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观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教育观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教育观的基本概念

篇1

关键词: CDIO教育理念 《成本管理会计》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我国,《成本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步较晚,以1993年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出台为标志,《成本管理会计》从《工业企业会计》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成本管理会计》是一门多科性、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是以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依据,对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利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课程。要学好《成本管理会计》这门多科性、综合性、边缘性学科,仅仅以“讲授”为中心、以“教材”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要。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已成为高校《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现状分析

1.课程性质。《成本管理会计》是高校财会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应用性,主要讲授成本核算方法及预测、决策、控制、业绩评价方法,旨在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将来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2.教材状况。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教材大多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教材内容基本上是照搬西方的一套,偏重技术方法、数学模型,应用价值不足。书中公式多,计算多,表格多,实际工程案例较少,过于强调计算能力的训练,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岗位技能训练重视力度不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效果。我国高校中,《成本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一直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师生缺少沟通,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内容大多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环节。教学与实际需求相背离,只管“教”,不管“用”,未能实现培养其动手能力、团队协作与开拓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三、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

1.CDIO教育理念。CDIO教育理念是2000年以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单词的缩写。从2000年起,瑞典皇家工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历经四年的研究与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CDIO教育理念。该理念是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该理念提出了一个教学大纲(能力要求)和12条标准(课程设计要求),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确保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CDIO教育理念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国内某些大学相继开展了CDIO教育理念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尽管不属于工程类课程,但其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决定了该课程同样可以吸取CDIO教育理念的精髓,将基于项目训练的“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引入该课程教学中。按照CDIO教育理念,将成本管理会计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实现自主思考和学习专业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体系(见图1)。

四、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1.项目构思。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项目教学是围绕多个完整的真实项目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以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载体,围绕具体的项目逐渐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技能,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通过“做中学”,将教育过程放到具体情境中体验学习,将学生探索兴趣、解决问题毅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2.项目设计。根据成本管理会计核算要求,《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教学项目:将课程知识点融会贯穿于各个教学项目中,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见图2)。

3.项目实施。项目实施就是以项目带动“教”与“学”。在项目开始实施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以项目团队的形式组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分工,通过轮换岗位,让学生熟悉各岗位工作,营造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岗位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采用分组讨论和代表发言方式进行交流,启发引导学生思索、分析、判断问题。通过收集、编写、讨论分析教学案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教学效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借助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教师引导与学生学习、课内与课外、过程与结果有机融合,让学生逐步掌握教学项目操作流程与方法,经过自主学习与训练,最后独立完成教学项目与工作任务(见图3)。

4.项目运作。项目运作过程就是考核评价过程。以往考核评价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CDIO理念强调的是对全面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强调理论、实践与能力考核评价三者并重,考核评价学生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核与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见下表)。具体来讲,(1)考核评价主体多方,包括小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及涉及素拓与研发的第三方评价;(2)考核评价内容多样,包括出勤情况、操作态度、团队沟通协作、操作技术与水平等;(3)考核评价方式多种,包括成果展示、汇报答辩、报告撰写及知识测试等。

能否作好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是这种方法能否成功的关键,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知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均融入考核中,通过多元评分体系使考核覆盖整个教学过程。这种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能够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杜绝实践操作抄袭现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和项目的训练之中。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与小组荣誉感,鼓励创新性和创业精神培养。

五、结语

作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标志性成果,CDIO教育理念颠覆了沿袭多年的以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基于CDIO教育理念,进行《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其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对项目构思、设计、实施与运作,把离散的知识点和操作技术组织成面,增强学习效果。通过项目学习各知识点并综合运用,树立系统化、工程化的理念,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项目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冯雪琰.基于CDIO理念的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模式探讨[J].商业会计,2013,(6).

[2]汤孟飞,许义生,步瑞.基于CDIO理念的《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

[3]赵迁远,田旺军.高职院校基于CDIO理念的企业培训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酒店行业培训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4]周利芬.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

[5]潘红艳.基于CDIO理念的环形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篇2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讲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致使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喜欢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可见,只要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材的使用必将既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培养出四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二、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入课题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行教材一般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节前带问号,节后设“想想忆忆”,章后总结“学到了什么”。编排灵活,不似以往那么刻板。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致同学们”“引言”,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想想议议”和“学到了什么”等内容,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理,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也有所拓宽。

5.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

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幢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篇3

一、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他们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知识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 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 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慎重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毫不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观点的教育及科学态度和 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高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伸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因此,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型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在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比原大纲和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符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室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所选的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必须以师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教书育人素质的提高,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创造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学法,加强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关心最新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篇4

【关键词】知识目标 教育内容 科学学科知识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35-02

当前,幼儿科学教育成为幼教改革的热点。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以来,广大的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科学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实践,虽成效丰硕,也忽略了一些基本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教育中的知识目标被极端淡化

《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仔细分析其总目标不难发现,知识目标被淡化。在新的教育观的冲击下,有学者在对幼儿教师关于幼儿园科学领域中的知识观的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主要培养幼儿的探究欲和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知识目标可有可无,知识的掌握与否已经无关紧要。诚然,我们毋庸置疑“知识本位”价值取向批判的正确性,但是批判的同时,我们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知识的学习。

为了避免幼儿园教师片面追求知识的倾向,知识目标没有被专门列出,但并不意味着被忽视,知识目标已经蕴涵在科学领域的其他目标中了,相应领域的教育内容是潜在的贯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改革教学范式,希望教师不要把关注点过分集中在具体知识或技能的教学上……,因此,《纲要》在每个领域中都没有单独列出一个知识点或技能要求的细目,而是从活动的角度附带提出知识或技能 。……,如果教师真是按这样的要求去做了,……学习也就自然寓于其中了。实际上没有知识和技能支撑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只不过这里视知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大堆脱离幼儿的、仅仅要求他们记住的东西。”[1]

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是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进步,所以这种转变并不是对知识目标的抛弃,而是对传统常识目标的矫正、补充和完善。[2]

二、科学教育中教育内容选择缺乏系统性

新的教育观强调幼儿园科学教育不再以传授系统知识为首要目标,教育部也不再对幼儿园教育内容做统一的要求,从而导致幼儿园教师在面对广泛而庞杂的教育内容时束手无策。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张俊[4]副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在现有幼儿教师用书中,各主题中所包含的科学内容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科学内容出现重复性现象、科学内容无年龄段区分等研究结果。虽然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不必要向幼儿传授系统性的科学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本身不需要系统性。正如我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指出,虽然幼儿园课程不再传授系统知识为目的,不强调系统知识学习,但一些生活必须的知识是需要掌握的,帮助幼儿使其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化更是重要的,因为系统化本身也是一种认知方式,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思维方式逐渐改造、思维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5]

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要做到同一内容按难易、繁简程度递进或螺旋上升式,不同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选择和设计。核心科学概念是科学学科内容领域中是学科领域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及统领性的知识,是学科内容的主干部分,包括了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等。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基于核心科学概念,使科学教育内容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从而使幼儿获得指向核心科学概念的初步科学经验和事实。

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受其思维水平和原有经验的影响,不可能掌握科学概念,儿童对科学概念的掌握都停留在前概念水平。但是幼儿有必要获得早期关于周围环境的一些非正式理论,为今后学习系统的正式的科学知识打下初步的经验基础。因此,幼儿教师有必要基于核心科学概念,有针对性的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从而有效的引导幼儿探索、获得指向核心科学概念的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幼儿教师的科学学科知识水平较低

在国际幼儿科学教育价值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幼儿科学教育也由传统封闭的、高结构、静态的、重知识灌输的常识教育向现代开放的、低结构的、动态的、体验探究式的幼儿科学教育方式转变。培养儿童学会探究的能力,激发和保护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兴趣成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使命和目标。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幼儿园教师似乎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科学知识就能教好科学。然而,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很难把握幼儿科学教育内容,致使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望而生畏,甚至在指导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科学性错误,从而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究其原因,与教师科学知识的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建议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要有扎实、广泛的科学知识基础,教师应该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及地球-空间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7]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如何选择适宜的科学内容,如何把握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将抽象化的科学概念准确的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粗浅的经验性知识以及幼儿可以掌握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经验,如何对科学活动的生成性内容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等等,对幼儿教师来说是个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要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3][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D].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陈虹.幼儿科学现状的透视与反思.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10(05)。

[4]徐杰.第二节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幼儿教育.2006(05).

篇5

【关键词】教育研究 方法 比较

教育科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活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教育的差异性变得越来越明显,对于教育变革的呼吁更加强烈,对于教育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为教育变革提供支持的迫切性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么学科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一、威廉・维尔斯马、斯蒂芬・G・于尔斯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9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简介:维尔斯马先生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是本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是国外许多大学的通用教材,写作初衷是主要服务于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需要,阐释了研究过程中从选题到研究工具的所有核心问题,对于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和各种研究类型都有很大帮助。

(二)内容:维尔斯马先生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到第五章主要讲述研究过程,第六章到第十三章主要讲具体的研究设计,第十四章到第十七章主要讲解不同研究设计中都用得到的研究工具。

这本书作为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导论型著作,内容十分翔实,可以说是基本涵盖了教育研究方法这门学科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做了阐述,对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做了讲解,还引入了历史研究、人种学研究、混合法、建模法和德尔菲法这些非传统研究方法。其中我认为德尔菲法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因为在有些教育研究情景中,缺乏足够的信息或数据,包括缺乏足够的理论(与政策有关的研究就是这样),对于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采用德尔菲法来进行研究。同时,本书第三部分研究工具中很大的篇幅用于介绍怎样去收集、统计和分析数据,并在介绍中引用了大量的实例,通过对这部分的阅读和思考,我相信我们都会对怎样去处理数据有所了解。

(三)特点

1. 维尔斯马先生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主要强调常用的研究程序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在介绍中,各种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例子进行讲解,其中有些例子就来自真实的研究中。书中讲解了各种常用的具体研究类型,有定量也有定性的方法,同时作为一本导论型著作,为了尽量全面的覆盖,研究全过程中的重要话题(比如,如何查阅文献,如何做研究报告交流研究成果,如何对研究报告进行评价。)也都有涉及。本书中所覆盖到的研究程序都有广泛的实用性,所阐述的研究理念对于许多具体研究情景都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2. 本书在编排的体系上,每章结束时都有一个小结,小结后紧跟这章的核心概念,又附有练习,对于学生自学有很大帮助。

3. 作为一本从国外直接引进的著作,许多的研究和实例都是以美国教育中所出现的情景和问题为例的,因此在我们实际做研究时,可以学习和参考书中的内容和方法,但是也需要结合中国国情。

二、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简介:杨小微主编的《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主要是作为教育类专业基础课教材。在这本教材中编者参考了目前出版发行的众多文献资料,在选编时试图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尽可能地使教育研究方法区别于任何一种别的活动领域也适用的方法体系。同时,编者尽可能筛选出了一些适合读者的内容,努力给读者一个教育研究基本框架,以便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去进行个性化的自我建构。

(二)内容:编者主要从教育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两个层次上来展开本书的内容。前两章属于基本原理部分,探讨了教育研究的对象、方法、类型和特性,讨论了教育研究的准则与规范。第三章论述的是在教育研究中如何进行选题与设计,不管运用任何方法进行教育研究,都不可能跳过选题与设计这个环节。第四到十六章阐述的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分不同的章节系统地讨论了教育研究中的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法、教育测量法、教育预测法、教育经验总结、教育文献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育人种志研究,以及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教育理论的构建、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与评价等等。

(三)特点

1. 本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类专业基础课教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在编排的体系上也考虑到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每一章的开头,增加了“学习目标”“内容提要”“重要概念和术语”,还采取了“案例导入”这种生动的形式;在每一章的末尾还增加了“拓展阅读材料”。

2. 本书作为选编型教材,在采各家所长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亮点,比如关于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对比,教育研究的准则与规范等等。本书关于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从产生的背景、特性和优缺点进行对比和分析,阐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以及在实际的研究中应该采取哪种方法更合适。关于教育研究的准则与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本书中所提出的基本准则与规范是值得我们遵守的。

三、个人总结

教育研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的知识体系,所选取的五本书,每本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着重点,并不存在优劣之分。通过对所选取的两本书的阅读和思考,我对教育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研究的方法也有所了解,只有针对研究的课题采用合理的研究方法,遵循一些研究中的准则,才能获得成功,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研究,同时也要重视实证研究。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觉得学习教育研究仅仅学习书本是不够的,学习教育研究方法的最好方式无疑是从做中学,从具体的教育研究中不断摸索。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观摩、见习、考察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来学习书本知识,这样也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涵义。综合来讲,教育信息化是指学校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变化的需求而进行的教育改革,不断为学生营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使学校的科研、教学、学习以及管理等各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

从概念上来说,教育信息化比较看重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建立信息技术和教育的相互联系,用信息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理念等来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信息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化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入的,从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广泛运用,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促进了教育体制、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使整个教育体系更加优质化。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管理制度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也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等,信息化建设是对教学进行全方面的改革。总之,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助推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策略,是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创新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研究

1、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常包括教育科研网建设、局域网信息建设以及校园网络建设等,这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推动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此外,还要加强数据中心和应用软件的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构建良好的硬件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促使学校之间优质教学资源的交流,从而推进整体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2、强化学校教育信息化队伍的建设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构建教育信息化队伍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进行教育思想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培训的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教育,增加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次,切实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实现教育管理体制的革新,构建一支具有专业技能,能够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再次,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构建一支信息化的教师队伍、信息化的管理队伍以及信息化的维护队伍,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只有真正的把信息教育技术融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中,才能够构建一支技术过硬的信息化队伍,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最终实现。

3、实现教学体系的信息化改革

在教育改革中要大力推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因为教育信息化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摒弃了传统教学理念中落后的成分,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它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进行指导,实现教学形态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育信息化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实现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教学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变得更加开放、合理。在具体实践环节,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等环节的应用力度,提高教学信息的处理效率。

4、在信息化建设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观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与应用,是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领域变革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不仅仅会涉及到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教育机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和教育观念。经实践证明,教育技术和教育观念有着很多必然的联系,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积极增加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这不仅能够切实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能培养出综合素质强、个人能力得到充分提升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同时,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为创新型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勤.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现实意义和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0,(02).

[2] 黄荣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人才培养[N].计算机世界报,2002, (15).

篇7

【关键词】探究;素质教育;趣味性;教学方法;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做到用好化学教材。更新教育观念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任务。正确的教育观能够引导学生由化学课堂走向科学探究的殿堂。

第一、千万莫将化学课堂教学变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双簧戏。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开发人们的智力,于是使教育质量观发生了改变。在此情况下诞生的新教材有新的内容与结构。义务教育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和大面积“提高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应拓宽学生知识面,降低难度,精简许多次要的概念,降低习题难度,缩小计算范围,注意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社会等的联系,注重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课堂教学内容应编排科学合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知识结构间的合理结合,有利于实现循序渐进,生动活泼的课堂状况。课堂上,应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牢记一个主题,提高学生素质与终身学习能力是要务。课堂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采取课内外学生与家庭相结合的方法,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第二、课堂教学应重视实验教学,增强趣味性和参与性。充满乐趣和参与的课堂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材每页都留有空白,易于学生记笔记和写学习心得,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上, 如何把握教材特点、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化学课堂掌握知识的深度可以分为三种程度:第一是掌握信息,第二是具有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第三是善于创造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半只能达到前两项的程度,要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眼、耳、脑、手、口的全身心活动,才能使学生处于探索求知的状态,才能在求知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性的发展。义务教育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它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花更多精力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设计研究途径,树立假说,诱导推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结论。这样的讲授方法有望使学生发现、理解、掌握科学形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成果。新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文字表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自己学懂,对于这种类型的教材内容,采用以自学为主、阅读、讨论、演讲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事先编制自学提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学提纲自行阅读,读后解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练习题,然后学生互相讨论矫正,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回辅导、重点指导、释疑解难、收集信息。

第三、课堂中应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智力技能。教学中,通过一个个实验及实验的组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发现、了解学科的实验方法和原理,试探着用一些基本操作和初学的实验技能去做新的组合,去探究解决简单问题,初步了解一些研究自然的方法。课堂教学中习题的处理,避免题海战术,因为从题海中求得好成绩也未必是能力素质的反映。基本题型是有阶段性、局限性的,而知识的应用、思维的发展是无限的,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一切因素,注意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才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根本途径。总之,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用好新教材,教好新教材,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关键。提倡用“讲练结合法”进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的教学。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是初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难点的分散。因此对这些难点的教学适宜采用分散教学,宜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有教师的精讲,也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勤练,并强调教师要把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的内容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有计划地复习、巩固,不断强化记忆。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教师精讲,提出练习任务,说明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经常地让学生写每一个元素符号或化学方程式时要会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现象。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明练习的方法并作出必要的示范,由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分别辅导,练习之后学生相互交流或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要在检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纠正和讲解。另外化学计算的练习还要目的明确,题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技能逐步完善。

适当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如果不改变化学教师的“独角戏”方式,像传统教学方式那样,课堂教学与化学课堂上只由教师讲,教师演示,学生观望,这既造成教学课时上的紧张,又发挥不了初中生善于参与的身心特点,因此,化学课堂教学要灵活处理课内、外内容,采用详讲与学生自学,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书目】

篇8

摘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和根本目标,将TRIZ理论引入本科生培养体系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本文提出基于TRIZ理论的“一线三段”式本科生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贯穿创新主线,通过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专业课、创新大赛和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践课、毕业设计、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个层次上构建新型的面向机械产品设计全过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TRIZ;创新主线;一线三段;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99-02

一、引言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如何使高校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时展的要求成为当今社会的要务。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升创新能力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关于本科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很多观点及论述。诸如:转变教育观念[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2-3]、改革教育方式[4]、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改革考试方法等。但如何能够加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步伐呢?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方法是一种知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创新方法,被世界公认为引导创新的最佳工具,近几年纷纷掀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研究的热潮。将TRIZ理论引入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开展以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真正将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河北工业大学在机械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方面的课程走在了各高校的前列,结合机械专业对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提出了基于TRIZ理论的“一线三段”式本科生培养模式,为培养能够从事机械领域创新设计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TRIZ理论与本科课程教学的融合

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前苏联G.S.Altshuller及其领导的一批研究人员,自1946年开始,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大量专利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的指导创新的最佳理论。通常认为TRIZ理论由以下九大部分组成:技术系统的进化法则;最终理想解(IFR);40个发明原理;39个标准工程参数和矛盾矩阵;物理矛盾和四大分离原理;物一场模型分析;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科学效应和现象知识库。

将TRIZ理论等创新方法引入到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贯穿创新主线,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融理论教学、项目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实验教学为一体,同时结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创新大赛等实践环节,构建面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践创新平台,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进而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三、构建一线三段式教学体系

1.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引入到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贯穿创新主线,构建了面向机械产品设计全过程的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模式,对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规划、调整,将TRIZ基本原理、概念和工具引入到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中,并积极引导学生选修创新思维类课程,使学生建立创新概念,重点培养创新意识,理解创新理论及创新意识在产品设计中起到的重要性。开设《创新设计》――TRIZ创新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TRIZ理论中的理想解、冲突理论、资源分析、技术进化、物质―场分析等创新方法及工具,并通过案例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科研训练计划等环节,运用TRIZ工具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工作,重点培养创新能力。

2.将TRIZ基本原理、概念和工具引入到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中,并积极引导学生选修创新思维类课程,使学生建立创新概念,重点培养创新意识,理解创新理论及创新意识在产品设计中起到的重要性。目前我校开设了《创新设计》、《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科研技能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与训练》等创新思维学习及训练类的校选课,其中《创新设计》课程介绍TRIZ理论的基本概念及经典创新工具,如理想解、资源、创新分级等重要基本概念,冲突理论、物质-场分析等创新工具。

3.在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中,应用TRIZ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设计》课程授课采用案例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每班分多组,每组3―5人,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TRIZ理论知识和工具,就自己熟悉的案例进行练习,要求课程结束时完成并答辩。项目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提交课题涉及生活、交通、日常品、建筑、军事等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第七学期的专业实践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数控编程、仿真及加工内容基础上,增加了基于PLC控制的工业产品装置研发内容。学生自己提设计方案,经与指Ю鲜沟通、讨论最后确定方案,开发了绘图机、电梯、立体车库、刷墙机、搬运机器人、分拣机械手、刻章机等机电装置。该实践课要求学生从任务出发,首先拟定系统功能,进行功能分解及结构求解,备件选型及方案评估。设计过程中应用TRIZ理论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结构创新、原理创新性的方案设计。在毕业设计环节,部分老师的毕业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应用TRIZ理论,进行方案的理想解分析、设计冲突解决、技术预测分析等,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搭建了TRIZ理论实习、实践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实践平台。依托我校的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了TRIZ理论学习、实践平台,与机械学院合作,通过引导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应用TRIZ理论提出创新设计方案。近几年学生共进行课题研究几十项,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类大赛及科研训练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格。近几年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以“TRIZ杯”、“挑战杯”、“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等各种创新设计大赛和科研训练计划。通过实践锻炼、巩固TRIZ理论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锻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将TRIZ理论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实验等教学环节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并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贯穿创新主线,通过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基本原理、概念和工具引入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各类实践环节和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科研训练计划及自主创业等环节,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种层次上构建新型的面向机械产品设计的全过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上教学及实践过程,学生了解了创新思维及创新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工具,并初步具有应用创新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和学新,张健.教育观念转变机制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7,(08):8-10.

[2].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05):68-72.

篇9

一、转变教育思想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讲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设人才奠定基矗初中物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为实现这个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过去的许多年中,初中物理教学在改革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于扰,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要求被不适当地拔高,讲授往往是“满堂灌”,作业训练又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厂对多数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致使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喜众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可见,转变观念,是用好现行教材的前提。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时的使用必将既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能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包括在高·级学校深造的人才)。

二、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人课题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大量漫画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现行教材一般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前有问题,节前带问号,节后设“想想忆忆”,章后。总结“学到了什么”。编排灵活,不似以往那么刻板。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人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致同学们”“引言”,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想想忆忆”和“学到了什么”等内容,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埋,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啬加了声现象和原子能知识,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5.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幢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一、研究分析学生自身情况,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心理素质

不少学生未进高中前,因有人告之“高中物理难学”使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心理上就已畏惧高中物理,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一进高中才一个来月,就给自己做了一个计划,分科时选文不选理,而在文科里的物理简单,因此对学习物理就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据此,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心理素质十分重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物理的心理素质,学生就有了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对物理教学有相当大的益处。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好胜心

有人说“良好的自信心,坚强的好胜心是成功的一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关键是学生自身,但教师的外因指导肩负着重任。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我能学好物理”的信念,具体做法:抓基础知识,布置难易适度的题目,还可结合“史教”――如伽利略的自信和好胜心,否定“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原因,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的错误结论,从而发现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自由落体学说”的正确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

2.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课堂上实施微笑式教学,多鼓励学生、关心学生,使学生感到一种亲切和谐的感觉,从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当学生感到了家庭般的温暖,就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对完成一堂课会取得双倍的效果。

3.培养学生的坚强毅力的决心

可采用“物理史教”的方法,如爱迪生经过8年努力,终于发明了电灯,给世界带来的光明;又如: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同时可举大家熟悉的身边的人,让大家明白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二、研究分析教师自身情况,增强教师自身素质及更新教育观念

对于一直从事高中物理的教师,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禁锢在一切为了“高考”的教学而教学,物理作为理科中必考科目,老教师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所以物理教师首先要冲破原来的“传统”观念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教学,即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有的放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21世纪将是信息时代,而信息离不开物理知识,所以物理知识更需要不断提高,不断更新,来适应时代要求,如宇宙信息探索,核能开发,微软件技术等。作为一名当代物理教师,只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就很难教好学生,很难满足社会需要,就达不到教育目的。综观这些年的高考试卷,跟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要求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不但要具备较强的物理知识,还要学习一些化学知识,生物知识,天文地理知识等来适应时代需要,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教学改革的目的,经常“通电”来充实自己,同时更新教育观念。

三、研究分析教材编制差异,立足教材基础教学又突出学科特点

初中物理教材中,以一些简单概念、原理、现象、实验为主,还配有较大比例的插图。对初中学生只要求记住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做定性说明,简单的定量计算,在学生实验方面,学生初次接触一些仪器,自己亲手做,兴趣较大,又亲自品尝实验成功的喜悦感,因而学习兴趣大,容易取得较好成绩;而高中物理教材,虽经过几次改革,要求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物理规律不能少,对学生要求比初中更高了,学生不但要有形象思维,还必须具备一些抽象逻辑思维;初中物理知识只联系到了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如“蒸发,冬天教室玻璃内表面结冰花”现象,学生只需具备简单物理知识就能解释;高中物理知识更注重与实际联系,如“人造卫星、天体坠落”问题,要解决此类问题,学生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如,物理、数学、天文知识综合,而且学生要有空间想象,逻辑思维能力。又如初中只有路程,高中出现了位移;初中的“速度”和高中的“速度”的不同含义;位移、速度出现“负数”,这要求学生冲破原来思想束缚,从“标量”到“矢量”的跨越使学生出现了一定的学习困难,故高中教学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实验放在首位

为了消除学生“学物理难”的心理障碍,高一物理教学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同时,适当降低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教的知识不要求学生一次到位,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让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要求。比如高一物理第一章,先要求学生掌握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及一些三力简单的静力学平衡问题过关即可。同时,教师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物理现象,来验证物理规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心服。如“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可以让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使实验直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要有针对地把物理知识要求适当提高,突出物理学科特点,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