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数字艺术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数字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像CG(computer graph)。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媒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络传输技术相结合的创作艺术。现在,新媒体艺术概念赋予了新颖的内涵,即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与生物学、分子科学、基因学相融合。
数字媒体艺术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是一种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艺术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我们一般说的互动媒体艺术,主要是指运用计算机的创作,是涉及受众某个方面的艺术形式。互动媒体艺术使受众亲身参与进去,通过参与而影响它的顺序、情节、状态等,甚至能参与到创作中。其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人类社会形态的这种改变,必然会使得最适应它的艺术形式的发展,从而产生互动媒体艺术。
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的联姻――新媒体、数字媒体、互动媒体诞生之源
简单说,人类的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媒体与科技的演变史。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从“绘画平面”迈向“荧幕平面”,从实体的现成物渐渐发展到电脑数码时代的软件,这之间的脉络清晰可寻。本质上,“媒体艺术”是以科技精神为基础的“时间艺术”,且最能表达其主要美学内涵的就是“科技与艺术即是美”。
“媒体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要归功于60至70年代一波波的“艺术――科技运动”等大量使用多媒体艺术形式创作的推波助澜。至今,世界则进入电子信息媒体与互联网尖端科技时代,各种科技艺术媒介渐趋成熟,如录影艺术、电脑数码艺术、电脑绘图、虚拟现实等。都将会冲击到我们的生活与思考方式、我们对自我与社群的看法、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以及我们在构筑现实的过程中的角色。
三种媒体鲜明的特征与交叉性
1.互动性
互动性表现在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现在的艺术,个人的表达与个人的创意已经由艺术家延伸到观众,设计环境、创作空间等更加宽泛的范围,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与艺术家、智能化机器的互动。这种互动或许体现在间接的不在场和直接的在场,或是观众的理解直接去完成作品,或按程序演绎出别的结果。
高科技化的艺术往往涉及不同领域的技术,艺术家不可能单独完成艺术创作,而可能只是为作品提供最初的概念,随着技术人员的介入,作品会逐渐的改变。
观念艺术与新媒体的加入,加速了艺术作品内容的多样变革,交互式展演与公共艺术更打破了场域的限制。运用科技辅助艺术创作,不仅延伸了人们总体经验的触角,创造出更贴近精神层次的艺术作品。而这一切,则体现了艺术家身份的转移。
2 .转换性
新媒体艺术的转换性,是指它能够跨越各个不同的门类体系,把不同运作方式的事物结合为一体。在人机关系中,互动性应该是一种基本的媒介手段,它应是一个转换的角色。互动性应参与这种转化,可以让机器和人类互相“了解”。在面对真实人物的虚拟身体时,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一套道德准则?――艺术不能脱离社会。
3.虚拟性
我们说新媒体艺术是以新技术为诱因的,是因为新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创作打开了一个又一个通道。虚拟性更是以新技术为基础,它大大扩展了艺术创作空间,并带来种种未可知的可能性,这使得“虚拟性”为诸多艺术家所喜爱,也因此成为一些新媒体艺术作品特有的特征。
虚拟即非实体,虚拟的世界实际上是另外一个版本的现实,艺术家把现实中目前无法实现的境况虚拟化而成为精神层面和心理活动中的现实,即虚拟现实。它所提供的全新人际关系与表现空间以及匿名性、虚拟性给艺术家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平台。
4. 连结性
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连结性超越时空,将全球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
三种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媒体艺术产生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艺术上讲,它们的发展空间都是非常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艺术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将来,媒体艺术发展的趋势将是以直接操纵为主,大多数的交互任务直观、简单,适合用直接操纵的形式完成,当然,对于一些复杂而抽象的任务,则可能需要语言的帮助。
结束语
篇2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技术;包装设计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升,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等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之中,同时由于其的应用促使一些新兴的具有较强时代感事物的出现,新媒体的包装艺术设计就是数字技术和艺术相结合而出现的,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
1新媒体的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1)广泛的传播范围、较快的速度。消解力量在新媒体中存在,也就意味着媒体的不同其之间存在边界,如报纸和电视,电视和广播等,这些传统的媒体之间难以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不管是不同还是相同的媒体之间,必然分布着边界情况,这些边界有多种,如社群边界、地域边界、行业边界等,但是上述边界在新媒体强大的技术面前能够被有效的消除,保障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不存在鸿沟,能够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对新媒体来讲,其主要载体为互联网,因此人们可以使用互联网更好的获取信息,不仅途径更加优越,而且范围更加广泛。通过另一角度来看,新媒体的艺术设计可以把互联网快速的传播特点加以应用,对比传统问题,其信息传递的状态更加迅速,如一则新闻,要想通过传统的电视、报刊等发出,需要严格的程序,记者采编,然后向编导发出,最后向各地媒体进行转发,要是使用纸质的媒体,还需要经过排版、印刷等等环节,如果依托新媒体就没有这么多程序,只需要上传、下载等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共享信息,把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向全世界传播,不仅仅有文字、图片,还能够配上声音、视频等,保障传播形式更加丰富。
(2)相对较低的成本。对传统媒体传播所花费的费用来讲,使用新媒体的费用花费较低,但是对当前媒体受众来讲,获取信息花费较少甚至免费,这对制作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3)具有较强互动性的交流特征。在信息交流上来看,传统媒体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和新媒体相比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尤其是在互动和交流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此方面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最主要的区别,其能够保障人主动的选择信息,实现人和机器、人和人之间的双向沟通。
2促进数字技术和艺术设计相结合、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有效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是当前最主要的发展特征之一,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作为包装设计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新媒体时代的需求,跟上时展的节奏和速度,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更好的包装设计。其一,包装设计人员应该对行业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从多方面学习相关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技术水平,面对新媒体背景下行业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树立信心,积极面对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态势。其二,我们在面临新媒体挑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和新媒体包装艺术设计相符的教育教学,保障新背景下社会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促进新媒体包装设计水平的提升。对新媒体包装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各个包装艺术设计院校应该对当前固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予以打破,我们应该明白,平面设计、环境设计、装饰设计等专业的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他们具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他们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最终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这就要求现代教育并需秉承这一观点,不能人为的分割教育模块,把当前实际存在的艺术专业限制很好的打破,寻找更具优势和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以便于培养出更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数字技术和艺术相结合出现的新媒体包装艺术设计获得较快的发展和提升,虽然在面对新历史背景的时候艺术设计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随着人们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整体性素质的提升,必然会对其进一步优化,为新媒体下包装艺术设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向艳丽.数字技术在中国传统连环画中的应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
[2]柴琼.论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工艺品设计与数字技术的结合[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3]杨志瑰.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3).
篇3
一、当代艺术观念的植入
当代艺术观念的植入是对学生开发艺术思维和思想能力的建立总要的一个环节。在我国我们发现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的艺术教育基本上到毕加索为止,对于学生来说博伊斯,安迪沃霍是谁,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艺术的发展,同样是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艺术从早期的古典艺术发展到印象派,再到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或者现在常听到的一个词当代艺术。艺术已经发展到后现代了,其表现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而当代艺术观念的植入更是培养艺术创新人才的开门之路。何为人人都是艺术家,就是每个人的思维不一样。艺术教育不是要工厂化的加工。而大多数院校中的艺术教育同样不能还停留在古典艺术或者到印象派教育为止,与我们现在生活息息相关的当代艺术一笔带过,更是忽略了艺术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从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史来看,其起源应该是20世纪60年代的VIDEOART,这也是后现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艺术观念的植入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艺术史有个完整和全面的认识,更能为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完整的艺术理论和个性化、创新化的人才基础。打破传统的艺术观念,使艺术变得天马行空、无孔不入,完完全全地介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从而建立起个人的、独立的、创新的思维方式。由于目前国内中学阶段的艺术普及教育还非常保守,所以即使是进入美院的学生也普遍缺乏对当代艺术的了解。因此在专业教学的第一阶段重点强调的就是印象派之后的艺术史梳理,让学生们能够以艺术史作为一个标尺,对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对自身的创作有一个基本的定位。
二、跨学科知识的介入
跨学科知识的介入,其本质就是打破专业之分,看国外的艺术教育,数字媒体艺术的核心是声电光在艺术中的运用和传播。其专业方向和覆盖应该为:网络艺术,声音艺术、互动装置、肢体语言、录像艺术、动画等相关课程和与生物工程等学科的相互交叉。单一化、平面化的动画只能成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国内的学院教育普遍缺乏的就是学科间的交叉。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之间常常相互孤立,而学生们也被限制在各自专业内研究和探索中,只顾眼前能看到的东西,这样一来视野始终是非常狭窄,从长远上看不利于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艺术创作也很受局限。数字媒体作为一种十分灵活的媒介运用手段要求艺术家对多种学科,多种技术有非常宽泛的涉猎,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本专业知识介绍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去了解,思考,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电子信息等其他学科的内容。国外不同于国内的情况是招生对象来自非艺术专业,如生物、医学、文学、音乐等等其他领域的学生,使得学科上有极强的交叉性和思维的开阔性,因此对于当代艺术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更开拓了数字媒体艺术在各个领域的课题延展和深入研究。
三、社会生活感受力的培养
现在进入学院的学生们大多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和生存环境,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中大多数人在面对生活的时候缺乏较为独特的个人感受,可以说没有能够震动自己的个人感受也就谈不上有创作的冲动,所以在学校的每一个课程中对社会生活感受力的培养始终是核心环节,既有限定宏观主题的考察式教学,也有鼓励寻找微观视角的个体探索。学生需要交流,教师要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逐步确立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大多数人也缺乏对生活的提炼和再加工的意识,活在这个社会的表层上,忽略其价值的表现。国外学生大部分是来自于已有多种社会工作经历,对于社会生活的了解较多,所以反映在创作的观点也是方方面面。
篇4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媒体艺术 展示设计 运用 发展 创新
近年来,随着人类传播活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新的数字媒体艺术相继出现并逐渐成为展示设计中最重要的表达手段之一。传统的展示设计表现手段只是采用静态实物或者图像的手段,已经很难吸引大众的眼球,所以要顺应趋势的发展,善于运用数字媒体艺术的表达方式。数字媒体艺术实现了数字技术与现实艺术的完美结合,能够讲展示设计进行全感传播,增加展示的信息容量和形式,增强了传播效果和潜能,使展示效果得以提升,使展示设计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概述
人类在告别工业时代后,数字技术不断走入人们的生产,工作和学习中,新媒体的出现也改变了信息表达的传统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对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综合性学科跨越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多种学科,涉及艺术设计,造型设计,交互设计,计算机语言,信息与通信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属于交叉学科领域,数字是其科技基础,媒体强调其是立足于传媒行业,艺术明确其对象是针对的是艺术产品数字产品和艺术设计的创作。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它是⒁帐醯母行运嘉与具有逻辑性的理性思维结合起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电视,广播等也向着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数字视频的方向发展,利用数字技术使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着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从静止到运动,从物质到非物质,从场景真实到虚拟,从单向到多向,从视觉到听觉等等,为展示设计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在展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世纪之交时期进入深度的发展,在二十世纪末的展会人们就能够熟练使用数字媒体艺术来向人们展示艺术作品更多的信息。近年来,从国际国内上的通讯艺术,遥感艺术,交互影院等以及其他技术所产生的艺术形式中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其自身的独特形式以及艺术家的个性的表达,已经实现了深入的发展。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的运用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1、有些艺术家在由于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在还没有完全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就开始使用,出现了一些技术使用消化不良的现象,虽然运用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赢得暂时的成果,但是有些艺术家就会沉迷于这种技术手段带来的成就感而忽略了艺术本身的创新设计,使技术变得热门,使艺术变得冷门。2、许多艺术家在使用新技能的时候逐渐迷失方向,虽然掌握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和思维,但是数字技术也成为艺术家在创新设计作品中的瓶颈和障碍,甚至一些艺术家将使用这种经验当成了艺术创作的重要部分或是全部,抛弃了艺术创作的精髓。3、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强大背景下,一些艺术家过度沉迷技术,使艺术创新和创作身心体验的方式和感知能力正在逐渐减弱,使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太过浮躁甚至只是一个空有其表的躯壳,艺术美感所剩无几,观看者一般也只能看到作品的喧闹和嘈杂,人文精神普遍匮乏,导致使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作品产生粗制滥造的趋势。
三、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借助于调动人们的审美而产生,审美是指人在实践中感受到客观事物或者自然现象的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需要用一种没有功利,没有情感地状态去面对,才能达到一种理性的认知,使主观与客观得到统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意在让人们感受到数字媒体的艺术美感,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通过艺术家创作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来实现。传统的静态实物的展示方法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淘汰,由于空间,时间,原材料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传统展示方法的单调乏味已经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使之越来越成为一种被动的表达手段。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呈现出图像,非物质,文字以及三围环境相互结合的展示方式,来满足文字和单纯的图形无法满足的人们对信息表达的新需求。在展示设计中不断运用数字媒体艺术,使展示设计中空间的设计思维得到有效的提高,重塑了传统的空间展示,并且能够实现从物质到非物质,从真实环境到虚拟环境,从单向到双向交互,从视觉到听觉等展示方式的转换,使展示效果加强,增强展示设计的整体性,比如可以利用数字媒体艺术三百六十度地展示一辆轿车的形态,还可以展现整辆轿车的拆卸和拼装过程,让观看的人们更加直接地了解设计创意和具体思路,将娱乐,信息,教育,知识等方面有机结合使枯燥乏味的展示变得生动有趣。在整个展示设计的流程中合理的空间设计是整个展示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以往的技术手段中,都是根据实物将空间进行创设,切割,压缩等设计,但是运用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可以将4D设计运用到展示设计当中,进而表现出思维空间的具体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通过使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结合音响,立体声,动感座椅等元素呈现出空间的不同氛围,使观看的人们感受到实际的展示设计的意义。经过多次的创新应用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到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有:空间展示,数字媒体艺术打破了传统的空间设计思想和形式,改变了展示设计的空间面貌,扩展了空间艺术;二维展示,使静态形式多样化,是展示设计内容从静态向动态发展变化;交互式展示,将观众的参展过程变成一个主动参与体验,思考的过程;网络展示,将数字媒体艺术和展示设计内容相结合形成一个新型的展示艺术的方式。数字媒体的介入是展示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互动性,艺术性,娱乐性,商业性等艺术特征为展示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设计思维和艺术形式。用心地去设计每一个数字媒体艺术的展项,将展示的主题和整体的氛围相协调,再加上人性化的互动意识才能是展示设计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数字媒体艺术运用于展示设计的注意事项
1、图像面对观众的第一界面,是展示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图像的制作要富有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可以使用多种手段,如绘画,摄影录像,动画等来完成图像艺术。2、要将展项内容与装置艺术完美地融合,装置艺术是展项的外型,外型与内容要融合在一起,这也是使展示设计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3、为了达到更好地展示效果,要恰当合理地使用虚拟技术,可以运用计算机来实现图像的立体效果,再结合投影技术使图像,呈现一个虚拟的现实场景。4、协调好影像,视频以及互动设计方面,影像和视频是数字媒体艺术运用于展示设计的两个重要是元素,不仅包含图像的内容,还要包括环境,程序,音响,布景等其他因素。5、塑造好良好的空间氛围,尤其对于大型的展示项目,空间的设计要包括展项安置和展项的体现,可以结合多种科学艺术手段将有限的空间合理布置,打造出一个既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的效果。6、一个优秀的艺术创意顺利实现,不仅要有基本合理的技术手段支撑,还要有其他技术环节的运用,协调,将这些艺术手法,技术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展示设计的主题,确保展示的完成。
五、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在今后的各类展示中都将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和效果,它使展示设计从空间展示,二维影像等很多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理念,尤其是虚拟现实艺术的应用,注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数字媒体艺术对展示设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需要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谋求更好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常林梅. 论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J]. 才智. 2013(07)
[2] 周华设. 基于符号学的数字媒体艺术解读分析研究[J]. 数字化用户. 2013(09)
[3] 李岱楠. 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价值研究[J]. 艺海. 2012(05)
篇5
>> 从Stale Mates看张爱玲的文化观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专业转变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科学文化观要义 从绿色设计理念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英汉数字的文化观比较 新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模式探究 运用新媒体辅助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效率 新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学科教学结合策略分析 从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看数字媒体艺术发展方向 多媒体技术在地质学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与教学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项目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中西艺术的文化观比较 从《庭院中的女人》看赛珍珠的中西方文化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html.
[7]蒋宗礼.计算思维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3,(9):5-10.
[8]张道一.我所希望的《艺术学界》[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5.
[9]滕守尧.公司化社会与审美文化[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190.
篇6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l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目前数字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艺术设计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内外视觉艺术设计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跨学科人才的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①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②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③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④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问题。数字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数字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最后就是培养对象问题。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类学科,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专长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的综合修养和知识结构错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考虑数字媒体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艺术类学生。
四、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来完善人才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现阶段,数字化信息技术是社会的核心技术,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很大的便捷。数字媒体产业是本世纪很具有代表性的核心产业,它给世界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十分巨大,使得它备受关注。据推测,在以后的十年里,数字媒体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将远远大于任何单一产业产值。目前,发达国家的数字媒体产业虽然比我国的发达,但是其在我国的发展势头迅猛,预计未来的几年里,该产业发展将需要60多万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因而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一、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兼具技术与艺术的师资人才匮乏
一个好的学校对师资质量要求很高,好的师资培养出人才的可能性也会更大,数字媒体艺术更加需要考察师资质量,专业老师需要兼具熟练的电脑操作技术与扎实的艺术修养。作为新兴专业的人才在当今社会很匮乏,很多高校招不到相关专业教师,只能由计算机老师教授电脑操作技术,艺术老师教授艺术专业技能。这样的拼凑方式使得教学实施有很大的困难,老师之间缺乏交流,不同的老师上课思维不同,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增加了难度。
(二)课程的学习难度比较大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要主修数字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影视制作、3D 游戏设计、多媒体网页设计、交互设计、计算机动画设计等,学习这些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比较高的技术,需要花大量时间以及精力,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比如世界顶端的三维动画制作的软件――MAYA 软件,它的实用性非常强,也是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主修软件,但要学好该软件最少也要三五年。一般高校学习时间为三年或者四年,需要学习的课程太多,导致学生难以对每门课学习的程度不深。
(三)缺乏理论指导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年轻学科,因此很多高校课程设置相对杂乱,没有针对性,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体系。虽然该专业现今已经达到了较大的规模,但是兼具数字信息技术与艺术的高素质人才还是相当匮乏,制约着我国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只有建立科学的理论指导体系,才能紧随艺术、科学以及市场变化去不断的调整培养方案,与时俱进。
二、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教学模式
1.双语教学并重。从国际范围来说,数字媒体艺术也属于一项新技术。师资队伍在全国乃至全球都不是很庞大,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双语教学,除了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加强他们的外语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英语对话与阅读英语材料的能力,让世界前沿的资料可以第一时间与学分享和研究。同时可以聘请专业技能过硬的外教来讲解知识,这样达到的效果是最好的,让教学质量可以得到保障。
2.分向化培养。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项新型技术,但是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快速发展,因此它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更对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有摄影与摄像、后期合成、视频节目制作、数字影视特效、计算机动画、虚拟现实等等,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分向化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有些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的时候,在大一的时候就开设网络多媒体与数字影视制作两个方向,让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学习基础知识,在大二开学初就进行专业分流,设置两个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这样的培养方式使得学生所学知识更加专业,更能够专注重点。
(二)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
1.开放型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心智的开发,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灵活运用信息、知识的能力。目前的很多高校仍以传统的讲台授课模式进行讲课,这样的授课模式不适应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学校应该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采用开放式教学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与适时辅导。这样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可以完成相应的任务,丰富知识,老师的授课量也不会那么大,对学生的问题处理更到位,效率更高。
2.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是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学生的优良个性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理念。我国多数高校的传统式教学比较单一,重视教学的一致性,个性化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完整的、系统的培养模式,这样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字媒体艺术离不开创新,因而要培养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必须加强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引进。
(三)人才培养前置
在大学前教育,就应该对学生加强信息技术的培养,因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比较难以掌握的技术,它使得艺术、文化和技术进行融合、交叉,如果在高中的时候就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这样在后期的学习上会掌握快一点。现今的高中对人才培养大多只为应试,所需的艺术人才也只是对水粉画、素描进行临摹,呆板、僵硬没有创造力,无法适应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三、完善健全评估体系
及时对学生的理论成果进行评价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意义。所以健全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评价体系显得至关重要。
四、结语
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培养模式上,选择开放性、全程参与的培养模式,并注重人才的技术与艺术同步发展,从整体上去提高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 培养与策略
创新的核心关键就是问题,问题的提出代表着求知欲望,这就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劲的生命力,在设计方面同样如此,人性化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绿色设计等设计理念的提出都强调以人为本,在设计理念的不断变化过程中,问题意识起到了关键作用,问题意识指引设计研究,推动设计研究,完善设计研究,并最终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是整个科学研究活动的主线。设计的改良和发展是对传统理念的挑战,设计本身即是一种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设计创造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因此重视问题意识,挖掘问题意识将成为设计研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而使问题意识成为促进科学研究发展的常态形式,发挥问题意识在设计研究领域的推动作用。
一、视觉传达设计创新能力要素
(1)创新设计理念。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随着时代的进步,其传播媒介、传播方式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传播理念的不断改变其根本是人的延伸,视觉传达设计的科学研究是视觉符号的研究,所以基于不同时期的传播方式人的接受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在信息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新的信息传播理念的形成,已对固有的传播理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科学研究的创新方式是基于传统理念的提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能够把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方向,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以数字媒体时代为契机,使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方式从固定的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模式转化为多元化、多维度的数字化载体模式。设计理念的创新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绿色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等理念的提出都是基于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综合设计的不同需求,就要求更为广泛的学科内容,设计与艺术学、美学、传播学、材料学、营销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对于综合学科内容的把握有利于视觉传达设计更好的迎合市场的要求,使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跨专业性得到加强,科研创新是对旧理念的突破,是对新理念的实施,视觉传达设计的科研创新同样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理念的创新能够带来结果的创新,同样也能使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2)创新技术表达。良好的技术表现形式能够促进视觉传达设计的速度和效率,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需要良好的平台,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在技术表现形式上的创新,能够使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交互性更强,覆盖面积更广,传播效率更高,数字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在传播环境上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数字化技术的革新更好地表现了设计创意,同时使视觉传达设计的成果展示能够借助数字化技术呈现出虚拟现实的设计形象,数字化的形象展示融合了图形、色彩、音频等多种设计元素,使受众群体从视听觉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感受,这是数字技术表现相较于传统技术表现形式的巨大优势。创新技术表达不仅使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同时也使内容的复制、应用、修改、传播更加便捷,综合了技术与艺术的表现,促进了媒介与传播的融合。视觉传达设计本身就要求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在各方面做到不断推陈出新,所以,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研究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的创新也为设计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平台,从而使设计不再受到技术的约束,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问题意识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研究的重要影响
(1)问题意识突破传统思维方式。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传达设计需要更为突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甚至批判性思维,打破传统思S的设计才能让人耳目一新,才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而实际中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人员忽视了在数字媒体时代所反馈出的问题,比如信息载体的变化,数字时代的特征变化,而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上一成不变,以传统的设计方式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终将被市场所淘汰。问题意识的提出基于现实设计中的真实问题,实际问题,是以合理的设计解决实际需求的过程,具有强烈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为设计创新提供不竭的思维动力。问题意识淡漠是制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缺乏逆向思维、联想性思维、发散式思维、缺乏敢于怀疑能力是学习和科研创新的绊脚石。设计的本质即创造型思维的表现,优秀的设计则是建立在创新的思维能力之上,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进行设计改良,才能更好地获得创新性的成果,西方的广告设计往往能够立意新颖,特点鲜明,其根本在于更重视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问题意识引导科研创新。在任何的科研活动中,问题贯穿整个科研整体,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同样如此,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受众的设计,无论包装设计、印刷设计、广告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等,如何快速、准确、富有吸引力的表现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关键,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设计的目标和任务,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设计的创新来源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犹如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如仿生学设计的应用师承于自然,可充分应用于包装的外观设计和造型设计,无论是造型上的仿生亦或是功能上的仿生,创新性都是来源于细心的观察和发现,将有价值的设计元素提取并应用于实际的设计需求中,所以,问题意识的提出是关系到设计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引导科研创新的先决条件。
(3)问题意识促进创新成果。视觉传达设计问题意识的提出,恰当的设问,应围绕现实性、多元性、直接性来进行,解决方案的实施要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建设性。视觉传达设计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如广告设计注重创意内涵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包装设计注重视觉元素和造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标志设计注重图形内涵是为了满足品牌形象的记忆与传播等,都从单一化的传播作用转化为满足人们精神文明需求多元化的视觉设计,从传统媒介到数字媒介的转变,传统视觉语言到数字化形式的转变,无不是由问题意识带来的设计创新成果,只有在设计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以创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才能使视觉设计做到与时俱进,视觉设计是创造的过程,是将问题意识形态化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建设性越强,所呈现出的视觉设计成果也就越具有创新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视觉设计而言,问题意识将决定设计成败。
三、视觉传达设计与问题意识培养
(1)保持对设计动态的敏感性。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事视觉传达设计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综合性、多元化的知识储备使设计理念、设计思维更具有深度,通过对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并学会以设计的眼光加以分析,要能够形成良好的艺术通感,感受与设计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以形成敏锐的设计嗅觉,设计来源于生活,视觉设计前沿动态的时刻变化要求我们要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敏锐的嗅觉有助于我们快速的发现问题,并且不会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如视觉元素(图形、图像、符号、文字、色彩)的变化,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的更新,当然,设计的敏感性同样离不开艺术与审美情趣的修养,艺术鉴赏能力的修养,也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视觉设计的敏感性是直觉与阅历的统一,是对视觉设计持之以恒的高度专注,是知识经验和工作能力的积累,所以,问题意识与培养视觉设计敏感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2)数字技术带来新问题。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研究面临着新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技术的发展对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强迫性,视觉传达设计要能够符合数字技术的需求,数字时代的变化使得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法变得多样化,抽象性、具象性、动态的、静态的、虚拟化等视觉符号形式,设计作品也因此具有信息量丰富、传达形式多样、注重时效性、交互性的特征,技术的更新使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不仅要注重内容,而且也要注重其形式的变化,视觉媒介传播由单一性向多媒介组合方式过度,无论从事科研工作或是教学工作都应该将数字技术带来的变化紧密的与视觉传达按设计专业相结合,使视觉传达的O计观念、设计内容、表现手法,传播方式、反馈机制等方面都能够具有明确的时展技术的需求,适应数字时代带来的新变化,即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
(3)发展定位带来新问题。
篇9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运营模式 澎湃新闻 今日头条
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问世的第一个新媒体成果,澎湃新闻自2014年推出以来,其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新闻客户端等多款新媒体产品共同推进,作为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样本,澎湃新闻的多媒体融合及数字化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今日头条则是完全脱胎于互联网环境、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新媒体产品,以移动客户端为主打产品。自2012年8月上线至2015年12月以来,今日头条已吸纳用户超过3.5亿,且在2014年6月获得1亿美元的C轮融资,并仍保持每天超过3500万的用户增长速度。这一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算法来完成的新媒体项目,对媒介融合和新媒体的创新发展也具有可研究价值。
一、平台:多渠道并进与专注APP的差异
(一)多渠道并进的澎湃新闻格局
媒介渠道是新闻信息流动的通路,合理有效的媒介布局是信息有效传播的基础。①向社交媒体平台延伸已成为传统媒体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寻求生存渠道必不可少的转型方式之一。具备多元化传播渠道的澎湃新闻,不仅注重多平台内容传播,也重视不同平台间的关联性。基于网络端与移动端的使用差异,其界面设计和部分细节功能上也有所差异,而且相较于网站或WAP网页版的运作,澎湃新闻更重视对移动客户端的推广,例如其网站首页右侧顶端吸引用户的位置展示对移动端的推广信息,首页右侧则放置了微信二维码提醒用户扫码下载客户端。这种推广趋势意在表明,移动客户端在未来将会成为澎湃新闻的主要推广平台,也是其未来应对移动互联网发展进行多媒体转型的主要渠道。但重视推广移动客户端的同时,与同类新闻客户端相似,澎湃新闻也在客户端的文章结尾处提供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分享按钮,以期以此形成信息的多平台、多层次传播。
尽管如此,澎湃新闻以移动客户端为主要新媒介传播平台的渠道战略趋势仍较为明确,例如在其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每条博文中,都附有下载移动客户端的超链接,其官方微信账号的菜单栏设置有“下载APP”的按钮,且每篇推送文章结尾处也都提示读者通过“阅读原文”下载移动客户端。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澎湃新闻的官方微信之外,其运营团队还推出了包括“市政厅”等与其新闻客户端的子栏目同名的微信公众号,并分属给各自的内容团队运营,从而形成多平台紧密联系又各有专攻的渠道运作结构。
(二)以客户端为主的今日头条数据挖掘者
今日头条平台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以自己的客户端为连接点,链接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的热门新闻,使其以新闻聚合工具的身份出现在媒介市场和公众视野。根据其对自身“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而非新闻客户端的定位,今日头条得以运营、推广和盈利的基础是技术。如何实现网络媒体资源的再利用和再传播是今日头条的关注焦点。作为新闻聚合类应用,今日头条的算法模式与美国Prismatic公司有相似之处,即“收集网上资源并排序,这种排序建立在文本分析、用户喜好、社交网络普及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②这与其公司属性有关:虽然今日头条是新闻类产品,但其公司六成员工为技术开发人员,使该产品可以根据算法技术对用户偏好进行较为精准的分析与判断,并通过智能推荐方式,根据用户对推送设置的偏好,向用户实时推送信息。
同时,作为一款社交媒体,今日头条并不局限于重点打造的客户端平台,与澎湃新闻的多媒体关联运作方式相似,今日头条的客户端也通过分享功能将其与自身的微信、微博等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相关联,为用户收藏、分享或转发新闻资讯提供可能。这一方面使用户成为今日头条资讯的二次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用户自发传播的方式,今日头条也通过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再次推广了自己的移动客户端。
二、内容:侧重时政与海量信息的差异
(一)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的定位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以此定位为基础,“内容原创”成为澎湃新闻致力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也是其重点打造的核心竞争力。凭借上海报业集团的新闻品牌和公信力优势,澎湃新闻采集并汇聚大量原创报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澎湃新闻的采编队伍依托其传统媒体――《东方早报》,在内容采编观念上与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核心理念相契合,使其能够利用并强化基于纸媒基础发展起来的深度报道特长,将内容集中在“时事、财经、思想、生活”四个方面,以时政新闻报道为主。同时,澎湃新闻并不拘泥于单一的新闻报道角度,而是多视角、多方面地报道同类新闻。
此外,澎湃新闻还推出“问吧”栏目,以此来汇集互联网的海量、碎片化的优秀原创内容,从而实现内容生产的规模化。这种富有针对性的内容生产方式,加之其传统纸媒的内容生产基础,使其在新媒体产品的界面设计上也继承了传统纸质媒体的特点:简洁、干净。以其移动客户端为例,首页为重大时政或财经事件的图片新闻,每则新闻的布局为上图下文,且文字不超过两行,一目了然。界面左侧的下拉菜单为不同栏目的菜单栏,右侧的下拉菜单则是为用户提供了可定制的新闻选择项目,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设置该移动客户端界面,但并不会对该客户端界面的基本布局和设计做出较大改观。
篇10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13-1117-04
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日益竞争及高要求的整形美容行业,如何提高美容患者的满意度,促进手术意向的成交,是每个整形美容机构所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美容心理咨询在整形美容行业中发展很快,且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有效的美容心理咨询,能否真正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能对患者选择手术项目有所改变,对此相关的研究却很少,更未有完整的资料和精确的临床数据加以说明。因此,本研究是以本院整形美容中心为试点,随机分组对不同类型人群的分析,运用相应的沟通技巧,进行正确的心理咨询和引导,观察患者选择手术项目意向的变化及术后满意度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本院整形美容中心2013年6月~2013年9月初次就诊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8周岁,其中女性220例,最大年龄63岁,男80例,最大年龄60岁。高中(含高中)以下文化156人,大专(含大专)以上文化144人。包括学生、自由职业者、各类技术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退休干部。咨询项目包括:重睑术、上睑松垂矫正术、隆鼻术、隆颌术、眼袋去除术、隆乳术、大汗腺清除术、吸脂填充术、吸脂术、瘢痕整形术、体表肿块切除术。
1.2方法:医疗美容初诊患者资料登记和资料库的建立为第一步,就诊时即由导诊部发放填写自制的《顾客咨询登记表》,面对面完成表格,信息包括:患者个人详细资料,初步想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及项目,是否准备当日手术等情况。所有资料存档归类,并采用SPSS13.0软件构建初诊患者数据库。300例初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0例,根据随机分组方案(配比条件是同性别、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教育程度、同需求人群),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对照组(被动咨询组):咨询医生和美容就诊者使用一问一答的传统咨询模式,患者提出问题医生简单回答,咨询内容多为手术价格、过程、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以患者提出的需求为唯一咨询内容,无心理分析和任何其他拓展话题的交流。倾听患者的诉求和期望、明确手术要求,顺应患者要求,手术方式简单介绍,术前必要检查,签订手术同意书,留照片,手术。
1.2.2 实验组(主动引导组):咨询医生分析美容就诊者心理动机,不适合手术人群进行心理疏导,适合手术人群挖掘心理潜在需求,排解患者关心问题,促进美容项目成交。除采取对照组上述程序外,①在咨询过程中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临床上有学者[1]研究发现在整形美容的过程中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有以下几种类型:主动乐观型:此类患者多属正常人,健康人[2]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目前的状态,对美容整形有着较好的认识和了解。术前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及想达到的效果,术后心理状态调整较好,能客观地看待术后自身的形象,一般此类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较高,是整形美容的理想受术者;恐惧依赖型:此类型患者往往对于自己某一部位的欠缺或不足有充分的认识,希望通过美容整形予以改变,但他们对美容整形手术没有明确的了解,术前极易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或产生对整形医生完全性的依赖。针对这类患者术前真诚耐心的倾听很重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为其着想,调取之前同类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照片的对比,增加患者手术的信心。这类患者一旦对咨询医生建立了信任关系,也会是很理想的受术者,不但会安心手术,且还会增加手术项目,以及热心的介绍周围和她同样顾虑和性格的朋友;缺陷障碍型:此类患者在体像上有明确的缺陷,他们往往把工作生活中的一些不幸或不悦归咎于缺陷,故强烈要求手术,此类患者对于术后效果期望值较高。此类型患者是基本属于不适合手术人群,亦通过心理调整,主要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面容问题,当患者心理不健康时冷处理让其多时间考虑,避免匆忙手术;精神癔病型:在整形美容中遇到的精神癔病型患者,往往表现出的是思维内容障碍,如妄想与超价观念。在整形美容中碰到的此类患者往往表现为主诉自己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有时甚至带有夸张和恐怖色彩,因而患者才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并且明显地影响到患者行为。对于精神癔病型患者一般不予手术治疗[3];②通过咨询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需求就是指有问题或者不满意的心理状态。要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开发潜在需求,有需求就是有问题,没有需求就是没有问题,要想让患者从没有需求到有需求,就是要让患者从没有问题到发现自己的问题。开发潜在需求不是证明你做的手术有多好,而是要让患者发觉自己有不足,不满意之处。例如:一个患者来咨询眼袋手术,她是带着这种需求来咨询的,但是如何更好的去引导患者眼周皱纹手术一起进行呢?我们不是一味的去强调和解释眼袋手术的效果如何精湛,应该从美学标准上进行全面的分析患者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让她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样让对方更能接受你的建议;③在咨询过程中以最快的时间争取到患者的信任[4]。在美容咨询各个环节里最可贵也是最难做到的是信任,建立信任需要沟通很久的时间,但摧毁信任也许数十秒都不需要。动机:先认可动机,再接受价值;要在动机上多花点时间,让患者明白设计手术方案的理由。患者不能接受的动机:欺骗,利益化,急功近利;④让患者充分认识到手术价值。价值即好处,除了让患者了解到手术后达到的效果,自我价值体现在哪里,还要注意一些小的细节问题,比如患者会顺带让医生回答或解决一些手术以外的问题,要细心耐心为其解决,增加患者心理的满意度;⑤充分把握好患者的情绪。情绪就是感觉,一般来说,咨询者在注意力放松的情况下很容易达成协议,和患者初次接触,有的较投眼缘,有的不太投缘,怎么都沟通不好,这个时候要很快运用幽默把患者变成朋友变成普通咨询者;⑥判断咨询者的支付能力和决策能力。要迅速评估准患者是否有支付能力和决策能力,如果有支付能力,有没有愿意到支付的阶段。例如有的咨询者有亲人朋友陪同来咨询手术的,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谁是有决策和支付能力的人,有技巧的进行沟通[5]。
1.2.3 效果评价指标:①手术成交率:经过美容心理咨询后患者实施手术的例数占总咨询人数的比例;②增加手术项目成交率:对比患者咨询登记表中的手术意向,观察经美容心理咨询后,增加手术项目例数占手术例数的比例;③术后3个月满意度自评判别:满意(美观,达到术前意愿,符合咨询认知);较满意(协调对称,接受轻微差异和痕迹,符合咨询认知);不满意(与咨询所得的认知不符,和术前期待有明显差距或客观存在明显问题)。满意和较满意自评统计为满意,不满意自评统计为差[6]。
2 结果
对两组初诊患者咨询者手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300例咨询患者性别、年龄、教育程度、需求无组间差异(P>0.05),见表1。术后3个月满意度自评见表2,两组间的满意度差异经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综上,不同方式的美容心理咨询对提高初诊患者满意度和手术意向上的影响,实验组较对照组无论在手术人数,增加手术人数,满意度上都有明显地提高。近年来,到医院美容机构就诊的人数逐年上升,但真正接受手术和其他治疗方法的人并不多。目前医疗美容市场有两种极端的表现,一是商业之上的原则,从广告到现场咨询,一味用鼓动性的语言,甚至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一概不说;另外一种是以过分保守的态度,过多强调术后会出现的问题及并发症,不讲究沟通技巧,无形中降低了手术的成交率。前者可能揽到更多的手术,但是后期问题也多;后者尽管问题少,但手术数量也自然会少[7]。不仅如此整形美容市场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行业内部行为不规范,管理不严,在美容就医者心中形成了恶劣的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整形美容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对正规整形美容机构带来不小的冲击,而正规美容机构过于保守的观念,在竞争中渐渐处于劣势,因此如何改变现状,以期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才是根本解决之道。美容心理咨询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医疗原则、美学原则、商业原则相统一的原则[7]。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和满足患者审美需求的前提下,和商业营销模式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平衡关系,这在临床咨询的过程中却很难准确把握。
医疗美容的行为是由专业医师实施的,如果术前没有进行专业的沟通,就不能准确把握住患者的需求。而且,在美容医疗方案实施之后,如果没有正确的心理疏导,有可能就把一个非常好的医疗美容项目,变成了一个医患纠纷。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①整形美容患者不同于其他就医患者,没有明显疾患和功能障碍,咨询医生不能给就医者做出准确恰当的判断;②整形美容医师由于所学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对心理学方面知识不够专业;③由于长久以来医学服务理念的禁锢,对市场营销技法缺少了解和经验,等等。
因此,在术前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合理运用咨询沟通技巧,正确引导审美观,从而提高了术后满意度,降低纠纷率。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同时也发掘出患者的潜在需求,促进了手术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