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绿色化学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绿色化学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绿色化学的定义

篇1

其实,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衣食住行,都有化学的因素。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化学科学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也需要从生活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毕竟,初中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不长,对化学的各种规律和定义,了解得并不透彻。不能一味地强调化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忽略了化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地从生活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知识,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笔者就以“你所不知道的火柴”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从“火柴”这一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去了解化学知识:三百多年前,一位瑞士人发现,把浓硫酸滴到氯酸钾和白糖的混合物里会有火焰发生,这是最早用化学方法得到的火种。后来,人们加以改进,在木片上蘸上硫磺,再蘸上硫酸,用它与糖和氯酸钾的混合物接触,产生的火焰立即把木片引着,这是火柴的雏形。

今天我们使用的火柴是1855年一个瑞典人发明的。他在之前的基础之上,对火柴进行了改进,用红磷作为火柴头药里的引燃剂,单独涂在火柴盒上,头药里只有易燃物和氧化剂,当火柴在盒边磷药纸上摩擦的时候,头药和盒边的磷药碰在一起,产生摩擦使红磷产生小火星,进而把头药里的易燃物引燃。

在完成背景阐述之后,笔者顺势提问:同学们知道小小的火柴头里,含有多少种化学物质吗?在学生进行讨论之后,再引导学生去逐一认识。

火柴的头药和磷药的主要成分:

头药———氧化剂:氯酸钾、重铬酸钾、四氧化三铅、二氧化锰

易燃物:硫磺、硫化锑、松香

粘合剂:皮胶

摩擦剂:玻璃

磷药———引火剂:红磷,另加皮胶、玻璃粉、炭黑等。

通过这样的背景阐述,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明白小小的火柴头,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也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化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热情。

解决上述化学问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题目中涉及到的现象蕴藏的化学知识,以此增进学生对化学的了解,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化学课堂有探讨性

篇2

初中化学学习化学之美 体现一、实验是帮助学生发现化学之美的有效手段

事实证明化学理论来源于化学实验,当然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本质是验证某种物质是否具有某种物质的唯一手段。而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基本上属于定性试验,也就是通过实验现象看清反应本质。我国著名的无机化学专家戴安邦曾经说,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场所。的确如此,因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所以实验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它可以帮助初中生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再进行理性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发现化学之美,进而克服初中生开始学化学课时的畏难情绪,在美中发现化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惊讶的发现原来化学课有如此之魅力,在魅力的感召下产生美感。这种美的产生当然是由化学本身所特有的内涵所决定的,而要发掘这种内涵只有靠教师使用实验的手段,这种实验的手段恰好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美”真的存在于化学之中,这对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把那些有趣的化学实验所产生的美一点点烙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就会对那些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那些乏味的计算产生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先设计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项目,像“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中生烟”等,让学生从兴趣出发,进而开始发现化学之美,这既提高了学生对化学课的接受能力,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用语言表述化学之美

阐明初中化学课的定义,解释化学规律,推演化学公式,无一不用语言,可见教师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化学理论,用和谐动听的语言解释化学概念是多么重要。我们千万不要小瞧这个观点,认为似乎教师教课就要使用语言,话谁都会说,根本用不着过分强调,其实,这种观点才是要不得的。因为,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往往起到吸引学生认真听讲的作用,它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化学之美,化学之美到底存在于哪里,它是在书本里、还是在课堂上、亦或是在试验中。

下面我们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方式,来说明这一问题,当学生学习“水的组成”一课,并通过教师进行的电解水的演示实验,证明水电解后,能生成氢气和氧气,而氢气又是人类最理想的能源这一知识点以后,教师这样描述道――在烟波浩淼,一望无际的蔚蓝色大海里,矗立着一座座氢加工厂,氢这一最清洁的能源正通过不同的装置输往世界各地,人类再也不用为争夺石油而发动战争了,大海再也不会因为被污染而咆哮了。

同样,当我们想让学生理解Fe%=2Fe203x%时,如果干巴巴的表述道;这个方程式表示氧化铁中铁的百分含量是铁原子质量在氧化铁质量中的百分含量,或者说是氧化铁中铁元素的百分含量是铁原子质量在氧化铁分子中质量的百分含量。

同样的一段讲解,相同的一段描述,学生更愿意接受那个呢,他们会对那个知识点掌握得更好呢?很显然,学生对待第一段描述有一种愉悦感,是他们所愿意接受的,而第二段描述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学生接受起来会很困难。这就不难看出,同样是教授化学知识,如果我们用带有感彩的语言来讲解知识,就比用单一的理论描述让学生更能接受,也能够让学生在听课时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化学,会使学生更愿意学习,更渴望获得知识,这是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化学之美的重要途径。

三、五彩缤纷的化学正是化学之美的具体体现

化学本身就是色彩斑斓的,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并且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

让我们翻译这组词――(Chlo-rine)氯气。很明显这是根据物质的颜色来硬译的,其实Cl2是黄绿色的。这种物质是初中化学中接触比较多的气体,我们通常都知道,绿色的氯气是自来水公司给饮用水消毒的,当然这种绿色是分子状态下的绿色,一旦分子结构被破坏掉,绿色也就不存在了,看多么神奇的化学,这种特性不正好为我们证明了化学之美吗。

还有呈紫色的高锰酸钾,锰元素Mn呈现出+7价的高价态。它的特性是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它在一般状态下呈现出来的紫色是其中+7价Mn元素的颜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用高锰酸钾来制备氧气。由于它的强氧化性能够使HCl氧化成Cl2,也同样能够对亚铜离子、亚铁离子进行氧化。正是由于高锰酸钾所特有的紫色,一般都把它当作研究扩散现象的首选,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把一小粒高锰酸钾放入盛有半烧杯水的烧杯中,当这粒高锰酸钾落入水里后,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这粒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及其在溶液中的扩散过程,这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扩散的概念,也能够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化学之美的真正意义。

篇3

1、联系日常实际创设启发高效课堂

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重点,它有利于活化课本知识,使之变得有血有肉。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化学知识的价值。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如在介绍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时,闹得满城风雨的"大头娃娃"事件不失为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讲到治理污染问题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现正如火如荼开展的"碧水工程"和"蓝天工程"......一个个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价值,萌发对化学的情感,激发对化学的兴趣,从而为学好化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利用化学实验创设启发高效课堂

化学实验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深受学生的欢迎,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启发高效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可设计一组对比实验:A: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B:大理石(块状)和稀盐酸反应;C:大理石(块状)和稀硫酸反应;学生通过这组对比实验,比较三个实验现象后,决定用哪一种作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方法。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认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度快,用这种方法合适;有的认为大理石(块状)和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应用这种方法。没有学生认为应该用大理石(块状)和稀硫酸反应这种方法,因为他们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反应速度太慢且反应很快就停止。学生各抒己见,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就更强烈。此时教师再作启发,在实验室制出的二氧化碳还要收集起来进行下一步的实验研究,两种方法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哪种方法更适合实验室使用呢?问题一下就明朗了: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度太快,不便于收集,所以应该用大理石(块状)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二氧化碳。

直观而生动的实验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动力。

3、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启发高效课堂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启发高效课堂,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社会责任感,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目的。如在学习"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中的《大气污染》时,由看课件"哭笑的地球",引出环境保护。当学生看到地球遭到人类严重摧残,脸上露出痛苦不堪的表情时感到很痛心;看到人类保护环境,地球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时感到很欣慰。"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自己",这是人类共同的呼唤,是当今世界的最强音,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环境怎样保护,应从源头抓起,当今世界的环境又是怎样所污染呢?引出《大气污染》。由一组山清水秀的图片,配以轻松的音乐来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再由一组大气污染的图片,配以沉闷的乐曲来倾诉地球的悲哀。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对比的方法很容易就得出了大气污染的定义。在结束时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歌曲《HealTheWorld》,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环境保护。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大家都要为"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作一份贡献。

4、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启发高效课堂

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联系我们身边的母亲河──淡水河已受到污染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水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亲自到自来水厂参观与调查,了解"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5、通过例题(习题)创设启发高效课堂

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背景一般较为平淡,缺乏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果对其大胆创新,赋予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使例题、习题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首先,教师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例题,把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也就是通过给出一些鲜活的情景,为学生提供鲜明的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启发学生利用提供的信息,并探索解题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

如在讲完甲烷的性质后,设计若干方程式请同学们完成。

如:C2H4+O2C6H6+O2

C2H5OH+O2CxHy+O2

这一组方程式对同学们来说,看似陌生却又似曾相识,同学要联系有机物的性质去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6、利用历年中考题目创设启发高效课堂

情景题材来源广泛、关注热点。大的到太空,小的至基因;既有影响全球的臭氧层空洞,也有人被蚂蚁、黄蜂蜇伤;既有古代道士冶炼"药金",也有中国科学家新法合成金刚石;既有与化学密切相关的合成药物心舒宁,也有与化学"形同路人"的文学中的诗--《石灰吟》;既有残酷的战争--海湾战争中美英联军使用贫铀炸弹,也有和平与友好--"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

篇4

【关键词】 农村化学;新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我们只要认真研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就不难看出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强调把学习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以鼓励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中心,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大胆、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那么,农村化学老师应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教学行动中呢?我愿意把根据我这两年来的实践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农村中学的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创造性使用新教材,以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

农村中学老师要想实施新课堂,必须把课标精神落实在教学设计、内容优化及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新课堂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实施。初中化学(人教版)新教材留给教师较大空间,能使教师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材的栏目比较丰富,有“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拓展视野”等等,教师只要发挥各种栏目的功能,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就会使教学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你也可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例如第9章第二节“溶解度”这节课内容较多,也选取了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沟通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对这节课的处理就要求教师发挥老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老师可以多做几个实验或多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分析、萃取;可以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学生亲自动手,印象深刻,能通过比较实验条件控制不同,归纳总结出物质溶解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也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谈讨饱和溶液的定义,溶解度曲线规律等相关知识。总之,灵活多样地使用教材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农村化学教师要从农村学校环境和农村初中生的特点入手,对新课堂教学进行细节的、有特色的调整实施

由于历史的、传统的或某些原因,一部分农村学生的学习志向和长远目标被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所诱惑,想通过读书来“出人头地”,这一部分学生有“唯成绩是从”的学习干劲,但较呆板。而一部分学生虽然朴实,但由于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往往缺少监管,沾染不良习气,对学习很消极,学习成为他们最痛苦的事。这是农村的学生缺少创造性和学习热情的主要原因。如何改变呢?

我的策略是:从关爱入手。以化学知识应用为突破口,结合农村的实际,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回到家庭体验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领略知识的无穷魅力。例如:我指导学生测量过从学校旁流过的南流江水被污染时的酸碱性,以及农村水井中水的含铁量,农田土质及鱼塘水的酸碱度等,也要求学生把在家中旧的毛巾变软、清洗水壶胆等,还带学生参观过水厂,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智慧。

我们做学生分组实验时发动“群众”,就地取材,废物利用。既节约经费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学生不拘泥于困难条件,亲自动手敢于思考创新的优秀品格。如做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时,学生们分工合作,找来废弃的大理石、矿泉水瓶等,在实验中用起来效果相当不错的。

针对农村学生很多比较腼腆情况,教师要关心学生,主动和学生谈心,训练他们,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和疏导。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的赞赏语应挂在口边:“你真棒”、“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这个方法妙”等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重新找回失去了的天真活泼、乐观向上的品质。

三、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挖掘学生潜力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进新课堂教学的实施

让学生参与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我认为有两个层面且缺一不可:一是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愿望和兴趣,二是学生有参与教学的能力,所以我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策略是:

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出发。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科本身内在的兴趣。只有增强学生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如此重要,怎样激发农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和动机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兴趣。学生的情感总是在教师的感染下逐渐萌发的,老师的真诚关心、鼓励、夸奖可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就会有爱老师,爱化学的亲切感,强化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解决实际农村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用熟石灰改良土壤,生活中钢铁如何防锈,煤气中毒,绿色食品等。这些问题都具有实用的鲜明特点,学生容易理解和乐于尝试解决生活中问题,体验生活,感悟大自然的奇妙。第三,讲述化学史上典型事迹,特别是有农村出身背景的化学家事迹,更能激发农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化学的社会动机。第四,教师还可以用有趣的化学实验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农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创造,获得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运用模拟策略来实施新课堂,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曾经这样做过学生仿效能力训练。先给学生营造民主、开放、宽松的教学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学生完全有能力参照有关资料的结论)参与讨论、思考,师生一起模仿参考书上的知识点,自创出一些符合自己口味的“口诀”,如酸碱指示剂遇到各溶液所呈现的不同颜色,学生们归纳为“石酸红碱蓝,酚无色碱红”,他们也利用课外时间模仿专家学者编写出自己喜爱的小书本《化学作业洋相集》和《农家趣味化学》,这让他们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五、利用情境激趣的策略,激发农村学生对事物感知的清晰力度,活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力

例如:学生亲自做空气中含氧量测定实验时,大多数同学实验时进入钟罩的水不到钟罩体积的1/5,老师应及时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产生这一现象种种原因,是漏气?还是红磷不足?如何改进?让学生有个层析思路,培养分析能力。又如,在讲解原子、分子的概念和性质时,应用多媒体教学,把微观粒子的运动形象地模拟出来,借助计算机投影变小为大,变静为动,将信息处理成生动活泼,增强了信息刺激的新异性、趣味性,对学生空间想象力有促进作用。

新课堂实施各人的策略不同,更好的实施策略还有很多,但综上所述,要把新教学理念付诸实践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须要一定策略,如果我们把一个个细微的“新理念”逐渐积聚到实践中,又在鲜活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感悟新的教学理念,这样会使每一位农村化学老师都能教有所乐。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实验教学 关怀 生命

纵观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除了科学研究中离不开化学实验以外,在化学教学中同样也需要化学实验。时至今日,虽然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我国一些学校的化学教学中甚至出现了用“黑板实验”“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等现象,但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教与学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方法,“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仍具有其他化学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1]。而且实验教学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关怀也是不可忽视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概念之一就是“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为。”

科学和人文等各种文化现象原本共同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互通互动,互补创新,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一起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从某种意义上看,良好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就是全面发展的人的素养。课程中有不少“主题”的名称就具有非常浓厚的人文色彩,体现着生命的灵动。如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健康、生命中的材料、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等。在每一“主题”的内容目标中也都包含有人文文化的学习要求。

一、解读生命,感悟教学中生命的气息

(一)生命的解读

生命是我们所熟悉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寓于自身,每时每刻都感受着生命的律动。我们对生命又是陌生的,我们说不清究竟什么是生命,说不清生命的神秘与奥妙。也许人一出世那声响亮的啼声,告诉了生命无奈的开端,也预知了生命的坎坷,多少无奈的生命,流淌着奔腾的热血,混在花俏的世俗,短短的数十年光阴,留下的是什么,失落的又是什么?可能骸骨埋冢才是生命的解脱。有一句名言:“人从一生下来到死去,这中间的过程,就叫幸福。”是的,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鲜花和掌声,也有荆棘和泪水,有欢乐,也有痛苦,而我们为了追求那醇美如酒的欢乐,就必须忍受那酸涩如醋的痛苦。而生命的意义也就在无尽的追求之中了,在追求中创新,在追求中超越,最终给了生命一个最美的诠释。

“生命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件侥幸做成的艺术品,而理论生物学则要探索它是如何做成的。”在如何做成这一问题上,机械论和活力论有不同的回答,前者拘泥于简单还原观点,后者乞求于非科学的神秘因素[2]。

机械论生命观与活力论生命观是对生命现象做出的两种不同的解释,两种生命观的激烈论争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上半叶。贝塔朗菲①认为,机械论生命观主要表现为“分析与累加”的观点、“机械理论”的观点、“反映理论”的观点。其特征是:把有机体分析为许多基本单位,再通过将这些基本单位累加的方式解释有机体的性质;把生命过程的有序基础视为预先建立好的机械式的固定结构;把有机体看作本质上是被动的系统,只是当它受到外界刺激才做出反映,否则就是静止的。活力论是由于机械论未能解释生命的主要特征而出现的另一种极端思想,但它本质上仍把活机体看作各个部分的总和,看作机器式的结构,设想它们是由灵魂似的操纵者控制的,从而对生命现象的解释同样陷入困 境[3]。

柏格森②对生命及其进化赋予了极大的关注,他的观点和论著充满了对生命意识的内在世界的猜测性的描写,他以思想的高度清晰、激情与优美的表达成为20世纪生命哲学的杰出代表。

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基本思想是:深层意识绵延是生命的本质,真正的实在乃神秘的生命之流,科学与理性无法把握实在,唯有直觉才能体验。他指出机械论生命观对生命的理解是机械的、线性的、确定的,忽视了活生生的生命及其进化中所体现出的新奇性、创造性与主动性。生命在柏格森的眼里首先具有世界观的一面,生命代表了一种信念,那就是变化是某种能对生命感觉产生积极影响的东西。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以这种对生命的观念之理解横扫了机械的生命观死气沉沉的局面,以生命之创造、主动、冲动冲决机械论生命观把生命进化、发展归结于对外界环境的被动适应与淘汰的观点

雅克·莫诺③对活力论和万物有灵的生命观提出了严厉的质疑和批评。他在《偶然性和必然性 ──论现代生物学的自然哲学》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生命体的三个本质特征:繁殖的不变性、行为的目的性及形态结构发生的自主性,三个特征的有机结合,只有在生命体身上才得到完美的体现。

他认为活力论的生命观以牺牲生命体的不变性来保证其目的性,万物有灵论的生命观认为生命体内部具有一种神秘的、自发的,充满生机的力,由于这种力的引导,生命体的进化就暗含了一种必然性。而莫诺则坚持不变性必然先于目的性,将目的性置于不变性之下,他的建立在偶然性基础上的生命的自然哲学观就是在这以基本前提下而展开的。

生命世界究竟是偶然性还是必然性占主导地位,显然,这不是一个科学所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它更多的是一个关于生命的自然哲学层次的信仰问题。所以,我们无须为莫诺的这一立足于偶然性立场上的生命的自然哲学观做出什么辩护或指责。重要的是,莫诺将生命进化在本质上看成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偶然性事件,这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把握生命世界的别样的视角,为我们带来了一股新奇、清新的生命智慧之风,激发、荡漾了我们长久以来的思维习惯。

(二)生命与教学的关系

生命,作为认识的客体,是自然界的一种客观存在,与一切客观存在一样,是自然矛盾运动的产物,即“我”从自然中来;同时,生命作为认识的主体,是生活在各自不同的主观世界里(客观自然界部分对主体的映射),不自然地受到真实世界的约束而运动的“我”[4]。

教学是与人类相始终的一种生命活动。所以教学与生命的关系不是外加的、附合的而是内在的、本质的。正是因为教学与人类的相依相伴才创造出地球上无数美妙的乐章,无数动人的诗篇,无数生命的奇迹。人类的生命正是通过教育的重构才不断远离动物界,在社会进化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并不断实现自身生命的超越。

当人类的脚步迈进21世纪后,教育家教学工作者们在历史的回望与前瞻中发现,教学问题从根本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国的教学理论是从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而形成的,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形成我们今天具有一种超常的稳定性的教学形态,即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科教材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态。这种教学理论和实践是建立在功利主义、主观主义的教育观之上的,是在工具性、唯理性的教育观念的框架内对教学的理解。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知识经济浪潮的波涛汹涌,现代教育以功利主义的视野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审视现代教学,认为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以不断提高自身更大地征服自然的能力,谋求自身的福利。这就意味着教学的重心或是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知识、技能的累积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上,意味着教学成了一个有用知识的“授—受”的过程和活动,意味着忽视了教学中回归生命的真正价值取向。因此可以说,这种对现代教学的理解,“与其说它是教学本质的揭示,不如说是现代功利教育对教学的要求的表达”[5]。这不是教学的应有之意,不是好的教学。

那么,何为好的教学呢?好的教学是在好的教育之教育观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我们认为,关注人的生命完整、自由的成长与发展的教育是好的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意与敞亮。“教育,究其实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这种生命间的对接、摄养、交融,也是人的生命之本性。只有人,其生命才有可能以负载他的生物学的生命体中逸出,去与其他人的生命相交会,走向他人,走向社会,走向文化,从而使个体生命得以跨越有限而融合于无限,寄寓于永恒。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移植,知识与技能只有当它们凝聚为生命的智慧时,才有可能进入生命交流与融合的渠道。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使人获得属于人的生命,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资格,它要使人成为人”[6]。

教学无他,乃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类生命之间的生命交融与共契。我国著名教育家张楚廷教授对生命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表述:“真是生命之本,善是生命树上的花朵,美是生命屋脊上的太阳。任何一个可以永世流传于人间的文本,大约都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而未来的传世之作亦将是真善美的文本。这是人间的永恒主题,这是开不败的鲜花,奏不完的乐曲,吟不尽的诗篇”[7]。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体现出应有的生命之本,采撷生命树上的花朵,享受生命屋脊上的太阳。让教学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拥抱中实现生命完整、自由地成长与发展,师生的生命活力与价值得以充分的张扬和体现。

二、改善教学环境,体现实验室的生命韵味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展,教学理念的更新,实验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探究能力和体验生命关怀的任务。因此,营造实验室良好的教学环境至关重要。

实验室环境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么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实验室建设要改变过去重技能培养、轻素质培养的传统。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从人(学生、教师、科研人员)是实验室的主体,实验室是人活动的舞台这以观点出发,精心设计,合理规划[8]。

(一)改变实验室桌位设计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设计,是教室的翻版。学生按照教室的座位顺序一律面向讲台,与教师的讲授为主相适应。而学生实验是活动,多数是小组形式的活动,这种刻板的桌位安排难以适应实验活动的开展。

为了适应教学和学生需要,我们可以把实验室分为展示指导区、小组实验区和自由探索区。展示指导区设在讲台,供教师和学生“小老师”示范、演示,对学生实验起指导作用;小组活动区把四张或六张实验台并在一起,根据班额的不同,6~10名学生编为一组,是主实验区;在实验室后方留出四张左右实验台作为自由探究区,供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探究使用,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和讲解,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

如此安排,不仅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创造性和人性化的完成教学任务,充分体现生命关怀。

(二)充分利用实验室空间

一般的实验室都比较杂乱、单调,缺少“暖”色。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验室布局,合理摆放仪器、试剂等,做到各物有所处。还可以利用室内及走廊墙壁,挂一幅图画、一方窗帘,窗台摆放几盆鲜花,既体现实验室的整洁,突出了实验室的文化、艺术氛围,也通过文化布设所形成的气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更有感染性的教育。优美、整洁的环境,使学生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以充沛精力完成实验,实验效果大大增强,同时也给实验室的管理带来极大益处。使实验室达到了既服务于人,“关怀”人,又规范人、激励人、表现人的境界。

(三)改善实验室环境污染

实验室环境状况是实验室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它关系到学生、教师以及工作人员和周围群体的生命安全和健康[9]。

其中化学实验室通风最为重要,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害气体被人吸入体内,易使人中毒或损害健康。要解决这一难题,要在房屋选址和结构上考虑。实验楼不建在靠近居民区的地方,不必与其他实验楼对称混建,朝向要考虑到当地一年四季风向多的一面。房屋结构上采用条式,单面外走廊。这样风能穿室而过,室内气体能迅速吹出,无风时室内气体对流也能很快散出室外[10]。

其次,实验室使用化学试剂、药品很多,有许多为易燃易爆物品,这就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师分类摆放,并注明试剂名称,实验楼最好都安装阻火层,防止火焰窜入上层。还有在试剂的用量上严格规范,在实验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用量,以减轻污水的排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对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良好的实验室环境是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保证,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环保意识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实验室的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式,创建实验教学的生命氛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既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方式。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之所以显得特别重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因为实验的过程符合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物质的认知规律,实验过程中的许多因素可刺激学生去发现新知识;从实验与其他内容的横向联系上看,化学实验是学生形成概念、认识并理解化学原理的依据,是掌握化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方式;从教学的生命属性看,化学教学体现着生命的完整和谐,是生命的生成,是生命的互动,是生命的超越。实验教学应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体验人的生命价值为其终极意义,必须回归生命。

那么,如何开展化学教学才能发挥它的多重功能,捍卫它的重要意义呢?

(一)创设质疑的实验氛围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设置一定的情景,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同时教师要耐心地听取学生的质疑,及时地释疑,形成学生有疑便质,教师有疑便释的生命氛围[11]。

例如,在教学钠的性质时,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索钠的性质有哪些?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把一小块钠放在CuSO4溶液中,含有什么现象,发生什么反应?一名学生主动回答:“有红色物质生成,因为Na将CuSO4溶液中的Cu2+还原为Cu。”教师并不作答,而是请这位同学演示了该实验,当学生清楚地看到Na放在CuSO4溶液中有蓝色沉淀CuSO4和少量黑色沉淀CuO生成而无红色Cu生成时感到很惊讶,于是在师生共同讨论下,终于弄清楚该反应的原理,加深了对钠的性质的理解。

由此看出,好奇好问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种生命的天性,努力运用质疑方法在教学中关怀学生,让学生在疑问中学习,在探索中释疑。

转贴于 (二)运用发现法教学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谈到怎样教时,有这样一个观点:教学时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是要引导学生用发现法学习。他又说:发现不仅限于寻找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方法。

布鲁纳在这里实质上是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教学究竟是把现成的结论通过讲解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记呢?还是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应有的规律来,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才智呢?显然,布鲁纳提出发现法的本意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赶进度、得结果,使得讲解及验证性实验多于探索性实验,远观的演示实验多于边讲边做及亲自动手的学生实验,结果造成学生对相关化学知识学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掌握的层次较低,而且忽视实验教学的生命属性。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启发我们处理化学实验教学时不是直接给结论,而是先引导学生观察,再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后解决问题,最后概括得出结论。

例如,高一化学讲解钠与水反应现象及该现象的本质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从“浮、游、熔、响、红”现象思考,共同讨论,最后得出钠的性质。如果教师做完实验就提问:钠与水的反应表现出钠的哪些性质?相信学生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肯定有困难。

在用发现法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层层引导解疑,最后得出所要结论。这种教学方法从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出发,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鼓励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增添实验教学前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且兴趣也是生命完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穿插或课外活动增加一些化学趣味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从题海中走出来,去感受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的神奇化学世界。在充满激情状态下,让学生享受探究未知化学世界的快乐[12]。

教师在开始实验教学前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趣味实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魔棒点火。取少量研磨的KMnO4粉末,放入蒸发皿中,再加入少量的浓硫酸,混合均匀,用玻璃棒蘸上药品,去和酒精灯芯接触,灯芯立即燃烧起来。利用这一小实验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实验教学得以高质量完成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生命的完整和谐。类似于此趣味实验的实验很多,比如:神蜡自燃、水面鞭炮、火龙写字、密写墨水等等。

(四)体验实验教学的自由与自主

体验教学是关怀生命的教学,但体验教学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关怀不是无条件的,体验教学开展的前提是需要教与学的自由与自主来保障的。那么教学作为学生生活的一种最重要的内容和方式,也理应视学生的自由与自主为教学的根本前途。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要重温自由的空间,对学生而言,教学中学生的最大自由就是生命获得完整地成长与发展的自由,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这一最大的自由,促进学生这一自由的实现。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真正落实教学自由呢?

例如在学习苯酚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比较苯酚分子与乙醇分子里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学生根据已有的乙醇知识──通过金属钠分别跟乙醇和水的反应的实验得出钠跟乙醇的反应不如跟水的反应剧烈,即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比乙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活泼。所以,在解答这一问题时,不少学生都会将钠投入乙醇和苯酚水溶液中进行比较。而这样做真的能比较吗?这时候教师可以提醒同学:苯酚溶液中有水。学生马上意识到钠会与水反应,此方案不可行。但苯酚在常温下是固体,与钠不易反应,怎么办?此时有些同学就可能会想到,只要将苯酚变为液体即可。这样小组立即展开充分的讨论,提出一个又一个方案进行实验。直到得出“苯酚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比乙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更活泼”这一结论为止[13]。

不仅化学实验教学要做到如此,所有的教学及其改革都必须以学生的自由与自主为逻辑前提和起点,取消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有形的与无形的不必要的束缚,走出划一式、克隆式的教学训练,还学生以自由的时空,使他们有更多的畅想、创造、追求超越的精神与力量的自由,唯有如此,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养成自主与反思、批评与创新品质的动力,才能促进学生生命完整地、自由地成长与发展。

四、改进教学内容,表现实验教学的生命内涵

目前的化学实验在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呈现上,都发现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体现当前教育以人为本,关怀生命的内涵。

(一)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现行的初、高中教材大约有60%的知识是通过实验引入的。但是,在化学实验中,却较少地体现绿色化学的内容,而仅在CO还原CuO、Fe2O3的实验中采用燃烧的方法除去有毒气体CO;在制取Cl2的实验中用碱液吸收尾气,效果也不甚理想。现行教材中的实验设计都重视操作方便、装备简单、现象明显,却很少顾及环境污染问题,更谈不上对实验进行绿色设计。

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要在原有的实验内容上加以改进,使某些有害的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甚至是有益的物质。

例如,实验室制CHCH,教材上选用CaC2与饱和食盐水反应,其反应速度难控制,且有pH3和AsH3等有毒气体产生,污染了环境。现可采用16%的NaOH溶液代替饱和食盐水,一次性投入反应器就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且无pH3、AsH3逸出。

同时,在新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制氧气实验,反应原料已由H2O2取代了KClO3,克服了KClO3分解有少量Cl2产生的缺点,这是绿色化设计得以应用的良好体现。

如果说人类在工业时代的宣言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骄傲;那么,现代人所渴望的宣言是:“给我一把种子,我就能染绿地球”,以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己任,充分展现生命的自然之美。我们期待着通过绿色化学课程所播下的绿色文明的种子能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二)化学实验的生活化

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这一理念落实到化学教学中,就要求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14]。

作为化学教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无处无化学;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知道和理解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

1.选取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

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例如,“灼烧葡萄糖、砂糖和面粉”,“蛋壳的性质实验”,“肥皂水、石灰水、食盐水、蔗糖水的酸碱性实验”,“实验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

2.选取生活和社会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

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都可以作为化学实验内容选取的素材,这些素材学生熟悉,内容丰富,易于选取。以这些素材为实验内容,对于激发学生注意身边的化学现象、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利用身边的化学现象,更好地学以致用,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铁钉锈蚀实验”,“氢气流吹肥皂泡实验”,“鸡蛋白性质实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实验”,“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等。

3.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实验内容

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每一个社会成员,当然也应当是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因此,选取这些问题为实验内容,对于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来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及形成酸雨的实验”,“污水净化实验”,“小组协作完成当地土壤酸碱性测定的实验,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适宜的种植方案”,“比色法测定动物血液或抗贫血药物(或补血剂)中铁的含量”的实验等。

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教学考虑到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感受,从学生的角度重审实验内容的安排,对学生生命的关怀不言而喻,也给化学实验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注释:

① 洛德维希·冯·贝塔朗菲(Luduig Von Bertalanffy). 加拿大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

② 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 法国哲学家,现代重要的生命哲学的代表。

③ 雅克·莫诺(Jacques Morod). 20世纪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

参考文献

[1] 郑长龙. 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5.

[2] 陈蓉霞. 20世纪生命的自然哲学[J]. 自然哲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68.

[3] [奥]洛德维希·冯·贝塔朗菲. 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 赵玉芬,赵国辉.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3.

[5] 刘铁芳. 教学:一个可能的价值世界[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4):8.

[6] 鲁洁. 南京师范大学: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 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10-11.

[7] 张楚廷. 课程与教学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350.

[8] 尚太玲,宋长青,李柏山. 改善实验室环境,增强实验室活力[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Vol.21 No.4 2002:120.

[9] 李红艳,仝其根. 改善实验室环境,营造育人的良好氛围[J]. 实验技术与管理,Vol.21 NO.3 2004:130.

[10] 陈亮曾. 改善化学实验室环境污染的措施[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8(04):100.

[11] 吕锡扬. 化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03):20.

[12] 张建新.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反思[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01-02):63-64.

篇6

一、给高考定位:近三年高考题考查的内容

1. 更加注重化学在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应用

化学STS教育是永恒的主题,体现化学与社会联系以及化学的应用价值。例如,2014年全国Ⅰ卷T8涉及去污、漂白粉变质、草木灰与铵态氮肥使用、氯化铁溶液腐蚀铜质线路板等,这些均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涉及盐类水解、酯水解反应、次氯酸钙性质以及铁盐应用等。2014年全国课标Ⅱ卷T7涉及活性炭吸附性、高锰酸钾和乙烯、硅胶和铁粉等用途。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T7涉及侯氏制碱法、输送氨气管道漏气、碘与健康、黑火药成分等,包含碳、钠、氮、氯、碘、硫等元素。2013年全国课标卷T7考查生物柴油制备和地沟油的综合利用原理。2012年全国课标卷T8涉及医用酒精、硅与太阳能电池、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与淀粉、纤维素以及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上述知识点均来自教材,且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有密切联系,体现高考命题与时俱进。

例1 (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8)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答案 C

点拨 (1)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说明次氯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弱;二氧化碳与氯化钙溶液不反应,因为碳酸钙与盐酸不能大量共存。如果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则反应为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2)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则发生反应为Ca(ClO)2+SO2+H2O=CaSO3+2HClO,CaSO3+HClO=CaSO4+HCl;通入过量二氧化硫,则发生反应为Ca(ClO)2+2SO2+2H2O=Ca(HSO3)2+2HClO,Ca(HSO3)2+2HClO=Ca(HSO4)2+2HCl。

2. 更加注重对考生阅读信息、分析利用信息能力的考查

高考能力立意之一就是考查获取、加工、处理信息能力。近几年高考加大了考查信息处理能力。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T11考查溴化银溶解度曲线图,将九年义年教育教材中“溶解度曲线”与高中溶度积、反应热、混合物分离提纯和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联系起来,起点低,落点较高。再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T28以新型图象形式考查乙烯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2014年全国课标Ⅱ卷T26考查NO2与N2O4变化平衡图象,涉及读取数据信息;T27考查二氧化铅失重与温度图象,涉及读取数据信息;T36涉及流程图和数据表。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T28(4)考查H2和CO合成二甲醚平衡图象,探究温度对CO转化率、二甲醚产率的影响规律。

例2 (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11)溴酸银(AgBr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溴酸银的溶解时放热过程

B.温度升高时溴酸银溶解速度加快

C.60℃时溴酸银的Ksp约等于6×10-4

D.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溴酸银,可用重结晶方法提纯

答案 A

点拨 以图象形式给予信息,将初中溶解度曲线图与高考电解质溶液、溶度积以及混合物分离提纯方法整合。还考查了一些基本概念:(1)根据溶解度定义,将溶解度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时可以近似认为溶液的密度与水的相同,因为溴酸银溶液很稀。(2)重结晶有两种方法:例如,硝酸钾样品混有少量氯化钠,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析出硝酸钾;氯化钠样品混有少量硝酸钾,采用蒸发溶剂结晶,析出氯化钠,少量硝酸钾残留在母液中。

3. 更加注重对实验能力考查且实验设计由有机实验转向无机实验。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特色之一,“实验能力”是化学四种能力之一。高考实验试题主要两类:基本实验操作和综合实验设计。从高考命题看,加重了实验能力考查力度。每套试题中10道必考题中有2道实验题。例如,2014年全国Ⅰ卷T13(实验设计类选择题)、T26题(酯类制备),2014年全国Ⅱ卷T10(实验基本操作)、T28(无机定量测定实验)。

三年综合设计实验统计如下:

从高考综合实验命题看,实验设计由有机制备向无机定量实验过渡的趋势。如2014年全国课标Ⅱ卷T28涉及制气、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滴定和溶度积原理等综合运用。

4. 更加关注课本知识的挖掘、迁移、灵活运用

教材知识和原理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能力立意”强调“根”在课本内,树在课本外。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T13题验证氯化银溶解度大于硫化银、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生成SO2与溴水反应、硝酸与碳酸钠产生CO2、CO2与硅酸钠水溶液反应等都来自教材,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整合、加工、拓展等。2014年全国课标Ⅱ卷T9题涉及氢气还原氧化铜、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铝与氧化铁的铝热反应、锌与硝酸铜反应与固体质量增重联系,T27运用氧化还原反应、放电顺序及电极反应式,解决新情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原理均来自教材,T28涉及NH3制备、酸碱中和滴定操作中仪器和指示剂的选择来自教材原理迁移。

5. 更加注重选材创新和命题角度创新并加大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考查

高考命题创新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选择新材料;二是拓展新考查视角。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T27回避常考元素Na、Mg、Al、Fe、Cu、C、H、O、Si、Cl、S、N等,选择磷的化合物命题;同时也回避了无机化工流程图形式,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理论整合,从选择和命题角度方面创新。再如,2014年全国课标Ⅱ卷T27回避熟悉元素,选择铅及其化合物考查原子结构与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电化学理论以及有关图象类计算固体组成等,打破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经典模式,掺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

例3 (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Ⅱ卷―27)铅及其化合物可用于蓄电池,耐酸设备及X射线防护材料等。回答下列问题:

(1)铅是碳的同族元素,比碳多4个电子层,铅在周期表的位置为 周期,第 族:PbO2的酸性比CO2的酸性 (填“强”或“弱”)。

(2)PbO2与浓盐酸共热生成黄绿色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PbO2可由PbO与次氯酸钠溶液反应制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PbO2也可以通过石墨为电极,Pb(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为电解液电解制取。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阴极观察到的现象是 :若电解液中不加入Cu(NO3)2,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这样做的主要缺点是 。

(4)PbO2在加热过程发生分解的失重曲线如下图所示,已知失重曲线上的a点为样品失重4.0%([样品起始质量-a点固体质量样品起始质量]×100%)的残留固体,若a点固体表示为PbO2或mPbO2・nPbO2,列式计算x值和m∶n值 。

[300 400 500 600][温度/℃][固体失重质量分数/%][PbO][4.0%][a][PbO2]

答案 (1)六 ⅣA 弱

(2)PbO2+4HCl(浓)[]PbCl2+Cl2+2H2O

(3)PbO+ClO-=PbO2+Cl-,Pb2++2H2O-2e-=PbO2+4H+ 石墨上包上铜镀层 Pb2++2e-=Pb 不能有效利用Pb2+

(4)根据PbO2[高温]PbOx+[2-x2]O2,有[2-x2]×32=239×4.0%,x=2-[239×4.0%16]≈1.4.

根据mPbO2・nPbO,[2m+nm+n]=1.4,[mn=0.40.6=23]。

6. 加大有机化学考查力度并淡化有机和无机界限

有机物考查分值增大,命制有机和无机复合型试题,体现高考对有机必考内容的重视。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T7、T26考查涉及有机化学知识;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T8、13、26考查有机化学;全国课标Ⅱ卷T7、8、26考查有机化学。有机物和无机物组合型命题,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T8涉及油脂水解;T13涉及蔗糖组成与脱水;T28以制备乙醇为载体考查有机反应式书写、盖斯定律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即用有机物为载体考查化学反应原理;T37用乙醛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涉及杂化轨道和共价键数目);全国课标Ⅱ卷T10涉及酯化反应实验等。近几年考查同分异构体情况如表所示:

二、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根据上述近三年全国高考课标卷分析,结合其他省市高考化学试题新信息,2015年高考重点关注下列表格考点。

1. 物质组成、性质和分类

(1)盐类分类,如酸式盐、碱式盐和正盐;复盐、混盐、络盐等(新信息);(2)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应用;(3)有机物和无机物整合分类,选择切入点联系有机与无机(如能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等)。

2. 物质的量和NA

(1)特别物质,如过氧化钠、双氧水、铁、氯气等在不同条件下转移电子数;(2)联系盐类水解、分子结构、共价键等计数,区别粒子的物质的量和粒子数目;(3)确定各种类型晶体组成;(4)重视化学计算方法。

3. 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1)书写陌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或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顺序与图象;(3)特别离子与分子的大量共存,如ClO-,S2O32-,HC2O4-,MnO4-,Cr2O72-,CH3CH2OH,CH3CHO,CH2=CH2,C6H12O6(葡萄糖);(4)Mg2+、Fe2+、Cu2+与CO32-、S2-生成沉淀问题。

4.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必修2)

(1)关注锂、铍、硼、硅、磷、氟、氦元素相关信息;(2)熟悉族首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在同族元素性质的特殊性;(3)熟悉普遍规律中的特殊性;(4)元素推断与物质组成、性质、实验现象以及用途联系。

5.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对照实验设计与电化学腐蚀、气体实验联系;(2)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的数据表及图象破解;(3)有关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浓度和平衡常数计算,用分压推算气体反应的转化率和平衡常数;(4)补图和绘图。

6. 电解质溶液理论

(1)关注盐类水解在生活中应用;(2)浓度浓度大小与图象关系;(3)溶度积常数与沉淀转化、沉淀滴定实验联系。

7. 电化学基础

(1)关注新型电源中的原电池原理;联系陌生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原理;(2)隔膜在电化学中的定性应用和定量考查;(3)利用电化学原理制备一些特殊物质,如高铁酸钾、碘酸钾、纳米氧化铜等;(4)关注电化学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如处理含有机物的废水;(5)补充残图和画图示。

8.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1)关注盖斯定律在化工生产中应用;(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图象与化工生产实际联系;(3)书写新信息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4)画图示。

9. 实验设计

(1)证明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相对大小;(2)定量实验探究,如沉淀法、测气法、滴定法(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络合沉淀等);(3)探究物质性质或物质组成;(4)气体制备与性质验证实验;(5)注重对照易混仪器、防倒吸、安全装置、简单仪器创新使用等;(6)补充和绘制部分装置。

10. 金属元素

(1)金属元素价态与还原性、氧化性;(2)关注铬、锰、锌、钛等化合物与中学化学联系;(3)关注铝、铁、铜、镁、钠的单质及化合物转化。

11. 非金属元素

(1)关注硫、氮、氯的化合物多样性;(2)关注氟、硅、硒、碘、溴、砷等元素及其化合物与中学常见物质联系与延伸;(3)熟悉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稳定性与条件;(4)非金属相关实验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

12. 有机化学基础(必修2)

(1)关注碳碳双键、羟基、羧基等官能团迁移与衍生;(2)以有机物反应或有机物为载体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关注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结合点,如铜可以将铜的化合物与乙醇联系起来,氢氧化钠可以将钠的化合物与羧酸、酯联系起来,溴、高锰酸钾能将无机还原性与烯烃、乙醇等联系起来;(4)以能源为切入点,将有机反应与电化学、热化学和平衡图象联系起来;(5)关注6个碳及以下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书写。

三、应该这样备考

针对近几年高考化学命题新动向、考点以及答卷失分点,提出如下备考建议:

1. 研究高考真题,熟悉考点及考查方式。了解全国各地高考新动态、新特色,重点研究全国新课标Ⅰ卷和Ⅱ卷,高考命题会相互借鉴。每年命题都会汲收上一年度高考卷中精华,包括全国课标卷以外的其他省市试卷中化学试题。体现高考命题继承和发展,与时俱进。

2. 抓课本,重基础。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中心,提高综合能力。教材内容和考纲考点都是综合与创新的基础,对于教材一些物质、反应式要下功夫熟记并灵活运用。例如,许多考生不熟悉教材中碱性锌锰电池还原产物MnOOH。抓住课本中两条线:一条线是元素化合价与物质转化;另一条线是物质转化条件及可能的副产物,首先熟记课本中相关的实验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反应条件等。

3. 降难度,重综合。从近几年命题看,试题涉及模块知识难度有所下降,但是试题将各模块知识综合起来考查,需要在平时训练时采用穿插式、循环式复习方法,有意将多模块知识联系起来分析、解决新问题,提高思维切换速率和知识提取速度。

4. 用方法,重推算。从考试情况看,大多数考生惧怕计算题,选择放弃。在平时训练要强化计算,重点是用化学思维方法分析计算问题,优化计算过程,降低计算难度。从高考命题看,计算一般渗透在无机化工题、制备实验题中,使计算更能体现化学性。

5. 抓延伸,重原理。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能力立意的含义是“理在课本内,料在课本外”。根据内容和教学实际,适当拓展教材知识是必要的,要用新材料,深化和理解化学原理。如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书写陌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用复分解反应原理书写复杂的复分解反应方程式。选择一些无机化工材料,巩固元素化合物知识。选择一些特殊物质巩固基本概念,如2014年全国Ⅰ卷T27判断NaH2PO2是不是酸式盐。

6. 抓书写,重表达。考生普遍存在会做题不能得分或不能得满分的现象,即一看就会、一写就错,回答问题对而不全等问题。在平时备考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