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S41-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118-01
在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农业新时期,农作物产品从单纯地追求产量、效益转向了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健康的发展新阶段。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新的形势下,也应该采用新的防护措施,才能够保证农产品的安全、优质、符合现代人们的口味,满足当今市场的需求。
一、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不断严重
农作物产生重大的病虫害其原因主要是农作物品种种植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变,品种抗病虫方面的差异、气候条件的变化无常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病虫害发生的综合表现为发生的种类繁多、频率提高、地域扩大、程度也严重、时间较长,同时在此基础上,一些新的病虫害的继续侵入和一些相对次要的病虫害逐渐成为了主要的病虫害,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防治的成本和难度。例如:我市一些地区不断地扩大温室蔬菜的种植面积,且连年种植,导致了许多害虫成为主要的病虫害,像斑潜蝇、白粉虱等 ,每隔一年发生一次,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1]。
2.施肥结构的不合理。
2.1过量地使用化肥,有机肥的施用明显不足。化肥能够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但是过量地使用,尤其是氮肥的过量使用可以导致农作物营养成长过盛,晚熟的问题。此外还对土壤造成不良的影响。化学氮肥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土壤物理化性质低劣化,肥料中的氮元素会污染地下水分和土壤中的臭氧层,能够促进农作物中有毒真菌的生长,据调查结果表明氮肥的使用还有可能加重农作物的病虫害程度。磷肥的过量使用可导致土壤中锌铁镁等矿物质元素含量降低,另外,磷肥中还含有微量的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这些元素都会对农作物和人类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钾肥的过量使用可导致土壤板结,降低土壤的ph值。钾肥的使用可能会对某些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产生严重影响。最后,农作物的产量不会随着化肥使用量的增加而无限制地增加,过量地使用化肥只会适得其反,既浪费了肥料又污染了环境。
2.2氮、磷、钾使用过多,微量元素的肥料使用太少。农作物的生长就和一个人的成长有相通之处,不仅需要氮磷钾等大量主要元素,同时也需要钙和镁等元素。有些农作物的生长还不能缺少锌、铜、硼、铁、锰等微量元素。例如,如果油菜在生长的过程中缺少硼就会造成“花儿不实”的结果[2]。
2.3施肥的方法不科学。我国大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对土壤的物理化性质分析和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要的元素的量没有清晰的认识,施肥的时候仅仅依靠的往年的经验,这使得他们不能根绝农作物和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合理地施肥,一方面造成了肥料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是破坏了土壤的内部结构,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特别是氮、磷、钾肥料的过量使用能够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加重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除此之外,农村在施肥时把肥料施放的位置不当或者利农作物根部太远等不合理的行为,导致肥料的利用率降低。研究资料表明我国最近十年来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92%,但是农作物的产量却增加了不到8%,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肥料的利用率真的很低。
二、 在防治过程中采取的改进措施
1.重点整治每年发生的病虫害,进行提前预测,增强综合防治能力
要以个地方的农业负责部门为主,政府配备各地农业部门先进的仪器,提高监测水平,提高各地对每年病虫害的预测能力,确保预报的准确性。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例如农技110、科技直通车等网络方式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同时,加快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扩大对全体农民的服务领域,提高农民自己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能力,保证防治的良好效果[3]。
2.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需要的肥料元素不同,结合着农作物土壤结构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对农作物在不同阶段需要化肥的种类和数量了然于胸。在进行施肥的时候要对农作物的根系特点进行研究,努力做到一次性放准位置,进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化肥的作用。另外,根据土壤的物理化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进行土壤结构的改良。创新使用叶面施肥和施底肥,降低肥料的流失率,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3.对化肥要进行合理地搭配使用
只有根据农作物的生产阶段进行合理施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化肥是具有肥力高、效果快、省时省力的优点,但是经常单一地使用很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导致土壤的生产能力下降。有机肥的效力虽然较弱,但是营养元素很全面且效力持久。有机肥中含有的微生物和有机质还可以改良土壤的结构。另外,化肥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有机肥中微生物的运动,加速了有机肥的分解。两者相互配合,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肥料元素的比较也要科学。不同的农作物在生长时对氮、磷、钾的需要量不一样,同时也对其他微量元素的需要也不一样,实验证明:只有对肥料元素按照农作物生长规律、结合着土壤的养分结构进行合理分配,才能有效地使农作物增产增效。因此,我们应该把精力投入到研究农作物生产所需要的肥料结构、加强对土壤的物理化分析,为肥料的合理分配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 结语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肯定是发展生态型的农业。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要加大工作力度,施肥的时候要注意有机肥和化肥的合理使用,加强对土壤结果的研究分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作物生产的高产高效。
参考文献
[1]王俊,刘文兆,李凤民.半干旱区不同作物与苜蓿轮作对土壤水分恢复与肥力消耗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9(1). 89-120
篇2
关键词:油菜;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28
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的种植不但能给人提供丰富的食用油,还能够帮助农民增收,提高基层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部分地区的油菜种植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种病虫害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油菜的产量。因此,必须做好油菜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预防工作。
1 油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出现的原因
作为一种喜冷的作物,油菜的抗寒力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强的。但是由于气候因素、地理因素等的影响,油菜出现了各种病虫害。下面,笔者将对油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
天气原因。天气的变化会引起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尤其是蚜虫的滋生率会相对较高。例如,在春秋季节,天气干旱,蚜虫的生长较快。
降水量多少。一般来说,如果在油菜开花的时节,如果降水量在5mm及以上,则油菜发生病虫害的概率就较大,且病虫害的程度也更为严重。如果降水量在3mm左右,病虫害的程度则相对较轻。如果降水量在1mm左右,病虫害的发生率就很低。
温度和湿度因素。一般来说,病菌在温度10~30℃左右十分活跃,生长相对较快。而同时,如果相对湿度低于90%,光线较弱的情况下,病菌繁殖较快。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几个方面之外,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地质条件等都不同,油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也大有不同。
2 油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类型及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此类病虫害的发生原因,是由于油菜在播种之前,种子中就存在某种缺陷,进入土壤之后,发生某种病变形成的。因此,种植人员应该选择合适的油菜种。油菜菌核病将会对油菜的茎杆产生较大的破坏作用,使得油菜花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而枯死。一般来说,这种病虫害会发生在每年的11月下旬和第2年的3、4月间,会严重影响油菜的正常生长。
对于此类病虫害,种植人员最好采用以下防治措施: 从根源入手,选择优质的油菜种,并在种植之前用食盐水对种子进行杀菌消毒,消除菌核病菌;对于那些发生病虫害的油菜,种植人员应该及时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立即剔除那些受到菌核病毒侵害的植株及叶片等,防止病虫害的扩散。
蚜虫。一般来说,蚜虫是油菜生长过程中最常见的病虫害。桃蚜和萝卜蚜是油菜种植过程中的产生破坏作用最大的两类蚜虫,会严重破坏油菜的叶绿素,导致油菜苗嫩芽发黄,甚至枯死。蚜虫一般多发于每年的10~11月间。同时,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蚜虫并不是油菜作物自身产生的,而是从其他相邻的作物上传播来的。也就是受,作物播种的时间越早,其出现蚜虫的几率会相对较高。
为了有效地防止蚜虫灾害,笔者认为,油菜种植者要从根源入手,防治蚜虫灾害:要遵循油菜晚种的原则;要尽可能将油菜与其他蚜虫病多发的作物分开种植,减少蚜虫的传播;出现蚜虫之后,种植人员可以采用药物防护的措施,及时杀死蚜虫。
霜霉病与白锈病。前者是指,油菜叶片的背部会生成霜状的霉片,而后叶片发黄,最后叶片脱落,油菜的茎杆会枯萎。后者则是指,油菜的叶背部有脓疮状的病斑,并呈现出白色。这类病虫害主要是通过风雨传播的,会对油菜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3 油菜病虫害防治的综合技术分析
3.1 提高油菜种子的质量
油菜种的优劣与否将会对油菜的生长过程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种植人员应该尽量筛选优质、产量高的油菜种。在播种之前,要将种子中的坏粒调出,随后将种子用食盐水浸泡,既提高其发芽率,又能防治病虫害。另外,要合理控制播种时间,最好在9月中旬左右,还要加大油菜的间距,提高产量。
3.2 药物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发生以后,种植人员要采用合理的药物来抑制病虫害,但必须注意所使用的药物应该是正规厂家出产的。同时,药物的使用决不能对油菜的生长过程造成影响。因此,种植人员要认真筛选可用的药物。
3.3 加强农业措施
在油菜的生长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合理使用氮磷钾等各种肥料,提高油菜生长效率。合理浇灌,防止旱涝形成各种病虫害。在洪涝季节,要技术开沟放水,并及时清除田间的污染物,为油菜的生长提供优质环境。
在油菜的生长过程中,种植人员要提高预防意识,防止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并采取各种积极有效地措施来抑制病虫害。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 发生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069-01
1 玉米病害发生现状与防治措施
1.1 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玉米出苗后即可感病,5至6片叶时便能显症。在病症初期,会有褪绿虚线条点出现在心叶中脉两侧和基部,其形状为透明的油浸状,随着病症的发展,会逐渐扩散到整个叶片上。病株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浓绿,整株或顶部簇生,多数不能抽穗结实,发病晚的植株也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畸形。由于粗缩病属于病毒性病症,能够对玉米生长产生严重影响,若农户在种植期间治疗不及时,易导致玉米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在防治上应强调“预防为主、适期早治”的原则。(1)改善玉米生长环境。禾本科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病源,及时铲除田间、地头杂草,破坏灰飞虱适宜栖息场所。(2)播种时期要适宜。适期早播能够增大苗龄,降低病虫害的发生[2]。春玉米播种适期应掌握在4月下旬至5月初,避免5月中下旬播种。因为此期播种,玉米苗期正赶上灰飞虱第一代成虫传毒盛期。(3)播前药剂拌种。播前亩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加水2.5公斤,拌玉米种子50公斤,堆闷4―6小时,晾干后播种,可有效控制灰飞虱。(4)发病田喷药防治。在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0%病毒A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隔7天喷1次,连喷2次。在喷药的同时可加入适量0.3%的磷酸二氢钾,促进玉米生长。
1.2 褐斑病
褐斑病是玉米病害中的常见病症,严重危害玉米的茎秆、叶鞘及叶片。病斑初期为油渍状黄白色小斑点,后变褐色或紫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随着病症的加重,斑点会蔓延到叶脉及叶鞘上,其颜色为褐色。而且,患有此病症的玉米其表皮会出现破裂现象,而且叶细胞也会出现坏死状态,能够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通常褐斑病的发病时期主要以7-8月份为主,由于该时期多阴雨天气,且具有较大湿度,易引发病症的生成,若农户未及时防治,可造成产量损失。
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待玉米收获后,农户需要及时对玉米的残体组织实施清除,并给土壤实施深翻,这样能阻碍病害的发展。而且,还要保证肥料的充足。通常在追肥时期,农户可按照10公斤-15公斤/亩的剂量对田地追施钾肥、磷肥和氮肥[3]。同时,农户还要做到三年以上的轮作,防治病虫害生长。种植密度也应做到合理化。为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农户应当合理栽种,通常都会按照3500株/亩的种植面积进行栽种,不能过于密集,这样能确保玉米的生长空间充裕,保证营养与水分的充足。(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农户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一次,连喷2―3次。
2 玉米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措施
玉米蓟马、玉米螟、粘虫等是玉米的常见虫害。玉米蓟马:是玉米苗期阶段的主要虫害,它们以成虫、若虫锉吸叶片汁液,并分泌毒素,抑制玉米生长。玉米螟:是玉米上的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在心叶期咬食玉米心叶,在叶片上形成排孔,造成“花叶”;为害严重时,心叶被咬得支离破碎,不能展开,抽雄推迟;后期蛀食茎秆,造成茎秆折断,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粘虫:又名行军虫,是一种突发性、迁飞性、暴食性害虫,食性极杂,主要嗜食禾本科作物。可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使其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1)药剂防治:针对玉米蓟马,可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45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针对玉米螟,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每亩每次1公斤,撒于玉米心叶内。针对粘虫,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亩30―6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2)物理防治:由于玉米螟害虫喜欢光源,农户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或者高压汞灯等方法,在田地四周设下埋伏,对其进行大规模诱杀。在防治粘虫时,农户可按照草把诱卵方式,或者在田地内放置黑光灯,对其进行大面积捕杀。(3)生物防治:根据食物链的原理,农户可在田地内饲养些害虫天敌,例如赤眼蜂或者实施食诱剂诱杀技术等方式予以防治。这样不但能有效的减少害虫的数量,还能保护农田四周的环境。
3 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能使玉米的产量得到保证,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玉米病虫害的种类较多,使得农户在防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特点给予针对性防治。药剂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是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方法,这样不仅使玉米的质量得到保证,而且还能实现玉米产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桂芝,周文伟,宋万友.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03):152-153.
篇4
关键词: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44-1
近年来黑山县设施蔬菜生产发展非常迅速,面积已达30万亩,由于栽培方式的改变和连年重茬,使得设施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日益加重。为此设施蔬菜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坚持绿色防控、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综合运用植保防治方法,提高设施蔬菜病害初期准确诊断能力,在采用抗病品种和培育无病壮苗的基础上,运用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栽培防治等综合技术手段,及时、准确、适量使用高效安全的生物和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1 农业防治措施
采用多抗品种、合理轮作、清洁田园、翻耕整地、适期播种、肥水管理、嫁接技术等多种农艺措施,可有效提高蔬菜的抗逆能力,减少农药用量。
1.1 推广多抗新品种
黑山县设施蔬菜的主栽作物有黄瓜、番茄、茄子、青椒、香瓜等,这些作物中不同品种对蔬菜病害的抗病程度差异很大,如番茄的毛粉系列在锦州地区表现抗病性显著,可根据本地情况,选用抗病品种。
1.2 应用嫁接技术
黑山县在西瓜、黄瓜、甜瓜、茄子等作物上大力推广抗病砧木和嫁接技术,有效控制了枯萎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据近年调查,在黑山县黄瓜嫁接防治枯萎病的防效可达95%以上,通过嫁接防治茄子黄萎病防效达96%左右,从而起到了控病增产目的。
1.3 及时清洁田园
播种前或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花生的残枝落叶等病残体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减少病源。同时在生长过程中,要将田间的病残株及时带出田外深埋。
2 生态防治措施
棚室的温湿度直接影响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近年来我们推广了地上覆膜高温灭菌的调控措施。一是采用地上覆膜、膜下滴灌的栽培模式,调节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有效减轻高湿病害,有效阻止土壤中病菌的传播;二是用温水或干燥处理蔬菜种子,可有效减少种子内外附着的病菌。三是采用“高温焖棚”模式,通过高温灭菌技术创造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菌生长的环境,从而达到控制棚室害虫的目的。如近年来锦州地区在防治黄瓜霜霉病、番茄叶霉病等方面采取了以上措施,取得了明显的防病效果。
3 物理防治措施
应用色板、杀虫灯、性诱剂或糖、醋、酒混合少量药剂诱杀害虫技术,对防治蚜虫、白粉虱、斑潜蝇及一些鳞翅目成虫防治效果极其显著。
3.1 杀虫灯诱杀技术
该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引诱害虫,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将害虫消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目前所用的杀虫灯有频振式杀虫灯和投射式杀虫灯等多种,可在蔬菜上防治鳞翅目、鞘翅目等多种害虫。
3.2 色板诱捕技术
该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色性,在温室大棚内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成虫。操作方法如下:作物定植后在温室大棚内选用0.25m×0.2m或0.4m×0.25m的黄色粘虫板悬挂在蔬菜大棚的行间、株间,每亩挂黄板20~30块,悬挂时应注意,粘虫板要高出植株顶部,且要随植株生长的高度及时调整黄板,注意观察黄板上的虫量,当板上粘满虫子时要及时清除或更换。
3.3 性诱剂诱杀技术
该技术主要利用雄性激素诱杀害虫的雌性成虫,从而达到减少天然虫量,减少虫源的目的。我们在白菜上使用了小菜蛾、甜菜叶蛾等性诱剂,诱杀效果明显。
4 生物防治
目前黑山县在蔬菜上普遍使用苦参碱、印楝素、除虫菊酯等植物源类农药防治病虫害,不仅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危害,而且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污染。
5 应用安全环保农药
目前黑山县防治保护地蔬菜病虫害仍以农药为主,因此我们在指导农民安全用药过程中,贯彻选择高性能、高安全性、高效益环保型农药的原则,这类药剂药效高,用药量少,仅为常规农药用药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高效低毒、低残留、易降解、对人、畜、天敌安全,不产生毒副作用。因而,在降低用药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目前黑山县常用的安全环保农药主要有吡虫啉类、苯甲酰脲类、植物源类和微生物源类农药。
6 应用精准用药技术
生产者应密切监测田间病虫害发生动态,发现中心病株及时进行防治,同时要正确诊断病虫害发生种类,做到对症下药。要在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的前提下,应用精准用药技术,科学使用农药。一是要适期、适量、对症用药;二是要推广应用新型施药器械,特别是雾化程度高、效果好,雾滴细,节水省药,安全性能好,劳动强度低,农药利用率高的精准施药药械。三是在化学防治病害时,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要选购两种或两种以上农药,交替使用,以免造成病原菌对其产生抗药性。
设施蔬菜生产中,只有对病虫害施行绿色防控,才能保证蔬菜生产的安全,保证蔬菜质量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邹泽锦,张起春,邹广君,王远金.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植物医生,2011,(05).
[2] 韩国健,张新燕.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的防治[J].蔬菜,2000,
(02).
[3] 孙华国.科学用药防治蔬菜病虫害[J].新农业,2011,(02).
[4] 何德良.大棚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J].中国蔬菜,2007,
篇5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
目前我国对大豆种植中的病虫害问题十分重视,而且也具备很多的大豆病虫害防治的解决措施,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其中化学防治方法是防治大豆病虫害问题的重要防治措施。本文简要的对大豆生长不同阶段的化学防治方法进行分析。
1 大豆主要病虫害
1.1 大豆主要病害
我国的大豆种植区域十分广泛,在不同的种植地区,大豆受到的病害的种类不尽相同。在东北地区所种植的大豆病害中,常见的种类主要有大豆根腐病和大豆灰斑病、褐纹病。大豆根腐病通常会使大豆植株变得矮小,抵抗力差,发病时表现为大豆茎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并不断的扩大,在病重时病斑的色泽会变得越来越深,皮层出现腐烂状。而大豆的灰斑病主要发病时期为成株期,表现为幼苗叶片出现病斑,最初为退绿圆斑,逐渐发展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斑。而在西北地区,主要出现的大豆病害为大豆霜霉病、细菌斑点病,受这种病的影响,大豆病株表现为早期落叶、叶片凋枯、种粒霉烂等症状,对大豆产量影响较大。
1.2 大豆主要虫害
大豆植株在生长过程中主要受到的虫害种类有很多,这些虫害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如若不及时进行处理,将对我国的达到种植产业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大豆所受到的虫种类主要有大豆潜根蝇等地下害虫、大豆蚜虫、蓟马、大豆二条叶甲、大豆四星叶甲、圆跳虫以及多种鳞翅目害虫、大豆食心虫等。这些虫害的出现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到大豆所种植地区的土壤环境的影响外,还与种植当地的种植季节、种植环境和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大豆虫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相对于病害来讲更为严重,因此在进行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时,加强对大豆虫害的防治十分重要。
2 综合防治策略思想与配套技术体系
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思想是通过对大豆生长期间的容易出现的病虫害进行全面的分析整合,针对这些病虫害最初系统的防治措施,从生态的角度对大豆病虫害进行防治,其基本的防治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进行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时,应当首先对大豆种植当地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进而对当地大豆病虫害的种类及其发生、消长、危害规律等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在基本的农业防治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通过实施大豆病虫害方式措施,以保证大豆再生长过程中少受到甚至不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达到经济、安全、有效的解决病虫害问题的目的。
3 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3.1 合理进行轮作换茬
对大豆种植区实施轮作换茬的方式,可以大大的减少土传病害和以病残体越冬为主的病害对土壤的影响,从而减少大豆病虫害的出现。目前正在推广的大豆轮作换茬一般为三年轮作,轮作方式有麦麦豆,麦豆杂,麦杂豆等轮作体系,这种轮作方式能够大大的减轻土壤的负担,从而减少大豆受到病虫害的影响。但是对于较易出现存活能力强的病虫体如大豆孢囊线虫的地区,在实施轮作换茬措施时,应当至少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在轮作期间可做禾本科作物。
3.2 清除病株残体
清除病虫残体这一措施能够有效的防治病虫害体通过病株进行传播。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在大豆收割之后,及时的清除田间的大豆病株残体,并进行翻地处理,将病株深埋地下,已达到清除病原体的目的,而对于能够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可以在进行耕种前翻地,将病虫翻到地表,经过耙、压、风吹日晒以及耕种时的机械损伤等将病虫的病原体杀死,达到减少土壤中病虫的效果。通过对病株进行清除以及对土壤中的越冬病虫进行清除,能够大大的减少大豆种植时受病虫害感染的几率。
3.3 严格选择种植品种
对大豆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同样需要对大豆的品种进行严格的选择。在不同的大豆种植区域,应当根据本区域土壤的实际状况、所受病虫害种类以及当地的天气状况等因素对大豆种子的种类进行选择,选择高产抗病的大豆品种。在从外地调种时,应当进行严格的检验,对所调种子进行所在区域的易发病检验,严禁含有病体的种子进入种植区域,从根本上对大豆病虫害进行防治。在进行外调种子时应当尽量避免从孢囊线虫病较重地区引调种子,以防止孢囊线虫通过种子进行传播,影响当地大豆种植安全。
3.4 加强栽培管理
在进行大豆的种植时,应当注意从大豆的种植、施肥、发育等生长过程中对大豆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在进行大豆播种时,应当考虑播种地区根腐病发生率从而选择适当的播种深度;同时还要对播种时土壤的湿度进行分析,选择是适合大豆播种的时期进行播种。进行大豆的播种工作之后,要对施肥的种类进行选择,应当更多的选择有机肥料,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大豆健壮生长的目的。在大豆生长发育的期间,应当适当的采取辅助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4 结语
目前在我国大豆种植业的发展过程中,病虫害的出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豆病虫害问题的解决大大增加了我国大豆的总产量,不仅对大豆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同样对与大豆相关的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进行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关文献
篇6
【关键词】优质小麦;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小麦是我省生产中主要粮经作物,常年种植面积8000万亩左右,小麦生产中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多,流行快,受害面广,损失大。为了有效控制我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我省小麦病虫发生特点,镇农技推广站的全体工作人员分片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讲解小麦主要粮经济作物田间管理及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效果明显。
1.优质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1.1苗期管理
小麦在苗期的管理需要保证全苗、匀苗,最好使其尽早扎根、分蘖,努力在入冬前让幼苗达到壮苗标准。
1.1.1冬前管理
小麦在冬前需浇好冬水,这样将对小麦安全越冬提供保障,而且在立春后能够较好的保持墒情。小麦的头水需要在其3叶1心时进行,而在此阶段最好不要施冬肥。
1.1.2育苗管理
(1)旺苗管理。引起旺苗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播种时间不当、雨水偏多再加之施肥不当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麦苗长势过旺。对于旺苗需要采取镇压、深耕、喷洒植物生长抑制剂等方法来抑制其生长进度,尽量压制分蘖发生,进而实现控旺转壮。
(2)弱苗管理。由于土壤肥力不均或者是墒情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会出现幼苗长势较弱现象,因而需要对其及时进行浇水追肥,同时对土壤进行耕松,这样可有效促进弱苗根系以及分蘖的生长。
(3)壮苗管理。对于底肥比较足、播种时间适宜、墒情较好的壮苗,对其一般不需要再次施肥,只需要适当的松土保墒即可。
1.2中期管理
小麦的中期,其主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最为旺盛的一个时期。而该时期的管理主要是要做好追肥、灌溉以及防除杂草的工作,以此来有效提高小麦的光合利用率及分蘖成穗率,进而培育出壮秆的大穗。
1.2.1春季追肥
在小麦的生长期一般需要追加3次的速效氮肥,而追加速效氮肥的量需依据播前施底肥情况而定,一般为667m2需追加16~24kg尿素,注意需分次追加。一般第一次追加时需与浇头水同时进行,667m2需追加12~14kg尿素为宜,通过此次追肥可有效促进幼苗早发[1]。
1.2.2适时灌溉
一般小麦的灌溉在其生长期一共需5次,头水最好是在幼苗3叶1心时进行。而该阶段的需注意拔节期的浇水,同时还可进行及时的松土,这样可有效实现保墒、通风,以此来提高地温,促进大蘖生长,强化麦苗的碳代谢水平。
1.3后期管理
小麦田间的后期管理主要集中在子粒形成阶段。此阶段小麦在抽穗后其叶、茎、根的生长已停止,而进入小麦的开花、受精结实、子粒灌浆、养分运输以及产量形成期,这个阶段将最终决定小麦的产量与质量[2]。
在小麦进入开花期后,尤其是在灌浆后期,若土壤中的含量过高,其必将会降低小麦的质量,因而在小麦进入开花期后,需有效控制土壤中的水份含量不宜过高,一般是在浇过开花水后就不用在进行浇灌。
1.4化学除草
对于小麦在生长期的除草需准确选择适当的除草剂。例如:若田间的杂草比较多时,可选择氟乐灵联合丁草胺进行除草;防除单子叶禾本科类的杂草,我们一般选用拉索、异丙隆等;若田间的杂草是以阔叶杂草为主,一般是选用阔草清、它隆等;若田间的杂草主要是以阔叶与单子叶混合为主,则可选用麦草星、异绿隆等除草药剂。
2.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2.1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措施
在小麦的播种期,其病虫害的防治整个将影响其整个生长发育的防治效果,该阶段若能够有效实施病虫害防治工作,那必将有效降低小麦的整个生长期的病虫害基数。播种期最主要的病虫害有以下几种。
白粉病、纹枯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采使用200g的15.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来与100kg麦种进行拌种;蛴螬的防治措施:需采取50%辛硫磷乳油:水:种子以1∶80:(600~1200)的比例进行均匀混合,该防治方法还可兼治金针虫和蝼蛄病;吸浆虫的防治措施:一般是使用3.0%辛硫磷颗粒剂或者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混合380kg煤渣或40kg/hm2拌砂,在翻地时将其均匀的撒与土壤中即可;金针虫的防治措施:需要使用40.0%甲基异柳磷乳油:水:麦种以1∶70∶(900~1100)的比例进行均匀混合,然后在堆闷3h即可进行播种[3]。
2.2中后期病虫害防治
在小麦的生长中后期,一般病虫害集中为穗蚜、赤霉病及白粉病。其防治措施:穗蚜,可使用200~350g/hm2的45.0%蚜虱净对800kg/hm2的水进行均匀喷洒于小麦的穗部;赤霉病,一般是采取800g/hm2的35.0%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或者是1600g/hm2的85.0%多菌灵对约750kg/hm2的水进行均匀喷雾;白粉病,防治该病一般可采取500g/hm2的30.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对约700kg/hm2的水进行均匀喷雾。
3.结语
总之,加强冬小麦越冬期田间管理,重点落实好各项抗旱防冻保苗措施,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基础。优质小麦品质优,种植效益较好,很受群众欢迎,广大群众有强烈的种植愿望。小麦是我国主要农作物,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小麦的质量和产量。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草害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同时病虫草害的种类也不断发生变化。致使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难度不断增加。本文主要介绍了优质小麦在不同时期的田间管理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期能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一定的参考。 [科]
【参考文献】
[1]唐德伟.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河南农业,2009(5):39.
篇7
[关键词]水稻 病虫害 防治技术 研究 进展
中图分类号:S435.1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71-01
引言:米饭是人们饭桌上非常常见的主食,这种主食不仅营养价值较高,而且易于消化。我国是农业大国,不仅是世界上水稻文化的起源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水稻生产产量最多的国家。纵观现代,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展,水稻种植领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水稻实际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较大面积的病虫害,这一情况会严重损害水稻的生产产量与生产质量。如何结合水稻生产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是我国水稻种植领域现阶段发展需要重点思考内容。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进展进行分析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
(一)国外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随着国民素质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越来越为关注,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为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发展也提出了很多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过程中,主要是针对生态防治手段。避免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中应用大量的化学药剂,积极进行生态化水稻生产建设。国外有关生态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科研成果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典型,国家发展过程中对水稻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民生活的需求,美国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投入了较大资源,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在生物防治、遗传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可观成绩。在保证不会对自然环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前提下,为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国内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世界上水稻种植面积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我国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经过科研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目前也取得了很多可观性进步。现阶段,可以抗病毒水稻品种选择、水稻病虫害检测预控、病虫害产生实质原因研究等方面都逐渐接近世界领先水平。水稻作为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在经济贸易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水稻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水稻农业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势中。为了提升水稻生产产量,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中水稻种植人员任然更多的应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我国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还不够成熟化,这也是我国水稻种植领域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面临的新问题分析
(一)水稻品种和多元化导致新型病虫发生
社会经济市场对水稻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性,致使我国水稻种植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使得优质、多抗水稻品种培育较为落后。对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水稻病虫害防治对象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且在长时间化学药剂病虫害防治模式下,多种病虫害抗药性逐渐增强,以往应用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水稻栽培种植领域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稻瘟病、白叶枯等较为严重的水稻病虫害频繁发生,对水稻种植经济效益提升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农作物种植结构改变致使病虫害新情况出现
为了克服重迎茬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 通常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镶嵌、 轮作种植。然而,不同作物生态环境的多样化致使病虫等有害生物频繁流通, 单一病虫或单一作物为单元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已不再适用,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稻区病虫害发生的新规律已迫在眉睫。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出新要求
以往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中,水稻栽培种植人员更多是选用见效快,并且适合大规模应用的化学药剂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这种防治技术非常可以较为高效的预防和处理水稻病虫害,但是如果应用不当、频繁应用会导致水稻农药残留程度较高,对水稻种植区域流域水质以及生态环境平衡也会造成严重损害,生产出的水稻产品对人们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威胁。为了提升我国水稻生产质量,为社会民众提供质量过关的水稻产品,我国对水稻种植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健全和完善,要求水稻种植人员实际生产过程中不能应用甲胺磷、久效磷等众多高毒性的农业药剂。水稻种植人员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能只是看重水稻生产产量,要逐渐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水稻生产质量控制意识,从而在不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发展造成任何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使得水稻生产呈现出生态化的特性。
三、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一)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
科学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必须对病虫害进行准确的监测和预报。建立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病虫害预报系统及防治决策信息魇渫络,合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及时传输信息,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二)农业防治
1、选择抗性强的品种
水稻种植时应优先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品种,从而减少病虫害发生频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农药的施用。如可以选择华优 638、星优 712 等抗稻瘟病的品种。此外,为了有效防止因长期种植而抗性降低的情况,应不断更换稻种。
2、种植前对种子做防害处理
为了控制水稻种子上虫口的数量,尽可能地提高抗性,水稻种植前应挑选叶毛较多、质地较硬、叶子较窄的优质水稻种子。播种前采用低浓度的强绿精等消毒液浸种,有效预防细菌性条斑病、恶苗病、稻瘟病等病害。
结语:综上所述,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根据水稻生育特点和以往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在防治期内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适当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无污染环境的化学药剂去防治病虫害,确保稻米安全、绿色,保证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晓霞.农作物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22)
篇8
[关键词] 玉米 病虫害 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74-02
玉米作为最常见的农作物之一,在我县的种植面积也十分广,因此从玉米的种植到成熟过程中会遇见各种各种的病虫害,而我们每年对此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虫口夺粮”,文章关于玉米在生长期间常见的病虫害防治作浅要分析。
1 苗期
玉米苗期是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的关键时期,危害的主要病虫害有粘虫、地老虎、金针虫、蝼蛄、蚜虫、蓟马、玉米螟、褐斑病、大小斑病等。若防治不及时,极有可能造成缺苗断垄、叶片扭曲、叶片 出现空洞、缺刻等症状,如不及时进行正确识别和适时防治,将对玉米安全和农民增收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玉米苗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1.1 在苗期常发生的虫害主要有:蓟马、粘虫、蝼蛄、蛴螬等
1.1.1蓟马
玉米苗期是玉米蓟马危害最为敏感的时期,它以成、若虫锉吸玉米叶片汁液,并分泌毒素,抑制玉米的生长发育。一旦造成危害,田间会出现缺苗断垅,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
防治措施:可选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氧乐果乳油喷雾防治,药液应重点喷洒在心叶内,此方法可同时兼治蚜虫。
1.1.2蚜虫
玉米蚜虫多集中于心叶区,以成、若蚜刺吸植物组织汁液,导致叶片变黄或发红,影响玉米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枯死。
防治措施:可选用灭扫利乳油和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喷洒。
1.1.3蝼蛄
以成虫和若虫在靠近地表处咬断玉米幼苗,或在土壤表面开掘隧道,咬断幼苗主根使幼苗枯死。
防治措施:千虫克、抖克或敌百虫灌根。
1.1.4蛴螬
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食性杂,咬断植物幼苗、根茎,使幼苗枯黄而死。
防治措施:千虫克、抖克或敌百虫灌根。
红蜘蛛发生的最根本条件就是干旱,越旱越严重。因此,要适时适度浇水。可用三氯杀螨醇乳油、螨特乳油1喷雾防治。
1.2 苗期常发生的的病害有粗缩病和缺锌症
1.2.1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在苗期的受害最为严重,其会抑制植株的生长,节间粗肿缩短,严重矮化。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易从土中拔起。轻病株雄穗发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短、花丝少、结实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很少。
防治措施:①清除杂草,控制毒源,拔除病株,加强田间管理;②可选用的药剂有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加水喷雾,全面防治田埂、地头、沟边杂草上的灰飞虱和蚜虫。玉米三叶期及时用氧化乐果加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喷雾预防。若防治效果不理想时,用吗啉胍・锌可溶性粉剂或菌毒清喷雾治疗。
1.2.2缺锌症
玉米苗缺锌表现为植株矮小、生长受阻,节间变短,结实少,秃尖缺粒,严重减产。严重者,叶肉坏死,变成半透明薄膜状,植株死亡绝收。
防治措施:①土壤补充锌肥。常用的锌肥有硫酸锌、氧化锌等,可以作基肥或追肥;②科学施用磷肥,避免拮抗;③多用腐熟的农家肥,有效补锌。
2 心叶末期和穗期
2.1 常见虫害有玉米螟
遭受玉米螟破坏的玉米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
防治措施:可用菊酯类农药兑水或辛硫磷乳剂,摘掉喷雾器的喷头,将药液喷入心叶丛中。
2.2 常见的主要虫害有纹枯病、大、小斑病和黑粉病
2.2.1纹枯病
主要为害叶鞘、茎秆、果穗,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果穗形成至灌浆期,我县主要在肥、水和种植密度相对大的坝区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①合理密植,实行轮作,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除草在发病初期摘除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②药剂防治抓住2个关键,一是播种时进行种子处理,可用二硫氰甲烷(浸种灵)按种子重量的0.02%拌种后堆闷24-48小时后播种;二是在发病初期用井风霉素,菌核净可湿性粉剂,速克灵可湿性粉剂喷雾,喷时以果穗基部叶鞘为主。
2.2.2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近两年来在玉米上危害日趋严重,两种病害多混合发生,造成玉米产量损失,病苗均在病残体内越冬,来年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入侵玉米,高湿高温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肥水条件差,感病品种种植较大的山区半山区发病较重,肥水条件好,耕作水平高,轮作种植杂交抗病玉米品种的坝区,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良种,合理密植,品种更换迟缓的山区,半山区应加速抗病良种替换种植,适时早播,杂交玉米争取在4月30日前播种。②玉米长势差,特别是穗期脱肥易感玉米大、小斑病,播种时要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优化N、P、K配方施肥,使玉米生长健壮,后期不脱肥,从而减轻发病。③清除田间病茬残体,可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菌源。在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也能减轻发病。④及早采用药剂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在发病初期就应加强防治,防治可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代森锌,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一般7-10天防一次,连续防2-3次。
2.2.3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在受害部位形成灰包,外包灰白色薄膜,薄膜破列后散出黑褐色粉末,具有传染性。
防治方法:可选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种子拌种预防。如发现田间有发生黑粉病的植株,应急时拔除。在叶斑病发病初期,及时摘除下部2-3片病叶;可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纹枯病和叶斑病。
3 灌浆成熟期
以防止发生青枯病和早衰为主。主要通过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保证单株营养面积,加强田间管理,改善玉米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等农业栽培措施来防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春季小麦;病虫害;防治;研究探讨
众所周知,我国的青海省是小麦的主要生产区域。作为青海省的主要农作物,小麦农户经常受到病虫害的的侵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生产质量,给农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有效的防治春季小麦病虫害,已成为当前麦农普遍关注的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本文中分析了青海省春季小麦生产各阶段的主要常见病虫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以期对青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春季小麦病虫害防治有所借鉴帮助。
1 青海省春季小麦生产各阶段的主要常见病虫害
1.1 出苗至拔节期病虫害 小麦在出苗到拔节期的这段时间,其抗寒能力普遍下降,随着青海天气的不断变化,小麦因温度的改变而出现了较多的病虫害症状。主要的病虫害有以下几种: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以及因吸浆虫、麦蜘蛛等地下害虫而导致的虫害。首先是小麦纹枯病,此病初期时小麦叶稍出现淡黄色的斑点,进而出现黄褐色的病斑,随后会导致小麦基部腐烂,最后导致小麦死亡;其次是吸浆虫病,此病是比较公认的小麦虫害,吸浆虫的幼虫主要靠灌浆的麦粒生存,长期吸浆后导致麦粒空壳,使麦农的收成大幅下降;第三是小麦蜘蛛病,此害虫主要是吸收小麦叶面营养,导致小麦水分流失,叶片上会出现大片的黄色斑点,使小麦光合作用无法正常进行,进而出现小麦的产量、质量下降。
1.2 穗期病虫害 小麦在穗期主要是发生麦穗夜蛾、麦茎蜂、白粉病、条锈病等病虫害,这个时期是害虫的急剧生长期,也是小麦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小麦穗期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关键环节,只有做好相关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才能保证小麦优质高产。首先麦穗夜蛾和麦茎蜂,此病主要是导致小麦苗枯、根烂、穗腐,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有毁灭性的影响。其次是小麦白粉病,此病发生后会导致小麦叶片过早枯萎,小麦的成穗率低,麦粒重量下降,小麦产量降低;还有条锈病,此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片,在小麦叶稍部位出现孢子,使小麦的光合作用强度下降,进而影响产量、质量。
1.3 灌浆期病虫害 小麦灌浆期的主要虫害是麦穗蚜、白粉病、锈病等。麦穗蚜是小麦生长中的主要害虫之一,此病是通过吸收小麦叶子而危害小麦,病虫的蜜露留在麦叶片上后,严重影响小麦光合作用,造成减产。锈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真菌,此病可以进行传播,使无锈病小麦染上锈病,同时感染小麦的多个部位;再加上此病的感染时间较长,可以占据小麦的绝大多数生长时间,对小麦的生产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
2 青海省春季小麦生产各阶段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 出苗至拔节期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在小麦出苗至拔节期间,可以用一拌一喷的技术来防治纹枯病,具体来说,就是在播种期用药剂拌种、在出苗期进行喷药。要特别重视出苗期小麦纹枯病的喷雾防治,把握好防治的有效时期,合理采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提高防治质量,每亩小麦可以用5%的井冈霉素150―200毫升兑水80―100公斤后,对小麦的麦茎基部进行喷洒防治,每间隔15天进行一次喷洒。对于其它地下害虫,可以用可用40%的甲基异柳磷或者50%的辛硫磷,每亩用40―50毫升的剂量喷洒麦茎基部,其中对于麦蜘蛛虫害,可以用73%的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2.2 穗期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在小麦穗期,要根据小麦出现的虫病,按照其自身特点进行专业化防治,确保防治虫害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在小麦播种前用粉锈宁或者多菌灵拌种防治锈病和白杆病,在抽穗期用高效氯氰菊酯防治麦茎蜂、穗期防治麦穗夜蛾。一般在这个时期,吸浆成虫开始出土危害小麦,可以配置一定浓度的辛硫磷乳剂进行喷雾防治。需要指出的是,要特别注意喷洒的时间,如果小麦开始扬花,说明吸浆虫已经在内部危害小麦,喷药防治便起不到任何作用。对于麦蚜,可以用敌杀死乳油以每亩10―15毫升进行喷雾防治。对于锈病、白粉病,可以用25%的百理通可湿性粉剂以每亩30克进行喷雾防治。
2.3 灌浆期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灌浆期是病虫危害小麦的最高峰时期,只有对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确保小麦产量、质量不受影响。可以说,灌浆期的病虫害防治,关系到夺取小麦高产优质的成功与否。在这个时期,单纯的对其中一种虫害进行防治,效果不佳。要进行综合防治,对小麦的小苗要做到一喷三防,达到一喷多小。对麦穗蚜和锈病,要进行专门防治,可以使用吡虫啉可湿粉剂或快杀灵乳油兑水成一定的浓度进行喷雾防治,已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 结语
总而言之,春季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是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举措。笔者认为,在青海小麦病虫害频繁发生的春季,只有学会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各种病虫害进行防治,才能取得良好成效。要切实加大春季麦田的管理力度,准确分析、熟悉了解青海省春季小麦生产各阶段的主要常见病虫害,在此基础上,对出苗至拔节期、穗期、灌浆期等不同阶段的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为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
病虫害防治措施可分为采用杀菌剂或杀虫剂等化学物质进行的化学防治;利用光或射线等物理能,或建造障壁的物理防治;改变作物品种,栽培时间或环境以减少为害的耕作防治;以利用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以有机合成药剂为主的农药的发展,杀灭病虫害已比较容易,但同时,由于抗药性的增加和天敌的减少而使害虫再度增加以及原来并无危害的潜在害虫造成危害,同时由于这些农药直接危害人畜,或农药的残留及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浓缩而造成危害等,对这些问题已意识到,要进行综合防治或病虫害的控制,即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应以不互相冲突的形式协调地使用所有可能利用的手段,一般应在经济的容许范围内,维持病原或害虫的种群控制体系。以有效地利用病原和害虫种群的天然控制机制为基础,再辅以各种防治手段,这要以降低病原和害虫密度,并使其变动幅度维持在小范围内为目标,只有在病虫害密度超过容许水平时,才可使用喷洒药剂等临时性措施。
同时,除非是新侵染的病虫害或者是人类传染病的媒介,最好勿使其绝灭。根据这一主张,重要问题是确定合适的病原与害虫的密度,使它和作物可容许的受害临界值相适应。V.M.Stern等(1959称此为经济的为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FIL)但这个词常会和作物的被危害程度本身相混淆,所谓"经济的为害水平"一词也易被误解,俊一和桐谷圭治(1973)建议把着眼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规定的作物被危害程度称作"为害限制量(tol- erable injury level)"、把与此相对应的病原或害虫密度称为"危害限制密度"(tolerable pestdensity)。此外,病虫害防治一词从广义上说,还包括有害鸟兽或杂草在内的有害生物的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分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措施目前常规生产中多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打农药是常用的方法。物理防治比如黄板篮板,黑光灯、糖醋液引诱等农业防治:主要轮作、有机肥料的科学使用,科学管理,适合的栽培方法等生物防治主要利用天敌,如赤眼蜂、丽蚜小蜂、一些生物菌类的应用技术等。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一、杨树食叶害虫
主要是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每年发生5-6代,两虫同时发生,同时危害,世代重叠,从5月上旬开始至10月上旬结束。杨扇舟蛾幼虫身体前后各有一个大枣红色瘤,叶丝卷叶,夜晚出来取食。杨小舟蛾幼虫体侧各具一条黄色纵带并身体前后肉瘤呈灰色,上生短的细毛,蚕食叶片,仅剩粗的叶脉和叶柄。受害轻时,叶片呈网状,有缺刻,杨树生长受阻,受害重时,叶片吃光,形成“光秆”,杨树生长量下降。其防治方法:(要掌握在幼虫3龄前进行,时间在5月底6月初)
1、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诱杀,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
2、用3%高渗苯氧威1000倍液、吡虫啉100倍液、敌杀死1000倍液进行防治。
3、用白僵菌高孢粉,森得保可湿性粉剂每亩15-20克喷雾或喷粉。
4、在郁闭度0.7以上,林内用1.2%苦、烟乳油每亩35-40克,药剂配比为1份药剂配9份柴油,早上或傍晚防治。
二、胡柚树脂病
也称流胶病,该病主要为害枝、干,也为害叶、果,是胡柚冻害后一种常见疾病,该病呈灰褐色,病部可产生流胶并有酒糟气味,导致枝、干枯死,甚至使整株树死亡。其防治方法:
1、小枝条发病,剪除烧毁。
2、主干、主枝发病,用刀刮除干净,用托布津涂刷。
3、50%多菌灵1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喷雾。
三、梨树锈病
又名赤星病,病害通常危害叶片、新梢,引起早期落叶,病斑在叶片反面形成黄褐色凸起,并着生5-7根刺状物,严重时引起叶片枯死,甚至幼苗枯死,果实受侵害后不但造成畸形,而且不能食用,每年5月中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结束。其防治方法:
1、梨园周围5公里范围内不能栽植柏树,因为梨胶锈菌是一种转主寄生菌。
2、加强水肥管理,增加树木抵抗力,幼树每株施尿素、硫酸钾复合肥1-3两,结果树0.5斤,沟施、穴施即可。
3、选育或栽植抗病品种。
4、20%三唑酮乳油20xx-2500倍液或15%粉锈宁1500-20xx倍液,发病期可隔10天喷一次,连续喷3次即可。
四、梨蚜
危害叶片,每年发生10多代,新梢顶端的叶片受害较重,被害叶片向正面卷成角状,皱缩,蚜虫潜伏其中为害。影响光合作用,梨树生长受阻。
防治方法:梨树萌芽期,用10%吡虫啉3000倍,50%抗蚜威20xx倍防治。五、胡柚防冻处理及树势恢复
剪除枯死枝条,摘除枯萎叶片,对剪口进行处理,用油漆、凡士林等涂抹伤口,整株用等量式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或1000倍多菌灵喷雾,防治病害感染。冻害轻的树,用0.3%尿素加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进行根外追肥2-3次。冻害重的树,施足腐熟有机肥,追肥宜薄肥多施,特别要注意控制施肥时期,以促进春、夏稍而控秋稍,有利于树势恢复。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究其原因是:
(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
(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
(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4)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研究
- 下一篇:国外跨境电商市场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