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

篇1

关键词:金融创新 供给侧改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日益显著。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讲,金融行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否发挥了重要作用,就要看金融体制和机制安排是否有利于将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高效率地组合起来,让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形成较高水平的生产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经济增速放缓,而银行业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资源配置更偏向稳定、保守和传统优势行业,既不能满足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变化的金融需求。因此,金融创新势必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环节,金融改革也将打破和重新梳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一、当前金融体制和机制对供给侧改革的影响

(一)金融结构偏重间接融资

以银行业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为主导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显著特点。截至2015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超150 万亿元,机构总数4千多家,占总融资规模的65%,而十家上市的银行资产规模就超过100万亿,贷款超50万亿元。与此相对比,近三年来我国才陆续批准5家民营银行进入金融行业,资产规模不能与传统银行相比。传统银行业的资产分布特点是对公贷款占比70%以上,其中大企业、政府和银行机构贷款占据主要部分。金融机构的首要任务是服务实体经济,但由于传统银行业占据体制和机制的优势,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不强,服务意识更是落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随着民营银行的诞生,互联网金融开始崛起,依托互联网技术,民营银行将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融合,快速实现了资金、支付和各种应用场景的融合,开发出一系列使用便捷、成本低廉和符合需求的新兴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间接推动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快速跟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供给不足、供需错配问题。但只要银行业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大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其产品创新动力就不会有很大改变。即使被迫做出某些应对,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难以为继。

(二)直接融资市场发展不充分

一直以来,我国大力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持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截至2012年末,我国股票总市值已名列全球前茅,债券发行规模也保持了高速增长,2012年广义的直接融资占比达到40%,扣除影子银行业务融资额,直接(股债)融资也占到了18.8%,比起当初的10%左右有了较大发展。但从资本市场发展的逻辑看,为了开创直接融资市场的良好局面,保障居民的切身利益,先进入直接融资市场的企业往往是效益比较好、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可在客观上导致大部分中小企业、新兴企业被拒之门外。12年后我国股市开始走向低迷,股权融资规模也呈现萎缩状态。直至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后,一系列推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三板市场震荡前行,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有个更多的融资机会。

(三)金融创新是改变现状的重要手段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金融行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主要任务是限制过剩产能资金供给,提高实体产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尽可能将潜在产能快速转化为实际产能。通过金融创新帮助解决因结构问题而产生的产能过剩问题,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点燃创造热情、激发创新活力。

二、金融创新支持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体制改革创新

体制创新我国金融发展创新的首要任务。体制创新主要是通过顶层设计建立防控风险与鼓励发展创新的体制,鼓励金融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供给侧主体结构单一化问题一直存在,金融领域的竞争仅限于相同或相似类型主体之间的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由于缺少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创新意识、忧患意识不强,其结果是一方面新兴企业、创新企业急需启动资金和发展资金,而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虽有资金但缺少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产品,贷款难、贷款贵、难贷款的情况非常常见。所以政府必须有决心进行深刻的体制变革,通过体制改革改变金融从业者的意识状态,让其主动改变自己适应社会的变革需求。

(二)管理机制变革创新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即便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等较小的金融机构与社会上一般的企业相比也是比较大的。而且其管理机制上更是体现了大的特点,就是不管这个银行资本有多少、人员有多少、地方有多偏,在管理上都体现的符合上级要求、听从上级指挥的特点。近年来,国家以及各金融机构多次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但效果均不理想的原因就在于银行机构在管理上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国有大银行条线管理机制。导致基层分支机构、基层网点虽然了解对客户的需求、地方的特色、产业发展的状态,但是没有能力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没有权限突破规定。因此,金融机构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模式,在庞大的运作机构中根据机构层级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保持基层机构灵活性的管理制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三)产品开发设计创新

一方面是金融体系内的资金充裕贷不出去,一方面是企业缺少发展资金,这最直接的反映出金融产品供给无法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矛盾,这也是金融在供给侧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传统银行机构内的人员没有足够动力了解众多小微企业和客户的需求,沟通他们遇到的各种限制,也就不会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他们的优势来化解风险,进而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来。未来成功服务众多小微企业、新兴企业和广大居民最终靠的一定不是谁得机构最大、谁的网点最多,而是谁最了解其客户需求并及时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小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23-02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经营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融资困难的问题,常影响着中小企业发展经营的顺利进行,需要引起大众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变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两种,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这两种融资渠道都不算畅通,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直接融资是指通过买卖有价证券、预付定金或赊销商品等形式,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的单位通过直接协议后所进行的货币资金的转移。

在直接融资过程中,资金提供者在让渡资金时会相当看重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当企业的信息透明度高时,资金提供者让渡资金时所要求的风险补偿就低,企业就不必过多的负担额外的风险补偿。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他们的信心透明度都普遍较低,导致他们在进行直接融资时,往往需要承担比大企业高出许多的资金成本。这些资金成本无疑是一种超额的负担,只有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高科技企业才能承受的起,可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所以许多企业被拒绝在直接融资的市场之外。

(二)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同样困难

中小企业不仅是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间接融资一样存在困难。间接融资是指拥有闲置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购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将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机构以贷款、贴现或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所发行的有价证券等形式,将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首先,间接融资对于中小企来讲并不是可以顺利完成的过程。进行间接融资需要有合适的抵押担保,但是中小企业本身的固定资产少,可用来提供的抵押物少,他们的资信和抵押担保能力都很低,而且在办理抵押贷款时,环节多且复杂,需要缴纳较多的费用,导致具有贷款额度小、时间性强、频率高特点的中小企业的单位贷款的交易成本很高,使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承担这些成本,无法贷够必需的资金。

其次,一些中小企业在进行抵押贷款时抱有侥幸的心理,用多头开户、无效担保等方式骗取银行贷款,或借改制、破产等名义进行逃废、使银行债务悬空。这些行为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信用度,使银行在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变得更加谨慎小心,更不利于中小企业获得贷款。

另外,在间接贷款时常常出现中小企业找不到担保人的问题。一般效益不好的企业,银行会不允许其做担保人,而效益好的企业又不太愿意为其他企业作担保。而且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在赢利动机的驱使下,大家会偏爱收益较大的大客户,大型金融机构更乐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轻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中小金融机构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优势

(一)可有效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在融资时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我国金融学专家林毅夫、李永军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关键,在银行体系高度垄断的情况下,建立“二板市场”、在国有银行中设立中小企业的信贷部门等措施都不能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只有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有效解决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小金融机构由于源于基层,对地区的中小企业的熟悉程度较高,有很强的人缘和地缘,且只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展开业务,所以可以较快了解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与融资需求,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外,中小金融机构还具有机制灵活、链短、产权明晰、风险控制能力好的机制优势,可以将中小企业的融资工作进行的又快又好。

(二)中小金融机构的成本较低

由于中小金融机构的规模较小、层级较少,所以机构的成本较低,而且出于业务范围小的原因,银行和企业间一般都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借贷双方获取信息的成本也较低。此外,银行通过对借贷人信息的掌握和处理,可以迅速及时地了解贷出款项风险性的变化,并可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的问题。中小金融机构的这一成本优势是诸多大型金融机构所不具有的。

(三)中小金融机构的隐形担保机制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缺乏抵押担保的问题

中小企业缺乏抵押担保是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而中小金融机构在担保方面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地理位置较近,受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以往一些不被大型金融机构接受的带有风俗特性的财务在中小金融机构那里就可以作为担保物进行抵押担保。而且,由于借贷双方都处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地理范围之中,同时也将处于一种相同的社会关系和信用关系之中,使得市场上会形成一种隐形的社会担保机制。这种担保机制会使借贷双方受到社会关系的共同制约,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社会关系带来的精神和物质收益。这样一来,中小金融机构便可在担保方面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做出灵活的安排,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缺乏抵押担保的问题。

三、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建议

(一)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强,面对这一经济结构,我国政府需要在政策上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扶持和帮助。首先,政府需要建立财政支持体系,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支持。其次,取消中小金融机构增加营业网点的相关限制等不利于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政策规定,开放货币市场允许更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再次,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要求中央银行在中小金融机构出现短期再支付困难或信贷资金季节缺口时给予资金的支持,并在再贷款和再贴现政策上中央银行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中小金融机构。另外,政府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减轻中小金融机构的负担,例如,在税收上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允许他们多提坏账准备,降低他们的营业税和所得税收率,为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宽松、平等的市场环境,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摆脱困境。

(二)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机构

目前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设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例如,韩国的东南银行、国民银行,日本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中小企业投资扶持 株式会社,德国的大众银行、合作银行等都是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与其规模、制度都相称的金融机构设立的很少,我国金融市场仍是以国有银行为主体、高度集中的体系。所以,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适应经济发展多元化的要求,就必须组建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并大力扶持现有的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以增强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并使资金得到有效的分流,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方面的优势。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机构,就需要大力发展多形式、多成分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建立直接服务于或者以为中小企业为服务重点的中小商业银行,并放宽对资本市场准入的限制,允许民营资本参与到银行市场中来,进一步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和股东构成,推动中小金融机构产权多元化发展,打破大银行或地方财政的垄断局面,并打破原有行政 管制上的地域限制,使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得到扩宽。另外,还需要完善信息披露创新,将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信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公开。

(三)提高中小金融机构自身素质,重视专业队伍建设

中小金融机构要以为中小企业服务为宗旨,按照现代公司制度规范自身的发展,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建设专业金融人才队伍。首先,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招聘既有专业金融理论知识,又熟悉当地经济状况,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人员,并不断对机构员工开展专业培训活动,促进在职工作人员养成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的意识。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提高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加大内部管理力度,建立可行的控制制度,明确贷款责任,做好跟踪服务,提高贷款质量,并完善对员工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员工的服务效率。另外,中小金融机构需要积极营造信用环境,通过完备的立法征信与担保体系,进行有效预防、提前控制,促进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建立良好有序的关系型贷款联系,减少双方因业务关系发生争执的概率。其次,中小金融机构还应该积极探索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新渠道、新方式。例如,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融资需求,尝试新型贷款方式,设计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产品;或开办信托、保险、投资银行业务等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使业务模式多元化,以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等。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自身素质,建设专业金融人才队伍,同样有助于提高公众对中小金融 机构的信心,以维护金融稳定。

结语

中小企业是繁荣我国经济市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最佳解决方式。文章中具体列举了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对解决融资困难的优势,从而提出了相应的更具体的实施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切实有力的帮助,以更快更好地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维奇.试论村镇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可行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1,(7).

[2] 何振宇.浅谈政府及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改革思路[J].财经界:学术版,2010,(10).

[3] 高明华.再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0).

篇3

随着货币流动性宽松和资产荒现象加剧,优质企业在与金融机构融资谈判中,越来越有议价空间。因此,企业在融资合同商务谈判中,应关注用途、期限、利率、提款和还款安排、利率调整机制、违约事项等要点,以降低资金成本、规避融资风险。

融资合同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中重要的资金融通类合同,具有金额大、期限长、金融机构提供制式合同的特点。过去企业通常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议价能力不高,只能被动接受制式合同,较难通过双方协商体现自己的意志。随着金融体系改革和货币流动性宽松,出现大量资金追逐优质资产的局面。一些优秀企业在融资谈判中占据优势,具备与金融机构谈判的议价能力。本文从企业角度探讨融资合同中需要关注的要点及规避风险。

二、融资合同核心条款

核心条款通常指需要双方当事人权衡和决策的核心事项。融资合同,一般包括融资用途、金额、期限、利率、计息周期、提款与还款安排等条款。

(一)融资用途

所融资金一般可用于指定项目建设、补充企业流动性和归还金融机构存量贷款。金融机构会根据自身对行业的年度准入政策,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禁止使用的领域,一般包括;不得违反保监会、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限制级禁止性规定(住宅类房地产及土地储备贷款),也不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融资资金用于高污染、高能耗或产能过剩行业,亦不能用于偿还存在明显瑕疵或风险隐患的存量融资;同时通过监管使用、受托支付、将违规使用资金列入违约事项要求承担违约责任等方式进行风险控制。

作为企业,通常需要兼顾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灵活性。资金使用合规是确保融资行为合规的重要条件,资金使用灵活则可避免有息债务资金长期闲置账面,有助于降低实际利率。企业在谈判中,应提前与金融机构沟通资金到账后可列支的项目范围、银行审核支付的条件及形式要件等要素。对于监管特别严格的政策性银行贷款(如国开行贷款、进出口银行贷款),应充分考虑资金使用不灵活对实际利率的影响,进而要求在资金价格上有所折让。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集团公司,对于有明确项目用途的融资资金,即使金融机构不做严格监管,也不能归集使用,从而杜绝违规使用融资资金的风险。

(二)融资金额与分次提款安排

大型集团公司单个融资合同的标的金额可能高达数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单笔融资合同标的额大,有助于摊薄管理成本,如尽职调查费用、内外部评级费用、法律顾问费等;对于企业而言,有助于降低单位融资额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从而降低资金成本。

企业资金需求是逐步发生的,需要根据实际资金投放需求分次提款,以降低账面闲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应提前与金融机构沟通合同的有效授信期限,争取在有效授信期限内根据企业用款需求分次提款。金融机构一般会提出类似分次提款上限等限制条件,企业可根据自身资金情况决定是否接受或争取更高的提款频次。

(三)融资期限与到期双方选择权安排

企业在考虑融资期限时,一般会在投融资期限匹配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期限与成本的平衡关系。鉴于当前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且不同期限之间利率的利差较小,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较长期限的融资,从而避免货币政策变化给短期融资到期偿还带来的流动性压力。而金融机构基于负债端资金成本的压力,以及对未来中长期利率可能上升的判断,倾向于投放短期资金,从而与企业的需求构成矛盾。

实务中,为满足企业的期限偏好,金融机构往往设计结构化的期限安排,如3+2年期、5+3年期等。以3+2年期为例,上述第一阶段3年期期限满之后,附加的第二阶段2年期期限的生成条件是双方达成一致方可续期或企业单方行权即可续期。若为双方选择权,利率一般将根据当时的利率水平、货币宽松情况等重新设定,其本质相当于3年期融资,金融机构内部亦按照3年期资金进行配置。对企业而言,企业拥有单方选择权的情况下,3+2年期融资相当于5年期融资,可视为5年期融资进行相应的资金投放安排。

(四)融资利率与计息周期

融资利率一般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浮动利率又可细分为基准利率上下浮动一定比例或基准利率加减一定基点两类。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选择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对于主要精力放在主业,更关注锁定资金成本以期锁定目标利润的企业,可选择固定利率;对于资金密集型企业,鉴于资金成本对企业成本影响较大,该类企业可在合理预判利率走势的情况下,灵活选择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如果预判利率处于下降通道,应选择浮动利率,若预判利率处于上升通道,应选择固定利率。

对于同一融资利率,不同计息周期将影响实际利率。年度内付息频次越高,实际利率越高。企业在利率谈判时,应充分考虑付息周期对实际利率的影响,作为议价条件进行商议。对于大型集团公司而言,由于合同笔数较多,不同金融机构的付息周期不同,会导致企业付息的时间节点分布不同。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现金流分布特征,选择集中或分散结息,从而实现集中或分散支付利息,最大程度与现金流分布情况匹配,提高资金的精细化管理程度。

对于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合同,不仅应考虑租金,还应将期初缴付的保证金、费用等统筹考虑,将XIRR作为最终的实际利率进行议价。

对于部分非标融资合同,涉及期初一次性收取部分费用的,亦相当于提高了实际利率,可选择与金融机构协商,综合考虑折现因子。

三、融资合同附属条款

附属条款通常指非核心条款,对双方权利义务进行补充说明的条款,及对出现不可抗力、违约事项等例外情况时作出的机制安排。

(一)提前还款的相关安排

在利率处于下行通道时,企业为避免固定利率对资金成本的负面影响,通常会与金融机构协商提前还款的条款安排。一般情况下,根据议价能力的高低,金融机构会在半年或一年禁止期满后给企业提前书面通知即可无条件提前还款的优惠条款,相当于企业多取得一个美式期权,在到期日前可根据利率下行情况随时行权。为取得该期权,企业会在利率方面适当调升以对金融机构进行一定补偿。

(二)利率调整机制安排

浮动利率方式下,利率调整机制可分为对日调整、对月调整、对季调整或对年调整。在频繁调整利率的年度,企业可根据利率上行或下行,x择频次较高的或较低的调整方式,以加速或推迟利率调整对企业资金成本的影响。如2015年基准利率频繁下调,企业选择对日调整,则有利于最大程度享受利率下行所带给企业资金成本的好处。但这需要企业对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高度敏感,并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和较强的议价能力。

(三)违约条款

有的企业不太关注违约条款,认为发生违约事项的概率极低,简单采用金融机构的格式范本。实务中忽视违约条款,往往是造成企业资金链困难时,发生连锁债务危机的重要因素。企业尤其需要关注违约条款中,金融机构对可能导致违约事项的自由裁量权,否则很容易在经营困难但并未发生实质性违约的情况下,被金融机构以可能导致违约的理由提前收贷,进而造成实质性违约,从而导致不同融资合同项下交叉违约,企业资金链破裂的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企业在融资合同谈判时,应充分关注核心条款和附属条款下不同选择对企业资金成本及风险的影响,争取最佳的条款安排。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小微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的充分就业

小微企业发达的南方地区,城乡居民的就业率和财产收入明显偏高。小微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就业,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数据显示,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大概4000万户,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5%,提供了85%的城乡就业岗位。

(二)小微企业是经济技术改革的先锋队

小微企业通常是改革实验田。小微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相对较低,社会波动小、新机制引入迅速,还有经营方式灵活、进退市场便捷等优势,使它在经济技术改革时动作更快,效率更高,反应更迅速,改革的结果也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自我的需求,这是大企业无法比拟的。再加上小微企业投资领域大多数是第三产业,贴近群众,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小微企业的改革成果,为大企业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有益经验,因此小微企业的技术改革势必促进整个市场经济技术的改革。

二、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阶段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小微企业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资金短缺依然是制约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软肋,据有关学者统计,小微企业在争取外部融资时希望的融资选择为:向银行贷款、向亲戚朋友借钱、民间借贷、向小额贷款公司借款、向供应商赊账等。可以看出向银行贷款依然是企业希望的第一选择,但是很多因素却制约了其成功取得贷款。

(一)小微企业内部因素

从小微企业自身来说,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资本规模和经营规模小,信息观念淡漠,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结构单一且科技含量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经不起原材料或产品价格的波动,这种产业属性决定了小微企业在竞争性较强的市场领域中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小微企业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审查的要求,进而银行偏好于向大企业贷款,而不愿意向小微企业贷款。

(二)外部因素

1.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融资的限制。(1)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重视。在目前的金融体制下,小微企业根本无法与大型企业进行抗争,也不具备和金融机构议价的资本,很难引起金融机构的“关注”。另外,正规金融机构分布范围窄,比如在乡村一级基本没有专业金融机构的身影。而小微企业的特点就是数量多分布广,所以很难进入金融机构的服务半径。据统计尽管近些年来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度持续加大,但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仍然只占到约1%。(2)专业性小额贷款人员的短缺。就银行信贷人员自身来说,更愿意从事大企业、大项目融资。在对小微企业贷款时,银行的高层不直接参与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对借款人的信息,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具体资料掌握片面,主要还是靠信贷人员自己收集汇总,个人发挥的作用大,承担的责任也大,因此大部分银行员工不愿意从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2.国家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限制。政府针对小微企业扶持的很多政策因为缺乏政策细化和有效的配套措施而效果不佳。其次,小微企业所承担的税负较大。再次,稳健的货币政策势必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微企业的融资,也就是说,在信贷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银行更倾向于将信贷资源分配给大企业,从而引致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加剧。

三、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现状的对策

(一)继续强化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

对小微企业中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和经营状况看好的产业,应加大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向各类企业很好地发出政府在一定阶段特定意图的信号,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的转向。间接的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力补充手段,调整市场产业结构。小微企业的繁荣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功能突出,应该继续深化政策性金融扶持体系。

(二)量身定制小微企业评级授信体系,实现贷款流程简单化

根据小微企业面广、量多、需求急的特点,对现行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内容作调整修订,量身定制一套小微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和授信体系,并开发评级授信模块,对小微企业实行评级、授信、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四合一”,简化信贷流程。

(三)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1.逐步扩大融资工具。逐步扩大小微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积极稳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融资工具。进一步推动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建设,改善小型微型企业股权质押融资环境。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发行小微企业转向金融债。2.鼓励企业在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大力发展经营良好的小微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会大大的降低融资成本。在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小微企业占比接近零。直接融资对一些走高科技路线的小微企业最为适合,如果操作妥当的话,会快速缓解资金压力提高生产水平。3.创新多层次的融资产品。商业银行要更多地了解、研究小微企业的特点,要根据各行业、各个生产周期阶段的小微企业不同的融资需求,打造出更多适合的融资新产品。

(四)加大县域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建议银行监管部门在商业银行机构准入审批时采用“城乡结合”的原则,引导各家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新的分支机构,增加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缩小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县域金融机构,鼓励按照市场化、规模化、可持续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本金,批量布局,统筹管理,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快速健康发展。将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贷款户纳入全国统一征信系统;鼓励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对在县域设置A T M、P O S机等支付结算设备的金融机构给予财政补贴;降低银联在村镇银行的入会费或给予银联财政支持,推动村镇银行卡业务发展,便利小微企业主支付结算。

参考文献:

[1]余莉娟.我国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定价模式的研究,[D].安徽大学科技出版社,2010.

篇5

一、企业融资 

(一)融资的概念 

融资就是指资金的融通。从狭义上来讲,融资就是指融入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资金,来维护企业的正常运作;从广义上来讲,融资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资金的融入,另一个是资金的支出,具体来说就是资金的双向流动。企业就是依照自身发展运营状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进行融资,为保证企业正常的运转筹措资金。 

(二)融资方式 

企业的融资方式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直接融资,是通过购买股票和之安全等金融产品,在交易过程中就是直接融资,一般来讲就是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是以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为主,在集中投放到企业生产经营之中,是资金双方通过某种金融工具所形成債务关系的融资方式。另一类就是间接融资,这一融资手段 要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有偿的融资关系,金融机构在其中起到调剂作用。 

(三)融资特点 

(1)企业融资规模较小,融资频率较高 

(2)比较依赖银行贷款 

(3)企业自身实力较弱,自备资金较少 

二、企业融资的主要困难 

(一)企业融资困难的具体体现 

1.融资渠道方面 

如金融机构借贷、发行债券、上市发行股票等多种融资渠道都是高要求、高门槛,基本不对中小企业施行政策倾斜,这些融资渠道是为大型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所使用的,导致企业融资方式只有依靠银行贷款单一的融资渠道进行融资。当然,这也是由于中小企业用于做担保和抵押的资产较少,不能够进行借贷、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融资。 

2.融资条件限制 

银行贷款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但是由于企业具有低的稳定性让银行不愿意给企业贷款,加之企业的规模较小,对于收集资讯和市场分析的投入较少,就更容易受到金融环境的影响。另一个原因是企业自身的资金储备不足,没有可以用于抵押担保的抵押品,因此,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 

3.融资期限和数量的限制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会有融资的期限和数量上的限制,数量体现在5-20万元,和融资期限在6个月到24个月,有这些限制都是因为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4.融资的成本较高 

企业融资的年利率在四成到五成,有较高的年利率,导致融资成本增高,使得企业面临资金短缺、发展停滞的危险,导致企业转战向民间融资转移选择融资,但是月利率高达3%,而且民间融资一般以半年以下为主。 

(二)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1.企业自身原因 

企业经营不善,经济效益较差,自身资金储备又较少,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生产技术能力较低,企业规模较小,这种种因素导致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就是中小企业有很多逃避银行债务、多头抵押的情况,企业的信用状况较差,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企业。 

2.我国金融体系的原因 

(1)金融体系结构失衡。我国金融体系结构中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企业信贷融资中占主要地位,相对的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对于信誉状况良好,企业经营状况好、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放贷,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少之又少。 

(2)直接融资渠道闭塞。前文分析过直接融资方式在企业融资中占的比例较小,这是由于非正规的债务集资面临非法集资的风险,所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筹集资金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直接融资渠道闭塞,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的情况,阻碍企业的融资,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3.我国政府的原因 

(1) 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较小。地方政府偏向于扶持大型企业融资的壮大,对于中小企业繁荣扶持力度较小,主要表现在,对中小企业融资工作不支持,还处处设置障碍,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但是对于大型企业融资却一路绿灯。这也是由于大型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要多于中小型企业,能够提高政府业绩。 

(2)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管理缺失。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有农商行。农商行等由地方财政部门或大型国有企业设立的,作为地方独立的金融机构,地方金融机构主要受到政府的管理和引导,但是由于政府对其引导工作的缺失,导致地方金融机构也为大型企业而服务,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工作不到位。 

三、企业融资困难的解决对策 

(一)企业加快自身发展,提高企业自身的信誉度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发展迅速,这都离不开中国企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企业融资面临直接融资渠道闭塞,间接融资手续麻烦且困难,不能及时得到贷款,但是中小企业有自身的优势,比如说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容易管理,能够做到开源节流,可以强化企业管理、节省企业不必要的开支,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想要得到彻底解决,企业自身必须重视自身信誉度的建设,提高在银行的信用等级,使得企业融资便利,同时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完善财务信息系统,拓宽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完善财务信息系统,拓宽自身融资渠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出现细化和复杂化的倾向,企业为了适应新形式发展的情况,实现企业转型,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以自身发展实际情况为基础,完善财务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市场经济动向,有效规避经济风险。 

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优化企业资产结构。中小企业通过向民间借贷。职工参股、向其他单位借贷、找个人借贷等多种方式扩大融资渠道。 

(三)政府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扮演调节者的角色,对于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政策干预。如政府提高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施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要大力扶持,政府对于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问题时,要出面采取一些调控手段,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中小企业的壮大发展,政府的干预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笔者在文中涉及到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两个大板块进行论述。企业具有发展规模较、市场竞争力也较弱、企业自身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本风此案较高等问题,但是中小企业还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国家和政府也要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工作,帮助企业融资,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自身也要有危机意识,在危机来临前采取正确的措施,规避风险,建立良好的企业信用度,拓宽自身融资渠道,抓准时机,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亮.探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中国商论,2016,(14):68-69. 

篇6

(一)宿迁市现有农业科技型企业自身实力不强,融资吸引力低目前,宿迁市大部分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规模偏小,资金实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科技型人才,核心竞争力不强,所面临的风险较大,融资吸引力偏低。并且大部分农业科技型企业缺乏金融机构的所认可的抵押品和质押品,难以满足其较为严格的信贷条件,因此增加了获得银行信贷的难度。同时,也因为农业科技型企业自身整体实力不强而难以达到在主板市场或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的基本条件,并且对对风险资本也难以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另外,大部分农业科技型企业成立时间不长,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问题,这也增加了农业科技型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

(二)目前宿迁市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服务不足目前,宿迁市农业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主要以间接融资为其主要的融资渠道。而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科技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村金融机构缺乏专业的农业科技信贷管理部门及农业科技信贷管理制度目前,宿迁市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缺乏专业的农业科技信贷管理部门,缺乏了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情况的专业人才。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农村金融机构对一些农业科技项目的技术水平及应用前景缺乏准确的判断,影响到了信贷的投放。并且原有的主要依据借款人财务数据信息和抵押品的信贷审批管理体制,也增加了农业科技型企业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另外,农村金融机构原有的的信贷考核激励机制也不利于发挥信贷人员发放农业科技型贷款的积极性。2.农业科技信贷产品创新不足,科技贷款门槛较高目前,宿迁市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信贷产品大多期限在一年以内、额度偏小,并且需要满足严格的抵押、担保等条件,这与农业科技型企业资金需求所呈现出来的的周期长、额度大、风险高的特点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于农业科技所面临的高风险性,农村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风险往往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农业科技贷款条件。从政策性金融看,农业发展银行所发放的农业科技贷款,在管理上采用商业贷款管理办法,贷款必须满足抵押等条件,评审必须上报二级以上分行,同时经过银行及科技部门双重审批。从商业性金融来看,为了防范风险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型企业贷款发放较为谨慎,贷款必须满足担保、抵押等条件。

(三)缺乏有效的农业科技风险分散机制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伴随着较高的投资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需要有分散和转移风险的机制和方法,来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风险保障,而中国目前缺乏有效的农业科技风险分散机制。农业保险发展较为滞后,由于政策倾斜力度不够,农业保险保费政府补贴较低,制约了保险人和投保人的积极性,再加上农业保险市场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并且由于农业科技面临的高风险性,影响到了保险公司开发、设计相关保险产品的积极性,使得农业科技保险产品更为缺乏。同时,其他的农业科技风险分散机制还不够完善,增加了农业科技型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

二、对策与建议

(一)促进农业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资金吸引力加快建立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和支持人力、资本等创新要素向农业科技企业集聚,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及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平台,提高企业用于科技的资金投入。要通过对农业科技型企业采取一些扶持措施,比如采取贴息、补贴、投资参股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强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科技型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打响企业品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真正增强对资金的吸引力,吸引风险投资、信贷资金及民间资本更多地流向农业科技型企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获得金融支持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1.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形成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扩大政策性金融支农的服务范围,重点满足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中一些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生态环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要在保证传统粮棉油等信贷投放的基础上,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纳入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范围。对涉农企业研发及科技育种、农产品改良、土地改良、高效灌溉等基础性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执行政策性贷款的标准,简化贷款程序、延长贷款期限。提高商业性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比例,商业性金融重点满足商业性的、应用性的、具有较强转换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资金需求,主要包括农业科技转化主体及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的资金需求。进一步促进合作性金融的发展壮大,大力推动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主要满足一些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及科技型农户的资金需求。2.增设农业科技信贷部门,完善完善农业科技信贷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满足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资金需求,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有必要增设农业科技信贷部门,积极培养擅长农业科技型业务的信贷人员,打造专业化、一站式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农业科技信贷管理人员与通过企业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密切沟通,深入了解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情况、现金流状况及融资需求情况,建立农业科技型企业信息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在尽可能满足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专业咨询、财务顾问等更多金融服务,建立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同时,为与农业科技信贷管理部门相适应,还要完善相应的农业科技信贷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信贷审批管理体制和流程,根据农业科技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单列信贷计划、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确定专门的授信评级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打破传统参考客户财务数据和抵押品的准入机制,单独建立基于“企业团队+产品+模式+市场+财务经营数据”综合评价准入机制。建立以价值发现法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能力评价体系,淡化财务因素的比重,增强企业团队、技术前景等因素的比重。创新“专家联合评审选贷机制”,可成立由科技主管部门、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及高校、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家联合评审选贷小组。3.创新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金融机构要在加强与农业科技企业的日常沟通、深入了解客户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科技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特点开发系列金融产品组合,来更好地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在保证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农业科技的信货准入门槛,延长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更好地满足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不断创新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探索以农业科技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为质押进行贷款融资。另外,还可以综合利用金融租赁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4.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发展债券融资、上市融资等直接融资体系。鼓励农业科技型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区域集优债等直接融资工具。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尤其要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和新三板市场。金融主管部门、地方财政部门和农业科技型企业要相互沟通,共同研究解决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为农业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提供帮助。同时充分发挥民间资本、风险投资等资金在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完善农业科技风险分散机制为应对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的高风险性,为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和建立农业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发展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等方式来降低农业科技所面临的风险性,以有效增加农业科技对资金的吸引力。保险作为一种经济补偿机制,主要是针对农业科技产业化前期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品市场销售等方面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继续加大农业科技保险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保费的补贴比例,减轻农业科技型企业保费负担,促进农业科技保险的快速发展。同时保险公司要利用自身的风险管理优势,要积极探索适合农业科技风险特点的保险产品,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供风险保障。将科技育苗、农业机械、农作物及畜牧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鼓励发展农业科技人员人身保险等保险品种。农业科技贷款风险补偿项基金可以由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农业科技型企业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为发放农业科技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补偿。大力发展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为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 民间融资 正规金融

1 概述

民间融资是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以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尺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即在国家正规金融机构以外的借资双方转让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交易目的,采取借贷、票据融资、有价证券融资、私募集资等形式的金融活动。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大量企业、资金和人才落户新疆,新疆中小企业发展迅猛。中小企业以投资少、见效快、市场适应能力强、管理与就业便捷等特点成为新疆经济领域的一只生力军。新疆99%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数量达50多万家,从业人员380余万人。但作为经济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微观群体,融资不畅一直成为阻滞中小企业发展的“短板”。除少数中小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外,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缺少抵押物等原因无法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只能通过民间金融市场融资以弥补经营所需的流动性不足。民间融资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和监管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和问题。为了保障金融秩序的稳定、促进新疆中小企业发展,尽快规范民间融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 新疆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存在的原因

2.1 商业银行信贷门槛高。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会出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银行会从自身风险的角度出发,普遍存在着“喜大嫌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过于苛刻,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根本无法或很难达到现有金融机构信用贷款的评级要求,很难提供符合金融机构规定的抵押物种类或足额抵押物,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还存在抵押物折价过低且贷款数量少的问题。在此融资环境下,中小企业贷款难是必然现象。贷款无门的中小企业只有另寻出路,期限灵活、手续简便的民间借贷恰好适应了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急、总量少”的特点。这是民间融资合理存在的土壤。

2.2 民间投资意愿和负利率环境。我国银行存款利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有闲置资金的居民会在存入银行或是直接借贷之间进行权衡,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客观上推动银行资金体外循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1年新疆地方投资增长40.9%,民间投资增长48.4%,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固定资产平均增速。新疆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2300多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75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8年增长了近2.3倍;新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4年的7503元增至2012年的17921元(见图1),收入平均增速11.55%,远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6.08%。从图1可见,新疆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新疆效率”引领下,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内地私营业主的大量资金输入为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供给,激发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

2.3 紧缩的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下正规金融信贷规模会相应紧缩,利率水平和信贷政策会相应调整,会影响到民间借贷的发展。在宏观调控、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银行为了保持利润水平提高企业贷款利率,出现扣留部分贷款作为“存款”转贷给其他企业的现象,延长了还与贷之间的间隔,一些银行甚至抽贷、压贷,导致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或者被迫利用高利贷过渡并陷入危机。虽然2010年初银监会提出“两个不低于”目标,但由于2011年实施信贷紧缩,“两个不低于”并未被严格执行。截至2013年5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的22.22%。我国中小微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60%的GDP和50%的税收,而小微企业获得的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仅占22%。就新疆而言,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100.58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30.2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32.82%。可见,我国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规模比重很小。当前银行业“钱荒”的出现,使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更是难上加难。

2.4 直接融资限制。我国现阶段对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很难达到规定的上市门槛。由于有限的市场容量以及过高的市场准入条件使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愿望落空。

发达国家的企业融资中直接融资占70%,而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例还不到5%。能不能安全地将资本从中小企业撤出,也是风险投资家考虑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由于其较高的退出壁垒限制了较多资本的介入。直接融资比例过低、渠道过窄,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制约瓶颈。

2.5 新疆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其一,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多数新疆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现代产权企业内部沟通不畅,组织僵化,效益低下。投资者权益得不到保障,创业初期很难引入风险投资。其二,财务制度不健全,缺少内控机制,增加了财务风险;同时很多财务人员缺乏专业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常常发生,难以保证资本的安全度。其三,规模小、实力弱,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企业抗风险能力弱。这些都导致新疆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困难重重,唯有寻求民间金融市场解决资金缺口。

3 新疆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存在的问题

3.1 民间融资隐含风险。首先,中小企业在民间借贷过程中由于担保机制不健全可能引发债务纠纷的风险较高。民间融资随意性大、规范性差,多是无担保、无中介、无正规手续,操作方式不规范,一旦出现违约,极易引发一些民事、经济纠纷或诉讼案件。其次,隐含着信用风险。初期主要建立在私人关系基础上的民间信贷往往隐藏着巨大的违约道德风险。随着民间借贷的发展,中介机构日趋活跃,民间借贷已经突破熟人或朋友范围,规模迅速膨胀,违约率也随之上升,所积累的风险越来越大。但至今对民间借贷中介机构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致其经营处于无法可依状态。

3.2 法律制度不健全。一方面,我国民间融资的法制建设严重滞后,相关法规缺乏协调性,对民间融资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目前一些涉及到民间融资的政策、法规,往往散落在有关部门法律或规定中,还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体系,法律层次低,可操作性弱,中小企业的合法民间融资活动得不到法律保护,必然制约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门为民间融资服务的中介机构,导致新疆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目前处于一种自由而混乱的状态。同时,由于内地大量投资者涌入新疆,他们建立的一些民间融资机构在缺乏监管情况下,正逐步演变为“地下钱庄”。一些地区的民间借贷中介机构或个体商户甚至以民间借贷的名义非法吸收社会公众存款,造成新疆很多地方的民间融资活动在“合法”和“非法”的边缘徘徊。因此,

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让民间融资活动有法可依。

3.3 缺乏监管。新疆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不断增长,使大量资金长期在体外循环,游离于常规的金融监管之外,缺乏必要的监管、有效的担保和必要的法律约束,资金流向也不受限制,因此蕴藏巨大的风险,相对应的民间借贷风险控制手段单一。由于多数从事民间借贷活动的企业和居民缺乏放款的经验和专业技术,更谈不上熟悉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即使利益受损也很难得到法律的保护。

目前,在对高利贷的界定上就很模糊,虽然最高人民法院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利率的四倍,中国人民银行也有“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4倍,超过上述标准的,应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的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无法保证。比如新疆中小企业民间借贷利率一般在15-30%,最高可达40%。利率如此之高自然隐含诸多风险。温州高利贷崩盘警示我们,如果缺乏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和监管,新疆民间融资市场也可能引发高利贷危机。

4规范新疆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发展的建议

4.1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开放多种形式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引导民间资金流向。组建以主要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包括民间借贷资金参股、为中小客户服务、市场化运作为特征的中小金融机构,鼓励创建风险投资公司、典当行等多层次的融资机构,引导中小企业规范融资。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改变传统的单一依赖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导的间接融资的融资结构。同时,商业银行应制定符合中小企业客户特点的市场战略,不断创新金额产品,尽量满足有市场、守信用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融资成本。

4.2 出台规范民间融资发展的法律法规。目前民间融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都是由于缺乏法律制度的约束,或者说是法律制度的盲区造成。国家应尽快出台规范民间融资发展的法律法规,对民间融资主体双方的交易方式、契约条件、期限利率、违约责任、权利保障等方面加以明确,以规范和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走上“阳光化”轨道。

4.3 加强外部监管。新疆中小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应建立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监测系统,定期采集有关数据,加强对民间融资动向的监测和调研。当宏观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或新疆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突发性因素时,及时组织力量开展专题调查,给银行业、企业和城乡居民做出风险提示和“窗口”指导。

4.4 增强新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首先,中小企业应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等,提高信用级别,以取得金融机构的信用和信贷支持。其次,政府部门牵头组建信用中介公司、担保公司等多类型的中介管理公司,为正规金融机构和其他部门提供信用担保和法律咨询和服务,引导和规范新疆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运作。第三,拓展融资渠道,国家应放宽直接融资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以发行债券、股票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最后,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行业投资信息、区域投资信息制度,为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双方牵线搭桥,减少民间融资的分散性和盲目性。

参考文献:

[1]曹丽丽.浅析民间融资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及规范措施[J].经济研究,2012((4).

[2]罗忠贵.我国县域民间融资的特点与规范建议[J].海南金融,2008(6).

篇8

    在面对民间融资合法与非法的界限、非法集资犯罪构成要件的解释、违法吸收资金故意与诈骗故意的判断等疑难问题时,刑法理论往往难以通过全面且有效的论证在刑法规范条文与民间融资现实冲突之间化解个案争议或者弥合制度断裂。对此,笔者认为,刑法理论有必要超越民间融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案件的传统规范思维框架,从此类案件频发的金融动因,即市场融资需求的角度出发,拓展刑法规范分析视野,将所有与民间融资有关的犯罪——融资犯罪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深度剖析。融资犯罪是指非法从事融资活动,严重侵害金融市场机制与投资者权益,根据刑法规定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行为。根据非法融资犯罪行为形式以及融资犯罪所侵害的金融市场机制进行区分,融资犯罪包括直接融资犯罪与间接融资犯罪两种类型。直接融资犯罪是融资者与投资者直接就资金吸收与交付非法达成协议,侵犯直接融资市场机制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第160条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第179条擅自发行股票、债券罪,第225条非法经营罪以及第192条集资诈骗罪等分别从保护证券发行核准与合规制度、直接融资业务国家许可经营制度以及严厉打击通过发行证券形式诈骗投资者资金等角度对直接融资犯罪进行规制。间接融资犯罪是融资者通过欺骗或者诈骗手段获取金融中介机构资金,或者以金融机构名义从事融资业务或者变相从事融资业务,侵犯间接融资市场机制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第175条第3款骗取贷款罪、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第225条非法经营罪、第192条集资诈骗罪以及第193条贷款诈骗罪等分别从保护银行存贷款业务许可经营制度与存贷款资金安全以及严厉打击通过公开吸收存款方式诈骗投资者资金等角度对间接融资犯罪进行规制。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融资犯罪,本质上是民间合法融资与投资渠道不畅通、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民间融资中介服务受限制、金融信用与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金融行政法律规范缺位与错位现状下融资主体对刑法规范文本的僭越。然而,我国融资犯罪立法与司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性紊乱,对于涉嫌融资犯罪的行为违法性判断机制在实践操作中受到扭曲,金融风险分配与控制在刑事立法与司法过程中也未引起重视,这实质性地加深了对融资犯罪刑事处罚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公平性的质疑。对此,笔者认为,以融资犯罪的整体规范视角分析当前合法、非法或者构成犯罪的民间融资行为,有助于全面把握我国刑法规制各类直接或者间接融资犯罪的规范功能与结构,动态地考察与反思当前融资监管行政法律规范与融资市场机制刑法规范之间的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在融资制度改革①的背景下对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优化融资犯罪刑事处罚规范提出理论前瞻与实践建议。

    融资犯罪刑事控制:结构性紊乱与失衡

    融资是一种支付超过现金的资金成本取得相关资产的金融行为。[5]其中,直接融资是不经由银行等金融中介而通过出售股票、债券等形式直接获得投资者资金;间接融资则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地获取金融机构从金融市场中吸收的投资者资金。我国刑法对融资市场及其相关法律制度设置了以四个不同层面的刑法规范为基础的高强度保障机制。第一层次:证券发行核准制度与吸收存款审批制度刑法保障。根据我国证券法的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同时,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律的规定,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经营吸收公众存款业务,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则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业务。未经核准擅自发行证券或者违反法律规定从事吸收公众存款业务的,分别构成我国刑法规定的擅自发行股票、债券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第二层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市场的资本权益刑法保障。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基于保护投资者资金安全的现实需要,融资方获取投资方资金必须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严重违反证券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有关融资信息披露规则,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骗取贷款罪。第三层次:证券业务与银行业务审批许可经营制度刑法保障。我国对证券与银行业务实行审批许可经营制度,违反国家规定,未经批准从事股票承销或交易等证券业务或者存贷款、资金结算等银行业务,严重扰乱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市场秩序的,构成非法经营罪。第四层次:投资者与金融机构财产权以及金融安全刑法保障。基于非法占有目的,通过以发行证券、吸收公众存款等形式使用诈骗方法获取投资者资金的,构成集资诈骗罪;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构成贷款诈骗罪。单纯从静态角度分析我国刑法四个层次的融资机制规范保障体系,完全可以得出刑法规制结构完整、罪名配置对称均衡等结论。但是,如果从刑法规范动态运作的角度进行深度解析,可以发现我国融资犯罪刑事控制实践在以下两方面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其一,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犯罪偏向性刑事保障。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非法集资类案件5000余起;2011年1月至9月,全国就立案非法集资类案件1300余起,涉案金额达133.8亿元。[6]可见,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为核心的间接融资刑法规范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被广泛且深度地予以适用。反观直接融资刑事司法实践,除了以发行证券形式从事集资诈骗以及开展非法证券业务等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与国家金融管制的案件之外,欺诈发行、擅自发行证券等直接针对金融市场投资者实施的直接融资犯罪极少能够予以查处。在近年来仅有的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个案中,不仅融资犯罪者刑事制裁强度较低,而且存在投资者利益无法及时且全面弥补问题。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为代表的间接融资犯罪强化规制与以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为代表的直接融资犯罪低度控制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深刻地反映出立法机关基于平等保护融资市场各方合法利益而制定的融资犯罪刑法规范适用过程中出现了明显倾向间接融资市场保护的失衡,而间接融资市场实际上是以金融垄断为基础的利益集中平台。其二,融资犯罪主观与客观要件证明压力失调性配置。分析融资犯罪刑法规范体系的纵深结构可知,欺诈发行、擅自发行证券犯罪以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骗取贷款罪系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且在行为上表现为欺诈的直接或者间接融资犯罪;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是基于非法占有目的且使用欺诈方法的直接或者间接融资犯罪。欺诈与诈骗、非法融资目的与非法占有目的分别从客观与主观构成要件的角度确定了融资欺诈犯罪与融资诈骗犯罪的界限。只有符合诈骗行为与非法占有目的主客观双重核心要件的非法融资行为才能认定为融资诈骗犯罪,而其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显然应当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证明过程,故理论上融资犯罪客观构成要件的证明压力应当略强于主观构成要件。然而,就现阶段融资犯罪刑法理论与实践中的争议焦点来看,各方观点集中于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与反驳问题[7]。对于诈骗行为的论证存在明显不足,这实际上导致融资犯罪主观构成要件证明压力过大。尽管司法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强调通过客观事实推定非法占有目的,但融资者主观上的犯罪目的更倾向于一个基于个案具体情形下的区别化判断规则论证问题,司法解释有关非法占有目的的规定仍然存在过于原则、过于依赖实质判断或者价值判断、以客观结果机械化反推主观目的等重重弊端。

    融资犯罪刑法规制路径优化:平等保护与压力分散

    当前刑事司法实践高度重视针对侵害间接融资市场机制的融资犯罪的刑事控制,致力于将其认为严重扰乱间接融资金融秩序的行为纳入刑事责任追究程序。反观直接融资市场中的欺诈与诈骗行为,不仅刑事控制强度不足,而且缺乏有效的民事救济措施,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无法通过司法途径进行全面的救济。融资市场刑事司法的资源与效率都是有限的,在金融市场信息加速生成的时代背景下,以刑事控制为主导或者核心强力维持金融中介垄断利益的法律规制模式的公平性质疑将愈发明显。调整融资市场的安全性与效率性,更应充分发挥融资市场本身外部性、独立性、效率性的特点,将民事诉讼作为融资市场规范监管的核心机制,而非主要依托刑事司法及其承载的刑罚强0制力频繁介入间接融资市场金融集团利益的刑事控制模式。同时,融资犯罪相关刑法条文本身实际上对融资欺诈犯罪与融资诈骗犯罪之间的界限设定了确定的主观与客观构成要件标准,刑事司法实践应当充分运用准确的司法解释予以深入阐释,不能异化融资犯罪构成要件的应有之义。其一,是否存在诈骗犯罪行为是界分融资欺诈犯罪与融资诈骗犯罪的第一层甄别机制。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贷款诈骗罪、集资诈骗罪与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骗取贷款罪之间在客观上的差异并不明显,均表现为不同欺骗形式的非法融资行为,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是,我国刑法融资犯罪条文实际上严格区分诈骗方法与欺诈(欺骗)方法。对于侵害间接融资市场机制的贷款诈骗罪而言,我国刑法第193条明确将诈骗行为类型化为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以及其他与上述行为手段具有同质性的贷款诈骗行为,疑难问题表现为我国刑法第192条以及近期司法解释均未细化规定或者解释的集资诈骗罪中的“诈骗方法”。①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诈骗解释》)第3条尽管将集资诈骗罪中的“诈骗方法”规定为“行为人采取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骗取集资款的手段”。但是,由于《诈骗解释》内容上的原则性以及诈骗犯罪司法解释文本上的频繁更迭性,造成集资诈骗犯罪司法实践习惯性忽视该司法解释对“诈骗方法”的规范解释,从而导致部分存在不符合《诈骗解释》规定的“诈骗方法”情形,在没有经过充分法理论辩的情况下被直接认定为构成集资诈骗犯罪中的诈骗行为。笔者认为,融资诈骗犯罪在客观行为上的实质特征在于编造不存在或者无法成立的资本运作项目或者资金经营计划,以给付高额融资利益为诱饵骗取融资款项。其中,贷款诈骗方法具体表现为隐瞒确定坏账或者高度坏账风险,骗取金融机构贷款;集资诈骗方法具体表现为虚构根本不存在的集资用途或者完全不可能盈利的投资计划,骗取社会公众集资款。因此,司法解释有必要对集资诈骗罪中的诈骗方法予以类型化,建议将以下行为方式认定为诈骗方法:虚构投资项目,以后续投资者资金作为盈利给付先前投资者②;严重资不抵债,编造经营项目,以集资款项归还债务①;恶意建构投资或者经营项目,诱使投资者购买不具有使用价值或者交换价值的实物资产或者金融资产②。其二,应当将客观行为作为核心依据分析与判断融资者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根据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非法集资解释》)第4条的规定,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

篇9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推动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业却一直面临着融资困难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提高。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本文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以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提出了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金融创新等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金融;融资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015

1融资方式概述

1.1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指来源于公司内部的融资,即公司将自己的资金(未分配利润和折旧等)转化为投资的融资方式。内源融资企业不必向外支付借款成本,因而风险很小。外源融资指来源于公司外部的融资,即公司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本,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融资方式,包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公司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也属于外源融资的范围。外源融资具有速度快、弹性大、资金量大的优点。外源融资的缺点是企业需要负担高额成本,因此产生较高的风险。

1.2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公司以出让股份的方式向股东筹集资金,包括配股、增发新股等方式。债权融资是指公司以发行债券、银行借贷方式向债权人筹集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所有权的区别,即股权融资是股份制企业有偿发放给投资人的企业所有权的过程。而债权融资只是企业有偿发放给投资人的企业债权的过程。

1.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盈余者与短缺者相互之间直接进行协商或者在金融市场上由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从而资金盈余者将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资金短缺者的资金融通活动。直接融资包括股票融资、公司债券融资、国债融资、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借贷等。直接融资能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游资,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2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2.1融资渠道窄、方式单一

依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还是相对狭窄,以银行借贷等间接融资方式为主,而且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是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即主要依靠内源融资。同时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在社会公开募集资金,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的要求比较高,发行证券的条件也比较严格。中小企业一般不能达到上述标准,因此只能依靠内源和间接方式融资。

2.2融资贵

融资贵即融资成本高。中小企业现金流量比较小,资金来源灵活性差,财务风险增加,直接导致其在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时成本高,手续复杂,且要求抵押的条件也比较苛刻。

2.3融资难、过多依赖民间借贷等非正规融资渠道

由于中小企业难以从合法融资渠道融资,同时民间信贷活动异常活跃,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铤而走险。民间借贷是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起步的,中小企业在创立之初资产规模有限。因此,来自亲戚朋友的借贷以及自身的资金积累便可解决资金需求问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资金需求越来越大,而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较难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多依赖于企业之间的信用以及民间的高利贷来获得流动资金。

3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3.1中小企业自身条件限制

中小企业管理结构混乱、市场风险识别能力低、盈利能力极其不稳定、信用风险意识薄弱等都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科学的公司管理结构,公司管理制度混乱是存在于中小企业的普遍现象。

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科学的公司组织形式、操作程序不规范等问题突出,又由于部分企业财务制度混乱、信息不透明、财务报表缺乏有效的审计,这些问题都增加了银行对企业的审查难度、企业贷款的风险,使得银行面对中小企业融资时存在惜贷现象。同时,这些问题也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形象,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缺乏可用于抵押的财产是中小企业的另一特点。商业银行追求稳健经营,在授贷过程中具有严格内控机制、审核标准。在这一背景下,即使银行具有大量可贷资金,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自身资金积累不足等原因导致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

3.2金融市场发展不全面,资本市场不发达

由于我国处于金融改革的关键期,目前金融管制现象较多。金融管制自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不适当的金融管制不仅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且又阻碍了融资活动的正常开展。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的信贷配给获得融资,而中小企业则不得不求助于不规范的其他途径融资,结果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市场监管的难度,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的。由于改革制度设计不配套等历史原因,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主要包括上交所、深交所两个股票市场、深交所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中小企业股票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帮助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层次太低,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建立还处于空白阶段,股票市场上市要求标准过高,为中小企业设立了较高的入市门槛。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最大的金融主体,往往忽视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需求。面对以上窘境,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资金约束,难以发挥其原本的经济职能。

4对策与建议

4.1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中直接融资仅占2%左右。在这种融资方式下,中小企业越来越依赖商业银行等间接融资方式。因此,开辟直接融资渠道缓解资金需求压力成为必然。我国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以解决企业对银行资金过度依赖的问题。另外直接融资具有许多间接融资不具有的特点,例如能使资金需求者获得长期资金来源,以通过多种直接融资方式能够扩大中小企业长期资金的比例。而且多样化的融资方式选择会整合现行企业的融资结构单一化的状况,改善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弱化资金需求压力发展直接融资会带来企业股份化、资产证券化、证券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有内在联系的企业就可通过互相参股、控股形式来组织生产和进行市场运作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自有资金的配置效率。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当务之急就是要改革中国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越深企业融资方式越多样化,更有助于企业融资结构的合理化。

4.2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我国中小企业囿于不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信用观念薄弱、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等原因难以融资。因此,中小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改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大力吸收引进高级管理人才,提升公司管理的科学性,同时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效防范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其次,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自身会计信息质量。严格按照会计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企业会计制度,科学合理地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进行企业账目的设立。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要确保会计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最后,增强信用观念,强化信用意识,加强企业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进一步提高自身融资能力。

4.3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金融创新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当下,包括互联网的融资环境的塑造,必然需要政府以及相关监管机构的扶持和引导。政府有义务从多方面进行努力,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制定相关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信息获取难等问题,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中小企业融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5-0022-03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六大矛盾

资源型城市是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座,总人口1.54亿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凭借资源优势,通过资源产业的助推作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建立在资源高消费、环境高污染基础上的以高投入、 低产出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大量浪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型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尽管不同的资源型城市面对的问题可能在程度上有一定差异, 但其在转型发展中普遍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资源产业支撑力下降的矛盾。从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看,资源产业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无论是地区工业产值的增加, 还是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就业的扩大,都主要依赖于资源产业。而“因矿而兴、矿竭城衰”是很多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共同轨迹。由于资源型城市所依赖和倚重的自然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当资源过度消耗面临枯竭时,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的问题便凸显出来。在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的总体宏观经济背景下, 资源型城市增长乏力, 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事关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全局。与此同时,保税收、促就业也要求资源型城市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但资源产业的衰退, 导致资源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和推动力明显下降, 使资源型城市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变得很困难。

二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单一性的矛盾。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而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转型,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看,大多是工业独大,资源产业在城市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其他产业特别是以现代化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这样一种失衡的产业结构,导致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链条较短,各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 而且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有绝对优势,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这种产业结构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由美元走势、竞争与供求关系、 市场投机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 因为这种变动必然会带来国内同类资源产品价格的波动, 从而影响资源型城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由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性导致的结构失衡问题较之非资源型城市更加突出, 因而其推进结构转型的难度更大,任务也更加艰巨。

三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矛盾。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60%多已经进入“老年期”。由于资源衰竭,好多企业或是开工不足或是停产, 大量工人下岗。 在结构转型的新形势下,资源型城市承受的结构转型压力更大,因为“两高一剩”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产业,是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一些“两高一剩”行业所属企业将不得不关闭或被限产,从而形成新的失业人口,这进一步增大了资源型城市的就业压力。而且,资源型城市大多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不发达, 现有的接续替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气候, 导致就业渠道较为狭窄,限制了就业扩大的空间。

四是发展低碳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建设幸福中国的客观要求,而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产业如煤炭开采、有色金属开采、石油炼化等,对大气、土壤、水体、生物链等负面影响很大,其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恶化了城市生态环境。特别是煤炭企业,在煤炭生产过程中排出的煤矸石、矿井水和煤层气,远远超过了城市正常新陈代谢所能承受的限度, 并由此引发了很多的环境问题。还需要注意的是,资源性城市往往偏重于资源开发而忽视环境保护, 在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城市生态环境的脆弱和环境保护的欠缺,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掣肘因素。

五是改善民生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的矛盾。长期以来,在“先生产、后生活”的经济建设方针指导下,资源型城市的投资大量向资源产业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近年来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非资源型城市相比, 差距仍然很大。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内容,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资源型城市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的现状与改善民生、 提高国民福利水平的要求很不适应。

六是转型发展需要金融强力支持与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的矛盾。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迫切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但资源型城市多为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低,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主要表现为:一些重要的金融总量指标偏低、金融结构不健全,银行不良贷款占比偏高,金融意识不强,金融开放程度不高,诚信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形成,金融法制环境、金融人才发展环境迫切需要优化,等等。由于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阻碍了资源型城市金融机构金融资源配置规模的扩大, 限制了企业等经济主体融资能力的提升, 遏制了金融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推动功能的发挥。

二、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

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提升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金融机构必须承担的使命和责任。而资源型城市的地方政府也必须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摆脱对资源产业的高度依赖,为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同时,努力为金融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充分发挥金融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一,制定金融发展规划。资源型城市的政府部门应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 结合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外经济与金融形势可能的发展变化,制定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金融发展规划, 确定城市金融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以及金融支持城市转型发展的具体任务和对策措施。在制定金融发展规划时,要注意与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及其他发展规划的衔接。

第二,大力优化金融组织结构,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为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可组织的金融资源规模的制约, 资源型城市金融组织结构的健全程度和层次化程度不是很高, 金融机构的密度和集中度较之经济发达地区也存在很大差距。相应的,资源型城市金融竞争的强度以及经济主体通过金融竞争所能享受到的金融福利水平也受到很大制约。所以,健全金融组织机构,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是资源型城市优化金融结构、提升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考虑到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制度且其分支机构在信贷政策、 资金调度等方面更多地受制于总行的实际情况, 资源型城市应把优化金融组织结构的重点放在发展地方金融机构上。应通过增量改革,发展壮大地方金融组织体系。 应支持城商行扩大资本规模,增强资本实力,通过走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之路和实行精细化管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应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力度, 把一些具备条件的农信社抓紧改造成农村商业银行, 增强其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要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 积极进行社区银行的试点, 加快形成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己任的普惠金融机制。 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融资担保组织,建立完善的地方融资担保体系。资源型城市的政府还应通过有效的改革激励和积极的沟通协调, 吸引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内规模较大的城商行来本地设立分支机构,同时,鼓励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拓展金融业务。

第三,调整和优化银行信贷结构,使信贷资金投放向接续替代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倾斜。 金融机构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和任务, 积极支持资源型城市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原有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提高附加价值,同时,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通过调整信贷资金投向和投量,推动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优化融资方式结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发展迅猛。去年企业IPO融资额居全球第一位,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发行规模也急剧扩大, 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已接近30%。但就资源型城市的情况看,直接融资发展缓慢,规模偏小,有的地级市甚至至今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这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上市公司云集的状况形成了极大反差。 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过低, 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的融资“软肋”和致命的融资结构性缺陷。这种状况的存在,固然有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因素, 但也与地方政府对直接融资重视不够有关。实际上,一些资源型城市尽管经济不发达, 但也拥有可以开发利用的潜在上市资源。在资本市场的场所结构、融资工具结构和交易方式结构逐步健全、 层次日趋多样化的今天, 一个地区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寡和直接融资规模的大小, 直接关系到其金融资源的配置程度和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的发挥程度。应该指出,企业上市并非仅仅可以实现资本融通和资本的持续补充,依托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或许更应看重的是其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拉动作用。上市公司多是其所在行业的“排头兵”,经营业绩、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在行业内处于前列。 资源型城市的企业上市, 可以有效发挥这些企业的行业龙头和产业吸附作用, 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进而促进本地区这类行业的发展并最终成为地方主导产业。而且,企业上市有利于增加所在地区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 有利于提升所在地区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资源型城市应建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挖掘和培育上市企业资源,加强对企业上市的政策扶持和组织协调。 特别要支持符合本地区产业政策, 有利于推动本地区结构转型的行业内的企业上市。应建立拟上市企业的备选库,并形成与股权投资公司有效对接的机制,使拟上市企业能够及时、迅速地寻找到投资伙伴, 尽快改善股权结构和经营业绩以满足上市条件。 要支持企业创造条件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企业债等方式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围绕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解决这些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资源型城市还应学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做法,抓紧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带动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增加创业投资资本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