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科学的学生观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科学的学生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科学的学生观

篇1

关键词:新课程 学生观 全面发展

1.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

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而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只强调某方面的发展,忽视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进步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中心,反对宗教对个性的束缚,又提出人的多方面才能发展的问题。19世纪以来英国的欧文从性格教育出发,认为教育可以“很好地形成他们体力、智力、道德和实践方面的品质,教育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对人的发展做了系统的历史考察,吸收了历史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一是指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二是指思想品德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人的身心是统一的,是人的发展不可分割的两方面。身体是人的发展的物质条件,“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力”没有健康的身体,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想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全面发展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表明,决定人们成功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IQ所决定的学业成绩的高低,而是取决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此外。个人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与共性的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都是劳动者,社会主义应使每个劳动者都获得全面发展。因此,教育要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就必须树立全面的发展观。教师要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重视对学生的辅导。升学是必要的,单纯求升学则是错误的。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视学生为独特的人,充分接纳学生个性,是树立科学学生观的前提。

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利用学生的差异。当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不同的教育过程,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这就要求在目前主要教学形式仍然是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教学中做到既有统一要求、顾及学生的共性,又要

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顾及到他们的个性,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实施分层教学,把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在上课时做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最大程度地调动这些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发展较慢的学生,教师应该发挥更大的耐心与爱心去了解实际情况,分析原因,加强辅导,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状况,从而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3.学生是发展的人,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是树立科学学生观的关键。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潜力很大。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差生转化;工作态度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33-01

1.尊重人格、关爱学生,减轻其心理压力

学生是未成年人,但是在人的基本权利和人格上和成年人是一样的,是同等的,差生亦如此。他们的自尊心很脆弱,经受不住刺激,渴望老师和同学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差生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学生的权利是否能够享受得到,他们的人格是否能够得到尊重,教师的因素至关重要。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开始。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亲近学生,确保他们享受到各种温暖,不轻视他们,不藐视他们,更不歧视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他们才会尊重老师,相信老师,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转化差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这样,学生也就有了接受教育的心理基础。尊重学生才能够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正如巴特尔说的;"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作为老师,要舍得对每一个差生进行情感投入,寄予合理的期待,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给予其足够的关爱、温暖,以便发挥每位差生的最大潜能。对学生关心、爱护,不仅仅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从而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树立理想、激励学生,让学生树立信心

一般说来,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一部分学生可能因此失去自信和学习的热情,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往往缺乏对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认为"努力也学不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甚至自暴自弃,衍生出其他不良行为,这样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差生,因此,对于差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有着特殊和重要的意义。教师决不能脱离学习导理想,而要把理想前途教育同学习及各种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开展"着眼未来,立志成才"的主题班会,用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用达芬奇、童第周等名人的故事去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须努力学好文化知识。

3.因材施教、照顾学生,培养其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倾向性和指向性。要使小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前提是唤起并持续他们的学习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比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差异不仅仅在于知识量的多少和接受能力的强弱,而在于学习兴趣的形成。然而,兴趣并非与生俱来,真正的兴趣是后天培养出来。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数学知识认识加深而产生,也可通过教师的指导加以培养,也可能在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又可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了困难而恢复。

差生认识前提差、思维能力差,因此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还要加强变式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情况及时得到反馈.讲授速度要适合差生的接受情况,必要时应该放速度。讲课时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另外特别应加强直观教学,凡能利用直观教具的应尽量利用。比如,在讲立体图形圆柱、圆锥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圆柱、圆锥,再观察,从而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差生要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检查评价。评价时,特别应注意差生的进步处和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耐心激励差生上进,增强学会的信心。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去说明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答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有效地激发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4.降低要求、赞扬学生,使其积极向上

"差生"一旦有思想上的转化,就要趁热打铁,围绕这一点,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变厌学为乐学,夸美纽斯认为:"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一旦激发起来,就要防止逆向转化,所以必须持之以恒,对于出现的漏洞给予坚决的堵死,毫不松懈,长期以来,差生的潜力得以发挥,兴趣愈来愈高,成绩就不断提高。在差生转化过程中,深知成功是差生最感喜悦的事,因此在差生的转化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差生转化的"成功"。课堂中要尽量把差生的事迹向全体同学介绍,使有进步或有进步倾向的差生评为进步生,使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强化他们的意识,树立成功的信心,同时经常督促、激励其前进。

5.家校联系、齐抓共管,形成良好教育氛围

篇3

关键词:激发;参与;兴趣

作者简介:殷会珍(1979-),女,小学一级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落到实处,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相互作用形成新知识的探究过程。这种探究行为是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所以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深入理解和有效地吸收。

一、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深厚的观察兴趣;在观察前,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序进行观察,杜绝盲目地看,对所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还可以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培养学生进行观察。

在图形教学中,学生对图形的构成方式理解有困难。例如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一概念,学生理解上就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制的学具,准备3种以上长度不等的小棒各一根,如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长度的小棒。要求学生选择其中3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选择5厘米、10厘米、20厘米和10厘米、15厘米、20厘米的小棒能拼成三角形,而选择5厘米、10厘米、15厘米和5厘米15厘米、20厘米的小棒却不能拼成三角形。在动手实践中,学生不但直观地感知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而且明白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地认识。 这种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情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时培养学生讨论、交流、发言的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学生的合作交流。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多提供交流的机会,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交流的内容,要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畅所欲言,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三、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活动

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必须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

篇4

关键词:尊重学生;弹性情境;教师角色

一、尊重学生的权利以鼓励教学

课堂的生成

根据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人也是学生,因此,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拥有的权利包括:公平平等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享有教师平等地对待;在课堂上,学生对问题享有独自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权利,对问题和想法有自由表达和发挥的权利;当学生发表的言论不够健全或者出现错误、偏差时,学生能够避免处罚、批评或者受到不合理待遇的权利;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或者数学教材上的内容出现错误时,学生有提出质疑和指出批评的权利。所以,尊重学生的权利能够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也是实行生成性课堂重要的环节。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犯下的错误进行合理适当的处理,因为只有发现错误,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与解决,从而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二、预设好弹性情境以促进教学课堂的生成

在对数学课堂的生成性进行特别强调时,不能忽略预设的重要性,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构建生成性课堂时,教师要懂得将学生作为主体中心预设。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利用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接受认识的规律,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特征,体现出学生对于知识从陌生到熟悉的学习历程。因此,我们将这种方式叫做弹性预设,也就是所谓的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置的一种预设空间,它能够保证一定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的优势,能够为教师和学生在数学的学习道路上指明前进的方向。例如:已知长度为5的线段AB,其两端在函数y=x2的抛物线上运动,其中线段AB的中点记为C,求点C与y坐标轴存在的最短的间距,同时将C点的坐标求出来。这样的题可以运用两种方式解答,第一种:先求运动的弦的中点C点的移动轨迹,然后将纵坐标的最大最小值求出来。第二种:通过抛物线的概念并利用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变换为三角形两个边长的相加总和与第三边之间的关系。只有提前做好预设,将解题的几种可能性分析好,才能够使数学课堂顺利地开展和生成。

三、转变教师的角色以引领教学课堂的生成

这里所讲的转换教师的角色就是将数学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积极发表见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教师已经不是课堂的“焦点”,在课堂上只是引导者,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来实现高中数学课堂的生成。教师作为课堂上的引导者,必须掌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巧妙地对课堂上的重要内容进行选择和重组,将有价值性的、重点的知识转化成问题,把握好学习的大致方向,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寻求答案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数学并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更不是简单的积累的过程,它具有逻辑性和思维性,要在理解基础知识之上再进行探究分析。因此,教师要学会转换课堂角色,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尊重理解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高中数学生成性课堂的有效形成。

篇5

场景一: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学生一脸茫然。

场景二:学生讨论激烈,做练习时却不知从何下手。

场景三:学生一边争先恐后高举手,一边急呼"我来!我来!""我,我。我!"。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已近十年,但课堂教学中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名,实则降低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任性而为,学多少是多少的现象随之出现,少慢差费的情况比比皆是,造成了学生貌似学得热热闹闹,最后收效甚微的结果。

生本教育提倡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

1.数学课堂讨论的现状与分析

课堂讨论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同,但实践中课堂讨论的现状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

现状1:讨论课题设计不科学,有时显得空而大,较抽象;

现状2:课堂讨论虽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但有时会纪律混乱,老师往往很难控制;

现状3:讨论中时有不充分、不深入、走形式等现象。讨论时间、深度难以控制。短了,讨论无作用,无结果;长了,课堂教学目标很难完成;

现状4:课堂讨论有时成了几个尖子生(或小组代表)"辩论"的舞台,中差等生则成了观众和看客;

2.几个课例的实践与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成败。

案例1:我在上《日历中的方程》一课时,通过课堂讨论引入主题。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几幅日历,让学生讨论日历中的数字在横行或竖列上有什么规律?我又出示了几道在横行或竖列上的例题与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几道思考题让同学们讨论:⑴在日历中用2×2的正方形框出四个数,它们之和为89,求这几个日期?⑵在日历中用"十字形"框出五个数,它们的和是75,这几个日期是分别什么?

反思:本课从课堂讨论引入课题,课堂讨论的内容是本课的核心部分。我发现讨论的课题只让学生在横行、竖列上找规律,问题太单一,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就得出了几乎同样标准的答案。假如我将课堂讨论拓展为"日历中的数字有什么规律?"虽然费时一点,但学生的思维肯定会更活跃,思路会更广阔,而后面的几道思考题更是显而易见,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会得以飞跃。

案例2:我在《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教学中, 课堂讨论设计为一个实践探究题:右上图为一堆小正方形的俯视图(其中数字表示该处小正方形的个数)试画出这堆小正方形的主视图、左视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寻求答案。但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准备足够的小正方体,实践活动进行得不理想,课堂显得有点混乱。

反思:本课的课堂讨论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假如课前要求学生各做2-3个大小一致的小正方体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课堂上以4-6人为一组,从前、后、左、右几个方向去观察,先思考得出猜想,再在实践中去验证,课堂讨论效果肯定会更佳。

案例3:我在《余角、补角(二)》中,讲解余角、补角的性质后,为了突破本课重点,设计了一个讨论题:

如图:A、O、B在同一直线上,OD平分

∠AOE,OC平分∠BOE,其中有几组角相等?

有几对角互余?有几对角互补?四人小组讨论5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反思:本课讨论的问题能突出教学的重点,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如何参与小组成员之间就会主动帮扶,每小组最好为六人,包括两名优生A、两名中等生B、两名后进生C,座位如右图,要求在讨论时学生先与对面的同学讨论,觉得困难再与相临的同学探讨或全组一起讨论,还有疑惑就可以问老师。教师定期以组为单位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不但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能使后进生同

样得到了成功的体验,逐渐找回自信,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3.如何优化课堂讨论的几点思考

如何优化生本课堂讨论并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3.1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课堂讨论的作用。课堂讨论是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是生本课堂的支柱和关键所在,有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见解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学生在分析、识别、剖析、纠正等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对自己的思维偏差有一个纠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

3.2在操作上要认真把握课堂讨论的原则。

如何成功举办一堂讨论课,我认为应把握好16个字:"有备而设、有序而施、精设细制、讨论有度"。

具体讲,"有备而设"是指要明确讨论目的。要清楚课堂讨论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并非所有的课都要设计课堂讨论;其次,要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和讨论形式。

其次是"有序而施",在课堂讨论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水平预先设计多层次问题,使之成为学生讨论交流的主线,把知识的获取、规律的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寓于课堂讨论中,真正把数学问题作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一个载体,从而全面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再是要"精设细制",把握好学生思维,创设好问题情景,尽可能从实践出发,把好提问关和提问度,使课堂讨论更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感想、敢说、敢做,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讨论,最后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最后"讨论有度"是要营造好讨论氛围,并控制好讨论深度和节奏。。讨论深度和节奏的控制对上好一堂讨论课而言也非常重要,既不能让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让学生象"麻雀"一样叽叽喳喳,要张弛有度,既不能草草收场,也不能放任自流。

篇6

【课堂再现】

一、教师进行简单的课前谈话后,即开始新课教学

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将围绕一个关键词展开,这个关键词就是“想象”(大屏幕展示“想象”)。

二、教师引导“线动成面”

师提出想象1:线段a做什么运动?会形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问题一抛出,学生便纷纷开动脑筋,迅速得出三种方式:

(1)平移:可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2)旋转:圆、扇形;(3)围:三角形、梯形。

三、教师引导“面动成体”

师提出想象2:平移这些(以上图形)平面图形,会形成怎样的立体图形?

在教师的引领、课件的展示下,动态为学生展示平移后出现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直柱体图形。

四、教师引导、建构知识网络

师:把这些立体图形放在一起,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直柱体的特征。并通过教师的课件展示,迅速得出直柱体共用的公式:

公式1:V=sh

(1)师在多媒体上通过图形运动的方式让学生想象公式的由来。

(2)讲练结合,即时练习:

师:计算刚才得出的不同类型的直柱体的体积。

公式2:S侧=Ch

(1)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展示直柱体侧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学生观察。

(2)随即进行相对应的侧面积计算练习。

五、课堂拓展

师提出想象3:这些平面图形沿轴旋转后,会形成怎样的立体图形?

师提问:形成的后四个图形与之前的立体图形一样吗?(进而拓展出非直柱体的立体图形)

【课后感悟】

一、动静结合,还原几何图形的形成规律

皮亚杰研究表明:动态表象是学生数理――逻辑经验生成的源泉,静态表象只能产生物理经验,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思考、一种逻辑、一种内在的把握,所以说几何动态是几何观念形成的源泉。在图形的复习一课中,教师想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和侧面积,他打破常规,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说出这些图形的公式,而是先出示一条线段,引导学生想象,利用课件形象展示出通过平移、旋转、围等方式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扇形、梯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再由这些平面图形通过向后平移、重叠等方式得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这样的设计,遵循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几何形成规律,注重了几何知识的动态生成,并利用这一条主线,将本节课要复习的几何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了花费大量精力为追求动态而动态,却不注重知识系统结构的华而不实的做法。借助课件的力量,将静态的几何图形教学变得生动,并富有想象力,让学生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为初中、高中的几何知识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虚实相间,形成几何图形的网络体系

观察是知识获取的渠道,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丰富的情境中观察获取感性知识,形成表象,再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想象,把点、线、面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几何图形的知识网络,这样才能叩开空间观念的大门。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把一个个知识点不断编织在一起,形成系统的结构,从而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三、融会贯通,让课堂充满神秘,精彩不断

在现在的几何教学内容编排中,每册安排一个内容,这样几何知识学习就会出现断档的现象,教师对几何图形的基本生成方法缺乏必要的了解,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不能将教材前后知识连接起来,在复习时也只能是昔日往事的再现,复习课就变得索然无味。而在“图形的复习”这节课中,在“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教学环节中,展示了“平移、旋转、围”三种不同的方式;在教学直柱体的通用体积公式时,展示了“由平面图形一层层叠加”的运动方式;在教学直柱体侧面积通用公式时,用到动态的“剪”的方式;同时,在直柱体教学完成后,拓展了非直柱体的几何体形成过程。将平移、旋转等运动方式与线、面、体静态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多种几何图形生成方式的运用让学生在图形神奇的变换中对本节课的知识充满了期待,课堂上精彩不断。

动静结合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帮助学生解决空间思维上的困难,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虚实相间,顺利完成平面向立体的过渡,让学生的想象力更上一层楼;融会贯通,把枯燥的几何知识变得神秘而富有生机。三者结合,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快乐中建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在课堂教学从热闹花哨回归真实自然之后,“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这里的“教什么”就是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过程,以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案例:

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小数加减法”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中教师频繁地强调“小数点对齐”,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说过:“只有在对比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深刻经历、感受。”

(1)5.73-1.6。

屏幕出示:

5.73

-

(卡车载着“1.6”,从右边开出)

师:你想让1.6停在什么位置,只要喊声“停”,司机叔叔马上把车停下。(学生热情空前高涨)

(卡车载着“1.6”开至“73”的下面时停下)

生(惊呼):不,不!

师(故作惊讶状):谁喊停了?这里能不能停?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小数加减法中的小数点要对齐,并与整数加减法作比较)

(2)12+0.43。

屏幕出示:

1 2

+

(卡车载着0.43从右边开出,开至“12”的下面时,学生喊“停”,卡车却一路开下去,学生焦急万分)

师(故作焦急状):怎么喊停,却没有停下?让我们听听司机叔叔是怎么说的。

课件播放司机叔叔的话语:“12没有小数点,让我怎么对齐呀?”(师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教室像炸开了锅,学生个个都要发言,这时什么都不需要教师讲解了)

……

“小小卡车”的设计,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意识,课堂是轻松的、愉悦的。

分析:

美国詹姆斯·瑟伯写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童话故事——“给我一个月亮”:“7岁的小公主得了一种怪病——‘月光嗜’,只有摘下天上的月亮才能治好她的病。在全国聪明人的一筹莫展中,宫中小丑说:‘何不听听公主的想法?’于是大家在公主的话语中明白了意思,打造了一轮金色的小月亮挂在公主的胸前,治好了公主的病。”摘月亮的难题虽然是虚构的,但解决难题的办法却是真实可行的,那就是只有倾听对方的心声,才能明白对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生活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何尝不是这样?与其喋喋不休、反反复复地强调,教师不如好好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想什么?”上述教学案例之所以精彩,正是因为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设计教学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算理寓于丰富的动态情境之中,使学生走向成功。

反思:

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需求,我觉得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必须是高效的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因此,要课堂教学高效,教师就必须备好每一节课,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并精心预设教学过程,设计课堂练习。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获得不同的发展。

2.应该是快乐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状态。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必须是快乐的场所。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学生的动手实践,无论是思维的碰撞还是繁琐的练习,都必须融入快乐的因子,带给学生鲜活的情感体验,才能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如上述案例中“小小卡车”的设计,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达成教学目标。

3.更应该是美丽的

每每得知下一节课是美术课时,学生总是高兴万分,细问之下,才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爱美的,都喜欢用水彩笔描绘自己喜欢的那一片蓝。如果说美术课带给学生的是一种色彩美,那我们的数学课完全能给学生带来另一种美丽。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方向发展。精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如特级教师张齐华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亲切而充满诗意;对学生的巧妙点拨,将他们的学习一步步引向深入;对学生个性化的评价,准确而充满智慧。正是因为张齐华老师的“勾引”“撩拨”,才“勾”住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学生的探究欲,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快乐的学习情境之中。

篇8

一、养学习兴趣是关键

培养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现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对知识有兴趣,才能学有所爱、学有所得、学有所在。学生如果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不知不觉地心驰神往、乐此不疲,使自主学习在比较长捍间内进行积极、主动,富有成效。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想”学。

“教学需要情境的支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情境”既指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也指学生的知识经验及生活阅历及其相关的环境因素。自主学生必须基于这个实际情景,才能歙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及价值。

2、以理想教育激励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要”学。

伟大的行为产生于伟大的理想,只有当学生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需要,而把这种前途和需要内化为自己立志成长、振兴中华的要求的时候,才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习兴趣,促用学生“乐”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倡“乐学原则”。主张“寓知于乐,以越激乐”,孔丘说他自己就是“乐于学习而忘了忧愁,不知暮老之年快到来了”的人。《吕氏春秋》指出:“高明的教师在求学中能使学生……体会到快乐”。

而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动态效果以及图文并茂等特点,它弥补了传统教学略嫌抽象枯燥的不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利用《几何画板》能准确地反映出“相遇及追及”的全过程,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画面的动态变化中,也强化了各种感官的刺激,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乐意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乐学”。

二、实践与指导是基础

实践训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进行实践训练时,教师要不断地给予具体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树立伤心,提高学习举趣,改进学习方法,完善学习策略。

1、预习的指导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措施。预习就象“火力侦察”,可以提高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可以提高听讲水平;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求完成下作任务:通览教材、查补旧知识、分析重难点、试做练习题。方法上先随课预习,再单元预习,然后章节预习。预习前教师要为学生拟记预习提钢,使学生预习有的发矢。学生在预习中自我指导实践,逐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复习的指导

“遗忘曲线”理论告诉我们,读书学习后一定要及进复习。及时复习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完善学习策略,又能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的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复习工作,指导具体的复习方法。

要讲究时效。当天学的内容,当天回顾,当天清;学完一章,一章清;本周学的内容,周末要总结;阶段考试前要系统地复习本阶段的内容。

要形成自己的思路。学过一课、一节、一章,就要有自己的思路,或将它写成小经哉列出表格,或用提纲摘要,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要反复复习。“重复是知识之母”。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章再复习一次,学完一个阶段系统复习一次,期末总复习一次,必然一熟生三巧,三巧万事通。

3、阅读的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教师不能教会学生阅读,那么学生明天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重要方面。

新教材注重学生的数学阅读,它每章都编入了数学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广泛,且富有趣味,一方面,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笔者做了一些尝试,教学生按这样的步骤去做:

(1)初读:了解课文内容,遇到旧知识被遗忘或掌握不好的情况,就要设法向他人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

(2)细读: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公式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公式定理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推导方法等问题。

(3)提要:小结——课文内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能否把前后知识串联成网络图?学了那些数学思想方法和技巧等问题。

篇9

关键词: 中学图书馆 第二课堂 建设思路

中学图书馆作为校内书刊齐全、资料广泛的信息聚散中心,是师生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有两个:首先是从课堂教学中获得,其次是来自于课外阅读。所以图书馆不但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最理想的第二课堂,而且也是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阵地,能为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发挥极大的作用。我国目前实行的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给全国中学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中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大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力度,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师生的第二课堂。

一、建立富有特色的藏书体系是中学图书馆建设的基础

图书馆是学校为教学教改服务的工具,而图书馆的主要硬件之一即藏书,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中学图书馆应该本着“育人为本、素质第一”的原则,主动了解各年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配合素质教育的需求,构建以课程设置为走向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教改、教研需要的书刊资料作为馆藏重点,同时有选择地收藏有关陶冶情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丰富课余生活的普及读物,建立藏书品种科学、复本适宜、利用率高并能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智力和动手能力的最为科学的藏书体系。现代素质教育不再单纯依靠书本这一传统的知识载体,为增强教学效果,更好地学习,应用现代科技知识,更多的学校已经开始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求中小学图书馆一改过去只收藏印刷型图书资料的局面,扩大非印刷型资料的收藏范围,如视听资料、缩微资料等。

二、改进服务方向,提高图书馆的咨询和信息功能是中学图书馆建设的重点

1.积极开展图书馆的宣传工作,进行丰富多彩的阅读教育,营造书香校园。

图书馆的宣传工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板报、墙报、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等形式,简要介绍本馆建筑设施、藏书概况,提供有效利用馆藏的各种方法;还可以通过书讯、新书介绍等形式,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另外,编制各种目录、索引、文摘等,这些工作开展与否或开展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成效。同时图书馆要建立健全各种检索体系,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检索手段。要较详细地介绍文献检索的工作,包括各种书目、题录、文稿或提要等使用方法,重点是使读者掌握文献检索工具的编排结构。尤其是已实现电子计算机在采购、分编、流通中应用的图书馆,其检索方法的普及不容忽视,对指导读者如何利用先进的手段掌握系统的知识非常重要。

要想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对学生的读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图书管理员不仅要了解书,更要了解学生对书的需求和爱好,从而做到因势利导。可通过组织故事会、演讲会、诗歌朗诵会、知识竞赛等各项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吸引他们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培养他们主动读书、用书的意识。

2.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开展情报的服务工作,为教学及其研究服务。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文献信息急剧增长,不仅数量大,而且类型复杂、出版分散、交叉重复严重、新旧更替加快,这就给广大读者查找和使用文献带来巨大的困难。图书馆为满足广大读者需求和使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能及时发挥作用,就必须主动地为读者提供对文献需求方面的服务,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情报服务工作。一个现代图书馆应主动到用户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主动为他们提供所需的信息,使读者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产生对图书馆资源的依赖。同时图书馆在为教学及其研究的服务工作中,不仅要根据读者提出的各种咨询问题查找有关的文献和文献线索,而且要主动地将埋藏在大量文献中的有用信息挖掘出来,加工整理后向有关读者进行报道,使读者迅速获取科研与生产所需的情报,更要主动收集编制和提供各种通报性或参考性的书目、索引、文摘、书报等二次文献。

三、建立校际、区域性计算机协作网络是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趋势

1.培养懂专业、精通计算机的人才,是加快图书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对中小学图书馆来说,缺少高级的专业人才是由来已久的问题。我们要设法引进优秀人才,把那些具有一定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能熟练地操作或掌握计算机技术、愿意为图书馆事业献身的人员充实到图书管理队伍中来;或者采取办培训班的形式,首先使有关的管理人员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并为一些年轻、爱学习、肯钻研、有一定业务基础的管理人员创造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使其尽快在计算机知识领域中有一定的造诣,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的专门技术。

2.搞好系统软件的配置,是实现图书馆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关键。

计算机硬件的配置,是图书馆工作现代化的条件;而系统软件配置齐全,才能使计算机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系统软件的配置应以引进经过实践经验考验的较为成熟的软件为好,要以性能的安全可靠、功能的完善合理为主要指标进行选择,也必须考虑其在一定区域内的通用情况及引进后的服务工作,以保证在以后的文献资源共享及软件的升级换代与使用维护。

3.区域性的文献资源共享,是中小学图书馆目前追求的主要目标。

据了解,中小学图书馆每年购买的中外文书刊数量基本相差不多。虽然多年来各图书馆及其协调机构都在试图加强资源共享,但由于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及对别馆馆藏情况不了解等原因,使文献资源共享还处于一种局部的、松散的、不很稳定的合作状态之中,馆际间的文献互借极为有限。

总之,将中学图书馆建设成第二课堂走进中学教育的校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让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对中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不仅要抓好学生的技能培养,而且要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通过第二课堂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思想,使中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同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使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互动   有效   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献身事业的激励因素,也是学生奋发向上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学生努力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因素,有利于教学和教育和谐统一。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有效的课堂教学”即“有效教学”,是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不仅是教师所追求的,更是学生所期盼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打造一个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局面,并以此来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呢?笔者结合数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践,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中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多说”,建立“双向型”的师生关系

        所谓“单向型”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文化的传递者和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播者角色,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这种师生关系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承袭。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它之所以能长期的存在,应试教育的需求使之然,为了大面积、大容量的灌输知识,这样的师生模式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是它的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丧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展能力,进行自我完善,作出独立的判断。

        新课改要求师生关系是“双向型”。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同时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在课堂中形成“双向型”师生关系教师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教师要清楚哪些内容应“少讲”,确保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现在的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他们与社会接触广泛,在生活中已掌握了不少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一味地对教材上给出的教学事例和过程进行一一解释,那么这只能算是一种低效的甚至无效的教学,部分学生常常在教师的讲解、分析中处于被动和漠然的境地中。因此,在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利用教材创设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情景,对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内容少讲、对超越学习要求的知识少讲,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来获取知识、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感。

        2.其次教师要清楚哪些地方应让学生多提“为什么”,多说“怎么办”

        教师的“少讲”是为了让学生“多说”。教师要研究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多说”,怎样让学生“说”,才能保证教学活动过程的和谐发展。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说”为主线,在“精讲”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在教学的主要环节多说。教师可以在看图列式时多说,让学生充分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可以在展示思考过程时多说,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让生生间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在评价反馈环节多说,让学生针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甚至让学生之间进行辩论,以实现生生间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协作精神,达到建立“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目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留出充分的时间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建立“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

        在现实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虽然早就被教育工作者所认识,但并未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的落实。教材是固定的,教学进度是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的“详略”是教师在课前就基本准备好的,课堂或课后作业是教师根据各种需要设计好的,这种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课堂交流的指向表现为单向的:“教师——学生”。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优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则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课堂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这与素质教育严重相违背。建构主义者认为:“为了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逐步达成共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一味赶进度,在教学知识的重点、难点部分时,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这些不起眼的“群众演员”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建立起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