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

篇1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广为关注的《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管理办法》已进入征求意见的阶段,出台时间应当不会太远了。

办法规定,保险公司投资股票市场的上限初定为其总资产的5%,结合业界对5月份保险业总资产可能摸高10000亿元大关的预期,这意味着,有近500亿元的新增资金有望加盟股市。

投资范围将扩大

在征求意见稿中,保险资金的直接入市范围有所拓宽,除了国内已发行上市的流通A股外,还可投资国内A股市场的非流通股,以及保监会认可的与A股相关的其他品种。

解读:此前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选择,只被限定在了“证券投资基金”这单一的品种上,而股票则未被列入许可投资的范围。保险资金也只能对基金产生直接影响,对股市只有间接影响。而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扩大,保险资金将直接跳上前台,对沪深股市将带来直接影响。

资金来源更广泛

该办法规定,国内保险公司的资本金、营运资金、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各项准备金、其他负债和其他性质保险资金形成的各项资产,均可以投资国内股票市场,保险公司投资资本市场的总额不得超过上月末该公司总资产的5%.

解读:此条款意味着入市的保险资金性质将更宽泛,保险公司所拥有的多类型资产均可以投资股票市场,给保险公司操作也将带来便利。而对投资上限的限制,与目前对投资基金的限制相类似。

基金不合“胃口”

篇2

    新快报讯 (记者 杜宝仪 实习生 刘淑娟) 日前,中国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保监会现正与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协商制定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有关规定细节。

    虽然具体出台日期尚未确定,但随时可能推出。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马德伦更表示,国务院已原则上批准保险资金投资海外市场,该局正与保监会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马德伦表示,外管局正研究与准备出台几项资本项目的管理政策包括:允许移民财产合法转移;跨境管理跨国公司的外汇资金等。

    另据消息灵通人士披露,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已经进入尾声,保险资金的直接入市范围将有所拓宽,除了国内已发行上市的流通A股外,还可投资国内A股市场的非流通股,包括国有股、法人股、可转债以及保监会认可的与A股股票相关的其他品种。

    按上限比例估计,今年将有近500亿元的新增保险资金有望加盟股票市场。

篇3

机构投资者是以自有资金或通过各种金融工具所筹资金并在金融市场对债权性工具或股权性工具进行投资的专业化机构,包括保险基金、养老基金、投资基金、信托基金、捐赠基金及进行投资交易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个人投资者比重趋于下降。从国际发展趋势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保险资金运用的资产证券化不断加强,美国保险公司的证券化资产已超过80%。保险公司已成为发达证券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是证券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是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1.保险资金是证券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

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上,保险资金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特别是寿险公司经营业务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它们为证券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从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证券资产结构来看,保险公司是美国债券市场上最大的公司债券持有人,是股票市场的重要持有人。

2.保险资金是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有利于引导资本市场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散户比例大的市场投机倾向较强,而各类机构投资者占主体的市场则是一个崇尚长期投资的市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养老基金、保险基金、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各类外部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比重迅速增大,导致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保持距离”向“控制导向”的转变,极大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它们凭借控制权直接参与公司决策并监督、制约经理阶层的经营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由于股权的分散化而导致的“内部人控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被投资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机构投资者自身的收益。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由于机构投资人行为变动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变化。(见表1)

美国投资者对各类资产的持有比例结构

表一

(单位:%)

理公司,一是有利于吸收和培养优秀人才;二是有利于明确保险公司与投资管理机构的责任和权利,加强对投资管理的考核,促进专业化运作;三是有助于保险公司扩大资产管理范围,为第三方管理资产。我国保险公司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就是探索建立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

2.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

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狭窄,一方面源于证券市场投资品种的缺乏,如市场缺少资产支持债券、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等金融产品;另一方面源于政策上的束缚。这种政策的束缚体现于投资比例限制和投资范围的限制。保险资金的投资品种目前仅限于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中央企业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在投资地域范围上只能投资于国内,不能投资于国外。投资限制过严,带来诸多问题:一是使得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着保费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二是保险资金由于准入限制而无法发挥作为机构投资者应有的作用,股票市场缺乏长期资金的供给,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三是由于投资渠道限制,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较为集中,尤其是利率风险较为突出。

篇4

2006年6月26日,这一天注定将成为中国保险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天,而被载入中国保险史册。当天,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被保险业称为 “国十条”,明确提出,要深化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推进保险资金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运作。

同时,根据“国十条”规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鼓励保险资金投资资本市场,逐步提高投资比例。而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日前也曾披露,保险公司实际投资A股的比例上调2个百分点,由过去占总资产的1%~2%,升至3%~4%。此外,保监会还在逐步增加直接投资股票的保险公司数量,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能力的提升,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扩大。

效益低下倒逼渠道拓宽

2003年以前,保险资金只能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少数品种,其直接结果是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逐年下降:2001年为4.3%,2002年为3.14%,而2003年则只有2.68%,低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规定》中提出的3%的资金年收益率底线。

2004年以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虽然得到了拓宽,但实际保险资金运用的领域仍然极为有限,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债券和证券基金投资等低收益的利率产品上,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略有回升,达到了2.87%,但仍比2002年低0.27个百分点。而与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逐年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保险资金运用规模的逐年上升。

在此背景下,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进程开始提速,其转折点出现在2005年。通过保监会的一系列动作,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拓宽到了银行次级定期债务、银行次级债券、可转换公司债、保险外汇资金境外使用及直接投资股市等多个方面,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达到了3.6%。

这一可喜变化,使保监会和保险公司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当前各个金融领域相互交织,外资保险业加强渗透的背景下,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对于提升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于是,更加积极地推动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领域,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国十条”出台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对保险投资方面的新规定:鼓励保险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资本市场,逐步提高投资比例,稳步扩大保险资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和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创业投资企业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逐步扩大资产管理范围,探索保险资金独立托管机制;支持保险资金参股商业银行;支持保险资金境外投资。

新规定的出台,意味着保险资金运用的瓶颈几乎全部被打开,保险公司的第二驾马车具备了起跑并与业务拓展并驾齐驱的基本条件。对于保险公司乃至整个保险业来讲,其重要性和特殊意义不言而喻。

资金运用应有长远眼光

一直以来,保险业界都将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视为改善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此次政策的解禁,就为各家保险公司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利润想象空间,尤其是不动产投资、创业投资企业试点和参股商业银行等三个领域的政策松动迹象引发了保险公司更为强烈的投资冲动。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加快实现投资策略从投资方式控制到比例控制的转变,选择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实现投资的多元化,比如债券投资以及股票投资等,是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讲,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更应该有长远眼光。这有如下几方面的含义:

首先,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坚持长期投资理念。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量大、周期长、影响面广,这决定了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坚持长期投资理念,必须在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收益性以及流动性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而且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如果想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坚持长期投资理念也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要想做大做强,做成百年老店,不能急于一时去追逐短期利益,必须在获得稳定而长期的盈利之前,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这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投资目标的拟定,投资目标选择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如何照顾目标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处理是拟定投资目标的关键。二、保险投资的组织结构应建立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控制机制。三、资产负债结构分析,为了保证公司的经营平衡,必须使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利率敏感性方面进行匹配。

具体到不动产投资和创业投资企业试点这两项内容,我们可能更容易对从长远着眼,做好内控机制建设产生更直观的理解。此次的“国十条”中首次出现了“投资不动产”的内容,这被理解为向保险公司放开投资房地产限制的前兆。

然而,据悉在此之前对于是否放开保险公司的房地产投资早已经在监管机构内部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但争论的结果却是继续将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列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房地产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领域,一旦出现问题,将对保险公司的经营造成非常大的打击,与此极为相似的是创业投资。

混业经营开闸影响深远

“国十条”中还有关于“保险公司可投资上市银行股票和参股、控股未上市银行股权”的诠释。这一条信息所透露出的政策信号对于中国保险业的影响是难以充分估量的。毫无疑问,这将对保险监管部门致力于实现把保险业做大做强的目标产生极为积极的影响。

具体到对保险公司来讲,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一、将会强化目前中国保险市场领先企业的市场优势。就拿中国人寿而言,该公司目前是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和我国唯一进入全球500强的保险企业,在“国十条”出台之前,该公司就在酝酿建立“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现代金融险集团,并在就战略性介入银行等其他领域做前期的准备,“国十条”的出台,无疑会使国寿的行动加速,并强化其市场优势和地位,而且可能会深刻改变国寿的经营模式。

毕竟,银行与保险融合所产生的银行保险模式,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欧、美的寿险市场,在亚洲市场,这种经营模式也正以如火如荼之势在发展。

具有相似背景和体验的,是平安保险,而且相比较而言,平安似乎比国寿走得更快,因为它已经拥有了平安银行。这两个公司因为借助“国十条”的影响,将巩固并强化它们的市场地位,这应该是未来格局的特征之一。

二、新公司能否成为后起之秀?在欧美以及亚洲市场,银行保险模式已经显现了魅力(尤其是寿险公司),尤其对于那些新公司而言,利用这种模式,它们赶超老牌公司的可能性大大提升,而成本却比预计的低得多,这对新公司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

篇5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资本市场

自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保费收入年均增长34咒。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保险公司61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05家,保险从业人员150多万人。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7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投资设立了62个保险营业机构,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8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设立了192个代表机构和办事处。2003年,全国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同比增长27.12;保险业总资产 9122.8亿元,同比增长41.5Z;保险资金运用余额8739亿元。在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保险业在资金运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尽管我国保险公司的可运用资金不断增加,资金运用渠道仍主要为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到2003年末,8739亿元的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银行存款占54.3%,国债投资占 16.8%,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5.5笼,其他投资(包括金融债券、企业债和其他投资)占23.4笼,银行存款、国债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比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0.4、3.2和0.1个百分点,其他投资上升3.7个百分点。投资渠道的限制,使进入保险公司的保费难以实现保值增值。银行资金充裕令保险公司协议存款利率持续走低,保险资金年收益率从2001年的4.3%降至2002年的3.4%.而此前,随着央行的8次降息,我国的利率水平已从原来的10.8%下降到现在1.98%,保险公司以前年度以高利率8.5%— 8.8%承保的大量保单所带来的利差损极有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加大。我国保险业由此产生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运用保险资金快速增长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二是保险公司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不仅不利于化解利差损等已有风险,还可能产生新的经营风险。三是狭窄的资金运用渠道限制了保险功能特别是资金融通功能的发挥,削弱了保险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作用。从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结构来看,50%以上的保险资金为银行存款,意味着保险业从居民储蓄中分流出来的资金一半以上又重新回流到银行,需要通过银行进行“二次交易”后再融资出去,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增加了银行风险。

二、保险资金运用趋势

国外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广泛,资金运用成为主要利润来源。随着发达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发展,公司的保险业务逐渐成为一种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承保利润微薄,投资业务成为主要盈利途径。有的国家保险市场竞争激烈,保险业务盈利很小,甚至出现了承保亏损,但由于这些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能力强,投资收益成为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不仅弥补了保险业务的亏损,而且成为保险业务发展的动力,给社会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险保障。美国作为保险大国,2001年其保险市场的保费收人达 9040.21亿美元,占世界份额的37.54%.美国的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包括:国库券、各等级的债券、各种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投资、政策性贷款、短期投资等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使不同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进行选择,按照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要求和原则对资金进行投资组合。在投资多样化的总趋势下,保险公司资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等的比例逐渐缩小,而投资于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工具的比例逐步增大。1920—1997年的58年间,美国 500家寿险公司的投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  “银行存款”、  “保单贷款”所占比重从45.12下降至12.2%,而“政府公债”和“公司债权”所占比重从45.12上升至 56.3%,上升最快的是股票投资,从1.0Z增至23.2%,增加了22.2个百分点;将债券与股票相加,1997年美国寿险公司的投资资产中,证券投资所占比例高达80%.因此,保险资金的广泛运用及大规模进入资本市场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必然趋势。我国于1999年10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保险资金可以进入证券市场,但前提是只能以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的形式间接进入,并且资金比例也有严格限定。保险资金的直接人市,是利用股市的最有效途径。首先,可以避免投资于基金的管理费用和托管费用,节省成本;其次,可避免投资于封闭式基金造成的折价损失;第三,可避免投资于开放式基金的申购和赎回费用。2004年 2月1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企业补充养老基金、商业保险资金等投入资本市场的资金比例。《意见》的出台为保险业带来了资金直接人市的政策曙光。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保险资金大规模进入资本市场必然存在巨大风险,可以结合我国实际,多渠道地运用保险资金。

[NextPage]

三、对策建议

(一)大规模增加购买企业债券

企业债券是保险资金投资的重要工具,在许多国家中,企业债券投资是各类投资中最多的。发达国家的保险资金尤其是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特点的寿险资金已成为其市场融资尤其是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如美国将大部分寿险资金投资于固定利率债券特别是企业债券。我国目前企业债券的发行占各类债券发行的比重还很小,主要原因在于机构投资者缺乏,因此,我们必须从发行主体人手,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积极推进债券的发行,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发行更多的企业债券来满足投资者的购买需求,同时,必须鼓励保险基金增加对企业债券的购买。2003年6月,我国进一步放宽了保险资金购买企业债券的范围和比例,允许保险公司购买信用评级在AA级以上的企业债券,将投资比例由不超过上月末总资产的10%提高到20%.在我国目前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小,违约风险大的情况下,我国保险公司可投资于信用等级AA+以上的企业债券,这是一个较合理的做法。

(二)增加购买金融债券和国债的比重

篇6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公司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对外要与国内外各个资本、债券、货币市场连接,让有关人员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对内要与董事、总经理室成员、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财务、业务部门联接,在系统中及时录入各种业务发生情况。这些信息要足以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详实的分析数据,为监督者提供全面的全科目资料,为投资操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同时真实记录交易情况,使准确信息在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充分交流。

4、建立公司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

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中,有几组指标评估办法是保险公司必须关

注和建立的,比如风险评估和监控,资金流动性考核评估、资产负债匹配评估、风险要素评估、资金运用效益评估等。此外,还要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包括总体及各个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风险预警,使投资活动都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审慎和稳健。

四、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1、为保险资金运用营造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修改《保险法》,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并留有一定空间。二是对业已批准办理的业务,抓紧补充制定各项规章,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等。三是对保险投资高管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规定资格条件;对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交易对象限定基本信用等级标准;确定资产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的职责和标准。四是在拓展投资模式,开放投资领域,增加投资品种和工具之前,要有较长时间的酝酿期,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反复讨论、论证,必要时还可听证,听取多方面意见,制定监管法规规章。

2、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划定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并不意味着不限制范围,全方位地放开。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可考虑放宽以下限制:一是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比例控制,可考虑进一步放宽购买企业债券的限制和提高投资股市的比例。二是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实业投资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对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办理贷款业务。四是放开与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的限制,进行股权投资。五是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使保险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有效规避风险等。放开保险投资渠道要循序渐进,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成熟一点放开一点,避免以往那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况出现。注意防范保险风险,坚决杜绝因投资不当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利益。除此之外,对流动性差、风险较高的非上市股票和非质押贷款应予禁止,同时还应禁止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投机性投资。

3、按投资比例监管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公众对保险的需求加大,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保险险种和产品急剧增多。这些产品因其性质、特点、责任周期、成本效益不一样,具体体现在承担责任的时间有先有后,规模有大有小,效益有好有差。相应地,用各种产品所形成的保费收入进行投资,其投资渠道、方式、期限等也应有所区别。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营运欠规范,资本市场不成熟,资金运用渠道不畅。借鉴国外的监管经验与运营惯例,应选择谨慎经营和监管,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上进行具体的严格的比例限制。一方面,应对一些投资类别规定最高比例限制,如对企业债券现行规定不高于20%的投资;投资次级债不超过总资产的8%;直接投资流通股的资金不超过总资产(不含万能和投连产品)的5%等。将来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开后,对项目投资、质押借款、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境外投资等同样也要进行比例监管。另一方面,对单项的投资也要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如投资一家银行发行的次级债比例不超过总资产的1%;投资一期次级债的比例不得超过该期发行量的20%;投资单一股流通股票按成本价格计算不超过保险资金可投资股票的资产的10%;购买同一公司的债券,投资单个项目的比例,以及对个人贷款等要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资金存放在单家银行的比例也要受比例限制,等等。总之通过投资比例限制,可以调整高风险和低风险投资结构,选择盈利性大、流动性强和安全性高的不同投资方式进行组合,使投资组合更趋优化。当然,投资比例限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市场变化及需求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史锦华、贾香萍:保险资金入市的效应分析及其风险管理[J].保险世界,2006(1).

[2]刘新立: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及风险管理[J].财经研究,2004(9).

篇7

关键词:资金运用;新型保险产品;机遇;发展

中图分类号:F8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5-0077-03

一、我国新型保险产品的现状

新型保险产品灵活地融合了消费者的保险保障需求与投资理财需求,是保险业近年来发展创新的热点之一。对寿险产品而言,新型保险产品主要包括投资连接产品、万能险产品,对非寿险产品而言,新型保险产品主要包括带有储蓄和投资性质的家财险、长期意外险、长期机动车辆险等。在我国,大力发展新型保险产品十分必要。这不仅可以推进我国保险产品的升级和转型,优化保险产品结构,而且能够促进保险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进一步融合,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

我国目前的新型保险产品以寿险为主,非寿险投资型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还相当小。新型寿险产品的发展始于2000年的投资连接险和万能保险,2001年投资连接险经历了短期的快速发展,当年占寿险市场比重达到9%,万能险约占3%;随后,在资产市场持续熊市的情况下两种产品的市场比重都迅速回落,2002~2003年两者合计都在3%左右;2005年,在保险公司产品设计能力和投资能力有所提高的前提下,万能险市场份额上升至7%,投资连接险仍然保持1%左右的较低比例。

我国寿险市场以传统寿险和分红产品为主,多年来一直维持90%~97%的比例,作为新型保险产品的投资连接险和万能险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美国新型保险产品的发展回顾

1990年以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10年的大牛市,S&P指数从300点迅速上升到1500点左右,虽然2000年之后S&P指数出现了一定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在这段时期,美国寿险业的产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新型寿险产品在寿险负债结构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由1990年的10%左右迅速上升到整个寿险产品份额的30%左右。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将代表证券市场发展指标的S&P指数与新型寿险产品市场比重做回归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9691,显示两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回归方程的R2系数为0.9392,初步表明S&P指数对新型寿险比重具有很强的线性解释能力。

分析1990年代以来美国新型保险产品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资本市场的活跃和繁荣是其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股票市场的繁荣刺激了消费者的投资需求,保险客户需求由单一的保障产品转变为要求更具个性的保险产品,新型保险产品作为具备更多功能的理财保障结合型产品,正好满足了消费者的这一意愿。与此同时,美国金融市场日趋成熟,各种制度更加规范,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也为新型保险产品的风险管理和资金运用提供了条件。

三、当前我国新型保险产品面临的机遇

上证指数自2006年以来保持强劲态势,中国人口红利期的到来以及对中国经济的良好预期,激发了城乡居民新一轮的投资热情,理财型保险产品具备巨大的潜在市场,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具体而言,可以从政策层面、市场层面以及公司治理层面对这一机遇进行分析。

1、从政策环境来看,2006年6月15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为我国保险产品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保险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资本市场,逐步提高投资比例,扩大保险资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和范围,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创业投资企业试点,以及参股商业银行等长期性投资。《若干意见》颁布后,中国保监会陆续出台了与之配套的法规,内容涉及放宽保险资金资本市场的投资比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保险外汇资金投资外汇、保险资金投资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商业银行和券商的股权等,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保险资金原有的投资渠道,并使得保险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收益。预计监管机构会根据保险行业和保险资金运用的发展趋势,以及国民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推动保险资金的有效运用,更好地发挥保险资金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因此,新型保险产品的资金运用将更加灵活,可投资领域将更加丰富。

2、从市场环境看,健康而又充满活力的证券市场为新型保险产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能够有效提高保险产品的投资回报率,不断增强保险产品在个人理财产品中的市场竞争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GDP增长率为10.7%,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人民币升值预期长期存在,进一步凸现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中国证券市场股改已基本完成,进入全流通时代的A股市场长期向好;机构投资者成为股市的主导力量,价值投资理念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中国居民的新一轮投资热情得到激发,希望分享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这些因素共同表明,国内资本市场新的发展阶段即将来临,新型保险产品获取可观投资收益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3、从内部环境来看,保险公司的信息技术水平、风险控制能力、投资能力已经得到显著提高。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保险公司经受住了“利差损”风险的考验,经受住了A股市场四年熊市的考验,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技术、人才从无到有,在风险控制环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全面展开,中国保险公司面临外资保险的直接挑战,在严峻的竞争形势面前,许多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缩小在信息技术、产品开发、内部控制等方面与国外成熟保险公司的差距。国内保险公司已经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保险产品和承保收益的利润空间将不断被压缩,而加快新型保险产品的发展和创新,不断提升投资能力将成为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四、对我国新型保险产品发展创新的若干建议

1、重视投资业务,努力提高新型保险产品的资金运用水平。资金运用是新型保险产品发展的关键所在,投资回报能否达到并超过预计的收益率水平,是关系到新型保险产品能否获得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将新型保险产品的投资账户收益率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间内,可以为新型保险产品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目前,保险公司应该把握当前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积极创新,加强对资产市场的研究和判断,运用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稳步提高风险控制能力、资产配置组合能力、把握市场投资机会的能力,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水平,以稳定可观的投资回报推动新型保险产品的健康发展。

2、新型保险产品应当采取资产负债匹配的产品开发模式。传统的产品创新模式分为两种,其一为负债主导的产品创新,是“先定负债承诺,再定投资回报”,即产品的设计完全以市场为导向,首先确定负债的期限、久期、承诺收益率等基本属性,然后由投资部门按照产品的目标收益率要求选择合适的投资策略;另一种是资产主导的产品创新,是“先定投资回报,再定负债承诺”,即充分考虑资本市场上有效金融资产的特点,根据实际投资能力的大小来进行保险产品的设计。

对于新型保险产品而言,应当采取资产负债匹配的产品开发模式。必须同时考虑市场需求和保险资金运用的实际能力,从源头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将资产负债管理的思想体现在保险产品的设计阶段,渗透到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这种开发模式下新型产品的设计思路是“投资约束负债,需求引导投资”。一方面,产品的功能设计综合考虑了客户需求以及资本市场的实现能力,产品开发避免盲目性,实事求是地制定承诺收益率,有利于防止大规模退保的出现,合理规避经营风险,体现了“投资约束负债”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当设计的产品缺乏竞争力时,深入进行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再研究,进行消费市场的细分和需求的重新组合,主动寻求资产组合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体现“需求引导投资”的积极作用。

3、以获取长期稳定收益作为新型保险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新型保险产品作为一种投资工具,需要在个人理财市场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模糊、错误的定位将不利于产品成长。客观地分析,保险投资产品与股票、基金等理财产品相比较,能够在哪些方面体现优势呢?首先,保险产品具有一定的人身(或财产)保障功能,是综合保险保障功能和理财功能的天然优势;其次,从纯投资角度分析,保险投资还具有风险管理的优势、资金来源长期稳定的优势、对不同期限资金进行跨期安排的优势,有条件烫平短期市场波动,实现投资收益的长期稳定。这启发我们,在对新型保险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定位和宣传时,应该面向风险偏好较低的消费群体,将投资收益的长期性、稳定性作为新型保险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以投资连接险产品为例,国外的投连险一般是作为对社会福利、养老金的一种补充,目的在于为那些有着剩余资金的投资者提供一个长期的、更加稳定的投资渠道。而我国投连险发展初期,过分夸大了产品的短期收益,导致很多消费者挪用生活必须资金来进行投连险的投资,以期获取短期高额回报。然而随着2001年资本市场收益大幅下滑,投连险产品遭遇滑铁卢,引发了消费者对产品及保险公司的信任危机,造成投连险产品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4、以投资创新为新型保险产品发展打开思路。保险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从创新的载体来看,可以分为保险投资创新与保险产品创新,分别涉及保险资产、保险负债这两个方面。保险投资创新即运用金融工程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投资渠道,通过设计多种风格、多种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组合产品,来满足不同偏好的客户对新型保险产品的不同需求,从而提高新型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进行保险投资创新,不仅为保险产品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选投资策略,而且有利于保险产品进行灵活、多样的需求组合。另外,使用新颖的投资理念或者具有吸引力的资产组合方式作为新型保险产品的设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消费者的投资需求,从而为保险产品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5、增强多部门合作,为新型保险产品创新建立长效机制。保险公司必须加强产品开发、精算、投资、销售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起有效的技术交流、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主动地汇总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新产品的创新与发展。与此同时,业务部门需要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分析新型保险产品与同类产品的差异,并提供给投资部门参考,以便其及时调整投资策略,确保产品既具有市场竞争力,又具有可投资性和长期的成长性。

参考文献:

[1]廖发达. 美国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的结构变迁及启示.J.证券市场导报,2005(6):14-18

篇8

关键词:保险资金;投资组合;马可维茨模型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8-0026-08

一、我国保险资金最优投资组合的现实基础

(一)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对象的分析

保险行业负债经营的特点决定了保险公司合理、有效地运用其聚积的保险资金成为影响保险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保险行业竞争不断加剧、承保业务的利润率不断下滑,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我国保险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整个行业的资金运用水平不高,保险资金投资工具的种类有限,投资收益率也较低。一国保险业资金运用的状况与保险投资政策和资本市场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因此在进行投资组合的实证分析之前有必要对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对象进行分析。

1.存款。1980年国内保险业恢复经营时,较为忽视对保险资金的投资管理,保险资金只能按规定存入银行。自此以后,银行存款一直是我国保险公司主要的投资对象。截至2006年底,我国保险行业银行存款为5628亿元,占资金运用总额的33.2%。[1]目前保险公司的存款中大部分为协议存款。但与其他投资工具的收益率比较,协议存款的收益率仍偏低,且极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央行自1996年以来的多次降息就给保险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差损,巨额利差损已成为一些保险公司的沉重负担。

2.债券。2003年5月30日,中国保监会公布了《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开始可以投资企业债券,但可投资的企业债券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定,仅允许购买铁路建设、三峡建设、电力建设、移动通信类等中央企业债券以及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发行且经监管部门认可的信用评级在AA以上的企业债券,投资企业债券的比例不得超过公司总资产的20%。2005年8月21日,由保监会的《保险机构投资者债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启动。该文件规定,保险机构投资国家信用债券可自主确定投资比例,而投资企业债的比例也由原来的不得超过当月末总资产的20%,提高到按成本价格计算不得超过该保险机构上季末总资产的30%,保险业投资企业债的上限大大提高。

在债券总投资比例上升的同时,保险资金投资国债的比例逐年降低。国债具有收益稳定、流动性强、利息免征所得税的优点,但随着其它高收益率债券对保险公司的放开,国债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保险公司持有国债的主要目的已从盈利变成保持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

3.证券投资基金。1999年10月,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出公告,正式允许保险公司通过投资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资本市场。2001年底受资本市场牛市的吸引,用于证券投资基金的保险基金从15亿人民币猛增至200亿人民币。随后三年多的长期熊市、封闭式基金大幅折价交易,使得在低位徘徊的保险资金收益率雪上加霜。在2005年股市回暖之后,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率才逐渐提高,2005年证券投资基金占可运用资金的8%。

4.股票。2005年2月7日,中国保监会了《关于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的余额,不得超过本公司上年末总资产扣除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资产和万能保险产品资产后的5%;投资连结保险产品投资股票比例,按成本价格计算最高可为该产品账户资产的100%;万能寿险产品投资股票的比例按成本价格计算最高不得超过该产品账户资产的80%。[2]至此,保险机构得以实质性地直接进入股市投资。2006年,随着一轮牛市的到来,保险业在股票方面的收益达到了89.2亿元,股票整体投资收益率为27.1%。凭借在股市的良好表现,截至2006年12月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累计实现收益955.3亿元,平均收益率5.8%,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创保险投资历史上的新高。[3]

5.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3月6日,中国保监会公布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保险资金从此可以进入基建领域。相比原有的资金运用渠道,投资基础设施风险低、收益高。投资计划的投资范围主要包括交通、通讯、能源、市政等国家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有国家作为项目建设的后盾,风险较低而收益率相对较高,如天津的津滨轻轨项目,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5.02%,上海的轻轨交通线项目收益率则约为6.21%,而同期保险资金投资的收益率仅为3.14%。[4]

6.海外投资。2004年8月18日,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共同颁布了《保险外汇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进入海外债券市场,投资一些高信用等级的政府及企业债券,旨在为我国保险业积累的近百亿美元的外汇保险资金打通新的投资渠道。国际经验表明,资产全球配置能力是保险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保险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也是以资产结构的国际化为基础的。目前,我国保险业还没有实质性的海外投资,海外投资的组合策略和风险控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7.保单贷款。保单贷款是保险公司以保险单为质押向被保险人投放的贷款,这是保险公司独有的一种贷款形式。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发放保单贷款不仅可以取得利息收益,而且有利于扩大服务领域,提高公司的竞争能力。保单贷款安全性高,贷款总额一般不超过保险单现金价值的70%,实际上对保险公司毫无风险可言,此项业务在寿险业发达的国家极为普遍。

(二)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组合效益分析

保险投资收益已成为全球保险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国外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率可达到90%以上,投资领域涉及股票、债券、基金、期货、外汇买卖、房地产、抵押或担保贷款、资产托管服务等。[5]相比之下,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仍有进一步放宽的空间,这不仅仅取决于保险行业自身的发展水平,更取决于整个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各种配套政策的实行。

1.保险投资组合分析。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中,证券投资兼具安全性较高、流动性强和收益性好的特点,所以发达国家保险资金运用中证券投资的比重都很高。2006年前三季度,美国寿险公司持有的主要资产为:债券(包括公司债和国债)、股票、抵押贷款、其他投资性资产、非投资性资产,各自在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48%、33%、8%、8%和3%(见图1)。

图1:美国2006年前三季度保险资金运用结构图

资料来源:伍永刚.银行保险:美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动态[N].国泰君安,2002-02-05。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资金中证券投资比重偏小,资金主要用于低收益的银行存款和国债。截至2005年末,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4100.11亿元,比年初增加3321.49亿元,增幅为30.82%。其中,银行存款占资金运用余额的36.66%;国债占资金运用余额的25.47%;金融债券占资金运用余额的12.81%;企业债券占资金运用的8.55%;次级债占资金运用余额的5.82%。保险资金投资股票(股权)为158.88亿元,较2004年初增长3422.59%,但占比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仅为1.12%(见图2)。

图2:2005年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结构

资料来源:黄蕾.400亿保险资金蜂涌京沪高铁[N].国际金融报,2007-01-16。

随着政策的不断放开和金融工具的发展,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也在不断改变。图3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近三年的投资结构图,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的共同趋势,即银行存款比例不断下降,债券、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的比例逐年上升。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正逐步同世界接轨。

图3:中国平安保险集团2004-2006年上半年的投资结构

资料来源:,韩卫国,甘露.保险资金运用国际比较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2,(12)。

2.保险投资收益率分析。高效和多样化的资金运用给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统计,在长达20年的一个区间内发达国家保险资金平均投资收益率一般都在8%以上,美国保险业甚至达到了14%。[6]如此高额的投资回报,使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在直接承保业务连年亏损的情况下仍获得了较高的综合经营收益。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则远低于这个水平。从2001年到2004年,国内保险业整体投资收益率水平持续下滑,2004年保险投资收益率仅有2.40%,已经远远低于3%的监管收益率指标底线。2005、2006年收益率的回升主要依赖于资本市场的持续高涨(见图4)。

图4:2000-2006年我国保险业投资收益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2000-2006年相关资料整理。

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组合模型的构建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有银行存款、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保单贷款、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及海外投资等。本研究将银行存款作为保险公司的无风险投资,国债、企业债、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风险资产。由于目前保险资金还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及海外投资,因此本研究不包含这两种投资渠道,保单贷款的规模较小,研究也未将其包括,债券投资中还包含金融债、次级债和可转债等品种。为了简化研究只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国债及企业债进行研究,这些债券品种的忽略会使本研究结论存在误差。

假设保险公司对(N+1)种资产进行投资,其中N种是风险资产,一种是无风险资产,则保险公司投资组合的总收益率为:

其中:r表示承保收益率;r0表示无风险投资收益率;

ri表示投向第i种风险资产的投资收益率;g表示投入资金的比率; 表示投向无风险资产的投资比率; 是一个可控变量,表示投向第i种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0≤ ≤1),可看成是保险公司投资组合度量。由于保险赔付的不确定性,承保收益率r是一个随机变量。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投向第i种风险资产的收益率ri也是随机变量,而投向无风险资产的投资收益率r0是一个确定的值。因此,保险公司的期望总收益率和总风险(方差)分别为:

保险人一般都希望其总收益最大而总风险最小。但是,收益往往越大风险也越大。保险人以其对风险的偏好,在对总收益和总风险权衡的基础上,对风险资产与非风险资产进行组合投资,以期最大限度地获得满意的收益,满足保险赔付的需求,同时又使其总风险最小。因此研究保险资金运用,兼顾收益和风险是一个重要基础。鉴于此,本研究建立了一定收益率下风险最小的保险投资组合模型。

在上面的模型中,各资产类型的收益率,风险水平(方差)和协方差作为常量,各资产类型的权重则是投资组合模型需要求解的变量。改变各项资产权重,就可以改变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风险。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这些权重使投资组合实现最优。模型在考虑投资收益的同时,也考虑了承保风险,即将模型建立在保险公司总利润的基础上。要求得保险公司的最优投资组合,需求得以上模型的最优解 和 (i=1,2,……,N)。本研究建立的保险投资组合模型是非线性规划问题,可以运用库恩一塔克条件来求解。以如下的标准型非线性规划问题为例:

三、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保险资金最优投资组合实证研究

(一)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为实证分析的对象,因为它在寿险、非寿险领域均有较强实力,发展全面,较有代表性。本研究选择了2000年到2006上半年平安集团的承保收益率、可运用资金比率(数据来源于平安保险集团的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及中国保险年鉴)、银行存款利率(来自于人民银行网站),以及债券、股票和投资基金收益率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为样本。

(二)模型自变量t数值的确定

本研究所建立的保险投资组合模型有承保收益率、国债投资收益率、企业债投资收益率、股票投资收益率和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率五个随机变量,以及无风险资产投资收益率和保险公司可以运用的资金比例两个常量。因此,求解保险公司最优投资组合,首先需要确定这七个自变量数值。

1.承保收益率的界定。由于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投资利润和承保利润,因此本研究用保险公司的总利润减去投资利润后,得到承保利润。承保利润率=承保利润/(保险业务收入-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长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

资料来源:根据2004- 2006年平安保险公司年报及中期报告,2000-2003年《中国保险年鉴》数据整理。

2.风险资产投资收益率的确定。本研究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国债和企业债收益率计算其市场年均收益率,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基金指数计算出基金平均投资收益率。下表中各收益率为其市场平均收益率。

3.各项资产投资比例的限制。2005年8月21日,保监会的《保险机构投资者债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机构投资国家信用债券可自主确定投资比例,投资企业债的比例提高到按成本价格计算不得超过该保险机构上季末总资产的30%。同时规定,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不超过总资产的15%。另外,《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机构投资者投资股票的比例,按成本价格计算最高不超过本公司上年末总资产规模的5%。保险公司可以投资的品种和资产配置比例详见表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相关资料整理。

4.无风险投资收益率的确定。保险公司的银行存款有定期存款和大额协议存款两种形式。2003年1年期存款利率为1.98%,2004年10月29日央行宣布加息,金融机构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达到2.25%,因此2004年的年均收益率为2.115%。2006年8月19日,央行再次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由于保险公司必须持有部分活期存款以应付随机的赔偿和给付要求,故假设保险公司的银行存款平均分布在活期存款和大额协议存款两种上,则银行存款的投资收益率取两者的平均值。

数据来源:根据2000-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整理。

5.保险公司可以运用的资金比例。保险公司可以运用的资金比例是衡量保险资金运用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各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率不断提高,根据平安保险集团资金运用的统计,2000年到2006年上半年平均资金运用比率为65%(见表5)。

数据来源:根据2000-2006年平安保险公司年报及中期报告,2000-2006年《中国保险年鉴》数据整理。

(三)一定收益率下最小风险的最优投资组合

r0表示无风险投资收益率,等于3.052%;

g表示可投资资金的比例,等于65.00%;

r表示承保收益率,E(r)= -7.0%;

r1表示国债的投资收益率,E(r1)=3.23%;

r2表示企业债的投资收益率,E(r2)=4.1%;

r3表示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收益率,E(r3)=9.36%;

r4表示股票的投资收益率,E(r4)=18.73%;

根据Cov(ri, rj) = E(rj-E(rj))(ri-E(ri)),计算出各项风险资产收益率及承保收益率的方差及协方差(见表6)。

另外,根据《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保险公司购买的各种企业债券额按成本价格计算不得超过本公司上月末总资产的30%。因此,保险公司企业债投资比例与保险公司可投资资金的比例g的乘积小于20%,即 ×g≤30%,所以 ≤30%/ g =30%/g=30%/0.762=39.37%。同理,因为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投资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总资产的5%,所以 ×g≤15%, ×g≤5%。得, ≤15%/g=15%/0.762=19.69%, ≤5%/g=5%/0.762=6.56%。

因此,以下模型的解就是保险资金有效投资组合的解。

模型是有约束条件下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可以采用库恩一塔克条件求解。将有关数据带入Excel中的“规划求解”,得到有效投资组合(见表7)。

2.最优投资组合的选择。从表7可以看出,随着总收益率的增加,总风险也在提高;银行存款投资比重随着总收益率的增加而大幅降低,而国债随着总收益率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企业债和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比例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各种组合中的企业债投资比例均在21%左右;股票的约束条件为 ≤6.56%,因此股票的比例在收益率达到4之后就达到了约束比例的上限,无法再提高。

最优的投资组合可以使资本市场线的斜率达到最大,因为这意味着有最高比率的酬报与波动性比率 。根据资本配置线的斜率公式:

其中:Si为资本配置线的斜率; 为投资组合的标准差。

将以上几个投资组合的资本配置线的斜率进行计算,得出当收益率为4.5,方差为44.408时,资本配置线的斜率最大为0.23。

图6:平安保险集团的资产配置线与有效边界

总收益率为4.5%时,既确保了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又兼顾了投资的收益性。此组合中存款投资比例为0.165,国债为0.437,企业债为0.230,证券投资基金为0.102,股票为0.066。

(四)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的实际投资比例

2004年到2006年上半年,平安保险集团主要资产的投资比例见表8。

说明:表中“实际投资比例”数据是选用平安保险集团当年银行存款、债券、国债、企业债、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的金额分别除以对应年份的总投资资产而得。由于平安保险集团在实际投资时,风险投资项目除了国债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外,还包含本研究所忽略的金融债等其他投资形式,所以该表中银行存款、国债投资、证券投资基金三者所占比例之和小于100%。

四、结论

(一)平安保险集团存款和国债投资比例分析

保险公司可运用资金的绝大部分是对被保险人的负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必须赔付给被保险人。因此为了维持充足的偿付能力,保险投资要严格遵循安全性原则。因此,大多数国内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主要投向于安全性较高的银行存款和国债。但二者的收益率相对较低,平安保险集团若要提高投资收益水平,就要增加收益较高的企业债、证券等风险资产的比例。

(二)企业债的实际投资比例低于理论值

2006上半年平安保险集团的债券投资比例为63.19%,其中企业债的投资比例为12.51%,企业债投资近三年的增幅接近30%。企业债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是其投资收益率明显高于国债和金融债。目前处于企业收益率排行榜前列的07云化债、06中化债和06马钢债的收益率分别达到了5.64%,5.61%及5.19%。此外,企业债投资比例大幅提高还与近年来我国企业债的发行规模迅速扩大有直接关系。2006我国共发行企业债券1015亿元,2007年发改委将继续扩大企业债的发行规模,增幅不低于55%。[7]经过近年来的创新发展,新型企业债发行条款更为灵活,加入了保障条款和投资人期权,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提高了投资价值。因此,企业债占保险资金投资的比例将继续提高。

(三)平安保险集团证券投资基金实际投资比例偏低

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比例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风险大、收益波动率高。2000-2006年的市场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除了结构单一、品种不全之外,证券投资基金分散非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也较弱。按照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证券投资基金就是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来分散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所承担的风险将只有系统风险。而我国证券市场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政策因素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较大,因而系统风险偏高。即使非系统风险能够全部分散,对于投资者来说,仍将承担较大的系统风险。而且,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股票的集中度较高,导致投资基金不能够很好有效地分散非系统风险。因此,保险资金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时,既要承担较高的系统风险,也要承担较高的非系统风险,即证券投资基金未能以自己的投资专业理财能力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价值。此外,保险资金从2005年开始可以直接入市,证券投资基金这个间接跳板的吸引力也大为降低,这也是投资基金实际投资比例偏低的原因。

(四)股票投资快速增长将接近政策允许的比例上限

经过2005年的摸索和尝试,保险资金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加大规模直接入市。截至2006年8月底,保险资金的股票投资比例达到499.03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14%,较年初上升2个百分点。[8]2006年平安的股票投资额为152亿元,占上年末总资产的比例已达4.8%,新华、泰康等保险公司的股市投资比例已达到5%的上限。保险资产的快速增长使保险公司对投资回报产生更强烈的要求,又恰逢银行、电信等大盘股上市的机遇,保险业在股市中投入的资金必将继续大幅增加。股市的利好消息虽然令人兴奋,但保险业仍然应对股市的风险抱有清晰的认识。过去4年多熊市导致大量机构投资者在股市上亏损,因此保险业投资股票应该把握尺度。

(五)平安保险集团资金整体运用情况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占平安保险集团资金运用比重最大的存款和国债在2006年上半年的比例之和为59.65%,与理论结果60.2%基本一致。这表明平安保险集团的投资结构较为合理,充分考虑了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从表7可以看出,当总收益率由低向上攀升时,企业债的比重基本不变,而存款的比例不断下降,国债、股票的比例持续上升。因此,平安保险集团若想获得更高的收益水平,需要降低银行存款比重,并在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增加收益率更高的基金、股票的投资比重。

综上所述,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宽使保险公司投资运作具有更大的主动空间,但同时也形成了保险公司全方位竞争的态势。在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投资的主动性较差,各保险公司间的投资收益率相差不大,其竞争主要体现在承保业务领域。随着保险资金可提高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直接进入高风险的股票市场、进行海外资本市场和一大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将会出现分化,投资风险控制能力将成为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投资获利能力差和风险控制能力弱的保险公司有可能最终因此被淘汰出局。因此,投资渠道的拓宽要求保险公司具有较高的投资运营水平,充分识别和评估各种投资风险,构建与本公司资金相适应的投资组合,这对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将是一个挑战和考验。

参考文献:

[1] 陈东,廖发达.2006年保险资金运用回顾:亮剑起舞新天地[N].中国保险报,2007-01-22.

[2] 田君,陈伟忠 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拓宽问题探讨[J].深圳金融,2005,(4).

[3] 卢晓平.保险业发展进入历史新时期 和谐创新成亮点[N].上海证券报,2007-01-22.

[4] 谢艳霞.保险资金酝酿投入基建[N].南方都市报,2003-09-06.

[5] ,韩卫国,甘露.保险资金运用国际比较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2,(12).

[6] 曾刚.国外保险资金运作模式[DB/OL].http://省略/csnews/10/04/02/200403010472.

[7] 林娜,顾佳海.创新 2007年企债市场的希望[N].中国证券报,2006-12-22.

篇9

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企业的资金按规定只能存入银行,所得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无任何保险投资可言。经过20年的停办以后,我国保险业随着改革开放而获得新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0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并积极发展国外保险业务。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告》中指出:“总、分公司收入的保险费扣除赔款、赔偿预备金、费用开支和纳税金后,余下的可以自己运用”。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治理暂行条例》又从法规的角度明确了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这不仅是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增强我国保险业活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保险企业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至1988年底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取得投资权后,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总公司在北京、江苏等地尝试性地开展投资业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分公司也相继开展保险投资业务。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实行严格治理,一是对资金运用规模实行计划控制,例如1986年人行对人保下达2亿元投资额度。二是对资金运用的方式与方向作了严格规定。1986年人保的资金运用被限定为投资地方自筹的固定资产项目。1987年批准试办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和购买金融债券。这一阶段的经营效益不大理想,资产运用率和投资收益水平都比较低。以1986年为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汇总的资产运用率只有9.23,投资收益率仅为0.83。

2、调整整顿阶段:1988年底至1990年底

由于面临治理整顿的经济环境和紧缩信贷规模的局面,加之保险业本身经营效益不佳,我国保险投资业务于1988年底进入调整整顿阶段。其内容和措施有:总结前几年资金运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执行信贷计划,严厉利率政策,把资金转投到流动资金贷款方面,坚持“十不贷”和注重“重点倾斜”并采取了担保和银行承兑汇票抵押等手段,努力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工作除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大部分工作放在对原有投资贷款项目的清理的催收上。资金运用的范围被限定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购买金融债券和银行同业拆借。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整顿,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保险投资业务于1991年开始进行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保险投资在保险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和重视。两家新成立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加入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行列。保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底。人保、平保、太保三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达109.46亿元。保险投资的范围有所拓宽,证券投资得到较大发展,保险投资收益得到提高。【NextPage】

4、规范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随着1995年《保险法》的出台和实施,各保险公司遵照《保险法》调整业务,以符合《保险法》的要求。《保险法》的实施,为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奠定的基础。

我国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

1、决策机制薄弱

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决策机制,人保财险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投资公司。决策的盲目性、被动性、随意性十分突出,在仅能投资债券的时期,这类决策机制不会体现任何危机,对于资产规模迅速壮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更是掩盖了其决策的弊端:决策机制落后,决策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保险公司进入基金市场后会充分暴露出来。

2、保险投资渠道狭窄

1998年以前,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0年3月1日起实行的《保险公司治理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心企业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而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则较广泛。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

3、保险资金利用率低

保险资金的利用率,在国外基本上达到90,而在我国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据统计,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大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40—60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保险资金基本上无“运用”可言。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率还不到20。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公司将大量资金存于银行,由银行进行专业的资金运用,而保险公司只能获得固定的较低的存款利息,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经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投资新领域来保证其资金的收益性、安全性。

4、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

保险投资涉及到存款、国债、证券等多个领域,因此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对国家经济发展有远见,对各行业发展有底数,才能有胆略,有灵活性,善于捕捉商机,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回。而我国保险公司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员工基本上由干部、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调入和正规大学毕业生三部分组成,且前两部分约占公司员工的70,年龄大都在40周岁以上。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弊端,即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造力。保险公司要想从保险投资中获益,就必须引进相应人才,同时注重公司内部年轻人才的培养。

5、保险公司治理水平落后,影响保险投资收益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治理体制落后,投资缺乏科学决策,许多公司在科学决策、内部约束机制方面比较薄弱。由此出现了许多领导项目贷款、人情贷款等。这些项目贷款很多无法收回投资本息,甚至成为呆账、坏账。治理水平的落后,影响了投资收益。

中国的保险公司要生存,保险事业要发展,客观上要求保险资金实现有效运用,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马上就完全放开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去完善,还有一些制度需要制定,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建立我国保险投资体制的构想

保险投资客观上需要建立有效投资体制

所谓保险投资体制是指保险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治理制度的总称。保险投资机制建立的目的在于提高保险投资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NextPage】

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是现代保险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保险投资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将扩大保险公司的盈利,增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经营和稳定性。同时,保险公司收入的增加,将使保险公司有能力降低保险费率,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我国保险业假如没有投资收益作为基础,加入WTO后,在承保业务上很难与国外保险公司进行价格竞争。另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和获利可以弥补业务上亏损,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1987年英国两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亏损分别为0.64亿英镑和1.08亿英镑,而投资利润为2.04亿英镑和2.49英镑,盈亏相抵后,还有不小的综合盈利。从近期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点来看,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已经从传统的承保收益逐步转移为投资收益,如美国产险业务自1978年以来连续21年出现承保亏损,主要收益来自于投资收益。

由于保险经营是一种负债经营,因而保险资金的运用除了考虑投资的收益外,还必须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市场的开放,投资工具的增加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资机制的建设,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保证保险资金实现安全性和投资收益的协调。

保险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保险企业的制度和规范

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投资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保险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经营治理,才可能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险投资提供根本制度保证。如何加强经营治理,我个人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一、加大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运用法律武器,严惩那些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有效地维护股东的权益。

二、建立和完善对经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让市场和竞争来决定经理的选拔,使经理的酬与公司的业绩直接挂钩。

三、加强治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摒弃旧的、传统的治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治理方工和方法,创建新的治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关系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加之其它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太小;保险公司无法控制入市资金的风险;在目前封闭式基金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被动的分红,其变现很难实现;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过窄;保险资金中短期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加快资金入市步伐,使我国保险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1、保险资金入市

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假如运用得当,还可有效解决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差损”问题。在《保险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仅每年的利差损就有3至6个百分点,这为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在银行存款的利率为2.25,国债的买卖收益最多不过6-7,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因资金量有限,所以收益率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平均收益达12。因此,保险资金入市,从长远来看,对保险公司增加盈利能力、解决“利差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险资金入市可以有效改善保险公司资产结构。假如答应保险资金按严格的比例进入证券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闲置的压力。因为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是进行股权的交易,在证券市场机制作用下,根据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公司必然将资金投入到效益好、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去,这样客观上就使保险资产得到了相应的改善。【NextPage】

从长期来看,保险资金入市对于启动保险消费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保险资金入市无疑使国家找到一种对资金更有效的配置方法,从而使部分社会资金与证券市场之间形成纽带。在这个纽带的连接过程中,不但可以改变整个社会资金的结构,还可以使经济发展得到更大的保障,以便使国家、企业、个人以及保险公司更好的发展。

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保险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保险公司除了用提高服务质量来争取保单,扩大客户群外,其所得到的保费收入如何获取最大的安全收益是关键问题。在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较我国畅通的多,除了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外,还可涉足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业。所以,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奠定加入WTO后的经济基础。

保险资金入市可有效缓解证券市场中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稳定证券市场。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可入市的保险资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必将会改善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它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2、保险资金进入短期拆借市场。

尽管保险公司都有较高的信誉,但上前还不能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而须有抵押。假如能直接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可以为保险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方便。

3、扩大可投资的企业债券范围。

目前保险资金只可购买铁路债券、电力债券和三峡债券,应扩大到其他的企业债券。尽管企业债券质地有好有坏,或者说存在风险,但应相信保险公司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4、进行资产委托治理。本文出自新晨

资产委托就是保险公司以合同的形式把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产治理公司进行运作。它的最大好处是保险公司省心省力,不必事事躬亲,同时由专业公司进行操作,也可确保较高回。

培育专门资金运用人才

我国加入WTO将使保险业面临更加严重的考验,保险公司如何作好预备,采取措施,搞好投资收益,上面已经从体制和机制创新、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要确保这些对策措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决策的参考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关键在人,关键取决于目前保险公司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因此,首先要改变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问题,采取买断工龄、提前内退等方式,分流一批年龄老化的人员,以保证队伍的生气与活力;其次,要从治理入手,通过秘诀革,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现代化商业保险公司的高效精简的机关治理体制,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再次,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以及后备干部和后备人才的储备。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围绕加快效率的长远目标,建立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及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构建既有长期培养对象,又有近期可以上岗的人才储备库。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养老地产 融资模式 基金 投资信托

过去10年,房地产行业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高房价、秩序混乱、和大批量的地产项目建设引发了全世界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危机的恐慌。我国早已将房地产行业列为八个不鼓励扶持的行业之首,房地产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举步维艰。这使得养老地产的研究和开发与积极进行社区养老房屋建设的国策方针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普通的开发贷已经不能够满足房地产企业正常的运营和维护,引入社会资本是大势所趋。

一、私募股权投资

私募股权投资(PE)是指通过私募基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的权益性投资。考虑到私募股权退出机制的因素,最优化的资金融资方式并非私募股权投资,但该方案仍不失为一种快速有效的融资手段。私募股权的投资可以解决部分因前期资金状况不良,但开发模式优良及前景广阔的养老地产项目。

养老地产开发商通过养老金、私募股权投资以及自有资金的整合,对养老房地产进行项目开发,开发完成后可以通过部分销售的形式回笼部分资金,同时也可以发行REITs的方式实现项目的滚动开发。自身留有的项目可以转入运营阶段,通过养老服务、分时度假、商业租赁和物业管理相结合,实现可持续经营。

二、养老产业基金

我国房地产产业基金严格来讲也是私募的,实际上是投资公司的形式,由专业的人员或专业的公司运作管理的资金。在房地产的开发、经营、销售等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及在不同的房地产公司与项目中进行投资的集合投资制度。由于我国将房地产企业列为八个不鼓励支持的行业,众多房地产企业在开发时遇到了艰难的融资困境,房地产产业基金凭借安全性、规范性、便捷性及稳定性成为了解决该项问题的首选。

根据戴德梁行的调查数据,2010年人民币房地产基金的规模急剧增长,由年初的10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1年1月份的500亿元。在我国的地产市场上已经运作着大量包括海外房地产产业基金在内的多支产品,如亚洲物业集团(SAP)、荷兰ING旗下的中国房地产基金、新加坡嘉德旗下的嘉茂基金、碧桂园地产基金和嘉实基金等。

三、房地产投资信托

房地产投资信托(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REITs), 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通过发行受益凭证来募集大众投资者的资金以形成基金,由专业的投资机构经营房地产及相关业务,最后将绝大部分的投资收益定期分配给投资者的集合投资制度,是除房地产产业基金之外的第二大类型的重要投融资工具。因为是吸纳了大量的散户投资者,所以该类产品的成本利息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借款利率相比地产基金来说要高出很多,目前市场上,信托接待利率达到了15%左右。为了降低融资成本以及降低投资风险,在成熟房地产投资信托的市场上,融资的主体更加倾向吸纳来自政府公共机构、养老金、其他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基金会和富有人群。

四、保险资金的利用

据统计,我国保险资金的资产总量已经超过万亿元,如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一样,这一庞大而低成本的资金仍然未被得到良好的开发和利用。各国政府对保险资金的运用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不尽相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政府普遍注重维护市场本身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尽量减少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赋予保险公司足够的多元化资产配置空间和抉择的主动权。为了控制风险,多数国家或经济体的《保险法》对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设置了比例上限。德国、美国、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设置的比例大体在10%-20%之间,这些保险资金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投资于房地产领域。

间接的投资方式如上述所提到的REITs、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MBS)、购买房地产上市企业的债权或股票等。在我国,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只允许有10%的资产总量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支配,这样的投资区间仅相当于美国投资房地产领域的投资百分比。2006年3月国家出台的《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来看,虽然没有将房地产列入可投资范围,但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领域已原则上获批。时过八年,虽然投资的资金总量和项目数量仍然相对偏少,但泰康保险,平安集团、中保集团以及中国人寿已近陆续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投资于房地产领域,尤其是中国人寿和泰康保险也已经实质性地进入到养老地产投资热潮中去。在整体房产企业融资吃紧的情况下,我国保险资金适度介入房地产领域是必要而又可取的选择。

五、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渐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们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关注催生了人们对“养老、养生地产”的热衷,无疑养老地产的市场需求是不可抑制的。但养老地产的优势与挑战是并存的,由于这一产业还属于探索阶段,养老地产的发展尚处于困境。由于养老地产的开发模式与消费对象的特殊性,融资方式显得至关重要,以上四种融资方式或将成为目前养老地产项目最热衷的手段,如何选择一种或是多种模式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将成为养老地产项目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盖国凤,丁莉,邓湘雪.中国养老地产盈利模式研究综述[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