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金小波(化名)民族:朝鲜族;性别:男;年级:五年级
二、问题行为概述
金小波是个调皮而聪明的男孩。父母上韩国打工借外债几十万元,回来以后没有还上,债主天天追上门来,无奈之下,母亲又到韩国去打工赚钱还债,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因为爷爷瘫痪在床,需要奶奶照顾无暇顾及他,便把他托付给了姥姥照顾,现与姥姥相依为命,姥姥七十多岁,身体不太好。孩子每天只是吃饱饭而已,学习生活没人来管。
金小波凭借着自己的小聪明轻松地应付学习。可长期缺少关爱的孩子却变得行为散漫,不能自制。经常与同学打架,每天到校衣衫不整,邋邋遢遢。那个沉重的书包里应有尽有,书本、练习薄、废纸乱塞一气。铅笔盒里更是琳琅满目,断了芯的铅笔、玩具杂乱无章。在他人的督促下整理好后不久,又旧病重犯。上课基本能够注意听讲也能参与回答问题,就是经常不写作业,在与家长(叔叔)的交流中,家长也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各种良好个性品质发展不稳定。
三、事件分析
1.无要求的放纵。家长忙于生计,力不从心,无能为力,无法承担责任,无法管教子女。与孩子常年不见面,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姥姥对孩子的要求过低(按时上学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变化。长时间无拘无束的生活使孩子自制力差,一遇到困难(作业难一些、多一些)就缺少意志力,长此以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法再对学校学习生活发生兴趣。
2.严重的家庭问题。生活在一个涣散的家庭,几乎是没有一点家庭教育,繁重的家事使他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由于安全感丧失,不会与同学沟通,跟同学的关系紧张并有敌对情绪,与同学经常发生打架事件。
3.自身问题。儿章心理发育不成熟:儿童虽然智力水平属于正常,但社会适应能力差,幼稚、缺乏积极的进取精神。缺乏对一些事情正确理解和判断。自信心缺乏:开始孩子对学习很感兴趣,信心十足。由于学习习惯不好,知识的掌握与积累不够,在学习上尤其是到高年级经常遇到挫折,就灰心不能持之以恒,意志能力比较差。
四、教育遵循的方法
1.通过活动继续巩固和完善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防止其向消极方向发展。
2.在各种活动中,尽量充分发挥其特长,创造适合其个性特点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3.加强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
五、采取措施
1.在集体活动中有的放矢地保护和教育他们,要给他们更多的爱,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学校、班级集体的温暖。在集体活动中激发他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让他在和同学和外界的相互交往中来认识自己,在自主思想和内心深处意识和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激起自我教育的愿望。通过集体的关心使学生感到温暖,相互影响、帮助、扩大和深化师爱的作用。例如,开学已经一周多了,这位同学跑了许多地方都没有买到“数学练习册”,老师把这位同学的困难讲给了全班同学听,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有20多位同学用一张张白纸精心为这位新同学分别抄了题目内容,并包上了一个漂亮的外皮,装订成册。当班长代表全班同学将练习册送给他的时候,他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减少了敌意,能正确理解同学的交往,在同学给他提出建议时他也能正确的对待了。
2.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他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因为他几乎每天都不交作业,让他担任小组的数学课代表,培养他的责任心意识,从而使他自觉要求自己。现在他每天负责收小组数学作业,并且纪录出小组当中交得最为主动、及时的同学,班会上表扬,如果小组同学全部交齐,就在小组先锋夺标台上奖励一面红旗。不用老师讲道理,让小组集体来约束他,这样,金小波在每次的作业上交中几乎都是第一位。通过收发作业,督促他按时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关心班集体的责任心。
他有一个优点,头脑比较聪明,上课爱发言,每次质量书面测查几乎都是优秀,抓住这个契机(前20名)来鼓励他,在同学中树立他的威信让同学了解他的优点,在一次“你了解你的同学吗?”班会上我引出:你们知道金小波为什么成绩那么好么?因为他上课注意听讲,爱发言,同学发现了吗?这是最可贵的,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的地方。这时他先是一惊,接着脸“唰”地红了,并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同学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同学纷纷说出他的优点:作业质量高、测试成绩好,还能给同学讲题……感到自己受到了同学的重视(可能是老师第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第一次看到了他充满自尊自信的样子。
3.定期与父母(叔叔)联系,定好联系时间(家访、家长来学校,每月至少来学校一次)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
六、问题行为改变情况
金小波渐渐地约束了自己的行为,不良的行为习惯减少了许多。让家长和老师更感到欣慰的是能自我管理了。我的不断激励、表扬,使得他学习积极、主动意识越来越强。她不但能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了,而且课堂上能担任一个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题,做小动作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课间还不时地走到讲桌前帮我收拾作业。看到这一切,我由衷地为她高兴,而且热爱班集体,各项活动中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七、教育启示
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
1.信任是一种教育力量。尽管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其心灵深处却隐藏着自信,这是唤起学生自我意识的契机。学生的心灵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当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时,便能转化为相应的自信心,由此成为其积极要求上进的动力。我们不能站在高处以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那样是对孩子的一种压制;我们最主要的是应该在培养孩子做“人”的同时,培养孩子不断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和毅力。孩子在小学阶段,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2.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多看到孩子的长处,多表扬、鼓励孩子。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既然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例孩子因表扬过多而变坏的现象,这就说明我们的表扬,还是不够,还应加大力度。表扬、鼓励是使孩子健康、全面成长的法宝,在表扬孩子这件事上,老师不要太吝啬了。换一种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方式,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多表扬孩子。
3.在平时的工作中对问题儿童要更多的尊重、关爱,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对学生的宽容、理解和耐心。教师的爱不是偏爱,要无选择地、公正地、无例外地爱每一个学生。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性格粗野、情绪急躁、不遵守纪律,这样的性格多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平时对孩子要求不严、不闻不问,孩子犯了错误就责骂或体罚。孩子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就养成了粗野的个性。对这样的学生的教育,严厉的责备和不适当的批评都会招来失败,甚至导致师生的对立。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强,对他们的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避开严厉的直接批评,尽量和风细雨,说服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人格;既要看到学生的缺点,又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善于用学生的优点去克服学生的缺点,耐心说服疏导,让师生的爱通向学生的心灵。
4.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对家长的指导、帮助,特别是针对那些自身素质不高的家长,表扬和鼓励不但对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非常重要,对家长依然关系重大;家长不要只看中分数、只注重孩子眼前发展的现象,而应该着眼于孩子未来、终身发展的教育,去培养自己的孩子。
篇2
关键词:高中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109
一、研究情况阶段成果
1. 深化理论学习,转变师生观念
在申报课题前期,课题组就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法,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等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了解。结果我们发现,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75%左右的学生在合作别愿意承担部分任务,几乎没有学生甘心处于听众的地位。有了这些数据,我们认为开展《高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这项课题很有实际意义。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加强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且每周组织一次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观摩活动,然后在课题组成员会议上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各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反思撰写专题教学论文。经过不断的探索,教师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转变了,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经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在2016年9-10月中,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和主要任课教师都已经在思想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充分的准备,并对此报以极大的热情和期待。
2. 科学合理分组,合作有效开展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各班没有严格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分组,只是简单的就近原则,将前后4人指定为一组。由于小组成员能力、学习、性格等因素参差不齐,导致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差异过大,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不强。
在这学期开始的前一个星期中,正好是高一军训期间,我们集中进行了小组建设。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人组成,其中两名是优等生,两名是差生,两名是中等生,并且尽量做到男女生搭配,这样异质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其价值作用相互依存,才能发挥出团队学习的最大成效。
但异质分组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低分生由于不能高质量地参与而变得消极,优等生缺乏组员间强有力的竞争,而且各小组的发展也会不平衡,甚至出现较大差异。因此,小组成员的角色应该是动态的。我们往往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也能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还会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3. 把握恰当的合作时机,促进合作学习有效开展
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及时、恰当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呢?
(1)在学生存在分歧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大多数学生争强好胜,都想尽力表现自己,出现意见不统一时,总认为自己的思考是正确的,别人的意见往往不会仔细分析,这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在思考出现困难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惑,经过反复的思考也不能独自解决。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集体讨论,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知识的真正理解。
(3)在突破重、难点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每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攻克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而就在这些地方,教师教学往往束手无策,学生也是听得云里雾里、效果不是太好。如果教师这时候抓住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发挥集体的智慧,引导学生共同探究,突破重难点,便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又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4. 采取多元评价策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究,笔者认为评价要多样化,不能过于单一。因此,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主要从两方面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一是重视对个人和小组集体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二、疑难困惑
1. 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不少困难。
2. 合作学习任务的价值不大。小组学习任务通常根据教学重难点来设计。一些原本只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
3. 不同层次的学生合作学习收获不均等。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往往扮演了“小老师”的角色,而后进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往往直接获得正确信息,也就失去了合作的价值。
4. 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为了使评价更易操作,我们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结果,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一种形式,教师应想一想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上述问题应该如何有效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快找到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发挥合作学习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在下阶段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
三、后段设想
1. 加强学习,增强课题组成员科研意识。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引领课题研究。
2. 立足课堂,抓好教研常规活动。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倡导和研究,在实际操作中着重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和内容以及评价方式,不断开展教育教学反思,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争取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3. 扎实有效,实施规范化的课题管理。加强课题过程管理,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方案,并注重研究资料的积累。
进入后半学期,结合县上组织的教学技能大赛,以及学校高一、高二第二轮赛课活动的开展,我们将不断总结研究成果与经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在后一阶段,我们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小组合作一起成长。
篇3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总必修学分116分的12.9%,但其中并没有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的具体的、操作层面的规定,我们进行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研究尝试。
一、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作用
通过科学、客观、公正的认定研究性学习学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个性化的发展;引导学生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的主体
由谁来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认定的主体由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同一个研究性题目的学习小组组长),分别按照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三、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主体的作用
通过细化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真正反映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不仅能使学生本人对自身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反思及收获、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作为等方面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辅导教师评价、课题组评价等方面从侧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对小组研究性学习或合作学习的参与程度,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作贡献等;能体现出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是否有勇于探究或创新精神;反映出学生解答课堂问题、完成作业、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
四、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评价标准
1.优秀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良好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比较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合格
有选题目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不够完整,参加了开题、结题,有研究性成果(结论)。
4.不合格
有研究性题目,没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没有参加开题、结题,没有形成研究性成果(结论)。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评价
1.个人评价
对自己研究性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的程度、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实验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后的收获和反思等方面做出自我评价。
2.学生小组评价
以日常授课时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相互作出评价,由组长评定等级。
3.班主任评价
班主任、课代表和学习小组组长对该成员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对所承担工作的完成情况、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作出评价,最后由班主任评定等级。
4.辅导教师评价
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合作、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解答课堂问题,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完成作业,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作出评价,由辅导教师评定等级。
5.课题组评价
研究性课题以同班或同一类课题或同一老师指导的学生建立QQ群,老师、学生在群内互相交流指导、共享群内资源、提交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开辟新的学习展示交流评价途径,由课题负责人评定等级。
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
考虑到学生在高三进行高考复习,时间紧张,我们用高一、高二两年四个学期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每学期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第一个研究性课题占3个学分(考虑到学生初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各方面不太熟悉),剩下的三个研究性课题每个占4学分,共计15学分。
1.研究性课题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后,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都在合格等次及以上的,认定该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该学段的学分,计4分(第一个课题计3分),反之,按照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为不合格,该成果计2分,建议学生重新选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按照要求重做该课题。
2.获奖研究性成果学分认定
高中学习期间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教育部门主管的各类比赛的奖励,或研究的成果被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用,或各种竞赛获奖的作品如科技创新大赛、影像节大赛、多媒体大奖赛、中小学电脑大赛等获县级以上奖励的作品的主持学生及参与学生,或发表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凭获奖证书或发表作品原件,直接获得该学段的研究性学习学分。
总之,通过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加翔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也便于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基\[2003\]6号.2001.
篇4
自从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口诛笔伐的时候开始,人们就对素质教育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上寄予厚望。这个重托终于在高中教学新大纲的授课计划中,落实到了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上。
举国上下,无不对“研究性学习”推崇备至,尽管没有高考指挥棒对这个课程的考试要求,也丝毫没有减少广大热心改革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中小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热情。著书立说为它鸣锣开道者有之,出版学生调查研究报告者有之,开设网站召集学生志愿者进行研究辅导者有之……
纵览“研究性学习”热潮在全国范围的中小学中的开展现状,我们到底是众口一词地唱赞歌,还是冷静分析思考它的利弊呢?就目前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校面临的教育形式的发展来看,在剖开“研究性学习”这颗“盛夏的果实”,并且品尝了它的酸涩之后,我们禁不住要说:“研究性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发现学习”对“获得学习”的叫板
学生从信息获得、接受到形成感性知识,直至自主思考形成理性知识,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知识的获得和接受,也必定会有自己的发现。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获得、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就没有学习能力的提高,发现知识的时候学习能力的就一定提高的很快、很高。
作为教学方式之一的“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不应该是以全盘否定获得接受知识为前提。否则,各门学科开设就没有“不知为那般了”,只要从小学直至中学、大学一路“研究性学习”下来,便可以在大学阶段顺理成章地培养出一大批经过“研究性学习”锤炼出来的研究生了。
二、“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取舍
毋庸置疑,“研究性学习”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可以看成高考状元或者奥林匹克竞赛奖牌获得者,他们确确实实是学生中的精英,那么,他们在学生中的比例肯定是少得可怜,以他们的成绩来说明“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肯定就像“管窥全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广大普通学生成为绿叶,把精英学生衬托得“分外妖娆”。
而新经济时代不仅仅需要精英来引领时代潮流,更需要广大从业者的素提高做支撑。没有了厚重的基础,那么精英们的成果就象是“空中楼阁”,对于社会的发展只能是“画饼充饥”。
三、“研究性学习”对阵“学科教学”
诚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益于学生在综合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但是,支撑它的还是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不能设想让一个没有掌握一定学科基础知识的学生,去完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如何综合性解决这样的复杂课题。 转贴于
千百年来,我们积累的厚重的学科知识,不可能由那些肤浅的“研究性学习”的简单操作来替代。
它最多是沟通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一座桥梁。至于开设一门专项课程,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为没有那个全才,能够上得好这样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我们还是应该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个良好的教学方式,分化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才符合它的本来面目。
四、“尊重人”还是“糊弄人”
从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衷来看,它确定地是要尊重人的价值——由学生选题,学生自己选择指导老师、学生自己安排调查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学生自己撰写研究报告;考查“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也是重在学生的参与研究的过程。
多数情况下,学生还是一枚棋子。奥林匹克竞赛要参赛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集训;文艺会演要评比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排练;运动会比赛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做运动员临时上阵。现在,“研究性学习”开设了,一部分学生被重点培养成“研究生”。我们不可能根本否定这些活动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不难从学校的实际操作中发现,能够成为“幸运儿”被安排在这些活动中的必定是少数学生,甚至是相对集中的少数。且不说广大被遗忘的学生如何,单只是这些“幸运儿”是真的被“尊重”选择的志愿者,还是无奈地被糊弄的棋子,也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研究性学习”既然是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它是否能全部地适合每一个学生,这本身就要打上一个问号;现在,它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硬性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做一次“研究生”,那么相当多数的学生就会像被赶上架子的鸭子——乱叫。
五、“学习能力”卡壳在“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肯定会有帮助,因为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有自我体验、自主思考和自我选择。但是,中学阶段的各个学科庞杂的基础知识,不可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进行全面的实践和体验,所谓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任务,就无法由“研究性学习”来承担,它最多是一个配角。
冷眼旁观当前“研究性学习”的热潮,我们不难看到诸多“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壮举时刻发生在周围——似乎开设好“研究性学习”就万事大吉了,这正如提高了高考升学率之后就认为教育事业“百废俱兴”一样。
篇5
一、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基本特点
1.从研究内容看,关注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
儿童,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家。他们用眼光看待世界,质疑世界的本原问题。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周边的生活环境,通过教师的指导发现问题,并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将学生的研究问题生活化,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保证研究课题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少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与当今社会、当地政府的发展与目标紧密结合,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等。也有不少研究课题来自于学校的传统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等纷纷进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领域,课题呈现出多样化的选项。
2.从研究形式看,体现实证研究的基本特征
大多数研究性学习成果是由中小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问、文献资料检索等形式,收集研究资料。也有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研究,获取数据材料,并检验假设。两者都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结论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认识论的基本规律,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建立在观察、实验的经验事实上生成的知识与技能,将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突显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
3.从学生研究过程看,关注并享受活动过程
作为开放性、实践性的课程,在三维目标中,研究性学习强调过程与方法在研究中的实践与体验,强调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带着问题进入研究的现场,通过师生、同伴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活动,掌握并验证固有知识与技能,实践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与技能,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认知结构的完善。从现有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看,学生详细记录了如何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和过程中分工合作、分享成果的感悟,充分展示了研究性学习的魅力。
4.从成果看教师的指导功能,关注课题确立和成果表达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研究活动的参与者、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活动指导系统中的合作者。教师的指导功能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引导学生选择活动项目、确立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从现有成果看,教师指导功能主要集中于课题确立、研究方案及物化成果的指导,而对于过程性的指导和研究后的反思指导显得不足。
二、从研究性学习成果逆推教学指导实践
1.课题确立指导窄化
研究性成果中普遍采用的是观察、调查、访谈等关键词,呈现单一化的倾向。是学生有意回避实验、探究、设计、制作等研究探索行为,还是教学指导功能发挥得不完善,导致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缺失?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其他领域一样,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行为应当成为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指导的目标行为。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方法的指导与研究,不是研究性学习的全部。中小学生研究性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学习内容既可由学生自行确定,教师也可提供选题建议;可来源于学校生活,也可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探讨。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主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需要教师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需要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
2.过程方法指导弱化
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不同的。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上位概念。虽然同属活动,两者内涵不同,外延有差异。只有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才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成果并不是活动的简单总结,而是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报告。没有在活动中注重问题意识,活动还是活动,无法上升到研究性学习的层面。缺少学生生活经验支撑,没有学生主体的真正参与,没有对搜集的资料概括与提炼,活动无法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社会公民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并不是完成一项任务的简单布置,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都需要教师参与其中,贯穿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始终。
3.学习成果指导美化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指导的美化,掩盖不住指导欠缺的两个极端表现。一个极端是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表达指导过度。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人化倾向。每一个人对世界都有一种实践知识,并且都将它运用于他们的日常活动之中。儿童具有儿童特有的语言系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虽然研究性学习成果有其一定的格式规范,但规范并不是约束儿童表达的手铐脚镣。如果让儿童带着脚镣跳舞,那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亵渎。童心童眼看世界,童真童趣话世界,应该是表达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基本范式。二是引用过度。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被传播,被学习,被借鉴。引用固然是捷径,但过度的引用将会形成连锁的反应,且不论学术道德问题,至少会失去研究求真之本意。教师能做的、应做的是,指导学生用相关的理论来诠释分析思考探究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用相关的理论来启发指导引领研究的整个过程,思考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三是娱乐化倾向。中小学生具有天然的娱乐能力。研究过程中的些许娱乐行为会被理解为率真,倘若以娱乐的心态表达研究成果,导致的结果是研究的严肃性丧失。科学的要义在于求真。严谨的中小学生研究,来源于生活的直接经验、资料来自研究现场,没有必要盛装出席。
另一极端是指导缺乏,直观表现为研究成果中资料的堆积。丰富的研究资料与素材,缺乏必要的分类整理与归纳,犹如杂物库。教师的指导功能从发现问题的指导到成果的整理,贯穿始终。在成果整理阶段,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理性分析,得出研究的基本结论,或提出建议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应用价值,并为学生研究过程的完整提供保障。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决定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与成人的研究存在着一个显著差异,即关注学生研究过程中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及心理成长的忠实记录,是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中要做好三个适度,即指导时间要适度、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广度要适度、指导的深度要适度。
三、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展望
1.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理念
厘清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外延,才能遵循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改变课程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和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但又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弥补学科课程之缺憾,是学科课程的深化。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关注社会和谐。其目标具有开放性,内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包容性,以合作、探究型课题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实施开放性的评价等特点。作为以儿童为中心的经验课程,研究性学习既不同于知识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也不属于简单意义的活动课程,更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和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改造和充实,建构新的理解,获取自己的意义,在问题研究中达成课程目标的课程。
作为基础教育的国家课程,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或个别学生,学生只有选择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权利,却没有选择不参加研究性学习的理由,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体验,在现实的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
2.研究性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领域,对于广大的中小学生而言,是实证,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主题生活化,才会焕发课程的生命力;指导全程化,才能延续课程的生命力;成果扩大化,才能展示课程的魅力。研究主题的确立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活化的研究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中发现的问题。在确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反思等一系列的行为后,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信息,更多的是获得研究的方法与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研究性学习指导:丰富研究的生态
社会生活是我们应该用自然主义的态度去研究的,但我们的研究不应该变得机械化。个人的经验和其他非系统材料的来源必然引导着探索进入微观层次。后现代主义彻底地解构了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崇尚多元化思维,树立动态的、非线性的、多元化的、开放的复杂性思维。在研究性学习指导的过程中,把指导和监控有机结合,从内容、方法、成果表达加以丰富,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地开展研究活动。
丰富研究的内容。研究性学习成果,体现学生认知特点的层次性不足,重复、雷同的研究较多,特别是指向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固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内容来丰富。如果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适合于小学生的话,那么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内容无疑更贴切于中学生。三个方面内容存在着深度和广度的差异,也导向中小学生的分层研究。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观照儿童生活,还原儿童的生活世界。
丰富研究的方法。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观察、想象方法,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可做比较、分析,体验感悟,意在培养科学意识。中学生则可以实验探究、实践反思,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完善人格。研究方法,随着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经历而扩展、改善。也需要指导教师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信息,以使研究结论接近事实本身。不同研究主题应有其合理的选项,随着研究进程的变化,需要不断地修正,允许多种方法并存,以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
篇6
关键词: 阅读能力 研究性学习 如何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创新人才。而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小学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但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然而,“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观念至今影响着一些教师,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仍然在某些课堂上盛行,小学阅读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你不想学,我让你学;你不会学,我逼你学;我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状况,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未来社会里,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针对人生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新大纲中就指出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而“主动研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获取阅读知识,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要经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一系列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也就是说,阅读中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主动研究”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敢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既是理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前提,无疑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概念释义和理论依据
(一)概念释义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2.学生的认知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研究的知识经验既可以是间接经验,也可以是直接经验。研究的方法注重过程不单单指向结论。当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别于个人自发的、个体的研究活动。而教师则主要担当阅读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1.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或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2.研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3.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开放和充满新意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释放。
5.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实施方法
根据学习的一般结构,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分为定向、行动和反馈三个环节,使之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结构体系。具体如下:
(一)定向环节
从阅读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一般的学科目标相比,呈现综合和全面的特点。因此它更强调通过阅读问题的探索实践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具体地说,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强调以下几点: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阅读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阅读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展开。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这些活动将有助于激活学生阅读学习的知识储存,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和同学、教师、家长等建立多种联系,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并从中养成欣赏和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
4.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只要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学生要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中,真正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同时,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也都需要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锻炼和培养。
(二)实施环节
以落实阅读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为重点,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1.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取信息、自我完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点多,探究欲强,因此阅读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
(2)指导性原则。“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不仅有利于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取自信和动力。
(3)激励性原则。小学生好动、兴趣点多但往往没有持久性、耐挫力弱,这些特点会使一部分学生在研究的半途中失去兴趣或信心。因此,在实施中教师要可能地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
(4)基础性原则。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重在体验,而非结果,教师不应强求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
2.确定内容
(1)开放性。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义、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个性特长和才能的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例如,在“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研究课题下,学生既可以从“课题”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段落大意”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抓重点句”出发来确定确定研究步骤、研究方法、效果表达等,至于研究步骤,完全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方法可以从“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分工―合作研究”中选择,效果表达也可以从“现场演示、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中自行选择。
(2)探究性。探究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常不是由教师“灌输”现成的经验、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记忆和运用,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教师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例如,在关于“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的问题中,可以由教师介绍因看书速度慢导致效率不高的例子引出,也可以由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再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加以实践。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课题和阅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着眼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因此,在学生学习阅读的间接经验的同时,要提供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如前面提到的“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怎样提高阅读速度”,在学生通过研究习得了经验,掌握了方法后,教师就应当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再研究,使他们在强化方法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提高了积极性,逐步形成了全面参与的心理趋向。
3.组织形式
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1)小组合作研究。这是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4人组成课题组,学生自己推选组长,通常由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这种形式通常采用“开放式作业”的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的开展研究活动,用一周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全班集体讨论。全班学生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研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分享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化研究。
4.一般步骤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这时,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研究动机。
(三)反馈环节
从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完成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小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知识储备量较少,兴趣点容易转换,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在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必须依照以下原则进行:
(1) 实践性原则。对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能太注重成果,而应重在引导他们体验参与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在评价中,应该多关注他们“是否做了”,不必太关注“做得好不好”。
(2) 阶段性原则。对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可以采用分阶段评价的方法,不断地为学生制定一个个小的目标,有利于激励他们去完成。成功的学生可以获取动力,失败的学生在下一阶段又是新的开始。比如在“选题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查阅资料、访问、展示三个步骤进行阶段性评价。
(3) 多元性原则。对于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评价不应只有教师来决定。教师往往对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导致评价的不全面,而且不少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从其他方面获得鼓励自信的肯定。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由多方面来进行显得更为公正和有益。比如,在每次课题组活动中,既可以要求组长为组员打分,也可以叫组员对组长进行评定。
(4) 激励性原则。运用表扬、发奖、勉励等方法激励学生的做法应该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遭受失败的时候,无论是在量化评分的时候还是定性评价的时候,都应以激励为主。教师对于学生在自主研究方面的激励正是日后学生努力培养这种习惯并取得成功的动力所在。
(5) 发展性原则。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奇的事物,他们往往会经历一个由陌生到逐渐熟悉的过程,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入佳境。因此,评价应以后期为主,后期的研究成功往往代表了他们较高的水平,前面几次应以鼓励参与为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练成读的能力。做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佳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研究性学习各方面的工作,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篇7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探究;研究性学习;主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64-02
一、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领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与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组成了四个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以研究或探究为主,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领域,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因此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领域之一的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对社会生活实际、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自主探究,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其学习活动以探究为主,其根本活动方式为观察、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一般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等方式呈现,旨在培养学生防线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研究领域
确定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研究领域,有利于其主体的选择与设计。笔者认为,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的“三线索”,即自然、社会、自我,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研究领域应包括:自然现象问题研究、社会现象问题研究、学生自我发展问题研究。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自然现象问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与问题,其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如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浪费问题,气候变暖问题,动植物生长问题等。学生通过对自然现象问题的探究,领会到大自然的奥秘,认识到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尊重自然规律,自觉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
(一)社会现象问题研究
社会现象问题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人们的社会现实生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其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常见的问题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乡土历史文化研究问题、当今科学技术发展问题、网络文化问题等。社会现象问题也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探究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探究社会现象的活动中,通过直接参与、参观访问、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探究等多种方式,围绕现实生活展开活动,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现状以及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理解、认识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生活。
(二)学生自我发展问题研究
学生自我发展问题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学生自身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问题,还包括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亲自体验的问题。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发现学生存在的困惑,从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或课题。常见的问题有:在校生盲目攀比问题,铺张浪费问题,保护视力问题,青春期生长发育的问题等。学生自我发展问题研究更加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也就更能够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研究自我发展问题时,能够提高对自我的认识,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不断反思自我,不断发展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三、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设计策略
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其他的活动领域——实际应用的设计性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体验性学习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主要使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则强调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该如何设计就成为开展活动的至关重要的前提。
根据以上原则,笔者认为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设计策略如下。
(一)来源于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兴趣,设计主题活动
根据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生活是儿童的存在方式,也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源。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可见其主题的设计不能离开生活,而学生的兴趣更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关键。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根据这个问题设计提出恰当的主题。例如,哈尔滨市某所小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蔬菜营养大盘点”,在探究各类蔬菜营养的过程中,学生们提出班里不少同学存在挑食的问题,于是在大主题下划分出“如何改掉挑食的坏习惯”这一子主题。学生们通过调查同学挑食的原因、总结不同蔬菜可能含有同种营养元素、研究不同的烹饪方法之后,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并完成了研究报告,并通过校园广播的宣读,呼吁每个同学注意营养的均衡,改掉挑食的坏习惯。在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中,问题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子主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展开调查,并通过研究报告,呼吁其他同学改掉恶习,达到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目的。
篇8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研究性学习是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学习场所。在少体校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少体校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体育知识的学习环境,对培养少体校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少体校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综合实践 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是中小学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的一门全新课程[1]。它是培养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途径和载体,在中小学教育改革中带来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都是非常巨大的。而少体校学生的体育教育作为体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十分显明的实践性。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充分发挥体校教师的积极因素,同时也能提高少体校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让少体校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领域是很有必要的。
1.当前少体校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负面想法
1.1 研究性学习反映不出教师个人的工作成绩。少体校学生升学中不管成绩好坏直接送入被指定的学校,即使学生在这方面取得成绩也显示不出教师个人的贡献。
1.2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属于额外工作负担。现行少体校的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各地大同小异,一般只要上班都已经满工作量。但对研究性学习这部分工作量的计算,没有明确的说法,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1.3 不懂科研,不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无法指导学生。少体校教师基本以传授体育专项知识为主,很少开展科研,即使写一些论文也是为职称所逼。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教师所熟悉的学科教学完全不同,在每个环节上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比较困难。
1.4 没有大纲、没有教材、没有经验,无从入手。无论互联网上和参考书中,有关体育与研究性学习的资料也很少。少体校教师的上述想法,有的属于观念问题,有的是对能否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担心,有的涉及教育管理的配套政策问题,非常真实地反映了现阶段少体校教师的心理。教师的第一个想法不是学校层面的,但目前改革已经可以反映出研究性学习与升学的联系,当然这种联系是一种能力上的联系。对第二.第三种想法,需要学校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和评价条例,从制度上鼓励和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另外,在教师知识、能力方面的问题,则主要由学校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
2.目前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现行做法
2.1 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些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做法,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为主,利用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特点开展有目的的研究性学习,如准备活动组织形式的研究;某一运动技术的研究;如开展对学生早餐营养搭配,人体一天需要摄入热能的研究;饮食与健康的研究;学生近视情况的研究;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等。
2.2 以拓展学生体育知识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如奥运会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关系的研究;对我国民间体育与健身项目的研究;运动技术与生物力学.运动与生化等的研究。
2.3 以培养中小学生科研能力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如体育游戏的创编和收集;体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体育新兴项目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以上做法,有的学校已经启动,有的教师对体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已有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体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使教师获取多门学科知识、提高教学素质和水准起到积极的作用。
3.让少体校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领域的思考
3.1 转变教师角色.树立全新观念。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新的课程,立足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一种肯定有前途,而且势在必行的教学模式[2]。但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是以“问题”为载体,注重调查,没有教材和大纲,这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创造空间。其二是开放性的学习态势,注重实践。从研究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到研究结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其三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看重能力的培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学习的内容,自己组合小组,制定实施计划方案,直至完成学习任务。其四是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过程。可见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2 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少体校教师的挑战和要求
3.2.1 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来源。即使很差的老师,借助着他所拥有的知识,他在学生面前依然也是权威。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都是超出老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使在教师专业范围内,也是他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同时学生学习内容开放性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也不再是学生惟一的知识来源。
3.2.2 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长期以来,在学校中只有教师选择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的各科老师,从没有学生选择教师。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无论在哪种课程启动模式的实验中都非常注意给学生选择教师的权利,允许学生自由地在全校选择自己的课题指导老师。因为这种选择权是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发挥的前提条件。这就使学校教师第一次处于被选择的地位[3]。这对教师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3.2.3 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基本上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为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革,也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3.2.4 在研究性学习中体校教师急需补充新的知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是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与应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而向社会开放;教师在其中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具备的知识与以往从事学科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是有显著区别的。根据我们的理解,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除了要拥有原有知识以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充电,这些急需补充的知识主要有: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常用的信息技术,常用的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绍兴市教育局,2002.8(51-67).
篇9
(一):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极重要原因是,以往问题的呈现方式完全是由教师、文本等路径呈现问题,问题的产生是他生性的,并非学生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需要。对于学生来讲,他解决的问题不是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他就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持久动力。有鉴于此,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当前需要,把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内在需要合二为一。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重组文本材料,创设有结构的问题情境。问题的呈现,尽管来自于教师之口,然而,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联系学生的已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的极大空间。这一点是学科研究性学习持久深入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基础。
问题呈现以后,学生通过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已有知识储备,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这时对于学生自己来讲,他的情绪是活跃而有序的,在初尝成功后将增加自己解决后续问题的自信心。如要解决一个问题,学生会提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正以积极的姿态向概念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能够让你切身感受到蕴藏在学生内部的极大的创造潜能!
解决问题的方案出来以后,哪一种方案的纵向研究能够最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这就势必要求师生一起对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预案进行筛选。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将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如:课时时间、活动空间、研究材料等问题。所以,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只能是在当前条件允许之下,满足学生当前迫切解决问题需要的一种学习方式。上述学生回答的方案都能够解决问题,这还不够,是属于浅层次的思考。要推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向前发展,还需要对提出的方案进行筛选。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不断提升思维的品质。“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后,及时提出,哪一种方案最好?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理由。这样一提,就为学生各出才智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层次上,都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当一连串解决问题的方案板书在学生面前时,实际上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思考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这样在争论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于不断提升。
在第一次筛选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之后,教师再度鼓励学生向前推进。能否自己或与人合作,学生在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任务驱动下,纷纷动手搞设计。尔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同学上来将设计展示给大家,介绍自己对设计的想法,全班同学互评。这一过程,是学生相互学习,积极建构,同化顺应,有序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积极再提升的过程。
对争论后产生的预案,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从感性上认同是不够的,必须从理性上用事实来证明预案的可行性。在研究性学习中,最常用的是实验法,其它还用调查法、资料查询法等方法。在这里,学生的主体性得于真正确立,学生的自创性得于极大的提高。“做中学,学中做,手脑相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逐步生成!
在研究结果出来以后,无论预案正确与否,教师都必须要求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全过程反思。这是提升研究成效,再次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极重要一环。如果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充实无疑是大有补益的。
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思维;小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43-01
一、在活动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把英语课适当的设置为活动课。活动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语言学习就是为了交流。因此,小学英语活动课,就是要通过教学中的活动,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时使小学生能通过使用英语口语,进行和参与有意义的活动。让教学活动的内容范围向课堂和书本外延伸。由于学生操练和使用英语是真实的和有意义的,因此这个活动可以在课堂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比如,教师在教学Go Shopping时,让学生进行实地买卖;在教学A Telephone时,让学生亲自打电话等,尽可能多地创造接近真实的英语环境。在实践中提出实际问题,进行创编对话的研究性学习。最后交流研讨分享成果阶段,也是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分析和辩证思考阶段,这是一次思维的碰撞。展示成果时,每一组选派一个语音好的同学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发表,有的还通过与老师的答辩来交流分享成果。最后,老师做总结,指出主要优缺点及以后努力方向。
二、在情景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母语学习的规律看,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例如在练习Is this pen yours?这个句型时,教师手里拿着钢笔在教室问:Whose pen is it?Is this pen yours?这时学生很好奇,都想知道这支钢笔是谁的。于是,就让学生去找它的主人,学生拿着这支钢笔去问别人:Is this pen t yours?研究性学习渗透在对话教学中,就是变单纯对话为“会问”,“会答”。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对话,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例如:在教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s?课上老师可提供一些围绕该话题的关于动物的 单词和相关的短语如(What do you like?)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利用不同的运动图片和情景,自由交谈。形成浓厚的氛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说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既进行了大量的语言实践,也锻炼了个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把想象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中,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兴趣活动教学理论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性学习是使学习在活动中探索,活动中发现,活动中发展。如新教材里有许多插图,对每一幅情景图可以采取“观察欣赏 说图意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引导学生在欣赏图画,享受美的同时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述图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英语知识。例如在对图的观察中,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审美意识不同,叙述的图意,提出的问题也就各不相同。这样将不断地促使他们产生不竭的继续研究的动力,从而使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使研究性学习得到更充分的运用
- 上一篇:资产配置保险的重要性
- 下一篇:病虫害防治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