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

篇1

[关键词]新课程学校发展计划校长支持性环境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学校发展计划则是一套从国外引进的比较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技术。在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要联系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实际,正确地履行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职责,为新课程改革营造一个适宜的管理环境,去统领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软肋——新课程改革需要寻求一个支持性的管理环境

较之以往,新课程改革的确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涉及到学校各个方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当新课程改革实施到了一定深度,触及到学校的文化、制度、管理理念等深层次问题的时候,教师们就会感觉到无奈和无助。教师们迫切需要一个为他们提供开放的、自由的,能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施展才华的支持性的管理环境。然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软肋就是一个从制度层面、从学校整体出发的管理良性环境没有先期建立起来。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也能够对原有的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校管理做局部的改革,但显然这样的做法是被动的和辅的。解决这一软肋的关键人物在于学校校长。校长必须为学校进行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支持性管理环境,这对校长来说是一个新挑战。

在新课程改革中,校长的关注点在哪里?何为校长应为之事?这些问题应引起校长足够的重视、思考和正确定位。校长应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主动者,去统领全局,去寻觅和建立一个能从学校整体上,从制度层面上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一个支持性的学校管理环境。学校发展计划无疑是一个可供校长选择的较为理想的选项。

二、学校发展计划与新课程改革——学校发展计划下的学校管理适合并能够支持新课程改革无论是在学校发展计划下的学校管理,还是新课程改革,都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文化、社会的相同背景,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其底蕴和渊源是一致的。

两者所处的层面不同,但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显然,前者对于后者是一种根本性的支持,能为后者提供一个适宜的良性的管理平台,一种安全背景,一种自由氛围,一个制度支撑,一种生长的“土壤”。这正是前期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所缺失的,是许多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寻觅和建立的一个新的学校管理模式。而这一新的管理模式是可以在学校发展计划的技术及理念引领下建立起来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

三、新课程改革应成为学校发展计划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关注点——校长要制定一个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的学校发展计划

总体上说,旧的管理理念及模式与新课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在全国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学校管理层面引入了学校发展计划。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校长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必然要把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热点来关注,从而制定出一个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的学校发展计划。(一)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过程中,校长必须明确和处理好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如果从学校管理学角度来考查这两者关系的话,学校发展计划引发的学校管理改革必须承担起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性管理环境的历史使命,即在学校发展计划下学校能形成一个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通的全局性的管理制度、工作平台、文化背景,去正面服务新课程改革。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主动统领和倡导新课程改革,使校内形成一种新课程改革的驱动力。

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必须将新课程改革纳入视野。一方面校长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全过程中必须深切关注新课程改革。另一方面,不能将学校发展计划的实施与新课程改革割裂开来,学校发展计划不应是充当一个被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角色,而应该做新课程改革的主角,将新课程改革主动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计划当中去,从学校整体层面去规划和推进新课程改革。(二)既然学校发展计划与新课程改革是一脉相承的,学校发展计划就可以也应该要有意识地将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具体策略、行动纳入到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使这两者同步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交融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比如在学校发展计划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上,应该有目的有步骤地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任务加以体现,并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的实施得以落实。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目标体系去构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去推进新课程改革。比如,第一步可以是建立一个与新课程改革目标一致的学校管理制度,第二步是围绕新课程改革实施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抓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第三步回到课堂上来,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实施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要在学校发展计划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宜于新课程改革的自主管理机制——校本管理机制。所谓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是学校组织有相当大的办学自主权,并根据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校本管理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学校的管理是否立足于学校的根本,从学校的本色出发,进行自我管理;二是学校是否有能力、有权力、有责任进行自我管理。学校发展计划自下而上,广泛参与等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第一个问题,同时也对第二个问题提出了匹配性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学校能从学校的本源出发,从当地社会发展的特点出发,从学校的条件、问题和特色出发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学校的本源是什么?当地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什么?学校的发展条件和问题在哪里?学校需要如何定位?学校需要配备怎样的教师?培养怎样的学生?诸如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过程很好地加以解决,从而更好地配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形成校本课程,开展校本研修,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管理。(四)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要

篇2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双向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014-02

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和新思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倡导人本性和民主性,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其教育理念和所要达成的终极目标与新课程改革是一致的,也为教师适应和实施新课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两者在教育实践中是可以融合和互动的。因此,探讨和实践高中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形成具有现实意义。

一、以高中新课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指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统一部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课程体系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有心理健康的内容,方案也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的一定的空间,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课程体系是可以实现的。我市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实施方案,占两个学分,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了《乌鲁木齐普通高中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乌鲁木齐普通高中新课程心理健康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在高一年级开设设心理健康课程,在高二和高三年级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和讲座。

2.以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高中新课程的课程实施办法,应将高中心理健康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模块课程。

必修课程应包含六个教学模块,即学习辅导、自我探索辅导、情绪情感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青春期异往辅导、生涯规划辅导,这部分内容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相吻合。

选修模块包含六个教学模块,即青春期性教育、安全自护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网络的合理利用和预防网瘾教育、健康卫生行为的养成教育,是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存发展而设计,是对必修课程的有益扩展和补充。

3.以校为本,确定具体目标,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课程体系的整体要求为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规范、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起着指导性作用。学校应结合整体目标要求,立足学校实际,着眼于学生发展,确立适合不同地域和不同学生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方法,并制定适合本校的实施计划。

课程实施中有计划、有行动、有实效,强化实施的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在活动、感悟和体验中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构建双向互动机制,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

在实施高中新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要认清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积极探索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管理机制

地方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从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出发,构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建立层级管理、稳步实施、督导结合、整体联动的有效机制,推动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推动新课程教育观念的形成。

2.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培训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全方位的参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都是重要的“点”,只有增强各点的辐射作用才能形成联动网络。在学校领导培训、中层领导的各类培训中应加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和方法的培训,在学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班主任培训中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研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全方位培训机制的建立,对提高教师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机制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新思路,新课程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是新探索,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带动下科学发展。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发展和实施、如何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好作用等问题需要探究。因此,需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机制。我市已经构建了科技规划课题、教育规划课题、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科研体系,形成了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科研机制,尤其是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带动了各学科教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的积极性。

4.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是高中新课程提出的具体目标,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风气等都能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我市开展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心理游园会、校园心理剧展演等活动有效地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构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环境,实现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的实施靠教师,高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转换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这必然会使教师压力增大,影响其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个人要重视心理的自我调节,避免对学生造成师源性伤害。

同时,课程改革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助于新课改目标的实现。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能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合作与尊重有着积极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动态下相互依托,互相提升,二者互动机制的形成将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稿件编号:0906270001)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2]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10.

[3]蔡建家. 新课程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5)

[4]王潇南.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改的关系[J]. 当代教育科学,2005,(8)

[5]刘岸英.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冲突的理性分析与调适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14).

[6]潘涌.论课程新理念与教师角色转换[J].中国教育学刊,2003,(4).

[7]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8]叶一舵. 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各地不断实施,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新课程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实践教学操作中可以看到课堂教学模式并不那么符合新课堂教学,大部分课堂教学忽略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机械地搞合作形式,出现很多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况。从我校目前课堂教学来看,虽然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

一、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

①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要求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教师却片面追求师生的互动,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学生活动”急剧增加,甚至是“变着法子”增加,教师的“讲课”却越来越少,好像“讲”了,就有“注入式”教学的嫌疑。

(二)片面追求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的合作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意图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因而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有的教师误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都要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不根据教学实际内容设计,乱设计,甚至假设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学生在合作时“合而不作”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以生为本、高效课堂”是时下热门的话题,“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下热门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很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但在实际课堂中学生“合而不作”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在一起吵吵闹闹,与“以生为本、高效课堂”的初衷大相径庭。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探究②

通过学习专家讲解和自己在教学中的不断探索,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推行科学有效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科学进行小组评价,提高课堂效益。

(一)合理划分小组

合理划分小组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合作学习小组划分过程中,我校主要以4至6人为宜,也有的3至4人,尽量考虑到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尽量做到成员之间的能力互补。比如在分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合理搭配和学生性格的差异。这样,有利于科学地进行课堂知识总结,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另外,在小组合作中不能机械分组,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进行合理分组教学。面对我校学生基础薄弱的事实,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小组学生课堂动向,让其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在课堂中展现自我。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教师的适时参与,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虽发挥了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但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不参与合作。在部分教师看来,新课程改革教学有讨论交流就可以了,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的新课程改革教学,教师要参与合作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引导中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只有真正科学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另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听取学生课堂中的呼声。如果教师不参与引导,学生会逐渐出现两极分化。面对这种事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做小组的导师,指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开展学习。

(三)合作学习的课堂任务要充分体现底线目标

教学目标是任务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任务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而定。教师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要把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使其具体化。而具体到一节课需要多少教学任务,我认为要根据教学目标定好一堂课的底线目标。底线目标指的是这堂课必须达成的最低目标。目标太高、太多只会使目标无法达成,也会使本来应该达到的目标降低达成的层次。

(四)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内容时,考虑学生的能力,科学地引导学生由易到难,从感性至理性,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划分,让每个学生对课堂问题有不同程度的接受,设计问题不易太难,积极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要做好小组长在学生分组、分工合作时的引导与督促,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中来,教师根据教材上的内容以及在课堂合作中收集的信息组织教学并对学生存在问题的共性知识进行小范围的讲解。只要这样,才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和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与教师总结得出最终结论。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当前我校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我区高中教学存在问题,我认为在打造课堂教学模式上教师应当加以重视,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改革教学中合作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推行科学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注释:

①高怀志.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J].现代教育,2012(3):15.

篇4

一、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让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发展[2]。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关键,目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关键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主要原因如下:①农村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不高。与城区学校化学教师相比,农村学校化学教师毕业于化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比例没有过半,绝大多数教师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合格学历,甚至还有部分非化学专业教师改行执教化学。面对新课程改革,很多农村化学教师教育理念模糊,对新课程改革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刻,不能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不能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进行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设计,不能提出基于农村学生实际情况的实验探究活动。②教师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往往担任多个班的化学课教学任务,有的还要兼任班主任,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很多教师只能疲于上课、批改作业,没有时间去研究新课程、学习新知识。③教师待遇低,工作热情不高。农村学校经费来源单一,教师月薪1 000多块钱,除工资外,基本没有其他福利,这使很多教师失去工作热情、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愿实践新课程,甚至对其产生排斥心理,对新课程的实施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2.学校方面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教育改革工程,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建设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3]。当前,很多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主要为:①经费严重不足,实验室建设困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改革强调科学探究更需要实验的支撑。90%以上的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化学实验室,有的甚至连化学实验保管室都没有,更谈不上专职实验员了,许多仪器、药品严重缺失,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无法完成。②领导不重视,学校管理混乱。好的管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农村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漠不关心,不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校合并后班级人数过多,教师教学任务加重,据统计,80%以上的教师所带班级人数超过国家规定的50人/班的规模[3—4]。农村学校没有专职实验员,化学教师可以兼任,但糟糕的是,部分农村学校的实验员不是学化学专业的,而是由学校里的富余人员担任,由于缺乏必要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化学素质和动手能力差,根本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替代品和改进实验。③新编教材不适合农村学生[5—6]。新课程改革倡导教材多样化,新课程改革后全国不再使用材,但无论哪一版本,其编写专家均来自大学或教育发达城市的中学特级教师,他们对农村教育现状了解少,凡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内容,农村学生了解的都不多,因此无法去开展相应的探究与调查。

3.评价体系方面

化学新课程和旧课程的最大不同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由接受知识向探究知识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目前,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①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升学率。中考历来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想成为名校得看升学率,升学率上不去,老百姓就不认可,所以学校将教学目标指向中考,教学内容紧扣中考,教学方法服从中考。②评价教师工作看学生考试成绩。农村学校里的很多项目都进行量化比较,考试成绩一出来,就计算各教师任课班级的平均分、满分率、优秀率等,通过这些数据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这种评价方式迫使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应试能力,教师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探究实验,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

二、实施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实施面临一些困难,但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人口素质,使中国教育活起来,再难也必须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针对以上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

1.加强学习、交流和合作,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有一支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针对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新课程改革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首先,农村学校要在师资培训上加大力度,构建一支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来说,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知识水平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学习,特别是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学科知识及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前沿知识。如果在农村培养了一支有思想、有学识、有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就可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其次,要加强教育教学新思想和理论的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营造浓厚的课程改革氛围,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面对新课程改革,采用先进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融入教学实践;再次,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的联教活动,开展教学研讨,交流分析教学案例,整合优质资源,实现课程信息与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教学水平。

篇5

关键词 新课程 改革中学 政治教育

一、前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作为普及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中学政治教育教学怎样把握和开展好就成了摆在每一位政治学科教师面前的不能回避且必须明确解决的问题。新课改的中学政治教育和政治教学并不只是应采用什么现代手段来完成某一知识点某一节课的简单形式问题,而应看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政治教育应根据社会需要提出和规定政治教学的内容纲要和目标。面临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中学政治学科迫切的需要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在改革中谋求发展。中学政治教师只有树立改革意识认清改革的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的建设政治学科。

二、新课程改革下政治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教学观念、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组成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在中学政治教育改革中政治教师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门角色发生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样也是知识的主导者其在教学中拥有独特的地位。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主体角色地位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教师逐渐由教学的带头人操纵者变为教学的辅导者,而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巩固与发展。因此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认清着一事实,将教学的主动权转让给学生。使得他们在教学中拥有更多的自主能力,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尤其重要。

(二)教学方式发生转变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对政治教学提出的要求。提倡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去开展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主体发展规律符合政治学科的教学特点同时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发掘了他们的知识才能与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目标下的重要尝试。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实践通过教学获得经验。大胆尝试才能更好地推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三、中学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的措施

(一)中学政治教育的目标的明确

中学政治的升学成绩只能是政治教学活动情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的是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侧面。政治教育目标达到的情况只能由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综合反映,它是几代人共同努力协同奋斗的结果。作为基础学科的中学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应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造就信科学、懂科学、尊重科学、会用科学的观点方法观察事物和探索自然规律在改造自然,建设社会的活动中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为中学政治教育的奋斗目标。并用这一思想指导政治教学和研究政治教学问题。有了明确的目标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摆正思路,事半功倍!

(二)应当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课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那么其基本教学目的将失去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强调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使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一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关系,学生通过理解和“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我—你”的精神上平等交流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2.开展实践活动实施情感体验

这要求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强化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爱自己、爱家庭,爱社会的世界观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应当加强兴趣教学活动的开展

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因此,政治教师应当为沉闷的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在有限的讲授时间里充分发挥语言魅力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有关的故事、名言、谚语有关感兴趣的问题;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等等,都能引发学生注意焦点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应当注重情感和道德实践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活动课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生行为的正确性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道理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包括当地学校及教师自身条件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时事背景,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这些活动实际是学生互动、交流、沟通、对话的平台,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交流对话中提高。

四、总结

篇6

一、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指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制定的能体现一定教育价值观的办学出发点。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决定并制约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并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教学等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长的管理实践,影响着学校的工作方向和品牌形象。

我国从2001年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极其重视校长培训,说明了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课程改革进入纵深推进阶段的关键时期,校长的办学理念仍然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关系到学校的发展。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改革必须要面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面对每一位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体。而新课程的根本价值在于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因此,面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验现状,小学校长必须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立足学校实际的办学条件、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最大限度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拥有科学的管理水平

新课程改革前1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校长的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的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学校长必须要在立足本校教学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实践,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在管理决策上,应遵循教育及管理规律、新课程的核心精神,制定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决策方案。通过适当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处于良性互动之中。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调动全校的各种积极力量,齐心协力完成学校的工作目标。在管理目标上,应着眼于适应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学校制度创新,而不仅仅囿于日常管理事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要做到科学管理,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突出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定位,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人格发展需要和知识养成需要,建立适应当代教育教学生态的工作机制。在管理思想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师生充分而又自由、主动而又生动、全面而又独特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发掘师生的创造性潜能,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关心师生的价值诉求,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

三、开拓教学的崭新局面

课程改革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小学校长必须到教师中去,从学生中来,推进生动活泼、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西部地区的小学而言,校长必须要走进课堂,做到引导教师的教学观念、观察教师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借鉴新课程改革10年来成败经验的基础上,立足课程改革现阶段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发挥教师投身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的积极性,把新课程精神用于课堂教学,不断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精神相适应的崭新教学模式。

走进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校长应带领教师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精神,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内容开展有效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积极推进课程三级管理的实践,引导教师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学校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使学校办学走向特色化发展模式。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教育教学管理 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13-01

新课程改革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以实现整体性课程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学好本国文化和优秀外来文化,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熟练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开展当代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需要融合文化教育理念、服务内涵与和谐管理法,学校领导自身要练好“内功”,教师要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这样才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领导自身要练好“内功”

执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使其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学校领导首先要练好“内功”,在工作过程中融合文化教育理念、服务内涵与和谐管理法。所谓的练好“内功”主要是指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开展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教育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具有特色校园文化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领导要以自身的品德和模范行为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其次,学校领导要挖掘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内涵,开发校园文化服务产品以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分层举办知识型竞赛、演讲比赛和特长才艺比拼等。另外,领导应注意转变传统管理法,避免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过于严肃和僵化,将管理和放松相结合,运用和谐管理法来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文明、和谐的校园。

二、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在开展新课程改革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教师应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结合“寓管与教”理念,充分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资源的价值,指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控能力,遵纪守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工作时,要注意挖掘课本教材的时代信息和基础知识,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运用综合教育方法对学生予以正面教育和积极管理。另一方面,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删繁就简,加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具体化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使学生形成自我控制管理方式和知识生成方式。

三、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校规校纪办事

初中教育管理者理应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这样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新课程改革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激励作用。其次,初中教育管理者要制定阶段性工作目标,为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而且要注意发挥工作目标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和评价作用。其中的导向作用是指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目标应体现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最佳方案;激励作用是指初中教育管理者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目标制定工作和管理工作,用切实可行的目标来激励全体师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调控作用是指初中教育管理者在设计目标和执行管理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力量,使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评价作用则要求初中教育管理目标应作为准确评价与衡量管理工作的标准尺度。另一方面,初中教育管理者要注意全面优化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创新管理体制,制定符合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主要是指课程理念、教育感念、课本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变革,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则是指初中教育管理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资源的作用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学校领导自身要练好“内功”,教师要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全面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兴.高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适应状况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22)

篇8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中化学 实验课程 教学现状

1.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我国教育教学的系标准为主进行设计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初中化学课程的目标变化和教学要求需要根据实际基础为主展开分析,贯彻落实全面发展的政策标准,要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素质,培养为国家人民服务的合格人才。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保证社会、科学、学生自身发展的基础技能,要广泛利用所学知识和化学基础知识内容展开基本技能的培训,根据化学科学思想培养初中生,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性格特长,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建设,在初中化学中不断改变实验课程的化学教学要求和标准,通过加入人性化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改善初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制度。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特点

2.1科学性

新课程改革的科学性指的是在实验课程中加入更多理论内容,科学性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要及时整合,将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和原理知识相结合。根据化学实验课程设计的前提条件进行优化,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化学实验内容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科学性就是可以帮助化学课程教学更好地顺利进行。

2.2安全性

化学实验课程需要保证化学教学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在准备和开展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尽力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危险性实验。在安全思想的树立过程中,要保证新课程改革后期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通过完善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保证初中化学的教学规范和安全实验的有效性。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如选择仪器、检验物质和配制溶液等实验,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练习”达到“初步学会”,但学生往往只对仪器和实验中新奇的现象的观察产生好奇而忘记实验的目的,使教学目标不能顺利实现。

2.3简单易行的特性

简单易行就是尽可能降低化学实验的复杂程度,让化学实验变得更灵活高效,让初中化学实验课程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仪器之间的连接与配合的安装流程,可以更好更快地进行实验程序。在实验过程中降低安装装置的难度,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实验,更容易记得所有理论知识。在简单易行的教学环境中,初中化学实验内容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很快掌握知识并获得相应化学技能。

3.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实现途径

3.1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

在教学前,化学教师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料准备课程,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并切实可行地执行教学计划。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实现,需要化学教师协助学生,适当地准备好学生所需要的实验器械和实验化学制剂,保证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有效性。还要利用化学实验计划改善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保证实验课程的稳定开展。

3.2优化实验课程教学环节

优化实验课程教学环节需要按照实验程序的具体内容认真思索,掌握具体的科学理论内容,认真构思和观察实验的细节,对实验的具体内容和现象及具体的问题进行思索后,通过优化实验课程教学环节提高实验的可行性和学生学习的技巧。通过优化实验课程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观察质量守恒的实验,学生往往只对“白烟”、“蓝色沉淀”的“好玩”感兴趣而忽视必要思考,教师在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有白烟、蓝色沉淀生成,天平仍保持平衡,这有什么化学意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等问题。另外,不能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与实验步骤等,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避免出现学生无事可做的时间空当,提高教学效率。

3.3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更多的交流技能,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强的实验动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活力。教师要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集中精力应付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和问题,保证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其中,拒绝“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由于初中九年级的前几节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关键,因此要下大力气抓好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行为。

4.结语

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提高实验课程教学有效性,利用课程教学的创新性等优点,帮助更多学生掌握更多化学知识和技巧。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选择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是为了应对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切实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发展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这次课程改革与前几次课程改革有本质的区别,它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旨在建构符合专业发展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而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反映在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的改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小学教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反思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就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新的课程改革挑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

1.新课程挑战传统课程观念

传统的课程观念认为,“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在这样的导向下,知识被看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人们只要掌握了它,就可以受益终身。教师一味追求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以求得高效的知识接受、存储和应用。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念强调知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必须在实践的检验中应用,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主动选择、主动构建知识,并将其纳入学生自己的经验世界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2.新课程挑战传统的教学行为

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看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简单组合,教学过程成了一种知识的单向传递的过程。教师的行为主要是为了传授知识,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改革引起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并提出了三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中不断生成和转化教学内容的过程。它要求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重方法。

3.新课程挑战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都是分科设置的。作为一线教师,只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就可以完全胜任教学工作。面对新课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这样说道: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要努力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应该对学生的本真生活重新发掘,重新看待教学。”这样,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基础教育工作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教研一体的工作方式,在完成具体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经过体验而获得实践性知识,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学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必然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意识到这种趋势和动向,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自觉地投身于新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行为更新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成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为此,针对教师的课程理念、教学行为、知识结构和能力等问题,笔者在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如下思考。

1.全新的课程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

在课程目标方面,教师应该改变知识本位取向,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阐述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着眼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促使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有效地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2.全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首先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形成课程开发能力,并要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能够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其次,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还是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广泛地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地、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给学生心理支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再次,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应该有机地把教学与研究结合为一体,用教学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探究问题、总结经验,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全新的学习能力――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教师是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一个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就应该具有全新的学习能力,即持续更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等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接触新科学,扩大知识面,持续更新知识结构;其次,教师应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逐步走入课堂教学。作为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互联网来查阅资料、捕捉信息是必备的能力之一。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也可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者,教师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一方面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教育理论以及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用先进的科学教育思想充实自己;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途径日益多样化,学生的知识也更加广泛,教师只有不断学习,随时充实自己,才能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导。由此可见,教师必须具有以上所说的全新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带来新教育,并且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这种背景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从教师接受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拓展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成为新课程改革顺利前进的重要支撑,并且不断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继续推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将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料。我们教师应该保持开放心态,不断地调整自己,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不断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成为课改历史舞台上最活跃的身影,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新世纪优秀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李建辉.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3]朱立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反思(二)[J].中小学管理,2011(03).

[4]韩冬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问题与趋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5(03).

[5]李志峰.还课堂一片空白[J].教学与管理,2004(11).

[6]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方针,坚持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新课程理念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以网络教育为依托的总体策略,整合科研,教研,德育,继续教育,信息技术等各方面资源,优质,高效地组织好学校的校本研修,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我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良的保障。

二、研修目标

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意识,树立新课程理念,初步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研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探索教师培训机制,努力使学年组,教研组等成为学习型团队,进而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的组织努力培养出符合课改需要的高素质的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队伍;树立新的具有全新理念和鲜明时代特色的学科带头人;培养,发掘,推荐一批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涌现出的骨干教师。

三、培训内容

(一)根据市教育局制定的《哈尔滨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新课程师资培训采用《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本学期将选用其中几个重点专题。

(二)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及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学科新教材等为主要培训教材。

(三)根据我校具体情况,我们又加选了《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为我校培训专有教材。

(四)建立逸夫学校网上学习共同体,学校定期为教师提供学习材料或相应的网站,每月一个议题,教师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发帖子开展网上论坛,学年组,学科组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五)在具体实施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选择,补充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相关内容。

四、培训课时

我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采取学分制管理办法,本学期30学时以上(按方案规定,每学期完成20学时左右就可)。

五、研修形式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级部负责小集中培训,学校负责大集中培训,教师自主分散自学.集中与分散包括人员集中与分散,也包括目标集中与分散。

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区分不同层次,对新教师进行达标合格培训,对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训,不同层次的教师接受培训的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目标要求也不同。

3,培训与研修相结合:赋予校本目标指导下的"师本研修"以新的含义,使师本研修成为教师校本培训的新思路。

4,网络与书面相结合:我们的研修要发挥学校的优势,把网络学习,研究充实到研修的形式中来。

六、研修计划及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指导到位:

成立由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科研主任,学年组长为主要成员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协调,管理.对各种校本教学研修资源进行组织,整合,调控.由教导处与科研室共同承担对教研组"管理与评估工作".依据各教研组制定的计划,对各项教研活动进行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达成度管理,及时了解活动进程,并给予具体指导,抓好组际和教师之间的总结交流.用学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各项资料,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档.教导处,科研室还对校本研修中的人员安排,课时调配,场地经费设备配置等进行调控,使研修学习更有序有效.确保培训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2,健全各种培训制度促进发展

我们认为,制度建设作为校本教学研修的管理手段,与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思想并不相悖,它既是一种规范,也是一种引导,激励,保障和促进.本学期我们准备进一步完善《逸夫学校职业道德规定》,《逸夫学校教研制度》,《逸夫学校教育科研制度》,《逸夫学校课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促进教师立足岗位参与学习研究,主动发展的规章制度,激励教师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晨

3,发挥网络资源优势,

在校园网逐步完善的基础上,我们本学期准备充分利用网络作为获取信息和通信的重要手段,鼓励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通过远程教育,网上收集信息,参与网上论坛等途径进行学习研究;要求网络中心部门对教师的教研活动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