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
通过一节节课,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教师已深深地感到 《历史与社会》改革课堂教学的迫切性,也已尝试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遗憾地看到:尽管《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已逐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但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说,一些先进的理念还过于抽象和概括,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具体的问题,产生了种种困惑,其中比较集中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体现开放?用了开放题是否就意味着开放
近些年来,历史与社会开放题及其历史与社会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及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学者对其涵义、类型及教育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一些理论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普遍认为,历史与社会开放题与那种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法的“传统问题”相比,由于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去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切人口。但教师们也非常困惑:是否只要用了开放题就意味着教学的开放,就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以及问题情境有什么关系
“创设情境”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历史与社会的高度抽象性和中学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历史与社会教学是历史与社会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历史与社会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历史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激发对历史与社会的兴趣,以及学好历史与社会的愿望。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历史与社会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情境需遵循什么原则?需注意哪些问题?
3.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标准》强调:有效的历史与社会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重要方式。为此,一些教师开始把《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还是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
产生以上种种困惑,这一方面说明教育改革本身的复杂性,一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倾向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观念的转变到教学行为的落实,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也说明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与目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还客观存在。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其教学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教学实践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反过来又必然会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出自觉的反思,并由此而做出必要的改进。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但观念的转变既需要时间,更需要成功经验的支撑。而作为广大一线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就目前情况来看,更重要的是找准“切入口”的问题。他们参与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的切人口恐怕还得从备课、写教案、上课、评课等日常工作着手。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改变的是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作为历史与社会教研人员,必须改变的是习以为常的教研方式。
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引起人类社会全面和深刻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此,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1.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
从“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我们首先应该转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从“以教论学”到“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除了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还应关注他们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成败,既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
2.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由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课堂教学评价视角的转变直接给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仅就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基本工作而言,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以往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尽管也强调备课要备学生,在教案中却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最多只是在教法上考虑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按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具有却很少考虑。
3.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程
篇2
一、理解课程标准,树立新观念
国家教育部新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关注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的中心地位。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考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把体育锻炼当作短期行为,只要最终考试能顺利通过便完事。教学中忽视长远效益,忽视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忽视心理、社会两个领域素质的培养、没有把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彻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为重技术教学的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这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习惯、体育能力以及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为今后走出校门,走向“完全靠自觉行为来维系的终身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课程标准大大拓宽了原来体育的学习领域,体育教育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重知识、技能、技术教育向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转变。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信息,熟悉新技术,要做到“一专多能”,既有自己所擅长的运动专项,又能做到熟练地指导学生进行其他运动项目的练习。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而是要求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把有关的知识与体育相结合。同时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课堂语言艺术的表达能力、示范动作的质量和美感等自身素质、教学素养,保持强健的体格和外在的形体美。积极探索并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善于总结,适应课程标准的需要。
三、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新目标
现在有许多学生酷爱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尤其是女生中这种情况较多,这与我们现行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有直接关系。传统体育教学重竞技、重技术、重教法、重运动成绩,教法简单,评价单一,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整齐划一地被动练习,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学中如果能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体育课将会真正成为愉快教育的天地。
1.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师根据目标去选择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开展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体育教育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教学中可以精选适宜学生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终身体育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兴趣的内容;实用体育、民族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的内容,如:武术、韵律操、羽毛球、毽球、体育舞蹈等。还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以科学精选的新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更新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和压抑。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及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如何,学生的练习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样,习惯于“一刀切”,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能力培养为主,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集体练习、小组合作练习、个人自觉练习、同学相互帮助、友伴相互纠错、师生共同磋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以及通过体育游戏、教学竞赛、相互观摩、欣赏教学竞赛录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及相互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新。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可结合社会体育活动、校运会、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组织、编排及裁判工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降低难度、语言激励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强调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进步幅度,对能力强的学生使他们有充分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对能力较差和身体稍弱的学生,要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改善与提高。使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3
1.政治课教学改革应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于弥补现行教学中“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观念,科学地利用先进的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
2.政治课教学改革应根据课型选择教法
(1)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有:①学案生成性教学法。这是一种以情境设计为主线,以学为主体,学案为载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实现政治课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②“互动式、活动式”教学法。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目标,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达到活化政治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③研究性学习法。这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④“三自一导”教学法。即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己读书、质疑和求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2)在复习课教学中采用“纵横交错法”“分析比较法”和“知识系列法”。政治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知识点连成知识线、形成知识面、结成知识网,使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综合把握、融会贯通。
(3)在试卷讲评课中采用读、议、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政治教师在试卷讲评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对选择题题干、题肢、材料、引文的审题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能一题多解、一题多用、活学活用。
3.政治课教学改革应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1) 教学情境创设的尝试与方式。以问题为线索,设置创新教学情境,细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教师应善于设置悬念式、探究式、辐射式和渗透式的问题情境。
(2) 教学情境创设的要求与体会。教学情境应设置有针对性的、多样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调动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3) 教学情境创设的目标与原则。教学情境创设要坚持灵活性、实效性原则,以激发学生思维,实现知识与能力转化的目标,不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4.政治课教学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公平竞争、创造性尝试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富于创意、别出心裁的念头和思想,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2)进行发散性提问,突破思维定势。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内容,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维“开窍”的机遇,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进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突破惯性思维,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3)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努力寻求解决疑问的途径。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质疑观,就要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敢于进行合理想象。
(4)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政治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论证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从而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学与用、知与行有机的统一。
(5)精心组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有必要精心设计每一道题目,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实践探究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能学”“乐学”“会学”“坚持学”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1.新课堂精选自主学习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进行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应根据课程要求、教学实际和学生自学能力的真实水平,选择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例如教学“菱形”时,一位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实践活动:
1.1 做一做,把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ABCD是菱形吗?
1.2 说一说,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请问四边形AEFD是什么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1.3 剪一剪,给你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剪出一个菱形吗?你有几种方法?
这些形式新颖且难度适中的练习题,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练习充满活力,既增大了练习面,又使全体学生变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提高了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但不轻易下结论,更不能把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只有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课堂氛围的宽松和谐,教师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备加关心,适时加以启发点拨,而不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2.提高自主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比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一节中,我出示了如下问题:如果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点,这条直线上有几条线段?如果有4个点呢?n个点呢?然后让学生探讨解决。再把知识进行迁移拓展:客车往返A、B两地,中途停靠三个车站,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又应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把数学引入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认为数学离自己这么近,自然转移为浓厚的探究兴趣。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达到了巩固本节知识的目的,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无处不在”
在初中各科教学中,数学是一门知识性、逻辑性、科学性较高的学科之一。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是比较枯燥的,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再机械地照本宣科,必定使教学变得更加乏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日渐消退,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初中数学的内在魅力,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被激发。
3.构建和谐自主学习策略与探究
初中学生的心智正在健全,因此教师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要求要适中。学生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碰到一个命题,要习惯于问一问:“它是否是真命题;某个条件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从某种特殊情况中总结出的规律,推广到其他情况还能成立吗?”等等,从而使教学由教师问学生变为学生问教师、问同学、问自己,最终使学生发现问题,初步解决问题。例如,数学习题:“求二次函数y=x2-x-6的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学生基本上没有困难,但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引导的:(1)同时给出三个二次函数y=x2-x-6,y=x2-2x+1,y=x2-x+2,分别求它们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2)引导学生思考现象,有的有两个交点,有的有一个交点,而有的却好像不存在交点;(3)进而引出如下话题,怎样的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有交点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境,探究分析的方法、难度适中,综合性强,思维多样,大部分同学首先尝试直观分析,似乎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有关,并且提出了初步结论:“当Δ>0时,与x轴有两个交点;当Δ=0时,与x轴有一个交点;当Δ<0时,与x轴无交点。”这时我进一步加以点拨,由此优化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层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要会总结归纳,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整理、提炼、发展,通过这些思维活动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于其中。最后要“温故而知新”,科学地复习,不但可以使已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提高,而且可以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复习过程中要尽量通过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回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逐渐缩短复习所占用的时间。
4.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坚持学”
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措施。我们要在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抛弃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教师包办一切的教学模式,大力宣传、倡导、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向学生讲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要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主学习,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出专门的时间和教学环节,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真正实施,并且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自学经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又有利于形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The pligh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educational reform, teaching evaluation
Chen Wei
Shanwei City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mmary: After a broad-based efforts of educator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still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mainly heavy burden for the students, the examination became a baton, the students most of the time spent on the mechanical repetition of the exercises. Students do not have the interest in learning, no individual strengths. Because of these problems: basic education, screening and selec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emphasizes the status quo has not been changed. Fo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ut of the woods, only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we can use the 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 and process evaluation approach.
Keywords: new curriculum reform; educational assessment reform; development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经过我国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具体情况如下:
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基本实现
(1)、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了传统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向科学化发展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二、新课程改革的困境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以上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征途中,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的调查显示,在学习日,中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钟,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的比例达78.1%。“学业负担过重、不良的学习习惯是造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参与调查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指出。
考试成了指挥棒,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机械重复的课后练习上,这是中国学生学业负担重的主要根源之一。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没有了个性特长,当然也就没有了创造性人才的产生。
三、新课程改革困境的症结
笔者浅以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改变。
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评价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架,考题偏、重复性强,中小学课本的知识容量大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学生参加各种国际学科竞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西方人拿诺贝尔奖的却多于我国。
笔者一直以来都在思考以上问题,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数量性的增加不一定能产生结构性的改变,比如人长胖了,但人体结构不会改变,不会变成两个脑袋。同理,知识的数量性积累不一定能导致创造性思维的改善,试问有多少科学家是靠做重复单调的练习而成功的?
如果教育教学评价的方式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就很难走出目前的困境,因为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设等,这些项目的改革是相互影响和互为制约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对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会产生影响,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就会有对应的教学方法。
四、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笔者浅以为要使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走出困境,只有对教育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我们可以采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1)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方法,所谓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即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以不同的功能为标准,可以把学生成长记录袋分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和课堂型五种。以入选材料的性质的不同,可以把学生成长记录袋分为:最佳成果型、精选型和过程型三种。
学生成长记录袋主要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它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课内外表现等方面。具体表现形式为:卡通小奖品、小红旗、成功的作品、特色作业、获奖情况登记表、好人好事记录表、考勤记录表、互评表、综合评价表等。
同时还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这样教师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得信息,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可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评价内容全面、科学。
(2)改造传统试卷的题型结构、增加开放性的题目。
开放性题目答案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也不相同,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通过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考察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
题目考察的多纬度。
改变传统考题的评判标准,不仅考察结果,还要考察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
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幼儿园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是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而目前这一专业的教学还没有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理念。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性’‘教育的重复性和封闭性’以及‘教育中情景体验的虚假性’”等问题,这就必然影响对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更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学前教育学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幼师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把他们放到教学活动的主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开发幼师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会学、会实践、会教,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
二、改革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发展
《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幼儿园教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德、智、体”等的内在关系,否则在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以知识教学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情况,就会把“教育目的的外在性”过分强化,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就会影响到学前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影响教学工作体系、学生训练实践体系;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更影响学生工作能力的发展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学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过去知识本位的教学方式转变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潜能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境,建构学习环境
《方案》指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真实的、开放的情境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必须放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建立幼儿园——学院的合作机制,帮助幼师学生获得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按照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训室、实验模拟室以及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舞台,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生态环境里,模拟幼儿园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中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发展教学能力、养成敬业精神。
四、改革课程内容,生成职业目标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生成学习成果,即让他们掌握学科知识,全面完成学习目标,确实感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产生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但是学前专业各学科课程之间内容复杂、交叉、陈旧。如《幼儿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幼儿社会化及教育活动设计》与学前教育学重复、交叉,不能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影响学生生成目标的完成。因而,我对高专学前专业学前教育学的体系进行改革,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见下图)
五、创新教学设计,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传统教学设计是围绕人的知识本位设计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方案》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创新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时,把教学内容生成学生的具有驱动作用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指导把其与学生学习方式整合起来,系统设计教学活动,来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见下图)
六、创新教学结构,构建学习模式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的教学存在着模式陈旧、僵化的倾向,表现出理论脱离实践、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等弊端,阻碍着学科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科教学改革。本人认为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决定着教学的程序、步骤,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及组合形式。现行学前教育学的学科课程主要包含教育概要、教育实践和评估三部分,对这三部分内容实施既要考虑它的针对性,还要考虑它的长期性,更要考虑学生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才能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既要建构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还要满足不同课程的目标、特点、难度、内容等不同的多种教学结构模式。(见图一)
“多级”理论教学模式针对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基本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经验,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按照其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不断地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见图二)的目的是培养幼师学生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教育教学的技能,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最终使学生生成职业素质。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分四步走:第一个环节是“校内实训”,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第二个环节是“教育理论应用于训练”,是专项训练过程,是学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能力同时内化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教育见习、实习”,是学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活动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与幼师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提升的过程;第四个环节是“学生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整合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获得综合能力和素养并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宏宇.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Z].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17.
[2]春霞.面向新世纪的课程理论:美国PatrickSlattery的后现代课程思想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7(6).
[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06-01.
篇7
论文摘要:数学新课程给初中数学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下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对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内容安排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要求下,教师们就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作者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颇有心得,写下几点感悟,求教同仁。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另外,教学目标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会能力。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变换之处,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遗留问题等。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来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观摩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不断充实自己。
三、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依然有部分教师还处在从原来的旧教学理念转变到新教学理念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从而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改革。笔者认为,要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抽象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甚至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也不应该走入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学中依然要以教材为主,现代技术教学作为辅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不同等级不同教材的之间的关系。国家、地方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是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忠诚地执行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而在校课程开发中教师还是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处理好实施者、研究者与开发者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程改革 理念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48-01
1 引言
高中化学教育需要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在实验操作中掌握并理解所学知识,这要求教师要充分改革传统教学理念,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接受能力,不断掌握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突出体验学习与实验实践课程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高中化学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更加重视对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化学知识的讲解十分重视准确度,将基本的化学知识完整、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记忆与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任务相对较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备课与授课,但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的个人情感及价值观念,这种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效率与适用性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深入推动新课程改革理念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渗透,需要提高化学教育课堂与实验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这要求教师首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重视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另外,在推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指导与促进作用,在推动学生学习潜能提升的同时,不断规范学生的思维习惯与动手能力,以形成教师主导地位为前提、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的教学理念。
3 如何有效推动高中化学教育的改革
3.1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改革
实验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进而推动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化学的学科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手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假说及猜想,引导学生采取多种途径进行探究式学习。化学实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首先优化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观察能力,边演示实验边为学生讲解,以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充分实施[1]。
3.2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改革
3.2.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高中化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讲,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化学实验课的开展需要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的辅助,只有在一种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功能,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动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推动健康、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的产生,给学生一种平等、成功的心理感受。
良好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首先优化组织教学,不断发扬民主教学思想,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提出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认真倾听后进行科学引导,以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氛围。另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与业务素质,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艺术,重视情感的投入,强调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推动教学效率的提升。
3.2.2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化学教学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来巩固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并在实验操作中了解新的知识,理解连贯性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将课堂交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重视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角与配角的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这要求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更多的机会去表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动手的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高中化学教育课堂中,教师总是将知识全面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听课记笔记,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中昏昏欲睡,在这种教育方法下,教师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还需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2]。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只需要精心的设计一些问题,将事件留给学生去思考和讨论,一方面活跃了教学氛围,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3.2.3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高中化学教学包括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引导学生灵活联想与想象;在实验教学部分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独立思考,强化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与才华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要不断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推动化学教学课堂创新性与灵活性的发展。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课堂需要充分创新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因此教师需从实际出发,吸收多种教学方式的经验,并根据教学内容,综合采用启发式及讲授式教学方法,完善多种教学方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条件下要求高中化学教育需要不断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思路,突破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学习自主参与动手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还需要从自身基本素质与能力出发,完善教师指导性作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倡导平等、和谐的教学理念,推动高中化学教育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融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按照课程改革要求不断优化和改进自身教学工作,全面有效促进教学成效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及建议进行简要论述。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精心设计与组织课堂教学。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去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去应付随时出现课堂应急事件等,这都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去分析学况、教材及如何去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我们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何要上这节课,这和传统教学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课程倡导的,是立足于培养人文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要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自己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来进行落实。如此,才能在教学流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才能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来进行落实。教学中应该指明每一节的中心教学目标,即分层次的知识、能力目标和重点难点,要有所取舍,不必面面俱到。一切教改的核心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所以设计好每一节课的中心教学目标是关键。
2.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具体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探究:多数以问题趋动为主,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挑战性。互动: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合作:小组分工,通力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欣赏:倾听或观赏与本课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和图片。演出:通过角色扮演,再造学习场景,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动手、动口:书写、朗读一些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名言警句,感悟其中蕴涵的感情、意义。开展一些活动:交流、讲故事,举办辩论赛等。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幼儿园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151-01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是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而目前这一专业的教学还没有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理念。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性’‘教育的重复性和封闭性’以及‘教育中情景体验的虚假性’”等问题,这就必然影响对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更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学前教育学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幼师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把他们放到教学活动的主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开发幼师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会学、会实践、会教,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
二、改革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发展
《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幼儿园教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德、智、体”等的内在关系,否则在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以知识教学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情况,就会把“教育目的的外在性”过分强化,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就会影响到学前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影响教学工作体系、学生训练实践体系;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更影响学生工作能力的发展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学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过去知识本位的教学方式转变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潜能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境,建构学习环境
《方案》指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真实的、开放的情境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必须放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建立幼儿园――学院的合作机制,帮助幼师学生获得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按照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训室、实验模拟室以及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舞台,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生态环境里,模拟幼儿园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中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发展教学能力、养成敬业精神。
四、改革课程内容,生成职业目标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生成学习成果,即让他们掌握学科知识,全面完成学习目标,确实感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产生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但是学前专业各学科课程之间内容复杂、交叉、陈旧。如《幼儿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幼儿社会化及教育活动设计》与学前教育学重复、交叉,不能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影响学生生成目标的完成。因而,我对高专学前专业学前教育学的体系进行改革,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
五、创新教学设计,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传统教学设计是围绕人的知识本位设计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方案》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创新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时,把教学内容生成学生的具有驱动作用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指导把其与学生学习方式整合起来,系统设计教学活动,来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
六、创新教学结构,构建学习模式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的教学存在着模式陈旧、僵化的倾向,表现出理论脱离实践、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等弊端,阻碍着学科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科教学改革。本人认为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决定着教学的程序、步骤,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及组合形式。现行学前教育学的学科课程主要包含教育概要、教育实践和评估三部分,对这三部分内容实施既要考虑它的针对性,还要考虑它的长期性,更要考虑学生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才能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既要建构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还要满足不同课程的目标、特点、难度、内容等不同的多种教学结构模式。
“多级”理论教学模式针对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基本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经验,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按照其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不断地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幼师学生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教育教学的技能,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最终使学生生成职业素质。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分四步走:第一个环节是“校内实训”,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第二个环节是“教育理论应用于训练”,是专项训练过程,是学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能力同时内化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教育见习、实习”,是学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活动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与幼师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提升的过程;第四个环节是“学生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整合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获得综合能力和素养并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宏宇.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Z].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17.
[2]春霞.面向新世纪的课程理论:美国PatrickSlattery的后现代课程思想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7(6).
[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06-0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