?这种要求还有必要吗?如果有必要,那么在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应是什么样的?应指向什么目标?应从哪些方面来引导?这些引导有什么价值?这些问题是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明确把握的。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为什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一)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和任务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学生的学习有总的共同的要求,但普通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分属两个不同的学段,在具体目标与任务方面有不同的要求。除了共同的要求外,义务教育阶段强调学生要“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强调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1](12)终身学习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等,是学生进入普通高中教育后的新要求,这些意识、精神、能力是需要他们在高中教育阶段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才能获得的。面临这些新的要求,学生会出现许多不适应问题,这些问题既可能表现在相应知识的获得方面,也可能表现在情感和态度的养成方面,还可能表现在具体的方式、方法方面。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来解决,也可以通过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来解决,但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解决。因为从教师所承载的社会角色以及存在的价值而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性、效率性、育人性都要求教师要肩负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的责任。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目前高中学生即有的学习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行高中课程体系造成的,学生的学习状况是与现行高中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在现行高中课程体系下,教师也不是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种引导的指向、目的、方式是有问题的。现行普通高中虽然具有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但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在目标上指向的是学生的升学,具体的指导更多地侧重于具体知识的获得及应考技能的训练,虽然也有对学生进行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教育与指导,但这些目标基本上是从属于或围绕着升学这一中心任务的。有人把现行普通高中课程存在的问题归结为6个方面:[2](6061)(1)以知识技能的熟练化为目标;(2)内容繁、难、偏、旧,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火热的现实生活;(3)课程结构“分科主义”倾向严重,简单划一,拒斥学生的选择;(4)实施过程倚重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5)评价取向是“一切为了高考”;(6)课程管理高度集权。实际上正是这些方面的存在,从根本上使学生的学习不能生动活泼,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3]使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任务远没有完成。在新的时展背景下,普通高中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课程应:(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课程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3)创设有利于引导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1](2)普通高中课程这些新的变化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把课程结构分为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突出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特别是课程模块的出现,每一模块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要求和建议,在我国这是新的课程事物。这也是学生以前所没有经历过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学生要选择课程模块、选择学习的班级,要规划自己的人生,要正确处理学习和交往中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要完成这些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达成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三)高中学生发展水平与学习能力的特点以及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时要注意方式、内容和个别差异

一方面,随着年龄、知识经验的增长,接受义务教育的培养,活动、交往视野和范围的扩展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等也在不断发展和提升,逐渐表现出成人的特征,但同时在有些方面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比如,在认知发展方面,智力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更加鲜明。能独立地收集材料,分析材料,从而作出理论概括。但对有些经验材料的抽象仍有一定的困难。在情绪发展方面,其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不少学生已形成了与社会道德观点相联系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产生了与稳定的认识兴趣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以及探求这样那样的论点有关的激奋的情绪体验。初步形成了对人生的看法,他们的热情比较稳定,更多地与自己的理想、前途交织在一起。但也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一种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或表现过于“清醒”,对人生表示厌倦或淡漠。在社会性发展方面,高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比初中学生大大地发展了,他们不仅参加学校里的一些社团活动,还参加一些社会上组织的社团活动,有的还参加一些非正式的街头自发小集团。他们很重视同伴的友谊,择友有较高的原则性。在个性发展方面,他们在理论上追求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客观地看待自我。但由于缺乏实际的经验,他们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有时少数人会因此而陷入孤独、自卑,养成“闭锁性”性格。初步形成的人生观还是很不稳定。[4]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这种特征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个别差异有区别地帮助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和批判性,从“经验型”上升到“理论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查阅资料、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交流与合作,自觉地进行自我人生的规划。

二、从哪些方面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不可否认的是,在现行课程体系下的教学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开设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习科目和内容教给学生学习该科目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等,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现了课程结构的转型,突出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认识新课程体系下以往这些做法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继续发挥这些好的做法的价值,如何处理好它们与新课程要求的关系,比如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关系,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班集体学习的关系,等等,就成为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又比如,一般而言,高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摸索出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方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应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重点应抓什么?我们知道,学习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包含着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心理行为,影响因素很多。对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制约因素又有它的特殊性,不仅课堂教学因素是影响的原因,学生即有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学生当下的身心状况以及社会现实状况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那么教师如何来看待这些因素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因素的关系,或者说教师作为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呢?

影响学习的因素是众多的,高中学生的学习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但这种引导又必须是有目的、有重点的,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一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引导

我们知道,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培养目标中都是十分明确的,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制约,现行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了。学生学什么内容,重视什么科目,参加什么活动,都一起围着高考转。高考成了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学校开设的课程被人为地分成了三六九等。在现行教育体制和课程体系下,高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为了升学,为了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而从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标、性质和任务来看,它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的那样,“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见,在21世纪社会发展面临知识化、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民主化的背景下,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已发生了变化。

在性质上,它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义务教育的性质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初步的基础,培养学生生存所必备的文化素养(听、说、读、写、算);职业教育的性质是为人获取谋生的手段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技术;高等教育的性质是为人的高水平专门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而普通高中的性质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具备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基础上,使人的整体素质得以进一步提升,培养学生超越最基础的文化素养。[2](76)它不是专门对学生进行进入社会前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培训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对学生进行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高等教育,而是为学生进一步接受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定基础。正如有学者分析的那样,“初等教育是基础性的,高等教育是出口性的,由于初等教育仅仅使学生心智、习惯、身心等得到‘学步’式培养,尚不能‘独立行走’;高等教育则可以说是使学生品格、思维、言行等方面学会‘跑步’,在一轮教育循环中它既不会也无必要再充当基础,学生从这里走出了正规教育系统。而普通高中教育实现使人‘独立行走’,能够‘独立行走’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既可以去‘学跑’,也可以走出教育系统进入社会,从而普通高中既有初等教育的基础性亦有高等教育的出口性。”[2](76)

在任务上,我国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承担的是“双重”任务,即“升学”和“就业”。我国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规定:普通高中“要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在新的时展背景下,普通高中再坚持这种双重任务就不合时宜了。在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浪潮的冲击下,普通高中教育的育人本体价值被彰显了,其基本任务变得突出了,这就是履行育人职能。

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就不再是直接为了升学和就业,而是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这就把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在了人的发展的意义上,是人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着的一个阶段。升学和就业是统整于人的终身发展之中的。普通高中课程各学习领域、科目和课程模块都是学生全面、完整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都是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它们不存在重要、次要之分,主科、辅科之分,大三门、小三门之分。由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就必须从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出发,站在高远的视野里,让学生正确对待每一门科目,正确选择每一个课程模块,从自身的全面、完整发展和成长需要出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具有长远的眼光,而不是仅仅盯在升学和就业上。

(二)自我监控能力的引导

所谓监控,顾名思义,“监”就是监视、监督、监察、反馈,“控”就是控制、指挥、调节、调整,结合起来,“监控”就是监视、反馈并予以控制、调节。自我监控就是某一客观事物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的、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5](13)自我监控能力实际上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在人类进化史和人类个体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3342)它是贯穿于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条主线,是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普通高中课程对学生发展提出的各种目标的实现,无论是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得,还是人生规划能力的提高,抑或是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从总体来讲,都要归结到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上。或者说,只有不断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学生才会对自己的发展和成长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才会不断地控制、反馈、评价、调节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才能使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学生的这些意识、精神和能力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只有这时,才可以说学生具有了学习能力和自我成长的能力,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实际上,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也提出了现实的要求。比如,新的高中课程中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不同的科目,在具体的模块选择上,有的模块需要采取递进的学习策略,有的模块则不必考虑先后。选择什么模块,不仅与模块的内容有关,还与学生本人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有关。能否选择好恰当的课程模块,以及能否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模块,就对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提出了要求。自我监控能力高,发展得好,就会调控得好,否则,就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效果。在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和主题、教师、未来发展定向等的选择上,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发展和培养的引导。

(三)探究性学习的引导

新课程突出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的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现行高中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系统的传授,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教学方式以模仿和机械记忆为主,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探究性学习是以独特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探究并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开展实验、调查、访谈、实地考察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分析与处理信息资料,以恰当的方式交流和表达学习和探究的结果,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综合地获得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把学习过程与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体验,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达成。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6](363)可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就普通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两个学段的区别来看,对高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引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义务教育阶段,虽然也倡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习的独立性相对较弱,这种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活动的时空、学习的结果都是十分有限的。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式学习是更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已接近成人,其身心发展已近成熟,社会化程度提高了,活动的时空范围比较宽广,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相互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发展了起来,这就为对比较复杂、比较深奥的学习内容展开研究和探讨提供了可能的基础。另一方面,高中学生要为进入大学学习和进入社会独立地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未来的需要对高中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也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高中教师要在不忽视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为他们开展探究式学习提出要求和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个别学习的引导

个别学习是学生个体独立自主的学习。一方面,高中学生进入高中后,他们的独立能力在逐步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个性在增强,独立活动、独立学习的基础越来越厚实,独立活动、独立学习的愿望也日益增强。另一方面,毕业时他们必须具有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为他们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进入社会就业开始独立生活奠定基础。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会独立自主地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成为高中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他们在这方面能力的进步。

进一步而言,当今世界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生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从人自身的特点来看,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是一样的,可以说从出生开始,人和人之间就存在着差异。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人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兴趣、需要、情感,人发展的结果也总是各有千秋的。由于人的这种特点,就决定了从理想的角度而言,人接受的教育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只有这样,人接受的教育才是以人的方式和特点接受的教育,才是真正理想的教育。或者说,理想的教育是个别化教育,理想的学习是个别化学习。但由于物质、技术、经济等条件的制约,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甚至成为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追求效率这里的效率主要是指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熟练劳动者或知识掌握者,而不是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最大受益。实际上,它追求的只是单位时间内更多的学习者来获取更多的陈述性知识或技能,而不是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美和谐发展。的同时,往往抹杀了人的个体差异,实际摧残了人的个性发展。10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改变它的合理办法,至今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形式。当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理想的个别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借助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场所等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所要请教的老师,进行人机在线对话、交流,等等。普通高中课程的教学实施应积极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的便利和挑战,为学生接受个别化的教育、开展个别学习作好准备,创造条件,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个别学习。

(五)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引导

现行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最大弊端是学习方式单一,而学生素质的发展是整体的和多方面的,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是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中实现的。就普通高中新课程来讲,对学生素质发展多方面的价值取向,客观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并不是一无是处。方法本身是无所谓好与坏的,关键在于使用的对象、时间、场所和适用的范围,在于为什么样的目的服务。尤其是面对学生多样化需求、多样化发展、多样化课程模块和内容的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必然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学习方式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帮助学生处理好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关系,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班集体学习的关系,为每个学生学习的需求提供咨询和帮助,引导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诸多便利的条件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和利用信息技术,在资源开发、信息利用、课程整合等方面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和学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J].教学与管理,2002,(2):3—6.

[4]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79—581.

[5]董奇,等.自我监控与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篇10

一、设置艺术学(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必然性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了加强艺术类课程的综合性,一方面强调音乐课程、美术课程教学的综合化,另一方面设置了与美术课程、音乐课程平行的综合艺术课程。学校可选择同时开设美术课程、音乐课程,也可选择只开设综合艺术课程。2002年4月28日,陈至立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各级师范院校在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力求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师资。”①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从2004年开始,在一至九年级,凡是有条件的学校都要实施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实施综合艺术课程的治本之策在于设置本科专业,解决教师的职前教育。当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是按照学科的门类设置专业,培养的师资完全吻合分科课程的需要。如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美术、音乐课程教学,但往往由于知识面狭窄以及缺乏综合能力等因素,不适应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因此,设置相应的四年制本科专业——艺术学(艺术教育),培养合格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综合艺术课教师,势在必行。艺术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明确为:让学生既具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善于发现不同艺术学科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寻求各科连接与沟通的方法,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能积极独立地实施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艺术课程。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艺术学(艺术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艺术课程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化对艺术教师素质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强调综合化、宽口径、厚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自身潜能的发展。以此为指导,我们认为艺术学(艺术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在结构上可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又形成各自的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具有高等教育层次的基本素养及艺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课程。可由三类课程组成:一是工具类课程:以英语、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计算机等课程为主。二是德育类课程:以“两课”为主,主要是政治、经济、思想品德、法律等课程。三是素养类课程(含身体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教育课程):以体育、美学、艺术概论、艺术心理学、科学概论等课程为主。

学科专业课程

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艺术课程相对应,艺术课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也必然体现出“综合性”,其必定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在学科内容上又涉及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等。可见,增加课程门类是必然的,这就与有限的学习时间和不能过多增加课时相矛盾。要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同时使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杂而不乱,博而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优化整合课程。对内容相近、有关联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设综合课程,这样既可以精简课程,丰富课程的知识容量,减少教学中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同时又可使各门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协同合作,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美术欣赏、音乐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四门课程,就是将原来的中、外艺术史论和欣赏三门课程合并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史论角度和审美角度来赏析作品的文化性、艺术性。又如自弹自唱课程,将声乐、演奏两个学科交叉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确定核心课程,突出主干课程。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可以把素描、色彩、声乐、钢琴、音乐欣赏、美术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等确定为核心课程。其中素描、色彩、声乐、钢琴课程必须达到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的学术水平,而四门欣赏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从而确保学科专业课程的整体水平。

第三,更新课程内容,压缩授课课时。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的,但超出一定水平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之间就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了。”②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深度,压缩一些专业课的授课课时,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更新教学内容,扩大内容的广度。教师专业课程

教师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艺术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这一模块内可设置递进式的四个层面课程。

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理论课程,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坚定的教育信仰。可开设:心理学(含普通心理、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学内容)、普通教育学、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教育科学研究四门课程。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教育课程,以让学生认识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规律、特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艺术教育的能力,掌握艺术课的教学技能。可开设:艺术教育学、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技术学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

第四个层面是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是对学生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知识整合运用的检验与训练,对培养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层次递进上可分为:教育调查教育见习试教与模拟实习教育实习。为了提高教育实践的实效性,一方面要增加总学时,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各个环节的指导作用,并注意与教师专业课程模块内其他层面课程加强联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作用和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集体力量。

三、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要开办新专业,改革是必然的,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避免只是形式上改变,但实际实施起来毫无变化的情况发生。艺术学(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办学理念要转变。认真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的价值及其带来的新教育观念,例如,艺术课是怎样的课程?艺术课如何实施?我们培养怎样的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艺术课程?这些问题是我们办学者(包括领导者及每一位从事艺术课教师教育的大学教师)都要思考和明确的。二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革。比如,在欣赏课程教学中,注意加强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文化、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联系;美术欣赏课中,注意与音乐、与舞蹈的联系等。让我们的师范生在大学课堂中也受到综合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与联觉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法,结合使用对话、体验、探究、合作参与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积极主动学习,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丰富与提高。

注释:

①陈至立.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实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行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14日.

②陈其龙,陈永明等.科学研究课程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比较[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