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虫害防治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虫害防治应急预案

篇1

从上述楚雄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来看,其应急处置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楚雄市在建设森林病虫害应急防控能力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专门设立应急资金,也没有在基层落实应急资金的管理和专款专用,面临严重的挪用资金现象,且应急处置物资严重匮乏,药剂药械不足等;二是在楚雄市的森林灾害管理中不具备一套引导公众关注并参与的有效机制,导致公众缺乏森林保护意识及参与病虫害防治的积极性,成为森林病虫害应急处置的旁观者;三是楚雄市在编制森林病虫害应急预案方面还面临问题,如各地区工作进度不一致,一些地方已应急处置预案,一些地方还没有编制预案,且编制的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不足,缺乏基层落实等;四是楚雄市森林病虫害应急处置机制的运作涉及到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政府,虽然它们各自设立了应急指挥机构,但缺乏应急协调机制,不能充分共享资源,工作合力难以形成。

二完善云南省楚雄市森林病虫害应急处置机制的策略

1为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提供保障

以楚雄市森林病虫害平均发生面积、防治成本、防治任务等为依据及时设立楚雄市森林病虫害防治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以加强建设应急处置设施、购置设备、建设通信网络、做好应急经济补偿等。同时,楚雄市各县、地区等要从处置突发森林病虫害事件的能力出发,针对突发森林病虫害做好一定数量、种类的应急物资储备,建立物资储备、生产、紧急配送一体化体系。当然,楚雄市林业局应重视选择一些辐射性较强、交通较便利的地区设立森林病虫害应急防控物资储备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存储科学、布局合理、调控有序的应急物资储备网,从而规范化管理森林病虫害应急处置物质的采购、储存及调拨,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动态、适度、有效。另外,加大推广森林病虫害应急防治的科技攻关力度及成果转化力度,组织全市林业力量联合攻关,研究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着重解决重大的应急处置技术难题,并重视扶持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县、镇等地区。

2通过多元化治理提高公众参与度森林病虫害应急处置

多元化治理的实现需要楚雄市林业局从四个方面付出努力:其一,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规、预案中增设公众参与森林防灾的内容,促使公众参与制度化;其二,通过培训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专门建立培训机构,为公众搭建防灾培训平台,确保楚雄市公众防灾培训常规化;其三,积极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引导专业公司、森林医院、专业队、树木医生等不同的社会经济组织承担起管理、咨询森林病虫害的业务,并给予一定的应急防治补助、技术支持等;其四,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应急处置的市场化机制,确保应急处置机构及林农们的合法权益,以有效提升公众参与度。

3加强编制及管理应急处置预案

首先,楚雄市还没有编制森林病虫害应急处置预案的地区应及时完成相应的编制工作,并经过上级部门审核之后实施;其次,进行应急预案的现场培训和演练,并依据实际情况适当修订森林病虫害应急处置预案,并加强宣传,将预案转换成真正服务于突发森林病虫害事件的紧急行动方案;另外,制定应急处置预案的框架及内容,在流程性条文得以保全的基础上加强扩展预案内容、加设预期处置、扩大应急处置范围、加强病虫害预防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加强各级领导、培训专业人员、强化公众参与等方式落实应急处置预案的各种措施。

4进一步实现跨部门及跨地区的联动联控

第一,在楚雄市建立起跨部门、跨行业的病虫害应急处置的协调联动平台,林业部门要积极跟当地的公路、交通、电力、铁路、电信等部门进行协作,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并定期开会,通报楚雄市各地区的森林病虫害疫情信息,同时制定出协作办法,加强动员各部门参与到森林病虫害应急处置工作中,避免林业部陷入孤军奋战的困境。第二,积极推动楚雄市各地区林业部门之间的联检联防联治机制,制定信息通报制度及轮流值班制度等,并建立森林边界的联合检查制度,共同研究应急处置森林病虫害的对策,协调解决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难题,以有效解决跨县、跨地区紧急发生的森林病虫害事件。第三,林业主管部门内部应形成互联互动、通力合作、协调配合机制,共同完成好森林病虫害应急处置工作,切实建立社会力量、专业力量及政府力量之间的优势互补、密切配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完善森林病虫害应急处置机制,以协同解决楚雄市的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198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205万亩,1985年上升到775万亩,1995年高达133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8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2002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这给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限制性,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爆发和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1.2 成灾秉承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我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经济损失严重,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3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害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了松林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更大病虫害的发生,其流行最初均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着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更重大的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危害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1.4 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爆发,损失严重,顽固难治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爆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爆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病虫害一旦发生便会出现“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的现象,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上下功夫。

1.5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手段。

2 针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所提出的相应对策

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秉承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制约辄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森林资源的损失,也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及社会的协调发展。

2.2 加强管理、考核、技术培训工作,提升全省测报骨干网络站点的工作水平,积极发挥参谋作用,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定有监测预报工作管理流程、预测预报工作考核管理办法、测报员工作制度等办法,努力强化测报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全省统一安排国家级(省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制作了固定监测点标牌,使测报工作野外标志趋于规范化。

2.3 建立健全的应急防控机制体制,促进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及其制度化

编制并应急预案,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有关部门的职责,完善保障措施,同时,针对不同林业不同种类的有害生物,编制年度防治预案和实施方案,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处置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2.4 加强管理、考核、技术培训工作,提升全省测报骨干网络站点的工作水平,积极发挥参谋作用我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定了有监测预报工作管理流程、预测预报工作考核管理办法、测报员工作制度等办法,努力强化测报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全省统一安排国家级(省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制作了固定监测点标牌,使测报工作野外标志趋于规范化。

2.5 坚持不懈做好宣传和技术服务工作,各地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广播、宣传车、黑板报、宣传板面、送技术到田间地头、公布咨询电话、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森防法规,向社会病虫情报,普及防治知识,推广先进防治技术,宣传森防工作,为林农免费提供林木病虫发生信息和相关技术咨询指导服务,使防治工作由过去的森防部门单兵作战变为政府、部门、林业大户、群众协同作战,群防群治、联防联治,为迅速、及时、有效地防控杨树食叶害虫创造了有利条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林业发展的先决条件,积极的治理及正确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坚定“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步伐,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尽可能的发挥科技的实用性适用性,才能使林业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为社会营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艳霞.浅谈森林病虫害测报管理工作[J].陕西林业.2011.04.

篇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生态环境

引语

森林资源是构建林业三大体系的物质基础,没有充足的高质量的森林资源,就难以提升林业三大功能,就谈不上现代林业建设。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我们林业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做好百年事业。另外,在林业生态建设、森林功能的科学认识上,还是在森林生态效益、森林生产力的开发、利用科学性、可持续性实践方面我们的认识还不足。从森林质量、林木资源总量和森林经济规模、效益上看,江西虽然是中国的林业大省,但还远不是林业强省,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加强对森林的全面、科学的再认识和转变林业建设理念,江西的林业生态建设、森林经济的发展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一、我省森林病虫害发生与危害现状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灾害损失严重。江西是全国森林病虫害危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每年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 300 万亩左右,森林病虫害引发的后果非常巨大,会产生一系列恶性后果,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对全省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为此,各级林业部门及其森防机构认真贯彻执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宣传与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依法检疫、预测预报、综合治理等工作。

2、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情况极为复杂,防治难度进一步增大。我省森林病虫害的总体特征一是病虫害的长发性,病虫害发生率居高不下。二是危险性林业病虫害危机四起。萧氏松茎象病虫害除鹰潭市未发生以外,其余各市均有发生。加拿大一支黄花在江西省南昌、鹰潭、景德镇三市发生,目前还没有十分经济的除治办法。三是突发性病虫害发生频繁,此起彼伏。近年来我省各地林农种植毛竹的热情高涨,但毛竹病虫害的发生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造成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1、非法采伐天然林。当前由于一些贪图眼前利益者盲目砍伐天然林木,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局部地区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目前,在部分林区,有些人为了减少财力和劳动力投入,过量采用化学药剂,导致林地土质疏松,营养物质流失,植被破坏严重,林木抗病性能减弱。更为甚者,一旦森林病虫害暴发,大多依赖化学农药除治,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

3、思想认识方面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长期以来,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始终处于“病急求医”的被动救灾状态。极大多数是病虫害发生后,围绕救灾而展开,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三、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林业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1、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突发应急反应体系。为了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省林业厅重视和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反应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建立了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各级森防站具体实施的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突发及重大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制定了预防和除治各种虫病应急预案、物资及技术储备。

2、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体系。加强对当地常见病虫灾害情况调查,进行详细的病虫调查和监测预防,为制定防治方案实施科学防控打下了基础。并在此调查基础上,按照其危害的特点和防治的难点,编制出防治和治理总体规划,提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重点治理区域,抓住最佳时机,集中资金投入,实施攻坚突破等防控手段,使病虫害危害面积在一定程度得到控制。

3、从治病到防病的工作思路调整。事前预防必须对所有林地“洒药”,对整片林地打药预防虫害,根据历年虫害发生规律以及天气变化情况等进行的。特别是全部使用生物类农药杀虫剂后,一定要在虫龄最小的时候用药,才能确保取得最佳效果。传统的“发现虫情―防治简报―再打药”三步曲至少需要3-4天,由于延误了最佳防治时间,常常需要反复打药多次才能见效。变“生病打针”为“吃药防病”后,在防治病虫害方面的农药费能够节约大半。病虫害防治的费用减了、效果也变好了。

4、从“用药治病”到“自身免疫”的工作思路调整。病虫害防治理念应从过去常用的化学防治为主,演变为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并重。由此使病虫害防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阶段。变“事后用药”为“事前预防”后,每年可省下大笔农药费用,这些钱被可以用来打造防虫的“自身免疫系统”,用于购买各类杀虫灯,充实林地物理防治实力。另外,还可以用来研究积极探索新型的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努力开创一条生态防虫路线,开创一个林地病虫害防治的新起点。

四、坚持走“科技兴林”、“生态兴林”的道路,尊重林业生态自然规律

江西地处亚热带、南温带地区,光照、热量、水汽条件远比上述国家优越,林木繁育条件好、生长速度较快。多年来,虽然江西在林业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森林资源总量低下,林地生产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单位面积产量低。并且森林树种结构较单一,针叶化严重。1999年全省人工抚育的针叶林面积占人工林面积的95.9%,阔叶林仅占2.6%,毛竹占1.5%(全省森林面积针叶林占75.4%,阔叶林仅占24.6%)。由于运输条件、加工水平、收购政策等原因,在森林的抚育上长期“重针轻阔”,导致林分不合理后果越发严重。加之原始落后、毁灭性的人工造林、采伐方式,造成我省不少地方森林的自然属性低下,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退化。群众形象地称为“远看绿油油,下雨泥沙流”,“远看青山在,近看无用材”。

我们应该在林木科学的育种、抚育方式、采伐管理上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应该统筹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森林资源,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长期以来,江西的林种都是“以生产木材为中心”,使得商品林比例非常高,生态林、公益林比例严重偏低。造成森林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水土流失的强度虽然有所控制,但流失面积却在扩大,生物多样性锐减。尤其在我省的江河源头地区,水土流失较重地区,应该主要建设长期封育的生态林、公益林,并由各级财政给予经济补偿。而建设商品林、经济林基地应该避开这些生态脆弱、生态功能又十分重要的区域。只有森林生态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资源总量不断增长,森林经济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转变传统的林业观念,努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江西本来森林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如1949年江西的森林覆盖率只有40%(基本是天然阔叶林、混交林),但活立木蓄积量却有5.19亿立方米。建国后,由于过度砍伐,至1974年下降为2.63亿立方米。到1999年江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7%,而活立木蓄积量仅恢复到2.9亿立方米。1964年以后,江西幼、中龄林的比例迅速上升、居高不下,至1999年达到83.2%; 1996年江西人均拥有森林面积为全国平均的1.7倍,而人均占有活立木蓄积量却只为全国平均的75%;全省成、过熟林的面积只占全省乔木林总面积的3.7%。据江西省林业厅最新提供的《江西“十五”期间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十五”期间江西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到60.05%;活立木蓄积量却仅为3.5亿立方米,而幼、中龄林的比例却增加到了85.1%,全省可采伐的成、过熟林资源仅有4.7%。

江西林木资源“十五”期间年生长量为1800万立方米,国家下达江西“十五”期间的林木采伐限额指标为1529.5万立方米,而全省实际林木消耗量约1730万立方米(可能不止),消耗量接近生长量。

随着近年引进的抚州大亚、宜春罗宾、吉安绿洲、永丰绿盛、德兴绿野、信丰绿源等大型中密度纤维板企业和江西晨鸣纸业、印尼金光集团等造纸企业的投产,我省林木资源年消耗量将增加约1340万立方米,达到3070万立方米。全省森林资源的年消耗量将是“十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的两倍,显然将给江西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地威胁。

据《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94-1998)》,江西森林的单位面积蓄积量仅为32.25立方米/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5%,居全国第27位,仅高于广东、山东、河北,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28.3%;我省毛竹面积居全国第2位,但单位面积株数仅居第12位。虽然我省长期存在森林资源质量和总量偏低以及过度采伐的情况,却因为片面宣传森林覆盖率的增长,掩盖了森林资源锐减和质量的退化、林地生产力低下, 林业可持续发展乏力的严重后果。

因此,我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林业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以适宜江西气候、自然条件的乡土树种为主要树种,改变江西森林生产力不高、针叶林林分、幼龄林比例过大的现状。必须长期坚持贯彻“采伐量必须小于生长量”的原则,延长林木的生长―采伐周期,“欲要取之,必先与之”,使长期过度采伐的森林资源“休生养息”,以尽快扭转江西森林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和成熟、过熟林木蓄积量下降的趋势。因此,必须合理规划、控制纸浆、纤维板等林木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避免由于林木采伐量大于林木生长量,“寅吃卯粮”,而出现“森林赤字”现象。

结语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发展现代林业,必须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要长期贯彻执行的职责和义务。在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中,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林是山之衣、水之源,是野生动植物种群的主要栖息场所,是生物物种的基因库。科学家把森林喻为地球之肺,把湿地喻为地球之肾,把生物多样性喻为地球的免疫系统,只有维护好地球的生态系统,才能让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晨.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林业生态管理.2009

[2]李刚. 浅谈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甘肃林业.2008

[3] 刘小兵.浅议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国林业.2009

[4]李世梅.加快生态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J].甘肃林业,2005.

[5]周生贤.发展林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J].求是,2004,(22).

[6]李湘林.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证[J].新疆林业,2005.

[7]曹云.实行生态补偿促进和谐发展[J].中国林业,2007,1A:4~10.

篇4

[关键词] 橡胶树种植 现状分析 建议与意见

[中图分类号] S7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188-01

在我国的南方云南省景洪市景哈乡的地区,橡胶种植面积已趋于稳定,产量在近几年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因为这里地处亚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的气流交叉的地方,每年的降水量丰富,水源充沛,土壤肥沃适合橡树类高大树木的生长。这里的地形以丘陵和小型山地为主,不利于水源的涵养,所以在进行橡树园规划种植的时候,要根据土地的特性进行种植模块的选取,保证橡树的正常的生长。

1 本地的病虫害现状分析

本地区位于云贵高原热带季风气候的交叉地区,土地营养丰富非常适合树木的生长。目前在本地的林业覆盖面积近有几万公顷,全区域的森林覆盖面积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主要是橡胶树数量所占比重较大。树林的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当地林业部门工作的重点,由于水土环境的影响及气候的作用,当地橡胶树的病虫害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但是季节的影响,会使树木的病虫害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由于树木病虫害的致因虫因温度、环境、季节的不同导致其活动的频度和向度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依据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病虫害防治方案。

2 橡胶树种植步骤

2.1 根据橡胶树的生长状况和橡胶树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对橡胶树的区位选择,要进行合理的划分。要求在环山行中间(以机械开垦通沟为主),按照规划的株距进行种植。种植时,苗木应置于植穴中央,植株要与地面垂直;定植深度,芽接桩的以芽接位下方离地2-3cm为宜,袋装苗维持原位置,高截杆芽接苗适当深种将接合点埋入地下。芽接桩、袋装苗在定植时芽眼或枝条统一向环山行内壁。定植裸根苗,一般分3-4次回土压实。要保持主根垂直,侧根舒展;定植袋装苗,先用刀切破袋底,将袋放置穴中,从下往上把塑料袋拉至一半高度,在土柱四周回土,并把土均匀踩实,然后再将余下的塑料袋拉出,并继续回土压实。在橡胶园的区划的定位选择的方面,要对橡胶园的土壤及时的进行施肥培土的测试,检查橡胶园的土壤的肥料的含量,根据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进行规划种植,同时要依据朝南的阳光的照射的角度和阳光辐射的强度,对种植的树木进行定值,保持植株的向光性,促进树木的正常的生长。

2.2 规划结构种植。在地势平坦,地表形态无沟壑、排水能力强的中实行轮番种植模式来保持土地涵养能力,在倒休期间合理规划种植模块,保证农田的基本可持续种植能力,确保树苗中的幼虫不能持续性的繁殖。只有保证内部橡胶树的生长环境与外部环境的链接的针对性,才能减少橡胶树生长环境的病虫害的繁殖,确保橡胶树的正常的生长。

3 橡胶林管理的措施

根据实际的土地情况,选择适合橡胶树生长的土壤的环境。运用合理的耕翻机械,做到标准化,高效化,完整化的土地耕翻作业,进而破坏虫子的栖息环境,防治其繁殖。为橡胶树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的田间管理作业是不可或缺的。田间管理必须根据橡胶树的生长环境特点来进行,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田间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农田间的杂草进行及时的清除,保证养分的及时补充,还要准备好适当的农具,确保田间管理作业的高效性。对其他影响生长的自然因素要及时的排除,避免隐患的存在,为防治病虫害的破坏做好准备。在不同的区域农田环境的作用下,有着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受不同农作物轮作制度的不同,影响着区域农田有着不同的肥料应用的方式。受到不同的土壤环境和水源环境的影响。

4 橡胶树的轮作方式

橡胶树轮作制度的不同也严重的阻碍了区域对肥料的吸收和利用的程度,总体来看,因为不同的环境调控下,农作物的种植周期和种植状态有着很大的不同,有的种植的较早,有的种植较晚,有的农作物生长的周期较短,有的农作物生长的周期较长,具体的施肥策略都以农作物生长的状况为导向进行合理的施肥。受到不同气候环境的不同,夏季风影响的日期的长短,农作物的轮作制度会发生一些微小的偏差,在日期和生长周期上会有一些差异,此时再进行农田的作物施肥就需要根据具体的轮作周期和农作物的生长的情况来进行,避免过小的肥力导致农作物营养的匮乏,或者是过大的肥力导致农作物营养过剩而死。所以在橡树林的田间管理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对橡树林进行合理的施肥,保证橡胶树的正常的生长,增加橡胶的产量。

5 结语

随着农业科技技术的不断的发展,橡树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根据区域环境的特点的不同要采取适合本区域的环境的病虫害的防治的技术,保证区域内橡胶树的的正常的生长。在防治橡胶树病虫害的同时,也要做好橡胶树树林的田间管理的工作,在进行田间管理的同时对橡胶树的生长状况做好规划分析,对不同的病虫害的做好防治预案。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钦廉林场;病虫害现状;防治措施

Abstract: how to do well the forest pes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is the top priority of the forest management. The article on the main insect pests forest wooed forest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the related the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forest, leading to more extensive train of thought.

Key words: the imperial forest;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F4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病虫害防治,是林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林场的发展。因此,为更高的完成年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把本年度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工作贯彻执行,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科学防治方针,紧紧围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开展工作,切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调查、防治。

1.林场病虫害的现状

钦廉林场下辖九个分场,2011年全场现有林面积724848亩,其中松林面积128672亩,占有林面积的17.8%;桉树面积541099亩,占有林面积的74.6%;荔枝、龙眼面积33736亩,占有林面积的4.7%;其它树种面积21341亩,占有林面积的2.9%。

目前林场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马尾松毛虫、松材线虫、桉树枝瘿姬小蜂、桉树青枯病、桉树焦枯病、油桐尺蛾、白裙赭夜蛾、荔枝蝽象等7种。

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工作,主要是对马尾松毛虫(含松茸毒蛾)、桉树枝瘿姬小蜂、桉树青枯病、桉树焦枯病、油桐尺蛾、白裙赭夜蛾和荔枝蝽象进行监测调查、预测预报和防治,以及对松材线虫病(含松墨天牛)等进行监测普查。

2.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对策及实施措施

2.1松材线虫病预防对策

(1)扎实做好疫情监测普查

在全场范围内,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有效的组织开展松材线虫病普查和监测预防工作。必须要实行责任制,全面准确的落实疫情监测责任,完成责任区的划定,同时,按照林场的分布情况,设立常年监测点,将疫情监测任务落实到人。

此外,还定期的组织专业人员对所辖松林进行全面普查,对虫害出现频繁的地区进行重点调查,如果发现枯死松树,必须要及时取样分离镜检,疑似松材线虫病的,按照相关的程序报送业务部门进行鉴定。

在这个过程中,最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按照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疫情,就马上向当地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同时配合相关部门迅速组织除治工作。不过,要注意的是,在病虫害的信息上,要特别遵照疫情规定,如果没有得到国家林业局的核准,不得擅自疫情信息。

(2)严格检疫,防止疫情传入

松材线虫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疫木运输。为控制虫害的蔓延,要对进入林场的松科植物、松木及其制品(包括电缆盘、包装箱等)进行严格的检验制度。林场的检查站要加强对松科植物、松木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如果发现非法调运疫木的必须要坚决依法扣留,同时妥善的处理运输物,有必要的话,要采取隔离措施,尽可能的就地进行除害处理。

(3)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应急机制

为了有效解决松材线虫病的蔓延,完善林场的松材线虫病预防方案,同时还必须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防控应急预案,保证在病虫害发生的初期,就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对林场的所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松材线虫病防治和疫木安全利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林场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技能。

(4)松材线虫病防治对策

(1)松褐天牛引诱剂监测

充分利用松褐天牛引诱剂,在把握好引诱时期、诱捕量、诱捕率等方面后,在林场实施。这种引诱剂,能够对产卵期松褐天牛成虫形成良好的引诱活性。一般来说,这种方式主要是在查看松褐天牛的发生时期运用,可以通过调查药剂散布后防治效果,对不同林相中鞘翅目等昆虫类别及环境评价调查,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诱木引诱剂防治

一般来说,诱木要尽可能的择胸径10厘米以下的衰弱木,按照15~20亩1株的规格设置,防治成本大概在2~3元/亩之间,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松褐天牛的虫口密度和松材线虫病发生区的发病率。

此外,还通过这些方式来进行治理:全面皆伐重病松林和孤立发病树木;彻底清除发病松林中的病死树,对病材、病枝、根桩等采用熏蒸、热处理、切片等方法杀死传媒昆虫和线虫;砍伐病区周围松林,或以化学药剂封锁,建立防治隔离带;对发生区实施检疫封锁,严禁未经处理的病材等运到未发生区 ;喷洒化学药剂或采用释放肿腿蜂、施放白僵菌等生物措施防治传媒昆虫幼虫。

2.2 马尾松毛虫防治对策

(1)定期进行监测调查

每年定于3、5、7和9月四次对松毛虫进行监测调查,每次虫情调查前由场森防站发出电话通知,各分场组织以护林员为调查员对各代松毛虫幼虫进行线路踏查,并及时将线路踏查结果通过电话上报场森防站,如果发生有松毛虫危害,场森防站及时组织人员采用临时标准地详查的方式进行调查核实,同时,将调查材料及时整理、汇总,综合分析,发出预测,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有效防治意见或防治措施并组织实施。

(2)发生区的划分

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林分状况、林内植物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天敌及其控制害虫能力以及人为破坏轻重、松毛虫发生特点诸因素,按相对集中的原则,将松毛虫发生区划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3种不同区域。如下表

(3)分区施策

由于林场的面积较大,因此在马尾松毛虫的防治过程中,需要对防治区域进行划分。毕竟不同的发生类型区,会因为松林状况、地理气候环境、人为活动以及监测防治技术水平等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防治措施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分区防治。按照上述分区,各区应采取的防治策略如下:

①常发区

篇6

关键词:采育林;培育;提高;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S75216文献标识码:A

采育林工程是为使吉林省东部林区林业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广我省汪清林业局在长期的森林经营中,坚持以育为主、采育结合的经营思想为指导,以采坏留好、密间稀留、控制强度、保护幼苗幼树、补植珍贵树种为经营原则,成功创造整合出的一套经实施人为培育经营措施,使森林正向演替,向地带性顶级森林群落演化,从而实现林分可持续经营的成功模式。

1吉林省东部地区的经营现状

吉林省是全国六大重点林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经过多年、过量、集中的采伐,由于林木的生长速度慢、生长周期长,加之长期对林业重取轻投,使林业的经济每况愈下,从最富裕有钱有资源的行业退变成落后的行业。造成了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不均衡,森林质量也明显下降。目前的现状是:

1.1对育林和更新造林投入的资金不足

有重采伐、轻培育,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的思想存在,使采伐后新培育的存在着森林质量不高、林相不整齐,目的树种少、珍贵的阔叶树种比例少,林地的生产力水平低。这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有难度。

1.2单位面积的蓄积量

根据资源档案统计,平均蓄积为每公顷90立方米左右,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森林质量不均衡,有的偏低。造成资源总量不足,可采资源逐年减少,可采资源匮乏。

1.3龄组结构

成、过熟林比例远小于与近、中幼的比例,大约在1:13左右。说明龄组比例不均衡、龄组结构不合理。

1.4树种结构

在我省分布的主要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云杉、水曲柳、胡桃楸、柞树等,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中目的树种和珍贵阔叶树种的比例偏小,而非目的树种的比例偏大。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林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由过去的采伐利用型向生态效益型转变,林业建设有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改善我们林业的现状,提高森林质量。

2采育林工程区选设的标准及培育区划类型

2.1选设标准

在现有的商品林区和一般公益林区内,按照产权明析、集中连片、立地条件优越、交通便利、非目的树种集中、林相不整齐,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的林分内以林班为区划单元,设为工程区。

2.2规划布局

项目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目标进行布局。培养目标为:

2.2.1红松阔叶混交林

主要树种以红松、水曲柳、椴树、柞树、胡桃楸,下木以忍冬、卫茅、五味子为主;

2.2.2珍贵阔叶混交林:对健康的珍贵阔叶树种全部进行保留如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椴树等作为目标树种进行培育。

3经营类型及经营措施

经营类型分采育型、复状型、保护型。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适宜的经营措施。

3.1采伐方式的选择

采育林的采伐不是以取材为目的,旨在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取消皆伐,采取单株抚育、择伐方式,保持林地持续在林冠下,土壤不,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3.2采伐强度

定期进行低强度采伐,每次出材不超过15m3/hm2,伐后郁闭度不低于0.5。不间断调整现有林分的疏密度,最终达到合理密度。

3.3采伐木选择的标准

3.3.1影响目标树生长的林木。

3.3.2已达到目标树培育径级的林木。

3.3.3有明显缺陷或没有培育前途的林木,如病腐木、损伤木、濒死木、枯立木和干形不良木。

3.3.4伐后能形成适宜大小林隙的林木。

3.3.5非目的树种和不良林木。

通过采伐促进目的树种更好的生长,提高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

4加强采育林健康体系建设,保障树木健康成长

4.1森林防火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从基础预防抓起,针对林业经营体制和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积极开展科学用火、科学防火。每年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有气象条件、有防范措施和时限要求的生产用火计划烧除。制定《森林火险预警响应预案》、《森林火灾事故处理预案》和《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4.2森林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无烟的森林火灾,切实搞好国家级病虫测报点建设,实行病虫害防治目标责任制,着力抓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重点抓好美国白蛾、栗山天牛、鼠害等防治工作,强化疫情监测,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防治。

4.3加强林地保护,依法治理

深入开展林业专项治理活动,重点打击各种非法侵占林地、毁林开垦、乱砍滥伐、无证外运木材、乱捕乱猎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森林纵火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加强林地管理,规范审核报批程序,实行征占用林地逐级审查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保证林地面积不丢失、不改变林地用途。

5档案管理

篇7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减灾等活动。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趋利避害、统筹协调、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必要的气象基本建设和事业经费。

第五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以下简称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雷电灾害防御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将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的研究与应用,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服务水平。

第七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增强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章规划与实施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第九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旅游等专业规划,应当符合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

第十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以及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风险作出评估。

需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的范围,由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气象主管机构确定。

第十一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城市气象灾害信息。

第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农业、水利等部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体系和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

第十三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交通、公安、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建立专业气象监测网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为道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和水上作业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第十四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建立气象变化对疾病、疫情、环境质量影响的气象预警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因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植物病虫害、环境污染、流行疾病、疫情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三章建设与保护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组织建立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气象灾害监测网络的构成,包括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以及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民航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所属的监测站点。

气象主管机构对监测网络的气象监测业务实行统一指导和监督。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加强气象预警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预警信息与传播渠道。

新建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大型桥梁和配置大型港口机械的港口等,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纳入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和建设;已投入使用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加装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并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和集镇规划。

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无线电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得有审批权限的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

第十九条依法保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因不可抗力因素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修复。

第四章监测与预报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监测信息共享数据库。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数据库的管理工作。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提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大气、水文、环境、生态等监测信息,并相互及时通报预报、预警信息。

第二十一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及时提供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通报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根据可能造成气象灾害的监测信息和天气变化趋势,按照国家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向社会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

第二十三条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网站收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要求播发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补充、订正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以及通信运行企业向社会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应当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公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在接到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并采取相应防御措施。

第五章防灾与减灾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预警应急系统。

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气象灾害的性质和等级、组织指挥体系及有关部门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启动和响应程序、应急保障和后期处置等内容。

第二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和紧急程度,决定启动并组织实施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工作。

启动和终止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六条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及时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第二十八条发生重大气象灾害,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危害程度,采取停工、停业、停课、交通管制等必要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情况紧急时,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企业、学校等,应当及时动员并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

对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气象灾害救助活动。

第二十九条重大气象灾害发生过程中,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气象台站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跟踪监测,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天气实况和变化趋势。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设施,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在大型水库、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区域,森林火灾频发区,干旱和冰雹灾害高发区域建立专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并适时组织作业。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非法向社会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以及通信运行企业向社会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一款、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企业事业组织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由所在单位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未按规定的程序启动并组织实施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采取有关措施、履行相关职责的;

(二)未按照规定提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监测信息和预报、预警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应当组织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未组织论证,造成重大损失的;

(四)广播、电视台站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网站未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或者未及时增播、插播重大灾害性天气补充、订正预报,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导致漏报、错报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出具虚假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

篇8

关键词:种植业;成就;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21-1

1 中国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和牧业税,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带动下,中国种植业发展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好形势。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成就:

(1)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2)经济作物持续稳定增长。(3)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4)园艺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5)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6)种植业功能日益拓展。

2 中国种植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尽管中国种植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总体上看,还处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转变阶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2.1 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资源紧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而与此同时,耕地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成为制约种植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耕地的主要矛盾是总量不足和质量下降。

2.2 农业灾害威胁加剧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严重发生,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呈加重趋势。随着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快,灾害发生形势将更加严峻,加之我国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加,给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2.3 劳动力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程度低。其次是种植业生产的兼业化趋势明显。

2.4 科技进步亟待加快 在资源日趋紧张、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植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

2.5 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是中国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全国平均每个农户经营土地规模仅为8亩,这种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严重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3 中国种植业发展前景展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保持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种植业发展正处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的转变时期。加快种植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种植业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4 推进现代种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扶持保护政策 种植业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要保持种植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根据生产、市场和效益的变化,及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增强支农惠农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切实保持农民的合理收益,更好地发挥政策引导生产的作用。应在巩固、完善、强化现有各项政策的基础上,总结、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及时研究制定新的支持政策,逐步构建适应现代种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4.2 合理保护利用加强资源 按照确保2020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8亿亩的目标,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大国家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加强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动态监测,为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提供依据。加快农田节水、测土配方施肥、高效施药等节本增效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3 加快种植业科技进步 通过项目带动和机制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建立“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科研机制。加强重大技术攻关,力争在新品种培育、植物病虫害防控、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农业设施和主要生产环节农机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示范展示等方式,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针对种植业劳动力素质下降的现状,切实抓好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努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种植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

4.4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及时灾害预警信息,指导灾区落实各项灾害防御措施。加强灾后恢复工作,努力弥补灾害损失。积极开辟水源,建设农田排灌设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推广实用抗灾技术,增强抵御灾害能力。根据灾害发生规律变化,调整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变被动抗灾救灾为主动防灾避灾。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针,加强监测预警,加大防治力度,最大限度减轻病虫害损失。加快构建新型病虫害防控体系,大力发展多元化、社会化、专业化病虫害防控服务组织。

4.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土地平整、沟渠配套、地力培肥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农田建设。围绕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良种繁育、病虫防控、地力监测、农田节水等设施。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农机装备条件建设,加快技术和机具研发,提高农机装备数量,推进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篇9

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生态____、美丽乡村”为目标,以提升质量、增强效益为重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扩生态绿线,守生态红线,为改善生态改善民生做出更大贡献。

按照“乡村绿道网格化、村庄植绿园林化、荒山造林规模化、干果管理集约化、资源保护常态化”的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森林植被恢复工程、乡村绿道工程、村庄绿化提档升级工程、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林木种苗产业工程、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年完成营造林2759亩,四旁植树92万株,育苗6100亩,全面提升我县林业生态建设水平,高质量、高效益推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

(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薪炭林工程1700亩,工程区位于浇底乡浇底村、翟庄村、金古垛和王庄乡弃里村,造林树种为刺槐,造林密度每亩222株,株行距2×1.5米,采取专业队造林的方式,推广整地保墒、穴面覆盖、截杆栽植等抗旱造林措施,提高造林质量,提升成林速度。

(二)森林植被恢复工程

森林植被恢复工程559亩,工程区位于隆化镇辽寨河村和西闫镇曹公村,造林树种为油松,采取专业队造林的方式,推广营养袋苗木等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科学施工,规范管理,保证质量。

(三)乡村绿道工程

乡村道路绿化50公里,以乡村路和田间路为重点,补齐空档,连接断档,连线循环,栽植树种要适地适树,以杨树、柳树、国槐等乡土树种为主,打大坑,栽大苗,浇大水,保成活,增景观。实行乡村组织实施、部门联合验收、财政适当补贴的政策,以乡镇为单位进行规划落实,春季完成绿化任务。

(四)村庄绿化工程

按照以人为本、美丽宜居的标准,对10个村进行园林绿化提档升级,要选择不仅有一定绿化基础,而且还有一定绿化拓展空间的村,一村一个规划,一村一个模式,进出村路、环村林带、村内街巷、公共场所、家庭院落等全方位绿化美化,针阔叶树搭配,花灌木点缀,建成样板村、标杆村,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

(五)干果提质增效工程

以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为标杆,在王庄、南梁、南唐、里砦、桥上等5个乡镇13个村完成工程建设任务6000亩,3-5月份春剪及追肥,5-7月份夏剪及高接换优,10-11月份秋剪及施基肥,常年进行病虫害防治,确保每块地每株树都管理到位,并根据工程时序进度及时验收兑现补助资金。

同时,完成干果经济林建设任务500亩,并做好上年度工程补栽完善工作,积极创建金字塔形技术服务队伍,县级有强专家,乡镇有技术员,村村有土专家,户户有明白人,整体推进全县核桃经济林集约化管理,在提质增效上实现新突破。

(六)林木种苗产业工程

鼓励社会育苗,突出乡土树种,完成育苗6100亩,其中阔叶苗1000亩,定植大苗500亩,要打破小而全、质差品劣的怪圈,以优质高效苗木为引领,在发展上求规模,在特色上求效益,逐步壮大林木种苗产业。

(七)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工程

进一步强化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工作,林权所有人是管护责任主体,要做到常年管、管常年,确保管护效果。县、乡、村要根据有关标准进行验收,并将验收结果张榜公示,及时兑现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补助,确保森林得管护、林农得实惠。

(八)森林资源保护工程

严守生态红线,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强化森林防火,按照全覆盖、零空隙、网格化的要求,在宣传上有声有色,在巡护上不留死角,在保障上人物齐备,在打击上严处重罚,各级值班值守全天候,应急扑救队伍靠前驻防,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以杨毒蛾、春尺蠖等易大规模发生的森林病虫害为重点,及时准确预测预报,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早发现早防治,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森林病虫害;强化林地管理,严肃林地征占用审批工作,严格执行《____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管理林木采伐限额,继续保持打击非法侵占林地的高压态势,坚决守住生态红线,确保林地资源的安全。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认真贯彻落实李小鹏省长提出的造林绿化“三增三不减”工作举措,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林业的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的主要责任人,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各乡镇主要领导要把植树造林工作作为春耕生产的第一仗,亲自规划,亲自部署,亲自落实,以实际行动引导带动造林绿化工作。

(二)严格标准,规范操作。

严格标准就是明确每项工程的具体标准和指标要求,规范程序就是列出每项工程的操作流程图,上个环节不合格不能进入下个环节,哪一项指标达不到要求都必须返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落实,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把关,始终保持标准不降、尺度不松,干一流工程,创一流业绩。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专群结合、联防联治”的原则;以机制创新、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监测预报为核心,加强生物防治示范区和应急防控体系建设;实行“以无公害防治措施为主体的人工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飞机防治与地面防治、专业队防治与群众防治、白蛾防治与其它病虫害防治相结合”的治理策略,进一步压缩发生面积,降低虫口基数和危害程度,坚决遏制美国白蛾高发势头,为保护森林资源和促进森林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防控形势

年我市通过实施飞机防控、生物防控、专业队防控等综合措施,呈现了发生面积压减、范围缩小、危害减轻的良好趋势。但美国白蛾疫情发生范围已覆盖全市所有镇、街道、经济开发区,点多面广、分布分散;个别区域存有较高虫口,且越冬死亡率低,留有隐患;城乡结合部、畜禽和水产养殖小区周边、蚕桑养殖区等部位存有薄弱环节。根据省、市专家意见,预测我市年美国白蛾疫情极有可能出现前低后高走势,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得力措施,密切配合协作,严格落实责任,巩固防控成果,有效防范美国白蛾疫情,确保圆满完成防控目标任务。

三、目标任务

(一)防控目标。全市第三代平均有虫株率控制在1%以下,叶片保存率在90%以上。主要风景区、交通要道两侧及重大活动场所等关键部位林木有虫株率控制在0.1%以下,叶片保存率95%以上。

加强监测和查访工作,准确掌握虫情发生情况,监测覆盖率达100%、测报准确率90%以上。突出抓好检疫执法工作,加强防控监管,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5%、调运检疫率达95%以上。综合运用人工剪除网幕、杀虫灯诱杀、释放周氏啮小蜂、喷洒无公害药剂等综合措施,防治率和无公害防治率达到100%。

(二)防控对策。采取“普防第一代,查访第二代,监控第三代”的防控策略,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防治成效,促进科学防控。加强防治设计管理,科学制定防治实施方案,实行分类施策、分区治理。对疫情较重的区域,原则上以飞机防治为主;对疫情较轻的区域,实行生物防治、人工物理防治。对于平原地区,寄主树种单一、面积较大的,以喷洒苏云金芽孢杆菌、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防治为主;重灾区实施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飞机防治,并及时做好人工地面补防;养殖区域实施人工物理措施全面防治。对于低山丘陵地区,阔叶树和果树比较集中连片、疫情中度以上发生且无养殖区的,实行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集中飞防为主;轻度以下发生区域,寄主树种较丰富,采取释放周氏啮小蜂、人工物理防治为主。在防治工作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对桑、蚕、鱼、虾、家禽、蜜蜂、蚂蚱等养殖区非标靶生物的伤害。

(三)防控任务。

1、开展技术培训,普及监测普查和防控技术知识。要充分运用多媒体、采取不同形式,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市、镇两级全年分别举办各类培训班不少于2期,镇(街道、开发区)负责为每个村培训至少1名技术明白人。

2、建立健全监测预报体系,加强监测普查与测报站点的建设与管理。设立市级中心测报点,提供专项经费,配备必要设备。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进一步加强虫情测报点的建设,列支专项资金,为重点测报点配备先进测报仪器和信息传输、交通工具等设备,保障测报工作顺利开展;要按照《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办法》和《省级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要求,做好美国白蛾系统调查与记录,并将调查情况及时逐级上报,为防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要根据调查和监测情况,作出科学预报,指导防控工作开展。

3、适时飞防,提高飞机防治美国白蛾兼治其它食叶害虫工作的水平。飞防费用低,仅相当于人工防控的六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飞防既经济又有效,兼治了农林其他害虫,一法多效,一举多得,节约人财物,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大飞机防控力度。

4、加大生物防控力度,建立美国白蛾生物防治示范区。经过近年防控,美国白蛾在部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危害程度减轻,防控工作开始转入以生物防治为主,人工物理防治为辅的轨道上来。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周氏啮小蜂、苏云金芽孢杆菌、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不同类型的生物防治示范区,进一步探索长效防控机制。

5、储备应急药剂药械,保障防控工作开展。根据《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要求,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列出专项资金,采购储备应急药剂药械等救灾物资,及时扶持防治专业队伍和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做好疫情防控应急准备工作。

6、建立市、镇、村三级专业防治队伍。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防治队伍建设,配齐配足相关设备。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规范、设备先进、技术过硬、人员稳定的防治专业队伍,形成稳定的防治格局。

四、防控技术措施

(一)全面普查、重点监测。市林业局成立专业普查监测队伍,制定实施方案,每个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至少设立2处监测点,悬挂2盏诱虫灯、性诱捕器,每个监测点要固定2名虫情监测统计员,定期统计上报监测数据。每村要有1名虫情调查监测员。从初到底,对本辖区内的所有树木实施全面调查,特别是对交通沿线、庭院、货场、养殖场、垃圾场等周围易发生美国白蛾的林木作为重点,及时准确掌握实际情况,根据虫情采取适宜的防治方法进行除治,防止扩散蔓延,做到一旦发现,及时上报,及时防治。

1、普查监测时间:

⑴成虫。

⑵卵。

⑶幼虫。

⑷蛹。

2、重点普查树种:毛白蜡、杨树、法桐、山楂、桑树、泡桐、臭椿、柳树、国槐、桃树等。

3、普查方法:一是抓住幼虫网幕明显的特点,查看树冠上是否有网幕,计算有网株率和平均每株网幕数。第一代幼虫网幕集中在树冠中下部外缘,第二、三代幼虫网幕集中在树冠中、上部外缘。二是成虫期利用诱虫灯诱成虫,确定发生期。

(二)建立报告制度。在美国白蛾发生防控时期,即份,实行周报告制度,每周五向市林业局报告防控工作情况,一旦发现美国白蛾疫情,随时上报。在各代幼虫防治结束后,组织人员检查防治效果、调查统计压缩发生的面积,及时报告辖区内美国白蛾的发生和防控工作情况。

(三)采取综合手段防控。要抓住“三个时机”(第一、二、三代幼虫危害期)“四个环节”(成虫羽化期、卵期、幼虫网幕期和下树化蛹期),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1、杀虫灯诱杀。成虫羽化期,在村庄四旁、林带及片林内,相隔400米左右,将杀虫灯悬挂树上2~3米处,挂灯处要求无高大障碍物,每天从下午7时至次日6时开灯诱杀。

2、人工剪除网幕。在幼虫网幕期,组织专业队、发动群众利用高枝剪剪除网幕,就地挖沟集中存放,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幼虫3龄前的网幕,剪除网幕后,再喷洒无公害药剂防治已扩散的幼虫;对幼虫4龄后的网幕,要先喷洒无公害药剂防治,再剪除网幕,清除残留的活幼虫。

3、地面喷雾。在幼虫期,喷施无公害药剂进行全面防治。

4、飞机防治。在幼虫期,制定科学的飞机防治作业方案,要严格按照省制定的《飞机施药防治美国白蛾技术规程》,周密组织,确保安全有效。

在药剂防治中,要推广使用灭幼脲类、森绿、林得保、48%噻虫啉、阿维菌素类、甲维盐、病毒、Bt等无公害药剂防治。可加适量的尿素作沉降剂、食盐作渗透剂、有机硅作粘着剂。

5、适时适地释放周氏啮小蜂。在老熟幼虫下树前期,选择近1个月内未采取药剂防治、或有虫株率较低的区域,气温在20℃以上的无风天气,上午10:00至下午5:00,按幼虫和周氏啮小蜂1:3或1:5的比例,将寄生的柞蚕蛹用图钉或胶带固定在树枝、树干上。每代放1~2次。

五、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及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防治美国白蛾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防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要按照美国白蛾防控责任书的要求,坚持上下联动、属地管理、部门配合、各负其责、联防联控,切实做好辖区内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具体组织防控工作,将普查监测、防控措施落实到人员、林片。财政部门要把防控经费列入预算,做到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及时拨付有关资金。城建、园林部门负责城区内所属公共绿地的防控工作。交通、农业、水利、公路、铁路、部队等部门负责所管辖地林木的防控。林业部门负责普查监测,综合分析数据信息,预报,搞好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出防治方案,采购调剂药械,做好检查和技术指导。

(二)大力宣传,提高防控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大力宣传美国白蛾的危害性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普及防控知识,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投入到防治工作中来,形成人人参与、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与林业部门配合,在美国白蛾防控关键时期大量播放公益广告,电视台实行滚动播放公益广告。

(三)完善联防联治机制,推进社会化防治。要大力推进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形成“统一作业设计、统一防治作业、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的联防联治机制,提高整体防控效果。要鼓励和引导不同形式的组织和个人成立防治专业公司、森林医院等,开展承包防治、技术咨询等业务。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引导农户,建立联户合作防治、组内或村内统一防治的防治联合体和应急处置联合队,实行联防联治、群防群治。要研究落实路林员、护林员兼顾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控的一岗双责机制,形成稳定有效的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