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媒体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媒体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教学特点和发展发展趋势
多媒体课件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CAI相结合的产物,它能同时抓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不同类型信息媒体,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和传递,是为辅助教学而专门设计的计算机程序。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的优点:速度快、容量大、交互能力强。它能够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良好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对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地进行组织和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成果渗透到教育领域,为很多学科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多媒体与其它学科结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
对教师来说不仅接触到高科技领域,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可减少示范次数,节省体力,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同时,教师能从繁重的教案编写中解放出来,一方面可以专心搞科研;另一方面,也有充沛的精力设计出有创意的更多更优秀可以因材施教的课件,使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
1.多媒体的概念
多媒体(Multimedia)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传播媒体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个复合术语。从早期教学技术中多媒体优化组合来理解多媒体,是指语言、文字等传统教学媒体和各种电子类现代教学媒体的有机组合。这种结合使相应的单个教学媒体功能互为补充,但各种媒体信息并不能统一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和管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多媒体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天的多媒体主要是指处理和应用多种媒体信息(如符号、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视频、图像等)的一套综合技术。在理论上关于多媒体的定义很多,以下定义能较好地反映多媒体的内涵特征:多媒体是指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技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
2.多媒体课件的概念
计算机能够进行教学是因为在计算机系统中运行了具有教学功能的软件,这种具有教学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统称为课件(Courseware),它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呈现某种教学内容,指导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计算机程序。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也称多媒体CAI课件,简称多媒体课件或MCAI课件。我们可以主要从两方面来认识:从技术上讲,多媒体课件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交互处理文、图、声、像等信息媒体,以表现内容的一种计算机软件;从内容上讲,多媒体课件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取与设计教学信息媒体并进行有机的组合,从而形成优化的教学结构的一种教学系统。
3.多媒体课件的特点
(1)集成性。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把多种形式的信息媒体整合在一起,可以进行集中的加工、处理,再综合表示出来。这种对媒体信息的集成性能改善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和表达的方法,使人们通过各种感官的有机组合获取信息,从而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2)交互性。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利用图形菜单、图标、窗口等美观的图形界面作为人机交互界面,利用键盘、鼠标、触摸屏及数据手套等多种方式作为人机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接口,使信息的传播和信息的接收之间进行方便的通信和交流,用户可以随意地控制,任意地操作各种媒体。
(3)智能性。多媒体课件不仅仅只是一个呈现者,还应该是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来促进学习。
(4)虚拟化演示和模拟是多媒体中应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虚拟化是未来多媒体发展的一个趋势。
4.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
根据多媒体课件的现状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多媒体课件大致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1)工具化。进行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至少需要由教学专家、学科专家、计算机专家等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组织这样一个彼此协调的团体,且又很难找到一个这样精通各方面的专家。通常是精通教学的不一定懂计算机软件开发,懂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不一定有教学和具体学科方面的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质量课件的开发,从而影响了多媒体课件的推广应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教学软件和课件开发工具的研究,因为一个通用型多媒体课件工具软件,不仅可以综合处理包括文本、图形、动画、图像和音响等各种信息,而且对使用者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要求不高,使用者只需根据系统的提示输入有关课件结构、教学单元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单元之间的连接等方面的数据,即可生成课件,因而提高了课作制作效率,加快了课件开发进程。依靠课件开发工具的支持,课件的制作就可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国外已有一些著名的开发工具,如Director,Authorware等。
(2)理论化。目前人们愈来愈重视认知学习理论对多媒体课件的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普及,人们认识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识的主动建造者,教师不可能向学生直接灌输知识,必须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理想的交互作用方式以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个别化”模式己被打破,因为根据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发现,个别化模式确实有利于发挥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但就其学习效果来说,往往只对涉及较低级认知能力的学习,目标比较有效,而对涉及较高级认知能力的学习目标则不如“协作型”教学模式。在多媒体课件中学生模型是用于记录学生情况的一种数据结构,是为了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进行教学时能了解所教对象,做到比较有针对性而建立的。传统的学生模型大多数是“知识型”,即只能记录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目前的学生模型己逐渐转向“认知型”,即着重记录学生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特点,实现认知模型的学生模型建造。目前这些问题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其关键是要解决认知结构的形式化表示与认知能力的表征及定量测量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在理论上的一个发展方向。
(3)网络化。多媒体课件与计算机网络结合,使每个终端可在远地通过网络从主机的大容量存储器中随时提取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并可与计算机交互作用,讨论学习的心得体会。所完成的作业、练习及所提的问题可输入计算机,由网络传送给教师,所有的学习者可在不同的时间内,通过同一学习内容而互相联系,展开讨论,形成交互式学习。因此,它是一种共享各种教学资源、开放的、远距离大面积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是一种较理想的多媒体教学系统。随着网络化的模式的出现,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在个别化方式的同时,还呈现出另一个重要特性,即协作化学习。协作化学习是指多个学习者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交互活动,这些交互活动是深化问题理解和获得高级认知能力的外部条件。多媒体课件教学中的协作学习,就是能对学习者群体的合作学习进行支持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模式,即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提供协商讨论、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的环境。
(4)多媒体化。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形象、主动灵活、人机交互、及时反馈和个别化等特点,这些方面是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更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同时由于多媒体采用了图形交互界面、窗互操作、触摸屏等技术,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可实现教学中信息的双向交流。另外,大容量的磁盘、光盘等存储设备的出现,为计算机存储大量的声音和图像信息提供了物质条件,新的压缩技术为图像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因此,多媒体技术应用与CAI形成的多媒体课件系统是一种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管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把多媒体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的教学系统,而不是多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既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动于一体,作用于学生各个感官的教学信息,又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和方便灵活、多样的人机交互方式。它是一种较理想的教学系统,也是当前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向。
(5)智能化。智能CAI系统(ICAI)是指将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新型的学习环境,它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历史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诊断学习者的错误,判断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校正策略,能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的教学原则。它是当前多媒体课件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康,梁斌.多媒体课件设计原理与制作基础[M].济南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振亭.多媒体课件设计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6.
篇2
一、改善教学方式,保障教学目的的实施
1.通过基础教学发现兴趣,通过专业课教学培养特长,以课外活动辅导实现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和谐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中,不以应试教育为最终目的,可以利用外出写生、开展讲座、教师工作室制组织学生学习,并作为高中学生的选修课计入学分,而课程的开设则可以在多方面弥补现有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一些课题的开发和研究,通过网络访问,使美术教育与人文学科与时代内容相融合。
2.实施“合格加特长”的培养策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行分类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让绘画技能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集中学习,使平时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坚定“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信念,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落后,更鼓励学生某一方面冒尖带动和谐发展。
二、实施目标教育,转变教育观念
总结近年来全国艺术院校美术专业招生入学试题的基本特点和总体要求,我们为美术高长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计划。
1.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发展规律,对学生采取分类教学,实现全面发展,走出“一刀切”的认识误区,重点抓文化课基础较好、绘画比较有天赋的学生,以此为我校美术高考的突破口,带动特长班学生的全面提高。另外,还要客观地认识学生群体的现实水平及个体差异性,分类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潜能倾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达到学生接受、教师期待的目标。
2.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让学生完成一定的课业量,以摸清学生的美术表现水平。对后进生实行个别辅导,做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明确,重视做好教学质量的反馈和课后的教学小结,加强基础教学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3.在对新课改精神的理解上,不断强调学生深入生活,多画,多记,多观察,在头脑中积累素材,平时对生活景物的观察积累如同观察社会同样重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如:外出写生采取讲解、示范、逐一辅导、集中评价等方法,还要采取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将录像、电脑动画等多种媒体交替使用,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从根源上防止流生。
另外,教育学生勤于实践,除让他们熟练掌握色彩、素描的结构、重组,以及写生创作的技能外,还要配合创作、设计、文字表达、欣赏等作一些辅助综合训练练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素质,在基本功、创造力和应变能力上下功夫。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强化训练,通过教学设计的实施让学生不断地总结得失,表达自己对绘画艺术的感受,从而获得收获与感悟,陶冶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艺术知识的教育
抓艺术教育,不等于不抓艺术知识的教育。艺术教育是方向,是目标,而艺术知识的教育则是措施和手段。要通过良好的措施和手段来实现艺术教育的目标,这个措施和手段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我认为,较好的美术知识教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少讲多练,讲练结合,适当示范,随堂评讲,有的放矢,注意启发。内容的安排要厚纵向,薄横向,且有系统性,做到一课一突破,一课一收获,按循序渐进的规律实施教学。
在学习绘画技能技巧方面,初步阶段不可能就懂得协调的构图,画出很准确的轮廓,表现出很生动形象的明暗色彩调子。只有先分解练习,单项突破,才能一步一步深入。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综合性练习的开始阶段,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地整体观察方法。这个阶段的过渡是一个难关。在这一阶段的开端,学生往往体现出单从物体的外轮廓线出发,从表面的明暗光影,固有颜色出发,一点一点地将对象连缀起来,“如实”照抄,但却越抄越走形,其原因是对描绘对象的结构、色调等不理解,不懂或不注意各种关系的研究,自以为是地准确地描绘对象,其实是犯了东鳞西爪地孤立表现,或无主次之分、无强弱之别,平均对待一切局部与细节的毛病。
面对此问题我是这样来解决的,先做实验,将一个像排球这样大的地球仪摆在讲台上,叫一部分学生走近地球仪来观察,当你目不转睛地盯住“中华人民共和国”位置时,周围各个国家的位置便无法看清楚;当你将视线移动和盯住到“澳大利亚”位置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位置便看不清楚,当然,周围其他的国家的位置也是看不清楚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眼球是按照“焦点成像”的原理构成的。在一个人的视域范围内,各个物象乃至各个物象的各部分,并不都是一样清晰的,当视觉中心的焦点对准物体的某一部分时,这一部分看起来就是最清楚、最实在的,其它部分相对便变得模糊。
篇3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渐衍生、发展为中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项重要的辅教学手段,它能够轻易、便捷地汇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石的多媒体工具的广泛应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具有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它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创设和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点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地处理文字、语言、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即是把语言、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集结在一起,并通过对音频、视频信号的模数转换和数据压缩、解压等过程,实现计算机对不同媒体信息的存储、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学习可表现出如下特点:
(1)集成性。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媒体对信息的呈现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2)交互性。多媒体技术具有便捷的人机交互特点,利用多媒体网络可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适时快捷地交流;(3)信息组织的大容量和非线性。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大容量的知识库,可容纳非常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其信息组织形式也具有非线性、网络化特点。
2.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国外在最初的时候曾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命名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由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育中运用的多媒体技术及平台,只是一个辅的手段。但是它却具有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2.1 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语文教学所要传播的知识是系统性的,囊括了文字、语音、语法、文学和文化艺术的诸多元素,内容杂而泛,语文基础知识的教授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多媒体教学工具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极具优势。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课堂上往往需要讲解固定不变、需要学生能够记忆、背诵而掌握的知识点,如一些名家、名人的名篇名作,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就比教师一笔一划的板书来得省时。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声、图、文,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多渠道多方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2.2 有助于创设崭新的审美时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部分总目标第一点就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指出,语文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在审美中进行文化的陶冶,真正回到"人文"精神状态,是一线语文教师需要破解的难题。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诗歌,而诗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单纯的文字难以展现的,如果借助音乐、图像、影视这样的手段则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美,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互动的"情景教学"。
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打破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种融声、光、色于一体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维指向,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文章的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同时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3.1 声――利用录音强化听说教学。录音是借助电、声、音响来传输教学信息的方式。在语文教学的朗读能力训练中,利用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朗读材料是专业工作者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作品蕴藏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录音教材进行听说、朗读训练,效果颇佳。乡村地区的学生基础较差,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以及一些在朗读上对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要求较高的文章,他们很难掌握。这时候可以通过跟读录音教材,迅速地感知内容,还能利用录音教材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
3.2 乐――利用音乐艺术,优化语文审美教学。音乐是能够启发人的想象力的特殊语言艺术。将听觉语言艺术移植到以语言学习为主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心理状态,运用多种知觉体悟出课文语言的特有魅力。当然,音乐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绝不是孤立施加的。所以,音乐所具有的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应该综合认识和运用,关键是如何和文章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水融,浑然一体。因此,以音乐来创设课堂情境,在引导学生及早进入作品氛围、产生情感共鸣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音乐还有利于活跃思维,增强记忆。
4.强化氛围,进入情境
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强化氛围,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难点,完成语文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感情上掀起一个。例如,课文《月亮上的足迹》中宇航员打开登月舱,踏上月球,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插上美国国旗,在月球上行走等场景都是课文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来理解和想象宇航员的行动并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呢?教学这一课时,可播放视频再现当时的情境,并辅以语言解释。学生在亲眼目睹之后,都目不转睛地发出啧啧的赞叹,真正理解了"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学生在听得见、看得到的过程中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全方位地提高了自己的听、读、观察、理解、想象等综合素质。
篇4
关键词:应用写作 教学模式 多媒体素材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写作课程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经过几年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在教学模式上和课程多媒体素材实践和积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1 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创新
课程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根据职业岗位所需基本而常用的文种来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任务。教学过程安排了“学生参加就业招聘会文种写作”、“联合企业举办产品推介会文种写作”、“组织学生参与企业或事业单位一次专题会议文种写作”、“创建学生创业公司文种写作”等项目任务,明确真实的工作任务,在分析活动开展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的基础上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从易到难落实活动所需应用文种的学习,另一方面,从简单到复杂锻炼学生组织和开展活动的能力。把教、学、做结合起来,在模拟、仿真、全真的职业环境中训练写作,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1.1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企业合作,在调研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证文书写作内容相结合。从“职业能力”出发,以项目任务驱动为主要手段,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整体设计,基本模式如下图:
■
1.2 教学模式的创新
1.2.1 创设了“工学结合”的写作环境。深入企业现场教学,将写作与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紧密结合。每一个工作任务的设计均将他们放到与工作有关的情境中展开, “仿真+全真”的写作材料与写作情景,实现了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作业内容与实际应用一体化、写作实践与项目活动一体化。
1.2.2 课程开发讲求立体构架。借助多媒体、网络、情景模拟实训室、创业公司和社会生活现场,建立一个以课程文本(教材)、电子文本(PPT)、网络课程和资源库为基本构架的立体化课程,并努力构建一个听觉与视觉联动,图文与音像交互,生活与学习共融,老师与学生共创的交往性、生态性学习环境。
1.2.3 课程内容凸显人文底蕴。许多人认为应用写作课单调、枯燥,远不如文学作品那样让人神采飞扬和酣畅淋漓。我们注重充分发掘课程的文学元素、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把具有湖州地方文化和产品特色的湖笔、湖州丝绸作为文中写作项目中的依托内容,寓人文素养的培养于教学中。
2 课程多媒体素材特点
2.1 研发了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项目化课件体系。课程项目化教学起步较早。课程以四个工作项目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从模拟、仿真到完成全真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的整合,应用写作的系统理论融合在其过程之中。理论在实践中巩固,实践为应用服务,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基于这样的教学模式,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课件内容注重科学性、设计注重交互性。
网络课件以四个项目为主线,提示信息详细、准确和恰当,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
课件界面直观,通过大量的写作案例及分析和图片,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从而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写作的能力。特别是课件中“工具箱”的设计,是本课程课件的一大亮点。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工具箱”,其中有写作案例、系统的写作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的知识点、手段、提示等,学生在自建“工具箱”时,并通过“工具箱”,可以自主学习,在项目任务训练中,实现真正的能力训练。丰富学生学习资源,为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中自觉学习、不断的实践与学习提供一种新的、可行的方式。
2.2 研发了源于企事业单位一线的范文资源库。如何开发和利用自己课程的专有资源库,是很多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难题,而应用写作课程组老师在这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从06年起,应用写作课程组老师设计好专业调查表,发动学生、教师利用暑假、休息日,到企业到社区,到高职学生就业率比较高的单位,进行全面调查。从而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课程组对调查的1112家企业、乡镇、社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秘书职业岗位所应用过的许多文种案例进行进行了统计,整理,建立了来源于企业的范文资源库,突破了范文从教材到教材的僵化状态,给与了学生鲜活而又有岗位针对性的范文学习。
范文资源库按难易程度、文种进行分类,每个案例并做好详细分析和引导,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使用,并做到定期上传和更新。
2.3 研发符合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学论坛和写作博客。教学论坛和写作博客坛突出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表现手法,操作简便,使用灵活,实现学生和老师的实时和非实时交流。
学生通过这两个平台随时管理、整合获得的素材及心得,或向老师发问。它可以作为个人知识文档管理系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极大地缩短了教学中的知识点获取的时间和繁琐程度,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是传统学习方式所不可比拟的。
参考文献:
[1]金振邦.网络时作学科的现代化[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2]张清娥.巧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优化应用写作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5).
篇5
关键词 教学媒体;教育教学;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18-03
教学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也大为迥异。
1 教学媒体的概念
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意指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和中介。教学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和黑板、教科书、图片等传统教学工具;广义的教学媒体还包括讲授、参观、实验和讨论在内。教学媒体还包括硬件和软件两种形态:硬件指各种教学机器,包括幻灯机、投影机、电视机、电影机、摄像机、计算机、视盘机、放像机、录音机、语言实验室等;软件指各种教学片、带、盘等,包括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计算机磁盘、视盘等。
2 教学媒体的发展演变
根据教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可以把教学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传统教学媒体阶段和现代教学媒体阶段。
2.1 传统教学媒体阶段
这一阶段又分为原始教学媒体阶段和古代教学媒体阶段。1)在原始教学媒体阶段,教学媒体包括人体各部分的器官、生产生活用具和各种事物以及口头语言,新的教学媒体——文字也处于萌芽状态,但仍谈不上真正的应用。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教学媒体,形象直观是它们的最大特点,其局限性是这些媒体依赖于具体的生产和生活过程,离不开人类的亲身传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传递教学信息,因而效率很低。2)古代教学媒体阶段从人类进入古代阶级社会一直到19世纪末。在这一时期,文字书本的出现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是教学媒体的一大进步。文字书本突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克服了口头语言不能脱离传授者的局限,并且书本由于具有信息量大、便于携带和保存的特点而成为教学中的主要媒体。但由于文字较抽象,与客观世界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常年不变的单一教学方式,容易造成教学枯燥、僵化、乏味并脱离生产、生活实际。
2.2 现代教学媒体阶段
这一阶段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在这一时期,电教媒体被逐步引入教学,教育媒体开始出现电子化和现代化的特征,有关的理论研究逐步加强。19世纪末,幻灯进入教育领域;进入20世纪后,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突出,电子化媒体亦频频问世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推动教育媒体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向视听结合媒体发展。先是幻灯、投影、留声机、广播,接着就是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从而掀起视听教育的热潮。作为这一时期的核心媒体的电影,由于具有视听结合、直观、形象、生动、感染性强等特点,在20世纪40年代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设备昂贵、影片制作成本高、制作周期长等局限,使得它在电视、录像这些更为经济、方便的媒体出现之后便退出教学领域。同时,由于视听媒体被大量引入教学领域,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媒体的使用方法及效果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视听教学法,并提出相应的理论依据,如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第二个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现代教学设备不断完善,教学媒体由视听结合媒体发展到多媒体综合运用,由单项传递发展到交互作用,并结合计算机向高智能、大容量、快速度、多功能等方向发展。20世纪40年代末,电视机和计算机问世,但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直到五六十年代,电视机和程序教学机才进入教学领域。90年代以后,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育正改变教学的方方面面,出现了电子空间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远程教学等教学形式。在理论方面,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被引入教学领域,并吸收了心理学、传播学、美学、教育学等领域的新成果,通过对比试验和理论论证,从多角度分析、探索了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表现形式、适用条件和适用效果。
作为这一时期核心媒体的电视机和计算机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信息量大、传输效率高是它们的共同特征,计算机由于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性、个别化的特征而使其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
总之,在现代教学媒体阶段,教学媒体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教学媒体的种类日益丰富,功能也日趋完善。同时,教学媒体的大发展,也提高了它在教学中的地位,引发了人们进一步具体、深入地探讨教学媒体的有关理论,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3 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学媒体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3.1 传统教学媒体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传统教学媒体使用历史悠久,是无数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发、实验、积累研究出来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具,具有简便易行,经济实惠的特点,在教学中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重大的使用价值。加涅说过:“形象性并不一定是教学的优点,抽象的东西往往才是教学的核心。”传统教学媒体恰恰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以语言的形式传达教学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无声的语言和口头语言接受信息,既用耳又动眼,媒体与教学目标更易灵活匹配;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教材、板书等的操作得心应手,这也体现了传统教学媒体简便易行的优点。传统教学媒体还具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如优美的板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还给学生以美的视觉感受;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无声语言不仅对学生发出导控信息,激发学生动机,打通学生思路,更能默默交流师生情感,创造良好的“现场效应”。许多优秀的教师常常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将信手拈来的工具制作为最佳的教学媒体,学校中琳琅满目的自制教具,其经济实惠不言而喻。
虽然传统教学媒体在教育教学中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传统教学媒体在形象性和信息显示方面就存在明显的劣势。受技术程度的限制,传统教学媒体无法为课堂营造出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的环境;再有传统教学媒体受时空的限制,能在课堂教学中传播的信息相对较少。语言描述、挂图、板书、图表等一类传统教学媒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显示事物的空间、时间、运动等特性,但其表现力往往不足,而影响学生的感受性。特别作为小学生,感性认识、形象思维仍是其主要认知思维方式,形象性的缺乏和表现力的不足,甚至能直接导致认知和思维的缺陷。就拿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来说,相遇应用题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解相遇运动中物体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挂图和动作演示等一系列传统教学媒体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但这些传统教学媒体所传达的信息是静止的,无法准确地让学生感受到相遇运动的特点,学生只能从这些媒体中了解到所演示的相遇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但对类似应用题却缺乏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大部分学生只能在此后大量的练习中慢慢掌握相遇应用题的特点。
3.2 现代教学媒体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1)辅助师生的教与学。就常规教学来说,使用教学媒体就是为了帮助教师的“教”。当然,正确选择与设计的教学媒体,不但能辅助教师的教,而且能很好地强化和促进学生的学。例如,幻灯、投影、录像是通过声、光、电等多种媒介波产生效应的电化教学手段,它们被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还可以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加以特写表现出来,小到物质的细微结构,大到生态系统、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再如,多媒体课件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像在内的大量信息,课堂上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切换屏幕,而无需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板书的时间,拓展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的传递容量,大幅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另外,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运用大量视听信息来扩大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可利用这些媒体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简单易懂,使那些原先需要许多课时仍讲不清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更容易接受,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现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学媒体有助于在教学中使用“发现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和教学方法。例如,让学生观看一段资料影片、一个演示实验或一定的网上资源,然后让他们去“探究”和“发现”其中的关系、原理等。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多种媒体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适当的情境,可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且学生随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具体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计算机、阅读课本、看电子教材、观看CAI课件、访问相关网站等),学会处理个体与集体在时间、进度上的矛盾。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合作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学习资源。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尤其是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有效地获取信息。合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有利于个性化教学和教学互动。个性化教学被认为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教育策略,教学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教学媒体能为所有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个人兴趣、能力和经验的学习材料,可以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便利条件,让他们进行自主的选择,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的进度、时间和地点。当学生直接通过教学媒体进行学习时,教师就有更多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个别指导。计算机网络教室等现代教学媒体,输入与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其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能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教学互动。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媒体来向学生传递信息,也可以利用媒体来分析、解答和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与多个学生就同一问题进行相对封闭式的讨论,或进行一对一的交互式的教学,从而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总之,教学媒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各不相同,教学媒体在教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媒体必将不断涌现,教学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也必将随之产生,教学媒体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力也会愈来愈明显。
参考文献
[1]刘世清,刘珍芳,王冬.论现代教学媒体的本质、发展规律与应用规律[J].电化教育研究,2005(8):14-17.
[2]蔡建东.教学媒体研究的实证传统与历史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7(6):11-13.
篇6
关键词:教学媒体学习价值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正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教学领域,并逐步被广大师生所认可,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现代教学价值观认为,启发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掌握科学的方法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而知识、能力、方法、品格是构成现代人才素质基本要素,所以教学的价值应体现在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方法价值和品格价值四个方面。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学教学媒体在实现教学价值上的作用。
1.教学媒体在实现知识价值上的作用
不可否认,传统生物学教学过于偏重于知识教学,而对学生的能力重视不够,需要进行改革,但这绝不意味着要放松对知识教育的力度。获得知识是学生发展能力、掌握科学方法以及形成良好品格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知识就无从发展能力。所以让学生更好获取和掌握知识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学媒体实际上是把教学知识信息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感官作有效刺激的符号成分。它包括了语言符号(如语音、文字)、非语音符号(如图片、动画、视频、图表等)以及混合符号(既有声音又有静止图片或活动图像)。教学媒体内容是各种信息符号的有机组合,是知识的生动化、直观化、形象化,是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呈现。在生物学教学中,由于生物学知识的本身特点,不能只从抽象的概念和定义出发,更不能抽象地讲授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必须通过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再上升到理性阶段,形成各种概念和原理。教学媒体正好在直观教学方面体现出其优越性。
教学媒体制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编排,在制作课件时我注意到以下几方面:
1.1 知识的载体多样性
在一个教学媒体中要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尽可能地选取适当的图片、动画、视频、声音、文字、图表等载体,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其中的图片、视频、动画要形象鲜明,突出重点,易化难点;文字信息要简明扼要,可以代替教师的板书。
1.2 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
把一节课的所有内容(包括复习、引入、新课、小结、练习)放在一个教学媒体中,可以通过菜单、热区、按键等的交互性能来反映教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提倡把一个个的教学媒体联合起来能形成一部完整的独立的系统的电子教科书。
1.3 知识的先进性
一方面,教育有相对稳定的、普遍适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反应本学科的新发现。教师在制作教学媒体时也要尽可能地在自己的媒体中体现出时代的气息。例如我在《血液》一课件中,就放入一些利用现代电子扫描显微镜拍摄的各种血细胞的微观照片,学生对奇妙、精美的微观世界感到非常好奇,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生物的乐趣。
2.教学媒体在实现能力价值上的作用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教学媒体中要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索者、能力的进取者。
2.1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在生物学中是指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及本质特点的能力。生物教学媒体中的大量图片、动画、视频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方面。教师在呈现图片、动画、视频前,要注意引导观察的重点、观察的次序,可以在图片旁边显示一些引导性提问。
2.2 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媒体是由老师来操作的,是不是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了呢?当然不是。可以在媒体中设置一些学生亲自动手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参与
3.教学媒体在实现方法价值上的作用
科学的方法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学既有教的过程也有学的过程,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一方面要讲究教师教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讲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媒体的制作过程中就要把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也融合到其中去。
3.1 体现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是根据教师本人的教学设计来编写的,媒体可以实现灵活的交互功能,媒体中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的呈现次序依教学需要而定,完全可以体现教学方法。
3.2 体现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媒体设计本身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接受能力,提供恰当的学习指导。例如:《血管》的课件,作为教学方法来说是自学辅导法,作为学习方法来说,又可以是比较法、表格总结法。通过对比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抓住动静脉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印象深刻;通过表格来总结,一目了然,方便记忆。
4.教学媒体在实现品格价值上的作用
篇7
[关键词]:现代教学媒体;传统教学手段;结合
一、媒体、教学媒体的概念范畴
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意思是载有信息的物体,或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它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教学媒体,包括教科书、标本、模型、黑板、图表等;另一类是现代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计算机等①。两类教学媒体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服务,它们相辅相成,构成教学媒体体系。
当前,教学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融合,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媒体体系。教学日益多媒化、综合化,即日益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现代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教学信息量的增加,教学形象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扩大,传统的教学方式表现出不适应。而现代教学媒体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某些缺陷,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呈现于课堂。其次,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容易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我所在的驻马店市实验中学,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班班通,既可作为传统的黑板使用,也可以播放PPT课件、随堂利用网络教学,还可以录制课堂。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情景对话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像及声音融合在一起,使语言学习意境生动,突破了传统语言学习的局限性。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已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现代教学媒体的利弊分析
现代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能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述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在教英语人教版九年级Unit15时,要想让生活在北方的学生形象的描述这些动物很难,我使用Flash课件将这些动物展现出来,如manatee(海牛),学生认识了这种动物,了解了它的习性、栖息地,更加深记忆了endangered, enormous, aggressive, mangrove等单词。第二,它能大大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英语听力课上,针对学生听不懂的情况,教师可以把听力内容事先编辑在课件上,适时展现给学生。还可以穿插播放一些英文歌曲或英文电影片段。这样可以使听力课变得生动、有趣,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授课内容上网,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辅导。第四,教师上课时可免除抄写,更多地注意课堂的组织和讲授。正是由于教学媒体的许多优点,使得这种教学手段受到普遍重视。
但在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中,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容易使之变成大量的现场演示,学生的注意力被多媒体各种展现技巧所吸引,从而降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做不到知识的沉淀。第二,在多媒体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多数时间集中于屏幕,而不是教师,使得教师较少能利用生动的形体语言来渲染课堂气氛,影响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第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信息量确实增加了,但如果处理不好,"满堂灌"更为严重,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如同过眼云烟。不但学生接受知识较困难,而且一些重点、难点内容也无法记录下来。
四、现代教学媒体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通过对教学媒体的利弊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现代教学媒体的巨大优越性,使其迅速普及,大有代替传统教学媒体的趋势。也正是由于现代教学媒体的某些缺陷,使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其实,现代教学媒体的巨大优越性,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对而言的。有些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师恰当巧妙的运用下,比现代教学手段还要好。如有些教师讲课语言的生动性、概括性、强烈的感染力,以及板书的高度艺术性等,是任何现代教学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再者,在利用多媒体上课时,为避免授课形式单调,也可以交替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发挥潜能。
总之,现代教学媒体应和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两种教学手段应该扬长避短,互相补充,紧密结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正确把握现代教学媒体,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现代媒体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入课堂,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才能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合理的使用传统教学媒体,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地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相辅相成,及时传递教学信息和反馈教学信息。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浅析现代教学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1 视听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主要是由音、形、义、象结合而成的书面语言文字作品,这些作品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然而,作品所反映和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情景(如人物、故事、画面等)以及思想感情意蕴(如人的思想、情趣、意志等),都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声、光等第一信号系统还原为生活,再现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事物和描绘的情境。这样,无声的文字就变成了有声的音像和生动的视像,向学生提供了闻所未闻,见所难见的情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给学生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使学生在雄浑奔放的旋律中感受到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学曹操的《观沧海》,通过现代教学媒体既向学生展示苍茫无际、波涛澎湃的壮阔画面,又给学生播放海浪拍打岩石和洪波涌起时惊涛裂岸的声音,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欣赏与体会诗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博襟。
2 图文并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能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这与传统教学教师的板书、口授要生动形象得多,它能使教学内容与它所反映的事物相互联系和映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学《白毛女》、《泰坦尼克号》、《土地的誓言》等课文时,向学生播放有关影片,显然有助于学生对这些课文进行直观的、生动的、立体的感知,又可以更加准确的、深刻的、细致的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看云识大气》、《中国石拱桥》、《万紫千红的花》等说明文时,可以通过教学片的展示,化抽象为上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二、跨越时空,缩短学时,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信息原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原先看不到和听不到的事物,可以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展示得以看到和听到;教师难于讲解的内容和难于讲清的事物,也可以通过现代教学媒体演示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显然有利于缩短学时,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一般授课三个课时,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幻灯、录音配合教学后,只需一个课时就能讲解和评议了,而且教学效果相同;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播放有关探索月球的形象画面,这样就缩短了学生与遥远月空的距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也就缩短了学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配合学习比单纯依靠视觉或听觉的学习效果要好。而现代教学媒体能够使各种信号同时传递,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配合学习的平台,激发学习兴趣,缩短学时,提高教学效率。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在实践中的整合,促进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的过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其次,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必将形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教学策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推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教学。第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多媒体资源丰富的优势,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第四,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等活动。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完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化教学媒体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教学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采用教学媒体可以改变教学环境,给儿童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例如,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系统,把教材上的几幅图,制成三维动画的电脑课件,通过色彩斑润的动感画面展示给儿童一个美丽且总爱炫耀自己的孔雀,动画片进入课堂,对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很有帮助。
二、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
教与学的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归纳、总结出来的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遵循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才能恰当地进行教学媒体的选择、调控和创新,才能为教育目标服务。当教学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时,便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教学活动的安排必须讲究科学性,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因此,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特别是教学软件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都要经过精心设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起辅助教学的作用,选择教学媒体,应以教与学的理论为依据,明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运用教学媒体,以获得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现代教学媒体种类繁多,而视听教学媒体使用的范围之广,作用和影响之大是不多见的。在学习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一个规律。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教学知识的过程中结合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对学生进行感知、记忆、想象、现解、应用等综合智力开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四、突破教育教学传播的时空界限
现代化教学手段以现代科学为物质基础,以其特有的投影、幻灯、电影、电视、广播、音像、电子计算机、语音实验室等多种媒体,可以满足那些因不能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学习的人,例如工作繁忙,或自身有某种生理障碍等种种原因。突破了教育教学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为学与教提供便利,同时也可满足个别学习的需要。运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使学习者在接受知识信息的过程中不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五、转变教师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采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更新了教师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的观念,提高了教师的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教师重复性体力劳动也有所减轻。这样,教师才有精力去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才有精力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探讨信息时代,真正达到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学;才能与时俱进,达到自我素质的再提高。
篇10
整合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教学节奏因信息技术而有所不同。本期,我们邀请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褚金岭老师阐述整合教学中的媒体节奏问题,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生活有节奏,工作有节奏,课堂教学也有节奏。教学是一门艺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更是一门技术与方法的艺术,其中教学媒体的使用为这门艺术更添精彩。
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体是人体功能的延伸。教学媒体是指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学媒体有不同的分类维度与方法,常见教学媒体有:教科书、黑板、教具、学具、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等。
整合课堂的媒体误区
情景1:语文课上,教师在演示文稿上展示课题,课文段落内容,生字的书写笔顺,播放教学情境相关视频、动画,出示教学内容相关思考问题、练习等,所有内容都在演示文稿上呈现。到下课时,黑板上空无一字。
注意: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使用。黑板具有延续性、整体性特点,板书细腻的示范作用是任何媒体都无法取代的;而且板书的内容不会随翻屏消失,信息能够随时被学生吸收。因此,无论使用何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传统黑板作用不可替代,一般情况,教师应该在黑板上留下课题、重要知识点、总结性知识等内容。
情景2:整堂课上,教师围绕着计算机转,眼盯屏幕,手握鼠标。教师展示文字、播放大量图片、播放视频动画,让学生观看学习;设计教学游戏,让学生参与教学游戏互动;演示习题、问题等,让学生思考。整堂课很少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层次的情感交流。
注意:师生情感互动不可缺失。课堂教学本质是互动,传统课堂主要是人际互动,现代教学媒体引入,产生了人机互动。上述情景中教师过于注重人机互动,缺失了教师与学生的问答传递信息的交流,课堂变得毫无生趣。
情景3:化学课上,教师用动画演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随着二氧化碳气泡的通入,一杯澄清的石灰水逐渐变混,屏幕出现对应方程式。学生从模拟实验中得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钙与水。
注意:模拟实验不能替代实际操作。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具有重现历史场景、模拟反应实验等功能,但模拟实验不可完全代替实际观察或操作。学生在现实化学实验中,摸到实实在在的化学仪器,体会到“少量”、“一些”等化学材料的分量,感受到加热的温度高低等,这些在模拟实验中都不存在,现实感受的缺失难以产生深刻的观察与体验。
情景4:初一语文网络环境,教师提供资源链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并归纳整理到课程教学论坛上。之后,学生忙得不可开交,点击鼠标,边浏览边复制,复制下来的信息没有经过精细加工整理,忙着粘贴在文档中,在课堂教学论坛上。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没有体现在论坛上。
注意:网络给课堂带来的低效浪费。网络环境下丰富的资源很容易让学生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初一学生浏览大量信息,完成对信息的搜索、收集和整理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利用网络环境信息对学生来说增加了技术的难度,同时,学生对完成任务要求太强,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内容,论坛使用的目的是加强生生互动,结果却是相反。
整合课堂的媒体节奏
现代化的媒体技术为教学变革带来了机遇,教师在使用先进教学手段时,要注意教学媒体节奏变化。以上四个情景都是整合课堂的媒体误区,以管窥豹,媒体选择与应用不当,浪费教师大量的教学准备时间,产生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效果。
1.媒体选择的节奏和谐
(1)媒体选择的条件
媒体选择要本着易用性、高效原则,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条件来选择。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有所区别,如英语学科更多选择视音频媒体;数学等理科多选择思维工具类媒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小学生更适合多媒体视音频教学,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较强,适合应用语言、视觉符号。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考虑媒体的可获得性、便利性、使用成本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授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及教师对媒体的素养和偏爱。总之,教学媒体的选择是一个决策过程。
(2)传统媒体不可偏废
随着校校通、班班通工程的实施,现代化的媒体走进课堂,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实时反馈器、“一对一”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触手可得,但传统教学媒体作用不可忽视。“黑板+粉笔”是教学中永不休止的音符;学具进行直观教学,简单易懂,好操作。我们的教学设计中不管选择的媒体多么先进,最终是为教学服务的,学生能够轻松接受,并且掌握知识就可以。现代化先进媒体固然有它的诸多优点,但是我们在选择教学媒体的时候,一定要恰当、适切,不能一味地追求视觉上的效果,而忽视学生思维空间的发展与动手探索获得知识的过程。
(3)多样媒体的优化组合
心理学家特瑞克勒认为学习者不同感官获得知识的比重83.0%通过视觉、11.0%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0%通过味觉。在选择教学媒体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媒体的特性,打造多样化媒体的优化组合,考虑不同种媒体之间的节奏和谐。教学媒体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也是通过多种媒体的组合后形成的优化结构来实现的。一个好的多种教学媒体组合的整体结构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传递的信息量较大、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各种媒体都触手可得且使用方便。当然,最重要的是媒体系统能够充分优化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得发展。
2.媒体应用的节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