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的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学的专业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药学的专业课程

篇1

【关键词】 中药学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医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加入WTO后,我国的中药行业也加快了现代化、综合化、国际化的步伐。中药领域新学科、新行业不断涌现,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新型中药人才,以推动中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专业设置不断拓宽,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药学课程体系。中药学人才供求将趋于饱和,人才竞争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就对中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而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建设。因此,构建新型的中药学人才知识结构,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实现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充分体现高等农林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色[1]。积极推进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优化专业学科结构,加强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带动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学科发展,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带动课程改革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是我们进行改革探索的主要目的。下面介绍对本校中药学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体会。

1 推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近年来,我们对本校中药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以下改革: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与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实验教学管理模式与机制;建立系统的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2]。以教师为主导,培养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并推行“启发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其他辅助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通过让学生查阅、翻译外文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参与老师科研、设计实验方案、申请并直接参与创新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科研创新能力。运用多媒体、实物或投影等教学手段,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们特别注重实验课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并不断增加实验课学时比例,修改设计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从而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 课程设置与改进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可行,它关系到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结构的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3]。我院中药学专业的原课程设置结构不够合理,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学时较少,一些必要的选修课没有开设。课程开设较杂乱,尤其是实验学时偏少,导致有些实验课质量不能保证,学生操作能力较弱,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知识面及视野的开拓。因此在全校范围内实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时,我们对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改与补充。课程体系调整主要包括: (1) 近年来,随着中药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学科。我们结合本校特色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强化专业特色,增加新兴中药学科。如中药市场营销学,中药新产品开发学,中药质量检测,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新药研究与设计,制剂设备与机械,这些新兴学科近几年来发展很快,也最能体现现代中药学的特色,我们将其作为专业选修课进行开设。(2)删除一些与中药学关系不大的课程,将一些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时有所增加,如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学等课程。其中这些课程的理论和实验学时几乎达到1∶1,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 (3)扩大选修课范围。随着社会发展,对中药人才的需求由单一性发展到多样化,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就相应地增加。各校根据社会需要和本校实际都开有方向选修课程,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本专业任选课程和跨专业任选课程。增设的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如男性健康教育、女性健康教育、中医学入门、中医养生学、药物与健康等课程,提高了选修课程的数量,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创造了条件,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充分发挥中药学科的优势,以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三个特色方向:即中药资源学方向、天然药物方向和中药质量控制方向)的人才培养思路重新修订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了中药学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强化实验能力、突出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性人才。

3 制作所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网络课程及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于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我校中药学科担负着整个中药学专业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而所有这些课程都要求教师制作了PPT课件,并要求青年教师在使用前进行试讲,由同行指导,提出意见及建议,经过修改后再应用实施。经过实践表明,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逼真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有flash动画;有的教师将自己多年的体会及经验融入到课堂中去;有的课件制作提纲要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还有的教师将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及体会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用实例、实验装置图、科研经验和体会、科研中常用的仪器设备等通过课件制作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和热情,加强了师生的互动。同时我们还注重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一些课程的课件上网、习题上网,使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对话交流、探讨问题等。精品课程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教改成果,因此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们已将部分课程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希望通过建设取得好的成效。

4 加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中药学专业实验室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实验室已拥有仪器设备总值300万元,今后会进一步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在明后两年将预计投资500万元,用于补充更新实验仪器设备。该实验室不仅对中药学科的教学及科研是一个重要支撑,也能为今后开办药物制剂等新专业打好基础及提供良好的条件。实验室目前承担中药学专业的中药化学实验、中药制剂分析实验、中药药理学实验、中药药剂学等实验。目前中药学专业实验室已被定为校级重点实验室,下一步正在申请林业部重点实验室。在今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学校将继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学生实验和教师科研的基础条件和设施,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学科实验室、中药浸制标本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分析仪器室等的建设力度,分期分批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改造和扩建,使实验仪器和条件基本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为中药学专业的发展、学科的壮大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们还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步将规模比较大、技术力量比较强的企业、科研院所及医疗单位和一些植物资源保护区作为专业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先后与杭州天目药业、浙江鑫富药业、杭州胡庆余堂、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临安市饮品加工厂、浙江杭州民生药业等十几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省内外建设十多个挂牌实习基地。另外我们学校位处临安,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植物生长条件,周围有很多有名的植物山林,如天目山、功臣山、高山、顺溪、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等,森林植物资源及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与同类院校同专业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药物植物种植、采集、实地考察及实习认知的优势。另外,校园里种植有两千多种植物,是名副其实的植物园,极其便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认知药用植物。学院在2005年又启动了百草园(药用植物园)的建设,学校投入100万元用于百草园的建设,预计建成10 ha中药基地。目前已建成4个种植大棚,中药基地3.3 ha,计划种植以浙江道地中药材等为主的中药材,成为校内认知实习基地。它的建成和付诸使用,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中药相关的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探索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开展创新课题的申报及实施

近几年学校开展了开放实验室项目申报及创新课题申请。我院开放实验室是为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和自我提高的要求而建立的。二级学院制定了开放实验室的使用与管理规程。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组成课题组,自选教师担当课题负责人,选择研究项目后进行申请立项,经专家组评审、筛选立项后进入实验室。学校给每个课题组资助600~1 000元的实验经费,由实验室统一管理,用于购买药品材料或用于测试,所用其他仪器设备由实验室提供,资助期限一般为6个月~1年。这种灵活的形式、宽松的环境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求知欲和主动性,使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可以找指导教师询问或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解决。指导教师还负责审查学生的设计方案,以保证实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经过6个月到1年的研究后组织开放实验室课题及创新课进行结题总结。每个课题组要上交课题结题报告。通过实施可以看到,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独立进行科研的综合素质和实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有些科研成果还撰写成了研究论文并予以公开发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6 进一步加强学科及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教学的保证,一个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及专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学科方向、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加大了学科建设的力度。坚持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教师梯队的规划,提倡教师在职进修,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进修的方针,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中药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的需求,中药学专业近年来大力开展以引进优秀人才和加快师资进修培训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重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或到知名大学进修及深造,同时不断引进具有博士学历及高级职称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使各主干课程教师队伍在年龄、职称、学历组成上更加合理。目前中药学专业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在读博士2人,初步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学术梯队,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通过这些措施,使本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学历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优化,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改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7 扩大宣传和影响,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走访兄弟院校,进行考察调研,加强联系,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扩大宣传和影响。我们先后与一些制药企业、研究单位及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食品与药学院进一步加大横向联系,积极挖掘办学潜力,不断优化组合教学资源,注重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拓宽中药学专业方向,探索联合办学新途径,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制药企业老总来院作学术交流等。

以上是我们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体会。通过近几年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我们将不断努力,深入进行中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与探索,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等.高等农林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9.

[2]马凤余,彭代银,金传山,等.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5,21(5):1.

篇2

关键词 速写 美术教学 美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The Importance of Sketch Course in Art Teaching

MA Xin

(School of Art & Design,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Sketch is the basis of plastic art, and it's the premise of art creation. The purpose of sketch is not only training modeling capabilities, but providing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creative arts subtle in the process. Meanwhile, the sketch exercises our hands, eyes, brain, many aspects of the coordination, learn to observe the world with artistic vision, thereby enabling more complete expression of art. Thus, it's very necessary and critical to set the sketch course for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purpose of art teaching.

Key wordssketch; art teaching; art creation

1 速写的艺术特征

我们接触速写时,几乎都会被它强烈的表现力所吸引。速写具有“快速简洁、短小精悍、神采奕奕、激情飞扬”这样一种特性。这些近似于诗歌的气质深深地吸引着我们。速写这一词最早是从文学借鉴而来,原意指用较快的速度描写或报道事物的一种文体。绘画中,速写则是指在较短时间内以简洁生动的笔触捕捉刻画物象形神的一种绘画形式。在浩瀚的造型艺术中,以单色来朴素描绘的速写似一串闪烁的珠玑,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它们是纷繁多姿的生活中真情实感的提炼,也是自然与真诚的结晶。速写有很大程度的自由,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每笔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赤忱与天性。

这个让我们感动的艺术表现方式,在近些年大多数高校的教学开展中却显露出被遗忘、被忽视的迹象。在美术专业教学中,美术创作能力的体现是评价美术专业教学成果的重要参考,也是美术专业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基于这点共识,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围绕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来展开的。其中,最易被人们忽略或误解其重要意义的速写课程与美术创作是具有紧密联系的。

2 速写课程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1 速写练习具有悠久的历史

历史上,欧洲许多艺术家一直把速写当作美术创作前搜集素材或草图训练的手段,由于其绘画工具简单和便于携带,画家和设计师即可快速表达生活之所见或徒手勾勒出设计草图。也可绘制出精妙入微的艺术性极强的画作。18世纪后,速写开始以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登上艺术的舞台。在中国,画家在很早就开始运用这种形式,在完成大画卷前进行小的水墨画的勾勒等,但称呼并不统一,也就没有在理论上确定下来。

2.2 速写练习是造型艺术的基础

真正有意识地使用速写的慨念在近代。在美术院校相继确立之后,以速写面对自然物象做直接的亲密接触,对美术创作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如法兰西艺术学院,其造型训练课程就是素描和水彩,而速写则作为创作收集素材不可替代的手段。德国包豪斯的基础教育课程也将线作为独立的视觉要素进行研究,从速写中体会造型意识和造型手法,这些都为艺术创作增添了新的元素。徐悲鸿画的马,黄胄画的驴,德加画的芭蕾舞少女等等,都是由于有了平时大量丰富的现场速写,而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可靠保证。

无疑,速写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美术创作的前提,由于作画时会将感受满意的画面表现出来,就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不容许太多犹豫,也不必面面俱到,如此必能加强对事物表达的感染力,提高对生活的选择能力。长期速写锻炼会自觉地对人体比例、动态、表情等规律进行研究、应用,就能熟练准确的塑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

2.3 速写练习能够提升精神境界

速写的目的不是仅训练造型。经常练习速写可以体验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首先,速写的过程是在潜移默化中为美术创作提供条件,不仅使创作者在实地中能感受到心旷神怡的纯粹的精神世界,平心静气的投入到创作中,同时,与对象交流情感,建立一种真正的和谐关系。只有在双方相应的关系中才显示出了一种仁爱的意义,速写写生就是从认识自然走向社会研究的人生,最后创作的手段之一,它抛开了功利。写生中,通过“画”建立起热爱人,表现人的一种途径,体验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对于净化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创作出精神作品是很有意义的。绘(下转第64页)(上接第46页)画是人的精神活动,表现人的意识,离开对人的研究,歪曲对人性的追求,艺术则毫无价值可言。在写生中还可以倾听自然,净化陶冶自己。这样将使艺术创作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同时,速写锻炼你的手、眼、脑等多方面的协调能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世界,进而达到艺术的表现,它能使对象再现反映,能够使人个性的东西释放出来。创作者的主观认识、选择、概括、理解、翻译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贯穿其中。它是素质和才智的训练。米开朗基洛说过,“设计,或称素描,构成了绘画的源泉或本质。”毕加索一生求变创新,创作不止,素描速写在探索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蒙德里安以冷抽象的作品著称,他严谨求实的素描风格,构成了向抽象演化的理性特征的基本因素。陈丹青出版有一本速写集,集前“作而述之”这样说:速写“看似简单,甚似潦草,却是观察与作画的第一步,虽说可以率性,总也还得讲理;画者的天性,才具,品位等诸般潜质,亦无不经由草草几笔速写,即分明有所呈显。”在为陈丹青速写作序的孙景波也说:“纵观古今艺术大师。无不是从信念的真诚和实践中修行而来。皆以素描、速写之功为造型构架的本质和基础,莫不操持终身、契而不舍。”

3 速写课程能够提升审美创造力

速写课程的设立,不但能在实践练习中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更能让来源于生活感受的速写时刻使创作者处于绘画的兴奋状态,往往启发创作者构思和灵感迸发。当你屏气凝神站在对象前,神经高度的紧绷,思维的触角在对象和画面之间往复,画的过程就是目的。

速写的朴素,并非只是造型的写实,笨拙;并非只是色彩的土黄,它独有真诚、真实、自然的美丽特点,这些气质是速写与生俱来的,速写作为一种手段直接起到观察、记录、评价生活的作用。来源于生活感受的速写,是第一手用于创作的感性资料。在速写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再感受再认识,从更新的角度观照自己所处的环境,就会有更新的感触。生活中的有感而发,便是创作中的母题,也是美术专业教学的着力点所在。以速写为感受自然的手段也许并不直接用于创作,但它所积累的素材让我们懂得研究、体验、分析各种生活现象的本质,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感应能力。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情感、形象就不会肤浅、表面,因为它扎根在自然真实的生活土地上。

4 小结

至此,速写的作用和重要性告诉我们,是美术专业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门课程,它通过实践练习,能够使我们提高审美,增加美术创作的艺术魅力。累积的素材在经过大量思维选择、提炼后能产生独特的个人感受。速写是在不断训练一种感觉,一种技巧,一种样式,使之具有一种绘画性,即实现画面。这是一种素质的训练,在对象、情绪、观点、画面之间建立一种必然的陈述语言。在创作时,它们便会呼之欲出。速写通过不断重复练习,提高绘画能力,不仅完善了线条笔法,更是为了更具创造性。速写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本身也是独立的观察和思考表现方式。它们具备了情感、主题、技巧等要素,是独立的艺术作品,许多作品甚至达到完美,远远超过一些刻意经营的画面。速写,看似简单的课程,在美术专业教学中却发挥着它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书鸿.美术辞林.陕西美术出版社.

篇3

【关键词】中职 医药专业 语文教学 国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33-02

一、中职医药专业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一)中职语文课程目标不明确

仔细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2009)》和《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最新版)》,不难发现虽然教育的性质不同,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求非常接近,即“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备“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其热爱、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及文化素质。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中职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体系、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很难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普通教育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而中职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相同的课程目标却要达到不同的教育结果,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却要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其间的尺度很难把握,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更难体现。

(二)教材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10年来,根据广西教育厅的规定,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共使用过3套语文教材:语文出版社出版、赵大鹏主编的《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欧阳代娜主编的《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郑国民主编的《语文》。应该说3套教材都体现了对中等职业教育在语文教学方面的探索。语文出版社的《语文》立足本土,教学内容颇具广西特色,但教材版本设计与普教的语文教材交叉的东西更多一些。外研社的《语文》和人教版的《语文》从不同角度诠释了2009年教育部重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中职语文教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外研社的《语文》注重学习者本身,“突出文本感悟,注重能力形成,强调语文应用”;人教版的《语文》职业教育特色更为显著,也更为注重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职业观的养成教育。我们更倾向于人教版的这套语文教材。但由于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的共性较强,而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医药专业的学校,要满足“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整合,构建适合我校专业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

(三)教育对象特殊

教育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我们不能忽视中职生文化基础差的特点,他们对职校和普教语文课几乎没有区别的迷茫,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的陈旧和似乎与专业学习无关的语文学习的抗拒。不了解学生的需求,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二、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

(一)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中职语文课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学科,又与职业指导密不可分。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撷取营养,不但能提高中职生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对其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职业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将影响中职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尤其对于医药专业的中职生,更加重要。

(二)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语文课程中注入国学教育内容,既是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性,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对其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直接决定着他们的从业的态度。我国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众多古代著名的医家及其思想是我们对医药专业中职生进行职业思想及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证明,这种教育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三、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须考虑的方面

(一)分析学情

如今在读的中职生都是90后,大部分因中考成绩差,不能升入理想的高中而就读中职,生源质量差。他们一般年龄在十五六岁,是吃着快餐、看着动画片、听着韩语歌长大的一代。他们正处于成长中的叛逆阶段,思想不够成熟,但独立意识却非常强;容易接受新思想,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差,面对各种的诱惑,抵抗力差;他们乐于接受新信息,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厌恶理论学习,抽象思维能力差,又不愿意多思考;再加上社会上对中职生的歧视,就业前景的暗淡,很容易丧失对前途的信心,迷失生活的目标,自暴自弃。虽然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他们语文能力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缺失,又缺乏刻苦精神,有些甚至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水平。生源质量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国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中职生的实际学情,将其个性发展放在首位。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所以选择国学教育内容应注重培养中职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

2.以能力为本位。从医药专业岗位需求出发,借助中职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通过职业角色分析,确定国学教育中有效提高中职生职业人文素质的内容,培养其职业能力,使语文课程真正成为中职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工具课程。

3.以专业为导向。立足医药专业,把对中职生的人文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

(三)国学教育内容的确定

确定国学教育的内容,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

1.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中职生今后人生发展和从业后保持职业发展后劲的保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通过学习精选的经典诗词赋文,教导他们如何做人的道理,进行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

2.职业岗位要求。我校毕业生主要从事与医、药相关的工作,这类职业岗位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规范的心理素质及专业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情商。精选的古代经典哲文和古代著名医家及其思想的美文,可完成这个培养目标。

3.岗位能力培养。中职医药专业学生的就业走向基本是医药市场营销和医药零售行业,这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要有很好的聆听习惯、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运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的特点,进行“听说读写”四项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注入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可取的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的方式及测评手段

在中职语文课程中渗透国学教育,是将二者有机融合,利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课成为中职生掌握职业技能重要学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一)构建灵活的教学模式

以教育厅规定的语文教材为蓝本,以“实用、够用、易懂”为标准,对现有的教材加以筛选、整合,或另行开发,构建成基础知识、阅读欣赏、口语表达、应用写作及实践活动等五个教学模块,将传统的“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按专业需求分别置于各教学模块当中,基础知识、阅读欣赏、应用写作模块主要以教材为依托,重点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对其进行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教育;口头表达模块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上,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将自己的观点准确、有序而又流畅地表达出来。语文实践活动模块可以开展诗文朗诵、主题报告、手抄报评比、演讲比赛、课本剧、歌曲评论、影视评论等活动,也可以参加各种社会调查、招聘会、采访、推销等实践活动。教学模块的构建非常重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设计开放式的模块组合,灵活拆拼增减,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以贴近学生实际, 满足其学习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和优势,大力挖掘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材,进行职业道德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二)开发国学选修课程,满足课外所需

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发国学选修课,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我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讲读、古代小说欣赏、古今说礼、书画讲座、中医养生等课程;选修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都比较灵活,针对性强,专业特色明显,只要对课程的情境性、直观性、活动性和生动性多加研究,就可多方面满足中职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很受学生青睐。

(三)依靠社会力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利用学校的文化讲堂活动、读书月及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节假日如护士节、古代某著名医家诞辰日等,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校内教师、相关单位的先进人物、企业代表来校开设讲坛、讲座,精辟独到的见解,不同于平时课堂教学的交流方式和身边充满正能量的先进人物事迹,是对课堂教学的最好补充诠释。

(四)利用学生社团开展课外活动

学生社团是在院团委的领导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管理的机构,管理的好,具有很好的凝聚力,也充满青春活力。我校的国学联合会就有武术社团、书画社团、戏曲社团、花卉园艺社团、文学社团等等,在社团内开展与国学相关的如讲座、比赛等活动,通过古代六艺,如茶艺、书法、绘画、礼仪、音乐欣赏、舞蹈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亲身的参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测评手段多样,注重学习者自身的发展进步

改变传统单一测评方式,将平时表现、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及课外活动统统纳入测评范畴,对个模块的考试采取口试、笔试、作业、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让中职生从考试成绩中看到自己平时的积累和进步的轨迹。

总之,中职语文课堂是对中职生进行思政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以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又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和各式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努力钻研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俊峰.关于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能力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常青,田慧.中职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J].职业技术,2009(3)

[3]张悦耳.中职语文模块课程学习评价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与教育,2009(3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重点课题(2012JGZ190)

篇4

【关键词】长线作业 课后拓展 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正面客观的评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潜在竞争力,是教学过程中值得探索并完善的重要课题。

目前大多数专业课正在使用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中,较常见的方式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实习实训成绩等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大多指课堂表现、出勤、耗时较短频率较高的课后作业完成及批改情况;实习实训多为学期中一到两周的集中专业认知与技能锻炼。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一学期的学习评价时,以上评价的结果往往会以一定比例得出最终成绩,形成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评价。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在以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塑造为本位的中职学校,按照权重比例得出最终评价分数是科学的,但该权重中参与的评价项目内容是值得深入讨论与研究的。

目前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了实习实训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对实习实训过程的评价来体现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化。但毕竟专业实训的内容安排无法面面俱到,实习实训所占时间的比例较低,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塑造来说仍显得杯水车薪。对中专学生来说,由于课程安排较轻松且学业压力不大,所以会有较丰富的课余时间。教师完全可以善加引导,布置具有一定难度且需耗费更多课余时间来完成的“长线作业”,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来讨论,学生相互配合一步步达成最终目标。这既能促进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与使用,拓展学生知识面与眼界,还能无形中培养学生分工明确、努力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从而提高相互信任、团队合作的职业人素养。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加入“长线作业”,并以此参与评价中专学生学习效果,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学生的系统学习能力,还能培养除了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以外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长线作业”的定义

“长线作业”是指由教师在教学初期的,需要学生自行在学习过程中总结与综合使用所学知识点、技能点来帮助完成的时间跨度较长的作业。完成“长线作业”所需的知识可能分散在本学期所学科目内各个不同的章节或任务模块中,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完成“长线作业”依靠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3至5人的团队即学习小组。团队中需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在最终提交的作业成品中需体现该团队的作业执行思路、执行计划、实施过程与结果反思。团队的最终作业成品可以多媒体形式呈现,改变以往单纯的书面作业形式。

“长线作业”的评价主要以教师点评与团队互评结合展开。教师可挑选学期中合适的时间进行班级内所有作业成品的展示活动,团队负责人上讲台向教师与其他同学宣讲自己团队的作品,随后解答其他团队的提问及接受点评。不同的团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其优点,改正自己团队的疏忽与错误。

二、“长线作业”参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发展

美国著名评价学家斯克里芬在1976年提出了“过程性评价”理论,后由布卢姆将其引入教学领域。“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学校(教师)制定的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学习活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对学习计划方案执行的情况进行的测量与评价。通过收集、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情况和效果,不断获得反馈信息,进而完善教学质量的一种综合性评价体系[1]。本文中研究的“长线作业”即为“过程性评价”的一种表现方式。

环顾当代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本文的“长线作业”也印证了“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一部分特点。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成一种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因此,课题式研究性的学习评价,就是以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反映出的学习成果,包括一般技能(如收集、整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等)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等为实施根据,对研究性学习的方案、计划与实施效果做出价值判断,以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独特作用[2]。在教师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期时间限制等客观因素的存在,所以“长线作业”也可称为简化版的“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具有其学习内容开放性、灵活性的特征,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我发挥的成就感,从而提升对该课程乃至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但“长线作业”仍与“课题式研究性学习”有很大不同,即“作业”有导向且研究程度较浅,适合于中专年龄段与该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而“课题”则是专业领域的自由探究且程度较深,更适合大学及以上的学生使用。

三、“长线作业”的特点

“长线作业”在参与中专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明显地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学习初期即树立较完整的宏观学习目标,学生明确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自己应该能达到的高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有的放矢”的学习习惯。

第二,引导学生提炼出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帮助学生形成专业知识整体构架以服务于长线作业的需求,有利于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知识的连贯性。

第三,提升学生对枯燥知识点的学习兴趣,以完成长线作业为动力推手,形成主动学习与运用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

第四,长线作业是开放性的作业,要完成作业除了需要依赖本门课程教材所授知识点外,还可以获取与利用其他线上线下的资源,用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完成各具特色的作业成果,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四、 “长线作业”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长线作业”的时间跨度较长,在中职校学生学习习惯相对懒惰的现实学情下,作业的完成容易受到忽视和拖延,学生往往会为了换取评价而临时赶制、东拼西凑。为了最大限度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学期初布置作业主题,要求一周内成立固定的学习小组并将分组名单报教师处备查。

(二)授课过程要与“长线作业”的完成步骤大体一致,在每涉及一个重要知识点时教师需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作业完成进度。

(三)学期中教师可安排两到三次抽查,即在学习小组中抽样检查,以便掌握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随时调整进度。

(四)教师可设一个公用邮箱,将完成“长线作业”所需的几个重要知识点或重要参考资料放置在内以供学生随时参阅。学生也可将自己找到的对“长线作业”有帮助的资源放入邮箱,形成学习小组之间的资源交流。

(五)施“长线作业”时,学习小组的积极性、学习能力、灵活程度均会有差异,所以要求教师具有更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问题,带动学生将问题逐步解决,尽量不造成拖延及掉队现象。

在中职校专业课程学习中加入“长线作业”并以此参与评价中专学生学习效果,可以更全面地观察学生对知识点与技能点的掌握情况。长线作业的平时积累和作业展示设计的积极参与,师生的频繁互动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又能有效地避免学生出现靠突击背诵知识点来赢得卷面成绩的不良现象,还能对日常教学起着积极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关键词]转换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 实验主题 结合

当前,随着教育制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教育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作为职校的教师,深切感受到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方面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与普高学生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厌学情绪。本人自进入职校以来,一直担任财会专业的教学工作,反观多年来财会教学的实际情况,财会专业学生在学习i存在着种种问题,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切而且必要。

一、职校学生在学习财会知识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会计专业目前的尴尬地位让学生越来越没有兴趣。

自上世纪几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不管是“泡沫经济”时代,还是“民营经济之春”时期催生了大量的财会工作岗位,中国从大学到中专无一不开设财会专业课,结果导致几年后会计专业毕业生大量涌人社会,市场需求迅速饱和,就业压力日增,很多毕业生从事一些与会计无关的丁作,即使在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不例外。这导致了财会专业学生普遍产生了悲观厌学情绪,他们经常流露出“学习没有用,不如多玩玩”的心理。就我所任教班级来说,全班42人中只有三到四个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与财会稍有关联的丁作,其余学生大都存企业的加工岗位工作,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实现。

(二)学生学习中存在一种想取得“免费午餐”的心理。

《企业财务会计》是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业量是比较大的,也比较繁杂,很多学生“怕”做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甚至于只等着“抄抄”了事。他们中的很多人总有这样一种思想:平时老师上课最好少讲点儿,作业少布置点儿,考试前两天告诉他们重点,然后“抱抱佛脚”混过考试。这种对专业课消极懈怠的心理增大了会计教学工作的难度。

(三)财会专业学生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学习意志力的问题。

职校学生中的大多数在基础学习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使得他们在财会专业课的学习中产生困难。

二、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浅谈

(一)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自身的素养和志向水平紧密关联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能帮助学生认可和选择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让他们把学习与个人前途、事业的追求联系起来,将勇敢、顽强、正直等社会价值内化为学生个人的品质,使其与会计学习兴趣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二)激励学生主动追求自身思维品质的优化。

职校学生已普遍具有从事独立的智力活动的能力,对于认识自己的智慧、力量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及时、准确的赞赏,往往能令学生情绪振奋,表现出极大的乐趣,并使其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三)转换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将会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验结合起来)。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是先进行一年的企业财务会计专业课的学习,然后花一至二个月的时间进行会计模拟实习。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感到枯燥难懂,等到模拟实习时又已经将前面所学知识忘掉了很多,造成作账的困难,这往往使得模拟实习变得虎头蛇尾,甚至部分学生只等着抄袭。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校的财会班自今年9月份开学起,采用了市财经学校的企业财务会计实验教材,以任务驱动法贯穿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探寻一种新的企业财务会计教学模式。从近三个月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反应良好,基本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建立会计模拟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企业财务会计分为二十一个实验,每个实验一个主题,把每个理论环节都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

第二步:分步完成各个实验。(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完成实验一至十,第二学期完成实验十一至二十一,以完成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理论和操作。)

1.理论教学。这是学生进行模拟实务操作的一个“加油站”,没有理论知识的掌握,实务操作无从谈起。教师在授课时可将常用的、基本的财务会计理论和账务处理教给学生,以鼓励、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跟随自己,尽可能多的让他们在课堂上吸取营养。教师有耐心生就会“倾心于你”,决不能让他们“知难而退”。

2.会计法规制度的学习。会计信息失真是现在企业会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我们所培养的财会专业的学生,就是将来参与财务工作的人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学习,对提升将来的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

3.实务操作的演示。教师根据本次实验的主题,例举出一些经济业务,教给学生如何审阅原始凭证,然后正确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并对某些特殊格式账页的填写作出指导。学生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都习惯于“看着题目做作业”,对财会专业的课程也不例外,看着题目写出会汁分录就算完成了任务,而在实际工作中是没有题目可供参考的,而会计进行账务处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真实可靠的原始凭证,学生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原始凭证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采用模拟实务操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原始凭证,如何根据原始凭证所提供的信息确认经济任务的内容,进而正确的填制记账凭证。

4.明确本次实验的任务,要求学生协同作业,完成任务。首先需明确各项经济业务需要哪些原始凭证,然后审阅凭证内容,再进行记账凭证的填制和账簿的登记。这个过程可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内的同学进行角色分工,模拟成一个会计核算小组。各会计岗位可由同学轮换担当,登记总账的同学是负责人。这样就将全班同学都蒯动起来,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力争完成的快速准确,小组内部的讨论也进行的非常热烈。这样就将“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要主动学”,这也是我们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于企业财务会计教学的一个最著收获。

5.教师指导和补充说明。教师需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进程及时荚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给予说明。

6.给出一定量的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以对夺实验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第三步:学习效果的评估。在近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对学习结果的评估比较容易,而对学习过程则难以公平、客观地衡量,所以我认为两者应结合进行。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计每个学生参照评价项目内容,逐项给自己打分,并可附上简短的自我评语,然后教师可与学生推选组成的评价小组一起,对全班同学的学习过程和实验成果作出评估,作为他们期中(期末)考核的成绩(理论考试占40%,实务操作占60%)。

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学生的进步为着眼点,以鼓励、支持的态度对待他们,切不可因为少部分学生基础差而采取放任的态度,让他们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能够自我肯定,有“成就感”,这也是进行下一步学习的良好基础。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采用实验教材教学的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于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二十一个实验,以理论为基础,以完成任务目标为驱动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巩同。另外还需结合讲授教学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自学一研讨法等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从多角度,多层面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五)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及时传递师生信息。

篇6

[关键词] 护理专业 双语教学 药理学

200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特别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而影响了对课程实际内容的理解;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护士正逐渐成为国内、国际的热门职业之一。护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应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构建双语教学模式,开展双语教学活动。我系于2002年开始对护理本科生在药理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在这7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为今后在其他专业开展药理学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一、重组、更新双语教学内容,体现专业特点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的原版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目前,医学专业面临可供选择的原版教材较少,学科教材匮乏,而各校自编的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因此,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为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现行统编本科药理学教材是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个专业共同使用的,因此它的护理专业特点就不可能体现出来,这对于培养专一性的高护人才颇显欠妥。

护理专业的药理学教材应立足于结合临床护理特点讲授基本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与护理专业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加强疾病与临床护理联系方面的知识讲授,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加强师生间的外语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来讲,时间是宝贵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现在的教育大部分是在专业学习之后才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把专业英语当作一门外语课来讲授,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导致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不能结合,使学习效率下降。

从教师方面,就双语教学来说,尤其要注重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主动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向指导者,把单向信息输出的课堂变成双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力争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授课氛围,使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自己见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强和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为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故为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应加强师生间日常外语交流,在交流中对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老师和学生来说,能够不断学习提高外语听说能力,在双语教学中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加强直观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逐步实施双语化

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教学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教学形式使教师与学生更为接近,师生交流更为自然、方便。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双语教学比理论教学较为容易,实验过程中,教师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好实验操作和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坚持以鼓励为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实验过程中的交流可提高师生外语听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合护理专业及本校特点,促进本校学生与留学生进行临床病例讨论

根据我校特点,促进本校学生与巴基斯坦留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进行英文医学交流的小环境,收集临床资料,开展护理专业学生与留学生的临床用药讨论,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能力。同时,对提高双方的药理学学习,都能起到提高学生外语听说能力的作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是护理职业发展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逐步提高外语水平,使之具有一定的双语能力,是高职教育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篇7

曾经有句话形容英国的生活状态:“我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生活的膨胀,精神的需求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种主导生活的变化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面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今天的设计能否体现当前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向往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需要重视的问题。

1.博物馆式教育模式的含义

博物馆式教育简而言之就是现场式教学,即将学生带到博物馆或者课程中经典作品的原地,进行现场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设计课程中讲到某著名的作品时,直接将学生带到作品下直观讲解,学生也能进行情景式体验,对于设计本身的好坏也有最直接的感触。相对于传统的图片案例式分析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轻松、直接地切入知识点主题,使学生在乐趣中、无形中掌握理论知识。

2.博物馆式教育模式的特点

(1)更直观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图片具有很大的假象性,也许你看图很好看,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好看,因为你看到的是别人通过摄影记录的瞬间,不是全部,难免会产生片面性。但如果有条件能到现场看到实物,学生不仅能有自己更直观的感受,还能从触觉、听觉、味觉上去感知事物,而不是单纯的视觉效果感受。

(2)更生动

假设你去讲解一个从未去过现场的作品时,你只能从网上或书籍上查找相关资料,从而将自己所学传达给学生。学生也没有去过现场,听到的又是老师经过自己提炼过的感受,这样的双重间接式传授知识必定导致学生的乏味。博物馆式教学方式的转变至少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接触环境、接触作品,最终自己做出来的作品就不会显得苍白。

二、博物馆式教育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1.主动性接收知识

现在,我国的教育模式基本就是被动式教育,即老师授课学生听课,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等,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同时还会渐渐磨灭学生的积极性。博物馆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不再是老师说教,而是自己发现兴趣点找到研究方向,从而促使学生主动钻研专业知识。

2.贴近生活,亲身体验

设计来源于生活,一个没有生活经验的设计师该是多么的悲哀。生活需要去感知,更需要去体验与发现。然而,封闭性教学不可能提供这样的环境,博物馆式教育模式可以尽量地创造环境,不能去国外或外省外地教学,至少能把所在城市的本土设计研究透彻,这已是对课程教学最大的帮助了。

三、博物馆式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1.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历两年的教学经验得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被动、教学环境单一、教学手法陈旧,种种这些都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和学生的厌倦。因此,一种新型的、有效果的教学方式需要被应用,即博物馆式教育模式。

2.博物馆式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1)传统的教室封闭式教学转化成博物馆开放式教学

为了探索博物馆式教育模式的效果,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关课程做了实例研究。如,在上景观设计初步时为了让学生对场地加强了解,我们直接把教学的场所变成了场地,大家坐在周边进行现场教学,针对场地的重要元素一一分析,学生不仅能现场提出问题,老师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能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进行很好的引导。

(2)传统的多媒体和板式教学转化成灵活的立体式和体验式教学

教学两年以来,每天上课学生面对的就是PPT教学,虽然能清晰地看到所讲图片的视觉效果,但毕竟不全面,同时老师的讲解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案例的第一印象。但做设计不仅仅是视觉设计,还有同样重要的听觉、触觉等设计,只有将学生带到现场感受环境,进行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深刻地记住知识点。

(3)传统的老师讲解式教学转化成学生主动吸收式教学

篇8

1保障体系建设

1.1成立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管理小组把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纳入学校研究生教育体系,使之走上规范有序的管理轨道,是成功实施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要保证。实践基地的运行工作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协商成立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实践基地的运行,协调双方的合作。

1.2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注重把握研究生的招生质量,和普通统一录取研究生一样,从报名、参加国家统考、面试等环节入手,严格把关,确保选拔出真正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1.3导师培训与实践基地建设坚持高标准遴选企业导师,选聘对企业的重大技术需求有认识,有很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有较深理论学术功底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建立企业导师培训制度,及时对新聘导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在上岗之前就明确研究生导师的职责,熟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阶段的要求和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研究生做出创新性成果。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与具有杰出的科研队伍、先进的实验设备、较完善的科研场所和充足的科研经费等优质资源的企业联系,优选具有较高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

1.4经费保障体系建设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费使用管理办法,鼓励并规定经费充足导师(在3万元/年以上)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在各级奖项评定方面给予倾斜。学费收入65%用于组织课程开设、导师培养经费、安排教师异地教学的交通及食宿、招生工作及论文评审、答辩等。35%用于安排学生实践基地学习、接洽合作单位、配合研究生处招生工作等。同时依托实践基地和重大合作项目也是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经费的重要途径。例如广州医药研究总院与学校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关系,2006年以来,每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广州医药研究总院每年投入人员培养经费约2万元,由学生为主展开的相关专题研发费用目前为止已达30万元,包括委托给大学相关研究所和实验室的研发费用及在企业实验研究中直接的材料消耗费用。平均每年投合培养的经费约15万元左右,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撑。

1.5专业学位论文标准与考核继续坚持对研究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的规定;学位论文的选题要紧密结合企业科技需求;严格进行学位论文资格审核和答辩程序,组织安排研究生管理人员旁听论文答辩。

2存在问题分析

2.1身份认同危机目前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相比,其知晓度和认可度相对都比较低,同时教育业对专业学位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对其认同度不高。因此,当学校2010年春季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出台时,没有引起考生的积极响应。招生过程中报考人员少,还有许多学生对学位证书存在疑问等。3.2中药行业缺乏资格准入制度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专业学位是一种职业学位,必须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紧密挂钩。中药专业由于其技术性、专业性强,我国实行的是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制度。然而当前获得申请执业药师考试资格,需要取得硕士学位,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一年;另一方面,中药行业缺乏专业准入限制,许多从事药师工作人员没有执业药师资格证,很大一部分执业药师并不是药学专业毕业生。此外还缺乏相关专业的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如何实现两者有效衔接,仍有待有关管理机构的论证。

2.3办学宗旨偏差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更注重课程内容的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实践中,许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是经常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一起进行的。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使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导师也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课程设置上要充分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规格之间的差异,即使同一门课程也应名同而实异。

2.4实践探索,缺少相关可借鉴经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2010年新设置的学位类型,其培养摸式和机制研究基本仍属于空白。以教材为例,拟开设的大部分课程缺少相关配套教材,且当前国内其他中医药院校尚未开始该课程,课程的建设需要进行实践探索;仅凭听课和老师的给的大纲样的文字材料,学生大多不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使用学术性研究生使用的教材,而这部分教材理论知识强但实践性较差,势必造成了教材内容和专业实践偏离,缺乏来自一线的实例和对专业现实运行程序、状况的深入分析,不利于其学习。

3结语

篇9

1实验设计与内容

1.1实验设计

在临床之中对中药的应用以复方为主,方剂学同中药学均属于中医药学中基础的学科,是将临床同理论二者之间进行连接的纽带,因此,在对中药学进行多学科性的实验之中,也需要遵从方药结合的方式,将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对方剂进行选择时,不仅需要考虑学生本身属于初步接触到专业课这一特点,将组成方剂的药味设定在3味至4味便可,最理想的是对某一类疾病进行治疗的药方,同时,还能够对药方的疗效进行保障,中药药理学具有着十分可靠的实验结果,这也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还需要保证组成该药方的药物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理想的感知性,在对药材进行选择时,应尽可能地保障其形状特点以及质地等的多样化,且需要具有明显的特征,药物最好能够包括矿物药、植物药以及动物药等。在对实验的方法进行设计时,应尽可能地选择简明扼要、直观的教学方式,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结构之中一些较为浅显的要点进行抽取,将显微镜之下所观察到的特点以及肉眼所观察到的特点进行结合,保证对知识进行传授时能够由点到面,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路线。

1.2实验内容

贯彻方药结合,多学科感知性的实验思想,在本次研究中选择应用名方麻杏甘石汤作为研究的内容,该药房主要有种仁、麻黄、根茎、草质茎、石膏、杏仁、矿石以及干草组成,具有清肺平喘、辛凉解表等效果,在临床中主要对外感风邪等疾病进行治疗,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将组成麻杏甘石汤的方药进行鉴定,并对其镇咳的药效进行实验。第一部分:主要对药用植物的形态进行鉴别。通过专门对药用植物学进行讲授的教师引领学生在植物园内对所种植的药用植物具体的特征与形态进行观察。第二部分:对药材的形状进行鉴别。通过专门对中药鉴定学进行讲授的教师引领学生到药标本馆对药材的形状进行鉴别,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肉眼对干草、麻黄、石膏以及杏仁等药材的特点与性状进行观察。第三部分:对药材进行显微鉴别。通过专门对中药鉴定学进行讲授的教师引领学生在显微镜下对药材进行鉴别与观察,引导其自行应用显微镜去对干草、麻黄、石膏以及杏仁等药材特点与性状进行观察。第四部分:对方药药理进行的实验。通过专门对中药药理学进行讲授的教师应用麻杏甘石汤对小白鼠进行镇咳,提高学生自单一的药、联系直至成方,最终完成对方剂药效的实验,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方剂同中药之间所存在着的紧密联系。

2评价与思考

篇10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精品课;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R642.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6(a)-0165-03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理论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环节,阐述、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1]。中药学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个专业。目前,全国各中医药大学都设有中药学专业,这些院校的中药学专业大都只侧重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如:中药的药化、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研究,很少涉及中药材如何规范化栽培、药用植物育种、中药资源开发与应用等方面[2]。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的认识不足,致使许多药用植物资源过渡采收,一些物种出现濒危,甚至濒临灭绝[3]。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中药在世界上的地位,药用植物资源的栽培、育种、中药资源的开发等工作势在必行,而这些恰恰是农业院校的优势。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需求,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逐渐成为农业中的特殊部分,甚至有专家提出了“中药农业”的概念[4]。因此,一些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了中药学专业。

吉林农业大学发挥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全国最早创建药用植物专业,培养了大批的药用植物栽培方面的优秀人才。同时,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在其他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中药学专业侧重中药化学、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的研究,缺少了中药资源、中药材的标准化栽培、中药材的育种、中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的时候,吉林农业大学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础上,不断完善不足,形成了完备的中药学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体系和思路,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第一个创办了中药学专业。在教学中,始终秉承以《中药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等中医药基础理论课程作为知识体系主线为载体传授给学生。而《中药学》课程,是中药学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于农业院校的中药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中药学》对学好后记的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方剂学、中药制剂学等学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亦是从基础过渡到药学实践的桥梁课程。《中药学》课程组的老师,在查阅国内外有关精品课及《中药学》精品课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总结和完善已有的《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经验,提炼出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精品课模式。

1 高等农业院校的《中药学》精品课的特点

高等农业院校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和输送多层次农业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农业科研成果的主要发源和创新之地。目前,我国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环保型大农业迈进,这对高等农业院校来讲更是前所未有的承担着为农业培养优秀人才、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为农业技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前提[3]。吉林农业大学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创办了第一个中药学专业,在实践中使中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比药用植物专业更全面、更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同时凸显了高等农业院校中的中药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即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够获得从中药资源、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采收加工和炮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药理活性的研究、不同剂型的制备、制剂分析、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新产品的研制等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知识体系,知识链比较系统和完整,贯穿整个知识体系的红线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

《中药学》精品课是列入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和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在整个中药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指导性作用。《中药学》课讲授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专业学生对整个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也影响到将来学生毕业后能否按着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去从事研究、开发、应用中药的工作。

2 《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通过《中药学》精品课建设,使本科生在学完基础课后,向专业课过渡时通过《中药学》课程得到良好的衔接,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习不仅从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分类,掌握鉴别特征,而且也从功效上进行分类,牢固各类药的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理论知识,在讲授传统中药理论基础上,也与现代中药的保健功能等相结合和简要讲授主要有效成分和主要药理作用,这样使中药学的讲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也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药理学等多门课程进行了铺垫和较好的衔接,还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药学》精品课为本科生传授了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按着传统的中医药特色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中药生药学科输送后备力量提供基础。

3 建立《中药学》精品课的富有创新性和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3.1 启发式教学

传统《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手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的是“填鸭式”教学[5],通过课程组的改革,《中药学》课的课堂讲授特点是灵活应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得到了知识。课堂教学上,激励学生提问题,并对提问题的同学采取奖励制度,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到了融会贯通。

3.2 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即“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6],没有立体感的图片帮助进行教学,仅凭听觉信息是非常抽象的, 学生常常感觉难以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能将既往的教学媒体,如:投影、幻灯、录像、挂图、板书等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图片、动画、录像及解说等媒体被广泛采用形成教学软件,使单调乏味的中药学课程,尤其是中药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和动画中,使其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显现,把繁杂的语句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中药学的内容变得有趣、多样和实用化。

3.3 课外活动小组辅助教学

结合课外科研小组的活动,把课堂内容付诸实践。笔者指导了1999级、2000级和2001级三个年级的本科生的中药学科研小组的创新发明活动,都获得学校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学生的创新发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的《中药学》知识和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不偏离中药特点的小型的中药现代化研究。三个小组的研究成果“三棵针口腔溃疡散”、“鹿角女性保健酒的研制”和“鹿角果冻的研制”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同时,笔者为全校学生开设全校选修课,达到了对不同专业学生普及《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常识的目的,得到好评。

3.4 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双语教学

大胆尝试双语教学,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六个年级的《中药学》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找到适合吉林农大特色的双语教学方法。在《中药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用汉语讲授每章的内容,之后用英语总结,课件中尽力做到英汉两种文字,使得一些专业术语重复出现,加深印象,使英语授课学时达到50%以上。另外,每轮《中药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都有1个学生用英语演讲的环节,每班分5组,每组做英文中药学课件,派1名代表讲,其他同学用英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6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适合农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双语教学值得进一步提倡,这不仅是一个课程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就业、出国等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尤其在中医药已被发达国家民众广泛认可的今天,国家需要大批的能够用英语讲解中医药的人才。《中药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优秀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 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实践教学

首先有1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理论课结束后的第二学期,在中药鉴定实习的前一周,让学生综合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的知识,从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尤其是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剂量及有毒无毒等方面,通过观察具体中药,复习、巩固、强化、记忆所学的知识,使中药学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真正成为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通过开放中药鉴定与中药实验室、邀请专家做中医药知识讲座等途径使学生的中药学知识以扩展和延伸。

5 考核方式方法体系改革

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考勤情况、提出问题的奖励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笔试、以小组为单位的演讲口试)。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中药学》这门课程在整个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到指导性作用。不仅为学生传授传统的中医药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中医药学特色的思维方式,即使中药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理论与现代医药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6 结论

通过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精品课的建设,笔者建立了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中药学”精品课的模式,即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40~50学时;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一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中药鉴定学实习的前一周,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中药知识的进一步认知。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启发式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和创新思路;开设双语教学课,英文授课达到30%以上,加强学生对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多样化,既要考核每位同学的客观成绩,又要考核团队合作成绩,灵活多样;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使课程知识得以延伸。注重中药学传统理论的讲授与中药资源、中药栽培与养殖、采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药药剂等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农业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全面。通过精品课模式的建立,希望为中药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海燕,于佳宁.《中药学》三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0,42(9):69-70.

[2] 于涛,张磊,付雪松.《中药学》教学方法的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73-74.

[3] 马春英,李雁鸣,杨建肖.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指导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2):165-167,171.

[4] 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等.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9-11.

[5] 高汝杰,常惟智,赵文静.多媒体技术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中医药信息,2008,25(2):76-77.