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营销环境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外市场营销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外市场营销环境

篇1

[关键词]跨国营销;商贸流通企业;海外品牌建设

21世纪,全球企业都进入了品牌文化和品牌形象经营的新时代。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进行海外品牌建设,建立完善高效的企业品牌管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对我国出口外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跨国营销动因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本土面临的竞争愈加激烈,行业格局受到各种冲击。中国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进行跨国营销是必然的趋势。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进行跨国营销的动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内经济环境,跨国贸易规模逐年增长加上我国商贸流通业本身的优势成就了跨国营销的推动力因素;二是国际经济环境,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造就了跨国营销的拉动力因素。①

(一)国内环境

1.跨国贸易规模增长。我国外贸规模逐年扩大、交易额不断上涨,但同时整个跨国贸易国际形势愈加复杂,外贸经济结构更加多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根据商务部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跨国贸易总额在25.85万亿元,同比下跌6%。其中,出口3.18万亿美元,同比降低2.5%;进口1.97万亿美元,同比降低13.43%。从数据上看,虽然我国进出口贸易额有所降低,增速有所放缓,但与国际上其他国家比较来看,中国跨国贸易情况好于全球大部分主要经2015年,包括美国、日本、德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在出口规模方面都出现了负增长,出口降幅相比中国都高出不少,中国在出口贸易方面仍保持在第一梯队(见图-1)。从商务部数据可以看出,拉动我国出口的主要原因是一般贸易出口规模一直保持增长。2015年,一般贸易出口占整个外贸出口规模的52%,相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1.9%。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国跨国贸易规模的增长。跨境电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商品交易,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中国跨境电商贸易额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如图-2所示,2016年跨境电商贸易额占到总体出口贸易额的20%,成为促进中国跨国贸易规模和效益增长的重要一环。2.商贸流通业具有优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开始向多样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多会选择多种功能集合于一体的商业综合型场所。这时候商贸流通业开始发挥优势,可以尽可能地节省消费者时间,同时形成商业业态聚集效应。②利用商贸流通业的这种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优势,消费者可以一次性将自己心仪的商品采购回家,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这种具有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的商贸流通业,可以以最低的流通成本和最高的流通效率全方位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二)外部环境

1.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市场的全球化,商贸流通企业需要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开展业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获取理想的效益。因此,跨国营销是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进行资源的高效整合、优化企业结构配置、提升企业规模效益的关键法宝。同时,只有在全球市场上,与来自国内外的优秀商贸流通企业进行正面较量,才能真正了解自身的不足,弥补自身的劣势,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相应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体之间的各种贸易联盟和贸易协定也为中国商贸流通企业的跨国营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千载难逢的机会。2.国际市场潜力巨大。当前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多种差异,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是一种市场契机的存在。全球各国家和经济体的消费者们对于经济、市场、商品、服务的需求是多元化、个性化的,有这种需求的存在,就要有相应的解决之道,这就为中国商贸流通企业的跨国营销策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由于各国家和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在不同国家也有差异,这种商业契机和盈利空间对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也是进行跨国营销的原始驱动力之一。③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只有实施跨国营销战略,利用好国内外市场的资源、技术优势及时高效进行整合,才能够确保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效益稳步提升。

二、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海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海外知名度低

中国商贸流通企业相关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比较低,市场认可度并不理想,一些稍有知名度的品牌也只是依靠收购海外品牌才逐渐被当地的消费者所知晓和认可。此外,相当一部分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海外的发展只能依靠低价来勉强维持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一些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市场发展的同时,并不注重自身企业品牌创新性和个性化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一直被消费者定位为低价、低质。在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市场的跨国营销时,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在短时期内确实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长久来看,这种市场营销策略也对这些企业的品牌形象有所损伤。一部分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进行海外市场的跨国营销时,并不注重企业品牌价值的塑造,这就造成了消费者只是因为低价格才去进行消费,对企业品牌并没有认可度和忠诚度。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品牌知名度比较低。

(二)品牌与用户之间联系不紧密

一些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品牌建设时只宣传自身商品的功能特性,并不注重自身企业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感情维系,这种对沟通的忽视最终都会在销售业绩上有所体现。同时,需要注意企业品牌的建立和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同不是心理上的,而是社会性的,这种认同需要网络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来实现。④企业只有和消费者进行友好的良性互动和联系才会形成消费者黏性和忠诚度。

三、跨国营销视角下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海外品牌建设策略

(一)重点打造企业品牌文化

1.企业管理者要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建立和强化企业品牌文化和品牌意识对于当前的企业建设非常重要,需要企业的管理者重点关注。企业管理者应该摒弃企业品牌仅仅是企业商标的想法。企业注册多种商标对于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并没有任何帮助。品牌战略意识是引领企业进行海外市场拓展的制胜法宝,也是将来在国际竞争中占领市场先机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品牌战略意识是企业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基本理念。只有企业管理者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将企业品牌战略的基本理念与企业品牌文化观、企业品牌发展观等因素相结合,才能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中,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用户黏性、认可度和忠诚度,才会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以此来打开市场销路,提升市场业绩。2.重视树立企业品牌。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跨国营销,要注重品牌建设,重新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继续发展,市场细分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细分化的市场中,更加注重企业市场规划和企业品牌的营销和管理。企业重视品牌建设,加强品牌管理能力,将会极大地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⑤3.重视宣传企业品牌。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海外市场品牌建设还需要通过海外市场的互联网社交、网络媒体对自身企业的商品进行宣传,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提升品牌形象。部分国内传统企业的一个通病就是,如果企业出现了资金紧张等问题,首先联想到的是大幅度减少市场推广和广告费用。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导致市场营销减少,而市场营销的减少又反过来使企业品牌建设停滞甚至退步,使企业进入了死循环,导致企业运营更加困难。树立企业品牌和经营企业品牌是企业品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阶段,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要重视企业品牌战略,不断推动和改进企业品牌结构和管理模式,全面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当前的市场中,大多数企业都是利用促销、广告等进行品牌形象建设,但由于企业众多营销手法也多,导致消费者开始对企业营销疲劳。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过度,使消费者在繁杂的市场中对企业的认知减弱,并不能增加消费者的黏性。在这种困境之下,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及时高效地和目标客户进行良流互动,确立企业独特的并能吸引消费者的品牌形象定位,使消费者在对企业的商品和企业的品牌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能够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4.注重保护企业品牌。对企业来说,品牌的建立和运营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要在海外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必须注重保护品牌,维护企业品牌形象,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行为。当然,对企业品牌的保护也需要海外市场的当地政府的支持,一个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也是必需的。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的竞争是非常重要的竞争形式。一个国家若是没有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就不能形成强大的国家经济竞争力。同样的,对于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来说,如果没有企业品牌战略的规划就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失去市场活力。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想要在海外市场有所建树就要加强品牌的建设和保护,加强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建设,才能以此为突破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获得消费者认同。

(二)实施国际化市场营销

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海外品牌建设要注重实施国际化市场营销。中国商贸流通企业的海外品牌营销战略需要认识到品牌建设和推广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和广告商的结合来实现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可以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良性沟通互动。与此同时,实施国际化市场营销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实现品牌的标准化战略。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进行企业品牌标准化战略都是一项特殊的挑战。在海外市场不但要营销企业的商品,还要注重与海外国家的本地文化相结合,突出企业的经营理念。这种通过国际化市场营销将企业品牌和本地文化相结合,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海外市场独特的市场环境要求。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进行海外品牌建设、实施国际化市场营销的同时,可以考虑进行全球统一的市场化标准,在核心品牌属性上力求达成全世界范围内的标准统一,同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微小差异可以作为独特地域属性在品牌战略的延伸中予以体现。在品牌标准化统一的实施中,要重视企业思维国际化、企业运营本土化。企业的运营应该专注于品牌研发、设计等方面的活动,通过制定针对性计划并及时进行市场调研,对企业的品牌结构、品牌建设、品牌框架进行界定,以此来界定企业的品牌属性,尽可能地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完成企业品牌定制。

(三)收购海外品牌

篇2

关键词 行业现状 客车发展 市场份额

客车是汽车产业的重要部分。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中国客车不断走出国门,达成实现全球扩张的目标,中国客车行业的格局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目前,公铁竞争加剧,中型客车将成为市场的主要增长点。国家节能减排的呼声,新能源客车产业化加速。公交客车市场重心下移,旅游客车呈现增长态势,城乡一体化发展迅猛,海外市场在国际经济复苏后将迎来新一轮增长,这都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中国客车市场的宏观环境

(一)中国公路等级不断提高,客运量不断增加

“十一五”期间,客车行业的运行环境总体良好。据中国道路运输协会会长姚明德说,“到2010年,公路客运量将从2005年的170亿人次增加到240亿人次;客车达到220万辆,汽车总数估计要突破1000万辆”。其中,2010年,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6.5万公里。中国高速公路网有望2020年建成,届时公路客运量将达到目前的3倍左右。公路客运市场的发展,势必拉动中国客车行业向前发展。

(二)城市公交将会保持较好的增长

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流动人口将不断增多,这给城市建设提供契机的同时,也给城乡一体化公交、城市公交的建设带来更大的发展新机遇。国家“公交都市”建设、“公交优先”政策实施,也为客车制造业带来强大的市场拉动力。

(三)公路客运传统运输方式占据重要地位

尽管当前铁路在不断提速,但公路客运作为传统的交通方式,能够实现铁路无法实现的“门到门”服务。

随着高速公路网的拓展,公路客运仍有空间。东、中部地区高速公路路网正在加密,如郑开大道可以通行大型车辆,西部地区高速公路正在成网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干线的长大下坡路段很多,交通安全环境形势严峻,除了客车自身主、被动安全性外,还必须考虑到一些货车可能失控,影响到客车的安全。

二、中通客车的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中通作为老一代客车,企业底蕴深厚

中通1971年开始生产客车,2011年,将迎来专业客车生产40年。中通客车一度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素有“南扬北聊”(指南方生产企业有扬州的亚星客车,北面有山东的聊城客车)的美誉。自2000年中通在深交所上市以来,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完善生产工艺,强化制造质量,推行精益生产管理,加强营销策划及市场规划能力等,已取得可喜成果。尤其是荷兰BOVA技术的成功引进,使中通拥有了高端技术的客车产品,从而带动了整体系列产品的提升,使得中通客车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逐步增强。

(二)中通客车现有资源优势明显

与国内100多家客车生产企业相比较而言,中通具有近40年的客车研发和生产经验,并具有国际先进的客车制造技术、设备、厂房。从中通未来的发展规划来看,3万辆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将在位于聊城市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中通还建有一流的国家级实验室及省级客车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拥有客车底盘生产资质,2007年,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汽车整车出口生产基地。

(三)中通取得的业绩与品牌齐飞

目前,中通客车的营销能力、策划水平、品牌推广也日益活跃。2008年以来,利用各种展会、新闻媒体、体育赛事进行宣传,在客车界,树立了口碑和声誉。近年来,中通立足聊城,辐射全国,放眼世界,将市场层次划分核心市场、重点市场、拓展市场等,以山东为主的山东市场,以广东为主的华南市场,以上海为主的华东市场,以天津为主的华北市场等地,中、高档客车销量增长最为明显。在国际市场上,中通不但实现了整车和CKD散件出口,还在俄罗斯、中东、西亚、南美、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固的客户群体,海外销售呈跳跃式快速增长。

三、中通客车获国内、外推荐客车两项荣誉是实至名归

(一)中通客车在网络票选中载誉而归

中国客车网、中国客车英文网是客车行业的核心知名网站。2011年是该网站举办“影响中国客车业・2010~2011年度中国客车网读者调查评选”的第五个年头。经过50多天的网络投票,在2011年开门首月,中通LCK6107H-6精品车型喜获读者心目中2011年度中国市场推荐客车,中通LCK6126HG精品客车被评选为海内外读者心目中2011年度中国市场海外市场推荐车型。

(二)中通客车国内市场布局充分

随着国内高端产品市场的不断延伸,中通也在中、高档产品线上不断拓宽,在消化吸收BOVA客车技术基础上,开发出了凯撒、凯越等中、高档产品。在不断稳固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陕西等中通核心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市场研究力度,科学决策,依据80/20原则,推行“选客户、选市场、选产品”的“三选”政策。在此基础上,优化直销与经销相结合的营销渠道,强化中通在公交、旅游、团体等市场的开发。以此来推动中通产品结构向大型化、高端化转变。

客车业的2010年,是回暖复苏、产销两旺的一年。这一年里,中通的新能源客车则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绿色出行、低碳客车成就了中通“中国节能与新能源客车领导品牌”,公交优先让中通公交客车的销售同比增长更上一层楼。这一年里,公路客运在高铁下转型发展,使得中通中型客车销售名列行业前茅。这一年里,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有中通客车穿梭忙碌的身影。2010年对于中通客车而言,大事多,喜事多。

(三)中通客车海外市场规划到位

2010年,全球经济强劲复苏,中通海外市场需求集中释放。再加上,中通客车行之有效的海外营销策略以及成熟的产品线,中通海外出口出现了喜人的增长态势,本次评选,各厂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杀手锏,海外畅销车型令人眼花缭乱。最终,在海内外读者的积极响应下,中通LCK6126HG精品客车车型脱颖而出。此次海外市场推荐客车评选活动,也为中国客车企业向海外市场推广精品客车产品以及了解市场反馈,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资源。

除了新车型,中通还阐述了有关欧洲的市场策略。目前,中通已经陆续推出一系列符合欧洲市场需求的产品,并逐步完善销售和服务网络。未来,中通将继续坚持,并致力于成为对客户负责任的长期业务合作伙伴

总之,客车企业的成功,需要不断地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加大组织规划,市场营销的力度,并不断调整自身的营销组合策略。客车企业不仅要善于发现和了解顾客需求,并更好满足这一需求,创造客车企业的差异化战略,而且更要尽一切可能从产品、渠道、价格、促销等方面寻找并建立一个实现这一要求的可控的最优的系统性的组合。

四、结语

客车行业从总体上还是表现出一种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产品结构在调整中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客车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了自己。无论是基于中国客车网的网络调查,还是客车企业自己的派员调查,从中国汽车行业协会、中国客车信息网等销售数据资料显示,排名靠前的20%的产品基本上占有80%的销售份额,这一规律对客车生产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客车企业如何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为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2008-12-27(3).

篇3

[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 国际市场环境国 内中小企业

自20纪90年代起,中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并在各国以及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历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时至今日,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各国的经济、GDP产生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营销误区

1 高度近视的营销观念

我国的中小企业可能都有这样的毛病,为了短期的利润,经营目光十分短浅和经营目标也很狭隘。中小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固步自封,不重视调查研究消费者的产品需求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趋势,而是一味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产品上,认为只要有好产品,不愁没顾客。这种自闭的状态会无限滋长生产的盲目性,使中小企业失去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停留在那个程度。

2 产品开拓缺乏创意

许多企业由于产品结构及相应的产品线十分唯一、科技含量较低、性能太差,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或者在打开市场后,没有后续的产品上市。少数的企业尽管有一流的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没有一流的服务与之相配,无法挽留顾客。也有部分企业从一开始就片面地追求产品本身的高科技、新奇度,而不重视用户的产品需求,颠倒了用户和企业的根本关系。

3 价格策略无序

在价格策略上,低价竞销原本就是一种比较低级的企业竞争方式,通常都认为这是一种短期的企业经营行为。因为市场的购买力就这么大,市场就这么多,大幅度的降价只会造成购买力的提前实现,同时也造成了许多企业在保本或者亏本的边缘上经营,根本无法进行后续的生存和发展。在另一方面,低价竞销给消费者带来了错觉,认为降价前的产品利润太高,进而影响了正常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者行为。

4 渠道策略急功近利

中小企业在打开市场后,却不注重市场的维护,更不懂得市场渠道的开发,在现实销售中,只注重销售大户,忽视了对零散客户的挽留。实际上,这是一种危害极大的销售手法,在前期,企业的效果或者业绩可能是不错,但是在运行一到两年以后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二 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营销策略

1 有效的营销组合

如果想让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中小企业应当考虑到企业的长期经营,从而进行长远的规划,使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的惨烈竞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每一个中国企业梦寐以求的理想。

但是中小企业及决策者也应当知道,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是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是否能够出口到国际市场。第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他们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适应他们的口味,才能让产品在国际市场生存下去,否则,产品一旦踏出国门,就免不了夭折的命运。企业一旦决定开发海外的潜力市场,就必须对当地的市场需求特征有深刻的了解,同时在自己的经济范围内,增加对外的产品线,保证出口产品的独特性,企业必须针对特定的产品与特定的服务项目,特别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做好产品出口的第一步。

2 正确的产品策略

中小企业在海外市场销售产品的市场策略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一个新的市场上,销售同种产品;第二种是针对该市场对原有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使产品在小幅度调整后能够适应海外市场;第三种是针对海外市场开发特有的新产品。

3 产品调整策略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市场需求差异,有时这种差异对国际营销的影响非常大。中小企业的产品调整策略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对商品进行适当的调整,包装、大小、产品介绍,以便最大程度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差异。

4 产品创新策略

产品创新策略就是为国外的市场专门开发一种适宜当地文化的新产品。比如,在日本经营销售家具用品,就必须考虑到日本多数房屋空间狭小的事实,专门为此开发较小的产品。有时候新产品的开发不一定是技术上的创新改革,只要求适应用户就可以了。

三 结束语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遇到了机遇,但稍有不慎,也有可能跌入谷底,所以大胆的“走出去”,勇敢地实施国际化战略经营,是21世纪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国内中小企业勇敢迈步“走出去”,就是要不断加强国际化的管理经营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留心一切发展条件,为自己本身的发展提供条件,并对国际市场开拓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发展,努力追求海外市场的广阔空间。考虑到加入WTO以后“走出去”的国际现实问题,中小企业有必要也有条件进行国际营销方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朱碧雯.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方式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J].2010(7).

[2]杨春方.中小企业国际营销的影响因素.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8).

篇4

[关键词]财政支农;规模;结构

一、美国财政支农的项目

美国的财政支农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农村发展、食品、营养与消费者、食品安全、自然资源与环境、市场营销与调控计划、科研、教育与经济、农场与海外农业以及其他方面。

1. 农村发展方面主要包括农村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如农村的电气、电信、电话设施、农村的远程教育与医疗、农村的垃圾处理、农村的社区发展等等。

2. 食品、营养与消费者项目是目前美国政府支出的最大的项目,主要负责全美的国内营养计划,食品券计划、儿童营养计划、妇女婴幼儿专项营养补充计划、农产品援助计划、食品捐赠计划等项目。最初,食品、营养与消费者的项目支出主要是为了解决美国过剩的农产品,到后来才逐渐的增加了一些福利成分。同时尽管这项支出归于农业部的预算,但实施对象人不仅仅是农村居民,还包括城市的低收入群体,此外,对老人、妇女、儿童还有专项支出。

3. 食品安全是美国近年重点投资的一个领域,主要任务是保证国内外公众的健康。主要的工作由美国的食品安全检验局负责,工作主要包括联邦食品检验、实验室服务(主要用于科学实验以支持检验工作) 、工厂自动化和信息管理(为众多的工厂提供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同时通过远程通讯提高广泛分布的检验人员的通讯水平,以便及时了解各种有关的信息) 、对州拨款(是指食品安全检验局对州际检验计划进行复检,确保州际检验标准符合联邦政府的标准) 、现行使用费和信托基金(食品安全检验局对定期检疫和在节假日进行的检疫服务收取使用费,以弥补部分成本费用) .

4. 自然资源与环境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投资。主要通过自然资源和环境计划来实现。其中包括对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的保护、水流域的调查与规划和防洪活动、农地保护计划、环境激励计划、野生动物栖息地激励计划、湿地保护计划等。目前自然资源与环境是美国政府的农业支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2002年的新农业法中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支出增加了。

5. 市场营销与调控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适应美国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营销需求,确保动植物健康及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美国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共同利益。它通过管理一系列旨在提高市场营销和农产品分级水平的计划,促进竞争、有效的市场环境的形成,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带来共同利益。

6. 科研、教育与经济,该项投资主要负责有关的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与高等教育、经济分析和统计相关的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研究和传播。主要的负责机构有农业研究局、州合作研究、教育与推广局、经济研究局和国家农业统计局。其中农业研究局提供农业信息,进行科技开发,为解决国际范围和国内高度关注的农业技术问题提供帮助。经济研究局是美国农业部内最主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任务是通过研究,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的经济实证依据。州合作研究、教育与推广局的主要职责是在广泛运用的国家农业研究、推广及高等教育体系内建立联邦与州间的联系,负责多学科性的研究和推广计划等。

7. 农场与海外农业,这项支出分为两个方面,即农场方面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方面。农场方面主要指政府对一些农场的资金贷款援助。海外市场的开拓主要是美国政府为了解决国内的剩余农产品而致力于开拓国外市场的投资。其中美国的海外市场的开拓是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为了提高本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稳定国内的农业生产和农场主的收入,每年对此项投资规模巨大,具体项目在介绍美国的投资结构设计时再介绍。

8. 其他项目,主要包括美国农业部每年的各种活动支出。

二、美国财政支农的规模和结构

2000 年美国gdp达到99 634. 67 亿美元,其中农业gdp为1 594. 15亿美元,第一产业约占1. 6%.美国2000年对农业的总体投资(仅包括美国政府方面的,不包括私人和企业的投资)达到了900. 51亿美元,占农业gdp的56. 49%.由于美国的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不到2% ,如果平均到每个农业人口上,数量是非常高的。用oecd组织的单位专业农户pse等值来衡量,美国2000年的单位专业农户pse等值达到了20 000美元,在世界上仅次于日本(日本2000年的单位专业农户pse等值是30 000美元) .因此,美国对农业的支持是非常大的,而且这种支持和投资力度一般都比较稳定,投资数量、投资方向都由各时期的农业法规定,政府农业部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执行政策,因此,美国对农业的投资一般不会出现大的波动,而且由于很多项目都是连续几年(一般美国一部农业法的管辖期间为5 - 6年)实施,对各项目的投资既持续又稳定。

以上是美国2000年对农业的总体投入情况,在分析美国农业投入结构时,可以发现美国的农业投入结构具有独特之处。

三、美国财政支农的特点

(一)美国对农业投入力度很大

美国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从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农业的投资不断扩大,体系日渐完善,已经对农业、农民和农村建立了严密的收入安全网,以确保美国农民的收入不低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二)联邦政府是美国对农业投资的主体

美国政府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级。虽然美国州和地方有独立的财政预算权,但在农业投资上,联邦政府占主导地位。美国几乎所有的补贴,以及大量的跨地域、跨流域的农业基本建设工程和环保项目都由联邦政府承担。美国成立了农业政策性公司,专门执行国家的各项农业政策,其费用和支出均由联邦政府承担。如农产品信贷公司、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等政策性公司承担联邦政府的各项支农任务。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为美国农业部农场服务署的农产品计划、农场服务署与自然资源保护局的保护计划, 以及海外农业局的出口计划提供资金。

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农产品信贷公司进行的农业投资占总投资的39. 03%.其他的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投资的农作物保险支出2000年占农业总投资的1. 96% ,仅这两项美国联邦政府的支出就占总投资的40. 99%.因此,美国的农业投资联邦政府是主体,一般联邦政府的投资都超过了50%以上。中央政府投资占主体的现象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农业投资的稳定性。

(三)市场流通环节是美国投资的重要环节

由于美国农业高度发达,农业生产率极高,产品常年大量过剩,而不得不实行休耕政策,控制农产品的供给量。因此,美国政府对农业生产环节投资不多。相反,一方面为了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为了给社会公众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美国对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投入较多。从2000年美国农业投资的情况看,对流通环节投资达到263. 04亿美元。而对生产环节的投资仅为101. 93亿美元。这种投资结构是由美国农业发展的阶段和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决定的。从流通环节的各项投入看,其中对农产品计划的投入最大, 2000年的投入达到195. 48亿美元,占市场流通环节投入的74. 32%.其次是海外市场开拓, 2000年投入51. 9亿美元,占19. 73%.其他的食品检疫、包装、营销总投资为15. 78 亿美元,占6%.从这个投资结构可以发现,美国投资的重点在于帮助农场主生产后顺利的出售,同时又得到合理的收入,如价格支持与营销贷款、差额补贴贷款、购买与销售支出等。食品检验、检疫、营销方面的支出则主要是为保证消费者得到安全、健康、方便的食品,提高消费者的福利,同时也提高美国农产品的质量。而海外市场开拓支出则主要是为了扩大美国农产品的出口,增加国际市场占有率,缓解国内农产品大量过剩的压力,为国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机会。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用于支持农产品出口的资金约为64. 74亿美元,占总投资的7. 19% ,其中45亿美元用于农产品信贷公司的出口信贷担保计划, 4. 94亿美元用于出口促进计划, 900万美元用于市场准入计划。同时,美国农业部根据第480号公法对外国食品捐赠计划还提供9. 87亿美元。到2002年的新农业法中对促进农业出口的投资又有所增加。其中为促进美国农产品出口的项目包括市场准入计划、国外市场开发合作计划、出口贷款担保项目、促进对新生市场的农产品出口、对特定作物的技术援助、生物技术和农业贸易项目等。由于美国对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视,美国农产品的出口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美国农产品的25%用于出口, 2001 财政年度,美国的农产品出口额高达567. 1亿美元,是1970年73亿美元的7倍多。从世界市场的份额上看,美国农产品占有很高的比例:小麦出口占世界市场的45% ,大豆出口占34%,玉米占21%以上。

相对本国投资项目而言,美国对生产环节的投资不大,但和其他国家的情况比较,美国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还是很大。2000 年美国对生产环节的投入为101. 93亿美元,投资数量最大的是农村公用设施建设,为38. 19亿美元,占37. 47%.这些公用设施建设投入主要是对农村的一些社区的设施建设、农村的电气、电信等的投资、对农村水和垃圾的处理等等,目的在于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农场贷款与拨款项目投资30. 13美元,占生产总投资的29. 56%.这些贷款与拨款由农场服务署实施,目的是资助那些处于创业阶段的小农户,使他们能够有机会获得自己的农场或者保持现有的农场。作物保险计划是为生产者提供10 - 15年期的地租补偿,以使高度侵蚀的农田和其他环境敏感性土地退出生产,保护环境。2000年为此项目投入15. 96亿美元。作物保险计划是为了帮助农业生产者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损害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农场主减少灾害的损失,及时恢复生产。作物保险计划投入17. 65亿美元,极大的帮助了农场主抵御自然灾害。

(四)美国农业投资的主要形式

美国对农业的投资大部分都是以各种项目、计划的形式进行的,如各种农产品计划、食品券计划、儿童营养计划、农作物保险计划、土壤保护储备计划、农地保护计划等。这些计划或项目的好处在于,对每一项支出都有明确的目标,投资一般都比较连续和稳定,并且项目极具可操作性。在项目或计划的实行过程中容易实施过程监控,政策效应比较明显。而且这些项目或计划一般都在美国各时期的农业法中进行了详尽的规定,操作或执行中只能以法律的框架为依据,不能随意的进行项目或计划的修改,减少了项目执行中的随意性。

以上是美国财政支农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四、美国财政支农对我国的启示

(一)必须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我国从2004年左右开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并且把农业作为党的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出台了很多的支农政策,如取消实行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出台了粮农直接补贴政策、农机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等,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是与美国相比,我国对农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仅仅是把长期实行的扶工抑农的政策调整为工农并重而已,按照oecd的pse值来看,我国对农业生产者的pse值刚刚从负值接近于0.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质性会越来越突出,因此,今后,必须借鉴美国经验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二)对农业的投入必须法制化

美国农业的投入之所以能够稳定而可靠,主要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的农业投入是以法制化作为保证的,它不受时间和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美国农业投入稳定又持续,这也是美国农业能够长久保持世界第一的原因之一。而我国对农业的投资还没有建立法制化的管理方法,随意性较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当农业出现危机了,国家和政府才开始重视农业,加大投入力度;当危机缓和了,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也就相应降低了,从而导致我国农业的发展波动较大,损害了农民和国家整体的利益。美国的农业投入法制化应该对我国下一步的财政支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投资力度

从美国的投资结构看,市场流通、开发海外市场是美国财政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农业已经结束了短缺时代,进入了受市场约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扩大农产品的需求,规范农产品市场是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面。而我国目前对农业流通环节的投资主要是粮食储备补贴,而对于产品产后的运输、检疫、包装、帮助生产者寻找销售市场等等投入很少。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投入是我国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主要着眼点之一。

(四) 适当上移农业投资主体

农业投资由于具有强外部性、高风险性,一般地方政府都不愿意对其大量投资,不仅如此,地方政府还经常挪用中央政府的农业专项投入。据统计,我国对农业的投资大约有30%左右不能落实,而问题就出在地方政府身上。所以,美国等其他国家都是以中央政府作为农业投资的主体。为了提高我国农业投资的效益,我国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适当上移支农主体。

篇5

    [关键词] 市场导向 空间定位 阳信

    一、引言

    旅游市场定位是旅游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和目标消费者心目中占据独特的深受欢迎的地位而作出的各种决策和进行的各种活动。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加剧了旅游市场竞争,这就要求旅游经营者必须认真分析旅游市场现状,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

    2000年以来,有关旅游市场空间定位的文献开始增多,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尺度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概观该类研究,多以地域临近原则为基础,以辐射半径作为市场划分的主要依据,强调距离的重要影响作用。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收入水平的提高,距离对观光类游客的限制越来越小,市场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上述的宏观背景下,本文试图探讨基于市场导向原则的旅游产业空间定位。

    二、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平原开发的中心地带,地处山东半岛和京津两大经济地区的连接地带,总面积793平方公里,人口43万。生态农业发达,鸭梨和香椿种植规模大,是中外文明的鸭梨之乡和中国香椿生产基地。

    1.游客区域构成

    根据旅游点游客调查及主要饭店访查,阳信客源市场以省内为主,占60%~70%;其次是京津唐城市群及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市,多以批发阳信鸭梨、洽购牛羊皮生意为主要目的;海外游客主要来自韩国、日本等,多与阳信县三资企业相联系,但比例小。

    2.客源市场现状

    (1)近距离客源市场。主要包括滨州市辖县,以观光为主要目的,占省内游客量的50%,但停留时间短,多一日或半日游,且在阳信基本无消费,因此对阳信旅游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很小。

    (2)中等距离客源市场。主要包括山东半岛城市群及京津塘地区,观光类游客较多,且主要集中在梨花会期间,停留时间较长,一般为1天~2天,对于旅游消费较小的阳信来说,所起的作用较大。

    (3)远距离客源市场。主要包括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该类游客数量少,但消费水平高,是阳信海外旅游市场开拓的重要依托,对阳信旅游形象宣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客源市场空间定位

    空间定位。由以上分析看出,阳信县周边近距离客源市场规模大,但经济效益不高;中、远距离客源市场规模小,但经济效益高。因此,阳信应突破地域界限,以市场为指导进行空间定位。国内市场应以京津唐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主攻市场;当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长三角地区作为主攻市场,通过启动长三角老年度假和鸭梨修学旅游市场,辐射带动全国中高端客源市场。其国内及海外市场空间定位如下:

    1.国内客源市场

    包括两个层次。(1)一级客源市场包括京津唐及山东半岛城市群。该区域经济发展层次高,城市旅游发达。阳信县区位优越,为山东省通往京津唐最近的地区之一,以生态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特色突出,与该区域旅游景观形成鲜明的差异。随着京青奥运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阳信可以成为京津塘及半岛城市群中等以上收入者的重要目的地。(2)二级客源市场包括长三角老年旅游市场。目前,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已相继进入老年型社会,老年旅游市场潜力无限。老年人有一定的积蓄,没有经济负担,且闲暇时间充裕,由于年龄原因,向往到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的旅游目的地度假。阳信县工业化程度低,空气质量好,凭借优美的自然风景、日渐完善的交通服务设施,通过宣传营销,可以成为长三角老年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2.海外客源市场

    海外客源市场包括两个层面。(1)一级客源市场。包括韩国、日本。原因是地域上临近,且山东与韩国、日本等近邻国家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彼此间经济联系密切。(2)二级客源市场。包括北亚和东北亚。对蒙古和俄罗斯东部地区游客来讲,以特色农产品、地毯、古典家具等为代表的购物和度假旅游,显具经济意义。

    四、几点结论

    阳信县正处于旅游业发展起步阶段,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为主,根据观光旅游的特征,阳信县客源市场空间定位为:以国内游为主,海外市场为重要依托。近期以京津唐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主攻市场,中远期以长三角地区作为主攻市场。阳信县应开发观光娱乐类旅游产品,并加强旅游宣传与促销,提高其旅游地位,以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德宽 王 平:现代旅游市场营销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87,97~981

    [2]董丽萍:南海市旅游市场定位研究.热带地理,2000.4

篇6

1、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的出口也占有相当的比重,1995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其结果显示,在全部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中,中型企业的出货值达到了435.94亿,小型企业的出货值达到了229.66亿。两者加起来665.6亿元,约1/3以上的出口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对于乡镇企业来说,中小企业起的作用更大,所有乡及乡以上的独立核算工业三资企业的出口收入为3862.4亿元,这中间80%以上的出口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

我国中小企业在迈向国际化经营的路途上还只是刚刚起步,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大约有1/3的行业和一半以上的企业对国际标准体系和营销惯例等不甚明了。很多企业管理者很少着力了解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不重视市场供求变化,忽视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另外,经营总量偏少、规模较小、形式单一,产品质量、档次不高,规格、品种较少,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尤其是占总数9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尚未涉及国际化经营。所有这些表明,我国中小企业还不能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还不能适应我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1.1 缺乏强烈的跨国经营欲望和动力

加入WTO给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系列加工配套的商机。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众多中小企业习惯在政府行政部门的干预下进行经营,缺乏竞争意识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热情和信心,企业无法能动地规划出参与国际竞争的策略。另外,计划经济时期国内卖方市场为企业经营惰性提供了舒适的条件,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必将遇到许多风险,因而企业缺乏强烈的跨国经营欲望和动力。

1.2 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组织、人事、劳动、财务会计、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缺乏严格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模式落后。面对陌生的国外市场和经济环境,企业缺乏市场研究,经营方式粗放。

1.3 技术创新能力弱

阻碍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对于我国中小企业长远发展而言,技术创新问题就更为重要。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大多数还属于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足10%。我国中小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约占全国研究经费的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

1.4 企业人员国际化经营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和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这使企业难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吸纳科技、管理等优秀人才,而封闭型的经营方式,也使多数中小企业难以造就外向型的经营人才。特别是在国际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国际标准规范和市场渠道等一些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条件方面,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尚不具备。

1.5 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帮助不力

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准人门槛高。某些投资经营领域仍然限制私营中小企业的进入。二是出口融资难。除少数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抵押贷款外,大多数企业只能通过各种非正当手段获得高息贷款,从而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三是实行的外贸经营许可制度。国家规定获得进出口权的企业,其注册资本要达到850万元,且必须连续两年出口供货额在100万美元以上。大部分中小企业达不到上述条件。申请外贸经营权的程序过于繁琐,需逐层逐级逐个部门报批,企业申请费时费力。四是缺少专项政策扶持。政府尚未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专项政策,没能在出口保险、信息咨询、海外市场调研及促销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

2、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措施

2.1 观念创新

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重要的是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对我国中小企业来说,首先是观念创新: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要有从全球化经营的角度来优化配置资源的意识,开拓资本运作渠道,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想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必须以国际市场营销观念取代传统的生产观念及目前普遍存在的推销观念。我国中小企业的轻纺、家电,电子、食品等行业都有可能发展跨国经营,而且一些企业已具有相当的技术水平、资金实力、人才优势和经营能力。目前我国这些行业已形成买方市场,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生产能力过剩,竞争激烈、利润微薄,而国际上反倾销、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极为不利。因此,我国有条件开展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应走出国门,把发展跨国经营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

2.2 规范企业管理以满足国际化经营的新要求

首先,产品质量要满足国际标准化要求。企业的产品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就必须以国际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必须达到国际质量的要求,这对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质量管理就有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达到世界标准,才有资格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其次,企业在管理和组织结构要满足国际化经营的新要求。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中小企业必须树立国际化经营的理念,彻底改变落后的企业制度、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低层次的服务水平,建立既能适应本土文化和市场环境,又能和国际接轨,实现持续、高速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规范化的服务水准。

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中小企业首先应对目标市场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特征及消费潮流,然后在此基础上,精心制定本企业的国际营销战略,进行国际市场营销,逐步建立全球性的销售网络。

2.3 加强科技创新力度

面对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如果中小企业不进行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不使产品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就很难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既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要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尤其要加大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同时不断改善售后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企业应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及时针对自身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态势,实行技工、技贸相结合,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4 加快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

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私营企业必须以人为本,进行组织制度、管理体制以及用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注重培养和选拔熟谙技术、外语、经济商务、涉外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高新科技、法律、财务会计等知识的专业人才,组建一支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队伍。在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人才短缺问题上,必须将解决企业眼前的实际需要与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企改制,大批人才被闲置的有利时机,广招专业人才,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培训,有计划地从高校招聘一批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国际经贸法律以及外语等专业的优秀毕业生。

2.5 利用电子商务发展国际化经营

信息时代里,谁拥有了知识、信息和人才的优势,谁就能拥有市场。在这方面,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差距并不像资金和技术之间的差距那么大。中小企业应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获取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准确的有助于自己“走出去”发展国际化经营的各种信息和机会,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有极大的适用性,不但可以为企业节省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费用,而且可提供比以往更多的机会,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2.6 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对外开放一定要先对内开放,政府在逐步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时,应给予中小企业平等的待遇,为其走向国际市场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如给予中小企业外贸经营权,建立区域性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方便中小企业办理单证、报关等手续并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中小企业解决专业知识和人才缺乏的困难。国家外经贸部和各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利用各种商情渠道为中小企业收集国外投资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信息,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咨询服务,使中小企业能方便、准确地获得拟投资国家的投资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克服企业境外投资的盲目性。

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从长远战略出发,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看好、未来可能成长为外向型骨干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特别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倾斜,以培育外向型经济的增长点

篇7

国际市场营销是国内市场营销的一种延伸和集合。市场的国际化将营销的诸多方面整合起来。国际市场营销中面对的是各国的不同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需不同的营销技巧。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演变进化的过程。占有统治地位的战略方式、国际标准以及主要的决策在国际经营整个过程中不断变化。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海外市场的当地具体情况及时转换营销战略和技巧;如何获得有关当地市场的知识和经验;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跨国经营中所产生的潜在协同效应。这些在建立全球营销体系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

二、全球营销中跨国公司的障碍

一旦超出国界,商品营销和拓展总会遇到很多障碍,有时还会相当明显。不同国家有不同、经济、文化、语言、法规等环境。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不同类型产品与服务的通用性也各不相同。袖珍器、信用卡设备和油几乎不需按国别进行产品调整,但香皂、音响设备和糖果却需要较多的调整。在商品全球化过程中,有两大障碍使得商品的全球化进程困难重重,其中尤以食品和饮料最具代表性。

1、产品的可认知性

人们想了解他购买的食品有哪些原料又是如何加工而成的,他们对产品外观、口味尤其对食品构造的可认知性提出要求。而人们在购买耐用消费品、个人护理用品和家庭用品时则不会有类似要求。可认知性的限制导致一种食品或饮料在人们不熟悉产品配料的国家无法畅销。这就意味着食品施用的工艺工序大大受到限制。对产品可认知性的要求还意味着,产品不太传统化的国家较之产品较传统化的国家更易于接受新产品。例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人咖啡饮用量多,并且喜欢现煮,于是速溶咖啡不太受欢迎;而在英国、爱尔兰等这些不太爱喝咖啡的国家,速溶咖啡就较受欢迎。

2、产品的特征

一种产品的使用习惯越久远,就越难进行国际化营销。相反,产品的使用习惯越,就越有可能打人多个国家的市场。顺应人们新近出现的消费模式的产品,如:酸奶、汉堡包、热狗、软饮料和淡啤等,更具全球化的潜力。除了食品以外,手工铁铲、服装等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尽管手工铁铲式样在瑞典、英国及荷兰不尽相同,但这些国家的花园工人现在都在用同样的机动铲;虽然男式服装一直都在不停地朝前发展,但正式男装从来都是按照人们形成已久的习惯来制作的。不需专门的裁缝也能从服饰打扮来区分德国人、法国人和英国人。然而,近年来随着休闲服饰的出现,人们开始穿着同样的牛仔服、T恤衫和运动鞋。这种国际化产品常常是因为某些新消费群体的需要而产生,随着厂家不断推出成本低廉、购买方便,款式变化的产品,新的消费群体在壮大,反之也加速了适应这些消费模式的新产品的国际化进程。

三、跨国公司全球营销策略

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战略过程中,通常较多地运用三种营销策略:

1、分步国际化的营销策略

这是一种逐步到位的国际化营销策略,常常得到营销人员青睐。营销人员刚刚来到陌生的国外市场,他们只知道自己能生产什么产品,但对这些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前景没有把握,甚至可能一无所知。随后,营销人员自己动手或请专家进行调查,从而比较确切地了解公司现有产品是否可以满足当地的需要。最后,营销人员将国外市场信息反馈给产品开发人员,以开发出能在国外市场赢得一席之地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国际化营销战略逐步得以实现。

2、一步到位的国际营销策略

这是最受欢迎也是最有前景的营销策略。国际营销策略基于一步到位的营销思想,营销人员自始至终以一种整台的全球观点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它又对营销人员的责任心提出很高的要求。在这种策略下,营销人员努力发掘国外市场上与本公司生产能力相吻合的最新需求,对顾客的类型和行为模式也非常敏感。此外,营销人员还尽职尽责地做好市场细分。

3、“碰运气”的营销战略

就跨国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而言,“碰运气”的战略使用得最频繁。与“碰运气”战略相比,分步国际化营销和一步到位的国际营销战略的风险都要小得多。但采用这两种策略经常会坐失良机而无法将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当跨国公司为全球市场开发产品时,起初往往都不是针对全球市场而是针对本国市场开发的,并且很多年里也一直只在国内销售。市场开拓者绝不盲目地将这些国内畅销产品推向国外市场。在此之前,他们做大量的调研与测试,并将产品加以调整。如贝利(Bailey)公司生产的爱尔兰风味奶油、可口可乐以及麦当劳等绝大多数国际化品牌莫不如此。正是通过“碰运气”的战略促进了这些公司的品牌名称和产品的国际化。上似乎未见其妙的“碰运气”战略,实际上已被证明是最成功的国际营销策略;而理论上倍受赞誉的一步到位的国际营销战略实际上是最难实施的。

以英国20年来的食品消费情况为例。其在食品贸易上一直存在巨额赤字。估计在过去20年里,新型食品的消费额为45亿美元,这些新型食品的85%或是来自进口或是根据国外已有的产品生产。其中,一些是通过分步国际化战略和一步到位国际化战略打入英国市场。但大部分则是依靠“碰运气”的战略。诚然,在他们进入英国市场之前就已进行了大量调研和测试。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产品确立了在国内市场的相对地位,并且以“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进人英国市场。

篇8

关键词:青岛啤酒战略规划营稍战略

一、青岛啤酒所处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

目前,我国整体局势是:政治稳定,人民团结,社会关系和谐,繁荣发展,改革在继续深化,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中国加人WTO以后,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贸易双边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合作领域继续拓宽。国家政治的稳定为啤酒的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经济环境

中外合资流行,国内中低档啤酒出口将扩大,国外高档洋啤的进口亦会有所增加。自我国加人WTO以来,已经开始与WTO全面、全方位进行接轨,世界贸易合作的加强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三)文化环境

青岛啤酒厂最早就是由英、德商人创办,从产生到发展一直都夹杂着国外的文化环境因素,在适应和吸收东道国文化的过程中使母国文化逐渐融于外国文化,两者是双向的文化沟通,是不同文化的兼容并蓄。如本来对中国人使用筷子的技巧、习惯怀有浓厚兴趣的美国人,当然同时也爱上了青岛啤酒。正是洋为中用、中为洋用的跨文化战略使青岛啤酒大获全胜。

(四)行业分析和竞争者分析

1.行业分析:啤酒企业集中度逐步加强,竞争趋于白热化。外资携资本优势正在进人中国,未来外部环境处于比较稳定阶段。啤酒销量及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据统计,2007年世界啤酒人均年量为36升,而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年量在100升以上。

2.竞争者分析:在国内,除青岛啤酒外,还有燕京啤酒、重庆啤酒、红河光明、兰州黄河、发展等几家以啤酒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青岛啤酒在国内一直都是处于领先地位,所以青岛啤酒还是可以保持其竞争力。在国外,虽然西欧与美洲每个国家的啤酒品牌程度更加激烈、形式更加多样复杂,但青岛啤酒凭着自身的很多特性与优势,可以有很多忠诚的消费者。

(五)消费者分析

由于历史和文化渊源,东南亚历来和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1947年,青岛啤酒即开始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被誉为中国的“国货精品”。在东南亚形成了青岛啤酒传统的海外市场,拥有了稳定的消费群。

青岛啤酒源自于德国人之手,因而与欧洲有着不解之缘。在拥有相当悠久的啤酒文化和酿造历史的德国,啤酒酿造工艺和啤酒质量都是相当高的。在这样的市场上,青岛啤酒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他们愿意高出其他世界品牌啤酒两倍的价钱购买青岛啤酒。

美国是世界上啤酒生产和消费最多的国家。从1987年一2005年,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的中国啤酒品牌中销量占95%以上,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占亚洲12个出口国家出口量的25%,成为亚洲在美国最畅销的啤酒和美国售价最高的啤酒之一。

二、青啤国际营销战略规划

(一)市场细分

1.按地理细分:国家、地区、城市、农村等都是青岛啤酒应考虑的因素,如在拥有相当悠久的啤酒文化和酿造历史的德国,啤酒酿造工艺和啤酒质量都是相当高的。在这样的市场上,青岛啤酒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他们愿意高出其他世界品牌啤酒两倍的价钱购买青岛啤酒。

2.按人口细分:年龄、性别、教育、社会阶层等都是青岛啤酒应考虑的细分范围,在这些都不同的基础上,青岛啤酒实施的营销计划侧重点也会不同。

3.按心理细分: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现代社会是个性化的社会,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对啤酒只是当做每天生活的必须品,有些则会更懂的去品味与享受。

(二)市场定位

针对上述对市场的分析,青岛啤酒公司集中精力打造“青岛”主品牌,将其细分出醇厚、欢动、纯生三个不同的品类,分别赋予其不同的产品特性,定位于不同的消费群体。其中,醇厚啤酒是青岛啤酒着力打造的百年经典品牌。欢动啤酒则是其主品牌铁三角中瞄准年轻人高端市场的运动健康型啤酒。其年轻、时尚、动感的品牌形象为以往的经典形象注人了新的活力,进一步开拓了青岛啤酒的高端市场。

(三)青岛啤酒营销规划

1.扩大市场竞争力。在目前全球性通货膨胀的背景下,2008年企业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物价的波动,而青岛啤酒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在整合与扩张并举的发展战略下,会进一步进行行业内的收购,扩大产能和市场竞争力。

2.在海外市场的布局。青岛啤酒在海外市场的全球布局是,“先市场、后建厂”,先集中力量,加大传统的美洲、欧洲、东南亚三大市场的营销力度:首先,在中国台湾地区建厂,以台湾地区为重点基地深度开发东南亚市场;其次,将辐射南非市场,逐步在美洲和欧洲设厂;最后,搭建美洲、欧洲、东南亚“金三角”的国际市场框架,完成青岛啤酒国际化世界版图的雏形。

3.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青啤在依靠自身力量做强做大国内外市场的同时又与国际资本合作,其品牌形象、营销网络都是国际资本巨头看好的合作对象。青啤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先进资本经营方式,大刀阔斧地进行资本经营,突破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品牌与资本的联手。随着啤酒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活跃性的进一步加强,青岛啤酒将会与更多的国家成为合作伙伴。

4.继续走国际化的路线。青岛啤酒一直以来都着眼国际化经营,国际市场高额的利润空间使青啤在进人国际市场后,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所以在将来的发展中还将继续扩展它的国际化路线。

三、青啤国际营销的具体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青岛啤酒偏向于中高档产品定位,低端产品少,其原来的产品生产线属于中高档产品,经过几年扩张式的发展,产品生产线逐步走向完善,种类也逐步齐全起来,产品逐步包括中低档等大众化产品。

在口味上,倾向于啤酒的清淡型口味,符合亚洲人的啤酒消费习惯,而且相对来讲不易醉人,可促使人们消费·更多的啤酒。西方国家城市市场居民观念趋于品牌化,口味侧重淡爽,而农村市场口味偏重习惯将进一步保持。

从风味上,青岛啤酒分有金质青岛啤酒、棕色青岛啤酒、黑色青岛啤酒、淡味青岛啤酒等,具体产品包括淡爽型系列酒、优质酒系列、金质酒系列、极品青岛啤酒、青啤王、青岛2000等品种。

(二)价格策略

1.奉行优质优价的定价策略,其产品远远高出一般竞争对手。

2.采用了产品线定价法,青岛啤酒发展的是整个产品线而不是单个产品。因此其定价可通过产品定价的方法来谋取最大的利润,而且定价较高,以配合其优雅的、中高档的品牌形象。

3.青岛啤酒在西方国家也奉行优质优价策略,平均卖2.95美元/瓶,远比当地的啤酒高。

(三)渠道策略

1.网络比较完善,布局比较全面。其渠道模式为:事业部一啤酒厂家一零售终端。这种方式有力地保障了青岛啤酒对销售网络的控制。

2.中间商直接对零售终端供货。实行“直供模式”、“门对门服务”、“地毯式轰炸”。“门对门服务”即从厂门到店门送货上门,“地毯式轰炸”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卖啤酒的销售点。模式不变,方式灵活选择,在适合直供的区域进行直供销售,在适合销售商销售的区域交给分销商分销,市场布局因地制宜,合理划分。

3.青岛啤酒在海外市场进行机制销售渠道。其销售渠道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美国市场采用的海外商机制。第二种是海外分公司模式,其模式又分为两种:一是澳洲市场和欧洲市场采用的由海外分公司进行市场管理,由当地商负责市场销售的经销方式;二是在中国香港市场、加拿大市场和东南亚市场所采用的由青岛啤酒直接控制市场销售模式。第三种模式是采用分公司统一管理市场,由当地商负责市场销售的经销方式,这种模式在欧洲较为典型。

(四)促销策略

1.赠品促销。赠送礼品,可采用消费不同数量奖励不同价值礼品的方式,青岛啤酒实行销售5瓶奖励发光戒指一个,销售10瓶奖发光棒一支,销售20瓶奖球面电子表一个,当场消费,当场奖励。

2.人员促销。由企业派促销员进行现场促销,如向消费者推介、夜场超市导购等。要加强促销员的培训,提高促销员礼仪素养、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促销技能。

3.幸运奖促销。青岛啤酒采取开盖有奖等形式产生幸运奖,奖励现金或去国外免费一星期旅游,吸引大量的消费者,效果很好。

篇9

关键词:青岛啤酒 战略规划 营稍战略

一、青岛啤酒所处环境分析

(一)总体经济形势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功,外商对我国的投资不断加大,我国经济增长强劲。中外合资流行,国内中低档啤酒出口将扩大,国外高档洋啤的进口亦会有所增加。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不断增加,经济运行稳定性强。

(二)文化环境

青岛啤酒厂最早就是由英、德商人创办,从产生到发展一直都夹杂着国外的文化环境因素,在适应和吸收东道国文化的过程中使母国文化逐渐融于外国文化,两者是双向的文化沟通,是不同文化的兼容并蓄。如本来对中国人使用筷子的技巧、习惯怀有浓厚兴趣的美国人,当然同时也爱上了青岛啤酒。正是洋为中用、中为洋用的跨文化战略使青岛啤酒大获全胜。

(三)行业分析和竞争者分析

1.行业分析:啤酒企业集中度逐步加强,竞争趋于白热化。外资携资本优势正在进人中国,未来外部环境处于比较稳定阶段。啤酒销量及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据统计,2007年世界啤酒人均年量为36升,而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年量在100升以上。

2.竞争者分析:在国内,除青岛啤酒外,还有燕京啤酒、重庆啤酒、红河光明、兰州黄河、发展等几家以啤酒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青岛啤酒在国内一直都是处于领先地位,所以青岛啤酒还是可以保持其竞争力。在国外,虽然西欧与美洲每个国家的啤酒品牌程度更加激烈、形式更加多样复杂,但青岛啤酒凭着自身的很多特性与优势,可以有很多忠诚的消费者。

(四)青岛啤酒的市场特点

1.人口密度大,消费集中。

2消费水平差异性强,消费需求多样化,市场机会多。

3.啤酒消费季节性强。

(五)消费者分析

由于历史和文化渊源,东南亚历来和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1947年,青岛啤酒即开始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被誉为中国的“国货精品”。在东南亚形成了青岛啤酒传统的海外市场,拥有了稳定的消费群。

青岛啤酒源自于德国人之手,因而与欧洲有着不解之缘。在拥有相当悠久的啤酒文化和酿造历史的德国,啤酒酿造工艺和啤酒质量都是相当高的。在这样的市场上,青岛啤酒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他们愿意高出其他世界品牌啤酒两倍的价钱购买青岛啤酒。

二、青啤国际营销战略规划

(一)市场细分

1.按人口细分:年龄、性别、教育、社会阶层等都是青岛啤酒应考虑的细分范围,在这些都不同的基础上,青岛啤酒实施的营销计划侧重点也会不同。

2.按地理细分:国家、地区、城市、农村等都是青岛啤酒应考虑的因素,如在拥有相当悠久的啤酒文化和酿造历史的德国,啤酒酿造工艺和啤酒质量都是相当高的。在这样的市场上,青岛啤酒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他们愿意高出其他世界品牌啤酒两倍的价钱购买青岛啤酒。

3.按心理细分: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现代社会是个性化的社会,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对啤酒只是当做每天生活的必须品,有些则会更懂的去品味与享受。

(二)市场定位

针对上述对市场的分析,青岛啤酒公司集中精力打造“青岛”主品牌,将其细分出醇厚、欢动、纯生三个不同的品类,分别赋予其不同的产品特性,定位于不同的消费群体。其中,醇厚啤酒是青岛啤酒着力打造的百年经典品牌。欢动啤酒则是其主品牌铁三角中瞄准年轻人高端市场的运动健康型啤酒。其年轻、时尚、动感的品牌形象为以往的经典形象注人了新的活力,进一步开拓了青岛啤酒的高端市场。

(三)青岛啤酒营销规划

1.扩大市场竞争力。在目前全球性通货膨胀的背景下,2008年企业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物价的波动,而青岛啤酒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在整合与扩张并举的发展战略下,会进一步进行行业内的收购,扩大产能和市场竞争力。

2.在海外市场的布局。青岛啤酒在海外市场的全球布局是,“先市场、后建厂”,先集中力量,加大传统的美洲、欧洲、东南亚三大市场的营销力度:首先,在中国台湾地区建厂,以台湾地区为重点基地深度开发东南亚市场;其次,将辐射南非市场,逐步在美洲和欧洲设厂;最后,搭建美洲、欧洲、东南亚“金三角”的国际市场框架,完成青岛啤酒国际化世界版图的雏形。

3.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青啤在依靠自身力量做强做大国内外市场的同时又与国际资本合作,其品牌形象、营销网络都是国际资本巨头看好的合作对象。青啤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先进资本经营方式,大刀阔斧地进行资本经营,突破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品牌与资本的联手。随着啤酒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活跃性的进一步加强,青岛啤酒将会与更多的国家成为合作伙伴。

4.继续走国际化的路线。青岛啤酒一直以来都着眼国际化经营,国际市场高额的利润空间使青啤在进人国际市场后,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所以在将来的发展中还将继续扩展它的国际化路线。

三、青啤国际营销的具体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青岛啤酒偏向于中高档产品定位,低端产品少,其原来的产品生产线属于中高档产品,经过几年扩张式的发展,产品生产线逐步走向完善,种类也逐步齐全起来,产品逐步包括中低档等大众化产品。

在口味上,倾向于啤酒的清淡型口味,符合亚洲人的啤酒消费习惯,而且相对来讲不易醉人,可促使人们消费·更多的啤酒。西方国家城市市场居民观念趋于品牌化,口味侧重淡爽,而农村市场口味偏重习惯将进一步保持。

从风味上,青岛啤酒分有金质青岛啤酒、棕色青岛啤酒、黑色青岛啤酒、淡味青岛啤酒等,具体产品包括淡爽型系列酒、优质酒系列、金质酒系列、极品青岛啤酒、青啤王、青岛2000等品种。

(二)价格策略

1奉行优质优价的定价策略,其产品远远高出一般竞争对手。

2.采用了产品线定价法,青岛啤酒发展的是整个产品线而不是单个产品。因此其定价可通过产品定价的方法来谋取最大的利润,而且定价较高,以配合其优雅的、中高档的品牌形象。

3.青岛啤酒在西方国家也奉行优质优价策略,平均卖2.95美元/瓶,远比当地的啤酒高。

(三)渠道策略

1.网络比较完善,布局比较全面。其渠道模式为:事业部一啤酒厂家一零售终端。这种方式有力地保障了青岛啤酒对销售网络的控制。

2.中间商直接对零售终端供货。实行“直供模式”、“门对门服务”、“地毯式轰炸”。“门对门服务”即从厂门到店门送货上门,“地毯式轰炸”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卖啤酒的销售点。模式不变,方式灵活选择,在适合直供的区域进行直供销售,在适合销售商销售的区域交给分销商分销,市场布局因地制宜,合理划分。

3.青岛啤酒在海外市场进行机制销售渠道。其销售渠道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美国市场采用的海外商机制。第二种是海外分公司模式,其模式又分为两种:一是澳洲市场和欧洲市场采用的由海外分公司进行市场管理,由当地商负责市场销售的经销方式;二是在中国香港市场、加拿大市场和东南亚市场所采用的由青岛啤酒直接控制市场销售模式。第三种模式是采用分公司统一管理市场,由当地商负责市场销售的经销方式,这种模式在欧洲较为典型。

(四)促销策略

1.赠品促销。赠送礼品,可采用消费不同数量奖励不同价值礼品的方式,青岛啤酒实行销售5瓶奖励发光戒指一个,销售10瓶奖发光棒一支,销售20瓶奖球面电子表一个,当场消费,当场奖励。

2.人员促销。由企业派促销员进行现场促销,如向消费者推介、夜场超市导购等。要加强促销员的培训,提高促销员礼仪素养、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促销技能。

3.幸运奖促销。青岛啤酒采取开盖有奖等形式产生幸运奖,奖励现金或去国外免费一星期旅游,吸引大量的消费者,效果很好。

4.公共关系促销。对有些贫困地区进行慈善活动,以此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提高青岛啤酒在大众心中的美誉度。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 跨国经营 必要性 问题 策略

跨国经营是目前高度现代化、高度国际化以及高度社会化经营的一个必然趋势,并且也是国际产业合作、国际产业分工、资本流动与国际技术交流的迫切需求,代表着当代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世界上许多大型规模的企业基本上都在进行跨国经营,相对而言,中小型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比例则远少于大型企业,跨国经营仿佛已经成为了大型企业的“专利”。实际上来讲,某些跨国经营投资领域虽然确实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最为缺乏,但是并不是全部的跨国经营项目与业务均需要大量资本。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跨国经营当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因此,对中小型企业的跨国经营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必要性分析

(一)跨国经营是长期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

我国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当中就包括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也是企业得以不断扩张及不断成长的重要路径。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借助于国际化能够利用海外市场信息的收集,正确的对市场消费需要以及市场发展方向加以把握;借助于国际化能够依托海外所构建起来的研发中心,得到前沿技术;借助于国际化能够创新管理模式和学习管理模式;借助于国际化能够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挖掘新的市场契机,充分发挥小企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等优势,进而更好的为本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提供服务,与此同时促进自身能力的扩张及增强。

(二)跨国经营是获得优势的必要手段

从理论层面上来看,传统的跨国企业普遍认为企业实施跨国经营与跨国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运用在本国所建立起来的优势来争取及获得海外市场以及企业的成长。然而,现代化的跨国企业则认为实施跨国经营是为了“优势获取”,也就是借助于跨国经营来获得东道国的资源、知识和劳动力等诸多优势,在国际经济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赢取胜利。而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讲,不仅面临着国内大型企业的压力,并且还面临着跨国企业的压力,同时在获取资金、经营领域等多个方面均存在许多困难。利用跨国经营来获取发展所需的资源与空间就逐渐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生存的有效途径,并且也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三)跨国经营是扩大出口和规避风险的需要

我国已经逐渐由全球经济的衰退当中基本得以复苏,并且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出口国。然而,在持续的贸易顺差与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同样也伴随着我国和贸易伙伴间的不断碰撞。近些年以来,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的出口主力军,其出口状况越来越恶劣,而规避这些贸易风险的可靠手段就是跨国经营;在进口国或者与进口国有协定或者有贸易条约的国家直接进行投资;在进口国创设研发机构,保持国内企业的生产优势;并购当地企业获取渠道与品牌等(刘仓,2009)。

(四)跨国经营是拓展海外市场的需求

我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逐渐进入了买方市场,许多产品持续处在供过于求的不良状态,经济市场竞争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激烈,而价格则成为了企业之间竞争的一个常态,从而使得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与市场空间大大减少。除此之外,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市场大体上已经与国际市场相互融合,不断扩张的消费能力和提升的消费需求层次也迫切要求我国中小企业不断进行变革,以便与全球化竞争相适应。大多数采用外向型经济模式而逐渐得以成长的中小企业,同样也具备着自创品牌扩展海外市场的能力及动力。因此,中小企业只有利用并购其他企业或者对外直接生产、直接投资、直接销售,并且主动且积极地促进海外市场的拓展,才可以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同时又能谋求海外市场的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所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日常经营当中,不但会遇到来自东道国基础设施水平、政治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重重阻碍,需要考虑东道国的经济市场竞争环境、政治公关、知识产权和法律环境等影响因素,并且还必须面对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及经营的组织和管理模式、获得资源的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许春野,2010)。

(一)缺乏人力资源与管理资源且内部经营机制不够完善

在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过程当中,中小企业在东道国创设的绝大多数机构管理模式基本上都类似于母国的管理模式。由于生活习惯不同以及经济、文化、语言发展程度不同等方面的原因,这些机构很难切实的与母国的惯性相互脱离,并且所设计出的本土化管理经营机制和组织模式又无法与当地市场的要求相适应。与此同时,在中小企业发展当中,严重缺乏具有国际化经验和国际化理念的跨国人才,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偏低,并且企业经营管理者也严重缺乏国际化战略意识以及国际视野,跨国管理与国际贸易方面的经验及知识相对较少,存在着较大的经营盲目性。

(二)母国与东道国发展战略及政治关系的复杂性

现阶段,随着我国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国外的一些国家开始对我国起敌意及疑虑之心,在制度制定与经济管理方面对我国企业明显存在随意性及针对性,把简单的并购活动和投资活动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层面上。比如近几年西方国家对原产国修订的规则,以及俄罗斯经常所进行的诸多清关活动等。除此之外,再加上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当中仅仅与华人打交道,保持特有的小圈子,难于与本地生活圈的文化特征相融合,进而使得许多国家的当地民众对我国中小企业产生敌意和反感,这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中小企业在东道国的扩张及发展带来了阻碍(陈俊荣、李博婵,2010)。

(三)知识转移能力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世界主要国家2001年技术成功指数评价资料与体系的公布可知,在所有参与评估的国家当中,我国的技术成就指标仅仅为0.299,并且在总体的72个参与国家中,我国的排名为第45位,处于中下等水平。虽然目前我国在软件行业和机电行业等产业领域中的创新优势得以不断提升,然而我国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及核心技术都非常薄弱,一方面是由于中小企业缺乏开发自有知识的能力与资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小企业在组织与制度结构设计上,不具备把职工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有效转化为企业共享知识的科学机制,但是中小企业形成跨国竞争优势和经营竞争能力的主要来源就是知识的内部转移。

(四)存在政策性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现行的对外投资审批制度与外贸体制当中都存在着许多制约中小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做法或者规定。在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当中,政府相关部门也缺乏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税收、信贷及财政方面的有力支持。特别是在目前欧美债务危机和后金融危机并发的特殊时期,中小企业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融资困难,中小企业所依赖的民间借款利息已经逐渐超出每年150%,大量聚集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中小企业也逐渐出现停业的浪潮,进而大大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海外扩张。除此之外,由于我国政府公共职能有待完善,再加上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不足,这便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负担过重。西方国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充分表明,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要想得以不断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政府部门在财政以及金融等诸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并且还需要社会中介组织从法律援助、管理咨询、教育培训、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曾昊,2012)。

我国中小型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西部和东部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合作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都聚集在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原材料的价格和人力资本的不断上升而造成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实施跨国经营的创新能力与跨国人才的严重缺乏。所以,应当适当考虑利用我国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二元化经济特征的显著特点,来促进东部向西部产业阶梯的不断转移,以便于充分的对各项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加以利用。而东南沿海地区则应当集中精力于建立全球营销网络、人员培训、产品设计、科研开发以及品牌塑造等工作,进而通过东西部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大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跨国经营模式的有利转变。

(二)完善制度环境与法律环境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完善与制定有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对中小企业的国家扶持范围、组织机构、企业制度、现代化进程、公平竞争环境、中小企业的协作、中小企业利益的保护等进行统一规范,尤其是创设系统化的海外投资法规及法律,适当的将对外投资审批环节加以简化,最大限度的将审批工作的透明度与效率提高,构建统一且科学的中小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管理机构,以便于为中小企业政策的实施与制定提供帮助,全面贯彻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从根本上将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当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加以解决。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我国中小企业严重的缺乏进行跨国经营所需的资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的融资体系不够完善,并且融资渠道的门槛偏高。为了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就应当在金融方面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实现金融支持辅助系统的完善,进而形成跨国经营的有效融资网络,构建起政策性的融资机构,提供保险、担保以及优惠贷款等多种多样的服务;应当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频繁进行跨国经营活动的地区或者国家开设分支行,切实的对实施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和日常金融业务提供帮助;应当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或者信用担保公司,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及时的提供系统性担保等(毕海霞、任倩,2010)。

(四)实现跨国经营模式的转变

我国的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停滞于传统的“物美价廉”的经营理念上,其跨国经营仅仅是绞尽脑汁的在生产环节将成本降低,将价格压低。但是,现代化的国际营销理念已经逐渐的由生产中心论演变成为当今的消费者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广阔的市场营销网络,并且必须牢牢掌握核心技术。国际知名的跨国企业通常将重点和精力放在分销渠道、产品设计和研发、市场调研、品牌经营的网络建设等诸多方面,而将具体的生产环节外包给那些低生产成本的地区或者国家的企业来进行,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一直在附加值非常低的生产环节来实施跨国经营。想要切实打造出富有竞争力的优秀跨国企业,就应当积极的将传统跨国经营模式加以转变,将落后的产能加以淘汰,尽快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最大限度的对海外营销网络进行扩展,尽可能的实现跨国经营模式的转变。

结论

总而言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中小企业应当积极主动的参与国际经济市场的竞争,不断开拓全球市场,并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制定出与自身发展相切合的跨国经营战略,及时的将跨国经营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够切实的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仓.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理论初探及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09(18)

2.许春野.危机下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危”与“机”[J].价值工程,2010(5)

3.陈俊荣,李博婵.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研究[J].开发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